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

基因工程辩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因工程辩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因工程辩论

第1篇:基因工程辩论范文

自2007年起黑龙江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阶段,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多年,但在大

>> 3+1模式下的会计实践教学探究 “3+1”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3”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1”教学模式 “3+1+1”模式下中职校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举要 “3W+1H”教学模式在IT职业技能培训课上的应用 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3+1”实践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1”教学模式F的实践教学 3+1教学模式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1+3”模式下的建筑专业制图教学研究 卓越计划“3+1”培养模式的第四学年实训教学 工科院校“3+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X”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矿物加工专业定向生“3+1”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的改革 “3+1”梯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述评 基于“3+1”课堂模式的英语教学策略 实施高中化学“3+1”课堂教学模式的体会 “3+1+X”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成效 “3+1”模式下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见解 “3+1”有效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1.2观看酷6网视频,内容为基因工程的工具和操作步骤,时间为6分56秒。并在相应的文本中梳理出基因工程的原理、工具和操作步骤,可以对照课本和教学视频进行总结,本任务满分15(视频参考网址)。

2.1.3情境分析:A公司负责B高中学生午餐的配送,为了让家长放心,组织学生家长代表参观整个学生午餐的制作全过程。在参观过程中,家长发现转基因大豆油的使用,并提出不能使用转基因大豆油。如果你是工厂的厂长,你会怎么做出合理的解释?完成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报告,要求报告内容简洁明了、观点清晰,字数在100字以内,本任务满分15分。

2.1.4完成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练习册中的10道题目,并进行作答每题2分。

在上课前1天,由组长收齐学生的所有作业,整理好本小组的疑难问题,交给笔者批阅,同时给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数,加以评价。

2.2课堂教学阶段

2.2.1自学检测(4分钟):如(1)基因工程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2)基因工程的操作水平在层次______________;(3)基因工程的结果______________;(4)基因的“剪刀”是___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5)基因的“针线”是______________;(6)基因的“运载体”有哪些?(7)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就课前任务的基本内容,教师提前出题难度不大,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成就感,这一环节采用抢答的方式,由班级C层的学生回答,答对加3分,答错不扣分。

2.2.2抽查学生的课前调查(3分钟):生活中有哪些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基因工程有哪些应用(课前任务的内容,了解学生的调查情况,让学生体会自主学生的成就感;会随机提问,有效分享加3分,回答不上扣3分)?

2.2.3对课前自主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精讲(7分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和困惑。学生会提出像这样的问题,如所有的质粒都是适合做运载体么?基因的“剪刀”只是用于提取目的基因么?为什么基因工程可以产生人们需要的物质?怎样检测基因工程是否成功?

2.2.4同伴教学,协作探究:设计转基因生物的模型(时间:10分钟)

问题情境:假如你是一名从事基因工程研究的科学家,请从下面选取材料或自定材料,大胆想象,“设计”一种转基因生物,将构建模型的文字指导复印后发给各组

棉花 ____大肠杆菌__ __梧桐树

具有抗虫基因的苏云金杆菌

人的胰岛素基因____ 水母的荧光基因

各种质粒____ DNA连接酶____ 多种限制酶

展示时要求:通过制作过程总结并叙述基因工程的步骤和基因工程的概念。

(教师巡回各组间,抛出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会适当地对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补充解释或是拓展延伸。评价从整个小组活动的参与度、协作精神、动手能力、人员合理分配四方面给分数,满分20分)

2.2.5小组展示、质疑、释疑(11分钟):评价从语言的清晰程度、表达的准确性、操作过程的顺序三方面进行,以小组互评(满分20分)和教师点评(满分10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2.6学生辩论(5分钟):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根据课前学习任务中的情境分析,学生以报告形式说出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自动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2.2.7当堂检测(5分钟)(进阶作业,课前设计好):在课堂教学最后,根据课堂上的同伴教学、合作探究评选出优秀小组;根据课前学习任务的分数和课上获得的分数相结合,在A、B、C三个层次上各选出一名优秀个人。

3.应用“1+3教学模式”的体会

“1+3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发现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1+3教学模式”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即使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树立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2]。

参考文献:

第2篇:基因工程辩论范文

1 “基因工程制药”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的定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另外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利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如今的生物技术正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基因工程制药”涵盖了研发基因工程药物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研制技术比如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干扰素等新药的原理、方法、技术路线。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尤其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大了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的生物制药行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但大多依靠国外进口,缺乏自主产品。随着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基因治疗正在快速发展,在2011年,美国医学界就首次提出了“精准医学”的概念,2012年10月,?W盟批准了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uniQure公司的Glybera,2015年年初,奥巴马提出了“精准医学计划”,引领了一个医学新时代,促进了基因工程制药研究新药的迅猛发展。作为医药行业的技术人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跟上国际同行的步伐,相互切磋,才能更好地掌握基因工程药物理论和新技术,为医学新时代的生物药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创新出自己的产品。基于以上,开展“基因工程制药”双语教学是必要的,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国际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医药行业服务。

