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与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arket;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29-02
0 引言
当今之世,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更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不懂得改革创新,不懂得开拓进取,它的生机就停止了,这个企业就要濒临灭亡,只有通过企业内部不断的创新机制,完善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创新市场运作管理,提高科技创新竞争力,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创建“三大纲领性”文件
1.1 制定《永锦公司科技市场运作管理实施细则》 永锦公司科技市场的运作紧紧围绕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以提升效率和效益为宗旨,激发创新活动;遵循“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坚持“平等、自愿、有偿、事前补偿、诚实信用和协商一致”的原则,统一管理、分级实施,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活动,完善科技市场的资源配置,健全科技创新市场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
永锦公司在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五位一体”运作管理模式的前提下,立足于规范科技市场运作,着力于科技创新正向激励,激发全员创新热情,“科技套餐组合工程”是公司规范科技创新市场运作,实施各类创新科技成果收购的前提下,为调动全员创新积极性而推行的新的激励办法。科技创新成果组合工程分单位和部室两大类别三个等级,以充分激发不同水平单位和部室创新激情。其中单位A、B、C三个级别的创新组合工程内部收购价分别为30万元、15万元、7.5万元,“创新之星”部室五星级、三级星、一星级部室内部收购价分别为6万元、4万元和2万元。各个组合工程被单位和部室认购后,必须完成相对应的科技成果指标。比如,单位认购A级创新组合工程后,年度创新绩效分值必须为130分以上,创新绩效考核在95以上,其中省部级成果1项,地厅级成果2项,省部级QC成果1项,推广应用外部成果10项,年科技投入达到营业收入的2%-3%,实行研发费用归集加计扣除500万元以上……而机关部室认购星级部室后,除了按认购等级类别,完成相对应的本部门科技成果外,还要督促完成分管系统各类科技成果指标,以通过凝聚系统力量,实现协同创新。
而对于各类科技创新成果的收购,则按照事前补偿、事中管控、阶段考核、事后评审奖励的正激励办法,每季度按照时间节点进行考核,半年度考核完成者支付总收购费用的四分之一,年度完成者支付剩余的四分之三;而对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创新成果,永锦公司则加大奖励力度,给予最高奖金30万元、技术创新一、二、三等奖5万元、3万元和1万元的奖励,以真正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合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1.2 制定《永锦公司科技创新成果管理办法》 该办法系统规定了“科技创新项目管控体系、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科技创新成果收购体系、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推广成果验收结算体系”“五位一体”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创新成果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1.2.1 科技创新项目管控体系 按照“抓系统,系统抓”的原则,公司机关各部室负责分管专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负责推动本专业内各单位科技创新成果的生成;负责参与对本专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和推介、推广;负责配合本专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考核、。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公司负责管理列入公司级以上的的科技创新项目。公司每年依据各单位、各部门立项的科技创新项目,根据项目内容的创新性、重要度和参与度确定公司管理的项目,遴选重大或重点项目向上级公司或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申报立项。
1.2.2 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 公司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分为科技创新项目验收鉴定、优秀科技创新成果评审、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验收评价三个方面。在公司立项的科技创新项目按照时间节点和工作目标进展要求,由公司科技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创新项目的评审工作。专业委员会下设创新成果评委库,由各单位、各部门推选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资质、专业理论和能力强的人员担任,每个评委库为30人,每年更新一次,各专业委员会负责分管创新成果的评审。
1.2.3 科技创新成果收购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明确了公司科技市场收购的范围,制定各类成果收购和奖励标准,所有列入科技市场收购的成果按照“事前补偿、事中管控、阶段考核、年度奖励”原则。科技市场收购费用从科技经费中列支,科技市场收购费用用于支付补偿成果完成者和组织者对创新工作的贡献与付出。
1.2.4 科技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 该体系将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数量和效果评价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实施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效益提成奖励机制,使科技创新成果完成者从推广转化中受益,切实得到实惠。
1.2.5 科技成果验收结算体系 科技创新成果推广项目组对推广完成后进行总结,编制成果推广总结报告,并提交成果推广验收结算申请,科技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推广验收结算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合格后提交专业技术委员会。专业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验收,通过验收后制定推广成果效益提成结算方案,并纳入季度的科技市场
收购。
1.3 制定《永锦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目标》 该工作目标作为年度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考核结果占各单位、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的30%的权重,并作为年度科技创新奖励的依据。在各单位认购的基础上,上下结合形成的全公司科技目标工作体系,既有公司、各单位、各部门的创新工作量的目标,又有部门的职能目标。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243-01
