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

高校科研奖励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科研奖励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科研奖励办法

第1篇: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作用于人的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通过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以制度化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①激励机制的构建是指组织为实现其目标,根据其成员的个人需要,在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前提下,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统一。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一所高职院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学校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学校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把激励理论引入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是为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引导教师朝学校预定的目标奋斗。用适当的方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努力去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实现学校的既定目标。通过激励手段,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升教师自身能力,最终达到提升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目的。

高校教师属于高知识型群体,追求自主和独立,有强烈的赢得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所以,在选择激励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尊重高校教师不同层次的需要。教师工作的目的首先是获取外部的经济报酬,满足外部经济报酬激励需求的同时,工作兴趣、工作成就感、工作意义、自尊需要、控制权、产权、声誉等成为更高层次的激励因素。②

2 以目标激励理论为基础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要点

(1)个人目标尽可能与集体目标一致。职业院校的一切管理行为的最终目标都只是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而教师的目标是在工作中获得自我实现,得到自我满足。职业院校设置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工作,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得到了奖励,获得了满足,而学校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提升实力的目标。

(2)目标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有实现的可能性。从难度来看,目标可以是容易的,中等的,困难的,或是不可能完成的。困难程度因人而异,同样的目标对某些教师来说可能是容易达成的,而对另一些教师来说则是难以达成的,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经验。困难但是程度适宜的目标更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是因为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难度来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

(3)目标内容要明确。明确的目标可以使教师了解努力的方向与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目标设定明确,并把目标达成程度分成不同的等级,这样在评价工作成果时,也可以根据既定目标的完成程度,了解教师的能力水平。因此目标设定的越明确越好。明确的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这是因为人们有希望了解自身行为的认知倾向。

3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激励机制的建构概述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教师激励规则,其中包括完整的奖励实施办法。构建过程包括:一、激励原则,二、明确激励客体的需要,三、激励的内容。

首先,该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评是指通过对教师的工作、科研等的评比,指出其成绩、不足以及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即绩效考评具有导向、反馈调节和强化作用。③奖励的公正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努力程度,因此,公正的考核体系至关重要。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师教学成果方面,以任课教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和教案以及期末试卷袋材料的检查得分、《教师听课评分表》平均得分、《学生评分表》得分为基础,得出任课教师的综合考评得分,最后根据考评得分,对排名靠前的教师予以奖励;在教研方面,则是依据教研成果的等级分类,予以教师不同奖励。这些明确的审核指标充分保证了对教师的奖励的实施具有公平性与公正性。

其次,充分尊重教师的需要和个性化差异,各种激励手段并用。设置相应的奖励条例,引导教师朝着学院期望的方向发展自身素质。

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可以提升激励的效果。因此,在选择激励内容的时候,应充分考虑高职院校教师的不同需求。学院明确激励制度,对教师的激励有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两种。物质激励主要通过教师的基本工资和各种补贴以及其他的薪酬奖励来实现。非物质激励则以精神奖励为主要手段,具体的方式有公开表彰、职务的晋升等等。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的对教职工的奖励办法主要有:任课教师综合考评奖励;教师教学改革奖励;教师科研奖励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流动站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考核奖励;学生参加竞赛获得名次对指导教师的奖励;在职教师提升学历,获得更高学位的奖励等等。学院使用这些激励手段所要达成的目的主要分为两类:

(1)学习激励。职业教育对知识和技能的时效性有很强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及时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各方面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因此,教师希望参加培训、进修,学习的愿望很强烈,如果学校能够有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政策,教师参加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必将更高。学院通过制定关于教师提升学历的奖励条例和各类科研奖励,加强了学院教师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达到提升学院教师的自身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目的。

(2)竞争激励,引入合理的适宜的内部竞争体制,能够从多个角度激励教师更好地工作。平等竞争把全院教师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取胜重在工作表现,这样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对有抱负的教师来说,这给了他们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竞争也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能关注自己的发展。学院所有任课教师均按课程设置实行聘任制,学期课按学期聘任,学年课按学年聘任。任课教师考核由学院教学督导办、教务部与各教研室组织实施,每学期考核一次,综合考评得分是评价任课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并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氛围,进而引导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最终,通过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增强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① 刘正周.管理激励[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第2篇: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

关键词:奖励性 绩效工资 方案设计

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高校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绩效工资改革是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绩效工资改革以前,各高校的工资结构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省标、校内岗位津贴;绩效工资改革后,各高校的工资结构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改革性保留补贴。目前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及改革性保留补贴是原有工资政策的延续,基础性绩效工资是各人事厅和教育厅直接给予的标准,也只有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是高校根据文件和结合自己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是此次绩效工资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奖励性绩效工资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环境,促进学院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逐步建立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基本原则

(1)按劳分配,以岗定薪。坚持岗劳一体、岗责统一,以岗定薪、多劳多得,岗变薪变、优劳优酬。强化岗位意识,强调敬业爱岗、进取奉献。受聘人员在规定的聘期内必须全职服务于受聘单位,增加收入须以完成基本工作量和提高工作质量为前提。

(2)注重绩效,兼顾公平。坚持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向一流业绩倾斜。坚持津贴收入与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挂钩,保证重要岗位上的优秀人才有较高收入、重点岗位上骨干人才的收入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基本岗位上工作人员的收入有相应的增加。

(3)分级管理,自主管理。建立二级管理体系,实现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管理的目标。奖励性绩效由学校按一定的办法核拨至二级学院,各学院可结合自身特点,将学校核拨经费及自身的创收经费统筹,自主制定绩效奖励办法,实现自主管理。

二、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设计

1.基本津贴

基本津贴是指教职工完成基本岗位工作任务的绩效,主要体现基本工作量。基本津贴总量按不低于奖励性绩效总额的50%切块。基本津贴分为教师岗基本津贴、其他专业技术岗基本津贴、管理岗基本津贴、工勤技能岗基本津贴等四类。每一岗可分三档,年初暂先按最低档打包,年底考核升档并结算,这需要制定考核办法。专技、其他专技考核应与教学科研挂钩,按相应的标准升档;管理岗、工勤岗考核合格以后与职龄挂钩,厅级、处级职龄满几年可升为二档、满几年可升为一档,科级及科员职龄满几年可升为二档、满几年可升为一档。另副职主持工作可根据各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上浮政策。

