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

供应链信息风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信息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信息风险

第1篇: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风险;牛鞭效应;委托—机制

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中各个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主要体现为如何加强合作、加强对资源协调运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因此,信息作为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对企业间的合作、资源的有效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不完全会产生一些信息风险,这是无法避免的。因而研究信息风险的形成机理及其防范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风险,在这里是属于商业范畴之内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事件或一个行动对一个组织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信息风险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或不完全对组织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其特征实际上是信息原因导致的不确定性。下面从两个方面简单分析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信息风险问题。

(一)委托—机制所带来的信息风险

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间是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加入供应链,企业间是一种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但由于各企业的目标不尽相同,各自的工作方法可能因组织管理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供应链中的企业都会从各自的自身利益出发,展开合作对策研究,在委托与承包企业间形成一个合作协商机制和委托机制。那么,“委托—”关系就成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一种体现。

“委托—”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一般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往往比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在整个供应链管理环境中,企业往往会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从合作伙伴那儿得到最大的收益。

信息的不对称可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看,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为事前不对称与事后不对称。从不对称信息的内容看,非对称信息可能是某些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是指某些人的知识,分别称为隐藏行为与隐藏信息。根据这一模型框架,我们假设供应链上有一家供应商和一家制造商。制造商委托经过挑选的供应商来完成一部分业务,自己则集中力量完成市场调查、产品设计、销售及服务和本企业的生产管理。但由于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缺乏信任,那么在“委托—”关系中,就会引起两种问题:一是逆向选择,就是制造商(委托人)在选择供应商(人)时,供应商掌握了一些制造商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对制造商是不利的,供应商因此与制造商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致使制造商受到损害,可能表现在供应商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的决策导致了“逆向选择”——制造商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供应商。二是败德行为。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成契约后,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或者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在有契约保障之后,可能采取不利于制造商的一些行为,进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当制造商集中精力对内部的生产管理、销售与服务、产品设计、市场调查控制时,它就不可能像原先那样全面、细致的了解供应商的运作全过程,那么供应商就可能给企业带来不确定性,表现在供应商供货的推后或者产品质量的降低上。这种隐藏行为导致了“败德行为”——供应商降低了服务水准、增加了潜在费用。

基于“委托—”理论,我们发现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如果企业选择合作伙伴不当,不仅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还会使企业失去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从而无形中抑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成本。

(二)牛鞭效应导致的信息风险

牛鞭效应指的是供应链上最终用户的需求在向供应链上游前进的过程中逐级变大的现象。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信息是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对节点企业间的合作、资源有效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牛鞭效应使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发生失真,导致了一些信息风险,对供应链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了其运行效率的低下。具体来说,牛鞭效应带来的信息风险主要包括:

1.牛鞭效应会导致供应链中产生过多库存的风险。研究表明,从产品离开生产商的生产线至其到达零售商的货架,产品的平均库存时间超过100天。供应链中由于牛鞭效应产生扭曲的需求信息,使物流在供应链上游节点向下游节点转移过程中出现逐级缩小现象,导致每个成员都相应增加了库存,但这些库存并不能起到缓冲作用,却会造成生产资金的积压,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而面临库存产品过时或退役的风险。

2.牛鞭效应会导致扰乱产品市场秩序的风险。牛鞭效应使企业的市场化反应变慢,客户满意程度下降,造成收益减少。而且,当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过剩时,产品价格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样也会反过来影响下游企业。

3.牛鞭效应会产生误导生产计划预测的风险。反应过度的生产预测,增加了生产计划的不确定性,节点企业如果没有足够库存或无法及时处理积压的订单会失掉信誉,进而丢失客户。各节点企业不得不频繁地修改生产计划,这无疑增加了补救措施的费用、加班费用以及加快运输的费用等,进而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上升。

4.牛鞭效应会造成制造商投资浪费的风险。牛鞭效应造成的信息失真给人们带来供求量增加的假象,导致制造商在设计企业生产能力时大于真实需求量。制造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生产能力利用率不高,导致投资的浪费。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中产生的信息风险是理性成员所运用的优化行为的结果。每一个成员都是理性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不外泄;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会夸大一些公用信息(例如消费者的订货量),使信息失真,造成信息风险。

二、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集成化供应链中,增加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用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决策系统代替缺乏柔性和集成度差的决策体系,使整个供应链能更好的协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并消除信息扭曲的不良效应。然而,在我们前面分析中指出,由于企业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间缺乏信任,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就带来了“逆向选择”——制造商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败德行为”——供应商降低了服务水准,增加了潜在费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由于制造商无法全面、细致的了解供应商的运作全过程,供应商对制造商服务的不确定性必将对制造商带来风险。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都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最优的激励机制应是一方面能对供应商产生激励,另一方面又能分担制造商的风险。

(二)加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在供应链战略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减少或消除牛鞭效应的最有效途径是通过集中需求信息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赢得时间。

(三)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各个节点企业进行合作,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双赢局面,因此,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成功运作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节点企业间要建立和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求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之间加强信任;其次,必须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最后,要选择正确的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合作伙伴加盟供应链,并在恰当的范围内展开合作。

总之,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企业间由于委托—机制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牛鞭效应引起了信息的不完全,进而引发了信息风险。为了使合作企业间达到“双赢”的目的,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信息风险,即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最大共享,使得合作企业间利益最大化,使得整条供应链的效率最大。

【参考文献】

[1]杨英,霍国庆.企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及其风险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3).