一、科技创新对体育的重要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以竞技体育为例,在国际化竞技体育赛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参赛选手之间的竞争代表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竞技体育比赛某些项目中冠、亚军之间时间差往往表现出一微秒、一毫米。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必须科学利用科技的力量,在日常训练方法上进行创新、在训练辅助工具上创新。总而言之,科技创新与体育的融合有利于推进体育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在体育教学及体育竞赛中应用――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
青岛滨海学院是山东省首批民办本科高校,学校共开设33个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经、艺、医、教育等学科门类,现有在校生17000余人。青岛滨海学院对本校体育的发展非常重视,每年参加、开展的多项体育比赛,如省田径锦标赛、市大学生运动会、市运会、羽毛球比赛、健美操比赛、乒乓球比赛、龙舟赛等等,与此同时一再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不仅先后引进了一批体育专业人才,而且在体育实施上不断完善,并鼓励广大师生在体育教育与竞赛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下面,就青岛滨海学院体育教学及体育竞赛中科技创新的应用具体说明。
(一)科技创新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青岛滨海学院体育教学中注重体育训练的方式与技术技巧,并充分应用科技创新优化体育教学当中的体育训练方式,在锻炼了学生身体的同时,帮助学生降低了体育技巧学习的难度,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以学生竞技体育水平提升训练为例,想要在水平上得到很大的提升,其关键因素就是运动技术与运动方法的创新。
竞技体育运动技术的创新是体育科举创新的一部分。三级跳远中的“跑跳式”将有效水平速度保持到最后一跳,因此取代了“高跳型”技术;长跑运动中身体匀速直线性更好的“梅花鹿”式跑取代了大起大落的“袋鼠式”跑和快慢不均的“驼鸟式”跑;铅球投掷中加长做功距离的背向滑步技术取代垫步技术;体操和跳水动作中对身体转动惯量的精确把握,带来了花样百出的空翻和旋转;跳台滑雪运动中两只滑雪板呈V字形排开能在空气中获得更好的升阻比,因此取代了滑雪板的平行姿势。
体育技术创新在青岛滨海学院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从青岛滨海学院多年来竞技体育类教学经验来看,这一技术上的创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心理畏惧感。
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众多科技创新不断被运用到体育训练教学当中,青岛滨海学院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上升,同时也激励了校内师生利用自己的智慧将科技创新更好的应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总而言之,我们应当以“科学观”看到体育的创新,不断突破传统体育观念、训练方法以及训练技巧,同时要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
(二)科技创新在体育设施当中的应用
体育当中科技创新的体现除了体育训练方法、运动技巧意外,在体育设施当中的体现也非常明显。从近几年的国际竞技体育项目的比赛中来看,参赛选手的比赛成绩不断刷新,破纪录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人类在体育上的极限一再被打破。而体育上的极限突破离不开运动装备中科技创新的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材料科技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新材料在体育上的运用促进了体育的快速发展,各项体育记录被不断刷新。
2000年悉尼运会上,澳大利亚选手弗里曼穿着被称为“第二层皮肤”的连体运动衣夺得400米跑金牌。号称“鱼雷”的泳坛名将索普身穿仿生技术的“鲨鱼皮”游泳衣在400米自由泳中一路领先,泳装表面微型棘齿产生的细小涡流能有效减少前进中的“压差阻力”。至于篮球明星乔丹脚下的“气垫鞋”,短跑名将约翰逊的“金缕鞋”,琼斯的“水晶鞋”,刘翔的“红色魔鞋”,都为公众津津乐道和耳熟能详。现代体育防护用具则从头到脚,一直“武装到了牙齿”。高科技新型材料和人体工程学、运动力学的结合,共同打造了体育健儿的披挂、战靴和征衣。
科技创新对原本落后的体育器材、体育设施进行了彻底改造,使得体育器材更加贴合人体特点,体育设施的设计更加科学,这些新型科技在体育竞赛与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科学,而且为更优异的体育成绩的创造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进一步促进了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滨海学院在体育设施上,自己研发了一套自动短跑训练、测试系统,由指纹识别,红外线感应计时和计算机系统组成,解决了无教练情况下大学生的短跑训练和短跑测试工作。
(三)科技创新在体育竞赛中的应用
体育竞赛由于其自身的竞赛性特点,自然要在比赛结果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行,这也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
1896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上使用的手动马表,百米赛的计时误差达0.2至0.5秒,这相当于2米到5米的距离。今天终点线上的摄像仪能通过每秒2000次的缝隙扫描,将计时精度提高到千分之一秒。起跑线上抢跑百分之一秒就会被“捉拿归案”,游泳池终点触摸屏则“一触即发”并精确到毫秒。测量投掷、跳远距离的皮尺、钢卷尺早已送进了历史博物馆,激光测距仪能够瞬时判读出比赛成绩;灵敏的超声风速仪早已取代了机械风速仪;在网球、羽毛球赛场上,雷达测速仪当场显示运动员击球的速度;而明察秋毫的“鹰眼”则能随时回放网球、足球在三维空间的运动轨迹和准确落点。各种新颖别致的光电仪器在赛场上层出迭见,使运动数据的粗放式测量变得日益快捷、精准和可靠。
青岛滨海学院体育竞赛中的各种信息都要经过记录员和裁判员的处理和评判,而往往有些情况是人的肉眼无法掌控的,比如像网球比赛是网球恰好打在边界附近而无法评定究竟是否出界等问题。另一方面,以往的青岛滨海学院体育竞赛往往因为科学技术运用的少,在信息处理上就显得效率低下,引进电子计分仪和终点录像仪后,不但减少了记录员的压力,也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
三、小结
进入2l世纪后,新科技革命发展势头迅猛,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立足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体育领域,我们应当尽快转变观念,尽可能以更为超前的意识和科学方法、手段去更有力的推动我国体育科技水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范明志.提高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8).
[2] 李铁,王路猛.浅析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J].电子测试.2013(23).
[3] 刘志娥.浅谈科技创新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6).
[4] 邓岱如.科技创新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
[5] 吴凤起,孙新荣.科学技术与体育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1(04).
