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构建一个高效的学习空间和对学生学习有利的课堂氛围。高中生物学习困难,知识点不容易掌握,学习内容比较散乱,并且过于抽象,
所以在整体成绩中是比较关键的一科,所以,研究好高中生物教学的引导方案是对学生整体成绩质的提高和飞跃,更是对学生深入了解
课堂内容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习方法;高效课堂;如何开展;
一、分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现状以及成因
(一)高中生物课堂关于教师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高中生物课堂教育现状不是让人特别满意,往往会出现很多本不应该存在的问题,譬如老师讲课只是为了完成课堂教学大纲任务才讲,而不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有的放矢,有理有据的传输课堂内容。很难打造出高效的学习课堂氛围,常常出现照本宣科,以完成当日授课任务为主,把教材当作是讲课的道具,不够用心,不太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不太去考虑积极的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最适合的角度和形式完成课业状况,忽视了课堂的魅力,不够吸引学生有限的注意力,而是承担起完成最基本的授课内容就草草了事。这种现状令人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前景十分担忧。
教师是教学课堂的指导者,也是领路人,所以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完成情况,教师的授课深度和授课能力也直接对学生吸收的程度以及对于课堂产生的兴趣产生重大影响。
(二)高中生物课堂关于学生学习的现状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否能正确理解课堂内容,能消化多少以及消化的程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生是否端正学习态度,是否把学习放在了首位,以及能不能完成课上的任务,课下积极练习,有效的处理当日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效率。但是现在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比较自由散漫,在家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娇生惯养,对自己的未来很少有比较长远的打算和考虑,所以,认为学习只是一个过程,不太把生活的重点放在学习上,也很少在乎学习的效率,不太考虑学习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更谈不上联系实际充分的利用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更多的学生不会利用自己的时间,不懂得更好的把握自己的理解能力,开发智力,在最大程度上为课堂吸收程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心理上不是很重视自己对学业的完成情况,尤其是高中生物比较难并且抽象的学科,常常反映出不爱学的状态,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越来越难以完成。
二、高中生物课堂效率如何进行提高的具体方法
(一)高中生物教学的研究方式
如果想有效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水平,首先做好课程的跨越工作,让学生在一种思维理念上成功转向另一种研究方式,做好衔接工作是教师首要任务。
譬如,在研究病毒与细胞结构的时候,高中生物表现的的抽象思维丰富,思考过程过于复杂,教学多数与实际没有紧密的联系,并且没有直观的依托,只能依靠想象来完成教学过程,或者是电脑课件,给学生一个起码的理解思路,无法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分析实验内容。所以教师在深度和广度上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研究课题的时候有的放矢,这对学生在整体上对课程的把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生物实验进行分析的时候,尽量不要从实验的角度出发,而是从生物教学模型考虑,客观实际但是却超出一般逻辑思维的方式,培养生物教学特有的分析方式。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有让学生对高中生物充满兴趣才能真正意义上把这个较难的科目充分了解,积极学习课堂内容,完成教学大纲要求。因为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和前提,只有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并且慢慢变成爱好,才能在根本上推动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其实兴趣随时都存在,只是在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慢慢的会被削弱,由于高中生物的研究课题更加深入,更加高难,所以学生的兴趣就渐渐变得所剩无几了,于是就有必要在学生的角度是降低一些兴趣的要求,慢慢深化自己的思维体系,完善自己对高中生物学习的决心和信心,不断追求,不断努力,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并且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毅力,有恒心,在根本上解决学生对高中生物的排斥心理和恐惧感。
(三)合理的诱导和启发对培养学生对高中生物逻辑思维的作用
在教学期间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启发,有时候效果会比生涩的讲述课堂内容有效很多倍,而且合理的诱导学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理念与适合高中生物教学的思维方式是对日后的教学非常有帮助的。
而且这种启发式教育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有帮助,而且在课后记忆也有着十分显著的成效,这种理解的方式可以很长时间都对学习的内容有深刻的记忆,在考试的时候也比较擅长应用,因为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录了机械的记忆,而是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充分的调动大脑的积极性,更适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对于这种比较晦涩的科目,教师可以选择鼓励学生相互探讨,灵活的处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当学生之间的探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会较为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这时候学生直接因为寻求正确答案时候的争论,在课堂分析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充分的理解习题要求,熟知每一个已知条件,对每一个步骤都了如指掌,并且拥有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为了争论最终的结果,早已对课题的过程分析的十分详细,而且自己在哪一点上出现问题,在哪一个环节失去了对分析的掌握,大家都已经基本上有数了,再经过教师的稍加指点,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问题学生由于自身参与的成分较多,对此类问题的记忆也比较深刻,消化吸收的程度也比较完整。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呈现出的问题还有多,而且都是由于长时间的不理想学习状态以及方式养成的,如果想重新培养合理的教学方案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分析课堂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最佳办法,内外兼修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成绩。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探究是整个高中教学的重点,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参考文献 :
[1]郭斌.新课程改革所需的教学方法与教师的个体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证候; 中医现代化; 蛋白质组学
Abstract: Systems biology is a new science of the 21st century, which resembl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study method and design. Adoption of systems biology approach would do much help for 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CM syndrom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ts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such as genomics, proteomics and metabonomics, provide powerful tools for th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CM syndrome and the function of herbal compound recipe. Compared with other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such as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metabonomics method is more direct and more concise, especially for providing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TCM therapy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kidney diseases.