第2篇: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业务 财务风险 货权控制

市场经济中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风险,风险是指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与期望结果产生差异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人们对某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的一种不确定性。企业风险控制是对企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财务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的经济风险,是企业运行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在财务上的集中体现。

在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中,随着我国银根紧缩政策的执行,以及银行风险意识加强和任务指标考核等影响,往往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表示青睐,而对中小企业则较为冷淡,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因此供应链物流业务模式应运而生。供应链物流业务是指核心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供应链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的资源,沟通整个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渠道,通过合理策划、设计和优化,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以达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佳而开展的一种大宗商品交易和物流经营相结合的一种商品交易模式。这一模式中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享受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承担着最大的财务风险。供应链物流业务核心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企业间交易的复杂性和上下游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核心企业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核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为了确保这一模式的有效开展、安全运行,就必须找出其风险点,并针对提出其相应的对策。为此本文旨在分析这一业务模式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并探索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

一、供应链物流业务的必要条件

供应链物流业务既是一个物资流转过程,同时更是一个价值流转和信息流转的过程。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的各环节,是企业间联系的纽带,也是核心企业货权控制的主要形式。它在传统的物流管理的基础上,不仅集成了市场和制造功能,而且包括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调管理功能。因此要有效开展供应链业务必须满足具有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具备完善的可控物流监管配送网络体系;

第二供应链参与企业中必须包含生产性企业,即供应链物流服务的上下游客户至少有一家是生产性企业;

第三核心企业具有资金、信息、物流等资源优势。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供应链物流业务中核心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环节有:资信调查、合同签订、付款、收货和在途、信用、收款、发货和开票结算等,这些环节中任何一个差错都可能造成核心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供应链物流业务核心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对策

鉴于以上分析供应链物流业务过程的分析,探索了各环节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并给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

(一)上下游资资信风险及控制对策

供应链物流业务的核心企业必须全面掌握参与企业的资信,并作出全面评估,确保所有参与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而目前由于整体经济环境不佳,信息来源的局限性,而核心企业急于扩大业务规模,或业务员为了自身的业务业绩,对客户资信状况无法做深入的了解,无法确认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客户的资信调查主要靠业务部门对客户的了解。

为防范资信风险建议引入了中信保等成熟的商业信用评估模型,利用其信息资源优势了解客户的主要资信信息,建议对重要客户通过中信保资信调查,对客户资信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以确定其信用额度,将风险控制前移至业务发生前。

(二)货权控制风险及控制对策

鉴于目前整体经济环境不佳,而业务员为了自身的业务业绩,若在业务合作中缺少对货权的实质控制,则会增加了供应链物流业务中核心企业的财务风险性;特别是对上家客户,在非现货交易的订单采购时,预付货款完全是基于对上家客户的信用预付,并无实际的货权控制;尤其是对于有些大宗商品采用从生产者到需求者直发的模式,控货权控制的风险更大。例如为钢厂采购焦炭的业务,合同签订后虽然核心企业尚未支付上家货款,但实际货已直发给下家,而下家也一直未支付货款,形成了实际的应付、应收账款。特别是由于这样的模式在没有开票结算以前不会通过财务账面反映,形成帐外的应付应收账款,容易掩盖风险的存在。

因此,开展供应链物流业务的前提是核心企业必须具有可控的物流网络体系,并制定严格的管理流程,对货权控制需要作出严格的规定。在合同中明确物流流程和控货原则,对货权控制作出严格的规定,将物流过程中货权的控制掌握在核心企业中;在具体管理中实行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分离的控制办法,通过业务、财务和管理部门的互相制衡,同时加强与客户对账,防范坏账损失风险。

(三)票据管理风险及控制对策

由于目前开展供应链物流业务的核心企业多数是与钢厂建立双向供应链的合作模式,即钢厂是核心企业一个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下游企业,形成了较为特殊的票据关系,可能会出现多次票据背书问题,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

加强票据管理,制定防范票据业务风险的要求,建立完善票据管理制度,明确规定票据的取得、贴现、背书、保管等要求;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票据欺诈;落实专人负责票据保管,定期核对盘点;规范票据贴现、背书审批流程,建立票据备查簿,严格执行票据法的规定。特别是加强商业汇票管理,防范连续背书过程中的连带责任。

(四)合同管理风险及控制对策

由于供应链物流业务是一种新型的大宗品交易模式,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其业务运行方式随时可能变化,并且存在双向供应链的情况,合同具体执行过程中业务情况的变化以及客户的合作要求,导致合同执行中出现一对多、多对多、合同交叉、客户交叉等复杂情况,造成合同后续管理困难,隐含大量的风险。

建议业务部门在操作过程中,力求避免合同的交叉情况发生,若业务情况发生变化,尽量结束前一合同后,重新签下一合同,减少环节过多,客户关系过于复杂的情况。同时也要防止逾期合同和长期挂账尾款的发生,以避免坏账的产生。

(五)业务保证金的管理风险及控制对策

供应链物流业务的开展中核心企业通过控制货权和业务保证金等手段规避自身的风险。一般核心企业会通过财务测算规定一个合理的比例的保证金(如18%),而目前由于整体经济环境不佳,核心企业急于扩大业务规模,或业务员为了自身的业务业绩,在实际业务执行中出现了低于合理保证金的合同;同时目前大宗商品如钢材、焦炭的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出现价格大幅下行阶段时,存在跌价造成的客户弃单风险。

建议在合同签订阶段一定要合理确定价格,规定合理的保证金,以化解跌价风险,同时在合同执行阶段要密切跟踪价格的变化,及时补足跌价保证金,防止跌价造成的客户弃单风险。

三、结束语

供应链物流业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大宗商品交易模式,本文对其概念、运行必要条件、存在的财务风险及对应的风险控制对策作了一些必要的探讨,旨在分析该模式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以引起该模式的核心企业的重视,规避相应风险。

参考文献:

[1]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第3篇: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

关键词: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供应链评估;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23 -03

一、供应链风险的概述

供应链风险是指在特定的客观条件下,在特定时间内,由风险因素引起的风险事件,影响了供应链预期中的正常运行,使供应链面临损失的可能性。它影响和破坏了供应链的安全运行,从而无法达到供应链管理的预期目标,造成供应链效率下降、成本增加。它是导致供应链网络失败和解体的不确定因素和意外事件。

由于供应链结构的独特性,供应链风险具有不同于普通企业风险的特性。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实际运作性、复杂性、多样性、和二律背反性。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供应链具有“牛鞭效应”。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封闭,出现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曲解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即所谓“牛鞭效应”。而且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生产过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率就越低下。

二、供应链风险的分类及其来源

对于供应链风险分类及其产生的原因,各个研究者给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在此结合自己的观点阐述一下。根据风险来源,可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一)内部风险

