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技能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

第1篇: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恰恰是培养最基础性人才的着力点。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国有着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也往往出现上热下冷、实用型人才短缺等现象。在新形势下,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建立适合现代社会发展、企业需要的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新型的技能型人才和实用性人才,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才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的稳定发展。我国近三十年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土地城镇化,忽略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口融合问题,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党的十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总理也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培养问题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因此,加强农民工专业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在2003年,国家先后颁布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和《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扶持下,我国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培养出一大批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优秀人才,同时有效推广了实用的农业种植和栽培技术,为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通过“阳光工程”,吉林省在2012年共完成培训115690人,占总任务的79.79%,比2011年同期增长28%。其中,专项技术培训完成64793人,占任务数的83.06%,就业培训完成50897人,占任务数的76%。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的江苏省的阳光工程农民工就业培训也稳步发展,2011—2012年7月,江苏省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已培训20多万人,同时培养出大约3200名成功的创业农民。“雨露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对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农民工进行有效地就业培训。该项目自2006年10月开展后,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在“雨露计划”中的财政支出超过了7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近30%;参加该项培训的青壮年农民工人数接近170万人,有效解决就业人数达126.7万人,为将近500万的贫困人口脱贫做出贡献。至2009年,山西省在该项计划的财政扶持金额超过了1亿元,参加培训者已经超过了6万人,其中成功转移就业的接近5万人,参加培训者的人均收入提高超过了4000元。

二、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1.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不够。我国大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老一代的农民工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新一代农民工有50%的人是初中毕业,由于文化知识有限,多数农民工就业在建筑行业、厂矿、企业等,从事一些体力和手工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他们认为只要有力气就行,人勤快就不愁找不到工作,对各个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各个行业就业技能和就业条件都有所提高,而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导致了国内各省都出现了“民工荒”的问题,特别沿海的城市,出现企业找不到人,民工找不到工作的现象。2.农民工思想保守,小农意识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很多乡村和城市距离比较远,精神文明建设比较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致使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高。长期生活在自己的乡村,交往的对象也仅限于熟悉的父老乡亲,逐步形成了一些小农思想,思想保守,不愿意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事物,不愿意到陌生的城市谋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一些技能培训总是带有抵触情绪。另外,有些农民工为了家庭的生计,也选择外出务工,但由于我国经济周期的正常波动中,有时会出现经济相对低谷和萧条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就业市场往往很不景气,农民工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这个时候,很多农民不是选择找个技校或者培训机构来学习一些技能,拓宽自己的就业面,而是选择放弃,回乡务农或者等待下一次的机会。3.农民工支付学费的能力有限。一般情况下,一个农民工参加地方举办的一期技能培训费用多数在2000元左右,一般时间在3个月左右,加上每天的生活费及其他的费用,全部下来要花费4000元以上。这个数据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是一些出国就业培训,费用就更高,这些都给农民工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从以上两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农民工的小农意识,对自己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只靠体力挣钱,收入不高,除了家庭的正常开支,所剩无几。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农民工不会去支付他认为不值得支出的费用。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培训没有必要,也就不愿意支付参加非公益性就业培训的费用。即使参加培训,一旦与现实情况出现差异,参加培训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他们就会放弃参加培训。

(二)政府管理问题

1.相关培训法律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尚未对农民工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相关活动颁布明确的法律条文。即使当前的法律法规,例如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农业法、劳动法等法规皆对就业培训在某一方面进行了阐述,但是这些条文律法不是专门为农民工培训而设立的,存在着客体制定不明确、法规内容针对性不强、规范性不够、奖惩措施不详细等诸多问题。由于专项法律的空缺,我国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开展无法可依,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对农民工培训在法律方面的先天不足就表现得十分明显。2.培训资金来源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中央财政拨付、地方财政配套、企事业培训部门出资及参加培训者自付等四个方面组成。一直以来,农民工参与度都不高,各级财政部门是农民工培训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经济困难,地方财政没有足够的配套资金来支持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也没有能够及时得到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致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得不到真正的开展,甚至有的形同虚设。虽然现在我国各地政府对农民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扶持也在逐步增加,但从市场供求关系和培训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说,这些资金还远远不够。3.监督和考核机制缺乏。要想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就要对培训部门和机构进行规范的管理,对培训部门和机构培训的形式、内容、师资队伍的配置、培训效果、就业率、证书的发放等进行管理和监督,定期对培训部门和培训机构的师资、场地进行考核,这是整个培训体系构建和有效运行的关键,也是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通过职能部门的监督和考核,及时了解培训部门和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发现不合理之处,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做到对症取药,达到培训部门与被培训人双赢的效果,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农民工职业技能、就业培训监督和考核机制十分落后,未能形成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培训机制,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有些地方的培训机构为了套取中央财政资金的扶持,把培训地点设在职业院校或者职业高中,利用假期时间培训,选派职业院校或者职高的学生来充当农民工进行培训,伪造各种相关数据成交上级部门,给地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地方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让农民工更不愿意接受政府安排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培训市场和培训机构的问题

1.培训市场与培训机构信息不对称。虽然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但我国的培训机构还是挺多,各类培训机构充斥乡、县、市等各级行政单位,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带来积极的一面,也给农民工带来不少困惑。在举办培训的时候,有些培训单位纯粹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在进行培训前不进行任何的市场调查,不是根据地方需要和企业需要来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而是培训机构能开什么就开什么,需与求的信息完全不对称,农民付出与得到的不能成正比,这也是农民工不愿意参与地方培训机构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信息查询与获取的能力低,对于现代化的职业信息查询方式和网络知识还不能够很好地去掌握,有的也只能求助于政府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来获得相关信息。但一些承担着培训责任的主体单位为了更多地谋取利益,倒买倒卖一些不真实的信息,农民工得到的信息是无用的或者不完整的,造成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各行为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脱离市场的需求,使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远远高于农民工现有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2.培训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从职业培训机构的运行情况来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培训市场缺乏一定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培训的随意性较大。首先,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一般由政府出资组建,在教师的选聘、课程的设计、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地点和培训形式等也是政府做主导,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而忽视了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其次,在地方的培训中,很多地方政府将培训作为单纯的义务,奖惩与扶持不分明,同时也忽视了教育培训与义务教育的差异。最后,没有相应的培训机制和管理制度,培训机构就没有足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没有一定的宣传和推广,农民工不能很好地去了解培训的政策、培训的内容,无形中就不能充分认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参与培训的随机性与自由性就大。另外,在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上,政府在人员准入、指责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制度漏洞,从而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供给效率。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途径