2 “基因工程制药”双语教学实施方法和思路

2.1 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素质的必要性和应对措施

双语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之外,同时学生的外语水平和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也要在双语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对任课教师有一定的要求。教师是双语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语水平高,具有用外语解析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能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仍然有限,高职院校教师从总体上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专业英语水平不错,能查阅国外专业文献、科研能力较强,但利用英语交流表达上有所欠缺;二是英语专业的教师听说读写能力水平较强,但专业知识不够。教师的英语水平和学科知识等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提高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教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主要措施就是学校选派有能力的教师参加国内双语教学研修班和赴国外求学。教师通过研修班的培训学习和国外相关课程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专业水平以及写作能力,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参与双语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双语教学教师团队的师资水平,为培养国际性的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2.2 确立适度的教学模式

“基因工程制药”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基因工程制药研究体系的基本原理,掌握基因工程制药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基因工程制药研究方向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国内外文献及国外相关网站了解医药行业知识的最新进展,成为与时俱进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彻本课程知识目标,以制备基因工程药物产品为主线,围绕基因工程制药的一般流程、基因工程制药常用的载体、基因工程制药常用的酶;基因工程制药常用的技术五大模块为体系进行课程的整合与设计。国内常见的双语教学模式一般有3种,分别是沉浸式教学、保持型教学和过渡型教学。针对我国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对英语授课的接受能力普遍偏低的特点,高职院校一般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课堂上合理安排两种语言的教学比例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料PPT是英文,授课全部用中文这种形式化教学是不可取的。提倡比如基因治疗、免疫球蛋白和干扰素等重点概念用英语讲,配以中文解释。知识简单的绪论和实验过程中简单的技术路线等章节用英语讲,而在知识较难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多用汉语教学。不论用英语还是汉语,都应围绕将语言作为载体传授学科知识的基本点来开展双语教学。

2.3 选择合理的教材

合适的英语原版教材和参考书是双语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国外原版教材具有原汁原味,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结构鲜明,权威性强等特点。一些本科院校中文教材选定的是李元的《基因工程药物》,原版教材选用的是Gene Cloning and DNA analysis(T.A.Brown),中文教材与原版教材内容相符的章节用来作为双语教学的内容。但是国外原版教材费用价格偏高、书中内容信息量大、专业理论知识深和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偏弱,接受能力不强等都是实际情况。高职课程教学大纲重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选用国外原版教材显然是不合适的。目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的双语教材还比较少。因此,高职院校相关学科教师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对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改编、整合,整合成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双语教学目标的教材。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教材配套中文讲义,方便学生理解,以期保证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2.4 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

有学习兴趣就有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基因工程制药”课程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双语教学。比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多介绍比如基因治疗,精准医疗这些前沿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科学知识和新技术在不断变更,唤起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在理论课授课中,开展双语教学可以穿插“汉中有英,英中带汉”的方式进行,应以汉语为主(70%)、英语为辅(30%),以此来缓解听课疲劳。将重点概念比如基因治疗,免疫球蛋白等用英语表述,汉语注释,把握?y易深度,有层次性,在介绍治疗肿瘤的基因药物等这些新技术时,准备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微课内容(具有英文背景的),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同时,教师应积极地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研讨式、启发式和辩论式等创造性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因工程制药”也是一门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程中可采用小组教学,在PCR克隆技术、质粒DNA的转化等简单实验中,实验步骤可以用英文讲授,实验结果用中文论述,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与教师沟通,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2.5 教学考核

双语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时成绩和课程期末考试二者结合到一起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可以结合课程进度来布置作业,可以选取一个专题如Gene therapy、Insulin secreting gene engineering等,课后分组讨论后查阅文献,制作成PPT,鼓励用英文演讲,教师和同学共同进行评分。学生在完成专题作业过程中通过NCBI、EMBL、中国生命科学论坛、生物秀等网站,了解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行业的最新进展,同时,通过查阅外文文献和国外网站,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增加了词汇量,也提高了用英语解析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也能训练他们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课程期末考试,试卷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这几种题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出题形式全部用英文命题和用英文作答显然是不合适的。应采取中英文混合形式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用英文命题,选择题、判断题和论述题用中文出题。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用英文作答,其它题型用中文作答,也可增加英译汉和汉译英题型。这种形式既能考核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考核英语水平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保证双语教学学习和教学效果。

