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做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时间安排
2020年12月1日—12月6日
二、参加人员
2015年以来,镇域内贫困村已轮换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驻村干部(具体名单见附件1)。
三、回访形式
镇扶贫办统筹组织已轮换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和驻村干部,主要采取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原驻村群众进行回访,回访时间不少于3天,回访原驻村贫困户不少于50%。对易地扶贫搬迁户要上门回访,对外出务工户要采取电话回访。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政策宣传,强化感恩教育。采取述职恳谈等方式,突出宣讲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广大群众的挂念之情;宣传中、省、市、区关于脱贫攻坚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产业扶贫、小额信贷等相关政策和帮扶措施及成效;宣讲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政策,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二)注重正向引导,激发内生动力。同在岗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一道,到扶贫项目点走一走、看一看,追忆扶贫历程,交流心得体会,鼓励他们持续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与群众一起算好政策账、收入账、实惠账、保障账、社会帮扶账等,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自豪感和成就感;采取“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对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人群和特殊困难群体进行思想开导和政策解读,引导他们坚定稳定脱贫、持续奔康的信心决心。
(三)深入分析研判,总结经验做法。与现任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以及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交流,重点围绕建强基层战斗堡垒,研究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如何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发挥党员作用、充实后备力量等;聚焦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共同分析本村当前的帮扶工作短板弱项,特别是脱贫产业、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帮助寻找解决办法;全面总结脱贫攻坚以来,本村在驻村帮扶、项目推进、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挖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工作督导,提升回访实效。由镇纪委、镇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组成“大回访”工作督导组进行督查指导,确保“大回访”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对逾期未开展“大回访”或在开展过程中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要依归依纪追究责任。
一、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学习讨论。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积极开展专题学习讨论,重点学好市党员领导干部“三严三实”党课,特别是市委书记许锐同志的“三严三实”专题党课报告,深刻领会“三严三实”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畅谈“践行‘三严三实’、争做实干表率、深化‘三送’工作”的打算。
二、推进“连心”工程常态化、长效化。“三送”工作队(常驻“连心”小分队)按照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行“四进四联”活动打造“连心”工程品牌的工作方案》的要求,迅速组建了流动“连心”小分队,队长为我局党委书记杨锐,成员由18名机关干部组成。流动“连心”小分队于7月28-29日开展驻村活动,常驻及流动“连心”小分队围绕“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目标,帮助所在村打好民生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工程“三个攻坚战”,做好宣传政策、民情家访、服务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有关工作。
三、加强全覆盖走访,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7月3日组织全覆盖干部集中走访联系群众,充分利用农闲时间(中午、晚上群众在家时间)走访,利用手机短信等方式,确保与联系对象见上面、说上话,让群众熟悉“三送”干部,了解“三送”工作。以振兴发展三周年为契机,通过宣传栏、村村通广播、宣传单等方式,大力宣传今年以来工作队办实事情况以及我市振兴发展的情况。走访过程中认真听取并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三送”工作队和“三送”干部开展了一次承诺事项“回头看”,认真自查工作队年初“十项承诺”和“三送”干部精准扶贫帮扶承诺事项完成情况,对于未完成承诺,制定了计划和进度安排,确保兑现承诺,取信于民。
四、完善了96333手机平台工作信息。根据《XX市2015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和XX市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有关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在7月10日前完成了扶贫对象基本信息、发展意愿、帮扶规划、年度帮扶计划等内容的录入工作,并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向全社会公开为帮扶对象制定的精准帮扶措施,接受社会监督,保证精准扶贫公平、公正、透明。手机平台“三送”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名单与“干群管理系统”中干部结对联系群众名单保持一致,同时,常态化做好了手机平台工作信息的上传、更新工作。
五、做好服务农业生产工作。“三送”工作队积极帮助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协助驻点村抓好烟叶、脐橙、白莲、生猪、油茶等农业产业培植,帮助农户做好烟叶采收烘烤、生猪防暑防病、油茶夏季抚育等工作,并协调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开展相关技术指导与培训。
六、积极宣传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工作。“三送”工作队大力宣传推广了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通过“三送”干部入户宣传和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宣传到每家每户,鼓励有创业意愿、有创业能力的农民申办贷款发展产业。
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全市创建全国文化旅游养生第一地和陇东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全市突出一个中心,打造三大景区,培育六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发展格局,创新工作思路,广泛宣传推介,突出项目建设,开发特色商品,多基点发展乡村旅游,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打造“商周文化名城·针灸养生圣地”品牌,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明确定位,旅游业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把发展旅游产业纳入全县十三五规划“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国家省市旅游产业发展要求,把旅游业作为县域首位产业,形成以一大园区为主体、四个景区为核心、多个景点为辐射的全域文化旅游布局,使全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
(二)优化环境,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1处,开发人文旅游景点17处,融入市内外旅游线路3条,注册旅游有限公司2家,成功创建四星级宾馆1家,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游客创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
(三)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扶贫开发建设相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农、林、牧、水等自然资源,指导什字中永、中台康家沟、邵寨干槐树、百里古城、朝那三里5个村编制了乡村旅游规划,按照3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成了中台水泉、康家沟旅游示范村,抓建完成邵寨镇干槐树、什字镇中永、朝那镇三里、百里镇古城一期建设任务,旅游示范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把建办农家乐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突破口来抓,以特色景区景点和旅游专业村为支撑,以发展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目标,以地方特色农家小吃为重点,新建农家客栈,培育精品农家乐。止目前,全县以特色餐饮、采摘体验、田园观光为主的正常经营性农家乐达到18户,其中三星级2家(东郭人家、曹家大院),二星级1家,一星级4家。形成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文王画卦山—东郭人家民俗美食游;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疙瘩庙—水泉旅游示范村—古密须文化广场乡村休闲怀古游;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皇甫谧文化园—朝那皇甫湾乡村民俗养生游三条乡村游线路。