(一)构建现代化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对农民工就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也越来越高了,我国现行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必须构建适合现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主体参与、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第一,地方职能部门整合地方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专门的农民工职业培训基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专业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第二,根据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课程,增加实践课的练习,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第三,加强政府、教育部门、地方企业等部门之间的合作,相互沟通、相互监督、相互管理,共享共建共管培训教育资源,为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积极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制,规范资金管理模式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要想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制,规范资金管理模式。首先,强化培训主体,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并规范资金的管理,设立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专项资金,同时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促进各行为主体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其次,寻求社会合作,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农民工培训资金金额,减少农民工投入的培训费用,调动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三)完善培训机构的管理制度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有效的管理是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想培训机构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政府须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条件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强化地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规范培训机构物品、资源的管理程序,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等。首先,制定管理规程和培训服务细则。管理规程要详细地说明对各培训机构的管理方法、要求以及违反管理受到相应处罚的规定。培训服务细则要详细规定在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等相关服务的细节问题。其次,制定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培训机构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一方面做到与培训人员及时沟通,另一方面还要做到上传下达,做到有信息及时沟通,有效提高培训的及时性和培训质量。最后,制定培训机构的培训制度,包括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农民的培训。制订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服务技能,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制订农民工的培训计划,加强学习技巧的培训,提高农民工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加强农民工各种知识讲座和技能的培训,有效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就业的技能。

(四)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构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要转变思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寻求社会的力量,加强联盟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制,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协同创新。1.与地方职业高校合作。为了加强高校资源建设和利用的社会化,很多高校正逐渐向社会开放,为民众提供学习的场所,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因此,地方培训机构要把握好这个机遇,加大与地方职业院校的合作,特别是当地的农林院校,实行一帮一带的帮扶政策,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和场地资源。首先,利用教师资源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指导和知识阅读指导,为农民传授一些读书的方法、资料查询和利用技巧、网络视频学习方法等。其次,为农民工提供一些符合农民自身发展的专题教育,如信息素养的培养、基础法律的普及,或者开通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专业的数据库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技术、致富信息、农业技术等,为农民的创业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电子资源服务。2.与地方企业合作。培训机构的开展和运行如果没有配套的资金支持,存在的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培训机构就很难运行下去。要想解决实际问题,就要与当地的热心企业联合,寻求帮助,取得资金支持,并邀请企业参与培训机构的管理。与企业合作,共建培训模式,不仅可以取得企业资金的大力支持,还可以借企业自身的资源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就业指导,为农民提供就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的岗位。同时,农家书屋还可以利用企业的信息渠道,为农民搜集创业就业信息、致富信息、再教育信息等。通过双向互动、互惠共赢的方式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保障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协助企业的发展。

(五)加强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纸质资源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室也不是人获取知识的唯一场地。目前,大部分农民也有自己的智能手机,特别是现代的新型农民基本都会使用网络。加强地方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技能培训的网络化,满足农民工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的需求。通过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构建知识共享平台,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培训机构的培训信息、资源建设情况等;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农民工可以随时链接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知识、资讯、致富信息、技能培训信息和就业信息等,为农民的再教育和创业就业提供帮助,为培训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良刚.关于新型城镇化下教育与农民工社会融入关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徐建军.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3]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4]姚经.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4.

第2篇: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3(2011)005-174-01

中国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开展了几十年,成绩斐然,考核的各类工种划分越来越细致,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也越来越健全。但是由于各鉴定机构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1. 现状分析

1.1 软件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较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使用北京金地鑫公司开发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务管理系统(v2008版)”进行考务组织和证书管理。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因为手工操作带来的各种麻烦,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无法考务相关信息,因此报名前期的相关政策宣传难,各鉴定机构还需要靠电话通知或者张贴纸质的“布告”等。又比如学员报名时,需要机构的工作人员采用人工录入的方式把学员的报名信息一个个录入系统,由于各鉴定机构的人员配备本身就较少,再浪费很多时间在这上面,大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且容易在“身份证号码”、“申报等级”等数字信息录入时出错,给后续的证书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

1.2 人力资源库建设滞后的问题

这是目前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一方面,一些企业因为工作岗位的需要,有时会面临无人可用的现状;另外一方面,一些学员在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后无法及时获得企业的需求信息,处于一种无班可上的尴尬局面。如何在企业和受培训对象之间建立一条纽带,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很多鉴定机构目前没有着手处理的问题。我们的鉴定机构不仅仅是技能培训,颁发证书。技能鉴定的最终目的,是使受培训对象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此,鉴定机构需要及时把企业需求信息传递给学员,为学员的就业开辟一条捷径,同时应及时有效地把学员信息传递给企业,方便企业选择,为企业提供便利。

1.3 技能培训数据库建设不完善的问题

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考试题库的建设,二是培训内容信息库的建立。目前部分地区的技能培训数据库建设比较滞后,各种技能培训考试的题库建设虽已提出,但实施过程还没有成型,每次考试前需要靠任课教师去给学员找资料,教师之间不可避免做重复工作;对于一些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培训内容(比如电工培训、芒果种植培训)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

2. 建议实施方案

针对上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它不仅仅是一个网站的建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题库的建设。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综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2.1 资源整合

