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媒体艺术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要重视新媒体艺术设计本身的审美价值
在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现代观念的影响下,新媒体艺术设计虽然得到了空前发展,但设计者更关注这种艺术设计的商业价值,设计者为了更好地突出这种艺术品的商业价值,忽略了这种艺术本身应经具有的审美价值。新媒体艺术设计体现了艺术家们的商业性与功利性,但由于其缺乏对艺术设计本身的艺术思考,没有进行艺术性创新,这种艺术设计带给人们的审美震撼并不强烈,设计者要考虑如何使新媒体艺术设计成为真正的艺术品,不仅要考虑利用新媒体手段,更要重视艺术设计规律的应用,要重视艺术设计的审美功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
(二)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很多艺术家只认可传统艺术设计的理念和设计方法,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他们很排斥新媒体艺术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认为这种艺术设计不符合艺术设计的审美标准,是不合格的艺术设计作品。他们认为这种高新技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持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这种态度就制约了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其实,任何形式的艺术设计只要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符合时展的需要,能够带给人们身体体验和审美感悟,能够获得大众喜爱都应该是审美艺术产品,都应该得到艺术设计者的重视,况且,新媒体艺术一经产生就得到广泛的流传,是一种很时尚的艺术产品,艺术设计与高技术的结合能够更好地体现艺术设计的新思路,能够不断拓宽艺术设计的新领域,更应该得到艺术设计者的认可。作为艺术设计者,要重视这种艺术设计形式,能够积极面对这种艺术形式在发展中的问题,站在艺术的高度不断完善新媒体艺术,这样,才能促进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
(三)加强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型的时尚的艺术设计形式,这种艺术设计形式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专业人士的解决。而现在,我国很缺乏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很多艺术家缺乏对新媒体艺术的全面了解,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学习,只是对新媒体艺术有个笼统的了解,就一味地利用新技术进行艺术设计,这种艺术设计作品的审美价值不高,缺乏深厚的思想内涵,导致新媒体艺术设计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传播。当今,我们需要特别重视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通过引导设计者进行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内容的学习,使他们能够掌握在设计过程中所应用的一些软件,同时,也需要对设计人员进行艺术设计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规律和技巧,能够提高新媒体艺术设计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设计能力,使新媒体艺术设计者能够按照艺术规律利用新技术,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与创新,不断提高新媒体艺术设计品的品味。这样,通过有效培养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才能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
二、结语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教育发展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35—01
1、数字媒体艺术的背景
数字媒体艺术在西方二战后期社会的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现,它的出现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大量民用的衍生品的出现,数字媒体成为社会新兴的战略经济组成部分。在80年代~90年代,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外的数字媒体艺术在课程设置上得到创新,
2006年我国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新理念,在这种宏观观念的指导下,顺应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中国设计艺术教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创意理念开始引入设计艺术,高校中的数字艺术专业应运而生。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80%以上均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而设置动画类专业的已经超过230所。可以说,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媒体艺术类专业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为普及的专业之一。虽然办学规模扩大,但就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高校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些思考
2.1 多学科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高校的艺术学科相比艺术院校在设计学科上显然是不足为奇的,普通高校的更多精力几乎用在发展优势学科,艺术学科只是在整个学校学科建设中扮演着“调味品”的功能。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德国的包豪斯、乌尔姆学院开始,大批的设计家都在提倡艺术与技术、设计与艺术、经济性原则,针对普通院校的学科优势,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在艺术基础上进行设计、技术、经济之间的三面整合,培养学生在动态的、静态的适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并注重国际化视野、双向战略模式、实践性较强的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人才。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社会对数字媒体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应该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交叉与整合之路。综合性的专业课程,有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以及组织、交际和实际工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新媒体艺术教育,更应该突出它的整体观念和综合思维。依据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打破同一所学校中不同院系的界限,甚至学校间的界限,各院、各系都是可以相互协作、相互推动使学生成为综合型设计艺术人才。
2.2 学科发展的核心在教师,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开展,取决于课程结构与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作为新媒体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拓宽视野,更新认识、更新知识是关键。尤其是数字媒体艺术这样一门综合的新兴艺术学科,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及时敏锐的意识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捕捉到最新、最前沿的信息。新媒体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强而且发展迅速的艺术形式,因此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高校还应当健全现有教师的再培训机制,能给大批青年老师以更多的深造和学习的机会。
2.3 强化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要重点发展9类文化产业,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说绝大多数都与文化产业有关。通过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合作项目,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和艺术构思,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活动。通过实际项目的研发和制作提高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设计、制作能力,将会对整个产业体系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根据社会化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需求,增加应用性课程能力的建设,大胆尝试具有特色教学实践与理论拓展环节,突破专业课、方向选修课以及为培养学生的人文传统为特征的人文社科课程的人为限制。通过运用传统的艺术与设计理论,对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进行有效的整合,加强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在艺术学科的教学交流,让艺术学科学生能够在技术层面克服对计算机技术编程的恐惧感,并把部分优秀的技术运用到作品的构图、动画脚本、动画分镜头以及动画的视觉的表达的传达力上。这些技术层次需要教师从多层次、横向以及纵向、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场景相结合进行传授。
2.4 以实践为基础,强化“产、学、研”相结合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
1 交叉学科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挑战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顺应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新兴应用型交叉学科,它借助于高科技的发展成果和全面支持表现出独有的特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教学培养目标应该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重点。然而,大部分高校教学上还存在培养理念滞后、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师资力量、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不利于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严格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思路,通过修订原有教学计划,实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以集成创新促进教学水准提高。互联网时代,数字动画、游戏设计、数字刊物、网络广告、影视特效等数字媒体技术得到了支持。
