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调研总结范文

服装调研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调研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调研总结

第1篇:服装调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毕业生;服装专业问卷调研;报告

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是从知识的使用者即毕业生的角度,测量和评价服装各专业毕业生现存的就业状态、就业质量,职业对基本工作能力和知识的要求水平及教学条件的满足程度。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是反馈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为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关注毕业生的个人发展,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跟踪调研是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运用,能有效解决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可以使基础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以及人才素质培养完全符合企业用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率以及专业就业对口率,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调研的组织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本次调研在调研对象选取过程中,分专业和年级进行,选择了2010届到2013届毕业生,并且分专业调研,分别调研了服装设计专业、服装工程专业、服装企划营销专业及服装视觉营销专业共120名学生。调研的形式主要以问卷调研为主,访问调研为辅。问卷的发放由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与毕业生联系,充分利用了信息手段,采用QQ群和邮箱的方式传递问卷。每个专业选取几个学生采用访问调研。

二、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毕业生个人信息调研,包括毕业生姓名、专业、毕业年限、现在工作单位;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就业岗位情况;专业技能应用情况;学校专业教育的优势、劣势;对学校的建议;对学弟学妹的建议。问卷主要由单选题、多选题和两道开放式问题组成。

三、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共回收120份问卷,其中服装设计专业回收32份问卷,服装工程专业回收32份问卷,服装企划营销和服装视觉营销一共回收48份问卷。2013届毕业生为44人,2012届19人,2011届23人,2010届24人,其他为10人。调研对象以近几届毕业生为主,一方面,毕业时间短,与教师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调研数据与学校教学情况更加贴近,数据分析具有可参考性。

1.就业单位的性质

调研结果表明,71%的学生在私企里面工作,8%的在国企工作,7%的人在外企工作,8%的人在合资企业工作,另外有6%的人选择自主创业。

2.专业对口情况、工作岗位性质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有78%的学生从事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分专业的数据整理中,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专业对口率更高,服装企划营销专业的学生从事服装营销和从事与营销相关工作的比例各占一半。三个专业中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学生能达到48%。

3.专业教学情况统计

(1)在学校所学技能在工作中的应用。69%的学生反映在学校所学技能能够适应和基本适应工作,31%的学生觉得所学技能与实际需求差别较大。说明服装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能够基本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在对学生进行的开放式问题调研中,关于对学校的建议,大部分学生都提出了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普遍建议加强课外实践、实习机会,专业课程教学以实践为主,能够缓解刚参加工作时的不适应现象。

(2)专业优势。调研结果分析显示(可多选),120个学生中有98名学生认为服装系的师资力量较强是我们专业的最大优势,有66名学生认为专业教学有特色是优势,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学院师资力量和专业建设是认可的。

4.职场应具备的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沟通能力、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职业能力更为重要。这说明在真正的职场生活中,更需要团队合作,这一点在开放式问题中得到验证,毕业生大多希望学校加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展现自我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

第2篇:服装调研总结范文

摘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时代转型的今天,国内设计界民族化、本土化的呼声越发高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在保留以往教学方法优越点的同时,尝试将调研和创作等实践环节引入课堂,一方面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顺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民族服装史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9-0037-02

“民族服装史”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史论性质的课程,以往各个专业院校多采取理论讲授、图片赏析、笔答考试等教学方法来授课。不可否认以上的教学方法有其周到、详实又不失丰富的优点,但是,其对学生自主研究、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避免的限制作用。

伴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在全球范围内的日趋攀升,中国设计也引起了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设计民族化、本土化的呼声也越发高涨,这一点在近几年的时尚服饰设计领域趋势体现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国内服饰品牌策划和定位还是指引趋势的主流专业赛事,都把民族文化推向一波又一波的。本科阶段的教育实质不仅仅是打基础,更重要的是实践和应用。在“民族服装史”理论讲解的同时,在课堂上解决设计实践应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使同学们在更为切实和明确的目标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得到双重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三个学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成果,阶段性整理如下:

一、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

理论讲授部分以图片对比视频赏析为主,分析不同地域服饰样式异同的客观实用因素和个性审美因素,对各民族典型服装样式、工艺手法、饰品搭配等做重点强调。

2、款式临摹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选择一本实物图片丰富的教材,课后适度布置民族服饰款式临摹作业,可以辅助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各民族服饰的特点,体会民族饰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素材以便创作应用。

二、课程实践部分的教学方法

1、分组调研

知识不仅仅停留在课本里,更多的存在于生活中。民间民风民俗现象都值得我们去关注,都有可以成为创作设计的灵感来源。梁子重焕“莨绸”生机,就源于她探索和挖掘的精神。我们的学生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每名同学的生活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可供调研的选题范畴较广。调研可以以小组形式开展,帮助每组确立课题,指导他们在当地采集、图书查阅、网络搜罗等方式开展调研工作,最后以调研报告和汇报答辩的形式验收调研果。