【关键词】计算机 创新教育 专业融合
原有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讲授方法存有一定的弊端因素,其中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知识抽象,PPT内容复杂琐碎,吸引力低。课后复习阶段,不能及时与学生共享学习资源,对学生监督力度不够。因此,计算机创新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必须围绕这两点,充分利用Flas技术、网页设计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完善PPT教学课件,构建教师网站,课上生动形象简洁地讲授课程,课后共享学习资源,对学生实施有效监督。
1 专业融合视域下计算机创新教育课程的构建
1.1 Flas技术
Flash是美国的MACROMEDIA公司于1999年6月推出的优秀网页设计软件。它是一种交互式动画设计工具,用它可以将音乐,声效,动画融合在一起,变成富有新意的界面,同时制作出高品质的网页动态效果。Flas技术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包括:绘图和编辑图形,补间动画和遮罩。首先,要想掌握Flas技术,必须掌握绘图和编辑图形这一基本功,只有掌握基本功,才能在Flas的学习与创作更好的融合。其次,Flas技术的核心是补间动画,补间动画又分为以下几种:动作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和逐帧动画。最后,Flas技术的最重要的出彩点就是遮罩动画。冰雪背景文字,移动迷宫等很常见的动画都是由遮罩配合补间动画创作而来。
1.2 网页设计技术
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使用网络越来越频繁,网站作为上网的依托变得非常重要。网页要展示的结果必须包含艺术美感,才能吸引民众观看。网页设计就是通过使用更合理的颜色、字体、图片、样式进行页面设计美化,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给予用户完美的视觉体验。网页设计主要以Adobe产品为主,包括是代码工具和图形图像动画工具,常见的工具包括FW、PS、FL、DW、CDR、AI等。还有EdgeReflow、EdgeCode、MuseS等软件是最近几年Adobe新出的,并且被广泛传播应用。
1.3 图像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技术即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以达到所需结果的技术。视觉是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一个重要途径,而图像则是连接人的感官与客观世界的媒介。人们利用图像获取信息,表达信息,传递信息。但是很多情况下,人眼并不能快速准确的分辨图像,这时,通过图像处理技术,经过处理的图像就能够被人眼准确分辨。在计算机中,按照颜色和灰度的多少可以将图像分为二值图像、灰度图像、索引图像、和真彩色RGB图像四种基本类型。常见的图像处理软件有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CorelDRAW、可牛影像、光影魔术手、Macromedia Flash、Ulead GIF Animator等。
2 专业融合视域下计算机创新教育课程的实施
2.1 Flas在计算机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在课堂讲授环节,Flas在PPT课件中的应用能够使PPT更具吸引力,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使陌生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数据库基础一课中,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DB)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的关系,通过一个Flas形象的表示出来,学生看完动画,对三者的关系也有了深刻的认识。数据库的发展过程在Flas的演示下,生动、简明、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趣的动画使学生目不转睛,大大提高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动力。Flas适用于描述纵向的发展过程以及横向知识的包含关系,化复杂为简单,让知识更易被理解。
2.2 网页设计在计算机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育课程是一门更加注重实践的课程,教师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更多地要求学生去亲身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也能够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资源以及课程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学习网站对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一方面,在网站上共享学习资源,将PPT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计划以及其他资源通过网站与学生分享,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网站可以对学生起到监督的作用。通过网站布置并且收集课后作业,实现网上评判作业。实行上课网上签到制度,监督学生上课出勤。教师网站的设立将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以及学生学习的热情。
2.3 图像处理在在计算机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图像处理技术在计算机教育课程中应用最广泛。无论是Flas设计还是网页设计,甚至最基础的教学课件,都需要用到图像处理技术。在教师网页设计中,除了要大量的文字介绍,与此同时,还必须在网页中添加相应的图片,但网页容量是一定的,因此处理好图像的文件长度与像素的调节才能有效的防止网页容量超过其限制范围。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中,图像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状态与学习效果。图片大小和清晰度的设置应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看清。图片的剪裁、亮度、对比度等要保持美感,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通过对计算机创新教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分析研究,在专业融合视域下,计算机教育课程的创新需要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这种模式可以增加计算机课程吸引力,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知识,同时做到学以致用,把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运用到生活中,实现较好的计算机教学创新效果。
⒖嘉南
[1]史兴燕.论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J].河南农业,2012,22(45):17-18.