2.业绩津贴

由教学业绩津贴、科研业绩津贴、重要岗位津贴、其他业绩津贴四部分组成。教学业绩津贴主要是体现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奖励,具体考核与分配办法由教务处负责核定。科研业绩津贴主要是体现教师完成科研项目、成果获得的奖励津贴,具体考核与分配办法由科研处负责核定。重要岗位津贴主要是体现教师完成的高层次教学科研成果获得的奖励津贴,具体考核与分配办法由科研处负责核定。其他业绩津贴,主要指学校为促进各学院整体推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而设立的奖励津贴,主要包括班主任津贴、考研奖励、就业工作奖励、教学质量奖、教学成果奖、教师指导学生比赛获奖、自考二学历招生补贴等,约占教学科研岗位业绩津贴的5%。应制定相应的分值标准,模型如下:

1分教学分=1分科研分,相应岗位规定相应标准分,超分值的予以奖励,若完成教学分(科研分)70%不足100%,可用相应的科研分(教学分)抵充;若完成部分低于70%则直接降级到相对应的级别(退休当年则不作此项要求或折算月份)。为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在确保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倾斜的前提下,建立管理、其他专业技术和工勤岗位人员与教师业绩津贴挂钩机制。管理、其他专业技术和工勤岗位人员的业绩津贴为教学科研岗人均业绩津贴的80%、90%等,视学校的侧重程度及财力而定。

3.考核津贴

考核津贴是指在年度考核合格的前提下,根据岗位级别享受的绩效津贴(一次性的)。由学校根据年度总任务完成情况、学校绩效经费总量的使用情况确定具体发放标准和办法。年度考核为优的部门,该部门的所有人员在原考核津贴基础上加2%;年度考核为不合格的部门,该部门的所有人员在原考核津贴基础上减2%(调部门人员可按月份折算)。

4.其他津贴

由福利性津贴、职务津贴、重要岗位津贴、特岗津贴等部分组成。福利性津贴主要是教师节福利费、春节福利费、冷饮费等。职务津贴主要是领贴、话贴等需要继续保留发放的项目。特岗津贴是指特殊岗位津贴,纪委的纪检津贴、保卫处的风险津贴等,原值班加班费不再予以报销。

三、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实施

考核是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实施的关键,是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由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两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学校对学院的考核和学院对个人的考核两个层次。学院对个人的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依据,同时作为聘岗人员下一年度能否继续聘任同一岗级的依据。聘期考核将结合下一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一并进行,并作为新一轮聘岗和兑现奖励性绩效的依据。

四、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第一,兼顾公平的前提下注重绩效。设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如何考虑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拔尖人才的培养问题。既不能让这部分人才的“蛋糕”影响了全体教职员工的绩效创造的积极性,也不能让这部分人才的“蛋糕”缺少诱惑和刺激。

第二,明确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支出范围。在高校中个人的收入名目很多,如评审费、加班费、科研奖励、过节费、班主任费、交通费、误餐补贴、职岗津贴、综合补贴等等,到底哪些由绩效工资开支,哪些由其他来源的经费开支,是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问题。基本的原则是既不能随意占用绩效工资总量,也不能在绩效工资总量外滥发各种个人收入。

第三,初次分配。通过总量控制和确定分配要素的基础之上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初次分配。当高校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这个蛋糕规模确定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校级层面和各二级部门之间切块。

第四,二级部门内部的分配。这也同样有两个层面:一是部门层面,部门根据用途预留多少作部门的统筹使用;二是部门预留之后的部分根据什么标准给分配给部门职工。

第五,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办法。这是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难点。在已有的各种研究中,比较侧重于对专业技术岗的绩效评价、绩效管理,而对管理、工勤岗,由于工作绩效难以量化,分配办法的制订相当困难。我们在方案的制定中既要体现出3种岗位相互依存、和谐共赢的关系,又要适当拉开收入的差距,与绩效工资“向一线教师倾斜,向骨干人才倾斜”的精神相呼应。

第3篇: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C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63-01

摘 要 中职学校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及科研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因此,中职学校的科研工作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 中职; 示范学校;科研;管理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中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近年来得迅速发展,现已进入加强内涵、提高质量的新阶段。2010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启动中职学校示范性建设工程,明确了全国建设276所示范性中职学校的建设方案,要求示范性学校建设应当做到五个领先和三项建设重点,应当成为发展的、改革的、管理的示范,为中职学校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

四川水电高级技工学校在成为进入全国第一批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项目建设单位之后,已经站在了一个较高的发展起点上,形势非常有利。但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在建设期内,完成示范学校建设的领先任务,使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带动并辐射四川省内各中职学校,实现中职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转变。

目前,我校科研工作底子较薄,经验少、层次低、管理弱等劣势。现在,学校抓住全力建设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的有利时机,大胆进行科研工作探索和研究,紧紧围绕示范学校建设任务制定科研工作规划,确定选题指南;注重国家、四川省、学校三级纵向应用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及行业需求,与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类课题的研究和推广,尤其针对“9+3”藏区学生的教育教学及管理进行研究。因此,科研工作需要在管理模式和机制上不断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科研工作。

1 定位准确,充分发挥科研工作的研究、服务功能

中职学校的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相连,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生产一线应用性人才,在管理政策上应引导中职教师从事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针对岗位的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对工艺过程的研究,这样才能加深教师对技能本质的认识,才能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岗位技能的能力。

因此,中职科研管理工作的定位应是以技术应用和操作技能研究为主线,引导教师从事(岗位、岗位群)实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应用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实用技术开发和业务能力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上提高社会贡献率。

2 强化科研管理创新

2.1 学校制定科研发展规划,部门确定年度科研工作计划:

科研规划是学校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是对科研工作管理、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依据。学校依据行业的发展需要和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为中心制定科研工作规划,为科研工作指明方向,有计划地推进科研工作的整体进程。各部门确定年度科研工作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做到有计划、有思路、有措施、有保障、有结果。