第3篇:基因工程辩论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概论;授课内容;讲课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58-02

《生物技术概论》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性课程,也是生物技术基础知识和前沿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通过向学生讲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区别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趋向,初步掌握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能源、环境、食品及工农业领域的科学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并使其具备向生物学其他相关领域发展的基础知识,如生物工程、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作物分子育种、动物育种等,让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空间[1]。

作为生物技术系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生物技术概论》课程内容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比较多。而且在我校又是新开课程,面临的问题更多。通过几届学生的学习,作者有以下几点的心得体会:

一、适时选择授课内容,控制课程内容深度

生物技术概论是涵盖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十分广泛。我校选取的课本是由宋思扬、楼士林编写的《生物技术概论》(科学出版社,第三版),该书全面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及其应用领域。内容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以及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医药、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还概要介绍了对生物技术发明创新的保护以及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等。全书几乎涵盖了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的所有内容,就一般院校的计划学时来说很难一一讲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授课时对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删减,侧重结合专业特点,对部分教学内容做适当拓展与延伸,以期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我校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学生的专业方向是制药方向,因此在授课时加重了与医药相关部分的内容讲解。比如在介绍细胞工程时,学生重点掌握的是动物细胞工程。而对植物细胞工程比如人工种子的研制、单倍体的诱发,只求学生能够有初步的了解。而在讲解生物技术应用时着重介绍了生物技术在制药和医学领域方面的应用,在讲解时授课老师先搜集生物技术药物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技术,配合动画、影音,务求能让学生能直观和深刻地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另外生物技术概论属于承接学生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专业课(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性质的课程。在授课内容选择上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虽然生物技术概论中已经包含了四大工程的内容,但学生还将分别对这几个工程进行专项的学习。因此本门课程的授课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整个生物技术脉络,做到深入浅出。

目前的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不可能一一进行介绍。因此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讲授[2]。本校将生物技术概论安排在大三上学期讲授,学生已经有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基础,比如: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1.采取互动式教学。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尤其是它的应用更是非常广泛,很多应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备课时除了书本知识外,还需要授课老师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力求把最新、最热的生物技术资讯传递给同学。在某些章节也可让学生结合课本,查找文献,自己完成课程的讲授。通过这些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刺激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授课资源,一举两得。

在备课中还注意收集图片、动画和影音,力求把枯燥的生物技术理论讲得生动易懂,让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进行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课后复习[3];针对大家关注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如在讲授绪论部分以后,组织学生进行“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之利与弊”讨论,让其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后期讲授生物技术安全性时,再让同学们重新讨论“现代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议题。通过整学期的学习后同学们对此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看法也会有所改变。这样对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以问题为导向,启发性教学。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科研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讲授中就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研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转基因技术时,就让学生对目前社会上针对转基因的几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思考。转基因技术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它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武器?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能有效规避转基因技术的风险?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另外在讲解完生物技术四大工程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后,可以结合医学院校特点,在讲解基因治疗时设置几个具体病例,如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和乙型肝炎,先让学生寻找不同病例的治疗方法,通过治疗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基因治疗和普通治疗方法间的区别。

三、加强双语教学的比重

双语教学是授课发展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双语教学涉及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双语教学的接收程度也不一,不能因为一味强调双语教学而挫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时调整,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4]。

我校已经有很多课程部分采用双语教学,针对生物技术概论的特点我们加强了双语教学的比重,采用“混搭式”教学方法,在授课时将部分课件和参考文献完全替换为英文原版。采用双语教学和原版教材搭配,能使教师快速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并且使得学生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外语听、读、写能力,最终达到能自如地看英文文献和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在今后的课程中我们还将安排学生自己完成英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

四、课程发展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应用于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领域,尤其在医学和药学上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很多非生物专业学生也对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发挥,今后可以将《生物技术概论》作为一门非生物专业选修课针对全校学生进行讲授,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5]。以上是我根据《生物技术概论》几年的讲授所总结出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希望能给其他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老师一些借鉴。

总之,我们在教育中力求把枯燥的生物技术理论讲得生动易懂,让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进行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课后复习;针对大家关注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如在讲授绪论部分以后,组织学生进行“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之利与弊”讨论,让其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后期讲授生物技术安全性时,再让同学们重新讨论“现代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议题。通过整学期的学习后同学们对此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看法也会有所改变。这样对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思杨,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

[2]薛金爱.浅析《生物技术概论》的教学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6):224-225.

[3]王国霞,赵奇,杨玉珍,等.《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9-121.