(四)加大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近十年来,投资3亿多元,建设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工程37个,修建了皇甫谧文化园,创建了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首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灵台宾馆四星级旅游饭店,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服务功能,旅游要素日趋完善。
(五)广泛宣传,旅游市场层面不断得到拓展。围绕“商周文化名城·针灸养生圣地”品牌,着力开发皇甫谧文化、古商周文化、民俗文化资源,皇甫谧文化园作为特色景区被列入全省百个重点景区之列重点推介,成功举办各种大型节会活动10多次,通过参会参展、媒体网站、旅游推介、赛事促销、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宣传,进一步提升了灵台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提升内涵,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渐趋丰富。编印特色书画9类,开发西周文物仿制品5种5000多件,皇甫谧针灸、保健等系列新产品7类13种;着力加大对传统工艺品的包装推介,灵台牛心杏、刺绣、剪纸、皇甫谧养生药枕及手工面、皇甫养生宴、中医针灸等特色中医文化、饮食文化先后在中央省市电视台专题栏目播出,取得较好的声誉,深受多方游客青睐。
二、典型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调整优化了景区管理体制,对涉及景区管理的相关单位进行了整合,进一步明晰了景区所有权和管理权,完善了景区服务体系,规范了景区管理运行;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推进专项小组负责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政策制定等工作,谋划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为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保障。
(二)加强调查研究,科学编制规划。按照规划先行的要求,把编制旅游规划当作重中之重,先后编制完成《灵台县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十三五规划”和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总体规划,近来年,多次组织县上“四大家”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团赴外考察学习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同时,邀请文化旅游专业团队来我县考察,对我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和挖掘,利用新农村建设成果,选择交通便利、有一定客源市场、资源禀赋相对较好、有文化可挖掘可传承的中台水泉、邵寨干槐树、什字中永、朝那三里、百里古城、独店告王等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建设规划,集中人财物抓好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
(三)强化政策引领,优化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抢抓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省、市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了《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大景区建设实施意见》,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全县旅游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目标任务。
(四)强化宣传推介,拓展客源市场。整合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资源和各类宣传营销力量,围绕打响“商周文化名城,针灸养生圣地”旅游品牌,以大媒体、大节会、大场合宣传为抓手,持续抓好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制作旅游形象宣传片和宣传册,举办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等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节会,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文化旅游节会,向外推介宣传我县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不断拓展旅游市场。
(五)强化项目带动,积极招商引资。立足资源优势,挖掘潜在优势,通过积极谋划项目,内引外联,主动出击,使旅游项目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启动实施了国医养生馆、皇甫谧运动养生休闲公园、皇甫谧养老服务中心、6个旅游示范村建设等项目,并通过节会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亲友招商等方式,积极推荐旅游项目,招引客商投资开发。
三、下步打算
(一)扩大宣传推介效应。拍摄制作高质量的灵台旅游形象宣传片,精心策划制作宣传资料,形成一个旅游宣传片、一本旅游画册、一批精美旅游宣传品等“三个一”系列宣传资料,在国内重点客源城市持续开展形象宣传。高频次举办乡村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和乡村旅游苹果采摘体验活动,积极组团参加西北旅游营销大会等大型节会,进行主题宣传和专场推介。围绕“智慧旅游”全面大力开展旅游市场营销工作,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创新“电商+旅游发展”模式,实现吃住网上预定,促进旅游产品销售。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变”改革机遇,坚持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扶贫开发相结合,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水、电、路、网及厕所、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标识(指示)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探索创新开发经营体制机制,盘活优势资源和存量资产,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充分发挥旅游助推精准扶贫作用。鼓励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提供特色农产品等方式增收致富。启动星火王家庄红色旅游示范村建设,抓好独店告王、百里古城、邵寨干槐树等专业旅游村基础建设,按照3A级以上标准对中台水泉、康家沟等有具有发展优势、独具特色的专业旅游村不断完善旅游要素、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开展AA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为践行国家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理念,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建立城乡全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我行服务社区居民、农村农民、小微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自身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定**银行提升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暨金融服务网格化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
为提升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下简称本活动)是一项长期战略性工作,为保证此次活动的全面开展,总行特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总行董事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成员由各部(室)、各支行负责人组成。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业务拓展部,办公室主任由部门负责人兼任,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策划、协调、检查和考评。各支行要成立本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支行活动的组织开展、统筹协调及考核管理。
二、活动时间
第一阶段:2021年5月1日-2021年5月31日
总行专项领导小组牵头,以各支行区域的物理网点为基础,虚拟网格为依托,全面开展此项工作,支行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支行的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自身网格范围,内部划定二级网格,每个网格落实到人。同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培训员工营销技能。
第二阶段:2021年6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总结精准营销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痛点,找到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攻坚克难,推动提升网格化精准营销工作措施再完善、任务再落实、业绩再提升。
三、主要目标
一是转变经营理念,引导各网点人员树立主动营销意识,精耕细作当地金融市场,打造本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打造本行金融服务品牌,构建基础金融不出社社区(村)、综合金融不出街道的服务体系,全行实现信用贷款、农户贷款、小微贷款分别达到亿元;个人授信覆盖率达 %,授信户数达 户(2019-2022年)。
三是采集完善客户信息,通过引导各网点建设金融服务网格,持续开展客户走访与回访,登记完善客户信息,不断积累本行的数据资产,及时掌握客户的金融需求,切实解决金融产品与客户需求之间的不对称问题。
四是实现业绩可持续增长。通过对采集信息的持续追踪,充分满足客户的各方面金融需求,带动本行业务的全面发展,以更好地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五是量化目标。整合客户资源,对细分的实体网格和虚拟网格进行网格调研、信息建档和产品营销,实现本行发展战略目标落地和存款、贷款、金燕e贷、电子银行等渠道产品等关键性经营指标提升。
三、工作安排和步骤
按网格化营销理念,立户建档,筹备区虚拟网格、城乡结合部整村授信,专业批发市场和生产经营商户行业授信,区域内通过消费品协会、餐饮协会、装修协会等合作为客户授信,以三条主线推进网格化营销服务,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总结沉淀,归纳细化,进一步做实做精做细,不留盲区。
(一)外环区域
