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可变速电梯;检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098-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梯从一种罕见的工具变得越来越普遍,从一种固定速度的电梯发展到出现越来越多的可变速电梯,电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常规电梯和可变速电梯的检验和认识却存在一定的不足,什么样的电梯是可变速电梯,什么样的电梯是不可变速电梯,其中的检验方法是比较缺乏的。而针对可变电梯的检验是选择电梯安全部件和设置功能类型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从可变速电梯的定义出发,根据其运行原理,探究其检验方法,为科学合理的可变速电梯检验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可变速电梯的定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型电梯的不断问世,并随着新型电梯的技术附加值更高,其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其中可变速电梯的是新型电梯中的重要组成。但在具体的安装电梯中,针对新型电梯的检验却存在众多的问题。可变速电梯是指通过电力驱动的曳引式电梯,其会随着载荷的变化而速度发生变化。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电梯的速度需要在额定速度和一定的载荷速度间进行变换。其速度能在一定数值间进行变化是其和传统电梯的主要不同。因为可变速电梯的特征,其在安装时需要针对可变速电梯选择相应的安全保护装置。因此,了解可变速电梯的定义,客观的针对可变速电梯的种种特征进行分析,整理系统的、科学的检验手段和检验方法,对于可变速电梯的保护设置的选择和功能的检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可变速电梯的原理及其特性
无论是传统的电梯还是新型电梯,其工作原理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一般是通过曳引方轿厢和钢丝绳之间的连接,借助曳引轮对钢丝绳的带动,使方轿厢升起或降落。因此,需要对轿厢和对重侧的质量进行评估和预计,从而提供足够的电力。因此,一般而言,驱动机器的容量是根据事先的数据进行设定的,并且其运行速度也是额定的。事实上,在实际运作中,当限定装载质量时,一定的输出功率在负担一定的轿厢和对重质量时是有富裕的,甚至有些电梯对于满负荷状态下的质量是有限定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电梯是能高速运行的。而可变速电梯的原理则是充分利用这个功率的富余。通过了解可变速电梯的运作原理,我们可以针对其与一般电梯进行比较,有如下特征:一是如果想获得比额定速度更快的速度,在充分考虑负荷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曳引机的多余功率;二是当负荷一定的时候,速度的增加需要考虑到电机的功率和曳引机的能力,必须在这两者的最大限度范围之内;三是当通过科学方法规定了一定的载量时,也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使电梯能在称量器坏了时期仍然能继续运行;四是关于可变速电梯的安全装置的设置,一般而言,限速器、安全钳和缓冲器等安全装置一般需要满足电梯的最大负载速度,并且制动器和电梯井道的空间设置都需要留有一定的余地,满足电梯的最大运行速度。
三、可变速电梯的检验方法
(一)变速性能的检验
可变速电梯的重要特性即是变速,因此对于可变速电梯的第一个检验方法则是关于电梯的变速功能的检验。一般而言,需要证明电梯除了一个额定速度以外,还能以一个或多个中间负载速度运行。具体检验而言:一是可以通过对相关使用材料进行阅读,确定其具体的可变速区间。二是在一定的电源频率和一定的电压的情况下,根据具体的中间负载速度区间和速度的对应关系,选择一定的中间负载速度作为测试点。并通过轿厢负载相对应的重量进行速度测试。三是在运行后检查电梯的相关数据,如轿厢的运行速度不能超过相应负载速度区间的105%,但也不能低于该负载速度区间的92%,并且在正常的运行情况下,各个区域都必须显示正常的信号,其他功能正常运作,轿厢平稳而无异常。此外,还需要针对速度监控装置的相关性能进行检验,检验其是否具有及时制动的性能。
(二)驱动装置的相关检验和电源功率的富裕检验
可变速电梯的变速实现,最关键的在于富裕功率的利用,因此对于可变速电梯的检验第二个方法则是关于驱动装置和电源功率的检验。首先对于驱动装置和电源的功率而言,当可变速电梯出现异常,实际的负载量超过了额定的负载,电梯以最大的中间速度进行运转,这时,驱动装置和电源设备的能力必须能承担得住。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无限负载,而是说当出现一定的异常,实际负载稍微超过额定负载,驱动和电源都必须有足够的力量。此外,则是关于驱动装置的监控检验,对一般的可变速电梯而言,驱动装置都有一个监控装置,以预防电梯以满负荷的状态连续运行,最后造成电梯的损坏。一般而言,是通过对驱动装置温度的检测和线路电流的检测来实现对可变速电梯的监控。当出现意外或人为情况使得电梯满负荷或是超负荷运行,驱动或线路电流出现异常时,暂时中止电梯的可变速功能,使电梯在额定的速度下继续运行。而何时重新开启变速功能则是需要根据负载情况和选择的监控方式,对驱动装置的监控方式则是能在负载恢复正常的情况下自动恢复变速功能,而如果是电流监控,则是无法实现自动监控。
(三)称重系统的检验
电梯的负载量是有规定的,其涉及到驱动和电源的功率问题,也涉及到电梯的运行速度问题,更涉及到人身财物安全。因此,对于称重系统的检验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要求称重系统的静态精准度是110%,在此基础上加上系统偏差以及意外情况下的超负荷。具体检验方法:首先将轿厢停靠,空载情况下矫正称重系统的基数0;然后通过增加一个标准成人体重的砝码,使得电梯处于负载状态,逐步增加至满负载,然后对其数值进行检验,甚至是运行后再检验;数值准确后,再将砝码进行减少,不断矫正称重系统,直至其空载。这样的检测方法要求的是其误差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四)安全装置、电梯井道空间和制动器的检验
安全是可变速电梯的关键问题。对于可变速电梯还需要针对其最大中间速度运行时选用的安全钳和缓冲器进行检验,检验其是否符合标准,是否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在关于电梯井道安全空间的设置则是需要检验其是否满足最大中间负载速度时所需的空间。而制动器的检验则是检验其是否满足安全制动的要求,并且其能在每一个中间负载速度运行的情况下,正常发挥作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可变速电梯的检验需要按照相关的数据和型号来进行。我们可以根据可变速电梯的种种特性进行逐一的检验,通过对各部件的安全测验,最终确定其相关的数据和属性,从而为其正常和安全使用提供基本的依据。同时可变速电梯的检验方法也是可变速电梯更换和维护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蕾Z.可变速电梯的检验方法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5,07(26):105-106.