由于鉴定机构已经购买了国家指定的技能鉴定考务管理系统。因此,我们所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基于这个系统之上,而不是抛弃或者忽视这个系统本身而重新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有的鉴定机构是推倒现有条件,花大力气重新设计一套新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系统。到头来却发现所做的工作到头来还得依靠国家指定的考务管理系统上报数据信息。我们应该采取资源整合方案。结合各机构现有条件,开发一套适合自己的业务系统。比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该结合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现有资源条件,比如学员报名时。身份证号码信息等在学生管理系统中是有现成条件的。只要鉴定机构自己开发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之间建立了数据共享中心,那么这些报名资料很容易得到,大大降低了因为人工录入造成的数据错误,也把鉴定机构的工作人员从繁琐的信息录入工作中解脱出来。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把国家指定考务系统中的考务安排、准考证打印、证书查询等信息结合起来,让学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自行查看,而不是靠鉴定机构逐个去通知。

2.2 加强与企业合作,完善各种信息数据库建设

很多机构把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当做是一个任务,而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作用。我们这里谈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数据库,它包括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向各企业获得职业工种相关证书的各求职人员基本信息,以及鉴定机构向学员提供企业的招聘信息。鉴定机构的信息化平台上应该包括上述两个信息的查询。二是鉴定机构的业务信息数据库。重点是题库建设和培训资料数据库的建设。题库建设国家已经提出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各鉴定机构也在逐步落实,这里要提的是应该注重及时更新。由于部分工种信息(比如电子类)更新比较快,各种新技术不断得涌现出来,我们在建设题库时,应该定期维护,剔除已经被淘汰的技术,增加现有流行的元素;培训资料数据库建设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对于各职业工种的培训,培训机构应该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中包括对各类工种相关技术的介绍、技术特点和要领以及发展趋势等信息。技能培训不应该仅仅是看做一个短期的培训过程,学员考核合格拿到证书后培训鉴定机构的任务就完成了,这种理解方式是错误的。培训鉴定机构应该为学员提供一个平台,学员不仅可以学到现有的技术,能顺利通过考核。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培训学员号或身份证信息等查询培训机构最新补充的资料。这样就把短期培训和长期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加了学员知识面的厚度,为学员的谋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3 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安全性

第3篇: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

在这样的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走出一条改善民生之路来?

钱该不该花

这样的一组数字别有深意。

今年上半年,固原财政就统筹资金19157万元,用于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由年均120元提高到200元;拨付养老保险基金6133万元,保证离退休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到位;筹措195万元,将1432名失地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盐化工征地拆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问题;安排小额担保基金400万元、争取贷款贴息资金130万元,撬动银行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67万元,扶持2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复转军人等实现就业创业;筹措223万元,组织培训转移劳动力8433人、劳务输出27.1万人;筹措143万元,兑现了438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补差,及时发放三支一扶、特岗医生和高效毕业生生活补贴;筹措资金160万元,专项用于干部安置、残疾人就业培训和康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孤残儿童救助等方面;截止目前已下达各类资金1324万元,拨付555.2万元用于发放上半年3246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资金,受益人数9896人。

财政为什么能拿出这么多钱来改善民生?

记者在2011年固原市政府工作报告找到了答案。其明确提出,今年要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认真落实教育普惠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13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落实特殊困难人群救助政策、完善市区公用设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等28件改善民生的实事。

长久以来,地方政府一度走入一个误区,陷入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相互矛盾的悖论,认为发展经济是“挣钱”,改善民生是“花钱”,将改善民生理解为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有甚者将经济发展直接等同于城市建设。

其实,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正如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王和山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本刊采访时所说:“民生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这,正是固原当地的决策思维。

钱从哪里来

在固原,财政的自给度不到10%,改善民生的资金从何而来?一串串民生支出的数字背后,有多少财政人的“精打细算”?

固原市四县一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且贫困面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陷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恶性循环。”王和山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呼吁说,“改变固原市的贫困落后面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单靠地方自身财力只能是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依靠国家的优惠鼓励政策和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

对于一个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的贫困地区,地方的可支配财力就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一般性转移支付甚至被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不少地方要求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呼声也随之愈演愈烈。

对此,记者发现,固原财政却打出了不一样的“算盘”。

通常而言,一般性转移支付解决的是长期的问题,是根据地区财力水平的标准化运作,而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是解决具有特殊性的问题。如果从宏观层面设立过多的专项转移支付,就等于设立了过多的“特殊”资金,就会违背均衡的概念。因此从国家整体制度层面来看,应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专项转移支付。

然而,若仔细分析固原地区目前亟待改善的发展状况,就会发现其大多属于一次性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专项资金,解决专项问题。因此,固原财政提出实行专项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转移支付并行,千方百计争取专项资金,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突出位置,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重点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支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钱怎么花好

民生的钱,如何花好?

我们发现,在国内个别地方,给老百姓建了几个医院,搞了几个民生工程,就认为是改善民生了。改善民生从而被工程化。

固原有一个亮点格外引人注目。全民创业行动正在固原如火如荼地开展。

在采取税收优惠、减免工商管理费的基础上,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出台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励群众依靠当地种植、养殖等支柱产业发展加工业,依靠地理优势发展商贸、流通业,并结合劳务产业鼓励群众“走出去”创业就业。对城乡群众联合创办小商贸、小加工、小制造等创业行为,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并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的40%。农民在集贸市场摆摊设点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免予工商登记,免收各项税费,对依托农家院创办的“农家乐”免收地方各项税费。对长期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残疾人首次创办个体、私营企业的,3年内免缴登记、管理和办证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且政府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并享受社会救助政策标准不变。对吸收就业困难人员超过50人的企业,政府给予50万元担保贷款,并在两年内给予50%的贴息。

此外,市财政还筹集资金,成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具备一定劳动技能和具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与组织起来就业的,对其自筹资金不足部分获得小额贷款而提供的信用保证资金。

除了鼓励创业,固原市推出的另一项民生行动堪称创举。

今年6月,固原市人民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做好服刑在教人员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将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纳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责,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按每年260人,人均450元的标准执行。并要求市属各部门,固原市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固原监狱密切配合,相互协调,选择好适合的培训专业,全力做好这项特殊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争取与社会需求接轨。

