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形式与政策范文

形式与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形式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形式与政策

第1篇:形式与政策范文

领域性是因为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犯罪情况不一样,刑事政策也应该随之变化,所以领域性包括地域性和行业性。刑罚惩罚性以上三个特点是政策的共同特点。刑事政策除了具有政策的共同特点之外,刑罚惩罚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政策的特点。刑事政策旨在控制犯罪,“当法律旨在减少或禁止越轨行为时,情况又会不同。在这一情形下,法律并不会提供奖赏或者激励来劝阻个体从事此类行为——只会显示越轨行为被发现和惩罚的可能性”⑤。这里虽然讲的是法律,而不是刑事政策,但“法律自身只是政策工具箱中的一种而已,而且通常不能自动发挥作用”⑥,即法律是政策的工具之一。贝卡里亚也说:“需要有些易感触的力量(motivisensibili)来阻止个人专横的心灵把社会的法律重新沦入古时的混乱之中。这种易感触的力量就是对触犯法律者所规定的刑罚”。⑦所以,控制越轨行为的犯罪的基本手段是刑罚惩罚,这个基本手段怎么用就是“策略”了。刑事政策区别于其他政策的关键是刑罚惩罚性。

刑法的独立性

刑法的独立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独立的规范体系和机能作为法律体系中的基本的部门法,刑法具有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规范体系。刑法的内容涵盖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涉及几乎所有其他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还具有一整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统摄全部规范,可谓内容丰富。刑法在文本上有一部包括基本的总则、分则在内的统一的刑法典,还有部分单行刑法、附属刑法作补充,基本上能规范所有的现有犯罪行为,可谓结构完整。刑法已经是自成一体的实体法。刑法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打击犯罪、保卫社会的职责,现代刑法除了具有一般法律所有的行为规制机能外,还具有特有的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①刑法因此有了更加丰富的独立的存在价值。2.有专门配套的运行程序为了保障刑法的有效实施,国家还专门制定了《刑事诉讼法》以规范刑事案件的侦查、、审理和执行,从而使刑法具有了专门的运行程序。3.有相对于刑事政策和其他法律的自身的特点与品格刑法是法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法律的规范性和稳定性特点,还具有其他法律不具有的特点: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手段的严厉性,立法主体的一元性。现代刑法更具有科学性和文明性。现代刑法作为人类文明成果之一,反映了人类社会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规律性需要,形成了内容丰富、结构严密的规范体系,具有科学性。同时,现代刑法秉持民主、人道、人权的价值观,发挥保卫社会和保障人权的双重功能,不再一味威慑、惩罚,不再是野蛮、残酷的代表或象征,具有文明性。这些特点铸就了刑法“独特的品格,即刑法是在法律规范体系中,以国家的刑罚权最终确保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秩序和整体的法律秩序的不可破坏性的法律”②,是刑法独立性的重要表现。4.刑法对法律体系的保障、促进作用刑法不同于其他部门法,它以特殊的手段调整所有其他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除自身之外所有法律的后盾法,是法律体系的保障法。当其他法律调整手段失效、有关法律关系失衡、有关法律秩序混乱的时候,刑法就要站出来运用刑罚手段强行矫正有关法律关系、恢复有关法律秩序,从而保障和促进整个法律体系的正常运行。5.刑法对社会治理的促进作用刑法是社会法律治理的最后手段法,具有独特的功能、手段。当社会治理整体或局部失序,道德、经济、行政手段和其他法律不能有效恢复社会秩序的时候,犯罪在整体上或局部领域会呈现增加势头,运用刑法治理犯罪促进秩序的恢复无疑是法治社会的最佳选择。6.刑法具有独立的历史传统刑法是随着阶级社会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甚至一开始的法都称作“刑”,如中国夏朝的“禹刑”就是当时所有法律的称谓。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的部门法才逐渐从“刑”法中分离出去。但是,刑法一直保持延续和发展,并且始终是主要法律部门。直到现代社会,刑法一直都是基本的部门法。刑法具有其他法律不具有的独立的历史传统,这一点被称为母法的宪法无法比拟。刑法的产生、发展无需包括宪法在内的其他法律的陪伴或支持,刑法是阶级社会的伴生物,与阶级社会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并具有自身独立的发展规律、轨迹和历史传统。可见,刑法具有独立性。而且这个独立性远远超越了独立的部门法的独立性意义,具有独立的社会治理工具属性。