Keywords: systems biology; syndrome complex; moderniz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teomics
21世纪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面临新的挑战。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生命科学发生了本质的飞跃,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应运而生的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谋而合,为复杂的中医证候学说和方药体系研究带来了希望。中医中药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深刻影响。然而古老朴素的中医学长期以直观方法作为认识的主要手段,缺乏还原的分析方法,无法采集准确、客观且能够反映中医药最本质特点的定性定量指标,是制约中医药发展和中医中药国际化的瓶颈问题。
中医学有两大特点:一是整体观,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和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器官之间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相互关联;二是辨证论治,由此产生“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等思想。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注意到整体和个别以及共性和个性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由此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中医学这些精华,目前还没有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加以诠释,并不能被西方所接受。系统生物学的理想就是要得到一个尽可能接近真正生物系统的理论模型,这些模型不仅可以模拟生物系统的行为,而且可以用来预测该系统受到干扰后未来的行为[1]。系统生物学体现了一种整合的思想以及传统生物学向“大生物学”过渡的一种趋势,是研究从“组成”到“功能”的升华[2]。这与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系统生物学的诞生给中医学研究带来了希望,将有助于揭示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的科学内涵。
1 系统生物学将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
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又译为“系统集成生物学”或“系统综合生物学”,是近年来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科学界关注的又一个研究热点。2003年9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开设了20年来该院第一个新系,关注的焦点就是系统生物学[3]。2005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基于理论科学和实验研究的系统生物学系,将生物学、数学和工程学整合起来融入医学研究领域。随着功能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系统生物学已成为医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4]。它的技术平台为组学,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和计算机生物学等[5]。
1.1 系统生物学有助于揭示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 目前中医证候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辟一条新的途径,这一途径应既能符合“实体结构”原则,揭示证这一病理产物的物质实体,又能遵循“功能模拟”原则,探索其外在和潜在的表现规律[6]。近年来系统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从多学科、多视角进一步认识中医证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和技术条件。通过基因组学研究,建立不同证候类型的基因变异及基因表达差异谱和功能基因调控网络;再通过不同证候类型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和关键的功能蛋白质的鉴定及定量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则有可能从多个层次阐明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同时也可能发现与证候相对应的特异性基因和功能蛋白标志物,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例如,王米渠等[7]用基因芯片方法研究中医寒证患者,发现寒证的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差异,在59条差异表达基因中,绝大多数与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等)有关,说明寒证患者的代谢网络有别于常人,使寒证诊断客观化、现代化成为可能。Chen等[8]采用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肾阳虚模型动物的代谢网络明显偏离正常动物,而用温阳中药干预后,模型动物的代谢谱回归至正常范围,呈现网络修复的结果。
1.2 系统生物学有助于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 中药作为一个复合体系,多是配方使用,作用靶点多,涉及多个基因和细胞,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中药既需要研究单味药及复方中各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又需要研究化学成分间的反应规律及对人体的影响。西方医学对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往往是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拆方试验,最终找出作用明确的活性成分,这样并不能反映中医药学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因此,中药要想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既不能囿于“整体观”而拒绝发展,也不能仅停留在提取、提纯有效成分的水平上,而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生物医学的先进研究方法,上升到对中药系统性的研究,建立一个全新的与现代学科同质的理论体系[9]。
系统生物学不同于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生物学,仅关心个别的基因或蛋白质,抹煞各部分之间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作用和联系;也不同于控制论,仅研究输入与输出,而是在以往分子生物学提供的大量基因、蛋白质等系统构成信息的基础上将单个生物分子放在整体中加以研究[10],并以了解整体层次的功能为最终目的。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学和相关技术有助于提高中药复方研究的整体水平,揭示复方治病机制,从而为真正了解经典复方中各药配伍应用的精髓提供可能的方法和可利用的技术平台。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快速发展起来一系列先进技术与手段,如基因表达连续分析法、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与生物质谱、双向电泳、多维色谱/质谱联用、生物信息学与计算机技术等,为现阶段在系统生物学水平(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上开展中药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操作平台。
2 蛋白质组学为明确中医证候的本质和中药复方的作用提供了实验方法
中医证候有4个特点。(1)整体性:主张天人合一,是对多因素的整体综合,追求阴阳平衡与协调;(2)时空性:随时间、状态和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是机体即时性功能状态的反映,具有动态的概念;(3)传变性:相关证型间可以相互影响,并按照一定规律发生传变,表明证候复杂的相互关系;(4)个体差异性: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体现了机体先天禀赋及功能状态对各种环境和精神因素等的反应性,是多样性的基础。中医证候的这些特点可能牵扯到多种蛋白从含量到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因此用以往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逐个寻找分析证候相关蛋白质不仅费时费力,也使系统地理解证候本质成为空中楼阁。此外,中药成分复杂,不管是单味药还是复方,都是一个复杂的化学体系,药物的各个成分分别结合到自己的作用靶点发挥作用,使本来已经非常复杂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更加难以实施。运用以往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逐个分析蛋白质,无法从整体角度综合全面地考虑问题,因此无法解释药物与药物之间以及药物与多系统和多靶点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蛋白质组是指由一个基因组以及一种生物、组织或细胞表达的全部蛋白质[11],蛋白质组学是对某一研究对象所有蛋白质进行系统地鉴定、定量及功能研究的科学[12]。蛋白质组学主要包括3个部分:表达蛋白质组学、结构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1315]。表达蛋白质组学是指特定的细胞、组织或生物所产生全部蛋白质的鉴定。结构蛋白质组学是指对上述全部蛋白质精确三维结构的测定。功能蛋白质组学的任务是阐明上述全部蛋白质所形成的类似于电路的功能网络。蛋白质组学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同时系统地分析大量蛋白质,这恰恰是中医药研究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策略,分析中医证侯及经单味药或复方药处理过的组织、细胞或体液表达的蛋白质组,并比较治疗前后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蛋白质功能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变化,系统地对证候本质和中药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最终揭示证候的物质基础和中药单方及复方的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
3 代谢组学为中医药防治肾脏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某个特定的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随时空变化的情况,来研究生物体系代谢途径的一种方法[16]。代谢组学整体系统的研究策略与中医药理论思想不谋而合,是从事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的理想手段。因为,代谢组学研究的是反映机体状况的分子集合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所有影响机体健康的因素均可反映在代谢组中,基因、环境、营养、药物(外源物)和时间(年龄)最终通过代谢组对表达施加影响,即代谢组学具有明显的整体反应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代谢组学作为后基因组时代新的研究方法,最适合于中医中药多靶点、多系统的整体研究,最有可能反映中医证候“内实外虚”的本质特征。
在证候的研究上,引入代谢组学的平台技术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代谢组学与中医学在许多方面有相似的属性。代谢组学研究通过对某一病证相关特定组分的共性加以分析、判断,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病变过程及机体内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状况;同时,代谢组学还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生物标志物而达到辅助临床诊断的目的。它能够通过检测不同时间患者的尿液或血液,对这些由疾病引起的代谢产物的响应进行分析,即代谢物组的分析。其准确性依赖于仪器的性能,可以提高诊治的科学性和定量化水平[17],最有可能揭示中医证候的本质。
代谢组学研究中药复方对肾病的治疗作用有其独特的优点。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种生物体液,如尿液和血液等[18]。肾脏作为一个水液代谢器官,主要具有滤过、调节和稀释浓缩功能。对生物体液的研究,最有可能反映肾脏的生理病理特点。由于肾脏在人体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肾脏疾病的代谢改变常常是很明显的[19]。系统地研究肾脏疾病发病过程中代谢物的变化,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标记物,通过代谢途径追溯更深层次的病理生理改变,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疾病,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相对于传统的诊断手法来说,代谢物的微小改变能够更加敏感地反映疾病的早期改变,而相对于基因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来说,代谢组学更加直接、快速和简便。因此,我们相信代谢组学将有助于阐明“病、症、证”结构系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内涵;为规范证的诊断标准,探索证候的动态内涵和演变规律以及揭示证与疾病疗效的相关性提供科学依据。
4 总结
系统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新兴领域,代表21世纪生物医学的未来,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具有无限的潜力,将对基础医学、临床研究及药物研发等产生重要影响。中医药的研究若能与系统生物学相结合,将有可能从系统的角度诠释中医证候学的本质及中医药多靶点、平衡调理和标本兼治的治病机制和分子机制,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Ideker T, Galitski T, Hood L. A new approach to decoding life: systems biology. Annu Rev Genomics Hum Genet. 2001; 2: 343372.