第4篇: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

(一)集中脱产学习

集中脱产学习是指由专业的档案教育培训机构、档案专业学会或者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一定地域、行业范围内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在指定场所、以讲学等形式进行的专门、系统培训。集中脱产学习式的专业培训是所有继续教育方式中效果最好的一种,但又有其不足之处。一是对工作影响大,因为集中脱产培训通常都需要耗费数天时间,这必定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人员紧张,而对于一些只设兼职档案员或者只有一名专职档案员负责档案工作的单位而言,甚至会使其暂时停止工作。二是组织开展难度大,通常情况下,集中脱产培训涉及人员较多,他们往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短时间集中在一起学习,除了课程安排外,培训机构还需为其饮食起居等各方面做出细致安排,特别是对于档案专业学会和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而言,由于受到人员和经费等因素的限制,组织开展起来都面临很大困难。三是经费问题,对大多数受训者来说,集中脱产培训都需要他们离开驻地在外数日时间,这期间所产生的费用对收入微薄的档案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对一些档案部门而言也不是小数。

(二)函授教育

函授教育是运用通讯方式(主要是信函)进行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教育方式。在函授学习中,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在报名并缴纳学习费用后,专门的培训机构便通过邮寄的方式向他们提供教材及其他学习资料,并在他们按其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和考核后,发放毕业证书等培训证明文件。与集中脱产学习的继续教育方式相比,函授教育在时间、地点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它允许广大的档案工作者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在驻地就近完成学习,可以帮助广大档案工作者和档案机构省下大笔经费,可以说是一种既方便又经济的途径。尽管如此,函授教育还是有其自身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函授教育所讲授的内容以书本理论和知识为主,内容虽然丰富,但仍无法开展技能培训等,相对于实操性极强的档案工作而言,其实用性仍然有限。二是培训期间受训者和培训机构、指导老师之往往间相距甚远,学习主要通过自学,教育者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也受到了较大限制,其学习效果也势必受到一定影响。

(三)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也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具体是指由专业的档案教育培训机构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在数字化环境下组织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档案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的教育方式。网络教育既突破了传统的集中脱产学习方式在时间空间上的控制,也可以弥补上面所述的函授方式所存在的两方面不足,可以通过网络和视频进行实操性强的技能培训,也便于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及时指导学员学习。虽然如此,开展网络教育仍面临一些困难,一是目前可进行档案专业网络教育的专业网站少,据笔者调查,至今我国可提供档案专业在线教育的仅有中国档案学会主办的档案档案教育网,而该网也只能提供文本学习。二是网络教育仍然是以学员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依然难以得到保障。

(四)档案岗位培训

档案岗位培训是指各级各类档案机构根据其实际工作尤其是专项工作开展的需要而组织本单位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与前几种继续教育方式相比而言,档案岗位培训因不是专业的档案培训机构主办,缺乏专业师资,所以其培训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性相对不足。但与此同时,档案岗位培训也有其显著的优势。首先,由于规模较小,涉及的人员相对简单,主要是本单位或者涉及本单位档案业务的部分人员,且基本在本单位或驻地开展,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影响较小,所以容易组织。其次,岗位培训的内容通常是根据本单位、本系统现实开展的某项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制定的,所以必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对现实工作的推动作用较大。再次,由于档案岗位培训形式比较灵活,可以通过会议、座谈、宣讲、文件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组织实施也较为容易,所以成本以较低,不会给单位和个人造成太大压力。

对开展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几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继续教育工作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档案部门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对此引起充分重视,舍得花时间精力来做好这项工作,必要时可列入考核机制加以推进。

(二)量力而行,选择适当的继续教育方式。档案部门要在有限的财力中抽出专门继续教育经费实属不易,因此档案部门应根据本单位实际工作和经济情况选择适用的方式开展继续教育,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5篇: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

作为的高中毕业生,她几年前就在做服装缝纫工作,月收入有2000多块。不过她还是找到自己父亲曾经打过工的餐饮公司,询问是否招打电话的活。她的父母这些年来,都一直在沿海地区打工,魏自己在老家农村长大。

这家公司确实在扩张,新近在开了两家连锁店。但是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新开的店铺需要至少招二、三十人,本地招不到合适的,正在预备到西海固托人招工。

“最近几个月经济有好转,用工紧张,特别是最近哪都是招人的,但是我们缺的是做拉面以及做饼的员工,并不需要打电话的。”他说。

魏“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出现并非罕见。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王等专家的研究都指出,第二代农民工更高的工作需求,与现有产业结构无法适应的问题,正在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外出农民工就业的新问题。

第二代农民工,即拥有农村户籍,但是从未从事农活的第一代农民工后代。他们因为学历较高,定位相对第一代农民工要高。

月日,国家统计局上半年农民工就业调查,表示随着经济形势趋向好转,农民工就业形势也有了好的变化,外出就业已基本恢复。但是暂未就业农民工中,28.7%是由于“收入低,主动辞去工作”。

总体回暖结构性短缺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6底,15097万外出农民工中绝大多数已找到工作,只有不超过3%的农民工还在寻找工作,总人数在420万左右。而就二季度而言,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5097万人,比一季度末增加378万人,增长2.6%。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月日给出的数字是,截至月底,农民工外出人数目前已经恢复到去年月底95%左右的比例,回到城里的农民工97%已经找到工作。

日丰打火机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近期由于企业产品广告的作用,销往日本等国作为礼品的打火机有所增加。特别是圣诞节即将来临,国外相对产品的需求有所增加。“这个还不能说明经济是大的好转,因为作为礼品的打火机价格比较低,属于非高端产品。不过一些过去以来技工就紧张的制鞋、服装等行业用工紧张问题就出现了。”他解释说。

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目前经济出现企稳情况,外需过去下滑过快的势头有所遏制,导致部分行业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90后农民工就业

根据记者了解,在一片经济回暖和用工短缺声中出现的新问题是,80年代末期出来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子女已经高中或初中毕业,开始了新的外出打工生涯。

这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相对比第一代农民工要高,因此一般对于太苦太累的活不感兴趣,但是寻找相对轻松而又能挣到钱的活又比较难。

说,有的初、高中生来到餐饮公司后,经常半夜偷偷出去上网,进而影响第二天上班。而这些第二代农民工的父辈也不放心,专程跑到询问子女就业情况;并提出,宁可给子女一些钱在上班,只要不回家不太累,开一点工资也可以。

