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西方经济体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经济体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方经济体制

第1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指标体系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深化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来自国外金融海啸的冲击。为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保证中国金融安全,建立一个适应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安全预警机制,以便于在危机形成或扩大前就对它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避免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危机爆发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关于金融风险预警理论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概述

学者们对金融风险预警展开系统研究始于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相继爆发了以货币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金融危机。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不断攀升,这些危机不仅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而且对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对金融危机的成因、传染和预警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就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而言,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的:一是通过对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定性讨论以确定预警指标体系。二是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的方法确定哪些指标有助于预测危机发生的概率。三是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在模型中估测在未来一期或几期发生危机的概率。在上述三类研究中,基于客观性等因素的考虑,第三类型是学术界的共识和研究的主流,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研究成果分别为Kaminsky、Goldstein以及Abiad等人的成果为代表。总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外学术界在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及建模研究。相对而言,由于国内的金融风险预警研究起步较晚,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尽管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研究工作仍停留在对国外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和模型的介绍上,从整个金融体系系统来考虑中国整体金融风险的研究成果的并不多见。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必须通过选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指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尽可能准确、科学地利用模型测度金融风险预警所包括的各个方面,进而比较和分析不同区域的金融风险变化状况。

(一)金融稳定预警指标的选择原则

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系统,由众多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即构成要素组成。但这一系统并不是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各子系统最优未必能达到整体最优,而是要使各个子系统科学地整合以求得系统“整体最优”。二是导向性,选择的每个具体统计评价指标要符合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的要求,属于金融风险的范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金融风险的内涵与特征,对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目标有明确的导向性,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三是可操作性,选择的各个指标数据都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科学,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但往往有些重要因素难以直接量化或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性。因此在研究中设计预警指标体系中应力求能体现那些关键因素的指标,尽量采用变通方法获取指标数据。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选择的过程

建立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之一,是使监管部门尽可能全面、完全、具体地了解影响金融区安全的各种有关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不胜枚举,而且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作用也因一国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影响因素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经验,结合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实情,中国区域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大致可以从宏观先行指标、微观审慎指标两个层面上予以构建。故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可以概述为分解描述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总目标―确立相应准则―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建立预选指标集―筛选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见图1)。

(三)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确立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明确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具体结构和构成要素,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融风险特征的具体描述,运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选择在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中使用频度较高、与金融风险的内涵和特征相关的指标,构成预选指标集。

考虑到前文对识别金融风险产生根源及金融风险预警理论的论述基础,结合中国当前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统计数据索取的可能性,我们从宏观经济、金融系统、泡沫风险和全球经济等四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建立了中国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作为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在预选指标集的基础上做了简单调整,最终确定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子系统,共18个具体衡量指标构成。其中,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具体预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部分预警指标释义

1.宏观经济指标释义

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在本指标系统中主要由 “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和“出口变化率”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2所示。

2.金融系统指标释义

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主要是由“国内信贷/GDP”、“国外净资产/GDP”、“实际利率”、“外商直接投资/GDP”、“M2/GDP”、“M2乘数”、“贷款/存款”和“储蓄存款/M2”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3所示。

3.泡沫风险与全球经济部分指标释义

金融风险的积聚和释放会通过股市和房市反映出来,突出表现为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若资产价格的大幅下挫,会导致金融资产缩水,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形成大量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恶化经济,引发金融危机。

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在本指标体系中主要由“股价指数变化率(上证指数)”、“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建筑业贷款/银行贷款”等几个指标反映,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主要“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率”和“美国经济增长率”等两个指标反映。

三、结论

为了能设计更好地反映中国金融安全形势的指标体系,为金融安全预警提供有效依据,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开放式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然而,本文的研究仅限于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的选择,对于指标的进一步选择没有作深入探索,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通过诸如Logit等数学模型的构建,利用Granger等检验方法确定各个子系统的入选预警指标,研究各预警指标对于危机的预示作用,并利用最终入选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合成能够反映出中国金融风险危机等级的具体指数,并规划相应的风险等级,据此刻画中国金融风险的总体波动情况,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并构建中国金融风险预警信号系统,输出预警信号灯系统,显示金融风险状态和描述金融运行的冷热状况。

参考文献:

1.Kaminsky,G.L.,S.Lizondo and C.M.Reinhart. 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R].IMF Staff Paper, 1998.

2.Goldstein Morris, Graciella L. Kaminsky and Carmen M. Reinhart. Assessing Financial Vulnerability: AnEarly Waring System for Emerging Markets[R].Washing tong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3.Abiad,Abdul.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Currency Crises: A Survey and a Regime-Switching Approach[R].IMF Working Paper, 2003.

4.闻岳春,黄福宁.国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研究综述及综合经营下的EWS框架构建[J].中国货币市场,2008(9).

第2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理论建设以政治经济学为根基,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情况为出发点,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重要的市场理论,形成了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性制度。政治经济学由四点构成:即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发展理论,这四条理论构成了政治经济学的要义,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西方经济学提出的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是我国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依据和重要理论来源。

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的重要性,主张一切经济行为都要通过市场来完成,需求、供给和价格要通过市场来形成。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经济体制虽然也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来调节生产、消费,但是没有像西方经济学理论强调的那么重要,并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在市场没有起到基础性作用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计划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资源配置不能按照供需的有效性进行流动,导致了经常性的物资短缺和相对过剩,整个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统筹好物资的分配,如何最大化满足国民经济社会的需要。但是这项工作却不像我们想想的那么简单,如何能在年初实现对经济的有效预期,如何能够在96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有效调配,这对于当时信息传递不太发达,计算能力比较弱的中国而言,不能不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改革开放初期,与西方经济发达程度对比中发现,中国经济社会明显出现了落后,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改善我们的经济制度,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西方经济中的市场经济概念逐渐成为中国与西方对接最重要桥梁,也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这样大背景下,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最为重要的理论构成。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逐渐开始完善市场主体,开始允许商品的自由流通,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产品市场、劳动市场、消费市场逐渐形成,这三个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进入了真正发展时期。

通过上图,厂商通过产品市场实现了产品的销售,家庭通过劳动市场实现了就业,资本市场是扩大规模,盘活已有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开辟新市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的重要依托,同时,也帮助家庭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超前消费等。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根本就不存在竞争,一切都按需生产、按劳分配,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竞争。西方经济的市场经济体制却不是这样的,通过市场来调节资源的配置,厂商必然选择利益最大化的投资领域来生产商品,很多厂家同时投入到同一个行业,必然会造成这个行业的生产过剩,也就出现了竞争,购买者对同样商品必然会对价格、质量、服务等做出不同的权衡,然后决定买那个,这就是竞争,在竞争的格局中,购买者处于有选择的地位,他有权利去选择购买那个商品,不买那个商品,有些厂家价格高,产品质量不好,服务差必然会被市场拓淘汰,这叫完全竞争市场,厂家都处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但是也存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吸取了完全市场理论和不完全市场理论,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国防发展,针对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行业,采取国家垄断,实行国家独有,或者国家控股形式。

