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初三化学元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三化学元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三化学元素

第1篇: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洪盟友

一学期以来,初三化学集备的三位老师能尽心尽力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下面就本学期化学备课组所开展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本学期一开始化学每周就排了四节课,而暑假期间也没有进行补课,而明年的中考又提前,故和以往相比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就显得相当紧张。如何解决教学任务与课时之间的矛盾?我们备课组统一认识:功夫要花在备课上,真正做到精讲精练,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采取集体主备,个人精备相结合的备课形式。集体备课可以优势互补,统一认识。在集备时我们能做到三统一:即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防止教学过程中不分重点、甚至知识点漏讲等情况的发生。再譬如说哪些内容该补充,在何时补充等,都要在集体备课时明确,做统一安排。集体备课时,还要统一作业内容。学生手头的练习资料很多,但不一定适合,期初集体备课时我们三位化学老师就经过反复研究比较,最终确定以学校征定的练习册和《南安试卷》为必要的练习,其它相辅的练习形式,这样学生既减轻了课业负担,每天又有了有效练习。集体备课不能代替个人备课。要想上出一堂精彩且质量高的课,必须要有个人特有的东西。这就必须个人精备。我们备课形成的教案,不仅要为教学服务,还要为再教学服务.要真正做到为再教学服务,那就要经常写教学反思,在教案后写这节课的得失,改进方法等.在下一次集体备课上进一步完善,共同提高。

除了集体备课外,我们组认真出好每一份复习提纲和单元练习。学生做完后,从做的情况再一次进行修改,为明年做好准备。

本学期共开设了3节公开课,分别是陈娜玲老师的《金属的防护和回收》,洪盟友老师的《金属与金属矿物》、吴长志老师的《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本学期我们也积极进行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研讨活动,如:盟友师前往慎中参加初三化学校标教研活动,娜玲师参加在平山中学举行的晋江市化学学会的教研活动及在进修学校进行的2012年中考质量分析会等。

本学期,我们也组建了初三化学竞赛培优活动小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辅导,并组织了学生参加2011年晋江市初中化学知识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能力得以大幅度的提高,有一位同学获得晋江三等奖。

第2篇: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 初三化学;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12-001

化学复习课是对知识点的归纳,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问题链”的教学方式,是通过一连串有序列、有联系、有中心、有系统性的教学问题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和教师从复习中发现问题,设计问题,通过问题将所复习的内容进行串联。

一、导入式“问题链”

教师在进行复习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所授内容进行导入。此时设计的问题则需要对之前的课程有所承接,又可以引出后续教课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比如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可乐等碳酸饮料,教师可以就此设置问题进行提问。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遇到打开可乐瓶盖,有气泡产生,这是为什么?

学生:打开瓶盖,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随之减小。

教师:回答的很好,那么大家还记得这是什么气体吗?

学生:CO2。

教师:对的,下面我们就系统的复习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呢?实验室制法如何?用途有哪些?

教师在进行导入式“问题链”的设计时候,要注意问题的循序渐进,开始可以设置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从简到难,逐步深入,引出教学内容和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并多给予学生鼓励,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深入式“问题链”

教师在进行引入式“问题链”之后,已经将学生引入到课堂复习内容之中,之后的复习和学习则不能单纯停留在简单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就需要深入式“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学习。

比如在进行探究“溶解现象”的复习过程中,根据溶液的相关知识,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知识点进行问题设置。

教师:溶液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教师: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有什么区别?

学生:溶液是均一、稳定的,而悬浊液、乳浊液不具备这样的性质。

教师:大家再思考一下,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

学生:不是,例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教师: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哪些方法可以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

学生:研细、加热、搅拌。

教师:那么物质溶解过程中会伴随怎样的能量变化?