2.2 强化科研工作队伍管理与建设

2.2.1 教师科研量化管理,提高整体教师科研意识。学校在《教师激励办法》和《教师工作量考核实施办法》中,应将科研工作纳入到教师业务考核体系中,对教师科研工作进行量化管理。科研量化管理的政策机制,不仅是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激励教师从事知识应技术应用和工艺过程研究,培养教师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创新能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可以针对行业、地方企业(包括岗位、岗位群、技术领域)的实用技术(基础能力、核心能力)以及即将应用的新技术、应用创新成果(论文、课题研究),依据水平高低、经费多少,折合成科研工作量,这样做也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和考核教师。

2.2.2 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激励其热衷科研。应建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方案和保障体系,“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其科研能力,摒弃以学术论文为主要考核内容的思维模式。学校可以按照考核标准,采用竞聘的方式聘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考核。同时,对被聘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都提出相应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团队建设、专业技能研发等方面的科研任务,通过考核强化竞争,通过任务锻炼团队。

2.2.3 注重指导和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中职教育研究所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科研培训,让教师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包括开题、结题的方法、技巧,科研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等等。在培训环节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发挥校内外专家和专业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切实通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3 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规范管理

2.3.1 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在不断健全科研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学校可以从建章立制入手,不断规范管理。通过出台包括《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基金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规范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结题、经费使用等程序,明确可以成果奖励和科研业绩考核等标准和办法。并制定相应的操作细则或做出明确、细致的解释说明,建立起适应学校科研工作发展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确保稳定运行。

2.3.2 加大科研创作奖励力度,建立激励机制。按照“级别有序、差距明显、总体提高、激励为本”的原则,应制定《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成果、社会影响力大或应用性强的成果给予重奖;在科研结果量化的基础上,应重点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以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和创作热情。另外,在科研用人上,以科研能力作为评价的首要指标,以社会活动及其它能力作为第二指标;在其它岗位的用人上,也重视科研能力评价,因为任何工作缺乏理论的学习与指导,创新能力难于发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2.3.3 采用自我评价,组织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合评价机制。学校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和专家资格评审制度,增强科研评价的公平性,推动科研创新。省级及以上课题,根据其进度安排,进行阶段性自我和组织相结合的评价,并对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或指导,以保证研究的进度和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办法是通过聘请省级研究机构或中职学校的专家介入,和学术委员共同进行课题的期中检查、结题验收和成果评审。评价过程均应采用当事人回避的办法,以便保证科研评价的公正性。

2.4 逐步实现科研电子化管理:

学校应开展专项工作,大力推进科研档案电子化,完成学校教师科研档案盒科研成果电子档案库建设;学校科研网应初步实现科研管理信息网络化,及时、动态地各类科研和传媒信息;还应逐步实现教师科研工作量计算程序化,避免人工统计的繁琐和误差。

3 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实现产学教研一体化

3.1 坚持产学教研有机结合,促进科研新模式:

可以通过学校定期召开的产学研结合暨校企合作论坛大会,加强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产学教研一体化活动,及时部署和总结;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在组织上对产学研结合进行强化。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制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办法》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

3.2 加强地方行业企业联系,突出中职科研特色:

学校应依托与地方企业与行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分析跟踪地方企业、行业的岗位技术发展动态,使其成为技术应用性研发课题的研究基础和优势。在科研管理的政策导向上,相对加大实践性课题的奖励力度,不仅可以以兼职教师为纽带将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带到学校里来,共同解决问题,达到校、企双赢。有些企业技术问题,可以在完成可行性研究的前提下,在学校先立项,成功以后,再向企业推广应用,从而切实推动产学研结合。

3.3 促进实训基地建设与技术应用创新有机结合,做好“学”与“研”的对策:

学校完全可以以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打造集教学、科研、产业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也能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提供很好的实验场地。目前,社会企业独立核算,盈利为目的,但多数中职学校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缺乏实现校企之间全面合作的基本条件,进行专业岗位(群)的基础技能、核心能力的应用研究,培养队伍,增强内力,以达到校企合作的条件。同时,有很多既满足教学、实训,又适于应用的系统(设备)也正待研究开发。这样,既可以将学校投入的科研经费转变成学校实训基地的硬件,又可以培养一批技术应用型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业务水平。因此,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与技术应用创新有机结合,可以做好“学”与“研”的对接工作,解决校企在产学研一体建设上的瓶颈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总之,科研是我校自我发展的内动力,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所以,逐步树立科研兴校、可以强校的新理念,在科研定位、教师科研素质提高、科研管理等方面深入剖析,不断探索实践,中职学校科研工作一定会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从而有效推动我校示范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

[1] 袁贵仁 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4,(7)

第4篇: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

1、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积极与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产学研联盟。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共同开展项目开发且当年列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按实际开票支付技术开发经费中的2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20万元。

2、鼓励企业创建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创办或与高校院所共建开发机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研发中心(包括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3、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新获得受理的国内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每项分别奖励4000元、2500元和800元。企业年专利申请量超过50件的,给予5万元奖励;专利中介机构年我县专利超过200件的,给予专利中介机构5万元奖励。对通过国家、省、市鉴定并登记的科技成果,每项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3万元。

4、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对新认定的省级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对新认定的市级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8万元、4万元;对新认定的省级民营科技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

二、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对全县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对县外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来我县落户,或具备上市条件的县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总部迁至我县注册上市的,在资金支持上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特事特办。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对已通过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按15%征收;对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通过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配置上给予优先。经省级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给予开发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经国家新认定的重点新产品,给予开发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

6、提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设立农业科技专项经费,加大对农业科技项目支持力度,对列入国家、省、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对列入省、市农业专家大院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3万元。

三、完善创新型人才激励措施,加快创新型人才培育和引进

7、大力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对企业新建博士科研工作站,给予启动经费10万元资助;对在站工作的博士每人每年给予生活补助经费3万元。

8、重奖科技创新人才。完善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重奖有突出贡献、创造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人员。组织全县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予以表彰奖励,并优先给予项目扶持。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的,给予奖励额1:1的配套奖励。

