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科研概念范文

教育科研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科研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科研概念

第1篇:教育科研概念范文

注重知识联系,形成概念体系

认识论原理指出,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同时,由于事物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鉴于此,对于概念教学的规律,教师应该从过程和联系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也就是把概念放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去,考察它的来龙去脉,不仅要知道学习这一概念需要怎样的基础,还要知道掌握它以后能干什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更强大的概念体系。

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重组,构建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框架,进行高结构化的概念教学,有基础、有铺垫、有延伸,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来进行概念教学。例如,在教学《信息的概念》一课时,教材只是简单地给出信息的特征: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如果教师就此一笔带过,学生对信息及香农都不会有太多了解,但如果引入如何量化地度量信息量这个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对信息论创始人香农有感性认识,也能让他们对“比特”这个信息量的度量单位有初步认识。因此,笔者先通过让学生猜硬币的正反面游戏(硬币的正面用1表示,反面用0表示),使学生明确猜一枚硬币的正反面需要的信息量就是1bit,这时再引出二进制数字,原来bit来自binary digit(二进制数字),二进制数系统中每个0或1就是一位(bit)。接着,笔者趁热打铁,以图表的形式请学生填写:一盏灯泡的状态(如果开用1,关用0表示),可用多少位存放;两盏灯泡的状态,可用多少位存放……四盏灯泡的状态,可用多少位存放。然后,笔者再反问:“4bit是几位二进制数,有多少种状态?可以存放从几到几的十进制数?”学生们马上得出4bit即4位二进制数,有16种状态,可以存放0到15的十进制数字,8bit即8位二进制数,有256种状态,可以存放0到255的十进制数字。最后,笔者又给出字节与比特的关系,原来8bit就是1字节,1字节可以存放0到255间的任意一个整数……通过这样的知识联系,学生对信息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对下载速度的单位bps,学生的理解也是存在偏差的。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电信局在你家的安装协议上写的是10Mbps,但是大家下载文件的时候,真能达到这个速度吗?为什么呢?这时候再把B和b的区别告诉学生,经过这样的概念引入,学生通过建立、巩固、深化的过程,然后对新概念和已学概念进行整理、归类,就形成了自己的概念体系。

另外,按照教育学理论,当知识构成一个网络时,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会更为有效与深刻。所以,教师开展概念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将原有知识体系与新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制作出相应的思维导图,这对体系化的知识点教学是相当有用的。例如,在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时,将整个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体系进行分层分类,形成一张思维导图,这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手段。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形成认知体系

对概念的学习,光靠死记硬背没用,忘记它仅仅是时间问题。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记住概念就容易多了,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实现概念的灵活运用和深化。所以,笔者认为在概念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还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例如,IP地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性较强,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认识及理解IP地址的相关概念。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每位学生都有一个身份证号码,来标识自己的身份,网络中的计算机也需要一个身份证号码,这个身份证号码就是IP地址。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IP地址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格式?之后,学生查看自己本机的IP地址并记录下来。师生共同归纳IP地址的基本格式。接着,请学生比较一下自己的IP地址和周围同学的IP地址有什么异同?比较后,学生发现前三段网络地址相同,最后一段主机地址不同,教师随即引入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概念。最后,教师介绍三类IP地址。

在教学计算机网络的内容时,各网络设备的作用、协议的特点是较难理解的,尤其是在讲解网络中数据的分组、传输和应用时,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技术基础,认识理解这些概念是相当困难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做一系列形象的类比,从用户在浏览器点击某个超链接开始,从本地计算机开始到因特网,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例如,货物(http请求的数据)被倾倒入小车(数据包)中,贴上发件人地址(源IP)和收件人地址(目的IP),进入到家门外的路上(局域网),经过主干道路(交换机)和枢纽路口(路由器),离开海关口岸(防火墙核验数据)后,来到广阔的交通网络(互联网)中。

至此,教师将数据发送至互联网的过程描述了一遍,接下来交给学生,让他们完成从数据到服务器并回传的过程,并将教材中出现的各个概念一一筛选,在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类比。

又如,在讲解“信息压缩”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比较、讨论等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活动一:教师给出一串重复的数字“2340000000000000000012”让两组学生传递,一组逐个报数,一组用“234,17个0,12”的方式报数,比较哪组传递得快。活动二:图像压缩游戏(“用相同颜色连续出现的次数+该颜色名称”来计算图像容量,发现图像的容量比原来小了一半多)。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信息可以压缩是因为存在重复的冗余信息。接着,教师再讲解两类压缩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用ACDSee和WinRAR软件进行压缩实验,比较压缩前后及解压还原后文件的大小。学生亲历活动,对概念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第2篇:教育科研概念范文

新课改小学教育基础教育小学生处于思想教育启蒙阶段,小学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课标改革推行以来,冲击了传统的小学基础教育,小学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小学基础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分析

要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关键。

1.新课改理念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上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贯穿整个新课程改革的始终。新课改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代表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得我国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成为可能。

2.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地表述了本次课改的具体目标: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三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在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的基础上,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

改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关键。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灌输,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普遍存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生个体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基础教育教师而言,应积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