刑法与刑事政策

刑法与刑事政策的关系具有法与政策的关系的共同样态,即政策是法的指导,法是政策的固定形式等。“没有刑法的刑事政策,必将沦为常识的刑事政策,让人不切实际。同样地,没有刑事政策的刑法学,必将只看到刑事法学的形式规定,而无法找寻其真正的灵魂”,①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就如“魂”与“体”。但是,因为刑法的特点和独立性,刑法与刑事政策的关系呈现特有的样态。1.刑事政策指导刑法并推动刑法的革新刑法作为刑事政策的工具,应当在刑事政策的指导下立法、运行,否则就不是“工具”了。也正是从这一点上讲,刑法是刑事政策的“体”。由于刑事政策是针对犯罪形势制定的,是对社会形势变化的反应,所以刑事政策会推动保守的刑法跟随形势变化而变化,使刑法革新。2.刑事政策指导和进入刑法受到刑法科学性和文明性的制约刑事政策具有功利性特点,它追求刑罚对犯罪的控制效果,所以刑事政策有扩张刑罚权的本能冲动。“刑事政策由于其灵活性而具有自我扩张、膨胀的本能,这种本能实质上也就是权力的本能”。②为了控制犯罪,刑事政策会趋向于扩大刑罚的打击范围或打击力度,从而使刑法既“严”又“厉”。虽然,刑事政策也讲科学化和人道化③,但刑事政策这一冲动的本能属性没有改变。这种冲动很容易使打击犯罪过程中应有的人权、人道观念被忽视,从而削弱甚至破坏刑法的科学性和文明性,历史上希特勒对魏玛刑法的修改和墨索里尼对原意大利刑法的修改就是惨痛的教训和证明。但是,“法律与裸的权力所具有的那些侵略性、扩张性趋势大相径庭,因为它所寻求的乃是政治和社会领域中的妥协、和平与一致”④。现代刑法的科学性和文明性特点已经借助刑法的独立性地位成为现代法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和标志,代表这两个特点的基本原则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宪法和有关国际公约的明确、基本要求。刑事政策要想借助刑法施行于社会“附魂于刑法”,就必须不违背刑法的这些科学性、文明性原则。如,罪刑法定原则在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1条和1966年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5条均做了规定,我国也已经加入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我国刑法也明确规定了这一原则。而罪刑法定原则的核心思想是保障人权,并因此派生了一些重要的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及其派生原则显然对刑事政策刑罚权扩张的冲动具有抑制作用。因为在当今社会,罪刑法定原则已经不是什么刑事政策可以突破的了,刑事政策要想通过刑法发挥作用就不能违背罪刑法定原则。

第2篇:形式与政策范文

关键词:刑事政策;刑法体系;刑法教义学;李斯特鸿沟

中图分类号:DF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064-02

一、刑事政策的诞生

(一)刑事政策的诞生

近代刑事政策诞生于三个条件。一是刑罚目的的转变。二是犯罪学的出现。[1]三是政治与法律形式上的分立。[2]

(二)刑事政策的性质

刑事政策是一种批判的刑法学。刑法自身不灵活和滞后性的缺陷,催生了刑事政策学科,它又是一种着眼于刑法之上的政治考虑,且是在对刑法的批判基础上产生的。刑事政策偏重于社会防卫。“刑事政策具有宏观性、概括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其价值追求是功利、效率和效益;而刑法具有规范性、具体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其价值追求是公平、正义和人权”。[3]德国著名刑法学家李斯特有一句经典名言:“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刑事政策与刑法在互动贯通中发展。二者之间关系的论点有:一是认为刑事政策是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灵魂和依据,刑法则是刑事政策具体化。但二者不可彼此替代。二是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一种以刑事政策指导刑法为主的复杂关系。三是认为二者是一种交叉关系而不是重合关系,主要内容是刑事政策的法律化及刑法政策化。[4]

笔者认为,现阶段刑事政策与刑法是相互独立的,各有其侧重点和重心;其次在预防犯罪和保障公平、正义和秩序的目标下,各自又发挥其功能和扮演其应有角色;为充分发挥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功能,在动态中寻求最优化的平衡点,以达到保障人权和保护社会的最优化价值目,二者最终的趋势是贯通融合。

二、从“李斯特鸿沟”到“罗克辛贯通”

(一)“李斯特鸿沟”

李斯特认为的“刑法是刑事政策不可逾越的屏障”。他为刑事政策、刑罚体系设定了不同目标:一方面,他将体现整体社会意义目的、与犯罪作斗争的方法,归于刑事政策;另一方面,按照刑法的司法意义,法治国与自由的机能――法律的平等适用、保障个体免受“利维坦”的干涉的机能,则应归于刑法。[5]

李斯特认为法律科学必须“成为并且保持其作为一种真正的体系性科学,因为只有体系性的认识秩序才能够保证对所有的细节进行安全和完备的掌控,从而不再流于偶然和专断,否则,法律适用就总是停留在业余水平之上”。[6]刑法作为规范学科是一种教义学,而刑事政策作为经验科学是一种事实学,二者有各自的疆域,此即“李斯特鸿沟”。

(二)罗克辛关于刑事政策与刑法之间关系的主张

为克服“李斯特鸿沟”,罗克辛主张将刑事政策整合,进入以犯罪论为基础的的刑罚体系。他认为,“只有允许刑事政策的价值选择进入刑法体系中去,才是正确之道,因为只有这样,该价值选择的法律基础、明确性和可预见性、与体系性之间的和谐、对细节的影响,才不会倒退到肇始于李斯特的形式――实证主义体系的结论那里。法律上的限制和合乎刑事政策的目的,这二者之间不应该互相冲突,而应该结合到一起”。[7]

罗克辛从刑事政策的视角出发,对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分别加以观察、展开、体系化,并做了大致勾勒。在他看来,构成要件层面的刑事政策机能在于满足法治国的明确性要求,且有必要体系地划分为行为犯与义务犯违法性层面的刑事政策机能。在罪责层面,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原则上应科处刑罚的举止,是否需要和多大程度予以处罚。在罗克辛看来,更为准确的用语是答责性,而不是罪责。罪责只是决定刑事答责性的因素之一,有关预防的观点也决定着需罚性。[5]

在构成要件方面,罗克辛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在行为犯领域,行为人支配着各个构成要件行为,这种支配就决定了犯罪行为支配。在义务犯领域符合构成要件的仅仅是违背了刑法之外的义务。

对于个别性的正当化事由来说,阐明秩序框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于典型的事实举止的状况的研究,得出该领域的现象学;按这种方式,社会生活现象,几乎是一幅正当防卫地图。下一个任务,是将自我保护原则、权力证明原则和比例原则,作为规范性的指导原则,画进描述正当防卫的地图的各个分区里。

