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风险研判机制范文

安全风险研判机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风险研判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风险研判机制

第1篇:安全风险研判机制范文

体系寿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送遵循由下到上的报送原则。在发现警情时,首先由信息员或农户、生产企业等采取控制措施,同时逐级或越级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遇到特重警情,及时上报农业部。在报送信息的同时,及时控制违规农产品的流通,并通过媒体向公众事件或警情的处置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寿光市目前的信息平台主要有市农业局管理的“寿光市农业信息网”和“寿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生产主体可以通过这些网络了解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的备案登记情况以及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有关信息。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山东省潍坊市及寿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共同协调,由国家条码推进工程办公室自2004年6月起在寿光田苑蔬菜基地和洛城蔬菜基地实施了“蔬菜安全可追溯性信息系统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无公害蔬菜质量追溯系统”。

二、寿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采集不全面

寿光市的生产主体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目前寿光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过900家,但多数不符合规范化要求,存在检测率不高,包装标识不全等现象,且多以经销农资和蔬菜为目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管控比较松散。虽然寿光市建立了信息化采集系统,但是对生产者的信息采集还没有实现全覆盖。1.产地环境信息未列入信息采集范围。目前寿光市对产地环境的信息采集相对较少,尤其对工业三废、农业投入品等对环境的影响未实现相应的监测和管控。2.生产信息采集不全面。部分农户对国家有关农业投入品使用规定及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生产操作规范尚不十分清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意识较差,缺乏生产记录、包装标识、打造品牌的意识,而且包装标识不够规范。3.监管信息采集不全面。由于人员编制和硬件设施的限制,个别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收集。4.追溯体系不够健全。农产品主要通过批发和商贩收购两种方式销售,销售方式比较分散,不易实现可追溯。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无法迅速查出问题发生根源和事故责任人,不能及时排除隐患和有效控制事故蔓延。

(二)评估预警系统不完善

尽管寿光市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体系,在执法监管和检验监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仍然没有形成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统一管理机制。1.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实践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由于寿光市农产品风险危害因子较多且不易全部收集,加之危害因子的评价背景资料不够详实完善,单一的预警理论和方法无法准确实现预警效果等诸多制约因素,所以,需要对影响寿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因子进行长期的、综合的、专业的评估和研究,从而确定预警的阈值和预警的级别。2.专业风险预警人才匮乏。目前寿光市主要依靠“农产品质量安全视频监控与信息管理平台”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预警,基层的专业风险评估人员缺乏,不能及时发现警情和分析研判,容易导致政府主管部门对潜伏的危机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从而造成风险应对不力或滞后等被动情况。(三)应急反馈机制不健全寿光市在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警情和突发事件时,严格遵守《山东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快速地作出应急响应。但是事故应急体系和服务体系尚不十分健全。1.舆情监控体系不完善。目前寿光市对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舆情监控较少,对可疑的监测信息及舆情信息,未能及时地开展隐患排查和应对工作;对于一些不实信息,也不能够及时向社会澄清事实,消除群众消费恐慌。2.服务体系不健全。寿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主要以监管为主,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尚未充分发挥农技站、兽医站、林业站等站所的基层服务作用。

三、对我国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控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体系

1.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采集范围。根据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及其发生的环节[1],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采集应包括5个方面的关键内容:(1)生产主体的基本信息。对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和散户等5种农产品生产主体[2],详细登记种养地址、种养规模、负责人姓名及联系电话等。(2)产地环境信息。需要采集关于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业废弃物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影响及危害信息[3]。(3)生产过程信息。包括农业投入品信息、农事操作、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收获(屠宰或捕捞)过程的基本信息。农业投入品是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或添加的物质,包括农(兽、渔)药、农作物种子、水产苗种、种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兽医器械、植保机械等农用生产资料产品。对于生产主体来说,需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台账。对于农资企业来说,需建立农业投入品经营台账。另外,生产过程中还应包括产地准出信息。(4)加工和包装环节是农产品原料经粗加工成为半成品、成品的过程,包装材料、加工过程、加工工艺、贮存条件和运输条件等均会影响到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4]。因此,还需采集加工、包装及运输环节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5)农产品质量监管信息。包括农产品质量监督和执法中发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举报信息,以及媒体披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5]。(6)其他信息。主要包括公正性信息和认证信息。公正性信息主要指由政府部门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应急事件的预防、控制和处理措施,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科普知识等;认证信息目前主要为“三品一标”等优质、品牌农产品认证信息。2.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机制。(1)组织机构及人员。就产地来说,需设立或指定一个专门的机构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中心作为信息监管部门,下设市级、县区级、乡镇级和村级监测机构作为信息网点,每一网点为一个信息采集点。每个网点配备相对稳定的信息收集人员和监测队伍,形成从下而上的信息采集体系。(2)采集方法。信息采集人员定期采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风险信息,及时上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中心[6]。信息采集的同时,要建立一个类似“寿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视频监控与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库[7],覆盖区域内所有的农产品质检机构、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示范基地检测站,通过对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市场销售全过程监控信息的采集,实现对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全过程监控;集聚各检测中心的检测数据,实时分析相关数据,及时向政府部门、科研部门、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在部、省、市、县等各个层面的共享,为全面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提供数据支持[8]。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分析研判体系信息分析研判体系是农产品安全信息体系的主要和核心环节,需要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咨询、分析、研究[9]。

1.分析研判专家团队。信息分析研判包括数据分析和专家研判两个部分。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相当实践经验的专家队伍。专家队伍至少包括管理部门的领导、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等。根据专家的调查研究和经验判断,制定预警分析方案和评估预测结果,进行“及时、准确、科学、客观”的分析研判。2.分析研判方法和程序。首先利用统计学技术,将采集到的各种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撰写基础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告材料;然后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分析研判专家对信息开展深入的分析研判,确定观察对象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观察对象危险程度的综合分数;最后根据预先设定的警戒线(阈值),对不同预警对象进行预测和推断,甄别出高危品种、高危地区、高危人群等[10]。3.信息分级。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分析研判过程中,一般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等级分为:特别关注(I级)、高度关注(II级)、重点关注(III级)、密切关注(IV级)4个等级。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告和交流反馈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分析研判结果,要及时上报政府有关部门并向社会,正确引导舆论,维护消费者和农民正当权益。

