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辩论的基本要素范文

辩论的基本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辩论的基本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辩论的基本要素

第1篇:辩论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点面交叉 教学线索 借鉴 历史 运用

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

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一自由争论一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历史课的抽签提问法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老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

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被抽中2—3次,至少要抽中1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座标。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西方有个罗马帝国,东方有个东汉帝国,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第2篇:辩论的基本要素范文

一、研读教材,深入感知

教材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只有牢牢地抓住了教材(课本),将教材中的脉络整理清楚,才可能将教材中零星分布的不同知识点加以重新整合、分类。教材是经过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字斟句酌、推敲琢磨出来的,其语言十分凝练精粹,添一句则嫌多,删一句则嫌少。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其放在教材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样,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单独抽出来作为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考查。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对基本史实部分的记忆和掌握,因为只有在熟练地掌握基本历史材料之后,才不至于产生混淆。在历史学科中,需要有着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在其中又以时间的逻辑顺序为重点和核心。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大多数主题内容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例如,假设我们想进行“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那就要求我们对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朝代更迭有个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而在进行史实积累的时候,又要求我们能够抓住历史线索,比如利用我国经济重心的变迁线索来串联整个史实。又如,在进行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中麦哲伦、哥伦布等几位航海家、探险家的经历对比,我们可以各航海路线为线索,对历史上的几支探险队伍的航海行程有基本的了解和大致的掌握。所以,高中历史主题式的学习是建立在熟知史实的基础上的,需要有大量的历史知识储备作为支撑。

二、凸显重点,提纲挈领

课堂教学实践最忌讳的便是没有重点,东拉西扯,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云山雾罩,不知道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究竟是不是考查范围内的。长此以往,便会让学生对教师的能力产生怀疑和否定,最终将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因此要求教师备课的时候在教学设计或教案上清晰地标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熟知重难点,可以有效提高备课的质量,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时间安排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重点突出。

教师在历史主题式教学实践中,更要注意凸显教学重点,给学生以不断重复的强化记忆,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商业的发展》一课的实际教学时,要清楚地知道本课的重点就是获取中国古代社会中与商业发展相关的内容,从而得出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大致脉络和框架。而对于课本中作为课外延伸知识的货币的介绍,只要求学生能够抓住线索、有所了解,将所学知识联系成网络,不作进一步地熟练掌握和记忆的要求。清晰地凸显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三、课外延伸,自主探究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传播,“减压减负”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课时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环节都能有所兼顾,取得更理想的成绩呢?经过探索教师发现其有效办法就是回归到课改本身,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范围和时间自觉地延伸到生活中去,利用课余时间扩充自己的阅读面,不断积累历史知识,对学习和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达到新课改中的“自主学习”要求。

第3篇:辩论的基本要素范文

历史学科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肩负着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的重任;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公民人文素养的重任;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任。作为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教师,要真正做到把课改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就要用心的去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起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落到了每一所学校,中学历史教学焕发了从未有的生机,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局面形成了。这里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有新的教学实践探索,更有新的教学设计……但也不难发现,我们作了这么大的努力,而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查中还是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情趣呈递减的趋势;学生的学习态度仅仅是,历史学科只要到了考试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受不过是历史无非是原因、经过、意义的综合,没啥意思。

是什么原因让历史一个充满科学性,综合性、人文性的重要学科的处境如此尴尬呢?我们不否定中考、高考这种评价制度带来得社会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让我们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呢?带着这种疑问,我重新走进了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喜欢体验、参与、探究的历史课堂,更喜欢课堂中为他们提供满足这种感受的学习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注意做到: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所谓知识串联,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让学生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学生掌握史识和运用层次方面的学习方法。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老师想要建构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亲切的语言感动学生,用饱满的情感去感化学生。另外,教师还要理解学生的心情,宽容学生的小错误,耐心指导学生,循循善诱。当学生取得可喜成绩时.应为他们欢呼,一起欢呼成就,一起分享成果。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夸奖他们:"你学习悟性真高!"、 "你的口才真好!"等,对待学困生,要总是充满诚心、耐心,悉心辅导他们、激励他们,"你一定能取的好成绩!""你很有潜力,要有耐心"等话语慢慢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感知老师就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课堂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感知课堂是他们的地盘,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课堂就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是平等的。点燃学习火花,拨动学习心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旦对事物产生兴趣,那么他就会始终目标专一,学习也就较为持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学生只要对事物发生了兴趣,学生就会高度倾注学习,从而为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思想基础。存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会学,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源地。

