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中小学学科德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学科德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学科德育

第1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科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学科课三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在科学课中渗透思想教育。但是小学科学课不像思想品德课一样,会提出明确的道德目标,它的道德思想蕴藏在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整个教程中。因此,科学课中具体如何渗透实施思想教育,怎样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内涵,使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非常关键。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加强科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第一,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如讲《养蚕》一课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开始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在讲《磁铁》、《纸》、《鞭炮》等课时,向学生说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有的发明早于世界其他国家几千年。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起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用。

第二,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

第三,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在自然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造就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德育环境。要抓住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观察或实验,由于受到非本质因素的影响而使学生产生误解。因此,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第四,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学校依然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劳动教育被剥夺、被忽视的现象,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过度的“呵护”,而家长的不良教育也导致了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孩子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也变差,从而使孩子的人格形成受到影响。因此,更深刻地认识劳动教育的本质,从单纯地传授劳动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切实地转到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上来,要让学生亲历研究过程,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全面培养小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一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条件。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培养,而且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源于生活细节,只要老师善于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细节,从点滴入手,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自然水到渠成。例如,在科学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指出、纠正学生的不良坐姿、站相;教育他们爱护循环使用的教材;教育他们收发作业都要有秩序、讲方法;到实验室上课让班干部带队过去,且要求做到轻声、慢步,进入教室要做到“快、静、齐”,适时提醒他们做好保洁工作,要求每次上完课室内外要清洁如初,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 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第一,以生命世界为例,教材中就有多处涉及德育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第三课“大树和小草”,最好选择修剪下来的植物枝条和田间地头的狗尾草来观察,第五课“植物的叶”中动员学生在校园里捡拾落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和实践活动。

第二,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教学活动前有德育先行意识,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活动,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教学情境中也能渗透一些观点;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和反思,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动中做得更好。

三 放宽视野,关注课程标准,为的是能有源头活水

第2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一、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基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专家提出,小学生一个月应该读至少1~2本课外书。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好切入点,笔者认为应该从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开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切实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落实这一点,建议广大语文教师应该灵活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措施,积极采用“创设有目的的教学情境”“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之类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环节。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订出比较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计划,每学期开始向学生公布一批课外阅读的书籍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安排好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分配,做到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关键

首先,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多地应该在父母的参与下完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建议家长在家中营造读书的氛围。在学校,当孩子有了零星的时间,可以要求他们进行短暂的课外阅读。如午休的时间,还有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作业书写速度较快,这时可以要求他们拿出随身携带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其次,既然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必须保证他们足够的阅读时间。为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练习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营造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放下心来,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大胆地进行阅读。再次,要求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组织他们在阅读后就书中的角色、情节等问题开展适当的讨论。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要求。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可能要大些,内容要深些。相反,有些学生就可能少些,内容浅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少到多,根据掌握知识的多少安排阅读量,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三、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根本

阅读要有取舍。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尽力避免让学生触及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书籍,帮助他们提高精神免疫力,让学生的心灵保留一方净土。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给他们列出每学期的课外阅读指导书目,供学生阅读参考,也可以推荐他们订阅一些优秀的刊物,尽量使学生所读书刊适合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育。根据学生语文课本中课文的学习,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小学生主要阅读的是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科普读物等。所以,我们应该向他们推荐的《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西游记》《宇宙探索》等。另外,还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自然。要因人而异,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

四、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平台

第3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关键词: 生机; 活力; 注意力; 插图漫画; 科学性; 趣味性; 与时俱进;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52-02

作为职业教育的职业中专德育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如何让德育课课堂唤发出生机和活力,以便于中职生能主动地去学习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职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笔者从五个方面作了探索和尝试。

