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科技;典范移转;传播理论;网络传播
网络媒体成为报纸、杂志、广播、影视之后的第五大媒体。网络传播突破时间、空间的藩篱,其信息传播过程中不仅信息科技不断地创新,传播方式亦随工具的变化而逐步改变。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调查报告指出,在人类媒体产业发展的历史中,其产业使用人口超过5000万。从发展所需时间来看,电话是74年、收音机是38年、PC是16年、电视是13年,而因特网只用了4年,是人类媒体产业史上发展速度最为惊人的。从这快速增加的人口数与时间信息中,可以看出因特网对人类传播方式已造成极大影响。目前,对传播科技所引起变化的研究,大都以社会学为研究对象,如传播科技与(后)现代性、传播科技与社会(信息社会)、传播科技与政治参与、传播科技政策与社会、传播科技与市场、传播科技与文化、传播科技与自我、传播科技与性别等。有的学者从哲学角度探讨因特网与传播理论,还有的学者综合传播方面的讨论,将网络传播研究策略以分析层次、信息产制和消费而列为研究分类的重要指标。而从信息科技发展角度来探讨传播相关议题,目前研究文献较少,因此,本文探讨网络传播下新传播方式对传统传播的影响。
1典范的概念及其变迁
典范,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层面,广义指科学社群(ScienceCommunity)里的成员共同享有的信念、价值、世界观、宇宙观等全貌;狭义则是指科学工作者从事研究时,所采信的主要范例,如公式、公理公设等,都可以作为解谜的工具。在科学典范的革命过程,库恩提出所谓常态科学(NormalScience)和非常态科学(ExtraordinaryScience)概念,来阐释科学典范的转变过程。其认为任何一个科学社群在典范的导引之下,能建构出一个常态科学。而任何一个常态科学也无法解答每一个科学社群所关心的问题或谜题,此时就面临异常现象,当常态科学所无法解谜的异常现象愈多,意味着出现典范混沌的现象,即库恩所说非常态科学出现的时机。假如典范无法解的谜愈来愈多,则混沌现象将会恶化甚至产生危机,终至发生典范革命,这时新的典范将取代旧有的典范,否则此科学社群无法继续进步。根据库恩的说法,必须彻底抛弃旧有典范,否则无法解释旧典范所无法解答的谜。科学典范是如何转折或演变的呢?库恩提出科学的革命观,认为科学的进步并非如过去一般人所想象的渐进或累积,相反的,他认为科学革命才是科学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的动力,而革命的历程,就是一个典范全然、取代旧典范的过程。瑞哲(Ritzer,1975)具体指出典范在科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认为一个典范就是某一个科学领域对它所要研究的主题的核心所在,用来界定这个学科该研究什么?该问什么问题?该怎么问?该如何解释找到的答案?所以说典范是各学界中最具根本的、广泛的共识,它界定了各学界的理论、方法、研究工具和范例,甚至学术结构和学术信仰。
2大众传播理论与信息科技典范移转
认知的兴趣是决定典范谁属的重要基准。Burrel&Morgan(1979)则逐一整理诸多社会学理论和各个不同派别,提出社会本质和社会科学本质的架构,结构社会学派的四个类型是激进的人文主义、激进的结构主义(RadicalStructuralism)、解释性研究及功能主义等四个理论典范。Rosengren(1983)认为有关传播学界典范的争议问题,可从知识性的争议、政治上的争议、国际性的争议等三方面区分。而有关传播典范的争议,1985年全球传播年会(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即以终结争论,以典范的对话为主题,邀知名传播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评论。大众传播理论典范的发展,迩来即有不同分类方法,有按各种理论出现早晚区分;有依拉斯威尔(Lasswell)所创见的传播模式中单元区分;有依美国学派或欧陆学派区分,但不论何种区分均无法掌握大众传播理论发展的轨迹;其建议以掌握主导传播研究的理论起源、传承、发展、及转折的整个脉络。故以典范作为思考架构,参酌大众传播理论的源起及重要转折,作为主要分界。Severin&Tankard则以主流的传播效果研究作为大众传播理论发展的分水岭,将传播效果分为媒介效果万能论、媒介效果有限论、中度效果模式、大效果模式。而对于大众传播理论典范移转和新科技发展间的关系,McLuhan曾提出四阶段论,将人类传播历史分为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与电子传播。McLaughin&Antonoff(1986)则将信息传播事业按照服务性和产品内容探讨传播科技的转变对整个传播生态的影响。述学者论点,传播理论的典范移转与信息科技典范发展息息相关,而新的信息科技正改变着传统传播方式。
3网络传播的产生及影响
3.1网络传播中新传播方式的产生
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驱使研究者建构一个超越特定媒体或科技的传播理论。社会学家曾针对为何新媒介较历史上任何早期社会的传播过程都有效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整理出新传播方式的四个因素:一是表达性;二是记录永久性;三是迅速性;四是分布性。新的大众媒介由于其在社会中广泛被接受与使用,使得这些媒介不仅影响社会互动也影响个人心理观念的形成。传播科技发展的结果之一是,人们不再认为电视是一个统一或磐石般的体系,传送着同质的讯息给受众。这种科技发展的结果对以往假定媒体具有单一效果或统一信息的传播理论有所冲击。McQuail(2000)认为信息与传播技术最根本的发展方向可能是数字化;透过数字化的过程,所有的文本能够缩减成二进制编码,并且可以采用同样生产、分配与储存的过程。这对媒介机构所造成的潜在影响最广泛,并为人们所注意的就是所有既存媒介在组织、分配、接收与管理形式上的整合。网路传播所探讨的主体,既着重非多媒体、非超链接的网络传播形式,如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栏、新闻组、泥巴(Multi-UserDungeon,MUD)、电子会议、ICQ等,亦含多媒体传播与纯人机的传播,如搜寻数据、电子报、(非)同步远距教学、游戏等。若以Lasswell模式来比较传统传播理论与网络传播内涵的差异,可知网络社会中的网络传播,是以网络为中介和桥梁,网络成为未来传播的重心,而且不再有传统所谓传播者和接受者(或传播者与阅听人)的区别,所有沟通者都是网络用户。
3.2网络传播的特色与冲击
因特网提供的即时反应的双向功能,是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优势之一。电子化媒介的功能在于,一是储存信息,二是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其对社会与人类的塑造为视、听系统的整合,全球村的形成,空间取向和时间取向的整合,重新部落化与个体创造性问题。
4网络传播对传媒媒介的冲击
因特网的特色在于无线传播信道、小区营造、电子商务,以及模糊信息提供者与消费者的高度互动特质。Poster(1998)则指出因特网与广播、电影、电视及印刷媒体的差异,其认为网际网络结合了广播、电影和电视,并且透过推播的技术来传达,使多对多的交谈成为可能,使文化事项同步接受、交流与再分配成为可能,使传播行为脱离国家的疆界,脱离现代性的领域化间关系,提供实时性的全球接触,将现代/晚现代的主体置入网络性的器械中。Postmes等(1998)将计算机描述成一种特别的非专一性(UniquelyUndedicated)的传播技术。Livingstone等(2011)亦提出:因特网所带来的新气象,可能结合了互动性以及那些对大众媒介来说属于创新性的特征:无限范围的内容、接触的阅听人幅度及全球性的传播本质。网络媒体具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七大特性:互动性、个人性、立即性、全球性、多媒体、超链接与数据搜寻。谢清佳等(2000)从科技方面看,网络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两项前所未有的特性:可连接性、可达性。可连接性代着表它能够连接到任何想使用网络资源的人,在网络上分享信息或从事活动。可达性代表着它不受任何地域上的限制,可深入到世界各个角落,而不需花费昂贵的代价。从社会角度来看,因特网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社会形态,其中以日常生活模式与商业行为模式最为显著。苏席仪(2000)从网络上商品信息中归纳了其科技特性:信息量、时间性、空间性、多媒体、互动性、个人化与隐私性。许嘉惠(2001)指出网络包含了4种重要特性:开放性的全球联机、高速通讯能力、多媒体的传输能力及丰富的网络资源。
5结语
Bell(1973)比较工业后社会(Post-industrialsocity)和工业前社会(Pre-industrialSocity)和工业社会的特质,就指出后工业社会的重心不再是原料或能量,而是信息;更重要的是,后工业社会的竞争不再是原料或能源,而是知识与创新。因此把因特网可能构建的虚拟现象抽离出来,对传播研究及传播理论的发展具有时代意义。新媒体正促进人类进入智能型社会。从本文分析可知,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的最大差异在于虚拟、互动、创意、快速的产生。随着科技进步,无线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届时立即性的讯息获得、反应,个人化的服务将应运而生。人们无法预测网络传播是否完全取代传统传播方式,但可预测其必对传统传播产生重大影响。虽然网络传播类型众多,但因科技发展限制,利用因特网作为传播工具,在现阶段亦隐含传播瓶颈,其可利用网络特性而发挥到极至,亦会冲击传统传播产业。因特网特性使网络传播有别于传统传播,网络传播可发挥网络特性,对传统传播方式产生影响,导致其发生结构性改变。一是社会结构层面,从文献得知,人们因网络传播兴起而排挤其他传播工具的使用时间。随着应用程度的普及,原有实体的建构逐渐消失,人际沟通方式改变,新的族群形成,法律修订永远跟不上科技的改变,新的社会问题衍生。二是内容结构层面,网络内容多元化、回复快速容易,具高度实时性,提供个性化服务。从消费、商务、工作到学习,无时无刻的信息获得,衍生不同于实体的商品。而消费通路的变化,导致不同经营模式的产生。三是传播经营层面,因特网突破时空限制,具有连锁性放大作用,新业者不再受频道限制。四是技术层面,具多媒体、失真与干扰小、超链结、数据搜寻、处理能量大等优势。五是阅听人层面,阅听人不必于固定时间守着媒介,反而因数据库的设计,可享受非定时、可重复的信息接收。六是现有科技环境下利用因特网传播隐含传播瓶颈:首先,网络技术成熟问题:在固网、带宽问题解决之前,需要考虑到网络宽带及传输的顺畅问题,在制作网络广播节目时,将声音加以压缩,会造成音质失真,形成经营瓶颈。其次,传输中断问题:网络广播的有线或无线接收,均依附于因特网,受到频宽的限制,网络上人数增加,网络拥堵问题立即出现。第三,收听习惯问题:一般的上网族已经习惯上网进行纯图文的阅读,网友是否能改变上网习惯,接受网络广播,还需时间上的等待。第四,网络盈利问题:网站何其多,虽然进入门坎低,然在众多网站中,如何让网友认知网络世界中所存在的网站,进而由人潮引进钱潮,是任一网站要努力之处。第五,知识产权问题:网络上立法尚未完备,对于音乐、图文、影片等在网络上进行广播,将出现知识产权问题。