2、创作设计: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风民俗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民族服装史”课程的最后几节课,帮助学生解决“民族元素在现代服饰创作中合理运用”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参赛时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将课程理论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完全可以与当时服装专业赛事的真题结合,创作完成的作品直接投稿以检验教学成果。

三、明确“民族元素”与“现代服饰”之间的关系

明确“民族元素”与“现代服饰”之间关系的问题,就是明确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问题。

1、坚决立足现实

现代社会发展讲究以人为本。服装是与人体接触最紧密的人造物之一,所以服装样式的发展更是要立足现实、以人为本。在将传统民族元素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时,要紧紧把握住现代人的运动生理需求、审美心理需求和社会角色需求。

2、适当借鉴历史

服装从远古走来,承载了人类的文明,记载了人类前进的脚步。服装样式对历史元素借鉴的重要意义在前文已经论述,具体方法可以落实到对历代服装结构、工艺、面料及配色等很多方面的研究和借鉴上。在这里所要强调的是,现代服装样式对历史元素的借鉴在适可而止,切忌生搬照抄。吸取历史元素中的一个点加以变化、发挥和升华,赋予其全新时代的魅力和内涵为好。

比如09/10春夏季流行的“非洲风”,羽毛、兽皮图案等非洲民族传统元素运用在现代服装的样式设计之中,深受人们喜爱。我们可以看到,此时民族传统元素的运用不是全盘照搬,而是将其作为现代服装样式的点缀,即符合现代人的着装习惯,又满足了人们对古老民族服装样式精华部分的怀旧情结,十化符合服装样式“一体化”进程和“多元化”发展需要的规律和方法。

3、充分预见未来

服装样式的设计,不仅仅要与时俱进,还要走在时代的前面,即具有一定的创意性。

现代生活用服装以时装为主,其具有鲜明时代感和时尚性。社会实事的发展时瞬息万变的,这些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作为一名优秀的服装样式设计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为人们下一季节、下一年度甚至未来几年、几十年的着装需求作出提前的预判。在预见未来服装样式走势时要注意服装样式的实用性与装饰性、外观美与内涵美的多重突破和统一。

四、教改课程教学成果

“民族服装史”课程学习之后,指导08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程思琪同学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经编设计大赛”,一举荣获内衣泳装组银奖。

本次赛事以“长河入海 花潮澎湃”为主题,“长”借指西安,喻古代文明;“海”借指海宁,喻现代时尚。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大赛组委会古今结合、呼吁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初衷。“花”影射的是2011年在西安举行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应时应景,就此确立了灵感题材。

中国传统纹样中,“牡丹”寓意富贵荣华,正与长安盛世的唐朝相得益彰;参赛作品中运用刺绣、手绘等传统工艺手法将富贵“牡丹”应用得灵活多变,整体营造一种优雅华贵的气场氛围;在结构设计上采用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相结合的手法,力求达到全体美观的造型效果;在色彩搭配方面结合国际流行趋势,比例调和方面充分运用形式美法则,使其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要;音乐的选择上也充分考虑了古今中外的融合贯通,最终确定周杰伦的伴奏版《东风破》,进一步深化“传统”与“现代”共鸣的时尚气息。

总结:

应用型、研究型人才是当今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在踏实完成史论课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融入实践应用环节是提高课程价值和顺应时代需求的举措,初步实践确已收获了较好的效果。在接下来的研究着重总结“民族传统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应用的方法和途径”上,以便更加快捷、有效地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创作,在学业和事业上给予学生更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民族/时尚/设计――民族服饰元素与时装设计,王培娜,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9。

第3篇:服装调研总结范文

项目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对教学的组织和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是项目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项目设计要围绕着课程内容展开,服装陈列设计课程中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卖场店面规划、流水台设计、色彩搭配、橱窗设计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应分别进行独立的项目设计。

