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流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多,不同的研究者研究对象的地区分布不同,有河南、安徽、江西、甘肃、河北、湖北等等;不同研究者使用的研究工具也不尽相同,有scl-90、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小学生)、情绪-社交孤独量表(初中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但是研究结果却较为一致地表明,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低于非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黄艳萍、李玲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各内容量表及焦虑总分均高于非留守组;曾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对人焦虑倾向、过敏倾向评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但留守与曾留守儿童间心理健康诊断问卷评分差异不显著[1]。万艳梅等人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分别低于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分别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除了在社会期望的评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差些[2]。王国防的研究表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非常显著地好于留守儿童[3]。赵峰的研究表明,在总分上有47.5%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则为9.5%;留守儿童在人际紧张(47.5%)、心理承受力差(57.5%)、适应性差(44.6%)和情绪失调(46.8%)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焦虑、偏执、躯体化因子上均达到了35%以上[4]。总之,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各个层面上,令人担忧。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
张维新总结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托管所模式、寄宿制模式、家长制模式、留守小队模式和卓见成效的江苏模式[5],这些成功的实践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在这些实践模式中,缺少心理和教育专家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知识指导的活动会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从而使活动效率降低。面对大量的留守学生,为了更有效更全面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是一条捷径。
每个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应包括心理教育专家2名和心理教育专业的大学生15名。其主要任务是:深入到农村学校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使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了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要号召各个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成立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并进行统筹分配。(2)政府要给与专项资金支持这项工作。(3)每年政府应组织开展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经验交流大会,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服务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网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国家关于留守学生的法律法规,留守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应对方式和解决办法,留守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建议以及留守学生与教师、专家的交流空间等内容。
3.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学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在农村留守学生较多的学校,教师们也都意识到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该怎样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只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没有坚实的理论指导,因此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另外,教师尤其是留守学生的班主任,与学生交往较多,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教师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发现留守学生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使留守学生能够得到快速而有效的帮助。
4.在农村学校大力推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少研究学者对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较为一致的观点,主要包括[6-7]:(1)学校应成立留守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小组,制定切实的工作计划,建立学校留守学生的档案,利用寒暑假定期开展家长会,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与联系。(2)丰富校园文化和生活。(3)开设适合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4)实行“家长制”。家长是指临时履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部分职责的志愿者。“家长制”是目前被证明了的在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和措施中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被认为是最值得推广的办法。(5)建立帮扶机制。帮扶包括社会志愿者、校内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帮扶以及留守学生同伴之间的帮扶。以上的这些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这些策略的提出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的,忽视了如何发展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比预防和校正心理问题更有意义。因此,我们建议学校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孟万金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农村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传统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留守学生的心理潜能[8]。
因此,留守学生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要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看待学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9]。作为留守学生的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去发掘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二,成为积极心理品质的示范者。要自信、乐观、保持良好的心情等,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5.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治理
人格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为留守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熊亚认为政府应提供公共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政拨款;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规范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组织媒体和教育机构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城市化进程[10]。徐传新认为政府应该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主要的支持因素;政府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舆论上给予宣传[11]。
留守学生的生活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学校周围的环境对正在成长中的留守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学校的周围也开始出现网吧。对于留守学生而言,网络游戏无疑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而学校又无力治理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来治理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为留守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总之,政府和学校采用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留守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留守学生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们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
[2] 万艳梅,王素芳,马兴好,等.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10).
[3] 王国防.焦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4] 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 张维新.关于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0(30).
[6] 蒋笃君.新时期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境和对策.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
[7] 马明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9(12).
[8]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5).