二、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不足值得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警惕

西方经济学理论经历了百年多的发展历程,其学术成果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都值得学界的肯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西方经济体制和成功经验帮助中国逐渐完善了特色市场经济体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帮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和推广,同样,西方经济学通过中国市场经济的成功建立,完善了其理论到实践的论证,丰富了其研究视野。但是要警惕西方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在一部分市场经济研究者与实践者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的现象,认为西方经济学是完美的,是无懈可击,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照搬西方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看法是不能得到认同的,目前,西方经济制度也存在缺陷,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研究中国的经济体制,并从中获益良多,在某些领域开始照搬中国经济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

西方经济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比较严重,最重要的是西方经济危机,这种挥之不去的西方经济制度问题已经被西方经济学家研究了百年,但是知道今天依然无法建立一套更为有效的规避机制。另外,工会权利过大,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电视中,经常会看到西方罢工,导致航班延误、供水供电中断等,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西方市场经济有竞争性无排他性,是一种公有资源的私有化进程。所谓无排他性是不能禁止另外的人使用;所谓有竞争性是一个人的使用减少了他人能使用的量。所以无约束的时候会被过度利用。解决方式是限制使用或者有偿使用。在现实中,此限制或收费要通过国家的强制措施,诸如现在实行的排污限量超额收费的制度。在西方私权大于公权的市场格局中,国家有时候难以对其采取更为有效的调控手段,来抑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

三、中国经济学理论需要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融合

第3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监测方法;综合指数

中图分类号:F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5-0066-04

伴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要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战略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从机制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考核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定量评价工具。对于引导和推动各级发展主体转变发展观,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与统计标准的确定

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本着精炼、实用、易获取、代表性强的原则,我们认为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2]、资源节约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环境保护水平和社会稳定水平五个方面(子系统)构建循环经济监测体系,每一个方面又由若干相对独立的表征某一侧面发展状态的指标构成。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监测标准是判断循环经济实现程度的依据。在本研究中,确定标准值的主要依据是:(1)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确定相关指标的标准值;(2)对于一些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发展指标,应尽量参照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确定标准值;(3)根据我国制定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及行业规划中提出的有关发展目标和任务,确定标准值;[3](4)参考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影响较大的循环经济评价标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确定标准值。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及其制定见表1:

2.循环经济统计监测方法

2.1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各指标间往往存在不可公度性,通过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就可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有标准化法、极值法、功效系数法和指数法等。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我们采用指数法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指数法是将指标的实际观测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来求得各项指标的评价值(个体指数),即:

正指标:评价值=(指标观测值÷指标标准值)×100

逆指标:评价值=(指标标准值÷指标观测值)×100

当某项指标经过指数法处理后的指数值大于100时,只取100作为该指标的评价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使个别指标的超常发展掩盖其他指标发展的不足。经过指数法处理的指标都化成了类型和数量级相同的指数,既满足了指标的公度性,同时还可使不同时期评价监测结果具备可比性。

2.2指标权数的确定

常用的指标赋权方法有多种,按权数的确定方式分类,大体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两类。两类赋权方法各有优缺点,不能简单地认为客观赋权法一定比主观赋权法优越,应根据具体问题的评价监测目的、研究对象的特点等因素来选择适宜的指标赋权方法。[4]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主观赋权法进行赋权,并通过采取扩大咨询范围、增加咨询专家的数量等措施来减轻人为因素影响。课题组征求了来自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和企业界的数十位专家的意见,参考了国内众多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指标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子系统和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2.3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选择线性加权和法作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线性加权和法的优点是使用广泛、操作简明且含义明确,更主要的是将指标的个体指数值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后,可以得出各个子系统的水平指数及整个体系的综合指数值,而综合指数满足时间上的可比性,可以用于全国及各地区循环经济进程的动态监测。其步骤如下:

首先对五个方面的评价监测指标的个体指数值与相应的权数相乘,然后再加总,得到各个方面(子系统)的水平指数:

3.全国及各地区循环经济统计监测与实证分析

运用前面提出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评价监测方法,我们对2000年和2004年全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除外)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循环经济进程进行了测算。测算所使用的统计数据大部分取自2001年和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还有部分数据是根据科技部,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部局年度统计公报中的有关资料整理得出的。将2000年和2004年的数据分别代入评价模型中,测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2000年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历史任务的开始年,故此选择2000年作为全国及各地区循环经济统计监测的起点和参照点。测算结果显示,2000年全国的循环经济综合指数为46.3,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资源节约水平指数、科技教育水平指数、环境保护水平指数和社会稳定水平指数分别为46.8、20.2、47.1、57.3和80.8。从循环经济综合指数和各项水平指数的数值不难看出,我国的循环经济进程尚处于循环经济初期阶段,资源节约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教育对循环经济过程的支持还有待加强。只有社会稳定水平指数较高,说明目前我国的社会是相当稳定的。总之,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循环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对于2000年,2004年我国的循环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上表2可以看出,2004年全国的循环经济综合指数达到了55.1,比2000年提高了8.8点,除社会稳定水平指数外,各项水平指数与2000年相比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考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达到了54.7,提高幅度落后于综合指数。城乡差距扩大及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循环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循环经济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资源节约水平指数在所有水平指数中虽然数值仍然最低,但增长也是最快的,今后我国的资源节约水平若能够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则资源节约水平指数有可能在几年后赶上甚至超过循环经济综合指数。科技教育水平指数也有所提高,但尚未达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要求的科技、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目标,应继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力度,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使科技、教育为我国循环经济进程提供更大的支持。环境保护水平指数有了进一步提高,达到了63.0,但环境保护的水平还需要大大提高,以更好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水平指数由2000年的80.8降低到了2004年的62.2,表明我国的社会稳定程度在降低,今后应注意控制通货膨胀水平,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失业率。进一步的分析不难发现,近几年我国资源节约水平、环境保护水平等方面提高的幅度不算太大,能源及其他资源消耗强度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仍然较高,投资规模偏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总之,建设循环经济的局面才刚刚形成,今后还需将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到实处,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进程的发展。