1、信息传递风险

由于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也日趋复杂,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也逐渐降低,从而导致供应链行为主体决策的失误,引起供应链上传递的风险信息。

2、道德风险

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成员都是独立的实体,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实现自己目标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就可能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举动损害其他个体的利益,比如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等。然而供应链将所有的成员联系成了一个整体,它们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些不道德的行为会降低产品的质量,最终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必将影响整体供应链的道德水平和消费者的利益。

3、信任危机风险

供应链中的企业有时不能充分地相信合作伙伴,彼此猜忌,导致彼此所持有的信息不能共享。而有的企业更是因为某些原因,不遵守合同的规定,给合作伙伴带来损害。这些常常会导致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破裂,给供应链带来经营管理上的风险。

4、物流运作风险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纽带,供应链要发展就离不开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而在实际运行中企业很容易会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产品生产、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衔接失误,这些衔接失误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风险。

5、企业差异风险

供应链是由多家企业成员组成的,每个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文化制度和核心价值观都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进而会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问题,最后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不仅会造成供应链上的混乱,还会在企业之间产生各种各样难以协调的矛盾。

6、分销商的选择风险

在供应链中,如果分销商选择不当,会直接导致核心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也会导致供应链凝聚力的涣散,甚至解体。

7、生产组织风险

如果生产计划安排得不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上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中断。

8、采购风险

市场上的需求博弈使得供应链上出现了独家供应商。独家供应商制作成本较低,供货也比较稳定,因此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企业会选择独家供应商。但是供应链上的独家供应商政策存在巨大的风险,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

9、质量风险

各企业在保证自己产品质量的同时,却无法确保企业供应源的质量。产品的质量出现异常,不仅会给企业造成损失,也会对整条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外部风险

1、自然环境风险

地震、暴风雪、洪水等这些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会造成供应链的严重中断。

2、经济危机风险

经济高速增长容易导致企业原材料供应出现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而经济萧条,会使产品库存成本上升。经济的波动越大,产业政策转型对某些供应链的影响就越大,甚至会使供应链中断。

3、政治变动风险

政府实施某项政策会对供应链产生影响,社会公众、机关团体及社会媒体的反应及做法都可能会给供应链带来风险。

4、法律风险

国家在完善法律的过程中,对法律法规会做出一些调整和修订,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可能会给供应链带来负面的影响。

5、其他不可预见的风险

小的如交通事故、停水停电等,大的如政局变动、意外的战争等,也都影响着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6、市场需求风险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增加了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这就增加了整个供应链的经营风险。

7、货币风险

如果预期的汇率浮动发生变化,导致采购品的价格上涨,或者公司错过了以低价购入货品的机会,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货币风险。

三、供应链风险的评估

由于供应链上的风险是难以预测的,且一个细节的变动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因此,我们需要对供应链上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这对于供应链的流畅运行,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同时这与企业成员的利益也是密切相关的。

(一)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经济波动和产业政策来评估

经济波动大,产业政策转型对某些供应链的影响就大,企业可能会出现原材料短缺或产品成本上升的问题,也可能使某些供应链发生中断。但经济波动,产业政策一般是长期的,风险一般较容易控制。

2、不可预见的因素可以通过以往的数据进行预测评估

比如,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供应链问题的大致概率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数据,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评估交通事故导致供应链的风险大小。

3、供应商评估可以根据供应商的财务状况,主营业务的变化、技术创新的能力,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综合考察

供应商的变化对供应链影响最大,因此应对供应商尤其是与供应材料有关的任何变化给予充分重视,建立一套充分的评估机制。

4、信息错误导致供应链的运作风险,可以从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手段、信息反馈机制、信息处理能力多方面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企业上下游间的信息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化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

(二)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估的步骤如下:

1、表格设计与调查

(1)首先划分供应链内外部风险的指标,并根据确定的指标设计表格;

(2)根据抽样调查原则,对各行业的供应链企业进行问卷调查;

(3)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使之规范化、标准化;

(4)在预处理的基础上再进行数据挖掘,自动发现奇异值,总结出特征指标,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筛选,从而确定影响企业供应链风险识别的初级指标体系。

2、企业供应链风险识别体系的构建

(1)把所确定的初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先进行简单的定性分类;

(2)对每一类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出新的分析变量,以企业在主成分上的得分作为新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3)找出影响企业供应链风险的几个主要因素,将它们作为构建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依据;

(4)计算出各企业在每个因子上的得分,作为判断企业在供应链风险某个方面强弱的标准;

(5)再以每个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到加权因子得分和,便可作为评价整个企业供应链风险强弱的标准。

3、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1)按一定要求筛选出最主要的几个因素作为评估模型的构成要素;

(2)确定评估模型的结构和各个要素在模型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3)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该模型各个要素取值的有效范围、测试标准和适用场合;

(4)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中随机抽取足够大的样本,使用这些样本中的数据对构造的模型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对模型做出必要的修正;

(5)最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模型动态地对供应链企业风险进行动态地测定。

四、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措施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尽管供应链在企业的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内、外部的因素,供应链上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满意的结果,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开风险,以获得最大的企业效益。

(一)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灵活的信息共享机制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供应链上的企业应当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多种信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通过使用EDI、ERP、Internet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加快信息的反馈,减少信息的流通环节,建立成熟的信息传递渠道,确保供应链所需求的信息完整、可靠和安全。

(二)设立多供应商、多供应渠道的多头供应链体系,对供应商进行跟踪评估

设立多头供应链体系是解决供应链瓶颈、预防供应链风险的重要举措,保证了产品的稳定供给。而对供应商进行跟踪评估不仅保障了企业取得物料的及时性,也可确保供应商供货的质量水平。

(三)重视柔性管理

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需求和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通过互相提供柔性,可以部分消除外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传递供给和需求的信息。柔性管理是消除由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变动要素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建立对企业的激励机制

对供应链上出现的道德风险,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和机制,使合作伙伴能得到比原来更大的收益,这样他们就不会去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从而降低了道德风险发生的几率。