学生: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如食盐。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回顾一下。

教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深入式“问题链”复习了溶解现象,复习了溶液的相关内容,也让学生比较系统的复习了本节内容。

三、总结对比性“问题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还要对知识点进行总结,这个时候就可以对相关问题设置总结对比性的“问题链”。

比如在对初中常见化学元素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在备案的时候可以进行表格制作,将“问题链”设计到表格中(如表1)。

表1:初中常见物质及与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

表格的形式形象直观,易于记忆,通过总结对比性的“问题链”,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控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与其他相似知识进行区分,对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四、讨论式“问题链”

教师在设计“问题链”的时候,可以针对讨论小组进行问题设计。

比如在进行“氢氧化钠样品的成分探究”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氢氧化钠样品的成分进行讨论及实验(如图1),并针对实验讨论小组进行问题链设计。如

图1:实验方案

本实验通过二氧化碳气体的测定检测氢氧化钠含量。

教师: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所选用的酸性溶液为哪种溶液?为什么?

学生: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氯化氢气体,但因为氯化氢气体的产生对二氧化碳气体测定产生影响。使用硫酸进行实验,则需要保证硫酸的量充足,保证所有碳酸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浓硫酸在本次实验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1:能够吸收水蒸气。

学生2:第一个氢氧化钠装置吸收二氧化碳,反应后氢氧化钠比反应前氢氧化钠增加的质量就是吸收的二氧化碳质量。

学生3: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结果。

教师:还有哪些因素会对二氧化碳测定造成干扰?

学生1:氮气可以驱赶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2: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驱赶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3:空气也会对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影响。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内容,扩展知识范围。

“问题链”的设计需要教师对于授课内容和范围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加入自己的独到见解,才能提高设计的“问题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绮妙.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有效性的反思和实践[J]化学教与学,2014,09:20-24

[2]吕崧.初三化学复习课中“问题链”教学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学,2014,09:37-40

第3篇: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有的人以为化学只需要背背就能学好;有的人以为化学专门和有毒的物质打交道而退避三舍;有的人以为化学背的东西太多而厌恶……凡此种种,都是对化学学科本身及化学学习的误解。其实,我们人类的生活、科技、生产都与化学密切相关,我们只有学好化学,才能知道哪些是有害的物质,我们该如何规避和化解;才能知道哪些物质是有益的,我们该如何合成它。因此,学好化学基础知识有利于我们同学将来更好地造福人类,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有利于我们同学为将来的科技进步作出有益的贡献。

    培养学习兴趣

    其实,化学跟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同学要积极寻找、发现和获取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如:钢铁为什么久置会生锈?为什么钢铁漆上油漆就不容易生锈?燃料燃烧时为什么鼓入空气,火焰会更旺?潮湿的煤炭为什么会比干燥的煤炭燃烧的更旺?在面粉中加人发酵粉(小苏打),蒸出来的馒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小孔?如果我们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就注意结合这些实际现象,那么学化学就变得生动而有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的东西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

    正确学习策略

    化学作为九年级的新课程,而我们头脑中的化学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毫无疑问,确实有许多基础性内容需要记忆。任何学习都离不开记忆。因此,我们同学应该学会正确而有效地记忆化学内容。对于文字较少而又零乱的难以记忆的小问题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奇特的联想,如氢氧化钠的用途是:用于制肥皂、炼制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上,可记为:“纸(织)上染了肥油。”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进行记忆。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检、装、夹、点、收、移、熄。“检”指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装”指往试管里装药品;“夹”指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点”指点燃酒精灯;“收”指收集气体;“移’’指把导管先移出水面;“熄”指熄灭酒精灯。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等等。

    养成好习惯

    复习时应该注意归纳整理、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利用编写提纲、列图表等方式把知识加以系统化。同时,在记忆中可以适度多记些,如我5次记会了,再多记2次,增加学习程度可以使记忆得到巩固。心理学研究指出,一般学习程度以150%为佳,过少或过多地记效果也不好。

    同学可以采用分散记忆的方法来加强记忆,早上与晚上的学习时间由于受到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的影响较少,应有效利时间来记忆材料。有效记忆的方法很多,但共同点是要学会记忆,即要了解记忆过程中的动机作用、组块作用、复习作用。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可灵活运用好的记忆方法。

