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
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在颜之推的第一本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中就提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从小缺少父亲关注的儿童,在身心发展上要明显落后于其他儿童,焦虑情绪明显,自卑心理严重,自控力较差,社交能力较弱,学业成绩不良者居多。因此,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和母亲角色同等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
1、有利于儿童自我性别的发展
性别认知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与自己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精神分析学派指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能直接向儿童提供性别角色示范,儿童也会将父亲的行为视为榜样进行模仿,使自身言行越来越像男性。尤其是当男孩对父亲性别角色有了一定的认同,就会观察、模仿男性的行为方式和语言模式,把父亲当作是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型。对于女孩来说,父亲角色中所具有的坚毅、果敢的男子汉气魄都将深化她对于不同角色的认知,更加明确男女性别差异,既能强化自身性别意识,又能从父亲角色中获得异性性别参照。
2、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曾提出,人类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而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所以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互联系的8种智能。这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研究表明,男性在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比女性略有优势。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会在思维、创造、数学等方面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儿童的关注越多,与儿童的互动越多,越能够使儿童拓宽思维、以更发散的思维方式认识和了解世界。例如,在父亲与儿童的互动中,会经常出现起拆卸玩具、使用工具、球类运动、修理机械等行为,这些行为更能促进儿童运动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所以父亲应发挥父亲角色的正面影响,付出更多时间参与家庭教育。
3、保障儿童心理健康
父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游戏中,儿童游戏经验的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父亲角色的缺失,从而出现“父爱缺乏综合症”,如情绪不稳定、不善于社交、沉默寡言等。父亲在儿童的互动中常常扮演着玩伴的角色,通过与儿童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促使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母亲的依赖,培养儿童的独立精神,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所以,父亲应及时认清其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给予儿童许多陪伴时间,带给子女安全感,增强儿童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使儿童能更积极地面对和处理挫折。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在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中,儿童在道德判断、道德意志方面的得分要远远低于其他儿童。同时儿童在未来还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所以父亲角色在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建策略
如上所述,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一样在家庭教育中同等重要,父亲角色的作用更应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注。但由于中国传统家庭角色分工中“女主内、男主外”的根深蒂固影响,长期以来,家庭中照顾和教育子女更多的被认为是母亲的责任,父亲角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应及时回归。
1、激发父亲学习育儿知识的兴趣
随着二胎人数的增多,人们对于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种社会媒体也在积极倡导父母共同参与的育儿观。所以男性开始逐渐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体会到儿童潜力的开发需要父亲的全力参与。所以,父亲应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如,通过阅读中外权威育儿书籍、网络查询育儿方法、参与幼儿园或社会组织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经常和其他人交流、探讨育儿问题等等,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育儿活动中,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自身的育儿行为。
2、帮助父亲明确自身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父亲角色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所以父亲角色的自我认知和成长也是时代和生活的要求。只有父亲首先抛弃传统的家庭教育观,积极从母亲背后走出来,与母亲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才能真正发挥父亲角色的作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父亲角色的树立首先需要积极认识到自身角色作用,要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要努力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有些父亲会认为母亲应该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夫妻关系破裂。所以如果要使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父亲就必须在家庭中和妻子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使自身角色受到妻子和儿童的认同。
3、构建父亲角色回归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 家庭教育 幼儿情商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206-02
“情商”即“情绪商数”、“EQ”. 是指人的自控能力和心理稳定的程度,它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达自己他人情感的能力。健全的情商关系到孩子良好性格、优良品质的形成,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当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孩子缺乏自控力,不知分享,从小娇生惯养,没吃过苦,遇到一点挫折,就难以承受,难以与人沟通交往,孤僻,不合群等等。这些情绪若不加有效引导,将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甚至终身的发展。高情商并非与生俱来,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情绪不稳定、情感淡漠、不合群、不愿与人相处,缺乏自信心、责任心、同情心,自控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大都是因缺乏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情商培养和训练。研究表明,凡是在成长关键期受过系统情商培养的儿童,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及未来的工作表现等方面,均优于未受过专门训练的儿童。
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呢?