四、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建立多层次投融资支撑体系

第5篇: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

关键词挑战杯;指导;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82-02

1999年,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深化发展阶段。经过短短十一年的发展,“挑战杯”竞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已成为青年大学生交流创新创业思想、展现智慧才华的有效载体,对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成为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为响应浙江省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形成与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学生局面,温州医学院自2004年以来,认真组织学生团队参加“挑战杯”比赛,并力求在组织指导和运行机制上寻求改进和创新,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第一次参赛时仅获得浙江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的三等奖一项,而到2009年除荣获诸多省级奖项外,还荣获了国家二等奖一项和国家三等奖两项,进步明显。

本文简要从项目选题、学生团队组队、教师团队、大赛运行的环境和政策机制等因素对高校组织“挑战杯”大赛工作做以下研究与思考,以期为大学生“挑战杯”大赛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挑战杯”大赛的选题

选题是大学生从事“挑战杯”活动的首要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选题不但决定了研究的目标、方向和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途径。合适的选题有助于推动研究的开展,提高学生对研究的信心和兴趣,提高对科研活动的参与度。

选题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指导老师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个人、团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从问题线索的搜索与寻找,要素的选择与重组,到问题的初步形成与定义,以及题目的评价与修正等进行广泛参与。发挥团队的集体作用,组织团队的讨论和思想交流,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另一方面,指导老师应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不断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科研方法和科学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深度。最好还要结合自己的科研选题经历,将选题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并熟悉科技创新活动的一般规律,培养其问题意识和选题能力,促进其科研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个好的项目应具有以下几个要素:

1)创新性。所谓创新性是指具备与前人、众人不同的独特见解,提出新原理,创造新模式,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一定作用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

2)成果的获得性。成果一般从教师的科研成果中寻找,选择适合市场开发的、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品,有较重要的科研意义和应用前景研究项目。

3)成果的含金量及应用价值。选择的成果最好是获得专利或经过科研成果鉴定,有潜在的广泛应用价值,并有相应的市场应用证明材料,选择的成果最好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科学基金等资助,并有相应的科研论文公开发表。

温州医学院作为一所拥有医学类特色专业的大学,能扬长避短。在选题方面注重发挥权威专业的优势;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力求借学术优势;在科技创新上取得突破;对于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则借助已经得到的成熟技术,致力于发展其辅助技术。在选题上同样也花了较多的时间进行精心准备。据以往的经验,选题一般最少要用半年时间,最长的则需要一至两年才能发现并明确研究的问题。

2学生团队的组队

组队是参赛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二。组织大学生“挑战杯”团队时,最好选择偏重于有科研学术精神的学生,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选择团队成员要有一定的互补性,如组织管理型、理论研究型、后勤服务型等具有科技创新潜质、性格特点和特长、互为补充、相互不可替代的5~10名学生组成参赛小组。

团队的项目负责人必须具有一定综合能力,有一定的感召力,有较好的综合知识储备,口语表达能力要强,特别是要在组织、协调、沟通方面相当擅长,有创业意识、协调组织策划能力,同时要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勇于挑战的精神。这样的领导者在团队中能起到比较好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

团队成员的能力需达到平衡,最好要均具有善于主动观察与思考、兴趣爱好广泛、不轻言放弃等个人素质,同时对创新创业还要有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公关表现能力、英语水平和电脑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有过竞赛经历者最好;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合作、诚信的科研精神,要有责任感;同时,全体成员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此目标是团队前进的动力和实现团结的保证。

当然要能挑选出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对团委老师和指导老师实属不易,必须在和同学生接触中(如在课堂、实验室或其他学生活动场合)多观察,不放过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做储备人才的有心人。

3指导教师团队的选择

虽然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指导教师素质及其核心作用举足轻重。据资料显示,在学生获得奖励(包括校级、省级、国家级))的项目中,有近90%的项目在科研过程中得到了专业课教师的指导;尤其是获得高级别奖励(省级、国家级)的项目,几乎100%得到过专业课教师的详细辅导,甚至是教师的科研课题资助。实践证明: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参与是大学生参加“挑战杯”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指导教师首先应是科研成果的主要研究者,对产品研制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理论技术水平,必须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较为深入地了解产品的研制、市场前景等,尤其注重在产品技术上把关,引导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尝试和利用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多媒体制作、作品汇报和答辩等方面也要给与相应的指导。

作为指导教师同时还应具有其他方面的重要素质,如要有时代使命感和无私奉献精神,要吃苦耐劳,拥有由使命感激发出来的激情和热情,并具有持久性;一个参赛项目的完成需时长达1~2年,要使团队里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契而不舍的科创激情,指导老师一言一行影响着所带团队的士气;同时指导老师还必须解决科技竞赛活动中随时出现学生思想问题,如个人主义、功利思想、正确对待困难和失败、纪律、工作责任心等问题。

4大赛运行环境的营造

在“挑战杯”大赛的开展过程中,学校也需要做好竞赛环境的营造工作。“挑战杯”项目顺利进展所需的很重要的三个因素就是氛围、平台和经费,围绕这三点,学校要开展以下工作:

1)加大宣传,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目前,一些学生、教师对“挑战杯”科技创新项目和创业项目的设置还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较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使全校教师、学生、社团、教研室以及各个职能部门均对其有足够认识。

2)继承创新,进一步完善创新平台。在“挑战杯”大赛之外进一步设立和健全其他形式的平台。如温州医学院开展的校园科技文化节、校级学生科研立项、系列科研讲座、瓯越大讲坛、大学生医学学科竞赛、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等活动,培育参与群体,增加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探索,使这些平台作为“挑战杯”的前期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3)强化资助,保证科技活动顺利开展。一要设立固定的课外科技活动基金,作为课外科技活动日常活动的开支和对重点项目的支持;二要广泛地争取社会的支持,获取外界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资助。目前温州医学院在这方面也成立了相关创业园区,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结合学校的实际能力,有选择性地支持、扶持一些符合实际市场需求、具有真正可行性的创业项目,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5 大赛运行机制的建立

要使“挑战杯”项目研究顺利进行,使创新人才的培养落实在实践层面上,在政策机制完善方面要做到:

1)完善大赛运行的领导体系。如温州医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相关分管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各二级学院也相应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小组,由学院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本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相关部门和各学院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有条理地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巩固物质保障基础。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已有的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馆等,除保证正常的教学外,尽量为学生科技活动服务,积极发挥各创新基地的作用。如温州医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使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开展学术科技活动的重要基地,课余时间也逐步为学生开放相关实验室,为学生的课外科研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尽量为学生科技活动服务。而且不断加强基地建设,设立一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和学科竞赛基地,通过考核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支持。