参考文献:
新的营销方式正悄悄走来。
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趋于成熟,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网上营销的新概念进入到市场营销学领域。与许多新兴学科一样,“网上营销”同样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完善的定义。广义地说,凡是以因特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标的营销活动,都可称之为网上营销,也就是说,网上营销贯穿于业开展网上经营的整个过程,包括信息、信息收集,到开展网上交易为主的电子商务阶段,网上营销一直都是一项重要内容。因特网浪潮席卷全球,各种媒体的疯狂炒作使得电子商务的概念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相形之下,听说过网上营销的人数可能要少得多,即使IT行业内的许多人士对这两个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其实,网上营销只是一种营销手段,无论传统企业还是IT企业都需要网上营销,但网上营销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商业交易过程。为加强对比,下面从电子商务的定义来做进一步的比较。实际上,电子商务本身也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电子商务的内容和定义也有所区别。
1.电子商务的定义
国际商会对电子商务的定义强调的是交易的形式,而IBM强调的则是交易的基础,包括网络系统本身以及与交易有关的各个方面。无论各种定义的侧重点如何,最基础的一点就是交易方式的电子化,这同时意味着有交易活动的发生,所以,也有人简单地理解为电子商务就是电子交易。可见,网上营销与电子商务的主要分界线就在于是否有交易行为的发生,为最终产生网上交易所进行的推广活动属于网上营销的范畴。因此,当一个企业的网上营销活动发展到可以实现电子化交易的程度,就认为是进入了电子商务阶段。
据统计,1.8亿联网的美国人1998年网上消费总额已经达到了70亿美元,而在2002年将增加到410亿美元,更有人估计2002年全球网上交易总额将达到数千亿美元。今后成千上万的公司会把他们的业务搬到网上去经营,这种现象会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是毫无疑问的。
网上营销是借助于因特网完成一系列营销环节,达到营销目标的过程。我们知道,网络具有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特点,在因特网上信息资源共享,进入障碍为零。作为一种新的媒体,网络具有一对一的互动特性,这是对传统媒体面对大量“受众”特征的突破。从营销的角度讲,网络上生产者和消费者一对一的互动沟通,了解顾客的要求、愿望及改进意见,将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改进为小群体甚至个体营销,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满足,迎合了现代营销观念的宗旨。
2.网上营销与电子商务的特点
(1)网上营销的特点
一些学者或网上营销从业人员对网上营销的研究和理解往往侧重某些不同的方面:有些偏重网络本身的技术实现手段;有些注重网站的推广技巧;也有些人将网上营销等同于网上直销;还有一些把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的网上销售模式也归入网上营销的范畴。为了理解网上营销的全貌,有必要为网上营销下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义。我们从“营销”的角度出发,将网上营销定义为:网上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之上、借助于因特网特性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据此定义,可以得出下列认识:
第一,网上营销不是网上销售。网上销售是网上营销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结果,网上营销是为实现网上销售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但网上营销本身并不等于网上销售。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①因为网上营销的效果可能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企业品牌价值的提升、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作为一种对外信息的工具、网上营销活动并不一定能实现网上直接销售的目的,但是,很可能有利于增加总的销售;②网上销售的推广手段也不仅仅靠网上营销,往往还要采取许多传统的方式,如传统媒体广告、新闻、印发宣传册等。
第二,网上营销不仅限于网上。这样说也许有些费解,这是因为因特网本身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上网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还很小,即使对于已经上网的人来说,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有意寻找相关信息,在因特网上通过一些常规的检索办法,不一定能顺利找到所需信息,何况,对于许多初级用户来说,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查询信息,因此,一个完整的网上营销方案,除了在网上做推广之外,还很有必要利用传统营销方法进行网下推广。这可以理解为关于网上营销本身的营销,正如关于广告的广告。
第三,网上营销建立在传统营销理论基础之上。因为网上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网上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一般营销环境而独立存在,网上营销理论是传统营销理论在因特网环境中的应用和发展。
(2)电子商务的特点
百兆路由器是不支持200兆宽带的,因为200M光纤是属于千兆网络,如果让百兆路由器运用千兆网络,网络速度会下降,所以最好是用千兆路由器。
路由器(Router,又称路径器)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设备,它能将数据通过打包一个个网络传送至目的地(选择数据的传输路径),这个过程称为路由。路由器就是连接两个以上各别网络的设备,路由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层,即网络层。
路由器(Router),是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路由器是互联网络的枢纽,交通警察。目前路由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各种不同档次的产品已成为实现各种骨干网内部连接、骨干网间互联和骨干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业务的主力军。路由和交换机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交换机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发生在第三层,即网络层。这一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机在移动信息的过程中需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两者实现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来源:文章屋网 )
路由器和宽带的关系即路由器使用宽带拨号才能使用的。而宽带需要提供开通上网的账号和密码才能正常使用。
路由器(Router,又称路径器)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设备,它能将数据通过打包一个个网络传送至目的地(选择数据的传输路径),这个过程称为路由。路由器就是连接两个以上各别网络的设备,路由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层,即网络层。
路由器(Router),是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路由器是互联网络的枢纽,交通警察。目前路由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各种不同档次的产品已成为实现各种骨干网内部连接、骨干网间互联和骨干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业务的主力军。路由和交换机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交换机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发生在第三层,即网络层。这一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机在移动信息的过程中需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两者实现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来源:文章屋网 )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从十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网络营销怎样挑战传统营销。同时强调网络营销要想挑战传统营销成功所依赖支撑环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网络营销是为适应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时代社会变革的需要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所进行的各项商业贸易活动。网络营销的产生是对传统营销的挑战是在流通领域内掀起的一场革命。随着企业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业实现全面、高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电子化网络营销这一新生事物必将逐步取代传统营销方式成为世纪的主要商业模式。
一、网络营销的概念
