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自媒体环境下,使得大学生接受到的各种信息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这就使得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更加复杂化。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辨别事非的能力,但是其生活阅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他们正处理青春发展期后期,心理还非常的不成熟,其心理状况存在着复杂、多变的特点,自媒体在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都对大学生产生着重要影响。然而,自媒体环境下也存在着一些不良信息和价值观,这些不良信息与价值观会导致大学生心里出现扭曲,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其次,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面临着就业,不论是从学习上还是从日后的就业上,都在存在一定的压力,而自媒体就逐渐成为大学生们缓解压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自媒体环境中,学生的失落与不满得到缓解,这也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偏失,影响了学生判断的正确性。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日益成熟,但是他们还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因此,这就使得自媒体环境下,很多大学生对自媒体的迷恋已不能进行自我控制,他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这就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很多大学生离开手机就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要怎么进行交际的现象比比皆是。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的这些心理状况,就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迫切。要如何在自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在自媒体环境下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那么就要结合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通过最适合的路径促进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的转变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自媒体环境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那么就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的转变,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对网络技术的运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实现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的培养。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就要加强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方式的转变,要通过大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状况,通过传统与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将学生放在主要地位,加强对学生特点的分析与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要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另外,在自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完全脱离传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多独特的优势,比如交流比较深入,而且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梳导。因此,在自媒体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的转变,并不是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多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使二者之间达到统一,起到相互弥补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依赖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剖析促成心理疾病的原因,科学有效的引领大学生远离心理疾病,及时以正确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走出心理阴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由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情感问题带来的压力等方面的因素错综复杂的交织而形成。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心理健康的定义及衡量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人内心的一种安定、适应的状态。这种状态来源于人对内部环境的安定感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即在任何障碍和困难面前,都能以适当的方式去适应和接受,使内心感到安定而不产生心理失衡。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因此,衡量心里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从普遍意义上来说,衡量心理是否健康具有以下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通常情况下,正常的心理活动其心理和环境具有统一性,即心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相一致。二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正常情况下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具有统一性。三是人格的稳定性。个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随着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形成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而人格的稳定性即是对个体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2、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状况

大学是知识青年成才的关键时期,是知识青年自身发展具有突破性的黄金时段。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更须倍加谨慎,使其向优良方向学习发展。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吸收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保证。健康的心理教育能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史不长,经验不足,尚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种种困境,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范围不够广泛、分析不够具体深入、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方法不完善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寻找对策,制定出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从教材、师生关系、教学方案、课程安排等方面一一着手,并对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但是否能有效实施,还有待考证。

3、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3.1、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心理素质由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组成,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个体对经历和知识的选择与内化,渗透到个体的人格特征中,实现心理的发展和成熟。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过程,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取决于其心理素质,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从师资力量、教育方案两方面出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改革。首先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教师自身培养入手,对兼职教师做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使其系统地了解心理问题的相关原理,全面地掌握科学的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的方法,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效。其次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做适当调整,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程中调整心态,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高效落实。

3.2、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阅历浅、经验少、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而社会实践对锻炼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可通过组织假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系列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提高其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在开展活动时,及时关注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并给予指导,提供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还可以班团活动为载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如:围绕人际关系、班级凝聚力、学习动机、自我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3.3、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可自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帮助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也为大学生和辅导老师交流沟通搭建了便捷的平台。社团可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中来,还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4.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人的心理活动大多都是由身边的环境影响形成的,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可通过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缓解大学生学习压力。学校应相应党的号召,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多多关怀,满足学生健康合理的需求,为大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大学生乐观积极向上,避免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危害。

3.4、突出“沟通平台”的多元性,信息传递方式朋辈化

朋辈传递符合沟通的理解同一性和接收连续性原理,是信息沟通的最有效方式;朋辈沟通是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化解心理障碍的最快捷办法。重视挖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朋辈资源,打造多元沟通平台,可以引导校园群体心理良性发展,促进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使沟通渠道贴心、温馨、无隔阂。1.打造第二课堂为团体辅导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办定期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每月有一个固定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心理健康教育办负责计划和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团体活动,统筹学生组织结合各系专业特色,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心理讲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或者是其他有关心理健康的团体活动。学生自主参与,形式活泼,正能量得以传递,学生群体关注点得以收集。

