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1篇: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儿时能够得到良好的科学培养,那么他在未来的就能够的得到比较高的发展,他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都会略高于常人。反之,如果一个孩子错过了科学培养最佳黄金期,那么他未来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要知道人的每一个时期都会不可复制,一旦错过就无法挽回,因此,在孩子幼儿时期提高他们的科学综合素质,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呀!

二、小学科学课堂的现状

1.过分的强调科学探究这一单一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的确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并且他在科学学习方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一味的强调科学学习的方式,那就会使得科学学习研究的的不全面,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关键是要打好学习的框架,以便日后在其之上添砖加瓦,如果只是注重一味的修饰某一根柱子就会造成日后学习科学知识的不全面。

2.给予学生过多的自

现下的教育的确需要鼓励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要知道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他们特有的天性。首先在这一时期的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平有现,心智还处于刚刚萌芽的阶段,如果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这很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在这一时期的孩子虽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的耐性还是明显有欠缺的,在加上孩子身上爱玩的天性,使得他们很难独立的去完成科学学习。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科学的培养都是一样重要的,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科学教学课活动中科学探究离不开科学概念,科学概念也离不开科学概念,对于他们的学习是不可分割的,而现实是教师教学中过于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忽略帮助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将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概念完美有机的统一起来。

三、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1.多元化的学习方法

因此在科学教学上,应该要将科学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有机的结合。做到科学学习的完整性,以及全面性。要对科学课堂进行分类,比如在上科学实验课的时候老师就应该要强调学生要以探究活动为主,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究实验的现象;当在进行科学观察课的时候就应该要鼓励学生去细致的观察,引导学生要以观察为主;而科学阅读课就应该要以阅读探讨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组,对某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查阅资料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结论,这事探讨的结论如何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在科学阅读课上,学会查阅资料,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去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也学会了如何去看待别人的观点,以及在不同的观点之下擦出智慧的火花。

2.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在给予学生自的同时也应该要注意“适度”二字,要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与天性,老师需要在学生的身边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带领着学生去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例如在上《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教材设计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既要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略了帮助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将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概念完美有机的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打好科学学习的知识框架,整理脑中的科学概念,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

第2篇: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意识 打造 优质课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新时期需要的人才是要具备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新要求与现在相对落后的教育形成巨大的对比。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要着眼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所以,作为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这也是由初中语文课程性质决定的。初中语文是一门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的学科,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研究课题,进行探究。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组织创新性教学,创造情境,激发初中生创新的意识

要有效调动初中生创新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靠以前的教学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以前的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方式注重我们自己的讲解、忽视孩子们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摒弃以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组织创新性教学,结合孩子们的学习实际,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和创新的能动性,实现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只有调动他们的自主性才能真正的实现孩子们的成长,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他们的自主性为基础的。

二、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性的发挥,高效创新的课堂需我们创设宽松、愉悦的的教学氛围。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常常变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语文教学便成了我们自己的独舞。而学生整个教学中的作用被完全忽视了,他们的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被压抑和抹杀,得不到挖掘发现,更没有发挥和提高的余地。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毫无和谐而言的关系。初中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只知道学习死知识,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天性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就要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给孩子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得到充分展现,积极构建了高效互动的教学关系。初中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三、培养初中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由人大脑中活跃的多向性思维共同作用产生的火花,这些火花就是创新的灵魂。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解放他们的思维,在以前的教学环境下,孩子们的思维被桎梏着,我们在教学上的主体地位导致他们的思维僵化,不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激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解放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多向性。只有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得到了调动,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思维的创新,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所以我们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的同时更要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肯定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围绕主题组织激烈的辩论,进而构建一种群体效应,实现孩子们思维的跳跃发展,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初中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与合作性相结合,构建初中语文教学的自主创新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是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的学科,语文应用生动而有趣,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在应用中我们要重视过程,留出空间让他们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们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给他们搭建自主探究、展现自我的舞台,给他们充足地自主展示的时间,这样既培养了初中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创新思维能力初中生通过对语文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以高效发挥,创新性思维得到了挖掘,创新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四、教师要给初中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以往的初中语文传统教学之所以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因为教师主导课堂,我们的讲解充斥于整个45分钟课堂教学,没有一点时间是留给孩子们。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即使有了一些想法,也没有时间或是教师也不允许他们占用宝贵的时间来组织探究和思考。时间长了,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就在老师的无情抹杀下消耗殆尽,他的创新热情也被一点点磨灭。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对问题的困惑并产生思辨质疑问题的愿望,这是学生自主创新的开始。这种质疑比死背那些课本知识更加宝贵。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给予充分保护。学生从质疑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他们积极主动思维,不断探究创新的过程,也是主体作用有效发挥的过程。因此在我们初中语文自主创新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孩子们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根据给学生适当指导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首先,家庭教育缺失,动手操作被包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的确如此。孩子在来学校之前,都是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之下,一切生活全都被包办。殊不知,这样做等于把孩子的动手能力扼杀在萌芽之中。进入学校之后,更是以学习为主、其余不准参与的方式打理孩子的生活。