2.细化项目实施过程

实践是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直接方法,在实践中寻求经验,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理论授课完成后,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要自行学习并掌握完成项目的方法和途径。完整的教学项目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明确任务。教师在项目实施之前通过理论讲授明确项目的内容、步骤、具体任务要求,可结合案例讲解。第二,制订计划。学生在完成项目时需分组进行,每组经过讨论分析,明确任务分工,确定工作步骤。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统筹能力可在指定计划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可提出建议,进行适当的引导。第三,市场调研与资料汇总。学生通过对图片及文字的资料搜集,了解目前行业中对应项目的情况。对调研的结果做出总结分析,根据得出的调研结果对所要完成的项目进行修改,使项目更加结合实际,增强项目的可实施性。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给予帮助和引导。第四,实际操作。该环节是动手阶段,根据项目要求确定主题、风格,准备陈列物品,制作道具,细化设计内容,逐步把设计构思转化为实际场景,教师仍然以指导的形式辅助学生完成项目操作。项目教学需要一定的场地资源,要有企业作为依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较多,在学校内设置教学实践设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在九思一楼设置了展示橱窗,为服装陈列课程中重要章节——橱窗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场所。针对不同的命题,学生分组对橱窗进行设计,模拟卖场的场景,感受卖场中的真实氛围。

3.完善项目考核

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分别对项目完成情况做汇报总结,内容包括陈列设计构思、具体实操方法、最终呈现效果等。总结汇报有助于学生交流经验和开拓思维。教师在每个小组做完汇报后从行业层面、教学要求层面对其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和完成情况进行专业点评,给出意见和建议。

4.结语

第4篇:服装调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服装设计

“课程教学改革、工学结合”已成为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工学结合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服装设计项目课》课程教学改革为例,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服装设计项目课》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将服装成衣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进行综合训练的课程。通过服装设计项目或主题设计项目的学习,对服装整体设计进行认识和研究,使学生了解服装设计的内在规律,培养用专业的眼光,独特的视觉角度观察与判断事物的能力,同时具有服装创意设计、打样、制作“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为未来的设计师助理角色做好准备。项目的确立、制定和实施,需由主讲教师针对企业要求及相关部门的建议,提出整体思路,并与教学小组内的教师共同商议后,由教研室讨论通过。教师上课以指导性和引导性教学方式为主。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该企业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找出该消费群体消费需求特征,进行产品款式设计,并完成结构设计,完成样品制作,提高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任务设计

1.2013年春夏童装产品开发方案案例简介

1)设计主题

通过对流行趋势和童装市场的调研分析,进行设计主题的确定,包含灵感来源、色彩流行趋势、设计流行元素、标杆品牌市场调研。

2)品牌命名

通过对企业品牌的了解,对品牌文化进行诠释;了解儿童心理,以儿童作为主人翁来设计品牌的主题说明。借鉴标杆品牌把握品牌风格,根据品牌的目标市场确立品牌定位。

3)产品分析

根据流行趋势,注重不同质地面料的搭配,增加服装的层次感。产品分析内容包括色彩定位、面料定位、设计方向、系列商品构成等

4)设计人员及时间安排

1.每个小组设立组长、设计总监、技术总监和营销总监,各自负责不同的职责。

2 .根据企业要求,制定详细的时间规划,确保按时交货。

2.开发思路

1)色彩定位:对2013年青青果春夏童装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说明,根据国家权威机构流行色发表信息和去年的流行色彩情况,定出今年产品的主色调,进行色彩定位。

2)面料定位:从生理特点看,儿童的皮肤稚嫩,易受不良物质的刺激。这就要求服装面料吸水性能好,能够充分吸收汗水而不会产生不舒适感。现在棉织物的功能开发越来越细,各种风格的面料性能都可以仿制,比如说仿真丝、仿化纤等棉织物。本方案选择绿色环保的棉类面料作为主要选择。

3)设计方向:根据面料流行趋势、色彩流行趋势,确定设计方向,结合成人服装的款式细节流行趋势,比如今年流行的肩部夸张造型等,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去,打造产品特色。图案装饰方面运用一些机绣、贴图、印染、立体化等工艺手段,要多注意图案的时代感、民族性、卡通感、立体感等。

三、教学设计

1.以能力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分五个模块进行教学:

模块一、项目任务分析,内容包括企业品牌特色分析、、企业2012年产品策划书案分析。模块二、服装流行趋势分析和市场调研报告。模块三、产品开发方案,内容包括消费对象定位、色彩定位、面料定位、设计方向(面料流行趋势、色彩流行趋势和款式细节流行趋势)、系列商品构成、款式设计和系列拓展。模块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模块五、产品及评价。

2.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演练法,根据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设计,过程全部模拟企业产品开发流程,并按照企业要求设置相应岗位。人员组织: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设立小组长、设计总监、技术总监、市场经理四个岗位,由学生竞争上岗。每个人拿出自己的专业特长,充分显示自己的组织才能,竞选合适的岗位。由辅导老师团队进行考核打分录用。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企业招聘员工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推荐能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展示方式的改革