2.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

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小学基础教育教师而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将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区别对待,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作业设计的坡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趣化教材,活用教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多样地采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此同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鼓励小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让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生活知识,更易于小学生理解。

3.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也至关重要。在小学基础教育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的必然趋势。对小学基础教育而言,通过科学技术推进现代化教学是小学教育的有效举措,是教学手段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的表现。多媒体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教育教学,小学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方式传达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无疑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教学内容。对小学教师而言,应结合小学基础教育的教材内容,制作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教学中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

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校评价改革,是学生发展的力量源泉。就目前而言,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学评价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片面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评价方式还客观存在。为此,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优化教学评价,要把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从片面注重学习成绩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注重从学生的心理素质、自主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工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到教学评价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小学基础教育应深入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不断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彩虹.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2\]李瑞芹.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3\]隋娟.浅谈小学课堂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培养\[J\].商业文化,2010,(10).

第3篇:教育科研概念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课文

一、课文的针对性

赵金铭(1998)[1]先生在《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一文中指出,选材是教材编写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材必须注意两点: “一是选取真实的语言材料;二是选取受学习者欢迎的语言材料。”编者应对来自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民族、文化背景、学习需求以及学习目的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与了解,才能针对他们的口味编写出受欢迎的成功的教材。

《汉语教程》属于来华留学生本科学历汉语教材,所选材料都与留学生在华的学习和生活有关。我们所研究的是针对英语国家的英文版。这套教材的生词量较大,语法点成体系,每篇文章容量很大,所以只适合汉语本科专业学生使用。《新概念汉语(初级本)》教材针对零起点的英语国家成人汉语学习者,课文内容有英语解释。课文短小,词汇简单,语法点不设专项讲解,难度较低,突出功能讲解和句型训练,课后有大量的交际型练习,趣味性强,可用于课堂组织活动;该教材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针对性较强,也可以用做口语教材。

二、课文的实用性

实用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指的是:①会表达自己的意向,能与他人建立联系;②懂得语言结构成分, 并且能在各种不同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这些成分;③掌握进行交际所必需的各种句式。[2]教材的实用性一般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其一,课文内容的选择应该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帮助学习者掌握交际所要求的语言技能知识和语用规律;其二,教材的编排应该能够密切配合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满足各种语言技能的培养训练的需要。

《汉语教程》教材从语法体系的高度,指导学习者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律,每课后面的语法项目编排清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重点阐释其语义和语用功能,教学生怎么运用语法去说,去写,去表达。功能项目按语法点编排的需求而定。练习以语法练习为主,结合交际性练习。《新概念汉语(初级本)》教材则每一课引进学习新的话题和情景,课后有重点句型总结,课后练习把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内化为汉语交际能力,体现了听说法、翻译法、功能法和交际法在第二外语学习中的运用。比如《新概念汉语(初级本)》第1册每课涉及一项功能,内容包括自我介绍、家庭、用餐、电话、购物、问路、减肥、考试、恋爱等。第2册内容包括请假、打拳、养宠物、外貌、信件、看病、买水果、课堂、旅游、请客吃饭等,非常适合汉语初学者模仿课本所学内容,并运用于日常交际。

《新概念汉语(初级本)》每课教学对课文都有如下要求:跟读,听写,生词及句式学习、练习,翻译,有趣的语音练习,交际练习,真实交际活动。内容涵盖生词、句式、语法、交际,这些内容在课堂上可操作性较强,教师进行功能项目及交际训练非常方便,基本上满足了实用性原则。两套教材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法思想,对提高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来说都很有效。

三、课文的趣味性

趣味性针对的主要是课文内容, 即选材这一问题。 课文内容及语言一定要有趣,从而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汉语教程》是通用型教材,内容视角比较宽泛。课文内容反映了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情感生活”“旅游外出”“娱乐休闲”都是汉语学习者最感兴趣的话题。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和历史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增加了课文的趣味性。相声生动活泼,《网络学校》《情商》内容新鲜有趣,富有时代性。

《新概念汉语(初级本)》语言自然、活泼、风趣、简洁。它的幽默体现出中国人的思想智慧。比如第三十四课中的“你是一边踢球一边预习的吗?”第四十九课中“我上周买了个随身听,他们只送了我一包餐巾纸。”无处不在的风趣幽默缓解了学习者的疲惫与紧张,营造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气氛,彰显着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课文图文并茂,氛围轻松。由于图片具有直观性和想象性,学生可以边看图片,边用汉语表达所观察到的和所想象的事物,并开口进行口语训练。特别是在句型练习中,摆脱了写字填空形式,让学生根据图画自由表达,增加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本书最值得称赞的部分。语音练习包括儿歌,如《找朋友》《两只老虎》;还有绕口令、辨音辨调等,并配有英语翻译,融会了东西方文化,音意相差之大使人忍俊不禁,是本书最有趣的一部分。

四、课文内容

就题材内容来讲,两套教材都涉及了日常生活、教育学习、留学生生活这三种题材,它们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两套教材均以日常生活类题材占主体。