案例1:浙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这一单元的第七课“空气有重量吗”一节内容,验证空气有重量的实验(如图)时,需要孩子自己把气球绑到棉线上去。结果这个简单的打结动作,全班没有几个孩子能完成。

可见,孩子在父母长辈的“包k生活中”,生活已经完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程度。

其次,学校教育偏颇,动手操作被忽略。虽然素质教育提了那么多年,但学校还是会片面追求学科教学成绩,而没有足够的时间给科学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因为这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一两年甚至都见不到良好效果。所以很多学校只考查学生科学知识的形成,而忽视科学素养的培养。虽然市县会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定期抽查,但科学的地位还是没有提到对等的高度。

再者,孩子玩而不思,动手操作被浅化。课标中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基于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尽量多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可是很多孩子津津乐道的不是从某个探究活动中得出什么结论,往往摆弄下实验器材就算大功告成,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从“玩”中可以探讨出新知识。

案例2:浙教版科学五下《时间的测量》单元第6课“摆的研究”: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和摆绳长度的关系,要求学生多次测量单摆的摆动次数,学生很认真搭建器材开始探究。每次都按照实验记录单(如下图)中的要求认真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可是数据记录好之后,便整理实验器材,静静坐在座位上不知何为。

孩子从思想上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动手探究的作用何在,即使有老师出示了实验记录单,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认为只是阻碍了他们自由施展拳脚,而只重视过程的完成不注重完成的质量和是否规范操作。

正是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造成孩子的动手探究能力不强,这严重阻碍了孩子科学素养的形成。对此,我提出以下提升策略:

一、在家里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锻炼双手操作的灵活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加强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首先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会动手的人,也一定是聪明能干的人。对于小学生,可以让他们动手去做的事情有很多。

案例3:例如做家务,做习题。家务包括自己整理物品、房间、抽屉、文具、玩具,和作业、书包。书包要整齐。作业也一样,不是能看出答案写上去就算完了,而是要一步步写在纸上。这个过程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自己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承担责任。家长可以监督孩子、但不要替代孩子去做,包括不要帮助孩子检查作业。检查作业是孩子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这一步由家长代替,实际上是家长替孩子承担了行为后果。而家长成为仲裁者也接过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责任意识。让孩子动手参与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锻炼,责任感也能得到提高。

二、在学校重视操作活动的开展,培养动作操作的好习惯

(一)创设合适情境,激发操作兴趣

小学生思维以实物形象为主,课本等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适当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案例4:浙教版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第5课“做框架”一课,研究斜杆起什么作用的探究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把不稳定的四边形加固的操作过程中探索斜杆的作用。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把握动手时机,培养操作习惯

在小学科学学习活动中大多离不开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但是操作的时机要根据教材,学生的学习需要形成前、中、后三个阶段灵活把握。

1.把握知识形成前的动手操作

科学源于生活。小学生的认知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阶段,概念或知识的形成都要依赖具体的感知、丰富的表象,故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要先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课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会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

案例5:浙教版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涉及的实验材料提前安排学生自己准备。目的有二:一是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自然会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二是准备何种材料以及用量学生亲自经历一个思考、采购、体验的过程,尤其是碘酒,在生活中很常见却很容易被学生忽视。通过知识形成前的动手操作,“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知识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2.把握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操作

所谓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就是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困难,这时就需要动手操作来帮助解决。