类似的情况在珠三角也有表现。广州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主任张月底带队到参加了一个技校和企业的联系活动。

当时7家企业人士前往该校,提出培训的要求进而招工。张发现,目前新一代农村户籍的外出打工者的学历很高,但是技术往往不够,令广州地区不但技工短缺,服装行业的普通工也短缺。

“这些18、19岁的学生干纺织一些熟练工种活存在难度。加上现在不是招工旺季,企业因为订单增加,部分企业用工短缺就出现了。”张说。

张指出,鉴于新一代农村户籍的外出打工者文化程度高,不愿干原来的粗活累活,因此一些城市的产业应该加快升级的步伐,同时国家应该加快对这部分人的技术培训力度。比如纺织行业的熟练工,培训2周就可以上岗。

而此前根据广州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的调查,广州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要初、中等级别劳动证书的比例达到40-50%,但是市场上提供的农民工有相关等级证书的比例不到20%。

而根据统计局的调查,外出农民工绝大多数为初中毕业生,仍主要以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而从事服务业的比例不到一半。84%的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信息和培训费用是制约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主因。

第6篇: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

一、英国核心技能开发与实施的组织机构

通过前面英国核心技能的发展过程,我们已经接触到了核心技能开发的一些主要机构,主要有政府部门、立法机构等。还有培训机构、证书机构、雇主等他们在核心技能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核心技能的政府指导与调控机构为资格与课程委员会(QualificationsAndCurriculumAuthority),归英国政府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制定核心技能国家标准和设计核心技能测试题。核心技能开发项目的政府研究机构为继续教育发展委员会(FurtherEducationDevelopmentAgency),其主要任务是对核心技能开发与实施过程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并推广先进经验。核心技能开发项目的雇主方代表为英国产业联合会(ConfederationOfBritishIndustry),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企业界对核心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向政府提出意见或建议,对教师及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机构有产业大学、学院、社会培训中心、企业培训中心。此外,英国政府还在全国约17000个证书机构中,批准了21个作为核心技能的考核认证机构。

二、英国核心技能标准体系的构成及解读

经过多年的开发研究,英国制定了核心能力国家标准体系,这套体系由6项核心技能组成,每项技能分成5个等级,每个等级具有共同的要素。核心技能1―4级各有一套标准,第五级单独有一套标准。每一项核心技能包括2个部分,A部分为应当知道,描述考生在相应的级别必须知道该做些什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自己能适当地应用他们的能力,也可用于评估考生以前的学习,目前的能力,明确学习需要。B部分为必须会做,告诉考生必须做些什么,该部分描述了考生为了证明他们具备相关能力而必须进行的各类活动。下面以信息技术第一级的A、B两部分为例简单说明一下。

信息交流技术:第一级A部分

必须知道:

■使用信息交流技术来帮助完成不同的任务;

■保存信息便于以后容易查找;

■把对健康的危害降到最低的程度;

■出现错误时知道如何获取帮助;

■收发电子邮件。

查找信息

■从不同的信息源中查找不同类型的信息(如文件、只读光盘存储器、互联网)以及从非信息源中查找信息(如书面记录、价目表、图解表);

■选择与目的有关的信息。

组织信息

■录入信息(如复制、粘贴文本,插入图像),使用格式来组织信息(如制表、表格、数字格式);

■组织信息使其含有文本、图像和数据(如构建信息、使用合适的软件执行运算、移动并调节图像的大小)。

显示信息

■使用适合不同目的的布局和技巧(如对书信、发票之类的不同类型的文档选择页面,显示信息时会移动、复制、删除或插入信息);

■显示信息时要保持格式的一致性(如字体、项目符号、对齐方式),确保信息准确、清楚(如征求别人的意见、校对、使用拼写检查、突出信息来提高信息的清晰度)。

信息交流技术:第一级B部分

必须做到:

综合来说,通过两项以上的活动,必须做到:

■ 包含至少一个基于信息源的信息交流技术;

■ 包含至少一个基于信息源的非信息交流技术;

■ 使用至少一个文本实例,一个图像实例和一个数据实例;

■ 提交有目的使用电子邮件的证据。

证据必须表明会:

ICT1.1 1.1.1选择与任务有关的信息

查找、选择相关信息

ICT1.2 1.2.1使用有帮助的格式录入信息

录入、组织适合任务 1.2.2保存信息,方便查找的信息

ICT1.3 1.3.1使用适当的布局显示信息,

保持格调一致

组织显示,保证最后

的结果准确、适合目的

英国的主要核心能力与广泛核心能力都有明确的要素。主要核心能力有交流能力、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交流能力有参加讨论、收集原始资料、编制报告、报告的审阅和反馈4个要素。数字应用有收集和记录数据、处理问题、解释和提供数据3个要素。信息技术有准备信息、处理信息、提交信息、评估信息技术的使用4个要素。这三项主要核心技能的各个要素成为普通国家职业资格必修课。广泛核心能力包括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业绩的自我提高、问题解决三种。与人合作包括确认合作目标和职责核心、实现合作目标2项要素。学习与业绩的自我提高有确认目标、按照计划达到目标2个要素。问题解决因为范围太广没有具体要素。

三、英国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

英国有了核心技能的标准体系,下一步就是要开发课程,组织实施核心技能的人才培养。BTEC职业教育课程是英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实施的主要形式。BTEC于1989年成立,它的全称为(Business&TechnologyEducationCouncil)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是英国著名的职业资格授予机构。BTEC对6大核心技能规定了具体的操作标准,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根据雇主协会提出的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教育专家、企业专家共同制定。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安全分析、讨论、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没有材。