由于学习者自身水平有限,初级阶段的课文题材类型不应该太多,题材内容尽量简单,难度上要由浅入深,而且要选取能够刺激汉语初学者学习兴趣的题材。

两套教材都涉及几种体裁,但比重最大的都是日常对话这种体裁。《汉语教程》以日常对话、记叙文为主,适当增加了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体(日记、新闻报道)和小说(寓言)。而《新概念汉语(初级本)》也主要以日常对话为主,极少量涉及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体(书信、假条)。从难度上来讲,《汉语教程》比《新概念汉语(初级本)》文体种类多,难度要大。

就体裁类型来看,《汉语教程》前两册的体裁种类较单一;而《新概念汉语(初级本)》较《汉语教程》多一点应用文体,非常实用;而《汉语教程》第三册生词量较大,文体也增加了,避免了因体裁单一而使学习者在长期学习过程中感到的沉闷乏味。

中文文章体裁丰富,题材内容广泛,在教材编排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增加各种体裁及题材的文章,可供学习者鉴赏。例如,可适当增加一些短小的现代诗歌、散文和古代的唐诗宋词、《三字经》《论语》《千字文》等,作为补充阅读材料。

在课文内容方面,我们考察了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几个方面。针对性方面,《新概念汉语(初级本)》表现出了较强的区域针对性。而《汉语教程》作为通用型教材,这方面的针对性不强,但是它有几个不同语种的译本。实用性方面,《汉语教程》课文篇幅较长,语言较枯燥,缺乏生气,不如《新概念汉语(初级本)》简单新颖。 趣味性方面,《新概念汉语(初级本)》课文轻松活泼,趣味性强于《汉语教 程》。相比较之下,《汉语教程》比《新概念汉语(初级本)》内容要复杂,涵盖的信息要丰富,但需增补一些具有时代感的语言材料和素材,并加强学习者的课堂参与,侧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4篇:教育科研概念范文

【关键词】生态教育;家具设计;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08-01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把“设计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核心”而列入国策,家具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也正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家具设计教育也就随之受到更多的重视,许多学校取得了良好效果。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基础设计平台课程、专业设计主干课程、毕业设计系统课程的三大模块家具课程体系。我校也进行着有关家具设计课程研究和改革。

一、家具设计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一)融入生态教育理念。生态教育状况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将生态教育作为家具设计的核心,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设计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世界观和生态文明观,使家具设计不再只是为人类自身服务,更是为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服务,从而保证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教学方法生态化,教师从教的高位下降,学生从受的低位上升,二者形成一种相互激发、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在上课过程中不再单纯看其掌握知识的多少,更注重学生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课程中提供多种针对性课题以适应不同学生进行多样化选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诱发学生的设计创意激情。其次是教学内容生态化,在家具设计课程中大力倡导研究和使用各种环保无污染的材料,在设计上保证家具的可循环利用等。

(二)多样化教学模式。推行网络式教学、工作室制教学、真题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将设计、模型、实物三者合一,加强了实践的可操作性。

首先,网络式教学既方便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也可让学生随时随地掌握最新的设计动态,同时亦使教学指导和交流更为互动便捷;其次,工作室制教学并不单指老师成立工作室,学生也可据自己的兴趣与同学合作建立相应的工作室,主动承接社会企业设计项目,使设计能力实质化。亦可将之提升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谓一举两得;最后,真题案例式教学是老师以各种社会公司相应的设计项目案例,让学生进行设计,由公司进行测评该设计的可行性。也可以用历届各种家具设计大赛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三)教学成果价值化。首先建立教师团队,结合广西地方特色,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成果整理完善,出版专著、教材、论文和作品等,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其次组建学生团队参与各种家具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让课程教学中的突出成果能得到社会各界对其价值的肯定。

(四)教学评估质量化。完善了艺术学院在工科背景下教学评估的单一手段,以课程作业展览、课程师生交流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价值评估,体现艺术教学独特的教学成果形式。并组建团队前往上海、广州、北京等地的艺术类院校进行家具设计专业的考察实习和学习交流,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和评估模式。

二、家具设计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开启网络教学模式,贯穿生态教育理念。突破传统单项授受教学模式,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网络课程、远程教学、对话式教学,培养学生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以“生态教育理念”来编制一种可以由学生解释、发展和发挥的教材文本,从而使学生不断得到升华和自我超越。

(二)依托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突出实践型、案例型、应用型的家具设计课程特色,使理论教学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真正体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方式上充分结合工作室制,教学课题上充分参考企业项目,进行“创造性体验”设计,充分打破规范性学习模式,启发学生智慧进行自我创新。

(三)“以展代考,以赛促学”,构建课程教学评估新体系。课程作业以展出交流的形式推行,不仅激发学生对课题设计的重视,同时也将设计作品推向社会,吸引更多的外校及公司企业前来参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的影响力,并形成对课程教学评估新的模式,即师生评价+社会评价=课程成绩。

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将课程作业展、毕业设计展、企业人才招聘会三者合一,特别是将毕业设计的答辩、展出和招聘结合在一起,更能得到企业的肯定,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文超.我国本科家具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2]彭亮.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06):85-87.