第4篇:基因工程辩论范文

先出现一阵阵鼻痒,接着便是一连串的喷嚏,还有流不完的清涕,在众人面前尴尬不已。过敏性鼻炎在医学上正规称法是变应性鼻炎。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 000万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大多数是青少年。变应性鼻炎对躯体健康的危害也许不大,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却不能小觑。

青少年对未来的生活满怀憧憬,喜欢结交朋友,在各种场合善于表现自己。而变应性鼻炎的流清涕、打喷嚏等症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社交活动。有时怕花粉诱发疾病,不敢和同学们一起去郊游;有时担心在讲演、辩论会等各种公开场合无端受到干扰,因此只能一次次放弃宝贵的机会。曾经有一位小朋友,因为在钢琴比赛时不得不去对付清涕,而失去本该属于她的桂冠。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变应性鼻炎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抑郁的消极心理,对自我形象的不佳而感到烦恼。

除了喷嚏、清涕等症状外,变应性鼻炎患者常伴有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下降、失眠等症状,这些都会影响患病青少年的学习,导致成绩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家长的失望和不满,同学们的轻视,自己的内疚和自责感。近千名青少年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种心理状态普遍存在。在这些患病青少年中,42.6%常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焦虑;43.2%承认自己做事总是信心不足;40.1%遇到同学或不常见的朋友时,经常假装没看见;56.2%在看书和学习时常走神……毋庸置疑,在如此内心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将很难适应今后日趋激烈的竞争。

第5篇:基因工程辩论范文

一、丰富学生情感

1.丰富审美情感。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其中渗透着自然美、生命美,教学中应用具有文学色彩、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用诗句名句,可以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

2.丰富道德情感。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最能反映其教养程度。若要提高学生素养,丰富道德情感不能忽视。

学习“基因工程的应用”时可以先播放一些相关视频,使学生了解动物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从而对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感等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生物武器”时,以炭疽杆菌为例,评述科学技术在恐怖组织中的不当应用,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学习基因工程、动物细胞核移植、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时请学生讨论、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法律、法规中得到体现、升华。

3.丰富爱国情感。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稀种类、悠久的作物栽培历史、取得的生物科学成就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培养科学态度

1.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生物科学史中,科学家客观地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研究生理特性,踏踏实实地做好生物学实验,实事求是地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这种务实求真的态度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在遗传规律教学中,可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历时8年用豌豆做实验材料,不厌其烦地进行了大量实验,他虽身为神父,但不受宗教影响,始终坚持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揭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成为“遗传学之父”。

2.培养钻研的科学态度。

科学家坚强的毅力,不畏艰险勇于钻研的态度,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要善于利用时机,强化钻研态度的教育,久而久之,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中,可介绍沃森和克里克在第一和第二个DNA模型失败的情况下,没有气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完成了DNA模型的构建;使学生懂得科学成果的取得是科学家长期锲而不舍钻研的结果。

3.培养合作的科学态度。

学会合作是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氛围。

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一课中,要求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代表磷酸、脱氧核糖、还有含氮碱基的塑料片都是零散的,要把它们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在内,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在外的原则,用两根粗铁丝和钉书针把这些零件固定起来成为模型。单凭个人的力量来操作这样一个实验是很复杂的,但是如果几个同学同时来完成一个模型的固定就容易很多,并且不影响各自对DNA分子结构的学习,这样做的话还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形成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的意识。

三、领悟正确价值观

1.领悟正确生命观。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它蕴含着许多生命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萌芽、发育与成长的不易,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神奇与宝贵,进而培养学生尊重、关爱生命的意识。

在教学“生物的进化”一节时,用多媒体展示生命产生的艰难,进化过程中任何一点差错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由此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生命产生后,物种的延续需要个体的繁殖。在学习“受精作用”时,播放动画课件,并讲述:“在生殖过程中,每次参加受精作用的数有1亿左右,最后只有一个最健康、最具生命活力的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在母体的子宫中孕育成熟,通过分娩,一个小生命才来到世界……”由此使学生体会到生命来到世界是不容易的,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与关爱。

2.领悟正确伦理观。

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由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引发的伦理困惑正冲击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和观念的碰撞。

学习“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时,教师可在课前确定辩题“是否能克隆人”,布置学生查阅克隆方面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赛使学生明确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的伦理道德难免有冲突,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以人类幸福为最终目标,让科技符合伦理,就会将生物技术的负面影响缩小到最小程度,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

3.领悟正确生态观。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使他们明确自己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备知识。

第6篇:基因工程辩论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它能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浅谈我的看法。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首先得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那么如何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生物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与我们的生产及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涉及饮食、健康、环保、医疗等各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若能将现实生活问题及学生关注的话题作为课程资源,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基因的表达》一节时,可先引入电影《侏罗纪公园》中人类让恐龙复活的设计思路,以激发学生对基因表达过程的思考;在学习必修三时,我们可以多讲些与人类健康有关的话题,如:艾滋病、肥胖、糖尿病等;在学习选修三时,可给学生讲些人类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许多新成就与突破,如:转基因的许多成果、克隆动物、试管动物等,同时还有存在争议的英国的杂交及美国的人造生命等热点问题。相信,浓厚的学习兴趣必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基础。