3)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励机制包括在学生奖励机制和教师奖励机制两个方面。如温州医学院完善了学校工作考核制度和相关奖励办法,将各学院和教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内容。制定《温州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办法》,对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和对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

6大赛与地方经济、银行、风险投资等的结合

“挑战杯”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组织和参与项目的运行,自身创新创业的素质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指导教师的科技创新、创业的思想和能力;对于确有前景的项目和优秀的创业团队,高校作为“挑战杯”大赛组织者,可以尝试适时的引入地方经济、银行、风险投资等资金,对项目的后续工作进行支助和开发,使项目真正走出校门,走向市场,做大做强,实现真正的创业目的。

相关的事例可以参考像第六届全国“创业杯”大赛后,四川大学临界点创业团队《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制革技术推广与应用产业化创业计划书》获得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8000万人民币总额的连续投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翔宇循环创业团队的《江苏翔宇资源循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获得江苏翔宇科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6000万元人民币投资等。

参赛团队能在“挑战杯”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这种综合实力包括:管理体制与投入、师生综合素质、科技活动平台等方面。高校大力开展“挑战杯”大赛,通过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准备到完成参赛作品及最后参加汇报答辩竞赛的锻炼,培育和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使学生对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相信,随着指导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挑战杯”大赛必将举办的一届比一届精彩,从而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温州医学院大学生思政教育专项,项目编号:XSZ07003

参考文献

[1]单耀军,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看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发展[J].教学研究,2008,31(2):140-142,147.

[2]罗春丽,吴绮思.“挑战杯”竞赛的思考医学教育探索[J].2008,7(11):1209-1210.

[3]杨致邦,秦思栋,田一玲等.“挑战杯”竞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平台[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2:228.

[4]侯宏虹.挑战青春,创业人生-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述评[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45-46.

第6篇: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28-02

1 问题的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高校科学研究发展迅速,科研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认为其基本的表现一是原创性基础类研究成果偏少,二是高水平应用型技术成果不多,三是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偏低。造成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传统科研组织模式不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近年来一些研究型大学纷纷恢复学院制,使学院在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协调作用,通过横向的联合弥补学科过于分化的不足,有的大学还进行了校―院―所制改革,但总的来看,这些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学校(学院)一系一教研室”组织结构仍然是我国高校主要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另外,计划经济的模式依然存在,包括科研经费和科技推广经费基本上依靠财政投入,造成高校科技创新面临经费不足而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科研管理只注意科研计划、组织、指挥以及协调科学研究中的各种关系,工作思路仍然是程序化的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

1.2 具体的管理工作不够科学

单纯量化式评价体系阻碍着科研和学术的繁荣。我国不少高校实行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一般以、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多少等指标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虽然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过度量化、周期很短又助长了高校教师片面追求数量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影响了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学术的繁荣发展;同时,经费管理不规范使科研资金流失比较严重。一些高校为了鼓励教师科研,科研经费管理不重视成本核算,对科研资金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监督,造成科研人员转移、套取科研经费等问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

1.3 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环节缺失

我国高校科技工作仍未从“计划立项―科学研究―鉴定报奖”的旧模式中完全转变过来,在计划课题立项时对预计产生的科技成果的实用性方面、市场需求及生产条件、工艺条件了解不够深入,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造成与市场的脱节。同时,高校科技产业有待进一步规范,高校与大学科技园之间、与从事创新产业的科技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此外,知识产权的界定和利益享受主体不够明确,影响了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而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既制约了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又造成了严重的无形资产的流失。

1.4 重项目申请,轻项目管理

目前,众多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不是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提高科研的质量,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申报科研项目、争取科研奖励上。无论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还是科研工作者,都习惯于将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师科研能力高低、学校学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样的价值取向可能会对科学研究工作形成不良的引导作用。如果将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从事人文学科与工程技术的教师统一按照科研经费的多少来比较他们学术水平的高低就十分荒唐了。这种观念对科研人员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在研课题的完成质量,不利于高校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1.5 重科研经费的制度管理,轻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

我国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以课题制为主,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是以项目为单位来具体进行的。这就使得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对科研经费使用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问题,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都非常重视,各高校也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政策和财务制度;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忽视了从全局的角度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用途进行考察、审计,即经费支出是否是项目所需,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资源的浪费现象等。

1.6 重项目考核形式,轻绩效管理,经费效益低下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考核更多地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项目执行的过程和经费绩效的考核。一方面,虽然科研项目的合同(任务书)作为最基本的法律文书,详细地规定了任务下达单位和项目承担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最终的成果形式,但是,在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没有进一步完善科研合同(任务书)管理,尤其是细化年度目标和最终成果目标,以及明确相关的违约责任,规定违约追究办法。因此,结题时对科研成果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审核,许多项目的验收和鉴定都流于形式,对于完不成科研计划者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条款,造成处理起来无据可依,只好不了了之。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中没有形成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制度。目前,一些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在结题时无成果,或成果水平低,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项目,结题时拿几篇水平不高的论文充数,一些应用研究的项目,不考虑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取得的所谓成果不能得到实际应用,成果转化率低。由于缺乏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制度,没有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无法得出有力的数据来说明项目的经费绩效,因此也就难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科研的效益,造成科研经费的效益低下。

2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对策

2.1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不同学科以及教师的合作

继续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计划经济模式在科研管理方面的遗留因素。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如在学院之下组建研究所,建立以校―院―所三级管理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并使研究所成为责权利相统一的教学科研实体,强化对科研的统筹协调。从制度上确立教授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学校科研主管部门努力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结合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大力倡导不同学科以及教师之间开展交流合作。

2.2 完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并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

坚持科研工作考核的激励约束导向,但必须由偏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重点是完善科研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及差异,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尤其要注意的是要遵循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律与实际,适当拉大考核的时间跨度,允许和宽容教师科学探索的失败,关键看做了什么而不是简单追求结果和数量,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引导和保障教师以充分的时间与精力潜心学术、投身创新,努力做出原始性、基础性、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2.3 加强科研经费的筹措与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