一、幼儿园的有效策略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精辟地指出: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习,什么自制、什么克制、什么独立等等美德的养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的快来的切实。由此可见,在游戏中采用恰当的指导策略,进行适当的科学引导,可以促进幼儿情商的发展,帮助幼儿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幼儿未来的学习行为及成长大有益处。幼儿阶段是情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关系到他们以后的智力、意识和整个人格的发展.而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游戏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它能够在幼儿情商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幼儿园里的诸多游戏及其各种活动,为幼儿高情商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家喻户晓的传统表演游戏“龟兔赛跑”,对幼儿的坚持性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金色的房子”故事,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了故事内容,从而使幼儿懂得性格孤僻傲慢是没有朋友的。大家合作才能做成事情,可养成幼儿团结互助,协作友爱的美好品质。再如角色游戏“小花籽找快乐”,孩子们通过小花籽在找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给别人带来了快乐,自己也快乐的心情,即与人分享和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快乐的。体育游戏“彩虹伞”,使孩子学会交往、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调控。音乐活动,其本身的教育价值对幼儿美好品格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他们初次离开家人,在幼儿园会大哭大闹,此时老师放一些优美的音乐或弹一段琴声,不但可以提高注意力,情绪也能很快稳定。在学习歌曲“拔萝卜”的过程中,幼儿参与整个歌曲的学唱、表演,增强他们团结协作的处世态度,知道了大家合作才能做成事情,可养成幼儿团结互助,协作友爱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教育幼儿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友好与同伴相处,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活动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爱心,促进情商发展。与此同时,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主题活动,一日生活活动,环境布置等等,在形成孩子们的高情商的黄金年龄段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中的有效策略
家庭中的科学教育、适时引导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幼儿情商的培养过程中.父母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要掌握幼儿情商培养的策略,就会顺利地把孩子培养成情商高手。只要家长教育得法,孩子的情商一定会得到提升,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多接触社会,经风雨见世面
有的家长很少让孩子出门,担心这担心那,孩子看到生人就哭,长大后就易敏感、退缩。孩子离开母体后需要适应新环境,不给孩子机会,他的适应能力是不会自然萌发的。有的小孩子自私自利,缺乏团结精神,因而也很少有朋友,长大以后也会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才能的发挥。所以,孩子懂事时就要让他适应新环境,对胆小的孩子鼓励他多接触人,或主动站起来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平时多和周围邻居友好交往,多让自家孩子与邻居家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在这些过程中,孩子们就会有机会相互交往交流,学会了协商学会了交换,还学会了等待和分享。不给孩子机会,他的适应能力是不会自然萌发的。
2.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靠自己的行动获得的,老被喂饭的孩子自己不会吃东西。所以,孩子想自己拿勺子,玩一下遥控器,拉开关时,家长不要制止他,应引导他:“你看,妈妈怎么开电视的?”不要老数落孩子:“你怎么这样不听话!”“这个不能动!”这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如果真是不让孩子玩的东西,应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
3.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开始孩子对外界刺激是被动地接受,逐渐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好奇,都想尝试去摸摸、看看,孩子喜欢拆玩具搞“破坏”,那是孩子在探索,在尝试,是可贵的品质,如果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动,就会抹杀孩子的智慧,将来你想让他对事情有兴趣时,他却对什么也没有兴趣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长对孩子感兴趣的事,耐心地给以讲解,或一起玩。
4.家长以身作则
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情商的父母懂得将自己的优点传授给孩子,也懂得改正自己的不足,并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别怕孩子淘气给你添麻烦,而要多考虑什么有益于孩子心理的成长,家长也要克制自己的任性,做出良好的高情商表率,这一点在孩子的情商培B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如家庭气氛和谐阳光,孩子也会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可爱、有活力的人。家长总能善待别人,乐于助人,那么他的孩子一定是一个与他一样的人。
5.培养忍耐力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指导;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84
以往在孩子教育这方面,家长往往认为教育是教师的职责,将孩子交给了教师进行教育,自己完全不插手。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孩子的教育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协助才能完成,但当前众多现实问题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存在很多沟通和合作的盲区,以至于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谈几点解决策略。
一、存在问题
(一)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愿意接听教师的电话,甚至不愿教师来家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害怕教师对自己进行抱怨和说教,责备自己没有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管理和监督等,害怕在老师面前丢失面子。另外,还有许多家长因为工作忙拒绝参加学校的活动。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没有充足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指导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教师教育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阶段,部分教师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过程中产生了认识上的差异,以至于造成了合作不顺利的问题。如有些教师认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职责,与任课老师没有太大关系,对于家长的想法,从来不去进行主动交流,以至于他们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这是因为教育教学经验较为缺乏所导致的问题。
(三)家庭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
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最有效也最常用的一种合作交流方式是开家长会,而家长会的开展模式主要是校长或者年级领导发表言论,然后各班主任在班级里对家长进行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总结陈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应改善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着重将学生的各科成绩情况向家长进行汇报,这一部分主要是各科教师的试卷分析,很少就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家长进行交流。这种家长会上,家长的发言权相对有限,很少有机会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与学校、班主任特别是任课教师之间的真正对话。
二、解决策略
(一)促使家庭与学校合作,建立平等的关系
为了能够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学校就必须改变观念,采取有效的措施。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双向流动的交流。教师不能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好坏为标准来直接评价家长,甚至是抱怨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引导,而应该客观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告知家长,与家长平等地交流沟通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与他们一起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引导、教育孩子,同时虚心向家长请教学习,不定期进行家访,以更好地与家长合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