[9]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一方面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智力、外貌等方面的评价偏低,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在情绪问题方面,留守儿童情绪较不稳定,容易出现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状态焦虑和抑郁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性比男性更突出。在亲子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在学业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较多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厌学、逃学和辍学现象比较严重。本人认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应对。
一、平等对待
根据调查结果,总的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一些人甚至专门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极端表现,并倾向于将留守儿童的各种不良表现简单的归于因为留守状态。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偏见而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只看得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会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处”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的“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的“标签”做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家校互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生自小就会受到父母的人格魅力以及身体力行吃苦耐劳的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家庭气氛的和谐与否都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要积极联合家长互动,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毛病和缺点都感到头疼,但他们又缺少了了解孩子的耐心。比如学生在考试后,成绩好,便得到奖励,成绩差,便是训斥和打骂,长此以往学生便不愿意与家长交流,甚至对家长敬而远之,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让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量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农民工返流的机会,组织建立“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薄”,教师通过打电话或写信给外出父母反馈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学生的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要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与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计划方案,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科学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就都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加入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授课时注意在课本内容以外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语文课本身就含有情感教育的内容、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同时,教师的积极关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加鼓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在校内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并开展定期的心理咨询以及心理辅导课程,这对学生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除了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讲授心理课程,也可以单独谈话、单独诊治,帮助心理情绪起伏不定的学生调整心态,形成健康心理。在农村小学,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做到大规模普及,但学校可以以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此外,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也是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多媒体,加强对学生科普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从中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课余生活,引领“留守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掘他们的个人爱好和特长,使“留守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斌贤审校.《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综合职业能力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打破学科式课程体系重新构建新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此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即人才培养目标、企业用人需求、学生职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特点。
1)课程体系构建的立足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在充分进行行业企业调研和市场分析基础上,按照以人为本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确定的,是课程设置与体系的构建的基本依据。
2)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企业用人需求:高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学生可以在职业教育之后获得一份理想的职业,而职业的岗位在企业,那么学生接受怎样的职业教育才能胜任企业的岗位工作呢?显然课程体系决定了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内容,因此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岗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定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据此设置的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用,企业才能适得其才。
3)课程体系构建的着力点———职业发展目标:如果仅仅考虑企业用人需求而设置课程,也只能满足一份工作要求,这无异于短期培训,更不是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学生不可能一生只从事一个职业或一份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企业的发展,各类职业也在变化与发展,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或职业必定发生变化,因此学生必须具备职业迁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设置必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区别于短期培训的高职教育按照以人为本理念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4)构建课程体系的根本点———高职学生特点: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带有浓重的时代和社会特色,具体表现为网络带来的快餐文化使他们知识丰富,但缺乏深度;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思想独立却有反叛意识;学习基础薄弱,学不得法,自信心不足等,面对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培养等都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才能构建一个科学实用、具有针对性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5)构建课程体系的逻辑点———高职教育规律: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等性区别于中职教育,职业性区别于普通教育,这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给予了清晰的定位,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按照最新高职教育理念,遵循高职教育规律设置课程和构建课程体系。