1)面向学生和辅导老师的成果:学生进行资料整理,文本资料(包括设计主题、产品开发方案、款式设计、面料选择、样板工艺设计、产品照片、个人总结等)。学生准备ppt进行自己的产品设计制作过程的讲解,回答提问,作品介绍,由指导老师打分。锻炼学生的资料整理和表达能力。

2)时装模特秀展示,邀请专家企业媒体人士参加,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评分。模特秀由学生负责全过程的筹划,包括一些形象设计店家的广告赞助等。锻炼学生的展示项目筹划实施能力。

3)静态样品展示,要求合作企业有关人员参加,进行作品选择,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合适开发的产品。由各学生小组长负责进行产品陈列,检验学生对陈列营销课程的知识掌握水平。

4)由各小组的市场经理根据自己的设计报价和企业洽谈资金投入问题。学生从面辅料成本、设计价格、样板提供价格、样衣制作费用等方面做出自己的报价单。此环节锻炼学生的商务洽谈水平和交际能力。

四、课程改革的意义

1、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本项目课程为企业提供了4个系列共34套童装,款式结合流行时尚元素,色彩搭配协调,结构合理,面料选用纯天然的棉印花布和针织卫衣面料,透气性好,属于绿色环保产品,充分考虑了儿童好动的特性。表现手法上延续青青果的特点,设计各类卡通图案,并结合口袋等功能性设计,较好的体现了品牌特色。

2、以能力本位教学为主导,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项目的确立、制定和实施,完全按照企业产品开发流程进行。教师上课以指导性和引导性教学方式为主。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该企业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找出该消费群体消费需求特征,进行产品款式设计,并完成结构设计,完成样品制作,提高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从选题(任务书或主题内涵分析)、调研分析、(对材料、色彩、款式造型及各种装饰方法)进行设计研究、打板到完成工艺操作的综合性训练过程,深化女装产品外形、技术图、放样、编制技术卡、预算表等方面的知识。

服装项目课程教学的开展,使学生更容易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从面料、配色的选择开始,到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和样衣制作,每个环节的实施由具体的学生负责和指导老师及企业专家交流沟通,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得到很好的展现,检验了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服装调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服装教学;课程衔接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开始尝试在借鉴国外已有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属于自己的特色结构体系。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使得这个起步较晚的专业渐渐步入了规模化的阶段。面对市场急速扩张的人才需求和服装行业品牌意识的迅速提升,作为艺术院校的服装专业教学工作者,能够感受到企业对学生综合审美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日益严格。传统的服装教学模式已经难以突显出专业教学的深度和特色,对课程之间关联性的探讨无疑是改革试验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一、服装专业主干课程的类型和关联性分析

服装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对技术的把握以及对市场的认识这三个重要方面的能力。而对技术的把握则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传授设计思维方法的设计理论类课程、提升设计表达能力的手绘及电脑技法课程、从设计向制作过渡的结构制图课程、和掌握一定实际制作能力的工艺类课程等。目前许多国内的服装专业院校在设计思维方法论的教学改革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而在其他类型课程的教学模式突破方面则稍嫌滞后。例如工艺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且与设计理论课程的前沿性缺乏呼应等。此类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源于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源于课程之间关联性结构关系的不完善。首先服装专业教学中的技术环节知识内容应该依照设计工作流程的顺序来安排。即服装艺术设计在前、服装工程制图居中、服装工艺制作在后,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形成高效率的习惯性思维模式,适应了市场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应使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期,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进行穿插结合,通过专项、专题设计任务的安排使三者不断渗透,随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融为一体。

二、服装专业设计技术类课程衔接的教学尝试及成果

笔者一直希望能在自己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对以往课程知识的有效利用和针对以后课程知识的开放性、延续性作业设置。以女装设计课程为例,首先是确定一个统一的课题内容并与接下来的制版、工艺课程的核心内容保持一致。在女装设计课程中,除了常规的知识讲授之外,学生将完成该课题调研阶段和设计阶段任务;而在接下来的女装专业制图课程中,除了常规的基本造型结构制图和一些原理知识的讲授之外,学生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款式制版;在最后的女装工艺课程中,学生就可以完成服装的制作,并在此过程中修正设计阶段的不足总结出整个流程中的关键问题。这种连贯的实践课题将使学生体会到想像与实际的差异,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建立起基于对服装生产实践理解上的设计思考方法。

此外,对该课题任务要求的细化则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的运用已有知识和技术,推动设计部分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设计基础课程中为学生解决了如何展开调研和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问题,而这些技术方法在该课程的作业内容中将有更为详细和具体的要求,比如以工作日志的方式记录调研步骤和信息收集内容,并最终整合成展板的形式上交。这得以让老师轻松掌握学生在此前课程中积累的能力水平和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引导的内容,同时使学生完成了从欣赏借鉴到独立构思的跨越式转变。课程结束阶段的设计完善期,不仅巩固前期服装效果图课程掌握的基本技法,还使学生不得不从实际款式的结构比例和装饰手法设计角度深入和精细的完善服装正反款式图。这使学生从效果图课程中天马行空的艺术性表现思路逐步加入更多理性的专业结构和工艺理解。