2.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果学生的创意思维超过了教师,教师更应虚怀若谷、积极鼓励,协助学生的思维成果日趋成熟。

3.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摹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4.扩大信息输入的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第4篇:辩论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合作学习 语言习得 心理机制

一、引言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评价说“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呢?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情况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自兴起以来,很多研究者从其理论渊源、教学理念以及学习策略等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不同学科的老师也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尝试。然而在语言教学领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那么合作学习究竟能否促进语言的学习呢?它与第二语言习得又有什么关联呢?它的实践效果如何呢?本文将对此加以讨论,以供参考。

二、合作学习的渊源、原则与特点

(一)合作学习的历史与发展

合作学习思想绝非横空出世,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学派就认为“学生从互教中受益”,明确肯定了学生之间合作的价值;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则主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互相受益”,不仅仅肯定了学生之间合作的必要,而且也肯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合作的重要性。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学教育中,一直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小先生》中描述道:“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 18世纪,英国倍尔开设了“英格兰学校实验”,其中就尝试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19世纪,合作教学方法在美国就占有一席之地,杜威的合作小组在许多实验学校被认可;20世纪40年代,道奇对于“场”的动机理论应用于教学中,更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找到了理论根据,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

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的合作学习,则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兴起,它是随着建构主义的研究深入而突起的,这一时期主要偏重于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形成了较成熟的合作学习策略。代表人物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美国“卡甘合作学习中心”的卡甘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合作学习法走向成熟并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尤其是融合了交际法及任务教学法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并形成了独立的、至今仍较有影响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体系。

(二)合作学习的主体特征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合作学习专家,斯莱文、卡甘和约翰逊兄弟对合作学习的主体特征都有自己独到、专门的阐释。约翰逊兄弟主张合作学习应有五大要素:积极互赖、责任到人、面对面促进性互动、人际和小组技能。斯莱文主张三大要素:小组目标、责任到人、机会均等。卡甘提出四大要素:积极互赖、责任到人、公平参与、同时互动。

我们不难看到,三位代表性专家对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问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具体表述上均存有差异。然而,理论阐述上的差异并不妨碍我们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恰恰相反,通过他们对合作学习基本要素的不同阐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合作学习理论家们所倡导的教育理念。通过比较这些代表人物提出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发现要实现合作学习需具备这样几个基本原则:①进行异质分组②强调积极互赖③明确个人责任④拥有合作技能。

合作学习采用了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角色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特别强调积极的互赖关系。它是合作得以维系的动力,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分担着相互关联的责任,共享有限的学习资源,享有集体的评价结果。明确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区别于小组学习的根本标志。约翰逊认为,小组学习这种“小群体”式的学习方式之所以时常流于形式,其原因在于责任混淆不清,承诺机制尚未确立或者形同虚设。只有当每个小组成员都确立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时,在活动中体会到自己的独特作用,并看到同伴的才能,合作的局面才会出现,合作的意识才可能真正形成。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实现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成员应表达准确、交流得当,彼此接纳和支持,共同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根据以上特点分析,在语言教学领域,要实现合作学习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①教学大纲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学而不是怎样教上面;②教学应以意义为主,而不是以语言形式为主,以便学习活动的展开;③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且目标应下放到小组,突出小组作用,实现协作互动;④教学活动的顺序不以语言形式的难易程度来安排,而应以目标任务的难易度来决定;⑤对学习者语言活动和表现的评价应以小组能否圆满完成任务为准。