打造“阳光使者”热线为心理互助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办每年定期从学生中筛选两批“阳光使者”,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办根据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分别就热线电话接听、咨访关系建立、常用咨询技术解析等八方面拟定培训计划,对“阳光使者”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接受培训的“阳光使者”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相关知识,具备为同学们提供初步心理辅导的能力后,以老带新的方式为同学提供谈心服务,及时解疑释惑,化解矛盾。这一平台的建立,学院得以及时发现和排除个别学生心理隐患,及时解决在教学和管理上出现的学生群体聚焦的问题。

打造心理健康社团为健康常识推广普及平台。依托团委组建以班级心理委员为主要成员的“心理俱乐部”或“心理会社”等学生心理健康社团,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助人自助能力为宗旨,及时发现有心理危机的同学并推介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学生心理健康社团负责组织开展心理文化专题活动,如每两周播放一次心理电影,不定期制作心理书签、宣传板报等心理健康宣传工作;组织校园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办的指导下,每学期开展若干次团体辅导活动。

4、结语

当今社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充满着挑战,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个人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这一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责任。这不仅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共同培养出能够肩负起社会责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02:485-488.

[2]华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第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1.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不高。

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部分高校还将该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纳入了教学大纲之中,但是对课程的质量要求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多数都是兼职教师,主要是哲学教师、社会学教师以及心理学教师等等,还有一些则是院系的辅导员,这些兼职教师并没有对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展开调查,也不具备相应业务水平,课程与学生生活关联性不大,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兴趣;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教学重点不突出,无法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同一水平;三是课程的考核方法不科学,多数学校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考试只能考核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1.2心理健康教育仅停留在课程与心理咨询层面。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仅停留在课程与心理咨询层面,并非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之中。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由于害怕隐私被暴露,很少主动的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向老师寻找帮助,更不会在课堂上展露出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会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表面出现。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渗透到这一层面,无法对他们的错误想法与行为进行纠正,进而导致他们的思想与行为越来越极端。当然,这一问题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

2、对策探讨

2.1开展心理普查工作。

曾经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想要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为了拿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第一手资料,高校必须要每年都对新生开展一次心理普查工作,并且为他们每一个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这里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心理调查问卷在学校的网站上,要求学生填写该问卷,并发送到指定邮箱,学校利用计算机系统软件对这些问卷进行处理:一是将这些问卷整理入档,以方便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二是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便可约请访谈,这样就能够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个别同学解决心理问题;三是提炼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将解决措施纳入到心理课堂体系之中,从而帮助大部分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危害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学校报刊、学校门户网站以及校园橱窗等媒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比如在校报上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辩论赛、知识竞赛;邀请心理学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心理健康讲座,针对大学生活、人际关系、情感困惑以及就业等方面进行讲座;在新生入学时,向新生发放宣传手册,向他们介绍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学习心理咨询中心的位置以及心理咨询的程序与注意事项,从而使学生们知道如何有效咨询与解决。

2.3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要把握这一机遇,推动自身建设的进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信息化,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学的专业化;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比如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来发送或回收心理咨询问卷,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用计算机对学生的心理档案进行管理与储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节省了大量空间;使用心理测试软件,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建立心理咨询群,帮助同学们解决心理问题;建立远程心理求助系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实时解答;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等等。

3、结论

第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核心为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能够在现展中为其提供支撑。大学生承担创新的主要责任,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主要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创新能力有必然的联系,基于对创新型人才心理构成的分析,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并研究其存在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引言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在高职院校中,需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基础,促进心理素质与生活质量的提升,还需要将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做为主体,利用各个手段有计划的对大学生进行培养,保证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形成。