在“罪责”的这一犯罪阶层,一方面,通过重新解释德国刑法典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罗克辛论证了刑罚并非总是与罪责同在,引入了预防必要性的概念,将传统的罪责扩充成责任。另一方面,罗克辛将理论上对罪责的实质内容的不同理解归纳为五种观点:作为“能够不这样行为”的罪责、作为法律反对的态度的罪责、作为必须为自身个性负责的罪责、作为根据一般预防需要归咎的罪责以及作为不顾规范可交谈性的不法行为的罪责。[6]

罗克辛的结论是:刑法是这样一种形式――人们将刑事政策的目的设定,转化到法律效力的框架之内。教义学明显更像一种体系化的概念金字塔。由于出现越来越多的抽象的东西,它们也越来越远离现实,为全面地检查规则的素材,就有必要研究刑事政策上的观点。在将合目的性的考虑等同于刑事政策的考量问题上,他继承了李斯特的思想。将目的理性等同于刑事政策的目标指引,他所谓的目的理性的犯罪论体系,本质上便是要求犯罪论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刑事政策目标的设定,这意味着刑法体系的刑事政策化。

第3篇:形式与政策范文

Abstract: Utilizes “the cooperation type” in the situation and the policy class the educational model, knowledge instruc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ve fusion; Through the role replace, the group lecture, the simulation hold a meeting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ways, the full display take the teacher as the leadership, the student for the main body new teaching structure, realizes the teaching with to be long.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合作式 素质教育

key words: Situation and policy class Cooperation type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梁远进(1980-),女,硕士,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教改课题“合作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JG2007012号)阶段性成果。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确认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要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作用,毫无疑问,必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学形式的刻板,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作者参考相关理论学说,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引入了“合作式”教学模式,力求使单向灌输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获知、配合的模式,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正确的世界观。

一、实现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契合

“90后”的大学生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形式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其中独立、参与、合作等教学元素尤其受到推崇。这与合作教学理论的内涵要求是暗合的。合作式教学理论的内涵要求教学要以学生参与为核心,以促进教育主体掌握知识及技能为目标,以增强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为宗旨,以教育主体团队合作为动力,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己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承担向学生传输正确思想、观点的任务,同时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学模式也从传统的以“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为特征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为主导、理论联系实际、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转变。知识的获取从单向传递转向了多途径合作学习、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了主动参与、教师已从知识传播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样的模式能够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改变被动学习的乏味,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并努力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讲授逐渐转向与各种操作性强、活动性明显的方式相互结合,如有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调查取证等。合作式教学法的这个尝试,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作者在讲“建国六十周年”专题内容时,要求学生分组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背景、时代意义、发展历程等内容。学生们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借助网络等途径,通过演讲、小品、辩论等形式;内容涵盖近现代百年屈辱史、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等;进行了生动活泼又有内涵的讲述。通过各种参与活动,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关心国计民生,更自觉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形势与政策课中几个专题教育运用合作式教学的尝试和比较

根据《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的特点,作者针对不同专题进行了合作式教学法的尝试和比较。

1、食品药品行业发展专题。我们作为食品药品职业人才培养的院校,要立足于培养出来能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人才,能够服务、领跑行业发展的职业人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食品药品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这个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日益为社会关注的今天,如何能够很好地做到安全监管、安全生产与行业经济发展协调进行呢?这些问题的理性认识,对于我们食品药品专业的高职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今后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必须学会理性地把握行业发展的前景,理性分析社会对于食品药品行业的真正需求。因此,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是相当重要的。为此,作者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使用“头脑风暴法”对食品药品行业发展问题多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疑问,接着师生之间对这些观点和疑问进行总结和筛选,提出上述几个纲领性的问题,交由同学们自行备课。然后在第二节课以模拟讲课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备课成果。

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对比,这个专题合作教学的尝试;由于学生能够以老师的身份进入教学中,所以,极大地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责任心。让学生主动以社会活动主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很好地让同学们接受了“职业道德”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及明白食品药品行业新的增长点应体现行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及演讲能力,也让同学们发现自己与行业发展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的差距;这对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也是有极大帮助的。

2、专题。在“”这个专题的教学中,经过老师参与和引导的讨论中,同学们分别列举出“”中的日本和美国的利益、中国的国家利益、愿景以及的演变和两岸人民的统一愿望等。在教学课上,同学们分别代表中国研究所、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办公室等,发表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对于的期望。让同学们在互动的教学中,认识到“”的实质和危害;认识到祖国统一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所在,以及不承诺放弃武力的重要性;还有国际上对于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很好地让同学们在仿真的情景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及学会思考和学会发展。

3、朝核问题专题。在这个专题的教学中,老师先以讲述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朝核问题”、朝美关系的发展过程及目前的现状。通过讲述之后,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先假定朝鲜与国际社会不合作,让学生们来召开六方会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分别代表一个国家,每组成员都是各国外交官,不再是学生。学生们在课后要精心准备,既要维护代表国的国家利益,又要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赢得各国的赞赏,言行举止还要符合外交官的身份,这是相当有难度的锻炼。再假定朝鲜愿意去核化,让学生深入讨论朝鲜经济建设及与朝美关系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的社交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也深刻明白“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完善合作式教学法的思考