二、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传统的教学模式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①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来尝试锻炼,养成主人翁意识,敢于发言和乐于发言,勇于提问、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单克隆抗体》一节中,传统的方法是老师讲解完过程,再讲解注意事项。那么,现在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讲解, 讲完后,再让其他同学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并通过讨论解决,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会从“定势”中解放出来,学会思考,学会学习。②教学方式最优化、多样化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从而造成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退化。新课标下,要改变教学方法,使之最优化,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 比如,在讲《生物技术的伦理道德》时,可穿插视频播放及组织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开展;讲《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时,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总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机会。

三、重视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动脑去思考、理解知识的一个“先学”过程。预习好了,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难点,弥补自己的漏洞,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学生的课前预习方面应做哪些工作呢?①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生物学科知识比较零散、繁多,在预习时应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何时学、怎样学。②建立预习监督反馈机制对学生的预习结果及时检查,可以通过作业、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

四、课堂评价的激励化

激励性课堂评价,是指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强调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

评价不但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间差异及不同班级差异。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即在纠正其错误的同时,对其优点加以肯定和赞赏。优点不局限于知识方面,也可以是其他的,比如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等。记得有次我让学生讲有关《生态工程》的一道题,学生是用物理方面的能量守恒定律来分析的,虽然有些牵强,但我还是表扬他善于发散思维,物理学得好。这样的评价不但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而且可增加学生的胆量及自信,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总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慢慢培养,我们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也使生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第7篇:基因工程辩论范文

[关键词] 学术沙龙 继续教育 医学

为了有利于学术研究、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医学继续教育的学习氛围,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教研室于2005年1月开始主办每月1期的“医学继续教育学术沙龙”,公开进行学术自由辩论。沙龙的主持人主要是本院和其他院校的国内外学术带头人,学术沙龙内容涉及儿科学、妇产科学、内科学、病理学、遗传学、生物医学、循证医学等多种学科,参加人员主要为本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人员、进修生和研究生。参与者均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纯清事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期学术沙龙的热烈讨论的气氛均深深感染着我,学者们发人深省的发言,时常在我内心中激起了波澜,催促我执笔写下了关于医学学术沙龙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的一些个人观点。

一、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院儿科教研室的“医学继续教育学术沙龙”已经主办了40多期,成绩是显著的,但亦发现了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在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1.新的疾病谱对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的挑战

疾病谱是指某一地区危害人群健康的诸多疾病中,可按其危害程度的顺序排列成疾病谱带。不同的地区,疾病谱不尽相同,具体的疾病谱可指导当地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部署防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迁移、社会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我国“疾病谱的迁移”和“新疾病谱的发生”。既往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如霍乱、鼠疫、天花、回归热、斑疹伤寒、黑热病等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主要杀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和禽流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新的威胁。如1918年西班牙禽流感,在一年之内席卷全球,患病人数超过5亿,死亡人数近4000万。2003年SARS全球流行,几个月内席卷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甲型H1N1流感,也在几个月内席卷全球116个国家(截止2009年7月3日),患病人数达89921例。

由于“疾病谱的迁移”、“新疾病谱的发生”和全球“微生物一体化”等原因,医学实践要求医务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理论,而传统以课程体系为框架的医学继续教育,主要强调的是“三基”,缺乏新的医学实践,不适应疾病谱的快速变化。

2.新技术对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科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部分传统的理论基础和医疗技术已逐渐被新的科学结论、新技术和新的发现所取代;经验医学已被循证医学所取代。医学知识日新月异,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对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形成了挑战。

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和克隆技术等成为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新手段。基因缺陷导致了许多种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经对其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临床,十分引人注目。如2000年,Celn-Bey-Abina等成功对5例X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疾病患儿实施了基因治疗。对心血管病和其他慢性病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的先进知识,有助于降低它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心血管病生物靶向治疗、介人手段在心脏瓣膜病高危患者中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医生对许多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如基因芯片、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等技术有助于医生更快、更准确对病原学进行诊断。新的、更有效的药物、疫苗和其他治疗方式也几乎是每天都在被引进临床和应用,如禽流感流行不久,相应的疫苗已经应用于临床。同时,通讯技术的革命,使医学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和快捷。这些现状要求对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以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