案例6:浙教版六下《微小世界》单元“放大镜”一课,寻找身边能放大的物体――透明圆球能放得最大,无论怎样讲解放得最大的原理,都不如实际的透明圆球拿给学生亲眼观察来得形象,继而再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为何放得最大。边动手边接受概念并能解释,这体现了知识形成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3.把握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

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多体现在课后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运用上。很多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例如教科版六下课本中结晶花的制作、观察月相、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等实验,不仅需要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实践,还需要课后较长时间细致、耐心观察。这些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三)依托动手过程,发展多种能力

1.在动手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

科学现象的观察有以下五个方面: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舌头尝(保证安全前提下才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观察。

第4篇: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 自主探究 创新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契机,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

一、创设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好的学习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活动中,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教师首先应该创设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在教师满心的期待中积极学习,主动探究,从而发挥学生的潜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在本校学生中,就可以开展以“生活中的汽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不少孩子每天都是家长开车接送上放学,很多家庭都开上了汽车,可是孩子们对汽车的了解有多少?老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口,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交流关于汽车的知识,很多同学兴致盎然,孩子们在交流中就会思考:汽车的种类有哪些?汽车与环境有什么关系?怎样减少汽车尾气对人体的危害等等。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想要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孩子们很容易就对这次实践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当老师进行这样的兴趣引导时,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当孩子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孩子这堂实践课就一定能上得更加带劲,自己能自主地去学习,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求异创新,拓展探究思路

在本校的校训上,要求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需要学会创新,只有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创新之中,才能把生活扩大化,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色彩。因此,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家乡的特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们通过读书了解、看有关的电视节目、上网查资料、实地考察、超市调查等多种途径对家乡的特产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家乡特产的种类、特点、历史、影响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有手抄报、图文打印资料,还有的同学在生活中积累的关于家乡特产的商标做成了形式新颖的剪贴报,在交流探究过程中学生们热情洋溢,结合自己的独特感受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家乡的特产,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随后展销家乡特产的活动中,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活动,孩子思维都很活跃,想象力也十分丰富,运用编儿歌、设计广告语、画宣传画等特别的方式方法对家乡的特产进行了大力宣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又培养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创新无处不在,在探究活动中不断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活跃创新思维,就会迸发出孩子创新的火花,点燃创新的火炬。

三、交流构建,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等良好品质的形成。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无论是学习过程还是学习结果,学会与人共享是我们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生合作学习也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特征。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如一起讨论、交流等,通过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教材等多方面的互动沟通,让学生养成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习惯,知道问题总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与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会比困难多。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对不同意见的聆听和互动,给予肯定、赞赏和接纳,使学生能更主动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性,意识到如何更好地前进。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团结互助、合作创新,通过合作学习,在团结共进中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意识。通过合作探究,发展学生学会交流、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在开放的探究学习情境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过程,关注实践能力

成长是一种过程,正是因为注重了孩子学习的过程,孩子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更多知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加学习,探索途径,以求达到学习的目标。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不是失败了一百次,而是成功了一百次。”可见,在“失败”的背后,一定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假若没有这一百次失败,哪有这最后一次成功。可见,孩子学习中的“过程”远远比“结果”要重要。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就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只有在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才能更大胆地去思考和创新。只有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激发起来。教师引导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除了困惑与不解,更该去思考要让孩子有创新的前提,必须先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让他们充分体验与实践,从而获得实验后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

第5篇: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元认知;探究能力;教育教学

中国分类号:G4

随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理念的植入,本着探究式教学的展开,科学教育改革一刻也没停息过。然而,改革面前,学生真会自主探究了吗?学生真能主动思维,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了吗?相信许多老师一定经常在反思:我们的科学教育究竟想要教给孩子们什么?该如何去引导这些孩子?在长时间的寻求与尝试中,我发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实现放手教育,引导学生真探究的有效途径。作为科学老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元认知能力呢?我从三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提高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

在我国心理学界,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于学生的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则会令人丧失斗志。所以良好意识的提高对元认知学习有助推作用。