第4篇: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生本理念” 初中化学 校本作业 设计策略

作业一直以来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作业新的功能和内涵,它不仅具有基本的检查、甄别、反馈的作用,更应具有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作用。因此,当前作业的设计应基于新课程理念,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化学世界变化无穷,让刚入门的初三学生充满了无限的探究欲望,但是应试背景下大量以教辅习题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作业,很容易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大部分同学对化学的学习望而却步。我们必须改变当前传统作业低效的问题,不让同学们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要让同学们从作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初三化学备课组基于以上思考,对作业教学进行改革,积极探索“生本”理念下的校本作业模式。本文就这种作业模式的设计思想、具体策略和实例以及评价改革做简要描述,望能给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和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趣味化入手,发展学习兴趣

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笔形式,以批判和发展的眼光继承和发扬传统化学作业的优点,抛弃繁、难、旧的弊端,淡化作业布置单一化、机械化的痕迹,以发展学生为目的,以化学学科特点为依托,设计化学趣味浓厚、形式多样化的作业。结合笔者经验,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内容为例,整理出各种类型的校本作业模式和内容(见表1)。

进行这样的改革后,作业的形式呈现个性化与多样化,学生玩中学,提升学习兴趣;作业多样化,拓展学生知识面;作业个性化,促进自主学习;作业问题化,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样化选择,满足个性需求

传统的作业更多的是提前预设好了,而校本作业针对本校学生的需要,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制取氧气一课中,作业设计如下:

1.课堂完成自编《校本作业》中的基础知识填空和迁移应用

基础知识共四题。第一题是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第二题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填空,第三题是催化剂概念填空,第四题是分解反应概念填空。迁移应用部分也是四道题,分别对应基础知识的四个知识点设计的练习题目。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并讲评这些内容,可以强化学生双基。

2.课后作业:整理实验室制取氧气、收集氧气的装置

提出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整理装置,是基于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基本仪器、学会组装仪器的角度考虑,同时也有利于发挥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擅长文字类总结的、擅长画画的学生都能分别在作业中收获成功。

3.班级讨论版贴出讨论性问题:高锰酸钾反应剩余物为什么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这个问题产生于在实验室探究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新催化剂的时候。在同学们实验了各种身边的物质做此反应的催化剂后,有同学将已反应完的高锰酸钾试管内的剩余物往过氧化氢溶液中添加,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的现象,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素材。于是,在实验课的最后环节,在强调了安全性的前提下,让所有学生都做了这个实验,并且对现象做深入分析。特别明显的现象就是反应剧烈并产生大量气泡,放出大量热,同时试管内液体变色,有的紫红色明显,有的墨绿色明显。学生有很多观点,比如有的同学认为,该现象证明了高锰酸钾反应后的确有二氧化锰生成,所以有明显的催化效果;又有同学提出,刚才做过二氧化锰的催化剂实验,没有这么剧烈。能解决的问题和学生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让学生继续思考。在班级贴出“讨论版”,对这种有点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不留名地畅所欲言,最终有同学百度到了答案,剩余的高锰酸钾还可以与过氧化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种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及查阅资料等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催化剂这个知识块的效率。

在这一课的作业设计中,课内课后作业重点不同,作业形式多样,作业难度不同,但是能尽量地满足各种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三、科学化设计,做到质与量的协调

真正高效的作业,应进行科学化设计:要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基准,应从学科体系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不仅要关注趣味性和学科性,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更要达到质与量的协调。作业的目标和内容、环节设计及评价方式等都要进行合理的科学化设计。

1.作业的目标和内容的科学设计

编制校本作业,应充分研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对整个学科课程有整体的把握。仔细研读教材,把课程目标细化到每课题、每课时目标,制定每课题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备课时,根据所要达成教学目标,对哪些内容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当堂落实,哪些内容须通过作业在课外落实,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这样设计出来的作业,目标明确,既保证了内容对应目标的“准确”性,也保证了量的“精确”性。这是保证作业内容与量的科学设计的前提。

例如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元素一课中,作业设计如下:

(1)课堂完成教材“练习与应用”题目及自编《校本作业》

人教版教材在本节课题的“练习与应用”环节设计了6道题目。第1题填空题,要求写出“O”与“2H”这两种符号的意义并列举了一系列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的物质,让同学们来认识这两种元素的存在、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第2题是5道选择题,分别对应的知识要求是认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认识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认识物质由元素组成,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密切,认识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元素格能获取的信息。第3、4、5题分别是给出几种常见元素,要求书写元素符号、中文名称或改正已有的错误。第6题是给出了3种元素的原子序数,请学生查阅它们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并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关的实例。

