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贸公司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真实外贸业务;离岸外贸公司;国内外贸公司
1概念的界定
“真实外贸业务”具体来讲,就是民办院校尝试成立一个离岸外贸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开展外贸业务;或者民办院校和外贸公司合作,由学生挂靠在外贸公司名下,以外贸公司名义或者以个人名义开展外贸或者个人外贸。而在教学中引入“真实外贸业务”就是将离岸外贸公司和挂靠国内外贸公司作为民办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平台,之后该校学生在大四毕业实习期间就可以进入公司,或者在大三完成相关专业课程之后挂靠在外贸公司名下,从事真实的外贸业务。最终扩充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引入“真实外贸业务”的缘由
目前民办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已发展成熟,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在理论教学方面
由于缺乏一个真实的环境来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学生一则感觉到理论知识并无所用,失去学习的兴趣;二则对于课堂知识难以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将来在工作中不能学以致用。
2.2在实践教学方面
2.2.1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主要以实训室模拟实训的形式存在。近年来,各个学校都投入了较大财力、物力建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模拟实训室,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模拟软件等。但校内实训室通过模拟实训进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有:①外贸仿真实训软件大多是先设定一个具体的交易背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任务需要来制作单证、学习外贸流程,在此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国际商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市场开拓和国际化运作。②外贸仿真实训软件往往将具体的贸易商品抽象化,学生只能简单了解自己所贸易商品的少数信息,这脱离了现实中贸易商非常关注的商品性能、质量以及工艺流程等参数。③外贸仿真实训软件中提供了通过电子邮件沟通的方式,这不能满足实际外贸业务中进出口商业务人员需要面对面交流、沟通、谈判等对外语运用的要求,也不能为学生提供外语运用能力的锻炼机会。④在实训室用外贸仿真实训软件进行模拟的做法,即便再仿真,还是与真实的商业环境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无法直接体会外贸风险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防范外贸风险,无法直观感受外贸流程中的税务、海关、银行、货代等部门。
2.2.2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主要是由学校与外经贸企业、银行、海关、商检、运输保险等部门达成合作协议,由外经贸企业、银行、商检等合作部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与外经贸业务相关的实际操作情况。校外实习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也有以下问题影响实际的实习效果:①一项外贸业务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中间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受实习时间的限制,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②外贸谈判及营销策略涉及到外贸企业的诸多商业机密、谈判筹码、底价等内容,而且在谈判与交往中也需营造特有的气氛。因此学生难以深入到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业务操作,实习效果受到影响。③据调查,绝大多数的外贸公司每次愿意接收的实习学生数目不超过10人,那么学校的几百名实习生需要学校去交涉成百家用人企业,交涉接洽工作十分繁重。很多外贸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甚至排斥与校方合作,实习基地难以落实。④学生自己寻找实习企业还面临着实习企业难找、专业不对口等困难,因为大多数外贸企业考虑自身成本开支,往往不接受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所以,只有让学生从事真实的外贸业务,才能锻炼出符合国内外需求的外贸业务能力。
3实施“真实外贸业务”的困难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引入“真实外贸业务”的重点在于离岸外贸公司的成立,和国内外贸公司的挂靠。而对于民办院校来讲,这两个任务的实施实属不易。
3.1成立离岸外贸公司方面
众所周知,成立离岸外贸公司对全国民办院校来讲尚属首次,因此必然存在诸多困难,当前我们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①离岸外贸公司的成立与运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民办院校本身办学经费有限,很难满足离岸外贸公司的费用需求。②离岸外贸公司的业务范围必须要符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才能够给学生提供专业、高效的锻炼机会,而外贸业务种类繁多,灵活复杂,使离岸外贸公司确定发展方向有一定的难度。③离岸外贸公司本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外贸环境,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但是离岸外贸公司与民办院校性质迥异,运行不同,两者容易出现排斥或分离。
3.2挂靠国内外贸公司方面
一般来讲,民办院校挂靠国内外贸公司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官方渠道由学校主管职能部门负责联系和建立;二是通过私人关系由指导教师以院系的名义负责建立。但是由于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使得挂靠国内外贸公司的长期有效性受到影响。特别是当学校发生人动时,这些挂靠国内外贸公司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都大打折扣。
4建设“真实外贸业务”的方案
经过细致而又慎重的考虑,本文对于民办院校成立离岸外贸公司和挂靠国内外贸公司的建设思路落实如下:
4.1成立离岸外贸公司方面
本文意欲通过分阶段两步走的方式来落实:第一步是建设跨境电商实训室,第二步是成立离岸外贸公司。
4.1.1第一步——建设跨境电商实训室
当今,跨境电商是随着互联网应用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国际贸易模式,是未来贸易发展的潮流。但由于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跨境电商人才缺口严重存在。因此,本课题为了顺应国内外贸易发展形势的需要,将跨境电商作为民办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实训室的选择方向。具体做法:①跨境电商实训室成立方案:一、可以调研国内已成功建设跨境电商实训室的民办院校(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学院等),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来成立;二、外包给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司(比如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他人专业的信息和技术来成立。②为了将跨境电商实训室的建设成果顺其自然的升华到成立离岸外贸公司,民办院校可以将订单班模式加入跨境电商实训室。跟据本人所收集的信息得知,2015年6月1日,阿里旗下正式启动“百城千校•百万英才”项目,民办院校可以借着这个利好的机会,与该项目授权机构(比如广东新航线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浙江集群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订单班协议,即把外贸企业拿订单的环节放在民办院校。通过该协议的实施,由授权机构的资深教师来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培训跨境电子商务方面的实务操作,然后学生利用所学到跨境电商专业技能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帮助外贸企业推广产品和拿订单。这种订单班模式可以让在校师生在真实外贸业务方面小试牛刀,从而为下一步成立离岸外贸公司收集信息,积累经验,预知困难,扫清障碍。
4.1.2第二步——成立离岸外贸公司
本文研究认为,目前有各种机构都能够帮助民办院校在离岸成功注册外贸公司,而且专业高效、省时省费用。但是民办院校成立离岸外贸公司是以教学为目的,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成立方案。即民办院校应以跨境电商实训室为依托,循序渐进的发展成离岸外贸公司,这样不仅可以夯实离岸外贸公司成立的基础,也可以满足离岸外贸公司运营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具体做法:①之所以将外贸公司选择在离岸注册,主要是利用该地区的优惠政策和法律体制,花尽量少的时间,低的成本来建立并维护离岸外贸公司。②通过跨境电商实训室的训练,培养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从事外贸工作的素质和能力,为离岸外贸公司的成立提供了优越的人力资本条件。③跨境电商实训室的订单班模式可以为离岸外贸公司的运作带来丰富的客户资源和产品资源。本文研究认为,民办院校必须稳打稳扎,以使离岸外贸公司能够成功建立并长期生存,这样才是在教学中引入“真实外贸业务”最根本的实现途径。