数字媒体的视觉表现手段多样,形式自由,创新力强,想象力可以得到极大发挥,因而以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为主要支撑的数字媒体产业应运而生。我国现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教师资源数量有限,资源紧缺,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这一学科需要逐渐成熟和完善,教师知识和能力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以适应当前学科的发展。教师应该掌握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便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方式。由于交叉学科的特殊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可能存在过度强调数字技术本身,技术训练占学科规划较大部分的问题,教学中没有长远眼界和精准教学定位。这就导致学生仅仅掌握软件等相关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没有掌握自身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不能明确表达自己艺术创作的主题和内容,需求得不到满足。
2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通常根据学科划分不同的院系,形成以学院为基本的教学单位。各学院存在各种沟通障碍,学科之间缺乏学术联系与合作。数字媒体专业是一门交叉新学科,当前大部分院校在工学领域开设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或者在艺术学领域开设动画、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这会造成数字媒体艺术学生计算机技能方面的欠缺,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则缺乏艺术修养的熏陶。这势必造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不平衡发展。数字媒体领域的知识应是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教师不但应具有深厚的人文艺术素养,而且应该熟练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操作。我们需要加大学科交叉、校企互补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实行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框架清晰、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师资力量。要以培养中青年新生学科带头人为重点,采取开放、创新、精英、高效的原则,通过各种渠道从外界引进人才,建立师资合理配置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优、精英多、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软件技术与艺术设计复合型教师队伍。定期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数字媒体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进修学习,或者到企业中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对现有教师分期分批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短期培训,资助教师进行数字媒体方面的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知识更新。可以兼职聘请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来校授课或讲座。这样有利于解决师资力量方面的问题。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应以实验室为基地,产学研结合,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我们按照“以能力培养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教育理念,以数字化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特色,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层次化和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实践教学改革软件与艺术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加大专业实践课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与探索的活动。它基于学生的理论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活动,体现出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我们在交叉学科实践操作当中,可以采用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先要明确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实践能学到什么基本知识,学生能不能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化,这些知识在解决实际创作中有什么意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性注定其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而目前教育中比较欠缺的就是这种实践课程。对于一般学科来说,实践课或许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比例很小的一部分即可,但是数字媒体艺术这门专业要想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展开大量的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实践动手创作,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与时俱进。运用最先进科技成果,掌握核心技术领域知识构架,有利于课程达到创新效果。部分高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教学,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师生主动联系相关企业,让学生走入企业,了解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教育以及学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特别是现阶段学校基本设施资源完善度不够,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协作。这些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扩展丰富的专业知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学生在企业实践时间较长,企业成为一个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学生也可以在实践中了解企业情况,熟悉工作岗位的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一定程度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概率。
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及创新思维,通过这些交流和学习,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必将会开创一个新平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将其应用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有机结合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验基地,充分利用社会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强化基础,重视基础对创造的支撑力,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际课题项目为推手,提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创意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 A
1.新媒体艺术的内涵与特性
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艺术的新主流之一,占据各种艺术展览的重要地位,也是中外艺术院校的新方向,在新媒体艺术以探寻技术如何更好地为人服务为目标的时候,它以不同于传统艺术的交互性等艺术特征,使艺术走向了新时代。如果说,现代和后现代的艺术已与我们存在距离,那么,新媒体艺术就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
何为新媒体艺术,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明确概念,普遍认为新媒体艺术就是先进的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来传达艺术观念的方式,网络传播较为广泛的定义是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包括光盘、网络艺术、数字录像艺术、网络广播等等艺术作品。给新媒体艺术一个明确的定义是研究的基础,笔者认为新媒体艺术就是利用现代媒体中的电影、电视、录像、电脑、网络等设备和远程通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作为艺术创作材料,表达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观念,追求在场效应和艺术互动接受的艺术特点,运用多种科技手段进行艺术探索的一个总称。新媒体艺术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在技术的不断更新中,新媒体艺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新媒体艺术的类型、新媒体艺术家群体都将不断地增加和更新变换。
我国目前正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与知识创新等工作,其中就包括新媒体艺术产业,它已经被列入我国“十五”期间国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发展领域。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从广告、动漫、电影、出版,服装设计,到产品设计的创意产业都离不开新媒体艺术的功用,新媒体艺术与创意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预言,技术创新将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新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新媒体艺术以其与技术和创新的紧密联系,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以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目标中,新媒体艺术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探索途径。
