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第1篇: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自控力;提高

很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智商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但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高智商的孩子都能达到成功的预期。而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自我控制能力。因为即使是最聪明的孩子,也要面对玩游戏和写作业之间的选择。自控力即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锻炼并养成习惯,才能够真正获得自控力,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力量。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和压力。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呢?[1]据笔者多年的农村中学教书经历,发现广大的农村中学生存在着意志力薄弱、行为习惯不良、学习习惯懈怠等比较显著的现象。而农村中学生的学习自控力普遍显得薄弱无力,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常常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有时甚至就找不到学习的动力,缺乏具体的目标。自控力是一个人心理成熟度的体现,没有自控力,就没有好的习惯,没有好的习惯,就没有好的人生。[2]中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自控力的关键时期,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自控力呢?

一、提升农村中学生的家庭教育质量

目前很多农村家庭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年幼的孩子们就常常托付给年迈的老人照管。老人们囿于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教育管理知识,在过份溺爱孩子的同时,又总是对孩子的一言一行缺乏高度的敏感性,从而包容甚至放纵他们,满足他们的一切所需,而不会恰当的拒绝,给予正确的引导。所以,很多农村孩子比较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态度:自习课大家都在认真做作业,他会旁若无人地在那边敲桌子,传作业本时将本子飞来飞去,脾气特暴躁听不得批评……

限于当下打工热潮的势不可挡,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农村孩子的父母都能陪在他们身边,在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和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和管理,但我们可以通过社区管委会和村委会的组织,对在家照看未成年人的老人们进行相应的培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贯穿案例、知识和法规制度等,让老人们能够正视孩子的优缺点,能够重视孩子的一言一行,从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认识自控力的重要性

自控力强的人,才能顺利地、迅速地根据社会的规范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将这种正确、良好的行为坚持下去,从而获得成功;缺乏自控力则会严重打击我们的自信、自尊、自爱,影响我们的健康成长。[3]家长和老师们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历史上诸如为掩护自己身后的战友而活活被大火烧死、去喧闹的集市看书以考验自己等名人故事,或者给孩子们多看看一些名人传记,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孩子塑造孩子。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社会上的新鲜实例,比如那些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想法而违法乱纪的官员,也可以让孩子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自控力的重要性。

三、养成孩子的规则意识

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识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则来规范或者约束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举止,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和谐有致。老百姓还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都要根据适时的生活情境调整我们的言行举止,才不会让自己的生活节奏受到影响。因此,不管是孩子的父母家人,还是学校里的教育管理者,加强孩子的规则意识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孩子就不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有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孩子们就不会随意插队不交作业……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因此,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自控力,就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只服从法律和规则的自由的人。

四、客观地认识自己

一个名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引导他们客观地辩证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优点、自己的特长,无疑会促进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从而在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提高孩子们的自控力。也许是表达一个善意的动作,让孩子懂得怜悯和感恩;也许是经历一次含蓄的拒绝,让孩子懂得自己拥有的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也许是看过一朵花的绽放,让孩子体味这个人世的美好和温暖。当然,还有那些看得见的缺点,还有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然后孩子们知道,人生在世,总要去追求去拼搏,才能让自己更受欢迎更加优秀。那么,我们的课堂之上,就会很难再看到那些妄自尊大的言行和那些繁碎的管不住自己的举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农村中学的孩子学会反省也很重要,可以试着要求他们晚上记录下自己每天学习、生活中的得失,让他们在与自己进行心理对话的同时能及时省视自己的不足,直面自己的错误,在自我反省的同时不断鞭策自己以提高自控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每一个孩子都在成长,他的自控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相信有老师、家长、孩子自身的不断努力,他们也会为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而带来的种种收获而自豪的。

参考文献:

第2篇: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规则;中班;进餐;习惯

一、培养幼儿进餐规则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在的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溺爱导致许多幼儿有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久而久之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但饮食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让幼儿有序进餐,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是很有必要的,使幼儿拥有良好的进餐规则意识有助于幼儿的成长。

1.形成一种良好的进餐规则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得以积累

受家长的溺爱限制,孩子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了,孩子想动但不许动。成人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吃,而由成人包办。于是,进餐规则意识原本在活动中得以发展的机会就没有了。

2.家长观念落后

家长只重视幼儿单纯知识智力的开发,如:买书、教幼儿拼音、汉字、数学等,不懂得去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则意识,更知道这一点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培养幼儿进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规则是幼儿活动的保障,例如当前我们无论是幼教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教师,都非常强调活动自主的重要性,主张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

三、教师指导幼儿提高就餐规则意识的案例分析

案例回放:

今天中餐吃鸡肉,我说:“小朋友,今天的鸡肉里面有骨头,所以在吃的时候要注意,慢慢吃,用嘴巴抿,有骨头就吐出来放在自己的桌子上,等吃完之后再将骨头拨进碗里然后倒进垃圾桶。”不一会儿,只听陆铭宇跑来说:“老师,蒋家兴要把骨头放在我的碗里。”我随着陆铭宇手指的方向看去,整张桌子都是骨头。而且几乎每张桌子都是这样,有的幼儿吃完饭之后也在努力地将桌上的骨头拨到碗里,但是桌面还是很脏……

案例分析:

中班的孩子已经能意识到哪些行为表现是不好的,哪些是好的,所以在案例中蒋家兴觉得自己将桌面弄脏了是不好的一种行为表现,不想让老师看到他的这种表现,然而他没有其他好的办法,于是就将自己桌面上的脏东西扔进了其他小朋友的碗里,如果有一定的要求规则能让幼儿主动地去实行那岂不是两全其美?