二、创新型的心理构成

第一,创新意识较强,因为动机与兴趣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主要因素,也是人们创新工作中的主要思想。所以,在现代化社会中,为了促进生产方式的积极利用,需要增强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第二,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思维是观点、方法来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观察的,需要为其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对现有知识进行重新安排,促进创造性思维的获取,能够使人的主体创造性思维有效形成。该思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一种创新性的整体思维活动。其二,为灵活性的思维。其三,解决问题的唯一性。将创造性思维作为核心,能够为社会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第三,创新人格的稳定性。创新型人格,是动态个体心理活动的主要表现,也能对自我意识进行控制,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第一,创新思维的启发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实现心理辅导工作,利用技能培训方式来执行,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充分融合,保证学生创新思维得以进步和发展。其中,人才培养理念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备的思维启发功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克服群体的思维束缚,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改变从众心理,保证能够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情况,开放自身思维,学会批判并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其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在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进行启发,促进其主动性与自主性的充分发挥,保证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能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其三,思维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实事求是基础上开展的相关活动,其发挥的功能是针对某个社会问题,在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保证大学生形成统一认识,促进思维的展现[2]。第二,创新动机的激励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的创新动机激励功能也表现在三个方向上,其一,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也十分重要。其二,能够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创新需要,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基础上,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其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利用理论教育、游戏引导方式,激发大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欲望,保证大学生创新兴趣的形成,使大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新活动中[3]。第三,创新人格的塑造功能。个性化的创新素质对大学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塑造其人格,其发挥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情绪心理进行培养,因为社会与学习等各个活动中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能控制学生的情绪。同时,学生常常会保持健康、乐观的态度,促进创新能力的有效形成。其二,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对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稳定心态进行培养,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大学生面对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减少了内心存在的冲突,缓解层次化心理危机,使大学生在逐渐发展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促进学生品格的有效形成。其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还能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处理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同时,大学生在社会和谐相处下,还能使自身思想、行为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4]。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第一,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完善。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需要不断积累知识,利用外部知识实现内化。在大学校园中,课堂教学发挥关键作用。在实践教育工作中,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传统课堂教育模式进行分析,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工作的实效性与有效性。针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工作中,可以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人生规划等进行指导,基于大学生毕业、实习设计实现职业指导工作,在该学习模式下,不仅能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还能使学生了解到具体的择业内容,促进自我体验与自我教育工作的完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与新生专业进行结合,分析专业的发展前景、存在的优势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所以说,实现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在大学校园中为主要的关键环节,在该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质,还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从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形成[5]。第二,学生自我尊重的引导。在创新型人才理念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培养,需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尊重,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被人尊重是每个人的需求,也能促进个体基础发展,为其中的强大心理资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课程等,都能传授学生的自我尊重、自我调节的能力。不仅如此,高校还需要开设多个组织,促进各个活动开展的多样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含有更多内涵,保证创新性精神培养下,为其营造良好氛围。并且,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知名教授、专家学者,组织讲座、论坛,通过这些成功人士的讲解,与学生进一步沟通,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我发展需求,进而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6]。第三,危机干预机制的引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还需要对一些心理危机实施干预。基于该现象,需要为其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这样才能使其发挥重要意义。利用危机干预机制,能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消极情绪进行干预,尤其是对于一些心理比较严重的学生,需要给予干预和帮助,减少一些不利要素的存在。加强大学生群体心理档案管理体系,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如:在某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可以定期对大学生的心理测试结果进行复测,并在宏观上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干预危机方案的执行,这样才能降低一些意外事件的产生。在创新性人才发展理念下,还需要为其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预警系统以及快速反应系统。期间,可以针对学生在目前面对的严重心理问题,呼唤社会对其进行关注,还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面对的伤害,保证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实现科学干预工作,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还能为其提供优质化服务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型人才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动力,不仅能促进人的全面进步,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利用心理学知识,促进学生主观认识,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创新人格,保证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丽,刘惠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3(6):47-50.

[2]冯刚.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4):4-7.

第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YANG Yuxia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4)

Abstract At the college level,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mental tremendous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prone to man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for future career colleg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rough policy guidance, self-adjustment, enhance self-confidence and other educational methods, college students overall 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tudent worker

0 引言

如何指导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知识基础、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高校新形势的发展,是高等学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使他们健康成长。通过政策指导、提高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的心理指导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多种类型的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来解决学生困惑,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1 孤独自闭

根据心理问题轻重程度的不同,学生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心理困扰型、心理障碍型和心理疾病型。其中心理困扰型比较普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短暂的焦虑、一时的烦恼等不良情绪,没有构成可辨认的临床综合症,一般通过自我调适可以得到解决。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进入大学后优势不在,感觉多方面都落在别人后边。还有同学关系,家庭贫困等现实问题,使得这些学生长期处于自卑的阴影里,甚至觉得是一种打击。由于这些来自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对一些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是一种打击,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没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也没有家长、学校老师的心理指导,会使他们感到孤独,长期的孤独有可能形成自闭症。

