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中小学学科德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学科德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学科德育

第1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一、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要遵循科学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和素质培养,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思想观、道德观以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将教材内容与思品教育相结合。在小学教育中,每一门学科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到这种联系点,并有针对性放大,特别是对于科学这一门人文学科而言,带有明显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意识,要求教师将二者进行融合教育时善于划分重点,突出主题,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关注点和注意力。(2)结合不同的教法进行思品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其行为和道德水平都是不同的,但总体而言,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有共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发展的共性,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3)在偶发事件处理上进行思品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偶发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它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对于教师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教学方法的改善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适当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同时针对学生中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也要给予纠正和批评,既考虑学生的心理、情绪,也要实质性帮助学生有所进步和提高。以此作为衡量学生行为是否准确的一个标杆,更容易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教育的目的。(4)教师要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思想处于一个活跃时期,情绪化严重,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思想具有不确定性,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特别是对于教师而言,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行为、思想都起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用词,注重自身言行举止,给学生做好榜样。

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第2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一、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基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专家提出,小学生一个月应该读至少1~2本课外书。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好切入点,笔者认为应该从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开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切实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落实这一点,建议广大语文教师应该灵活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措施,积极采用“创设有目的的教学情境”“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之类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环节。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订出比较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计划,每学期开始向学生公布一批课外阅读的书籍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安排好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分配,做到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关键

首先,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多地应该在父母的参与下完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建议家长在家中营造读书的氛围。在学校,当孩子有了零星的时间,可以要求他们进行短暂的课外阅读。如午休的时间,还有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作业书写速度较快,这时可以要求他们拿出随身携带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其次,既然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必须保证他们足够的阅读时间。为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练习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营造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放下心来,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大胆地进行阅读。再次,要求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组织他们在阅读后就书中的角色、情节等问题开展适当的讨论。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要求。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可能要大些,内容要深些。相反,有些学生就可能少些,内容浅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少到多,根据掌握知识的多少安排阅读量,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三、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根本

阅读要有取舍。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尽力避免让学生触及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书籍,帮助他们提高精神免疫力,让学生的心灵保留一方净土。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给他们列出每学期的课外阅读指导书目,供学生阅读参考,也可以推荐他们订阅一些优秀的刊物,尽量使学生所读书刊适合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育。根据学生语文课本中课文的学习,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小学生主要阅读的是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科普读物等。所以,我们应该向他们推荐的《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西游记》《宇宙探索》等。另外,还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自然。要因人而异,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

四、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平台

第3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关键词: 生机; 活力; 注意力; 插图漫画; 科学性; 趣味性; 与时俱进;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52-02

作为职业教育的职业中专德育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如何让德育课课堂唤发出生机和活力,以便于中职生能主动地去学习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职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笔者从五个方面作了探索和尝试。