(三)合作学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机理

从教学的角度对合作学习法进行的研究主要注重合作学习法是如何促进语言习得的。其中有两种思想较为突出,一种强调“交互性”的作用,一种强调“语言输出”的作用。“交互性”作用理论把合作过程看作是一个催化剂和反馈装置,认为在合作活动过程中,语言习得机制会被触发。也就是说,在合作活动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交际上的困难。因此,在某些环节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意义方面的磋商。磋商中必然会涉及一些语言或话语的使用,比如为澄清意义而发出的询问、为证实某事的查证性话语,或对某些话语或意义的重组。更重要的是,这些交互式磋商中出现的话语给学习者提供了及时、有效而又非常关键的反馈,因为这些反馈是在最为敏感、最为需要,即学习者在搜索语言表达形式的时候提供的。所以说,合作学习能激发习得机制,为学习者提供最为有效的语言输入。

与此同时,在合作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必然产生“语言输出”。Swain认为“语言输出”有三个功能。

1.注意功能

注意功能指语言输出能促使学习者意识到自身语言的不足,以及对新信息的注意,即语言学习者认识到自己想要表达的和能够表达的之间存在差距。通过这种差距能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从而关注要学的目标语。学习者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并使现有语言得到巩固。

2.检验假设功能

Swain认为,外语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对目的语作出各种假设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假设性输出,尤其是通过互助协商获得反馈信息,以检验自己目标语的准确性和可理解度,继而调整或修正自己的输出,促使语言表达更为准确。

3.元语言功能

元语言是一种关于目的语的反思性的语言运用,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功能和意义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语言输出的过程更能促进学习者将注意力从理解意义向表达意义的句法结构转移。这也是合作学习法能更有效地促进语言习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合作学习在语言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对合作学习历史和发展过程的研究,笔者在担任《高级外语视听说》这一门课程的时候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验的目的就是探讨合作学习在语言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下面就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分析:

实验对象:具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大三学生。

实验流程: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

实验材料:视听说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以及文化鉴赏能力,所以教学形式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教材,所以教师要事先选择好一部电影。

课堂设计:pre-class activity , inclass activity ,post-class activity。在给学生播放电影的前面先将电影里面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故事情节和任务等分发给各个小组成员,各个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合作来完成给定的目标任务,然后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互换信息,完成课前的准备任务。在电影播放完毕以后,各个小组开始进行谈论,在小组内部设置不同的角色(如发问者、回答者、协调员、计时员,根据所设目标任务的不同而调整,如有时共同饰演电影片段,有时就社会问题进行实地考查),该环节还设有组间互动(如小组之间出现思想交锋可以开展辩论会)。课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小组的目标任务(如一份社会调查表、一份影评)。每次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绩评定。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的是策划、引导、协调、帮助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学习者的自我学习与合作学加强,这就顺应了母语习得的习惯,即语言学习在交互式的经历中让个体进行自我调节。Foley(1991)认为二语习得与母语一样是一个内在的自我调节过程。此外通过向其他同学讲解学习内容可以增加他们的认知、推理水平,还增加了对小组的归属感、接纳感和责任感,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一些同学回馈说“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做准备”。 而对于那些困难大的同学而言,他们则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因为向他们提供帮助的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同组的好学生,同时他们得到更多机会观察好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学到更好、更多的学习策略。

四、结语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合作学习法在目标的选择、小组分工、小组成绩评定等诸多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意味着对于合作教学法我们依然需要以实在、科学的态度作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教师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取舍和调整。

参考文献

第5篇:辩论的基本要素范文

一、音乐艺术审美教育及其重要意义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时间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流传的普遍性使之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对完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显著的作用,在启迪灵感、激发创造力方面音乐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音乐艺术审美教育是一种美感教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情操,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它是美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通过音乐向受教育人传达伦理、道德、人文、历史、政治等内涵,培养受教育人的人文素质。因此,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让学生获得一种审美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达成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宗旨。

