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由于大学生个性因素以及其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导致有些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出现偏差,陷入误区,给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造成了一些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也影响个人的学习、生活与今后的发展。
1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种种表现[1]
1.1 不敢或回避与人交往
由于大学是一个半开放型社会,人的交往更加复杂,对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大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学生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重者还会出现面红耳赤,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社交恐惧怔”。
1.2 交往行为经济化明显
随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一步加深,大学生的角色多元性在增加,人际关系已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而是越来越显示出经济性。许多学生在不考虑自身经济能力的基础上,一味的追求高品质、高消费的生活,这使得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压力,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或“日光族”。
1.3 交往存在认知偏差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都处于发展阶段,认知结构不成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认识自我时,如同照哈哈镜一样,不能清晰客观地反映自身,要么表现出过分自信,要么表现出过度自卑。论文格式。
2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2]
2.1 社会客观原因
首先,社会转型带来了观念的转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事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开放及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并存。人们原有的观念与新的观念发生冲突, 多元的价值评价和价值目标多样化,多元冲击了大学生原有的传统义利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生开始困惑,而群体目标的多样化让大学生迷茫,最终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无所适从。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大学生观念的转移。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人的主体性可以发挥。市场经济讲求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特征反映在大学生群体中,便更多体现为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性增强,交往中注重塑造和体现个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增强,并关注彼此利益关系。因此,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虚假色彩的交往互动行为增多。
最后, 教育体制和成长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弗洛伊德等著名心理学家都曾多次强调,个人成长环境和背景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应试和升学竞争, 青少年的成长从幼儿园开始就充满荆棘,这种状况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形成了某些先天的、明显的缺陷。
2.2 个体主观原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个体主观原因所引发的人际交往困难,主要体现在人际认知、人际印象、人际沟通和人际冲突处理不当四个方面。
人际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要求个体对自我、他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均呈良性状态。交往主体在认知阶段出现偏离,均可造成人际调节、选择和适应性困难。论文格式。
人际印象是通过人际交往而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人际认知的客体形象。人际印象具有其整体性、一致性、主导性、比较性和联想性特征。故而,心理学角度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都可能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出现,并发生偏差。
人际沟通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 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过程[3]。人际沟通的有效性受较多因素干扰,如发信者与接信者的个性存在较大差异,发信者的语言表达与接信者的领悟能力的差异造成困难。若交往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网络观等存在差异时,人际沟通同样会出现障碍和困难。
人际冲突虽然有助于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等积极面,但若处理不好,就会给交往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3 文化传统影响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掀开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恶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4]
因此,当我们研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时,文化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切入点。人际关系是文化的具体体现,文化在人际关系中延续、传递,文化又塑裹着人际关系。文化传播具有社会教化和社会交往的功能,可以说,文化是一种同化力量,是大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使得大学生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契约化、合同化和更加开放的人际关系打破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思想中的“仁”、“爱”、“礼”和“宗亲关系”模式, 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大学校园中膨胀。
3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自我超越
3.1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
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对人际关系的意义非同小可。尽管大学生们每天也都处在各式各样的交往环境中,但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有良好的交往意识。不少学生只是被动地处于交往中,有的学生甚至远离人群、自我封闭。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的良好交往意识,让学生认识交往的重要性,有了良好的交往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
3.2 要增强自信,消除自卑
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人际关系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信,他便在交往中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学校培养学生在交往中应该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作伪,要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只有树立完全的自信,才能完全放松,从而显得坦然自若,沉着镇定。
3.3 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策略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5]。在人际交往中,语言的交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大学生由于年轻气盛,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总是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往往忽视了倾听对方的发言,与老师、学校领导、用人单位等交流时,若言语盛气凌人、不注意倾听,造成的后果及给人的印象将是不完美的。
3.4 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每个人为人处世受到别人的评论是很正常的,不要轻信主观感受,不要浪费时间去揣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同时也不应该以一时一事来评价一个人的好或坏。在与人交往中应具有宽宏的胸怀,要有“让人不为丑,饶人不为痴”的大度大量,不为社交中细小矛盾纠缠而斤斤计较。
3.5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可能紧张、羞怯时,就会引起机体强烈的焦虑,并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使他人觉得你对他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这样就阻碍了彼此关系的发展。学校教育就应该多创造一些学生交流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够镇定下来,早日融入集体生活。论文格式。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可以改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和训练来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当然,纯粹增加交往技能可以改善个体的人际交往状况,但并不一定能促进个体的人际相处关系[6],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大学生自己主观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姚天保.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归因分析[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2(16).
[2] 刘娜,王秀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7).
[3] 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组编.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3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人民出版社,1995.585.
[5] 刘卫民.化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策略[J].成人教育,2006,(1).
[6] 刘庆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校医,2007,21(4) .
[7] 王春玥,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7(61).
[8] 吴广宇.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2(28).