网络营销就是借助因特网、计算机技术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的功能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促销方式。它具有利用因特网、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手段跨越时空的局限使企业直接面对全球性、无间歇的市场和减少中间环节及交互式、个性化促销的特点。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在营销理念、个性化产品提供、营销渠道、消费者需求、传播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均有区别。
二、网络营销挑战传统营销
网络营销的产生和发展使营销本身及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网络营销以其强大的竞争优势挑战着传统营销前景十分广阔。网络营销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由于因特网打破了时空的樊篱在网络上的“商店”不仅可以实现全天候“营业”而且“商店”不必局限在一隅而是可以提供低成本的全球性的服务。这使得全球扩张不再是跨国公司和一些大公司的专利一些小公司也有机会进入全球市场。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无需众多的行销人员的条件下就可以接触世界范围内的广大客户为企业打开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营销空间。
2.网络营销在减少营销成本上很具有优势。它是通过剔除原有的连接生产商与消费者的中间商这一环节而取得的。传统营销模式中中间商一直起着连接生产与消费间桥梁的作用。在有些营销渠道中甚至存在着多层中间商从而导致产品价格远远高于生产商预期的零售价并因此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由此而有损于产品的竞争力。而在因特网上客户用本地区域通话的费用即可享受全球通讯的服务通讯成本非常低这就是网络营销的一大优势。与传统市场交易相比在网上交易中的产品是明码标价的而且产品可供选择范围广交易也基本上是透明的。网上营销实现了“无店面化”销售这在降低营销成本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3.微库存生产
由于网络营销使生产商和顾客可以直接在网上交易这就使得生产商不仅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数据以及目前的消费动向等预测来决定生产量而且是根据实际的需求量进行生产。通过减少库存企业可以实现在材料处理、库房和一般性管理费用方面实质性的节省这对企业减少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4.个性化服务
在传统营销方式下若想获得那些分散的、陌生的广大消费者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因特网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可谓信手拈来。网络运营商只是需要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电子信箱”“、自由论坛区”等服务项目上网者在申请信箱或参加讨论时根据要求输入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将会被网络公司存入数据库有的还要进一步处理。网络营销商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注意力资源用以满足不同顾客的特殊需要。网络营销策略正是根据这些信息拟定的充分考虑每个潜在消费者的个性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使每一个消费者都得到充分的满意。
5.服务的延伸
在实体产品外再提供更多的服务与利益便组成延伸产品它强调整体商品带给顾客的感受。在价格弹性空间逐渐缩小的形势下价格战将越来越失去效力。企业开始把竞争的重点转向提供延伸产品的服务上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由于因特网具有通信成本低、全天候服务等特点再加上关联性数据库的支持在提供延伸产品的服务上具有很强的优势。
6.从到的飞跃
在传统营销策略中以产品、价格、地点和宣传为内容的“组合是营销的基本策略。这种理论的出发点是企业的利润而没有将顾客的需求放到与企业利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而网络营销是以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来调整其营销策略的这就是以消费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成本、方便消费者购买、便于与消费者沟通为核心内容的“”的营销策略。从产品策略到满足需求策略从按成本定价到满足需求定价从被动接受服务到实时沟通最终实现的是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满足和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这都体现了以顾客价值为核心的原则。
7.交互性沟通
因特网集传统媒体优势于一身还可实现双向交流并能将信息封装保存进行再处理这些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网络营销上的应用就是交互营销从而实现消费者由被动接受营销转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消费者可以把自己对商品的看法以及使用的感受通过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传递给生产商也可以在电子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评论。生产商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来改进产品与服务让消费者更满意。网络交互式营销让顾客变被动为主动能够随时随地的对产品、服务提出自己独特的品位要求使企业从大规模无差异营销转向个性化营销。8.海量信息服务
没有海量信息的支持网络营销将失去方向信息优势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之本。在传统的市场交易中信息之所以价值较高是因为信息本身具有稀少性信息的获得成本很高。而网络营销中获得信息的成本就非常低这主要是因为因特网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传输通道并具有无数的数据库信息的生成和复制都非常容易传递成本也低。网络营销就是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出所需的部分为己所用。
9.促销手段丰富
在进行网络营销时促销手段的丰富是基于网络自身的诸多优势。这些优势使得网上促销既经济而又形式多样。如具有成本低、全球性和全天候特点的网络广告网上抽奖通过宣传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以增强消费者信心利用网上聊天室或开办话题论坛等方式召开情感交流会的网络公关活动网上虚拟社区等等。
10.广告影响广泛
网上广告的优越性体现在持续时间长、全球传播和形式多样等方面。它不仅可以通过惟妙惟肖的动画制作图文并茂地反映企业整体形象而且甚至可以根据消费者个人的喜好、品位、购买习惯等变量来选择适当的“一对一”的广告方式。
三、网络营销挑战传统营销的前提
网络营销发展速度虽然惊人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又极不平衡。在我国网络营销虽然潜力很大但是若想普及应用成功与国外同步发展还需要依赖以下支撑环境的发展
1.网络信息基础设施
网络营销要想得到应用和普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要真正实现网上交易要有非常快速的网络速度和带宽就必须在硬件、软件上提供对高速网络的支持。而我国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够先进。另一方面由于上网用户少、利用率低等因素影响同时银行、税务等部门的联网还没有完全实现这都阻碍了网络营销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还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因此在宏观上就整个社会来说要建设一个能够支撑网络营销的市场环境微观上具体到每个企业要实现自身的信息化这样才有能力接入网络营销的环境中去。
2.实施企业信息化
网络营销是商业领域里的一场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就必须实施信息化这是网络营销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和网络支持平台建设等的基础层面机构设置与职责和流程建设等的组织层面办公自动化与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等的应用层面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企业信息化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适应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运作实现企业信息流横向、纵向的顺利流动。
3.实现金融电子化
1、互联随着其他骨干网的出现而出现。因特网发展初期,只有一个骨干,所以没有互联问题。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建立了NSFNET,56KBPS的网络使得用户可以远距离接入5个超级计算中心。87年,合作伙伴Merit Network、IBM、MCI开始管理NSFNET,它于88年成为一个1级网络,连接13个点。当大量的商业骨干出现,并最终取代了NSFNET时,互联问题出现了。那时商业网络刚出现,NSFNET上一般的商务活动是被禁止的,因此阻碍了这些商务网络与以NSFNET为骨干的其他人的业务交换。这个障碍于91年解决,当一些商务网络,包括PSINet, UUNET, and CerfNET,建立了商务因特交换Commercial Internet Exchange (CIX). CIX由一个位于加州的路由器组成,用于交换他们的最终用户间的业务量。93年,NSF决定将骨干的管理完全竞争化,商业化。为了使部分重叠的竞争的骨干更容易增长,NSF设计了一个类似CIX的地理分散的NAP(网络连接点)系统。每个NAP有一个共享的交换机或LAN用于交换业务。最初有4个NAP。骨干可以选择在任一个NAP或所有NAP互联,95年商务骨干网和NAP最终取代了NSFNET。
2、最初在NAP点实行公开对等互联(BUPLIC PEERING)。
ISP在NAP点实现互联,实行SENDER KEEP ALL(发起者得全部),互联的ISP之间互不结算。在流量对称或处理额外的业务量的增量成本接近0(容量富裕)的情况下,这种方式运作的很成功。在互联网发展初期,情况基本如此,当时的参与者不多,每个企业都积极投入网络建设以占领市场,他们欣然接受和路由其他运营商发起的业务,很少考虑业务流的平衡。这种方式极大的促进了因特网的发展。