合作式教学法虽然说具有传统教学法所没有的很多优点,但作者发现假如运用不当,效果也会不尽人意,甚至比不上传统教学法的。

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状况(经验、兴趣、特点)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采用合作式教学法,哪些内容采取传统的讲述法。在合作式教学过程中内容广泛而开放,因此教师不仅要搞好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还要了解相近学科的领域。作者认为这是实现好合作式教学法的两个前提,毕竟,所有教学方法的成功都是需要教师付出相当的努力和策划。

另外,在合作式教学法应用到形势与政策课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也就是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关注学生对所学的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应对过程中学生的仪表姿态、语言表达、沟通技巧、应变与解决问题等相关的思想、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等综合表现做好教育指导,以全面提高同学的整体素养。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能力的训练,千方百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引导到“第一线”,推到“前台”,放手给学生,并鼓励创新。

再次,合作式教学法要与其他教学方法要结合使用。合作式教学法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更直观、更具体、更贴近实际,较之社会实践更简便,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它铺设了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路径,能有效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也能弥补社会实践的某些局限。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同学们的各方面能力还是有效的,值得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广泛推广与运用。但合作式教学法作为案例教学的一种形式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更为如此。因为,作为学生的个体对于时事和社会的了解可能是缺乏或者不全面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教学仍然是学校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式,但理论的运用或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借助于合作式教学法,传统教学与合作式教学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1997年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宋旭红.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与职业.2000(7)

第4篇:形式与政策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是直属政府管理的部门,其财务状况与国家的财政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体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这从一定程度上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现阶段,我国的财政政策已经发生了改变,相应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也有待加强。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讲,财政拨款是主要资金来源,而预算是单位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结合当前的经济状况以及财政状况制定的资金使用计划。从财务的角度来讲,工程项目不能严格按照预算进行,就会导致财政状况吃紧,影响单位的正常工作运行。加强预算管理,合理分配资金,可以为单位节省大量支出,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务会变得更加透明,单位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也会加强。早在上个世纪,国外的一些政府部门就开始实行预算管理且效果显著,因此加强预算管理是我国财政管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个步骤。除此之外,预算的实施,使得行政事业的支出和收入有了一个清晰地目标,这样一来各个部门都会合理去规划部门工作,以便于能达成预算目标。不仅能够使工作的安排更加合理,也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单位的预算意识不到位

现阶段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包括单位领导在内,都没有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因此也没有建立一套适合单位工作内容的预算流程,也没有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无法制定出合理的预算。一些单位即使有预算的制定,在实际工作中也并按照预算进行,将预算管理当做了一种形式。这样一来就很难对单位中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使得许多单位的工作没有应有的条理性。

2.预算编制方法过于简单

许多单位现在使用的预算方法还是传统的预算方法,这种老旧的预算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财政政策,算出的数据与实际的情况相距甚远,并不能作为部门工作的指导依据。而比较先进的“零基预算法”却由于算法比较复杂,在我国推行已久却很少有单位真正在使用。另外,由于许多单位的预算组成立时间并不长,对单位的预算缺乏经验,也导致预算的不合理性,导致预算难以执行。

3.缺乏预算执行力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并不到位,一方面由于单位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不重视预算,并没有将预算真正视为工作中的目标。因此很多时候预算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许多单位在对员工进行工作考核时,并没有将预算作为有效依据,其绩效考核方式并没有与预算挂钩。因此单位员工在工作时也不会将预算作为参照,预算管理形同虚设。

4.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缺乏有效的监管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一般比较充足,因此在使用时方式比较粗放,缺乏计划。而同时,国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也没有有效的监督,许多单位在经费使用中缺乏合理性,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但只要没有违规违法,有关部门就不会进行监管。因此单位在资金的使用中缺乏规划性,往往随意而盲目,只要财政没有吃紧就不会注意到预算问题。

5.预算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专门的预算小组,而往往是由财务部门的其他工作人员来进行预算,而这些工作人员并不具备预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制定的预算方案达不到合理有效的目的,对于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也不强。甚至有些预算方案还会对工作出现错误的指导,导致预算无法执行。另外,一些单位的财务部门人员分工并不明确,对于预算问题很难找到相关的责任人。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提升对策

为保证我国的财政政策顺利实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势在必行。对于如何加强预算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预算的有效执行

首先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的重视,只有领导和工作人员真正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预算管理才能在单位推行,逐步实现与日常工作的契合,推动部门工作有目标、有条理的开展。这一方面需要向单位领导强调预算的作用以及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应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了解国家的《预算法》相关政策。由上至下的提高对预算的认识,从而保证预算的执行力。

2.增强预算的合理性合理的预算

工作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仅要参照单位过去几年的经营状况,也要结合当下的经济状况与制度变革来制定符合当前形势的预算。这需要对单位的收支进行详细的分析、调查市场数据等,并且在预算中应摒弃之前老旧的预算制度,采取符合当前财政制度的“零基预算法”,从各方面进行考虑,保证与预算制度的合理性,保证其能对当前的工作做出知道作用。

3.加强预算执行力再合理、有效的预算

如果不能执行到位,也只是一纸空文,达不到应有的作用,预算工作就只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对预算的管理提升预算的执行力非常重要。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考核制度,将预算与员工的绩效考核与部门的业绩考核联系在一起,以预算作为依据,根据员工个人和部门整体达成预算的比例核算绩效分和部门奖励,如此一来,预算的达成关系到单位员工的自身利益,员工才会重视起来。其次,财务要严格根据预算来为单位的支出和项目的实施发放款项,没有特殊原因,任何支出不能超预算进行。这样从资金上进行限制,部门在工作时的资金支出就会严格按照预算进行。从而保证预算的执行力。