核心技能培训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通过认证机构单独进行核心技能培训。英国只有少数培训机构单独设置核心能力的培训课程,培训的课程主要是由各机构自己研发的,内容主要是核心技能中前三项即:交流、数字应用和信息技术。目前英国己确定了21个核心能力考核认证机构,也主要是对前三项进行考核。任何职业、年龄、学历的公民只要通过统一标准的测试就可以获得核心能力证书。第二、通过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养核心能力。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NationalCouncilforVocationalQualifications,NCVQ)(现更名为资格与课程委员会)于1986年成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ationalVocationalQualificationsNVQ)由该委员会建立,具有创新性和统一性。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eneralNationalVocationalQualifications,GNVQ)于1992设立。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有一定的区别。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习场所为全日制学校,以核心能力为主,辅以专业技能。而国家职业资格证学习场所为工作岗位,考试标准为核心技能与专业技能。第三、通过职业教育各学科课程教学培养核心能力。在英国职业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必修和选择职业单元,在活动、计划和预定的工作中学能力。第四、在普通教育中培养核心能力因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共事及改进个人学习和行为等技能是21世纪工作、生存、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技能,所以1990年国家课程委员会颁布了题为“十六至十九岁核心技能”的报告,指出核心能力将被列入所有16-19岁学生的课程学习中。

四、对我国职业教育核心能力培养的启示

第7篇: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美国;大学生;就业:启示

由房屋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全面、深层次的影响,其中尤以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为最。针对金融危机,美国联邦政府制定各种应对策略,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各种机会和有利条件。

一、金融危机对美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美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校园招聘萎缩

金融危机使美国实体经济下滑严重,企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直接导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社会整体失业率升高,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大学和雇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3月份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预计雇主聘用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比去年实际雇用的人数减少22%”“超过2/3的雇主表示,经济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大学生招聘计划,而且几乎所有雇主都说将降低招聘人数”。就业网站的调查也证明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只有43%雇主今年打算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而2007年和2008年的数字分别为79%和56%”。以往美国大学毕业生招聘大户今年纷纷更改招聘计划。缩减招聘人数。与之相对应的是,成功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大幅下降。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从今年2月19日到4月30日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只有19,7%的大学生找到工作,而2008年、2007年的同期数据分别为26%和51%。

(二)毕业生薪酬下降

根据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在今年4月对850所大学的3.5万名毕业生所作的抽样调查,除少数专业的毕业生薪酬有所上涨外,大部分呈下降趋势。2009年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比2008年低2.2%,其中计算机科学专业2009年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下降了3.6%,软件工程师2009年毕业生则下降了11%,文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但整体比2008年下降了1%。美国另一专业就业网站CareerBuilder,con的调查也显示,“1/5雇主计划减少大学毕业生起薪”。在经济恶化的大环境下,有些公司为了节省开支,只向大学生提供实习或合同职位,以代替全职工作。这些职位工资很低,没有任何津贴福利。“许多求职者最终不得不做报酬很低甚至根本没有报酬的实习生”,“具有高学历的求职者现在愿意当实习生渡过经济困难时期”。就业市场的低迷,迫使部分大学生为增加工作经历,只好投身无薪实习的行列。

(三)求职意愿下降

经济不景气,遭遇就业寒冬,使今年美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意愿大幅降低。在大学应届毕业生中,只有59%的大学生愿意走出校门去找工作,而在2007年,这一比例是64%,2008年为66%。全美社会整体失业率的居高不下;最近几个月的全球金融危机;特殊行业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雇用的影响被认为是导致当前大学生求职意愿下降的三个可能原因。求职意愿的下降,表明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悲观失望,使能顺利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有可能比以往更低,并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扭转,将会使大学生、家长乃至社会整体对高等教育的功效产生怀疑,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二、联邦政府的应对策略

虽然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是典型的市场配置型。可以概括为国家不包分配、学校指导服务、毕业生自主择业。但联邦政府并非完全作壁上观,任由大学生就业形势持续恶化,而是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一)对大学生进行技能培训

2008年3月11日,美国劳工部宣布向分布在全美36个州的69所社区学院和其他社区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拨款总额12.5亿美元,用于实施“总统社区就业培训拨款计划”(President’s Community-Based JobTraining Grants Initiative)。这批拨款用于对大学生进行高增长工业领域的就业技能培训,目的是要在提升社区学院培训高增长、高需求工业领域所需人才能力的同时,增强即将踏入职场的社区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种基于社区学院的培训模式,使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伙伴合作关系更加密切,有助于建立一种以了解和适应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培训体制,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成为可能。同时,为了给处于金融危机中的大学生提供有竞争力的实践培训,联邦政府劳工部还投入了5000万美元用于青年塑造计划(YouthBuildProgramm),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环保课程和进行环保技能培训,劳工部还表示这些经过环保技能培训的大学生将优先得到聘用。

(二)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联邦政府劳工部除制定宏观政策和进行就业调查等基础性工作之外,为大学生提供各类就业信息服务也是其主要职责之一。因此,劳工部官方网站的首页就公布有劳动力市场的实时信息,如最新的失业率、每小时平均工资、就业成本指数、联邦最低工资等。与就业相关的其他信息,如地方工资、经济趋势、工业竞争力、标准化培训等也是劳工部官方网站的主要内容。劳工部与教育部联手合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实施长期跟踪调查,收集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及不同职业对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据此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需求的影响,指导学校的课程设置,确保大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所需尽可能接轨。同时,劳工部还根据从就业市场收集、调查所得到的相关数据,《职业展望手册》(Occupational Oudook Handbook),供大学生参考。除此之外,劳工部还在其官方网站开通了劳动力求职在线查询系统,供大学毕业生及社会求职者查询全美各地的市场职位信息。

(三)创设实习或就业岗位

为了给尽可能多的大学生提供暑期实习或就业机会,并且确保这些实习或就业岗位的质量,美国联邦政府今年拨款12亿美元,以便使促进大学生暑期实习计划的各种方案能顺利执行。2008年12月美国启动了青年机会拨款计划(Youth 0pponunity Grants Initia-tive),表示要集中足够资金,为处于贫困社区的弱势青年提供长期的教育与就业机会。劳工部在《第一个一百天》的报告中指出,2010财政年度预算为劳工部提供133亿美元,因此该部可以雇用更多的执法人员,以便能够严格执行各种法律监督,包括为处境不利青年、