(二)家长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家长是学生最直接的责任监护人,应和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职责,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指导中来,以有效弥补学校单一性的教育教学的不完善。具体做法:家长要与学校建立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协助关系,并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提出意见的权利,随时根据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向老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主动、定期向学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科任教师进行教育合作的配合与交流,更好地促进孩子各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另外,家长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与协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主动到学校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加家长会和亲子活动,以增进对教师、自己孩子的了解,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三)与时俱进,创新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在校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与配合,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多种不同的衔接配合方式,如为了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进行召集,把自己、学生以及家长之间连成一个团体共同参加互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家长主动讨论和交换教育教学的意见,也可以向家求促进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并接受家长对一些学生有关问题的咨询。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初中阶段,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与合作尤为重要,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
1.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方面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幼儿的家庭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从以往的调查结果看,需要家长帮助脱衣服的幼儿占被调查总数的16%;吃饭需要家长来喂的占被调查总数的15%;玩过的玩具需要家长来收拾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3%。把这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幼儿与其家庭结构互相对照发现,他们当中有85%是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爷爷、奶奶等祖辈家长视幼儿为掌上明珠,事事不舍得放手让幼儿做,幼儿既得不到学习和锻炼,又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所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2.在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
幼儿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家长的学历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学历越高,知识就越丰富,越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对幼儿的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得心应手。那些学历较低的家长,知识贫乏,使他们认识不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以后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更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使得幼儿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表现迥异。我们应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使家庭教育成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成为幼儿不良习惯滋生的温床。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1.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育模式,研究不同的教育模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专制型教育模式下的儿童不太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放纵型教育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很紧张,就会退缩。民主型教育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
2.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与父母素质及文化水平的高低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孩子反应比较迟钝,语言发展迟缓,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要,看到陌生人害怕;而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孩子反应灵敏,能说会道,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相对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早期教育抓得比较好,会用自己的知识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使孩子潜移默化中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对事物的理解力较强。
3.家庭生活氛围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能培养孩子可爱、活泼的性格;充斥着矛盾、暴力的家庭氛围会导致孩子形成仇视、怨恨、悲观厌世的情绪。每一个家庭都有责任营造宽松的家庭生活环境。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其次,父母要和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用一颗童心去和孩子交往。
二、家庭教育的策略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仍然很迷惘。本人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
1.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在体育方面,要注意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和体育锻炼。在智育方面,主要是进行早期的智力开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开阔孩子的知识视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辅助以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做到适时而教,循序渐进;在美育方面,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创造美的意识;在劳动教育方面,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等。总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提高家长自身的素养,做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提高家长自身的素养,包括要有知识,比如,儿童生理学知识、儿童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等;总之,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最重要的是做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由于身教重于言传,往往产生于潜移默化中,可谓是力量之大。
3.端正家庭教育态度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能由于孩子一两次表现得不好,就对孩子失去信心,放弃管教。作为子女的教育人,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还有就是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要理智施爱,爱而不娇,要有长远的眼光,使爱子女的动机与效果达到统一。对子女的期望也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掌握好分寸。
父母既是孩子的保护者,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而家庭教育的不同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尤为深刻和长远的。提出了家庭教育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现代家庭教育的建议,身为父母要以自身相爱为榜样,言传身教,平等待人,理性施爱,适当要求,为儿童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从而使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家庭教育 情商培养
记得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幼儿比做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幼儿所在的集体、幼儿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的确,“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如此深远,我们几乎都可以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找到原生家庭的烙印”。由此可见,我们必须重视幼儿早期的情商教育,并且认识父母在幼儿情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家庭中,父母对幼儿情商的培养应该注意什么呢?
