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按照《县粮食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自2009年5月4日起转入分析检查阶段以来,我局根据县委和县委第三指导检查组的统一要求,结合粮食工作实际,扎实地开展本阶段的活动,做好本阶段的各项工作,现将活动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确保分析检查工作取得实效
围绕粮食工作如何服务科学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以及为农服务等具体议题,我局于5月8日组织局机并、收储公司、军粮站全体人员、老干支部支委、部分党员、离退休干部和下岗职工以座谈形式召开征求意见会,共有28人参加。会上,认真听取了与会人员对粮食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到会人员畅所欲言,分别从自己的角度,阐述了对粮食工作的看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发放征求意见表28份,收回28份,征求到意见30条,建议40条。梳理归类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系统学习理论、学习业务、科学科学发展观的深度不够。
2、解放不够,创新意识淡薄。
3、粮食产业化发展不够清晰,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4、粮食市场监管不力,依法管粮还不到位。
5、工作创新不够,没有按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指导粮食经济。
6、深入基层、指导企业扭亏增盈等工作不到位。
7、对粮食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8、内部管理不健全,周围环境卫生管理较差。
认为这些意见对开展粮食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充分体现了广大粮食干部职工、基层人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对县粮食局寄予的厚望。对此,县粮局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检查分析,并将其作为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重要依据,并按规定时间上报了我局分析检查报告初搞。
二、认真开展好干部走访国企改制下岗失业人员和交心谈心活动
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三走进、三破解”的有关要求,为着力解决下岗失业及退休人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根据县人民政府2009年5月8日召开县走访国企活动领导小组会议统一安排,我局认真组织开展了“干部走访国企改制下岗失业人员”活动,于5月11日召开第五组走访动员培训会,抽调34名工作人员,对全县粮食企业进进“走访活动”。在走访过程中,各走访小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走访工作:一是结合学习实施科学发展观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对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二是通过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了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对就业政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镇低保、廉租住房政策等方面意见和建议。三是详细了解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情况,住房情况、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险缴费情况和家属就业情况及存在困难。
通过走访活动,第五走访组共走访粮食企业15户(粮改后企业户数),全县粮食企业下岗人员及退休人员应走访人数501人(其中:死亡19人,未改制6人),实际应走访总人数476人,已走访下岗失业人员及退休人员293人。未走访原因,不接受走访人员30人,无法联系68人,外出务工50人,调出10人,异地居住25人。
走访期间,走访组所到之处,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宣传各项党和国家政策,宣讲此次走访活动目的,认真听取下岗失业人员及退休人员意见和建议,祥细了解改制后下岗失业人员及退休人员生活、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和家属就业及最急需解决的困难。耐心细致为每个下岗职工及退休人员讲解,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为每位人员填写表格,广泛倾听下岗人员心声,祥细记录每位人员所反映的情况和困难。并给下岗失业人员及退休人员讲一些暖人心、促发展、鼓势气的话,激励他们地困难面前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期间,共走访及谈心下岗失业人员及退休人员293人。并于5月20日、21日开展了2次局班子和企业职工专题交心谈心活动,参加人员有局机关、收储公司、军粮供应站干部职工共22人,交心谈心44人次,主要以集中座谈形式进行。在开展谈心活动中,坚持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民主生活会前,积极创造良好的谈心交心氛围。本着“沟通思想、找准问题、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原则和目标,认真组织开展交心谈心活动。
三、过好民主生活,认真查找分析问题和原因
为了开好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认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粮食系统科学发展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局领导班子成员在会前都作了充分准备。结合全县粮食工作的实际,联系本人工作情况,认真查找局领导班子和成员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班子成员还深刻剖析了前期征求到的群众意见建议,相互之间进行了谈心,交换了意见,在此基础上,认真撰写好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
此后,局领导班子召开了民主生活会,参加会议人员有局班子成员、总支委员、直属单位负责人(共10人)。在会上,大家积极发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人都查找了自己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上的不足,查找了实践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整改措施。班子成员还对局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就粮食工作下阶段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粮食经济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建议。
5月27日,,局党总支3个党支部均已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在各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运用科学发展观,带头在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上对照自己作了认真的自我剖析,从思想高度找原因,从实际工作找不足,从自身情况作了诚恳的分析检查。局领导班子成员还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了支部组织生活会,和局机关支部的员一起,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四、积极组织,扎实开展评议
根据《关于认真做好深入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通知》(腊学办[2009]17号文)要求,按照我局学习活动日程安排,6月1日我局召开了分析检查报告评议会议,参加人员有:局机关、收储公司、军粮站全体干部职工,老干部支部及离退休党员共28人参加。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查找问题准确,分析原因透彻,措施得力,发展思路清晰,目标规划实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服务人民,服务发展的要求。
评议会上现场发放评议表28份,收回28份。对分析检查报告整体质量的综合评价认为满意的25张,基本满意3张,满意度89%,基本满意11%。民主评议会后,局领导班子根据评议提出的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并通过会议公开了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
我们在反复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写出了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参考人数:266人
最高分:660分
最低分:100分
基本情况介绍:590及以上5人次;均分、和分数段情况分别如下图所示
(略)
二、本套试卷分析与具体认识
这套试题基本能以考查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命题形式成熟,材料新颖,质量较高,难易适中,适应范围广,是严格按照南通市新中考说明的要求命题的,具有较高的仿真性和参考价值。纵观各科试卷有以下特点:
1、达到了检查的目的,起到了一定的检查作用,尤其是检测了各学科在区复习研讨会之后,各学校是否按照研讨会精神展开复习工作,了解了复习效果。