一、采用日常生活中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事例来导入新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了兴趣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和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对课堂教与学中有着巨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引发学生去自主学习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很多,学生们不见得都会发生兴趣,这主要要由教师来选取,选取那些能让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事例。如《经济与政治》课本中讲“货币的产生及本质”这一框题时,在教学中我选择了时装专卖店的事例,我市近几年来时装专卖店越来越时髦,也越来越多,经营的都是名牌时装,当你们走进专卖也一定十分渴望自己能拥有它,穿上它。是企求营业员无偿奉送,还是像孔乙己那样窃书不算偷?用什么样的正当方法去获取呢?学生们自然而然会说:用钱去买。“钱”又是怎么样来的?我们现在手中的钱(指纸币)为什么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名牌时装、鞋子、电冰箱、电脑等产品,钱为何会如此神通广大,纸币与货币之间有关联吗?想要了解和掌握其中的奥秘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学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货币的产生及本质。有了这样的新课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被调动起来,也肯定急着要知道货币是怎么样产生的,什么是货币等知识,直到点出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与重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达到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漫画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职业中专的德育课本中,有为数不少的插图,这些插图有可能被忽略,如果能加以充分地利用起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法律基础知识》课中有讲述“宪法”的知识点,书中有一插图:根深叶茂。我先让学生们去仔细观察,然后再提出问题:图中有一棵大树,树干特别粗(宪法),枝叶特别茂盛(各种法),有老人和未成年人,老人在给未成年人讲解。通过学生们的观察分析,得出:树干被喻为宪法,枝叶被喻为基本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和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没有树干的粗壮就没有枝叶的茂盛,没有根深哪来的叶茂,由此形象地说明了根深才能叶茂,从而说明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同其他基本法相比,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其他一部法律的制定与修改都要以宪法为根据,为其指导思想否则违宪无效。通过插图的方式在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的重要知识,避免了空洞的纯理论的说教,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才智,挖掘潜力,大大地提高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文中的小栏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职业中专德育课课本中有许多的小栏目如杳一杳、议一议、想一想等,编者在设置这些小栏目时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会主动来问我,由此说明已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就可以充分加以运用了。如在《法律基础知识》课中,有小栏目:法人。学生就问:什么是法人这样的问题,通过对内容的分析讲解,学生懂了,还能去联系现实,了解哪个算法人,哪个不算法人。可见在教学中用小栏目对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对于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讲科学性,另一方面要讲趣味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在德育课的教与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仅仅重视书本中理论和科学性,课堂的教与学就会变得死板呆滞,我认为趣味性并非是外加的东西,而是存在于科学文化知识中,要靠教师挖掘教材中的大量感性的材料,要求教师在平时去收集积累以供教学中可用的材料,选材时要注意新、近、精、实,要有时代感,与学生们的心理上能接近的、典型的、真实的材料,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教材中难懂的理论知识,并能从中悟出本节课里的知识和观点。如我在讲解“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知识时,引用了一则材料:陕西省的一个乡镇比较偏远的小山村,一记者到那边去采访,下面是此记者与一小男孩的对话:

记者问:小孩你今年十几岁了?

小孩答:16岁了。

记者又问:怎么不上学?

小孩答:我放羊

记者问:你放羊是为什么?

小孩答:为了挣钱。

记者问:挣了钱干什么?

小孩答:娶媳妇。

记者问:娶媳妇干什么?

小孩答:生娃娃。

记者最后问:生下娃娃干啥?

小孩最后答:放羊

通过记者与小男孩的对话,学生们的兴趣被提起,也能从中意识到我国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非常正确的,控制人口增长利国利民,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目的,明白了不能盲目地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势在必行的道理。

五、增强课堂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行实践教学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突出的区别在于它贴近社会,深入行业把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如在讲解“职业选择的竞争意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双向选择与竞争就业的真实涵义,增强竞争就业的意识,把课堂引入到“人才市场交流中心”,进行模拟就业实践,对同学们认识当前就业形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精心准备模拟简历,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各人的兴趣做了就业选择,甚至还认真准备设计面试的问题。当我带着学生进入“人才市场交流中心”时,学生们首先感到的是喘不过气来,再就是扑面而来的招聘广告和眼花缭乱的聘用条件等等,给学生的震动不小,团队的“协作意识”、“学历问题”、“专业问题”、“个人素质问题”等都面临着考验,这次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尝试,使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参与其中,这样不仅摆脱了传统的课堂说教形式,而且也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就业压力”,认清“就业形势”,清楚社会对各类专业的需求情况,以及各种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和各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等许多本章内容所引伸出的相关知识,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理论阐述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六、了解职业中专学生,明确教育目标,讲求教学的针对性

现在的职业中专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意识,也经受不了挫折,受不得委屈,在意志力、忍耐力、吃苦耐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从我省近几年中职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来反馈,不难发现的问题是:

1. 企业要求职工要爱岗敬业,而学生却向往‘人往高处走’频繁跳槽现象;

2. 企业要求职工遵守规章制度,而学生却欣赏个性张扬标新立异;

3. 企业要求职工发扬团队精神,奉献精神,而学生却追求自我奋斗,考虑自我价值实现;

4. 社会需要的职业榜样――如徐虎、李素丽,却得不到学生的崇拜,面学生追捧的偶像却是歌星,影星等。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其本身缺乏社会所提倡的团队合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高尚道德的理念,而这些恰恰是作为德育教师在教学别是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要传授的知识。所以由此也说明这门课程在学生目前阶段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七、在职业中专加强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1. 紧扣教材,自然渗透。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拉硬扯,像贴标签一样贴上去,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2. 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德育时对症下药。