1.2 痴迷网络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文化娱乐休闲活动越来越丰富,特别是信息资源共享进入了网络化时代。然而,网络带给人们便利信息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长时间迷恋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像海洛因一样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的大学生自制力差,同时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精力充沛,另一方面,网络空间是一个既开放又隐蔽的区域,就是说谁都可以随意进入,而互相之间又不直接接触,这样一个自由空间,有一种自娱自乐的,长期痴迷网络最终形成了网瘾。

1.3 前途迷惑

大学生在从高中进入大学初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为以后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因学校的教学模式和中学截然不同,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有老师在,大部分课外时间需要自我安排管理,这种变化使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什么事情。在高中学习时期,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有高考的压力,也有来自社会、家庭、同学之间的压力,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大学,进入大学后,觉得思想上可以放松,从主观上降低了积极向上的信心,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刻苦钻研,知识创新,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学生的就业问题很难解决,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毕业的学生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是非常难的,在这个时期,毕业生又为如何选择工作而感到迷茫。

2 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1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大学新生开始

大学新生刚从高中进入高等学校,因教学模式及学习环境有较大的差别,一些学生不能适应这种环境,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长时间形成心理困扰。青少年心理问题有累积性和多重性,即不同时期可以产生不同的问题并且可能累加,因此,大学新生最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根本特点是自我适应性较差,学校要在新生的课程设置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这一类型的课程,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2 戒除网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痴迷网络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魅力和社会、学校、家长的监督管理引导不完善。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学校内部和学校周边开设网吧为学生上网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提供了许多不健康的游戏等,这种环境使得部分学生上网成瘾,影响在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学校应当加强管理, 严格管理校内的网络场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能够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学习服务。

另一方面,学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指导学生干部,成立各种社团组织,比如书法、美术、体操、音乐社团,使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加入社团组织,使他们在课余时间展示个人特长,远离网络游戏,丰富课余生活。

2.3 提高学生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指导能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靠主观自我调适,客观要由学校心理咨询服务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来指导,因此,要提高大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指导能力。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一般都较年轻,基本和在校学生年龄相差无几,年轻的老师工作精力充沛,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然而这些老师也是刚毕业的学生,工作经验不足,他们由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需要一个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素质。身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同时要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能力。

2.4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使其形成完美和谐的人格。积极心理学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使人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全面地认知自我、实现自我、健康成长。

第6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 心理健康 对策

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要经受住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影响,使其在生活、学习及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更多的影响,从而产生复杂严重的心理问题。据调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学生都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心理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之一。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偏差不断增多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中出现了心理弱势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不适应大学生活。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常会说“大学很轻松、很自由”,学生也将考上大学作为唯一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则对陌生、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不知所措。相比中学学习,大学学习是灵活、自主的。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解放了,却寻找不到明确的人生目标,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从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独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迷茫感。

2、人际交往障碍。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常失去自我原则随波逐流;有的学生因自己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成就、荣誉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嫉妒心理等等。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多方面的,如果处理不好,心理上就会产生孤独,情绪上自然低沉压抑。

3、如何面对恋爱。大学生恋爱人数日益增加,也趋于早期化,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恋爱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正处在“恋爱季节”,限制恋爱是不实际的,只能正确引导。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易于给人带来痛苦。因恋爱引发的抑郁、精神障碍,甚至自杀、他杀,在大学校园也不在少数。

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但长期处于高度学习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二、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第一、“心病还得心药医”。有了心理问题,自然是想到找心理医生宣泄、倾诉。但是,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因此,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专业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样他们就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

第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学生最重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助。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仅如此,学校还应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对困难和失败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随时做好应对挫折的准备。

第三, 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宣传普及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学生以深刻认识自身,了解到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出现波动的同学,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给予集体的温暖。

第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教育目标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侧重于使学生正确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掌握自我调节的常用方法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生命教育的目标侧重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是从多角度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教育内容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的关于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心理障碍、行为异常等多方面的指导和教育。生命教育的内涵是认识生命的本质,全面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活动。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情感的教育、生命价值的教育。教育途径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心理咨询中心个别辅导服务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在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宣传和体验等方式进行生命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两者是互相包涵,相辅相成的,都是高校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与措施,都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生命教育使学生的人生观、生命价值观进一步得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都要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平衡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其智力发展与顺利成才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现实呼唤大学生生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对感官刺激的盲目崇拜,使大学生对生活享受的关注大于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他们对“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更是缺乏深刻的理解。他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失去了生命的承受力。