论文摘要: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独立的思想和状态使得他们也越来越多地需要独立去面对各种问题。如何和周围的同学相处融洽,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适应能力强的学生,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时能够很快地调适好,但是也有很多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时,同伴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以高校为交往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内容包括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班级社团等方面的工作交往和课外生活中的情感交往,等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认知自我、适应社会、满足精神需求、形成健康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降低他们的挫折感和孤独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消极情绪,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认知偏差、动机错误、情绪障碍、缺乏技巧等多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面临重重危机和考验。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人际交往障碍已经超过择业压力、学业压力,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占40%以上。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的案例。尤其是女生之间的宿舍关系更是微妙和难以捉摸。曾经有个四人的宿舍矛盾特别大,三个女生与另一个女生关系相当糟糕。矛盾的源头就是,这个女生一贯以来的生活习惯独特,加上不擅于与其他人沟通,造成双方互不理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从冷战到互相谩骂,后来竟然在宿舍大打出手。从刚开始出现矛盾的时候,我就及时介入其中,跟双方学生进行谈话并调节,并联系了那个女生的家长,希望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进行疏导和教育。虽然一直关注该宿舍的关系,而且一直试图化解双方的矛盾,但是效果甚微。直到最后出现了动手事件,让我感到一直以来的努力全部白费。
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矛盾重重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凡事多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后不愿让步,因此,在集体生活中,容易和同伴产生矛盾。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对自身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要求很高。“90后”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一旦进入集体生活,这种独立空间被打破,对于一些适应能力较弱和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来说,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正如文章开头的案例所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呵护,即使有一些过错,也会得到父辈们的包涵。但是,如果和同龄人交往过程中,如果还期望别人也会像父母一样宠爱自己的话,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案例中的女生所面对的人际障碍主要是由于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仅仅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是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通常表现为自私和自负,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而不去考虑他人的感觉和利益。
总的来说,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客观原因
学校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大学教育过于注重智力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注重指示灯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的沟通疏导。①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优良的家庭环境使得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单一,只要求获得好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有些家长甚至向孩子灌输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交往方式,从而造成子女在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障碍。
2.个人主观原因
虽然大学生个体发育上已经具备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是在心理上和阅历上还远远不能够成熟地面对和处理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表现为冲动、片面、情绪易变。这极易产生自我中心、功利意识等倾向,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比较缺乏交往的知识、策略和技巧。在言语表达方面,有的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话不得体。有些大学生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不知道怎样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也不知如何表达自我,更不会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效果显著
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学生问题经常会出现反复,他们的思想容易发生波动,当时可能接受了你的观点,回去后可能立刻就否定了。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耐心,定期不定期地找学生再次谈话,不断巩固思想教育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借助周围朋友或者同学的建议,因为他们可能更加容易接受同龄人的观念和想法。
还是开头的那个例子。同学关系严重激化后,作为辅导员,我和双方家长、双方当事人、同宿舍的其他学生、宿管站人员分别谈话,试图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严厉批评了动手的双方当事人,并对她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谈话,但是我明显感觉到其中一位虽然没有反驳的意思,但是认为自己的过错小于对方。过了几天,这位学生突然主动找我来谈话,并对打架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也主动承认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过错和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不成熟。仔细询问之后得知,原来前一天,她与一位朋友分享了这个事件。那位朋友对她进行了深谈,让她豁然开朗,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真正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成熟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群体成员间相互影响很大,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和生存环境不断变化,大学生对同伴和同龄团体的依赖心理也较为突出。大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有时候效果会比师生之间的教育效果更好。
三、辅导员重视同伴教育,建立同伴关系
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切相同,面临共同的问题,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从而引起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改变。同伴教育,正是利用这种关系,从学生的角度去沟通,找到师生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期望的教育效果。
1.同伴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形式
优越的成长环境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人格特征和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逐渐带有抵触情绪,而他们生活环境中同学、朋友等亚文化群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提高。从高中的集约式管理模式解脱出来的学生们渴望民主与自由。通过发挥同伴作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同伴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
正因为同伴教育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很明显,所以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力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②尽可能与学生展开一对一的谈心,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实践证明,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是化解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辅导员在与问题学生谈话的时候,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而不是以老师的姿态去训斥和教育他们。同时,辅导员可以把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集合起来,进行团体辅导,形成一个临时的团体,使他们产生一种集体感,减轻孤独感,共同面对人际交往的困扰并解决问题,互相分享自身的经验,从而改善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外,辅导员应通过培训学生同伴教育骨干,建立同伴教育激励机制,通过同伴间的互助,以起到相互教育、培养、矫正的作用。同时,以宿舍为同伴教育的阵地,以同伴引导教育同伴。
《礼记·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当今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仅靠权力影响和思想灌输,必须充分利用同伴教育的作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障碍,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
注释:
①王志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0.9,(5)(总179):271.
②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方晖.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教育应对措施[j].科技信息.
[2]孔治国.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调适[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3.vol24,(1).
[3]陈亚青.同伴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探究及实施[j].文教资料,2009.9(下旬刊):199-201.
[4]尹萌.李朦.综述同伴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与意义[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vol22,(4)(总174):73-75.
[5]孔素容.何娇.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概述及教育实践启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7,vol31,(4).
[6]赵吉云.发挥同伴作用,促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科技信息,2010,(33).