第4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新疆从事双语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指出了在小学数学课进行双语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笔者是新疆一所承担小学教师培训学校的数学教师,曾承担过数学双语班教师的培训任务,同时作为乌鲁木齐地区双语课题子课题组的成员,一直都在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笔者在听数学双语班的课、对数学双语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有了以下的认识。 

 

一、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1.什么是双语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languages,译成汉语即为: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中。当然,他的母语知识和能力通常强于第二语言。 

2.什么是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就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本民族语言及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换言之,使学生习得的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双语教学指的是用维语和汉语作为媒介语进行的教学。 

3.什么是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就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数学教学媒介语的教学。笔者这里所指的是维语(第一语言)和汉语。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既是一般意义上的双语教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又是一般意义上数学教学的一个特例。它具有双语教学的一般功能,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它应该依附于数学教学的框架开展,应该完全地遵循数学教学的各个基本原则。 

 

二、数学学科双语教学的实际意义 

 

1.民族的发展需要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新疆的民族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近十年的改革,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影响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语言问题。“民汉兼通,汉语授课”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在新疆的民族教育中,传统的民族语文教育占主导地位,其不足是忽视了理科学科的教育。中小学的理科教学全部是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的,由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限制、本民族语言的局限性等问题,理科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高,严重影响了民族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做到理科各课程全部使用汉语教材,用汉语授课,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迫切之需。 

2.汉语学习需要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学科的双语教学是汉语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于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1)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汉语的时间和空间。众所周知,环境因素对学好汉语很重要,而汉语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时间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学好汉语的需要。双语数学课为学生打开了另一个接触汉语的空间。 

(2)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作为汉语教学的一种应用层面的延伸。学生在汉语课堂上接触的汉语大都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很少能见到学科性很强的语言材料。这样的材料中包含了大量的专用词汇、很多的学科特有的表达方式,学生如果没有经过一些训练是很难读懂的。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字、应用这些表达,既能复习一般意义上的汉语,又能学会在数学这个特定学科范围内应用汉语。 

(3)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数学思维。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是能够在使用英语的时候直接用英语在头脑中进行思维,而不是先有中文句子然后翻译成英语。汉语的学习也是这样。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层次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恰恰能为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实践的机会。教师要求学生用汉语记忆那些数学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种较好的训练办法。 

 

三、在数学学科中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 

 

1.强化数学学科中的汉语教学 

在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学是一项具有独特学科性质的工作,是推进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目标的基础。因此,加强汉语教学对推进数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加强汉语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毋庸质疑的。新的语言教学体系应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框,由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交际活动两个层面组成。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交际性的教学活动。其次,把用作语言实践的各种课外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最后,充分利用汉语的社会大环境。这是课外活动范围以外学员在社会里的日常交际活动,常常不为一般的教学计划所注意,但恰恰是学员自然习得汉语、提高其应用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2)加强对小学数学双语教师的专业汉语使用能力的培训和考核。这就要求在对小学数学双语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及评价标准。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应该正确反映汉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满足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唯有重视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形成性评价是对参加培训的学员的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他们的潜力,改进和发展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3)文化障碍的消除。维汉语言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汉语口语教学是否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指能否帮助学员消除文化障碍。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使学员掌握和提高语言的基本功外,更要使他们了解汉语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文化母体,以及特有的文化观念,努力扩大知识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弥合文化沟壑,才能在应用中随机应变,达到预期的目的。 

2.大力培养双语教师 

实施双语教育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双语教育要取得高质量,必须有合格的师资队伍作保证。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教师除了要熟练使用两种语言并且具有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要懂得双语教育的理论和方式,有双语教育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既熟悉维族民族文化又了解汉族文化的双文化的人才,这样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双语教师数量不足、掌握汉语文化知识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因为我们的双语教师都承担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应用汉语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的双语教师必须有很高的汉语水平和很好的使用汉语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准确地教授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双语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学科的专业基础。所以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双语教师的汉语培训,又要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民族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育平.小学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构建[j].教育评论,2005,(7). 

[2]胡岩.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初探[d].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倩,蔡清吉.浅论双语师资的现状与培养[j].民族教育研究,2005,(2):89-92. 