3.传统的医学教育缺乏学术探讨

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主要强调“三基”,对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少进行公开的学术争论。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中常见的形式是学术讲座,只讲述,不进行学术争论。同时,传统医学教育也缺乏“大科学”观念,很少与社会交流,与其他学科交流,使自己的学科处于封闭的状态,这与目前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医学发展规律相悖。不争不明、不交流就不能发展,所以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无生气,无创新,发展缓慢,成绩平平。

二、学术沙龙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继续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顺应科技时代,与时俱进,必须对其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医学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平等”、“对话”、“理解”与“宽容”是学术沙龙的灵魂。“以灵活多样的主题、开放的组织形式和自由交流的学习氛围”为主要特征的学术沙龙作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于培养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独立探索的学术能力、创新思辨的学术品质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他有利于增加讲与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讲和学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和学科发展,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医学继续教育学术氛围。

1.学术沙龙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鸣

学术沙龙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鸣。不辨不明,不交流就不能发展。由于个人知识范围和认识深度的局限性,医学工作者对自己经验性和创新性的观点主观认为是正确,但是,当把它展现在众人面前,进行辩论时,可能部分观点非常陈旧,可能不符合新的理论,可能不符合循证医学的观点,其观点在学术沙龙上将被批判得“体无完肤”。因此,我们的自己的成果不能“孤芳自赏”,应该让同行对它进行客观的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这无疑是对学术沙龙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的最好诠释。学术沙龙不仅可以调动众人的头脑进行共同思考,发挥讲与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开展有效的争鸣,达到辨明是非,选择最好理论和观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医学教育氛围,这无论是对个人医学实践,还是对整个学科的发展都有着无可限量的促进作用。

2.学术沙龙有利于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

疾病谱的迁移,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高科技不断渗透,要求医学从业者不断学习先进的实践、理论和医疗技术。每一个学习者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看待问题与选择信息可能完全不相同,信息加工也不相同,获取知识非常有限。医海无涯,学科交叉,即使针对某一个问题,每个人不可能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正确理解。因此,现代医学教育认为医学学习不是一种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从“大科学”角度,共同学习,共谋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还有利于学科的交叉和发展。

学习共同体,即学习活动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完成。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学术沙龙正是这样一种学习共同体,因为智慧的火花只有在心灵撞击中才能绽放灿烂的花朵。在医学继续教育学术沙龙中,参与者通过对话和辩论,认清事实,同时,可以吸收不同的观点,完善和提炼适合自己的信息,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主动构建对自己富有意义的新的认知体系,共同进步,适应了现代医学发展和医学继续教育的要求。

3.学术沙龙有利于科技创新

讲授是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注重知识灌输,把接受普遍的、确定性的客观知识作为教育的目的,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传统的继续教育是为了达到与客观世界一致的认识,所有学习结论都具有同一性和同步性。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局限了学习者的知识范围和热情,还严重阻碍了医学科技的创新。

对话和争论有着丰富的继续教育意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宣告: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是2l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参与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是学术沙龙的基本特征。“在具有交往精神的讨论中,没有所谓的最后原则,也没有自始至终不变的立场。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信奉的讨论原则,都是在讨论中形成的。”这种特征解除了讲授形式的封闭性、单一性和确定性,增加医学继续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非确定性。多元性和非确定性意味着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的自由、深度和意义的层次性、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继续教育必然从静态、封闭的学习框架转向动态、开放的共同学习体系。科技创新的闪光点在对话和争论中,通过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生根发芽。同时,需要自由的民主的讨论氛围,才能开展有效的学术争鸣,学术沙龙提供了其所需的自由民主的环境。当不同学科方向的学习者进行交流与对话时,参与者的探索欲望与反思雄辩的兴趣使这种不同经验与思想的交叉传递,不同知识领域的横向联系,常常会使人耳目一新,倍受启发。另外,在近乎苛刻的争论与探讨中,常常会形成更深层次上的认识,从而达到科技创新。

第8篇:基因工程辩论范文

传统的生物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制约了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打造有效生物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开展合作学习,重视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融洽宽松的教学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提出重点问题,用动作、语言和表情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信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尊互爱、平等相处,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出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把生动有趣的生物故事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配以教师启发性的提问,使高中生物课堂更加精彩,充满生命活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2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实现互动合作