[7]周荣甲.同伴教育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收实效性的运作[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7,
[论文摘要]大学生踏入大学校园后面临着新的环境,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远离父母,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在这种环境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
处于青年期的当代大学生,其特点是: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以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但在交往过程中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交往顺利或不顺利,如果交往顺利,会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如果交往受挫,便会使得心情郁闷,身心受损,导致各种不良后果,这些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大学生在各种心理障碍中,人际交往障碍表现最为常见,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大学生交往障碍的特点
1.1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由于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等原因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同时心理上也不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带有理想化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产生交往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另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1.2情感障碍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特征。情感的好坏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感彩浓重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嫉妒与自卑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自卑是则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对一个人性格的培养极具腐蚀作用,会打击他的自信心,扼杀他的独立精神,使其找不到生活的精神支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遇到一点挫折,便怨天尤^。实际上,自卑并不一定是能力低下,主要是不了解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或者总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而导致自卑;有时是凡事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在交往中总想把自己的形象理想化。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因此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1.2.2自负、害羞自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父母对其娇生惯养,养成任性和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与同学相处,高兴时海阔天空、眉飞色舞;不高兴时就大发脾气、不顾他人的感受,最终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是导致交往障碍的两个极端。害羞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脸色绯红等,说话音量低而小,严重者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导致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也无法与他人产生良好的沟通,造成交往双方的误解,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1.2.3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个性特征、心胸情怀和道德操守。是个体在成人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范式。人格的差异会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大学生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迈进大学校园,因刚从紧张、繁重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走出来,没有时间和机会深入社会,对于人际关系,大脑中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大学生活,又恰恰需要交往,需要沟通。那么如何打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局面?使其在人际交往中不四处碰壁,应该掌握以下原则:
2.1平等交往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一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那么他很快便会遭到孤立。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更不能因同学的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
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就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2.2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则,不要损伤他人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2.3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诚实又是成功交往的基础,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谊是通过真诚相处才获得的。那么。怎样做到诚实呢?简单的说就是一要正直无私;二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三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胸怀坦白。
2.4互助互利人际关系以能否满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的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一个人如果只想得到别人帮助,而不去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
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破除极端个人主义,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休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这也可以进一步沟通双方的情感交流。
2.5讲究信用诚信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反映,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成功的伙伴,是无形的资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信用原则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说真话,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办到。如果经再三努力而没有实现。则应诚恳说明原因,不能有“凑合”、“对付”的思想。_守信用者能交真朋友、好朋友:不守信用者只能交一时的朋友或终将被抛弃。
坚持信用原则,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信口开河,让人家空欢喜。
2.6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产生误解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密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在宽容别人身上的缺点时,应该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古人说得好,水至请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真诚。从而获得多一些友谊。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人际关系;具体表现;成因分析
1.高职高专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具体表现