从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看,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循环经济综合指数的高低可以大致分成四个方阵。第一方阵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三大城市凭借人才、科技、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走在了全国循环经济的前列,其循环经济综合指数都超过了79。第二方阵包括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辽宁等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的沿海经济大省,其循环经济综合指数处于60~75之间。第三方阵包括海南、黑龙江、四川、湖北、河南、江西、河北、陕西、山西、湖南、吉林、安徽、重庆、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其循环经济综合指数处于50~60之间。第四方阵包括宁夏、新疆、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内蒙等省区,其循环经济综合指数都在50以下。在空间分布上,全国各地区的循环经济进程基本呈现出由东到西、从南向北依次推进的格局,见图1。

容易看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进程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2004年,循环经济综合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共有12个,这12个省市除黑龙江、四川外,其余10个均出自东部地区,而循环经济综合指数低于50的9个省区则是清一色地属于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循环经济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56.4、44.2和41.0变为2004年的68.9、53.3和46.1,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见下图。

根据近几年的发展态势预测,东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要比中、西部地区早20至30年。如果仅有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循环经济,而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广大中、西部地区不能实现,则很难认为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循环经济。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和收入增长效应要高于东部地区,表明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是提高中、西部地区就业率进而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可以适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而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也要努力改善本地区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为我国实现循环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统计局重点研究课题的一部分,项目编号:KT0509。

注释:

①东、中、西部的划分一般是: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广西12个省、市、自治区。

参考文献:

[1]黄群慧.循环经济与中国的工业现代化[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4,(6):29-33.

[2]杨华峰,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123-127.

第4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思维方式;中国经济;社会体系

由于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东西方的国家在,文化观念、行为习惯、政治体系、民俗风情等许多领域都存在着差异。东西方人们思维模式是导致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而思维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思维方式的不同从根本上导致了东西方经济思维的不同。我国一直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多年来许多经济学家以哲学代替传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随着时代的变革,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经济学思维方式逐渐进入我国经济学的研究理论中,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但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学的发展,也对我国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1西方经济思维的定义

西方经济学是运用西方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建立的经济学范式,与东方经济的发展状况有着一定的不同,因此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西方经济思维是以线性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方式为基础,具有线性、抽象性以及片面性的基本特征。经济学包含的领域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最为重要。微观经济学主要以研究家庭、厂商以及市场调配为主要经济资源,以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模式和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主;宏观经济学则是以研究整体国民经济的经济资源运用状况为主,以整体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总量分析为思维方式。

2西方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发展

2.1科技进步推动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这就使人们的思维模式不断地更新。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到经济学这一学术理论,标志着经济学的产生,被当时的人们用作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到17世纪末,随着牛顿三大定律以及万有引力的提出,人们开始着重对经济学的实际经验考察,转变了以往形而上的唯物主义思维模式。19实际随着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定律得到人类的证实,以马克思的经典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为代表,人们的思维模式开始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模式。20世纪以来,人们通过相对论以及量子物理理论的知识,对经济学的思维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例如从一般均衡到非均衡、稳定均衡到动态均衡、线性模型到非线性模型等。

2.2多种学科交叉促进创新改革

经济学是集多种学科为一身的交叉性学科,经济学的思维模式需要多角度研究问题,结合多种学科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1)数学与经济学。1838年法国学者古诺层发表了《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将数学逻辑思维运用到经济学发展之中。在随后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更是离不开数学逻辑思维模式,统计学的思维方式结合经济学理论知识产生了计量经济学,使经济学的实证思维得到了完善。

(2)伦理学与经济学。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是经济学发展中的基本目标。社会伦理学中的“公平”概念,能够帮助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真正做到满足每个人的基本经济需求,达到经济学的最大价值。

(3)法学与经济学。有效的法律制度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领域和谐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要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复杂的经济活动,保护产权知识和契约效益,保证企业以及国家的财产安全,维护市场的发展秩序。

(4)心理学与经济学。心理学在许多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有人活动的地方就能运用到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经济学中,心理学与经济学交叉产生了“心理—行为分析方法”,改变了传统理性人假设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对行为的心理形成动态进行分析。

3西方经济思维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启迪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研究始于西方,我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之初都借鉴了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起到引导的作用。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体系深入发展,人们开始依据的发展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优点,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西方经济思维始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目标,与我国经济状况从根本上存在巨大差异。那么,如何将西方经济学的借鉴价值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坚持实事求是为原则对西方经济学进行理性分析。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理性客观的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虽然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同时也蕴含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与分析,适当的加以借鉴,避免对西方经济思维产生依赖,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发展。

(2)结合我国国情对西方经济思维进行借鉴。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于起步期,需要对经济体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相关观点、理论以及政策,从而适应全球经济化大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发展。

(3)西方经济思维模式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仍需加强改革创新,这种改革必须建立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国情基础上,照搬西方的经济政策体系,必定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但是西方已经成型的经济管理体制仍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可以借鉴的范本,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宏观把握可以参考西方经济发展的经验,从而减少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4总结

西方经济学虽然是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实质理论学说,其研究对象也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但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仍然可以借鉴它的优缺点,建立有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体制。因此,西方经济学思维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借鉴作用,将马克思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相结合,能够使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管德华.西方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建设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9-12.

第5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在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众多经济学思想流派中,厉以宁先生是所有制改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经济改革理论、经济转型理论、比较经济制度理论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历来被论者认为是沟通中西、治学谨严、体系恢宏、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学的学术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政策趋向均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本文拟从六个方面评述厉以宁先生的主要经济思想:(一)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和理论起点;(二)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新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方式;(三)所有制改革优先论:重构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四)体制、目标、人:经济学研究的挑战与创新;(五)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中国版本;(六)经济学的伦理视角:经济运行和道德调节。

关键词:

经济非均衡 二次调节 所有制改革 转型发展 道德调节

引 言

在中国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的以渐进式制度变迁为特征的市场化进程中,歧见纷纭的经济学家们以其各自的知识背景和社会立场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精彩的经济改革理论,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使得经济学成为中国社会科学中最为繁荣活跃的领域。这些思想,映射着中国的经济学者在深刻反省传统经济体制和理论范式的基础上所经历的艰辛而勇敢的探索轨迹,携带着鲜明的时代转折的印记;尽管这些思想家们也许并未形成缜密而成熟的理论体系,然而他们独特的理论进路和富有创新色彩的思想必将在经济思想史上留下值得珍视的篇章。事实上,中国经济学家在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经济体制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正在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对中国从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变迁路径进行合乎逻辑的理论阐释,如何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寻求和选择一种社会成本最低的推进战略,一直是中国经济学家们试图解决的两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理论前提、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上迥然相异的思想派别。其中有以强调价格体系的全面改革从而建立竞争性市场机制为理论核心的“协调改革派”,有从中国非均衡的经济现实出发、强调企业改革优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重塑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的“所有制改革派”,有把改革宏观管理体制作为研究重心、把转换政府职能作为改革中心环节的“宏观改革优先派”,有以稳健见长的、主张把双重体制模式的转换和双重发展模式的转换相互衔接有机协调的“宽松学派”,有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两权分离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经营权主导改革派”,有将如何明晰企业产权作为研究重点、主张通过产权制度变革改造传统体制、重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需要的微观基础的“产权改革派”,有借鉴西方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工具和范畴、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视角来研究改革的“制度学派”,不一而足。这些极具政策意味的改革理论经历了学术上的激烈纷争和与现实经济的碰撞摩擦,在大浪淘沙般的甄选和淘汰之后,有些理论被淡忘了,而有些理论却日渐被中国改革的实践所证实和接纳,从而奠定了它们在经济改革思想史中的不朽地位。

厉以宁先生是所有制改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经济改革理论、经济转型理论、比较经济制度理论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历来被论者认为是沟通中西、治学谨严、体系恢宏、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学的学术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政策趋向均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厉以宁先生著述宏富,视野开阔,在许多领域都进行了富于独创性的研究,要对他的经济思想进行一番科学梳理并进行恰当中肯的评价,殊非易事。本文拟从六个方面评述厉以宁先生的主要经济思想:(一)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和理论起点;(二)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新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方式;(三)所有制改革优先论:重构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四)体制、目标、人:经济学研究的挑战与创新;(五)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中国版本;(六)经济学的伦理视角:经济运行和道德调节。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和理论起点

一般均衡理论自1874年瓦尔拉《纯粹经济学要义或社会财富理论》发表以来,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到20世纪的50年代,阿罗和德布鲁等人完成了一般均衡理论的现代化阐释工作。一般均衡理论所要回答的,一是经济均衡的存在及其稳定性,二是经济系统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以及经济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相互关系。一般均衡的哲学基础是相信自由竟争的市场机制是一个精巧的装置,经济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和效用最大化行为使得市场自动产生供求的均衡,分散决策的市场行为下面存在着一般均衡结构,均衡价格把市场秩序强加于可能发生的市场紊乱之上。这种以理想主义的完善的市场结构和灵敏的价格体系为基本假设前提的均衡理论是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起点。而非均衡理论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学假设逐渐得到了主流学派的关注和认同,非充分就业均衡和市场缺欠作为经济学研究中的常识被人们所接受。60年代后期,克罗沃(Clower)和莱荣霍夫德(Leijonhufvud)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的研究开创了现代非均衡理论的新时期,并产生了以帕廷金(Patinkin)、克罗沃、莱荣霍夫德、巴罗(Barro)和格罗斯曼(Grossman)等人为先驱的非均衡学派,此后的经济学家更是把非均衡理论从单一的市场经济领域扩大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领域,贝纳西(Banassy)的非瓦尔拉均衡模型和波茨(Portes)的计划经济非均衡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与西方经济学中非均衡理论发展演变的轨迹相似,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研究中,以巴罗内和兰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一般均衡理论出发,主张中央计划当局借助“试错法”达到模拟市场的目的,形成均衡价格,以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合理配置,这种乌托邦式的模拟市场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现实运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偏离瓦尔拉均衡状态的非均衡经济,著名的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Kornai)甚至认为,非均衡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的共同特征,在其代表作《短缺经济学》和《反均衡》中,他认为短缺非均衡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正常状态,并从这个观念出发试图建立以说明现实社会主义经济机制为基本内容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他的开创性研究,正如他在《短缺经济学》的中文版前言中所希望的,对处于深刻变革之中的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家的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6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市场行为;房地产业;对策

一.市场行为的概念与内容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赢得更大利润和更高市场占有率而适应市场并按市场要求调整其行为的行为。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经济发展,生产资料流通,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行为就是积极的,是符合市场规范的行为;反之为不合理的市场行为。市场行为通常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决定价格的策略;(2)产品策略;(3)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4)企业广告策略;(5)兼并。

二、房地产业市场行为方面的问题

2.1定价策略。众所周知,房地产泡沫近几年在大规模地持续不断增加。一方面,住房需求的增加导致了房价上涨,房价上涨又拉动了投资性购房增长;另一方面,土地需求旺盛,以至于土地价格持续高涨,房价上涨。除此之外,按楼层定价也逐渐成为市场上一种流行的价格歧视手段。

2.2产品策略方面。所谓产品策略即企业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服务去满足需求。在这方面整个房地产业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产品技术含量低、设计非人性化。高户型面积超大化、建筑风格欧陆化并不适合我国居民住房的习惯;二是产品的工程质量存在诸多问题。有近一半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没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合格率远达不到100%;三是房屋建设资源耗能高,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严重。

2.3排挤对手策略。国内房地产市场激烈的火拼催生了恶意压低收费、给予回扣等恶意评估现象。评估方干预评估成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机构为了取得非法利益,完全忽视独立、客观、公平的市场原则;招标单位完全以收费价格的高低作为中标评判的标准,这导致投标机构大肆压低价格,从而难以保证评估质量。

2.4广告策略。房地产企业的广告支出不断增加有利于提供必要信息,减少搜寻成本,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但仍存在不足。以石家庄为例,该市曾对本市的主要平面媒体广告做过清查,被检查的120条房地产广告中,共有67条违法,不合格比达到56%。由此可看出在利润的驱动下,企业纷纷通过加强广告的投放量来拉动消费者的需求增长,同时也严重误导购买导向并且欺诈消费者,伤害消费者感情。

2.5兼并方面。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后期整合。企业很少关注并购后的整合,深层次整合的思考是对与收购项目是否与公司的战略吻合,由此对并购后整合与核心能力提升、并购整合的规则与方式、并购整合前后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与管理、并购后整合的内容等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许多房地产企业缺乏并购整合后系统的战略执行体系,管理能力太差,并购后双方缺乏有效沟通而不能达成共识,从而造成并购整合的失败。