2、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中考说明要求掌握的内容;命题选材新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数学、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试卷。3、语文试题不仅考查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及运用,还体现了网汉语的丰富性,出题的涵盖面较广,题型兼顾主客观题,题目设计有时代感。比如第六题的第三小题,让考生写出“酷”、“草根”、“粉丝”、“山寨”这些流行用语的含义;现代文阅读选文紧追时代的脚步;作文以人为本,注重考查学生的生活体验。本次作文题目二选一。命题作文《在语文中穿行》、半命题作《站在-----的门口》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写作思路广,学生可写的内容多。体现了“让学生人人有话说,人人有内容可写”的命题综旨。
4、整套试卷难度适中。其中数学较灵活、没有送分题、有一定难度(第22、23题较活,所以得分率很低,从而导致24—26题能得分题目失分严重);政治试题偏难,但容量适中,覆盖面广,几乎囊括了初中五本书及时政的全部内容;其余学科难度适中。
5、能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新中考大纲要求,具有新意和坐标式的导向性,对我们的后阶段的复习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三、学生测试中的问题分析探讨
我校考生在这次区模拟测试中,总体成绩与上学期期末考试相当,略有提升。如九(1)班陈天哲同学发挥正常、考出了水平,七门学科只扣了10分,获得660分的高分勇夺全区桂冠,这已是他入初中三年来第六次挤入全区前五名,这为他后阶段复习增添了信心,衷心地祝愿他中考能再次夺冠。总体情况是两极分化较严重,不少学生难题丢分多,容易题因没有仔细审题而失分也不少;存在优秀率不高,尖子生不多,差生面广,部分学生成绩失真等现象。
具体分析如下:
1、审题不清依然是主要问题,不少学生拿到试卷后为赶时(来源:文秘站 )间,匆忙答题,没有认真读题、研题;不按要求解题现象严重,对已知材料进行思考分析不够,因此经常因答非所问而丢分;甚至连最简单的问题也词不达意的乱写几句,重视度不高;选择题的选项不认真、不校对就匆忙选择等。如化学第4题考察内容较细,对选项a,fe元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和选项d硝酸铵的溶解吸热不能正确判断;第10题考察的是溶液中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对溶解度大小比较必须要在指定的温度下才可以进行还理解不透,所以失分较多;数学试卷22题作图题要求只用圆规而有学生用了直尺导致失分;23题数网形结合略现灵活,后面试题思维受阻或者说学生的思维耐力不够、均分不高。
2、直接考查知识点,不转弯的题型失分较少,比较乐观,说明前阶段的复习效果还是有的。如:历史3、6、7、10、15等题目;化学3、6、7、10、15等题。
3、语文测试中我校初三学生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大大提高,诗文积累成绩显著,阅读分析能力初步形成,学生的阅读潜质已逐步体现出来。积累与运用中,主要是修改病句失分较多;实践题主要集中在第三小条,文言文阅读划分句子节奏的第一题也有一定比例的失分现象。而作文失分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语言表达欠缺,有部分学生句子不够通顺,语言罗嗦,错别字较多;二是审题不当,部分学生只注重写一件事而没有突出其“多”。三是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
4、英语有80%左右的基本题,对于中等生得95分左右没问题,但要拿高分不容易,特别是作文,学生对时态的把握不够准确,英文句子不够精炼、中式英语较多;短文填空失分较多,不注重词义和句义。
5、政治、历史中开放性的题目,紧密结合热点的问题不少,虽然学生多少能组织一些言之有理的语句表达,但也有失分;对时间跨度长、专题性的题目有失分,尤网其是政治客观题27分,其中只有一位学生没有被扣分,而绝大部分学生失分在8—12分之间。
四、后期冲刺阶段的复习对策与措施
面对在本次测试中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组织调研与师生座谈,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为在中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特总结出八条后期的冲刺阶的复习对策与措施:
1、组织课任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和研究新的评价机制、命题思路和新中考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2、加强集体备课制度,整理、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整合集体智慧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采取措施,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精讲、精练、精评,将高效课堂的要求与策略应用到具体的复习中去。
4、督促部分学生端正学/!/习、考试的态度,坚决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5、认真备好每一节复习课、挖掘教材资源、搜索考点,努力打造高效的复习课堂。
6、注重双基教学,把握核心知识,强化双基落实,努力转化后进生。
7、加大反馈测试的力度,通过一定频率的强化训练、模拟测试等形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解题习惯。
油脂油料行情因利空因素围绕,月内依旧处于下行通道,豆油受大豆行情影响及消费不振,期现货行情皆显著下跌;棕榈油受全球经济放缓拖累,国内行情大跌;菜籽、菜油缺失政策扶持,行情随其他食用油下滑。
我国秋冬作物收种稳步推进,接近尾声。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底,全国秋粮已收获10.6亿亩,完成种植面积的90.4%,进度同比快0.8个百分点;全国已播秋冬作物5.03亿亩,完成意向种植面积70.7%,进度同比快0.7个百分点。
食用油:利空因素主导市场期现价格探新低
10月份,美豆收获上市,单产和总产好于预期;主产国棕榈油库存处历史高位,马盘棕榈油期价见3年来新低;国内经济景气度低于预期,植物油终端消费不畅。利空因素主导国内外市场,促使国内期现货价继续下跌,小包装价格也纷纷下调。
基本面主导短期宏观面长期利多
10月份,基本面因素主导国内外油脂油料市场行情。在内因偏空的前提下,国际市场外因也是空头主导。
一是国际原油期价震荡下跌,见近4个月来低点;二是欧盟公布了新的生物燃料法案,预示欧盟以植物油为主要原料的生物燃料行业增长将受限,甚至出现萎缩,植物油需求的增长少了一支重要动力。
不过,面对全球经济的不景气,近两个月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是美联储推出QE3,这推高了市场对长期的通胀预期;二是欧盟推出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也增加了市场对长期潜在通胀的预期;三是中国的低通胀为中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了条件。国内外主要经济体纷纷开动印钞机,使得市场对明年至后年的长期商品价格看涨,植物油价格也包括其中。
利空主导市场豆油继续下跌
10月份,利空因素主导市场,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继续下跌。其主要原因:一是美豆收获上市,单产好于预期,加之相对于1200美分/蒲式耳的大豆种植成本,今年美豆农种植收益处于历史高位,美豆卖盘压力大,促使10月份CBOT大豆期价继续下跌,并传递到国内豆油市场;二是从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来看,中小包装植物油销售处于10年来的最差水平,终端需求明显疲弱,市场信心不足,油厂不仅散油库存压力大,中小包装库存压力也大于去年同期。
11月份,国内豆油期现货市场仍将震荡走弱,现货表现将弱于期盘。
利空因素:一是机构预期美农业部很可能在11月份月度报告中再次小幅上调大豆产量,预示未来几个月美豆实际供给偏紧程度并不像此前预期的紧张;二是机构预计2013年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合计增产2800万-3000万吨,美豆种植面积接近8000万英亩,刷新历史纪录,预计大豆产量约9400万吨,明年大豆供给很可能变得宽松,这将压制油脂油料的中期走势;三是全球棕榈油库存已经非常庞大,四季度仍呈进一步上升趋势;四是国内植物油库存远超历史同期,必将压制贸易商采购积极性。
利多因素:一是明年2月底以前,国际市场大豆主要依靠美豆供给,今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300万吨,比去年减少近300万吨,不排除后期资金炒作中国需求和供给紧张的可能;二是在经历大幅下跌后,市场认为国内豆油、棕榈油价格向下空间已有限,连盘植物油也有技术性反弹需求,也会传递到国内植物油现货市场;三是在过去的5年中,国内植物油市场有4年在元旦、春节“双节”前后出现上涨行情,届时贸易商很可能提前囤货,有助于库存向中间环节转移。失去政策支撑菜油价格回落
10月份,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明显下跌。夏收菜籽临储政策结束后,在国内四级菜油与豆油价差处于历史高位的情况下,国内豆油和棕榈油现货价格双双大幅下跌,菜油价格不可避免地受其拖累。
秋收油菜籽集中上市,国家对秋收菜籽(油)的临时收购政策从9月开始到明年2月底结束。由于10月份国内菜油、菜粕均呈下跌态势,菜籽压榨处于亏损状态,秋菜籽收购价整体呈高开低走趋势。主流油厂继续维持观望态度,收购力度亦明显放缓。
11月份,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将呈稳中趋弱态势,现货需求低迷。一是目前国内菜油和豆油的价差均处历史高位,菜油处于竞价劣势;二是国内植物油基本面整体偏空,终端需求疲弱,豆油和棕榈油仍有下跌空间,替代效应下,菜油价格也难幸免;三是目前港口四级菜油价格为10500元/吨,低于主产区菜油主流价格,毛菜油价格为10200元/吨,远期1月份毛菜油价格在10000元/吨左右,环比走弱;四是未来几个月油菜籽到货量将处于高位,国内菜油供给数量增加,价格易受压制。
库存增需求弱棕榈油见新低
10月份,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继续大幅下跌,连盘棕榈油1301合约跌到6500元/吨。主产国马来西亚和印尼棕榈油库存同比大幅上升,马盘棕榈油期价急跌,见3年低点,棕榈油进口成本大幅下跌。
11月份,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将继续震荡走低,重心下移。一是目前印尼棕榈油库存比正常水平高50%,马来西亚库存比正常高45%,主产国的高库存将压制马盘反弹空间;二是全球经济增长放慢,棕榈油工业需求受到较大影响;三是美豆上市,南美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打压国内外植物油价格;四是后期国内港口棕榈油库存很可能继续增加。