2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多年专业建设与发展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知识本位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了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位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
2.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依据平台加模块式进行构建,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课程平台、职业方向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
①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大学英语、经济数学、体育训练与健康、计算机文化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等。通识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起点,课程的设置为随后进行的专业学习,以及毕业后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课程目标达到高等专科水平,确保教育的高等性,这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遵纪守法意识、诚实守信品质、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的必修课程。
②职业基础课程平台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电子商务、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采购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物流营销、会计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根据培养企业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的目标定位而设置,主要培养学生胜任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养成热爱专业、崇尚职业、奉献事业的坚定的专业思想。
③职业方向模块是根据当地物流业发展现状、物流企业细分和合作企业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如农产品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速递物流等,学生可以个人兴趣及职业发展志向选择学习。通过职业方向课程可加强学生在某个物流方向的认识与研究,毕业时直接进入相应企业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是高职教育的直接目标。
④职业拓展模块包括供应链管理、物流规划与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几乎没有人一生只从事一个工作或一种职业,职业拓展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发展潜力,根据未来职业生涯需要而设置的课程。
2.2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高职教育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包含技术技能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因此必须系统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①综合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基本能力是指计算机应用、语言表达与沟通、数据计算与分析、商务礼仪与谈判、公文写作等,是有效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自我发展的基础,是职业需要的最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专业岗位工作应具备的技术技能,细分为物流基本操作技能、运输配送等专项技能和分析执行物流活动等综合技能,这是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点,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设置系列实训项目并合理安排实施;社会能力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具有沟通交流、自我控制与反省、抗挫折、团结协作等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方法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工作、学习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如信息接收与处理、分析与综合、自学与创新、决策与迁移、思考与应变等能力。
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按照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根据职业教育规律,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如下:基本能力方面配合基础课程学习安排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商务谈判、社交礼仪、公文处理等方面的实训;对专业能力结合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安排课堂随机实训、项目专题实训和课程综合实训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围绕顶岗实习、创业实践、毕业设计、ERP训练、商务综合实训、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环节进行。实训项目是按照能力分层、先易后难、由专项到综合、循环递进、螺旋提升的要求进行设计和组织,与理论课程紧密呼应,理论课程为能力训练提供知识准备,在实践训练中活用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2.3素质教育体系
构建适应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等内容,由于素质教育的复杂性、隐蔽性和特殊性,素质教育不同于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必须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充分利用第一、第二和第三课程,以项目及活动为载体构建素质教育体系,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①在思想道德方面,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第二课堂的主题班会、党课、团课等和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进行教育和培养。
②在人文素质方面,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开设文学赏析等选修课,第二课堂开展诵读经典、知行讲坛、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第三课堂通过文学社、各类协会、青年志愿者组织及社区活动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与养成。