1.1“独行侠”,“边缘人”。这些学生在其他人看来,总是独来独往,从不主动与同学交流,是群体中的“独行侠”[1]。多数情况下他们把个人的情感世界交付于虚拟网络,从中得到自己内心深处想要的乐趣。时间久了,他们就把这些虚拟世界当作自己的“世外桃源”。1.2缺少真正的朋友,泛泛之交。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认为是有两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积极主动认识新同学、新朋友,能够很快融入班集体;另一个层面是交往的圈子很小,就跟最亲密的人在一起,这个层面往往是女生居多。1.3人际交往中有冲突。W学生这样表述,我是学生会卫生部的干事,某个寝室在卫生内务方面有扣分的现象,我感觉都是同班同学,就给她们宿舍抹去一些扣分项目,但是这个宿舍的同学都不理解我,还冤枉我说故意出卖她们、让老师和学生会主席认为她们故意犯错。寝室每个人都想跟我吵架,不管我做什么、怎么说,她们都会嫌弃我。G学生是学生会的成员也是班委成员,曾经在管理班级的时候,严肃批评了某班纪律,当面训斥了未按照规定上课交手机的学生。班里的某某同学就利用网络贴吧等信息平台恐吓我。Z学生这样说,我的事被其他班级的同学背地里讨论了,感到严重受伤。也想过去当面理论,但是我也不想把这些事传的沸沸扬扬,平常看到那些人,我都有想去吵架的冲动。
2.高职高专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原因分析
根据出现的心理问题[2]表现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以及与其他辅导员进行工作方面的交流,分析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2.1家庭环境方面第一种是家庭关系过疏。(家长对孩子实行“放养”式的成长),第二种是家庭关系过密(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Z曾经谈到,家中弟妹较多,我是第1个。可是整个记忆中,他们没有真的关心过我,妈妈有时候脾气也不好。他们就是喜欢男孩,爸爸每日为工作生计操劳,妈妈身体不好,感觉父亲不能承担得起这个家,家里的事情压带个妈妈压力,妈妈希望我能找个好的婆家,不要离家太远,但是我想走得远一点,想去西部支教,弟弟太小,我有时会担心弟弟会不走正路,会担心爸爸妈妈管理不住他,但是弟弟很听我的话,我觉得自己以现在年龄还要去考虑和承受一些本该由大人来做的决定和事情。2.2自信、信任和沟通方式方面。G同学,我从小就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有事说事,不太会拐弯抹角的说话。我看到有些不合适的地方就那样直说了,但是,别人都不能理解,我确实是为了她们着想。一些肉麻的话,我也说不出口。X同学,其实我就是有点胖,我自己都知道,上课以及自习时间比较容易睡觉,有时候我都控制不了想睡觉,我是班级纪律委员,所以班里同学都会看看我的纪律,我在高中的时候也当过班干部,那时就不想让其他同学过多的关注我,我会感到很有压力,也会容易造成别人不信任我,我会感到很苦恼,高中时有过轻生的念头,我平常跟班里同学交往的也比较好,在开主题班会的话时候,我也并不想上台讲话。2.3冲突的解决和求助方面。人与人之间由于存在个体在性格和爱好方面的差异,学生们在平时的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冲突。但是找不到解决冲突的方法,有时候会采用比较激进的做法发生冲突。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或是遇到其他问题的情况下,不知道该怎么样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而是自己一个人思考很多、很长时间;或者是自己一个人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会独自郁闷、哭泣、悲伤;有的学生也会跟比较要好的朋友打电话诉说等等。由于学生的主动性比较差,羞于表达,这些学生没有第一时间得到安慰、鼓励和帮助,就成为了人际交往中的弱势群体。
3.总结
高职高专的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不论是从他们的成长环境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来考虑,要给他们多加关爱和帮助,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正确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健康心理素质。
作者:雷泉龙 吕东刚 王 鑫 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就业;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养
随着大学教育在中国日益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由于中国的人口大国的国情,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大众所万分关注的问题。自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短时间内的蔓延全球,中国同样难以独善其身,遭遇经济低谷的整体外界环境对于原本就紧迫的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突破就业瓶颈,如何缓解经济低谷中的就业压力,成为当下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就业的紧迫环境,有外界的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高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的缺陷,也是主要原因。从就业力来看,高职学生缺少的主要不是专业素质,而是非专业素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造性工作能力明显欠缺,不仅影响其就业力,而且导致其职业发展后劲不足。本文从就业维度探讨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养的培养。
一、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高职学生的社会交往误区
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其过多的自私和依赖心,在一般情况下多苛求他人迁就自己,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父辈们在高效率的生活节奏、较强的生存压力下,也渐渐失去了频繁交往的原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高职学生,比较喜欢独处的生活方式,对社会交往有着或多或少的不适应感。而网络的介入,使得当下高职学生的社会交往虚拟化,沉迷于网上交际的高职学生,往往因为疏于现实交往,缺乏现实交往的动机,导致其现实人际交往的勇气与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培养。相关的社会交往的素养也日渐退化,甚至消失。这种现状,急需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这方面要花更多的精力、物力去关心和教育学生。
(二)认识的变化和环境的落差导致学生社会交往的理想与现实有较大的偏差
由于社会对高职学校的认识偏差,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孤独感也随之增强。大部分学生在和陌生人交流时会感到紧张、不自在和拘束。可以看出,他们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又缺少人际交往的锻炼,不能适应陌生的交往环境。2006年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对高职学生的民调所的调查报告显示,当问及“你与同学关系如何”时,有64.5%的人认为自己与别人交往“一般”或“无所谓”,可见大学生之间交往的主动性较为欠缺。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就呼吁教育界应该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而沟通能力正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高职学校对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要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所以很多高职学校不论是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还是课程内容,都过多地关注学生单一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从而忽视了一些诸如社交素养等这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培养。这种与人沟通能力的欠缺将直接造成学生自信心容易受挫,未来发展潜力较弱,事业上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人才的需求。而加强社交能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自信力,其主观能动性也必将不可估量。这些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也将提升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批判性思辩能力。高职院校要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强的社会人才,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其目的是培养高职人才的自由、和谐和全面发展。尤其是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只有专业素质而缺乏社交能力的高职人才,由于不能正确把握社会人文脉搏,将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二、就业维度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重、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不能放弃人的责任。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高职学生独立人格、独立思想、崇高的精神境界为终极目标。