第2篇:安全风险研判机制范文

一、目标任务

通过为期半年的“排险除患”集中整治,推动各村各企业进一步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落实风险“常态研判、动态管控”和隐患“每日排查、动态清零”制度,实现风险全感知、隐患全排查、责任全落实,切实把风险化解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除在成灾之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控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好局、起好步,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整治范围

此次“排险除患”集中整治的范围是全镇各行政村、各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确保整治覆盖面达100%突出三个整治重点。一是突出危化品、道路交通、农村建设、特种设备、消防等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10个重点整治领域;二是突出项目建设施工等事故易发多发的行业(领域);三是突出学校、卫生院、景区、寺庙等人员密集场所

三、整治重点

(一)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集中整治重点

各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要全面开展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做到每日排查隐患,每周研判风险,每月汇总隐患整改和风险管控情况,建立“每日排查、动态清零,每周研判、集中管控,每月汇总查漏补缺"的常态化机制,确保各类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各项隐患得到全面治理,彻底解决反复发生、长期得不到根治的重点问题。

1.全面开展风险辨识管控。一是全面辨识风险。各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牵头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和全体员工,对自然灾害、生产工艺、生产安全系统、厂区厂房、设施设备、管理体系、制度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方位辨识,确保无遗漏。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科学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风险台账。按照“疑险从有、疑险必研、有险必判、有险必控”的原则,建立覆盖全员、全过程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责任制度,将风险辨识评估等工作纳入员工业务技能培训。二是全面强化措施。根据风险特点,逐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既要包括责任落实、制度建立完善、规范管理、教育培训、安全投入等常态管控措施,又要包括预案管理、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紧急状态下的管控措施。要在风险点位、重点区域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安全风险告知卡,确保每名员工都能掌握安全风险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处置措施。三是落实管控责任。结合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在全面辨识管控风险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风险管控青仟浩单、将闵管控青仟诼一菠立到工区车间班组岗位和具体人员。

2、立即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一是完善制度,列出清单。结合清单制管理工作,各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列出包括隐患排查治理等在内的日常安全检查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二是每日排查,闭环整改。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要每天组织对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设施设备安全运行情况、一线人员规范操作情况等进行排查检查,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建立台账,逐项落实整改措施、预案、资金、时限、责任,按照闭环管理要求切实整改到位。

(二)各村机关事业单位集中整治重点

各村机关事业单位要切实担负起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将本村本单位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纳入督查检查的重要内容督促指导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健全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动态监管,确保风险辨识到位、可控、受控,隐患排查全面、动态清零。

1.精准管控风险。一是摸清风险底数。各村机关事业单位要定期组织会商研判,对行政辖区内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和评估,根据风险分布情况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并结合本村安全风控情况,汇总建立安全风应数话库,绘制安全风险空同分和是分级分类监管。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确定不同的执法检查频次、重点内容等,实行差异化、精准化动态监管,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企业,实施重点监控,加强监督检查。三是强化督促指导。定期组织专业力量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整体评估,掌握本村安全风险变化情况,并对企业是否全面辨识管控风险进行复查,督导企业落实风险管控整治措施

2.督促隐患“清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家对重点企业重点部位开展解剖式安全检查,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包括隐患排查治理生在内的科学的日堂实仝松杏洁单每曰开属陷串白本对陷串敕改情况定期复查验收,确保隐患动态“清零",推动企业形成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机制。

3.深化“打非治违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重点检查各企业风险辨识情况、管控措施和责任落实情况、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等,对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和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的,依法严厉打击惩处。综合运用行刑衔接、关闭取缔、联合惩戒、公开曝光等措施,形成强力震慑和高压态势,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自觉抓好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4.严肃事故调查。对集中整治期间发生的每一起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四不放过”原则开展调查,必查风险有没有辨识、隐患有没有整治、制度有没有建立、机制有没有还仃,找准问题,厘清责仕,坚决追责问责。

四、工作安排

从2020年7月至12月底,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集中排查、自查自纠阶段(即日起至8月31日)

各行政村机关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排险除患”集中整治方案,明确主要任务、重点内容和工作要求,落实责任、细化措施。各企业单位要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对生产经营建设全过程及每个部位、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全面辨识安全风险、排查隐患,制定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坚决整治消除隐患,各村企事业单位要对各个领域开展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也要对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自查自纠情况进行检查。

(二)集中整治、巩固成效阶段(9月1日起至11月30日)

我镇采取突击检查、明查暗访、随机抽查、回头检查、交叉检查和“四不两直”“三带三查”(带着执法查、带着媒体查带着专家查)等多种方式,对企业自查自纠情况进行全面整治,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开展了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否全面、管控措施是否落实、风险是否可控受控、是否每日开展隐患排查、隐患是否动态清零。坚持标本兼治,认真梳理总结,以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为重点,固化经验做法,形成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

(三)“回头看”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

各行政村各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开展综合督查,对风险辨识官控、隐患排查整治、责任落实、长效机制建立等情况开展“回头看”,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确保集中整治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本次安全生产“排险除患”集中整治是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部署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也是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开篇布局,各村各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上来。各村各企事业单位要认真制定工作方案落空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单位工作责任和工作标准要求,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分头落实。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全面辨识管控风险、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敢于动真碰硬,务求工作实效。各村机关事业单位要以“严细实”的作风和对隐患问题“零容忍"的态度,切实履行职责,敢抓敢管,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现场,督促指导,狠抓落实,切实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走过场,确保“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取得实效。

第3篇:安全风险研判机制范文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分管的工作,2017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综合协调管理方面:

一、继续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一)承担好食安办日常运行的具体工作。

一是对州食安委成员进行适时调整。二是出台《xx州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三是拟定《xx州2017年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与各县(市)政府签订《xx州2017年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四是拟定《xx州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议办法》,组织开展对州食安委成员单位及各县(市)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考核评价工作。五是组织协调州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全面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整顿,充分发挥监管合力。六是按时保质完成民生工程分解任务。