进口增库存升后期供给充足
海关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合棕榈油硬脂)86万吨,较8月份大增34.4%;1-9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油硬脂)55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18.3%。加上进口大豆同比增加折豆油数量,今年1-9月我国植物油供给同比增加205万吨。
从实际情况看,今年我国植物油需求低于去年,目前国内植物油库存超历史同期,后期充给充足。调研表明,棕榈油多集中于港口,豆油集中于大豆压榨企业,菜油集中于中储,中间环节囤货较少。维持上月“四季度国内植物油供给充足”的观点,大量库存必将压制贸易商采购积极性,最终压制植物油反弹空间,使得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见新低。
综合分析,11月份,在新的利多出现之前,利空因素仍将主导国内外市场。虽然不排除因期盘出现技术性反弹,带动国内植物油现货价格短期小幅回升,但也是下跌过程中的回升,市场整体继续探索新低。操作上建议以空头思维为主,可逢低短多,现货商观望,不要急于入市。
大豆:美豆或将宽幅震荡
10月份,在宏观面和基本面利空的联合冲击下,美豆期价继续下跌,中下旬在需求持稳和南美天气不佳的利多支撑下,期价触底回升,季节性低点可能已经形成。受收储政策出台和产量严重下滑支撑,内盘大豆期价表现较外盘抗跌。国产新豆收获结束,收购价格高开低走。
季节回调结束外盘触底回升
10月美豆收获完成,农户季节性抛售结束,尽管USDA超预期地大幅调高美豆单产和产量,但美豆期价仍然走出触底回升的走势。基本面上,美豆的季节性利空基本出尽,南美天气炒作即将粉墨登场。在明春南美大豆上市前,美豆供需依旧偏紧,需求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利多方面:一是在南美2011/2012年度大幅减产的前提下,南美新豆上市前,全球进口需求仍将转向美国,而美国新豆产量同比下降,美豆供需前景依然偏紧。中国进口量同比大幅增加,旺盛的出口需求将令美豆后期供给更加紧张。俗话说:
“牛市看供给,熊市看需求”。后市需求将成为美豆期价高位运行的首要支撑因素。二是南美天气开局不佳,局部干旱和洪涝并发,可能对南美大豆的高单产预期构成威胁。
利空方面,一是USDA11月报告可能继续上调美豆单产;二是随着后期南美天气的改善,南美丰产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基于以上分析判断,未来3个月,笔者维持后期美豆期价将呈现底部抬高、宽幅震荡走势的判断,但仍需防范宏观面利空带来的系统性大跌风险。建议待11月美豆期价回调至20日线附近分批逢低买进。
政策利好预期内盘表现抗跌
10月,连豆指数触底回升,表现较外盘明显抗跌。本月东北地区国产新豆收割基本结束,新豆高开上市,但购销量有限,受到同期美豆期价大幅回调的影响,价格高开低走,导致购销僵局,市场等待临储政策出台。
国产大豆价格受到以下因素的支撑:一是今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市场供给锐减支撑国产大豆期价;二是今年国产大豆出口形势良好,今年1-9月出口量为22.4万吨,同比增长42.21%,已经超过2011年金年的出口数量;三是临储大豆拍卖底价大幅提升,人为抬高了国产大豆价格运行的底部,利好后期国产大豆价格走势。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未来连豆期价将持续表现抗跌,或将走出独立上涨行情。
养殖需求支撑粕价低位企稳
10月,国内豆粕期现货价格大幅下跌,连豆粕持仓量大幅增加,显示在期价大幅下挫后,资金分歧加大。
豆粕表现较豆油疲弱,油强粕弱格局明显,油粕比值有所反弹。豆粕期现货价格同步下跌,但现货价格较为抗跌。月底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为3920-3970元/吨,月环比下跌150-200元/吨。
从期价表现上来看,内盘期价跌幅明显表现较外盘要大,内弱外强的格局持续,10月下旬外盘企稳反弹,而国内豆粕期价仍然阴跌不止,主要原因:一是前期内盘粕价涨幅巨大,泡沫较多;二是国内以永安期货为主的多头资金严重弃盘,资金操纵的可能性较大。
豆粕价格下跌主要是受到成本下降、供给充足的影响。后期看,在外盘豆粕期价季节性低点确立的背景下,内盘豆粕价格将追随外盘弱势反弹,并受到国内养殖业高存栏和养殖收益回升的支撑。油粕价格下跌油厂深幅亏损
10月底,主要港口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为5000-5050元/吨,月环比大幅上升,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4700-4750元/吨,月环比大幅下降。本月国内油粕现货价格大幅回调,月底进口大豆压榨收益环比下降至-300元/吨以上,创出年内新低,油厂前期外盘点价大豆到港加工深幅亏损。后期油粕价格继续大幅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出现一波反弹的可能性较大。
大豆进口大增豆粕出口强劲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9月份大豆进口量达到496.57万吨,同比大幅增加20.23%,月环比增加12.4%;1~9月我国大豆进口量同比增长17.5%。9月份我国豆粕出口量为17.89万吨,同比大幅上升453.14%;1-9月我国豆粕出口量同比激增150.59%。
综合分析,在北美基本面利空基本出尽、南美天气开局不利的背景下,后期南美天气和北美需求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美豆期价后期或将呈现底部抬高的宽幅震荡走势,未来3个月将运行在1500-1850美分/蒲式耳的高位区间,存在创新高的可能性,逢大幅回调可适当增加库存。
稻米:进口冲击已成常态
10月份,国内稻米现货市场整体弱势运行,籼稻价格略有回落,粳稻小幅下跌。新季中晚籼稻收购工作顺利进行,收购价格保持在国家最低收购价格以上,托市预案无法启动;东北新季粳稻收获进度同比推迟10天,目前接近尾声,收购价格高开后出现小幅下跌。
终端需求不旺籼稻弱势运行
国家粮食局10月10日公告宣布夏季粮油和早籼稻旺季收购结束。开秤价格在1.25元/斤以上,较去年同期上涨0.10元/斤,收购价格最高曾涨至1.40元/斤。随着收购接近尾声,储备收购任务完成,价格逐渐回落至1.30元/斤以下。由于籼稻米终端需求不旺,加工企业并未大量入市采购。
新季中籼稻大量上市,目前湖北普通稻价格在1.35元/斤左右,安徽1.30元/斤,四川1.42元/斤。
新季晚籼稻即将进入收获期,目前看作物种植情况良好,单产有望再度增加,但是种植面积略有减少。综合考虑未来籼稻产量继续增长将面临较大困难,如果市场供应环境发生改变,势必影响整体价格水平。
从目前的市场环境看,晚籼稻上市价格高开后平走的可能性较大。大米终端消费需求不旺、进口米冲击以及供需较为宽松,是影响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阴雨天气影响粳稻价格回落
预计东北3省粳稻产量将达到3350万吨,较2011年增加116万吨,增幅为3.6%。当前的不利因素就是阴雨天气带来的稻谷水分下降困难,后期储存面临考验。
阴雨天气对东北地区粳稻生产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导致收获工作较去年推迟10天左右,直到10月底才使得收获进度完成超过90%;二是造成收获成本上升以及损耗加大;三是水分偏高且晾晒困难。
虽然近几个月东北粳稻因为可用加工粮源紧张而走出一波涨势,但新稻上市以来整体价格逐渐下降。目前圆粒粳稻到厂价在1.46元/斤左右,长粒粳稻到厂价在1.55元/斤左右,均较开秤时下跌近0.10元/斤。预计东北粳稻价格仍将以弱势运行为主,在市场整体弱势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在收购时采取提高收购标准或者压低收购价格的策略。
早稻供需未变期货跌势暂缓
10月郑商所早籼稻期货走出震荡下跌行情,但总跌幅仅为0.97%,跌势暂时有所缓解。1301合约开盘于2675元/吨,最高达2688元/吨,最低2629元/吨,月底收于2644元/吨,整体交易重心进一步下移,呈区间窄幅震荡走势。
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的中国稻谷供需平衡表分析,基本面仍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总体供需仍呈产大于需局面。早稻期货将主要跟随整体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国内谷物市场的运行模式,预计短期内早稻期货仍将维持窄幅震荡的走势。
进口环比略减单月数量趋稳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大米187.5万吨,同比增加138.6万吨;其中9月份进口大米23.4万吨,环比下降0.6万吨,但同比仍增20.9万吨。目前进口大米数量已经稳定在20万吨/月的水平。进口地主要来源于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其中从越南进口的数量占比为72%。
综合分析,国内稻米现货市场仍可能弱势运行,其中籼稻价格相对较为稳定,而粳稻价格仍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早籼稻期货价格短期仍将以区间震荡为主。大米终端消费依然没有起色,单月进口数量逐渐稳定,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已成常态化。
小麦:后市行情以稳为主
10月份,我国小麦现货行情高位坚挺,个别地区小幅提升;由于面粉消费稳定,企业开工率正常,出厂价格基本不变;国家在10月下旬调整临储小麦竞价交易细则个别条款,并增加投放量、扩大投放区域;玉米大量上市,价格显著低于小麦;秋冬种全面开展,整体进度略快于上年。
多空因素共存行情稳中有升
10月份,国内小麦主产区行情呈稳中趋升状态,供需关系偏紧是导致价格微升的主要原因。至月末,河北、山东、河南北部小麦贸易商收购价为1.14-1.17元/斤,河南中东部、江苏中南部、安徽中部等地收购价为1.12-1.15元/斤,河南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为1.11-1.14元/斤,各地价格比上月末提升0.01-0.015元/斤。
综合来看,当前影响普麦市场的因素相对显著。一方面,经过今年国家规模性收购之后,几个小麦主产省的可流通粮源显著减少,使得市场在前期看涨预期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尽管进入面粉消费旺季,但从整体宏观面看,面粉销量不如往年,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正常,但中小企业的平均开工率仅维持中等水平。由于小麦与新玉米价格的逆转,部分饲养企业开始重新将玉米作为主要饲料用粮。
