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探究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1篇: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自主探索

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与帮助下,带着一种积极主动的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学习,解决疑问、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全过程。自主探究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而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去学习,同时自发地加强交流,少走弯路,可以说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自行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法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学习任务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对美术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教师要切实领会新课程理念,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积极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使学生把学习美术的行为变成自发的、主动的、探索性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具有广阔的空间,需要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不断探索,选择最优方案,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很可能就像“无头苍蝇――盲目乱撞”,也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探究也就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自主探究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状态,而是教学双方在全新的观念指导下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组合。美术教师的主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指导学生分析现状,确立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指导学生设计、规划学习程序,探索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实施学习计划、突破障碍、攻克难点,完成深层探究;指导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自我调整,巩固探究成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自主探究的促进者。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如在《桥》这一课,笔者在课堂上先用八双筷子演示搭建了一座桥,然后要求学生分组用筷子搭桥竞赛,看哪个组搭得又快又好,最后利用卡纸设计并制作一座有创意的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兴奋着、充满热情地策划着,有的小组甚至为选择哪种颜色发生争执。对于课业的知识点:如竹桥、石桥、木桥、藤桥、铁索桥、钢筋水泥桥等材料种类;桥的桩、墩、拱、梁、架、柱、索等支撑部分结构;桥面的交通部分、安全与装饰的护栏部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自然能自觉地去探究与领悟。当然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培养。充分利用美术课程特点,拓展多种教学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新课程体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强调美术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与社区活动、学生生活紧密相联,服务社会,服务生活。教师要尽可能地发挥美术学科特点,利用这种特点,拓展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是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良好途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激励、推动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之一。因此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自主学习的水平、进程和效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进行自主探究的必要条件,因为这往往是促使学生进行发现和创造的萌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课外美术兴趣小组,学习内容丰富又广泛。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情感、兴趣等,采取不同的形式,选择不同的内容,开设不同的学习课程,如书法、绘画、篆刻、电脑平面设计等兴趣小组。这些成员往往来自于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年龄阶段,或许此前他们根本不曾相识,但大家都怀着一份共同的热情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心愿都是一样的,对于这样的兴趣小组,学生热情高,兴趣浓。所以在这种强烈求知欲的环境中,只要教师做好点拨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一触即发,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各种课外美术设计与制作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重要载体

课外美术设计活动,常常贴近社会生活,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常常没有机会派上用场,若在此时创设平台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必将使他们信心倍增,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实践证明,知识技能只有通过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得到不断的拓展。而且,课外美术活动还可以弥补许多在课堂中无法掌握和领悟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创设机会让他们参与各类课外美术设计活动,如为社区出宣传栏、为球赛和文艺晚会做海报、为商家的促销活动与展销会做广告、绘制POP、帮助设计规划与布置各类展厅、参与家居环境摆设或家庭小装饰的设计与制作等等。也可以通过写生风采活动、黑板报等学生生活中的实用美术活动。我们知道,凡是能够参与这些设计与制作的学生往往都是因为存在某些方面的强项,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老师才同意他们参与这类活动。尤其是一些美术特长生,他们专业精,能力强,往往能够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因此,这些学生自身有成就感,在同学间也有优越感和自豪感,也就乐于参与,甚至还可以带动一批同学,他们一旦介入必然全身心投入,探究能力也定能“立竿见影”。

当然,在课余设计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实践、收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也挖掘他们的潜能。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能感受成功的乐趣又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四、各级各类的展赛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必要形式

第2篇: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活”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室里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如教师所预设,学生的思维常常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是探究实践活动的集中概括。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几点特征:

1.物理问题情境特征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基本特征。初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我们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雾、雪山、雾凇等自然景观,创设“雾、雪、冰、霜的形成原因”等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思维开放特征

“科学探究”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必须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首先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液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接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老师总结得出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体现了“科学探究”思维的开放性。

3.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科学探究”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简单机械”的教学过程中,我带学生走进社区的健身场所,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探索简单机械的知识。把“科学探究”延伸到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学生探究的兴趣浓厚,个人能力也得到提升。

4.学生主体特征

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特征,让学生成为这种研究活动中的主体和受益者。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验证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验,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学生做了“比较湿毛巾折叠晾晒与展开晾晒”“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二、老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

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担当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并必须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1.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设计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调查研究,收集和分析资料,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进成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真组织“科学探究”活动