4.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监督

对于预算的执行只依赖单位的自觉性是不够的,有关部门还应该做好监督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将预算项目上报给有关监察部门,方面监察部门对单位的监督工作。首先应该核查单位的预算是否符合规定,具不具备合理性,一旦查出预算不合理的问题除要求单位重新制定预算外,也要给单位相应的处罚。其次,要对单位是否严格执行预算进行不定期抽查,保证单位的工作依照预算开展。第三,在工作结束后,对该项工作的考核中要以预算作为依据,比对工作是否符合当初的预算。从以上三方面进行监督、考核,保证单位的工作、支出等都严格按照预算进行,保证预算的执行力度。

5.提升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单位应该针对预算工作成立一个专门的预算小组,预算小组的工作人员应该具有专业预算知识的人才,在预算方面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为单位做出合理的预算方案。另外还要对预算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也让预算工作人员多了解当前的财政政策,不至于信息落后。

四、总结

预算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可以防止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也能为单位节省不必要的资金,对于国家推行新的财政政策有着很大的帮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对于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也很重要,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家丽.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0,(6):149-150.

[2]郑尚武.浅议如何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J].当代经济,2009,(18):72-73.

第5篇:形式与政策范文

2.高耗能行业在经济发展中仍起带领作用。“十五”以来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成为引领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行业。近几年来,由于能源供需关系紧张,能源工业成为投资建设的重点,能源工业的发展速度也列各行业之首。但是,能源工业本身的能源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非常突出,这反映了能源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没有与规模扩长同步增长,基本上属于低技术水平的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在许多发达国家,能源工业既是为社会提供能源产品的生产部门,也是实施节能工程、推广节能技术的实施部门。在我国,能源工业本身在节能降耗、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这可能是由于能源价格的上涨使能源部门本身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能源工业发展的速度过快,一些高耗能企业和能源生产技术也获得了机会。

3.价格还没有充分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工业部门是能源利用效率最低的部门,但是,从2000-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进一步向工业部门集中。近几年,高耗能行业包括能源工业成为利润率较高、投资回报丰厚的行业。这说明,高耗能源产品价格增长幅度高于工业产品平均价格和能源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这也是高耗能行业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仍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能源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收益最高的行业,能源工业的利润总额占全部工业利润的30.1%,能源工业利润率过高除了能源价格上涨之外,还有能源产品成本计算不完全的原因。

2007年是我国扭转节能形势的关键一年。针对我国节能形势与存在的问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快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抓好重点行业的节能工作。要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的状况。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15%。按照目前的工业结构,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地下降一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1.3个百分点。在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同时,也要调整贸易结构,要适度减少高耗能产品的出口。要继续狠抓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建筑和交通是目前用能增长最快的领域,必须高度重视这两大行业的节能工作。

第6篇:形式与政策范文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关于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

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1年) 心得体会

推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1年)》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学习《规划纲要》,我感到这份广集众智以凝聚共识,力求完善的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坚定决心,现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清晰、目标明确、规划周密。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矗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三、政校分开,高校去行政化,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学校制度的实质就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是引导和鼓励学校自主整合资源、轻装上阵,努力办出品牌,打造特色,真正办出优质教育,让人民满意学校。校长不应该是官员,切实减少官本位思想,少用行政命令,多用理念引领,多用依法治校。

四、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第7篇:形式与政策范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成人学习理论;教学研究

“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门十分注重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课程,对于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是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纳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004年和200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得到了重视,在课程规范化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尤为受到关注,但对于课程教学方面的讨论稍显不足,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根据一些研究者开展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仅有不足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目前课程教学依然以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主,教学效果甚微。[2]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等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和组织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及对理论的运用能力是符合当下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要求的重要议题。

一、成人学习理论

成人学习是一种改变由经验形成知识和行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组织与再组织。成人比儿童具有更多的经验,对理解新鲜事物并掌握其认知结构具有更强的能力。成人学习有四个法则。第一,效果法则:成人在愉快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效果最佳;第二,联想法则:成人更愿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强化对认知对象的掌握;第三,有备法则:成人往往在有需求的时候才会选择学习,强调学习的目的性;第四,练习法则:成人需要通过大量实践练习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成人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接受指导性学习,更愿望交流、反馈,主动性和参与性突出。当成人的兴趣和经验得到满足时,其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大学生已属于成人的范畴,成人学习理论可以适用于“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中,根据成人学习的法则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教学实效性。此外,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模型也能给予“形式与政策”课教学设计很好的启发。按照运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所学内容的比例(详见图1),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效率。他指出,学习效率在30%以下的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而学习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包括“参与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向别人讲授”或“立即在实际中使用”。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

“教社政[2004]13号”文件明确了“形式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形势观、政策观教育。[3]紧接着,“教社政[2005]5号”文件明确了“形式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4门必修课承担着基本理论的教学任务,而“形势与政策”课则承担着将理论与现实对接的重要任务,着重培养大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通过最新国内外热点难点焦点事件的解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将知识内化成为思想,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传授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学会用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方法观察形势,用因果联系挖掘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把握形势发展与政策制定的必然趋势,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做到真与善的统一。[2]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需要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更加需要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其对方法的应用体验,帮助其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获得审视判断形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说教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是很难有效达成本门课程教学目的的,而成人学习理论的观点与实现“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较为吻合,增强课程的参与性、实践性、互动性,改变学生原来由经验形成的知识结构和行为,全面提升“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组织