在思考中明确研究重点
调查分析,明确研究内容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笔者陆续设计教师、幼儿、家长等调查问卷。针对教师对交往的认识、了解,对教研的看法及在工作中的困惑进行了调查。对幼儿在交往中的表现、情况,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对家长对交往的认识、理解与关注也进行了相关测查等等。通过调查与分析笔者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为下一步研究的开展储备了条件。
研讨交流,把握研究方向 在活动中,充分利用交流研讨的形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同伴的资源,才能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开展课题。例如:幼儿园结合课题计划,开展了个案研究,每班选出了2-3名幼儿作为观察的对象,建立个人档案。但随着活动的开展,感觉研究面越来越窄,最后研究活动干脆停滞不前了。在笔者的引领下,大家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并共同调整了研究的方向。将每班的孩子分为:交往比较好的、一般的、弱的孩子三部分。并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幼儿作为个案研究,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孩子的发展。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研究的方法调整了,研究的兴趣提高了,研究的内容明确了,研究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困境,步入了正轨。
理清思路,解决存在问题 开展课题活动中,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出现时,笔者总是反复进行思考、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并积极进行解决,从而促进教育研究的开展。
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工作中
课题研究是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内容,笔者在引领课题研究工作中本着教研日常化、研究渗透化的理念,将全面工作与交往内容有机进行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创设多种环境,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一,主题环境融入交往。环境是幼儿生活、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注重环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陆续带领教师分析本班开展交往活动的优势与问题,并结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布置创设了相应的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参与环境游戏的场所。
第二,共享角色游戏注重交流。共享角色游戏是幼儿参与交往、交流的重要途径,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孩子们通过模仿语言、行为进行游戏,从而达到自主性、创造性等多方面社会性发展。教研活动中笔者引领教师充分利用楼道的有利空间,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共享游戏区域,使游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共享区域材料强调合作。共享区域材料是幼儿参与游戏的要素,在投放材料中,笔者引导教师发挥想象注重交往材料的投放,制作了促进小、中、大班合作的多种玩具材料。幼儿在相互合作、商量、共同游戏中促进了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全体精神氛围体现亲情。要营造一个整体、良好的交往氛围与环境,就要从幼儿园精神环境做起,教研活动中,幼儿园提出营造亲情环境,让幼儿在整体的大环境中感受亲情、体验温暖与尊重。
多项活动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搭建平台 在活动中,为了提高幼儿的交往兴趣,提高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频率,幼儿园开展了多项活动,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一是利用德育儿歌丰富幼儿语言。幼儿园结合东城德育儿歌的发行,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将德育儿歌进行了划分,并在日常工作中带领幼儿进行学习。朗朗上口的词语,优美的诗篇,既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又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幼儿的行为,为幼儿交流、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利用晨间接待促进幼儿交往。幼儿园充分利用班上教师早晨接待孩子、家长的时间,培养班上的幼儿做接待员,尝试接待小朋友和家长,从而增加了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接触频率,在接待过程中教师们根据班上幼儿的需求分别开设了中、英文接待员,从而提高幼儿参与的兴趣。当班上教师发现有的家长出现不配合时(当孩子与其打招呼时,家长置之不理),教师分析其原因,鼓励全班幼儿轮流参与,打破以往早来早接待的现象,受到了家长与幼儿的欢迎。接待的效果也明显提高了。
三是利用大型活动渗透幼儿交流。园里开展“六一”艺术周活动,笔者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班创设的区域游戏、角色游戏的作用,进行了班班串与大带小的活动,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促进了语言、社会、合作、友好相处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爱说的小朋友多了,主动交流的小朋友也多了,交往真正走进了幼儿,成为孩子沟通、表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职高;数学;课堂效率;引入;兴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学起来较为抽象,难懂以及枯燥无味。尤为职高学生性格活泼、好动,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符合职高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想尽设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陶冶情操,获取最佳教学效果。下面就从课堂引入以及课中活动教学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堂引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一节数学课的引入显得非常重要,如何通过独特新颖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下面介绍主要两种课堂引入方法:
1.趣例引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没有开始之前,就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所教的东西感兴趣。”一个有趣的例子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听取教师所教的东西,很快使学生进入到课堂中。如,在学习“方差”这一节内容时,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两个射击手同时射击,每人射击六次,其中一个选手射击的环数依次为4、6、8、10、6、4,另外一位选手射击的环数依次为6、8、4、10、6、4,两人射击的环数都是38环,那教师问:“谁的成绩更优秀呢?”这样使得学生原有的知识根本无法解答,之前的认知结构失去平衡,使得学生想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这时教师引入方差的概念,告诉学生学习方差之后就能够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希望得到答案的欲望下投入到新的课堂中,从而水到
渠成。
2.故事引入
由于职高的学生对生动性形象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对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知识相对厌恶,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平时多搜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故事,在下次将新课前引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编一个故事,在20世纪70年代时,在举办的一次广交会上,某外国商人动机不纯,想刁难我国住房的安排,他对我国招待人员说将这个宾馆24层楼全部包下,当时宾馆招待人员不敢怠慢,于是请教总理,就请教华罗庚先生,想个法子教训一下这个外商。于是华罗庚先生对外商说:最底层每一晚0.8元,往上加倍,就这样支付费用。外商心想如此便宜,爽快地答应了。几天之后,当外商结账时,才发现上当了。原来这位商人需要付:S24=■=13421772
元,当时外商就傻眼了。教师可以向学生问:“那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得来的吗?”于是,引进等比数列这个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等比数列的好奇心,最终将学生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
二、活动教学
课前新颖的引入是有必要的,但是课中的教学也相当重要。若课堂中没有新颖的方法,即使课前引入再新颖,也徒劳无功,学生在课堂中还是会走神,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因此,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活动教学。
1.动手操作,分组讨论
由于职高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好动性较强,在课堂中进行动手