(二)做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信息统计工作。各县(市)局要明确专人负责,利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统计信息系统,认真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统计、数据库建立和数据分析工作,充分掌握情况、指导工作、制定措施提供数据基础。

(三)开展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

开展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确保会东县顺利通过验收。

二、继续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一)全力完成国抽、省抽、州抽任务。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制定2017年州本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切实完成2017年国家级、省级、州本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加强对县级食用农产品等抽检监测工作的指导和督导,实时维护国抽、省抽、食用农产品抽检工作平台,做好数据汇总分析和结果通报工作。

(二)切实做好核查处置工作。切实按照《食品召回管理办法》等相关工作规范和规定,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中发现的问题样品和不合格样品开展核查处置工作,在时限内上报产品控制情况、排查整改复查情况、行政处罚情况等核查处置情况。

(三)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中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风险预警。各县(市)局按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制度规定,认真组织开好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开展风险研判和风险交流。

三、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应急管理体系

(一)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和事件报告网络,完善信息报告体系,熟练使用“食药舆情”APP,及时分析舆情,提高处置效率。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加强舆情研判和引导。

(二)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特别是按新《食品安全法》修订《xx州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农村坝坝宴、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为重点,加强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响应及处置能力。认真组织好在会东县开展的Ⅲ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实战演练。

(三)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多渠道、多途径开展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工作。健全风险监测、预防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危害控制等快速反应机制,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培训。严格事故信息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小负面影响和社会危害。

(四)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科学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确保应急物资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

四、继续做好食品药品加工行业安全生产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 ”的原则,构建长效监管体系。二是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三是积极探索完善食品药品行业安全生产长效监管体系和工作机制,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四是实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行业生产安全的“两个安全同时确保”、“两个安全同时部署”、“两个安全同时检查”的“三同时”工作法,强化安全生产保障措施。

食品生产监管方面:

今年,全州食品生产监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省局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州局的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管理念,以保障食品安全为目标,研究把握监管工作规律,着力构建食品生产许可体系和监督检查体系,努力实现科学监管、精准监管和效能监管,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推进食品生产监管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完善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定期对其履行食品安全职责情况进行自查并报告。加大日常检查,要以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法律义务为重点,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对食品企业生产行为进行常态化检查,对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适时组织开展区域性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全覆盖”“双随机、一公开”“网格化”“痕迹化”等监管要求。各县市局要按照“管行业管安全、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督促食品生产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继续深化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

一是严格落实“五取消、四调整、四加强”改革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实施新版许可管理办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理顺食品生产许可工作机制,优化许可流程、严格审批把关、提升服务效能,着力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食品生产许可工作体系。二是加强食品生产许可事后监管,加大对新获证企业、换证免于现场核查企业事后监督检查和抽查力度,对不符合生产条件和提供虚假声明的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吊销(撤销)许可证书,把好准入关口。三是加强审查人员管理,完善核查工作机制,加大对核查人员学习培训,提高食品生产许可现场核查水平。

三、突出两在重点,严防严控食品生产环节风险隐患。

一是狠抓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监管。大型食品生产企业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产品辐射广,社会影响大,是防范系统性、行业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主战场。抓好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企业法人和质量安全负责人的集中培训力度,督促企业建立实施自查报告制度,主动排查隐患,严格落实原辅材料查验、生产过程、产品出厂检验、食品安全授权人等制度,提升产品质量管控水平。按照省局安排,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行HACCP体系,发挥好大型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二是突出食品生产加工小坊监管。小作坊规模小、设施设备简陋、管理水平低、监管制度缺失等原因,存在相当的食品安全风险,一直是我们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条例》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我们要掀起宣贯“三小”条例及监督管理办法的热潮,营造良好氛围,按照《条例》和《办法》规定,加强摸底调查、完善监管档案,制定监管计划,规范食品小作坊监管,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四、在重点产品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建立以索证索票、台账等传统方式为主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形成倒逼机制,引导推进有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现电子追溯全覆盖,实行全程监控,实现“生产经营有记录、食品流向可查证、主体责任能追溯”今年要继续完成乳制品、白酒、肉制品等重点食品生产企业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在有条件的企业推行,鼓励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保险机制。

五、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按照省局《关于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部署,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信用目录和数据库,及时录入并动态更新食品生产企业基础信息、许可信息、监督检查信息、产品抽检信息、行政处罚信息、表彰奖励信息等,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并与相关监管部门推进信息共享交换、信用结果公开,联合实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六、督促企业落实人员培训制度

各县市局要组织对辖区食品企业和小作坊的业主、质量管理员、配料人员、检验人员开展培训,重点对《新食品安全法》、《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培训,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集中培训不少于40小时,督促企业抓好全员培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责任意识、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

七、突出抓好高风险食品监管

贯彻落实《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本地风险分级情况,确定重点食品类别和品种明细,列出高风险食品清单,制定针对性监管措施,提升监管靶向性。继续抓好肉制品、白酒、乳制品、饮料、食用植物油、食品添加剂等重点监管和综合治理,按照省、州局安排,以农村、城乡结合部、风险问题高发区域、小作坊集中区等为重点区域开展重点食品专项整治。各县市局适时也要针对与我州群众日常消费密切相关的地方特色食品开展专项整治。

第4篇:安全风险研判机制范文

重视社会风险的形成、演变及传播,避免由风险发展和变化带来的诸多衍生性的、新的社会问题和安全问题,防止社会风险与其它风险连锁联动,对于在安全发展的背景下,更好地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内涵要求,探索社会风险治理的新路径、新举措,提高安全保障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着力把握社会风险的来源特性,做好提前应对。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弄清并把握风险的来源及特性是基本前提。相对于一般性风险,社会风险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来源更加多样,构成更为复杂,不确定性高。按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原则要求,对新出现的社会风险苗头的来源和特性应及早发现、及早研判,及早报告。同时,做好相应的预测、预判和预警工作,对能解决的风险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早处置、早解决,并对今后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做好预防和控制,从苗头和萌芽着手,坚持源头化治理、分级分类管理、动态模拟、应急处置相结合,对社会风险产生的重要时间、重要场所、重要问题、重要关系做好综合把握,推进重大社会风险防范与化解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深入化,既防止隐患累积叠加形成新的风险,又防止旧的风险积累积聚引发出新的隐患。