(一)提高学生掌握学习材料特点的意识性

科学探究离不开材料,每一种材料也有各自的性质和特点。如:研究力的大小需要借助弹簧测力计;观察微生物需要用上显微镜……如果学生对实验常规材料及它的特点陌生,将会增加探究学习的障碍。因此,学生须有主动接触、了解材料的意识,让学生在熟悉中灵活地运用,不依赖老师提供材料,能自己寻找身边的材料,甚至改造材料为探究所用。

提高学生掌握学习材料特点的意识性的策略:⑴巧用教室、实验室的空间,将实验材料展示出来,把科学实验材料和仪器融入孩子的课余生活中,潜移默化增加孩子对实验材料的了解。结合教学内容,提前展示实验教材并不定期更换。⑵通过建设“材料超市”,让孩子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材料设计实验,选择中刺激孩子对材料的了解与运用,更好地激发探究欲,激活孩子的实验思路。⑶在学校每周的社团活动中融入一些与材料有关的活动,促进学生了解材料的意识。鼓励孩子积极的搜集身边的材料,适当根据所需进行材料改造,向同伴介绍材料知识。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更加了解材料,还能让他们喜欢科学,认真的对待科学,并把科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二)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性

研究发现,符合学习客观规律和运用学习策略方法的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几倍甚至几十倍。树立学习策略重要的意识更利于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考:在解决任务之前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哪种策略最佳,并有效的选择和运用。

以观察记录一棵树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通过哪些观察方法来完成观察任务,最初同学们想到了写观察日记、画图、拍照的方法。经过讨论大部分学生选了画图。当老师提出如果画图也看不明白该怎么办时,学生说可以口述解释或者在图上标注出来。

感悟:此观察活动既要观察又要记录,三年级学生文字表述能力比较弱,有很多生字都不会写。如果按教材范例要求,难度太大,学生可能会因为记录的障碍而影响观察。这种情况下正好培养孩子的策略意识,让孩子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喜好选择有效策略,让画图结合标注代替文字,既直观清晰降低了难度,又能腾出时间让孩子更好地观察。久而久之,学生碰见类似的情况也会想一些好的策略解决。

(三)培养探究学习中自我调节的意识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思考。探究不仅仅是动手实验,更重要的是能助推思维。因此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敏锐判断出现的障碍、准确分析出现的原因,更能适时地进行调整的意识。以点亮小灯泡为例,常见现象:单一重复,不懂变通;胡乱尝试,不寻方法;偶然点亮,浅尝辄止。

基于孩子强烈的探究欲,若加强自我调节意识,思维与实践相协调发展,更可加强成功的体验。具体见后面的“丰富元认知知识和体验”详述。

(四)激发学习效果自我评价的意识性

评价是判断个体特性价值的过程,个体活动需要有一定的评价,尤其是正面的评价。然平时教学中,常以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为主,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评。学生自评即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缺点和不足,是教育评价的“促进学生发展”功能的最好体现。在主体性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对学习效果自我评价的意识可使学生充分体验成长的愉悦,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促进其主动积极的思考,并将各种知识有效的纳入自我认知结构中去,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丰富元认知知识和体验

研究表明,元认知知识极大的影响着元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元认知知识的认识,并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强化这些知识的应用。同时还应通过各种方式,诱发学生产生元认知体验,并不断提高这些体验的精确度,以提高元认知水平。

以2012年5月优质课评比《点亮小灯泡》一课为例。四年级学生对电初接触,对电流、正负电荷等概念陌生,让学生对抽象的电有一个全新的认知,执教难度大。因此,我们必须对本课执教的元认知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什么因素会影响认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分析发现:一:让学生理解小灯泡亮了必须要有一个回路是关键,让学生理解电流的流动路线是难点。二:学生对小灯泡的结构又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三:小灯泡的亮灭还容易受到材料的影响。四:尽可能多的给孩子时间进行反复尝试。有了这些元认知知识,就能针对性的设计,让学生有充分的元认知体验。

A(第一次尝试)课伊始先给孩子一些材料,让孩子初次尝试点亮小灯泡。

B(第二次尝试)观察小灯泡。师:小灯泡的构造到底是怎样的?生交流观察到的内容。(课件展示:小灯泡的构造图)。师:这下面被遮盖住了,谁知到它肚子里面是怎样的?生:……。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为大家提供了解剖了之后的灯泡。(向学生展示图片)小组观察解剖灯泡。你发现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生:灯泡有两个接口,两个金属棒是分开的,还有灯丝。师:你觉得电流是怎样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呢?可以尝试着画一画,并动手连一连(动手跟解剖过的小灯泡相连,直接连两个连接点)。