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讨论,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以及合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职高学生来说,函数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学习“椭圆定义”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一根细绳,采用透明胶将细绳的两端连接在一起,然后,围绕着笔尖进行移动,这样一来,一个椭圆就形成了。另外,学生可以采用一支笔表示直线,书面或者桌面表示一个平面,通过这种方式,线面、面面的问题也就随之而解了。而这些工具都是随手可得,不需要浪费太多时间以及资源。也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4人一组,共同讨论以及学习,从而得出椭圆的定义。最终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也增加了课堂的活力。
2.巧用提问技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很多职高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学习的动力,没有好奇心,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这一心理,巧用提问技术,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让学生自愿地参与到教学中。例如,“等比数列”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一张纸的厚度为0.1 mm,将这张纸对叠34次,其厚度有多厚呢?会不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呢?”在课堂中提出这一疑问,学生就会好奇,将纸对叠34次,怎么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呢,于是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想知道能否超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总而言之,职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抓住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创新以及新颖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对老师要强化备课,对于学生要强化课前预习
老师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必须对这节课需完成的知识目标十分清楚,根据目标确定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备课的时候更应考虑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用什么办法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等。所以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但是老师们千万别忽视了学生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要求他们必须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比如:低年级语预习我就要求将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出现的生字词;中年级做预习我就要求在把课文读通顺的基础上,自己查字典解决不理解的生字和生词;高年级做预习,又在中年级的基础之上,加上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想上课的时候弄明白的等等。
二、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要能吸引学生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应以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课文的起伏节奏和学生情绪的变化,环环紧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结束时,注意增强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开头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或者利用故事导入,或者利用挂图导入,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音乐电影导入……一次,我上《自己去吧》一课,就给学生边播放小鸭自由自在在水里游泳的动画,边让学生跟着唱《母鸭带小鸭》的歌曲,课堂上一开始小孩子们各个活跃兴奋,就像一个个快乐的小鸭子。随即我提出:你们知道小鸭是怎么学会游泳的么?想知道就快去读读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全神地投入到读文的环节中去了。总之不论哪种都要注意所采用的导入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课堂中。
斯霞老师说“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个好的结尾就给一节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设计新颖有趣的结课可产生“课虽尽,趣味犹存”的境界,以收融会贯通之效,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激起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比如我在讲《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课时,结束的时候,我说:“同学们植物妈妈的办法真多,也真有意思!你还想知道更多的植物妈妈想出的好办法么?那就请你们回家去后,多去了解了解好么?”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把学生从课内知识的学习引向了课外知识的学习中。
三、课堂上要给学生恰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连续的、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疲劳、分神,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想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作为老师这时你如果能适时地给他们一点称赞,这无疑是给他们来了一针“兴奋剂”,让他们精神倍增,更积极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过程中去。而如果是在课堂上已经思想“驰骋塞外”的学生,在给了暗示也要给予一点暗示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五、教师注重上课语言的精炼、生动
关键词: 省属普通高校 研究生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 问题 解决思路
一、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的主要任务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为发展和完善社会科学理论在搜集和整理社会科学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研究方法。[1]方法论问题历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论的突破意味着相关学科领域研究深化。然而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发展与更新一直比较滞后,尤其是在大部分省属院校研究生教育对学生研究方法训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还存在明显不足。重视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跟社会科学理论同等重要,社会科学方法论甚至构成了社会科学理论的核心。
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要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阶段的社会科学方法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撰写学位论文乃至今后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问题。提高研究生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规范研究生的研究方法还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教学,使受教育者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理论联系实践,尊重社会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良好研究素养,为将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奠定基础,为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省属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在省属普通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的整体基础还比较薄弱。通过对所在院校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对吉林省部分省属高校有关教学情况的个案研究发现,目前一些省属高校尚缺乏掌握主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一方面,部分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指导老师所掌握的资源(纵向和横向的课题经费)不足以支撑实证研究的支出。另一方面,部分导师和其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理论研究上多进行规范分析,而缺乏实证的研究。当前部分研究中体现出研究者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还不够成熟,或者重理论而轻方法。