老城、增福支行,城乡给合部,该区域以农户为主,住户较为集中,采取整村授信形式进行集中授信。此部分客户以增加授信户数和市场占有率为重点,额度控制在5-20万元以内,产品对接以金燕E贷为载体,具体工作方法可参照成熟农商行整村授信方案进行。
支行需要依托周边社区,以辖内城乡居民为服务对象,对沿街商户、小区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切实提升区域内客户与我行业务的合作度和粘合度。同时,结合在周边市场、商场,将初步对网格营销和整村授信方面进行逐步推进,通过广泛宣传,建档立案,重点对社区有影响力,典型的创业商户开展授信,以点带面,逐步全社区覆盖计划在5月底前做一个行业手心,6月中旬做社区或整存授信。
(二)中环区域
解放路、营业部,距市中心有一定距离区域,以专业批发市场和生产经营商户为主要群体的区域。对该区域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加工厂、批发商和商品商进行授信服务。此区域内客户以集中宣讲,重点授信为方式进行授信。一是与专业市场对接,如家具市场、水果市场等,力争通过集中宣讲的形式,让入驻商户了解我们的产品,然后再对有资金需求的商户进行重点授信和用信,授信以金燕E贷为载体,“商易贷”,金额最高20万元。二是对于部分职工收入较高的公司可对其员工进行集中宣讲授信,为职工提供消费贷产品。授信以金燕E贷为载体,可取名为“精英贷”,金额最高20万元。三是对于区域内的小微企业进行授信,授信以“税信通”为载体。根据近两年纳税额度进行测算授信。此区域客户群体的有效用信户数会较高,预计可增加授信客户1300户以上。
(三)市区支行
西关、和尚桥、建设路支行
1.紧围绕“深耕社区、服务小微”的市场定位开展精准营销,打造特色化精品服务网点。举办各类引客手段,进行存款精准营销;培养员工营销主动性,按区域、按行业、按商圈等多层面展开外拓服务,开展针对性的扫街式营销;以支行为基点,展开定点辐射式联动营销;电话营销、老客户带动新客户等一系列营销方式作为补充渠道;与各类平台,包括各类专业市场、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商会以及政府发展基金等开展合作,推动小微企业批量营销,提高批量授信水平,为各类组织成员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与辖内商超合作,为其推荐的下游经销商提供金融服务;与记账公司合作,为其推荐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利用异业客户,外出集中宣讲。推进对各类批发市场、建材城及周边沿街商户等商圈客户进行资料进行收集及预授信,进行结算账户开立、结算渠道等综合营销。与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寻找合作方式,营销社区居民客户。
(四)农区支行,持续推进整村授信工作
各支行的试点网格化营销探索,逐步确立我行提升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网格化金融服务思路,探索切实可行的符行我行实际的网格化营销实施细则。
四、配套措施
(一)设计产品组合
金融网格化实行客户综合化营销,存贷联动营销,争取做客户的主办银行。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特点,通过以下产品进行一揽子营销。社区网格:通过许昌都通卡、社保卡等业务切入,主推金燕e贷和存款类、手机银行产品,主打存款类产品和家庭消费贷款;商区网格:通过金燕e付作为切入点,主推贷款产品和电子银行产品;园区企业网格:通过贷款产品作为切入点,顺势推荐工资、高管理财、员工消费贷款产品。公共服务机构网格:以金燕e贷作为切入点,主推存款、手机银行等产品。
(二)打造特色服务
为全方位场景化服务客户,搭建本行和客户之间的互动机制,根据各支行组织活动需求,制作相关业务产品、金融知识宣讲课件,培训内训师,为社区居民和机关企业职工向广大客户介绍金融知识、防诈骗、珍惜信用、安全用卡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深入社区,提高我行知名度。
为社区居民,开展一系列增值服务,包括上门走访、健康体检、上门开卡、便民服务、关注亲子教育,提高我行惠民度。
(二)加强宣传造势。
1、设计宣传用语,在本行网点所在的主要交通要道、社区和村组张贴或悬挂宣传标语、宣传牌,银行网点电子显示屏上要滚动播放宣传标语。
2、丰富宣传方式, 总行以及各支行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对本行金融服务整村授信战略进行宣传,提高本行品牌知名度以及市场的认可度。宣传形式包括不限于:1、大平台宣传,比如当地电视台、电台、报纸宣传;2、发挥网点优势,利用网点的LED屏、电视机、海报进行宣传;3、户外媒体宣传,比如汽车车身广告、墙体广告、路牌广告、三轮车车贴、员工汽车贴等;4、充分利用线上宣传渠道,比如短信、微信平台、微信群、朋友圈等。
五、工作需求
(一)强有力的推动督导部门。成立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门办公室,督导关注进程,确立定期总结分析会议,逐步建成思路清晰、执行力强,接地气的实现方案。
(二)狠抓工作落实。相关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本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统筹兼顾、有机衔接,确保本项工作与其他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三)强化协同配合。落实总行领导、部室、支行三级管理体系,合力推进本项营销工作。对支行提出的诸如礼品设计、订购,活动开展,总行给予大力支持。
(四)及时进行总结。相关支行要深入查找本项工作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向总行专项办公室反馈,包括但不限于好经验、好做法、发现的主要问题与情况、下步工作计划及建议等。总行将定期编发简报予以推广普及,以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一、工作目标
2021年,全镇社会救助年审工作目标:一是以社会救助年审为主线,自查自纠为抓手,加强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落实救助政策,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救助工作质量和服务能力,严防错保、漏保,不断推进精准保障。二是实行大稳定小调整。全年城乡低保对象基本控制在上年度年审时保障总量之内,对现有在保对象进行筛查,凡有明显致贫原因的在保对象,原则上不变,只实行年检;新增申请对象区分不同条件,按程序确定纳入保障。
二、工作内容
1.做好动态管理。对新增和已享受的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对象、低收入和支出型贫困家庭进行全面入户调查,按照新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及时作出新增、调整、取消。
2.落实政策措施。按照《省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要求,严格落实低保刚性支出抵扣、延退、单人户保和特困人员探视巡访等托底保障政策。全面开展低收入和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工作。
3.加强信息建设。按照省民政厅“数字民政”完善对象信息的要求,通过入户调查,加大已享受对象家庭信息采集力度,及时将准确信息更新到“智慧民政”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确保信息质量。同时,对于死亡人员和清退人员,要清理信息系统历史数据和附件信息,切实做到与省民政厅“数字民政”信息内容一致。
4.开展自查自纠。围绕“精准救助、及时救助、有效救助”的社会救助改革目标,对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开展自查自纠,加强政策执行的指导、监督、管理,提升社会救助工作质量和规范管理水平。
三、工作步骤
1.部署阶段(4月15日至4月20日)。根据县民政局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出台镇社会救助年审工作方案。召集村(居)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进行社会救助政策培训,统一部署年审期间社会救助相关工作。开展年审工作前,以村(居)委会为单位张贴公告,公示政策规定,明确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低收入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申请时限、地点。
2.实施阶段(4月21日至5月25日)。各村(居)委会要按照年审工作目标,结合党史教育,开展挂村干部大走访活动,一一对应文件中的工作内容和措施,全面入户排查。对低收入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摸排范围,各村(居)委会可自行扩展对象领域。一是对新增救助对象:(1)申请。由家庭成员携身份证等相关材料和《个人委托授权及法律责任声明书》到我镇民政窗口申请。(2)受理。由我镇民政业务工作人员负责即时受理,打印出《省社会救助申请及核对授权书》由申请人签字盖手印。(3)公示、入户调查(收集有关证据)、核对。三个环节同步进行。受理公示期间,群众提出重大异议且能够提供有效证明材料或者提出合理理由的,增加民主评议程序。无重大异议的对象不走民主评议程序。(4)确认。户籍、收入、财产均符合规定的纳入拟保障对象,提交我镇救助评审领导小组评议予以确认。二是对现享受对象:以村(居)委会为单位,清退户籍、收入、财产明显不符合条件的对象。低保对象、特困户死亡的,需要停止对该对象的救助,自对象死亡次月起停发该对象低保金、特困金;认定为低收入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成员死亡的,需要于次月取消该对象资格;对在保的对象全部发起网上核对。由村(居)委会负责补齐缺失的申请书、《个人委托授权及法律责任声明书》、家庭成员身份证、户口簿、困难佐证材料、入户调查记录等,录入系统;对核对有预警的对象全面复核,不符合对象经镇确认予以清退;对现已认定的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按照赣民字〔2020〕3号文件精神重新进行评估,不再符合条件的经镇确认予以清退。
3.总结阶段(5月26日至6月10日)。一是日常报送资料。在年审期间,要及时报送工作做法、动态、图片、图像等信息到镇民政工作群。二是总结报送。年审工作结束后,我镇认真梳理社会救助年审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典型案例,深入挖掘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形成文字材料(有做法、数据等内容),经主要领导签字后,于6月10日前报县民政综合事务中心。
四、工作措施
1.做好社会救助对象动态管理。对所有在保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和已认定的低收入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等社会救助对象进行全面入户调查,核实评估家庭经济状况、致贫原因等,不漏一户一人,并根据困难程度,提出新增、取消、调整等年审意见,提高保障精准度。