前罪犯、退伍军人提供过渡性的就业机会及培训计划。《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计划向教育领域投入1400多亿美元,通过挽救或创造出数十万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工作机会,直接刺激经济复苏;还将通过学校现代化建设项目,额外产生数千个就业机会。此外,联邦政府今年还猛增了7.2万个就业岗位,雇用了约6万个临时工,为2010年的人口普查作准备,从而有力地支持政府扩大就业的努力。这些举措都将直接或间接为大学生创设就业岗位。

(四)引导大学生从事公共服务工作

联邦政府还通过为参与公共服务项目的大学生分期偿还贷款等方式,继续推行为美国而教(Teach forAmerica)、美国公共服务行动计划(A Call to Serve:Leaders in Education Allied for Public Service)等公益项目,引导大学毕业生投身公共服务事业,到高需求领域或地区从事公共服务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登记加入和平队、美国国民服务队和美国支教队的人数创下了有记载以来的纪录。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响应政府号召,投身公共服务工作。“哈佛大学今年的毕业班里,有14%申请了美国支教队,去年这一比例为9%”。这些计划项目的推行,既有助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扩大就业机会,更有助于大学生到欠发达的领域或地区为国服务,实现人生价值。

三、反思与启示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国,每年都大量毕业生加入求职队伍。当前,我国因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金融危机使本已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从美国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举措中可以得出若干反思与启示。

首先,当就业形势因经济波动趋紧时,应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大学生就业。即使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当发生金融危机时,政府仍是解决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力量。在我国,除了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通大学生到农村、西部、基层的就业通道外,吸引大学生参与公共服务事业,甚至设立临时性实习职位仍不失为危机发生时解决就业的可取之策。大学毕业生大都处于20-29岁之间,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这一年龄段是失业率最高的人群。我国也是如此。大学毕业生往往肩负着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厚望,来自贫困地区或农村的大学生尤甚。因此,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大学生及时、充分就业,无论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实施长期跟踪调查,有助于降低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发生几率。政府可以从就业市场反馈得到的信息中提炼出许多有用数据:市场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某一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状况;课程设置是否恰当合理,等等。在读大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查缺补漏,有的放矢地选择学习内容,而不是仅仅为了增加学分而盲目选修无关课程;高校可以调整专业招生数量,对市场需求小的专业少招生或不招生;高校还可据此调整课程设置,避免出现大学生所学非市场所需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现象在我国仍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是专业设置难以有效反映市场需求,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存在缺失”,“应加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提高收益力”。

第8篇: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公共体育;农村体育;乡村振兴

2021年3月14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五篇中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可见,数字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数字化赋能企业发展、赋能政府服务、赋能“中国梦”的实现,从而推动人民生活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全面迈入数字社会时代。在数字政府领域,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也成为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抉择。

一、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国家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所作出的总体部署。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和体育产业相关系列文件的出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健康的需求更加突出。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异和农村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短时间内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差异还难以消除。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则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供给方式的整体变革,通过数字赋能,让优质的体育资源惠及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滞后的现状,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和支撑。

二、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尽管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受历史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衡水市农村的常住人口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青壮年外出打工和学龄儿童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传统行政村中老年人常住人口占比较大,很多村落成立“空心村”。

(一)衡水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6)提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在此基础上,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地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形成体育文化广场,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从2006年开始,衡水市从最初的“一场二台”到后来的乡(镇)健身工程、乡(镇)示范工程、新民居健身工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不同形式,逐年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持续投入。截至2020年,衡水市下辖5148个自然村已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所有村落都有健身路径,但受行政村的规模、常住人口和场地影响,健身场地大小、健身设施数量、整体布局略有差异。

(二)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的特征

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呈现明显的性别、项目和村镇“三差异”特征。1.性别和项目差异。调查得知,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有常态化的广场舞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形成至少已有5~6年,以45~60岁的妇女为主,男性主要以散步为主,儿童活动呈多样化、随意化现象。衡水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开展“村、乡、县、市篮球联赛”,按照规定进行选拔,历时2个多月,因此衡水市篮球运动一直有较好的民间基础,但非赛季的农村,篮球项目只有学生在周末锻炼,成人极少参与。2.村镇差异。乡(镇)健身活动的丰富程度和参与人群也远远高于行政村,除了健身舞,乡(镇)还有健步行、太极拳、柔力球等活动。

(三)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现状

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属于村民自发行为,由健身爱好者、村体育骨干或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以自娱自乐形式为主。一些活动开展比较好的体育组织通过参加上级行政部门或社会商业活动获得部分资助或奖品。

(四)衡水市农村体育技能培训现状

衡水市每年都会举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县级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但除了传统的线下晋级培训,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继续学习培训,农村体育骨干后期开展日常健身项目的更新完全靠线上自学。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置能满足村民最基本的锻炼需求,但随着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场地不足成为农村体育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虽然能开展常态化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但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这和县市每年以广场舞为主的赛事引导和培训服务密切关联;村民健身意识增强,移动终端基本普及,体育骨干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健身人群方面,儿童活动呈现随意化,男性和老人的活动项目匮乏,急需引导;在技能培训方面,体育系统的培训指导仍然以传统的服务模式为主,不管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都没有和信息技术发生联系,滞后的服务模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健身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三、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健身意识、健身活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了村容村貌、农村文化、农民身体素质、农民精神面貌的极大提升。但由于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总量增加,需求人群和结构出现多元化,仅靠增加供给总量的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的变化。而数字化公共服务不但可以削弱农村地域分散的制约因素,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满足群众健身的多元需求,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一)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政府运营机构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政府的各个机构分工明确,缺乏协同,在数字化政府运营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第一,政府的行政职能和信息化管理合二为一,各部门各系统自行负责和建设本系统的数字运营工作,这样就使大量行政人员从事与行政无关的数字技术工作,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其二,各自为政,出现“信息孤岛”或“数据烟囱”现象。[1]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建设同样应该吸取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必须用数字化服务的“整体理念”来进行建设和运营,而不是由各个基层部门进行建构。因此应由省级部门采用委托经营的方式,牵头成立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运营中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各级政府作为使用者,只负责具体内容的建设和平台的使用。这种政企合作的整体理念可极大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进程和运营效率。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数字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平台