1.营造良好的幼儿生活环境
家庭是培养幼儿情商的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结构模式和榜样作用,父母的言行都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个性及思想品德。换言之,家长的智商、情商水平直接影响幼儿的智商、情商水平,高情商的父母对子女情绪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中的重要关系,让幼儿从小就体验到亲人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促进幼儿的身心和情绪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失去家庭温馨的环境和父母的爱,幼儿在孤独和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生活,那么以后就会表现出孤僻、冷漠和反抗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家长必须消除溺爱心理,避免幼儿产生人性、自私和依赖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因为只有理智的爱才能建立真正和谐的亲子关系。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要使幼儿健康成长,就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幼儿。因此,家长不要居高临下地和幼儿谈话,不要替幼儿决定一切,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幼儿身上,而应关注幼儿的自由、情感、存在和价值,把幼儿真正当成有自主意识的人,让幼儿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
2.重视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际交往能力是情商的重要内容,高情商者之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更受欢迎,就在于他能及时准确地对他人和自己的情绪做出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妥当行事,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言行。低情商则不然,他们在人际交往时对他人和自己的情绪活动判断把握不够,分析有误,因此容易产生人际摩擦,使交往受阻,进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现在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人际关系简单,加上学习压力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限制情商的发展。父母应经常鼓励幼儿学会和同学、邻里朋友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交往的乐趣;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学会尊重他人,积极地理解别人,能包容他人的不同的观点和行为,表现出对他人的兴趣,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不卑不亢,懂得“你要别人怎么看待你,你就得怎么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家庭中还应营造民主的气氛,父母应采取平和宽容的态度,家庭成员之间要团结合作,让幼儿从小感受到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氛围,为幼儿今后与人愉快相处合作打下基础。
3.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心理学家互特·米伽尔对史丹福幼儿园的幼儿进行的著名的“糖果实验”中,将幼儿分为“自制型”和“冲动型”,这类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中人际关系紧张、优柔寡断、胆怯、畏缩、易冲动、缺乏理智;而后者被称为“自制型”幼儿,这类幼儿走向社会后,社会适应能力强、人际关系良好,经得起挫折和打击,有较强的意志力。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非常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关系到幼儿今后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否。
父母对幼儿的各种希望要求不能无条件地给予满足,如果因为爱幼儿而对幼儿的所有愿望给予满足,会助长幼儿的享受欲望,也培养不了幼儿抵制诱惑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由于对幼儿的溺爱,把他们当做生命之花,结果他们会成为无骨气的意志薄弱和毫无用处的人。”对幼儿过于溺爱,容易导致幼儿冲动任性,缺乏自制力,只希望别人爱自己而不懂得爱别人。因此,对于幼儿各种各样的要求,父母应设法让他明白哪一类是合理的,父母会赞同的,哪一类是不合理的,父母会反对拒绝的。幼儿的要求有些急事是合理的也不一定马上给予满足,而是给他一定时间,通过努力。比如可以告诉幼儿“等你干完这件事后再考虑”或“等到星期天吧……”,让幼儿在期待中学会克制,学会忍耐,学会延迟享受。如果幼儿的要求是无理的,父母必须坚决拒绝。适当的拒绝是一种爱的表现,父母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坚持“不”,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到坚持物理要求是行不通的,让他知道自己的愿望并不一定都能实现,不可以为所欲为,从而逐渐学会拒绝诱惑。当幼儿克制自己,放弃不合理要求时,父母要及时给予强化鼓励,这样会增强幼儿的自控能力。
关于培养幼儿情商的内容还有许多,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的同时,如果充分注意到以上几点情商教育方式,将有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幼儿社会适应性的提高,从而为幼儿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摩斯著.谭春红编译.情商:—决定个人命运的最关键因素[J].哈尔滨出版社.
[2]李生兰.学前幼儿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海波,傅中权.亲子家庭课堂[M].中国民航出版社.
[4]蔡秀玲,杨智馨.情绪管理[M].安徽人民出版社.