2.文化创意的概况
2.1文化创意的含义
文化创意指的是依靠人的智慧、技能等,在高科技下,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又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从而产生高附加值产品,而且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创造财务的潜力。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文化产品、服务。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基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且国家支持文化创新。
2.2文化创意的特点
(1)文化创意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且依靠的是人的想象力和灵感。(2)文化创意是具有高知识性的,主要是以文化和创意理念为主,是特定行业中知识和智慧以及灵感的集中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传播技术。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要和高科技技术相结合。(3)文化创意产业中,高附加值的特征十分明显,对比普通产品和服务,它的附加值明显高出许多。
3.新媒体时代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
3.1提高文化产业价值
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对创意更加重视,因为新媒体时代下的自由、复制、开放等特点,提高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对以往文化产业成本高、风险大的缺点也有所抑制。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双重保护下,提高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共有二十七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更多。目前我国在进行文化遗产管理时,发现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十分严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难保留,因此,对文化遗产管理时要利用科学技术。让文化遗产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保存和保护。新媒体时代下对这类问题可以很好地解决,因为新媒体时代下,出现了虚拟现实功能和数字化保存方式,这两种方式对保护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对文化的流传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对于新媒体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高附加值的商品,传统文化的商业价值主要是依赖创造文化的作者的名气和才气,而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商业价值则是转向了技术所带来的高附加值,与文化创意产业互动,体验文化创意产业从而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含金量也有所提高。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创业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所以,新媒体技术和文化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
3.2新媒体艺术是文化创业产业实行体验经济的基础
所谓体验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势,也就是将企业的服务作为平台,商品是道具,中心则是消费者,然后创造出让消费者值得回忆的行为。众人皆知服务是无形的,而商品是有形的,创造出来的体验对于消费者来说都会有印象。和往常不一样的是,对消费者来说,以体验为主,商品和服务为辅,是人通过身体、感情等的参与而得到的,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体验感受。新媒体时代下的体验是通过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来让消费者与产品进行互动。比如在四维影院中,就是借助声音、光纤、设备等创建出一个与真实环境差不多的虚拟世界。
4.创意产业发展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对策
4.1建立新媒体相关专业
从近10年的经验来看,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各国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我国创意人才的培养受到原有教育培训机制的制约,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需要,就目前我国的教学体系来说,基础课程较强,其理论知识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国外大学,但在实践及技术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缺。目前需要建立完整的创意产业教育体系,创造新的培育机制,推动我国创意产业的健康高速发展。全国拥有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截止2011年有129所,其中以设计艺术学专业为最多,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点有60个,与其他专业相比,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4.2设置新媒体方向课程
随着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发展,西方院校在不断进行相应的改革,例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学、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理工大学都以面向不同层次的创意产业课程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实践中,应对创意产业发展最及时有效的方式是建立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新专业、新学科和新方向。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在院校中进行全新的课程设置,并且确立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适应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率先在全国建立新媒体系,2003年至2010年全国部分院校和理工科院校的艺术系也纷纷建立新媒体艺术专业。需要引起关注的是,目前一些院校的新媒体系实际上是培养计算机艺术的应用型人才,跟动画或者影视专业的方向非常雷同。
4.3立足全球化发展,加快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产业链升级
首先,政府应完善投融资、财税、基金等关系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积极融入全球化中,让我国的数字艺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接受激烈的竞争洗礼,以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其次,加快发展核心产业链环节。加快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积极开拓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核心环节;树立品牌意识,寻找全球产业链的合理嵌入点,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实现功能升级与产业链升级。最后还要加大衍生品的开发力度,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单一盈利模式,积极拓展产业链,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促进数字媒体艺术产业链优化,由低端向高端转型。
4.4充分解读中国特有的文化,寻找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契合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切艺术的根基,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来说,只有在充分解读中国特有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数字媒体艺术才会有丰厚的根基,人文底蕴才能得到彰显。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数字媒体艺术的大趋势中去。
参考文献:
[1]陈思润,郭婧娜.关于新媒体产业发展中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5:165-166.
[2]丛婧.基于数字媒体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下的后影像时代新媒体艺术探索[J].艺术科技,2014,10:49.
[3]周世明.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联系[J].大众文艺,2014,19:210.
收稿日期:
关键词:现代;多媒体;艺术;特点;条件;交互多媒体
1 多媒体概述
多媒体艺术是数字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环境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产物,它融合了数字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学科知识,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杂交”形态,它的交流方式主要是通过数字图形和声音信号在国际互联网上来传播。但是,我们在强调它的跨学科边缘“杂交”的同时,也不能使它成为一个“技术至上”的具有神秘主义性质的东西。这是因为:第一,它的创作方式往往是具有跨学科的“工程”式的分工协作性质,它通常会由艺术家来主导,再由一个制作班子来完成,这里面往往会包括那些专门的技术性人才,由他们来负责具体的技术制作工作。第二,这里面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但是他不一定要成为专门性的技术人才。就像油画家要了解油画材料的技术特性。但是,不一定要成为专门性的油画材料的制造技术专家一样。
多媒体艺术具有公共性与反公共性,就像“网络是打破了时间与距离限制,实现了全球化资源共享的一种交流方式”那样,多媒体艺术也打破了传统的作品展出方式,任何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必备的上网条件与交流技术,他就可以参与到作品的互动过程中,从这一点来说,多媒体艺术是具有最广泛的公共性的表现形式。但是,上面说到的“必备的上网条件与交流技术”也从另一个方面提出了多媒体艺术的反公共性的一面。这里面又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能登录网络是参与多媒体艺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那么它就要同时具备网络环境和数字信息下载工具。另外一方面,我们说到的“互动性”,也有两种,一种互动性其实是作者设定好的“互动性”,就像我们简单地点击、打开网页,这实际上是由作者事先设定好了的假设的“互动性”,一切都在作者的事先控制之内。而如果我们要实现更高级、更自由的“互动性”的话,就必须要具备更专业的电脑与网络知识,但是,这些又控制在少数掌握了一定的专门技术的人的手里,对一般的普通人来说,是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掌握这些技术的。这就说明了它的所谓“反公共性”或者“有限的公共性”的一面。但是,网络技术与网络环境的发展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可预见性。一是网络连接工具的不断小型化便携化与多样化,在未来一定会能实现更加方便的网络连接。二是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将会使我们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更便捷(如无线网络连接技术的发展,将会使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方便及时地连接到网络上)。三是一切电脑技术的发展总是以功能多样化、操作简单化为目标,在未来,上面提到的那些专门性的技术也将会更方便一般大众的操作。