女装设计课学生上交的作业内容,前后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1)调研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以展板的形式呈现),这部分内容反映出学生现阶段艺术审美水平、对设计元素挖掘的思维水平、对构成形式美的把握等。尤其是通过服装造型设计部分的调研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设计的方法论部分理论内容的理解深度,通过色彩调研部分内容则可以看出学生对色彩构成学中各种搭配及采集重构手法的应用现状。(2)设计草图册及效果图、款式图展板,从完成情况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在手绘技法方面的不足和优势。款式图的部分则体现出学生对局部造型的比例关系认识和细节创新设计能力。(3)平面结构图或立裁的样衣片,这部分内容看似脱离了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但却能给学生在下一门工艺课程提供延续的基础。随着对结构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工艺流程及细节差异性的学习,学生将逐渐得以打通设计构思和完成作品之间的重重阻碍。在此基础上快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并避免在以后的设计中出现不计后果、无法实现的造型结构。

在接下来的女装制图与工艺课程中,学生除了完成基础的版型设计和原理知识学习及样衣制作之外,还需要继续完成上一门课程延续的课题。作业内容包括:(1)女装设计课程中上交的结构图的修正图、以及标识修正原因和所有数据的1:5结构比例图。这部分内容将在专业结构老师的一对一指导下完成,再次使学生明确数据关系对服装造形视觉效果的影响。(2)上交最终样衣成品。学生的实际制作水平将面临巨大挑战,包括对面料表面的装饰再造也再次检验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3)拍摄样衣的平面宣传照,并利用电脑排版制作成海报形式上交。与学生的摄影课程直接衔接,也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利用形象设计课程中所学知识发挥创意和个性,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在类似游戏的状态下结束全部课题内容。

总体来看,这种连贯型的课题设置有效检验了学生目前的综合技能水平。包括: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服装设计方法论知识、材料性能的理解和二次改造、服装结构制图及立裁运用、服装工艺流程及细节设计、服装摄影技法、形象设计、电脑软件应用等等。这种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迫使学生必须运用原创性思维,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自己不断面对和挑战自己的劣势,同时激发学生发挥个性化优势。在课题结束时,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特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就会成为学生今后课程学习中的主要动力和压力。

三、关于此次课程衔接方法实践的反思

此次教学方法的实验历经两门课程共8周时间,总学时数为112。在以往教学内容基本不被删减的基础上,相对增加了学生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难度。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在设计调整阶段和工艺制作阶段的工作量和压力较大,这也使得部分基础弱、心态不够稳定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在最忙碌的阶段就需要老师不仅要从技术上给予指导,还要关心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尤其在学生面临瓶颈无法突破时,应该多以肯定和引导为主,避免打击和过多的比较,帮助其及早调整状态找出解决方案。另外,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相关课程教师间的相互沟通和合作。无论是对课题的筛选研究、对学生进度的及时反馈和对一些课题专业问题的讨论。

通过本次课程内容的改革实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思路和成绩,也由衷体会到教学方法创新所带来的显著效果。无论从知识内容的融合和灵活运用角度还是从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角度来看,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呼应都是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尝试。在当前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下,作为教育者更应该主动地突破传统教学思路和模式,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肖颂阳.论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6).

第6篇:服装调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女大学生 着装色彩 问卷分析 流行

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问卷调研设置

从艺术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差异性中得出有价值的分析论证,在调查的专业上以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为主开展研究。

本课题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女大学生个性倾向性和服饰审美观的特点,第二部分研究女大学生的着装色彩审美心理特点。

(二)调研对象

以西安工程大学、西安培华学院、西安工业大学在校女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随机发放调研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97份,回收率99.4%,有效问卷497份。

二、调查结果

(一)影响西安女大学生着装色彩选择的因素

着装色彩的选择能够表达服装穿着者的一种微观局部心理特征,主要受服装穿着者的籍贯、年龄、专业、性格、肤色、体型、气质、流行、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图1列出了被调查的女大学生在选择服饰时最关注的一些因素,从比例上不难看出,时下女大学生在选择服装时,更加注重服装与个人是否适合,且大部分人都希望通过服饰及色彩的搭配提升自身形象。在本次调查中,有85%的人认为适宜的服装色彩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调节一个人的体型缺陷,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女大学生对服装色彩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二)西安女大学生在夏、冬两季的着装色彩选择