(五)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上的企业成员虽然都是相互独立的有着各自利益的实体,但是他们却是一条链的整体。为了更好地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需要各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进退,共享利润,最终形成双赢的局面。

(六)制定发生供应链风险的应急措施

供应链往往难以避免地发生一些突发的风险事件,所以供应链上的企业应当对风险的发生做好充分准备,提早制定应急措施,以便能在风险无法避免的时候将损失降到最小。

五、小结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供应链已经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并不能就这样认为供应链一定会为我们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它的风险仍是我们应该关心并研究的对象。完善供应链的结构和体系,使供应链更好地促进企业成员的发展,帮助企业尽快地实现战略目标,我们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风险虽然不会被消除,但是企业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避免风险的发生,这就需要各个企业充分地结合市场和自身的特点,形成有力的整体供应链,并有效地运用一些成功的管理方法,优化供应链和降低风险,打造一条既精益又安全的供应链。

第4篇: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

关键词:核心企业;供应链网络;供应链风险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供应链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某个国家的一次偶然事件可能会对某个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各种突发状况使各大公司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精益生产”、全球采购、业务外包、集中化等策略, 使供应链面临着比过去更多的风险与危机,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供应链的风险管理,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降低风险给供应链带来的损失。

一、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风险分析

供应链风险可以由各种各样的的因素引起,既包括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的地震、洪涝、泥石流、突发疫情、恐怖袭击,也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大交通事故、生产事故以及重要的人动。根据风险产生的环境的影响,供应链中的风险主要分为供应链企业外部风险、供应链企业内部风险和供应链相关网络风险。

(一)供应链企业内部风险

供应链企业内部风险主要指来源于企业内部的各种风险,如组织风险,采购与库存风险、配送风险、财务风险等。①企业组织风险具体表现在对职位和部门、组织的分工和协作方式、控制过程及计划和预测等方面。现代企业生产组织强调集成、敏捷、效率,通流效率低的组织结构己成为企业竞争的瓶颈。②采购与库存风险具体表现在供应链的即时化生产和柔性化制造,需要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与存货统一管理。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导致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产品生产、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风险。③财务风险具体表现在供应链内部单个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可以通过资金、信息、采购合同等载体而传导扩散到另一个供应链成员企业,并使之财务状况发生恶化。

(二)供应链相关网络风险。

供应链相关网络风险是指来源于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风险,如合作伙伴关系风险和信息风险。①信息风险表现为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传递延迟,隐藏敏感信息等现象,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需求和供应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对接,不能把握供需变化和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的危机。②合作伙伴关系风险主要表现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相互间不愿共享相关信息,从而影响供应链的效率最大化。

(三)供应链企业外部风险

供应链企业外部风险主要包括政治经济风险、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①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市场竞争的激化,消费者需求偏好的不确定性,使准确预测的难度加大,不能获得正确的市场信息,供应链无法反映出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和顾客偏好。②政治经济风险表现在政治的动荡、意外的战争及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③自然风险主要表现在地震、火灾、海啸等突发事件,都会引起非常规性的破坏,影响到供应链的某个节点企业,使供应链中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受阻或中断,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网络。

二、基于核心企业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供应链风险的识别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是对供应链所面临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供应链风险识别的程序:定义整体供应链流程;将整体流程细化为一系列彼此独立有相关的运作活动;系统地审视每一项运作活动的细节,识别存在于每一项运作活动中的风险及其特点,编制风险项目检查列表,风险列表中列出大量的事无巨细的潜在风险项目,描述出最终影响的风险。

为了在进行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时能有的放矢,利于企业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在各级风险进行定性的描述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定量的计算,对其造成的危害性进行评估。供应链风险识别和评估不能局限于某一个企业、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方面,而要研究识别及评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全部风险,具体包括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制造商、用户及用户的用户他们所有的风险。要以系统的观点评估风险对整个供应链造成的危害,不仅要考虑风险到来的直接损失,也要考虑风险带来的间接损失。

三、基于核心企业供应链风险应急策略

(一)完善的供应链风险防范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

建立一整套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和一套完善的供应链风险应急机制,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点。科学设计和评估各级评价指标,预先制订应变措施,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流程,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小组,提早预测各种风险的损失程度,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发出预警信号,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工具,尽量消除各种隐患,减少风险或应急事件的发生,以避免给供应链企业之间带来严重后果。

(二)增强企业供应链弹性,应对随时出现的危机

增强企业供应链弹性,应对随时出现的危机,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供应链成员企业建立适合各自特点的预警机制和危机信号指示系统,并依风险评估的程度召开不同等级的危机应对联盟会议。设计和明确经销商、制造商、供应商,第三方物流的危机处理程序、接口、对应责任人和责任范围。由制造商发起并建立供应链危机处理指挥中心,安排人员及确定职责,进行危机,计划并制定相应对策,指挥和协调供应链的危机反应和控制。通过贯穿于经销商、制造商、供应商、第三方物流的动态系统,可以随时监控库存周转、配送状态和需求变化,一旦发生危情,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协调反应。

(三)激励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信息共享

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共享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因素之一,当信息共享时,突发事件对于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较小,实现信息共享,各节点企业才能互相信任,才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准确的信息,提供正确的引导方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响应度。然而独特的信息资源是企业的重要竞争优势,将信息共享会使企业遭受信息泄漏的可能,甚至会使企业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吸引各节点企业到供应链网络信息共享中,核心企业给予合作企业明显的利益,采取一定的批量折扣方式或合理的利润分配方式增加上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可采取向合作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来诱导其信息共享,核心企业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集成和服务能力,强化各节点企业间的协作水平,努力促进供应链网络中信息共享,并尽可能降低供应链网络整体风险。

(四)建立基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风险防范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的成员加强信任,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其次要求核心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在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制订相关的合作制度和签订完备的合作合同,并团结一致,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确保合作顺利进行。第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对方的发展及决策动态,通过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早发现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各自的互补性以发挥合作竞争优势,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参考文献

第5篇: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风险;风险产生原因

1.供应链风险概念

MartinChristopher著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引入了一个描述供应链风险的公式:供应链风险=出现破坏的概率×影响,因此,可将供应链风险涵义表述为:供应链成员企业运营中,因供应链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供应链企业损失及可能性。