2 多媒体艺术的特点
第一,有强有力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表现为通过多媒体艺术构建非真实的幻想,对当下问题予以非真实的假想、虚构。第二,具有深刻的观念性。以作者个人的观念为切入点,加上对社会的认知,一起表现在作品当中。第三,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多媒体艺术利用电视、录像、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积极地投入到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之中,走出了个人的私密性与狭隘感,对公共文化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第四,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流行性。多媒体艺术往往善于抓住时髦的话题和文化热点问题,及时有效、快捷地进行报道与传播,它的艺术符号极易与流行文化接轨,从而成为一种带有先锋性与前卫感的艺术样式。
3 多媒体艺术存在的条件
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来说,多媒体艺术或许还是一种新生的东西,所以,要让多媒体艺术继续存在和更好地让人们接受就必须遵循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媒体艺术的生效与成功。建立一个“生态系统”显得尤为急迫,官方的认可与接纳十分重要,多媒体艺术得到官方的认可就像是一艘大船得到了风的支持一样,将更加强大。第二,依赖于必需的金钱资本,同时策划人、赞助商、艺术公司及画商也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三,与大众文化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它应该处理好精英意识与通俗文化的关系,不走极端,达到共生、共存的文化状态。第四,与美学的有机结合。既然叫“多媒体艺术”,它当然属于美学的范畴。现代的美学不再仅仅属于“象牙塔”,还是对现实的一种新认知。这种认知发端于一种泛化、开放的审美意识,它更多地指向虚拟性和可变性,互动性就是虚拟性和可变性的一种表现。美学必须超越艺术本体论命题,涵盖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消解审美与反审美、艺术与反艺术的矛盾,形成一种生态美学系统。总之,后现代艺术是一种融听觉文化、视觉文化、触觉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多媒体艺术正是这一理论的一个有力见证。正由于它具备了复合性与多元性,因而代表了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
4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能够利用多种交互手段,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播讲变成互动的双向信息交流,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且具有大容量、携带方便、复制成本低、长久保存等特点。多媒体技术用途广泛,可用于:企业宣传――商业演示光盘、电子名片;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光盘;旅游景点――商用门票型光盘;教学培训――教学培训光盘;产品使用说明――技术资料光盘;软件系统放在触摸一体机中可用于商场导购、展会导览、信息查询等用途。同时可以兼顾VCD,做到一碟两用,即电脑和VCD都能使用,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所以,多媒体手段往往被广泛用于教育,广告等宣传领域。是企业宣传,产品推广的利器,它的主要载体是CDROM光盘(包括异形光盘及名片碟),多媒体触摸屏,宽带网站等。
5 结束语
对于多媒体创作所需要的能力而言,传统分科的专业艺术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这使创作成为多学科人才之间的一种协作。多媒体艺术是正在出现的数码艺术品种,它吸纳了此前许多艺术方式之长,集图、文、影像、声音和互动性于一体,可述可论,也可以平直地铺陈,更可以单线深入,可能性极为丰富。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只是正在形成的冰山的一角,它的潜能还有待更多富有想象力的实践去开发出来。一旦互动性数码多媒体作品置身于网上成为网络艺术时,将大大加强了的观众参与程度,将巨大地改变我们传统的艺术概念。其实多媒体只是作为生活多媒化的起点,倡导多媒体的多元化,使多媒体不只应用在多媒体光盘上,在“蓝牙”“pocket”等新技术下使多媒体技术、概念真正的走进生活,走进各个领域。多媒体技术的艺术将会是未来技术扩张的主流,而作为多媒体艺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将成为未来多媒体技术革命中的焦点,不管是从以PC技术为依附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到移动通信业务的各种多媒体实现,以及未来3C时代各种电子化装置的多媒体大融合,数字多媒体都是无可置疑的主角。
参考文献:
[1] 谷时雨.多媒体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 尹定邦.设计学丛书[M].湖南科技出版社.
孟祥旭:一个专业的设置,离不开社会和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针对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基本战略国策制定的。目前,国外影视、动漫以及计算机游戏充斥市场,对我国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很大。制作优秀的电影、电视和动漫作品,弘扬民族文化,对我国下一代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2008年5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不得播出的境外动画片、介绍境外动画片的资讯节目以及展示境外动画片栏目的时段,由原来的17:00-20:00延长至17:00-21:00,显示了我国对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大力扶持、发展我国动漫产业的决心。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包含数字影视、动漫、互动娱乐、文化创意等,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结合的产业,也是本世纪开发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据赛迪咨询统计,2006年全球动漫游戏产业总产值约2500亿美元;美国动漫游戏产业规模连续4年超过好莱坞电影业,发展速度超过电影业和唱片业,成为美国目前最大的娱乐产业;英国的创意产业占到整个经济份额的7.3%,与金融服务业所占份额相当,而旅游业只是它的一半;日本是世界第二大动漫游戏生产国,动漫游戏产品出口额已经超过钢铁产业;韩国是第三大动漫游戏生产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值已超过其汽车工业产值。在我国,全国动漫游戏企业超过5000家,国产动画片产量从2000年的1.3万分钟增长到2006年的8.23万分钟;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达到4490万,网络游戏的发展为电信业、出版业等周边产业带来的直接效益超过300亿元。2006年7月,国家十部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定了基调。针对这样一个巨大的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文化产业急需同时具备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文艺术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产业的需求,教育部在我国高校设立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方向。
《计算机教育》:据我们所知,除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外,还有一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两者有什么区别?两个专业的现状怎样?
孟祥旭:是的,目前高校招生确实存在这样两个专业,由于专业名称非常相近,所以容易引起混淆。其实,两个专业在生源、培养目标上有很大不同。目前,从全国各高校招生情况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般以理科招生为主,或者文理兼招,学生毕业拿工学学位,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一般是艺术类招生,学生毕业拿文学学位。
从培养目标上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强调学生具备计算机动画、互动娱乐和数字媒体系统等的设计、构建、实现和运行维护能力;具备艺术欣赏能力和与领域专家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绘画、音乐等方面的技能。专业面向更为宽泛的产业,不仅是影视动画、动漫、文化创意等与人文艺术结合紧密的产业,而且面向一些新兴的产业,如计算机游戏,数字出版,数字内容管理等产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则强调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艺术作品创作和制作的能力,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艺术进行创新和发展,强调技能的训练。学生就业更加集中在影视动画、动漫、文化创意这些产业。
目前,在我国已有数十家高校设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如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山东大学2007年开始招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者软件工程专业设置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在国际上,由于是新的学科专业,各国有不同的情况。韩国的大学强调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如韩国的东西大学,中央大学等,有非常类似的专业,美国也有一些大学有数字媒体技术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置更早一些,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全国有400多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有1230所大学开办动漫专业的院系。这些院系大都由原来的艺术专业分离出来。
《计算机教育》:前面您提到,文化产业特别急需复合型人才,请您具体谈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应具备的特点,或者在进行本专业人才教育时注重培养的能力有哪些?