关键词:应用性;创新型;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51-02
创新发展是国家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元素,《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作为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力求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覆盖面上寻找突破,通过第二课堂的打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一、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的内涵
应用性本科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侧重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人才,它的培养目标是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2]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属性,侧重培养高素质的开放型、创造型人才,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思维能力较强的人才,它的本质是教育创新,其培养目标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国家的经济形势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扩大内需,这就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出应用性创新型的人才,创新能力体现于应用水平,它培养的目标特点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实际使用能力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这种人才能掌握特定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拥有技能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非技术知识能力。
二、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学生创新能力是实现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的发展是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3]可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学生创新能力是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人才是左右国家发展的基石,众多专家学者得出一个结论:富国的雄厚国力的积累来自国民丰富的创新创造能力。由此看到,缩小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加速开发落后国家的国民创新创造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提升人才的质量及技能水平。因此,加快发展高职教育,注重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是满足现代化人才要求的最有效途径。
3.学生创新能力是促进和扩大社会就业的发展战略。当下,大学生作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存在着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以及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条件和要求呈现新的趋势,更多地倚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经验,所以,高校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有效解决就业矛盾的关键。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种可持续的就业支持决策,对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再分配和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依托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1.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组织体系。应建立由分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处室)落实,有关专家(教师)及相关部门人员参与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小组,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作,负责活动项目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定期与不定期地组织研讨交流活动,部署与调整阶段性的工作内容,确保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要任务的完成。[4]
2.实行科学奖励机制。根据学生获得的竞赛成绩和科研成果出台多层次多范围的奖励补助政策和创新学分管理制度,按照一定标准开通免修相关专业课程的通道,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参与创新活动的浓厚环境氛围,同时配套相应的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将教师的指导工作量直接与职称晋升、考核评价等方面挂钩,采取综合评价方式表彰优秀指导教师,通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品质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宜学、乐学的外部环境。
3.搭建创新能力平台。(1)以社会实践为重点,培育创新能力。一是利用学校空间资源,发展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实践;二是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创新教育实习基地,增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摄取更多的价值信息和创新理念;三是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备的素质品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大学生的研究视野,为学生走向社会更好地发挥创新才能奠定了基础。(2)以项目竞赛为示范,强化创新能力。组织构建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四级项目竞赛,包括专业技能类、课外学术类、创业规划类、文化艺术类和体育竞技类。竞赛活动是检验教学成效的具体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学生竞赛成绩的获得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指导教师队伍密不可分,教师在竞赛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师傅”角色,在竞赛指导教师配备上需要考虑结构的合理性,根据不同项目的竞赛内容安排相应专业领域的优秀教师参与指导。通过举办和参加竞赛活动带动学生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以此来挖掘一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3)以学术科研为核心,提升创新能力。大学生科研成果是知识积累并转换应用的探索性创新型的科技产物,其成果类别主要体现在发明专利、课题研究(新苗人才计划)、、学术著作和报告研究等方面。实践证明,在学生科研领域想取得成果落地,必须有教师的精心指导,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自身的科研小项目,把学生带入创新科研项目的全过程,促使学生从以指导教师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转变为以自我个性发展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同时需要有计划地对科技创新进行培育,使科研成为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取得成果的机会,根据科研类别组织开展培育工程和攀登工程的创新人才组织建设,切实帮助大学生掌握科研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5]
参考文献:
[1]夏季亭,贾东荣,肖俊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英才高职论坛,2008,(3).
[2]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
[3]刘锐.教育联盟:12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J].理论界,2005,(9).
[4]刘三宝.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4).
关键词:产学研;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32-02
南京工程学院经过近百年的办学历程,如今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着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了“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校企合作、产学研相融、注重实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应用型本科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具有持续发展的潜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因此,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产学研结合不仅是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必由之路[1]。就目前情况来说,学校和产业、学校和社会脱节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学校一般对地方产业研究不够,教师也不太注重从社会和产业的需要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意识。而在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上,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2]。而且学生依托产学研,可以直接参与应用科学研究,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创新创造的浓厚兴趣,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在科学研究中,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特点而努力改变自己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尝试到研究的快乐,而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如何在产学研的过程中,切实提高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是相对于专门学术研究型人才提出的,它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用人单位需求为目的,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不一味追求精深的理论知识。而创新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要具有更宽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某种职业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显而易见,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除了受到系统的大学通识教育外,既要在创新中应用,又要在应用中创新。
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在客观上要求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尤其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但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仍以传统教育观念为主,重群体轻个体,忽略个性需求,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全方位融入实际的科研、生产过程之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成才,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
二、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培养创新性人才归根到底要靠一支爱岗敬业、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3]。通过产学研,学校可以根据需要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企业及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研发,提高教师的技术能力、实践能力,了解产业界技术最新发展;企业可以对专职实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任务。这样就能逐步形成一支既懂专业理论又具备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的师资队伍,从而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南京工程学院在“副高职称评审资格”中把工程实践经历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通过产学研平台,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有效地保证“工程型”副教授既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造诣,又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
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制定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利用学生综合实验周、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科研及企业生产中。
首先,加强系列实验设计课(包括应用性、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4]。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根据铸造工程师岗位职责的要求,设立了铸造工程师综合实验周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它以培养适应铸造企业的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以造型、合金熔炼工艺为重点,以工艺设计及模拟优化、工艺操作、检测分析等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在综合实验周内,将相关的铸造专业课的有关内容(如铸造工艺设计、造型材料性能测定、合金熔炼和处理、合金成分组织分析和性能测试、铸造设备使用等)进行整合,设置一系列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理论结合实际和开拓创新的空间,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铸件材质和结构特点对其进行造型和熔炼工艺等方面分析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能够进行独立操作,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知识向技能转化。
其次,要加强学生的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南京工程学院每年都有部分本科生到企业进行校外毕业设计,这部分学生由专业课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设计题目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生产工艺、相关设备及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虽然企业提供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专业相关,但由于科研项目和许多现场的课题有的涉及学科的前沿,有的必须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有的知识在课堂中仅占极小的比例,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吸收新知识。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还要与生产人员沟通、请教,因此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也会有极大的提升[5]。
此外,努力建设一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它是学校借助社会力量办学以实现产学合作的最有效途径[3]。通过产学研开展的工程实践,不再简单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参观上,而可以和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更深层次合作。如采用让学生进行顶岗锻炼、假期实践、到企业做毕业设计等方式,使学生融入企业,在生产中发现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
四、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国原有的教育模式,过多的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6],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教学中改革以往的“灌输式”、“一言堂式”或由上至下“传道授业解惑”式的教学而实行开放、探究、合作、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穿插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全方位利用图片、实物、声音、图像、电脑软件和互联网络等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产学研的平台上,合理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走进企业,依托科研,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
五、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现代社会经济形势下,企业首先看中的是毕业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实现应用本科人才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考核评价学生素质时,应当改变过去仅凭一张试卷成绩的做法,考核内容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操作技能,还要有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考核。同时,理论知识的考核也应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出发,加大分析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丰富考试形式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考核方式除传统笔试外,还可以采用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是一种灵活性、开放性的考核评价方式[3];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充分重视企业技术人员的参加,综合他们和专业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
科研主要是围绕解决现实问题而展开的,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科研过程,大学生可以变成一个会思考、会学习并把想法逐步变成现实的人[7]。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早日接触科研、接触实际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对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工程学院每年均开展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这是学生参与科研的重要平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申报项目,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在这过程中,要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众多的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支持,以及团队合作,这对学生是一个全方位的锻炼。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立足地方,利用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弥补教育资源的局限性,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基于产学研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便于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便于高校培养出合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同时有助于教师提高科研及教育教学水平,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莫彭龄.在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上,创新应用型本科的特色[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26(2):144-145.