同时,在部分省属普通院校,对研究方法领域的教学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我与部分同行交流,以及在授课和接受一些研究生关于论文中方法方面问题的咨询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面临的方法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不会选题,对研究问题的确定偏重于依赖专家或导师意见,难以在符合专业方向的论域里发展出感兴趣又有能力操作完成的论题,不会界定研究问题,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能激发读者兴趣并且有价值、潜力的选题,等等。有些学位论文没有研究问题,研究的论域和论题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把研究的论域具体化为论题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也许不是单纯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但是通过方法方面的引导,可以改善在选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再比如,有的研究论文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学位论文应该如何提出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不少论文在这个方面比较混乱。[2]一些学生只在导论中提到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或假设,而在后面的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等章节均没有涉及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显然是为了提出研究建设而提出研究假设。还有学生在论文文献回顾中,根本就没有涉及文献回顾所涉及的有关其他研究与本研究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论文在提出研究假设时很突然,前人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介绍清楚。此外,还有一些论文中对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均值比较,相关分析等不理解统计软件给出结果的含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位论文写作和其今后的研究能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初步估计一方面与这些院校的生源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现象比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些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缺乏应有的方法方面的指导有关。
以上问题反映出了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实际应用和方法课教学中的一些缺陷,希望能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加强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或指导。
三、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路
1.促进研究生选题能力的提高
研究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也许不是研究方法课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的选题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授课的初期,应该在讲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后,在进行讲授研究设计、研究假设、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等内容之前,用适当课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或好的选题,某些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会鉴别他人的选题,督促学生阅读其研究领域内重要的刊物和作者的文献。
2.着力解决研究规范性问题
科学研究要遵循学术规范,包括选题的确定、研究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果的表述、论文的结构等。加强研究生研究方法的训练,重要的一环就是强调学位论文的撰写要遵循学术规范。一方面是对研究程序的理解问题,如研究问题或假设与文献回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研究方式和方法的深化问题,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教学中应采用研究生论文的案例(包括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与鉴别、课堂与调研作业)进行教学,在经验层面探寻研究生科学研究中的方法欠缺,澄清存在的问题,找到优势。从研究选题的论域、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统计假设、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结论讨论等方面分析研究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进行案例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印象。对于统计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应深入浅出地介绍如何根据研究目的与数据类型选择统计方法,为学生应用、解释统计软件输出结果奠定基础。
3.明确研究生与本科生方法课的差异
研究生阶段的方法课与本科生阶段的方法课,除了在深度、课时方面存在不同之外,在教学的方法与侧重点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同。如果说本科生阶段的研究方法教学还主要是传授有关知识,那么研究生阶段则应该促进学生掌握实际研究的能力。把知识过渡到实际的研究与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要考查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是如何建构的。总结、归纳研究生与本科生社会科学类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的异同,特别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实践和一定强度的课外实践作业,通过“亲历”,激发学生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热情,使学生投入研究对象或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情境中去,自发地掌握科学研究的规范与技巧。包括文献综述写作的训练、主要研究方式的应用、问卷的设计、访谈技巧等,都需要亲自操作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课外督导,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提供具体的、个别的指导。
综上所述,加强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能使他们掌握并运用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并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任务与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又要充分考虑到省属普通院校的生源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着力解决研究生研究过程中不会研究或研究不够规范的问题,协助学生从研究问题的确立入手,发展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具有实证特点的研究问题,并深化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之规范地开展研究,提高研究层次,从而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2-24.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课堂教学;方法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课程,它是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练体能,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建设合格人材的具体体现。所以,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学工作者需致力研究、探、努力解决的课题。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要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备课
体育课是教学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训练体能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要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并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能纠正错误动作。
2.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3.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上课
教师要认真上好体育课,能使学生感到技术动作容易学,身体锻炼乐无穷,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怎样上好每节体育课呢?