(二)大学生现状亟需加强生命教育。首先,我国青少年自杀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次,漠视生命,他杀和暴力现象普遍。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暴力杀人事件表明大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第三,虚度生命,游戏人生。生命教育的忽视,使得一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缺乏正确的理解,在人生的追求中,片面追求感官的快乐,消极颓废,游戏人生。这些现象都亟需我们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有待生命教育弥补。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不容置疑,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方面存在的不足很明显,急需通过生命教育来弥补。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

第8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契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内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01-02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指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施恩认为,在任何一个组织中,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都存在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对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等的内隐的主观约定,就此形成一系列含蓄而微妙的心理期望。包括期待对方能满足自己某些期望,以及对方产生自己所希望出现的某种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通过“教、学、做、用”一体化教学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内化到学生的观念中,形成相应的健康心理和行动能力。这一过程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即心理健康教育内化的程度受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校之间合作行为的影响。心理契约是对彼此角色的基本假定,决定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

不同的学者各有侧重地对内化概念进行了阐述,却不约而同地表明了内化的共性: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社会个体将外部获得的科学心理知识以及情感、行为要求,有意识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情感调控、行动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是指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由教育者外部灌输转化为自身内在主动的认同,在对自身心理以及健康心理表现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现各种健康心理观念的融合,逐步渗透到内心深处,最终通过内在自我整合外化于行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过程并不是教育主体外部灌输的过程,而是大学生个体内化并将其加以实践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性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有针对性地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体性,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科学地进行心理的个性化教育和自我教育。

二、心理契约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的因素

(一)内在动力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活动中,需要和动机是推动内化活动顺利进行的内在动力。需要是指个体对客观现实中所缺少的事物的欲望和要求,常以意向、愿望的等形式表现出来,是推动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实践的基本动力。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并引导个体的行为趋向某一特定目标,用以满足自身某种需要的意愿和特殊心理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在于其内在的需要,而动机则是推动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化活动的直接原因。因此,大学生正确的需要和动机能够对其健康心理的积极内化产生推动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而不正确的需要和动机则会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内化产生阻力,导致大学生形成不良的心理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情感激励因素。在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者首先应调动动态反应中大学生心理活动所构成的要素,包括情感要素等被调动和活跃起来,继而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活动中,大学生情感因素等心理因素的激发,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化效果至关重要。大学生内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首先应对教育者传授的心理知识形成一定的认知和理解,然后教育者通过多种形式的情感激励和教育引导,引起大学生在情感上与教育者共鸣、共识,以进一步促进其对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教育内容的积极内化。

(三)环境调控因素。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化过程必然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群体因素的制约和规范。学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心理共识,对大学生顺利内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模式的方案

基于心理契约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的因素,笔者认为可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建构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模式的可行性方案。

(一)优化内部环境模式。心理契约的建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互动的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的主体是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真正能认同和内化的程度,取决于大学生本身对心理健康知识和行为的渴望以及内部环境的优化结果。

1.采取主动情感模式。从内在需要角度看,大学生更侧重于情感关怀和精神满足,以此建构的心理契约,可增进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信任感,是大学生主动内化教育内容的动力。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正确运用情感激励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中心理契约主要是关系型心理契约,情感激励是调动大学生内化积极性的纽带,通过教育者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用情感因素来架设通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桥梁,以理晓之,以情动之,用张弛有度的人性化情感教育去激励大学生,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二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自我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较高的层次,它是大学生按照自己脑海中设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从而发展自我的实践活动。自我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的行为表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经过外部教育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大学生必须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化过程中不断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2.采取期望认同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中的心理契约建构,强调学校和大学生对彼此期望的认同,这种心理期望是一种愿景共识,需要学校与大学生的真诚沟通和有效交流,不断感知对方的心理预期,逐渐调整自己的期望,最终使双方的相互期望趋于一致,成功缔结心理契约。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拓宽期望的交流与沟通渠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过程中,常常出现期望偏差或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心理契约失衡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交流与沟通不畅。学校可从心理调查、心理咨询、心理热线、心理信箱、心理团辅活动、心理社团活动等方面着手,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交流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二是合理运用心理暗示的交流与沟通手段。合理运用心理暗示,可以使双方了解彼此的心理倾向、心理期望,有助于教育者与大学生达到相互期望的一致性,起到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暗示如果运用不当,会造成双方的期望偏差越来越大,最终出现心理契约失衡,甚至心理契约破裂的情况。因此,合理运用心理暗示手段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实现的关键。常用的心理暗示方法很多,既包括情境设置和校园文化暗示、动作暗示,也包括语言赞美和文字激励等方式方法。