2.做好社会救助政策的保障。一是做好重点对象摸排。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劳动获得稳定收入的已脱贫返贫人口,以及因患病、残疾等原因造成失业的人员进行摸排核查,对符合条件的依规纳入社会救助政策覆盖范围。对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中的重残(一、二级重度残疾和三级智力、精神残疾)和重病(获得大病医疗救助人员)人员,经个人申请,按照单人户形式纳入低保范围。加大延退政策实施力度,对于主动就业创业,家庭经济状况好转的低保对象,家庭财产符合《省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相关规定,视情给予一定时间的延退期,待其收入稳定后再按程序退出低保待遇。二是做好城乡特困人员政策落实。继续委托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对城乡特困人员自理能力进行年审评估,落实特困失能、半失能、全自理护理费。对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巡访探视,督促指导照料服务人落实照料服务责任,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巡访探视服务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三是做好主动发现和救急难工作。要常态化的在、居(村)委会醒目位置公布社会救助热线电话、张贴微信自助申报二维码,畅通求助渠道。要健全监测预警机制,运用“智慧民政”社会救助平台技术,动态对接残联、医保、卫健和教体等部门,开展信息比对,做好困难对象跨部门转介,促进各部门救助资源融合。四是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对家庭月人均收入抵扣家庭收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障性支出后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以内,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省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相关规定的家庭和个人,认定为低收入家庭。并对低收入家庭中存在重大刚性支出的,可进一步识别为支出型贫困家庭。对认定为低收入家庭的对象,规范档案资料,建立低收入家庭人员台账,做到动态新增和清退,并及时将低收入家庭信息资料同步录入到“智慧民政”社会救助平台。
3.提升社会救助规范管理水平。围绕审批权下放,镇(村)两级要进一步细化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工作制度,严格履行申报受理、对象公示、入户调查、发起核对、评议或听证(可选)、镇审批等程序,审批过程须在“智慧民政”社会救助平台中体现。持续落实困难对象长期公示制度。按规定落实村(居)委会干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本人或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备案情况由县民政局、乡镇(街道)分别保存。规范受理对象后出具的受理告知书和不予同意审批告知书等审批文书。加强对申请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的核实,特别是对非共同居住的法定赡养、抚养关系成员的收入财产进行核实计算,避免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让老人吃低保的问题。
4.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年审期间,各地要加快完善“智慧民政”社会救助平台中困难对象致贫因素、家庭收入、财产状况等字段信息的补录。为了及时补充“智慧民政”社会救助平台中对象身份证、家庭住址、银行账号等基础信息,请各乡镇(街道)在年审结束后将社会救助对象花名册电子版报送县局,由县局信息系统技术人员和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再一次统一比对。加快救助申请、入户调查、审核审批等全省统一电子文书的使用,规范电子和纸质档案资料的留存。逐步取消纸质报表,加强系统操作培训和使用,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
5.开展社会救助自查自纠。镇(村)两级要将年审与社会救助自查自纠相结合,针对近年来纪委、审计等部门查出的违规违纪案例和省市县的反馈,举一反三,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深入自查自纠。一是查兜底保障是否到位。是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纳入社会救助政策范围,防止“漏保”问题。二是查政策落实是否规范。紧盯申请、受理、审核、评议、公示、审批、资金发放及动态管理等关键环节,查政策执行是否规范到位,特别是在临时救助乡镇备用金、社会救助金额评定、死亡人员核销、乡镇审批等方面是否存在监管盲区。三是严肃查处社会救助工作中出现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对工作中作风不实,对群众申请推诿、刁难,不作为、慢作为,以及投诉(服务热线)电话开而不用、未长期公示等方面进行自查自纠。尤其是对发现工作人员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侵占等违法违纪问题,要及时向有关监督部门移交问题线索。四是进一步落实失信惩戒制度。对申请或已获得社会救助的居民家庭或者个人,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资金行为的,镇政府要向县民政局上报失信人员失信行为有关情况,县民政局将建立台账备案,并通过批评教育、取消待遇、向信用管理部门推送失信人员情况等方式,依法依规惩戒。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城乡低保、特困工作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敏感度强,社会关注度高。今年的城乡低保年审,将评议听证从必经程序改为可选程序,更加强调入户调查、收入计算和财产比对,增加了居住证地申请和网络申请、低保延退等便民和人性化措施,且实行大稳定小调整,从宏观上进行把握。
2.加大政策宣传。各村(居)委会要主动作为,上门上户做好低保政策的宣传,主动帮助困难群众申请低保,村(居)委会要把本方案的重要内容张贴在村(居)内醒目处;年审期间,每个村(居)委会要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积极营造浓厚健康的救助年审工作氛围。
2009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信阳市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后,信阳日报围绕市委、市政府这一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新闻题材,切实加大新闻策划和宣传报道力度,着力提升舆论引导力和党报的影响力,树立了党报的权威性,为推进试验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化新闻评论 唱响主旋律
评论是党报引导舆论的旗帜,是舆论引导之利器。在宣传“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过程中,信阳日报社组织精干采编力量,深入基层一线采访,除及时报道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各县区、市直各单位的行动外,还紧扣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针对如何盘活土地、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做好财政金融文章、创新农村资金投入机制,做强专业合作文章、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机制,做实养老医疗文章、创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做优人力资源文章、创新支持人才投身综合试验的机制,做亮县域特色文化文章、创新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做好统筹发展文章、创新城乡一体化机制,做足基层组织活力文章、创新农村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机制等,连续推出了《盘活土地 就要抓住“金钥匙”》、《突破瓶颈 就要打造“金钵子”》、《多予少取 就要创造“金点子”》、《民生是天 就要锻造“金手杖”》和《人才培养不拘一格聚起来》、《文化建设特色产业亮起来》、《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富起来》、《组织创新民主管理活起来》等系列评论员文章,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切中实质、论述深刻,每篇评论都紧密联系本地一些成功的做法摆事实、讲道理,以事说理、事理相称、循循善诱,很有说服力。可以说,这些系列评论文章有理、有据、有力,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舆论引导上的独特功能。
创新宣传形式 增强指导性
作为党报,宣传报道领导讲话精神是时政报道的主要职责之一。但积极创新形式,努力让领导讲话精神宣传得更有力、效果更好,真正实现有效传播则是党报必须苦练的基本功。《信阳日报》紧紧抓住“试验区”契机,在创新领导讲话宣传形式、实现有效传播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2009年7月初,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先后到信阳农村调研,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对推进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贯彻落实省委领导的讲话精神,信阳日报在宣传上再度进行了大胆创新和精心策划。
根据徐光春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信阳日报社围绕三个重点,推出三个整版的宣传报道,从核心提示、权威声音、背景解读、成功范例、记者点评等方面着手,并配发新闻图片,对每个观点逐一进行深入剖析,力求精益求精、贴近实际。整个深度系列解读的版面视觉冲击力大、宣传影响力强。
根据陈全国同志的讲话精神,报社又一次创新,在头版显著位置,连续推出20篇解读文章。该系列解读报道持续时间长,方式方法新,分析阐述透。有的文章提出观点并加以深刻论述;有的文章对一个观点的不同侧面进行分析、说明。如系列解读之《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等,形式新颖、分析透彻、层次清晰、观点明了,对信阳各级干群全面理解省委、省政府的“综合试验区”精神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指导帮助,达到了非常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采撷鲜活典型 强化示范性
为尽早形成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舆论强势,2009年5月,信阳日报社派出骨干记者,深入采写并在一版发表了消息《今非昔比看刘洼》,同时在四版推出七八千字的长篇通讯《融入新试验 刘洼在实践》,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刘洼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系列具体举措。2009年6月1日开始,信阳日报记者精心采写的《核心区里求突破》、《“先行先试”当先锋》、《“活”了土地“富”农民》、《“独辟蹊径”顺民意》、《改革发展在用人》等来自农村改革发展核心试验区的系列新闻述评陆续见报,客观报道了“核心试验区”怎样抓改革、怎样谋发展、怎样搞试验的典型举措。从6月9日开始,又推出《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又一大胆探索》(上、下两篇),深刻剖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立带给人们的启示――必须大力弘扬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大力扶持农合组织发展壮大、必须大力引导农合组织规范发展。