临储细则调整交易量价齐升
10月下旬,国家对临储小麦交易细则的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一是放宽了参与交易的加工企业的资格标准,并扩大了采购数量限制;二是加强了对临储小麦出库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对于出库纠纷的责任认定和处理办法。在现货价格高位坚挺、市场粮源供给有限的背景下,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依旧高涨,特别是在临储小麦交易细则调整之后,成交量更是屡创年内新高。
玉米低价上市暂难拖累小麦
10月份,华北黄淮新玉米上市数量不断增加,价格普遍低于小麦,部分地区玉米与小麦价差甚至达到180元/吨,这将导致饲料企业小麦采购量明显减少,进而导致麦价出现下滑。
笔者认为,饲料小麦的用量在一定时期内会有所波动,但不至于让小麦行情显著回落。首先,依据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情况,饲用小麦大增但并未导致玉米饲料用量大幅减少,说明饲料原料的使用格局并未因玉米价格曾大幅走高而出现结构性改变;其次,小麦市场价格底部受政策支撑,难以出现明显下滑;第三,从饲料蛋白转换角度来看,同质量小麦的蛋白含量高于玉米,大中型饲养企业一般在小麦、玉米价差不大于140元/吨时,愿意使用小麦作为饲料原料。
进口大幅提升期货弱势整理
海关总署数据,9月份我国进口小麦52.4万吨,同比增长196.21%;其中产地为澳大利亚的29.2万吨,美国22.2万吨,哈萨克斯坦0.94万吨。今年1-9月我国进口小麦总计321.5万吨,同比增加233.59%。截至目前,我国暂没有小麦出口。
郑商所强麦主力1 305合约在上月深幅下挫之后止跌回稳,弱势整理,尽管月末最低达2527点,破9月份2531低点,但2530点的底部支撑已然显现。10月份强麦利空因素不断,预计后期进一步下探空间有限,震荡回升或是后期主要趋势。
秋播进入后期进度同比加快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29日,全国已播冬小麦2.81亿亩,完成计划播种面积的82.7%,同比快1.9个百分点。分区域看,华北地区麦播基本结束;黄淮、江淮地区已播1.8亿亩,完成计划88.4%;西北地区已播3770万亩,完成94.9%。
预计11月份国内小麦将平稳运行,产销区价格波动微小;12月份尽管需求不减,但市场供应或因企业还贷等因素而扩大,行情依旧以稳为主,部分地区或有0.01-0.02元/斤涨幅;临近春节会有0.01-0.03元/斤的涨幅。
玉米:行情仍将弱势徘徊
10月份,东北玉米受天气影响上市量偏少,华北黄淮玉米及时填补市场空缺。东北、华北及南方销区行情各异,整体看,东北因陈粮出库压力较大而导致行情低迷,华北因期初价格较低、农民惜售及销区采购量提升而逐步走高,销区需求趋弱导致行情稳定。
东北上市推迟行情弱势运行
10月份,东北玉米由于天气原因,收获周期拉长,当地玉米延续上月弱势,行情进一步走低。
分析行情低迷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贸易商手中及港口地区陈粮库存较大,去库存行为让行情持续下跌,而低迷的市场消费环境又使库存水平下降缓慢,导致市场价格进一步承压;另一方面,华北黄淮玉米增产增质,上市及时,导致销区市场被抢占,而东北玉米不断推迟上市时间,失去市场先机。
10月下旬以后,市场对临储传言日渐盛行,各方对临储收购价格大胆猜测,使得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入市收购,提振了市场预期。
华北量增质升价格稳步提升
10月份,华北玉米开始进入大面积收获上市。从产量和质量上看,今年华北玉米可谓“量增质升”,由于在整个收获期鲜有降水,使得新玉米收获后稍经晾晒就基本达到15%~17%的水分,而往年收获后的含水基本在20%以上。不仅新玉米水分底,霉变率也显著下降,据各地信息,今年华北黄淮新产玉米的霉变率普遍在3%以下,部分地区甚至只有1%左右。这是吸引销区饲养企业采购的关键因素。随着玉米上市量增加,前期混乱的价格渐渐形成主流趋势。新玉米在本月末的净粮收购价多在2100-2200元/吨,水分14%-15%,比月初涨50-80元/吨。
销区稳中趋弱港口行情下挫
10月份,销区行情整体稳中趋弱。
目前华北玉米到南方销区的价格普遍在2350~2400元/吨之间,水分多为15%-17%。月末,东北玉米在西南部分省份价格为2550~2600元/吨,较上月末下降80-100元/吨。由于东北玉米上市期偏晚,后期有进一步走低空间。
北方港口平舱价连续下降,从上月末的2480元/吨降至本月末的2350元/吨;南方港口由于到货数量多、出库进度慢,广东港东北玉米成交价已从上月2570元/吨降至2450元/吨。
进口环比减少国际小幅震荡
海关总署数据,9月份我国共进口玉米38.6万吨,较上月减少21.3万吨,其中进口美国玉米37.5万吨,占97%;1-9月累计进口玉米411.1万吨,主要来自美国,少量来自老挝及其他国家。9月份我国出口玉米0.6万吨,环比略增0.1万吨,主要出口至朝鲜,1~9月累计出口24.8万吨。较大数量的进口将压制国内玉米行情。
关键词避孕药具宫内节育器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有了较大改变,避孕药具在育龄妇女的应用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对10000例婚后育龄妇女使用避孕药具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对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不良事件进行监测,总结其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9月~2011年12月随访使用避孕药具的产后育龄妇女10000例,年龄22~50岁,平均36.75±8.17岁,其中22~29岁2692例(26.92%),30~39岁4545例(45.45%),≥40岁1763例(17.63%)。使用宫内节育器7521例,安全套避孕1804例,药物避孕675例。随访的所有妇女均无严重疾病。对于上述女性由于避孕药具的使用而发生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
有1036例妇女出现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均为使用宫内节育器。主要不良事件如下。
位置与形态改变(宫内节育器下移):宫内节育器下移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宫内节育器下移可能与IUD放置后个体子宫排异作用或外力使宫腔内压力增高有关。IUD作为一种异物,对局部子宫内膜组织直接产生刺激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达到阻碍和干扰受精卵着床及发育而最终达到避孕的目的。如果节育器下移,受精卵在宫腔上部或前后壁着床就成为可能,而导致带器妊娠。本组1036例不良事件中,587例宫内节育器下移,构成比56.66%。
月经问题(月经间期出血/点滴出血268例、月经过多17例、闭经1例):1术中术后短期出血:一般来讲,术中及术后均会有少量出血,但若术中或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100ml,或术后出血时间>2周,属异常出血。2月经异常:在放置宫内节育器者中的发生率为5%~10%。多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点滴出血、不规则出血等,但月经周期较少发生改变。出血可能与含铜IUD放置后机械性及化学性损伤子宫内膜止血功能减弱有关。本组1036例不良事件中,月经问题286例,构成比27.61%。
非意愿妊娠128例(带器妊娠120例、不带器妊娠8例),构成比12.36%:一般意义上的带器妊娠分两种情况:1宫内节育器发生下移或脱落而导致的怀孕。2节育环在宫腔内位置正常而发生的怀孕。带器妊娠可能与IUD放置后个体子宫排异作用或外力使宫腔内压力增高有关,或IUD型号与宫腔大小形态不适应避孕作用下降有关。
腰腹疼痛:其中下腹疼痛和腰骶部疼痛及痛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因疼痛而导致取出节育器的发生率仅次于子宫异常出血。放置宫内节育器而导致的疼痛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情况。损伤、继发感染等原因导致的是病理性疼痛。节育器本身导致的属生理性疼痛。腰腹疼痛可能与IUD放置后刺激宫颈内口疼痛感受器、宫体受到机械性及化学性刺激产生宫缩有关;延迟性疼痛可能与IUD型号与宫腔大小形态不适应有关。本组1036例不良事件中,腰腹疼痛18例,构成比1.74%。
宫内节育器完全脱落:可能与节育器放置后个体子宫排异作用或外力使宫腔内压力增高及个体宫颈形态差异有关。本组1036例不良事件中,宫内节育器完全脱落8例,构成比0.77%。
讨论
作为医院及计划生育服务站应对技术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使其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在临床实际过程中正确掌握放置宫内节育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掌握放置和取出的时期,做到术前准备规范化、手术操作标准化。并对置器后的妇女加强宫内节育器相关健康知识的宣教,加强术后随访及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宫内节育器的不良事件。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不同类型的宫内节育器其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差异较大。这说明宫内节育器的质量是导致其发生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相关部门应对生产宫内节育器的企业与相关产品进行严格管控。确保所使用的材料、生产过程都符合要求,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和有效。对于易出现不良事件而临床又必须使用的宫内节育器应组织相关科研单位与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在使用材料、生产工艺方面得到创新,降低其产品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提高避孕药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保障育龄妇女安全使用避孕药具,维护广大育龄群众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易,胡一萍,吴蓉丽.两种新型宫内节育器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1):1343-1344.