这6道题目很精练,题目设计符合以下新课标的要求:第一,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第二,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第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第四,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1]充分利用这些教材题目,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作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自编《校本作业》中设计有2道题,内容都是结合原子结构的知识加强对元素的认识。这2道题是教材题目的延伸和拓展,并且结合了学生学情来设计,从认知特点出发,联系前后知识,便于学生建构完善自己对原子、分子、元素、物质等知识的认知体系。

(2)课后作业:熟记1-20号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参加“元素翻翻乐”游戏

课标要求中的第2点: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这是课标要求的重点也是难点。快速且准确地记忆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较花时间,适合在课后完成。学生对于“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有厌烦情绪,科学地分析学生学情、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后,对于这个作业,设计了“寓教于乐”的“元素翻翻乐”游戏来帮助学生记忆。游戏内容是将制作好的卡片(写有元素符号,1-20号元素或其他常见元素各2张)背面朝上放桌上,由学生随机翻取2张卡片,每找到2张相同的元素就要求大声说出元素的名称,然后继续直到翻出所有卡片为止。记录学生所用时间进行比赛。学生在“玩中学”,并且乐于学。

(3)周末小调查:分析你的学号所对应的元素,举例说明生活中与它们有关的事例。推荐阅读书目:《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对元素的存在非常感兴趣,提问了很多关于生活中与元素有关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周末作业引导学生继续关注并深入研究。这不仅扩展学生知识面,更是对价值观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中,课堂练习丰富而基础性强,课后作业简洁有趣,周末作业拓展能力。作业形式多样有趣,更重要的是它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标准,以学生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科学设计,保证了作业的质与量的协调统一。

作业内容除了来自课前的预设,还应关注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这种作业更有实效性。比如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学会观察的习惯,我们布置了一些家庭小实验。对于家庭小实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有较多学生能够反馈实验现象以及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这些提问,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将个别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提出,作为全体同学的探究作业。这种作业,是对家庭实验的深入挖掘,主旨在于提升学生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只停留于“看热闹”似的观察实验。

2.作业设计环节的科学设计

校本作业要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材施教。为了便于强化基础、鼓励探究、促进提升,我校的校本作业分为3个环节:课前小测、课堂练习和课后提升。如图1所示。

图1 校本作业设计环节与形式

课前小测是基础知识自测。可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激励了互助学习。也激励在其他学科较弱的同学一开始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化学学科上获得成功。

课堂练习以教材为主,自编《校本作业》为辅。深挖课本资源,避免依赖练习册而忽视了教材的作用。避免脱离教材,使课本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力。题目不要多,要精,尽量都课上完成,当堂反馈,有实效性,便于学生明确知识点。同时注意开发课堂生成性问题,便于知识的深化,提升课堂的思维含量。

课后作业的形式则个性化与多样化。既是学习的延伸,又发展了多种能力和对化学的兴趣。

3.评价方式科学设计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外,可以积极拓展学生甚至家长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根据作业的不同,采取教师、师―生、生―生、师―生―家长等多元主体的评价方式。将对错式评价发展为交流式评价,将沉默性评价发展为期待性评价,将终结性评价发展为过程性评价。

这样的评价更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达到校本作业的目的。

基于“生本”理念下的校本作业,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需要来进行设计与实施。注重趣味性,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同时也兼顾科学性。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作业是为他们而设计、布置,让学生爱上了作业,也让学生爱上了化学。这种作业模式,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们高效地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作业参与各种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无定法,对于校本作业的设计也是如此。优质的校本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遵循科学规律,把握教情和学情,用自己的细心和耐性去寻找作业与学生发展的结合点,就肯定能在校本作业的设计和实施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对校本作业的研究促进我们教师从立足学科本源、关注学生发展等视角反思教学,提升了教师对课程整体的理解与实施能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幼儿科学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Practice of Interesting Chemistry

Experiments in Children's Science Education

YUAN Ye

(College of Educ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 Sichuan 635000)

Abstract To introduce the chemistry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n Dazhou, and propose some sustainable strategies on carrying out chemistry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n children's science education, relating to chemistry experiments characterized by interest, operability and life.