2 Poon AC, Ferrell JE Jr. Systems biology. A clock with a flip switch. Science. 2007; 318(5851): 757758.
3 Pennisi E. Systems biology. Tracing life's circuitry. Science. 2003; 302(5651): 16461649.
4 Chen Z. Systems biology—the core dynamic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for the 21st century. Shi Jie Ke Xue. 2005; (3): 26. Chinese.
陈竺. 系统生物学——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世界科学. 2005; (3): 26.
5 Yang SL. The progress of systems biology. Zhongguo Ke Xue Yuan Yuan Kan. 2004; 19(1): 313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杨胜利. 系统生物学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 19(1): 3134.
6 Yu ZY, Du J. Proteome and study on the essential of TCM syndromes.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4; 24(9): 844846.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余宗阳, 杜建. 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证实质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24(9): 844846.
7 Wang MQ, Feng R,Yan SL, et al. Analytic research on the macroscopic effect of 5 cases of cold zheng and 59 gene microarrays. Zhejiang Zhong Yi Xue Yuan Xue Bao. 2003; 27(6): 6063.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王米渠, 冯韧, 严石林, 等. 5例寒证的宏观疗效及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研究.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3; 27(6): 6063.
8 Chen MJ, Zhao LP, Jia W. Metabolomic study on the biochemical profiles of a hydrocortisoneinduced animal model. J Proteome Res. 2005; 4(6): 23912396.
9 Zhai XX, Guo CG. Establishment of systematic theory of holistic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1998; 22(2): 104106. Chinese.
翟晓翔, 国承钢. 建立中药整体功效系统理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 22(2): 104106.
10 Perlman ZE, Mitchison TJ, Mayer TU. Highcontent screening and profiling of drug activity in an automated centrosomeduplication assay. Chembiochem. 2005; 6(1): 145151.
11 HumpherySmith I, Cordwell SJ, Blackstock WP. Proteome research: complementarity and limit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RNA and DNA worlds. Electrophoresis. 1997; 18(8): 12171242.
12 Peng J, Gygi SP. Proteomics: the move to mixtures. J Mass Spectrom. 2001; 36(10): 10831091.
13 Aggarwal K, Lee KH.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as a foundation for systems biology. Brief Funct Genomic Proteomic. 2003; 2(3): 175184.
14 Schmid MB. Structural proteomics: the potential of highthroughput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Trends Microbiol. 2002; 10(10 Suppl): 2731.
15 Patterson SD, Aebersold RH. Proteomics: the first decade and beyond. Nat Genet. 2003; 33 Suppl: 311323.
16 Nicholson JK, Connelly J, Lindon JC, et al. Metabonomics: a platform for studying drug toxicity and gene function. Nat Rev Drug Discov. 2002; 1(2): 153161.
17 Jia W, Jiang J, Liu P, et al. Application of metabonomics in complicated theory system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 2006; 31(8): 62162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贾伟, 蒋健, 刘平, 等.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8): 621624.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这四部分内容间的逻辑性很强,层层深入.本节教材的主导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而这也是必修2模块的一个教育侧重点,所以在模块2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与本节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相对性状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这对于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回顾旧知.但学生还不知道有关减数分裂的知识以及基因的本质问题,因此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假说.另外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验证假说的方案,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真正理解孟德尔测交实验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明孟德尔选择豌豆作实验材料的优点;掌握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方法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及验证;区别自交、杂交、测交、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和杂合子等基本概念;阐明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前调查和课堂模拟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整理归纳能力;讨论孟德尔杂交实验的相关数据,形成科学的实验分析习惯;会分析孟德尔研究的步骤,形成对假说―演绎法的初步认识;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及验证,阐明分离定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完成两个任务
以班级小组为单位,两个组的学生通过书籍和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孟德尔的生平事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科学背景),其他组的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表格对本年级同学及其父母的眼睑特征(单、双眼皮)进行问卷调查,并以表格的形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2.设计问卷调查的两个表格
3.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材料用具
两个相同的纸袋(甲和乙)、两种不同颜色的玻璃珠各20颗(如黑色代表含D的配子、白色代表含d的配子).
4.设计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学生阅读课本上“问题探讨”中的资料,了解“融合遗传”的观点.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补充,并作以下几点总结:①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②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融合遗传,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教师设疑:豌豆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孟德尔最成功的杂交实验是豌豆杂交实验?
让学生走近“遗传学之父”这一科学伟人,产生对孟德尔的钦佩和感动之情,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结合图片和课本上的示意图以及注解,尝试概括豌豆作为理想实验材料的一些优点,并思考两个问题:.杂交实验的含义是什么?如何通过纯种间的杂交获得杂种后代?人工传粉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请大家阅读课本“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并思考讨论:
1.为什么子一代表现高茎?矮茎性状消失了没有?如何来证实这一点?2.为什么子二代又出现了矮茎?