关键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质量文化;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48-0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日趋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通过实施“211”、“985”、“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系列工程,确保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最新出台的《教育部国家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重点要从外部评估向内部评估转移,进一步强化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意识,建立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和提升,首要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积极的、主动的质量意识。质量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往往能深入人心并产生较为稳定的导向。因此近年来,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已经作为一个全新的范畴被纳入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视域之中,成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新途径。笔者从质量文化的视角,选取了广东地区6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了关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调查,旨在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一个侧面了解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进而从质量文化的层面探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一、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广东地区6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包括211高校1个,省属高校3个,市属院校2个,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5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在查阅有关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作为调研工具。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选取部分学校教师开展深度访谈,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汇总分析访谈资料,作为问卷调查结果的补充和深化。
调点结合目前有关学者关于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四个方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内容涵盖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内部监控体系建设、教学环境氛围建设、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几个方面。
三、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这是多年来高校教学工作的首要原则,但从调查结果分析,目前高校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尽如人意。调查中,43%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同等重视,高达30%的教师认为学校将科研工作放在第一位、将教学工作放在第二位,仅有27%的教师认为学校将教学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进一步调查发现,教师认为学校的工作重心侧重于教学的占35%,侧重于科研的占55%,教学科研并重的占10%。可见目前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尚未真正达到以之为中心的层次,甚至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有日趋被科研工作代替的倾向。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度,还集中反映在学校教学工作规划的制订、宣传和落实程度上,反映到教师层面,就是教师群体对学校教学工作规划、年度教学工作计划的了解程度。调查发现,虽然有7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明确的教学工作规划、工作思路,但仅有31%的教师认为自己能明确了解学校近年的教学工作规划和年度教学工作目标,有60%的教师只是有所耳闻、了解不够深入,还有9%的教师根本不了解,这说明高校虽然制订了教学工作规划和年度教学工作目标,但是在教师中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上做得不够充分、细致和深入,导致学校教学重点、目标未能得到广大教师的了解和认可,这显然是不利于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
(二)师生对教学基础设施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满意度
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属于高校的软硬件建设,是高校质量文化中的物质层面,是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基础保障的源泉,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调查和访谈结果看,目前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仪器设备的使用上,随着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很多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实验室设备的购置(特别是理工科实验室),这些设备大部分用于科研工作,而对于教学实践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专业性实验设备的采购率和使用率却较低,师生对于教学实验设备的满意度普遍偏低。调查中,仅20%的师生认为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能满足教学的需要,80%的师生认为学校的教学实验器材偏少、偏旧,维修率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学校过于重视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工作,在年轻教师的培育、双师型教师的引培等方面较为薄弱,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缺乏授课的经验,上课效果一般,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师评价方面,很多教师认为,学校过于重视教师的科研业绩,教学业绩标准过于空泛,这很容易在学校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对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十分不利的。
(三)教师对教学制度建设的认可度和执行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制度建设是高校质量文化中制度层面的重要内容。制度建设在各高校都有,但关键的问题是制度在教师群体中的认可度和执行度,教学制度如果没有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执行起来必定大打折扣。调查中,当问及教师是否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有18%的教师认为很熟悉,66%的教师认为了解不深入,16%认为根本不了解,这说明目前高校教师对于教育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不容乐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普及教育法律法规工作的缺失,这对于高校推进教学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是不利的。在问及是否了解所在学校关于教学质量保障的规章制度时,同样的,有18%的教师选择很熟悉,66%选择了解不深入,16%认为自己根本不了解。制度的执行度方面,有20%的教师十分愿意并主动执行学校关于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67%的教师是因为怕被学校惩罚而被迫执行,甚至有13%的教师认为教学质量与规章制度无关,执不执行无所谓。可见目前高校教师对于教学制度的认可度和执行度都尚未达到高水准,这一方面是受到高校教师自命清高、不愿受束缚、追求自由的传统习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高校的质量文化尚未形成,没有一种潜在的导向力促使教师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意识来参与教学工作,这是亟须改进的。
(四)师生对内部监控体系建设的参与度
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实质性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建立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的质量监控体系,可有效促进高校对内部教学质量的了解、分析、完善、提升。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内部监控体系,也十分强调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性,但问题在于,现有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在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方面较为缺乏。调查中,虽然80%的教师都认可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是教师,8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会影响教学质量,但53%的教师同时认为自己在学校的质量监控体系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无法发挥作用,27%的教师认为自己在监控体系中的作用可有可无,仅有22%的教师认为能发挥主动作用。进一步深入调查,52%的教师认为学校在内部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干预力度太强,21%的教师认为适度。从质量监控的途径分析其中原因,可以发现,学生评课、督导听课、同行评课占据主要手段的前三位,而教师反思这一手段尚未得到普遍使用。对于常用的监控手段,很多教师表示,目前流行的学生评课,由于评价量大,很多学生是随便点击选项完成评价任务,还有的教师为了得到高分而想办法讨好学生。一些教师在访谈中表示,像同行评价这样的质量评价,一般是学校和院系布置的硬性任务,并不是自己主动参与的,因此觉得是形式主义,多少存在推脱、嫌麻烦乃至抗拒的心理;有的教师表示,同行评课的过程中碍于面子,给同行教师的评价都是良好的,说的也都是一些无关大碍的话,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学校也根本无法从这样不客观的失真的评价中得到良好的监控效果。因此,完善内部监控体系,发挥监控的效能,亟待通过评价途径的改进,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全身心的投入。
(五)教学质量氛围的成熟度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这种环境氛围,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上,但目前这方面尚未达到很理想的情况。调查中,22%的教师认为身边同事的教学质量意识很强,67%认为一般,11%认为不是很重视;当问及所在单位是否经常组织教研活动时,80%的教师认为一学期最多开展2―3次;对于是否经常参加教研室活动、研究探讨教学质量问题,19%的教师选择经常参加,75%的教师选择偶尔参加,还有6%的教师表示从不参加教研活动。这反映了一方面学校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方面做得不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当问及是否有主动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识并付诸行动时,54%的教师觉得自己有意识,但会看其他教师的情况而采取行动,18%的教师觉得无所谓、上完课就完事,仅有28%的教师认为自己有意识,并且会主动改进教学质量,为其他教师做榜样。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质量意识尚未被有效地激发,对教学质量改进持有从众心理,教学质量氛围的成熟度不够。这是由于高校尚未形成被教师群体认可并遵从的质量文化,因此在质量行为中没有一种起到主导性、向心性作用的力量的牵引,无法形成整体性的质量行为,影响了质量保障的整体效果。
(六)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度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目的在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潜在性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促使教师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听取专家意见,并予以改进和完善,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的质量保障仍停留在为了教学而教学的程度,没有意识到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调查中,有40%的教师认为学校在保障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3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教学的付出无法得到重视和回报,30%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教学付出得到的回报远没有科研奖励大,自身在专业发展中教学技能的提升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因此,如何将教学质量保障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进一步强化质量保障工作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提高教师质量意识和参与质量保障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七)开展质量监控手段的有效性
质量监控手段是实施质量监控的载体,关系到质量监控的效果。调查中,“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形成重视教学质量的文化氛围”“教师自发的重视”“同事和学生的评价”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质量保障方式,而“外部教学评估”排位靠后。关于教学质量保障的主要因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师生的观念”“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制度”和“奖惩”,这说明目前教师一方面习惯于通过规章制度的规约来保障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却认可并渴望通过文化的手段形成自发的内在的质量行为。有73%的教师认为教学质量是一种文化现象,认为高校质量文化包含办学理念、教风学风、价值观念、管理思想、道德准则、学校传统、群体意识、制度规范、物质环境、行为模式等,说明教师对质量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来提升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效能,是作为质量保障体系主体的教师群体的内在迫切需求,高校应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四、以质量文化促进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策略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但实际上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直接影响到内部质量保障的效果。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内部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从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出发,从系统的角度,通过质量文化的建构,发挥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功能,促进高校内部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质量文化体系