目前高校争取的科研经费数量虽然可观,但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经费与资源并不充裕,不同高校之间也极不平衡。因而,政府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高校自身也要开源节流,通过多种途径多方筹措科研经费。与此同时,高校要切实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纳入学校的审核监督之下,既要尊重课题负责人的经费使用审核的自,又要明确规定经费报销的项目范围,如设备仪器采购、书报资料订阅、外出学习调研等,允许合理的劳务报酬等支出,但总体要求必须与科研项目紧密相关,确保将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

2.4 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

高校在倡导并保障教师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紧密结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与产业部门和各大企业的科研合作,努力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水平技术成果。要建设好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推进高校科技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拓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渠道。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措施,包括科研成果的评估、使用、投资以及对成果主要研发人员的奖励办法,设立创业基金并完善使用管理办法等,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教师投身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工作。

2.5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

科研管理人员一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与良好的职业道德,二要有高水平的信息采集能力与实践能力,三要有科技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四要有组织协调关系能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作为科研管理人员,要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能力,既同本单位科研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其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心里有数,又与上级科研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其政策和指示了然于心,并且能够把二者交流的各个环节协调好,促进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胡瑞,等.中美研究型大学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比较研究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145.

[2]陈省平.科技项目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

[关键词]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措施

[作者简介]岳红梅,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师,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405

[中图分类号]C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186-03

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加强,高校成为地区企业的重要“外脑”之一,除了接受企业的研究课题外,高校教师还接受各类企业、集团、公司等单位的业务咨询,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经济活动预测与决策的咨询服务。从企业转入的研发经费纷纷涌入高校科技领域,由于高校财务制度对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缺乏统一的要求,横向经费管理中的问题不断显现。本文就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试作分析,探讨如何规范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

一、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一)没有形成有效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大多数高校尚未制定专门的横向经费管理办法,管理中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套用纵向经费管理办法,管得过严。纵向经费管理有严格的预算编制与审批程序,明确的开支标准和范围,特别是对劳务费支出限制更为严格。由于纵向经费管理过细、过严,如果横向经费管理简单套用,不但会抑制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而且还会导致有些科研人员直接与企业私下合作,逃避学校的监管。这样,一方面造成资金“体外循环”,学校无法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另一方面影响合作人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也给当事人的工作氛围造成不好的影响。二是由于横向经费管理制度缺位,导致管理过于宽松。学校提取管理费和代扣税金后,就不再过问和干涉,如何使用就是项目参与部门自己的事了。对支出内容虽有规定,但是缺少强约束规定,超范围支出和支出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成本核算很不规范,无偿利用学校的水电、设备、试验场地和学校声誉、技术、品牌等而无人追究;科研成果放任自流,造成学校知识产权丧失或流失而无人问津;特别是结题不结账的现象尤其严重。长期结题不结账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大多数高校担心将结题项目的结余资金进行分配,会挫伤科研人员争取横向经费的积极性,就采取长期挂账的形式任由项目组自行支配。这样对高校来说,承接了一个横向科研项目有无结余资金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根本无管理和效益可言。

(二)横向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比较严重

由于高校对科研经费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或为国家代扣缴一定比例的税金,有的科研人员将争取到的横向科研经费挂靠外单位,从而逃避上缴管理费,避开学校对资金的管理;或将已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科研资金以各种方式转移到校外;或以与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财务部门并不监督其投入、运用、耗费和补偿的全过程。同时,科研主管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和收取管理费,而不注重经费的使用情况。有的科研人员校外承接项目,资金不进入学校,却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进行实验,学校得不到补偿,造成学校资产的流失。

(三)横向科研经费在日常报销中存在违规现象

横向科研经费报销中违规的情况主要是指报销过程中票据存在“失真”和“偷梁换柱”的现象,多数体现为虚开招待费和劳务费,还有发票开具时间与科研时间不统一,往往把立项之前的旧发票充作报销单据;也有的是科研报销单据中所列的明细账与实际情况不符。高校部分课题负责人乃至一些财务人员认为,横向科研经费是靠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只要财务报账手续过得去,个人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这便使科研经费支出出现随意性。加之一些商家根据顾客要求任意变更发票中的商品名称、金额,到商场买衣服、家用电器,开具的却是购买复印纸、办公用品的发票,致使科研经费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四)横向科研成本核算难度较大

由于高校横向科研项目承担者大多从事教学工作,其工资和津贴大都计入教育事业费开支,其从事横向科研工作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资源都可以和从事教学工作的资源共享,如科研所用房屋、仪器设备、图书、水、电,甚至部分科研材料等等。这些教学资源本身就是高校从事科研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科研成本核算就比较困难。另外,科研工作者普遍存在着成本意识不强的问题,认为科研人员争取的项目经费越多,说明学校的科研工作做得越好,很少去考虑资金成本效益,这种只重成果不计成本的想法也是科研成本核算难的原因之一。

(五)高校横向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科研经费在经费管理上一直是以科研课题为基本核算单位,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属于课题组,仅在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登记,而财务部门只反映科研资产的金额,对科研设备的购置是否重复、利用是否合理并不清楚。科研资产验收入库手续也不严格,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大多由科研人员保管使用,也不要求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从而造成学校固定资产的严重流失。

(六)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配合不力

长期以来,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缺少沟通和协作,科研管理部门只注重多争项目,多争经费,多出成果。科研立项后,科研管理部门不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对各课题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不清楚。而财务部门又不熟悉科研工作,不了解科研进展情况,只是对费用进行简单的核算。这就形成了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脱节,造成项目不能结题,结余经费长期挂账等情况,以致财务部门无法进行科研投入产出效益的分析。

二、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推动高校参与市场竞争,多渠道筹集横向科研经费

开放高校,多渠道、多样化吸纳科研资金。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筹资渠道和方式,走出象牙塔,热心参与地方建设与服务,积极与工商企业合作,提高自身科技转化的能力,尤其要重视捐赠。同时,运用法律手段予以减税,鼓励企业向大学提供设备与经费支持。充足的科研经费和时时更新的先进设备,将不断促进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接受多样化的捐赠,同时也要重视校友的作用,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努力争取来自国外的科研机构和人员的资助。