二、音乐艺术审美在非音乐专业艺术类学生教育培养当中的作用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与其他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音乐所表达的抽象情感需要一些具象化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表达和演绎,而一些具象化的艺术形式在借助音乐的抽象情感之后往往能够达到更加深刻的表现效果。

音乐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其他艺术专业的学习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许多艺术门类都离不开音乐的元素。舞蹈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加强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来提升对舞蹈作品的情感解读;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加强对音乐的鉴赏训练来提升对影视作品中音乐的应用和情感把握。这种全面普及基础知识,重点培养某一部分音乐知识的方式,不仅能互相促进,提升专业能力,同样能启迪灵感和创新思维。

三、非音乐专业艺术类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模式(以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编导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

(一)传媒学院专业特征

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是四川音乐学院下设教学院系,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辑制作方向、专题节目编辑制作方向、电视剧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英语?汉语播音主持方向、汉语播音主持方向、出镜记者主持方向)、影视摄影与制作三个本科专业和艺术传播学(艺术学理论专业)一个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均为非音乐类专业,但这些专业都与音乐有着密切关联。传媒学院根据不同学生专业分别开设了《音乐艺术审美》、《影视音乐录音》等音乐课程。本文以编导专业的《音乐艺术审美》课程教学实践为例进行非音乐专业艺术类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传媒学院编导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文化艺术、广播影视、传播媒体等机构及相关领域中,从事节目、栏目编导工作和教学、研究、媒介经营策划、开发管理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层次人才。

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传媒学院编导专业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培养既不能像普通院校的普及型教育,又不能完全照搬音乐类学生的专业型教育。笔者认为正确的方式应在音乐艺术审美能力普及型培养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自身的特点,加入音乐类专业教学的元素,在二者中寻找一个完美的结合点。

(二)课程目标

从编导专业学生日后可能会从事的工作来看,编导专业主要与实用音乐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要求他们去创作音乐,而应该偏向于培养其音乐的赏析和运用能力。通过音乐艺术审美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时代音乐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能够正确理解不同旋律的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能够将这些音乐合理地运用到他们的作品创作中去。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这门课程来讲笔者设置了整个学期的课程目标,每个章节的课堂目标,以及相应的考核标准。如下表:

(三)授课教材

针对非音乐专业艺术类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材。因此,《音乐艺术审美》课程的授课内容也是根据音乐专业学生所学习的音乐理论做了一些调整,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反馈,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籍包括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简史》(包德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修海林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电视音乐音响》(高廷智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管建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修海林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美学通论》(修海林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尹爱青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电影中的音乐》(狄其安著)。

(四)课程设计

《音乐艺术审美》课程授课时间为1学年,共72课时,4学分。课程分为音乐的本质与基本要素、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影视音乐四个部分。

1.音乐的本质与基本要素。共8个课时,分为音乐的本质和起源、音乐的功能以及音乐的基本要素三个章节。

(1)音乐的本质和起源。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讲授音乐这门艺术的本质特征以及音乐的几种起源学说,重点讲解音乐的几种起源学说,设置课堂讨论“音乐到底是什么”;(2)音乐的功能。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音乐的几种功能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主要介绍音乐的实用功能,课堂延伸思考“音乐的实用功能在编导类工作中的使用”;(3)音乐的基本要素。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音乐的几个基本要素及其定义,重点介绍旋律的走向以及节奏节拍的划分。设置课堂讨论“什么是节奏,什么是节拍”,并划分老师所给曲目的节奏。

2.中国音乐。共34个课时,分为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古琴音乐、词调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学堂乐歌、中国流行音乐的肇始等九个章节。