三、完善房地产业市场行为的对策

3.1加强对房地产市场价格体系的监管力度。首先我们必须大力增加经适房和廉租房供应,过去和新近出台的限价政策坚持不动摇,尽快建立房地产价格体系,取消价格歧视,使价格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并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调整价格;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整作用,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房产建设上不仅要进度快,更要注重整体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抑制行业过快增长,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秩序,增加拆迁补贴,有步骤地解决地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3.2做好房地产质量控制。(1)加强招投标管理和监督,增加招标透明度,加快实现工程量清单计价;(2)招投标要逐渐向专业化过渡,除大型企业可自己组织招投标外,其余均由招标机构组织;(3)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监管等部门要充分面向市场,开展公平合法竞争,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保证;(4)房地产使用单位和消费者在市场中不能贪图价格便宜,忽视内在质量。

3.3改进竞争策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首先要逐步加大了对房地产估价机构的管理力度,全面规范房地产评估市场;其次,制定治理商业贿赂的方案,实施房地产行业自查自纠。同时,制定措施规范房地产估价行业,根除以价格评判的死标准,整顿房地产市场从竞标到交工的所有流程,保护消费者权益,突破难以管理的分布式盲点,抵制房地产估价的不公平做法。在法规上进一步完善规范市场各方主体行为,推进行业自律,创造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市场环境。

3.4规范广告行为。在广告方面,要发挥政府的督导作用。为了切实保护购房人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发挥《中华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一系列法规的强制作用,杜绝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3.5推动良性并购,提高整合质量。其实在搞好后期整合的情况下,并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发展。大型房地产企业寻求规模化、资金密集型发展的道路,企业不仅可以吸收小企业员工、资金、技术等内部优势,而且还包括诸如公关、渠道、媒体等社会资源;另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融资难、政策限制,拿地费过高,遇到了发展瓶颈。从它们自身来讲也希望得到大型房地产企业的青睐,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因为这样专业的房地产、大型制造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融通能力、完美的经营渠道、经营多样性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等优点。此外,整合的主要任务组织结构整合、资源/平台整合、品牌整合、企业文化整合四个方面要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在对整合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整合目标,设计详细的整合方案,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步骤稳步推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石奇著《产业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发性学习;导引性学习;解决途径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人园后幼儿的学习方式逐步从“自发性学习”向“导引性学习”转变。由于教育训练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这种转变可能导致幼儿出现既不能运用原有的自发性学习方式,又不能适应由教师控制的导引性学习方式的情况。

近年来学习科学的研究证实,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行动者,人所学到的许多东西并不是从正规教学中得来的。[1]美国学习研究委员会认为,教师不能只关注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还要关注他们日常的各种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学习,使教学适应儿童的学习,而不是让儿童去适应教学、适应课程。[2]上述观念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既然幼儿生来就具有学习的能力,我们就不必盲目地教给他们一套人为的学习方法,而应该研究他们日常的学习活动,了解他们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为他们运用和改进这种学习方式提供条件。

一、自发性学习是幼儿天然的学习方式

20世纪60年代,霍尔特曾经对幼儿在各种场合的学习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得出了关于幼儿学习的许多规律性认识。他认为,幼儿有一种适应本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他们用起来十分自然,十分有效,所以正是在上学以前,幼儿能够学得最好。他还认为,幼儿的学习往往好于成人,也比他们自己再长大些时要好。[3]新近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证实,婴儿和幼儿在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数、语言等特殊领域具有极强的好学易学的先天素质,这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学习或使之成为可能。[4]这些研究也证明了霍尔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幼儿先天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形成自身特有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既通过他们学习时经常采取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表现出来,也通过他们连续一贯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表现出来。[5]与成人的学习方式相比,幼儿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讲,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由他们作为特定阶段的人的本质决定的,实际上就是他们当前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与成长方式的体现。

幼儿天然的学习方式虽然受到生物因素和生态因素的调节,但主要是自发形成的。在入园前,虽然幼儿的学习离不开环境支持(包括物和人两个方面),但是较少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基本上属于自发行为。此时,父母等成人往往会耐心地让幼儿自由探索,并不急于打断他们的学习活动。这种相对宽松的外在环境使幼儿的学习能力可以与机体成熟同步增长。再从学习动机来说,学习本身就是幼儿的内在需要。作为处于成长中的人,幼儿必须全面进步,这种成长的需要给他们提供了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指明了学习的目标。此外,幼儿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是融合性的,还不存在专门的学习活动。幼儿的学习活动与他们的游戏活动或生活活动几乎是同一种活动,三者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综上所述,幼儿在入园前的学习方式是自发性学习。幼儿的自发性学习具有如下特征①。

1.以成长为动机。幼儿期柔弱、缺乏经验和技能的状态,决定了成长是幼儿的第一要务,他们必须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幼儿本身也是好学的,他们渴望理解事物,弄清楚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渴望获得能力,以便管理自己,支配自己周围的环境,随心所欲地做一切事情。

2.以游戏为表现形式。幼儿的所有活动都像游戏,他们的学习活动就在游戏中进行,又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喜欢游戏,也能用任何东西与任何人做游戏。游戏的过程是幼儿探索世界、获得经验、表现自我并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

3.以“做中学”为基本方法。探究因果关系是幼儿学习的主要范畴,所以他们学习的方法跟科学家做实验的方法有类似之处。在任何学习中,幼儿都要做,都要经过无数次持久尝试。

4.以摆弄为初始阶段。幼儿自发的学习行为是发现性的。这种学习是通过操作进行的,摆弄是基本动作。幼儿必须像搭积木一样摆弄事物,才能建立起对事物的认识模式,产生自己的经验。幼儿是靠动作进行思维的,所以他们一切学习活动的开端就是摆弄事物。

5.自我调控。受到自身需要和兴趣的影响,幼儿往往热衷于学习有意思的东西,学习当前他们需要的内容。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不存在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的时间表,他们总是从已满足的需要中发现新的需要;从已有的兴趣中产生新的兴趣,展开下一个学习环节。

6.自我纠错。幼儿在无意识中储备了大量的模糊知识,为了应用,他们不得不揣测并验证这些知识的含义,由此产生了自我纠错行为。在学习中,幼儿总是边做边出错,同时不断纠正这些错误。

7.自我鞭策。在学习中,幼儿往往善于把任务定在既需要鞭策自己又能通过努力达到的水平上,他们总是自发地去完成更难的任务。自我鞭策使幼儿给自己确定的任务难度越来越大,学习进程也不断展开。

8.创造性。作为学习者,幼儿并非是一个完全被动、一味模仿的个体。[5]为了表达愿望、感觉和意见,幼儿创造了声音、词句、语法、字符,后来再通过学习使自己“发明”的东西符合文化的标准,与周围人的行为达成一致。