3.采取需要满足模式。个体的需要和现实之间常存在许多矛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些矛盾,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化积极性。大学生在要求学校满足其需要时,必须保证需要的合理性,协调学校的现实水平与自身需要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合理需要。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从现实出发调整不合理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的不合理需要,可采用心理教育、心理引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认清现实,调整大学生在需要认知上所产生的偏差。并教育学生从学校的客观现实出发,学会调整自己各方面的需要。二是完善和丰富合理需要满足手段。满足大学生合理需要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包括丰富和完善现代教学手段,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期望心理。对于在目前状况下不能得到有效满足的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则要做好大学生的解释和心理工作,说明无法满足的原因,请求大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并争取创造各方面条件和机会,完善相应的教育政策和实施手段,逐步对问题加以解决。

(二)优化外部环境模式。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的外部环境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制度和学校教育等力量的同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1.优化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个体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利益多元化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日益多样化的信息来源,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化的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构建有效的心理契约,因此社会环境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可从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化影响最明显的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三方面来净化社会环境。一是倡导积极心理社会舆论。所谓社会舆论实质上是大众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进行交流、碰撞、整合、沟通后形成的,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等的共同意见。社会舆论一旦固化在公众心理,心理制约与控制作用就会发挥出来,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心理,也可能是消极心理。应倡导积极心理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的健康发展,坚决抵御消极心理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逐步净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的社会心理舆论环境。二是发扬积极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的折射,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抵御消极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努力净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化的社会风气,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心理认知和良好的情感调控,进而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化心理的前提。三是传播健康主流社会文化。主流文化对个体的心理、行为和人格特征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无意识的,却又是文化意识形态最高级的影响层次,对大学生的健康心理观念和情绪情感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应加强对社会文化传播渠道的监督,强化健康主流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心理引导,保证健康主流社会文化能够渗透到大学生心理观念中。

2.优化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培育正是为了引导学校与大学生共同履行心理契约精神,使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双方形成合理的价值期望以及良好的心理行为取向。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培养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培养校园文化的关键因素,尊重并容纳大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差异性,引导大学生获得自尊、自信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认识到自身发展与学校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影响,促使学校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契约,进而塑造其健全的主体人格。二是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都依赖于良好的育人环境的建构,注重优化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等校园文化的建设,真正重视和尊重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精神要求,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使大学生在健康良好的环境氛围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曹威麟.高校师生相互期望与心理契约的演进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2]吴小欧.教中的心理契约[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3]迟到,史秀云,荣红霞.关于心理契约对高校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36)

第9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坚持以心理素质教育为第一课堂,运用先进的心理学教育理论和方法,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差异出发,针对大学生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和性问题、情绪调节、人格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分年级进行阶段性的课程学习,使大学生获得系统的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做到自我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心理问题干预转变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在我们的心理学公共课程中,应当多从正面做出积极解读,帮助学生使用积极观点对待消极事件,加强学生积极心理理念的培养,增强其自我心理治愈能力。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补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辟一个新途径。

2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育形式的新颖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上要力求新颖性,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体验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要使学生在教学中通过体验来确立自身的世界观和生命价值观。课程的形式可以情境体验教学为主,除了传统的课堂教授,结合学生实际心理工作案例,寻求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如课堂讲授、讨论、辩论、情境模拟、团队心理辅导等。要以学生为本,体现其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应定期举办一定的心理专题讲座、教育培训和报告,充分利用广播、网络媒体、校刊等宣传手段,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根据学生需要,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的指导和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社团等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学习热情,并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为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提供有利条件。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原则,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并加强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各大高校已普遍形成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学生辅导员和大学生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形成积极有效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还要走在时代前沿,了解并科学地分析网络等现代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等所带来的影响,并将网络技术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