一种特定领域事件。瑞典学者Svensson从供应链的脆弱性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表述为:存在着随机干扰导致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链与正常的、期望的或计划的时间安排或者活动之间产生偏差。所有这些偏差都对供应链制造商和分销商造成负面影响。

Deloitte咨询公司的一项供应链研究报告中指出,供应链风险是对一个或多个供应链成员产生不利影响或破坏供应链运行,使他们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导致供应链失败的不确定因素。由于供应链网络上的企业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个企业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波及和影响其他企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甚至导致供应链的破裂和失败,最终供应的不及时而导致货物和服务质量的降低。

2.供应链风险特征

(1)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封闭,造成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曲解会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出现,即所谓“牛鞭效应”。实践中,供应链生产源头和终点需求之间总会存在时间上的延迟,这种延迟导致反馈误解。由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多依据比邻企业的需求进行决策,而并不探求其他成员信息,造成这种曲解从一点微小差异最终传递到源头时出现不可思议的放大。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生产过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率越低下。

(2)传递性

由于供应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因此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和累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因此,对供应链风险的传递和控制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之一。根据供应链的时间顺序和运作流程,各节点的工作形成了串行或并行的混合网络结构。其中某一项工作既可能由一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供应链整体的效率、成本、质量指标取决于节点指标。由于各节点均存在风险,则供应链整体风险由各节点风险传递而成。通过风险传递算法可以对供应链风险瓶颈单元加以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调整、优化,进行风险控制。比如可对瓶颈节点的资源分配予以调整。

(3)互动博弈与合作性

供应链内部风险主要来自组成供应链系统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它由各环节之间潜在的互动博弈与合作造成。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相互之间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又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因此为了争夺系统资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展开激烈博弈。同时,在部分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基础上,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

(4)客观性和必然性

无论是自然界中的各种灾害,还是社会领域中的冲突、战争、过失及其他意外事故,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所以,供应链风险的发生也是客观的、必然的。人们对供应链风险的认识越高,供应链风险的规律性就越容易被发现或接近于被发现。

(5)动态性

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供应链整合优化的过程。实现供应链目标的过程受到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随着环境和资源的变化及供应链管理目标的调整,可能会转化为供应链风险因素。因此,供应链风险因素将与供应链的运作相伴存在,具有动态性特征。

(6)复杂性和层次性

一方面,供应链网络复杂性导致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呈现复杂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供应链的结构呈现层次化及网络化,不同层次的供应链成员如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协作层企业对供应链运作影响程度不同,同样的风险对不同层次的供应链成员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3.供应链风险产生原因

Mason-Jones and Towil认为供应链中应该有五种风险源,分别是:

(1)环境风险源(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s):环境风险源主要是由外在不确定所构成的,可以分为政治风险源(如战争、政权更替等)、天然灾害风险源和社会风险源(如恐怖袭击等)三类。

(2)需求风险源(demand risk sources):任何在外向物流中有可能会发生的风险,都可以归类在需求风险里面;另外一方面,关系到产品需求的变动,包含了季节性变化、流行趋势变化所带动的需求变动、新产品上市或是有些产品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

(3)供应风险源(supply risk sources):供应风险源可以分为供应商方面和供应市场特征方面两类,供应商方面主要包含了供货商无法掌握需求变动、供应商方面的产品质量问题以及供货商无法跟上科技变化等等产生的风险;供应市场特征方面主要是指单一供应源以及市场产能的限制等导致的风险。

(4)程序风险源(process risk sources):程序风险源指的是在供应链中各伙伴间合作的执行或是连接方式,随着产品特性而采用不同的供应链策略时,特定供应链上的合作关系及执行方式也会随之改变。若是能随着不同的产品及市场特性采取适合的供应链合作程序,将可以大大降低风险。

(5)控制风险源(control risk sources):指的是在供应链中决策的机制(mechanisms)、政策(policies)或是规定(rules),其范畴很广,诸如订购量(order quantities)、批量(batch sizes)或是安全存量(safetystocks)等都包含在里面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来看,既关注这个系统外部的风险源,也要关注这个系统内部的风险源。

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对供应链风险的产生原因分为二大块:企业外部环境原因、供应链内部原因。

(1)供应链外部风险

1)经营观念改变

供应链的全球化:传统中企业生产在本地区,销售在本地区,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全球采购、生产和组装、销售,供应链已经全球化。基于这种决策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尤其是在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市场上,这是由延长的前置时间、较大的缓冲库存和潜在的高淘汰率决定的。

外包的趋势:为了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外包逐渐成企业的一项战略决策。比如,企业可以把配送、生产、会计和信息系统都外包出去。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一种强有力的观念,即较竞争者而言,如果一个企业集中精力从事自己具备细分优势的活动,那么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然而,除了掌控的丧失之外,外包同样带来其他风险,供应链任何环节或结点的失败都有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准确地说,供应链网络越复杂,环节越多,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2)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因政治变动因素使供应链传递产生阻碍,如战争、革命、内乱、对自由贸易之限制、国外税制与其变动以及及外汇汇率变动与管制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对于企业较难避免或控制,仅能自身调整以适应改变。

3)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来自自于天然灾害或是偶发性意外,如地震、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此类风险虽为偶发性风险,但一旦发生所造成的损害却是难以估计,仅能事前加以保险、防范,使损失降到最低。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产业及新产品三者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供应链阻碍,包括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及新产品的风险。因顾客需求不变,强调客制化造成供应上不断创新求变,以满足顾客之需求,而且现今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使产品线受到影响,而造成供应链的风险。

(2)供应链内部风险

1)组织风险

企业组织内部供应链的问题,由组织内部来探讨风险的来源,对组织而言,人员、设备及技术三者出现错误,都可能造成组织供应链的损失。

2)库存风险

库存是用于支持生产、生产相关活动、及满足顾客需求时所需使用到的要素,包括原物料、零部件、备用件、在制品、半成品与成品。而存货的存放地点、种类、数量及补货方式,都必须与整体供应链相结合,而风险则存在其中。当预测失真、偶发性流程问题、支持调度或存货系统出现问题时,均可能造成损害。