1.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绝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需要父母和教师耐心细致地培养。对孩子在平时取得的进步要及时地表扬,哪怕是一点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做规范的动作示范,其实学生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教师标准、大方、优美的姿态和动作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爱好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游戏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合作意识、班级荣誉感和增进同学间的友谊。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积极参与运动的学生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科学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正确、合理的锻炼身体的技巧,为终身体育锻炼服务。
2.巧妙设置游戏环节,让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游戏是小学生都爱玩的,特别是体育游戏,只要提到游戏,很多学生都非常乐意参与其中,行动迅速,心情激动。因此,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体育课程中设置游戏这一环节,能够大大满足学生的运动、游戏、娱乐的愿望,使他们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学生在练习跳远比赛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站成一排,戴上小青蛙、小猫、小兔子、小山羊等小动物的头饰比赛谁跳得更远,由头戴老虎或者灰太狼头饰同学担任裁判,这样的跳远比赛游戏活动,很是吸引学生,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然,教学效果好。在这样兴趣盎然、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有了昂扬的斗志,还能够锻炼身体。并且,应用游戏的方式指导学生们去学习,他们就不会感觉到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习热情自然高涨。
3.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可知与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句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情况,我就亲自出马,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本领。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创新意识和实践本领是新课标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思维比较敏捷,善于观察事物,对任何问题愿意打破砂锅问到底,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可以借机利用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大胆的想象力和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如跳绳,既可以一个人跳还可以两个人,甚至三个人跳。篮球传球教学,一个人对着墙传,两个人对传,三个人交替传,四角传球等等;可以原地传接球练习,还可以行进间练习。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达到既健体又健心的效果。
5.合理安排课时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一堂好的体育课既能使学生较快地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又能使学生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运动的能力,合理安排课时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总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处处表现出一位人民教师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于不经意间向学生感染,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教师如朋友,为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教学思想就会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学生也就会在课内课外强化练习,自觉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自主学习[J].中国学校体育,2013,23(09):223-224.
[2]罗希尧.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12):463-464.
[3]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15(07):591-592.
[4]韩冰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20):411-412.
如何对清水江文书进行抢救、整理和研究,必须从清水江文书自身的特点说起。清水江文书不是一般的历史文书资料,与“徽州文书”等其他一些著名的历史文书有所不同,它是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创造并流传至今的一宗具有活态性、民族性、区域性、系统性的民族民间文献遗产。所谓活态性,是指清水江文书还活在苗侗人民的现实生活中,至今仍具有物权法律证据的功能,在苗村侗寨的山林物权纠纷调解中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不像一些历史文献学者所说那样已成为“逝去的历史记忆”。民族性和区域性是指清水江文书不仅具有地理环境造就的超越民族边界的区域性特征,而且蕴含着浓厚的苗侗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苗侗民族文化系统和黔湘边区地域文化系统的耦合;所谓系统性则是指清水江文书在分布上、载体形态和内容上都自成体系,并与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的社会历史过程连为一体。因此,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切忌简单套用汉族地区历史文献抢救整理和研究上的既有模式,不仅必须达成民族性与地域性的辩证统一,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其固有的活态性和系统性等不可忽视的特征。
首先,在抢救方面,作为一宗仍然具有一定活态性的宝贵民族文献遗产,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绝不能视为普通的档案文献征集收藏,而应遵照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规范来进行。整体性、原真性和多方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清水江文书的多重价值和复杂性,档案征集模式已遭遇的困境,目前文书所处的濒危状态等客观因素决定了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必须有一个以文书传承社区的参与为基础的多重形态机制,在技术上必须有一整套符合国内外规范的技术措施。因此,针对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本课题从理论建构、技术规范、抢救保护实践行动示范点建设三个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层面上来做出解答。在理论层面上,深入研究探讨政府与社会共谋架构下的清水江文书抢救模式与多重保护机制建构。在实践层面上,开展清水江文书分布形态的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村寨开展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示范点建设的行动研究,为今后大规模的就地抢救保护树立样板。在技术层面上,根据联合国“世界记忆工程”文献遗产抢救保护规范中的信息载体和所载信息并重的整理性保护原则,本课题将针对清水江文书物质载体的理化特性开展原件抢救保护技术措施及典藏技术规范的研究,以规避抢救保护过程中因不谙技术规范而造成的对珍贵文献遗产的破坏。
其次,在整理方面,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也必须充分考虑到清水江文书所具的民族性、区域性和系统性特征。整理工作必须将国内外通行的文献分类著录和整理规范与清水江文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本课题将通过对国内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徽州文书、台湾原住民文书等著名历史文书的分类著录整理规范标准的比较分析,以及与大英图书馆、法国远东研究院、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库等国际著名的历史文书保藏中心所持整理规范进行参比对照研究。为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确立国内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一旦选择和确立了整理出版的体例和规范,我们就立即与黔东南州县各档案馆合作开展对各县馆藏契约文书的示范性精品选辑整理,为今后州县各地开展大规模的馆藏文书整理出版树立典范。同时,本课题还将对其他古碑刻和民间家谱,也开启系统的整理和辑注。在整理出版的样板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全面覆盖清水江文书集中分布的锦屏、天柱、黎平、剑河、三穗、岑巩、台江等县,而且也要求能够体现出清水江文书内涵中不同的文献类型。