活动策略:

动手操作是形成规则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支持幼儿去探究动手操作,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为其动手操作活动铺路搭桥。于是,我让幼儿用废旧报纸制作成小纸篓,让孩子用自己制作的小纸篓盛放桌面垃圾。孩子们使用自己制作的纸篓盛放垃圾,当看到桌面上因为自己的“功劳”而干干净净时,他们感到非常得自豪。通过幼儿的实践探索来解决问题,多为幼儿提供动手的机会,从而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四、教师指导幼儿提高规则意识的策略

策略一:多让幼儿体验成功

清代学者颜昊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育家陈鹤琴也说:“小孩子喜欢奖励的,不喜欢抑阻的。愈奖励他,他愈喜欢学习,愈抑阻他,他愈不喜欢学习。”比如:教师将幼儿在排队等候、礼让、碗筷要轻拿轻放等画面拍下来作为墙面布置,能强化幼儿的良好规则意识。

策略二:家园合作,发挥家庭提高幼儿进餐规则意识的优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是孩子永远眷恋且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老师。发挥家庭优势,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时间比较充裕,且亲情也可以作为保证。

1.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方面

我们首先要向家长宣传提高幼儿进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向家长介绍一些经验和方法。

2.必须及时进行家园双方反馈

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规则意识,应充分考虑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及个体水平差异,再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进餐规则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幼儿园与家庭的每个用餐环节之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明确进餐规则意识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然后再带动家长提高认识,促进幼儿进餐规则意识的形成,为使幼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建设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

[2]王晓红.规则与自主.学前教育,2005(3).

第3篇: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摘 要:《纲要》中指出,我们应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德国美学家席勒也认为,审美教育能使人得到和谐和自我实现。正是认识到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在幼儿园的各科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都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但是,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教育儿童是幼儿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只有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对进行审美教育成为我们探索的目标。

 

关键词:家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挖掘家庭审美教育契机 家庭审美教育与道德品质相结合。

陈鹤琴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该教他。这里的教者并不仅指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包括我们每个幼儿的家庭在内,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一、家庭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语生活中,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当我们在欣赏和比较各国文艺影视作品时,我们常会发现,因为审美能力的不同而出现的差异,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热情、俄罗斯人的坚忍、日本人和韩国人的精致、德国人的优雅沉稳、,常让我们获得各种美的感受。对这些,人们常常把它归结成是因为经济的差距造成了素质的差异,但反过来想,他们的经济强势难道不是受益于良好的教育吗?很显然,这与他们从小接受的审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些国家基本都有很好的审美教育传统,从行为、观念、精神等各方面对孩子实行美的渗透和灌输,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认知美、鉴赏美、感受美、长大后才有细腻的情感、优雅的举止、善良的心灵和对生活的热情。具有审美能力的民族,人格道德也会获得某种净化,其国家的国民的精神情趣必然高雅,公德规则意识必然完善。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家庭成员的审美习惯,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说,家庭中的审美教育尤为重要。

 

二、 挖掘家庭审美教育契机

那么家庭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呢?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以及符合我们农村实际情况,与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家庭环境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人们都说,幼儿园优美的环境像美丽的童话世界,这是因为每个教育者都知道环境是幼儿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为幼儿创设美的环境,可以对幼儿熏陶和感染,所以大家会用心去布置环境,利用环境去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的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其实,我们每个家庭在装修房屋时,大到房屋的装修风格,小到桌布颜色的选择,也就是自己审美能力的体现,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熟悉的生活环境来进行审美教育。如在主题活动《我家和我家附近的》中,我们就生成了活动《说说自己美丽的家》,活动前我们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将自己家的环境拍成照片或拍摄成录像,然后共同来欣赏,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家美不美,美在哪里。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运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幼儿对美的感受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然后再画画自己美丽的家,在感受美的同时又激发了他们创作美的激情。在各种节日到来之际,我们还开展各种亲子制作,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彩灯或手工制品,一起布置自己的家,让家庭环境更加美。

 

除了家庭环境,对于我们农村家庭来说,大自然的环境也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好地方,孩子对什么都好奇,小到一只昆虫,大到自然现象产生的奇异景象。更别说春天黄灿灿的菜花田、夏天绿油油的稻田,秋天红彤彤的果林,冬天白装素裹的村庄……从观看个别具体的自然物体开始,再扩大到观赏一定范围内的自然景物,随着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视野的扩大,逐步提高了孩子领略自然美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事实证明,家庭环境对孩子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帮助的。

 

2.穿着打扮中的审美教育

中国儒家学说有句著名的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说要天下太平首先必须从自身的修养开始,更有俗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 ,还有人说:“衣着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我不知道这些话的含金量有多高,但是服饰对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如今的孩子都是宝贝,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花心思为孩子买服饰打扮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在打扮之中,也蕴含着审美教育的契机。

 

幼儿故事:圆圆今天又迟到了,究其原因,是因为早晨在家里挑衣服的,这件也不行,那件也不穿,尽管天气还比较冷,非要学着妈妈一样穿裙子,让妈妈很是头疼。

其实这种情况在幼儿当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随着信息的多元化,资讯手段的先进,使我们的孩子见识的东西多了,审美能力和自我意识都较以前的孩子更成熟。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辨别能力还未跟得上,正确的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我们通过各种交流方式让家长从以下几点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能力:

 

(1) 利用服装的色彩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因为人的审美感官,主要是视觉,通过视觉可以看到各种色彩、各种美的事物。幼儿期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鲜艳、艳丽的色彩,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素质。既然孩子喜欢挑衣服,我们不妨就来玩一玩挑衣服的游戏,因为孩子看什么美不美,主要看她有没有兴趣,我们可以将孩子的衣服都放在床上,一起来欣赏欣赏自己的衣服,感受色彩的魅力,哪件衣服和哪条裤子配在一起颜色比较好看。换过来配配看又是什么效果呢?哪套衣服什么天气穿比较适宜?在游戏中孩子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游戏最后选一套第二天穿的衣服放在床头,因为是自己挑选的衣服,所以孩子第二天醒来一定是非常愉快地穿上准备好的衣服,愉悦的心情从早晨就开始了……从家长的反馈中,我们发现这样既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习惯,又提高了孩子鉴赏美的审美能力。