4.2挂靠国内外贸公司方面
建立长期稳定的挂靠国内外贸公司才有利于民办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然而,学校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本课题尝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民办院校和挂靠国内外贸公司的利益契合点,使得双方的合作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在民办院校挂靠国内外贸公司的过程中,校企之间构建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是保障挂靠国内外贸公司长期稳定的内在因素。对于民办院校而言,应该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积极为挂靠国内外贸公司服务;而对于挂靠国内外贸公司而言,民办院校学生借用其名义发展外贸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必须明确划分与民办院校的权责利关系。除此之外,民办院校和挂靠国内外贸公司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还可以采取合作办学的方式。
本课题研究认为,民办院校挂靠国内外贸公司虽然比较容易实现,但能够长期维系才能够在教学中引入“真实外贸业务”的思路得以彰显。民办院校成立离岸外贸公司或者挂靠国内外贸公司,实质就是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真实外贸业务”中锻炼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外贸从业和创业素质和技能。从而彻底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和不足,切实实现民办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作者:鲍晓 单位:武昌首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汪占熬,陈栋.新建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于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国际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23-26.
[2]黄大明,黄俊明,黄伟,杨春兰.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6:140-143.
[3]韩天学.校企深度融合下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53-55+60.
外贸公司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的行为,称为间接或者行纪行为。在行纪合同中,人(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活动,其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直接对自己发生效力,这与民事行为中人以被人名义进行活动,其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直接对被人发生效力,是不一样的。在外贸中,外贸公司国内供货或进出口商品,当他们以自己的名义同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时,这些外贸公司在进出口合同中处于合同当事人的地位(卖方或买方),该进出口合同的民事权利和义务都由外贸公司直接承担。对外贸公司来说,这种责任有时可能是很重的,与其所收取的佣金是不相称的,因此,当前外贸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外贸公司以较少的收费承担较重的责任,不尽合理。新《合同法》的颁布,使这一矛盾得到了解决。
新《合同法》在分则中规定行纪合同是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由此,我国外贸公司接受国内供货或用货部门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同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的行为可由新《合同法》中有关行纪合同的立法来规范。第一,行纪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行纪人对该合同直接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第三人不履行义务致使委托人受到损害的,行纪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第二,行纪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知道委托人的,委托人可以介入行纪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以自己的名义对该合同直接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但行纪人与第三人另有约定的除外。第三,行纪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知道委托人的,可以选择委托人或者行纪人作为该合同的相对人,但行纪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第三人知道其委托关系的,应当由委托人对该合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第三人不知道其委托关系的,应当由行纪人和委托人共同对该合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合同法》的上述规定,弥补了外贸制方面立法的不足,使外贸公司在外贸中以较少的利益承担较大的责任的矛盾得以解决,为推行外贸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如何理解新《合同法》中有关行纪合同的规定在外贸制中的适用,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无外贸经营权的新疆某公司委托北京某外贸公司为其从日本某公司进口设备配件,北京外贸公司又将此委托事务经新疆公司同意,转委托给深圳某外贸公司,深圳外贸公司依据外贸合同进口了设备配件,并将其直接交给了新疆公司,新疆公司按委托协议、将货款支付给了北京公司,北京公司又按转委托协议将货款支付给了深圳公司,但深圳公司未将货款支付给日商,日商因未收到货款,故不派遣专家为新疆公司调试设备,使设备无法正常运转,造成损失,遂引起纠纷。在此之前,日商与新疆公司曾有过长期业务合作关系。
一、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从国外统计数据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1.从国际贸易拖欠案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2.从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看:(1)海外华人公司(包括我国港、澳、台公司)占50%;(2)不良外籍公司占20%;(3)纯为货物有争议的公司占20%;(4)驻外机构占5%;(5)其他占5%。
3.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
4.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二、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人们经过对几十起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拖欠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在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不重视对外商资信调查。资信调查是我国外贸公司对外成交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外商资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外贸公司能否严格履行合同,安全收汇、收货。有些外贸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对外商既不做资信调查,又轻率采用对出口方具有极大风险的付款方式(D/A、T/T),给国外一些不法商人欺诈行骗造成可乘之机。在对外贸易中,即使多年合作的老客户资信情况和经营状况也并非一成不变。当老客户付款出现异常时,如果缺乏警觉,不及时进行资信调查,了解其目前营运状况,便会丧失避免风险的机会。
2.货物质量有问题,履约不严肃。出口中不按时交货,货物品质、数量、规格与合同不符,导致外方索赔现象时有发生。
3.合同条款有纰漏,业务操作不规范。有些合同货物品质规格不具体,违约责任不明确,支付条款不对等,出现争议难以解决。在信用证条件下的交易中,由于不严格审证,操作不慎,出现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的不乏其例。
4.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对外贸易中“重关系,轻索赔”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宁可国家利益受损失,也不愿或不善于拆诸法律,有的公司选择国外不良讨债公司追款,反受其害。