应当引导高职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凝结,人际交往应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功利化的目的之上。通过情感的付出与收获,人与人之间才能实现认识、了解、体验和心理满足的目的。人际关系是人们之间思想、行为互动的结果,纠正交往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是具有个性和能动性的主体,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互动,交往才可能进行下去,人际关系才可能形成,否则就不可能产生较好的交往效果,甚至会造成交往中断。人际关系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现实的。现实性意味着人际关系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但肯定是围绕现实生活进行的交往来形成的。要引导高职学生不因沉迷网络人际交往,而忽略现实人际关系建构。从高职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调查总结出较为普遍和典型的价值观,通过主体引导教育和师生互动,采取一系列价值澄清策略,使高职学生掌握一些澄清自己价值的技巧,提高自我评价、自我指导的能力,提高他们自主分析和处理各种道德、社会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行为。
(二)构建社会交往的平台,在日常生活中给以社会交往的平台和机会
校园活动是加强高职学生的团队意识的重要契机,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高职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载体。它在展示高职学生能力和才华的同时,对团队精神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活动中高职学生们树立共同的目标,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在相互支持中建立信任关系。这种信任正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氛围的基础。事实证明,在各项活动中结识的高职学生们相互信任度更加高,出现矛盾以及矛盾升级的比率约为其他情况的十分之一,活动所需的协作精神无疑是拉近高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相互信任进而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的有效途径。
同时强化班级建设,加强高职学生之间的情感依存度。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爱班级、爱同学、爱老师的“三爱”教育,培养高职学生对集体、对同学、对老师的情感,从而使老师和同学以情感为基础紧紧地团结在班集体周围,形成一个团结的、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进行“三爱教育,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使他们学会关心同学、帮助同学、尊重老师,在同学、师生之间建立起真挚的情感,从而摒弃一切庸俗化的交往内容和方式。
(三)以网络为平台,建立心理咨询系统
借助一心理咨询辅导平台解决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形成的消极情绪体验可以采取心理咨询辅导来应对和缓解。由于网络的隐秘性特点,高职学生更愿意说出心里话,而且由于网络交往时空的及时性、无限性和普遍性特点,更便于进行团体咨询、心理互助、多样化心理知识的普及等。因此,可以在网上设立心理咨询主页,定期更新有关高职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并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对访问的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问题。从目前国内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来看,高职学生常见的交往心理障碍如自卑、社会适应困难、情绪抑郁低落以及各种人际交往障碍如社交恐怖症、焦虑症、偏执型人格、恐惧症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来解决,当然,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应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因此,不但要重视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对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和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重视网络心理教育,搞好网络心理咨询。
三、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就业导向对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的要求
诚信是与人成功交往的基础。与人交往时要做到热情友好,诚信为本,以诚相待。
在与人交往时,要昂起头,挺直双肩,迈出充满自信的步伐。既要保持自信,也要避免自负。微笑是一座能缩短心理距离、加强友谊合作的桥梁,微笑能让你赢得美好的第一印象,微笑能使人性格开朗、乐观,能使大家理解、团结。
与人交谈时,要学会主动倾听,不要心不在焉,不要随便揭人隐私。不要对人称王称霸,或者试图通过使别人感到渺小来增加你的份量。
要学会称赞他人。要懂得欣赏他人,让别人知道你重视他们,满足对方的自我价值感。
与人交往时,要理解别人,对于别人的错误、过失,不要斤斤计较。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
只要待人真诚、乐观自信、尊重别人、大度为怀,你就会发现自己与人交往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轻松愉快。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你会很快适应市场,成为强者。
(二)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养的培养的现实意义
1、增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现实当中,在人与人交往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非常关键,在就业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良好的社会交往素养可以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个人魅力感染对方,解除对方的心理防备,取得对方的信任,或者说软化对方对自己挑剔的目光,从心理上让对方对自己有好感。
2、增强自身的团结协作能力
人和是事物成功的基本要素。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团队,需要的是成员之间团结协作,需要的是人和。这样,才能够创造出一个好的工作、创业环境。大家相互支持、彼此融洽、荣辱与共、相得益彰。所以聘方在招聘的时候会更多顾及将来单位的人和问题,需要具有团结协作能力的人员,而一个人要具有团结协作的能力是其中的粘合剂。
3、增强自身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聘方在招聘人员的同时无形中也在为单位未来的发展物色好的后备干部。作为一个具备领导潜质的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而社会交往素养则是组织协调能力的杠杆。
4、增强自身的公关能力
每个单位都要与外界交往,都需要能与外界应对自如的人才去处理错综复杂的关系,去缓解各式各样的矛盾,去增加单位的无形和有形资产。而加强单位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消除单位发展的外部阻力,这需要员工具有较强的公关能力,而社会交往素养是公关能力的敲门砖。有了社会交往素养才会让自己的公关计划从一开始就吸引对方的眼球,从一开始就掌握主动权,尤其是应聘到销售工作岗位。
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是目前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高职学生应当从自己的现实情况出发,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社会交往素质的培养,从就业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在梦想和现实交汇的路口,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为自己的未来增添获胜的筹码,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增添幸福的筹码。加强社会交往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就业的需要,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廖宇婧.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引导策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
2、刘磊.亲和力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纽带作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8).
3、张文斌.人际关系学[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4、程艳林,庞艳,何兵权.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普遍性缺陷及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理论研究,2005(5-6).