与此同时,《信阳日报》每周都推出一个《试验区建设》专版,集中刊发国内外关于加快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有益探索,用以启发、引导信阳市的试验区建设;同时,还大量刊发信阳市各县区在试验区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的做法和成效类的稿件,意在让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合力推进其试验区建设。这些稿件的刊发,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多角度重现了信阳各界解放思想求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推进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2009年6月11日,信阳日报社联合各媒体驻信阳记者站的记者,深入到农村采访,迅速拿出2800字的新闻特写《利在当今 功在后世――信阳市乡村卫生室建设一瞥》,当晚6时许即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大河网等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引起了网民的共鸣,翌日,《信阳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既较好地起到了典型引路、诠释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成效的作用,又利用报、网联合之优势,打造了亲民的宣传效果,让主流的、正面的新闻报道更加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信阳日报》还精编发表诸多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理论思考文章、言论等,与读者一起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直至目前信阳市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许多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结合理论和实践,广泛讨论新时期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指出目前信阳市面临的发展机遇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在新起点上加快信阳的振兴崛起,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信阳日报》关于“试验区”的宣传,相继策划推出了9大专题、300多篇稿件(图片),囊括消息、言论、专访、通讯、解读,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浓墨重彩,影响力强,可谓“连篇累牍、铺天盖地”,这在《信阳日报》专题宣传报道历史上是空前的。可以说,信阳日报社关于“试验区”建设的宣传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真正发出了党报作为“第一主流媒体”的声音,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喉舌”,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作为地方党报,信阳日报舆论引导力的提升和影响力的增强,关键在于我们坚持运用新闻观去观察社会、分析问题,以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去甄别主流与支流;关键在于增强服务意识,积极策划,大胆创新。
经济待遇保障如果说社会地位是农村教师发展的前提性保障的话,那么经济待遇则是农村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大致来说,在农村教师经济待遇保障方面,世界各国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农村及偏远地区任教津贴在日本相关法律和法规中,各都、道、府、县必须以特殊勤务津贴的方式为处于偏僻地区的公立小学、初中的教师及职员发放偏僻地区津贴,如寒冷地区津贴、单身赴任津贴,月津贴额在教师月工资和月扶养津贴总额的25%以内。韩国的《岛屿、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按照与城市的距离远近划分,将农村地区分为A、B、C、D四个等级,在岛屿和偏僻地区任教的教师分别给予每月2万~5万韩元的津贴。印度、巴西、菲律宾也都给予农村及偏远地区教师一定津贴。
家庭生活津贴家庭抚养津贴是许多国家对农村教师的特有做法主要包括健康医疗津贴、租房购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交通补贴、休假补贴等。印度中小学教师可以享受如下福利待遇:休假旅游乘飞机、乘船、乘火车和乘长途公共汽车有优惠;根据工资的高低,每月缴纳15~150卢比,生病住院时可以享受免费用餐和治疗;50个月基本工资总额的低息建房贷款25万~75万卢比;18个月基本工资总额的购车贷款18万卢比。韩国教师的月工资最高可达四百万韩币以上,新教师每月收入130万韩币(相当于1万人民币),教师可以有两个孩子免费上高中,教师的孩子上大学可以申请无息贷款。菲律宾实施艰苦工作津贴以鼓励农村教师,如学校与家庭距离10公里以上,在没有通公交车的情况下,应发放特别交通补助。[1]日本对配偶没有工作、家庭收入低于日本的最低收入标准的教师家庭给予每月5000~13000日元的补贴。3.农村任教奖励津贴有些国家没有固定的农村任教津贴,而是对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给予特殊的奖励性津贴,从而保障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同样能够得到应有的补偿。印度全国教师委员会报告中关于“中小学阶段的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定指出:“为了克服农村地区教师尤其是女教师短缺的问题,有必要在这些地区兴建各种住宅区,并提供各种特殊津贴、奖学金或其他鼓励措施。”[2]美国2007年颁布的《农村教师保留法案》(RuralTeacherRetentionActof2007)明确规定至少在农村任职3年的中小学优秀教师才可以获得工资红利奖金。英国出台了新的措施鼓励高绩效的教师从2009年9月去最需要的薄弱学校任教,给每位加盟薄弱学校的教师一万英镑的奖励。在澳大利亚,在农村地区服务期满后仍然留在当地工作的教师每年可获得2000~5000澳元的奖励金。
专业奖励性保障专业奖励性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通过这一措施来给农村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与平台。日本的《偏远地区教育振兴法》规定都、道、府、县不仅要对偏远地区学校教职工增发特殊津贴,还要为服务于偏僻地区的教师提供充分的进修机会,以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英国从2009年开始给在农村薄弱学校新任合格的教师和校长授予教学硕士学位的奖励,以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3]澳大利亚为赴困难地区和困难学校任教的教师提供特别的专业发展机会,为师范生提供到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体验生活的机会并为去那里工作的人提供高额培训经费。总体而言,尽管各国在界定农村教师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农村教师的实际困难与城市教师相比是存在的,尤其是农村文化对农村教师的吸引力不够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只不过各国存在问题的差异较大。不管问题的难度大小,各国都在积极采取特殊的激励与干预措施,确保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是国家发展的趋势。
农村教师发展的专项计划
农村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农村教师是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的灵魂,世界上诸多国家都在努力改变农村教师作为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针对农村教师的特点制订促进其发展的专项计划,具体包括为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在职农村教师进行农村教师培训计划,为鼓励优秀毕业生任教农村所进行的优秀教师任教农村计划以及新任教师支持计划等。
(一)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是世界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些地处偏僻的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上都与急剧变化的教育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印度实施“培养本地教师项目”(ShikshaKarmiProject,SKP),以改善拉贾斯坦邦边远及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村落的初等教育,实现教育的高质量普及。印度还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整的教师培训网络,其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并吸引更多的教师在农村任教。为解决正规小学最基本的设施问题,如教室、黑板等,印度政府实施“黑板行动计划”(OperationBlackboardScheme,OB)等政策。[4]2003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和我国政府三方共同出资的现代化远程培训项目,对包括甘肃、云南、四川在内的我国西部三省九个县最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特别是女教师、代课教师、少数民族教师等提供培训,旨在通过应用远程教育技术,大规模提升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师质量。
(二)新任教师支持计划农村新任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这些新任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的基本经验,没有形成稳定的专业信念,他们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未来,因此对新任教师的教育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工程。在美国中西部,大部分学区都提供了“新任教师支持计划”,如密歇根州92.8%的农村学区、印第安那州83.7%的农村学区、俄亥俄州92.1%的农村学区都采用这项计划。农村学校对新任教师的帮助包括简化教案、提供精心安排的进修项目、定期安排听课、加强新任教师与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交流。教师间的积极合作不仅能改进教学、发展教师专业能力,也有助于农村教师克服孤独感,获得专业成就感。[5]