(二)科学管理,提升效率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我国应建立以直接资金(也就是以直接资助或签定合同的方式提供的资金)拨款为主体、以合同为纽带的资金投入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率。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把好“立项关”,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冗余环节,把科研人员从应付检查和报表中解脱出来;明确经费管理上的权责;由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科研经费的财务管

理;健全和完善现有的体制,严格管理,改变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上存在的短期,明确各项费用的支出标准,账目清晰,最大限度地克制有限的科研经费的浪费。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项目主持人以较大的自,以鼓励科研人员多争项目,多出效益,更好地进行科技服务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积极探索科研成本核算办法

目前,高校对科研课题的成本核算尚未有较好的管理模式。因此,应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特点,引入合理、有效的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机制。核算要做到切实可行、简单方便。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核定出符合实际的不同的管理费提取标准,管理费提取后直接记入科研项目成本,并直接冲减学校教育事业费的各项开支,而科研管理部门的项目管理费应直接由教育事业费列支。或是参照科研单位成本核算法,将科研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按照计人成本费用的方式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期间费用,其中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按科研课题和项目进行归集,构成科研成本,而期间费用,即单位为科研活动发生的组织、管理等费用,因无法按某一具体核算对象归集,则区别情况进行账务处理,不再参与成本计算。

(四)加强高校科研固定资产的管理

将科研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到学校整个资产管理范围,对于用横向科研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亦应严格遵循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好预算、申报、审批、购置、验收、登记等手续。当科研人员变动或项目结题后,财务部门要协同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资产清理,办理资产变更手续以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要提高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打破以往分项目购置科研设备的格局,形成各项目之间科研仪器设备的互通有无,防止科研设备的重复购置;要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率,尽可能实行与教学用设备的资源共享,避免科研经费的不必要浪费,增强项目之间的协作能力,使学校总体科研实力得到加强。

(五)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与沟通

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管理和经费管理必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使科研经费的使用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才能使科研成果投入最小,产出最高、最佳,达到效益最大化。财务人员要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业务政策,与科研管理部门一道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承担起科研项目的前期投入与效益预测、中期管理、结余经费的清理等工作。从科研立项、资金到位开始,财务部门就要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首先,财务人员可根据科研项目的合同、协议书等信息资料,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给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其次,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财务部门要对项目的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支出方向,保证科研资金的合理使用。最后,当项目完成或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部门,根据有关科研经费结余奖励办法,及时结清课题经费,做到结一题,清一题,避免长期挂账,防止科研资金的浪费和流失。

(六)加大专项审计力度,有重点、有选择地对横向科研项目进行跟踪审计

第8篇: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

【关键词】 高校 科技成果 转化 现实生产力

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然而,目前,受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高校的科研人员普遍重科研、重成果,轻转化、轻效益,使得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下,70%以上的科技成果被闲置,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目前高校大多都树立了科研立校的办学思路,取得了数量可观的科技成果。然而,众多的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问题的关键。实事表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没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目前高校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在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4项,占总数(一等奖空缺,二等奖41项)的58.5%。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4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3项),占通用项目总数(一等奖2项,二等奖61项)的71.4%。3项一等奖项目均为高校获得(通用项目2项,专用项目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14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创新团队奖2项,二等奖103项),占通用项目总数162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3项,创新团队奖3项,二等奖144项)的70.4%。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70项(一等奖3项,创新团队奖2项,二等奖65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43.2%。国家三大奖全国高等学校共获得183项,占总数(266项)的68.8%。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39项,占总数的52.3%。(以上统计不包含国防专用项目)。

但和上述数据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比率,签约转化的不到30%,真正实现转化的10%,短期内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不到5%。以河南省高校为例,2011年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数193项,占总科技课题数的2.4%;当年实际收入约为0.66亿元,仅占科研经费投入的5.2%[1]。与日本、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80%相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之低的事实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

2 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2.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总体来说是不到位的。比如高校职称评定标准只关注论文、专著的数量,获奖的级别多少等;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以及转化的效益并没有作为职称评定的标准和晋升的量化指标。再如科研成果的结项也没有把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结项的要求。进而导致高校很多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上只关心项目的立项获得科研经费、结项评奖进而评定职称,很少考虑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

高校对科研奖励的政策也是更多的注重科研的级别和数量。比如把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专著出版的数量和字数、优秀科技成果的获奖级别等作为奖励的标准,很少把论文、专著以及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情况作为奖励的标准,这就导致高校科研人员在撰写论文更加关注基础性研究,更加关注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思想上就不注重论文的应用价值;撰写学术专著时也只关注专著的字数和出书的数量等,基本不考虑自己的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在科研选题时也更加注重能否中标而不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

这种现状终究还要归因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上认识不到就不可能有实际的行动。因此,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的转化。

2.2 中介的发展有待完善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重要发源地、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但目前大多高校本身并不具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这就需要科研中介机构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桥梁的作用,为科技成果做宣传、找需求,使高校科技成果找到可以孕育它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成长结果。而目前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比如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的科技从业人员,不能熟知科技成果、及时了解市场、通晓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法律问题等等,最终导致了高校与企业沟通不畅,两者之间的信息不能有效的流通就使得高校科技成果的供给需求对接不畅,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

2.3 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作为科技成果的需求者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的受益方,然而现实中,很多的时候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采纳是缺乏积极性的。究其原因,一方面,企业采纳科技成果的动力不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企业在吸收科技成果的时候关注更多的是生产要素外延的扩展,不很重视内涵的突破。另一方面,企业内在运行机制和体制的问题使得企业更注重短期利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长期性使得企业对科技成果不是回避就是想低价或免费获得,这就使得很多的科技成果游离于市场之外难以转化。

2.4 风险投资匮乏

科技成果的转化本身就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性,因而对科技成果的投资也是一项高收益高风险的风险投资,这就需要有配套的风险投资体系。例如发达国家有十分完备的天使投资、创业基金、担保基金、风险资本市场等金融服务,这些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这种情况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以河南高校为例,《2011年高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1年河南高校获得专利申请1162项,专利授权513项,但专利出售数仅有20项,出售数与专利授权数的差距除了专利本身的实用性以外,更多的应该还是缺乏足够的风险投资。