从上述现象和存在的客观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际贸易拖欠的形成,既有国外原因又有国内原因。就国外原因而言,海外一些不良公司利用我国开放之际,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但相应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外贸公司业务人员与管理者还未完全熟悉国际操作规范,又有急于求成的心态,用人情或小恩小惠等方式,将我外贸公司仅有的一些原始警戒攻破,或在合同条款和操作方法上设下圈套,为今后拖欠制造理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企业逾期未收汇属于国外方面诸多原因中,进口商信誉差和我驻外机构有意拖欠约占50%的比重。另外,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
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公司体制与现代化的国际经贸发展要求不适应。我国外贸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虽经转换经营机制,扩大自,但在经营、企业管理、财务制度等方面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对业务人员和业务活动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又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3.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4.一些公司管理水平低和业务人员素质差是造成国际贸易拖欠的直接原因。近年来,过分强调国际市场开拓,忽略了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开拓面和追求成交额,放松了对国际拖欠的管理。对外商进行资信调查在我国外贸公司中没有制度化,业务过程中随意性大,在调查的案件中,我外贸易公司以D/P或D/A成交的占50%,以T/T、银行转账形式成交的占25%。
5.对外贸企业运作中的行为规范管理不严格。有些外贸公司以承包、放权为名,实际是放任自流,致使内外串通、损公肥私、的事件屡禁不止。
6.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企业负责人和业务人员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不敢于、不善于动用法律手段解决对外贸易中的问题。有的公司在明显是外方违约或欺诈,使公司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也不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
7.国有资产自我保护机制不健全。在财务和考绩制度上不能及时反映企业逾期未收汇的状况,对造成损失的直接责任者也无相应的惩治措施。主管部门不了解国际拖欠的问题,因而无法设立预警线,难以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8.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由于经营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缺陷,国际贸易拖欠问题不断发生,被拖欠的企业不愿意将事情暴露,所以问题难及早发现,形成一个逃避监管的死角。如不及早研究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必然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四、避免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深化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使外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得到彻底改善。对此,应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制定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国际拖欠案件的发生,并逐步建立起国际贸易风险的预防、监控、治理机制。
1.提高外贸业务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际贸易风险的研究,外贸企业要注重业务人员防范国际拖欠能力的培训,对刚刚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和近年来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尤为重要。外经贸院校也应开设有关课程,同时各进出口商会应对本行业进出口公司提供国际市场开拓与风险管理的咨询服务。
2.建立外贸风险管理的规范操作程序。加强内部管理和对外商资信调查,是避免发生国际拖欠的主要措施。尤其以D/P、D/A成交的贸易,需要进行严格的评审和有关部门出具的资信调查。从实际经验看,坚持对新客户先资信调查后成交,对老客户定期进行调查或发现疑点及时调查,可使境外拖欠案件下降50%。我国外贸企业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一直是进出口业务风险防范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在出口贸易中,我国外贸企业因诈骗而受到的损失是很大的。所以,今后我国要新增设信用管理部门,从规范客户资信管理体系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动态了解客户状况,统一整理分析客户信息资源,评定客户资信类型或等级,并随所掌握信息的变化及时更新评估结果,尽量做到知己知彼。接着要完善客户信用控制体系,对不同资信类型或等级的客户应在预付款、信贷担保、货款拖欠时间等方面予以不同的对待。
3.外贸公司在无法确定交易风险程度的情况下,应向保险公司办理出口信用险;货款逾期三个月,一定要有追索行动。发现对方逾期不付款,如三个月自己追收不回,应积极寻求外部途径解决(包括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国际贸易经验表明,在货款逾期三个月时即进行追索,损失可以减少70%左右;外经贸管理部门应对外贸企业逾期未收汇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加强对国际经贸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问题。从事国际贸易涉及到广泛、复杂的法律,贸易的每一种方式,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合同的每一个条款,都是一种法律关系的体现,涉及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合同,注重发挥律师的作用,这是被国际贸易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财务管理;外贸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出口权逐步放开,对于外贸公司而言,不仅原有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而且要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对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给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国有外贸企业多年推行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财务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积弊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在财务管理上的弊端还是很多,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账管理阶段,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外贸企业已经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却不能很快改变,虽然也树立起了一些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但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却十分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
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一味“堵”的做法,使外贸企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措施,在控制风险的能力上十分薄弱,如在赊销时缺乏严格、科学的调查程序;销售后对对方的监控不力;货款拖欠后保全债权的行动迟缓等等。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三是在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即使投入巨资占领控股权,但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如果再加上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银根紧缩筹资不利、投资监督不力钱权交易等情况,损失就更加惨重,企业很容易限于困境。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而争取银行借款又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风险大,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二是外贸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借款担保,就连贸易项下融资,如开立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押汇等往往也是通过抵押或担保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了。