[3]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第5篇:教育科研概念范文

【关键词】C语言CDIO项目载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59-02

C语言程序设计是我院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思想、设计能力的入门级课程。但是,传统的教学步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太理想,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院开设这门课的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和建筑工程系的学生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根据调查结果以及几位任课教师的教学体会,总结归纳出我院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独立编程的能力差

C语言知识本身所具有抽象、枯燥、不易理解的特点,易使人感到学习困难,学生大多是零基础,对学好C语言信心不足,或学生从一开始的听不懂、跟不上逐渐演变为不愿听、不想学,逐渐对课程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甚至会对本门课产生怀疑的态度以致厌倦。另外,实验内容大多数都是来源于教材中的实例,而不是来源于现实中的市场,因而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情况。

2.自学能力弱

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很快,在C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传授现有的知识,还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自学,并给予方向性指导,让他们超前学习,甚至自学C语言前沿应用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同时,学会运用网络、图书馆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和修改,并进一步理解,将其应用到实际要解决的问题中。

3.创新能力低

传统的实验题目紧紧围绕课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算法描述均很清楚,学生只需编写代码即可。如果给定一个实际问题,学生必须首先理解待解决问题的实质,然后考虑通过何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既有利于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又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二 面向CDIO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建议

1.改革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参与探索的教学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着重问题的创设,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利用网络资源满足自己强烈的求知欲,逐步完善知识结构,老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如在给学生介绍循环结构时,与同学探讨一个换钱计划,计划如下:我每天给你十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第二天我仍给你十万元,你给我二分钱,第三天我仍给你十万元,你给我四分钱……你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直到满一个月(30天),让同学思考是否接受这个计划?

让同学通过这些小程序观察语句的执行情况,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挥,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才能去接触新知识,学习新知识,进而掌握新知识,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把项目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

要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目标和特点,结合企业专家建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接近学生生活、业务逻辑较为简单且尽量能与后续课程项目产生联系的项目,如商品销售管理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这样的项目等。有了项目载体,根据项目开发制作的顺序,对原有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与编排,将常用的知识作为重点来讲解,忽略难懂晦涩、实际应用中较少涉及的知识,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好C语言的信心。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CDIO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项目化课程更具有条理性和可实施性,可将项目按功能划分成若干模块,根据模块功能的大小,又可以将模块划分成若干任务。在每次的课堂教学中,将这些事先划分好的功能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完成任务。在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CDIO教学理念,通过软件工程过程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四个阶段来完成课程的任务。

通过将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较好地融合了“构想―设计―实施―运行”的指导思想,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基于CDIO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并逐步将成果应用到其他课程中去。

参考文献

[1]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4)

[2]马丽艳、宁振刚、李振平.基于EAC-CDIO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78

第6篇:教育科研概念范文

1 CDIO人才培养模式

CDIO是当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 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采用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2 课程教学现状

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中,操作系统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对先修课程的总结和提高,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理解,又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理解大型系统软件的基本结构、模型和算法,掌握各类系统的集成应用。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由于课程本身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决定该课程的难度较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总体来说存在如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抽象

操作系统课程中主要涉及到进程管理、作业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设备管理等五部分内容。五部分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了操作系统的课程主体。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中常常发现操作系统课程中内容与 Windows、Linux、Android和IOS等系统有很大的差距。课程所学内容和实际操作脱节,因此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常常遇到不同章节连贯性差、理论性强等问题,使得授课过程大受影响。

2.2 实验手段单一

操作系统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总共为72学时。由于实践教学课时很少(仅为18学时),学生缺少实践锻炼,很难深刻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有些学校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但时间也很短,想要在短短几周时间内完成操作系统的课程设计,显然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目前我们学校操作系统课程实验安排是让学生模拟实现几个经典算法,比如进程调度算法,存储器管理中静态、动态分区算法。实践教学中验证性内容偏多,设计性、综合性和探索创新性实验内容偏少,没有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使学生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因而也影响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3 教材陈旧,理论重于实践

国内的操作系统的教材普遍注重理论性,内容有些陈旧,没有将一些新颖的知识引入课堂,大都是原理的介绍但又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连贯性,而规范的课程实践指导资料市面上比较少。操作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靠这些理论知识是无法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理念的。

3 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考

在深刻认识传统教学模式下《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众多弊端,笔者开始尝试借鉴CDIO的培养模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3.1 以问题为驱动改革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中的算法都很抽象,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驱动教学法。在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引导学生由生动的实例过渡到操作系统的算法中。比如在介绍了死锁的概念后,抛出问题“怎么样能有效预防避免死锁的发生?如果你是操作系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随后引入银行家算法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质疑探究和创新的空间,又提供机会让学生边学边做,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所以这需要授课教师在备课中好好设计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积极性。

3.2 以实用为导向的教学

在进程管理章节,介绍信号量的PV原语,这是一个难点,要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可以补充选择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比如司机售票员之间要想正确的同步,必须采用信号量机制在协调他们的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般会设置3-9学时的“指导性自学”环节,如能充分利用好这个环节,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每节课设置一个课程相关的开放话题,分组讨论,指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制作ppt上台演讲,最后老师总结发言。这样以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3.3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笔者所在学校在两年前就开通了全校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网络平台中的电子教案、课后练习、实验辅导、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外自学的网络环境;在线答疑、作业提交、网上留言为师生提供了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互动平台。同时教师也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资源,上传操作系统新发展动向和技术等相关资料。