二、着力把握社会风险的形成机理,做好主动应对。

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就重大社会风险而言,现有的应对主要集中在以“控”为核心的“物防”和“技防”层面,以及加强应急处突等来更好地应对突发性风险,被动响应多于主动预防。在安全形势不断发展和风险态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新兴风险的不断涌现,应更加需要重视风险的形成过程与生成机理,从宏观防控政策完善与微观风险点风险源头化解相结合的视野进行整体把握,积极主动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应对,以最大限度地适应风险的动态变化,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动性。

三、着力把握社会风险的发展演变,做好动态应对。

与其他风险一样,社会风险是一个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防止因风险变化和转化,产生出新的风险问题,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当前社会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全面分析,仔细判别风险演化的重点、节点与关键。同时,把传统“三基”即基层、基础、基本素质与“新三基”即风险隐患为基点、行业领域为基线、区域场域为基本面结合起来,对一些形式上已得到解决的安全稳定问题作好动态跟踪,对一些已排查而未得到处理的安全稳定问题作好充分的防范准备,对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等一些潜在的隐患加强研判,从属地与属事相结合的角度,做好动态监管,完善风险的隔离和缓冲机制,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风险动态防控架构,防止引发新的安全事故。这样,才能努力做到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第5篇:安全风险研判机制范文

一、指导思想

2020年度全镇打击非法集资将于中、省、市、区有关打击非法集资的安排部署为指导,全面健全打击非法集资预防、管理、处置工作机制,集中力量、综合整治、严防严控、标本兼治,坚决维护广大群众利益,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最大限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和打击整治,确保全镇不出现非法集资现象。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完善涉嫌非法集资风险评估、信息预警研判、日常巡查监管、基层防控、快速处置等机制,加强监测预警,及时掌握潜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快速应对处置,及时化解矛盾和风险,建立健全疏导并举、防治给合的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二)严厉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行为和案件。重点打击涉嫌诈骗组织者、恶意集资中间人和借款人,严厉打击超范围违规经营、虚假广告宣传等行为,彻底整顿涉嫌非法集资、高利贷、违规融资等行为。

(三)依法规范融资服务中介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机构及其关联企业的经营、融资和宣传行为,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健康发展。

(四)有效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结合专项整治活动,在全镇各领域进行拉网式排查,集中梳理清查企业虚假注册、抽逃资金、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以及资产负债能力等,有效整治涉嫌非法集资、高利贷、违规融资等行为,确保打击非法集资工作不留死角。

(五)建立基层信息员制度。建立镇、村(社区)、村镇信息员制度,建立社会志愿者、基层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自发参与的防范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非法集资苗头,群防群治,提高对非法集资监测和防范能力。

(六)建立高收益项目举报排查机制。对辖内各类经济活动信息进行监测、跟踪,从中发现、识别和判断涉嫌非法集资活动的信息和线索。对辖内号称“高回报、高收益”产品开展监测排查,加强风险研判,及时预警提示。

(七)建立重点案件包案机制。按照“一案一组、一案一策”的要求,每个重点涉嫌非法集资案件都要成立专案组,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到人”,集中办案,限时办结。

(八)健全从速从快处置机制。对涉嫌非法集资的案件要及时查处,早定性、早处理,加大案件处置力度,快速查实案情,最大程度追索保全资产,依法合规、公平公正清偿,切实维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对煽动群众闹访,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集资人,要采取果断措施,依法严厉查处。

(九)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综合性宣传。建立健全常态化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推动宣传教育活动进村(社区)、进工厂、进家庭,实现广覆盖。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对非法集资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强化社会公众买者自负、风险自担的责任意识。宣传部门要协调有关新闻单位,借助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形式,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整合资源,推动宣传,形成防范非法集资共识。

(十)加大对涉嫌非法集资广告查处力度。加强对网络、手机短信、电邮特别是各类资金借贷平台的监督管理,防止非法集资通过网络、通信工具传播。加强媒体广告的监管,督促媒体落实广告责任,封堵非法集资活动传播渠道。

四、工作责任

建立健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明确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落实职责分工;建立镇主体负责制,充分发挥基层主体作用,调动辖内资源,统筹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要认真履行一线把关职责,将防控本行业领域非法集资作为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重要内容,加强日常监管。对需要经过市场准入许可的行业领域,由准入监管部门负责本行业领域非法集资的防范、监测和预警工作;对无需市场准入许可,但有明确主管部门指导、规范和促进的行业领域,由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本行业领域非法集资的防范、监测和预警工作。

五、逗硬考核

为切实有效抓好全镇打击非法集资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经镇党委政府决定,将打击非法集资工作纳入全年综治工作目标考核,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将取消所在单位和个人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并扣减所在村(社区)干部个人相应考核工资,如发生影响恶劣,触犯法律行为,将根据法律规定追究当事人相关法律责任。

(一)未将打击非法集资工作纳入本单位日常工作,主要负责人未亲自抓。

(二)未严格按照镇党委政府安排部署进行摸排,宣传教育。

(三)信息不畅通,发生漏报、迟报、虚报非法集资行为。

(四)对发生非法集资行为上报、处置不力行为。

第6篇:安全风险研判机制范文

铁路安全实践表明,事故的发生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条件、管理的失误缺陷息息相关。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正是抓住了主要矛盾,从本质安全化入手,升华和发展了传统安全管理理论。一是对铁路安全风险认识的升华和发展。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较之传统安全管理,在遵循管理的宏观对象就是由人、物、环境和管理所构成系统的基础上,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了事故的形成机理,阐明了安全管理的微观对象就是风险因子、危险源、隐患和事故,强调除不可抗力外,一切事故致因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二是对铁路安全管理方法的升华和发展。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思想精髓是对系统中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归类,对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能否被接受进行量化评估,对不能接受的损失采取安全预防措施,达到降低直至消除损失的目的。因此,较之传统安全管理,安全风险管理更加强调尊重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以及通过科学方法确保系统安全状态。它将概率论、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等自然科学引入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等管理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安全风险管理的量化概念和可操作性,改变了传统安全管理笼统定性、管理无据的状况,实现了对安全系统的科学管理。