③在身心素质方面,同样是通过三个课堂的体育训练与健康、半军事化管理、心理咨询、运动会等提高学生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④在职业素质方面,作为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表现为诚信、责任、合作、创新等优秀品质。职业素质的养成始终贯穿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各级各类活动中,如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技能大赛、企业家讲坛、创业实践等,在三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坚定的专业思想。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充分考虑企业和学生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职业要求,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即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三者之间既有不同,又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互为补充、互为佐证、互为促进、互为渗透,形散而神连,很好地保证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是专业建设团队,团队成员由物流行业企业领导专家、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首先专业建设团队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和岗位群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面向,优化人才培养规格;第二,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根据职业分析,提炼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第三,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明确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归纳形成学习领域课程和实训项目等;第四,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学生成长及持续发展要求,合理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实训项目及素质教育活动,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融理论传授、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位于一体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4人才培养效果
实践证明,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能够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是专业教学的依据和方向,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连续三年企业与学院建立了“新邦物流”和“新易泰物流”合作订单班,连续三年组队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企业沙盘模拟暨创业设计大赛分获一、二、三等奖,在2013年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现代物流项目中获得一等奖,毕业学生获取双证书(大专学历证书和助理物流师或高级快递员职业资格证书)比率达95%,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2013年被确定为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工程省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对其他专业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等起到了重要启示与带动作用。
5构建课程体系的体会与思考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构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措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与思考:
1)职教理念更新是基本前提。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必须具有最新高职教育理念,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明确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观念,深刻理解并实践校企合作工作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树立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观构建课程体系。
2)名校工程建设是良好契机。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必须把理念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把课程体系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而这必然涉及到师资培养、硬件基础建设、行业市场调研、企业岗位分析、校企合作深化等等,2013年学院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单位,物流管理专业成为省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优惠的政策和充足的经费支持使课程体系重构和实践成为可能。
3)全程校企合作是办学要求。课程体系体现了职业岗位及职业发展所要求的专门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从团队组建到市场调研、岗位分析、课程设置、体系构建,再到教学组织,都要求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只有全程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基于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贯彻实施。
一、三个教学阶段
1.自主学习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阶段。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出示学习目标,明确达到的学习要求,按自学提纲要求进行学习。
2.导学达标阶段:学生学习目标的形成阶段。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或讲解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引导归纳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结构,完成学习目标。
3.效果检验阶段:学习目标的达成检验阶段。通过基础训练,反馈目标完成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二、“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的六个基本步骤
1.导入新课,出示目标:简洁、有效导入新课,准确出示学习目标。
2.设置提纲,引导自学:教师设计自学提纲,指导学生阅读自学。
3.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分组讨论解决学生自学尚未解决的问题。
4.自学反馈,精讲点拨:各小组根据讨论情况由本组代表面向全体学生公开讨论结果,启发学生的思路,教师归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导方法,补充知识规律,实现整合和升华。
5.巧设练习,完成目标:通过基础性训练,检验学生达标情况,弥补缺欠。
6.拓展训练,提高能力:设计综合性题目,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例如《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根据“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我们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首先播放配乐诗《七律・》,并在大屏幕上同步展示关于的视频,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并且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经过,知道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2)掌握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3)体会的艰辛,感悟精神。
其次,出示自学提纲(1)为什么要进行艰难的?(2)根据60页《中国工农示意图》,说一说的经过;(3)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历史意义?(4)说出胜利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自学。学生根据问题读书找答案,通过自学环节解决基础知识问题。然后以提问、学生默写、上台表演、分小组汇报等方式解决问题,老师做适当引导,梳理,最后读书巩固基础知识。
第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先出示问题:(1)我讲经过;(2)重走路,我当小导游;(3)我会说。再播放片断;学生分组讨论,。
第四,自学反馈,精讲点拨。学生汇报展示学习成果,老师作适当归纳。
第五,巧设练习,完成目标: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练习题目,如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读图回答问题,进行教学效果达标过关。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Hydromechanics Course
JIAO Kunling[1], CHEN Xiaojuan[2], ZHANG Lianke[1], WU Wenfei[1]
([1] Energy and Environment School,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10;
[2]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hool,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10)