3、随着ISP的增加,公共互联点开始出现拥塞,市场寻求新的解决方案-非公开对等(PRIVATE PEERING)。
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多的ISP进入市场,他们经常不需要也不感兴趣去投资大量的设施。后来者可以在小的地理区域提供业务,从容的享受“免费搭乘”到其他ISP设施的政策,因为这些ISP可以在公开互联点接受其他运营商的业务,网络设施的完全开放和毫无保留支持了小ISP的存在,最终导致了拥塞。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司空见惯并越来越严重),ISP不得不考虑业务质量问题,确定谁和什么导致了拥塞。小ISP对此负有责任,面对增长的需求和新的因特网的应用(这些都要求更大的带宽),他们缺乏支撑高可靠性业务必需的用户基础和传输容量,导致了公共互联点(通常所指的NAP点,公共对等点,大城市交换)的业务拥塞。为了避免拥塞和“免费搭乘”, 骨干ISP开始有条件的选择PRIVATE PEERING伙伴(那些与之类似的容量大、资本好、用户多的运营商),在公共NAP点以外,与之建立专用的互联点,逐步将他们之间的业务量从公共NAP点转移过来。这种“非公开对等”支持并保证了因特网业务质量和网络可靠性的提高。
4、没有资格与大的骨干对等(不论是PUBLIC还是PRIVATE)互联的小ISP,选择转接模式(TRANSIT)接入全球网络。
非公开对等的出现在骨干提供商之间引入了等级概念,市场上的ISP逐渐聚集成一些自选定的实现对等互联的网络群,不符合要求的网络是不能对等接入的。为了使新企业可以顺利进入市场,使小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市场同时给那些被屏弃在对等之外的ISP提供了其他的选择--转接方式。这种互联模式是单向的不对称的,小ISP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接入INTERNET,换句话说,现在他们要为以前可以免费搭乘的部分付费。
总之,互联模式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在逐渐的演变,主要的因特互联模式已经开始从原来的自愿、无差别的方式切换到一个等级制的有差别的模式。同时,互联模式的改变也将对因特网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 INTERNET国际互联付费模式
目前的国际互联付费模式有两种:对等(PEER)和转接(TRANSIT)。
1、对等(PEER):指的是互联的两个骨干网在自己的网上免费承载对方的用户发起的业务,互不结算,同时双方各负责己方的国际半电路,在国际点实现连接。目前,中国与亚太国家间多采用对等的方式,如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对等(PEER)模式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第一, 对等的双方之间交换业务量是免结算的。即互相承诺在自己的网上免费承载对方发起的业务。这种模式下骨干除了支付它自己的网络设备外,遇到的唯一的成本是为了在对等点实现连接所需的传输成本(这段传输在国际INTERNET互联中指的是各自的国际半电路)。
第二, 对等的双方只交换从一个骨干发起在另一个对等骨干终结的业务。这种模式不允许一个骨干作为中间媒介,接受一个对等伙伴的业务量,再转送到另一个对等伙伴。也就是说业务是非穿透的,限制在对等的两个骨干网之内。就下面的互联付费模式示意图来说,骨干B和骨干C是对等互联,在这种情况下,C不能接受B发起的以A为目的地的业务。
对等又分为两种:公开对等(PUBLIC PEERING)和非公开对等(PRIVATE PEERING)。他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2、另一种可选方式是转接(TRANSIT)模式。即一个骨干向另一个骨干付费,收费方负责将付费方发起的业务传送到其他骨干。转接(Transit) 的特点与 对等(peer)正相反。
一、 在转接(TRANSIT)模式下,一个骨干为了互联向另一个骨干付费,因此成为了其他骨干的批发用户,双方不是对等的关系。
二、 在转接模式下,付费的骨干发起的业务除了能够到达收费的骨干外,还可以通过收费方将业务路由到收费方的对等伙伴。即业务是穿透的,可以透过转接方进入其他骨干网。
用下图来说明:A是C的TRANSIT 用户,因此A的用户可以接入C的用户和所有C的PEERING伙伴的用户,比如B。如果A和C是PEERING关系,那C将不接受从A 到B的业务。
绝大部分INTERNET骨干采用的是混合的互联模式,既有对等模式(只能接入对等伙伴的用户,通常适用于两个规模大致相同的骨干的互联),也有转接模式(可以接入TRANSIT提供者的用户和与之PEER的其他骨干的用户,通常是规模较小的骨干或ISP向大的骨干购买转接)。因为每一个双边的对等模式只允许骨干交换彼此用户间的业务,而全球INTERNET骨干网数量非常多,所以如果单纯依靠对等模式来接入整个因特网,需要大量的对等协议。当然也存在非常少的仅依靠对等(PEER),而不向其他骨干购买TRANSIT 的INTERNET骨干网,被称为顶级骨干(top-tier backbones.)。
目前不论是国内INTERNET互联或是国际INTERNET互联,都没有类似传统电话那样的特定的行业管制。对于骨干如何选择互联模式(对等或转接)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也很难规定什么条件下两个骨干应该对等。有一种说法是:让商业谈判来决定一切,每个决定都是基于利益和成本的权衡。
三、现有互联付费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因特国际互联模式既有对等也有转接。
中国与许多亚太国家之间普遍采用的是对等模式,双方各提供国际半电路,互相之间免费进行业务交换,互不结算。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于我国和亚太其他国家的因特网的发展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在中国到北美方向,大都是转接模式,中国承担100%的国际电路的成本,同时支付巨额的接入费。而实际上中美之间的INTERNET业务流量大致平衡,近几个月来,部分国内骨干还出现了流出(中到美)大于流入(美到中)业务量的情况。可见随着我国INTERNET的发展,双方在网络规模上的差距已经逐步拉近,相互间的业务交换已经趋于平衡。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化,对原有的互联模式进行调整。在目前的业务流量情况下,转接模式对中国是不公平的:
——中国承担从中国到美国的国际全电路的费用,而电路上承载着美国方发起的业务。按流量平衡估算,双方各利用国际电路容量的50%,而美方不为此付费。相当于中国的ISP补贴了美国的ISP。
——我们向美方支付网络接入费(也称端口费),因为美方的网络上承载了中国发起的业务,也可以说中国从美国获取了信息。但是反方向,我们的国内因特网同样承载着美国发起的业务,信息流是对称的,但是我们的ISP没有得到补偿。
由于这种付费模式,北美的ISP实际上在免费搭乘国际传输电路和我们的国内网络。这种不公平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会对INTERNET的发展产生阻碍,因为美方免费搭乘的成本由中国的ISP承担,导致中国INTERNET运营成本增高,而且这部分增加的成本是无法通过提高效率、扩大规模等企业内部措施来降低的。这部分成本负担将影响企业的再投资和网络建设,减缓我国INTERNET网络设施的建设速度。
第二、INTERNET运营商的成本最终是通过用户资费来补偿的,转嫁到用户的这部分成本将限制用户的使用量,影响因特网的普及和发展。
一、WebQuest的创建
1995年,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博士和汤姆?马奇创建了一种课程计划,由于该课程计划和万维网密切相关,所以他们将其命名为“WebQuest”。在这类课程计划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课程计划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因特网资源,并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在以后的3年中,许多教师开始编写自己的WebQuest,并开始在工作室和课堂中展开WebQuest的教学实践。借助电子邮件,沟通了WebQuest使用者和编写者之间的联系,他们能够交流使用心得,并就探究结果进行探讨。因此,WebQuest网站在因特网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二、WebQuest的定义
WebQuest是一个以调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部分或者所有能够让学习者进行交互的信息都是来自因特网的资源,有些甚至还提供了录像参考资料。在整个WebQuest中,共包含2个水平层次:一种是WebQuest短期,另一种是较长期WebQuest。
(一)短期WebQuests
短期WebQuest是专门为1--3课时的课程单元设计的,其教学目标是知识的获得和整合,所以,在每个短期WebQuest结束的时候,要求学习者能够掌握大量新的信息,并且理解它们。
(二)较长期WebQuest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典型的较长期WebQuest一般将持续1周到1个月,其教学目标是知识的拓展和提炼,所以,在完成了一个较长期WebQuest以后,学习者对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能够将知识进行某种方式的转换,并要求他们通过制作一些可供他人在线或离线交互的多媒体作业来证明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三、WebQuest的构建结构
为了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在网上充分地利用时间,避免漫无目的的任意冲浪,每个WebQuest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它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给学习者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须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而且还告诉他们未来的评价方式,以及概括和进一步拓展课程的方式。无论是短期WebQuest,还是较长期WebQuest一般都由简介、任务、过程、资源、评估和结论共6个模板组成,其中每一个构建模块都自成一体,设计者可以通过改变各模块来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
(一)简介
WebQuest简介部分包括2方面目的:
第一,让学习者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
第二,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两方面目标,应该使主题
----与学习者过去的经验相关;
----与学习者未来的目标相关;
----具有吸引力,看起来有趣;
----因为其全球性影响而极具重要性;
----因为急切需要解决而紧迫;
----因为学习者将进行角色扮演或者有一些产出而好玩。
(二)任务
WebQuest的任务模块对学习者通过练习将完成的所有事情作了描述。其形式可能是一个HyperStudio或者PowerPoint演示,也可能是一个能够对一特定的主题进行解释的口头陈述。
与其他网络课程的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能够完成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务。这种任务通常是成人工作或生活中所发生事件的微缩版本。完成WebQuest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更高级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这些高级思维技能包括创造性、分析、综合、判断和问题解决,等等。 (三)过程
在WebQuest的过程模块中,教师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若干步骤,并就每个步骤向学习者提出了短小而清晰的建议,其中包括将总任务分成若干子任务的策略,对每个学习者要扮演的角色或者所要采用的视角进行描绘,等等。教师还能够在这个模块中为学习和交互过程提供指导,如怎样开展一个头脑风暴会议。
(四)资源
WebQuest的资源模块是一个由教师选定的将有助于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网页清单,其中大部分资源是包括在WebQuest文件中作为超链接指向万维网上的信息。学生使用的所有链接都由设计者预先设定是WebQuest区别与其他网络活动的又一特征,所以,也可以这样说,相对于信息的搜索,WebQuest更侧重于信息的使用。但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可以提供给学生的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网上的发现,它还可以包括一个与远距离专家的音频会议、一个与不远的教师的视频会议,一个录像带,一份评价报告的精装本、教科书、录音带,以及与他人面对面的访谈。由于这些资源是预先选定的,而且还包含有明确的指针,所以,学习者在网络空间将不再因迷失方向而完全满无边际地漂流。通常,明智的做法是将资源清单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资源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学习,另一些则可以由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或持某一特殊观点的学习者阅读。通过这种给予学习者不同数据资源的方式,不仅增强了群体之间的合作和依靠,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者相互学习的意识。
(五)评估
为了证明用网络来拓展学习是可行的,所以在WebQuest模块中新增加了评价这项内容。对于基于因特网的研究性学习这样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形式,WebQuest采用评价测评表来考察学生作品的不同方面。评价人员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或同学。另外,根据学习者学习任务的不同,评价测评表的形式也表现为书面作业、多媒体创建、网页和其他类型。
(六)结论
WebQuest的结论部分为总 结学习内容和经验、鼓励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及对学习成果进行拓展和推广提供了一个机会,它的另一个作用是为教师提供可以在整个课堂讨论中使用的问题。虽然,结论部分算不上是一个很关键的部分,但是它为整个文件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给读者一个结束的感觉。
四、WebQuest的非关键属性
(一)团体活动 WebQuests很可能是团体活动,虽然在远距离教育或者图书馆中人们可以想象进行个体独立的探究。
(二)动机元素在WebQuests的基本结构中可能包含动机元素来增强其效果,这些动机元素是让学习者扮演角色(如,科学家、侦探、记者),模仿角色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互,并且模拟一个特定的工作情节(如,美国国务卿要求你就本周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所发生的事情向他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关键词 计算机 网络技术 实践 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信息化时代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及应用,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工作学习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正是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需求的不断上升,逐渐刺激它朝着更加规范、系统的方向发展。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随后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几项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它在各个领域的时间与应用,最后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笔者相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推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软件行业的发展,并从整体上提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便捷性,使未来的计算机网络更加强大。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述
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实现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资源共享的连接模式。通常来说,计算机网络必须由两台或以上计算机设备的连接来实现。目前规模最庞大的计算机系统网络为因特网,因特网是在若干台计算机设备通过路由器相互连接后形成的一种网络模式。此外,我们若站在媒体角度来探讨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可以将其理解成为由若干台计算机设备系统相互连接后形成的新型传播媒体。
1.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我国计算机网络首次出现在二十世纪末期,纵观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归纳成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一个是以计算机控制中心为主体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所有终端都是以分散状态分布在控制中心周围,控制中心依靠计算机连接来实现信息传输的目的;第二个是以多台计算机共同运行模式为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企业多台计算机设备之间的网络连接成为了可能,同时也构建了一个网络系统相互连接的模型;第三个是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以及沟通的阶段,计算机网络普遍具有开放性以及共享性等特征,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也在持续地研发各种新型网络应用系统,并围绕系统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来创新计算机网络产品,全面促进了系统网络在资源共享能力方面的提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人对于网络系统标准化、开放性等特性的渴望;第四个阶段为高效网络应用技术发展阶段,在步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计算机网络的逐渐朝着高效便捷的方向靠近,这一阶段的到来主要是受到局域网络发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光纤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全面形成了一个以高效连接为目的的应用型网络系统。
2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
2.1规范性原则
我们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应用时,必须遵循规范性这一基本原则。计算机网络的研发与应用必须在规范的网络环境中才可能实现,只有确保了网络运行环境的规范性与合理化,才能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并突出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严谨各种违规操作现象发生,同时必须始终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在此基础上全面改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效率,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高效性。由此可见,规范性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应用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原则。
2.2便捷性原则