5、曲长海,郑蕾.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和谐氛围的营造[J].绥化学院学报,2005(7).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宿舍人际关系;大学生
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宿舍成员在共同学习和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结成的关系[1]。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一个基本的环节,也是衡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和为人处世的一杆小标尺[1]。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通过团体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团体内的个体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生活适应的助人自助过程。大量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等具有明显改善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效果,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干预研究提供借鉴。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发放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卷9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865,有效回收率为96.1%。从有效问卷中选取宿舍人际关系得分较低的学生24名,随机对半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1.2方法
1.2.1干预研究设计
实验组除了参加日常的学习和活动外,每周参加1次宿舍人际关系心理辅导;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团体心理辅导共4个单元,每个单元90min左右。宿舍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方案为自编,制定时依据了团体辅导的基本理念,分为创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4个阶段。(具体方案见表1)
单元名称单元目标活动内容你我有缘促进成员熟悉,构建和谐的团体氛围;建立团体规范。轻柔体操;连环自我介绍;我记住了TA;团体契约
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促进成员采取行动改善自己的宿舍人际关系大风吹;你像哪种动物
通往心灵的桥――沟通学习沟通技巧;团体成员共同分享,达成共识,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改善人际关系。喜怒哀乐;两歧图;学会倾听;积极反馈家庭作业
打开心结,拥抱阳光认识到宿舍矛盾的正常性;探讨应对冲突的办法;学会主动沟通,自我反省,主动道歉。心有千千结;最难忘的一次心结;道歉信;结束团辅
1.2.2研究工具
自编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量表,共28个项目,包括5个维度:亲融性、深度沟通、人际冲突、积极应对、重要性认知,本量表采用五点记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4,重测信度系数为0.803。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
2结果
2.1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宿舍人际关系差异比较
由表2可知,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二者的宿舍人际关系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被试基本同质。
2.2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宿舍人际关系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宿舍人际关系得分存在差异,且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P
2.3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各自的差异比较
由表4可知,干预前、后,实验组的宿舍人际关系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团体辅导是促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人际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团体动力学的规律,设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首先,创始阶段,建立团辅小组,创造轻松、信任的团体氛围,促进成员相互认识、熟悉,构建团体规范。建立过渡阶段,本阶段的主要加深成员的自我认识,审视自己的宿舍交往的行为与态度,认识到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工作阶段,使成员了解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共同探讨沟通技巧,改善自己的宿舍人际关系。结束阶段,围绕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使成员认识到宿舍矛盾的正常性,带领成员探讨应对冲突的办法,促进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形成。
本研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组内和组间的前测、后测的比较,结果显示,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进行干预是有效的。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宿舍人际关系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干预期间,实验组除了参加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以外,每周参加1次宿舍人际关系心理辅导,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通过为期四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的得分;且实验组大学生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得分。同时,对照组,干预前后宿舍人际关系的得分无显著变化。因此,可得出本次团体辅导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马丽萍.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及干预研究.山西大学.2007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缺失;健全人格
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青少年多数具备着较高的人格素养,他们的人格表现大都积极向上、充满热情和活力,人格的发展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在肯定青少年人格发展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当下社会转型期复杂环境影响以及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造成了青少年在人格发展中的困境,表现出了一些不协调的人格特征。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状
当代青少年人格发展中存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匮乏、厌学、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自我控制能力差
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个体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很好地适应当下社会非常重要。在当下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时代在不断前进,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越来越优异,然而正是优越的条件导致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发生了变化,进一步造成青少年的人格素质在下降。随着青少年不断成长,他们逐渐迷失生活目标,任何事情都不积极主动思考盲目的随大流,无所事事,慢慢地就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
2.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道德行为的规范对个体的成长还是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社会的各种不良影响:人情冷漠、唯利是图、诚信缺失等,对很大部分青少年在成长中道德人格造成严重的扭曲。近些年,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传媒我们了解到很多青少年由于道德行为失范导致人格缺失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明显地感觉到,青少年道德认知能力高、道德行为差。青少年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评判别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由此,在青少年中引发了一些道德行为失范的社会现象,不重视社会公德准则,不遵守社会的公共秩序,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涂鸦的流行让很多学生创造了所谓的各种文化“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墙壁文化”。公共卫生尤其不堪入目,在很多高校里随处可见,很多时候宿舍和教室里经常脏乱不堪;课
堂上玩手机、睡觉、随意讲话等这种不尊重老师的行为司空见惯。社会中这种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这样的人生态度,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思想不上进,漠视公共道德,为所欲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也在逐渐缺失和与时俱进的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与动态的社会生活相违背。
3.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差
人际交往能力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手段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打开了人们新的生活空间,人们的交流交往更加方便,为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和方便。计算机网络更是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交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息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在网络里戴着各种面具展示自我。同时,通过信息网络可以自由平等的交际,没有任何局限性。这样就体现出了网络的弊端,青少年通过网络交流时间远远超过和社会群体面对面的交流的时间,把交流理想化和虚拟化,在网络上可以畅所欲言,但在现实的社会活动中他们往往表现的很封闭,也会产生一定的交流障碍。
信息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虽然改变了很多,带来了方便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法、手段,同时也为青少年现实人际交往埋下了隐,而出现了青少年现实交往能力差的现象。
二、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青少年人格发展正处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机能容易失衡。然而一些现实的诱发因素,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青少年在人格方面的种种不协调表现,究其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1.社会环境因素带来的影晌