Abstract Through the long term teaching practice and combined with present situatio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was expounded from import of the content, teaching process and effect evaluation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hydromechanics course in this paper.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can improve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and learning effect of students.
Key words Hydromechanics; teaching methods; language skills
“流体力学”是我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承担着由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作用,该课程作为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系统的逻辑框架,同时密切结合工业生产实践。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尽管目前国内各院校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不少教改成果,但鉴于该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化解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乏力、学生畏难等问题,依然是迫在眉睫的教学改革方面的挑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流体力学的教学引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1 对教学内容引入的探索
自然界的很多事物都在经意或不经意中巧妙地掌握和运用了流体力学的原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动物们用本能展示了精彩绝伦的流体力学知识运用,人类因此而拓展了生活的时空。如果能够以生活中的现象开始教学过程,必然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消除学生对本门课程未学先难的情绪。比如雨天雨伞为什么往上翻,旅客在站台上不能离火车通道太近,高尔夫球做成有凹点的粗糙表面,倒啤酒有什么诀窍等等。这些均可作为教学引入案例。正是出于对生命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爱,由敏锐的触觉到冷静的深思,成就了伟大的科技文明,科学的研究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好奇,教育也应该是这样。利用好触手可及的生活、生产实例,从现象归纳到理论,层层推进,既有利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推导,又顺应了学生由简至繁的学习思维。好的引入或者引言,是抓住学生心神的关键点,只有将学生的注意力纳入到教师预设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2 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2.1 优化教学内容框架
“流体力学”课程内容较多,同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授全部内容,这样就存在一个如何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理顺教学思路的问题。笔者认为那些教材中只涉及到基础的数学推导,阐述得很详尽、清楚的内容,有了提领式的思维引导之后,应留给学生自学,还有推导过程、分析方法类似的并列式内容,应只做一种内容的讲授。诸如此类,学生有了自己的研读过程,才能充分掌握课程内容,锻炼自学能力,提高学习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课堂时间留出去拓展相关内容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眼界。
“流体力学”内容总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组成的理论体系;二是工程实践和应用体系。第一部分概念抽象性强,重理论推导,若不分主次,找不到核心内容,教师只能面面俱到,学生因此头绪繁多,理不清逻辑框架,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和分类,建立起以能量方程、动量方程为核心的立体知识结构,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凝练提升。第二部分是理论的实践应用,涉及到具体的流体运动,是对理论体系应用的检验和二次深刻掌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具有专业特色的工程典型例题作为讲解内容,以实例引导、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既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思路清晰,又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效果。这两大体系是有机统一的,讲授的时候,可根据学校定位和学生层次,选择某一体系为讲授核心,将另一部分纳入到讲授框架中,才能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逻辑框架和知识脉络,使流体力学的内容更加立体统一。
2.2 提升教学语言技巧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然后,大学课程具有教学进程快、信息量大等特点,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较易发生的活泼、互动的教学场面很难在大学课堂出现。另外,“流体力学”具有基础知识涉及面广、概念多、内容抽象等特点,怎样将枯燥的理论内容和教学过程转变为生动的讲述,便于学生记忆、掌握,是我们今后教学过程中努力的方向,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样的内容,为了抓住学生的心神,将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住,达到生动、活泼、趣味性的讲授,语言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够实现教学讲授和学生语言习惯的有机结合,会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对教学过程的促进是大有裨益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有较多的交流和沟通,掌握现代大学生的语言特点,顺应学生的语言习惯,并将其有机地和讲授语言相结合,提高教师的语言生命力,保持教师的语言吸引力,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概念、理论的准确性。
2.3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并将知识应用在工作实践中。所以教学过程不能仅仅是教师的表演课,一定要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安排好学生的戏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归纳到最合理的解答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相应布置来实现。比如在课前设定章节重点学习的目标,预设要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查阅哪些相关资料,使学生通过预习和阅读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课中可以安排一定时间的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和教师的临场梳理,使知识条理化和逻辑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既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又能够夯实学生的知识积淀;在课后要安排适量和适合的练习内容,课后作业的适合性尤为重要,不能机械地布置作业,一定要让作业真正起到巩固和锤炼的作用。另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也是使学生顺利进入课程的学习氛围的重要保障,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要归纳总结课程要点,成立学习小组,鼓励同学之间经常交流,互相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层次为其指定相关的参考书籍以及相关的期刊杂志,尽可能拓展学生“流体力学”的知识面和学科的发展前沿。
2.4 及时总结教学内容