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

(1)指导学生确定探究方向。探究方向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确定探究方向。

例如,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到有的放矢。

(2)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①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践活动。②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③指导学生写好“科学探究”报告,及时记载研究情况和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3)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科学探究”的成果。

(4)指导学生对知识和能力进行扩展和巩固,养成探究习惯。

3.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本身也是“科学探究”的积极参与者,教师的积极参与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最大鼓励,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进师生情感,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4.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作出评议

评议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中,我把学生 “科学探究”活动的文字性材料及时在班级或小组内分析评议,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参与评议的过程中提升探究能力。

总之,教师应成为 “科学探究”过程中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在 “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物理“科学探究”过程中,切忌单纯从应试角度片面关注探究的过程、模式和思维方法。要积极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发展,从而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例如,在和学生共同探究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式和实例后,我对“热传递”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展,让学生思考:“冬天和夏天吹空调时风栅的角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的实用性和无穷的智慧。学生会伴随着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有集体意识、有责任感、有智慧、有方法、有教养。

第3篇: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课堂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比如,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我给学生们扫除读音障碍后,就开始让学生自学。我在黑板上出示思考题:1.课文写了几次背影?哪一次写得最具体细腻?2.文中的第二、三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3.文中的五句话、四次流泪,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我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强烈的求知欲已让他们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谁都想尽快把问题解决,于是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接下来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讲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再做补充,学习效果良好。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开放性

教师要充分挖掘,注意知识的延伸,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设计疑问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1.提出课前预习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通过看书、思考,独立寻找答案,让他们在分析中获得知识。比如,学习《细柳营》,我提出这样的预习题:课文从哪些方面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本文塑造周亚夫的形象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课后提出问题﹙拓展延伸﹚。如,学习完《细柳营》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周亚夫的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3.学生质疑中提出问题。比如,学习《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课文,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海洋干涸了,哪我们的生活又怎么办?于是我设计了几道开放性问题:当前,海洋生态环境如何?我们应如何保护好海洋?写几条关于关爱海洋的广告语。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学生只有开阔自己的思维,勇于去探索,他们的各种能力才能提高。我们应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可以在学生朗读时设疑,在学习中设疑,在学生质疑时设疑。不管在哪一种情况下设疑,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启发思维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我采用相似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进行。先学﹙自主﹚——教师简明扼要地提出学习目标,提出相关要求后,由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合作﹙小组讨论﹚——把个人自学获得的知识,发现的问题在小组交流,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后教﹙探究﹚﹙师生互动﹚——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模式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巡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发动学生讨论,质疑,交流等来解决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举一反三,做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的,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学习方式也体现了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目的就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采用这种模式我认为有几个好处: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2.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3.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总而言之,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课改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就要改变过去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解疑,教师只在其中担任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同时,课堂上应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于发表意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6).

第4篇: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提倡课前预习,创建和谐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目的至关重要。在预习中,教师先要指导学生看,使学生初步了解要学的内容。二要指导学生想。让学生通过思考,初步掌握内容。三要指导学生记预习笔记。一种是记在书上,就是边细读,边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进行批注;另一种是记在笔记本上,就是边读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纲要记在本上。通过课前预习研读,可以促进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解惑,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二、明确学习目标。启发学生参与

明确目标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还要精心创设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活跃气氛。如多组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举办故事会、演讲赛、歌曲比赛、参加社团活动、做小导游、参加小记者站等,丰富课外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强主体参与意识。

三、鼓励大胆质疑,培养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引导学生求异、质疑,鼓励学生去想、去试,敢于坚持自己观点,敢于对权威的定论提出挑战。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思考,必先教有疑,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四、开展自主讨论。倡导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和支配学习过程的活动。讨论交流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探究教学的实质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由于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认知能力的不足和相关经验的缺乏,对一些问题的个人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之间认识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因此这时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小组内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相互交流和补充,形成新的认识。这样既能进一步证实已有结论的正确性,又对新问题做出了完美的解释,完善了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做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重难点。学生就是在这种独立觉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了理解,进行了自主读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注重激励评价。优化师生关系

“多一把尺子,多一个人才。”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注视学生,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学生。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可持续性,真正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同时使学生逐渐培养出自信,赏识自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感情双向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对立统一体,教师应主动关爱每一个学生,把爱毫无保留地撒向每个学生。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事实证明,师生感情越深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越浓,积极性就越高。另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让他们减轻过重的心理负担,以轻松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第5篇: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现到探究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这就表明儿童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小学科学教学,特别是边远农村小学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易事,在教学理念上要冲破“应试教育”照本宣科的方式,向素质教育转轨,创造有利实验环境,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结合农村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1.问题:科学探究学习的动力