传统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习惯于借助技术管理手段来实现,随着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质量保障的趋势将会逐步超越其技术的范畴而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质量文化。通过质量文化的建设,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四个层面,逐步形成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条件,这是有别于以往的由外而内的强制性的质量监控,而演变成为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发性的质量保障,是一种质的改变。质量文化是由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制度规范、教风学风等精神因素及其物化形态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在进行质量文化建设时,也就不能厚此薄彼和各行其是,而要坚持整体性原则[1],有层次、有系统地开展建设。同时,还需要重点注意多元化的问题。这是因为,质量保障的所有理念与措施要落到实处,必须得到多元利益主体的认同与支持。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其出发点和归结点都在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质量保障的实践者,更是质量保障的直接受益者,因此,质量文化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到管理者、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要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建构,通过交流、对话达成学校成员对质量价值、质量观念、质量道德、质量追求的共识,这样的质量文化才是积极的、有效的,才有助于减小质量保障实践的阻力,提高质量保障实践的绩效[2]。
(二)夯实物质文化的基础
物质层面质量文化虽然是高校质量文化结构中的表层部分,但它却以外在的形式体现出高校质量文化的水平和特色,同时也是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撑和基础。质量物质文化的建设,需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在基础设施建设、图书资料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教学设备建设等方面,向教学工作倾斜,真正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物质层面质量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坚持“环境育人”的理念,使学校的环境彰显出其特有的育人品位、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念。
(三)发挥精神文化的引领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亟待增强作为质量行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意识与参加质量保障的自主意识,而这方面更多是依赖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的引领。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进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关于质量行为的价值取向,涵括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校风、教风、学风等等,并且这种质量价值被学校的成员所认同和信守,这是高校质量保障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通过精神层面质量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教学管理人员改进教学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提升教职员工对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视度和参与度,有助于学生群体主动融入质量保障体系并成为促进质量提升的关键群体,从而有助于整个学校形成统一的质量理念、质量道德、质量管理方法,促进整个学校质量保障工作效能的有效提升。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要重点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偏重于刚性管理和层级管理的传统,一方面,将更多的管理权力重心下移,下放给教学院系,让他们在遵循学校总体质量规范的前提下,针对本院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保障工作,增强基层组织自主适应能力和自我寻求发展的动力[3]。同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转变管理观念,让教师切实感受到参与质量管理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一种职业的道德和修养,还是完善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自主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质量保障工作中来。
(四)强化制度文化的约束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4],任何一项工作的深入开展,都需要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配套科学的、可行性强的制度,这是有效实现学校质量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就目前来看,强化制度建设,发挥制度文化的功能,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建立健全制度制定的协同机制,改变过去管理制度的制定仅仅依靠管理层的局限性,提倡开放性、民主性、公开性的制度制定模式,让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乃至社会专业评价机构参与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中来,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能充分体现学校成员共同的质量管理理念,才能成为被学校成员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质量行为准则。二是要从笼统的质量管理制度向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制度转变,除了传统的课堂质量标准,还要制定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质量管理规程、质量行为规范、质量评价体系等标准,特别要通过对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量化和奖惩标准的细化,重塑“教学为中心”的导向。同时,学校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设计、职责权限的划分等也要加以阐明[5],从而保证制度建设的整体化,真正发挥制度在质量保障活动中的作用。
(五)促进行为文化的同化
行为层面的质量文化,是指高校成员在物质层质量文化的基础上、在制度层质量文化的约束下、在精神层质量文化的支配下所形成的质量行为,是质量文化的生动体现。良好的行为层质量文化,能促进学校成员将质量价值、理念转变为教育行动,真正变成良好的教育质量行为,从而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从另一个视角看,质量行为文化,其实就是高校成员共同的质量意识在实际质量行为中的体现。
行为文化分为制度行为文化和非制度行为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他律”,非制度行为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自律”[6]。质量行为文化的建设,并不是要将“他律”和“自律”对立起来,而是要促进“他律”和“自律”的融合,从管理的角度,就是要促进“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融合,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一方面,要通过发挥制度建设,凸显制度的权威性,充分发挥制定出来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约束功能,使学校的质量理念成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成员的共享价值和集体责任,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交流平台,采取多种形式的质量活动,在无形中渗透和传播质量文化,促使学校成员增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荣誉感,从而自觉实施质量行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质量管理。
总之,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力源泉,在高等教育评估进入到从重视外部评估向发展内部评估的阶段,高校质量文化更加凸显其重要意义,针对这一转型时期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入手,通过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提升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文化品位和建设效能,是当前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章豹,王朝兵.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层次结构和建设原则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
[2]宋鸿雁.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问题探析[J].江苏高教,2013,(2).
[3]李建辉.解放生产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目标[J].当代教育论坛,2003,(9).
[4].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唐华生.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探索与路径选择[J].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保证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093-02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环境监测质量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监测质量管理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其中,环境监测质量直接关系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整体监测活动的有效性。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需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在有限期间内制定最有效的监测方案;结合环境特征与监测需求分析其成本投入以经济效益,明确环境监测质量标准、要求;建立合理的分析测量系统等等。此外,还涉及到环境监测采用方法、样品处置、实验室管理、监测设备、试剂、质量监控流程、监测数据归纳、文件撰写等,工作任务量较大,且内容较为复杂,牵涉面广,因而必须认真对待,确保质量保证中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保证工作中仍存在较多问题,虽然加强了对实验室质量的控制,但在采样阶段工作较为薄弱,并且难以有效控制污染源监测的质量。
1 新时期环境监测质量要求
新时期,为了实现对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要求监测数据必须准确、完整,具备较强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及精密性,不仅能充分反映出真实的环境状况,还能有效预测其污染发展趋势。
(1)完整性。要求环境监测保证工作必须做好质量控制的整体规划,并按照计划,预期获取连续性的高质样品。
(2)准确性。要求样品的准确值符合规定标准。通常情况下,通过加标回收样、明码平行样等的测定,完成其监测分析工作,并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10%质控样。
(3)可比性。根据国家所颁发的分析标准,采用多种测量方法,开展测定工作,对采样、监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作出详细的可比性分析。
(4)代表性。要求所取样品具备较强的代表性,能有效反映出所监测地区的环境质量。当前,环保要求企业废水排放口需按规定设置,并只能设置一个排放口,因而企业的排出口必须设置得合理、科学。取样人员在进行取样时,也需全面考察企业的排污状况,考虑到各个细节问题,确保取样的准确、有效。
(5)精密性。精密性主要体现在重复性、平行性以及再现性上,要求监测实验室必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妥善处理好标准样品。
2 计量认证的要求
在环境监测中,要求各项工作认真开展,监测人员需秉持公正、严明的工作态度,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主要目的,不受各种利益的影响,并确保监测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具备较强的法律效应,且监测数据可靠、准确。因此,环境监测计量认证的要求,通过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监测环境与设备必须符合监测标准。由于监测要求的不同,所设置的监测环境及监测计划也需进行相应调整,以达到相关标准规定。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工作区域,必须严格遵照相应标准,进行监测环境设置与设施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监测工作。
(2)在环境监测中,采样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节,要求采样必须科学、准确。监测室需结合检验目的及相关因素,在遵循国家标准的前提下,采取最佳采用方法,或制定合理的采用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提出申请,在获得许可后,由采样人员按照采样方法或方案正式开展采样工作。其中,对于初次使用的监测方法,需通过《新监测项目评审程序》,实施审评。当监测方法超出使用标准范围时,应与相关部门及客户进行商议,在获得一致认可的情况下,由技术负责人组组织确认,再投入使用。
(3)为保障监测结果的无偏差,环境监测所应用到的设备与相关仪器均需符合国家标准,并按照规定期限组织核查工作。其中,对于软件、硬件设备、器具等影响因素,需加强管理,完善设备名称、编号、负责人员等相关信息,并采用“三色识别”方式,准确显示设备及仪器的校准、使用状态,同时附带校准日期、有效期、校准人员等信息。
(4)现场采样人员在进行采样之前,必须出示相应的资格证件,并且人员在两人以上。在采样过程中,严格遵照采样规定,进行样品采集、贴签、登记。而实验室也需做好衔接工作,详细记录下取样数据及操作流程,包括取样人员、取样方式、取样环境、取样地点等等。如有必要,还需将取样中涉及的统计方法记录下来,以便于后期查看。检测结果直接受检测样品的影响,因而,必须严格控制样品采集、接收、流转、贮存等各个实施环节的质量,以此来保障保检测样品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监控技术必须科学、有效,主要包括:规定期限实施内部质量控制;进行实验室能力测定;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反复验证检测结果;重复检测保留样品;对样品各特性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其他符合标准的技术核查方法。
3 新时期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保意识不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公众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仍然有许多企业与个人因眼前利益的驱使,违背环境保护原则,大肆制造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环境污染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难度却在不断加大。