流体力学课程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系统性,章节之间联系紧密,前面章节是后续章节学习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在每一章节讲授之前都应概括性、整体性地介绍该章节的主体内容和逻辑关系,理清前后章节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每一章节讲授结束后都应该归纳总结知识点,再次呈现讲授内容的脉络和主线,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大章节之间也应该建立起这样的逻辑框架,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系统认知和串联。在总结教学内容时,教师会经常处在一个直接叙述和列举的快速节奏中,而这样的总结,对学生而言,并不会真正起到唤醒知识的作用。如果能够以某一具体事例为基础,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效果会更好。如在总结作用在平面、曲面上的液体压力小节时,可举例说,如果要拦截某渠道的水流时,闸门的选择要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要考虑这些因素,学生自然会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如此等等,使得教学总结的效果事半功倍。
3 对教学效果评价的探索
流体力学的教学意义一是在于该课程知识的专业价值方面;二是在于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教育价值。所以在评价教学效果时,不能一味追求考试成绩,也就是终端评价。在教学效果评价中如果忽视了过程评价,终端评价就会变得空洞。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过程评价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课前准备占5%左右,主要根据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进行评定;上课占10%,以学生上课时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来评定;平时作业占15%,以及时完成作业和在作业中反映出来的思维逻辑和正确性来评定;社会行为占5%,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评价;学习内容记录占10%,根据学生整理的学习笔记的正确性、逻辑性、完整性和书写态度来评定。考试(专业课包括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占55%,由老师根据学生在整个教学单元中的考试及测验成绩按相应的权重评定,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就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保证了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学以为用的学习生涯。因此,将终端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会起到同时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环球学院事件
今年1月23日,悉尼的一所私立院校环球学院登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注册到期,该学院被要求停止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授课,并不能招收国际新生就读该校的任何课程。中国教育部就此发出留学预警,建议中国学生不要再选择到该校留学。
针对环球学院的情况,澳大利亚政府立即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执行了特别的全面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规,以保障国际学生的权利。目前正在采取的措施包括将环球学院所有在读已被取消注册资格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学生安排到其他经注册的教育机构就读合适的替代课程,学生无需支付额外费用,不取消其学生签证;或者是全额退还学生所支付的课程费用。
今年2月刚刚走马上任的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万胤忠(Iain Watt)先生,在3月初的留学工作论坛上表示,“环球学院是一家私立院校,因为它没有达到必要的标准而被迫关闭。这所学校关闭影响了1000多名中国学生。我向大家保证,所有的中国学生要么会被转到另外一所学校学习,如果他们愿意,我们也可以返回他们所交的学费。据我所知,这在其它国家还没有先例。”
万胤忠参赞在论坛上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在国际学生管理方面的经验。
独一无二的国际学生管理框架
澳大利亚国际学生监管体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那时国际学生的交流正处在变革时期。为推广大众化教育,作为改革的一部分,澳政府暂时停止了向亚太地区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同时允许澳大利亚的大学招收国际学生并收取学费。这种首次将商业的概念与教育融合的尝试,“由于当时缺乏完善的法律方面的监管体制,使得我们碰到了很多的麻烦,后来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万胤忠参赞说。
先是在80年代后期,在澳大利亚出现了很多新型的、主要依赖于国际学生来开展经营的教育机构。万胤忠说,“对这些机构,一开始我们的想法过于简单,认为市场自己就会把那些低质量的教育机构剔除出来,但后来发现,市场的效率并不是那么好。”因为在此之后,出现了一些通过学生签证来到澳大利亚,目的是获得在澳大利亚移民、工作及打工的机会而并非真正来学习的现象。以及产生了专为这类人服务的机构,这些机构的教育质量非常差,使得一些真正想来学习的学生感到非常失望。于是,澳大利亚政府计划关闭一些这样的教育机构。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育机构破产,一些学生付了高昂的学费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回报。“政府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使这一情况得到扭转,而且花费了将近2亿美元来补偿这些学生的学费。”
为确保以后这类事情不会再发生,保证国际学生来澳大利亚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以及保护他们的权利,澳政府实施了两个解决方案:第一个是建立完善的学生签证体制,要求学生必须有相关的文件证明他们是真正的学生;第二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相关的立法来保护留学生的权利,即《海外学生教育服务法案》(ESOS)》。在随后的15年中,随着该法案的颁布和实施,以及其它相关法律的颁布,逐渐提高了对国际学生的支持和保护,形成了一个对留学生保护的机制。
万胤忠介绍说,澳大利亚现行的留学生管理机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通过这样的机制,使来到澳大利亚的留学生能够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得到他们所必需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这些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这对他们个人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万胤忠还说,澳大利亚的教育机构对形成这个体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澳大利亚教育机构所提供的课程及服务、咨询的体制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学院和学校非常负责任地为国际学生提供很好的教育和相关方面的服务,以确保他们在澳大利亚的生活非常愉快。
“现在我们的体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标准。除此之外,我们还不断听取教育机构和留学生的意见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们的体制。”
国际学生管理机制的内容
对国际学生管理机制的核心是通过ESOS法律体制建立起来的,确保教育的质量及对留学生提供的相关服务。万胤忠介绍说,法律监管的过程包括学生从入学到学习的整个体系。从这个学生第一次拿到这个学校的广告或中介对这个学校的介绍开始,就受到ESOS法案的监管,到学生来到学校学习的整个过程都建立了非常严格的标准,并确保这些教育机构达到这些标准。
ESOS要求,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在进行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他们的广告是专业的、正确的,并能维护澳大利亚教育的良好声誉。比如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就业及移民方面的错误信息以误导学生;学校对他们海外的代表负有完全的责任;学校在接受学生之前必须与学生签订书面协议;协议必须清楚地描述学生所将要学习的课程、学费及相关信息等。每个教育机构也必须提供帮助学生适应本地学习和生活的项目。另外要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并达到国际上的标准。介绍项目上也包括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公共卫生、法律服务的信息。留学教育机构必须监督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积极通知学生、向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以帮助那些可能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学生。这些教学机构也必须制定成型的战略,来帮助学生,使他们了解在不能达到学习要求的问题出在哪里。同时,学校要监督学生的上课情况,并定期地告知学生不去及时上课会有什么样的风险。学校也要告知学生,如果他们不满意,有什么样的申诉和受理程序。