在探究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问题提出可以是由老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提出。如果由老师提出问题,那么提出的问题在严密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让提出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充满童趣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我对探究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提出一些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或看到的有趣现象,或讲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好奇心,然后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科学探究就迈出成功的一大步。如在教学《小河的哭诉》一课时,我在课堂上先出示一组事先拍好的学校周围被污染的小溪的照片,让学生看到小溪里的垃圾成堆,水中泛着泡沫;出示用矿泉水瓶装的污染过的水,让学生看水的颜色,闻水的气味,出示河里的鱼在哭泣的动画,提出问题:小河和小河里的鱼都受到深深的伤害,你们想当侦探吗?想找出那背后的凶手吗?在调动了学生积极兴后,让学生去完成水污染的调查。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鼓励提问的氛围,让学生围绕课题大胆的提问,提一切问题,并肯定学生的问题。在学生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倾听和重视所有孩子的提问,并进行适当地记录。要知道教师给孩子的眼神和鼓励对孩子都是特别重要的。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重视他的提问,你在倾听他的提问。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在认真思考,也说明他对此有兴趣,老师让学生合作学习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会很有积极性,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2.过程: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大胆的猜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数的发明都是来源于科学家大胆的猜测。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想。在大胆的猜想过程中,学生调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发展的趋势预测今后发展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大胆猜想过程中培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要否定学生的假设,即使学生的猜测和假设在目前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也应该给予鼓励,并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过理由。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实验内容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实验内容,锻炼学生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阅读、研讨共同设计实验计划,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讨论,共同制定实验计划,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根据成员的特点,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一部分同学操作实验,一部分同学认真观察,一部分同学进行记录,共同协作,完成实验整个过程。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

3.评价:科学探究前进的动力

第6篇: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怎样才能达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呢?我针对数学学科特点和儿童认知事物的规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有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发展思维的足够空间。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自己辛勤劳动,开心收获,获得胜利的喜悦与自豪,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通过学生主动去获取一点又一点知识,探索发现一个又一个问题,使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进而培养了学习能力,开发了探究能力。

首先,变“老师强塞”为“自主探索”

在应试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追求高分,高量,大搞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教师从头讲到尾,包办到底,学习手段单一,难以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学习兴奋点。只有我讲你听,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学生只坐着等待教师一口一口的喂,没有过多的思考空间,这无形中制约了学习的智力开发与学习兴趣,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乏,其教学效果也难以真正的提高。

针对这种教学与学习情况,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事理的水平,精心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不断给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以及已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他们引导和帮助。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学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和强化自信心,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先让学生回忆并复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依据与过程,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推导依据与过程。然后向学生提问:“我们能不能也把圆面转化成原来学过的一种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呢?如果可以,应该怎么样做呢?用你们准备的小圆片自己动手试一下。”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进行画、剪、拼。这样就点燃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火花,激发了他们的求和欲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诱发思维,而且可以引发其求知的意念,产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

第二,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讲述”

课堂上讲课是教师的职责,但应就讲在新处,讲在精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讲。要充分相信你的学生,让他们走上讲台,试着当一当“小老师”。这种方式不但检查了学生自学探究的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能够将自己学会的知识比较明确的叙述出来,让其他学生听懂。一改过去只会做,却不会说的弊端。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例如,在计算圆面积时,常要算出半径的平方,当出现求152,252,352,452等的计算时,让学生计算成出152=225,252=625,352=1225,然后让学生归纳出个位上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计算的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出了这种特殊算式的求得数规律,并且很快说出土文物52,952的得数是7225,9025。当我让学生很快说出4.52,7.52的结果时,学生利用刚学到的求积规律和小数乘法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方法,很快报出得数是20.25,56.25,并一一六出口算求积的步骤过程。课堂上学生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情丰富而独特,充分表现了个性化的主观感受,这正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师适宜的引导,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类推、迁移、创新的灵感,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正确知识。

第三,变“教师提问”为“学生发问”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是最平常的教学手段。但教师一味地问,表面上是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实质上却给学生的思维格式化,限制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空间,其思维能力并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将“老师提问”改为“学生发问”,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当学生总结出性质,需要进一步理解时,我设计了一个引导性的问题:“掌握了这个性质,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们解答吗?”这时学生们就积极思考,提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互相质疑解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了思维空间,进一步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第四,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试说”