[2]黄双华,蒲利春,陈伟,等.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J].高教研究,2004,(4):124-126.
[3]林雪燕.从应用型本科教育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2011,12(1):83-85.
[4]杨浪萍.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7,(9):84-85.
[5]周丽梅,武素梅.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9):20-21.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在全球信息迅猛膨胀的今天,计算机作为一门现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是现代大学生一项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个高校高等教育各专业的必修课。从教学内容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文Excel电子表格软件、中文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它的教学过程分为两步走。第一步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培养计算机文化意识并了解基本常识。第二步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具体体现为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大部分老师只管将教学大纲的内容满堂灌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主动参与性,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怎么样却无法得知,导致学生主动练习的积极性不高。本文提出一些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简单探讨解决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不同。
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存在明显的差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我院是大一入学第一学期就开设的公共课,而学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导致在掌握计算机知识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通过中学阶段的计算机学习和平时上网已学到了许多计算机的实用操作,然而,也有一些落后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甚至连电脑都没有见过。这样导致上课时已经会的学生便觉得没意思,开小差,而基础不好的学生便觉得学得太多太快,接受不了。
2.上机练习的机会太少。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课程,除第一章以外,全是实际操作的内容。如果学生只靠每周两节课上课来学习,效果就和没学一样。因为实际操作的内容不反复练习是掌握不了的。而我院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只能提供每周两节课的上机时间。这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同学连作业都无法完成,更别提练习模拟题了。也有的学生因为练习的时间太少,当时会,过一段时间就不记得了。
3.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我曾多次听课,也与同行的老师探讨过,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同学有兴趣学习,大多数学生是因考试的压力在学习。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呢?
4.可测性不高。
我院因为教学条件有限,只能每周两节课在多媒体教室,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自由选择时间上机,每周限两节课。对学生有没有学会,是否掌握了所学操作,教师都无法得知。而学生上机时遇到问题,又无法及时找到任课教师解决问题,只能一知半解,而最后的期末考试反映出大部分学生操作不熟练。
二、解决之法
因为以上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学效果往往不佳,我通过实践和与同行相互借鉴、探讨,总结出以下策略,希望能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改革,因材施教。
学生的基础良莠不齐,给教师对教学尺度的把握带来不小难度。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以前所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必定会产生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接受不了”的矛盾现象。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要在每个学期开课前,对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已经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的学生,则可以免修这门课程,从而有时间学习其他知识。再根据学生问卷的情况进行摸底考试,考试试题可以是一级模拟试题。如果得分在60分以上,则说明这类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扎实,有一定的上机操作能力,能使用计算机解决一般实际问题。这类学生不必专门开课,只需要教师跟踪辅导,每周完成一次模拟题,定期答疑即可。如果在30到60分之间,则说明这个层次的学生知识基础尚可,但尚不能完全独立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该层次学生占生源大多数。那么这类学生需要每周一次课上机,讲解一些深层次的考点。最后是30分以下的学生,这个层次的学生基本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没有知识基础,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知之甚少或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于最后这类学生需要重点进行辅导,每周两次课讲解和练习基本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底子好的同学做起题来有冲劲,底子差的同学有老师详细的讲授,不会觉得接受不了。
2.周末开放机房练习。
对于基础不太好甚至很差的学生来说,上机练习是关键。只有反复操作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平时学校需要用到机房的专业课很多,基础课的上机相当少,如果周末也能开放机房给学生自由上机练习,那么对于自己没有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是最好的。
3.实行项目教学,活用任务驱动法。
实行项目教学,即整个这期最终目的是完成一个大的项目,让学生带着学习目的,然后每次课都有自己的小任务。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制作校运会综合文档作为训练项目载体(即综合贯穿项目),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考核五大模块将其划分为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操作、完成校运会的宣传及报名工作、记录和统计校运会的比赛成绩、制作校运会颁奖典礼上的演讲稿、下载及校运会新闻五个子项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探究、师生课堂互动、自己动手操作,逐步完成项目,并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加强对基本理论的学习,实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每次课,将要教的内容变成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活用任务驱动法。如学习字体对话框时,把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己上来做,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可以把学生分为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次学生上台操作都以组为单位进行加平时分鼓励。而对于较难的任务则可以全组同学一起共同完成。这样的方式贴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喜闻乐见,因而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既发挥了个人特长,又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当看到自己组的同学在台上操作,他也会认真看;而发现自己组的分数落后,他也会有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学习。将平时分的文件打开放在桌面上,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的效果。
4.改革考核模式,使用过程性考核。
[关键词]单片机;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82―03
引言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向学生传授单片机技术的基础课程,它综合了多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知识,主要培养学生进行智能化电子系统整体设计的能力,培养强电专业学生的弱电控制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技术,可为后续更高层次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参与实际的综合设计课题和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搞好《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目前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的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三个电类专业均开设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学生在学习了电路基础、数字电子、模拟电子、微机原理等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再学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在整个教学安排上是非常合理的。然而通过40学时的教学和一周的课程设计,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时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创新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
1 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够,缺乏创新思想,学习过程中一旦碰到问题,很难认真思考、探索研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2 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还是以理论为主,以课堂授课为主,学生很少有应用具体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3 目前实验课程体系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性、启发型实验不够,没有大型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基本没有对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引导下,学习成绩主要是以考试成绩确定的,因而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种评价体系造就学生对实践环节学习的轻视心理,即是以成绩合格为目标,而不是能力获得为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改革思路和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在单片机教学中,根据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实际情况,将授课内容进行全面、合理的整合优化。减少冗余,加强综合性、创新性内容,在对整个课程链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改革,改革后的讲课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在对整个课程链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可以避免学生反复学习同一内容,但又学得不够深入等问题。对照以前的教学大纲,了解当前学生所学课程,对单片机的大纲做了更改,利如增加了单片机应用典型案例、接口部分知识,删除了同步、异步通信概念、进制部分知识等。