一、采用日常生活中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事例来导入新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了兴趣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和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对课堂教与学中有着巨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引发学生去自主学习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很多,学生们不见得都会发生兴趣,这主要要由教师来选取,选取那些能让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事例。如《经济与政治》课本中讲“货币的产生及本质”这一框题时,在教学中我选择了时装专卖店的事例,我市近几年来时装专卖店越来越时髦,也越来越多,经营的都是名牌时装,当你们走进专卖也一定十分渴望自己能拥有它,穿上它。是企求营业员无偿奉送,还是像孔乙己那样窃书不算偷?用什么样的正当方法去获取呢?学生们自然而然会说:用钱去买。“钱”又是怎么样来的?我们现在手中的钱(指纸币)为什么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名牌时装、鞋子、电冰箱、电脑等产品,钱为何会如此神通广大,纸币与货币之间有关联吗?想要了解和掌握其中的奥秘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学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货币的产生及本质。有了这样的新课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被调动起来,也肯定急着要知道货币是怎么样产生的,什么是货币等知识,直到点出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与重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达到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漫画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职业中专的德育课本中,有为数不少的插图,这些插图有可能被忽略,如果能加以充分地利用起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法律基础知识》课中有讲述“宪法”的知识点,书中有一插图:根深叶茂。我先让学生们去仔细观察,然后再提出问题:图中有一棵大树,树干特别粗(宪法),枝叶特别茂盛(各种法),有老人和未成年人,老人在给未成年人讲解。通过学生们的观察分析,得出:树干被喻为宪法,枝叶被喻为基本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和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没有树干的粗壮就没有枝叶的茂盛,没有根深哪来的叶茂,由此形象地说明了根深才能叶茂,从而说明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同其他基本法相比,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其他一部法律的制定与修改都要以宪法为根据,为其指导思想否则违宪无效。通过插图的方式在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的重要知识,避免了空洞的纯理论的说教,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才智,挖掘潜力,大大地提高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文中的小栏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职业中专德育课课本中有许多的小栏目如杳一杳、议一议、想一想等,编者在设置这些小栏目时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会主动来问我,由此说明已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就可以充分加以运用了。如在《法律基础知识》课中,有小栏目:法人。学生就问:什么是法人这样的问题,通过对内容的分析讲解,学生懂了,还能去联系现实,了解哪个算法人,哪个不算法人。可见在教学中用小栏目对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对于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讲科学性,另一方面要讲趣味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在德育课的教与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仅仅重视书本中理论和科学性,课堂的教与学就会变得死板呆滞,我认为趣味性并非是外加的东西,而是存在于科学文化知识中,要靠教师挖掘教材中的大量感性的材料,要求教师在平时去收集积累以供教学中可用的材料,选材时要注意新、近、精、实,要有时代感,与学生们的心理上能接近的、典型的、真实的材料,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教材中难懂的理论知识,并能从中悟出本节课里的知识和观点。如我在讲解“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知识时,引用了一则材料:陕西省的一个乡镇比较偏远的小山村,一记者到那边去采访,下面是此记者与一小男孩的对话:

记者问:小孩你今年十几岁了?

小孩答:16岁了。

记者又问:怎么不上学?

小孩答:我放羊

记者问:你放羊是为什么?

小孩答:为了挣钱。

记者问:挣了钱干什么?

小孩答:娶媳妇。

记者问:娶媳妇干什么?

小孩答:生娃娃。

记者最后问:生下娃娃干啥?

小孩最后答:放羊

通过记者与小男孩的对话,学生们的兴趣被提起,也能从中意识到我国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非常正确的,控制人口增长利国利民,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目的,明白了不能盲目地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势在必行的道理。

五、增强课堂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行实践教学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突出的区别在于它贴近社会,深入行业把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如在讲解“职业选择的竞争意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双向选择与竞争就业的真实涵义,增强竞争就业的意识,把课堂引入到“人才市场交流中心”,进行模拟就业实践,对同学们认识当前就业形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精心准备模拟简历,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各人的兴趣做了就业选择,甚至还认真准备设计面试的问题。当我带着学生进入“人才市场交流中心”时,学生们首先感到的是喘不过气来,再就是扑面而来的招聘广告和眼花缭乱的聘用条件等等,给学生的震动不小,团队的“协作意识”、“学历问题”、“专业问题”、“个人素质问题”等都面临着考验,这次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尝试,使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参与其中,这样不仅摆脱了传统的课堂说教形式,而且也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就业压力”,认清“就业形势”,清楚社会对各类专业的需求情况,以及各种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和各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等许多本章内容所引伸出的相关知识,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理论阐述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六、了解职业中专学生,明确教育目标,讲求教学的针对性

现在的职业中专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意识,也经受不了挫折,受不得委屈,在意志力、忍耐力、吃苦耐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从我省近几年中职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来反馈,不难发现的问题是:

1. 企业要求职工要爱岗敬业,而学生却向往‘人往高处走’频繁跳槽现象;

2. 企业要求职工遵守规章制度,而学生却欣赏个性张扬标新立异;

3. 企业要求职工发扬团队精神,奉献精神,而学生却追求自我奋斗,考虑自我价值实现;

4. 社会需要的职业榜样――如徐虎、李素丽,却得不到学生的崇拜,面学生追捧的偶像却是歌星,影星等。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其本身缺乏社会所提倡的团队合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高尚道德的理念,而这些恰恰是作为德育教师在教学别是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要传授的知识。所以由此也说明这门课程在学生目前阶段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七、在职业中专加强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1. 紧扣教材,自然渗透。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拉硬扯,像贴标签一样贴上去,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2. 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德育时对症下药。

第4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新疆从事双语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指出了在小学数学课进行双语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笔者是新疆一所承担小学教师培训学校的数学教师,曾承担过数学双语班教师的培训任务,同时作为乌鲁木齐地区双语课题子课题组的成员,一直都在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笔者在听数学双语班的课、对数学双语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有了以下的认识。 

 

一、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1.什么是双语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languages,译成汉语即为: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中。当然,他的母语知识和能力通常强于第二语言。 

2.什么是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就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本民族语言及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换言之,使学生习得的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双语教学指的是用维语和汉语作为媒介语进行的教学。 

3.什么是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就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数学教学媒介语的教学。笔者这里所指的是维语(第一语言)和汉语。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既是一般意义上的双语教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又是一般意义上数学教学的一个特例。它具有双语教学的一般功能,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它应该依附于数学教学的框架开展,应该完全地遵循数学教学的各个基本原则。 

 

二、数学学科双语教学的实际意义 

 

1.民族的发展需要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新疆的民族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近十年的改革,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影响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语言问题。“民汉兼通,汉语授课”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在新疆的民族教育中,传统的民族语文教育占主导地位,其不足是忽视了理科学科的教育。中小学的理科教学全部是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的,由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限制、本民族语言的局限性等问题,理科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高,严重影响了民族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做到理科各课程全部使用汉语教材,用汉语授课,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迫切之需。 

2.汉语学习需要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学科的双语教学是汉语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于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1)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汉语的时间和空间。众所周知,环境因素对学好汉语很重要,而汉语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时间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学好汉语的需要。双语数学课为学生打开了另一个接触汉语的空间。 

(2)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作为汉语教学的一种应用层面的延伸。学生在汉语课堂上接触的汉语大都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很少能见到学科性很强的语言材料。这样的材料中包含了大量的专用词汇、很多的学科特有的表达方式,学生如果没有经过一些训练是很难读懂的。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字、应用这些表达,既能复习一般意义上的汉语,又能学会在数学这个特定学科范围内应用汉语。 

(3)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数学思维。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是能够在使用英语的时候直接用英语在头脑中进行思维,而不是先有中文句子然后翻译成英语。汉语的学习也是这样。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层次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恰恰能为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实践的机会。教师要求学生用汉语记忆那些数学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种较好的训练办法。 

 

三、在数学学科中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 

 

1.强化数学学科中的汉语教学 

在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学是一项具有独特学科性质的工作,是推进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目标的基础。因此,加强汉语教学对推进数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加强汉语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毋庸质疑的。新的语言教学体系应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框,由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交际活动两个层面组成。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交际性的教学活动。其次,把用作语言实践的各种课外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最后,充分利用汉语的社会大环境。这是课外活动范围以外学员在社会里的日常交际活动,常常不为一般的教学计划所注意,但恰恰是学员自然习得汉语、提高其应用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2)加强对小学数学双语教师的专业汉语使用能力的培训和考核。这就要求在对小学数学双语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及评价标准。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应该正确反映汉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满足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唯有重视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形成性评价是对参加培训的学员的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他们的潜力,改进和发展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3)文化障碍的消除。维汉语言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汉语口语教学是否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指能否帮助学员消除文化障碍。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使学员掌握和提高语言的基本功外,更要使他们了解汉语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文化母体,以及特有的文化观念,努力扩大知识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弥合文化沟壑,才能在应用中随机应变,达到预期的目的。 