最后,在研究方面,本课题在子课题的取向选择上的思路和策略,一方面要致力于清水江文书所含文化历史信息本体内涵的解析,另一方面也重视阐释其与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国家和世界层面)的社会历史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清水江文书的各种价值及其实现渠道。我们认为,清水江文书中浩瀚的文字信息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堆积,而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制度及其系统演化的历史轨迹的反映。譬如,苗侗民族的契约型社会管理模式、混农林经营和木商贸易的经济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等等,都在清水江文书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清水江文书中所见的这些社会文化制度的历史变迁,则又集中地反映了明清以来民族区域多样性与国家一体化之间的互动,即一个区域和多个民族如何因着林木生产和流通而与国家体系和世界体系连为一体。因此,我们的研究不仅要努力挖掘清水江文书所蕴藏的民族文化深层内涵,而且要揭示这个区域民族文化系统对于中国国家建设和世界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将不拘泥于任何一门学科或一种方法,而是博采各相关学科有效的方法,将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区域特征归纳与民族文化特质分析相结合、实地踏勘观察与访谈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分析相结合、参与观察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现将本课题最主要的一些研究方法及其具体应用范围简要介绍如下。
(一)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离不开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民间保藏量的摸底,地毯式普查,主要依靠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研究板块的子课题研究,必须对契约文书、碑刻、家谱进行准确解读。进行田野调查,可以避免因“闭门造车”“盲人摸象”“望文生义”而造成的对清水江文书的偏见和误读。田野调查不仅针对社区乡民,而且还要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档案机构、科研机构等领导、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交流,集思广益。
(二)民族志深描法。只有深入苗族侗族村寨内部,回到清水江文书产生的历史场景,以一种局内人的视角来体会清水江文书的历史经验和现代命运,才能真正地理解清水江文书的内涵,才可能客观描述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情境,同时也可以克服照搬现存西方理论范式或简单套用汉族地区的解释模式等弊端,避免随意移植现代学术话语,曲解和遮蔽历史真实。
(三)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广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是将清水江文书整理与徽州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及其他国内外文书整理进行比较研究,吸取文书分类著录整理方面的经验,确定规范与标准;二是将清水江文书中的民事习惯法和罗马法、日耳曼法进行比较法研究,揭示清水江文书的法治意义;三是进行现有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模式的比较,以便选择和确立合适的抢救保护模式;四是对同类清水江文书的解读,需要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以全面把握清水江文书的演变。
(四)文献考据方法。对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和研究,离不开文献考据方法。一是清水江契约文书的精确解读,需要对正史、方志、碑刻、家谱等资料的考据,去伪存真;二是对碑刻和家谱的辑注,需要各种文献的相互参证,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考据。
(五)统计分析方法。对清水江文书进行普查,摸清其民间分布形态,离不开统计分析方法。确立科学、有效的抢救保护模式,设计出配置优化、高效组合的多重保护机制,需要引进线性规划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以便确定具有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对清水江文书物质载体理化性状各变量之间关系、民间分布模式和濒危状态等方面的深度研究,需要运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蒙特卡罗分析法、马尔克夫链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六)定性分析方法。由于“自然流失”和诸多不合理的人为因素的干扰,清水江文书保藏状态不够理想,大多处于濒危状态,许多信息是不完整、不连续的,无法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因此需要定性分析方法,以便全面地揭示问题的实质,把握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的动态过程和总体趋势。
(七)参与式评估。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模式的多重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多方参与的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区和保护点的建设,因为民间保藏的清水江文书是我们抢救保护的重点。其实施的全过程,需要老百姓的参与体验并作出评估。必须让苗族、侗族人民对清水江文书抢救、整理工作有参与的热情,有被尊重的感受;持有契约文书的苗族、侗族农民,必须有参与评估权力,其评估意见,必须得到政府、学者和其他社会各界的尊重。
(八)利益相关方分析。清水江文书的价值日益显现,利益相关方在不断扩大范围,利益冲突不断显现,需要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一是确立合适的抢救保护模式和多重保护机制,必须考量各方的利益预期,必须考量利益相关方的博弈;二是考察清水江流域的林木商品市场,必须运用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对各类市场主体、地方政府的利益预期和博弈进行全面分析。
(九)符号学与认知分析法。清水江文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苗族、侗族人民在学习汉文化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无文字的苗族、侗族人民,在书写汉字文书时,不可能不把自己的民族认知模式和独特符号,带进清水江文书中去,出现了“汉字记苗音”或“汉字记侗音”等文化“混声”现象,构成了清水江文书中的诸多“谜团”,成为精确解读文书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符号学与认知分析方法,为我们正确解读清水江文书提供方法论的保障。
三、本课题主要创新点
(一)整体性保护的策略选择。从地理区域上看,本课题的抢救保护方案,涵盖黔东南州的7个文书大县,几乎囊括了清水江文书民间分布保藏的核心地域,抢救保护范围具有全面性。从抢救保护的内容上看,本课题采取文书所含信息与文书物质载体并重的策略,对每份文书原件实施从内涵到外体的整体保护,与以往一些历史文献学那种注重信息而疏于载体保藏的抢救保护取向形成鲜明对比。从抢救保护的种类上看,不仅抢救保护纸质文书,而且抢救保护石质的碑刻;不仅抢救保护契约,也要抢救保护家谱等。
(二)民、官、学合作的紧密性。“民”主要是指民间的文书保藏者,“官”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档案部门),“学”则指的是学术机构与学者。本课题把村寨农户保藏清水江文书的“执着力”、凯里学院为主的学者团队的“智识力”,和州县政府的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抢救保护措施的可操作性。本课题针对迁地集中收藏(公立博物馆/档案馆)模式,制定了典藏技术标准和规范;针对村寨生态博物馆原地典藏,制定了惠益共享、民主参与的民间保护模式,保证了村寨农户参与合作的持久积极性。黔东南州委、州政府与凯里学院联合成立了以州委书记廖少华为组长的竞标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州委发文给予该项目经费1:1匹配。还争取了分管清水江文书工作的副省长兼省“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谢庆生同志的支持,由他担任项目总顾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抢救保护行动的空间脉络化。本课题的抢救保护策略和措施,创新运用了文化空间保护和脉络化的理念。清水江文书在黔东南州,凯里学院是黔东南州的唯一本科院校。以凯里学院为主的申报团队,占有地利优势,与抢救保护和整理研究的对象最为贴近,正好处于清水江文书的文化空间脉络之中。课题所拟建立的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模式,实际上是将具体的文书遗产置于其形成和传承的民族区域文化脉络体系中去,使之在空间上实现文化脉络化。迁地集中收藏模式,也正是因为将依然活态的文书抽离其文化空间脉络,才遇到了难以摆脱的困境。