3.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课程考核评价是对教学有积极导向作用,是检验课堂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考核方式偏重理论知识考核。为充分发挥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笔者在探索构建开放式、全程化的考评体系。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综合考量学生出勤、课堂提问、课程实验、课后作业等情况等,有效地将学生自主学习等情况纳入考评体系。通过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充分体现了CDIO模式下的能力培养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在注重实践、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基本达到了强化专业学习基础、突出编程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7篇:教育科研概念范文

[关键词]三年制 学前教育大专 音乐课程 改革

随着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部分中等师范和职业幼师相继被升格为高职高专学校,使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提升。长沙师范专科学校从2003年被升格为大专学校后,2006年首次招收三年制高中毕业起点的大专学生,生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招初中毕业起点的学生,变为招初中和高中毕业起点的学生,学制有五年制与三年制之分,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的学制较长,音乐课程学习的时间为四年,总课时达到544课时,设有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两类课程,音乐理论课有音乐基础理论、儿歌创编、音乐欣赏三门,音乐技能课有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幼儿歌曲弹唱和幼儿歌曲配弹五门,音乐基础和音乐技能的学习比较专业和系统。而三年制大专的学生学制较短,音乐课程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多,总课时只有265课时,总课时为五年制的一半,面对课时大量的减少,怎样最大化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改革,根据学前教育特点,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推进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的相互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习效益提高。确保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的学生在学制短,课时少的情况下音乐素质与音乐技能不下滑,培养出高素质的幼教人才。

一、 确定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科学校大多是近几年升格的,招收三年制高中起点的学生的时间不长,在应用型与研究性相结合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尚处于学习和试验阶段,通过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确定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其次,要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统一,与教育教学规律相统一, 与专业自身发展要求相统一,坚持人才培养标准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坚持层次定位与职业定位相结合,重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我校在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学前教育理论素养、较强学前教育实践技能和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能力,在幼儿园领域教学方面突出特长,能胜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幼儿园一线教师。”使三年制大专在学前教育理论与研究能力上比五年制大专的学生更具优势,形成这一层次学生的特点。

二、 优化音乐课程体系与结构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倡导 “能力本位” 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的,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是核心。

2006年我校首次招收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生,音乐课程的设置基本沿袭三年制中专的课程设置,2008年率先对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法进行了大的修改,对音乐教学内容体系进行调整,提出以音乐理论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职业需求为主线的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将原有的八门音乐必修课程合理地进行整合,将《声乐与视唱练耳》、《钢琴与音乐基础》,整合为两门综合课程,必修课由八门减少到两门,解决了音乐课程门类繁多,相互之间孤立及课程之间重复内容较多的问题。增强音乐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与灵活性,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通过音乐课程改革,加强了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的内在联系,使音乐理论服务于技能训练,提高了音乐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幼儿题材作品,提高学生幼儿歌曲演唱、配弹与弹唱的能力,实现课程内容的幼教化;通过增加音乐方向课与选修课,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素质;通过加强艺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音乐表现能力。

三、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教材改革在更深的层次上决定着教学整体改革的效果,从真正意义上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技能的目的,使我们的毕业生好用,适用。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根据三年制大专学制特点和学生特点,2010年研究与编写一套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综合》、《钢琴综合》校本教材,从内容上,《声乐综合》包涵声乐基础理论、发声练习、歌曲、歌曲赏析、幼儿歌曲演唱与视唱练耳。《钢琴综合》包涵钢琴弹奏基理础知识、练习曲、乐曲、乐曲赏析、幼儿歌曲配弹与音乐基础理论。保留了一些经典曲目,加入了近几年创作的优秀曲目和儿童题材的曲目,以适应当前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教学及专业的需要。2012年由我校组织编写一套全国高、中专学前教师教育教材,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发行,其中包括三年制大专《声乐基础》、《钢琴基础》教材。

教学内容改革通过教学方法的更新得以落实,教学方法直接关系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更新教学方法是音乐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1、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由于课程门类与课时的减少及强化技能的指导思想,教学中削弱了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音乐基础知识的缺乏,又直接影响音乐技能的学习,学生学习的后劲不足,技能教学一直被音准节奏所困扰,学生感到苦恼,老师教的艰难。要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音乐素质为主线,,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出发,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节省授课时间,又可以增加信息量,达到课堂教学的最大化。同时,充分发挥高招学生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强的优势,多布置一些课后自学内容,增加课后练习,加强课后辅导,适当增加音乐理论方面的选修课,如《幼儿歌曲赏析与创编》、《中国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唱艺术》、《奥尔夫节奏音乐活动》等,从多方面入手来弥补课时不足,学生基础差,学习不扎实的缺陷,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提倡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认识结构和需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的音乐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学生的学和练大都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之下进行,这种学习方式严重影响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基于这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成为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重点。对此我校在教学中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 倡导以弘扬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自主性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音乐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习上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资源。在教学上,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3、重视实践性教学,丰富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学科是一门既注重理论与技巧训练,同时又强调感性认识和实践运用的学科,艺术实践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教学内容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将音乐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演唱、演奏技巧灵活运用的能力。音乐课程实践性教学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创新的必经阶段。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课后辅导、课外活动、音乐技能汇报与不同的音乐赛事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将音乐技能较好地运用于演唱、演奏及表演的实践中,掌握正确的演唱、演奏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舞台实践经验,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达到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每学期增加了两次阶段性技能汇报,每学年增加年级教学汇报,鼓励学生参加每年的社会声乐、钢琴考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类音乐技能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几年来,为了提高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技巧,坚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在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五年制的学生相比,声乐技能水平基本持平,钢琴技能水平稍弱一些,但差距不大,音乐理论方面薄弱一些,学习的能力强一些,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还有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需要逐步完善,进一步优化现有的音乐课程结构和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质量的幼教人才,以达到教学改革目的。