[5][美]劳伦斯·沙皮罗著.施美华译.EQ之门: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幼儿[M].经济日报出版社.
【关键词】家庭教育;行为习惯;影响;指导策略
幼儿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种不同的环境中成长的,而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目前不少年轻的父母只关注智力发展而不重视孩子良好品德及习惯的培养,有专家曾研究几个家庭,他们的孩子都挺聪明,但满口脏话,没大没小,蛮横粗野,使人望而生畏。人家批评了,为父为母的却说:孩子还小,以后慢慢会好的。其实不然,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而父母的行为对于幼儿也会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1)卫生习惯的养成: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只有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实践证明,如果各方面对幼儿所提要求不同,就会相互抵消教育作用,造成幼儿“无所适从”或带来行为表现的两面性,造成“一个孩子两个样”。因此,家长要正确教育幼儿,要做到家园对幼儿的要求一致。
(2)学习习惯的养成:幼儿的学习习惯是指幼儿在学习各种知识、掌握技能等方面由重复或练习而稳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任何东西都感兴趣,但因其年龄小,兴趣不稳定,往往只为事物新鲜、奇异的外表所吸引,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且易转移,因此,我们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时,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培养。
(3)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礼貌行为来自对父母与成人的学习和模仿,要养成幼儿良好礼貌行为,家长首先要做到、做好讲话和气、文雅、谦逊,不讲粗话、脏话,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文明礼貌的生活环境。
三、指导策略
(一)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做事经常是三心二意,虎头蛇尾,比如孩子说要看书,刚拿出来摆在桌上又说要画画,刚把画纸拿出来没画两下,又要去搭积木。如果孩子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呢?
(1)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活动。无论孩子在专心致志的玩看电视还是干其他什么事,大人一定不要随便去打扰。如果你觉得他的活动已经坚持时间较长了,最好不要大声命令或强行的制止,可以换一种温和的方式告诉孩子,或给孩子一个缓冲的余地,让他有个思想准备。如果随便打断,会引起孩子的对立和反感,不利于培养幼儿注意的集中性和坚持性,而这些良好的注意的品质恰恰是日后专心学习的重要条件。
(2)不要同时给孩子委派几件事情。孩子年龄小,不能很好的分配自己的主意,如果安排的事情过多,会让幼儿干这件想那件结果一件事也干不好。
(3)父母适时地做些指导。刚才我们说了不要随时的对幼儿的活动进行干预,干并不等于撒手不管,家长光是提供空间和材料是不够的,还要进行适时地指导。比如给他一些提示、鼓励、检查或者提出新的要求,这样有利于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二)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行为
现在都在提倡提高公民的素质,而好的公民素质首先就体现在文明礼貌行为上,所以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从小的方面,我们的孩子能主动和熟人打招呼、能学会谦让,我们的心里是不是也有一种很欣慰的感觉呢?
(1)文明用语的使用。让幼儿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礼貌用语。
(2)教育幼儿尊敬长辈。尊敬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在家庭这个环境中我们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导致孩子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父母辛辛苦苦给予的一切也都是自己理所应当得到的,不知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别说尊敬长辈了。并且父母应该做好尊敬长辈的榜样。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现在的幼儿缺乏合作意识,在游戏的过程中基本上是自己玩自己的,不会互相帮助也不会合作,但时代要求孩子必须学会合作,因此这种意识必须从小培养。①父母要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增强孩子的合作意识;②家长应该想办法多为孩子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合作;③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幼儿不合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因此我们家长要交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比如妈妈拿了许多东西上楼,也许孩子并不能主动地来帮助妈妈,这就需要家长适时的引导和适当的提示让幼儿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4)当幼儿有了合作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地肯定,对幼儿进行鼓励、引导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1)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2)注意纠正幼儿的睡眠姿势和不良习惯;
(3)养成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
(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1)从小事抓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多是表现在细小的事情上的,如餐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随手关门等有的父母对小时不屑一顾,听之任之,认为树大自然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2)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要做到,如躺在床上看书、节约用水、孝敬老人等家长必须严于律己,为幼儿作出好的榜样。
(3)做好家园配合。为什么幼儿在幼儿园能够不挑食、准时午休,原因是幼儿园有较为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机制,而家里没有,所以就有了5+2=0的说法就是说在幼儿园培养的五天的良好习惯,在双休日之内全部破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再要强调家园联系、家园互动、家园同步教育的原因。幼儿园和家庭就像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必须朝同一方向行驶,如果背道而驰,那咱们的教育就相互抵消,起不了任何作用。