无论是计算机硬件系统还是软件设备,都会存在特有的复杂性特点,因此我们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计算机设备折旧这一问题。因此在选择计算机软件系统时必须对配置进行合理地部署,并参考市场中主要消费人群的实际需求以及消费水平来拟定相应的消费方案,这一系列特征都充分地反应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原则。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与实践过程中坚持便捷性原则,能够使计算机设备维修、保养以及更新等工序变得更加简单,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效果更好地发挥出来。此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以及发展的过程当中,常常会碰到各种复杂的技术性问题,这个时候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必须在坚持便捷性原则的基础上来解决这些问题。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践与应用
3.1虚拟网络技术的使用与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因特网技术的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推动了因特网中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目前,虚拟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使得私人网络以及公共网络的适应范围得到了扩展,但在此过程中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越来越多的公共网络用户开始担心公共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导致自己的私人信息被泄露,针对公共网络用户的这一顾虑,技术人员针对因特网用户设置了专门的网络数据使用通道,与其它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实现了良好的隔离,从而更有效地确保了因特网用户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使因特网用户的个人上网信息不被泄露。例如,因特网用户在使用公共网络时,可以将自己设定为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的身份,从而对网络系统的访问权以及使用权进行限制与管理,此外,因特网用户还可以通过访问者身份验证的方式,针对不同访问人员提供不同的访问权限。此外,在公共网络使用过程中,用户还可以使用信息加密技术来预防数据信息传输过程中发生被截获以及被破解的现象。相比于传统的公共网络技术来说,现有的因特网公共网络技术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在应用方面都具有更为突出的科学性,因此被人们广泛采纳。另外,因特网网络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能够形成一个合理性较高的网络系统,而这一网络系统一般来说都是企业用户以及特殊群体用户在使用因特网时认定的系统,因此能够有效体现出这一类型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数据信息的可靠性,预防虚拟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被外界因素所干扰。这一网络技术在一般情况下所面向的对象都为企业性质的用户或者一些较为特殊的网络用户群体,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及情况所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网络使用策略。而作为普通的网络用户来说,他们基本不会感受到传统网络系统与新型网络系统之间的区别,这种网络系统对于企业用户以及特殊群体用户的影响性相对较大,必须保障网络系统应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从而实现网络内部数据信息的独立性,预防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因为对于企业或特殊用户群体来说,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经营风险,因此在网络技术实现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安全防范问题,全面做好加密措施,使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加密技术的优势充分地体现出来,以此来确保网络系统内部数据与信息的安全性。
3.2虚拟专用拨号网技术
虚拟网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实现了在各行各业等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及推广,尽管这一技术在过往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它所带来的便捷性,虚拟网技术对于省级中心服务器系统的连接性能也起到了极大的改善作用,使得数据应用的专线效果也在整体上得到了提升,并采取拨号连接的方式来提升市中心服务装置的数据处理效率。比如在我国一些福利彩票中心,目前仍然是采用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对各时段的网络数据信息进行传输,随后再通过市中心的网络服务器装置来确保各系统服务区之间的连接。在整个网络连接的过程当中,最明显的问题就在于数据的实际传输速率与预期不符,各地区的福利彩票中心的购买人数以及购买量十分庞大,因此需要处理的数据也非常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数据运输与处理的复杂度,从而给网络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并引起其中一些P键环节频频出现问题,使福利彩票的开奖受到影响。在使用虚拟专用拨号技术后,福利彩票中心的数据传送速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数据的传输以及隔离程序,使整个行业的工作效率实现全面提升。虚拟网络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促进了整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使虚拟网络技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这一系列变化对于人类来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从传统的工作与生活模式中解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信息化职能模式,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充分运用后,计算机网络技术资源实现了更加实时、高效的共享状态,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无地域、时间障碍的沟通,使信息传递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虚拟专用网络拨号技术相比于其它同类网络技术来说具有很多优势,其中成本低廉是最突出的优势之一,在公共网络中应用虚拟专用网络拨号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数据传输成本 ,此外对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很大程度预防公共网络数据传送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发生,避免数据信息的非法获得,使整个信息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得到提升。
4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未来展望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呈现出整体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模式也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极大的转变。再加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更是冲破了传统的模式的限制,并消除了一切由时间或是空间所引起的限制,朝着更加智能化、信息化与高效化的方向迈进。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在生产时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也越来越高,大部分生产技术已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时性、共享性、高效性等特征,正好能够满足现代化生活中人们高节奏的生活及工作需求,因此有效应用并实践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作为一项应急措施来充分地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或工作过程中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并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赢得更高的竞争力。
5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线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模式。目前,虚拟网络技术以及虚拟专用拨号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应用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体现方式,这两种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已实现了普遍的推广,强化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通过今后的应用与研究来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许葵元.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在实践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6(2):126.