3)采购风险

采购目的必须要以最适当的成本,在适当的时间与正确的地点,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将产品或服务顺利交给需求单位。在采购的每一阶段隐含着风险,如采购成本过高,就可能使自身降低竞争力,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4)销售风险

主要目的在于使产品流动,达到快速响应顾客所订产品及符合生产进度。若发生运输设备故障或人为状况、缺货率严重,导致无法迅速响应配送,或是沟通不畅,以致于配送信息错误,均可能影响到配送风险及成本。

5)财务风险(financial risk)

存在于整体供应链中,无论上、中、下游皆可能受到外在环境风险或是内部营运状况问题,当特定债务人不履行契约时,就会对整个供应链产生风险,造成组织间财务损失。

6)伙伴关系风险

伙伴关系风险是指因建立于彼此间的信任关系下,一旦关系有所变化对于整体供应链将严重受损。

7)信息风险

在电子商务的时代,由订单至交货都利用网络来协助交易,若资料库故障或是系统错误,都会严重影响供应链间信息的传递。

参考文献:

[1]王燕,刘永胜.供应链风险管理概述[J].物流技术,2008(8):1-75.

[2]李明富.如何应对供应链风险[J].金融电子论坛,2011(4).

[3]陈晨.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根源及其评估[J].物流科技,2011(1).

[4]洪肯堂.供应链风险的分类与风险来源研究—基于文献回顾的方法[J].物流技术,2010,4.

第6篇: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管理 违约风险传染 影响因素

根据金融领域对组合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如果将供应链视为一个由成员企业所构成的信用组合,那么违约传染对供应链违约风险的影响要远大于因果传染的影响。而现有文献在探究供应链风险时,以定性分析供应链外部系统因素和企业特质对供应链风险的影响为主,尤其关注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等外部因素所引发的供应链断裂风险,而忽略了违约传染因素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违约概率的影响,这往往会低估供应链断裂及遭受价值损失的可能性,进而低估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基于此本文在提出供应链违约风险传染分析框架并分析违约风险形成及传染机理的前提下,以风险载体为基础系统总结了供应链违约风险传染的影响因素。

供应链违约风险形成及传染机理

如图1 所示,供应链违约风险传染主要组成要素是:

风险源。是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困难的不确定因素,是企业违约的前提,主要由因果传染因素、企业特质因素和违约传染因素组成。因果传染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行业环境等;企业特质因素包括管理因素、财务因素、物流技术水平、信用水平等;违约传染因素主要有企业间的关联关系、企业依存度、信息共享程度等,以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存在关系的形式加以体现。

风险载体。由于供应链各企业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当风险形成并超过供应链上某一节点企业的风险承受阈值时,该风险便会借助一定的载体向供应链中其他成员企业传递,所以说风险载体是供应链风险传染形成的必要条件,主要体现为资金、信息、人员、技术、契约和企业依存度等。

风险接收者。它是供应链风险的承担方,从风险接收者可以了解风险的去向,如果没有风险接收者,则不会产生风险传染现象。确定风险接收者有利于制定风险防范策略,有效的控制供应链风险。

在供应链具备以上违约风险传染要素的前提下,由于供应链企业间存在关联,当企业之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贸易行为时,各独立经营的企业主体都存在决策不全面、有限理性等问题,这就使得企业之间存在矛盾成为一种必然。一个企业发生违约,会通过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风险传递渠道即违约风险的传递载体传递给其他关联企业,使其面临风险。

供应链违约风险传染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前文所述,结合图2供应链的违约传染因素产生于资金、信息、人员、技术、契约和企业依存度中,通过这五种因素在企业之间的传递,使得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产生违约传染现象。同时,这些本源性因素在对供应链的影响过程中又衍生出一系列交互性因素,这些交互性因素存在于企业间贸易活动的各个环节,当受险企业的风险超过其风险阈值时,则会导致供应链违约风险的相互传染,甚至导致整条供应链的断裂。

(一)资金因素

资金作为企业间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供应链违约传染风险中属于主要风险因素;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会导致企业无法进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给其关联企业带来违约风险。

第一,资产的专用性。资产的专用性是指那些用于特定用途后很难再作为其他性质使用的资产。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中,如果企业甲是企业乙生产所需原材料的独家供应商,当乙生产规模增大时,甲必须同时增大产量来满足乙企业的需求,在甲企业只生产该原材料的前提下,如果乙企业经营困难、产品滞销,则甲企业由于资产的专用性较高,很难及时分配资金,将会受到较大的价值损失。因此,资产的专用性程度可作为影响供应链违约风险的一项重要的资金因素,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企业违约风险传染概率越大。第二,货款的偿付能力。表现为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资产来支付货款。货款的偿付能力低则会导致债务的产生,为其关联企业及时收到货款带来风险。第三,账务的处理能力。良好的账务处理能力能规范企业的资金利用行为、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形成对资金利用的内部监管,降低企业违约风险的发生;反之,则会使企业的违约风险概率增大。

(二)信息因素

信息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项关键因素,从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到顾客购买,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同时,信息的不确定性、不对称性等特点又使得信息成为供应链违约风险因素识别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共享程度。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因特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在各产业也得到了普遍应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将各个企业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信息共享程度低,则会导致供应链企业间的衔接与沟通不畅,甚至产生“牛鞭效应”,使得供应链下游企业对需求等信息产生错误判断,增大其违约风险。

资源、知识的交换程度。由于供应链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供应链上企业在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因此,资源、知识等方面的交换成为供应链上企业互相沟通、学习的重要因素,资源、知识的交换程度低会导致不同企业对同一现象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指的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因素,良好的合作伙伴有利于降低企业自身发生违约风险的概率,包括:

第一,合作伙伴的信用情况。良好的信用记录、履约意识、信誉状况将为交易的正常进行提供保障,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合作伙伴的违约风险,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第二,合作伙伴的选择。它是指企业对与其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企业进行选择,是供应链合作关系运行的基础。合作伙伴的产品质量、交货提前期、库存水平以及在产品设计方面都对关联企业能否正常运营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绩效优良的合作伙伴不仅会降低企业违约的风险,同时也能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第三,合作伙伴的自利行为。由于供应链上企业是具有独立经营权的决策个体,其在进行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置于决策的首位,当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和其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合作伙伴的自利行为会促使其首先考虑自身利益,这将会提高其违约概率,对其关联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第四,成员企业的道德水平。在企业对自身行为不必承担全部责任的前提下,因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利用信息不对称这一优势,企业会采取损害供应链整体利益或者其它成员利益的行为,由此严重损害了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利益,导致供应链竞争力下降,严重时会使整个供应链断裂、解体。

(四)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企业间技术、生产流程中所涉及的与违约传染相关的因素,主要体现为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供应链流程的协调性是指生产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在生产进度和投入产出等方面的协调配合程度,是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技术条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顾客需求日新月异,使得需求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只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相互沟通、协调一致,才能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企业的生产柔性是指企业的生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如果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生产柔性差,当风险来临时,其风险的应对能力弱,则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会很快超过其风险阈值,风险将以传染的形式传递给其关联企业。所以,企业的生产柔性是影响供应链违约风险的一项重要技术因素。

(五)契约因素

契约是保障供应链上企业间交易能够安全、高效实现的一项重要因素,企业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均由契约来体现。因此,契约的完备性以及解除合作程序的难易程度是影响企业间违约传染的重要因素。契约的完备性。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的有限理性以及周围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契约不完备成为一种必然,但当出现冲突时,较高的契约完备性会为交易双方带来有理可循的依据,降低违约风险发生的概率;反之,契约完备性较差,使得企业有可乘之机,会使其关联企业面临较大风险。解除合作程序的难易程度。解除合作程序的难易程度是指当一方违约时,企业与其解除合作关系的难易程度。如果程序复杂,则会使企业在继续受其违约影响的同时错过弥补损失的最佳时机,增大损失程度。

(六)企业依存度因素

企业依存度因素是体现供应链上企业间存在关联关系的关键因素,体现为某一企业对其他企业在交易、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依赖程度,强调关联企业的变动对该企业产生的影响效果。资金的依存度是指企业对其直接或间接关联企业资金投入的依赖程度。在持股或控股型关联企业中,持股或控股企业由于自身经营不善,而对其关联企业资金投入的突然减少,会对该关联企业的资金链正常运转带来威胁,甚至造成资金链的断裂。资金的依存度越高,企业受到的威胁越大,进而导致企业的违约概率增大。技术、贸易的依存度是指供应链上企业在技术服务和交易上对其他企业的依赖程度。如果企业在生产技术、产品的售后服务以及原材料采购等方面对其他企业的依存度高,当技术提供方或原材料提供商违约时,该企业就会面临技术问题无法解决、原材料供应不足等问题,使其正常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甚至对下游企业造成违约。因而,企业间技术、贸易的依存度越高,企业间违约风险传染的概率越大。

综上,由于供应链企业在交易、资产、债权债务等方面存在普遍的联系,当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时,供应链违约风险便会通过资金、信息、人员、技术、契约、企业依存度等载体在供应链企业间进行传染,同时在各载体传染的过程中又衍生出一系列交互性违约传染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供应链违约风险传染的发生。

结论

本文分析了供应链违约风险的形成、传染机理,对供应链违约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认为为了降低供应链违约风险传染的概率,供应链成员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必须对其资金、信息、人员、技术、契约、企业依存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科学评估其风险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抵御供应链违约风险的传染,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S. Tang. Perspectives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103(2)

2.王倩,T.Hartmannwendels. 信用违约风险传染建模[J]. 金融研究,2008(10)

第7篇: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过去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造成供应链的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对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造成巨大损失。1997年由于Toyota的刹车(brake-fluid proportioning valves)配件供应商出了安全事故,使其整车生产厂停产达数月之久。1999年,台湾发生的大地震影响了全球的电子信息产品供应网络,2001年在英国发生的口蹄疫影响了英国的畜牧业、旅游业和其他一些行业及其供应网络。2002年9月,美国西海岸发生工潮,港口关闭两周,由于美国西海岸是中远集团进入美国的主要门户,中远集团到达美国的集装箱船无法卸货返航,这使得中远集团两周内至少损失2400万美元,同时中远集团的客户也因此损失惨重。

目前对于供应链风险的研究主要还是对影响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单独的分析研究。如,Vokurka,Chod and Rudi,Gunasekaran andNgai,Gaur等人分别对供应链风险中的供应风险,需求风险,产品风险以及信息风险进行了着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供应链风险因素是多样化的,仅从某的因素人手进行供应链风险的评价,其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在目前的研究基础之上,综合考虑供应链风险的诸多因素,建立模型,提出了通过模糊评判的方法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并给出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二、供应链风险的评价指标

影响供应链正常运作的风险因素很多,考虑到各个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本文拟选择容易度量、数据采集方便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包括以下6个指标:市场环境,信息风险,物流风险,时间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具体如下:

(一)市场环境

供应链上的产品应满足顾客的需求,其风险会因经营的产品类型的不同而不同。若供应链上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行业里面处于垄断地位,那么这条供应链的稳定性相对要强一些,风险也就小。反之,稳定性就要差一些,风险也就大。

(二)信息风险

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一种情况是信号膨胀,管理人员依据市场潮流和信号做出同样的预测和调整,不知不觉中夸大了市场需求。第二种情况是不平衡定单,采购部门出于种种原因不能经常下定单,供应商会因得不到可靠信息而无法安排生产。这种对市场的不确定感,将会影响供应链上的所有部分。

(三)物流风险

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的不稳定将会造成物流配送的延迟,并导致供应物流的中断,从而影响到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运营。

(四)时间风险

生产提前期,订单完成提前期,完好的订单履行情况,供应链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的时间。

(五)财务风险

某些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可能会占用上下游企业大量的资金,如果其财务状况不够稳健,将随时导致对整条供应链的致命打击。