孟祥旭:好的。我体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复合,二是创新。这是和这个专业学生面向的产业有关。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应该在计算机游戏开发,计算机动画制作,特效制作与合成,人机交互系统,多媒体信息系统开发,数字内容管理等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但又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软件开发。在上述类型的软件开发过程中,设计、管理的对象全都是各种媒体对象,开发的系统强调适合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特点,强调系统的趣味性,人机界面的美观和艺术性,因此需要开发人员有较高的人文艺术素养,懂得欣赏,评价一个创意、一个设计的好坏。同时,开发过程中,要频繁地和创意设计、美工设计等人员交流,要领会人文艺术的概念、术语,以熟练地和各类设计人员进行流畅的交流。因此,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兼备艺术、人文以及历史专业较高的知识素养。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媒体技术不仅仅是创意设计或美工设计人员用来实现意图的工具,它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可以大大改善和提高原有的创意和设计水平,提高创作效率。比如利用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使计算机动画比手工动画作品更有沉浸感,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和丰富创意设计和美工设计,这是这个专业人才在工作中的真正价值所在,是其复合、创新特点的体现。
《计算机教育》:针对这个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目前是否有经验可以借鉴?山东大学在这方面有什么特点?
孟祥旭: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其实,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各个专业都强调,有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很多经验。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更强调在复合的基础上创新,强调从形式上,表现手段上的创新。德国波兹坦电影学院动画系主任乌里・温伯格博士认为,创造机会使不同专业人才交流,可以碰撞出思想火花;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马志辉教授强调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接触大量实际案例或作品,熟能生巧;赫特福德大学文化创意学院院长克里斯・麦金特瑞教授则认为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而不是只满足能实现什么,做完一件作品,让学生学会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些观点都对我们有启示。
山东大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并以文史见长,这使我们培养这个专业的学生有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我们在本专业建设上有如下特色,(1) 提出了“2+x”的培养模式;(2) 校内多个学院联合进行专业建设和培养;(3) 坚持与产业密切联系,合作,坚持开放式办学。所谓“2+x”的培养模式,就是让学生利用刚入学的2年时间,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和人文艺术核心基础知识,这是“2+x”中的“2”。在三四年级,面向不同领域,设置不同的专业特色方向,学生根据不同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特色方向。并且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式,学生除了学习专业课程外,可以选择到与学院有合作的公司,即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技能训练,也可以在学院的实训基地边学习,边实践,这就是“2+x”中的“x”。 校内多个学院参加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学生培养,学生在二年级全部搬到艺术学院学习一年,与艺术学院的学生紧密接触,熏陶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学院积极与公司建立密切的联系,选出一批有能力,有热情的公司作为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邀请公司人员到学院作报告,介绍工业界最新技术和对学生知识、素质的要求。同时,在学生中组织各种社团和工作室,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赛,通过大赛作品制作锻炼创新意识和能力。
《计算机教育》:目前国内有很多培训机构从事计算机游戏和动漫方面人才的培训,能否分析一下这些培训和院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区别?
孟祥旭: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澄清的是,高校从事的是人才教育,培训机构从事的是职业培训。院校教育是教书育人并重,不仅传授知识,还要育人,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育,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而职业培训只是传授专业技能,没有育人的任务,当然好的职业培训也包括职业道德的教育,但具备职业道德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一个方面。因此,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艺术类
1010北京体育大学6人
01舞蹈表演文史类5人
02舞蹈表演理工类1人
〔此次征集计划为健美操和体育舞蹈方向〕
1012首都体育学院1人
01舞蹈表演1人
1017北京舞蹈学院1人
11舞蹈学(教育)(师范)1人
1020中央民族大学4人
13音乐表演(钢琴)1人
15音乐表演(民乐拉弦吹奏)2人
16音乐表演(民乐弹拨)1人
7371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1人
01设计学类(中外合作办学)1人(,含数字媒体艺术;外语成绩不低于满分的70%)
1052首都师范大学16人
01音乐学(初等教育师范)6人(免学费,■,文理统一排队,无面试成绩或面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04设计学类1人(,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文理统一排队)
05音乐学2人(文理统一排队,师范方向免学费,非师范方向8000元/年)
06舞蹈学(师范)6人(免学费,文理统一排队)
07录音艺术1人(文理统一排队)
1060中国劳动关系学院3人
01戏剧影视文学3人
〔以上专业认可全国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考合格成绩〕
1063北京工商大学1人
01设计学类1人(,含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要求美术统考成绩不低于240分)
1066北京印刷学院7人
04摄影7人()
〔以上专业不招色盲、色弱〕
1090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31人
01视觉传达设计4人()
02环境设计4人()
03艺术设计学(新媒体、展示与策划、影视与舞台、建筑景观)3人()
04广播电视编导(新闻编导、文艺编导、新媒体编导)4人(优先录取本校校考合格的考生,计划未满时认可其他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校考合格成绩)
05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节目主持、文艺节目主持、口语传播)4人(优先录取本校校考合格的考生,计划未满时认可其他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校考合格成绩)
06摄影(图片摄影、影视摄影、无人机航拍)4人(优先录取本校校考合格的考生,计划未满时认可其他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校考合格成绩)
07电影学2人(优先录取本校校考合格的考生,计划未满时认可其他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校考合格成绩)
08表演(影视表演)3人(优先录取本校校考合格的考生,计划未满时认可其他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校考合格成绩)
09表演(社会舞蹈与影视传播)2人(优先录取本校校考合格的考生,计划未满时认可其他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校考合格成绩)
10表演(歌舞剧表演)1人(优先录取本校校考合格的考生,计划未满时认可其他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校考合格成绩)
〔以上专业学费中均包含一次免费出国实习实践(出国实习实践是必修环节,纳入学分,学生全部参加,学校承担教学及食宿行等全部费用)。此外,学生可多次参加国内实习实践,国内实践教学费用也包含在学费中〕
1091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160人
01视觉传达设计50人()
02数字媒体艺术31人()
03视觉传达设计(中外联合培养项目)39人()
04数字媒体艺术(中外联合培养项目)40人()
〔以上专业学生均有一次公费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海外教学基地(任选一个国家)“微留学”,该环节为培养方案中必修学分,学生全部参加,学校承担费用。03-04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专业中符合要求的学生均有机会进行“3+1+1/2+2+2”学校本科和国外大学本科、硕士模式学习,学校为学生免费进行雅思考试培训。培养模式详见学校招生章程〕
1092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6人
01数字媒体艺术6人()