在ESOS框架下,还包括如下内容:如果一所教学机构要招收18岁以下的学生,就必须要向学生提供生活上的必要支持,如果18岁以下的学生得不到父母或者是亲属的照顾,相关的机构就必须要负责任。他们要为18岁以下的学生找到住处,定期监督学生的住处情况,以确保学生的住处达到比较高的标准。同时这个协议一直到学生转到另外一所教学机构的时候都有效。这个学校还要包括图书馆资源等等的相关设施。这所学校必须向澳大利亚海外留学生处进行登记,必须满足严格的条件,这些条件涉及到他们所教授课程的质量和设施,包括他们能够招收的最大数量的学生以及他们的教职工人员情况、教育资源和场所的情况。没有进行登记的教育机构的学生则不能获得留学签证。
此外,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惟一的留学机构登记和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所有的教学机构必须在系统网站上展示他们的营销财表,并通过这个系统告诉政府他们招收留学生及学生上课的情况,国际学生也可以进入系统查询相关的信息。通过这套系统可以清晰地知道哪个大学或学院所招收的留学生的数目是多少,这些留学生来自于哪儿,他们学习课程的情况怎么样,什么时候完成这套课程。“这套系统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工具,它给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管理信息,帮助其制定正确的留学政策,学生也可以登录澳大利亚资质办公室的网站,从中了解这个教育机构的资质情况。”
框架的其他部分还包括《国家高等教育审批规定》,这个规定是确保澳大利亚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因素,他们保证了澳大利亚向国际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的质量,同时也确保高等教育的国家监管。对职业教育,澳大利亚建立了一个教育培训框架,通过这个框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以确保职业教育能够达到标准。所有的职业培训机构必须满足这些标准,才能够向外招收留学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各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跨国人才培养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随之应运而生。国内高校唯有改变原有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流和从事国际事务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而达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首先,要在培养体系设计上进行优化,创新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开发国际化课程体系,逐步建立语言文化、公共基础、学科必修、专业选修、社会实践等课程模块,完善国内高校国际化课程系统建设。其次,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采用课堂讨论、案例研讨、演讲陈述、课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建立有助于创造生动活泼课堂氛围的启发式小班教学制。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在培养方案范围内自主选择相应的课程修读,保证学习的开放性。再次,创建留学生导师培养制。留学生在华学习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文化适应困难,他们不仅需要接受学科和专业教育,同时也需要接受文化通识教育,学会如何去接受和融入异质文化。随着全国各地大学城和高教园区的建立,国外留学生所处的环境远离城市中心,想要全面了解、学习并融入本土文化变得愈加困难,建立导师制有助于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帮助外国留学生尽快适应和融入中国文化。
二、提升教学质量
国际教育的推行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国际化,高校应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一方面借助富布莱特计划以及院校合作项目等渠道来为教师提供更多国外学习、任教以及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应更加重视招募有国际留学经验的学者或外籍教师。与国外一流大学教学质量相比,国内高校最大的差距在于缺乏足够的国际化教师,这也是国内高校教学质量普遍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打造一支稳定的既精通专业知识又通晓外语的多元化师资队伍是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随着留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入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然而,全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却难以满足留学生教学需求,部分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因外语能力欠佳,导致无法胜任留学生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英语授课水平显得尤为紧迫。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进修和培训,学习先进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面向发达国家聘请外籍教师充实到国内高校教师队伍当中来,并定期邀请国际大师级知名学者来国内大学讲学和授课。此外,在坚持传统学术自由的基础上,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规范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建立一整套监督管理机制,在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的同时,严格控制生源质量,确保留学生教育的输出水平。
三、制度创新可行性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国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在华留学生的分布呈现出明显失衡的特征:1.规模逐年扩大,教育层次偏低;非学历教育占多数,学历教育占少数;普通进修生多,高级进修生少;2.大多数为自费生;3.来华留学生源地以亚洲和发达国家为主;4.学科分布不平衡,以语言类和医学类为主;5.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从培养层次来看,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层次还是以本科生项目为主,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完成留学生教育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大胆创新实践,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人才进入中国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在课程设置上,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设跨学科、跨文化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师资培训上,依托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在对象国开设课程和举办讲座,广泛开展教学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教师发展计划提高课程国际化程度,鼓励一部分高层次的优秀留学生毕业后充实进高校。美国是向外国留学生提供最多经费资助并同时因招收外国留学生而获得最高经济回报的国家,其中相当一部分高层次的优秀留学生毕业后即充实进美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澳、英、美三国的国际高等教育政策内容开始明显由对国外的“援助”、“奖励”向“教育服务贸易”转变,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削减本国高等教育经费和实行高等教育全额收费制度等策略,允许本国高校向国际学生收取高额学费,增加经费收入。
就目前来看,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主要来源包括: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外国政府奖学金、高校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等。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在所有奖学金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企业设立的奖学金所占份额则相对较少。为吸引优秀的国外留学生来华留学,可采取积极的奖学金政策,完善奖学金制度,在设立政府奖学金的基础上,鼓励学术团体、高等院校、企业及社会团体提供奖学金,降低政府财政在留学生奖学金中的比重,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有助于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而且可以达到产、学、研兼顾的多重效应。中国企业在投资对象国设立相应的企业奖学金计划,一方面可以帮助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学生圆中国留学梦,另一方面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也可以作为企业储备人才。