这种改革符合目前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基本方针,可以减轻学业压力,用有限的课时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做到“厚积”。在改革过程中注意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为培养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授课中改变老师唱主角,学生当观众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静态、被动接受的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教会学生进行创新的科研方法和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创新。另外在现行开设单片机课程中,实践内容所占比例偏少,实验设备陈旧,内容跟不上时展,因此进行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改善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状,使各环节相互衔接,增加创新实验,通过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三、为提高创新能力所采取具体措施
1 提高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够在学习中创新,喜欢创新,注意创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之后,我们首先向学生介绍单片机的多种应用功能及其良好的发展前景,让学生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和学会后能做什么,并利用图片、录像和实物等介绍一些当前的单片机先进科技和教师相关单片机科研成果;邀请一些单片机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知名教授来校作单片机知识专题讲座;请一些已毕业从事与单片机技术有关的学生来现场指导教育,使他们了解单片微机在工业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计算机外部设备、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和家用电器等领域的应用及学好单片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动脑思考有哪些领域或哪些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电器或仪表等设备适合用单片机控制,从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
2 鼓励学生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断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制作自己兴趣的产品,编写单片机程序。由于初学者一般没有开发板和仿真器这些设备,为了给学生创造条件,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给学生提供一些单片机仿真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模拟实际系统,编写软件。例如提供了proteus仿真软件,它可以仿真51系列、AVR,PIC等常用的MCU及其电路,还可以和keil软件互联,可以像使用仿真器一样调试程序。又不需要任何费用,特别适合学生在单片机学习的起步阶段使用。我们在实验室里安装了这个软件,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演示它的功能和使用,鼓励有电脑的学生安装这个软件,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做电子表、步进电机、直流电机控制、LED显示,AD、DA转换,交通灯设计等方面的模拟实验。
(2)鼓励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学生买一些小型的单片机学习开发板。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专门为在校大学生学习单片机量身定做学习开发板、主控芯片。包括凌阳、51系列、AVR系统等,它们价格低,特别适合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单片机开发。而实验室也购置一部分这样的开发板,对学生开放,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开发单片机系统的环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在实验中培养创新思维
改变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并开放实验室,随时恭候学生的来临。在整个实验进行过程中,以学生为实验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对待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自己动手解决这类问题。指导教师在实验的组织管理上起主要作用,而在实验中仅起指导作用,给学生指明方向,避免多走弯路,并解答实验当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例如:在彩灯移动实验中,鼓励学生编写不同的移动花样,采用多种不同方法编程,并设计电路图,这样将生活中常见的小产品与课程实验结合起来。使同学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
理解,学到了实际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通过课程设计改革培养工程素质,强化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一些制作发明上,更重要的是要有必要的工程素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从课程设计选题开始,就要求学生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作好分工、做好实验记录、总结调试心得等。使学生熟悉从立项、方案论证、软硬件设计与调试、PCB设计、结构设计、到安装调试等电子设计的全过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理解并认识了良好的工程规范。在设计阶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实现创新性设计。在报告整理阶段,引导学生对设计过程进行总结。从方案设计到器件选型,从程序开发到调试。都要求学生将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总结文字材料,使学生在设计过程逐步体验本课程的系统性。例如,选择电子时钟系统作为课程设计的同学,其硬件电路尽管相对简单,涉及的单片机资源并不多,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很快的实现基本功能,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在硬件电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重新规划设计软件,实现许多如计时器、万年历、秒表、定时报警器等附加功能。
每年课程设计的题目既可从教师给定的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行拟定,自行拟定的题目在做之前要提交可行性报告。这就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2007―2008学年我专业的课程设计的可选题目如表2所示:
而课程设计评分依据学生的实际完成情况和文字报告等进行评价。例如,确定若干个基于单片机实现的仪器系统如时钟、点阵显示器等基本功能供学生选题。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提交完成基本功能的仪器系统、相关文字报告等,最后进行答辩。毕业设计得分由设计产品功能和质量分(40%)、毕业设计报告分(30%)、答辨分(15%)、特色与创新分(15%)等部分组成,并要答辨。
5 通过考核方法改革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
考核方法作为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它直接检验教和学双方的效果,间接指导着学生的学习。目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使用比较普遍的考核方法仍然是闭卷笔试。应该说,闭卷考试在基础理论类课程教学中,在强化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单片机原理》课程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如果仍以闭卷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法,则不能较好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对当前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并拟建立一种长期的跟踪考核制度,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核上。即将原来的纯笔试改成了设计报告、机考和笔试相结合评分的方法。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提交一个设计报告,设计一种产品,该报告的评分标准为:报告(50%)+创新意识(30%)+程序调试(20%)。而机考指的是在实验室里现场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而笔试试卷在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题型上进行了改革。减少了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客观题,增加了灵活多样的程序设计,电路设计等题型。充分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创新能力。最终成绩测评比例为设计报告(30%)+机考(20%)+笔试(50%)。
6 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我们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注意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兴趣的培养。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成立了创新电子社团,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为主,其他专业学生也可自愿参加。由《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主讲教师作为主要指导教师,每周辅导1―2次,并提供不同层次的实践内容,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出灵活多样的实践要求,吸引学生主动地、有选择地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或感兴趣的产品设计。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度的指导,使学生能够独立、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设计目标和任务,把学生被动地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把依赖于老师的学习变成独立的学习和思考。设计题目和产品的实现也增强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提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题、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实验项目、设计和电子制作,可以自己设计电子作品等,这样就使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创新思想得以实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7 依托各种竞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创新能力
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盛群杯单片机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各类比赛。这些竞赛既培养了学生电子设计能力,提高了实践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各类竞赛,掊养一部分学生的动力创新能力,再通过宣传,使其它学生对单片机学习产生兴趣,为参加这些竞赛而努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结束语