3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完善高校人事考核政策

政策支持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目的是为了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获得经济效益,为经济发展服务。然而从高校人事考核政策上来看却体现不出这一点,这就使得高校科技人员并不是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而努力搞科研。这种认识的偏差急需要我们完善高校人事考核政策,提高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建议高校在职称评定以及晋升考核时应当把科技成果的转化考虑在内,作为一个评定指标,给予适当加分,并根据转化后的经济效益给科研人员相应的奖励。也曾有学者建议科技成果转化给经济带来重大效益者可以破格晋升[2]。

另外,各省政府应当出台相关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政策,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中所有参与转化人员的奖励,同时也提出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高校的使命以及高校应当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推广人员等。比如《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浙政办发[2009]120号)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奖,奖励在本省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总之,类似的政策措施导向可以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在科研立项时,能够更多地考虑项目技术的可行性和成果的应用价值,在搞科研工作时能更多的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3.2 政府推动,发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在政府的推动下,美国于1989年成立了的AUTM(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该机构的会员大多是高校和教学技术转移方面的负责人和职员,以及产业、政府和法律界的管理人员,该机构的主要作用是举办培训、搭建信息平台、举办年会等,事实表明该机构的设立促进了专利数量的飞涨,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就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为科技成果的转化、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牵线搭桥和提供相关中介服务。河南也可以借鉴成功经验发展中介机构,建立技术许可办公室和大学技术管理人协会之类的组织,同时由政府牵头,发动企业和高校整合各自的信息资源,共同投资建立功能齐全的网络平台和科技成果数据库,为科技成果的传递与交流提供畅通无阻的网络环境和丰富完备的信息资源支持,还可以降低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促进供求的对接,同时加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培养,着力培养一批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造就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使之能够更好的为河南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

3.3 政策支持,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3]

在美国,超过90%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而我国风险投资则仅为23%。因此,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的生存与发展,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潜在的资金来源。同时,应当增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中,中间资金的缺乏也是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高校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即使建立了实验室,许多实验也无法进行,因此政府应当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支持科技成果中试,新产品试制,鼓励大学建立科技园等。比如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就是由广州科技局主办,旨在从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技术需求入手,依托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项目资源库和企业资源库,联合近百家投融资及担保机构或个人形成强大的资金来源,广泛吸收科研机构、高校和科技人员参与共建,为高新技术的迅速扩散和转移、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3.4 加强立法,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4]

1980年美国通过的拜杜法案加速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法案规定高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归高校,但是大学必须申请专利并且要不遗余力的使科技成果商业化,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大学要与科技成果发明人分享许可收入等。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是一种激励,在这种激励下,20世纪80年代美国许多大学建立技术许可办公室(Technology License Office,简 称TLO),成员由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主要致力于专利营销、提供中介服务等,由此大大加速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鉴于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转化难的现状,也应加强立法,以法律的形式赋予高校有相当可观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在收益,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动力,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成立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

总之,河南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首先政府应当为高校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高校应当转变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一套以经济评价为主体的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再次企业在完善自身各项管理运行机制的同时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同时中介机构应当能够在校企脱节的时候为科技成果转化担当好桥梁的作用。最终构建一个由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组成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河南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Z].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2]李振国,陈金兰,魏世梅.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科技2010-05.

第9篇:高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

复旦大学去年录取的3871名新生中,男生1847名,占47.7%;女生2024名,占52.3%。这是该校历史上女生比例首次超过男生。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中,女生比例也逐年走高――女生和男生的比例从2004年、2005年的6∶1上升到2006年的近乎7∶1。

事实上,女多男少的现象正从外语专业类院校、师范类院校逐渐向综合性大学蔓延,甚至在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里,女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攀升。据专家介绍,三大原因造就女生强势:一是女生在心智上成熟较早;二是女性独立自强意识加强;三是就业压力导致追求高学历。求职找工作,男生明显优于女生,女生只有通过提高学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辛 广)

同济奖励创新 南开关注偏才

同济大学新举措:获明显创新性成果的学生可免试直升研究生。今后,只一心埋头于书本将不再被学校提倡,种种发明活动也成为学校考核学生学业的一项指标。学校还配套制定了“本科生创新研究成果奖励办法”,取得明显创新性成果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学金和专门奖励金,同时还可获得学分,一个项目最高可得4个学分。

尽管在某一领域表现拔尖,却被另一门功课拖了后腿而与奖学金无缘,这是大学偏科学生共同面临的尴尬。南开大学为此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列入评审条件,不再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而是让成绩优秀者、刻苦努力者、偏才拔尖者和经济困难者都能受到奖励或资助。按照南开新规,在科技创新、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获科技创新奖学金,并有望成为“南开大学学业优秀生”。(丁晴子)

中国高考遭遇洋竞争

新年伊始,数十名中国学子将接到世界名校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于9月直接进入剑桥进行本科―硕士连读。

英国剑桥大学中国遴选中心去年在全国挑选了15所各地区顶尖中学,如北京市人大附中、上海市上海中学、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广东省执信中学等,作为其授权的考试中心。参试者要经过面试及英语、数学笔试,思维敏捷、善于表达、富有创造和想象力,并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学生较易被录取。同时,1月底前已通过美国高考(SAT)的高三学生将接到美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一旦决定留学,就意味着他们将不必参加今年的全国高考。(萧 萧)

大学宿舍分等级惹争议

一些大学按照收费多少设置不同条件的宿舍,让学生自由选择,这种划分不同等级的做法,已引起一片质疑声。最大的反对理由就是担心会引起校园里贫富分层越发严重。但是选择相对便宜的宿舍,减轻经济负担,却是不少贫困生由衷的需求。据了解,高校宿舍里由于用电、用水而引发的矛盾已经不在少数,而且矛盾多是出现在贫困学生与富裕学生之间。

有评论认为,大学不是脱离社会存在的世外桃源,它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从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学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有人开车来上学,有人带着笔记本电脑进课堂,也有人一天只吃两块钱的伙食。这恐怕不是大学所能控制的问题。(安 牧)

美国大学宿舍刮奢侈风

在美国,一些大学生日益成为“娇子”,不仅学生宿舍设施豪华,还有人花钱雇佣人打扫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