(1)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定义及几种分类方式,重点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几种分类;(2)宫廷音乐。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廷音乐及音乐机构和音乐家,重点介绍宫廷音乐机构和音乐人才培养的形式,课堂延伸《蜀宫夜宴》与《霓裳中序第一》赏析;(3)文人音乐。6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重点介绍这两种最具代表的文人音乐的形式以及特征,设置课程讨论“词调音乐的创作与今天歌曲创作的异同”,课堂延伸学唱琴歌作品《胡笳十八拍》和姜夔的《鬲溪梅令》,听辨古琴名曲;(4)戏曲音乐。6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戏曲音乐的早期萌芽、形成和发展,重点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戏曲音乐形式及其音乐的旋律节奏特点,课堂延伸思考中国戏曲与现代“文明戏”的关系;(5)说唱音乐。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说唱音乐以及最早的说唱音乐、南北方说唱的区别、京韵大鼓及苏州评弹,重点介绍什么叫说唱音乐,它与今天的说唱有何不同,“京韵大鼓”和“苏州评弹”的音乐形态以及艺术特征等,设置课程讨论说唱在今天的发展;(6)民间歌舞音乐。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汉族的歌舞音乐,少数民族歌舞音乐,重点介绍不同民族歌舞音乐的节奏及旋律特征等,课堂延伸听辨各民族的歌舞音乐;(7)民间器乐。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中国的民间乐器、各种乐器的形制以及代表曲目,重点介绍器乐和乐器的区别、不同乐器声音特征的区分等,设置课程讨论哪些乐器最能代表“中国”,课堂延伸听辨名曲;(8)学堂乐歌。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学堂乐歌的定义、代表人物及其曲目,重点介绍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及创作特色等,课堂延伸学唱学堂乐歌;(9)中国流行音乐的肇始。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流行音乐的定义、中国流行音乐的萌芽、代表人物及曲目,重点介绍中国的流行音乐,最早以怎样的形式出现。设置课程讨论“早期流行音乐对于民间歌曲的借鉴”、“中国早期流行音乐与电影的关系”,课堂延伸演唱《毛毛雨》《桃花江》《何日君再来》《夜上海》等。

3.西方音乐。共22个课时,分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民族乐派等四个章节。

(1)巴洛克时期的音乐。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巴洛克的定义、巴洛克风格时期、巴洛克音乐的特征、巴赫以及亨德尔,重点介绍巴洛克的音乐风格以及两位大师的音乐创作等,设置课程讨论“你心中的巴洛克”,课堂延伸欣赏“清唱剧”;(2)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6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海顿、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重点介绍“古典音乐”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莫扎特及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等,设置课程讨论“海顿爸爸”为什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课堂延伸欣赏歌剧《魔笛》、?多芬的交响曲;(3)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8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特征、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钢琴诗人”肖邦、李斯特,重点介绍“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歌曲创作、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李斯特的音乐创作等,课堂延伸欣赏《美丽的磨坊女》、《菩提树》选段,不同版本的《革命练习曲》,李斯特的“交响诗”;(4)民族乐派。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民族乐派、强力集团,重点介绍强力集团的音乐创作及特征等,课堂延伸欣赏《野蜂飞舞》。

4.影视音乐。共8个课时,分为影视音乐及其功能、影视音乐创作分类以及影视音乐作品分析实践课三章。

(1)影视音乐及其功能。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影视音乐的概念及其功能,重点介绍了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实际功能,设置课堂讨论“音乐与影视画面的关系”;(2)影视音乐的创作分类。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影视音乐常见的形式,重点介绍分析“画内音”“画外音”;(3)影视音乐作品分析实践课。4个课时,以当时正在上映的电影《美人鱼》中的音乐为例,主要讲解电影《美人鱼》中音乐出现对于故事情节表现的作用等,设置课程讨论声音对于画面表现的作用以及片中歌曲《无敌》在这部电影中的作用。

(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传媒学院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专业知识,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其水平也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形式、运用好各种教学手段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力争其既能学且能学好。

1.丰富教学形式。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上的,而编导专业的学生没有具备这些理论基础,因此照搬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对编导专业的学生,授课教师应调整其教学方式,除了讲授简单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以外,应该增加学生在课程中的代入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课堂上,笔者将学生分成5组,每组6人,设置1名联络员。每节课拿出一个主题词,交给1个组,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制作一个15分钟左右的课件,在每堂课开始前由1名学生进行讲解,作为当次课的开场。通过1年的观察,发现此种方式使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有很大帮助,他们在充分备课学习过程中,拓展了音乐知识,增强了团队意识,提升了个人自信心。