2.大力培养双语教师 

实施双语教育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双语教育要取得高质量,必须有合格的师资队伍作保证。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教师除了要熟练使用两种语言并且具有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要懂得双语教育的理论和方式,有双语教育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既熟悉维族民族文化又了解汉族文化的双文化的人才,这样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双语教师数量不足、掌握汉语文化知识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因为我们的双语教师都承担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应用汉语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的双语教师必须有很高的汉语水平和很好的使用汉语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准确地教授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双语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学科的专业基础。所以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双语教师的汉语培训,又要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民族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育平.小学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构建[j].教育评论,2005,(7). 

[2]胡岩.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初探[d].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倩,蔡清吉.浅论双语师资的现状与培养[j].民族教育研究,2005,(2):89-92. 

第5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是休戚相关、无处不在的。为了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深入发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找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英语知识的传授中。

在学习四年级Module 1时,我让学生绘制不同国家的国旗,并让他们解释五星红旗的含义,介绍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史,告诫他们不能忘记过去。同时,又结合政治动态,让学生知道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台湾。此时所有的学生被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所震撼而饱含热情地喊出:We are Chinese. We love China.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切忌长篇大论。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学生接触到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礼仪、习俗风貌,这些材料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教师通过引导,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式教育;用小组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教学中要教给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让学生努力自己找答案,攻克难关。

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在为回答老师问题而犹豫时,我们可以用“Never mind.”、“Be brave!”、“ You can.”、“Try again.”等来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正确并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在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就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耽搁太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

三、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课堂用语应讲究文明礼貌,在叫学生回答时或坐下时,常用“Please”,请学生帮忙时用“Excuse me”,学生帮了你或回答时,不忘对他说“Thank you”.叫错了学生名字,说声“Sorry”等。教师这种彬彬有礼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再如: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对自身和社会、国家未来发展的意义;教师应满怀豪情地教学“China”和“Chinese”,“We love our motherland.”等词汇或句型;在学习职业词类时,教师应关注“farmer”、“ worker”等词汇的落实,注意采取课堂机智让学生喜爱应用这些不受人“欢迎”的职业词汇。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具备文化意识的同时,学会分析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客观公正地看世界,定准自己未来的人生奋斗目标。

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德育渗透经常化

第6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环节。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克服困难、锐意创新的良好思想品德。因此,在常态教学活动中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小学科学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常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及采用方法展示如下:

一、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三方面德育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内容,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例如,讲授《蚕变了新模样》一课时,在学生明确生物知识的同时,我还向他们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制成丝绸最早的国家。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蚕丝和利用蚕丝制成的丝绸就开始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建立了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丝绸之路,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这一发明创造举措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在讲《磁铁》《造一张纸》《声音》等课时,向学生说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有的发明早于世界其它国家几千年。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使学生晓之有物、情有所动,达到具体、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自然观

充分利用小学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让学生感知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世界中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学《电能》时,通过电可以转换成声、光、热、磁、动力等,启示学生物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是不灭的。讲《原来是相互关联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内容时,向学生揭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为学生营造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德育环境。要抓住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观察或实验,由于受到非本质因素的影响而使学生产生误解。因此,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收到课堂教学难以收到的教育效果。为此,我在组织科学兴趣小组,开展自然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的同时,结合我县和本校情况,侧重开展观看采集制作标本、制作学具、实地考察三方面的活动,从中融入德育。具体呈现为:

(一)观看、采集、制作本地的动、植物标本

观看、采集、制作本地的动、植物标本,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了解家乡。如:我每年都会带领学生到县城的《丰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参观。丰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被列为“河北省第三批科普教育基地”,馆内分古植物类、古鱼类、古两栖爬行哺乳类、古鸟类和古昆虫类等5个部分20余门类。在这个化石馆中,学生可以看到“华美金凤鸟”、蝌蚪化石等珍稀化石标本,近千件无价之宝。至于制作动植物标本,我是依春、夏、秋三个季节特点要求学生来完成的。阳春来临,进行多种野花采摘做标本;盛夏时节,采集、制作蝴蝶、各色小鱼儿、蝌蚪到青蛙的不同生长阶段等动物标本;深秋一到,漫山遍野、层林尽染,这是收集制作各种树叶标本的最佳时机。