西安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大陆中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本次问卷调查列出了时下服装色彩中的一些常见色彩供女大学生选择(图2、图3),从数据上看在夏季有76.7%的人选择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例如米黄色调、粉色调等;另外高饱和度及无彩色系的色彩也有一定比例的支持者。在冬季有65.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低明度、高彩度的色彩,例如蓝黑色调、棕色调等;同时选择无彩色系中黑白色的有28.4%,浊色的有25%,从调查结果能看出西安女大学生在色彩选择时虽然会受到大环境、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也有其固定的穿衣色彩,这主要是由她们所处的大学校园环境所决定的。

(三)女大学生对流行色追随的程度

从籍贯、年级、专业、月消费等方面来了解女大学生对流行追随的程度。根据调查(图4),当下女大学生是否追随流行色,很大程度取决于流行色是否适合,其个体与其本身的个人条件是否匹配等因素。但是也有部分低年级女大学生对待流行色是以其个人喜好为标准,但随着色彩知识的学习和年龄的增长也能够逐渐改变标准,这也说明了对女大学生进行色彩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三、西安女大学生着装色彩研究

(一)西安女大学生对服饰色彩选择的标准

当下女大学生们在选择服装色彩时常选用基本色,春夏上装多以高明度、低彩度色系或高饱和度的鲜艳色系为主,如米黄色、淡蓝色等,颜色较为亮丽,在能带来安定稳重感的同时兼具轻。秋冬多以低明度、高彩度色系或无彩色系为主,多选用传统和保守色,如黑白色、浊色等,反映了女大学生服饰色彩既贴近自然色彩又注重务实的特点。

(二)女大学生服饰色彩与流行色的关系

当下女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时尚和色彩潮流且善于把握新鲜元素,想象力丰富,只要是能够反映个性、衬托气质、提升形象的色彩均能够赢得她们的喜爱。这一群体以其新颖性、变动性迎合了女大学生希望通过展示个性从而引起别人关注这一愿望,因此成为了大学校园中时尚消费的重要群体。

(三)西安女大学生服饰色彩特点

青春、知性、随意等要素成为当下女大学生选择服饰色彩的重要标准,体现在她们的服饰色彩特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的身体条件在女大学生服饰色彩选择上起主要作用。女大学生对季节性着装色彩的变化十分敏感,春夏装多以高明度、低彩度色系或高饱和度的鲜艳色系为主。秋冬多以低明度、高彩度色系或无彩色系为主,多选用传统或保守色。

2.女大学生在着装色彩选择上会受到西安地域环境、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但她们依然有相对固定的着装色彩,主要由她们所处的大学校园环境所决定。

3.女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普遍认为流行色代表了一段时间内的时尚感,但不一定适合自身,她们追求合理的搭配流行色与非流行色,反对盲目追随流行色,主张个性化的服装色彩选择。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独有的气质、神韵赋予了这一群体独特的服装色彩审美特点。从整体来看,女大学生的服装在色彩上有着赏心悦目、时髦俏丽的特点,色彩搭配更具韵律感。因此,服装设计者在进行女大学生着装色彩设计时,需要注意这一群体对色彩的选择及偏爱,以突显当下女大学生的个人魅力及整体风格为宜。

(注:本文为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C248)

参考文献:

[1]齐小莹.浅谈色彩在服装上的应用[J].才智,2010(36).

[2]孙璐,李宁.中国青年女性服装色彩搭配美的规律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9).

第7篇:服装调研总结范文

摸索中做规范企业

2004年底,创业不满一年,他们的事业几乎遭受灭顶之灾,事情的起因还得从一年前说起。那时,他们只有一个小作坊,是传统的生产加工批发销售的模式。唯一的不同点是,二人都是服装工艺设计出身。韩高峰四处奔波调研市场大半年,研究产品,研发技术,研究风格,寻找消费者喜欢的面料、版型、产品。张玉梅主要负责设计,发挥专业能力,根据消费者的喜好以及市场需求设计产品。

回想起创业,韩高峰说他们俩那两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当时只有自己的6000元钱和借来的2000元钱,雇不起工人,就身兼数职。

服装行业竞争激烈,韩高峰认为客户的消费观念正在逐步改变,不能一味跟风,理性化、真实化的消费观念成为主流,一件产品的流行周期已经收缩到两个月时间,这就要求企业产品自身要转变。夫妻俩紧紧抓住这一点,提高产品创新力,加快产品更新速度。