(三)优秀教师任教农村计划农村学校要留得住优秀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针对如何鼓励优秀教师任教农村学校,许多国家都采取不同的措施。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乡村地区的发展,针对农村教育制定了《乡村地区计划》(CountryAreasProgram,CAP),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如优厚的年薪、带薪假期、减免交通费用等;重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用信息技术为乡村教师教学提供有用的资源。[6]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发起的“为中国而教”(TeachFutureChina,TFC)项目,以培养促进教育公平的领导者为使命,输送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两年,为其提供持续而系统的培训。农村教师发展专项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为促进农村教师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平台与机制,也形成相对稳定的项目管理经验。#p#分页标题#e#
高等学校深度介入农村教师发展
随着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发展,大学参与教师职后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强,形式也不断更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与中小学(U-S模式)的合作伙伴关系建构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7]当然,高等学校深度介入农村教师发展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U-S专业合作模式大学与中小学的专业合作是高校介入农村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教师专业化运动中,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中提出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s,PDS),由专业发展学校从事教师教育的主张[8],这一主张提出后便得到全美多数大学和中小学的支持,许多大学和学区及中小学合作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基地。美国的很多州立大学和学院也纷纷出台专门的农村教师培训计划,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在农村学校工作;扩大并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在职培训。英国教育和科学部在1992年5月名为《教师职前培养改革》(ReformofInitialTeacherTraining)的文件,强调师范教育机构必须建立服务于教师培训的中小学基地学校,两者的关系应是合作的伙伴关系,以促进师范教育切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教师伙伴学校(或称“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在英国正式确立并推广。
(二)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些高等院校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案。例如,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林肯分校(UniversityofNebraskaatLincoln)自1999年起就着手实施针对美洲印第安族学生的农村教师培养方案,至2007年,已有19名学生毕业且回到他们自己的社区工作。美国伊利诺伊州实行“金苹果学者计划”(TheGoldenAppleScholars),培养并录用高中毕业生在本州教师最短缺的学校任教。这些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开始接受专业培养,并获得课堂教学体验的机会。大学期间,他们还会得到2000美元的奖励和8000美元的生活补贴。作为回报,他们大学毕业后要在本州教师最短缺的学校工作5年。[9]
(三)理论技术支持农村教师美国密苏里州推行旨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密苏里州教育更新区(theMissouriEduca-tionalRenewalZones,ERZ)计划,该计划以高等教育机构为中心,联合全州的教师和技术支持组织,以建立解决农村教师供给、培训方面问题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各方的广泛参与,更新农村教师教育内容,以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科尼分校(UniversityofNebraskaatKearney)则把同农村教师合作、为农村教师服务作为学校的重要理念。由于位于典型的以农村为主的州中心,学校采取多种策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专门针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发起“研究生教育证书”(PostgraduateCertificateinEducation,PGCE)项目,该课程分为针对小学教师的PGCE小学课程和针对中学教师的PGCE初中课程,针对每一科目的教师都有单独的培训计划,大学教师作为指导者为培训教师提供多方面的服务。PGCE项目对农村教师也有一些特殊的照顾,如农村新任合格的教师和校长可以直接获得教学硕士学位等。大学深度介入农村教师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师的文化,有助于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
农村教师的“自我成长”战略
农村教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是农村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在动因,许多国家在瞄准农村教师发展的外在保障之外,也将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因作为发展农村教师的重要举措。
(一)战略依据由于受社会环境、交通条件、文化环境等因素制约,农村学校的条件差,教师流动性大,教师的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没有发展机会,这致使没有人愿意长久安心地扎根农村教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都在尝试,从农村当地选拔生源进行培养,然后再回到当地农村进行工作的“自我成长”的农村教师发展策略。采用这一举措的依据有以下三点。其一,采取有倾向性的政策选拔当地青年报考教师专业能够增加当地青年的就业机会,所以他们非常珍惜留在家乡从事教育的工作机会,这也激励当地青年从事教育事业。其二,当地青年了解农村独特的文化环境与生活习俗,能够满足当地需要,具有扎根当地农村教育的条件,这也增强了他们长久扎根与奉献农村教育的可能性。其三,对于选择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他们留任农村教育。基于以上三点考虑,许多国家采用了促进农村教师的“自我成长”发展战略。
(二)具体策略美国相关教育管理和研究机构针对出身农村的学生和教师制定了本土培养模式,即“自我生长”战略。“自我生长”战略的核心理念是大学教师教育专业招募来自农村的学生。“自我生长”战略主要包括土著民教师教育计划、教育职业阶梯和可选择性的证书计划等三个方面。以土著民教师教育计划为例,每年培养12~15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到印第安人学校任教,学员可以享受生活补贴、免收学费等待遇,毕业生将会获准从事小学教师职业。[10]弗吉尼亚州家乡教师项目从农村生源中挑选志愿从事农村教学工作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其培养过程贯穿高中阶段、威斯维尔社区学院阶段和拉得福大学阶段,大学合格毕业后,这些学生被分配到相关农村学校。这一模式在美国多个州得到推广,并在培养和保障农村教师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1]农村教师的“本土化”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农村教师不愿扎根农村教育的现实,这种“订单式”培养在短期内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从长远发展而言,国家必须树立可持续的农村教师支持政策。农村学校要真正留住农村教师,必须给予农村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让农村教师心甘情愿地奉献在农村教育这片热土上。
农村教师交流机制
教育均衡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资源均衡,通过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村教师的认识水平,增强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改变农村的教师文化与学校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的定期交流机制,对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p#分页标题#e#
(一)日本农村教师流动机制日本的农村教师流动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流动条件上给予明确规定。日本东京都的《实施纲要》中规定教师须流动的三种情况:[12]在某校连续任教10年以上以及新任教师连续任教6年以上者;为解决学校教员超编而有必要流动者;在区、市、町、村范围内的学校及学校之间,如教师队伍在结构上(专业、年龄、资格、男女比例等)不尽合理,有必要进行调整。法律对不应流动者也作了相应规定:初入职未满3年、57岁以上60岁以下的教师,妊娠或休产假期间的教师,长期缺勤的教师。日本对于教师流动的年限也有明确的限定(如3~6年),期满后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去留,而流动教师在流动期间的待遇应高于同期工作的其他教师。教师流动的实施程序如下:在每年11月,先由县(都、道、府)一级的教育委员会教师定期流动的实施要旨,然后全体教师自由申报,最后由校长决定人选,在充分尊重教师本人意愿并与之商谈后,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核,在来年4月流动教师全部到岗。日本基础教育公立学校教师流动地域一般以就近为主,绝大多数是在同一市、街区、村之间流动。