评:小灯泡内部构造通过解剖一目了然,降低了认知难度。让学生通过导线直接尝试与解剖的小灯泡连接,增大成功率,也便于学生理解)。

C(第三次尝试)。再次尝试点亮小灯泡。要求学生再次将完整的小灯泡点亮。(无论亮或不亮,都用拼图摆出来,贴在纸上)。边巡视边请学生上台用模型摆出。(亮的贴一边,不亮的贴一边)。师:同学找到这么多点亮小灯泡的方法。仔细观察,它们的连接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生:都要走正负极(板书:两极)。都要经过两个连接点,(板书:两点)。两极和两点连起来就能点亮小灯泡。(板书:两极连两点)。师:为什么这样连就能点亮小灯泡?是什么使小灯泡发亮的?灯泡发亮时电是怎样流动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点亮小灯泡时电是怎样流的。师:谁愿意上来指指电的流动路径。

小结:经过科学实验研究,发现电池里的电是从正极出来,经过灯泡的一个连接点,流过灯丝,经过另一个连接点,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电路。点亮小灯泡。(边讲边出示电荷运动的视频图)。课接近尾声。

D(第四次尝试)再给每位同学发一些导线,小灯泡和电池。尝试用尽可能多的方式点亮小灯泡,小组合作,尝试能否点亮两个或更多小灯泡。

评:从元认知知识分析出发回归本位,利用阶梯式反复认知体验,降低了认知难度。让学生尝试点亮解剖灯泡――完整灯泡,分类观察连接方式,通过比较发现共同点解决回路的问题。此外用直观有效的视频方式呈现了电流流动的过程。帮助学生认知。

有了先前的元认知知识,促成学生更好地元认知体验,达成了高效的认知目标,有效的培养了元认知能力。因此教师应尝试不断的传授学生的元认知知识的能力。

三、加强元认知操作的指导

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还离不开针对性的指导。如:《运动与摩擦力》一课,舒老师巧妙地为12个组分别设计了3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燥程度”关系的探究表格,学生探究填写后,呈现展示。老师带学生一起观察比较三种表格各自的特点。舒老师巧妙地将指导渗透到表格中。分析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模仿设计一个“摩擦力与重力”关系的探究表格。这种模仿对比式的指导对学生以后的表格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培养了孩子观察、比较、交流、设计等多方面能力。此外,学习活动中,还应注重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象和任务;讲究学习策略,善于根据学习材料的特点以及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增强自律,排除干扰。学习活动后,注意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效果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如对自己的学习展开一个前测后测。对学习中出现的障碍,要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分析和及时补救。最后还要督促学生深入反思和总结,为日后类似的场合积累经验,此外吸取教训,避免再犯。

四、结语

元认知能力决定了人认知能力的高低。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的作用。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学习能力的纵向发展来看,越早培养这种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真探究,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当然,这必然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历程。

叶圣陶先生曾言:“扶着小孩子走路,目的是让他学会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所以,教师需要尽早的开展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发展、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才能引导学生扎进科学进行真探究,培养出中国的“少年科学家”。

参考文献

第6篇: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让他们具有运用科学知识来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针对这样的目标,我觉得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质疑、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下面本人就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谈谈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在生活中寻找不确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科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如果想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里有什么”,我们就会对空气产生不确定,不知道空气里有什么,但当我们了解了空气后,我们会感叹“空气,你真好!”;我们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会观察到饭菜的搭配情况,为什么会如此的搭配,当我们了解了饭菜的营养搭配后,我们会把知识分享给家人……无论是在“冷和热”的世界里,还是在“声音”的王国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会遇见很多的不确定,而这些不确定都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引领孩子们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不确定,培养孩子们善于观察的能力,激发他们去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热的传递”的内容时,我就从日常生活入手,让他们从生活中找寻不确定,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能力。我是这样做的:

1.情景重现说感受

一上课,我就用出示课件,重现了生活中的情境:在一个寒风呼呼的冬天里,爸爸妈妈的大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的一个画面,然后让学生观察,回忆自己的爸爸妈妈握住自己的小手的情境,说说当时的感觉。在观察、回忆中孩子们不难说出,爸爸妈妈的手很温暖,握着握着,自己的手也会暖。

2.实地感受遇见不确定

学生说完感受,我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后,我拿出一个加热了的暖手宝,让学生把手放在上面感受,孩子都说手变暖了,然后睁大疑惑的眼睛望着我,似乎在问我“为什么我的手会变暖呢?”“这热是怎样传到我的手里的呢?”……这时学生就会遇上不确定,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在不确定中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细节,都蕴含着科学知识,只要让孩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会有所发现,就会遇见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二、在不确定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提出一个问题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有一个质的飞跃,所以当学生有不确定,遇到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或回答的时候或者孩子们产生疑问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帮助他们提出问题,整理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带着这样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当学生们感受到“热”从一方传到另一方,而自己又不能确定答案时,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出问题:“为什么我的手会变暖呢?”“这热是怎样传到我的手里的呢?”这样不光会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还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在问题中实施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需要学生亲身去查找数据,参与实践,寻找答案。当学生提出问题后,这一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去探究的原动力。所以在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现象,遇见不确定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实施探究式的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里提到: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能够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这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对他们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在教学“热的传递”的内容时,学生们想弄明白这“热”是怎样传递的。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开始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明白到“热”是可以传递的,它传递的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辐射”。在做“传导”、“对流”的实验时,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烧热的不锈钢勺子、煮开水的现象说起,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学习“热”在固体和液体中不同的传递方式。同时在做“传导”、“对流”的实验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酒精灯的使用。而在讲授“辐射”这一方式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中,亲手去摸一摸在烈日下滚烫的单杠,知道了单杠在阳光的照耀下,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吸收了太阳的热,太阳把热传递给单杠这种现象叫做“辐射”。

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亲自试验,学起来更容易明白,学到的知识会更牢固,这比起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有效多了,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锻炼。

四、在探究中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是为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让知识为我们服务。所以学生在科学课上探究得来的科学知识最终的目的还是“用科学”,用科学去解决生活中问题或者因为掌握了科学知识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第7篇: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51-02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评价。在这同时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情境,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贯穿这众多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不同的教学策略有不同的教学操作环节。不论哪种教学思想,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方法的有效性探究方面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索学习的兴趣

这是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指导学法,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学习的方法

这是自主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只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才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会受益终身。

三、协作学习,使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这是自主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班级里,我制定了详细的小组学习加、扣分标准。并在教室黑板的左侧画上表格,将各小组的积分及时添加。这样一来,每个孩子都能随时直观地看到自己小组的学习成绩,从而更好地激励每个孩子自主学习。当然,仅有制度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将这些积分定时总结。每周一评,得分高的小组,我会给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下发喜报,并带领这几个孩子去图书馆借书。而得分较低的孩子就需要在下一周的时候给全班同学表演一个节目。详细的制度就是给孩子们的一个学习、交流时的行为准则,每个孩子在这个准则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努力为自己小组的荣誉奋斗、拼搏,班级也具有了非常高的凝聚力。小组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品质;协作学习,使学生明白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依靠小组之间的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协作学习,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

四、放手操作,使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学习的时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天堂,应该由学生主宰。教师是点拨者、引发者、补充者。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在我所教二年级数学的一次评研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图中的信息是:“乌龟有2只,鸭子的只数是乌龟的5倍,兔子比鸭子少3只,小鸡比兔子多9只。”问题一:兔子有几只?问题二小鸡有几只?看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似乎无从下手。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一下子找到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很难。我提醒小老师让大家反复读题中的信息,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摆一摆,或者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画。小组合作有摆的,有画的,不一会儿他们就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弄清、理解、接受这道题的来龙去脉,在课堂上通过摆或者画,孩子们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了。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教给了孩子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既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就应把权利还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愉悦地获取知识。