高中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当他们看到见所未见的情境、听到闻所未闻的事情就会产生好奇心,产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注意力特别集中,急切等待事物的发展结果,学习过程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激素调节》内容的教学,教师让学生观看呆小症、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肢端肥大症以及甲亢患者的图片,通过图片引出课题,当学生看到这些怪异的人体图片时,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有的学生主动站起来给大家讲见过的患者情景,讲解中还穿插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好奇地睁大眼睛,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学生们有的翻书找答案;有的争着举手发言,课堂成了辩论的赛场,生机无限,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课堂交流的效率。高中学生要强好胜,在课堂交流中采用比赛、设疑等交流方法,符合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提高学习热情,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活了思维,在接纳、审视别人见解的同时,培养了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在相互交流、争论、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同学分享成果,实现共同发展。例如,在“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的活动中,采用比赛的方法,激励学生竞争,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实施,实验结果的展示等各个实验环节,进行比赛,材料选择是否合理,实验设计是否完善,实验过程是否顺利,实验结果是否有效,学生在比赛中各显身手,别出心裁,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了创新能力。

3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精彩纷呈

第9篇:基因工程辩论范文

生物技术专业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基础专业,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从而折射出许多急待改革的问题。为此,基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以及与该专业本科生的座谈交流和对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的实地调研,并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高等农林院校应通过明确有别于其他科类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精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的实施,实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

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教学评价

近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伴随着生命科学的新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能源等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满足生物技术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外的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有337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经过20余年的不断改革和优化,我国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办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这导致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特别是农林类高等院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甚至被教育部列入10大“红牌”本科专业。由此可见,从整体上看,我国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笔者在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座谈交流,还到部分高等农林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其他科类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界定,生物技术专业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是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1]。生物技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以培养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承担着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责任。因此,促进生物技术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倍显重要。截至2015年,在全国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337所高校中,农林类高等院校占36所。其他科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培养的是具备生命科学基本理论以及较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其主要特色是培养大众化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其缺乏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细分,所以难以满足我国生物技术行业发展对基本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已有36所农林类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但是大多没有确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前文所述,尽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已经明确了相对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并不完全适用于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从现状看,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过于注重学校整体的农林特色,着重于培养传统的农林人才,而对在农林业发展中发挥同样重要作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各高等农林院校在主打自身农业、林业特色的基础上,应结合各自院校的历史发展优势、地方发展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进一步细化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具有农林素养的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人才,从而发展各具特色的或本校独有的生物技术专业教育。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作为一所多科性高等农林院校,其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确立了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和核心技能、了解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因此,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竭力塑造独具特色的富有生态性和应用性的创业型专业人才。目前该专业已发展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笔者发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非是主流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通常情况下,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考研和就业。但是,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没有针对2种毕业去向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引导,所开设的课程都是统一的。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为毕业去向不同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考研深造的学生,设立了考研强化班,并强化了理论性强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注重引导其更多地掌握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方向的实用专业知识,从而使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了适应不同科类高校和不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应结合各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从满足学生毕业去向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所谓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首先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学习意图,将其分为工作就业、考研深造、实践创业及其他4类;然后根据这4类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服务。第一,针对毕业后意向工作就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充分发挥“产、学、研”教学模式的优势[2],大力鼓励学生到企业部门、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实习;同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联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外,以细化的就业需求为导向,为该类学生开设普通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等方向的模块化课程。第二,针对毕业后意向考研深造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大胆借鉴某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尽可能为该类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辅导,以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型人才。例如,可开设相应的辅导班,强化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第三,针对毕业后意向实践创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要求,将学生的学习实践直接引进实验室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者引导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开展实践,以切实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生物技术专业,其他学科专业也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学习或工作的内容与所学的本科专业并不相关。针对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学习或工作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从该类学生的需求出发,适时适当地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以便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是一门涉及领域多、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的新兴的综合性生物学科,是现代生物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产物。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主要涉及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6个方面,这些课程从教学的角度又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部分。

(一)理论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课程主要有“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育种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信息学”等,以及相应的生物类实验课程。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看,对教师来说,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4年的教学时间里完成上述课程的教学,显然是任务繁重、困难重重的;同样,对学生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并吸收理解如此多的课程知识也是不切实际的。为此,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解决办法是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选择性地开设其中的部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同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行。此外,现代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决定了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更新,理论知识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完善,这使生物技术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在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时,一定要紧跟生物技术的发展步伐,积极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理论知识最新、课程内容均衡、教学时间安排合理、专业匹配一致。同时,课程设置还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理论技术类课程;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工程实践类课程。以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为例,其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的设置开展理论教学。其中,专业基础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1、2学期,专业必修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3~6学期,专业选修课则伴随专业必修课穿插安排在相应的各学期。笔者通过对2003~2014级的116名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和在校生开展的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发现,“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等专业课程受欢迎程度普遍较高。学生普遍反映这些课程的系统性强、应用性强,能够学有所用。而“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等专业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则较低。