第6篇:辩论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军校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

近年来,军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实践调查表明,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仍占据主导地位,大班授课等原因使得学员之间的差异受到忽视,大多数学员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还处于被动地位,这与所倡导的“以学员为中心,教员为主导”的理念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将围绕如何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突出以学为主进行探讨,希望对军校大学英语教改的开展有所促进。

1. 有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作为一门能“使以前天才才能达到的水平让一般人也能达到”的学问,教学设计是指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教学设计有多种模式,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都含有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有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多数都是围绕“以学为主”展开的。鉴于军事院校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在我院“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和在教研室实行小班教学的前提下,未来五年期间如何在教学观念上实现向以学为主转变,如何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成为摆在广大英语教员面前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2.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优化军校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他(1983)认为人类至少具有七种以上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应该进行全面教育,开发每个人身上的七种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每个人的智能表现各不相同,每位学生的学习类型和智能类型也都是独特的。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开放式”的课堂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思路。下文将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围绕教学设计所包含的四个基本要素进行探讨。

2.1 课堂教学设计应重视学员的差异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因此,对每个学员都采取同样的教法是不合理的。教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全方位了解学员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智力特点,特长强项等,从每个学员智能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设计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员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对事物的认识,实现真正的理解并达到活学活用。

2.2 课堂教学设计应具备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引领整个教学设计的全过程,教学目标达到与否还是衡量教学设计成败关键的主要指标。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大多数学生都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基于此,教学目标应面向每位学员。教员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即适合不同层次学员的、多维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方法。细化到每个章节或每节课中,教员要在分析学员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知识、能力和技能三大方面制定出通过本次课的的学习每位学员都应达到的共同目标,然后确定本节内容的扩展目标,为学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空间。

2.3 课堂教学设计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至少七种以上的智能,而且每种智能都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员就应根据学员特点和教学内容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为了发展学员的交往-交流智能,教员可以将探究式教学或任务型教学引入到课堂活动中,采用小组活动法,引导学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发展学员的音乐节奏智能,可以让学员学唱英文歌曲,学习与课文有关的视听材料等;学员身体-动觉智能的发展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课堂辩论等方式。多元智能的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教员的角色转换和学员的多元发展。因此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将现有的课程转化成多元模式的学习机会,充分考虑使学员的不同智能都能得以发展,并对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活动和任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4 课堂教学设计应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具体到每堂课的教学,教员应对自己本节课的教学成败有一个总结性的反思,不断总结、完善教学方案,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进行了批判。传统的智力测验多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因此,教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可以将学员的课堂表现、活动参与、任务成果等都划分到评测范围中。用这种综合性的方式来评价学员,可以调动学员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具有不同智力特点的学员都能得到客观而灵活的评价。

3. 结语

军校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如何提高学员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离不开教员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有助于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员为中心,并根据学员的不同智能特点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辩论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活动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10-002

引语:课改十几年……

(1)新课程改革中,我在认识上的变化……

(2)课堂教学改革中,我在教学行为中的变化……

(3)课改中的困惑……

一、活动的价值,活动课的魅力

1.在活动中体验学科的价值件

2.在活动中感受活动的魅力

活动一

在一次海难中,轮船上12个人中只有6个人能活下来,请您选择:

(1)13岁中学生,智商很高;(2)运动员;(3)怀孕的妇女;(4)女教师;(5)女医生;(6)历史学家;(7)建筑师;(8)能歌善舞的女明星。

问题:(1)你的选择是什么?(2)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活动:说服你的同伴,让他(她)改变自己的选择。

活动结果分析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指对人、对事的态度;2.要接受别人的价值观或者让别人接受你的价值观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3.生活当中要有条件地接受别人的价值观;要有方法、有技巧地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活动课教学在实践中的成效:德育回归生活