通过开展创建和集中整治活动,教育引导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弘扬苏区精神,争当为民造福的模范,争当改革创新的模范,争当务实拼搏的模范,争当清正廉洁的模范,实现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消极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交通运输部门更加廉洁高效、群众更加满意顺心,为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建设首善之区发挥“交通人”的积极作用。
二、活动范围
局机关、运管所、公路站、渡口站及其全体党员、干部职工。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弘扬苏区精神、树立模范作风、推动苏区振兴”学习教育活动。组织专题学习苏区历史和苏区精神,认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保持思想纯洁;把好党员入口关,加强日常教育管理,清理处置不合格党员,严格执行党纪政纪,保持队伍纯洁;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守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群众工作纪律、财经工作纪律、廉政纪律,保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在全系统推动苏区历史和苏区精神入脑入心。同时,实施警示教育工程和廉政文化工程,营造廉荣贪耻的氛围。
(二)推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要以攻坚克难的作风,全力配合做好赣南苏区发展振兴规划编制与对接工作,以敢想敢干、不等不靠、先行先试的作风,积极争取上级的特殊扶持政策,先行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工程,集中解决制约我区发展和贫困乡村脱贫的节点难点问题,为促进经济强势崛起提供优质交通服务。
(三)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被抽调的干部职工要坚决服从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听从所在镇(街办)的工作安排,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发挥连续作战、善打硬仗、敢打敢拼的作风,破解难点,攻克节点,按时到岗到位,耐心细致开展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完成工作任务。
(四)推进征地拆迁和制违拆违。全局党员、干部职工要保持随时“打大仗、打硬仗”的思想准备,坚决执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做到队伍拉得上、稳得住、攻得下,依法打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和依法拆除已建成的违章建筑,有效遏制新的违法违规建设现象发生,保障重点项目和城市建设用地需要。
(五)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活动。根据区政府决定,继续开展城区“三治”活动。要继续完善“抓领导、领导抓”的工作机制,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应转作风、作表率、树榜样,带头和带动广大市民遵守市容环境卫生等城市管理规定和交通管理规定。运管所要继续配合协助市交通运输局对城市客运车辆及客运市场的巡查整治,长效规范城区卫生、整洁、畅通的市容市貌。
(六)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根据区委组织部安排,全力抓好驻点单位沙石镇峰山村和赣江街办蕻菜塘社区的“三送”工作。实行工作队干部长年驻点、全局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常态化;推行公开承诺、民情家访、上下联动、民意测评、激励奖惩等机制,促进“三送”工作取得实效。
(七)开展创建和集中整治活动。紧紧抓住投资者和创业者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群众和基层深恶痛绝的要害问题,以坚强的决心,铁的纪律予以有效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机关效能“七不准”,着力解决工作作风上的“庸、懒、散”,领导作风上的“假、浮、蛮”和为政不廉的“私、奢、贪”等九个方面问题。教育引导全系统党员、干部职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提升胜任本职工作、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牢固树立遵章守纪、严于律己的意识,始终做到纪律严明、令行禁止。
(八)创优发展环境。一是提升行政审批效能。消减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落实审批工作流程再造和“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模式,完善重大产业项目、重点企业服务“绿色通道”。二是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加强行政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公开办事制度,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三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推进综合执法,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四是全面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有效监管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和生产经营秩序、损害投资者和创业者利益的违法行为。
(九)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深入治理公路“三乱”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强对财政资金、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
四、活动安排和方法措施
创建活动从2012年1月开始,至12月底告一段落,今后转入常态化管理推进。今年的创建和集中整治活动分3个阶段进行:
(一)学习动员阶段(1月1日——3月31日)
1、动员部署。局里召开全系统党员、干部职工参加的创建活动动员大会,围绕贯彻落实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进行广泛动员、全面部署,充分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各党支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活动方案,于3月底前报局党政办公室。
2、学习教育。充分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加强学习,了解掌握开展创建和集中整治活动的部署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学习党的十七大以来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会议和文件精神,学习苏区历史和苏区精神,增强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学习《廉政准则》、《公务员法》、《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工作纪律等,增强廉洁从政、依法行政意识;学习省委省政府《决定》、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区委区政府《实施方案》等文件,运用本单位正反两方面典型进行针对性教育,增强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组织实施阶段(4月1日——11月31日)
1、公开承诺。局机关、局属各单位要将创建作风建设模范区和集中整治的具体措施、目标任务和服务承诺等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2、对照查摆。各单位及工作人员都要对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全面检查近年来优化环境、服务发展的各项工作以及思想、作风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问卷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和虚心听取群众、企业和基层特别是工作对象、服务对象对本部门及个人工作作风的意见和建议。要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大会、剖析典型案例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互相评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查摆问题,努力把问题找准、找全。
3、自我整改。各单位结合各自职能,针对自我查摆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深刻剖析根源,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并认真整改问题;要针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举一反三,开展专项整改,建立长效机制。同时,要根据群众反映、民主评议及干部的现实表现,对每个工作人员提出评议意见,明确改进要求。每个工作人员要就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进行认真整改,并通过适当方式向工作对象、服务对象作出公开承诺。
4、廉能管理。各单位要全面推进风险岗位廉能管理,把风险岗位廉洁自律和勤政为民要求纳入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做到廉能管理与业务工作有效融合。围绕规范岗位廉能管理,抓好理清岗位权限、排查岗位风险、规范业务流程、推进风险防控、实行风险预警等措施落实,推进业务工作流程的再造、简化和创新,形成风险岗位廉能管理长效机制。
5、追究问责。对单位及个人的严重影响干部作风建设和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根据有关问责规定,采取谈话告诫、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取消奖励工资、调整岗位、降职使用、辞职辞退、给予党纪政纪或法律处理等形式,严肃追究责任。涉及单位的问题,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责任;涉及个人的问题,除追究本人责任外,对督促整改不力、导致整改不到位的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一并追究责任。
(三)考核总结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1、总结完善。各单位要对创建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向局党政办公室提交书面总结。要注重将创建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提炼、固化为制度,努力形成加强作风建设的制度体系,建立加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2、考核平估。局里年底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评估。根据日常工作、民主评议和考核评估情况,评选表彰一批作风建设模范单位和作风建设先进个人。