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另外,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
(四)财务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的“配单”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业务过程,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已经晚了,根本谈不上对业务的监督。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假自营真”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做成自营,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表面上亿元的自营收入,都是过账,其实质是收入,所以,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帮助业务人逃避税收的机器。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突出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是民办本科教育的重要特色,该文分析了当前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哈尔滨石油学院国际贸易实训课程的开发实践,阐述了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同时指出了完善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即,突出技能群的训练,以细化的职业技能群为训练重点,针对出口、进口、采购、结算等外贸业务的环节进行分角色的技能训练,并实行岗位轮换;同时,实行角色考评和综合考评相结合的考评体系。
【关键词】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国外高校特别强调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教育。为此,很多发达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的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美国的KAS实训教学、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和澳大利亚的TAEE实训教学。[1]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肩负着培养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实训课程的设置、开发及教学。但一直以来,很多民办本科院校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不够规范并缺乏科学性。笔者拟结合哈尔滨石油学院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实践,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1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开发背景
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已有30多年的历史,很多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实训课程,但现有的实训课程体系和内容缺乏针对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难以适应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综合人才的需求。[5]当前,各高校在提高学生国际贸易实践操作方面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
1.1 企业实习难度大
真实的企业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经验的最好方式。学生进入外贸公司熟悉工作环境,了解产品知识,但是现有外贸公司的经营机制和行业现状,使得联系实习基地难度很大。[2]
1.2 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操作方法过于简单
目前的国际贸易实训课程主要以机房加软件的模拟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教师针对每一环节一一进行指导。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实践能力提高较慢。
1.3 单项实训多,综合实训少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课多分散在各门课程当中,以单项实训为主,彼此之间缺乏融合,而且实训内容简单、难度小、不规范。即使有一些独立设置的模拟实训课程,虽注重了课程之间的融合,也是以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训练为主,而综合技能训练内容较少,存在不系统、层次低等问题。
鉴于此,构建模拟仿真的外贸实训平台,解决企业实习难的问题;以公司制进行外贸实训,设立岗位、训练业务流程来解决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加强软条件的建设,规范的大纲和指导手册、操作性强的同步练习、科学完善的测评体系,解决训练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已成为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当务之急。
2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指导思想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以培养外贸行业进出口业务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公司运营为背景、以岗位仿真操作为前提,以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实际工作为训练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具体来讲,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2.1 仿真性
构建一个比较完备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实环境平台系统,按照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和外贸公司的岗位职责要求进行公司制管理。分别设立若干个外贸公司,对公司业绩和个人业绩进行分别考核[3]。
2.2 实战性
主要体现在对抗性上,公司之间为了生存发展在业务上展开竞争,优胜劣汰;业务人员之间建立考评体系。[3]
3 课程开发实践
3.1 实训课程的性质
采用真实的产品和场景,把《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和经贸英语有机地融合。通过模拟公司制企业进行实战演练,学生进行货物的采购、哈尔滨商贸洽谈会的考察、布展、磋商等外贸环节,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工作。
3.2 实训课程目标
突出技能群的训练,以细化的职业技能群为训练重点,针对出口、进口、采购、结算等外贸业务的环节进行分角色的技能训练,并实行岗位轮换;同时,实行角色考评和综合考评相结合。
3.3 实训课程教学组织
在实训的环节中以3-5人为一组,成立若干个公司。根据外贸公司业务的需要设立以下几个岗位:出口部、进口部、结算部、供应部。由公司总经理给各组下达工作任务单,利用虚拟软件,在虚拟的贸易公司中完成任务,并对组内各成员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产品主要集中在当前国际贸易中的大类产品:纺织品、食品和礼品玩具。以公司之间的贸易展开实训、整体上以公司的效益作为考核基础。
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小组作业等多种提高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切实提高实训效果。
4 结束语
本校根据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思路,组织了两次实训。实训目标清晰,任务明确、考评客观、学生可以时时对自己的每一笔业务、每一步操作查询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首先,需要应用性强的实训教材与课程体系相适应;其次,需要结合专业的技能题库细化同步练习;最后,需要一个针对不同岗位职能的,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测评体系,而不是单纯的开卷或闭卷考试。
总之,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完善。我们将以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起点,进一步深化民办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雅波.贸经综合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J].学理论,2010(27)
[2]陈爱荣,李雪峰.国际贸易课程建设之实践教学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6)
[3]杨芳,崔磊.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方经贸,2010(3)
一、 现有《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有关FOB价格计算的内容存在的问题
笔者广泛检索并参阅了十多种现有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包括各类本科、专科(职业技术类)、外贸类资格证书培训教材,都涉及到FOB的价格计算,有详细有简略,但都缺乏实际的操作性。主要问题有以下一些:
1. 仅导出出口换汇成本公式
最多见的有关FOB价格的讲述,是列出出口换汇成本公式:
出口换汇成本=(业务总成本-退税收入)/FOB
显然,仅用这个公式无法计算出FOB价格,公式并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而且大部分的这些教材都没有说明这里的“出口换汇成本”的真正意义是:此笔出口业务用了多少元人民币换到了1个单位的外汇(比如1美圆),而如果计算结果已经大于当时银行的挂牌外汇买入价,就意味着这笔业务亏损,也就是说FOB价格太低。
2.从出口成本核算角度计算FOB价格
也有很多教材从出口成本核算角度出发,推导出FOB价格计算公式,比如:
FOB=出口货物工厂买入价格+国内运费+出口关税+……
此公式适合于业务完成后进行盈亏核算,而无法用于业务最开始时向外发盘报价,一个业务员不可能预先知道将有多少项目繁杂的费用会花在这笔业务上。
3. FOB成本价公式
有少数教材列出了FOB的成本价公式:
FOB={{1-[退税率/(1+增值税率)]}*人民币含税价}/汇率
这个FOB报价公式计算出来的只是一个成本价,也就是只考虑了产品的价值,没有考虑工厂到港口的运费、港口的杂费用、交易费用等其他费用,也没有考虑外贸企业的利润。
上述各类《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有关FOB价格计算的公式都无法准确计算出FOB实际价格,无法在进出口实际工作中应用,没有操作性。
二、外贸公司实际运用的报价方法
1.FOB是要首先计算出的价格
由于8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由海洋运输进出,外贸公司常用的进出口价格是FOB,CFR和CIF,而FOB是必须首先计算出的价格,随后加海运费得CFR,再加保险费得出CIF。
2. FOB价格必须准确计算
FOB的计算公式必须能够得出精确的数额,包括外贸公司在这笔业务上所有可能发生的支出,并且不能高到缺乏竞争力而没有成交的希望,低到业务亏损。
3. FOB计算公式必须简便而易于计算
交易磋商实际是个讨价还价的过程,特别是口头磋商时,价格要迅速而准确地报出。这就要求价格计算公式必须简便而易于计算。
4. 对费用和利润的处理
价格计算时应该预先包含公司预期利润和可能发生的费用。对于利润,各外贸公司普遍使用前文所述之“出口换汇成本”与汇率相连动。比如:当天中国银行外汇牌价上美圆买入价为1USD=6.99CNY, 则各外贸公司可以视本公司利润水平定出其“出口换汇成本”为低于6.99的某个点,比如6.50;而对于费用,是以工厂的购入价为准计算自己公司的支出费用:比如公司2007年全年出口额(以工厂的购入价累加为准)是1000万人民币,2007年公司指出的货运费、人员工资、通讯费、房租等总费用为100万人民币,则公司2008年度的费用率可以定为10%。
三、适合于教学和外贸实际使用的FOB报价公式
了解了现有《国际贸易实务》各类教材中FOB报价公式的不足和外贸公司实际运用的报价方法后,我们可以从前文所述之“出口换汇成本”公式推导出实用而简便的FOB计算公式:
1. “出口换汇成本”公式与FOB
出口换汇成本=(业务总成本-退税收入)/FOB
即:FOB=(业务总成本-退税收入)/出口换汇成本
而如前文所述,出口换汇成本是与汇率连动的利润水平,由各外贸公司视各自情况确定,我们这里延用前文的设定数额:6.50。
2. 业务总成本
出口货物的总成本可以分成两项:一项是从生产工厂购买的价格(含税价),(如果是生产工厂自营出口,这个成本就是其生产成本);另外一项是外贸公司费用,(如果是生产工厂自营出口,这个成本就是其销售成本)。而如前文所述外贸公司费用通过一个费用率乘于工厂购入价得出这笔业务的公司费用。而退税是国家给予外贸公司的补偿,应在总成本中减去其数额。
3.退税收入
国家对出口货物按种类给定出口退税率,并不断进行调整。退税数额也以出口货物的工厂购买价格(含税价)为准,办理时以工厂增值税发票为依据。假设某笔业务的工厂购买价格(含税价)为100元人民币,增值税率为17%,退税率为10%,则退税收入为:
退税收入=[工厂购买价格(含税价)/(1+增值税率)]* 退税率
=[100/(1+17%)]*10%
4. FOB报价公式
现在从4.1的FOB公式,以及其后所述各项计算方法,推导出:
FOB=(业务总成本-退税收入)/出口换汇成本
=[工厂购买的价格(含税价)+工厂购买的价格(含税价)*外贸公司用率-[工厂购买价格(含税价)/(1+增值税率)]* 退税率]/ 出口换汇成本
=[工厂购买的价格(含税价)*(1+外贸公司费用率-退税率/(1+增值税率)]/出口换汇成本
代入前设各项数值:
FOB=100*(1+10%-10%/1.17)/6.50
=15.61美圆
5. 外贸公司实际使用的简便公式
上述FOB公式中, 对于某个确定的外贸公司来说,” 外贸公司费用率”在一年中基本稳定不变; 增值税率绝大多数情况下是17%; 而退税率对于某个专做某类业务的业务员而言也可以看做定值,这样(1+10%-10%/1.17)就可以作为一个“系数”,即:0.015。 在口头磋商时这个公式非常有用,FOB价格可以通过调整公司利润水平(6.50)甚至工厂购买价(100元)而变动,以便迅速报出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盈亏平衡点也清晰可见:即银行外汇牌价,在这里是6.99。
四、FOB报价公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几年来笔者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了本文所述的FOB报价公式,受到同学的欢迎和肯定。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会:
1. FOB有明确的计算公式才有实际意义
FOB报价一定要有正确的计算公式才能起到教学和培养目的,否则无从说明FOB价格从何而来。有了计算公式才能举应用题进行演算和训练学生报价能力。
2. 公式必须是外贸公司实际报价所能应用
只有外贸公司实际报价所能应用的FOB计算公式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符合学生培养目标。所以教学中不但要给出FOB报价公式,还要介绍外贸公司常用的简便公式,让学生有实战训练。
3.有FOB报价公式才能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连贯一致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运费的计算和保险费的计算是很重要的内容,这两项计算训练也是CFR、CIF报价的关键环节。但是离开了FOB本身的报价计算公式,CFR、CIF的报价计算就是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课程教学也就缺失了重要一环。
本文所述是笔者几年来总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经验,并试图使之与外贸实践更紧密结合所做的探索,意在抛砖引玉,以便更好地把《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教好。
参考文献:
[1]李秀玉,毕甫清.国际贸易实务[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谭安萍,刘云.国际贸易实务[M].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袁建新. 国际贸易实务[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4]陈琳. 国际贸易实务[M]. 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
[5]王晓明,孙韶华.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幸理.国际贸易实务[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1 广西金鑫进出口有限公司概况
1.1 公司概况
广西金鑫进出口有限公司是自治区一级的综合性专业外贸公司,位于广西南宁市,现有员工21人。公司最早在1984年成立,当时隶属广西商会,是国有企业。2002年,在原来公司的基础上一些小公司和自然人入股,实行股份制改革成立了新的公司,开始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步伐。
1.2 公司的经营范围
广西金鑫进出口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自营和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经营进料加工和“三来一补”业务,开展对销业务和转口贸易。经营南宁市各类超市部分商品的采购业务。产品远销欧洲、美国、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已达40多个国家。
新的《对外贸易法》于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对外贸易经营权由审批制变为登记制,这意味着外贸经营权的全面开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成为推动我国出口增长的主力军,外贸公司垄断经营进出口贸易、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自从失去垄断优势和国家政策的保护之后,专业外贸公司的先天不足暴露无疑,经营普遍陷入困境,开始通过各种改革寻找出路,有些从此倒闭,有些成功地打开了新局面,有些仅能勉强维持、苟延残喘。
当然这种改革不是朝夕便可完成,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专业外贸公司的经营困境和经营劣势也不是一下子可以扭转的,这种劣势表现在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经营机制、发展战略、历史遗留问题等各个方面,能够经受市场长久考验的公司才会产生彻底的变革。广西金鑫进出口公司在2002年较为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已经实现了“政企分开、权责分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来国有企业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但是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仍然滞后,特别是市场营销观念淡薄。
2 公司的资源与能力分析