要让活动课教学取得实效,必须要做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

(1)教学观念――力求通过活动课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构建个性;(2)教学实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展示类、操作类、辩论类、社会实践类;(3)教学效果――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和补充了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活动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误区)

问题一:活动课教学形式――让学生走出教室开展活动。

1.活动课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之外;2.活动课不等于课外活动;3.活动课不单纯是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二:举行辩论赛

例:在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倾向。

观点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

观点二: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品牌。

龙方:独立自主 自创品牌

虎方:对外开放 引进品牌

龙方和虎方在课前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在课堂中展开激烈的辩论。

问题二:活动课教学目的――运用和验证知识。

常规教学目的――理解知识、运用方法、验证观点

多层面教学目的:论证了一个知识点,学到了一个新知识,体验了一种新情感,感受了一个合作关系,获得了一个学习作品。

问题三:活动课教学方式――分组调查或讨论+小组交流展示。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

三、对活动课及其教学功能的认识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实施活动课的规定

课程性质――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

课程理念――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教学建议

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

2.开展活动课教学实践的意义

总体上说,活动课教学体现了改革趋势,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完善和发展。

四、活动课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

1.基本要素

情境――外部环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问题――活动的主题;活动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理解性、探究性、批判性等问题;资源――提供材料,分析、整理,解决问题;思考――在活动中产生、证实观念,进行意义建构;操作――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创造力;总结――对整个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的评价。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活动三

比赛项目:30秒内看谁穿的针最多?

活动过程:

第一轮:练习赛 记录个人穿针数量

第二轮:正式比赛 增加倒计时,穿针数最少者表演节目

活动目的:通过两轮比赛,使学生感受到积极情绪的作用或消极情绪的影响,增强情感体验。

2.基本环节

活动准备、情境创设、师生互动、交流评价、总结提升。

活动五:怎样面对人生挫折

一封信

Hi,你好!

请允许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就是大名鼎鼎的“挫折”。由于工作需要,我每天都在做环球旅行,不停地拜访世界各地的客户们。我的工作日程表排得很满,工作任务也很详细。有时候还有几个朋友陪我一起出差,他们是“烦恼”、“气愤”、“悲伤”、“失望”、“不公”和“压抑”……

我特别想知道你对我的印象怎么样呀?

“挫折”敬上

说一说:(1)你觉得挫折在哪些人那里会不太顺利?

(2)在哪些人那里会比较有成功感?

看了这封信,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觉得该给“挫折”先生写一封怎样的回信呢?

3.基本类型

问题探究式;课题研究式;主体体验式;导行训练式。

4.基本原则

相信每一位学生,遵循主体性原则;依靠每一位学生,遵循实践性原则;尊重每一位学生,遵循创新性原则;关注每一位学生,遵循开放性原则。

五、活动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

更加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体验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注重给完满人格的养成提供更多机会、更大空间和更多的自由和选择。

2.注重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的自,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3.注重有效地利用活动成果

第8篇:辩论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法;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88-02

一、 营造轻松愉快的英语教学氛围,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互动

消除学生讲英语的恐惧感,使其敢于开口尝试,是进行英语口语训练的最基本要求。要鼓励学生敢于进行英语学习的负面输出,大胆地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对于口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要以相对轻松简单的问题切入,消除其自身的自卑感,建立起其对英语学习的正面兴趣,使其很好融入班级的英语学习群体当中。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肯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所提出的问题应尽量照顾到所有学生,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对话,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二、 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英语教学,多是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受到约束和压制。因此,要想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要给学生充足的课堂学习自由权。

在口语课中,教师的角色要有所转变,由一味的灌输知识的讲者变成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说多练。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之后,启发学生们的动脑思考,让他们自由讨论,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教师作为组织者,要精心地安排好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教授发音技巧,纠正错误的语音和语调,指出须改进之处,并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判断口语教学须要加强的方面。