在进行了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了很大的激发,出现了自主式学习的热潮。由于课程的改革,使理论教学的时间大大缩短,学生有了更多动手和思考的时间,在课程结束时,大多数同学提交了自己的作品,更有部分同学在单片机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积极、主动地促进单片机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使单片机课程跟上时展的潮流,使学生学完单片机后,不仅仅具有初步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还具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江世明,刘湘涛,申寿云等.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创新与实践[J]怀化学院学报,第2006,25(8):162―163.
[2]龚益民.《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与实践[J].2007,(5):119―120
关键词:包装设计与制作;创新理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94-02
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一般是艺术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而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包装设计与制作在社会各个行业中有广泛的运用,并且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根据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从而对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全面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高职院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创新理念的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进入社会后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创新理念应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现状分析
1.学生设计缺乏创意但动手能力较强。很多学生对包装设计的知识了解很全面,并且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包装的设计与制作。这说明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理论教学质量较高,能够满足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很多学生的包装设计缺乏创意,一些学生只能模仿别人的包装来完成自己的包装设计,不能体现学生个人的特色。说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很难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包装。对于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而言,学生在动手能力很强但设计缺乏创意的情况下,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将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学生情感丰富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主要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包装设计人才。但在很多院校艺术类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但并没有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致教学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这主要是因为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愿意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自己的自由活动时间去深入学习相关知识,更不会在课后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将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3.包装设计与制作教材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于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而言,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引导,不仅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能力提升也对教材有很大的依赖性。而根据包装设计与制作教材的实际情况,其中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十分详细,教材中理论知识十分丰富,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对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具有较强的设计空想能力,但缺乏实际的设计创新能力,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将很难满足社会的要求。
4.学校包装设计与制作的创新不够重视。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在很多院校中被设置为艺术类专业的主要课程,因为其在严格意义上属于艺术的一种类型。但在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很多学校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采用艺术专业教学的固定模式开展包装-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这样就直接忽视了包装设计与制作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样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完全在学校的安排下完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很难根据自身的创新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创造力的机会并不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能正常完成。
二、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创新理念的应用
1.创新学生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很多学生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设计缺乏创意,这主要是因为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只注重对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包装设计与制作中创意的重要性。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设计能力的水平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注重对学生设计创意的培养。如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创意比赛,并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参加比赛。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和质疑,不断提升自身设计水平,并将更好的创意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从而设计出更具特色的作品。其中比赛的具体流程可以设定为教师布置题目,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设计,最终由教师评定出优秀作品并予以奖励。这样既能节省可养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
2.课程融合教学的创新。传统的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一般会将艺术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培养,还能让学生设计的包装更具有艺术气息。但包装设计与制作的专业性很强,并且会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如果单纯的将其与艺术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将会影响学生包装设计的专业水平。所以,在开展课程融合的时候也要进行必要的创新。其中主要是将材料学、包装结构、软件设计工具和平面设计等多门课程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包装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整体,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包装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得到提升,还能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
3.实践教学的创新。包装设计与制作的实践教学一般依托与包装设计与制作工作室来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优势,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但根据包装设计与制作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其中有很多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发挥工作室教学的作用,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升。在对实践教学进行创新的时候,仍然可以采用传统工作室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课内知识的学习及课后作业的完成。但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还要融入新的环节,其中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分小组进行开店创业,学生自己完成客户的挖掘,并完成项目制作和自身的宣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提升自身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生活的艰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教师团队建设与创新。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整体质量,所以在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应用创新理念的时候,还要将其与教师团队建设结合在一起。其中不仅要在开展教师团队建设活动的时候不断引进综合能力较强的年轻教师,还要让教师在不断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让教师能够掌握行业的最新理念,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还要鼓励在职教师考取技师证,这样不仅能让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还能让其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中。
三、结语
包装设计与制作的综合性很强,其不仅要考虑材料和外观,还要考虑包装的实用性。而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显得更加复杂,并且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不断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促进学生的进入社会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卓娅.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包装装潢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J].创意设计源,2013,(05):50-55.