[2] 张艳军.探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在实践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6):289+291.
[3] 李剑.整合营销理念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通讯业市场营销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314-315.
1 主题门户的定义
许多早期的门户起源于搜索引擎和有助于用户获取因特网内容的软件程序。今天,搜索引擎仍是门户的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全部门户策略的一部分。搜索引擎可以帮助用户通过检索获得信息。为了减少搜索时间和帮助那些没有经验的用户,一些搜索引擎加入了类目,通过预先设置的主题进行网址和文件的过滤,例如体育、气象、旅游、财经、新闻、文化等。在结合了虚拟交流、实时聊天的功能,以及设置个性化搜索引擎界面、获得专门和商业化内容的性能后,这个新概念被称作门户。目前,门户可分为水平门户和垂直门户。水平门户提供的信息服务虽然覆盖面很广,但大多是罗列传统媒体信息,附带介绍大众关心的消息。用户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水平门户上希望获得少而精的“所见即所得”信息,但用户一一点击浏览后,却没有发现符合其需求的信息。水平门户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Yahoo——来源极其广泛,但内容却很浅。随着网民的多极化群体出现,人们寻求的信息更多地趋向专业化和个性化。网络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批能够满足特定领域人群、特定需求的专业化用户,垂直门户就是基于此目的而产生的。大学或图书馆更可能建设垂直门户,集中于特定的用户群,提供更专门的服务,这就是主题门户,或称学科信息门户。
不同的机构、学者对主题门户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澳大利亚主题门户论坛对主题门户定义是:“基于网络获取高质量及评价过的资源的一套机制,用来支持特定主题的研究。”主题门户是通过某个人口获得的服务,通过开放的标准协议(例如,LDAP, Z39.50,Harvest Broker)来实现无缝链接。终端用户看到的是基于网络的简单的界面,而实际上其组织的结构化程度比看到的更高[1]。
IMesh是英国的一个为期3年的研究项目,始于1999年,目标是支持主题门户提供者和相关方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主题门户的发展提供一个交换想法和技术的开放论坛。IMesh Toolkit项目给出了下面的定义:“主题门户是围绕特定主题对在线资源提供搜索和游览入口的网站。主题门户的资源描述通常是手工创建的,而不是通过自动的程序产生。因为资源的款目由手工产生,通常优于那些从传统的网络搜索引擎获得的款目。”[2]
DESIRE是于1998年到2000年在欧洲执行的一个项目,包括4个国家10个参与者,解决主题门户开发和利用的不同方面问题。它的主要的并且目前仍很实用的一个产品是建设门户服务的详细手册。DESIRE项目提出主题门户的定义是:“因特网上的选择性主题门户的特点是质量控制。资源选择和描述的核心工作依赖于熟练的人工输入(由图书馆员、学者和专家),不是自动化的。”[3]
Traugott Koch认为:主题门户是支持系统性资源发现的因特网服务。它们提供对那些主要可以通过因特网获得的资源(文件、集合、网址或服务)的链接[4]。主题门户的服务是基于资源描述的。通过主题结构来浏览资源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IMesh Toolkit项目的定义虽然强调了人工的资源描述,却没有明确资源是否经过筛选,其质量是否受到控制。DESIRE给出的定义忽略了对象资源,没有明确主题门户所提供的是何种资源。Traugott Koch给出的定义有几点值得推敲:未说明主题门户的质量控制特征,这就容易与一般的网络服务,如因特网资源目录混淆;没有明确主题门户的人工资源描述过程。澳大利亚学科信息门户论坛定义虽然简洁,却隐含了人工资源描述的过程,相对来说比较完整准确。
Traugott Koch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门户的定义,将它分为一般的主题门户和质量控制主题门户:描述较少、主题结构肤浅的链接列表,叫做主题门户(比较上述);质量控制水平较高,描述和结构丰富的主题服务,叫做质量控制主题门户[5]。
质量控制门户是使用一整套质量控制机制来支持系统资源发现的因特网服务。使用相当多的人工来确保所选资源满足质量标准,并利用标准元数据对这些资源进行详细描述,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更新来确保较好的资源集合管理。主要的目标是通过使用可控词对资源进行索引,以及对高级搜索和浏览提供深度的分类结构,来提供一个高质量的主题入口。Kirriemuir的调查研究中使用了两个规则来选择质量控制主题门户:门户的内容至少有一部分是英文的,门户服务应提供相当数量的资源——至少是几百个。
Wheatley认为,主题门户在近期发展中,让人失望的事情之一就是没有广泛使用可控词汇提供资源的入口[6]。因此,Traugott Koch提出的质量控制主题门户应该是目前门户发展的方向。
了解主题门户的定义,有助于人们辨析几个相似的概念:
“基于主题(学科)的信息门户”(SBIG),是由欧盟资助的DESIRE项目提出,基本上与主题门户同义。
“资源发现系统”,其代表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许多其他的发现工具,例如网络索引、搜索服务、地方的数据库或图书馆的OPACs。
“主题服务”,当一项服务将许多其他的不属于门户的特点和服务加到主题门户上时,可以使用“主题服务”来代替主题门户[7]。
“因特网资源目录”(IRC),是通过结构化的网络服务获取的因特网资源描述的数据库。它只是门户提供的一项服务[8]。
那些纯粹是当地的资源目录或索引不能叫做门户,包括或多或少因特网资源的图书馆目录,尽管质量控制水平较高,但叫“主题门户”也不恰当,因为它们主要列出的是当地的或物理的资源,而不是因特网上的分布式资源。
2 主题门户的特点
(1)信息资源选择。主题门户信息资源是由专家根据明确的甚至是严格的选择标准精心挑选的。一般根据信息资源的质量、权威性、可获得性、时效性和主题相关性来选择,其他的标准也可能包括语言或地域范围。例如:MedHist(medhist.ac.uk/)明确规定:信息资源在列入门户之前必须先行评价,如果网站的目标对象不符合MedHist的目标对象要求,就不能收录;如果对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适宜性有任何质疑也不能收录;同时信息资源不能是过时的并可以定期维护,除非是惟一的并且特别重要的信息资源;能够获得、具有可用性。
(2)信息资源集合的维护。信息资源的集合需要定期维护,包括删除那些不适当的信息资源、被取代的信息资源或含有错误款目的信息资源。可能也需要对链接定期检查。这些工作可以自动完成,也可以手工完成。例如,检查链接可使用ROADS link checker,Xenu,LinkBot,或者自己研发的工具。