(2)重结果、轻过程。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许多工作人员仍存在着结果重于过程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中,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实验室样品数据汇总及结果分析,而忽视了前期的样品采集、运输、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在样品采集与处理工作中,缺乏有效质量控制手段,进而影响到后期的监测数据,降低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经验缺乏,方法单一。现阶段,国内的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探索,总结出了较多实用的经验,工作方式相比于最初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受多方因素限制,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工作经验仍较为缺乏,且工作方法单一,难以充分满足新时期的环境监测需求。
4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对策
4.1 提高监测人员对质量保证工作的认识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从实质上讲为管理工作,以提升监测分析质量、保证监测结果准确为管理控制目标,是环境监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许多监测人员还未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形式工作,致使质保工作的作用难以发挥。因此,要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整体水平,首先必须转变监测人员的思想观念,提高其对质保工作的认知,清楚质保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自身工作责任感,进而在工作中不断改进自身工作态度与工作方式,以确保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有效落实。
4.2 加强人员管理,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工作
既要转变监测人员的认知观念,也要加强人员管理。对人员的管理,不仅包括监测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工作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质保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规范人员工作行为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其自觉将质量保证工作有效落实到实际监测工作中来,提高监测人员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提高监测人员责任感。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部分监测人员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虽然在监测上配备了较为精密的仪器与设备,但一些监测人员在监测中,未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导致监测数据及结果发生偏差,进而造成监测质量的提升困难。因此,为了强化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提升其工作素养,可组织工作交流活动或思想讲座,提升人员的思想水平,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并将员工学习纳入考核体系内,以此来全面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养。
(2)增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环境监测实验室内,不同类型管理人员较多,既有质量监督员、质量负责人,也有技术负责人及相关内审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均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管理能力,并了解监测领域内所在岗位的管理需求,能高效完成各项管理事务。相关监测部门可结合不同职位的管理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以规范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并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状况进行考核,以确保管理人在日常工作中秉持公正、严明的工作态度,积极完成各项管理任务,进而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提供有力的管理支持。
4.3 正确采样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关键
进行样品的采集,是进行样品检测的前提,因而必须确保样品采集的代表性与准确性。通过上文分析所得,在当前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监测人员过于强调监测的结果,而忽视了样品采集、处理等前期工作,对采样环节的质量控制较为松懈。为此,必须加强采样环节的质量监控。而通过实际调研及数据统计得出,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采样环节主要存在样品代表性差、可比性低的问题。在样品采集次数上,以瞬时采样为主,难以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的排污状况;在采样位置设定上,未能综合考虑排污类别及周边影响因素,往往将样品采集点设置在排污口,并没有标识具置,导致样品的监测数据结果出现较大波动。为此,监测部门及相关人员需要从以下几点,做好采样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
4.3.1 建立采样人员岗位责任制
结合监测质量保证工作需求,制定合理的业务技术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对现场采样人员的技能培训及专业讲座,以提升采样人员的整体水平。规定采样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以确保人员具备采样资质。此外,根据现场采样特点,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体系,将采样中的各项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及个人,同时按照企业类型,委任资质较高、专业素养较强的采样人员担任所在区域监督监测组织管理工作。通过这种方式,驱使现场采样人员认真做好对相应企业的基础调查工作,在对企业生产特征及排污状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集具备较强代表性的样品。
4.3.2 制定完整的采样实施方案
采样方案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样品采集过程的顺利与否及样品的完整性,也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因而必须确保采样实施方案科学、可行。在采样实施方案中,必须涵盖采样目的、采样设备、样品采集点等内容。同时,还需将采样过程中涉及到的设备种类、设备类型、容器容量及标签、样品内保护剂、现场记录、处理方法等归纳进实施方案内。必要时,将其他一些相关信息表现在内,如最低检出限、精密度限值、分析偏差限值等,以确保采样实施方案能兼顾到各个细节问题,帮助采样人员在特殊情况下,做出最佳选择。
4.3.3 建立完整的采样原始记录
采样人员在样品采集过程中,既要规范样品交接行为,还需详细记录下采样信息,包括采样点、采样环境、采集方法、现场特征、样品特性、样品添加剂等内容,以便后期进行样品检验及监测数据分析时,能提供参考依据,选择最适宜的分析方法,进而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有效、准确。
4.3.4 建立采样工作质量监督制度
为确保采样环节的工作质量,还可建立相应的采样工作质量监督机制,明确采样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并要求各科室配置质量监督员,以主要负责监督各项工作落实程度及完成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质量监督人员需配合项目负责人完成对采样全过程的监督,通过将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数据及时反馈给负责人,让其更高效地进行采样监管。同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也需加强对采样阶段的质量控制,不定期组织对采样工作的抽查,掌握采样工作状况,并将检查分析结果记录下来,编写相关的质量保证工作报告。
4.4 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
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重点在于控制其内部质量及能力验证。其中,在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面,可采取平行样分析、标准物质对比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空白试验等方法,实现对其有效控制;在实验室比对及能力验证方面,可通过与高级别监测机构所组织实验室进行比对,或直接进行同一级别的实验室比对,并经计量认证专家进行专业的能力验证,以此来有效评定实验室间数据的可比性。
4.5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加强对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对不同仪器做出溯源、校准等相关信息核对及检验,以实现对仪器设备的实施监控。同时,根据不同设备的数据信息,制定相应的设备档案,将设备的名称、使用状况、维护、检测等资料涵盖进去。在环境监测中,需要根据监测要求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监测环境,因而为保证其监测质量,还应加强对测试环境的控制,并结合检验需求,进行实验室精密仪器、设备的配置,以达到特殊规定要求。此外,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人员还需加强对实验室的卫生管理,保持实验室的洁净与整齐。
4.6 加强监测报告审核工作
在完成实验室样品检验后,还需对监测数据及监测结果进行严格的审核,严格把控数据分析、复核、责任审、技术分析审核等各个环节,对于审核中发现的可疑数据及漏洞,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通过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数据查证,切实解决其中存在的疑问。同时,确保监测报告的对外发放符合相关法律法法规,体现其规范性与保密性,并严格执行相关程序文件,在没有经过委托单位批准的情况下,严格保密监测报告,进而为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公证性及可靠性提供保证。
5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人员要高效完成质保任务,必须转变领导及相关人员观念,通过领导及所有监测人员的共同配合,才能将质量保障工作真正贯彻到环境监测全过程中去。同时,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为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及结果具备较强的准确性、完整性、代表性,需加强对采样阶段的质量控制。此外,在质保工作中,监测人员还需强化自身的质量保证意识,并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主动参与相关质量保证业务培训活动,加强与其他监测站的质量保证技术交流,在环境监测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最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和手段,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环境执法等提供科学、公正、公平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钱冠磊,王琳.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主要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273-275.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通过某市不良反应中心“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网络管理平台”数据库、全国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对某市2006~2009上报的4513例药品不良反应中402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回顾性分析。按《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1],对ADR损害的器官或系统进行分类。402例ADR按患者的年龄、性别、ADR的临床表现、中药注射剂种类、ADR的类型、联合用药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分布 402例不良反应病例中,男234例(占58.21%),女168例(占41.79%)。其中年龄最小为8个月,年龄最大为90岁。60岁以上人群发生ADR的几率最高,占28.86%。
2.2 ADR类型 402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中,ADR类型以一般的ADR为主,有241例(占59.95%),严重的ADR为13例(占3.23%),新的一般ADR为132例(占32.84%),新的严重ADR为16例(占3.98%)。
2.3 ADR临床表现及涉及系统 402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中,涉及16个系统679例次,累及最多的是全身性损害,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不良反应表现详见表1。
2.4 ADR所涉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情况 402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共涉及51种中药注射剂,排名前六位者分别为双黄连注射液(占9.95%)、参芪扶正注射液(占7.35%)、丹参注射液(占5.45%)、喜炎平注射液(占5.45%)、参麦注射液(占4.98%)、生脉注射液(占4.98%),共诱发161例,占总中药注射剂ADR的38.16%。
2.5 联合用药情况 发生不良反应的402例中药注射剂中,单用药物346例(占86.07%),联合用药56例(占13.93%)。联合用药中大多数为两药联用,共31例(占联合用药55.36%),其中两种中药注射剂联用为10例,占32.26%;中药与化学药联用的有21例,占67.74%。
3 讨论
3.1 ADR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某市从2006年至2009年的402份中药注射剂ADR的报告中,男性患者的比率较女性患者高,60岁以上的老年人构成比最高,占28.86%。老年人一般伴有多系统疾病,抵抗力、机体耐受力及脏器功能下降,对药物代谢能力降低,易发生中毒和过敏反应[2]。
3.2 ADR涉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由表1可见,中药注射剂ADR累及最多的是全身性损害,以过敏性休克最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常与中药的复杂成分有关,因其本身含有蛋白质、鞣酸、色素、挥发油及淀粉等致敏成分[3],在加工提取过程中未能把致敏物质去掉,当输入体内后,这些物质作为抗原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严重可致休克死亡。另外,一些中药注射液透明度、微粒及稳定性都存在不足,与常用输液配伍后可致溶液中不溶性微粒增加,产生热原反应等,亦可发生过敏反应[4]。
3.3 联合用药与溶媒选择 在临床使用中,中药注射剂大都分为复方制剂,由多味中药提取而成,所含成分相对比较复杂,与化学药注射液配伍后常会引起溶液的pH值改变,或发生氧化、聚合等化学反应而形成不溶性微粒,变态反应的发生率很高,严重时易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5]。
各种中药注射剂在各自的治疗范围内发挥着优势,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早期研发的品种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前评价和临床试验,既没有中医的辩证论治,又没有机理说明,不能满足指导医生临床用药的需要[6]。所以应遵循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原则,临床应严格按药品说明书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合理用药,并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应用情况的分析,增加医院药学和临床之间的沟通,重视中药注射剂ADR监测和分析、反馈工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WHO国际药物检测合作中心.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
[2] 包谷.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成因及预防措施.药事组织,2009,18(14):57.