3. 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必然还是偶然?是个别还是普遍现象?如何证明?
4.如果不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分析遗传结果,会发现F2呈现3∶1的数量比吗?
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豌豆植株及花的结构图,师生共同总结优点:①自然状态下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产生纯种;②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如课本上列出的7对相对性状,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③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获得真正的杂种.
结合以上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初中的知识,介绍两性花、单性花、自花传粉、异花传粉,并给出相对性状、父本、母本、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基本概念.
找到了理想的实验材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德尔到底是如何进行杂交实验并揭示遗传奥秘的.
通过前面我们对孟德尔的了解,大家已经知道了,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还归功于其研究方法的创新,他在研究杂交实验的过程中,采用由简到繁的观察方法,即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那么,如果选择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对相对性状来研究的话,杂交实验该怎么做?杂交后代的茎高度可能是怎样的呢?
大家的实验设计和预测结果跟孟德尔的一样吗?
教师介绍孟德尔的正交和反交实验,强调孟德尔实验的严谨性.关于矮茎性状是否消失、如何证实的问题教师提出两个方案让学生讨论:1.用F1和矮茎豌豆杂交,看后代是否出现矮茎豌豆;2.让F1自交,看后代是否出现矮茎豌豆.
并给出性状分离的概念.
关键性:探究性学习;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52-01
生物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针对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对于支持学生的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没有完全革新改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拉大,实验教学活动只得其形而不得其法等等。为了切实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应将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意识,从真正意义上改变农村教学中的传统观念和方式方法。
1.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创设探究性情境的目的在于摒弃之前传统意义上教师与学生关系相割裂的错误观念,通过创设一个自由、和谐、平等、富有探究意识的学习情境,一方面,使得教师放下自己所谓的"架子",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自我创建的探索性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研究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将自己大胆的想法及时告知教师和同学,有价值的话题大家再对其进行研究讨论和深入分析,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探究的活跃性学习氛围和友好互动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课的时候,教师既要列举出不同胎生和卵生的动物,前者如猪牛羊,后者如鸡鸭鹅,同时也要适时进行课堂活动。生物的难度主要决定于教材中难点多少和性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日常的认知相抵出的地方,这更是教学的难点,很容易让学生一头雾水。因此课堂活动的形式可以是提问活动,首先由教师将所有动物名称列举出来,然后各组或者男生女生进行分类进行抢答提问,回答的又快又好的团队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课堂活动的形式还可以是进一步的言语探究,例如教师向学生提问"鸭嘴兽是胎生还是卵生",首先让同学们了解鸭嘴兽这一物种,其次让同学们根据课堂上已有的知识回答鸭嘴兽的种类,当同学们不明白为何卵生的鸭嘴兽属于哺乳动物的时候,此时教师再进行解说,同学们就能恍然大悟。这样通过学习――反馈――再学习的三步过程,能够让同学们对于胎生和卵生与哺乳、非哺乳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增加同学们的学术视野,提高学识。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当前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不到位,有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和教学观念落后上。尽管新课改已经持续很长时间,然而在某些农村地区,教师依然顽守已经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加之教师本身专业素养的不高,缺乏挑战和自我学习的意识,长久以来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教学活动的发展。对新一代教师的要求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在提高自身学识的同时切实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多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在维护自身教师权威形象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现象中归纳总结出相关生物学常识和原理,真正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和学习兴趣。
以《生物进化的历程》这一课为例,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依据课本的行文顺序进行授课教学,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网络技术环境进行创新性教学。具体来说,依据"生物进化"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放映相关的生物进化的视频、电影、纪录片等,让同学们在感概生命进化过程的奇妙之时,再利用PPT的形式,将已经制作好的同一物质的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及特点向同学们一一展示,以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好奇。正如伽利略说所:"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在课堂尾声,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幻想式的讨论,即讨论未来的动物或者人类是否还能再次进化,再次进化的理由以及进化后的新形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这样一种循环往复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进化这一空泛的主题。
3.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条件
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其独有的教学环境优势,即农村的实际生物自然条件。在过去的农村教学中,由于教师将教学束之高阁,割裂了生物教育与现实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浪费了农村这一块宝地。探究性学习理念要在农村生物实验教学中真正倡导实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从农村的实地环境出发,有效利用好这一天然的教学资源。在农村中开展探究性教育活动的另一个有利条件是,相比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与自然环境、生物信息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他们熟知自然,且在长期的农活劳作中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为课外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开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以《生物的变异》这一课为例,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完相关原理知识后,征求农民同意之后组织班级去田地里进行实地考察。如果有同学愿意邀请大家去自家田地里观察杂交水稻的特点和收成,教师可以请该同学向大家简要介绍农民对于杂交水稻的普遍评价,同时与其他传统普通水稻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杂交水稻更加高产更加具有经济效益的结论。通过实地考察,将理论与实践成功结合起来,有助于孩子们用科学理论指导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参考文献:
[1]施秀琴.生物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2010,7(28):17-18.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标学困生转化
一、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但新课标实施以来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相应地被提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日常事务中来。笔者根据自己在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工作所取得的经验,结合初中物理新课标的特点,对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内部成因和转化策略进行阐述。
一个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总体上说有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事实上,在形成学业不良的过程中有些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交互作用。大多数学生的学业不良是由于各种不良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1]在这些因素中,由于学生个人的内部因素造成的成分也比较复杂。笔者现主要从初中物理学困生(学业不良的学生)形成的个人因素特点出发,谈谈初中物理学因生的内部成因:
(一)畏惧困难
根据笔者与所结对的初中物理学困生共同分析寻找学业不良形成的原因和时间时发现,许多初三的学困生是在刚入初二时对初中物理畏惧困难的情绪造成的。从初中物理新课标安排顺序来看,虽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的一大飞跃性的大进步(首先体现出来的是合科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初中分科教学的很多弊端,减少学科界限),但是因为学科的特点而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教材的编排上看,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所学习的是介绍性的有关物质结构的内容。这些内容一般仅要求学生对所教内容的认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都结合自然界中的实物(或模型)进行学习,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作载体进行学习;进入初中三年级后,学生首先学习的是具体较高抽象思维的物理学抽象概念的内容,如密度、功、能、压强等。一向习惯于利用形象思维方式的初中学生,突然要求其具有抽象思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学生对这一转变过程的畏难情绪。
由于学习内容的改变,必然造成学习方法、策略的改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得以转变。学习方法、策略一般容易转变的人是很容易适应不同学习环境和方法的人。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做不到这一点的学生,容易成为学困生。
(二)不喜欢动手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喜欢具有一定思辩的问题,有些学生则喜欢动手做实验。虽然说并不是所有的初中物理学困生都不喜欢做实验,但确实存在一部分学困生与不喜欢动手做实验有关。这些学生往往在上实验课时是旁观者,只看同组的其他同学动手做实验,而自己则对动手实验毫无兴趣。
学好初中物理,学会观察和实验是最关键和最基础的技能,这里的实验不但是教师在探究课上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的实验,而且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懂得发现问题、用实验解决问题。这就是科学实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独立学习能力差