(二)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学具

开展这种活动是为了增强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如用易拉罐、胶管、废旧贺卡等物品自制水车;木片、食品箱等物品制作房屋等等。这些制作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激情,更增强了他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三)进行实地考察

第7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一、注重做好参与式活动的课前准备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尊重这一现实,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如何分组显得尤其重要,这决定着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编组前,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交谈、测试等手段,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然后根据学生初中以来化学课程学习的综合实际,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学习困难的学生、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生分到一组,相互协作,形成互补。同时,教师应适当给予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和自由组合小组的权利。小组规模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教室空间的大小作机动处理,以每组4—6人为宜。座位的编排方式可根据教学条件和学习过程的需要灵活多变,以满足有效参与活动和完成教学内容的需要。

教学活动设计的准备包括学习材料及活动方案。比如,在讲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时,课前老师准备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提前设计了教学中的活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分组参与互动,各显神通,回顾归纳,将初中学过的“碳”知识进行系统复习,然后导入新课,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碳在地壳中的含量不高,但它的化合物,尤其是有机化合物数量众多,分布极广,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能源、日用品和食物中处处皆是。这样,既避免了教师一味讲解的被动式灌输,又自然而然地让更多的学生在互动中参与进来,增强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精心把控参与式活动的实施过程

在进行活动前,应该以参与式教学设计为基础,力求清晰明了,准确合理地向学生讲授活动需要准备的相关知识和概念。比如,在学习高中化学必修三《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这节课时,在学生了解了课堂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概念后,老师就可以设疑:怎么根据晶体结构模型图判断是分子晶体还是原子晶体?请不同的小组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探究。同时要求老师在活动时要对知识内容进行分解,内容设置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的活动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提升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参与性、趣味性和创造性。

学生以小组自主参与化学课堂活动时,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引导。比如,老师在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课程章节所规定的学习内容过程中,遇到有困难的小组,要时适点拨,给予启发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以不同的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应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通过两个分组实验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然后教师总结归纳:经过无数次实验都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即质量守恒。然后教师再用原子模型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中质量会守恒。这样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印象深刻,效果好。活动结束后,老师还可以请每个小组汇报他们活动的结果,给学生以平等的表现机会。

三、特别重视参与式教学活动的效果评价

第8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一、课课练的内容安排

(1)内容的安排应该和主教材内容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练习内容上尽量不一样。安排内容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全面性,不能过分加重某一部位的负担。如:主教材是排球传垫球,主要都是手臂练习,在课课练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安排下肢练习内容,以求平衡和全面发展。

(2)课课练内容的设计一种是对教材内容专项素质的需求设计;再一种就是对这节课体能素质方面发展“失衡”情况下,进行设计。它的目的是对课原有内容的一种补充,而不是作为一种必须。有时候当这节课运动负荷很大的情况下,可能它就不一定再专门安排。要结合这节课的主要教材,或者是主教材的延伸,或者是主教材的补充,或者是体现锻炼的全面性要求而安排的补偿性的身体素质联系。搭配的原则应该体现全面锻炼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

二、课课练的时间安排

对“课课练”的时g交流中有些老师认为5分钟左右,有些老师认为根据课的安排进行确定,可以延长或者缩短不应该统一标准。从传统体育教学的“课课练”来看,教师每次至少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有关学者从效果角度出发也认为“课课练”安排5分钟时间肯定是不可取的,尤其一些游戏作为“课课练”需要更多的时间,可以说在体育教学中要达到预计的锻炼效果肯定要有更长的时间否则就起不到效果,只能让练习流于形式,但过长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到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对“课课练”的时机与时间的安排需要的是教师灵活运用与巧妙安排。课课练习时机:课课练应安排在课的结束时段或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穿插

(1)队列练习应该在课的开始部分练习。这个时间练习有两个好处。第一学生的精力集中,容易将动作做到位。第二,由于队列练习的强度不太,有一些比如跑步走的活动,还能够起到热身的作用。

(2)课的基本部分最后的一段时间进行练习。这时候练习由于学生的身体通过一节课锻炼,身体的肌肉、骨骼都充分的舒展开来,做课课练,更有利于学生的身体超量恢复,以提高练习的效果。