社会是我们生存的大家庭,我们只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微小个体,从我们出生就步入了社会,然而,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我们要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也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成熟。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青少年成长殊的环境,为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它的作用是不可代替。家庭中父母扮演着启蒙以及终生老师的角色,他们所有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近些年,我们听到并看到了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例子,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分析,很大程度与家庭环境有关,家庭的不和睦、长辈的过分溺爱、家庭教育的不当等,这些行为无形中影响着青少年真正的健康成长,可以说是主要因素。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和西方相对开放教育形式相比,我国的教育形式有些封闭,
应试教育占主导,很多学校只重视成绩,不注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尤其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基本淡化。使得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丰富的想象力被压抑,健康人格的缺失等,片面发展只会埋下隐患,各种媒体所热炒的“素质教育”也始终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要改进教育体制,将人格教育纳入教育范畴,让青年能够全面健康的成长。
2.在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环境下带来的的消极影晌
“环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于控制人们的行为具有巨大的约束力。”当下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广大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对他们的人格教育却没有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青少年的人格缺失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还带来了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工作上的巨大压力,使得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都感觉到很压抑,身心疲惫。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在这种特殊环境影响下,对价值观有着模糊的认识和定义,往往会和社会道德观念发生冲突,自我价值永远高高在上,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排斥传统的、民族的道德观念。长此以往,人格上就会产生缺陷,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发展。
3.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已经超越了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广大青少年获取大量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虽然对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带来了益处,却也在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信息网络的虚拟性为青少年带来了虚假的网络人际交往,尽情的体验网络虚拟性所带来的快乐。这与青少年叛逆,思想不成熟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网上聊天已成为广大青少年不愿意参与与现实的人际交往,进而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放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其人格缺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陶东风说:“其实虚幻性与真实性本是同根生的,同样源于网络交往的三个特征:匿名性、社会文化禁忌与监督机制的缺乏以及权力的不在场。网络世界充满虚幻性和游戏性,它的危害性和魅力也来源于此。”
4.青少年自身价值取向变化的影晌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将决定我们的信念、生活目标以及追求方向的性质。自身价值取向一旦决定,就形成了特定的自身价值观,但是传统的价值观往往受到现有价值观的挑战,在现实社会体制下,随着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青少年的自身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他们过度追求并且看重自我价值,充分享受着物质带来的满足感,个人享乐主义逐渐成为青少年新的价值取向。这也体现了青少年对价值取向的真正认识,自身意志力的不坚定,自身价值取向非理性化的追求,从而导致自身价值取向与人生目标慢慢背离,最终选择了逃避现实和放任自流的消极的不健全的人格。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对其自身在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凝聚社会各界、家庭、学校等一切力量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在激烈的时代竞争中自由翱翔,超越自我,迎接挑战。
作者简介:
王蓉蓉,于1987年08月12日生,性别:女,籍贯:山西省朔州市,现职称:研究生,学历: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85.
[2]黄悦勤.青少年健康人格.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3]蔡先金.人格本位:大学生健全人格之培育.现代大学教育,2007(6).
[4]刘东艳.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中南大学,2006.
[5]王彤.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09-01.
[6]张艳春.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5-05-28.
[7]胡芳芳.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10-01.
[8]任秀洁.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的背景分析及高校人格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科技信息,2007(5).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教育管理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近年来为社会广为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其心理疾病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学生.从而出现了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的“双困生”。由于心理能量不足,贫困生容易产生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心理过程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学习生活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损等负性变化,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经济上给予了贫困生很大的帮助,但在我们工作中仍能感受到贫困生精神状态的低落。因此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而且要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精神扶贫,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精神压力。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笔者从九江市四所本、专科院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中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400名贫困生(月个人消费总额低于九江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和40O名非贫困生,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量表fl6PF1进行统一测试.发放问卷各400份,回收问卷贫困生368份和非贫困生392份,问卷有效性分别为92%和98%。数据统计采用W_I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和SPSS软件包。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人格因素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16PF值如图l所示
从图l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有恒性(G)、忧虑性(O)、独立性(Q2)、自律性(Q3)四个方面分值高于非贫困生,而在聪慧性(B)、稳定性(C)、兴奋性(F)、敢为性(H)、世故性(N)、实验性(Q1)六个方面分值贫困生低于非贫困生。通过统计分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聪慧性(B)和敢为性(H)两个方面差异显著.其显著性小于0.05,而在兴奋性(F)方面显著性明显,其值小于0.01.表明贫困生较朴实,做事审慎、保守,甚至有退缩倾向。
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次级人格因素。比较卡特尔教授在研究人的l6种个性因素的基础上,认为有4个次元素可以进一步诊断人格特点根据卡特尔的次级人格因素分数的计算公式.利用图1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次级人格因素从图2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内向与外向方面与非贫困生差距明显,其显著性差异小于0.05,表现在贫困生相对较内向,在人际交往中不主动,甚至缺少自信。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
社会心理学理论表明.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或相似的生活环境中的人会形成相似的人格特点笔者采用访谈法结合人格理论分析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及特点,归纳出影响其人格特点形成的几点因素:
(一)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3O5名来自于农村.其中164名来自于边远山区.这些地区信息不畅通.消息相对比较闭塞.人们生活状态相对比较落后.导致贫困生从小见识少,对有些新科技不了解,没掌握:另外,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相对落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所以进入大学后,贫困生在聪慧性方面与非贫困生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兴奋状态较低
(二)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313名来自于多子女家庭,其中195名同学表示父母由于家庭压力较大.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致使他们从小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不自信。为了免受伤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偏内向,极易产生自轻、自贱、自畏等自我意识的偏离,行为上也往往表现为退缩:还有65名同学表示习惯于用不平衡的心态面对一切,他们在交往中不能善待自己、宽容别人,叛逆的行为既伤害同学间的感情.又挫伤本人的自尊心.形成人际危机:另外.经济上的拮据也往往限制了贫困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客观上强化了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
(三)成就动机强烈
在访谈中有310名贫困生表示.由于从小家境贫寒.使他们更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更早产生了为父母分忧的想法.并有强烈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在高校里,贫困生在自立、自律、有恒性方面要好于一般同学,他们更能吃苦,更有韧劲。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对策