1093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136人
01视觉传达设计(国际班)43人()
02设计学类(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26人()
03戏剧与影视学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67人()
〔以上专业为高收费专业,该校公共外语授课语种为英语,美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后按照高考文化课(含加分)成绩录取〕
1201天津体育学院1人
01舞蹈学(中国舞)1人
1230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1人
01设计学类1人(,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
1235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3人
01音乐表演(声乐演唱)1人(承认其他本科院校同类专业校考合格成绩)
02音乐表演(钢琴演奏)1人(承认其他本科院校同类专业校考合格成绩,考生须具备钢琴专业合格成绩)
0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计算机作曲)(五年制)1人(承认其他本科院校同类专业校考合格成绩)
1237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3人
01视觉传达设计3人()
1348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人
01环境设计美术(理)2人()
1360河北传媒学院2人
01表演1人
02戏剧影视导演1人
1508内蒙古艺术学院2人
01音乐表演文史类1人
02舞蹈表演文史类1人
2103沈阳音乐学院4人
01音乐表演(三好校区管弦系管弦乐器演奏小号演奏)1人
04艺术与科技(长青校区音乐科技系键盘乐器修造)2人
05音乐表演(长青校区流行音乐演唱)1人
211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人
01动画美术(文)2人()
2129大连工业大学1人
01服装与服饰设计1人()
2202吉林动画学院6人
12漫画1人(,新媒体漫画方向)
14工艺美术1人()
17戏剧与影视学类(中外合作办学)4人(,动画专业、影视特效方向,与新西兰媒体设计学院合作办学,适合英语语种考生报考,招收在专业志愿栏中明确填报该专业志愿的考生,不招收没有该专业志愿但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
2211东北师范大学2人
01音乐学(声乐,非公费师范)文史类1人
02播音与主持艺术文史类1人
2325哈尔滨师范大学2人
01摄影文史类2人
3101上海体育学院2人
01舞蹈编导1人
02播音与主持艺术(体育解说)1人
3103上海戏剧学院1人
13表演(戏剧影视)1人
3120上海大学4人
01表演3人
02戏剧影视导演1人(不招色盲、色弱者)
322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人
01设计学类(中外合作办学)美术(文)1人(,含数字媒体艺术;第四学年起赴英国学习,学费按英国标准收取)
3330浙江传媒学院1人
09动画1人()
3613江西理工大学1人
02设计学类美术(理)1人(,含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3623南昌工程学院1人
02音乐学1人(承认其他公办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校考合格成绩)
3630南昌理工学院5人
02广播电视编导3人
03播音与主持艺术2人
3637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2人
01陶瓷艺术设计1人()
02动画1人()
3650江西科技学院12人
03环境设计6人()
06播音与主持艺术3人
07服装与服饰设计3人()
3651景德镇学院1人
01工艺美术美术(文)1人()
4122黄淮学院4人
01戏剧与影视学类(中外合作办学)4人(,含动画(与韩国东明大学合作办学);文化与专业双过线后,按照文化成绩加专业成绩之和从高到低录取)
4252武昌理工学院4人
01音乐学1人
02舞蹈学1人
03广播电视编导1人
04播音与主持艺术1人
4321湖南理工学院2人
01音乐学文史类1人
03舞蹈表演文史类1人
4328湖南工业大学2人
02环境设计1人()
03陶瓷艺术设计1人()
4341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3人
01视觉传达设计美术(文)1人()
02环境设计美术(文)2人()
443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1人
03播音与主持艺术1人
4543北海艺术设计学院18人
01动画1人()
02绘画3人()
03雕塑3人()
04摄影3人()
05视觉传达设计2人()
06环境设计2人()
07产品设计3人()
09数字媒体艺术1人()
5010重庆大学3人
01播音与主持艺术1人
02舞蹈表演2人
5040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1人
01环境设计美术(理)1人()
5041重庆人文科技学院4人
01美术学(师范)美术(文)4人()
5104四川文化艺术学院6人
02表演1人(影视表演)
05戏剧与影视学类1人(含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
07播音与主持艺术1人
09摄影1人
11设计学类2人(,含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
5120西南民族大学1人
01视觉传达设计美术(文)1人(,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5143四川工商学院4人
03音乐学2人
04环境设计1人()
05视觉传达设计1人()
5144四川大学锦城学院1人
02表演1人
5152成都东软学院4人
01动画2人()
02艺术与科技2人()
5165四川理工学院2人
01视觉传达设计1人()
02环境设计1人()
5320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2人
02环境设计2人()
本科生导师制指在本科生教学阶段,学生与教师进行双向选择,教师以近似研究生导师的身份负责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学术、实践的指导与规划,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具体的,有对应的培养目标。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学生学术发展为重点的学术型导师制;二是以学生实践发展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导师制。两种类型的导师制都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相应素质。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对口行业如影视、广告等在就业端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何让学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成为相关专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此背景下,探索健全以就业为导向的数字媒体艺术本科生导师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就业导向的数字媒体艺术本科生导师制优化举措
1.搭建新型校企合作平台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专业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对学生发展影响显著。一是部分企业项目具有局限性。以往的校企合作由企业投资建设实训基地或工作室,在合作过程中,部分企业为求快速回报往往趋向于将创新性弱、重复性强、利润确定的工作内容提供给学生,学生在实践中耗费了大量时间完成重复的工作,却难以提高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最终容易失去宝贵的发展机会。二是部分教师的参与度较低。导师往往最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但以往的校企合作往往由企业人员主导,教师难以在合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规划分配任务、指导学生。在这种机制下,学生的专业能力难以发展,违背了校企合作的初衷。新型校企合作平台是就业导向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企业不需要在校内创建实体的实训基地或实验室。近年来,各企业线上办公模式已较为成熟,在线授课的发展与办公软件的普及使线上校企合作成为可能。由校方搭建校企合作网络平台,经校方审核后,企业入驻并在线上项目(图1)。此举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合作的成本,增加合作企业的数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高校和导师的自主选择权,导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择优选择合作企业项目予以对接,并根据学校硬件条件选择在实验室或线上落实导师制的指导与实践活动。在合作中,企业提供稳定的实践项目,导师完成项目梳理与分解,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专业能力完成任务的分配与指导。导师是连接企业与学生的桥梁,企业是项目的提供者,学生是项目的完成者。以企业项目为驱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与专业相关的实践项目,可以全面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2.引入专业竞赛与创新创业项目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企业项目内容良莠不齐、随机性强,高校需要引入高水平的专业竞赛和大创项目作为本科生就业导向导师制的实践补充。以数字媒体专业为例,目前国内水平较高的专业竞赛有时报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创新创业相关项目有“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导师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从专业竞赛中筛选出水平较高、应用性较强、贴近行业前沿的比赛纳入本科生导师制专业竞赛库。