近年来,我国铁路高速化、重载化、电气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等发展迅猛,用短短几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铁路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导致在时间序列上应该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对的问题,被压缩到了同一个发展时空中,造成软硬件的不适应、不匹配、不协调、不完善问题所带来的安全风险日益凸显的不利局面。这些突出的新问题和新隐患,要求在安全管理上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思路。通过增强风险意识、识别和研判风险危害、实施风险控制,实现铁路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在高速铁路安全管理创新方面,通过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可以进一步解决由于建设速度过快导致的高铁安全规律掌握不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技术作业标准体系不完善、工程质量源头管理存在缺陷、关键产品准入管理把关不严、设备设施维修养护不够科学精细、职工安全及技术教育培训严重滞后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新问题。在重载铁路安全管理创新方面,通过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可以进一步解决我国重载铁路网快速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重载列车长度长、质量大、行车密度大,以及繁忙干线客货混跑、“速密重并举”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新问题。

安全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内容上的完整性,机制上的层次性和方法上的关联性。管理内容上,安全风险管理涵盖了组织协调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奖惩、安全投入保障、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生产监管、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救援处置等众多内容,充分体现了安全系统的完整性。管理机制上,安全风险管理强调发挥组织机构职能,重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化建设,强调安全生产逐级负责制,重视强化全员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教育培训,主张系统思维、精细管理,将安全责任落实在事前的风险预判、事中的风险防范和事后的风险危害控制上,充分体现了安全系统的层次性。管理方法上,安全风险管理从危险源辨识入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和控制,建立基于闭环过程管理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强调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确保安全生产各个环节风险可控、能控、在控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安全系统的关联性。铁路是一部大联动机,铁路自身特点及发展现状要求安全管理必须从系统观点出发,建立起科学、完整、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而安全风险管理正是这一系统思想的集中体现。许多国家在制定铁路系统风险管理标准时,充分运用了安全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例如,英国铁路采用的低且合理可行原则,法国铁路采用的至少总体良好原则,德国铁路采用的最低限度内源性死亡率原则等,都是制定风险管理标准方面的成功案例。特别是根据英国ALARP原则制订的标准以来,已被丹麦、新加坡、泰国和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铁路行业采用。这些都为我国铁路实施安全风险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安全风险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之间创新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决定了目前在全路推行安全风险管理,不是脱离现有安全管理另起炉灶,而是要在现有安全管理基础上,引入安全风险意识,实施新的方法,创新性地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在全路推行和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必须着力强化6个方面的重要支撑条件。

1风险管理意识支撑条件

成功实施安全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是强烈的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尽管长期以来广大干部职工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危及安全生产的问题和隐患仍然不少,安全基础薄弱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此,全路要广泛开展安全风险意识、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发展理念教育,切实把风险意识根植于干部职工的思想深处,贯穿到运输生产的全过程。

1)牢固树立安全价值观

价值观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取向。在全路有效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大如天”的安全价值观,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的新理念,借此进一步统一全路干部职工对铁路安全生产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2)牢记“三点共识”

铁道部党组“三点共识”是全面实施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石。全路干部职工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三点共识”,做到任何时候都把安全作为大事来抓,任何情况下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任何影响安全的问题都要立即解决,牢牢掌握安全工作和安全风险管理的主动权。

2体制机制顶层设计支撑条件

推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完善的体制与机制。创建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关键中的关键在于首先做好顶层设计。

1)以现行的铁路安全管理体系为基础

我国现行的铁路安全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监察、行业管理、群众监督的模式,从体制上保障了安全责任的履行、安全措施的落实、安全管理的控制,为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安全管理经验,也为铁路建立新形势下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安全风险管理体制机制顶层设计时,应以现行的铁路安全管理体系为基础。

2)实用有效突出重点

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铁路现行的安全管理体系,坚持实用有效、突出重点的原则,大胆创新,形成行之有效的新的综合管理体系。要切实抓住当前制约运输安全的主要矛盾,围绕高风险环节、关键岗位,实施系统管理、过程控制,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以确保行车安全为重点,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为载体,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保证,全面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构建铁路安全风险控制体系。

3)分层分级有序推进

创建安全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尊重铁路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坚持分层分级、有序推进的原则。一是要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法,结合实践持续改进完善,逐步实现全面覆盖。二是科学设定阶段目标,首先建立职责明确、程序清晰、适用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经过深入实践后,再基本建成机制健全、科学高效、管理规范、覆盖全面的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实现安全风险全面受控、安全基础全面加强、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三是各级专业部门要认真履行安全风险管理的主管责任,切实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四是各综合部门必须承担风险控制措施的综合保障责任,保证监督检查、安全投入、资源配置、队伍建设、组织作用等控制措施的有效落实。

3技术支撑条件

安全风险管理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之上的管理方法。铁路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必须全面掌握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科技的支撑保障作用。

1)发挥安全生产科技的支撑保障作用

全面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必须加强安全技术研究,推动安全科技创新,发挥科技支撑保障作用。应继续健全安全生产科技政策、投入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对铁路重大事故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进行科技攻关,争取在重大事故致灾机理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继续推进安全监管监察技术支撑机构工作标准化建设,搭建科技研发、安全风险评价、检测检验、职业危害监测、安全培训、安全标准认证与咨询服务技术支撑平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与装备,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评估、鉴定、筛选和推广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安全科技基础条件共享与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机制。

2)掌握风险管理技术方法

风险管理以观察、实验和分析损失资料为手段,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工具,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方法,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新兴管理学科。因此,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就必须要求全路干部职工学习风险管理理论知识,全面掌握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的技术方法。

4设备支撑条件

安全风险管理的宏观对象是人、物、环境,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铁路技术装备的质量和保障能力是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根本措施,也是保障铁路安全的重要防线。

1)完善设备准入管理

安全风险管理强调的是事前管理,消除风险要从源头抓起。全面实施安全风险管理,要求严格设备准入制度。全面提升设备质量,必须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物资采购机制,健全铁路产品技术标准,规范铁路专用设备准入管理,完善铁路产品认证管理办法。