第5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是休戚相关、无处不在的。为了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深入发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找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英语知识的传授中。

在学习四年级Module 1时,我让学生绘制不同国家的国旗,并让他们解释五星红旗的含义,介绍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史,告诫他们不能忘记过去。同时,又结合政治动态,让学生知道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台湾。此时所有的学生被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所震撼而饱含热情地喊出:We are Chinese. We love China.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切忌长篇大论。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学生接触到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礼仪、习俗风貌,这些材料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教师通过引导,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式教育;用小组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教学中要教给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让学生努力自己找答案,攻克难关。

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在为回答老师问题而犹豫时,我们可以用“Never mind.”、“Be brave!”、“ You can.”、“Try again.”等来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正确并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在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就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耽搁太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

三、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课堂用语应讲究文明礼貌,在叫学生回答时或坐下时,常用“Please”,请学生帮忙时用“Excuse me”,学生帮了你或回答时,不忘对他说“Thank you”.叫错了学生名字,说声“Sorry”等。教师这种彬彬有礼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再如: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对自身和社会、国家未来发展的意义;教师应满怀豪情地教学“China”和“Chinese”,“We love our motherland.”等词汇或句型;在学习职业词类时,教师应关注“farmer”、“ worker”等词汇的落实,注意采取课堂机智让学生喜爱应用这些不受人“欢迎”的职业词汇。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具备文化意识的同时,学会分析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客观公正地看世界,定准自己未来的人生奋斗目标。

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德育渗透经常化

第6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环节。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克服困难、锐意创新的良好思想品德。因此,在常态教学活动中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小学科学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常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及采用方法展示如下:

一、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三方面德育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内容,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例如,讲授《蚕变了新模样》一课时,在学生明确生物知识的同时,我还向他们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制成丝绸最早的国家。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蚕丝和利用蚕丝制成的丝绸就开始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建立了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丝绸之路,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这一发明创造举措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在讲《磁铁》《造一张纸》《声音》等课时,向学生说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有的发明早于世界其它国家几千年。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使学生晓之有物、情有所动,达到具体、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自然观

充分利用小学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让学生感知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世界中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学《电能》时,通过电可以转换成声、光、热、磁、动力等,启示学生物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是不灭的。讲《原来是相互关联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内容时,向学生揭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为学生营造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德育环境。要抓住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观察或实验,由于受到非本质因素的影响而使学生产生误解。因此,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收到课堂教学难以收到的教育效果。为此,我在组织科学兴趣小组,开展自然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的同时,结合我县和本校情况,侧重开展观看采集制作标本、制作学具、实地考察三方面的活动,从中融入德育。具体呈现为:

(一)观看、采集、制作本地的动、植物标本

观看、采集、制作本地的动、植物标本,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了解家乡。如:我每年都会带领学生到县城的《丰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参观。丰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被列为“河北省第三批科普教育基地”,馆内分古植物类、古鱼类、古两栖爬行哺乳类、古鸟类和古昆虫类等5个部分20余门类。在这个化石馆中,学生可以看到“华美金凤鸟”、蝌蚪化石等珍稀化石标本,近千件无价之宝。至于制作动植物标本,我是依春、夏、秋三个季节特点要求学生来完成的。阳春来临,进行多种野花采摘做标本;盛夏时节,采集、制作蝴蝶、各色小鱼儿、蝌蚪到青蛙的不同生长阶段等动物标本;深秋一到,漫山遍野、层林尽染,这是收集制作各种树叶标本的最佳时机。

(二)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学具

开展这种活动是为了增强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如用易拉罐、胶管、废旧贺卡等物品自制水车;木片、食品箱等物品制作房屋等等。这些制作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激情,更增强了他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三)进行实地考察

第7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小学阶段是每个人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在个人性格、能力、素质的培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各科目的课堂教学水平,尤其是小学科学。因此,游戏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首先,课堂游戏能够打破以往一板一眼的常规死板的教学模式,使小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得以丰富。其次,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课堂游戏能做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做到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显著提高,进而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才能稳步提升。最后,但最重要的是,将教育游戏应用到小学课堂,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小学科学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可以让小学生做到全面发展,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水平,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等,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引导,趣味学习

天性使然,小学生大部分对游戏抱有一定的兴趣。在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授的过程中,教师能做到合理的引入融入了一定课本知识的科学游戏,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而对于课堂游戏的应用,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基于兴趣,合理安排是基础;实践操作,小组模式是前提;全面参与,师生配合是关键。