(2)家长发挥榜样作用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的,不管好的坏的,孩子的眼睛是最天真无邪的,她看着好看、好玩的都要模仿,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细微变化,以身作则。

 

有一个家长,生孩子之前的穿着打扮都是走在时代的前沿,生下女儿后,为了不伤害孩子幼嫩的皮肤,和孩子亲近玩耍时总是换上棉质的汗衫,结果在一次谈话中,发现女儿认为妈妈最漂亮的衣服不是那些套装,不是五颜六色的裙子,而是普通的棉汗衫。因为只有妈妈穿上棉汗衫的时候才是和孩子亲近的时候。因为女儿

的话,这位妈妈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悄悄改变了自己的服饰,总是穿着孩子喜欢的,可以和孩子亲近的服饰,让孩子感觉她既是妈妈,也是孩子的玩伴,永远陪她一起玩,一起快乐,一起成长。这位妈妈的做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因为穿着打扮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家长在穿戴上的态度对孩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培养孩子正确审美的角度讲,家长穿着适宜、打扮得体,经常以整洁、大方、美观的服饰出现在孩子面前,那孩子也会受到形象、具体同时又是美的影响与教育。

 

(3)利用服饰提高幼儿独立的审美意识

许多家长发现带孩子买衣服时,大人选的孩子并一定喜欢,这就说明了他们有了独立的审美意识,但是毕竟他们年龄小,所以在挑选服装的时候会出现片面性。比如他选的衣服,喜欢的原因只是上面有喜欢的图案,有的可能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装饰……他仅仅是从一个片面来喜欢这件衣服,而家长选择一件衣服就会从全面去考虑了。所以我们在尊重孩子独立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去提高。当孩子选择的衣服并不适合孩子穿着的时候,家长可以询问他喜欢的原因,先给予肯定,然后再诱导孩子去发现衣服的不足,并将他的兴趣引申到另外一件衣服上去,让孩子对另外的衣服产生兴趣,孩子的心情是愉快地,肯定会很乐意接受大人的建议,长此以往,孩子对服装的审美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全面完整,从而获得更完美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三、 审美教育与道德品质相结合

幼儿故事:小林的妈妈从国外寄来一条裙子,小丫头穿在身上就像个小公主,大家都说真美,可是小林第二天还要穿,怎么也不肯换下来清洗……首先我们应肯定她对美得追求,但是从这件事我们同样又可以看出孩子对美的感受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人的时候,不要忽视,人的所有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共源。所以我们与家长在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同时应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也可以通俗的说要让美和真,和善相结合。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孩子将来成为真善美相互统一的人,因为美它能引善,美它能启真。而在这其中,习惯养成教育和家长的配合更是不可分割,就像专家关鸿羽说过,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

 

家长经常反映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就像两个人,在幼儿园十分听话,到家就变得任性,追其原由,只是因为在幼儿园有各种规则,洗手有洗手的规则,游戏有游戏的规则,做每件事情都是有章可循,而到了家庭,孩子无法可依,就自然会任性,甚至霸道等,所以我们与家长共同商定,将幼儿园里的规则也运用到家庭中,比如吃饭、睡觉、讲究卫生等等都必须遵守规则,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开始有的孩子不习惯,但是几次尝试后,孩子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同了,因为这些规则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就像《纲要》中提到的: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 孩子有了良好的习惯后,他们的审美能力自然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我们坚信:德育的本质追求是超越,在超越的过程中将得到提升。而这个提升的过程也同样体现在孩子对审美的提升过程中。

 

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实践证明,“家长是最好的老师”,争取和善用家长资源,才可能带给儿童最好的审美经验。

 

主要参考资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4篇: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班级管理;策略

大班的孩子的身体状况与3―4岁的孩子相比有了明显不同,精力旺盛,爆发力强,对体育活动充满兴趣;他们喜爱游戏,游戏活动的水平更高了;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初步形成个性并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感悟到,要使幼儿园大班班级管理卓有成效,必须要制订一定的有效方法。

一、营造家庭式氛围

宽松、愉悦、温馨的家庭式氛围的创设,对班级孩子的常规形成十分重要。

我每天主动热情地接待孩子,和孩子拉近距离,亲切呼唤孩子的小名,和孩子交朋友,以自己的童心去跟孩子沟通与交流,注重孩子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如:在环境的创设方面,教室的玩具如何摆放、教室墙面如何布置、都充分尊重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就是班级大家庭中的一员,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共同商量、共同动手创设。这样更能提高孩子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孩子有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也有助于对孩子进行爱惜劳动成果和爱护环境的教育。

二、加强常规训练

大班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了三年,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但在自我控制力方面还表现得不够理想。在开学时,总有一小部分小男孩喜欢在班内奔跑打闹,一不小心就有人来告状,说:“某某小朋友打人了。”为了消除这一现象,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让孩子知道幼儿园的学习常规,让他们懂得学习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懂得常规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孩子讨论;如果没有常规限制会怎样?让孩子在自己的自由发言中发现常规的重要性。其次,在班内评选习惯好的孩子,每周一次上“明星榜”表扬,让孩子觉得自觉遵守幼儿园的常规是件很光荣的事情。最后,每天对班内的一些优良表现及时表扬,鼓励孩子自觉形成自律。以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精神,互相努力,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地就养成了一系列的好习惯。

孩子们的一些常规教育更是不可忽视,平日里教会孩子们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孩子们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看书写字的时候保持安静,保持正确的坐姿;和同伴一起玩玩具的时候,不争抢,懂得合作与分享;组织活动课的时候,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懂得和同伴讨论的重要性。如果平日里我们将幼儿的常规工作做好,对于我们以后工作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

三、在爱心中赏识孩子

想让孩子们成长为有爱心的人,教师首先要富有爱心。教师的爱是对孩子心灵之窗的呵护。“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会给孩子们送去一份小小的礼物表示祝贺;“亲子乐”活动中我班大放光彩,我会把孩子高高举起大声欢呼;平日里活泼可爱的孩子变得郁郁寡欢,我会关切地问:“宝贝,你有什么心事,和老师说说好吗?”女孩子的辫子散开了,她会主动跑来找我:“老师,把我的头发扎起来。”孩子们每天被爱包围着,生活能不快乐吗?