2)加强设备检修维护

保证设备运营过程中时刻处于良好状态是安全风险全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必须健全铁路设备养护维修机制,牢固树立“检重于修、慎修精修”的理念,切实强化线路维修过程的质量控制,把好项目确定、作业精度、质量确认等关键环节,完善设备检修技术标准和作业流程,加强日常检查监测和养护维修,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可靠。

3)采用安全新设备

推行安全风险管理需要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研发应用先进可靠的安全技术装备。其中,需要重点发展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防护、灾害监控及应急救援等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采用先进的安全检测监控手段,深化固定设施服役状态监测,加强移动设备在线检测,对铁路设备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动静态监测,提高基础设施综合检测、预警及分析评估能力。同时,还需要完善高速动车组车载诊断技术,提高动车组运行可靠性;积极研发高速动车组车载接触网在线安全监控装置;建立健全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设置风、雨、异物侵限、地震等监测装置,确保安全风险可控。

5基础建设支撑条件

全路干部职工只有进一步加强安全基础建设,打牢安全基础,才能适应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的新形势,不断提升铁路安全管理水平,以实现安全风险的预先控制、超前防范。

1)明晰和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责任

全路需要进一步完善铁路安全监管体制,建立权责明晰、运转高效、落实到位的铁路安全管理新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安全监管,加大铁道部对铁路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形成权责明确、监管有力、协调顺畅的安全监管格局;进一步加快确立铁路运输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落实铁路局安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同时,各专业管理部门还需要切实加强专业管理。

2)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一方面应加大安全执法力度,净化铁路安全环境,另一方面还应加快规章制度建设和管理,形成科学严密、规范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考核机制,开展好考核评估工作,以对安全风险管控实行有效的监督,提高安全风险管理的效能。

3)注重安全风险的科学研判和有效处置

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对安全风险的过程控制,风险过程控制的基础是对安全风险的研判。为此,要根据风险因素不同层次与类别,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据此确定风险的预警线及相应采取的对策。其中,要明确处置流程、处置措施和职责分工,科学制定管控措施,做到简明实用、便于操作。针对不同风险,按照设备质量标准和职工作业标准,分系统、分层次制定控制风险和消除风险的措施,按照“逐级负责、专业负责、分工负责、岗位负责”的要求,把风险责任和风险措施落到各工种、各岗位。同时,还要做好安全风险的应急处置工作。

6职工素质支撑条件

风险管理的第一要素是人。实现安全风险管理的效果在于职工素质的提高。

1)提高领导干部的安全风险管理能力

搞好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在领导,推行安全风险管理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安全风险管理作为提升安全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带头学习风险管理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按照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方法和程序,督促各部门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职责。

2)加强安全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决策、监控的全过程控制,需要安全风险管理专业人员指导。为此,全路需要注重安全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大力实施安全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立注册安全工程师使用管理配套政策,加强职业安全健康专业人才和专家队伍建设,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

3)全员安全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普及

安全风险管理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每一个职工的参与。为此,必须加强对安全风险管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使全路职工理解掌握安全风险管理的概念、标准和方法,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安全风险管理控制能力、各种应急情况下的处置能力,培育善于观察、思考、总结经验的良好习惯。另外,还要把握好提高教育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突出抓员工的岗前培训、发生事故后的反思或定期的工作总结等环节,实现全体员工“我会安全”的目标。

第7篇:安全风险研判机制范文

关键词:出口企业 质量安全 风险监测

2013年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减少出口法检商品种类,原则上一般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法检。会后正式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2013]83号文),并将调整出口法检费用和目录列入《意见》的第一条。面对当前进出口监管发展新形势和“简政放权”的改革要求,质检总局明确提出:地方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要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式,从重微观的质量检验监管调整为重宏观质量管理,实现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与促进贸易便利化水平目标的协调统一。

为此,本文重点从转变出口商品检验监管职能和管理方式角度出发,以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为切入点,研究构建了基于过程方法和利益相关方视野的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提出了定期开展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预期指数测评的长效机制,以期搭建面向出口企业、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质量安全信息平台,通过系统的汇总和研判出口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及时向社会相关方通报出口质量信息和风险预警。

1.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是“保安全”的重要职责

安全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近年来,涉及质检工作的质量安全事件接连不断,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质量安全事件之多、频次之高,超过了以往,给“保安全”带来了很大压力。面对严峻的质量安全形势,必须把风险监测作为保安全的重要手段,不断提升风险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风险监测的力度,才能切实做到防范在前。

对于地方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而言,尽管出口法检目录有所精简,但加强出口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仍是其重要职责所在,且在当下促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第一,对于广大出口企业和地方政府而言,迫切需要实时、可靠的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号,特别是综合考虑出口商、进口商及进出口监管机构反馈信息后的更具宏观指导意义的质量信号;

第二,地方出入境局在“抓质量、保安全”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和独特数据能力。作为国门卫士,可以充分利用监督抽查、认证认可、国外通报召回、出口退运、第三方检验结果以及12365平台、组织机构代码、物品编码、WTO/TBT通报咨询等途径,系统收集进出口商品和企业的基础信息;

第三,推动进出口监管体制改革和模式创新,最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提升地方局风险监测和分析能力。要从人员、制度、手段等多种角度,完善风险排查工作机制,加强与企业在质量安全方面的密切合作,化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有效监管,切实做到防范在前。

2.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对比

开展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的分析、研判和评价,首要前提是准确界定影响质量安全风险的警兆因素。在这方面,相关研究和实践已经颇为丰富,在此作一概要对比。

张玉美从管理、技术、人员和环境等价值因素角度,梳理了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法规不配套、监管部门不协调及质量监控力度不够等等。人员方面,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技术人才资源分布不平衡;有的出口企业质量意识差,降低质量要求,靠低价吸引客户;有的企业违规使用非备案基地生产的原料,导致农兽药残留超标;有的企业甚至掺杂使假,严重影响我国出口产品声誉。技术方面,新产品不断出现,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生产环境污染、脏乱差等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市场环境方面,质量安全市场秩序尚不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较低,追求低投入、高回报的现象比较严重,制造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等。