9.开放性。幼儿的学习指向整个世界,他们总是努力把整个世界的东西都搞懂。在学习时,幼儿会从一种东西跳到另一种有联系的东西上,所学的每样新东西都使自己懂得还有其他新的东西有待学习。学习把幼儿引向生活的各个方面。

10.全面性。幼儿的学习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与人和物的互动进行的。幼儿学习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致知”,而在于全方位的进步。这种进步体现在知识、好奇心、勇气、信心、自主性、智谋、适应性、耐心、坚韧性、能力、理解力等各个方面。

二、导引性学习成为幼儿入园后的主要学习方式

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从日常的生活世界进入了教育的规范世界。与家庭不同,幼儿园是一个弥漫着教育性的生活环境。在这里,从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分化出专门的学习活动,幼儿入园前的那种普遍的自发性学习行为越来越少,逐渐被教师引导的学习活动所取代。由教师控制的导引性学习具有如下特征。

1.准备性。接受教师的引导后,幼儿的学习动机就发生变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不再仅仅是满足自己当下的需要,而要逐步形成当前社会文化所认可的行为和经验,开始为上学做准备,并为最终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

2.专门性。随着专门性学习活动的出现,作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幼儿主要学习媒介的游戏的作用开始减弱。幼儿逐步从一个游戏中的无意识的学习者变成一个专门性学习活动中的有意识的学习者。

3.人为性。导引性学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教师人为安排的,每一步都有周密的计划,为了保证学习的效果,还会有大量的训练、复习甚至测验。幼儿的学习不再完全是自由自发的行为,而要受制于教师的教学。

4.强迫性。“我必须,我必须。”这一在自发性学习活动中来自幼儿灵魂深处的声音使幼儿进入“我要学”的状态。“你必须,你必须!”这一在教育活动中来自教师的至高无上的命令使幼儿进入“要我学”的状态。可见,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方向和控制点转向了他人。[7]

5.接受性。教育活动并没有创造知识,教师只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尚未拥有它们的幼儿。这样一来,知识被认为是已经存在的,每一个问题后面都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幼儿在等待或者企求教师说出这个答案。发现的喜悦,对结果的怀疑,这些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刺激,以及幼儿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都有可能消失。[8]

6.标准化。对幼儿的学习,教师往往依据某种标准或审美需要进行引导或评价。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被迫接受作业练习。经过教师的训练,幼儿身上那些不合乎要求的东西就被剔除了。

7.割裂性。幼儿一体化的学习方式受到学科化的挑战,教师并不指引幼儿关注整个世界,而只是让他们感受、学习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学习内容被人为地划分为学科或领域,有机联系的世界就被划分成壁垒森严的各个范畴,复杂的学习过程也被割裂为许多互不相关的片段,幼儿的学习不再是一种统一的、真实的和生动活泼的过程。

8.外在性。在幼儿的认知模式中存在空洞、空隙和空白,所以幼儿渴望理解事物,总是有难以满足的探索的好奇心与欲望,这给幼儿的学习提供了一种动力,使他们从已知开始去寻觅未知的领域。但是,在灌输式的教学中,探究的过程往往未及展开就结束了。久而久之,幼儿的好奇心消失了,学习的动力跟着消失了,学习变成了一种外在于幼儿的必须完成的任务。

9.封闭性。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价值观和是非观作为答案告诉提问的幼儿,使他们眼中的世界逐渐变得与成人眼中的世界一模一样。这种缺乏探究与发现、商谈与交流的教学,只能使学习变得越来越狭隘。

10.片面性。幼儿自发的学习活动指向于当前的需要,服务于自身的成长。受教师引导的学习则往往服从于一定的社会目的。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幼儿园渗透的课程因素,充斥的精英教育实践都有可能使幼儿的学习局限在追求某一个方面的成就,而不再体现全面的进步。

三、学习方式转变导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作为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性规范环境,幼儿园的各个方面都以成人的价值观作为基础,[9]入园后的幼儿要面对来自成人世界的各种冲突与挑战。但是,幼儿走向生活、探索世界的方式毕竟有异于成人采用的方式。因此,在从自发性学习到导引性学习转变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冲突在所难免。如何保持幼儿原有的学习能力,如何帮助幼儿运用并改进他们原有的学习方式,关系到幼儿能否顺利完成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的过渡。因此,笔者试图揭示幼儿入园后由学习方式转变所导致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一)学习方式转变导致的问题

通过对比人园前后幼儿采用的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下述问题。

1.学习动机从当前的生活需要变成了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幼儿学习的驱动力量减弱了。

2.学习活动从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分化出来以后,学习对幼儿的吸引力降低了。

3.学习的方法从自然的变为人为的,幼儿现有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干扰。

4.幼儿接受成人强加的学习流程时,他们的自我调控不存在了。

5.幼儿接受成人的行为准则和经验时,学习的创造性减弱了。

6.幼儿接受成人的标准化评价时,学习中的自我纠错与自我鞭策没有了。

7.幼儿按照人为划分的范畴学习时,学习的有机联系消失了。

8.幼儿在灌输式教学中学习时,他们的好奇心没有了,学习的动力也没有了。

9.幼儿接受成人的指引时,学习的无限可能性日渐萎缩。

10.学习的内容被人为划分价值等级以后,幼儿的全面成长变得困难了。

从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从自发性学习转变为导引性学习,幼儿学习的有效性被大打折扣。上述问题还会影响幼儿今后的长远发展。对导引性学习方式的采纳,直接影响了幼儿的自我概念。在具有强大约束力的氛围中,被迫接受成人强加的学习方法,幼儿可能会认为自己愚笨,变得害羞、胆怯,以致失去继续学习的勇气。此外,成人盲目地强加给幼儿一种不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还可能摧残他们的性格和智力。[10]

(二)可能的解决途径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上述由学习方式转变导致的问题。

1.以促进成长作为价值取向。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应当是满足幼儿当下的需要,而不是为了遥远的未来的需要。让幼儿充分享受应有的童年生活,自然就为他们将来的成才做好了准备。

2.重视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的学习。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进行自发性学习,由于可以使用自己习惯了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效果就很好,也有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持续增长。所以,游戏永远应该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

3.允许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使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幼儿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不能随意指定幼儿采用哪种学习方法。要让幼儿学习的过程成为科学实验过程,成为发现、探究、尝试、摆弄的过程。

4.学习进程不能由固定的时间表来决定。幼儿的学习活动不需要像火车时刻表一样的安排,而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为了避免一日生活的时间表切割幼儿的学习活动,采用瑞吉欧幼儿学校的“项目教学”形式是比较恰当的。