我在教学就有遇到这样的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作业。这样的学生一般对自己不自信。初中物理的学困生一般就是这一类学生。独立完成一项作业,独立完成一个问题的思考、独立完成一个实验、独立回答一个完整的问题。这些对于一名学困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学困生缺少的就是这些方面的能力,他们在学习上总想有所依靠,完成作业时必须与同学坐在一起;即使偶尔能解决一个问题,但总是不自信,寻找答案或与别人核对答案后才放心;有一个问题时不敢单独提出来,原因是怕教师和同学笑话他
(四)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于一名初中物理的学困生来说,由于长期的得不到在学习上的成功的体验,学困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1)缺乏思维的毅力。
思维的品质中表明思维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在思考一个初中物理的问题时,思维的持久性品质对解决这一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困生面对初中物理的一些问题普遍存在缺乏思维毅力的倾向,遇到一些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去思考的问题时,学困生往往显得很不耐烦。这样,很多学困生在面对一些稍难的题目或作业时,不是选择怎样去面对困难迎面而上,而是选择了逃避,有些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检查而去抄袭其他学生的作业。
(2)缺乏注意的稳定性。
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具有一定限度的注意的稳定性,但是不同的人注意稳定性的强度是不同的,注意的稳定性也并不是一个人的先天,它是一个人后天在学习生活中"锻炼"的结果与产物。由于学困生在对待初中物理的一些问题时显得明显的不足,学困生对待一些问题总是"心不在焉"。
(3)学习态度差。
由于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一些问题,并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学习不良反应:学生面对一些问题觉得无所谓、解题时马虎、书写潦草、作业完成后不检查等毛病。
(五)缺少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学习需要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它是追求学习效率的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情景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技能,以及对整个学习活动及其有关因素进行监控的方法技能。[2]显然初中物理的学困生普遍缺乏的是无认知的能力、即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比如说面对初中物理的整个学习过程,学困生对学习计划、学习过程的监视、学习过程的调节等很缺乏。
另外,由于初二学生所学习的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是物质的基本性质等的介绍性内容,一般的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学习由于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作指导,学习过程中只重视对一些物理的概念、名称的"死记硬背",并把这种"死记硬背"带到以后的学习中来。针对初二学生来说,生物理学上的一个个概念与名称仅是文字上的抽象概念,没有实际上的现实意义。故此,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内容,当然记忆的长久性就无从谈起了。
二、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针对上述对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内部成因的分析,笔者采用了如下的转化策略:
(一)形象开路,抽象渐入:
从初中学生生理上的发展特点分析,初中学生已经逐渐地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了,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但是在转化初中物理的学困生时,我们要重视形象思维的训练,并作为学生学习初中物理概念、规律的基础,而抽象思维可在形象思维基础之上得以培训与提高。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学生对"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理解时,学生对于这一规律的理解是非常表面化的、是对文字面上的一种感性认识,根本不能够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是,若教师引导学生以形象化的思维理解这一规律,则这一规律显得简单:如可以做实验,不管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还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在水的这个角(不管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总是小于空气中的角。通过实验后,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有关这一实验概念的"表象",则学生在以后应用到这一问题时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这一表象。再比如,当学生在学习"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对于物体的上浮、下沉还是漂浮是液体与物体(实心)密度的大小比较有关",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一关系。所以,对于这问题,单纯从文字或公式的理解是很难的,学生不容易记忆。但当我们从形象的具体例子出发,从类比的方法出发,这一问题就可得以解决:如我们可以举例子进行类比,把木块浸没于水中,木块上浮,(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可类推)其他同理。从上述的举例分析可以看出,以形象的思维去表达抽象的概念规律,是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培养抽象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二)勤奋作基,方法作径:
一类初中物理学困生是因为学生本身不努力、不勤奋造成的,而有些学困生很勤奋地学习,但是缺乏必要的方法而使自己成为了学困生。要想学好初中物理这门学科,勤奋与方法这两者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对于勤奋,不管是从一些伟人的事迹中还是从学生身边的例子中都能说明问题,这里勿需多言。但是一般的学困生都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面简述之:
1.加强学习的计划性。
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可以促使学习目标的实现,可以磨练学习意志,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3]指导学生制定一个科学的学习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2.加强预习、复习活动。
3.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元认知能力。
不管是对整个学习过程还是解决某一个简单问题的,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元认知能力。简而言之,元认知即是对认知的认知和监控。也就是说,人可以跳出一个系统来观察这个系统并且控制这一系统,通过元认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4]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若懂得怎样去反思、总结前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打算或吸取教训,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效率和水平将会有所提高。同样,解决了一道初中物理的一个问题后,学生若懂得怎样去反思、回顾这个问题的解法、思路及自己解题时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这样,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将不断提高。
4.加强学困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般说来,解决初中物理的问题有如下的步骤与方法:
(1)全面理清问题,通过较快速地浏览整个问题的整体框架大致了解问题的状况,但一定要明确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性是什么。
(2)以问题为思维的中心,以问题中已知各数量关系为主线,理清已知问题中的各数量关系与问题存在的关系是什么。
(3)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类型,大致以什么方式回答。
(4)初中物理的问题一般很注重思维过程。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首先通过明确问题的目的性,通过逆向推理的方法进行解题。如下题的解题思路:
题目:一金属块挂在弹簧秤的下端,弹簧秤的读数是0.89牛;若把金属块全部浸入水中,弹簧秤读数是0.79牛,求金属块的密度。
解题思路:
①解决什么问题:求金属块的密度ρ金;
②逆向思维:求金属块的密度,只要求金属块的质量与体积;求金属块的质量,只要知道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已知在空气中金属块的重量);求金属块的体积,则只要求金属块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体积;求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则只要求金属块浸没于水中受到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的两次示数差表示)。
(5)克服思维定势。从总体上说,初中物理中哪一部分问题应用哪一知识去解答,在学生的思维中已经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于一般的解题是有好处的,它可以减少学生思维的时间;但是思维定势也往往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解题的"死胡同",故在解决一些问题时,有时要充分地利用思维定势的优势,有时则要克服。如上题中,求体积时并不能利用密度与质量的关系进行求解,则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利用浮力的知识。
(6)选择多种方法进行解题。每一个题目的解题都有一定的方法,且思路不同,这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形成这样的一种习惯:当以自己的方法完成解题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另外的解题方法。
(7)解决一定问题之后,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
(三)化整为零,化零为整
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就是"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过程。当学困生面对初中物理内容时,要把整体上的知识体系各个击破,从细处学习知识内容。但是,毕竟初中物理是一门有系统性的学科,这一学科中各知识点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通过理顺这一关系,学生对知识形成网络化。
(四)重视解疑,更重激疑
对于初中物理的学困生,学生的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是进行学困生转化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平时的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困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一般的学困生很难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确实,对于初中物理的学困生,平时的他(她)们很少把时间投入到思考一些初中物理的学习问题上来,即使有些学生平时有思考学科上的一些问题,但由于其在思考的过程中,他(她)们所获得的失败的消极体验机会比积极体验机会多得多,所以这给他(她)们下一次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形成一定的障碍,教师在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有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对某一个方面经过认真思考的。通过点拨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并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