Key words chemistry experiments; children's science education; practice

科学素质是现代公民和新世纪人才必备的素养之一,具体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科学素质具有基础性,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关键期是2~6岁,科学启蒙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多途径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宜的科学意识培养,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究科学的欲望,积累关于周边事物粗浅的科学经验,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尝试性地进行化学知识启蒙教育已逐渐成为当前国内外化学教育工作者新的研究方向。

1 达州市幼儿化学启蒙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系统的化学教育始于初三化学,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部分科学教材(如教科版)仅在六年级下册涉及少量化学知识,感知化学,围绕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以及化学变化对生活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化学启蒙教育,而学前教育阶段几乎没有介绍过化学知识。通过走访达州市机关幼儿园、小红帽幼儿园、铁路幼儿园、商业幼儿园等我们了解到,多数幼儿园管理者认为幼儿园更需要幼儿教师具有弹、唱、跳等素质和技能,对于科学教育活动(或自然常识)这种具有隐性、远期效应的课程缺乏热情,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且忽视自身科学素质的培养,使得幼儿完整的素质教育受到影响。加之化学一直被认为内容难,幼儿可能接受不了,化学药品有腐蚀性,危险性大,化学实验操作复杂,化学仪器多, 使用规范性要求高,②幼儿心理惧怕,无法胜任,种种因素造成化学教育一直未在幼儿园正式开展。在具体的实施教学中,由于受幼儿园办学条件的影响及幼儿教师科学知识结构的限制,多数幼儿园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偏向于知识的传授或讲解,在教学中从生活常识和健康饮食等角度介绍化学小知识,同时在幼儿园科学角,家园联系栏、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方面加入化学元素,更多以科普知识栏的形式向幼儿和家长宣传化学知识,如以图片的形式告诫小朋友不要乱动农药、家庭药物不能乱用,一些食品如爆米花其中含有金属铅,所以不要经常食用,除此之外,有的幼儿园也会结合传统节日如九月初九插茱萸的风俗,向幼儿介绍茱萸的药用价值等。

有研究指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引入趣味化学实验,对开展幼儿化学启蒙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趣味化学实验重视趣味性、可操作性、生活性、简易性,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的乐趣,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寓教于乐,让孩子快乐参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行为能力、组织能力、专注力和协调能力。因此为了改善达州市幼儿园化学启蒙教育现状,拓宽幼儿科学教育思路,本人收集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富有探究乐趣,且操作安全的趣味化学实验案例,部分小实验已在幼儿园进行试点,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为我市幼儿园相关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提供教学参考。

2 趣味化学实验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2.1 善用生活用品,开发趣味小实验

开展趣味化学实验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为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化学探究,要善于利用我们身边的生活物品,合理利用和开发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使孩子感觉自己不是在做什么实验,而是觉得自己在玩。如在药品选择上,可以选择厨房中的食盐、白醋、小苏打、食用油等调味品,充当化学试剂中的酸碱盐溶液,洗衣粉、洗涤剂、肥皂水、泡菜坛水等在相应的小实验中也可作为实验药品;实验材料选择上,可以用玻璃杯代替烧杯、筷子代替玻璃棒搅拌、用眼药水瓶代替滴管、用空饮料瓶代替试管、用吸管代替导管来进行实验操作,很多材料可由幼儿独自从家里获取,部分材料是由生活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极大的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感觉到化学随处可见,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幼儿深深感受到化学的亲和力。如“自制果汁碳酸饮料”,原理是利用食用柠檬酸和小苏打(NaHCO3)溶于水后,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含糖、果汁等成分的水中,便可制成汽水。在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将日常食用的水果如柠檬、橙子等榨汁,再依次加入适量的白糖(或食盐)、小苏打、冷开水(不要将瓶子装得太满),同时可以准备一些果味香精供幼儿选择添加,将瓶盖旋上放置15分钟之后,一瓶果汁碳酸饮料可以喝了,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互相分享自己的饮料,并鼓励孩子回家之后做给父母们喝,启发幼儿要学会分享。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计自制酸奶、腌制酸甜小黄瓜等趣味小实验,在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同时,也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和劳动使命感。