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不是单独在农村构建,而是采取“主站+分站”的站群系统模式。[2]整个站群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便以后的更新和维护;有完善的管理权限配置功能,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子站进行管理,如市可以指定县管理员进行管理县级子站,县管理员可以设置乡管理员管理属于乡级子站,依次类推。

(三)衡水市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根据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型要求,政府角色要从“划桨”走向“掌舵”,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在健身活动基础好的村设立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示范点,政府通过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创新企业加入,提高运营效率和活力。

(四)开展衡水市“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

公共体育数字化建设虽然是政府牵头的一项民生项目,但服务最后对接的是普通民众,要实现从技术层面到社会层面的转化,在实现创新的同时,也给社会转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3]所以要使数字化服务在农村地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首要的现实问题就是要消除“数字弱势群体”,弥合“数字鸿沟”,避免因受教育程度不高、网络技术不敏感而导致资源浪费或效率受限。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展线下“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可分层推进,首先对所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数字化使用培训,能熟练使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的数字资源;其次发展、挖掘和培训关注运动健身的农民和社团,发挥他们在数字化推广中的作用;最后,以点带面,在村民中开展数字扫盲活动,从线下推进数字化进程,营造数字化发展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线上资源的作用。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是以协同治理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它赋予了农村体育新的内涵,既是农村体育供给侧改革的触发器,也是激发农村体育市场活力的发酵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创新公共服务范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逯峰.整体政府理念下的“数字政府”[J].中国领导科学,2019(6):56-59.

[2]温雅婷,余江,洪志生,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多中心—协同治理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3):101-122.

第9篇: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核心、服务为宗旨。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来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切实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职业教育办学吸引力;完善建立体现公益性、开放性、长期性的社区教育工作机制,切实增强社区教育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快推进全县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

二、事业目标与任务

1、序时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各项建设任务。

2、中专校完成国家级发展改革示范校建设任务,下半年力争高水平通过教育部验收。10月份争创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争创省品牌专业。

3、金山中专校积极创建国家级优质特色示范校;现代农艺专业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通过省验收;现代农艺专业争创省品牌专业。

4、县内职业学校招生3000人,向县外职业学校输送1800人。

5、进一步做好成人职业高中的招生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全年确保完成成人职业高中招生600人,并扎实做好成人职业高中班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6、全县共创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1个、市级社区教育中心4个;创建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1个;省级标准化居民学校10个、市级居民学校10个。

7、扎实开展各类社区教育培训工作。力争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35万人次,农民工培训0.3万人次和老年教育0.3万人次。

三、重点工作与主要措施

(一)深入推进县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各项任务

1、实施“三项提升工程”,着力提升全县两所中专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水平

一是专业提升工程。主动策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调整两所中专校的专业层次,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培育与县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重点专业。按照“集聚、集约”原则,推进专业师资、设备的合理流动和共享,形成两所中专校主干专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

二是师资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协调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吸引企业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职业学校兼职教师。加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批技术能手、教学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围绕主干专业分别建成两个名师工作室和教师创新工作室。

三是技能提升工程。在两所中专校形成全覆盖、高水平、规范化的技能竞赛制度和创新大赛制度体系。坚持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并举的职教办学特色,着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两所学校均建成学生就业创业基地。

2、强化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切实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

两所中专校要全面贯彻执行《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形成人人育德、事事育德、处处育德的新机制。发挥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开齐开足德育课程,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和考核“五落实”。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社会实践教学等环节,注重渗透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模式,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生活教育和养成教育。加强学生规范管理和自我管理,强化学生社团建设。推进职业学校文化品牌建设,促进传统农耕文化、创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与职业学校特色文化的有机融合。

3、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大力推进两所中专校的专业结构与我县现代产业结构的衔接吻合,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一批县内外知名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示范单位,与职业学校共建学生实习基地、教师实践基地。支持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交流,选派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聘请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兼职。与人社部门联合推行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制定职业学校优质课堂标准,建立课堂教学质量分析、评比和反馈制度,推进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五课”教研和示范课、研究课等“两课”评比,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率达85%以上。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理论实践一体化、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力争实现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全面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扎实推进完善构建具有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不断完善以县两所中专校为龙头、18个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各村(居)委会居民学校为基础的全县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工作机制,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融通,强化职业学校的培训基地功能和社区教育中心的辐射功能,坚持学历教育与各类非学历培训并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并举,形成普职互通、中职与省内高职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具有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1、切实进一步加强各镇社区教育中心基础能力建设,逐步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管理机制。努力按省级社区教育中心标准,完善各镇社区教育中心的软硬件建设。积极探索社区教育中心校的独立建制工作。

2、不断探索农村社区教育与数字化学习有效结合的多种模式,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各镇社区教育中心要在教育现代化创建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一批数字化网络学习中心。各镇社区教育中心要利用数字化网络学习中心,依托“学习在线”和在建的“学习在线”丰富的富民教育资源,面向成人职业高中班学员和农村社区居民积极开展数字化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和各类就业技能、法律法规、健康知识等各种培训,初步形成农村数字化学习网络,促进农村社区教育走进e时代。

3、承办好全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通过开展专家咨询、专题讲座、书法绘画和摄影展览、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健身活动、职业或生活技能培训、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终身教育思想,各镇都要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在全县营造全民终身学习良好氛围。

4、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务工急需的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培训鉴定工作。各镇社区教育中心依托县内两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面向农村劳动力务工市场实际需求,积极开展不同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在总结2012年试点培训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规模和技术工种覆盖面,开展育婴师、电工、焊工、电动缝纫、电子设备装接、施工员等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

5、扎实开展各类社区教育培训。主动加强与农业、科协、劳动、民政、妇联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多层次、多形式、多方法地面向农村社区居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确保完成市局下达的各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任务。认真做好年度“两后双百”培训工作。

6、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文化活动。积极开发、整合、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提升城乡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加强农民创业教育、新市民教育、老年教育和弱势群体教育。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