在成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明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两方面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而广,时效性强,课程时间跨度大,但每个学期安排的课时却很有限。因此,精选教学内容是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环节。根据成人学习法则中的联想法则和有备法则,大学生学习更愿意接受与他们现实生活贴近,特别是与他们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要以问题为导向,更多地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引导到当前社会、国家发展形势,从分析形势具体到解读政策,最后教育落脚点仍然要落回到大学生摸得着、够得到的实际生活中。授课教师要善于选取现实中的案例,尤其是大学生身边人身边事,以小见大,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政策解读不接地气,不但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遭到大学生的抵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从选定主题开始,即确定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然后以此作为内容主线,筛选各类翔实的支撑论证素材。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和学习金字塔中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排序,“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尤其是要开展师生互动教学,因此,教学素材的数量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如图表、视频、翔实的数据和完整的案例,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教学方法对素材使用的要求。此外,“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政性,教学素材必须来源于正规的官方媒体和渠道,是国家和社会对外正式公布的数据和事件,能够正确代表国家和社会主流的观点,切不可随意在网络中搜索、下载未经证实的素材内容。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学活动组织实质上是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作用教学内容的过程及其方式。时间和空间都极为有限的传统课堂教学活动已不能满足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求。学习金字塔中更为高效的团队学习、参与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需要不断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现有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辅以网络课堂、实践课堂,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利用互联网延伸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微话题讨论、优秀视频和读物推荐、学习成果分享、教学答疑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形势与政策教育还要与校园文化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在广泛接触社会的实践中增强对国家、社会发展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思考。课堂教学应着重发挥主导教学的作用,以教学主题引导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形成层次丰富,内容联系紧密的教育活动链。同时,还要注意及时收集学生在参与各个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和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充分的分析与评述,倡导、鼓励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价值取向,及时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的观点,进一步巩固和升华教学成果。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的要求,也符合具备成人学习特点的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提高本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包泉.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116-117.

[2]苏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4:14-15.

[3]周树辉.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27-129.

第8篇:形式与政策范文

摘 要:政策性金融理论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金融理论研究当中非常具有争议性质的话题,因为政策性金融牵涉到政府与市场、财政和金融等等领域。本文主要是基于政策性金融理论基础上,对我国政策性金融当前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具体实际,提出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理论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 :政策性金融 金融理论 金融实践 发展思路

一、我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以及实践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最显著的跨越式发展特征表现在政府处于转型期而且经济市场处于转轨期,这样一种特殊的情况会使得社会矛盾大规模出现,导致各个领域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正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对于我国政策性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厘清政策性金融理论基础以及实践基础,这样有助于帮助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以及政策性金融的关系,进一步提升政策性金融理论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一)我国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当中,每个人都会在自身利益驱使下选择最优策略,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可以实现各个主体利益最大化,他们认为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唯一的有效方式。所以他们鼓励自由竞争,反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干预。但是随着多次经济危机的发生,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的颠覆,暴露了市场机制内在的缺陷。即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帕累托最优难以实现,资源配置不恰当,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的出现。因此,在认识到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前提下,以凯恩斯为主的新经济学派就指出政府宏观干预市场经济,有效配置社会资源,这样一种“看得见的手”的理论就逐步引领了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开始不断发展。当然,我们需要明白政策性金融与自由主义倡导的市场机制不是对立矛盾的,宏观的调控更多是作为市场机制失灵情况的补充和完善,对于具体资源的配置还是需要市场机制主导。

(二)我国政策性金融实践基础。经济学中“市场失灵”理论是我国政策性金融理论出现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是我国政策性金融理论起源自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条件中,国家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活动的命脉。“大一统”的形式使得银行业务仅仅是单一性的指令安排,都是政策性的业务,但是这样一来,这种传统的金融体制难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无法发挥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因此,我国政策性金融产生的实践基础和其他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其他国家一般是出现了市场失灵之后才会引发政策性金融,但我国恰恰相反,我国从计划经济时期开始,绝大多数金融活动都是政策性金融活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才逐步将商业金融体系从政策性金融当中剥离出来,真正发挥市场配置经济资源的作用。

随后,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开始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金融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就是我国政策性金融实践基础的最根本的来源。

二、当前政策性金融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政策性金融业务问题

1.运行基础的问题。国外发达的商业银行可以为政策性金融体系运作提供良好的基础,但是我国恰恰相反,我国商业银行起步之初都是政策银行的形式,所有诞生会出就是先天性的不足,一方面承担政策银行的业务,另外还要背上专业银行业务包袱。目前被称作“政策性金融贷款”当中依旧是很大一部分行政命令或者变相的行政约束的政府投资和管理不善导致。正是因为运行基础存在很大缺陷,导致政策性金融业务难以正常开展。

2.资金来源问题。政策性金融业务要想做好的关键环节就是解决好资金来源和利息的补贴。但这一关键环节上面我国依旧存在很大问题。政策性银行业务的开展需要强大经济支持以及政府财政支持作为后盾,但是我国的财政是“吃饭财政”,根本无法保证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

3.经营环境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是主要是投入性为主,微观经济缺少发展潜力。但是政策性金融需要立足于一定的微观基础,但是我国经营大环境限制了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政策性银行很容易就成为了新的吃饭财政的来源,导致形成“资金大锅饭”场面,影响长期的发展,影响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制度缺陷

1.没有完善健全的法律保障。西方发达国家的政策性银行都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他们具有经营范围内独立法人的地位。但是我国自从90 年代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之后,对于其法律法规体系保障迟迟没有建立完善,这样长期下来,就导致了政策性银行违规处罚以及具体规章都没有明确,央行无法可依,监管就自然流于形式,使得我国政策性银行存在着很大的金融风险。