五、效果评价,给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信心

第8篇: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培养;自主探究;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29-02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儿童天生好奇、爱问,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上爱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是孩子们长大了不愿表达了吗?我们通过实践、反思、探究,发现原来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课堂上,见到更多的是老师的满堂灌,教师发挥的不再是主导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一问一答、一讲一听,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牢牢攥在教师手中。长此以往,孩子们的天性就会被扼杀,逐渐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权力。而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学习”就是一种让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学习方式。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培养探究意识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从兴趣入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板书课题后,学生就发现这篇课文的课题有点与众不同,我就引导学生质疑,结果学生问了许多有质量的问题。这样由学生的好奇一步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有这样一段话:“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质疑,在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明白这儿所说的屈服和毁灭并不是指懦弱和退让,而是一种变通的策略,以退为进,寻求更好的发展。语文课堂中还会出现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出现不同的观点,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由老师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做出判断。如六年级下册的《船长》一课,对于哈尔威是否应该和轮船一同沉入深渊,学生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我当时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即兴辩论,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在辩论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二、寻求探究方法

在课堂上,我们也发现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但缺少探究的方法,往往无从下手。虽然有学生也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问题思考的价值不高,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清晰的知道如何自主提出课文的核心问题。通过课堂实践,我们总结了这样几点方法:1.关注课文标题。如《学会合作》一文,写怎样合作?如何卓有成效地合作?2.关注重点词句。如:《最大的麦穗》一课中,“最大的一穗”一词,在文中先后两次出现,这两次表达的意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分别指的是什么?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爷爷的芦笛》,最后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问:沾点海水是什么意思?结实是指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如《爱之链》一课描写自然环境的地方很多,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部分的描写。思考课文中天气的恶劣对文中主人公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弄清这个问题,学生将体会到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4.关注课文的内容。有些文章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安排是别具匠心的。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作者重点描写的是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坚韧,但也花了许多的笔墨写了家乡灞河柳的生长情况,为什么要这样写?是不是很多余?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自主探究,寻找答案。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

三、营造探究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鼓励学生能够大胆表达,还要营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氛围。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能愉悦的交流学习。我们每学期都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营造氛围。如上学期,学校开展了“淘书乐”好书漂流活动。活动前,我们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还给他们自主策划活动的权力。学生们对这项活动非常感兴趣,班干部组织同学们讨论,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活动”征求大家意见。在征得大家建议的基础上,语文课代表制定计划,班干部进行发动宣传,各小组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组员各司其职。我们班这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可见只要老师适度的“重心下移”,学生成长的空间就会更大。

总之,“自主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主动积极”和“独立思考”。探究是创造发明的源泉,是任何创造性活动的心理趋势。一般来说,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培养学习型人才的目标,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促进其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陈勇.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李霞.语文体悟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第9篇: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问题意识 科艺活动 幼儿教育

19世纪的哲学家、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直觉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最崇高焕发,叫做艺术和科学,它们既不同又相互关联。”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对思维科学的研究,人们发现科学和艺术有许多相通互补之处。幼儿园科艺有机融合活动作为我园课题研究的核心方向,融科学与艺术教育于一体,以“真、善、美”辩证统一理论为基础,从幼儿性格思维特点出发,选择可直接感知的自然科学现象,主要以“科艺小实验”、“科艺小玩偶”、“科艺小造型”等活动形式依托科艺集体活动、科艺区角活动等平台开展,目标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究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幼儿爱模仿,可塑性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兴趣是关键。唤起幼儿的活动兴趣,才能启迪他们的非凡智慧。而我园科艺有机融合活动无疑是最适合孩子们滋生活动兴趣、萌发探究愿望的一块沃土。

一、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

从人的服装到电脑电器、从天上的星星到地上的电灯等,无不吸引着幼儿的注意。让幼儿积极感受科艺的教育真谛,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及丰富的活动材料很重要。

心理研究表明:母亲会使婴儿感到足够安全。教师为孩子创设具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需要对他们好奇好问的探索加以鼓励支持。如一次饭后散步,几名小朋友在树底下发现了一个小洞洞:“这是谁的家?蚂蚁吗?”我鼓励他们:“那我们就按自己的猜想试一试吧。”在科艺区角活动中,孩子们带上好吃的食物撒在洞口并耐心等待。通过观察,他们惊奇地发现:蚂蚁怕冷,气温升高了才会出来。有孩子不小心踩死了蚂蚁,怎样才能既方便观察,又不伤害它们呢?孩子们经过反复尝试,制作了各种各样的蚂蚁观察器,并在里面放上了蚂蚁喜欢的食物,放到经常出没的地方。通过探究,又有了一些新发现。一次次有价值的探索,孩子对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真正有了收获,也进一步培养了孩子的探究兴趣。