1.基于兴趣,合理安排

教师在运用教育游戏,要充分了解小学生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力求将科学教材中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并将这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合理的融入教育游戏中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所安排的科学游戏,要能够成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游戏任务要明确,操作步骤也不能太过复杂,一定要从生活中的小发现、小知识人手,让小学生在相对轻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并且加深他们的印象。

2.实践操作,小组模式

在利用教育游戏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践开展游戏,学生自己进行实践操作,不但能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开拓他们的视野,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远远比填鸭式的课堂教育有用得多。比如,讲植物分类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草坪或者学校的树林里进行观察,同时进行游戏比分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要注意提醒他们爱护花草,不要随意采摘。

另外,划分小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共同进步。游戏结束后,小组的成员之间讨论这节课给他们的启发,然后,轮流选择小组代表发言,并采用那个积分制,将他们自己的实验成果以奖品的形式分发给他们。

3.全面参与,师生配合

要想真正提高课堂质量,就得做到全面参与,师生配合。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备课,将知识转换成小学生能够接受得了的游戏方式,然后再教授给他们。学生也要适当预习,当教师针对某个实验现象提问时,预习过的同学能够准确回答出来,无形中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寓教于乐,意义重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科学课程的兴趣,调动小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进而获得良好的教育结果,最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将教学游戏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小学课堂学习的热情。毕竟,传统的课堂缺少教师与小学生的互动,导致很大一部分小学生在课堂上走神,不能静下心来学习。而寓教于乐的新型模式,迎合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2.提高质量,丰富内容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中应用教育游戏,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就能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让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都更加深刻。

第8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一、课课练的内容安排

(1)内容的安排应该和主教材内容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练习内容上尽量不一样。安排内容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全面性,不能过分加重某一部位的负担。如:主教材是排球传垫球,主要都是手臂练习,在课课练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安排下肢练习内容,以求平衡和全面发展。

(2)课课练内容的设计一种是对教材内容专项素质的需求设计;再一种就是对这节课体能素质方面发展“失衡”情况下,进行设计。它的目的是对课原有内容的一种补充,而不是作为一种必须。有时候当这节课运动负荷很大的情况下,可能它就不一定再专门安排。要结合这节课的主要教材,或者是主教材的延伸,或者是主教材的补充,或者是体现锻炼的全面性要求而安排的补偿性的身体素质联系。搭配的原则应该体现全面锻炼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

二、课课练的时间安排

对“课课练”的时g交流中有些老师认为5分钟左右,有些老师认为根据课的安排进行确定,可以延长或者缩短不应该统一标准。从传统体育教学的“课课练”来看,教师每次至少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有关学者从效果角度出发也认为“课课练”安排5分钟时间肯定是不可取的,尤其一些游戏作为“课课练”需要更多的时间,可以说在体育教学中要达到预计的锻炼效果肯定要有更长的时间否则就起不到效果,只能让练习流于形式,但过长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到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对“课课练”的时机与时间的安排需要的是教师灵活运用与巧妙安排。课课练习时机:课课练应安排在课的结束时段或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穿插

(1)队列练习应该在课的开始部分练习。这个时间练习有两个好处。第一学生的精力集中,容易将动作做到位。第二,由于队列练习的强度不太,有一些比如跑步走的活动,还能够起到热身的作用。

(2)课的基本部分最后的一段时间进行练习。这时候练习由于学生的身体通过一节课锻炼,身体的肌肉、骨骼都充分的舒展开来,做课课练,更有利于学生的身体超量恢复,以提高练习的效果。

(3)课课练还可以在游戏之中进行,当学生做错动作时作为处罚的一种手段,这时的素质练习,往往会在学生的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

三、课课练的组织形式

课课练的形式多样,吸引学生,要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同一种素质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游戏中、比赛中、在玩耍中得到锻炼,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如:发展上肢力量,可以采用:俯卧撑、立卧撑、斜身引体、推小车、抛接实心球、双杠屈臂撑、引体向上、哑铃操等等。在课课练的时候还可以配有音乐,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但是课课练不应以单纯和乏味的机械运动来进行,应该将课课练的内容有效和合理的设计到课堂内容中去,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和心情愉悦的情况下来进行练习,不要让学生一味的重复反复,这样学生会产生消极的思想,不但达不到课课练的最终目的,反而会产生反面的作用,让学生厌恶身体练习,所以设计课课练的内容和时机是重要的,应当在学生产生兴趣后及时加上练习,并且将练习内容设计成故事化、情节化学生就爱参与了。在当前体育课改革形势下,“课课练”的回归已成为必然!科学、合理的课课练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要想使学生对“课课练”感兴趣,那它的内容选择就必须有“趣味性”和“新颖性”!