导师在赛前开展竞赛或项目介绍、作品赏析与答疑,学生根据专业特点自行选择参加专业竞赛或大创项目。导师全程指导,并在赛后做好总结和学生评价。3.导师要求本科生导师与学生是一对一指导、一对多协作的关系,本科生导师能够为学生提供配套的全程指导,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就业导向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对导师提出了以下要求。第一,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一定的行业实践经验。导师是学生学业的领航者,这就要求导师既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作支撑,又要具备相对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掌握行业实时动态与发展趋势。第二,导师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与教学热情。本科生导师制并非一门课程或是短期培训,它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需要导师持续地付出时间与精力。如果导师对这项工作的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导师要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开展专业的引导与指导。本科生导师需要凭借自身对专业前沿的把握,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超越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不断深耕,发挥专业所长。4.实施路径(1)师生互选学生在第三或第四学期选择导师,各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实践领域为学生介绍就业导向。学生根据介绍与导师业绩向意向导师提交作品集和简历,导师择优选拔对口学生。双向选择的竞争过程可以有效督促导师与学生提高自身水平,逐渐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形成竞争格局下的良性循环。(2)管理与指导导师根据负责学生的人数及其专业能力水平,从校企合作平台认领项目任务,与企业项目负责人对接项目的内容、工期、质量等细节要素。导师和学生在确认项目目标与计划后,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校内的固定场所,实行面对面全流程指导,也可建立项目指导群组,实施线上全流程指导,并定期组织线下会议。导师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群组为基础,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分解与分配项目内容,通过合理规划与分配,使每名学生参加项目实践至少达到120学时(课外),每人参与完成至少一项企业项目。导师应每年指导学生参加至少一次与就业导向相匹配的专业竞赛,或带领学生申报并完成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导师在每个聘期内需要参加一次与行业实践相关的培训,做到教学相长、时更时新。(3)评价与规划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导师应根据项目内容与竞赛实践情况,从专业能力、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勤奋程度、抗压能力、性格与品德几个方面,为每名学生建立并更新能力模型,给出就业竞争力评价,让每名学生都能够得到与就业导向相关的个人综合竞争力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补齐短板。导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开展事业与人生规划,在指导中强化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将自己的事业与我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图2)。
三、就业导向的数字媒体艺术本科生导师制考核与评价
学校应在过程评价管理中开展阶段性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在指导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二次选择导师的机会。在学生就业后,导师根据学生毕业就业、学业能力、项目业绩、竞赛成绩、综合表现等方面的量化标准规范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师生考核评价标准,其中,毕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占导师考核分数的比重最大。这样能保证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给予在本科生导师制下表现优秀的师生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促使师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实践。有条件的应用型院校可以尝试将导师指导本科生的业绩与职称晋升关联,增强导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
结语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跨界”人才培养;艺术教育;合作;培养模式
在艺术院校中,艺术创作与实践是和教学、科研同样重要的工作,也是艺术家彰显艺术才华、实现艺术理想、展现艺术价值的创造性劳动。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重要艺术领域,尤其强调“团队”与“合作”的概念。在数字媒体的艺术创作与实践中,特别强调跨越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校内与校外之间的界限,通过“跨界”创作,形成合力出成果。就目前的实践来看,数字媒体在具体实践中需要与录音专业、动画专业、艺术表演专业、设计专业、舞美专业等不同专业进行合作。所以教师在艺术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具备“跨界”培养人才的意识,积极探索与尝试最适合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新时代下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培养“跨界”人才的创新之处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业界对“跨界”合作的迫切需求,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合作能力。这与复合式人才培养的观念有所不同,对中国学生“合作能力”这一软肋进行了加强,更能适应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环境下对于人才的更高要求。
“跨界”人才的内涵与外延
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媒体环境,培养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跨界”人才,确立“跨界”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首先要厘清“跨界”人才的内涵与外延。
首先,本文提出的“跨界”人才的概念与“复合”式人才有一定区别。“复合”式人才是指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即“一专多能”的人才。“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从理论出发,探索现有学科内部组合的可能性,从理论研究来培养学生,引导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而“跨界”人才培养是在“复合”式人才的基础之上,培养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旨在从实践出发,按业界需求来培养“跨界”人才。
根据“跨界”人才的内涵,可以看出“跨界”人才培养需要打破旧有的教学体系,超越现有学科的组合,按行业要求培养人才,尊重市场规律,从实践来推动人才培养的理论发展。培养实践中,需要根据社会行业生产实践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多学科的基础技能培训,并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寻求不同学科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此外,“跨界”人才还注重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团队式打造,发挥学生的跨界合作能力。“跨界”的一个重要外延就是“合作”,学生要想得到其他学科领域的资源和帮助,就要学会团队间的协同合作。所以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推广,为提高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和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内外培养“跨界”人才的现状与趋势
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艺术和媒体环境,教育现代化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就要求教育应该不断丰富自身内容和方法,更加注重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和跨学科的培养,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培养适应新时期生产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我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指出,要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学科理论的整合创新,加强基础研究、新型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近代历史上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经历了四个阶段:模仿阶段(1949年—1965年)、严重倒退阶段(1966年—1976年)、建立发展阶段(1977年—1995年)、逐步完善阶段(1996年—今)。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单一式教学体系和复合式教学体系同时存在。