在各科教堂过程中,教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数学教学更不用说,在总结计算方法、定义、法则或课堂知识小结和课堂总结时,让学生试着说,有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第7篇: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国内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归纳起来有四个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的探究性;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的统一。

一、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

这个模式的基本点为:以学生为主体,过程为线索,活动为基础,问题解决为基本形式,能力培养为核心。其显著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动性,而学生实验是日常 教学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主要舞台,是经验积累和知识应用的重要阵地。例如在《氯水的性质》一节课中,请学生研究和推测可能的化学反应。

第一步:观察氯水的颜色,小心闻其气味。

推测1:氯水中含有Cl分子。

实验:将氯水滴入KI-淀粉溶液中,出现特殊的蓝色。(教师提示:有I析出)

第二步:用pH试纸或蓝色石蕊试纸测氯水的酸碱性。

推测2:氯水呈酸性可能有盐酸生成。

实验:在氯水中滴加AgNO溶液,析出白色沉淀,再滴入数滴稀HNO,白色沉淀不溶解。

第三步:发现蓝色石蕊试纸在氯水中先变红后变白。

推测3:氯水可能有漂白作用。

实验:(1)将干燥的红色布条投入干燥的氯气中,无明显变化,氯水滴在红色布条上,布条褪色。(2)将氯水慢慢滴入少量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至pH≤7,溶液退色;上述溶液中反滴NaOH至过量,溶液不变红。

推测4:氯水的漂白是氧化作用。按氯水的组成和已有HCl生成的事实推测,有可能生成具有氧化性的HClO。

第四步:日光照射盛满氯水的倒置的圆底烧瓶,有气体生成。

推测5:HClO在光照下分解,放出难溶于水的O。

实验:取漂白粉[Ca(ClO)]或其他次氯酸盐适量,加稀盐酸,生成HClO溶液,继而做光照实验,与氯水比较。氯水加入NaOH溶液,做漂白性试验。

结论:氯水中含Cl分子,具有氧化性,氯气溶于水发生化学反应Cl+HO=HCl+HClO;干燥的Cl没有漂白性,氯水中存在着具有强氧化性的HClO分子,使之表现出不可逆的漂白作用,因而Ca(ClO)是市售漂白粉的主要原料。

二、加强探究性实验,提高观察的敏锐性

由于探究性实验的未知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绝对离不开观察的敏锐性。

1.对性质变化的敏锐性。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观察过程中善于捕捉变化多样、稍纵即逝的化学现象并及时对其分析、归纳和综合,以得出规律和结论。如在过量氯水与KI过量溶液反应的实验中,随着氯水的滴加,溶液的颜色会发生重大变化:无色黄色棕色深棕红色黑色无色。由于这一系列变化发生得很快,学生稍不注意,就看不到完整的变化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要求学生重复实验、重复观察,引导学生全神贯注,抓住观察时机,逐步观察整个变化历程,以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对数量变化的敏锐性。我们应诱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善于发现一般人不容易发现或容易忽视的细节和特征,尤其是数和量的变化。如镁在空气燃烧产物的实验:学生在点燃擦亮的镁条后,很容易得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有白色的固体生成,反应放出大量热,且有大量白烟等现象,但对白色生成物与镁条的质量发生了哪些变化,却没有注意。我启发学生从数量关系上去探究。经过长期的类似训练,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观察本身包含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体会到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敏锐的观察,体会到探索实验中充满了创造发明的乐趣。

三、采用实验探究性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1.实验探究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做实验时耗时多,若所有化学教学内容都采用这一模式,则恐怕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实现教学计划,所以它并不是唯一的途径。

2.在探究过程中,还可能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导致教学临时失控。此时,教师应根据探究主题给学生以及时的引导与指导,让失控的局面得以扭转,使教学过程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3.探究式教学模式还应在学生谁知的基础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在实际中拓展知识。比如,让学生探究如何排除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污染等。可以让他们到化工厂去参观学习,运用得到的知识,分组进行讨论,加深印象,并且培养环保意识,培养社会公德。

四、探究性实验对师生的要求

第8篇: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幼儿;探究;主题课程;教师探索型;领导力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动手尝试的意愿,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幼儿园内涵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引言