(五)倾情投入,师生共感: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转化过程是一长期的过程。这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转化一名学困生,笔者认为教师在情感的投入方面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取得学困生的信任与支持。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并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指导工作,更是对学生心理上支持、理解、信任工作。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长等的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业优秀生比较重视,而对学困生则忽视了。长期受到这一意识的影响,学困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心理鸿沟。学困生的心理相对教师来说是封闭的。这时要转化这名学困生,首先教师的一切行为必须取得学困生的信任与支持。
2.相信学困生具有可发展的潜力。
笔者认为,"真诚地相信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这一点是转化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工作的基础。从人的发展与学困生的形成原因等角度分析,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超级秘书网
3.与学困生建立类似于"互惠互利"的"平等关系"。
转化学困生时,教师不要以高姿态对待学困生,不要以为对学困生学业上的帮扶工作是对学困生的"施舍"。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来,使学困生感觉到教师与学困生的关系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平等关系":教师可以从学困生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同理,学困生也达到了被转化的目的。
4.教师是学困生学业上的指导者,又是精神上的支持者。
任何一个学困生,其总是回避着自己在学业上的后进,总是以自我封闭的形态出现在教师的面前。其实学困生在班集体中的心理压力是无形的,也是非常大的。教师在这里的角色并不仅仅是对学困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工作,更重要的是给学困生以精神上的支持,使学困生走出"自卑、自闭"的心理。
总之,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艰巨而富有挑战意义的工作,它需要更多的教师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来。笔者相信,一名好教师不但能使优秀生更加优秀,同样能使后进生不再后进了。
参与文献:
[1]刘晓明傅贵芳编著中学生学业不良的评价与干预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21页
0前言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基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医学检验在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同时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以及临床检验技能的实用性的检验人才。《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内容涉及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为后期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2014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结合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转型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在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从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改变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索。
1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授课总学时为80学时。课程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每篇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分别叙述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归纳为“三性两法”)。内容编排上,该课程的各论部分是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比如细菌学各论部分基本上是按照细菌典型形态来编排的,合计包括了十四类。如果仅仅利用课堂上授课很难把所有内容讲完,而且面对如此繁多的病原微生物,学生也很容易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体设计时,我们确立了以核心知识为主线的原则,选择目前影响较严重或流行性高等的病原微生物作为重点讲解章节,而精简一些相对少见和较易理解的章节。
2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任务驱动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医学微生物学》各论部分的每一类病原微生物的内容基本都是从“三性两法”五个方面来介绍的,我们通过在课堂上仔细讲解一些重要病原微生物后,会将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章节以有奖任务的形式分配给学生,学生课后自己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在带着“任务”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2.2 PBL教学法
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将一些实验项目进行了改革,会提前一个月布置实验内容,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设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课上总结陈述和讨论。当然对于较难理解的章节依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法,但是在授课结束后结合经典的习题练习巩固,推荐给学生一些质量较好的精品课程进行再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3改变考核方式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理论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同样重要,我们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1)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都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注重过程考核。除了常规的出勤和作业要求外,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如参与小组讨论、病案分析等)都可以作为平时成绩加分项,实践教学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都是平时成绩考核加或扣分点。
(2)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逼”学生在课后多下功夫。学生自己整理课程的重点知识点汇集成题库,根据出题质量给予评分。学生在出题过程中,回顾和梳理了课程的重点知识,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3)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易班平台进行课前预习或期中考试考核,大幅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考核方式更多样,教学质量和效果却得到明显改善。
4总结
人类迈入21世纪的同时,也迎来了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医学检验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加以提高和发展。《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机制非常重要,是他们在今后的实践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商务礼仪训练 提升 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35-01
1 引言
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及教高[2012]4号文件分别先后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社会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高职学生首先要具备以德为先的基本素质,同时要具备相应的职业就业技能,以及通过高等教育积累的专门化知识底蕴。
商务礼仪训练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采用教、学、练一体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强化性训练,促使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
2 商务礼仪训练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已经是90后,该阶段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特点是心高气傲、我行我素、自由散漫、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自我控制意识和心理素质较差、服务意识弱、缺乏创新力。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把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问题提到迫切解决的日程上。在商务礼仪训练教学实施过程中以企业商务活动为线索,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之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基本的礼仪训练掌握商务礼仪基本行为规范技巧、提升个人形象。特别是针对如今大学生在职场中比较欠缺的抗压抗挫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服务意识、创新能力等素质能力都有很大地提升。
3 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所谓项目教学模式就是强调以典型活动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直接参与的一种教学模式。从任务的确定、学生的分组、任务的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由学生全程参与、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问题的作用。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在设计项目时考虑到所提供的内容要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结,从商务活动中所选取的教学项目要能够可实践的和富有吸引力的。通过每一个项目的完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就会得到一个阶段的提升。
3.1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根本。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即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是当今企业在招人、用人时首要考核的标准之一。
因此,我们从仪态方面要求学生每次上课打铃的时候必须以标准站姿站好队列;从仪容仪表方面要求男生必须穿西装、打领带配黑皮鞋,女生穿西装配高跟鞋、化职场淡妆,以商务职场中员工的角色来参加商务礼仪训练。使学生角色转化,养成自觉遵守职业纪律的好习惯与严谨的职业态度。
3.2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素质
设置一些商务活动背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职场角色,从而体验商务礼仪规范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并从中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例如,我们设置一场商务迎送活动。要求如下:
①5-7人一组,由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设计、编排商务迎送活动内容,编写活动策划书。
②在这一商务活动中包括以下场景:到机场迎接客人;引领客人上车,车内交谈;到宾馆安排好客人住宿;引领客人参观公司并进行简单的商务洽谈;送客人到机场登机离开;礼品馈赠。
③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介绍的次序、介绍时的手势、握手时的注意事项、引领手势、轿车乘坐礼仪、名片礼仪、电话礼仪等。
④学生可以根据小组设计的情节安排总经理、秘书、司机、客人、宾馆服务人员等职场角色。如果有的人在活动中角色内容少,可身兼多职,即一人扮演多个角色。角色饰演完毕后要以标准站姿或是坐姿坚持在自己的最终岗位上。
⑤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小组互评,老师点评,最后核定成绩。