四、课课练负荷的要求

负荷的大小也应该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如果本节课练习密度和强度已经很大了,课课练的负荷安排就不宜太大,避免学生过渡疲劳,相反,学生参与练习的负荷不大,这时在课课练中就要弥补强度不够的不足,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有适度疲劳感,以求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五、课课练的器材安排

器材的安排应该尽量简单化,要和教学内容中的器材相结合,做到“一物多用”,要尽量开发器材的功能,不能就课课练而要搬运大量器材,那样会耗时耗力。最好是利用学校天然体育资源,学生自身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一些课课练活动。

总之,课课练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和复原,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创新和提高,我们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情况,深入进行新的实践与研究,成为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9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一、有意义的讲授,奠定学生良好的科学概念基础

有意义的讲授的最大优点在于简洁且高效,科学课程专家认为,对于一些通俗易懂的科学概念,最佳教学方式就是有意义的讲授,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用于实施真正的科学探究。

以科学课中的重点内容“磁性”为例,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如磁体、磁场等,可以采用这一方式,即在一些简单的事例列举之后,直接告诉学生概念。列举的方式可以是这样的,向学生展示两种情形让他们对比:一种是普通的铁块不能吸引回形针,一种是磁铁可以吸引回形针;同一根磁铁有的地方吸引回形针数量多,有的地方数量少。此处的重点不在让学生观察现象,因为学生对这一现象是非常熟悉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比较现象的不同,然后指出“能够吸引回形针”的这种现象叫做“有磁性”,有磁性的物体叫“磁铁(体)”,磁性强的地方叫做“磁极”。这样的过程需要不了几分钟,但可以顺利地让学生在基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磁性、磁铁(体)等概念。

二、实施真正探究,奠定学生良好的规律基础

在“磁性”知识教学中,探究的重点一般有两个:一是探究磁体有两个磁极;二是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一个磁体只有两个磁极”是一个奇妙的知识,科学探究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将一根条形磁铁悬挂起来,用手轻轻地推动使其围绕悬线转动,待其静止后观察其指向。然后再重复两次;也可以用两个或者三个装置同时进行,但要注意拉远距离,以避免互相干扰。当学生几次的结果都一样时,教师提出问题:这种相同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悬挂着的磁铁静止后都是南北指向吗?指南的一直指南吗?然后沿着这三个问题进一步实施探究,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每一个磁体真的只有两个磁极,而且指南的永远指南,指北的永远指北。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系列问题的提出,且学生生活中又具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如指南针),因此问题与经验、问题与所观察到的现象可以有效地互动渗透,从而保证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出现。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但我们也都知道,小学生感兴趣的只是停留在现象层面(比如一个磁体放在桌面上方,可以用另一个磁体将其过来),而无法知道其中的原因。因此探究过程可以这样展开:先演示一个磁极间相互作用的例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这时应该要注意渗透穷举、比较等科学思想方法,将两个磁体的四个磁极两两互相靠近,观察现象的不同,最后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规律。

小学科学学科的探究要想真正发生,其关键在于良好问题的提出和探究过程的简洁。也就是说教师要注意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来提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材中有时提出的问题比较书面化,与学生生活化的语言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时容易出现偏差。

三、什么时候讲授?什么时候探究?

什么时候讲授呢?讲所当讲。这是一个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势而异的问题,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方法。例如上述磁体、磁极等概念,固然常规上是选择讲授的方式,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而言,比如相对于理解力发展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有时你就得引导他们慢慢地观察现象,对比现象,也就是经历一个小小的探究过程,然后通过重复强化这一现象,他们才有可能真正弄懂这些概念。只凭快速讲授,对他们是无效的。

什么时候探究?即只有是学生未知的问题才有探究的必要。当学生怀揣着未知的问题与探究欲望实施探究时,真探究才可能发生。那种学生熟知的知识是无法探究的,如果非要探究,则一定是伪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