(一)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扶贫先扶志”,在努力加大对贫困生经济扶助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在充分了解掌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要对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如笔者在此研究其间。吸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2名。参与成立本校以贫困生为主体的“自强社”.“自强社”在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也通过社员们的自助、助人、服务社会等模式.将他们的个人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把当前的困难与远大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面对现实。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能够成熟的为自己定位,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二)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恰当、全面地接受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外在劣势.又看到自己的内在长处笔者对学生进校后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筛查,并对其中有自卑感、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进行约谈,予以特别关注,让贫困生感觉到他们是备受关心的在学校层面通过点面结合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如采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和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为了使贫困生打开心扉。笔者组织贫困生开展一些以他们自身为主角的活动,如“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资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的困难群体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使贫困生从内心融入社会群体.逐步消除孤独感.并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奉献才华,升华自我。
(三)开展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训练
笔者针对贫困生人际关系能力不高、乐群性分值低、较自闭等心理特点,尝试开展了一些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团体训练如在“肯定性团体训练”中.要求贫困生合理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寻找消极的自我意识.然后运用自我辩质训练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最后通过角色扮演法及各种社交技巧的训练.变通方式.实现认知重建一位同学在参加完“信任之旅”活动后表示.能信任别人是温暖幸福的.被人信任是自豪的.给别人一份信任.给自己一种责任.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会更融洽可见.贫困生在团体训练中能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并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关爱.进而提高了兴奋性.增强了信心.学会了与他人积极相处.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帮助贫困生从实践活动中增强自尊和自信
从自身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笔者研究其问.尝试在学校勤工助学群体中组织开展“十佳服务标兵”、“意志坚强好青年”、“逆境中的英才”等评选活动,使贫困生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自身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都是自己独有的美德:认识到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不要盲目通过追求成绩来满足自尊的需要.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还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还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心理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一、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德育的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来说,在大学生中加强心理教育是由现代社会的客观条件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决定的。大学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充满机遇和挑战。求学、就业、交友、恋爱等使大学生面临多维的人生选择,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纷繁复杂,而校园与社会的联系直接、迅速、频繁。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缺乏社会经验,其思想处在正在形成但尚未定型的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的冲击,这些都会使大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
因此,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变革中主动适应社会,对于培养大学生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高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环节。
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现状
1、生理结构变化导致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有了性冲动和要求,渴望追求异性,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缺乏认识,产生紧张、恐惧、羞涩的心理,在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排解时,轻者会出现性心理障碍,重者会作出不正确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资料表明,高校每年受处分学生中因性犯罪受处分者占20%左右,而且性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也在逐年递增。
2、情感丰富、强烈且不稳定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正在迅速发展,在追求自主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容易
偏激,感情用事,同时自我调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经常徘徊在自尊和自卑,自信与自负,自控与失控的矛盾之间,部分大学生依赖性强,挫折承受能力差。
3、竞争激烈而残酷引发的心理问题
一些大学生由于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加之大学里强手如林,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容易产生失落感,部分学生由此走向极端,导致精神失常或自杀行为的发生。
4、人际关系不和谐促使的心理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由于社会的纷繁复杂价值大学生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一些大学生经常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遭遇挫折,由此而孤独、迷茫、愤怒,严重的还会出现社交恐惧症。
5、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
所谓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生活上、身体尚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他们或者家庭贫困,衣食拮据,或者身体病残,自理困难。这些困难往往造成并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中很多人在精神上心理上存在各种障碍或疾病,成为精神上的弱势群体。这些人大多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愿也不敢在集体活动或公开场合出现,甚至不交朋友不谈恋爱,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上只是常见的一些原因引发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困扰着大学生。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
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门类及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广泛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高校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及时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可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借助书信、电话、网络等形式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使不同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同时,健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高校应配备从事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使班主任和辅导员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成熟的恋爱观和科学的性观念,加强性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从而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3、采取多种方式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
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较快完成转变上。同时,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人际交往中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
4、努力营造宽松、公正、向上的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加强人际交往中的品德和修养,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张弛有度,避免过分焦虑。尤其是对毕业生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身条件,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6、关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这类大学生,高校应注重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把他们看成是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在精神生活中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积极、平衡的心态,使之健康成长。
综上,心理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开发潜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高校加强心理教育,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21世纪的建设者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