(二)实践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郑世英在《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充分阐述了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3]。同时,有学者指出,在就业市场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社会生存的重要资本[4]。由此可见,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注重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强调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各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仍然只是覆盖课程实验、生产实践、学科竞赛和自主实习等几个方面。可见,通过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培养的做法在高等农林院校尚未得到全面的推广。笔者通过深入了解也发现,多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过于形式化,再加上部分学校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低,所以看似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所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为了有效地调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增强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和实际需求的适应性,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建设应强调多元化、自主化和时代化。首先,在课程实验方面,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要打破原有的以综合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格局,针对每门专业课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其次,在生产实践方面,高等农林院校要积极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地方行政部门等组织机构合作,为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争取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到农林生产一线去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再次,在学科竞赛方面,高等农林院校除了要提供一定的设备和经费予以支持之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将学科竞赛成绩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体系,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参加学科竞赛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会合作、敢于大胆创新。最后,在自主实习方面,考虑多数高校在本科阶段的第4学年已基本不安排课程教学,所以建议高等农林院校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自主实习安排在此阶段进行;同时,建议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岗位和工作内容等,而学校和实习单位只需做好监督验收工作。这样,可以使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准毕业生亲身感受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氛围,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校园学习环境过渡到社会工作环境。

四、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

(一)现状与问题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或基础教育,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院校广泛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其主要特点就是“满堂灌”,所以培养的人才“平而不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5]。同样,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也不例外,通常是教师一人讲得热火朝天,而学生“各有所为”,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通过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各年级学生座谈发现,学生对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①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②课程内容不够吸引人;③教学方式存在部分不足;④教室等硬件条件有欠缺;⑤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学生反映的问题,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想改变现状、解决问题,首先,要改变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推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反转式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其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最大化地利用学校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及网络资源的优势。例如,笔者在“细胞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实施了课堂讨论法。首先,笔者以细胞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为基础材料,向学生传授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中穿插部分视频展示,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时的注意力。其次,在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后,笔者通过布置自主性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细胞工程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和论述,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后,在学生完成相关资料的搜集和课程论文的撰写后,笔者要求学生针对某些共通性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以使学生彼此交流各自学到的知识。课堂讨论法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之后的课程教学评价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五、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

(一)现状与问题

有了好的课程教学模式,还必须辅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评价和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所以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完善。目前,各高校的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占据的比例过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最终的卷面考试成绩[6]。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考高分,而不是为了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导致部分学生应付完考试便不再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知识遗忘率较高。可见,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缺陷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悖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改变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种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既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准确与否,更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并基于这两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价[7]。

(二)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对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首先,要适当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其次,要细化平时成绩的构成,将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并且明确评分标准。例如,如果以百分制计算课程考核成绩,那么可以规定平时成绩占6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40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2部分:①平时表现占40分,主要对出勤率、课堂活动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平时综合表现等进行考评;②实验或课程论文完成情况占20分。将实验或课程论文成绩纳入课程考核成绩,通过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查找文献、筛选资料以及写作表达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此外,课程的期末考试也要打破传统的笔试答题形式,应尝试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8]或网络在线答题等灵活高效的随机测试形式。这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可以降低教师的评阅难度和工作强度。

六、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现状与问题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及其质量和效益做出客观的判断与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和激励师生的重要手段[9]。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评价大多采取师生互评的做法。通常,师生双方通过网上教育系统或纸质问卷进行评价与反馈。部分高等院校考虑到学生数量多而采取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做法。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通过师生互评进行教学评价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①参与评价的学生往往抱有应付的心态,而且学生评教难以保证客观公正,考评“全优”的现象较为普遍;②教师对学生评教的结果存在不重视的现象,不能及时做出反馈,个别教师甚至完全忽视教学评价环节。

(二)改革措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各高等农林院校应建立符合生物技术专业教育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明确教学评价对象的主体应包括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其次,采取师生互评、师生自评、阶段总结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其中,师生互评旨在提高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度,师生自评旨在提高教师、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度,阶段总结旨在提高师生对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认知度。为此,浙江农林大学组建了由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学负责人和生物技术专业资深专业教师组成的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由其负责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招生方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考评方式、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实施,以及加强对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总之,我国生物技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改革不能急于求成。各高等农林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积极主动借鉴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紧随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关注生物技术发展创新的动态,在国家、政府、企业、高校、师生之间搭建起一座生物技术的桥梁,以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向着国际化、高效化、优势化的方向迈进。

作者:王正加 唐永超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

参考文献

[1]王俊丽,聂国兴.高等教育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99-102.

[2]符晓棠,尚文学.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造就工作上适用人才———试论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7-19.

[3]郑世英.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培育,2009(8):66-67.

[4]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5]杨维霞.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055-15056.

[6]龙明秀,许岳飞,何学青,等.农业院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牧草栽培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1):42-44.

[7]郭庆梅.高等医药院校应重视“中药与生物技术”的教育[J].药学教育,2000,1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