参考文献

[1]段白羽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实验与研究》《教书育人》2009年第18期;

[2]张会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3]崔万秋等 《开设综合艺术课程,培养艺术综合教育创新人才》《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第8期;

[4]闫昱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12月25日;

第8篇:教育科研概念范文

【关键字】新课改 小学数学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努力使课堂生活化,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进行才能符合新课改下的理念和方向呢?笔者经过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应具备有服务的意识和理念。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的服务是创设轻松和谐环境,获得最佳效益的最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置,教师只需要服务学生,同时在给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创设情境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索、获取知识、学会分析、开拓思维。比如:推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首先取一排三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长宽高与体积然后取三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一层,长宽高与体积(3 3 1 9)9立方厘米,最后6排同样长方体摆三排一层,长宽高与体积(3 3 2 18)18立方厘米.经过实践、观察、分析、思考,学生发现了规律: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在这个知识的学习过程里,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及板书,实际上就是在有意识的服务学生这个主体。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

其次,教师要有生活意识。众所周知,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在美国“木匠教学法”上做的非常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注重知识源于生活,让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如今,小学数学采用的教材内容,侧重于知识系统性,涉及联系生活的很少。这样就会造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不得不实施题海战术,反反复复进行机械训练,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进行大胆改革,在教学中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把教学回归实践,回归生活。

二、教师要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任从生活中积累或总结出来的经验及规律,而教学目标就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传授获取知识的能力,那就犹如把学生的脑袋当成了一个容器。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规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例如小学教材中的例子:例一: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例二: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时,让学生思考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积累数学知识,更是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如,让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教师地砖或灯管的数量,和同桌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那些物品是平面图形,那些是立体图形。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指导他们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等。

假如学生能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美,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比如,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用纸皮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学生要思考什么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何特征,怎样做才能实现作品的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上各自做的作品来到课堂,关于长方体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根本不用教师过多讲解,每个学生都已经掌握并懂得区分,学生们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的发言、展示,课堂自然充实活跃。

三、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让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是学生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教师在进行循环小数概念内容的教授时,可以选择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的一丝,此外还可以列举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2、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在进行圆的认识教学中,课堂的引入可以这么创设:展示一副用正方形轮子制作的自行车,然后问同学们是否喜欢这辆自行车,学生说不喜欢,再把正方形轮子的轮子换成椭圆的轮子,学生还是说不喜欢,直到改为正圆形的轮子,学生才满意。

3、自制教具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授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在实践、观察、概括得来的,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不但掌握了知识,还能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4、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的特点,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是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比如教授长方体的认识时,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一样,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学生非常感兴趣,实现了课堂的有趣、有效。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数学教学的选材要联系生活,同时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用途和魅力。正如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蘩,无处不数学。

参考文献:

1、刘朝晖,《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第9篇:教育科研概念范文

“集合与函数概念”包括集合、函数的概念与表示、函数的基本性质三部分内容,但人教B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将这三部分内容分散在两章里,为了便于比较,仍将它们视为一章.  

一、比较数据与分析  

1.配置度  

(1)题量  

对教材习题题量的比较以每课时的习题数为标准.  

“集合与函数概念”课时安排:人教A版、湘教版13个课时,北师大、苏教版14个课时,人教B版15个课时.五套教材习题的标号基本一致,大题用1,2,3,…编号,小题用(1),(2),(3),…编号.  

统计习题个数时,题量统一按照小题的个数计算大题中如果没有小题号自然按1题算.如果有小题号,若不是一题多问,则按小题个数算;若是一题多问,但几问之间没有关联,仍按小题个数算,否则按1题算.  

五套课标教材“集合与函数概念”每课时的习题数量统计如表1所示,表中的数值为每课时的平均习题数.  

 

从课堂练习数量看,五套课标教材差异非常大.最多的是人教B版,达到每课时15.60道题;最少的是湘教版,每课时仅2.77道题,大约是人教B版的七分之一;北师大版与苏教版的题量比较合适,基本上保持在每课时5道题左右.  

从节末习题数量看,五套课标教材彼此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除人教A版明显偏少外,其余四套课标教材基本上都保持在每课时7~8道题,比较符合高中教学实际.  

从章末复习题数量看,五套课标教材差异比较大.人教A版偏少,人教B版明显偏多,苏教版题量相对合理些.  