要以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孩子。哲人曾经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只有欣赏、激励才能开发人的潜能。作为―名教师,如能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对待孩子,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还要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欣赏孩子的小小发现、小小进步,要努力让每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个孩子在欣赏的眼光下快乐成长。

四、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

开好每一次家长会,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讲解孩子在每个年龄段的身体和心理特征,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我还会告诉家长们需要配合我做哪些事情,让家长知道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幼儿园工作的展开,需要我们和家长一起携手努力,让孩子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

我们班有几个孩子,他们在幼儿园能主动帮助老师做事,每天争当“小助手”,爱劳动有礼貌,可在家里总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己能做的事一样也不肯动手。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们做了个别教育计划,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和对策。我还通过办“家长乐园”专栏、“家园联系桥”的形式向家长宣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家长的育儿技巧。

五、做好幼教小教衔接工作

为了让孩子产生上小学的浓厚兴趣,我带领孩子参观周边的小学。在参观时,他们表现出对小学的向往激情,产生了做小学生的美好愿望。另外,在本学年的学习时间安排上,我们也适当的延长孩子教学活动的时间,使孩子渐渐地适应起小学的生活作息制度,帮助孩子建立入学必要的时间观念、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有助于帮助他们顺利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同时,我们在家长工作中也恳请家长为孩子的入学作好准备工作,帮他们购买学习用品,通过谈话了解上学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等;通过开展幼儿毕业典礼活动,让孩子感到自己已从幼儿园光荣毕业,马上要成为一名小学生。这些活动的开展,给孩子心理上作了充分的入学准备,效果较好。

总之,幼儿园大班班级管理是一件既辛苦又充满乐趣的工作,教师蹲下来,和孩子们平等的交流时,你会发现,幸福就在相互的尊重和信任中,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的简单,多么的容易啊。只要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温暖了别人,也就是温暖了自己!

【参考文献】

第5篇: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为什么说知识能力并重,甚至能力重于知识呢?如果你的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总是丢三落四,今天忘带铅笔,明天忘带作业;如果你的孩子上小学以后总跟同学闹矛盾,不懂得与人相处;如果你的孩子上小学以后上课坐不住板凳,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你的孩子上小学以后找不到厕所或走错厕所、忘记带纸……你还会觉得会拼拼音、会写几个方块字、会算几道加减法是件很骄傲的事儿吗?

上述的事例是幼儿能力缺失在小学生活中的几个小典型。说到底还是我们在幼小衔接中所犯的重知识轻能力的错误导致的。那么在幼小衔接中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幼儿哪些方面的能力呢?又应该怎样培养呢?

一、培养幼儿的自立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指导要点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却少了,孩子们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再加之父母上班或打工没时间照顾孩子,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身上,祖辈们的隔代亲更加导致事事包办代替。培养幼儿自立能力首先要从家长入手,引导家长尤其是祖辈转变观念,学会放手,让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其次是小班开始培养幼儿自立能力。利用集体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和内在意识方面的培养教育。利用环境进行濡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总的来说,自立能力是幼儿发自内心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自立能力的培养,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二、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规则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如,进餐时的“文明餐桌”、午睡时的“安静宝宝”。逐步在一日生活中树立幼儿规则意识;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如,在表演区设置游戏“小超市”,幼儿扮成各种各样的消费者,在有情景有角色的游戏中,幼儿如身临其境,保安按规则保卫安全,收银员按规则收钱,顾客按规则先来后到,排队结账;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如,上下楼梯的小脚印,形象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走右边等;主题教学活动是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俗话说“三岁看老”,孩子在幼儿园形成的能力会影响他的一生,人际交往能力也是一样。身为“小皇帝”“小公主”幼儿,娇生T养,唯我独尊,并不懂得分享,所以幼儿间矛盾重重,老师需要不断的“断官司”,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可以设计教学活动,用游戏或故事来使幼儿明白分享的重要性。幼儿对老师的定位同样重要,师生关系是幼儿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树立威信,赢得幼儿的尊重,与幼儿交朋友,切忌成为幼儿的“保姆”。其次举办亲子活动,增加幼儿和家长的亲密关系,引导幼儿了解父母长辈的辛苦不易,激发幼儿爱父母,爱家人的情感,同时,也能使家长对幼儿园有新的认识和了解。第三,开展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在表演区开展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进入所选角色,换位思考,促进幼儿之间,师幼之间,幼儿和父母之间关系的和谐。第四,善于发现优点,创造与集体交往的机会。《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是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幼儿做到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同伴和集体的事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从而为入小学打好基础。在加强值日生工作中培养任务意识。在班级设置小小值日生任务栏,每天一位小朋友帮助老师为其他小朋友服务,你会发现每位小朋友都很期待做小值日生,都很自豪。加强值日生的工作,能培养孩子为集体做事的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布置的任务,应督促幼儿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不要养成拖沓、马虎的坏习惯,教师可以采用奖励的办法来鼓励幼儿完成任务。布置口头任务或书面任务并及时检查,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如此的做法促进了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了任务意识。

在幼小衔接中,能力的培养是知识培养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发动家长,联合社会培养幼儿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让孩子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第6篇: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孩子要取得成功,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积极主动、求知欲强、勤奋爱学、敢于创新、不怕困难、机智勇敢等非智力品质也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把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幼儿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在国际象棋教育中,教师和家长都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在行为习惯、交往能力、坚强意志、规则意识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一.激发兴趣爱好,培养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年龄越小的孩子,规则意识越薄弱,需要成人的引导,借助游戏手段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很重要。