由于定位准确,产品能够打开市场,夫妻俩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生产设备逐渐齐全,员工增加到三十名,事业可谓顺风顺水。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他们的事业几乎遭受灭顶之灾。原来,在小作坊规模发展的同时,已达到注册企业的条件,但是韩高峰夫妇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小作坊遭到工商局的调查,机器设备全部拉走,还要上交几万元的罚款。

这对韩高峰和张玉梅夫妇来说是一次沉痛的打击。痛定思痛,夫妻俩决定重新开始,努力规范,筹备公司,并于2005年成立郑州韩氏服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韩氏服饰)。公司注册品牌“韩氏伊人”,“伊朵云”等商标,专注于女装生产。

给企业做体检

公司成立之后,韩高峰和张玉梅不断学习,打造健康、完善的公司结构,公司定位也变得明确清晰。韩氏服饰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团队,各部门分工明确,在团队建设上抓住人才,在销售上改革创新,另辟新的产品销售方案。

在韩高峰看来,每一季度的销售期要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六月份已接近尾声,夏季销售还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有些服装企业已经停止生产,而韩氏服饰还在增加新款,不放弃市场的任何机会。同时对市场做调研,消费者需要什么,市场缺什么产品,企业产品就补充上。在市场大环境中企业需要紧跟消费者的步伐,公司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009年,公司投资6000万元,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公司,拥有销售网点2000多个,产品面向国内外中高档市场。同时,公司兴建15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宿舍,现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意大利全自动生产线两条,进口缝纫设备600余台,单、多针电脑绗缝机100余台,专业生产线16条,专注于生产女装、女裤等各类服装,年生产量为120万件,公司除了400多名普通职工外,还拥有一支年轻、高学历、高效率的营销、管理和研发团队。

公司规模上升到新的高度,得益于韩高峰总结的“企业体检”。首先,企业自身打好基础,稳步发展,不盲目跟风。在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站在“风口”的企业,根基不稳,规避风险的能力不强,尤其是跟风起家的企业。其次,有些企业生意是做得不错,销售也可以,但是挣不到钱,这时候就要分析企业内部的状况。也就是“企业体检”,市场调研投入过大还是产品研发内耗太大,还是销量与库存量出现问题,注重企业的细节,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

决策分工规避风险

创业的路上两个人难免有争执,虽然韩高峰与张玉梅两个人决策分明,但是出现冲突时,如何解决呢?

韩高峰认为,夫妻两个人能够在一起创业,一定要相互支持,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创业,两个人以一种声音为主。职责分明,每人负责做好自己的任务。互相不要插手强加干涉,沟通交流,多包容理解才会把企业做大做强。

两个人在服装行业度过十余载,韩高峰表示,现在服装行业确实很难做,尤其在企业遇到瓶颈的时候。在寻找突破口时,服装企业先做好规避风险的能力。企业要加强规划、产品定位明确,抓住人才建设团队,加强产品核心管理,切忌跟风盲目扩张。

第8篇:服装调研总结范文

报告指出,2012年纺织服装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1.85万亿元,同比增长32.14%,占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23.08%,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013年上半年,纺织服装行业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10万亿元,预计全年将达2.55万亿元。纺织服装电子商务交易产品的种类覆盖全产业链,产品品类多样,使得纺织服装行业电子商务成为电子商务交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通过座谈、走访、重点交流和发放问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实地调研,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2012~2013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报告》对2012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电子商务的总体发展情况、企业应用平台与服务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着重对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应用情况做了较全面的梳理。

随着第三方平台成为纺织服装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主要途径,平台服务的集成化发展,提高了纺织服装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成效,平台后收费模式成为发展方向,增值服务收费渐成主流。

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方面,2012年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2900亿元,同比增长67.44%,占纺织服装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15.68%,占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实体交易额(1.79万亿元)的16.2%,较2011年增长5.8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880亿元,预计2013年全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4666亿元,同比增长60.90%。

报告指出,电子商务已成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和服务商户的重要举措,应该不断引导商户建立电子商务的战略意识和品牌意识,随着电子商务带动流通体制变革的初步显现,专业化服务水平将成为市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第9篇:服装调研总结范文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s a core element of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cultivation, also is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needs to study for lifelong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ing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formatization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rend,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hierarchical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which is suitable for textile and fashion students.