从同一套课标教材的课堂练习、节末习题、章末复习题的题量对比来看,人教A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湘教版更符合教学实际,而人教B版的课堂练习、章末复习题的题量太大.  

五套课标教材习题总量差异非常大.最多的是人教B版(每课时30.87道题),其次是北师大版(每课时16.93道题),最少的是人教A版(每课时 10.38道题).人教B版几乎是人教A版的3倍,是北师大版的2倍.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人教B版同一个题中分设的小题数量较多而造成的,当然也可能是编者 考虑到“集合与函数概念”是高中先学内容,需加强训练、夯实基础.  

(2)类型  

①按不交叉分类  

五套课标教材中“集合与函数概念”的习题总量,以及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所占比例统计情况见表2.  

 

从选择题题量看,五套课标教材有很大的差异人教A版没有选择题,苏教版和人教B版有所体现,北师大版和湘教版对选择题非常重视,其中湘教版的选择题有19道,比例高达10.73%,且全部为章末复习题,显得过于集中.  

从填空题题量看,五套课标教材均十分重视填空题,但彼此差异较大.比例最大的是人教A版的17.8%,其次是北师大版的9.40%,比例最小的是湘教版的4.52%.  

从解答题题量看,五套课标教材习题中解答题的比例均超过了80%,体现了解答题在教材训练系统中的主导地位.人教A版、北师大版、湘教版的比例比较接近,人教B版与苏教版的比例较为接近,比例最高的是人教B版,达到93.52%.  

②按交叉分类  

五套课标教材中“集合与函数概念”的习题总量,以及推断题、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探究题、技术题所占比例统计情况见表3.  

表3表明:五套课标教材中习题的题型既丰富多彩,又各有侧重,突出了以下特点.  

推断题和计算题占据主导.五套课标教材中推断题和计算题题量之和均在80%以上,造成这种趋同性的原因是本章涉及大量的数学概念、数学符号,以及求值、 求函数定义域以及值域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判断、辨析、说明、举例、图表等推断题,以及求值、化简、恒等变形等计算题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巩固与升华 同时,对推断题的编排又各具特色:北师大版重视图表题和集合推断题;苏教版不仅注重韦恩图、函数表格、图象等类型的问题,而且还十分注重阅读题、写作题和 操作题;湘教版十分注重举例、问答、说明等推断题.  

 

证明题和应用题体现内容特点除湘教版外,其余四套课标教材的证明题均在7~12道题之间,其内容也主要为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以及一些简单的对数 恒等式,很好地契合了本章内容的特点函数有着广泛的应用,五套课标教材的编写也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除人教B版应用题明显偏少外,其余四套课标教材的应 用题均达到了较高比例(基本上都在9%以上),其中北师大版达到24道题,比例达到10.08%.  

探究题得到普遍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 探究能力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五套课标教材的习题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这一理念.其中探究题数量最多的是人教B版(10道题), 比例最高的是苏教版(4.25%).人教A版、北师大版和湘教版也均有体现,题量均在2~4道题之间.  

技术题呈现形式多样化人教B版有 14道技术题,苏教版有1道技术题,其余三套课标教材习题中均没有技术题.但人教A版在第1.3.2节专门安排了“信息技术应用”的阅读材料,湘教版在第 1.2.2节和第1.2.8节也都安排了运用计算机操作的“数学实验”,有异曲同工之效.相比之下,人教B版的力度更大,在第2.1.1节、第2.1.2 节和第2.2节都设置了“计算机上的练习”,使信息技术应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2.难易度  

对习题难易度的比较,我 们以鲍建生的习题综合难度模型为基础,结合高中生特点,将其知识量中的“三个以上”这一层次细化为“三个知识点”与“三个以上”两个层次,将其探究量中的 “识记”改为“模仿”,同时将“探究”这一层次细化为“应用”和“探究”两个层次,并将其推理量的三个层次调整为“无推理”“单一推理”“简单推理(指两 至三步推理)”“复杂推理(指三步以上推理)”四个层次,这样便建立了“五量四级”难度模型,“五量”即知识量、要求量、背景量、推理量和运算量五个难度 因素,“四级”即五量中的每个难度因素又分为四个难度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按1,2,3,4予以赋值).  

一组题目的某个难度因素的难度值的计算公式是:  

 

五套课标教材中“集合与函数概念”的习题难度量化指标见表4.  

从知识量看,五套课标教材习题的难度值差异不大,最大为北师大版的1.54,最小为苏教版的1.39.其中人教A版、北师大版、湘教版的难度值非常接 近,人教B版与苏教版的难度值较为接近此外,五套教材习题中,单个知识点、两个知识点这两个层次的题目占整个习题的90%以上.  

 

从要求量看,五套课标教材习题的难度值较为接近.最大的苏教版与最小的人教B版的难度值仅相差0.15.五套课标教材习题的要求量以模仿和理解为主,但部分课标教材中属于探究层次的题量也比较可观,如人教B版有13道题,苏教版有9道题.  

从背景量看,五套课标教材习题的难度值比较接近,在1.02~1.21之间.另外,有背景的习题均以个人生活和公共常识为主,但北师大版属于科学情景这一层次的习题在五套教材中最多,达到4道题.  