国际象棋中有明确的比赛规则,对弈双方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才能保证游戏的开展。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掌握国际象棋规则,我们把棋中的车、马、象、后、王、兵根据各自的形态,设计成拟人化的图形,如马:我们设计了得意的马、沉着应对的马、低头投降的马、害怕的马,在分析棋局时进行使用,孩子们被情趣盎然的形象吸引,兴趣被充分调动。其实棋局中变幻无穷的走法更是掌握规则的孩子兴趣的敏感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贯穿游戏规则,让孩子们明确只有遵守规则,游戏才能正常开展。在双方对弈中,孩子们逐渐明白规则是开展游戏的保证,大家只有积极遵守规则,才能有更多的朋友乐意与自己玩。这种形式唤起了幼儿对规则的正确认识,激发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二、适应合作活动,培养交往能力。

人在交往过程中从自然人转化成社会人。交往,有助于幼儿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当今,幼儿园里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惟我独尊、以我为中心的情况比较严重。在国际象棋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处在一个平等、公平、合作、竞争的环境中,有利于纠正以上情况。在游戏中,很多幼儿之间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如一些幼儿没有习惯于思考好再出子,往往手摸了棋子后发现自己考虑错了,因此出现悔棋。一开始,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们往往需要老师协调才能平息争执。但是在开展活动时间比较长以后,这些矛盾一般都能很快自行化解。孩子中间会出现以下有趣的现象:能力相当的孩子在对弈过程中,一般都表现得当仁不让,按照规则解决,竞争意识非常强烈;而棋艺比较悬殊的孩子对弈时,一般都是能力强的孩子主动作出让步,嘴里还念念有词“让你一着”,表现得宽宏大量。孩子们既不乏竞争意识,又不乏照顾弱势的关爱意识,这些品德,不正是我们在这个竞争又和谐的社会生活中需要的吗?

三、磨练坚强意志、养成高尚品质。

坚强的意志,是人们达到目的、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成就大事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总是充满信心,具有不屈不挠的坚持性和毅力。当代幼儿生活在四二一式家庭结构中,成人为他们编织了温暖的“育儿袋”、安全的“保护圈”,许多独生子女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挫折与失败的磨练。

经常组织孩子进行比赛,锻炼他们稚嫩的心灵翅膀。记得有一次孩子在班级里比赛,一般一对孩子赛完出来你从他们的表情就能清晰地明白比赛的结果。胜利者面带微笑、喜形于色,失利者面色委屈“惨烈”甚至哭着走出赛场,然而在孩子经历多次比赛后,一对对手出场,从他们的脸上你已经基本猜测不出比赛的结果。孩子在接受考验的过程中,已经能平静而坦然地面对比赛结果,真的让人感受一种“大将风度”,赢不骄、败不馁。在体验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承受挫折,经历磨练,直面现状,奋起拼搏,不折不挠。

四、培养良好习惯,提高活动效率。

第7篇: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安全防范

幼儿安全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与稳定,还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幼儿园中安全教育所承担的任务是使幼儿能够认识与掌握安全常识与基本安全技能,实现自我保护,让其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但纵观幼儿安全,有以下几方面:

一、幼儿对安全意识认识不足

针对当今社会现实,大部分幼儿是独生子女,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不受任何规则、纪律的约束,在幼儿园也是我行我素,对于幼儿园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有时教师提醒多次仍然造成严重的后果。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幼儿形成良好的日常意识,提高了传统的课堂秩序和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幼儿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严格做到“规则必循,违规者必究”,让幼儿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实行集体相互监督,以多数促少数,并通过树立示范榜样作用,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

二、幼儿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不够重视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部分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往往一时疏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家长应结合日常工作多多接触安全方面的教育,言传身教。例如,过马路时,应该教孩子红灯停绿灯行,一听二看三通过;在家看电视新闻火灾或地震可以及时教育孩子的火灾逃生技能,地震逃生技能。家长对孩子的示范效应是有极大作用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影响,可以让他(她)学习安全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三、在园内生活、活动等存在安全隐患

幼儿在园内往往由于饮食造成的安全事故也常有,比如食物中毒,热水烫伤等事件也常发生。因此,幼儿园必须严格排查安全隐患,杜绝意外事件的发生。比如使用合格的饮用水设施,并划分严格的食堂工作区,还要配备食品清洗、消毒、隔离和其他设施,消除其根源的“病从口入”;对幼儿园的活动实施进行必要检查,并设好防护栏等,园内建立安全应急预案等。

四、结合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幼儿对于外界事物总是感觉新奇,缺乏安全意识甚至不懂安全,对于任何事物都想触摸,对于园内活动器材都想试试,因此常常会发生一些不可预见的安全事故。安全事件发生重在预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促使幼儿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懂得哪些事可做,哪些事存在安全隐患。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对幼儿普及安全知识。如,给幼儿展示与安全有关的图片、音像或者动画,教给他们防火、防震等安全知识,并组织模拟训练,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安全知识,避免盲目模仿。还可以对幼儿进行实践训练,如:教幼儿简单处理包扎小伤口的方法;请家长来园为幼儿实际演示如何安全用电、如何使用尖锐物等。

总之,幼儿园安全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具有不可预见性,面对众多复杂的安全问题,教师不仅重视安全教育,同时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启蒙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确保幼儿在园内与家庭中安全,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第8篇: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画面二:老师带孩子玩“狡猾的狐狸在哪里”,孩子们兴奋地终于等到老师揭晓答案――“狡猾的狐狸在这里”,他们立马回头四散奔跑,楠楠恰巧站在操场边舞蹈教室的一个圆柱子前,猛一回头,“砰”!楠楠一头撞在柱子上,血流不止。