五、活动要求
启示一:建设的根本目的――激发内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韩国新农村运动特别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首先注意的是激发国民进取精神,引导国民进行自我教育,利用典型事例对农民进行现身说法,注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新村运动最终转变为“民间主导型”群众运动,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我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调动农民和农村自身的积极性,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摆脱贫穷、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第一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象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订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第二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第三要依靠农民辛勤劳动。进行农村组织体系创新,让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即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和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
启示二:开发的模式构建――跨区域发展
韩国将新村运动放置在国际交流、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下,进行跨区域整体结构性调整,不仅是农村,城市也开展;不仅是农民群体,还包括大学生、教师参与;不仅是本乡关注,还吸引海内外的各种力量。在指导思想上,韩国新村运动引导各地,把每个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品,紧紧抓住“特”字这把可持续发展的标尺,使各区域各有所长、各有所得。在资金筹措上,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大量开发性商业投资,国家主要解决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很少直接投资到有关企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是“民间主导型”。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市场化背景下进行的,实质是改革开放的深化,要跳出农村研究农村,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走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发展的道路,使资源、要素优化组合利用。在指导思想上,把城市支持农村提到新高度,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互动的力度,积极推进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在农业生产上,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旅游、蔬菜等优势产业。在城市化发展上,搞好二、三产业的布局,推动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增强城镇的经济总量。在资金筹措上,除增加政府投入外,从宏观上统一调度有限资金,重点解决农村发展“瓶颈”问题,重点推广以奖代补、招投标制、实物补助等建设模式,解决农民、农户、乡镇难以解决的道路、科技、教育、卫生、人力等重大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启示三:建设的重点领域――改善人居环境
韩国新村运动设计实施一系列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村运动先在农村开展后,以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展。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所有农村每个村免费平均提供300袋水泥,限制农户不得自行处理水泥,而要用于村里公共事业。地方政府为用好这些资源,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农村公路、住房条件、农村电气化、农村自来水、水稻品种、村民会馆等生活环境上,设计了近20种建设项目,如修建桥梁、修筑河堤,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村级公路等。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目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产品总量不足、渠道分散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落后城市的局面仍呈扩大之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应全面分析我市农村社会经济现状,根据轻重缓急,以改善人居环境、生产条件、增加农村公共品投入为切入点,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领域,确定10~20种适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启示四:建设的运行秩序――分阶段推进
韩国新村运动于1960年前后在农村小面积试验阶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1970年才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长期被忽视的农业才开始受到重视,最终取得显著成效,扩大实施范围,并从政策上确定下来,几十年始终如一,形成政府统筹指导型分阶段协调推进模式,每一阶段都依靠既有生产因素获得最大经济成果。一是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重点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所、公路等。二是扩散阶段(1974-1976年)。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现代化建设活动。重点从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和提高。三是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这一期间,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为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和乡村文化的发展。四是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政府大幅度调整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信息宣传和培训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财政、物质、技术和服务等支持。五是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韩国新村运动起步很实、导向很明,政府用“看得见”的事实引导农民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韩国新村运动走上全民参与、全境展开、实践先行、自觉持久的良性运行轨道。
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韩国1978年时基本相当,相对分布不均衡,因此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仍然很艰巨,责任依然很重大,建设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以政府统筹指导为主、分阶段协调推进的模式,对不同经济状况的村镇进行分类指导,建议借鉴韩国新村运动在基础建设阶段、扩散阶段、充实和提高阶段等不同时期的建设模式和经验,针对不同镇村的发展状况,科学确定新农村建设路径,在宏观上调控好开发点、联动轴和辐射面,达到“以线串点”、“由点到面”,让农民得到实惠,让增收的现实唤醒农民。
启示五:建设的核心思想――科技教育先行
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深层原因是人才缺乏、教育低位,贫困的根本因素在于信息缺失、文化落后。韩国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走完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道路而出现“汉江奇迹”,韩国自己认为就是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并坚持不懈地开展新村运动。他们指出新村教育是新村运动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他们把一切正规和非正规的区域社会教育活动和新村运动同步进行。可以说,韩国农业的迅速发展是伴随着新村运动进行的,每一步的成果都离不开新村教育的贡献。所以,韩国至今仍坚持把加强农业科技和推广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作为发展农业的关键环节。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因此,必须教育先行。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教育观,立足于本市农村发展,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思想,把农村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勤劳朴实的民风提升为开放文化、发展文化;其次,树立“以效为本”的现代教育质量观,立足于把适用的先进农业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积极探索农民培训的办学规律,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就业能力。最后,建立整体发展思路,按多维、整体、系统要求,在动态过程中协调发展,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分层次、有重点的配套组织,在政府统筹参与、农民主动参加、社会全面关注的教育培训机制下,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和造就现代新农民,走出一条立体推进农村教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李山水,许泳峰.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8-5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