[3] 周超凡,张京艳.中药注射液的相关问题及对策.中医杂志,2008,49(7):647.
[4] 曹学东. 9 种中药注射剂不可溶性微粒观察.中医药研究,2004,1(5):55.
关键词:铁路信号 施工工艺 运行质量 措施
中图分类号:U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如何提高铁路信号施工的技术水平,保证铁路信号系统的运行质量成为当前我国铁路建设部门和单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和难点。该文通过对铁路信号施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就如何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质量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促进我国铁路高效、快速、安全的运行。
1 铁路信号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防雷接地、电磁兼容方面
(1)缺乏防雷接地措施。铁路运行的信号系统出现故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信号系统没有良好、完备的防雷接地设施,导致信号系统在雷雨天时常发生故障,给铁路行车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2)电磁兼容不足。传统的室内信号设备不需要考虑电磁的兼容性问题,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我国铁路系统所使用的信号系统基本都采用的是微电子产品,由于设计施工的忽视,使得这些元器件之间的电磁不兼容,造成信号的相互干扰。
1.2 电缆施工方面
(1)电缆成端。目前,我国铁路信号所使用的电缆多为数字电缆,尤以内屏蔽式数字信号电缆为主。数字电缆提高了移频信号的传输质量,但同时,由于其成端施工的质量不合格,造成信号传输时常出现错误,严重影响到电缆的信号传输质量和电气指标。(2)电缆接续。传统的铁路信号电缆的接续方式是采用的地面电缆箱盒方式进行接续。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接续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铁路运行发展的需求,反而对电缆的传输质量和整体结构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和阻碍,影响到电缆的正常运转,给铁路运行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1.3 其他方面
铁路信号施工中除了存在以上提到的问题,还存在施工仪表和工器具简陋,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施工技术不规范等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整个铁路信号系统的施工质量和功能使用。
2 加强铁路信号施工技术质量的措施
在实际的施工作业中,施工单位和人员可以采取下面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铁路信号施工的技术水平和使用质量。
2.1 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1)实地调查施工地点。施工单位要安排专人到施工地点的实地进行调查,了解和掌握施工地点的地形特征、地质、水文、公路交通的分布、气候条件、风俗习惯和生活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实际具体情况。并调查施工当地的其他施工单位部门的进度安排,确保在进行信号系统的施工时,能够及时、有效同房建、工务、运输、供电等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和协调配合。并掌握当地施工队伍的人员情况,通过对施工人员专长、工作能力、业务素质、思想动态和脾气秉性等方面的了解,做好施工前的人员组织分配工作,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干练的综合施工人才队伍。此外,还要对施工所需要的材料购置进行调查,了解和掌握材料的种类、型号、数量、质量和性能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2)审核施工设计图纸。施工单位要组织专业人员对铁路信号系统施工设计图纸进行讨论和审核,根据调查得出的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的使用性质和要求,以及其他的相关情况,对设计图纸中不合理、不科学的部分进行调整和修改。(3)制定工程计划。施工单位要根据信号工程的要求,结合成本、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科学、合理的对信号工程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等进行规划和安排,制定施工工程的计划方案,协调和组织好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之间的相互配合,以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2.2 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质量控制
具体措施表现为:
(1)成本控制。对信号工程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施工用料、人员组织、设备设施以及其他方面的资金投入的管理和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安排专人对施工材料的领取和使用进行管理,做好材料使用的购进、领取、退还等的信息登记。(2)施工质量。施工单位要提高施工工艺的技术水平,努力更新自身的施工工艺,不断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进行建筑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要树立技术品牌观念,不断在工程实践中创新工艺技术,改进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以推动科技进步,提高铁路信号系统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3)技术安全。施工单位要制定相应的技术安全施工规范和规章,树立安全施工的思想,充分考虑到影响施工技术安全的因素,如防火、防电、防盗、机械事故、交通事故、违规操作等等。并针对它们采取明确、详细的应对措施,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可靠。(4)人员素质。施工单位要聘请专业人员定期的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员工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施工技术能力。熟悉和掌握铁路信号系统施工工程的工作环境和操作规范流程,不断适应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要求,以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
水平。
2.3 施工后期的技术质量控制
(1)竣工验收的质量监督。施工建设单位要配合政府监理部门,进行严格的工程竣工质量验收工作。提高和加大对信号工程项目的竣工质量的监督力度,对验收工作实行全程的监督和控制,验收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质量验收,做到有依法行事、严格执法,以确保铁路信号工程的质量。(2)养护管理。在工程竣工试运行后,要及时的做好信号系统工程的养护和维修管理工作。规范养护和维修的操作技术和行为,严格养护流程,从而确保铁路信号系统的正常、平稳、安全运行,延长信号系统工程的使用
寿命。
3 结语
铁路信号的施工质量对铁路行车的可靠、安全、舒适、高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提高施工技术水平,规范施工行为,严把质量关,从而确保我国铁路运行的安全、
高效。
参考文献
[1] 邰建民.提高铁路信号施工工艺确保铁路信号系统运行质量[J].中国铁路,2009(6).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期末考试质量监测分析报告
根据《沁源县教育科技局关于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的通知》精神,结合《长治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办法》,对本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总结、分析,初步把握 一 年级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促进我们更好地把握 年级教学策略,现对本次教学质量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成绩分析
一、基本情况
今年我校 一年级参加教学质量监测的学生总人数为 人,其中总分达优秀段的人数有 7人,优秀率为 63.6% ;有 3人及格,及格率为 27.2%,最好成绩为298分。
二、年级总体监测结果分析
(一)总分分数段情况
本次年级教学质量监测总分 300 分,全校最高分 298分;全校总分超过 270分(总分90%)的尖优学生7人,占参加测试总人数的 63.6%,总分超过 240分(总分80%)的优秀学生10 人,占参加测试总人数的 90.1 %,总分达180分及格分数线的学生10人,及格率为 90.1 %,总分低于90分(总分30%)的学生数0人,占考试总人数的0 %。
我校 一年级质量监测分数段统计汇总表
尖优段
优秀段
良好段
合格段
285-300
270-285
210-270
180-210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3
27.3%
4
36.4%
3
27.3%
我校一年级质量监测总分分数段统计汇总表
学校
参考人数
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优秀人数
优秀率
高分人数
高分率
低分人数
低分率
柏子小学
11
264.5
10
90.1
7
63.6%
3
27.3%
1
9.9%
(二)年级单科一分四率
语 文
数 学
道德与法治
科 学
英语
平均分
87.1
85.9
47
45.6
及格率
90.9%
100%
100%
100%
优秀率
63.64
45.46%
72.73%
63.64%
高分率
45.46%
18.2%
45.46%
63.4%
低分率
9.1%
第二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语文部分
本次语文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做题马虎,粗心大意,只听题目,不自己思考问题要求,缺乏认真审题的习惯,缺乏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书写不规范,卷面不够整洁,书写习惯不好;拼音的巩固不够,没有完全区分各类拼音;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够规范、正确;阅读量少,阅读训练不够,积累少。
二、数学问题
学生计算题出错,不理解解决问题的含义,基础知识不能很好地转化为试题内容。
三、道法
考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说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造成不必要的丢分;考生的应试能力不强,很多学生不会变通,造成失分;学生的基本常识缺乏。
四、科学
1、选择题除了学生粗心失分,其他全对。
2、课堂上练习过的依然错误,说明巩固不到位。
3、部分学生数字敏感度较差,排序题不能完全做对
第三部分 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