从运算量看,五套课标教材的难度值彼此间相差非常大,难度值最大的为人教A版的2.02,人教B版、北师大版、湘教版的难度值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难度 值最小的为苏教版的1.56,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0.46.从运算量的四个层次的题量分布来看,由于五套课标教材都有大量的推断题,因此无运算题比例较 大,有运算的题以数字运算和简单符号运算为主,属于复杂符号运算层次的习题相当少.  

从推理量看,五套课标教材的难度值彼此间有一定差异,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0.24.五套课标教材中,无推理与单一推理的习题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属于复杂推理层次的习题也都有适量的配置.  

从整个习题难度看,五套课标教材的难度值差异不大,最大的是人教A版的1.71,最小的是人教B版的1.56.并分化为较为明显的三个层次:人教A版与湘教版属同一层次,北师大版为一个层次,人教B版与苏教版属同一层次.  

3.层次性  

层次性比较主要是对课堂练习、节末习题、章末复习题的难度进行比较,它反映的是三个层次的训练题的难度设置是否真正体现出层次性.  

五套课标教材中“集合与函数概念”习题层次的难度量化指标见表5.  

 

五套课标教材中“集合与函数概念”习题层次的难度比较见右上图.  

从表5和图片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从课堂练习难度看,五套课标教材差异非常大,难度值最大的是湘教版的1.72,最小的是苏教版的1.39,相差0.33.并分化为较为明显的三个层次:人教A版与人教B版属于同一层次,北师大版与苏教版属于同一层次.  

从节末习题难度看,五套课标教材难度值最大的是人教A版的1.73,最小的是人教B版的1.59,相差0.14,差异不大.  

从章末复习题难度看,难度值最大的是人教A版的1.90,其次是北师大版的1.85,再次是湘教版的1.81,难度值最小的是人教B版的1.64,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0.26,差异较大.  

从每套课标教材的课堂练习、节末习题、章末复习题的难度排序看,除湘教版的课堂练习难度值高于节末习题难度值外,其余四套课标教材都呈现出“从课堂练习 到节末习题再到章末复习题,难度值依次递增”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且人教A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的课堂练习、节末习题、章末复习题的难度值的 差异非常明显,层次感较强.  

二、比较结论  

1.人教A版“集合与函数概念”习题特点  

(1)课堂练习、节末习题、章末复习题数量明显偏少,习题总量明显不足,基础性的训练题不够充实.  

(2)重视填空题、计算题和证明题,但题型不够丰富,例如缺乏选择题和技术题.  

(3)课堂练习、节末习题、章末复习题的难度设置较为合理,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但习题总体难度偏大.  

2.人教B版“集合与函数概念”习题特点  

(1)重视基础训练,但课堂练习与章末复习题题量偏大,习题总量偏大.  

(2)题型较为丰富,特别重视技术题,配置了大量的运用计算机探究函数图象与性质之类的训练题.  

(3)课堂练习、节末习题、章末复习题的难度设置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差异不够明显,层次感不强,习题整体难度偏小.  

3.北师大版“集合与函数概念”习题特点  

(1)课堂练习、节末习题、章末复习题的题量配置适度.  

(2)重视图表题和集合推断题,突出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但缺乏技术题.  

(3)总体难度适中,梯度好,层次感强,并注重知识的适度综合.  

4.苏教版“集合与函数概念”习题特点  

(1)课堂练习、节末习题、章末复习题题量适中,比例协调.  

(2)题型较为丰富,结构较为合理,不仅注重韦恩图、函数表格、函数图象等类型的问题,而且还注重阅读题、写作题和操作题,尤其重视探究题,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3)课堂练习、节末习题、章末复习题的难度差异较为明显,层次感强但习题总体难度偏小.  

5.湘教版“集合与函数概念”习题特点  

(1)课堂练习、章末复习题题量偏少,习题总量也略显不足.  

(2)重视举例、问答、说明等推断题,选择题题量偏大且过于集中.  

(3)习题总体难度仅次于人教A版,课堂练习、节末习题、章末复习题的难度布局不够合理,课堂练习的难度高于节末习题的难度,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不够吻合.  

三、修订建议  

1.合理配置习题数量  

从比较数据来看,五套课标教材习题题量彼此差异很大,最多的是最少的近3倍.那么,习题数量到底多少才适量?课堂练习、节末习题、章末复习题的题量应如 何搭配?这是课标教材习题修订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一方面,国家课程标准修订应制定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教材修订时必须加强对拟编习题的实测 工作,要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实测弄清楚完成一个习题或一组习题平均需要的时间,并根据国家统一标准不断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习题的数量更加贴近高中 教学实际.  

2.加大试题创新力度  

教材习题不仅是学生“四基”获得的基本保障,而且对促进学生认知升华、能力提升以及 数学核心素养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部分教材在习题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许多尝试(例如苏教版的阅读、写作和操作题,湘教版的举例、问答和说明题 等),但总体而言,习题较为陈旧,基本上都是封闭性问题,缺乏开放性和探究性问题.因此,课标教材修订应与时俱进,不断吸收近年来命题的新成果,例如开放 评价题、探索发现题、类比推测题等新题型,不断创新试题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