为完成任务,每个学生在各环节都能全员参与、全方位参与,逐步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和主动服务精神。
3.3 激发学生的创新力素质
从活动策划到角色分工、从服装准备、道具准备到按计划进行,每个人都积极献谋献策。为了使活动效果更真实,学生会到企业拉赞助,通过社会关系到企业借服装、设备。同一项目活动,每组表现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不但更激发了大家的创新力、提升了大家的动手能力,也为其他组观摩的同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想法。
4 结论
通过项目式教学模式将程序化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互动的空间,激发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灵活掌握标准的商务礼仪行为规范。商务礼仪训练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在我院已进行了4届的教学实践。通过训练,学生在道德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创新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服务意识等诸多方面职业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N].2011(12).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演示教学;演示练习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尝试将“任务驱动、演示教学”及学生“演示练习”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它克服了“任务驱动、演示教学”教学方法中教师“主导”作用体现不够、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教学任务难以落实等问题,又克服了单一的“演示教学”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缺点。在任务驱动中还给学生留下了学生演示练习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变主动,教师演示教学结束后学生还要重复老师的操作势必会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在主观能动方面得到了锻炼。本文从信息技术教学中事先的“任务”引发学生思考到教师的“演示教学”让学生从中解决问题及最后的学生“演示练习”加固理解这三个环节进行尝试探索,即要求“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任务驱动、演示教学”教学方法到底有哪些特点呢?我觉得只有充分认识和明确该方法,才会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知识点及其各种操作技能,更应该把握重难点,从简单的有趣的问题引入并明确提出本节课药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完教师的演示教学、认真听完教师对各种知识的讲解。要认真的做好这个任务“任务驱动”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用以前的“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改用以简单的“任务”为线索、以各种有趣的“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认真演示各种教学技能,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
再次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帮助、鼓励和点评,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其中的“演示教学”在这一环节里的作用有如何呢?大家知道,由于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层次不一样,甚至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时根本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初中的学生也存在如此情况,即使他们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是个体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动手实践能力的差异等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同。再者,部分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家长也给他们配备了笔记本、台式机等。为了让信息技术水平落后的学生学习时也不感到困难,他们当然离不开老师广播演示教学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从老师的演示讲解中获取,从实践中理解。从而完成教师的“任务”。
所以,“任务驱动、演示教学”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明确“任务驱动、演示教学”教学方法的特点后,我是这样来具体实施的:
一、“任务”要有层次感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要“任务”要有层次感。
二、“任务”要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完成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初中第五单元《网络之家――网页制作》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网页的方法。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讲课之前,教师就要搜集一些好的网页给学生看。在网页中不仅要有好的文字内容,还要有优美的学生爱听的背景音乐,以及一些好看的动画效果。这样的网页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学生会立即表现出兴趣。学生有兴趣学习后,教师就要安排好每一个“任务”。用一个个“任务”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网页设计。具体这一章的“任务”,可以分为让学生完成制作一个简单网页,制作一个框架网页和制作一个动态网页。在学生制作网页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自己看教材,多看一些别人设计好的优秀网页,从易到难地学习。特别是在学生自己动手上机实践时,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旁起一个“辅导员”的作用,给学生答疑,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在网页制作的“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由于创设了愉快的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感性认识,并用一个个“任务”引导学生自学和上机实践,因此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本章知识。
三、“任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高一年级的《程序设计初步》,这一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对于这一章的“任务”,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演示时,一定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才能够突破难点,掌握基本程序设计的方法。在设计本章的“任务”时,应选取一个简单而有趣的程序作为“任务”。比如制作一个死循环程序称为病毒的简单程序入手,可以排除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畏难情绪。选取的程序必须有趣,这样能使得学生乐意参与学习。在讲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探索,对于一些简单操作,就要让一些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并进行讲解,讨论。通过学生的参与演示和讲解,师生就可以共同合作和完成这个“任务”。“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后,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难点,上课也不容易走神,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几年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将“任务驱动、演示教学”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演示练习”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它克服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教师“主导”作用体现不够,教学任务难以落实等问题,又克服了单纯的“演示练习”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缺点。教师必须很好地把握任务提出这一环节,这也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现成效的前提。教师提出的任务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根据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提出任务。任务提出的方式一般有:教师直接提出任务;给出大的范围,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具体任务;教师操作演示,让学生对教师熟练的操作产生发自内心的赞叹从而激发自己动手操作的想法。在任务提出时要注意与学生的交互,只有学生认同的任务,学生才乐于去学习。
例如在学习Excel 的函数时,老师首先调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求班级学生总成绩的Excel表(当然总分一栏是空的)进行教学演示,接着快速地利用求和函数算出第一个学生的总分,然后利用Excel表格的功能快速用鼠标“拖拉”出其他人的总分成绩。学生很是佩服,我便及时提示“其实你们也可以做到哦!”最后提出问题明确任务,让学习通过自己实践操作掌握三个函数的学习任务。教师要重视所提任务的难度,保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地学习。在这阶段,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而应该走到学生当中去,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若学生在操作学习时遇到不能自行解决的困难,教师要诱导学生,给出相关提示,但不可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操作时遇到的典型性问题,并记在心里,做到心中有数。特殊情况下,教师也可对全班学生做简单提示,保证学生能完成提出的任务。
另外我觉得通过应用“任务驱动、演示教学”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会让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自我探究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其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互相帮助,加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增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任务驱动、演示教学”教学方法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的可喜的变化,也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任务驱动、演示教学” 教学方法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学生的“演示练习”这一环节,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学生都乐于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这时要让学生走上讲台,在教师机上演示学习的成果。如果演示过操作程中出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可以让下面的学生帮助解决。演示完毕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指出成功和不足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若有错误,可请其他同学帮忙纠正,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给以积极的评价。当然,也可以让动手能力差的害怕动手、不愿动手的学生上讲台进行操作,老师给予鼓励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操作过程,并随时观察学生的操作步骤,遇到学生不能帮助解决的困难要及时进行辅导,克服学生了心理障碍,操作完成后给予鼓励,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的主动起来。当然教师对于重难点问题要进行操作演示,辅以讲解说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小结本课内容,提出巩固练习的目标和要求。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对自己在自主学习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对于那些在自主学习时已经能较好的完成任务的同学,也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进一步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最后,教师对整节课做出一个总结,让学参与总结互评,总结这些任务的解决、落实情况,让学生和老师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课题研究;生物学原理;生物科学素养;能力