一、课前准备阶段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提高常态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在课前下工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的现状和教材的要求,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它既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语言的规律,又要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要建立在由英语学习态度、语言知识和智能三方面组成的目标体系上,使每一堂课都有培养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潜心与文本对话,认真研读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高年级的句型、课文,更要潜心研究,在充分解读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将传授语言知识及训练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目标具体化,使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都建立在充分了解教材和学生的客观基础之上。
二、课中教学阶段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小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可看做组织教学过程的最小单位,也可泛指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导入到交际的全部活动,整个课堂由大大小小、环环相扣的各种活动组成。这些活动不是单纯的游戏和步骤,而是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的依托,是担负着循循诱导、步步巩固、层层深化、环环落实之任务的教学载体,它们在轻松活泼的韵律中承载着新知学习、巩固练习、操练实践、交流运用的重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能否恰当设计与成功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是能否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的关键。恰当的设计是成功实施的前提,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活动效率必须从根本处切入――优化课中教学阶段。
1.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合理使用教育资源,利用教材这个载体。要将教材内容实行科学的组合,进行创造性的加工,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加强知识间的相互有机的联系,把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重新置于鲜活的语言情境中加以解决,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使学生得到发展。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要创设教学情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热情高涨的英语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兴趣盎然地学习。为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执教,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以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以清晰、准确到位的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模仿、操练和活用语言;以教学活动的变化为依据,变换角色;以紧凑合理、过渡自然的教学环节及科学有序的训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语言的实践中扎实地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发展能力,尝试成功,乐学会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首先,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学英语的认识规律和教学原则。除了对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简笔画教学法、五步教学法等小学英语学科中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掌握外,我们还可以在充分领悟各种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探索其操作原则,明确可操作的教学模式,把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愿望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之中,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其次,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创设各种语言情境,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参与英语学习的实践活动,加速语言材料的吸收和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最后激活儿童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直观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都是激发儿童学习英语兴趣,使其快乐地融入学习中的有效教学手段。我们可以恰当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积极地学习与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游戏活动中喜学爱学。
三、课后反思阶段的优化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课后反思阶段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和有益的补充,其在完整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通过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审视、分析总结,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在行动中。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
一、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学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本科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以及实践操纵能力的验收。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成为检验高校本科教育任务落实情况的指标。随着知识共享渠道多元化的发展和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现象的出现,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存在着剽窃抄袭等问题。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任务 。
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开题时间滞后
目前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时间为第七学期后期到第八学期,而对于本科学生来说这个时候刚好涉及到考研和就业的准备关键期,导致了学生对论文选题的研究工作准备不足,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选题草草,有些同学甚至根本不了解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意义,以至于当后期着手对论文写作的时候,给定完成论文时间的不足迫使本科生将对课题的研究与对论文的撰写同时进行,这导致了课题研究既不全面也不深入,直接影响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本校本科生第一学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此时本科生已经具备了学科基础专业知识,能够对专业方向进行初步解读。到第三学年,学校又开设了部分专业课,这些课程已经使本科生具备初步选题的能力,但是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时间却在第七学期即将结束时或者第八学期,所以本科生一般在开题前一个月才着手进行毕设课题的选择和研究,这使得学生缺少对与课题相关文献的阅读准备工作,导致了学生对选题的盲目进行,最终影响论文的质量。