[2]唐玉,张峻岭.创新理念在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16,(01):37-38.
[3]王悦.包装设计与制作在高职高专艺术专业中的课程教学探讨[J].文教资料,2012,(22):96-97.
[4]郑富平,姚敏娟.艺术设计课件的制作研究――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2,(02):82.
[5]吴灵琴,陈洁茹.高职包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J].科技与创新,2014,(12):128.
[6]邢明,杨道陵,张凤丹.包装设计实验课程项目制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为例[J].轻工科技,2015,(07):184-186.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Ideas in the Course of Packaging Design and Production
HU Xiao-xia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 Ccollege of Art Design,Guangzhou 511483,China)
关键词: 课堂教学设计 “有意空白结构” 创新 应用
在中国绘画中,有一种“以白当黑”的画法,尽管画面上某些部分什么东西也不画,仍然可以凭借人们丰富的联想,把它们想象成天空、白云、大海、山石、墙面或某些具体的物体。这样的画往往比满纸布满线条、墨点的画更有内容、更有灵气,也更耐人寻味。像宋代的马远、夏,清代的石涛、,现代的齐白石等都是善于利用空白的高手。
如果借鉴这一手法,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意设计一些空白,则同样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结构中的空白种类
1.不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而是要留下一片内容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觅取知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人类知识是无限的,即使是某一小范围的知识,也不能指望在课堂上都讲完。教师讲解要有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处处求全,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打开几个知识的窗口,使学生感到。教师讲述的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小部分,窗外天地广阔,还有不少知识的空白须我们去学习、去掌握。例如,我在讲授《设计概论》中“设计的历史”这一部分内容时,只是为学生理清纲目,作一些重点的讲述,留一些内容让学生自学。并结合考古发现、收藏鉴赏、古典和现代建筑等进行扩展性的讲述,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参考书目,让他们自己去阅读,以填补不断发现的知识空白。又如,对“走向未来的设计”中的内容,必须使学生明白,无论是对未来社会的描述还是对未来设计趋势的构想,都只是一种推测和想象,其内容不可能终极。
2.不把自己所讲的观点作为唯一正确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留下一些结论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艺术不同于数学,怎样的设计算美?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往往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不要将答案讲死,而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在对某些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名作的理解欣赏中,对于作品的构思立意、奇思妙想,教师不能只是将自己的看法传达给学生,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片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领会。如在店面招牌设计中,我曾要求学生到大街上走一圈,将自己认为设计最有创意、形式最美的招牌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我先不发表意见,让学生讨论,然后对学生的意见作一些适当的点评。这一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课本中有些理解性或探讨性的内容,也可作这样的处理。例如对《设计概论》中设计本质的认识中的一些问题,我就没有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自己填补这个结论的空白,通过这一过程深刻领会所学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课堂上不要一讲到底,把所有的时间占尽,而应留下一段时间的空白,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和活动。课堂教学不同于名人演讲,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只能充当导演,不能充当主角。例如我在讲授《设计概论》中“设计与人机工程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在讲述了人机工程学的概念、尺度等理论知识后,举了一些典型的实例后,就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根据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出示了以下一些思考题:“请举出日常生活中那些设计是符合人体尺度的?那些设计是符合人的感觉特征的?那些设计是符合人体运动与动作系统的?又有那些设计不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原理?”这样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4.不安排任何教学活动,作短暂的休息,留下一段时间的空白,用来调节大脑的疲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脑老是处于紧张的兴奋状态中,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疲劳,为此,教育家们设计了课间休息。紧张学习之间的适当休息,一方面可以巩固休息前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休息后的学习效力。有些教师生怕自己的话讲不完,经常拖课,有时甚至将几堂课连上,把应该留有的休息空白全都填上,或者只留下很小的空白,导致学生的大脑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这样不仅影响前一堂课知识的巩固,而且影响下一堂课的继续学习。所以,为了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力,我们必须保证课间的休息时间。
二、设计空白应注意的问题
1.空白不是虚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以白当黑”的丰富内容。空白是教师有意设计的教学环节,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师不讲,并不是因为老师备课不充分,课堂上无话可讲,而是有意不讲;老师不作结论,并不是因为老师本人没读懂,不会作结论,而是有意不作结论;课堂上将时间留给学生,并不是课堂的时间太多,而是老师有意不将时间占尽。因此,课堂结构中的空白中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充实的内容,或是要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或是要学生积极地思考,或是要学生稍加放松。老师不能以空白为名,不认真钻研教材,有意回避一些问题,更不能不负责任,让学生放任自流。
2.空白不宜滥用,要有重点。如前所述,课堂上的空白,有内容的空白、有结论的空白,但如果整堂课的所有内容都没有相对的完整性,任何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结论,处处都给学生留下一片空白。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能起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作用,只能将学生引向迷茫和虚无。对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空白,不能不分轻重地处处设置,对某些重点难点的内容可以设置一些空白,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思考,对于一些一般性的内容,则大可不必故弄玄虚,只要作一些简单的交待即可。否则有限的课堂时间将不够使用,而且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的兴奋状态,容易引起疲劳,难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