杨国忠从过程角度出发,对企业产品质量风险因素进行了分类。提出:产品质量主要是一种内在质量,要避免甚至预防质量风险,应该从原料管理、过程监控、日常管理等三方面加强质量控制。其中,原料管理主要包括原料与辅料供应、生产过程监控、生产技术支持和企业管理等方面为生产加工提供必要条件;过程监控则是要借助体系的作用,建立健全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的工艺标准和检测标准,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日常管理方面则需要不断提升人员能力素质,包括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

贾利娜则在“人机料法环”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拓展。她在《制造企业质量管理风险研究》中,按照人、机、料、法、环、测、处置等七个维度,识别出41项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因素,涉及到市场研究、设计开发、工艺准备、采购供应、生产制造、检验、销售、服务等八项职能。但是,其分析角度主要局限在组织内部,对外部价值链相关方因素考虑较少,且有些因素如供应链管理水平,难以量化评价,也难以调查获取。

其他与有关质量安全风险相关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总体看,在进行质量安全风险因素识别时,所采用的分析思路,基本上可以归结到以上三类研究,即按照参与价值创造的主要因素构成,或按照产供销的一般过程,或从“人机料法环”及其拓展因素进行展开。

3.基于利益相关方分析和过程方法的评价体系设计

结合质量安全风险的概念内涵界定,在对比总结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创新出口监管模式、服务出口企业管理角度,特提出如下针对出口企业的质量安全风险辨识框架图。

图1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辨识框架

与同类研究相比,上述质量安全风险辨识框架的主要特点是:

(1)将流程遍历分析与利益相关方分析相结合。按照采购、生产、出口、消费的大流程,而非局限在生产企业内部,系统识别影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利益相关方,并根据相关方特点及其与地方出入境局之间的信息往来,确定可采集的风险信息。

(2)将宏观信息汇总与微观信息采集相结合。综合考虑企业微观层面和出口国及进口国监管部门的宏观层面,将反映具体产品质量风险的信息与反映同类别产品质量风险的信息相融合,综合判断整体风险水平。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特提出如下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指标体系,主要是作为有可能引致质量安全事故的风险警兆因素,且定性评判的指标要多于定量测算的指标。这主要是由于质量安全风险是一种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要衡量其风险水平的高低,需要监管部门实时、持续、深入的与出口企业、进口商、进口国监管部门、第三方测评组织等所有可能提供风险信息的相关方进行密切沟通,在多方汇总基础上给出风险水平的判定。

在指标数据采集方面,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进行采集。一是通过对本地区出口企业进行抽样和定点,定期开展调研走访和问卷调查;二是采信第三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提供的证据和结果;三是利用自身优势,多方收集和汇总监督抽查、国外通报召回、出口退运以及12365平台、WTO/TBT通报咨询等途径反馈的数据和信息。

4.构建出口风险监测的长效机制

加强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不断积累。因为,测评指标可以酌情调整,方法模型可以替换更新,而对国内外质量安全风险热点,特别是辖区内的企业生产状况和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的把握,是需要长周期不断互动、不断积累的。

为构建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测评、分析和改进的长效工作机制,特针对当前地方局出口监管体制改革和模式创新的特点与要求,从监测主体、监测客体、监测方式、结果共享等角度,提出如下构建出口风险监测长效工作机制的措施建议。

4.1明确风险监测职责

建议由地方局科技部门牵头,联合专业化第三方测评机构,共同成立专职的风险监测工作小组,初期可主要针对出口企业,后期陆续纳入进口企业,实现全方位进出口风险的监测和分析。

4.2确定代表性监测样本企业名单

根据本地区出口企业规模、行业、主要出口方向等特征,借鉴上证指数样本股选择方式,确定代表性样本企业,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进一步明确样本企业中定期参与风险调查的主管责任人。

4.3举办风险监测培训班

由测评工作组具体组织样本企业和联系人,召开风险监测指标、方法及问卷调查培训会议,就测评的意义、内容、方法和要求进行培训研讨。

4.4建立基于“实名制”的风险监测网络平台

建议在地方局网站上专门设置“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栏目,将上述测评指标转化为在线调查问卷,并通知样本企业指定联络人,通过实名注册方式,定期(如每月、每季度)登陆在线调查系统,直接进行问卷填报。同时,将该网络平台与风险测评软件系统相连接,实现对样本数据的自动测算和分析。

第8篇:安全风险研判机制范文

“新常态下,我们不能再留恋过去手中的那点权力,政府通过分配资金、物资和行政审批行使职能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不能始终抱着以往行业管理的思维,那只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过程中的过渡性做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李仰哲表示,转型问题其实早就摆在那里――当煤电油气运不再那么紧张,当没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经济运行调节局需要做什么?

善时而动,顺势有为。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的部署,根据委领导提出树立“全局视野、问题导向、创新思维”的要求,运行局班子带领全局同志对做好新常态下的运行调节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和不懈探索,始终坚持以转变职能为主线,以经济运行态势监测分析和风险因素研判为突破口,以煤电油气运协调保障和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为抓手,努力在定位转型中开辟新的工作领域、创新运行调节方式方法。

强监测重信息,全局视野看大势

谋全局者方能谋一域,把握态势才能做好经济运行调节。李仰哲指出,新形势下,经济运行调节工作既要埋头干,也要抬头看,只有看得准才能干得好。抬头看,就是要以全局视野看大势、辨形势、识走势,做好经济运行态势监测分析和风险因素研判是基础,也是关键。

“运行调节首先要了解信息,并通过信息反馈引导市场主体,同时依托信息更好地为决策服务。”李仰哲将运行调节工作概括为信息监测、走势分析、风险研判、信息引导、破解难题、缓和矛盾。信息监测是前提,通过加强信息监测、引导与服务,更好地开展运行调节工作。

――建立实物量指标监测机制。通过发用电量、货运量等实物量指标的变化,及时捕捉先行性指标变化所反映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准确研判经济运行走势,并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与政策建议。

――建立日监测、旬调度和月会商机制。“去年共召开12次月度经济运行态势分析会商会议,包括交通运输部、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煤炭工业协会、电力企业联合会、钢铁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以及铁路总公司、中石油、中石化等重点企业共19个单位参加,形成12篇综合分析报告”。运行局有关同志介绍,到关键节点时,还会邀请有关综合部门、专业部门和单位,共同分析会商经济运行中的动态情况,发现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建议,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演变为全局性问题。