(一)小班幼儿特点

小班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总是有疑问、有猜想,有许多的“不明白”和“为什么”;对任何东西都会有着要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的“淘气劲儿”。但他们又易受同伴影响,有明显的从众心理,满足于找到现成的问题答案,不喜欢深入探索;对有难度的问题表现出信心不足、退缩行为等现象;观察事物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不能主动发现问题,不善于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

(二)概念界定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指以园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为提升幼儿园课程品质,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理解、规划、执行和评价的能力。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提升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力、执行力等。

探索型主题课程是指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的现象与事物,并自由地表达与表现,教师适时、适宜、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课程。

学习探究能力是指幼儿主动积极地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通过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表达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与现象的看法,并借助使用各种材料、工具等,认识和表述它们的作用及其与生活的关系的能力。

二、研究目的

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早就存在,并不神秘。中国农耕时代的私塾教师就有很强的课程领导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体现出很强的原始课程领导力。所以我们不必对课程领导力敬而远之。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亟待回归和唤醒。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较强烈,他们喜欢利用感官知觉来探索世界,建立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概念。教师要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体验学习乐趣,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论文基于解决小班幼儿的客观问题,提出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重要性。从探索型主题课程这个平台出发,研究小班幼儿在学习探究能力方面的发展现状,支持幼儿学习探究能力发展的内容,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三、提升教师在探索型主题课程中的领导力

(一)提供能引发幼儿探究并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提升教师创造性课程设计力

对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的中介和桥梁。

1.材料丰富多样,具有可选择性和多种组合的可能

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当幼儿对各种动物表现出关注时,我先对问题和信息做出判断,筛选出他们能接受和必须掌握的经验。如,在《可爱的小动物》课程中,为了帮助幼儿认识一些动物,了解它们的明显特征,采用“拼图游戏”的活动形式。请幼儿根据图中的“耳朵”“尾巴”和“身体”,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它在干什么等,巩固幼儿对动物特征的了解。

2.随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不断扩展和增加材料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体验材料的作用和价值,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材料。如,在《我爱我家》课程的“找袜子”活动中,将材料分成不同的操作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幼儿。首先,提供的袜子颜色差异应大些、长短相同;其次,提供的袜子应长短不一、颜色不同,数量稍多些;再次,提供的袜子可以种类不同,数量再增加些。利用废旧物品制成的玩具,也会让幼儿爱不释手。如,通过《有趣的声音》课程,幼儿发觉声音不但能感知,还可以去创造:做个风铃丁丁当当,折个纸大炮甩出的啪啪响声,即使是豆子盒、沙子罐也能创造出声音。引导幼儿从多方面了解声音的各种特性,在想想、做做、听听的过程中,感知声音的有无,辨别声音的差异,确定声音的方位,从而表达对声音的喜好。比如,敲击各种物品或乐器,听它们发出的声音;做小电话,用长线将两个酸奶杯穿在一起玩传话游戏;跳舞的小人,将小纸人撕下放在鼓上,敲击鼓面让小纸人跳舞等。

3.易构成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易于使幼儿发现事物的特点及其关系

幼儿需要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来认识它们的特性,了解材料的性质及其简单的相互关系。幼儿只有在了解材料的性质后,才能知道它们的适宜作用。教师应尽可能提供一些自然物,特别是天然的物品作为探究的材料。如,以《好玩的水》为课程,幼儿对“水”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水”对幼儿来说具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可以带来最简单的快乐,能有效激发他们观察、探索的兴趣,再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水的零碎经验。

(二)形成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提升教师顺应性课程执行力

幼儿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教师应看到幼儿乐于探究的良好动机和通过探究所获得的有益经验。

1.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寻求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

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世界,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认识事物,在探索过程中的“破坏”行为正是幼儿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幼儿喜欢摆弄玩具,发现玩具能发出声音,但对玩具究竟怎么会发出声音却有着许多疑问。通过幼儿自己特有的方法了解到如何让玩具发出声音,即使出错教师都应鼓励其行为。

2.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

如果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幼儿做出的回答和解释就会来源于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尊重和支持他们的想法,灵活地调整好教育目标,为幼儿创设探究的条件与机会。

3.让幼儿在每一次的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和成功的体验

探索过程最能反映出幼儿之间不同的认知风格、不同的操作方式和风格迥异的表现形式。给予每一个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并挖掘每一个幼儿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一个幼儿在每一个探究活动中都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的体验。