(二)论文撰写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强
本科毕业论文真正完成的时间期限较短,而学院各专业在开题之后只进行一次统一检查。对于有些导师,除了指导学生的论文之外还要承担一些科研课题以及教学任务,所以有时不免对本科生论文撰写的监督工作有些疏忽,再者部分本科生自我监督能力不强,仅仅在答辩的前几天才进行论文的研究,时间仓促,资料不足,这些问题使得有些学生为了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而剽窃和拼接他人的论文,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毕业论文验收形式过于单一
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般是学术型论文,而多数同学对于学术的研究兴趣不大,所以说如果勉强对不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的话,就很难保证论文的质量。所以高校应鼓励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论文模型上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写好应用型论文。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制定了对毕业论文审查的相关管理规范,但是论文的审查工作较为繁杂,繁重的审查工作必然导致审查质量的下降,最终造成答辩过程的形式化,而对论文的管理标准也只停留在字数、格式以及查阅文献量等制式化水平。验收形式的单一性和管理制式化也导致了论文质量的下降。
(四)本科毕业论文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通过参加本科生开题、中期和结题的答辩,发现本科毕业论文大部分还停留在已有理论和前期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缺乏真正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毕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结合不紧密,没有真正达到在本科毕业论文阶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标。甚至有些学生是根据指导老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老师需要的实验数据来立题和选题,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提升能力的角度出发。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各不相同,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学生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比例较高;基础理论研究专业的学生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比例就较低,而人文类的专业学生论文选题90%多的学生是理论研究型的,这就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真正胜任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办法
(一)加强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要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论文是需要长期的知识的累积和认真的研究态度。对此,建议学校应在保证正常课程的开设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开设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讲座或选修课,及早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的整个流程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技巧,以保证论文高质量的完成。
(二)修改教学计划,开题提前
为了让同学有充足时间对毕业论文进行调研和写作,应提前进行开题。在本科生大三阶段,也即是在初步具备基本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时,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时间上连贯性,另一方面也回避了与考研就业准备关键期的直接冲突。时间上的充裕能很好的保证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完整进行,进而论文质量得以保障。
(三)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无论是从教育管理体制、大学学习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心理特征角度看都是势在必行的。本科生在整个本科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都是处于基础阶段,而毕业设计却需要学生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研究能力,所以,对于本科生来说,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无疑是摸着石头过河。此时,本科生导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导师能够站在一定专业高度对本科生进行指导,并且能够以宏观的视角把握论文的研究方向,帮助本科生顺利地完成论文,而且还能保证论文质量。除此之外,本科生导师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课题经验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年纪一般为18~22岁左右,正处于青年初期到青年中期的过度时期,学生在这段时间内要完成作为一个成年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缺乏独自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自我意识及调节能力不成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再者,传统的辅导员制使得一个辅导员负责数百的学生,这也导致了辅导员不能时刻关注每个同学的情绪变化,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期间,本科生由于论文压力更易产生情绪不稳定的问题,这种情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容易衍生出更多、更大地问题,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势在必行,本科生导师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同学调整情绪,间接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 。
(四)论文验收标准多元化、健全验收管理体制
本科毕业论文不应将学术论文作为唯一标准,应该鼓励应用型论文的写作,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形式也要进行创新,而且还要在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方面加强管理,比如在论文写作结束后,参考指导教书评语,评审人首先进行评阅,通过后学生方可进行论文答辩,答辩结束后,再由答辩委员依照公正严谨的态度对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首次答辩不通过的同学再另行组织进行二次答辩,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
(五)搭建毕业论文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是否完成实验的评判标准进行改革,将以前学生只须完成固定的步骤就能得到一定的结果转变为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的实验,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做好实验数据记录,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实验,不要求结果一致,最后再由导师点评,从而完成整个试验。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个性、科学态度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这样就能使学生不拘泥于一种解决方案,自主寻找多种解决方式,通过多动脑多动手的实践训练可以解决本科论文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进一步的提高论文质量。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能体现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也是高校衡量自己教学任务落实的标尺,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对于校方和学生无疑是种双赢。
参考文献:
[1] 李慎恒.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潍坊学院学报,2009,(3).
[2]童绍玉,李秀寨,刘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3]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