2.2 巧借颜色变化,开展化学小游戏

幼儿对颜色的变化天生敏感,许多化学变化都伴随着明显而美丽的颜色变化,而且变化多端,非常有趣。化学中的变色反应有酸碱指示剂与酸碱盐发生的变色反应、碘与淀粉的变色反应,但这些原理对于幼儿来说是没有必要知道的,但通过活动可以让孩子明白,物质与物质之间不是永恒不变的,有时两种物质放在一起是会发生变化的,从而显示出颜色的变化。③因此设计一些伴随明显颜色变化的趣味化学小实验,开展化学游戏教学,一方面可以抓住孩子的眼球,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使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化学的乐趣。如开展“葱汁密信”游戏活动,仍然从我们身边选取材料――洋葱汁,原理是葱汁能使纸发生化学变化,形成一种类似透明薄膜一样的物质,这种物质的燃点比纸低,往火上一烘烤,它就烧焦了,所以会显现出棕色的字迹来。活动前,教师事先用葱汁在纸上画一幅图或写上孩子们认识的字并晾干,活动开始时让小朋友们猜猜老师刚刚在纸上画了什么图画(或写了什么字),当在蜡烛上稍微烘烤一下时,这张白纸上却立刻显现出图画或字迹来,这一现象引起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再试试柠檬汁、蒜汁及醋是否也有能产生相同的现象。

2.3 幻施化学魔法,传播生活小常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关联。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之一的健康教育常常渗透着化学常识,大多数幼儿园采用科学角或主题活动等方式向幼儿介绍饮食和保健科学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但由于幼儿识字不多,大篇幅的文字内容显然不适合幼儿的理解,故往往以图片的形式直观的向幼儿展示,便于幼儿直接感知。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将化学常识融入到一些充满魔幻和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或活动中,让孩子在玩中体会化学赋予的魔力,同时也了解一些生活小常识。如“沸腾可乐”,不是将可乐加热至沸腾,而是当将薄荷糖扔进一瓶可乐中时,几秒钟之后,可乐像着了魔似的冒出大量气泡,并且速度越来越快,最后气泡汇聚成水柱从瓶出,大约有15厘米高,通过这个实验告诉幼儿千万不要将薄荷糖或口香糖与碳酸饮料一起食用;另外,民间有清明节或立夏节气玩“碰蛋蛋”的民俗游戏,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遇酸蛋壳表面会冒气泡,同时蛋壳变得脆弱易碎,若在蛋壳表面涂上一层牙膏,则蛋壳表面被保护起来,不会被继续腐蚀。将涂过牙膏的鸡蛋和没涂过牙膏的鸡蛋分别放入两杯可乐中,放置10分钟,让幼儿用经过处理的这两只鸡蛋玩碰蛋蛋游戏,结果涂过牙膏的蛋壳仍然较硬,不容易破碎。通过这个实验告诉幼儿,我们的牙齿表面和蛋壳一样, 其主要成分是有机钙,常喝碳酸饮料有害牙齿健康,坚持用牙膏刷牙可以帮助我们保护牙齿,使牙齿更坚固。④

3 结论

开展趣味化学实验是组织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开发符合幼儿思维发展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实验内容,且实验现象明显便于观察,实验材料安全易操作,让幼儿在充满乐趣而又安全的环境中体验化学世界的无穷魅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化学实验中充分利用幼儿感官,培养幼儿观察能力,鼓励幼儿参与科学探究,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并尝试运用清楚、连贯、完整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表达在活动中的观察与收获,加深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锻炼幼儿的表达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便于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从而为孩子们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基金来源:

1.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四川革命老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达州市为例》,项目编号:SLQ2012A-05

2.四川文理学院院级青年项目课题:《幼儿园化学知识启蒙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达州市为例》,项目编号2012R006Q

注释

① 王炜祺,张凤,陈凯.趣味化学实验与儿童科学启蒙教育[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12(23):50-52.

② 陈晓娟,杨燕.幼儿化学小实验的实践与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化学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