画面三: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往教室门口涌,窄窄的楼梯顿时拥挤不堪,吓得老师连忙发出召回令,孩子们的沮丧可想而知。

户外活动,孩子喜欢。有初入园小班家长说:“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幼儿园有漂亮的滑滑梯’。”有孩子下午离园时评价:“今天没意思,因为没有出去玩。”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户外活动总是充满了诱惑和刺激,因为户外活动空间广阔,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和快乐,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规定,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

然而,在我们幼儿园的日常户外活动中,“每日”、“2个小时”,这两个关键词却时常难以显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安全的影响。幼儿园频繁发生的安全事故导致教师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第二,孩子的差异。由于父母过强的保护意识等复杂的原因,导致如今的孩子运动能力相对普遍减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缺少锻炼、怕疼、胆小、懒惰等,制约了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

第三,环境的制约。有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不理想,面积小,与幼儿人数不配套,导致拥挤,设施简陋,安全系数不高。

第四,教师的观念。有的教师不爱动,部分教师略显娇气,习惯于室内活动,懒得带孩子出门。冬天怕冷怕吹,夏天怕热怕被太阳晒。跑来跑去,还要注意孩子的活动量,脱衣服、穿衣服,多麻烦啊!有的教师带孩子到户外后,意识里就是放了羊了,跟配班教师站在一边聊天,对孩子的活动情况不时刻关注,以至于难以及时发现危险苗头,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

幼儿园户外活动,是幼儿整体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及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就足以看出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户外活动能让幼儿呼吸到新鲜空气,放眼最广阔的自然,户外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体质,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团结合作的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转变教师观念,引领孩子走向户外

安全隐患导致教师大量缩减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或在户外活动时“束缚”幼儿的手脚,导致户外体育活动价值难以真正体现。要保证户外活动的时间、活动量,教师的观念首先需要转变,要树立“户外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必要环节”的思想理念,带领孩子走向户外,引导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户外游戏和体育锻炼中得到成长和快乐。

户外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小型体育游戏,比如传统民间游戏:丢手绢、贴烧饼、老狼老狼几点钟;也可以是分组活动,比如男女分组、轮换游戏;小型器械活动,比如自制体育器械:跳马、飞盘、纸球等等;大型区域活动,比如:玩沙、大型玩具、走迷宫;体育锻炼活动,比如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钻爬、跑跳、攀登等有针对性的锻炼活动。

很多幼儿园的“阳光艺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比如各班各具特色的“玩绳、玩橡皮筋、彩带、玩球、呼啦圈”等,这些艺体活动将体育锻炼与艺术活动有机结合,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熏陶与发展。

二、整合园所资源,有效利用园所场地

户外体育活动中,场地使用的不合理往往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的幼儿园将户外场地平均划分给各个班级,固定使用,而各班所分到的户外场地不一样,有的场地不规则,且多障碍物,不适合进行跑步类练习;有的场地为硬质砖地,不适合做跳跃练习。有的幼儿园受条件制约,户外场地较小,常看见多个班同玩一处大型玩具,孩子们挤挤挨挨,到处充斥不安全的因素。

1.使用时间的整合。

各个幼儿园的硬件设施不一样,户外活动场地可能有制约因素,然而,如果我们合理使用、灵活调配,一样能将有限空间的利用率最大化。比如,将户外各个场地的区域巧妙划分区域,与室内活动统一调配,将小中大各年龄班的活动时间错开来,做到“场地不空人”。

2.活动场地的整合。

如果硬件设施不理想的话,幼儿园大型玩具区可以和绿化有效结合,玩沙区可以利用园所相对独立靠边的空间,鹅卵石路可以环绕操场,体育游戏小器械可以各楼层分别存放,便于孩子就地取材。

活动场地可以有效利用孩子能理解的标志,让必要的规则意识逐渐渗透人心。幼儿园教师也要重视户外场地环境的安全,及时检查调整,确保合理性和安全。

三、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户外活动空间

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纳入幼儿园课程规划,让孩子走出幼儿园,与环境有效互动,将参观、社会实践等活动正常开展,有计划地实施,让孩子在与社区资源的互动中,获得成长。比如参观社区医院、社区活动中心等,到社区老年寄养院做小小义工,到社区超市参观,或者是结合数学课程,到超市购物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引领孩子走向幼儿园大门以外,让孩子开阔眼界,获得经验储备,锻炼实践能力。

社区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打开思路、大胆创新,结合课程的需要,将社区资源为己用,做环境的主人,让户外活动更显魅力和精彩。

四、家园合力,提升孩子运动能力

第9篇: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整理行为模式 幼儿 构建策略

在幼儿的养成教育中,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课题,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同帮助小儿逐渐学会走路,是极其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还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它不仅关系到幼儿期孩子的健康,而且影响他的将来,可以说“良好的习惯是孩子以后的生存之本”。《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幼儿的一生打好基础。”以新的理念来解释人生的基础就是:生存的基础、学习的基础、做人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这一段文字叙述中,我们来看习惯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习惯包括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三种习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三到六岁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生活习惯排在各种习惯之首,这是因为一个活着的人要生存就要生活,只是有高质量和底质量的生活的区别。有序的生活习惯会使身体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提高接受信息的能力,提高办事效率,在有效的时间内办更多的事,养成幼儿管理生活的能力,应对生活中一切可能出现的难题,适应社会。在我们班上经常能看到孩子将衣服随手一放,把画笔随手一扔,孩子们摆放物品的柜子杂乱无章、摆放凌乱,多数幼儿不会有序地整理。为了让孩子有初步的责任感,也为孩子的长远考虑,我们首先从培养孩子的整理习惯入手。

为了培养幼儿的整理能力及平时的整理习惯,我们向班上的32位家长发出了问卷,并从收集回来的32份问卷中统计出幼儿整理的一些情况:

①整理的习惯:能主动整理的孩子只有四人,每天都能按时有序整理的孩子一个也没有。班上偶尔有整理行为的孩子有23人,有的是在成人的提醒下,有的是自发产生的。

②整理的能力:会有序整理的(如将衣服折叠后放在固定位子、图书看完后哪里拿哪里放等)有8人(但不自觉),教给方法后仍不会整理的孩子只有8人。

③家长的教养态度:当孩子不会整理时,帮助孩子整理的是12人,督促孩子整理的是16人,教给他方法,让他自己整理的只有4人。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如今,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已经成了溺爱,吃喝拉撒都一包到底,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2.有的家长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太小,整理之类的劳动应该由大人来完成。

3.家长的观念意识错误,注重孩子的学习,忽略习惯培养。

4.家长、老师态度不够坚持或前后要求不一致,看到孩子整理得慢或没达到预期效果,就马上动手帮忙。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幼儿的整理能力,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呢?根据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我们分析反思,从人的行为模式――“知情意行”出发,采取以下措施。

一、晓知以理,知道整理习惯的重要性

1.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知道“让孩子整理”的重要性。

父母自己首先要认识到,健全的性格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支撑点。有的家长不相信孩子,对孩子鸡毛蒜皮的小事,都顾虑多端,毫不放心,一切由成人大包大揽,创设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久而久之,孩子心灵处于压抑状态,其心态倾向于瞻前顾后,胆小怕事,被动接受,消极服从,生活中没有自我,很难独立思考,最终养成依赖性,缺乏自信心。为了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我们通过谈话、家长沙龙、亲子教育等活动,以提高家长的育儿意识,从而调整自己的一些不当行为,相信孩子,大胆放手,鼓励孩子独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孩子独立去做的事,只要他们付出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自信。

2.改变孩子的观念,让孩子知道“我要整理”的重要性。

1岁以后的孩子就开始萌发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要自己干一些事情。只是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去做,天长日久,导致孩子依赖性很强,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少主动性,就连自己应该做的事,也不愿意做。为了改变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观念,我们开展了《别说我小》、《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我长大了》等活动,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自己会做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自己的事不会做有什么影响等,从而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爱劳动的表现,是光荣的。

另外,我们还利用范例和榜样,培养孩子的整理意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日常生活中,捕捉良好的行为和事例让孩子知道:整理物品是具有责任感的表现,能够受到大家的赞扬。班级中哪个孩子帮助老师收拾整理玩具(哪怕是老师叫了他才做的),老师也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在大家面前表扬他,给大家树立良好榜样,使幼儿产生良好的行为意识,并自觉地进行模仿。

二、情感激发,享受整理的过程

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往,我们也对幼儿的整理习惯进行培养,但那时只是刻意地提出一些外在要求,有太多的限制说教。教师过分地指挥,使幼儿失去了兴趣,一不留神,就会逃之夭夭,更谈不上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了。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将整理习惯的培养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1.利用游戏,调动积极性。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在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操作游戏、情境游戏、角色游戏、竞赛性游戏,激发幼儿整理的积极性:如“我要回家”――玩具哪里拿哪里放;“对对碰”――在各操作盘和摆放的柜面都贴上标记,然后根据操作盘的标记在柜面找到相同标记放好;“我也来当家”――请幼儿学做主人,来整理班级物品;“谁的小手灵”――比一比,谁整理得好,整理得快,等等。

2.共建规则,凸显自主性。

《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处处渗透“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凸显“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所以我们提倡让幼儿自己建立规则,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一起商讨:进餐时,共用的餐盘应该怎样摆才能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够拿到且不影响小朋友饭碗、菜盘的摆放;起床时,让孩子商量怎样叠放被子很整齐;做纸工时,放怎样的工具篮子,既能放置胶水、剪刀等工具,又能放置纸屑;离园打扫卫生时,桌椅又应该怎样摆放;活动区里的物品应怎样摆放,每天什么时候进行整理,由谁来整理等。这些问题由教师和孩子共同商量共同制定了合理的规则。为了整顿活动区材料摆放凌乱的毛病,考虑到入区的人员不固定,规则制订不容易人人知晓,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动脑,制作出了与物体相应的标记贴在放物体的位置,幼儿活动后,按标记复位,就不会再出现不知放哪里的现象。我想,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才能自觉遵守;孩子积极参与规则的建立,不断强化,更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而且,由于幼儿自己参与整理整洁有序的环境,也给了幼儿充分的自信和成就感。

3.肯定支持,提高主动性。

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平时,我们善于发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之处,日常生活中的随口一句“哟,你叠衣服的方法真好。”一会儿整整齐齐的一叠衣服就放在柜子里了;一句“你的桌面真干净。”饭后,就会有好多孩子把自己的桌面整理好,还会把筐里的碗盘整理整齐。另外,我们还采取不同的激励形式,来调动孩子整理的积极性:如①采取加分制―在班级评比栏开设“今天我整理了吗?”,当孩子一有整理的行为,就能在整理栏中加一分,当加分累计到十时,就得一个笑脸贴纸;②享受优先权―整理出色的孩子被评为“整理小能手”后,就能比其他幼儿提早用餐,然后指导督促孩子整理餐具,而且能优先选择喜欢的图书、玩具。在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充分发挥了作用。

三、行之有效,学会整理的方法

我们引进了一套适用于幼儿园日常管理的方法:“5S”管理。“5S”就是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施幼儿环境教育的手段。这里的“整理”不是把散乱各地的东西重新排列整理就好了,“整理”的详细内容应该是:①将需要和不需要的东西分类;②丢弃或处理不需要的东西;③管理需要的东西。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在指导孩子整理时以整齐、分类、清楚为原则,总结出一套简单、适合大班幼儿、且操作性强的整理方法:

第一步:分类摆放。

1.先按将需要和不需要的东西分类。

2.将不需要的东西清理掉。

第二步:整理需要的物品。

1.把物品分类叠放整齐。如种类、大小、功能、制作材料等,不同物品可按所需进行分类。在这一块我们主要开展了《整理书包》、《整理图书》、《我的文具盒》,主要是教给孩子分类摆放的方法。如在《整理图书》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按图书的大小摆放、按图书的种类摆放(如故事书、迷宫书、涂色的书等)、按图书的制作材料放(纸制的、布制的等)。

2.将分类后的物品定点摆放。确定相应的位置后,并设计标记贴上,为了使玩具筐等物体的摆放整齐有序,我们还请幼儿一起动脑筋想出了在筐的底边中点贴上红色小圆点,对准柜子的中线,这样既美观又整齐。看着我们自己动手塑造的清爽整洁的活动室,每个孩子脸上都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第三步:管理需要的物品。

1.将物品及时归位,落实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结合上一块内容,在这块中,我们开展了《我会整理》活动,采取了以下策略。

(1)标志提醒:小班的孩子方向感弱,拿过的东西总是乱放,为此我们制作出了与物体相应的标记(圆点标记、贴纸标记等),贴在放物体的位置,幼儿活动后,按标记复位,就不再出现不知放哪里的现象。

(2)组长督促:在小组活动或区域活动时,因为幼儿比较分散,老师不容易管理。我们就让组长督促。组长是整理比较能干且自觉的孩子,自己整理后,就提醒同一组的孩子及时整理,还要负责检查是否整理妥当,并随时帮助督促改进同组成员的整理状况。

2.定时清理物品,丢弃或处理不需要的东西。我们规定每周五的下午或中午为定时整理物品时间,并实行对孩子柜子、书包等整理情况的定期抽查,及时公布抽查记录。

四、家园合作,促使习惯成自然

《纲要》强调:幼儿期是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在习惯形成的初始阶段需要不断地加强巩固,使其形成定势。在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往往回到家又完全改变了,如整理床铺、书包等自我服务内容都被成人取而代之。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孩子习惯的养成还必须和家校配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纲要》强调了家园互动的重要性:“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1.提高意识,形成教育合力。

为了和家长形成互动,我们首先利用家长会和宣传窗向家长介绍了培养整理习惯对幼儿长远发展的影响和对入学幼儿的重要意义,提高了家长的意识。

(1)信任孩子,大胆放手。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希望家长尽力配合,在家里给幼儿安排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整理床铺、衣物、玩具、图书、文具,收拾房间,做好第二天上学的准备等。信任孩子,让孩子自己整理,不仅仅能减轻家长的工作量,更能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2)榜样示范,自正以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范例,家长首先应从自身开始进行整顿。平时在家,东西不随处乱放,物品摆放有固定位子,并且“哪里拿,哪里放,用完了就放回去”。这样,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了。只有自身正,才能正孩子。孩子好模仿的特点明显,否则,上梁不正下梁就歪了。

(3)态度一致,立场坚定。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培养孩子整理习惯时,家长要思想一致,要求一致,尤其是父辈和祖辈之间,更是要统一思想。

2.传授方法,提高教育能力

我们还通过不同的方法,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1)讲解法:针对一些孩子的实际例子,向家长做分析、解释,或对家长在家教方面的疑问做适当的解决。如:沈家浩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发展,尤其对孩子的自理能力弱显得焦虑重重。于是我们耐心地帮她分析原因,针对家浩的好动,以及他的兴趣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其自理能力,给予引导、教育。经过父母的观察了解之后,他们发现孩子对看书比较感兴趣,于是家长和老师商量决定以此为切入,在家为孩子腾出一块空地为他的书房,让他自己来设计图书的摆放位子,并且利用表扬激励和游戏等方法来引导他自己整理图书,结果显示,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2)演示法:许多家长在和孩子游戏、玩耍、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是缺乏的,有的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老师主动利用休息时间用书面、现场演示双结合的方法教家长一些整理的方法。如:可以用游戏“送什么回家”的方式引导孩子将物品物归原处;怎样贴标记引导孩子把物品分类摆放,等等。

3.交流探讨,大家共同努力。

(1)通过家园联系册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整理情况、能力,探讨遇到的问题,帮助家长解决难题。在联系册上双方可以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建议告诉对方,充分地使家园双方互动起来,对孩子习惯的养成进行开放式交流。

(2)建立网络家园合作平台交流关于培养孩子整理习惯的经验心得。我们发现很多家长都有许多好的教育方法与经验,对家长起到启发与借鉴的作用,值得推广,于是我们就在网页上开辟了“畅所欲言”和“最新回复”一栏,为家长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根据自己或家长的困惑在畅所欲言上发表话题,请大家参与讨论。如“当孩子整理物品拖拉时怎么办?”“孩子不肯独立整理怎么办?”“孩子应学会整理哪些物品?”等。围绕这些话题家长老师纷纷跟帖,各抒己见,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都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宝贵财富。

4.记录评价,提高教育效率。

评价是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评价可以使他们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为了强化孩子的整理行为,提高孩子的整理能力,我们设计制定了孩子“在家整理情况调查表”〈附表二〉“整理能力评价表”〈附表三〉,并且在家长每月一次填写的“小鬼当家”中另辟“整理”一栏〈附表四〉。我们请家长在记录孩子的“成长记录”时,也不忘记当天的整理活动,让孩子有成功感,感受自己的整理工作受到成人的重视。老师再根据这些记录评价,每月评出“整理小能手”。经过家园双方的互动,孩子的整理习惯的培养能更加顺利地开展了。

整理习惯的培养不但提高了幼儿整理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整理活动中,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讨论,制定规则,学习独立地处理物品,在自主性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细心和耐心,而且促进了责任感的提高。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在娇弱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到大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抓住幼儿习惯雏形奠定的良好时机,努力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坚红主编.学前教育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