(3)信息资源描述。选择的信息资源由人工进行描述,采用一定的标准元数据编目。元数据使得信息资源的发现和定位变得容易,也可以促进结构化检索。描述包括信息资源的内容、作者、出版者或出版日期等信息。例如,英国的资源发现网络RDN使用了IAFA/ROADS文档和SERVICE模版、都柏林核心集,瑞典的工程电子图书馆EELS使用了IAFA模版标准(来自ROADS系统),可转换为都柏林核心集。
(4)主题分类。人工使用主题分类对所有的信息资源进行索引,可以促进主题浏览,例如RDN和EELS都是用了国际主体分类体系。
不同的主题门户还有各自的一些特点,例如:
(1)SOSIS(社会科学信息门户)提供了包含社会科学术语的主题词表,并允许用户对位于某一特定地理位置的资源进行搜索,例如世界范围、欧洲或英国等[9]。EEVL(爱丁堡工程虚拟图书馆)允许用户对某些资源类型进行搜索,例如电子期刊或会议资料等[10]。
(2)基于主题的服务。一些主题门户提供了相关的服务。例如:Biz/ed(学生、教师和讲师的商业经济信息门户)包括了大量的商业和经济信息[11];OMNI,医学与卫生主题门户,允许用户购买与健康相关的CD-ROMS[12]。
(3)个性化信息定制。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学科信息门户群的宗旨之一是逐步支持开放式集成定制。
3 主题门户的性质
在某种意义上,主题门户相当于因特网上的学术或者专门图书馆,它具有如下性质。
(1)主题门户是促进因特网信息资源发现的服务。主题门户的信息资源不是对网上信息资源的简单罗列。它以用户为中心,由学科专家和信息专家评价并描述,有利于因特网信息资源的发现,具有信息增殖的特性。
(2)主题门户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导航,是网上的三次信息,指向网上的一次信息(文件、超文本等)和二次信息(搜索引擎、指示数据库等)。建立主题门户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导航,它具有严格的质量控制,针对目标群体,对入选信息资源进行描述甚至评述,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发现高质量的信息。用户只要来到相应的主题门户,就可以在它的指导下找到需要的信息。
(3)主题门户增加了网络对用户的“亲和力”,增强网络的实用性和服务性。主题门户以新颖的、有特色的服务切入市场,可以吸引更多的、潜在的用户群体。主题门户专注于信息的专深性,更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4)主题门户是对信息构建理论的深化。信息构建的核心理念是关注用户,以人为本。信息构建是信息用户、信息内容与信息组织三者的交集。主题门户网站的建设充分考虑了信息有效传导的要求,立体地呈现出特定主题的各类信息资源(电子期刊、数据库、知识库、讨论组等),符合特定用户的需求,提高了资源获取的效率。
虽然门户是由搜索引擎发展而来,但主题门户与搜索引擎在性质上并不相同(表1)。主题门户对信息的揭示更专业更深入;而搜索引擎相对广泛、肤浅。而且某些“隐藏网”内的信息(“隐藏网”指的是搜索引擎找不到的并且很少包括在主题目录中的网页),只有主题门户能够揭示。
对主题门户来说,人工地选择和创建记录是必需的,与搜索引擎相比,主题门户收录的资源规模较小。人工语义加工的缓慢耗时和用户需要更多门户资源内容的矛盾是目前门户的一个主要问题。研究人员正在寻求快速创建大规模门户的方法。
表1 主题门户与搜索引擎的区别 搜索引擎
主题门户
资源集由自动程序创建
资源集由人工创建
资源集无目标用户
资源集以目标用户为中心
目标是无遗漏地对资源进行索引
目标是建立高质量的资源目录
提供自动生成的元数据
提供人工生成的元数据
终端用户得到的结果质量较差
终端用户得到的结果质量较高
索引的对象是网页,对资源的描述不连贯 索引的对象是资源,对资源的描述连贯
收录的资源规模较大
收录的资源规模较大
4 主题门户入口
主题门户可以通过发现因特网信息资源的普通方法来确定,例如搜索引擎(Google);也可以通过电子讨论列表和讨论组提供的信息进入;或者通过个人的建议进入[13]。目前,许多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不再只是列出其领域范围的所有有用的因特网资源,而仅仅列出主题门户。
下面介绍几个主题门户的列表:
(1)Heriot Watt大学的PINAKES(主题导航簿)门户列表(hw.ac.uk/libWWW/irn/pinakes/pinakes.html)。PINAKES提供了吸引眼球的主题门户列表,但对各个主题门户的评价信息很少。
(2)Clearinghouse(clearinghose.net),这是一个“通往门户的门户”。资源指南按照下列标准对各个门户进行描述并对其质量进行“评分”:资源描述;资源评价;指南设计;组织方案和指南的元信息。
(3)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ac.cn),目前已经建成了6个主题门户(物理、数学、化学、生命科学、资源和环境科学、图书情报),是国内权威、可靠的主题门户体系。
5 结束语
主题门户是图书馆和信息专业人员对资源发现问题的一个特别贡献。但从目前情况看,主题门户的利用范围较小,还未被网络用户真正重视起来。通过主题门户促进网络资源的利用,既是事关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未来信息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澳大利亚主题门户论坛.nla.gov.au/ initiatives/sg/servicetypes.html
2 Imesh门户. imesh.org
3 DESIRE 项目网站./desire.org
4,5,7 Traugott Koch.Quality-controlled subject gateways: definitions, typologies, empirical overview, Manuscript of the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Subject gateways special issue of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Vol. 24:1, Feb 2000. Copyright: MCB Univ. Press
6 Wheatley, A. (2000). Subject trees on the Internet: A new role for bibliographical classification. In A. R. Thomas, & J. R. Shearer (Eds.), Internet searching and indexing: The subject approach (pp.115-141). New York:Haworth Pres
8 英国的资源发现网. rdn.ac.uk/publications/terminology/
9 SOSIG.社会科学信息门户. sosing.ac.uk/
10 EEVL.爱丁堡工程虚拟图书馆. EEVL allows you to search for resources of a particular type e. g. mailing list.eevl.ac.uk/search, html
11 Biz/ed./bized.ac.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