幼儿期在人的一生中是其个性特征初步形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它在多方面为人的一生奠定着最重要的基础。而幼儿期多数是在家庭中渡过的,是靠家庭抚育和教育逐步成长的。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幼儿期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一生来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使他们受益终身。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在娇弱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到大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抓住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良好时机,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著作《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 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我把心献给孩子》、
[3]家庭教育论著《巅峰家教智慧》
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 家庭教育 三种观念 三项交流 三个做好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29-01
我校自2006年底属地化搬迁到嘉峪关市之后,随着本市南市区的快速发展,招生范围由最初的6个园区逐年增加到现在的23个大小园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也由2009年的169人增加到528人(2012年底统计数据),他们的比例由13.27%增加到34.92%。据预测今后几年数量仍会逐渐上升。
通过调查,他们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1)生活与学习环境不佳。多数流动人口家庭,由于家长学历低,缺乏长期固定性的工作,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居住环境和学习环境都比较差,家庭的生存状况严重制约着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2)观念与教育方式偏颇。家长的生活经历和文化水平,又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3)习惯与学前教育差距。流动人口的子女一部分上学前被父母留在家乡,由长辈们看护,上学了才接到父母所在地;一部分跟着父母四处打工,虽然从小在父母身边,但由于经济等原因没有接受学前教育。
基于以上几方面原因,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后与班上的其他孩子在习惯与学前教育上存在差距,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一、二年级表现突出,因此本文仅对流动人口家庭提出以下建议。
1 教育思想要转变―― 三种观念
流动人口家庭主要转变三种观念:一是“教育孩子我没时间”;二是“教育孩子我没能力”;三是“教育孩子我没条件”。
流动人口作为一批特殊的人群,的确管教孩子的时间要少一些。但现实中我们发现一些流动人口有的只顾埋头赚钱,也有的母亲并不外出工作,而是专职家庭主妇,并不能以“没时间”为理由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
老舍先生在谈到教师对自己学术成就影响时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上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因此文化程度不高照样可以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教育孩子的先决条件不是文化程度,是您人格的程度。
2 教育方法要改变―― 三项交流
家长都是关心子女成长的,但是在进行教育时,往往有许多不同做法。流动人口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教育孩子方面容易出现两种错误的做法:一种是自暴自弃,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另一种是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特别看重孩子的成绩,给孩子施加过重的压力,方法简单粗暴,或者用物质引诱来刺激孩子学习。
实践证明,做父母的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极大。因此,作为家长要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第一要和孩子多交流。
家长应该认识到,管与不管是不一样的,只要管,不论严与不严都有效果,不管教而孩子自己成才的是极少数。
在管理过程中,要学会欣赏孩子,经常表扬孩子,家教严也只在孩子做人做事上。学习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成功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告诉人们,家长除了注重孩子学习书本知识外,更应该注重亲情间的交流沟通,而不是只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或是自己梦想的注定延续者,应尽可能地与之交流,要尽量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敬和亲的形象,使他们乐于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告诉家长,使家长从孩子的一言一个行中更早地发现问题,掌握孩子的思想脉搏。对于孩子好的思想行为要运用口头语言或流露赞许,使孩子明确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以便更好地自觉巩固;对于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要严肃地批评,但不要咒骂,通过讲道理启发孩子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第二要和老师多交流。
“孩子进了学校,教育就是老师的事,我们当家长的不用多管。”这种思想代表很多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的思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和子女的特殊关系决定了父母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一般地说,家庭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都不如学校教育强,立足点也没有学校教育高,存在自发性和随意性。因此,家长要注意和学校及班主任加强联系,使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能和学校保持一致,这样会增强学校教育的效果,否则会削弱甚至抵消学校教育的作用。
第三多与家长交流。
家庭教育子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用心教育子女的家长都会有自己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家长们可以多与比自己孩子大一些的学生家长交流,借鉴他们教育子女的经验和教训,还可以向这些家长咨询一下要不要鼓励孩子参加特长班的学习,让孩子参加什么样的课外班,有选择地阅读哪些书等等。