(3)课课练还可以在游戏之中进行,当学生做错动作时作为处罚的一种手段,这时的素质练习,往往会在学生的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

三、课课练的组织形式

课课练的形式多样,吸引学生,要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同一种素质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游戏中、比赛中、在玩耍中得到锻炼,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如:发展上肢力量,可以采用:俯卧撑、立卧撑、斜身引体、推小车、抛接实心球、双杠屈臂撑、引体向上、哑铃操等等。在课课练的时候还可以配有音乐,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但是课课练不应以单纯和乏味的机械运动来进行,应该将课课练的内容有效和合理的设计到课堂内容中去,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和心情愉悦的情况下来进行练习,不要让学生一味的重复反复,这样学生会产生消极的思想,不但达不到课课练的最终目的,反而会产生反面的作用,让学生厌恶身体练习,所以设计课课练的内容和时机是重要的,应当在学生产生兴趣后及时加上练习,并且将练习内容设计成故事化、情节化学生就爱参与了。在当前体育课改革形势下,“课课练”的回归已成为必然!科学、合理的课课练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要想使学生对“课课练”感兴趣,那它的内容选择就必须有“趣味性”和“新颖性”!

四、课课练负荷的要求

负荷的大小也应该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如果本节课练习密度和强度已经很大了,课课练的负荷安排就不宜太大,避免学生过渡疲劳,相反,学生参与练习的负荷不大,这时在课课练中就要弥补强度不够的不足,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有适度疲劳感,以求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五、课课练的器材安排

器材的安排应该尽量简单化,要和教学内容中的器材相结合,做到“一物多用”,要尽量开发器材的功能,不能就课课练而要搬运大量器材,那样会耗时耗力。最好是利用学校天然体育资源,学生自身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一些课课练活动。

总之,课课练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和复原,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创新和提高,我们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情况,深入进行新的实践与研究,成为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9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一、“课前小测”的提出

1.管理需要

近年来,我校一直在探索品牌学校的发展之路,其间也不断探讨“轻负高质”的教学出路。自2002年以来,我校教师先后考察了“洋思中学”“后六中学”等名校,通过考察发现名校之所以有名,先进的理念和办学思想固不可少,但也少不了它的办学特色。基于这点启示和思考,我校在学习名校的同时,提出了在教学中开展“课前小测”的特色教学模式,努力改变陈旧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做到“轻负高质”。

2.实践需要

根据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实施“课前小测”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一,教师已经对学生应掌握的概念和规律做过透彻的分析,重点问题也重点讲解、反复强调,但学生在作业训练和检测考试中仍会出现错误;第二,基本的化学方程式及化学用语,无论书写频率多高,学生依然错误百出,不能很好地掌握;第三,科学学科的特点是需要识记的知识点多,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和强化;第四,基于中考双基的要求,试题中60%的内容都是基础知识,而且许多题目都是在平常的教学中出现过的常规题、重点题和典型题,需要加强训练。实施“课前小测”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值得推广。

3.理论依据

认知心理学认为,新知识是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需要研究如何使正在学习的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发生联系,当这种联系成功时,掌握新知识就会变得比较容易,同时也能巩固原有知识。想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课前小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课前小测”的意义

第一,能够了解学情。通过课前小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快速参与课堂。通过课前小测,能使学生由课间的相对“动态”,迅速转变为课上的集中精力且积极思考的相对“静态”。

第三,体验学习成果。通过课前小测中出现的问题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带给他们知识的挑战,激发探究欲;通过课前小测获得的优异成绩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满足他们获得认可的心理需要。

三、“课前小测”的实践

1.操作原则

(1)精选题目

题目的选择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编选题目,可设计针对性练习、形成性练习、巩固性练习和拓展练习。考虑到测试时间不宜太长,且题目难度不能太大,题量不能太多,因此,以90%的学生能在5分钟内完成的标准为佳。

(2)及时批阅

根据“勤练习,低起点,快反馈”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及时完成课堂小测的批改与反馈。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课上学生互改或课后教师批阅等形式进行批改。

(3)反馈与纠错

通过检测,学生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师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学生要记录错误,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共性问题进行强化辅导。为了检验纠错的效果,本次测验出现的问题应在下一次课堂小测中有所体现,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在螺旋式训练中不断得到提高。