四、结语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1.利用插图,启发想象。《列夫・托尔斯泰》这课中有一幅插图,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首先着眼于整个画面,结合课文文字表述,对各个“部件”都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重点观察眼睛和其他部件之间的对比,让学生创设课文中所没有或比原文更生动、更形象的情境,最后引导学生由其精美的眼睛想象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
2.创设情境,触发想象。要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营造适宜的氛围,突出教材的动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的共鸣,让学生触景生情、由情创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我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先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具体操作时,我用语言描述,将古诗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编成了通俗易懂的故事,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吟诵原诗。再通过配画、配乐、指导朗读,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诗人对早春的描写,体会诗境。通过做动作表演读,想象画面,领悟诗情,体会到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留恋。
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表演性强,可创设情境,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了创造性的表演。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如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了自己的诗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
四、正确评价,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由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尤其要保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结合。
一、把创设情境作为数学交流的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做到“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学生交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动力。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必须深入分析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把课堂中的问题的情境设计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诱发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动力。什么是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呢?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
比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设计了两道简单的应用题:“有9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支?”“有9支铅笔,每人分3支,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这两道是已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根据“平均分”的特点确定用除法计算。接着出示例题:“把10支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由于低年级学生只接触过正好分完的事例,因此,这个例题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知识和探索原因的欲望,也更有兴趣学习有关的新知。
二、把独立探索作为数学交流的基础
独立探索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一般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对所学的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作为教师,我们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一个班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去做“数学”,才能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如在课堂上教学“分米和毫米”时,我出示1分米和1毫米两条不同的线段,让学生想一想:你怎样进行区分和理解呢?有哪些方法?让学生说自己的比较方法及结果,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演示比较过程。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1分米比1毫米差很多,我一看就知道是分米大(观察)”,“我看直尺上的数,从0~10就是1分米,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比一比,就知道1分米比1毫米大很多了。(借助直尺)”“在直尺上看,不一定是从0~10才是一分米,只要数一数大格,十个大格就是1分米了,每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直尺上有很多,很容易看出分米比毫米大多少了。”“我的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我的铅笔芯的宽大约是1毫米,哇,1毫米好小啊!(借用其他工具)”“我可以用手来比画,1分米大约是一拃,1毫米就这么一点点。”……
在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毫米的大小时,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独立思考并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比较方法,倾听同伴的想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三、把合作探究作为数学交流的途径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所在小组内或班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通过互相开拓、补充、修改,促使各种见解、观点、意见趋于丰富、全面与完善,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能使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如在“比较数的大小”的教学中,我在比较三位数大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表达事物的大小与多少。为了学生更容易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我让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并让每组同学分别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数,或用学过的数各自说一句话等活动,再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大小,最后再全班交流探索。这个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
有效的交流必须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程度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独立思考问题,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学生面前交流。因此,我在数学课上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发展交流能力的空间,让学生得到充分表现自己交流的机会,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沟通,共同完成规律的创造,从而获得知识,增强自信,提高能力。当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运用多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数学交流能力而热爱数学研究时,他们必会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空间想象、人际交往及自我认识等多方面展现出积极的变化。
四、有效引导是数学交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