3 自身素质要提高―― 三个做好
(1)做好自己。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好家长好老师比好学校重要。流动人口家庭的父母要经常反省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2)做好表率。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早、最直接的老师。童年时代的一些最初印象,会在人一生中留下痕迹。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从父母那里接受了好的影响,在他一生中都是难忘的;反之,受了坏的影响,也是一生中的不幸,如果一旦染上恶习,再想改掉比起培养一个好习惯要难得多。
(3)做好家长。
虽然流动人口家庭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也要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现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非常广泛,订阅家庭教育类的报刊、购买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网络收看家庭教育视频,参加学校或社会上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都可以选择。家长有了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后,还应当适应社会进步和孩子成长的新需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
参考文献
[1] 袁志芬,梁雅,张静宜.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
[2] 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及相应对策的建议.家教时空,2012.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2―0023―01
离异家庭学生由于其家庭的特殊环境,较之正常家庭学生心理更加脆弱,更易出现偏差,重视和关心单亲家庭学生,依据客观性心理原则,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去分析解决其心理问题,实施恰当的教育措施和积极的引导,促进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一、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
1. 恐惧不安。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具有保障机制的家庭,儿童在父母双亲的抚爱和教育下,能产生一种安全感,从而有利于童心的自然正常发展。但是由于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了恐惧和不安。这种恐惧和不安,使孩子不信任他人,对外界环境感到害怕,处理不好同学间的关系,常陷入痛苦和极度烦恼之中,遇事胆小紧张,很难应付突发事件,不敢迎接挑战,无战胜困难和超越自我的勇气。
2. 抑郁孤独。家庭的破裂,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后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更为敏感脆弱,他们无法自我调节心理,不能适应家庭破裂的残酷现实,因而对周围的人和事失去兴趣,对任何东西都提不起精神,对未来悲观失望,整天闷闷不乐,不愿与人接触,对外界常有戒备和厌烦心理,他们把苦恼、不满、怨恨都深藏在内心,不愿向别人诉说,久而久之造成心理上的抑郁,性格上的孤僻。
3. 消极自卑。因父母的离异孩子感到羞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处处不如他人,特别是看到同龄孩子与父母亲热玩耍时,孩子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导致自卑情结,进而在自我评价中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自卑懦弱,害羞忧伤。随着年龄的增长,消极情绪体验的次数增加,孩子经常沉浸在忧伤、悲伤中,导致孩子交往能力下降,自卑感更强。
4. 怯懦胆小。意志薄弱的孩子易形成怯懦性格。由于一直生活的完整家庭突然破碎,孩子无法适应没有父亲或母亲的环境,因此遇事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夫妻离异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使孩子望而生畏,总担心自己使家长失望,时时体验着恐惧的情绪。
5. 叛逆心理。父母离异过程中的恩怨、冲突、冷酷无情易造就孩子偏激的性格。他们得不到健全家庭中的温暖,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受到其他孩子的奚落和欺负。然而他们也渴望尊重,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谈举止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二、影响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1. 家庭因素。家庭的不完整给孩子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造成产生孩子强烈的自卑感,从而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质量。
2. 学校因素。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渡过,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学校中老师和同伴的看法,直接影响离异家庭孩子的情感变化。如果老师和同学能关心、帮助、接纳他,他的情绪会趋于稳定。
3. 社会原因。由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拥有特殊的心理特征,这些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他们心理压力大,为父母的离异感到羞愧,抬不起头,有的甚至诚惶诚恐,悲观厌世,破罐子破摔。
三、教育辅导策略
1. 用爱与他们在心灵上沟通。马斯洛言:“我们非得探讨爱,教会爱,让爱深入人心,否则充满敌意和猜测。”在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中,教师要以诚心、爱心、关心对待他们。教师要仔细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抓住机会接触他们,与孩子们进行交谈。在交谈中教师要有真挚的心,由衷的情,感化他们冷漠的心,用自己一个甜甜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赏的手势,一次轻轻的抚摸,或一句真诚的表扬拯救他们的自尊心,打消他们的自卑感,抑制他们低落的情绪。
2. 创设情境,张扬个性。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优势、闪光点,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尝试成功带来的喜悦,使他们找回自我,找回自信。
家庭教育中,当家长不知道孩子需要怎么教时,家长知道教孩子的方法越多、越努力地教,教出问题的几率就越高。