笔者参加了我校报批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市级课题研究。“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其研究的项目之一。为了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验证“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中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兹将本人负责的项目作如下总结:
生物学原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而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则构建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平台。生物学原理科学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中心特点是,理解重要的科学观念,懂得科学技术潜含的力量及各自的局限性;具备科学思考的能力;能够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运用于个人决策或参与公共文化事务之中 。生物学原理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呈现了生物科学的事实观念和特点,而且还呈现了生物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方法。因此,生物学原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而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则构造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
生物学原理的重要特点生物学原理反映了生物界中的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生命活动中的本质关系,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形成机理 。生命性生物学原理重要阐明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而生命活动规律重要表现在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化、进化及系统发生等方面 。生命性是生物学的根本特性,生物学原理是围绕生命活动这个中心展开的。综合性生物界具有少样性,生命系统具有少层次性,而且是高度组织化的,如生命系统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在生物系统不同层次上有着各自的生物学原理,但每一具体的原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许少原理不仅超越了生物科学单一学科分支的范畴,涉及到各种生物类群,而且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其它学科,特别是近代生物科学的综合性发展更加注重了学科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 。因此,生物学原理的综合性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资源和空间 。
加强生物学中心观念的教学生物学原理是建立在生物学观念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生物学知识,它反映了生物学事实或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形成生物学观念和掌握生物学原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形成生物学观念是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基础,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生物学原理;另一方面,掌握生物学原理可以使学生从生命活动变化中去进一步地理解巩固生物学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物观念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就无从谈起 。加强观念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创设便于理解观念的良好环境,提供探索生物学观念所必须的感性材料或典型事例 。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素质不等于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接合,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现实的教育形式下,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提高,而普遍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及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与素质教育相背,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实践相互脱节,学生毕业走入社会,技术、技能等能力极其低下,创新意识薄弱,知识面狭窄,应用能力不足等缺陷。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极其低下,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生物学教师,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改进评价方法、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周围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现在每个初中生毕业后必不可少的能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将生物教学与个人和社会相联系,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从生活中走进书本,再从书本回归生活,使生物学与学生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使抽象、枯燥的生物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进一步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真实感,同时感受到生物学的趣味与作用,领悟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进而增强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有效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生物课学习能在以下四方面得到发展: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
生物学属于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途径和方法,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学与其他领域认知模式的不同,也体现了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生物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理解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将有助于生物教学改革和实践,通过生物课培养学生兴趣、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重视方法、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生物研究的科学方法,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笔者根据参加课题研究的实际教学经验,将义务教育阶段有关利用生物学原理能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微生物、实验等五个方面。例如实验教学方面,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科学实验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佳方法之一。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同样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生物学能力的获得和生物科学素养的达成同样也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既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发展各种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的协作精神。生物实验教学为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
生物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个步骤,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有效操作方式。
把实验课和理论课、活动课、课外实习、野外考察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实验课教学开放空间向课外和校外延伸,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的生物资源。如:植物学实验中植物各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可以和野外考察结合起来,以野外的植物为材料,观察记录不同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特征,花及果实的类型,植物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植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与植物生活环境适应性,使学生以新的目光新的角度,发现一些课堂上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新问题,开阔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科学和思想情怀。充分发挥学生在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沟通与交流,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注入式”变成“主动吸收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能力、信息收集鉴别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1]。
生物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通过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当中体验到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能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行为来对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思维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一切并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时,自身的科学素质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而科学素质的提高对于我们国家建立和谐社会以及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国家精神文明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物学新课程开创了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教育的新局面,新的课程标准把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作为生物科学素养和重要组成部分。在STS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临的问题。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体会到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STS教育的效果。课堂上若选择一些学生感谢到亲切、实在、能接触到相关问题或与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有关的热点问题组织教学活动,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