企业资源是指企业用于战略行动及其计划推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总和。与金鑫公司的出口业务相关的有五类主要资源,即: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金鑫公司作为一个外向型企业,出口业务面向的是国际市场,它的竞争对手不仅来自国内,而且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在产品和价格方面具有相当优势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面对如此广阔而复杂的市场和如此众多的竞争者以及国内生产企业自营出口的挑战,公司的国际营销管理能力必定成为市场竞争取胜的利器。那么金鑫公司的企业资源是否足以支撑新营销战略的实施呢?其国际营销管理能力究竟如何呢?我们需要对公司的相关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
3 与出口业务相关的企业资源分析
公司从建立发展至今,最擅长的经营方式依然是传统的收购——出口——成交——收汇这种传统的模式。在这种的环境下,公司所获得的最大技术力量物化在公司业务员的身上,这一特性大大增强了公司技术管理的难度。每一个业务员的离开,对公司造成的损失都是难以弥补的。如前所述,在公司改制之前,出口业务所经营的商品种类是相当广泛的,除了前面提到的产品之外,还包括服装、矿产品(金属硅、锑锭、铝锭等)、机械设备(矿山机械、医疗设备、柴油机组装线、摩托车组装线、工程和农业机械)、体育用品等。经营这些产品的骨干业务员离开公司另立门户之后,这些出口业务就被撤消了,对公司造成的损失几乎是永久性的。
综上所述,金鑫公司与出口业务相关的资源当中,惟有人力资源是相对优势的资源,其它的相关资源要么短缺,要么物化在员工的身上。如何用好现有的优势资源,补足短缺资源,实现新的营销战略定位,是一件关乎出口业务长远发展的大事。
4 公司的出口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如前所述,金鑫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中小型纯专业外贸公司,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经营的产品多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没有生产和售后服务环节,国内没有分公司,国外没有办事机构或自身能控制的产品销售渠道;竞争手段单一,基本上是“以价取胜,以量取胜”。除此之外,笔者认为,金鑫公司出口业务要获得持续发展,尤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出口业务处于价值链的不利地位。
2、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
3、吸引和保留人才的挑战。
4、缺乏必要的自有资金。
5 公司没有的统一的国际营销战略,各种出口产品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
金鑫公司目前的营销策略是每个业务员负责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的出口,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每个业务员都有自己的一套所谓不成文的“营销概念”。所有的程序都是负责该商品的业务员一手操作,各种核心的营销策略都是由一个业务员自己实施,实施的好坏全看该业务员本身的素质,国外客户所接触的也就是负责该商品的业务员。
这种营销方式具有以下的弊端:1)、容易陷入盲目作战的状态。没有统一的营销战略部署,也就无法知道公司的发展方向,也就无法制定统一的行动计划,哪里有利可图就奔向哪里,无法凝聚员工的向心力,让员工陷入盲目和混乱,对公司的未来失去信心,谁都不愿意在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长期待下去。一个国家没有统一的战略方针作就难以获得持续的发展,一个企业没有统一的营销战略,就容易陷入歧途。2)、容易陷入价格战。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造成与竞争对手产品市场区域重叠,使竞争变得激烈、无序和混乱,尤其容易卷入价格战。
6 公司出口业务战略定位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公司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公司发展的需要,实现出口业务的战略定位,必须对公司的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建设,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同时推进文化建设,形成能够激励人、鼓舞人的企业文化。
公司的制度改革包括改革决策制度、人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分配制度、激励约束机制等等。下面重点谈一谈决策制度改革、财务制度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和团队建设,因为这对于实现新战略定位而言更为重要。
文化建设是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员工、股东、社会之间的关系,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是企业的灵魂,有激励人、鼓舞人、凝聚人心的作用。
(下转第149页)
(上接第151页)
建议金鑫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服务”这个战略定位来建设和倡导企业文化。
6.2 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
金鑫公司已经在运用网络、电子商务、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等信息技术开拓业务和开展服务。若要满足大量增加的服务功能,单靠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公司需要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强化信息中心职能,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如ERP等。
要提高服务的品质和效率,信息的及时传递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公司可以通过该系统同国外客户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获得和保留客源。另一方面,公司需要通过该信息系统与产品生产商、运输合作伙伴等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实时掌和控制整个服务流程。金鑫公司通过信息系统强化自己在出口业务中的信息中心职能,从而将服务功能向供应链的两端延伸,实现自身的战略定位。如果缺乏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信息不能及时交流和传递,服务的品质和效率便难以保证。
因此,若要实现战略定位,必须加快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里斯,特劳特:定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2]杰克·特劳特,史蒂夫·里夫金: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3]李飞:钻石图定位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1.外贸统制专营时期(1949~1978)与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有利于控制中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但是,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是:(1)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统得过死,阻碍了企业与买方、卖方的接触,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能力。(3)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路。而且未能体现地方、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2.放权过渡时期(1979~1987)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项最为重要:(1)1984年1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1985年1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50%的留成外汇;(2)1984年1月,明确28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3)1984年9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外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自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公司2200多家,比1979年增加了11倍多。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仍然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中国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导致四个问题的出现: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差异极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国际价格信息没有通过正常途径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励,而不盈利或亏损的出口产品又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三是缺乏国际市场行情信息,企业不能面对国际市场寻找机会,或根据要求进行产品改良;四是缺乏来自进口的竞争,进口管理和高关税,使进口竞争不能起到促使国内生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取消这一隔层,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外贸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贸易体制需要消除竞争过程和经营机会中的贸易障碍,其中,最大的贸易障碍就是各种形式的垄断,这不仅包括行业产品垄断,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垄断。