2.操作模式

(1)课时巩固式

每一课时教师都应保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通过每一课时的零散学习完成知识的系统化学习,而且每一课时的学习掌握情况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体学习情况。如果每课时的“课前小测”成绩优秀,那么学生在后期的单元测试、章节测试和学期的学业考试中都可能轻松应对并取得优异成绩,因此,“课时巩固式”对前一课时的所学内容能起到巩固的作用。

这一模式由于前后时间间隔较短,学生能记得学过的大部分知识,因此,它的优势在于:

第一,针对性强。能快速让学生参与课堂,使学生快速从“课间活动的动态”转向“课堂教学中的静态”,有利于形成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和养成优良的学风。

第二,成功率高。通过巩固性小测,一方面能达到对前一课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另一方面还可通过优异的成绩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2)章节连接式

在完成整章知识的学习后,教师应按照要求进行章节测试,以了解学生整个章节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在新章节教学时也应重视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这样一来,章节连接式的“课前小测”就显得十分重要,它起着知识的联系和桥梁作用,使学生既能复习前一章节的有关内容,又能为下一章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这一学习模式中,教师应注意前后知识的紧密联系,在编写试题时,既要巩固前一章节的内容,又要为新一章的教学奠定基础。

(3)学期衔接式

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它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及地理等相关知识于一身,包括五个教学模块(主题),即科学探究、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各主题的内容丰富且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丰富的知识网络,需要三年六学期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教师须注意每个学期间的知识衔接,以达到温故而知新。以下列“课前小测”为例:

用符号表示下列粒子:硫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硝酸根离子、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

按照要求书写化学式:

氦气 氖气

氩气 【由单原子构成的稀有气体单质】;

氧气 氮气

氯气 【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分子】;

臭氧 【由三个原子构成的分子】;

铝 铜 金刚石

固态磷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

一氧化碳 一氧化氮

氯化氢 ;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水 ;

硫化锌 氧化镁

氧化铁 【根据化合价书写】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探究物质的变化”是在八年级(下)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上,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来理解物质变化的原理,从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中归纳总结出酸、碱、盐、金属和有机物的物质特性。本次课前小测的目的是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八年级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九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

采用这一模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时间跨度长(漫长的假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遗忘的知识也多,教师在编选试题时要做到低要求与重基础,一般选择“知识条目和要点”进行小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

3.操作方法

以上各种模式在实践中既可采用“小试卷”的形式展开,也可采用幻灯片展示的形式进行,多种模式交换使用,帮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形式中巩固知识。

四、“课前小测”的效果

第一,能做到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经常小测,严格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还能逐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第二,由于“课前小测”是带有诊断性的,因此它能及时诊断和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方便教师查漏补缺和调整教学方式。

第三,能最大限度地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除了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课前小测”时,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到“三后”,即关注成绩落后学生的解答情况,关注后三排学生,关注课堂教学后期管理。

第四,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学习不踏实、基础不扎实等情况,利用课前小测能帮助解决这一问题,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在巩固知识方面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五,通过“课前小测”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特别是成绩优秀时,学生会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功感,会更加认真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兴趣。

第六,“课前小测”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小测完毕后学生会打开课本查找有关知识点,并找出错误的地方,牢固记忆知识点,从而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

五、“课前小测”的反思

第一,把好时间关。由于是课前小测,时间一般要控制在5到10分钟。这一环节是教学引入环节,时间太长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

第二,把好试题质量关。尽管是根据不同要求设计的试题,但教师要严格把好试题的质量关。由于学生须在短时间内完成试题,因此试题不能偏离要求,不出现难题、偏题、怪题,题目要涵盖教材的重难点,有时效性。

第三,做好反馈工作。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通过变式练习、强化专项练习等方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第四,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课前小测”能不断地督促学生复习和发现问题,三年的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量的积累必然会达到质的飞跃。在循序渐进中,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了,概念、定律理解得更准确了,知识运用更自如了,自信心也增强了。实践证明,在备考复习期间坚持课前小测,对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提高复习效益有重要作用。

第五,“课前小测”形式应多样化,不能仅仅局限于习题,还应延伸到活动实践中,如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