――建立调查研究工作机制。据了解,经济运行调节局2014年全年共开展综合性和煤炭、电力、油气、物流、应急等专业性领域调研共28次。通过定期的连续性综合调研,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经济运行的态势和走势。在调研中,注重把握突出矛盾和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注重分析深层次原因,注重总结有关地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的好做法,并特别注重应对措施的研究和储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济运行调节局的信息工作成绩突出。据了解,2014年,运行局报送政务信息234篇,报送数量在发展改革委各职能部门中名列前茅,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大量信息参考。同时,对社会预期的引导作用也更加凸显。据统计,2014年运行局共门户网站信息4208条,既包括工作动态,也包括运行情况分析,内容涉及宏观经济运行、煤炭、电力、油气、运输、产业运行等多个领域。据了解,很多分析得到了各地经济运行调节部门和一些行业协会的好评,并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此外,运行局还注重加强对地方运行调节工作的指导。组织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就宏观经济形势与长期发展趋势、经济运行风险等内容进行专题培训,重点解决“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提高地方对经济形势的预判能力和运行调节水平。

定位于结合部,创新方式解难题

“运行局过去也分配过资金,有过紧缺生产要素和运力资源的协调调度权,还有一些与行业管理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基本上都已经转移、下放或取消。”李仰哲指出,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的定位和基础平台在“结合部”,即衔接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对接工交能源各行业和领域,调节供给和需求。而衔接、对接、调节,恰恰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经济运行调节作为的空间,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全力破解运行中的难题上。

煤炭脱困是自去年以来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难事”――不仅仅涉及到产煤省区、诸多企业、一个行业,也渐渐影响全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煤炭行业脱困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和推动落实,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建设生产、超能力生产、不安全生产,着力化解过剩产能,限制劣质煤的流通和使用以及推动煤炭结构调整等。在此过程中,运行局特别注重发挥“结合部”作用,牵头组织和参加煤炭行业脱困工作联席会议26次,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并持续加大力度抓落实,煤炭脱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原来的生产能力核定在我们这里,职能调整之后移交给国家煤矿安监局了。同时新上煤炭项目、违法违规处罚职能也都不在运行局,但煤炭脱困却是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因此,运行局应该主动牵头推动,协调国家能源局、煤矿安监局以及相关协会共同发挥作用。”李仰哲指出,当涉及到进出口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的调整时,运行局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解决相关问题。据了解,去年以来运行局会同有关部门下发了加强煤矿井下生产布局管理的煤炭生产技术装备改革导向意见,了《煤炭经营监管办法》,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秩序,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在煤炭脱困方面的综合施策,使相关工作实现了从事后被动处理向事前事中主动调节的重要转变。

春运40天,近30亿人次的全国性人口流动,确保群众安全有序出行不可谓不难。“公安部门管道路交通安全与治安,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抓安全监督,铁路、民航、公路等部门抓运输生产安全……涉及到众多部门的工作,如何统筹?作为承担宏观协调职责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职能部门之一,我们要切实担当起组织协调之责。”李仰哲指出,今年春运期间运行局就提前跟教育部门沟通,引导高校错峰放假,大大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同时还联合有关部门组织了志愿者服务春运活动。据介绍,为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运行局还借力信用管理机制,引入第三方服务评价体系,对重点城市春运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多管齐下,实现了从“一事一办”向依靠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转变。

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工作也是一道特殊的难题。“每年夏天都是用电高峰期,全国光空调就有近两亿千瓦的负荷,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为此,我们要加强需求侧管理,保障民生用电,排列用电的先后顺序,确保有序。”李仰哲指出,每到夏冬两个季节,清洁能源有效利用的矛盾就会凸显。比如,云南、四川等地区的水电发展很快,夏天正好是汛期,水电要多发电,但为保安全,火电也不能全停,这就是一对矛盾。同样,迎峰度冬时,风电、太阳能发电和供热之间统筹兼顾也是难题。还有,电源点建设和输电通道建设如何协调?整个电力规划与经济发展如何更好匹配?这些问题都会在运行中反映出来。运行局能够也善于从专项协调中发现深层次矛盾,推动运行调节工作由以保障供应为主向供需双向调节转变。

筑基础建机制,急难险重显身手

“运行局是承担着国家发展改革委应急职能的司局,抓大事的同时不能误急事。”李仰哲指出,运行局除了监测研判经济运行态势,统筹协调全国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组织煤、电、油、气及其他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和交通运输综合协调外,还承担着编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建设、综合协调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组织应对有关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职能。

回顾运行局的发展历程,从2003年非典,到此后经济上升周期时煤电油气运供求持续紧张,再到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运行局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去年云南鲁甸、景谷地震等灾害发生时,运行局立即启动24小时应急值守,快速建立由20多个部门参加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恢复工作联络机制,及时将相关信息上报委领导和国办,有效发挥了应急状态下的重要功能性作用。

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得益于平时的应急基础能力建设。李仰哲指出,运行局坚持把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建立了常态下的局处长带班制度;组织编制应急物资分类与目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应急生产企业联系制度,增强应急保障的主动性和时效性;注重与地方相关部门的交流与联系,打造上下联动、协同配合的工作网络;并在事后对每一次突发事件的响应过程和相关措施及时进行总结和推广。

关键时刻“拿得出、顶得上、打得赢”,与强有力的队伍建设密不可分。李仰哲表示,运行局在近年工作中完成了很多急难险重任务,也形成了能吃苦、能战斗、不惜力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第9篇:安全风险研判机制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领导批示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省减灾救灾委办公室下发通知,部署做好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认真汲取经验教训,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把防范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有力组织抢险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维护好灾区生产生活秩序。

       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灾害性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预警,多渠道,确保预警到户到人。要加强部门联合会商研判,科学分析研判灾害发展趋势,细化实化防范应对措施,提高做好防范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凡是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要不惜代价坚决果断转移。要科学选定集中安置点,杜绝次生灾害发生,保证转移人员生命安全。要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组织专业队伍,加强巡查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点要建立清单,限时整改。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灾害事故风险水平和抵御灾害综合能力,有针对性的向社会公众普及各类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