一般的家长都很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其实我们更应该追问:为何教?教什么?何时教?何为教?这几个问题哪一个都比“怎么教”重要,哪一个没弄明白,再好的方法都可能是教育伤害。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江苏省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的一年级和三年级两个年级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此了解现在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持的基本观念。本次调研对象为我校一、三两个年级段的860名学生家长,涉及四个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收到家长有效答卷830份,有效答卷覆盖面达96.5%。
存在问题一:担心孩子在新环境下能否适应
经调查数据显示,有53.7%的家长是担心的,而有46.3%则并不担心。这是一组真实的数据,而这个数据表明,家长对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还需要更理性和更科学的认识。环境适应能力其实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及成长。
当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孩子是否能很快融入学校环境,并能在此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遵守各项规则,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每年开学时的一段时间内,总有部分孩子哭着闹着不愿意上学,这就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中年级、高年级中,也会出现孩子上课不认真,作业无法独立完成,甚至和同学吵架、打骂,严重的还会厌学,逃学等现象,这些也都是不能适应环境的后遗症。
应对策略:建议家长对孩子在步入学校后的情况及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有必要的关注,关心孩子在校的生活及学习,与老师保持必要的联系,特别是对孩子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完成作业、人际交往、独立生活及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在孩子新入学时,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全面的掌控。
存在问题二:担心目前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
经调查显示,有77.78%的家长表示出了担忧,只有一小部分的家长表示无压力。可见,在孩子们面临学习压力的同时,家长也感觉到了同样的压力。如今的学生们,学习压力确实挺大,那么这些压力来自哪里呢?总结了一下,无非是三个来源:一是来自学校教师的压力。作业多、成绩差,让很多孩子疲于应付。
二是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高考是一道从入学开始就横在学生面前的鸿沟。家长甚至在孩子还没有懂什么是考试的情况下,就不断地强化了这一压力:让孩子们知道,读书就是为了高考时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早早地背负上了高考的枷锁。三是来自家长们的压力。家长们一直坚信,谁起跑早谁就能赢,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对分数的盲目追求、家长间的攀比、课外辅导班的训练,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沉重。其实,大家都懂得拔苗助长的道理,孩子压力大了,就容易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影响睡眠、体质变差、厌学等,家长的各种手段正好起了反作用。
应对策略:建议家长们不要过度担忧,减少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相信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积极地通过运动、亲子活动等方式,帮助孩子放松,寻找到更理想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状态,这才是最好的。
存在问题三: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一致
调查显示,83.33%的家长都认同教育观念必须一致,也有家长表示有时很难保持一致。看得出,大多数家长在这方面的理解是正确的。家长教育观念统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保证。因为,当家长的意见不统一时,会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出现,就好比帆船遇到了不同方向的风后,不知道该往哪走了。家长的观念不统一,有时会造成孩子在一些事情上无法分辨是非,更可能在遇到事情时,产生投机心理,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或做错的为自己寻找借口。当然,家长意见不统一,也会降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应对策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一定要统一,即使有分歧,也应该在统一后再告知孩子,而不是当着孩子的面进行说教或者争吵。
存在问题四:孩子不听话时会受到家长严厉斥责或打骂
调查显示,37.04%的家长会打骂孩子,而62.96%的家长则表示不会。中国教育常常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而这一准则在生活中也一直被很多家长信奉着。其实,在孩子“不听话”时,严厉斥责或者打骂孩子是一种极不理智的行为。且不说孩子不听话是不是代表着孩子一定做错了什么事,而家长固执地要求孩子无理由服从,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其次,如果是孩子做错了,那么打骂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我们说,孩子犯了错误,必要的惩罚还是要的,前提是让孩子知道他哪儿错了,为什么错,让他们知道以后不再犯这种错,这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应对策略:建议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或者犯错的情况时,首先要分析孩子的这种行为原因是什么,这样做是不是合理,其次再对不合理的行为加以沟通教育,或者施以合理的惩罚,以起到教育效果才是最佳的。
纵观问卷调查的结果,不难发现,现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基本还是正确的,只有少数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与做法。当然,我们不能武断地去判断哪种做法是对的或是错的,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教育活动,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方法去进行教育。当然,家长有时也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必要时把学校、家庭的力量联合起来,是很不错的建议。进行合理的家校联系,在老师们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下,树立家庭教育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教育孩子,通过言传身教,使家庭教育达到实效,是我们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