3.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1990)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
(1)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
(2)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3)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除统一经营、联合经营的21种出口商品保留双轨制外,其他出口商品改为单轨制,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直接向中央承担计划,大部分商品均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进出口。
(4)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
三年来的实践表明,承包制的推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首先,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为解决责权利不统一的状况迈出了一大步,从而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其次,它有利于解决中国经营体制上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让企业逐步走向自主经营的道路。再者,它促进了工贸结合,有利于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承包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1)尚未建立外贸的自负盈亏机制。承包制仍然保留了中央财政对出口的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非规范化的行政性分配,带有主观随意性,也不符合国际贸易的通常做法。
(2)助长了局部利益的膨胀和不平等竞争的加剧。对不同地区的承包企业规定不同的出口补贴标准和不同的外汇留成比例,从而造成了地区间的不平等竞争,诱发了对内的各种抢购大战和对外的竞相削价销售,造成外贸经营秩序的混乱。
(3)企业行为短期化。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刺激下,缺乏中长期投资眼光和积极性,只重承包期内任务的完成和超额完成,往往忽略了外贸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企业宁可转产附加值低且易迅速出口、换汇成本低的产品,导致国家外向型企业产品结构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
(4)承包期一定三年不变,未能适应国内非经营环境的变化。遇有重大的环境变化,承包企业往往难以完成承包任务。
4.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1991~1993)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微观管理层的变革,它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前一阶段简政放权道路的延续。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有两项特别重要:
(1)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
(2)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中国外贸经营基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外贸财政补贴的取消使外贸企业第一次被真正作为外贸经营主体和参与竞争的独立实体而受到重视,使国内外贸企业能够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市场秩序健康发展,同时,它还扩大了企业对外汇的支配使用权,有利于保持适度的进口增长,为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另外,为了保证国家收汇并防止逃汇、套汇,外汇管理部门和结汇银行实行跟踪结汇,加强了对出口外汇的管理。
截止至1993年底,中国有外贸经营权的各类企业(不包括已投产的8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达8000多家。原有的宏观管理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企业自的扩大,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也呼唤政府建立一套多形式、多层次、既灵活又统一的管理体制。为此,国家提出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外贸企业进行股份制的试点工作,鼓励专业外贸公司实行进出口制,鼓励工贸结合,发展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从整体上促进全国外贸规模的发展。
5.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1994~)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有:(1)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双重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的、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现行的各类外汇留成,取消出口企业外汇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银行售汇制,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外汇体制改革为各类出口企业创造了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有助于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大大加速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更有效地发挥汇率作为经济杠杆调节对外贸易的功能;有助于中国外贸体制与国际规则接轨。1996年12月1日,我国还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规定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2)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加强和改善客观管理,即管方针、管政策、管规划、管监督,在1994年《对外贸易法》颁布实施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并实施各种配套法规,将对外贸易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宏观上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汇率、关税、税收、利率等调节对外贸易。对进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和进口用汇实行指导性计划。加快赋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商业物资企业和科研单位外贸经营权,截止1996年底,我国各类外经贸企业已达1.2万多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5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14万多家。1996年9月,外经贸部颁布了《关于设立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规定外国公司、企业可以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在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外商不仅在生产领域,而且可以在流通领域进行合资合作经营。此外,1996年我国还在5个经济特区进行生产企业外贸经营登记制试点。外贸经营权将根据我国的对外承诺,最终由审批制转向依法登记制。
(3)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国有外贸企业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综合商社和设立监事会、内部职工持股等试点,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我国外贸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政府鼓励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跨行业、跨地区联合、兼并,向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以外贸公司为龙头,贸工技商结合的综合商社和以生产企业为核心,具有多种功能的产业跨国公司。对一些小的外贸企业则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改组,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将分散的外贸经营权重新统一起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发展的新趋势。国际经验表明,依靠建立企业集团等形式而形成的行业垄断或产品市场垄断,以及由此出现的不完全竞争条件,是防止产业内部或国家之间过度竞争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和规范国际贸易秩序的一种有效方式。