世界高等教育也把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模式作为最新的教育理念。如美国大学实行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的方法,称作“一个中心,三个结合”。这种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本文提出的“跨界”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跨界”人才模式是区别于复合型人才模式的,在培养方法和理念上也超越了旧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跨界”人才培养是在原来提出“复合”式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上,培养视角全面转换、培养方法全面升级。“跨”是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跨”不仅要跨专业、跨学科、跨导师,还要跨团队、跨组织。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南京艺术学院开始实施,而且效果显著。
“跨界”人才培养的运营模式
南京艺术学院“跨界”人才模式的培养通过各教学要素的整合和优化,其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四种运行模式:
跨学科课程的授课模式。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按照行业的需求,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模式,打通不同学院、不同系科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通过联合教学培养出宽口径、精专业的学生。比如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提出的l+2+1的教学模式,一年级是基础课程,通过这部分各系科通用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宽”知识面,二三年级是专业课程,这由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根据一年的学习自主选择,这部分课程讲究专业的“深度”和“精度”,四年级以实践性课程为主,讲究实用性及与社会的接轨。
多学科互补的指导模式。通过成立跨学科的团队导师队伍,开展多学科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研究思路、方法,加强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打破院系之间的界限,鼓励不同院系之间多合作,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如短片制作的课程,除了影视专业学生外,可以进行多专业联合,所涉及专业如动画专业、摄影专业、录音专业等。
跨领域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跨空间多层面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交叉学科立体的知识架构。
如在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开设的《影视短片制作》中,在制作剧情短片和实验短片的课程时,就要求学生要利用录音专业或其他专业同学的原创音乐作品进行影像创作的课题。录音专业的同学在具体的课程中也要求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同学的DV作品重新配音乐和音效,增加跨专业、跨课程的联合作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跨院系合作的实践模式。打破院系之间的界限,鼓励不同院系之间多合作,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艺术学和其他学科如文学、理学、工学纵向比较,艺术学的学生要求有独特的学科气质,更广泛的知识背景;艺术学横向比较,如美术、音乐、设计等专业,影视类专业更要求学生在从事艺术创作与实践中,培养更多的团队意识。所以,打破院系的限制在艺术教学领域尤为重要,院系合作促进了各个专业之间的联合与互补,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具有合作与创新精神的优秀艺术人才。
“跨界”人才培养模式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实践与成果
跨专业创作,交叉互动。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中进行“跨界”,在艺术创作中利用跨专业的交叉互补,变单项优势为综合优势,扬长避短,形成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合力。如传媒学院的动画、录音、广播电视编导(以下简称广编)专业在创作中利用各自优势,在艺术创作中相互支持,如在动画作品实践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师生,发挥专业优势,在创作过程中协助完成剧本撰写、镜头剪辑和特效制作的工作;而录音专业的学生可以借助广编专业的优势,为原创音乐拍摄MV(音乐电视片);动画专业的学生又可以发挥专业特长,对广编专业的影视作品进行三维特效的制作和润色等。在这样的交叉互补中,不同的专业在磨合中逐渐形成了合作优势。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通过不同专业的“跨界”创作,成果斐然。2009年2月,传媒学院动画系作品《孩子来了》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的《爱画电影》中播出,得到了业界的很大关注。该作品荣获国内国际多项大奖,是传媒学院“跨界”创作的一项成果。这部动画片集中了动画、录音、广编不同专业师生的不懈努力,由录音系导师亲自创作和演奏原创音乐,广播电视艺术系的师生合力撰写剧本以及完成后期合成工作。惊悚剧情短片《出租车》中,由录音系范翎老师创作的音效荣获了2008年大学生短片盛典的“最佳音乐效果奖”;《那些花儿》(第二届江苏省高校数字短片大赛最佳导演奖),《大盘鸡》(第二届江苏省高校数字短片大赛最佳造型设计奖)的音乐和音效也都是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录音系创作的。
除了影视作品中的原创音乐外,广播电视艺术系和动画系也“跨界”为音乐作品“配画”,创作了众多的音乐电视作品:动画专业教师为庄曜老师创作的歌曲《花儿本是心上的话》创作的动画MV获首届江苏省高校数字短片大赛最佳音乐奖。
跨出校门,与业界“跨界”合作。除了校内各专业之间的“跨界”创作外,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在“开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跨出校门,与传媒业界和兄弟院校进行“跨界”创作。如传媒学院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完成的《血捍长空》60分钟的英文版,获得了乌克兰“共同的胜利”电影节三等奖,俄罗斯欧亚电视工作者协会的竞赛奖;传媒学院与江苏教育学院老师合作的实验音乐《鱼·渔·欲》获得北京电子音乐节三等奖等。这些“跨界”创作不仅增加了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实践经验,也在业界和社会上为南京艺术学院塑造了良好的形象。
建立专业工作室,专业“跨界”教学。传媒学院正在尝试把“跨界”的团队创作推进到本科教学的体系中去,一方面注重各个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在课题设计中增加跨专业的合作内容,比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影像实践I”的课题中,就要求学生要利用录音专业或其他专业同学的原创音乐作品进行影像创作的课题,录音专业的同学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学的DV作品为素材,重新为其创作音乐和音效,增加跨专业的联合作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另一方面,在各系科设立创作专业工作室。如在动画系建立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工作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立非线性编辑工作室。不同专业的高年级同学可以在工作室中组成项目创作团队,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作和实践,这样既加强了团队意识、角色意识的培养,也让“跨界”创作能聚集更多、更强的合力,创作出凝结多专业创新思维的优秀成果。
“跨界”人才培养模式适合现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环境,适合中国国情,也适合中国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推广价值。在艺术人才培养领域,“跨界”人才的培养模式初见成效,也有需要反思和改进之处。我们希望通过对南京艺术学院近年来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给“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提供更多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本文为2011年度江苏省省级教改课题《数字媒体艺术“跨界”人才培养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JWXYYKJ12)
参考文献:
[1]刘子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J].福建艺术,2001(10).
[2]胡杰,冉学平,秦明忠.构建数字媒体教育“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J].试验技术与管理,2011(3).
[3]奚春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山东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系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8(8).
[4]贾振.适应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理念探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