5.给予幼儿自我调控的机会。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以及怎样学习,幼儿有一套自己的程序。如能找到幼儿学习的规律,并以此安排他们的学习流程,效果可能就比较好。

6.给予幼儿自我纠错的机会和条件。幼儿的学习是一种自我修正,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前进性的变化和自我扩展。只要有一个由教师、同伴构成的亲密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充分的时间,幼儿可以纠正自己学习中的“错误”。

7.重视幼儿的自我鞭策。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幼儿的进步可能不一样。教师最好不要在幼儿间进行横向比较,也不要拿一套固定的标准要求他们去适应。最好的做法是重视幼儿的自我鞭策能力,鼓励幼儿自我激励。

8.允许幼儿自主创新。幼儿有自主创新的天性、天能和天权。[11]幼儿思想大胆,在学习中有许多独特的创造发明。教师不要怀疑幼儿思想方法的价值,更不能让他们对这种思想方法失去信心。

9.重视与幼儿的协商和交流。幼儿是从整体上感觉这个世界,在整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中以自发的方式进行学习的。[12]割裂性的学习内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都使幼儿了解世界的途径越来越少。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与幼儿协商和交流,创造一个使他们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的环境。

10.重视幼儿学习的全面性。社会竞争造成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的现象。但是,文字符号毕竟不是幼儿学习要凭借的主要工具,他们的学习目标也不在于成名成家。所以,当前尤其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2][4][美]市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译者前言),3

[3][10][美]霍尔特.儿童怎样学习.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前言),2(前言)

[5]吴永军.试论学习方式对儿童成氏的意义.学前教育研究,2005,6:8~10

[6][11]吴康宁:自主创新:幼儿的天性、天能和天权.学前教育研究,2002,4:19~21

第8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沉井;施工;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1沉井制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1.1外壁粗糙、鼓胀

浇筑井壁的混凝土在脱模后,如果其外表面出现粗糙不平甚至鼓胀的现象,将会影响到沉井的下沉。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木模板洒水不够湿润,钢模板未全面刷隔离剂,模板接缝不严密,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或振捣过度等。针对此类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对于粗糙部位应用清水刷洗,对于鼓胀部位应进行凿除,洒水保证这些部位足够湿润后,再用1:3的水泥浆抹平。

1.2井筒裂缝

沉井制作完成后,在井壁上或隔墙上出现了纵向或水平裂缝,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沉井地基不牢固,井筒发生了不均匀沉降而形成裂缝;沉井的垫木位置设置不当,使沉井较早地出现过大的弯曲应力而形成裂缝;拆模时间过早或未将垫木进行对称拆除,导致沉井强度不足,形成过大的局部拉应力,从而出现纵向裂缝;针对此类问题及其原因,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当沉井地基软硬不均时,可以利用砂垫层加固地基;沉井刃脚处的垫木设置位置要得当,其间距需根据计算来确定,并确保支点和跨中产生的拉应力大小相等;拆除垫木时应先拆除一般垫木,最后拆除定位垫木,并进行分组、分区,对称、同步地拆除。

1.3井筒歪斜

浇筑井筒混凝土后,筒体如果发生了歪斜,将影响到沉井下沉过程中垂直度的控制。造成歪斜的主要原因是:制作沉井的场地未做地基处理,井筒浇筑混凝土后发生了不均匀沉降而出现歪斜;制作沉井时出现井壁不直,刃脚不平等质量问题,导致刃脚丧失其导向功能从而形成歪斜;拆除垫木时没有对称、同步地进行,且拆除后又没有及时进行回填并夯实均匀,致使沉井发生歪斜。针对此类问题及其原因,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在沉井制作前应先将地基夯实整平,对于软硬不均的不良土质,要做好地基加固处理;制作沉井时应控制好各部位的尺寸偏差以及混凝土、钢筋、模板的施工质量,保证沉井的井壁垂直、表面光滑;拆除垫木时要对称、同步地进行,拆除后应立即在刃脚处回填砂砾并夯实均匀,定位垫木放在最后同时拆除。

2 沉井下沉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2.1下沉过快

如果沉井下沉速度过快甚至超过挖土速度,沉井施工将难以控制。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沉井下沉过程中遇到承载力很低的软弱土层,使沉井下沉速度过快;因砂的流动或长期抽水导致井壁与土体间的摩阻力减小而引起沉井下沉过快;沉井土体液化导致沉井过快下沉。针对此类问题及其原因,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遇到软弱土层时,可先通过井点降水法固结土体,以提高土体的承载力或在刃脚下采取不挖土或部分不挖土的方法。如果沉井采用的是排水下沉法则可改为不排水下沉法,利用水的浮力控制其下沉速度。还可以在井壁与土壁之间填些粗糙的材料并将井筒夯实,从而控制沉井过快下沉。

2.2下沉过慢

沉井出现下沉困难甚至停止下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沉井下沉的自重不够,不足以克服土壁的摩阻力和刃脚底部的正面阻力;刃脚周围的挖土深度不够,导致沉井所受的正面阻力过大;刃脚处遇到障碍物时,沉井下沉受阻;遇到摩阻力大的土层而未采取减小阻力的措施;在软粘性土层中,沉井因故中途停沉过久,由于侧压力增大而使沉井下沉困难或停沉。针对此类问题及其原因,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在沉井上部可以采取均匀配重或通过浇筑上一节井壁混凝土增加自重的方式保证沉井顺利下沉;将刃脚附近的土进行分段均匀地挖除,以减小正面阻力;刃脚处遇到孤石等障碍物时,如果进行人工排除有困难,对于沉井采取不排水下沉时,可进行打眼爆破孤石。对于排水下沉的情况,可将小孤石进行人工清除,大孤石可利用风动工具将其破碎取出;在井壁上埋置射水管,当沉井下沉困难时,可射水冲刷土体,以减小土层与井壁间的摩阻力;在软粘性土层中下沉的沉井,因其下沉系数小,应对其进行连续挖土作业,避免下沉过程中停歇或尽量缩短中间停歇时间。

2.3瞬间突沉

沉井在下沉时瞬间失控,出现突然下沉的现象,将会使沉井发生倾斜或超沉。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软粘土层中,沉井所受的摩阻力较小,若在沉井内挖土很深或将刃脚附近的土层掏空过多,沉井由于失去了支撑而突然下沉;采用不排水法下沉的沉井,若中途对其采取排水迫沉,也将会出现突沉的情况;沉井下沉过程中遇到粉砂层,受动水压力的影响将会在井筒内产生流砂现象,导致沉井发生突沉。针对此类问题及其原因,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在软粘土层中,可在刃脚处设置底梁或加大刃脚的宽度。控制沉井的挖土深度在40cm左右,且避免刃脚部位的土被过多地掏空。采用排水法下沉时,应将排水高差控制在1.5~2.0m,以减小动水压力,从而避免发生流砂现象或尽量采用不排水法下沉。对大型沉井也可采用井点降水法来稳固土层,消除流砂。