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认识到,我国传统的外贸收购制的经营方式必须转变,以服务为特征的稳定、有序、高效的制必将是外贸经营的发展方向。通过1996年的深入调研,我国在推行外贸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大力宣传推广外贸制;其次,建立健全外贸法律制度,依法促进外贸制的实施;第三,在加快赋予生产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同时,全面扩大外贸公司内贸经营权,将外贸制的推行建立在国内外流通体制一体化的基础之上;第四,将推行出口制与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结合起来,采取一些扶持政策,把工贸双方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4)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性,增加透明度。这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观要求,也是国际贸易规范之一。按照国际规范及中国的承诺,只实施正式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5)加强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进一步发挥进出口商会等中介机构的协调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贸行业的律师、会计和审计事务所及咨询服务机制;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处力度。1996年9月经贸部成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为实现我国对外经贸管理,经营和服务的国际化、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近20年来,改革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中央集权,塑造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政企分开、权责分明,一直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
(1)外贸主体沿着“国家———地方———企业”的模式演进发展,即从1978年之前国家主办外贸活动,转变为80年代后地方主办外贸活动,直至90年代由企业充当外贸活动的主角,逐步承认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微观主体地位;
【关键词】国贸;就业;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的“两难”现象,对人才培养,以及外贸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如今对人才要求有了全面提升。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还要持有相关资格证书,要熟悉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
本文通过对本校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特点,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让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学生做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决策。
二、研究思路
1.从网上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制定了一个具体详细的调查方案。
2.用电话访问法联系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的07级和06级国贸专业的数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且用普查的方法对07级和06级国贸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加工。
3.用个别发送和集中填写的方式发放并收集问卷对08级国贸学生的求职情况做一个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发放100张。
4.实地走访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调研:银行,外企,外贸公司和一些金融机构,了解他们现在对国贸专业的毕业大学生的职业要求。
三、调查结果
第一类(调查访问结果):通过电话访问,得知2011年毕业的国贸专业132人中,有91人选择就业,占比68.93%,其中出国21人,占比15.9%,有19人选择升学,其中考研6人,保研13人,另有一人自主创业。2009年国贸专业139人,其中113人选择就业,剩下的10人升学,其中考研2人,保研8人,另有16人选择出国。
08级的国贸学长、学姐中,有52.5%的人已经找到工作并签约,有30%的人选择考研、出国等升学方向;有52.5%以上的学长、学姐参加过三次以上招聘求职,参加过2次或3次的均为15%,还有12.5%的人参加过一次的招聘面试;有47.5%的人选择银行等金融机构,有17.5%的人选择外贸公司,7.5%的人选择外企;08级学长学姐在求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实践经验的匮乏(有87.5%);87.5%的同学认为所学知识在实际中有点作用。但需要更多的运用;学长、学姐给我们国贸专业学生的建议是:在校时多参加些社会实践活动;学长学姐认为在新形势下企业更应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占57.5%,注重科技创新能力(45%);在选择职业时,学长学姐考虑更多的是企业员工的成长机制占到82.5%,其次是企业的地理位置和相关的福利情况(37.5%);学长学姐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52.5%的人认为市场对国贸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较为冷淡。
学长、学姐还对国贸专业学生提出了以下建议:1.学生应多给自己充电,充分利用实习的机会。2.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发扬并培养自己的优势,增加实践和自己的社会经历。3.国贸专业较宽泛,所以细分选择好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强化自己在细分的专业领域利于的实践技能。若选择做外贸出口,就应学好外贸专业知识,多在外贸公司做一些实习工作,积累相关经验,若读金融,就学好经济学相关专业知识,去金融机构实习锻炼。
第三类(实际调研工作单位结果):外贸公司近几年出口受阻,招收的国贸专业学生不多,但有很强实践业务能力的毕业生则较受欢迎;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近几年遇到较多国贸专业毕业生求职,竞争相对激烈。相比于金融专业出身的学生,国贸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有所欠缺,但是金融机构更看重实际业务能力,不涉及到较多的专业知识。
四、结果分析
近几年国贸专业学生自国际金融危机后就业的总体环境有所恶化。由于就业环境的不利,近两年内选择升学的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从十增加到了十九)。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民营企业、外贸公司出口受阻,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变窄,趋向去金融机构就业。
国贸学生就业时应该从多个角度考虑、决策。对人生做个合理的规划,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大学生的选择,又可以分保守型决策人、进取型决策人和中间型决策人。
1.保守型决策人。他们对于利益反应比较迟缓,而对损失比较敏感。这些大学生往往会因为不需要太多利益而选择继续升学。
2.进取型决策人。他们对于损失反应迟缓,而对利益反应比较敏感,这些大学生会更多的选择自主创业去实现自身价值和利益的最大化。
3.中间型决策人。他们认为损益值的效用值大小与期望损益值本身的大小成正比,此类决策人完全根据期望损益值的高低选择方案。这类大学生会理性的进行权衡,会有各自的选择。
五、调查结论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和实地调研,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短期内的就业情况做出如下的预测:
1.应届毕业生中选择升学继续深造的同学比例会不断增加,为了适应社会市场要求,应届毕业生都选择给自己多充电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2.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中,选择金融机构方向就业的人数会不断增加。而金融机构的日益火爆也会使得就业情景更加严峻,对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会有更多的要求
3.大学生将会有更多的选择需要自己去决定,出国、就业、创业、升学、选调生。各个不同的选择就意味着不同的不可复制人生道路,合理做出自己最有利的决策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