三、 注重学习的过程性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练习口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从基础练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先系统地给出与话题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基本句型,将语言表达的基本要素呈现出来,给学生以提示和启发,让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路,利用给出的内容自己组织语言,畅所欲言。

四、 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用一味的读和背诵来练习口语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很难坚持,所以,教师要尽量设计有趣、吸引人的环节来制造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和积极性。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例如:If you have a million yuan, what will you do? (如果我有一百万元该怎样做?) My plan for my college life.(我为大学生活做的计划)这样的话题贴近生活,并且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学生乐于畅谈的话题。

其次,游戏与竞赛相结合,在娱乐和竞争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在练习发音和连读时,教师可以安排读英语绕口令竞赛。这种方法是练习发音、连读和语速的最好方式。在训练描述能力时,可以做“Describe and Guess” ( “描述与猜”) 练习。通过游戏和比赛,同学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课堂上形成了一种“ 比、学、超” 浓郁的学习氛围,激励大家不断进步。

再次,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课外任务来增加口语练习的机会,扩大口语训练的深度、广度,将练习后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例如,教师可以安排演讲、介绍风景名胜、表演情景剧,或者模仿英语电影片段这样的课后任务,让学生在课下认真准备,注意语音、语调及流利度,掌握连读技巧,尽量流畅地道地表达出来。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提高口语水平。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高时可以进行辩论,模拟真实情景进行对话。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社交场合中正确、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达到《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转变角色,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不断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为将来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 冯涟漪.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初探 [J]. 外语界,2005,(2).

[3] 王晓燕,韩清华. 论大学英语口语学习问题及对策[J]. 职业时空,2007, (1).

[4]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部.普通高等院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估指导手册[M]. 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5.

Discussion about the college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Li Hai-ying

(Limin school,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Harbin 150025,China)

第9篇:辩论的基本要素范文

一、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评价教学质量,不仅要看教学效果,更应看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第三框《团结互助共同进步》这一内容时,所需的时间如果是30分钟,结果一位教师花30分钟达到教学目标,另一位教师花了40分钟,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都掌握了知识。显然这两位教师都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都明白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但从教学效率来看,前者优于后者。课堂上每分钟都很重要,珍惜每分每秒就是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不但要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到精讲、精炼,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认真备课,钻研教材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分析学情、认真钻研教材、撰写教案。现在,有些学校和教师群体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教案照抄教师用书,有固定的格式、工整的书写。其实,这些教案不具备实用性,在课堂教学中作用不大,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这种做法提不高教学效果,更提不高教学效率。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变化很快,作为一线教师,每次备课前都应多看教材、教师用书,甚至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备课。钻研教材,主要应该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和教材的关键处。现在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编写的内容非常丰富,要钻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相应的探究实践活动、名言警句等。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材,选择教法,指导学法,组织好课堂教学。有些学校在校本教研中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效果很好。我校一位教师在准备《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认知特点出发,先讲述权利,再讲相关的法律规定,然后进行课本案例分析,最后再例举切合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分析。通过教师对教材的整合,切合学生的生活实例的分析,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从钻研教材的角度讲,教师还应从教材的变动中深刻理解编者的意图,正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这无疑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优化教学过程,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如教态、语言、板书、环境等),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同时,作为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自己学习活动的发动者和维持者。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就要规范课堂教学常规,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更好地学习。课堂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培养学生的上课习惯。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习工具,预备铃响后学生静息。教师讲课时要求学生坐正,眼睛正视黑板,腰伸直。这样便于集中精力听讲。第二、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听懂教师的讲解,其他同学的发言。倾听能使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第三、根据思想品德科目特点,让学生在书上勾画重要语句、词语,要求记好课堂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第四、让学生严守课堂纪律,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教师要把握好上课节奏,有张有弛,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第五、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交流与辩论等活动。教师要在学生中巡视、指导,控制好纪律。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活动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考、分析、归纳、判断、表达能力。第六、要重视书写。书写习惯反应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教学时板书设计要科学合理、规范整齐。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