2.4沉井偏移

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其轴线与设计轴线形成一定位移即为偏移现象。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沉井在制作过程中发生倾斜而引起的,当沉井发生倾斜时,在倾斜一侧的下部形成的较大压力使沉井发生偏移。针对沉井的偏移问题,可让沉井先向其偏移的反方向倾斜,再让沉井沿着倾斜的方向下沉,直到沉井的轴线与其设计轴线相重合。

3结束语

以上分析的诸多问题是沉井在制作和下沉过程中十分常见的一些施工问题,由于各项工程的差异性,在工程实践中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及时做好合理的防治和应对措施,切实保证沉井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叶俊锋,浅谈沉井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J].科技资讯,2009,(11):96.

第9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中职英语;阅读理解;途径;方法

中职英语的教学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应用型、实用型和职业型的人才,他们都是语言的实际运用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往来越来越频繁,使得书面的语言信息显得越发重要。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水平,就必须要求学生平时学习中不断的积累所学知识,增强自身理解力,充分掌握方法,加强阅读。同时,还需要教育者正确的指导与分析,树立良好的心态,师生携手并进,加强思考、总结,英语阅读水平会有很大的提升。

1 中职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者方面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阅读能力中看出英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而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与学生自身的努力分不开,而且还需教育者不断的引导。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育者都十分的重视单词、短语、语法等方面的知识传授,而完全的忽视了阅读材料自身所要表达的信息,将阅读理解当做了材料翻译。

1.2学生方面的问题

中职生往往会因为英语基础水平差而厌烦英语学习,多数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不仅不满意自己的英语学习状况,而且自信心也极低;甚至有学生觉得只要学习与掌握好专业技能即可,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学的好不好无所谓。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不断增强中职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此外,有部分学生将阅读当做是朗读,将理解当做了语感,根本没弄清楚文章中到底讲的是什么事情,也不明白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理”,虽会阅读,但迷糊的很。

1.3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

教育者应始终根据中职生在英语阅读学习方面兴趣、热情不高的情况,在教学方法、精讲、略讲上努力一番,这样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良好意志的形成,而只要意志变为了一个人固有的特性,那么,他就会养成相应的习惯。教育者不要错误的认为学生记住了、读熟了、背会了就达到了理解目的,将考试成绩水平当做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指标进行衡量,从源头上舍本逐末。

2 提高中职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及途径

2.1调动中职生英语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基础,英语也不例外;所以,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不断调动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始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通过美妙的语音和语调来感染每位学生,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启发每位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自由、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并且,教育者还应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语言实践机会,比如,可让学生通过英语形式写值日报告、英文短剧表演等;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掌握的英语词语或者句型进行表达,以实现学生们的表现欲望,亲身体验英语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2.2改善教材内容

学生之所以对英语阅读不感兴趣,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英语教科书难以吸引十几岁学生的注意,因此,他们对英语课本中的内容毫无兴趣。而正是因为缺乏兴趣造成学生处在被动阅读状态下。学生根本没弄清楚阅读的最终目的及意义,并且,也从不积极主动的寻找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从而出现了为了读而读,并非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读的局面。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特征,正确的选择可以提供鲜活信息的材料当做课堂教学例文。比如,可以选择时事类的新闻、散文、诗歌、或者是剧本台词,让阅读理解与现实相贴近,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2.3强化语法知识的学习

语法知识的认知、分辨、理解、应用对于英语阅读能力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语法知识的掌握必须达到以下标准:具有较高的固定短语和结构的识记能力;懂得理解和分析复杂的难句。唯有达到这些,学生的语法知识才会更加的巩固,才会懂得应用,进而形成良好的语言理解力与分析力。

2.3.1固定短语和结构。

give a speech to somebody 给某人做报告

fight for something 为某事而奋斗,斗争

contribute to something 为某事做贡献

have a good time 玩得愉快

it + is + adjective +for somebody + to do something 对某人来说做某事是怎样

像上面这些短语和结构,需要学生努力记忆,唯有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的东西,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潜移默化中提高。

2.3.2 复杂难句的理解和分析。

There was a time when women had no right to vote, could not go to university or choose their jobs.此句中出现了两层的并列结构:had no right to vote 和could …jobs是第一层;go to university 和 choose their jobs 为第二层。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e can learn about water is that we must protect it and use it wisely. 此句中有一定语从句,一表语从句和动词短语的并列结构。它们分别是:we can learn about water; the thing is that…;protect it and use it .

They find themselves surrounded by colorful rocks, fishes, seashells and plants, all waving and moving slowly in the blue water. 本句里有一句型结构,非谓语动词和名词并列结构,即find +somebody +动词过去分词,waving…water,rocks …plants.

复杂句的分析与理解属于一项较为繁重的任务,不过,一旦学生具备了该方面的能力后,他们的英语理解能力将会不断提高。

2.4熟悉文章的体裁与选材,强化课外阅读

熟悉文章体裁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通常而言,文章体裁共有描写文、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四种;描写文可以描写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景物;叙述文中通常涵盖了背景、材料选择、组织形式、目的等方面;说明文可通过举例法、分类法、对比法、因果法等来说明事物;议论文主要由论点、论据,逻辑与作者的观点组成;关于文章的选材可以是多样化的,比如,故事、新闻、生物、历史等。要想对上述所有东西加以全面掌握与了解,就必须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阅读水平。

2.5正确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采用诸多的指标来衡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在英语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总结内容梗概、哲理道理、中心思想等,课余时间要求学生详细的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资料的收集等,调动学生的热情及兴趣,并且,还要适当的辅以过程控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有意义的事。

综上所述可知,加强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中职生阅读技能的提高帮助很大,不过,学生掌握了阅读策略并不就意味着阅读水平有所提升。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特点、个性差异以及已具备的学习经验等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阅读理解。所以,教育者不可忽视这些因素,应正确引导帮助学生独立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结合自我评价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计划。加强学生实践,扩大阅读量,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卢文博,崔少梅.浅析英语教学中的几点做法[J].神州,2012年21期.

[2]姜玉林.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校园英语,2012年08期.

[3]雷静.正确处理生词 提高阅读速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0期.

[4]陈秋花.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