2.我国政策性银行商业化倾向明显。我国农业银行、国家开放银行在内的三家政策性银行都具有商业化的倾向。他们越来越倾向支持电力、道路等发展态势良好的行业,不支持风险较大的行业;只支持还款付息能力强的行业,不支持急待解救的还款能力偏弱的项目。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我国开发银行就和华为以及中兴签订了贷款协议,从而引发了国内对于政策性银行经营范围的质疑和讨论。

3.政策性银行效益不好加大政府财政负担。农发行成立之前,农产品收购资金都是农业银行承担,在资金提供上,农业银行可以南北作物成熟时间差将资金交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面节约资金。成立农发行之后,每年所需要的信用贷款都一次性到位,使得资金总量变大,出现季节性的闲置,导致了资金的浪费,而且还直接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此外,我国政策性银行在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的同时,自我经营意识比较薄弱,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从而导致国家财政本来可以甩掉的包袱越来越沉重。

三、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对策

(一)政策性金融支持“三农”领域。政府部门需要通过政策性金融活动引导和影响农村以及农业部门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我国长期保持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和最不确定的变量,需要足够的重视。第二,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加快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改变农业经济结构畸形发展面貌,促进农业发展效益的提高。第三,我国处在转型时期,农业和农村是我国改革成本转嫁最大的去向,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进行相关的补贴和赔偿,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和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对我国进出口业务的支持。对于进出口业务而言,自由无障碍的贸易效益最高,可以优化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但是我国也需要设置一些保护自身利益的措施,对于进出口业务的干预是必要的措施,但是在自由化贸易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间接地政策性金融手段应该受到普遍的接受和认可。

(三)对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我国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十分普遍存在,这也体现了当前我国金融投融资渠道单一不完善的问题。因此,我国政策性银行应该加大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来可以极大缓解城乡失业问题,另外也可以扶持高科技创业活动的起步。这两个层面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优化以及社会稳定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四)对我国基础教育以及助学的支持。现在各大高校开放的助学贷款业务是具有非常显著的政策性金融的业务。通过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发挥政府部门监督以及群众监督的优势,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这样一种形式对于我国科教兴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是十分重要的支持。

(五)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从当前具体情况来看,我国金融市场稳定问题受到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部门重要的调控手段之一,需要在维护金融稳定领域有所作为。

四、我国政策性金融发展具体战略规划

(一)坚持做大做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政策性金融这一措施最终会变成金融领域的开路先锋,作为十分重要的经济杠杆以及银行间战略合作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已经处在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在规模性、市场覆盖领域以及运作能力上面都有一定的突破性。但是由于先天基础的薄弱,做大做强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因此,我国政策性金融要立足于实际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树立远大的目标,使之成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重要助推力。

(二)提升我国宏观政策金融的控制能力

第一就是风险控制能力。宏观层面上需要将政府部门的组织优势和银行的融资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建立信用市场体系;微观层面上需要形成一个“规划、开放、融资以及效益”的循环系统,提高项目运作能力已经融资能力。结构上面要推行多元化项目体系,有选择性的和国有企业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提高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第二就是资金流向的引导能力。充分利用国家信用,通过国债发行,把金融短期资金以及社会资金转化为长期的大额资金,发挥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资产管理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商业金融以及社会资金的注入,并且将资金引向国家急需要开发的行业和亟待发展的领域。主要是通过贷款和信托的方式,从而引导我国的金融资金大力支持关系民生事业的新项目的开发和建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防治国家的重点项目发生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三)宏观上面协调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两者协调发展。目前来说,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努力协调和我国商业性金融机构协调发展的路径。严格意义上来说,政策性金融业务活动和商业性金融的活动没有明确清晰地界限,这就使得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实际运作当中必须要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其资金的运用范围和使用的条件。只有通过这样的办法,才可以确保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参与不正常的商业竞争。中国目前虽然在抓紧制定有关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门的法律规章,但是短期内要想依据法律法规划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活动边界难度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实一点的选择就是将政府政策支持与特定业务活动联系起来,建立科学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具体来说,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自身承担相关的风险,处理好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关系,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和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面提升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运作能力,从而有利于改善当前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性金融机构两者的具体合作关系,促进其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对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认识[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

[2]李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第9篇:形式与政策范文

【关键词】教师角色 教育政策执行 行动者 监督者 评估者 决策者

美国政策科学学者艾莉森说道:“在教育政策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剩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有效的政策执行有赖于可靠的政策执行者。[1] 教师作为底层但重要的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往往被层级严密、注重权力的执行系统所忽视。探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教师角色对明确教师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价值和作用方式,挖掘教师的政策执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政策执行中的教师

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既包括相关的机构和组织,也包括其中的具体工作人员,后者主要包括政府、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中的从业人员,一线教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整个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群体中处于较为底层的位置,同时掌握的资源和权力相对于其他主体也显得相对薄弱,但是教师群体作为政策执行主体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使得教师成为教育政策执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规模庞大的教师队伍

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典型的集中式的管理体制,整个教育体系的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形。教育部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是整个教育系统运行的掌舵者,在系统中主要发挥决策、导向的功能。而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处于金字塔的低端,在群体规模上占据了教育行政系统金字塔形组织结构中的绝大比例,构成了金字塔稳定的基石,其作用功能以传达和执行教育政策为主。因此,教师在政策执行主体中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教师群体对教育政策的认同程度及教师群体政策执行力的小幅度变化对于政策执行整体效果的影响不言自明。