关键词: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层次模块化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curriculum system;hierarchical modular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52-02

0 引言

信息素养是指“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其概念在1974年由美国正式提出,现已成为衡量现代学习者对知识信息驾驭能力的一种重要标志,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1]。对纺织服装院校而言,在面临纺织服装行业借助信息化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必须紧跟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结合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专门制定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1 纺织服装类学生信息素养调查及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纺织服装类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他们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诸方面的状况,对纺织服装有关的服装设计、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贸易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单项选择题和叙述题三部分,问卷的设计采用了文献2中有关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共计86条行为指标,并依据该行为指标设计了60道单选题和8道叙述题,并采用态度量表法中的总加量表法[3],对符合被试者诸如完全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等态度情形,分别给予5、4、3、2、1的分数。然后采用网络调查方式,对本院大一、大二两个年级9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广泛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1856份。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得到如下信息:

1.1 信息素养总体水平分析 在设计的问卷中,60道单选题总分范围在60~300之间。对1856个有效样本地统计分析得到:信息素养总分的平均分为178.29,中位数为183,标准差为22.740,最高分为294,最低分为68。分数区间与人数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数据分析表明,标准差波动较小,说明总体水平波动不大;平均分低于中位数,说明信息素养的总体水平中等偏下,也就是说纺织服装类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1.2 信息素养能力分层次分析 信息素养能力一般分为基本信息能力、通用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三个层次。基本信息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操作、Office办公软件操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内容,该能力的培养目前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实现。通用信息素养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方法、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以及信息资源的组织分布规律,目前主要通过文献检索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来完成。专业信息素养则要求学生能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善于发现、获取、分析和利用相关信息来辅助决策与管理,并具备一定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

本次问卷设计的68个问题中,涉及基本信息能力40个单选题共200分,通用信息素养有10个单选题和3道叙述题共80分,专业信息素养有10个单选题和5道叙述题共100分,总分、平均分和中位数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数据分析表明,学生的基本信息能力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总体水平较高;而只有12.3%的学生选修了文献检索课程,平均分比中位数低,说明通用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而从专业信息素养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仅有很少的专业将信息素养与部分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并没用开设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专业信息素养得分总体偏低,说明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2 构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纺织服装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紧跟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结合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对信息素养能力的要求和信息素养能力的三个层次,“分层次模块化”地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新构建的适合纺织服装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

新构建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四个特色:

2.1 实施分层次教学,培养基本信息能力 采用分层次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由于高职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无视学生个体差异,仍采用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个性化发展。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基本信息素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具体操作模式是:首先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组织新生进行信息素养调查和能力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人数基本控制在1:3:1的比例。然后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A层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较好,主要以加强和提高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技术为主,课时在60学时左右;B层次学生对计算机有所接触,但不能熟练应用,对这部分学生以正常进度和要求开展教学,课时控制在80学时左右;C层次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很差,特别是打字速度很慢,这部分应加强上机实践环节,课时控制在100学时左右。实施分层次教学后,虽然学生所学的内容、课时会不一致,但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即要求学生通过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和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二级)的认证。

2.2 实现文献检索课程与专业数据库的整合,培养通用信息素养 文献检索课程是培养学生通用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从调查情况来看,只有12.3%的学生选修了该课程,导致通用信息素养普遍不高。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文献检索课程与专业检索课程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将文献检索课程的作用有效贯穿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信息素质不是脱离学科而单独培养的,专业学习与培养信息素质应是相辅相成的[4]。因此,实现献检索课程与纺织服装类专业数据库的有效整合,让学生带着专业问题来学习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能,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研究专业问题,提高文献检索的教学效果。

2.3 以行业信息化应用为切入点,培养专业信息素养

当前,纺织服装行业正借助信息化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以信息化带动纺织服装业,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产业结构提升中协同、补充、替代和加速作用,打造技术创新的新优势,已成为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必然选择[5]。雅戈尔、罗门、博洋等纺织服装企业纷纷建立了ERP、供应链、电子商务等信息化系统,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冲突,工作人员对信息系统的认识还很浅薄,不能系统的学习掌握软件,导致系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信息素养不高。安德鲁·卡内基指出,“机构拥有的唯一不可替代的资本就是员工的知识与能力”,而在信息时代,员工知识与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其信息素养的差异[6]。通过对纺织服装企业调研可知,现阶段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企业迫切需要提高员工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供应链管理、ERP等方面的信息素养。因此,对于纺织服装院校来说,必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纺织服装业务流程与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在电子商务、ERP和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也有益于纺织服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4 立体化课程开发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深入纺织服装企业调研信息化办公的工作过程,开发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系列教材及相配套的多媒体CAI课件及网上教学资源库。相关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纺织服装行业文献检索》、《纺织服装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等。通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企业的工作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变革,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与处理方法来管理与处理业务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3 总结

我们认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业已建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针对不同专业岗位需求和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构建“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开发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数字化课程资源,才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孝文,金胜勇.十年来我国信息素养研究述评——对信息素养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5,50(4):132-135.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3]李爱武,柳晓春.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22(90):1-5.

[4]毛静华,曾媛.专业知识导向的文献检索教学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