玩中发现、玩中探索、玩中创造是幼儿学习的天性。给孩子提供材料,调动多种感官,不断动手操作探索、动脑思考,使孩子主动获得知识经验。他们经历操作、发现、合作、交流和创造的科学探索过程,感受到自己的发现和成功,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萌发不断探究的兴趣。如科艺小实验“玩磁乐”活动中,我提供了多种活动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索时间。最后孩子们得出结论:磁铁会相互吸引,也会相互排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磁铁的新秘密――能隔着一定厚度的物体吸铁,他们还用磁铁玩起了科学小实验“沙中寻宝”等游戏。孩子们亲身感受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成功的喜悦,对探究兴趣的培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呵护幼儿的探究兴趣,满足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地球引力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好奇心是孩子们智慧燃烧的火花,是创造的种子,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根本之源。

在科艺小造型“小小降落伞”活动中,教师问:“为什么有的伞儿降落得快,有的伞儿降落得慢呢?”浩浩说:“可能一个上面破了?”迪迪:“是一个伞重,一个伞轻。”天天叫起来:“是橡皮泥,橡皮泥重!”磊磊:“橡皮泥重,伞儿一定降落得快吗?相同重量的橡皮泥,为什么伞儿降落速度不一样?”丁丁:“那我们怎样才能使降落伞降落速度更慢一点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巧妙地将孩子制作和探索科艺小造型的兴趣进一步升华了,小小降落伞成了引领孩子走向科学殿堂的“阿拉丁神灯”。

“为什么太阳白天出现,而月亮晚上出现?打雷是怎么回事?”孩子越好奇,提问就越多,这是他们探究世界的焦点,是新的认识需要与自己已有的心理水平不相适应的具体表现。教师应持呵护鼓励的态度,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儿童自己探讨推论,给孩子讲得少些,引导他们发现得尽量多些。”对一些稍加点拨就可以得出答案的问题,可适当对孩子进行反问引导加以揭晓;对于通过简单操作探索可以获取答案的问题,可鼓励孩子通过探究发现答案;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启发他们通过进一步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找出答案,培养幼儿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启发想象力。

很多科学发现往往源于某种基于形象的想象,如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都是从某个场景的形象或意象出发触发了灵感。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如果把大脑比做一颗恒星,想象就是恒星四射的光芒。

在幼儿园科艺有机融合活动中,往往要求教师“返老还童”,设法熟悉孩子的心理,窥孩子之所想,施孩子之所乐,善于捕捉和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如科艺小玩偶“蜗牛”活动中,孩子们自编了一首儿歌,边画边念。在设计“小蜗牛去旅行”路线时,有孩子把蜗牛画到了地图线的外面,我顺势引导,打破原来的画纸局限,放开让他们痛痛快快地“画”,让蜗牛想去哪就去哪,让孩子想象的火花随性绽放。

教师还要善于做“导游”,尝试启发和引导孩子的想象能力,为他们打开想象和创造的闸门。如大班科艺小造型“自制喷泉”活动中,在看、想、讨论、尝试等环节对孩子进行激发想象,最后,活跃的思维和灵巧的双手使孩子创作出了神奇而独特的喷泉造型,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容小觑。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科艺有机融合活动中,启发引导和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尤为重要。

激发孩子的兴趣是活动关键,而引导孩子动手动脑探究是整个活动的核心。唯有唤起孩子的活动兴趣,才能启迪他们的非凡智慧。实践证明:科艺小玩偶、科艺小实验、科艺小造型等幼儿园科艺有机融合活动,作为激发孩子兴趣的手段非常成功。活动中,我们与孩子一起感受生活中的千姿百态,聆听大自然的各种神奇,共同探索身边的科学秘密,丰富自己的感知和艺术创造体验。科艺有机融合活动让心灵自由绽放,更让兴趣与智慧获得比翼齐飞的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