2.贴近基层的教师工作

在我国教育政策合法化首先要通过行政审批程序,这个环节主要是在国务院、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系统中实现的,经过稳定性检验,才可以通过立法机关实现其合法化过程。之后,教育行政部门传达、解释、协调等各项政策活动都属于教育政策执行的范围。学校系统处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底层环节,而教师则是教育政策执行底层环节中的具体执行人员,在政策执行主体群中的地位也并不能得到重视。但是,作为政策执行的底层成员,教师具有其他政策执行主体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即接触政策受众、感受政策受众的优势。教师的政策执行行为直接作用于政策受众,政策受众对于政策的感受和评价能够直接为教师所掌握,这对于政策实施反馈信息的收集意义重大。

3.享有自的教师行为

对于上层政策执行主体,教师常扮演学习者和下属的角色,教师需要听取上层政策主体所传达的政策信息,并按照上级的要求展开政策执行工作;对于政策受众,教师则处于上位,扮演信息传达者和影响施加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方法、工作风格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行为自,因此,教育政策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否能够准确地达成与教师对该政策的理解与认同程度密切相关。

二、教育政策执行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政策执行中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明确教师应该在教育政策执行中承担何种责任,扮演何种角色对保证教育政策执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育政策执行的行动者

作为基层政策执行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提升自身的能力,成长为优秀的政策执行行动者。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政策,理解政策意蕴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信念。坚定的执行信念可以帮助教师克服执行中的困难,保持长久动力。其次,教师之间应该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探讨政策执行中的技术、方法,这有利于相互学习经验和技术,也有利于激发教师在教育政策执行行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再次,教师作为政策执行者,应该培养自身的责任感,自主寻求各种途径提升政策执行能力。

2.教育政策执行的监督者和评估者

教师在教育政策执行中,不仅要做一名优秀的政策执行行动者,还要扮演政策执行的监督者和评估者的角色。教师参与教育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评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进入监督与评估组织,直接作为监督者与评估者审查教育政策执行情况;二是通过为监督评估组织提供信息、意见和看法等途径,间接参与教育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评估。教师直接参与政策执行评估,可以增强监督与评估团体对教育政策执行情况的了解,可以为评估团体提供最真实的观察视角并提出更加贴近实际的改进方案。但是,教师直接参与教育政策的监督与评估易出现教师“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间接参与的形式在保证了教师反馈政策执行信息功能的同时也避免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困境的出现,降低了政策评估者“寻租”的可能性。可见,两种参与途径各有利弊,教师要成为教育政策评估的监督者与评估者并发挥有效作用,还需要监督评估系统在制度和运行机制方面有所作为。

3.教育政策执行的决策者

一项需要教师参与进来的教育政策,必然会对教师的利益产生影响,教师作为教育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在法理上有权利参与教育政策执行决策,在伦理上其参与决策的权利也应该被教育政策执行决策者所承认。教师成为教育政策执行的决策者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参与上层教育执行主体所领衔的教育政策执行决策活动,二是指教师自身作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为落实教育政策而做出一系列相关的决策。教师参与上层教育政策执行者的决策需要制度支持,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参与途径,并制定一套完善的参与机制。同时,参与决策的教师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智慧。教师作为独立的教育政策执行者,需要在正确理解教育政策所传递的政策信息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作出自己的判断。

三、教师角色行为的基本要求

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角色定位,但教师如何成功扮演教育政策执行的行动者、监督者、评估者和决策者,还需要从角色关系和教师自身等方面进行一番探讨。

1.明确自身定位,厘清角色关系

教育政策执行中的教师应该以行动者为基础角色,以监督者、评估者和决策者为成长目标。一方面,教师处于政策执行系统的底端,教师的行为多数是根据上层执行者的指示和要求而采取的,可以说,教师的行动者角色是政策执行系统给予教师的默认角色。另一方面,教师监督者、评估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获得是建立在教师作为行动者角色的基础上的。没有作为行动者参与政策执行过程,教师就不具备作为政策执行监督者、评估者和决策者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优势,也就无法突破行动者角色的限制,实现从政策执行行动者向监督者、评估者和决策者角色的转化。行动者的角色是教师参与政策执行所必须承担的基本角色,监督者、评估者和决策者角色则是教师在成为优秀行动者之后所应该追求的更好地服务于政策执行的教师角色。

2.尊重政策要求,具备独立思想

服从上级命令是科层式组织的基本特征。教育政策执行也是执行主体通过一层一层的指示和命令展开的。教师作为底层的政策执行主体,必须尊重上层执行主体,必须执行上层执行主体传达的指示与命令。维护教师对上层政策执行主体的尊重,构建层级严密的执行组织体系是保障教育政策执行顺利完成最基本的保证。教师需要给予上层执行主体尊重与认同,同时独立的思想也是教师作为政策执行主体必不可少的素质条件。特殊的职业角色也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独立的思想,能够独立地思考与判断。教师有权利也有义务在尊重政策要求的情况下,独立地评估与判断政策效果是否有利于教育的改进、政策手段是否适合、政策行为是否合法等。

3.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学习主动性

教师群体庞大的数量、工作性质的基层性和一定程度的自等特征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政策执行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教师必须认清自身在政策执行中的重要作用,承担起政策执行行动者、监督者、评估者和决策者的责任,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展开独立的思考与判断,为优化教育政策执行效果而努力。同时,教师还需要以政策执行主体的责任感来鞭策自己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需要积极参与政策文本的学习,理解和内化教育政策理念。另一方面,需要寻求自身视野和知识的突破,学习政策执行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以自身能力的提升来保障教育政策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