(三)促进幼儿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提升教师主导性课程执行力

1.课程内容的兴趣性和生成性

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要把教育的出发点从教材转向幼儿,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扩展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容。如,在《有趣的泡泡》课程中引导幼儿思考:泡泡除了用吹的,还可以怎么玩?或利用不同的工具玩泡泡,泡泡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尝试,幼儿总结了他们的发现:使用的吸管粗细不一样,吹出来的泡泡也会不一样。另外还开展了找泡泡:边吹边观察泡泡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捉泡泡:用吹管接住落下的泡泡;做泡泡:将肥皂、洗涤剂溶于水中,制作泡泡水;拉泡泡:用铁丝拧成多种形状拉泡泡等活动。

2.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促成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

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小班幼儿喜欢新奇、令人兴奋的想法。比如说有一个“惊喜”或“秘密”,或者问“猜猜这是什么”,就会非常兴奋。他们对“喝的牛奶是从哪里来的?”“洗手液是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十分感兴趣,就能积极行动起来寻求答案。

第9篇: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幼儿;早期阅读;兴趣;能力

一、早期阅读的含义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幼教界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推广着早期阅读教育理念。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形形的以“早期阅读”之名而推行“早期识字”的理念已涌入了家长和教师的视野。许多教育专家呼吁要将“早期阅读”与“早期识字”的概念区分开来,它们并不能划等号。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对幼儿发展真正有利的“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园、早教机构、家庭通过提供以图画读物为主,以有声读物为辅,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想象、思维、表达能力,引起幼儿阅读识字的愿望,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从而为幼儿入学后正规的书面语言学习做好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因此,“早期阅读”并不等同于“早期识字”。

二、早期阅读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1、早期阅读能够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丰富多彩的幼儿读物,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宽了他们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走进大千世界,看从未见过的东西,听从没听过的故事,从浩瀚的图书世界汲取营养。同时,故事中的情节与情节、画面与画面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展开想象。

2、早期阅读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早期阅读教育是一种养成性教育,不在于幼儿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字,而是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使幼儿长大后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而且,优秀的文学作品蕴涵着深刻教育道理,可以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良好的情绪情感和社会品质,从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早期阅读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阅读为幼儿提供了自主阅读和交流阅读经验的机会,让幼儿找到了想说、喜欢说的话题,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有话可说的宽松氛围。

综上所述,早期阅读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该如何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呢?

三、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策略

1、让孩子以读书为乐,视读书为享受

1.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进而在读书中会感受到一种快乐和享受;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能使孩子意志消沉,对读书有百害而无一利。

2.选择孩子喜欢的书,使孩子在快乐的心境下阅读。可以给孩子一些经典的国内外读物。如:绘本、漫画、寓言、童话、图画书等,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3.为孩子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快乐中读书成长。专家认为,家庭中父母亲属充满关怀、平等、尊重、理解的和谐关系和氛围,对孩子的读书大有裨益。

4.让孩子觉得读书就像与一个好朋友聊天。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强迫孩子读书,更不能给孩子压力,让孩子产生读书像是在与朋友聊天的感觉。

2、引导孩子爱上读书,让读书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只有重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让孩子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孩子才能开发心智,产生阅读动机。那么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从孩子自身爱好、兴趣出发,循序渐进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2.不仅要欣赏孩子的兴趣,还要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地鼓励和称赞。

3.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在满足好奇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4.和孩子一起读书,引导孩子在读书中寻找乐趣。

3、好的读书习惯一经养成,书就会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那么以下是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5个方法:

1.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条件。家长应不嫌“汗牛充栋”,只要对孩子有益的书籍,先买好,放在孩子每日能见到的地方。天长日久,孩子每天所见的都是书,慢慢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

2.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借助悬念调动法、故事梗概法、电视辅助法引导孩子边读边思考。

3.孩子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非凡魅力。给孩子多读一些优美流畅、富有想象力的文字,让孩子徜徉在文字的艺术海洋。

4.一起制定阅读计划,指导孩子阅读文学经典。

4、用读书之成果激发阅读兴趣,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读史使人睿智,读美学使人高尚,读哲学使人深刻,读自然科学让生活更美好,欣赏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孩子从读书中收获知识、收获欢乐、收获成功。

总之,开启幼儿早期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教师和家长能够做到尊重和热爱儿童,融会贯通,就一定会提高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2]寿长华,50个细节教出爱读书的孩子,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8

[3]刘秋红,家园同步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