(六)组织风险

供应链过程是否贯穿组织部门并水平地协调与管理,系统的变动性,系统的柔性等。

三、供应链风险评估的步骤

(一)分析市场竞争环境

建立基于信任、合作的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明确市场和用户需求、产品类型和特征,分析现有供应链上企业存在的问题,对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能够比较确切的了解。

(二)确立评估的目标

对供应链进行风险评估必须明确评估的目标和评估程序、方法等。评估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对影响供应链正常运作的不稳定因素进行防范、控制,也是企业之间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可以规范和优化企业及企业间的业务流程,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三)建立评估的标准

供应链风险评估体系是进行评估的依据和标准。应结合供应链的实际情况,根据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稳定可比性、灵活可操作性原则,建立供应链风险评估综合指标体系。

(四)建立评估小组

评估小组实施对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工作。成员以来自制造、采购、质量、工程等与供应链其它企业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评估小组的工作必须同时得到本企业和供应链企业最高层领导的支持。

(五)分析、论证,得出评估结果

首先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链企业的生产运作等全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评价和决策,最终得出整条供应链的风险值,确定供应链的风险程度。

(六)给出供应链风险防范的策略

针对供应链评估的风险程度的不同,通过改进供应链上企业业务运作的流程或者采取其它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确保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实现共赢。

四、基于模糊评判法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方法

(一)模糊评判法

模糊评判法,也称模糊决策法。在供应链风险评估中引入模糊概念,从多个方面、多种因素对被评价者进行综合评判,作出决策。模糊评判的数学模型可分为一级模型和多级模型,在此仅介绍一级模型。采用一级模型进行综合评判,其基本要素及方法如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五、结语

供应链风险的影响因素是多样化的,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主要考虑了市场环境,信息风险,物流风险,时间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这六个关键的因素,提出了通过模糊评判的方法进行供应链风险评估的模型,并结合实例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第8篇: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 风险 弹性

问题的提出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核心企业和最终用户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同时又是集成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链,是目前企业竞争的一种主要形式。供应链上各企业相互依存,贡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但是由于供应链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不可避免的具有诸多风险和脆弱性。如何应对供应链风险和脆弱性,增强供应链弹性,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由此引发了对供应链脆弱性、风险和弹性的广泛研究,供应链弹性就是为了应对供应链的脆弱性和风险。

2009年,苏黎世的业务连续性协会对供应链弹性进行了调查,对201个给予回复的调查对象的情况进行统计,发现:

第一,四分之三的调查对象在过去的十二月里经历了供应链破坏,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衰退、H1N1、信息技术和电信的破坏。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调查者觉得供应链的破坏增强了。

第二,大约三分之二的组织感觉到他们在供应链的业务连续性方面仅是获得部分胜利;九分之一感觉他们完全胜利了;大约四分之一的组织要么没有尝试这么做,要么就是没有取得成功。

第三,超过五分之一的调查者认为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是供应商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的保证;三分之一的组织表达了同他们的供应商合作来提高和确保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的意愿。但是,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随着时间的延续,业务连续性管理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上述调查很容易发现,现在供应链所面对的风险越来越多,对供应链的破坏程度也越来越大,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应对供应链风险从而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建立弹性供应链从而确保企业业务连续发展是企业的必由之路。

供应链风险的定义及分类

从组织结构来看,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由具有不同目标且相互独立的经营主体组成。因此供应链的运作相比单个企业的运作要复杂得多,物资从供应商进入供应链到最后变成商品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经过了原材料供应体系、制造体系和分销体系中众多节点企业,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诸多环节,期间伴随着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发生。在这复杂的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供应链风险,增大了供应链的脆弱性。对于供应链风险,不同学者具有不同的定义和分类。

丁伟东(2003)认为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他将风险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其中,自然环境风险主要有水灾、火灾、地震、闪电、雷击、风暴、陨石、冰雪损害、火山爆发、山体滑坡、外界物体倒塌、空中运行物体坠落以及其他各种不可抗拒的原因所造成的损失;社会环境风险包括:独家供应商的风险、信息传递的风险、物流配送的风险、财务状况的风险、市场波动的风险、合作伙伴的风险、利润分配的风险。他利用模糊风险因素分析法进行供应链风险评估,并通过计算供应链系统可靠性来衡量供应链系统风险。

Martin Christopher和Helen Peck(2004)将风险分为企业内部风险、企业外部风险和供应链外部风险。其中,企业内部风险包括流程风险和管理风险;企业外部风险包括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供应链外部风险即环境风险。

此外,对供应链风险的定义和分类还有很多。本文主要在Martin Christopher和Helen Peck的基础上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划分,分为供应链外部风险和供应链内部风险。

(一)供应链外部风险

指供应链之外的风险,主要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自然风险,指由自然变化造成的风险,主要指自然灾害;人为风险,指由于供应链外部的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包括恐怖事件、战争等。

(二)供应链内部风险

指供应链内部可能产生的风险,以企业为基点,分为企业内部风险和企业外部风险。

1.企业内部风险。指企业内部所有活动可能产生的风险。如企业生产过程中断产生的风险或由于管理不当造成的风险等。

2.企业外部风险。指供应链中企业上下游可能产生的风险,主要分为需求风险和供给风险:需求风险,指相对于企业的供应链下游,由于市场和下游企业需求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供给风险,指相对于企业的供应链上游,对企业的供给产生了变化从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供应链弹性相关研究概述

为应对供应链风险,出现了供应链弹性的说法,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对供应链弹性的理解和定义,并提出了提高供应链弹性的各种方法。

Martin Christopher和Helen Peck(2004)认为,供应链弹性是“一个系统受到干扰后回到原始状态或者更新、更令人满意的状态的能力”。提高供应链弹性的措施包括:供应链再设计、供应链合作、提高敏捷性、营造供应链风险管理文化。

第9篇: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金融供应链风险管理

Abstract:Asthenewresearchareain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focusesthatcashflowshouldcorrespondwithinformationandlogistic.Duetothegoal,thispaperestablishestheguardingriskmechanisminfinancialsupplychain.ItishopedthatwhattheauthorpresentedinthispaperwillstimulatethedevelopmentofsupplychainmanagementinChina.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Risk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

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