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典文化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语文教学 朗诵 德育教育
一、探究国学经典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得学生们在人生道路上找到最佳的开端和继续学习的动力,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学科魅力,引入国学经典教学不失为一个方法。国学经典在于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学生的教材中渗透着国学经典,在课堂上教授国学经典文章,帮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国学经典的应用创造看课堂的上课气氛
国学是一门非常具有学科魅力的学科,想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国学还有语文的知识海洋,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引入国学经典后,教师真正需要的是渐渐地解放课堂上传统的教学,缩短讲解基础知识的时间,同时还需要改善讲解古诗文的方式,放弃逐字逐句解释的传统方法,要给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文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意境,教授学生朗诵国学经典中的诗文,让学生感知诗中美的意境,一旦学生体会了国学经典之中的意义,就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国学经典读物,积极地开展语文的学习。
(二)国学在教学中应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
在朗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真正将自己放入国学经典所创造的环境中去,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底蕴,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会古人的道德观念,同时学习他们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自我的文化修养,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的目的,实现了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多引用国学经典语言
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时候多多引用国学经典中的名言佳句,给学生讲授名言的含义、传授名言所讲述的道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将所讲的知识清晰地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迅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传扬国学经典中的精神,同时还可以辅助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自觉地获得了知识,还得到了人格的熏陶。
(四)精心选择国学经典读本,丰富教学内容
国学经典是历史文化的精髓,在开展朗诵国学经典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精选一些国学经典读本,将一些文字优美、充满智慧的人文精神读物引荐给学生,选择好优秀的国学经典读物。教师在讲课的时候,结合课本和国学经典读物,将二者的精髓融合讲解给学生听,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的中心思想,甚至是可以理解课本和国学经典读物二者的内涵。
(五)建立健全国学经典考核制度,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为了使国学经典朗诵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学校可以适当建立一些考核制度,考核学生对于国学经典读物的理解,但是在设定国学经典考核制度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将考核的制度设定得过于严格,以防止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时候有太大的负担,这样便失去了学校使学生接受国学经典熏陶的目的。建立适当的考核制度只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给予学生们一些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学习国学经典的成就感。
二、探究国学经典朗诵
国学经典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朗诵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和教师的道德品质,增强其文化底蕴,培养学生以及教师的读写能力,增长知识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在古代传统美德的影响之下健全人格发展,规范自身行为,随着时间的积淀,学生和教师一定可以在朗诵国学的过程中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道德素质。
(一)朗诵国学经典可以充分了解国学经典的教育作用
国学经典涵盖了我国人民在几千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总结出来的文化经典,是具有权威性的典型著作,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教育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朗诵指的是读书、思考这两方面内容,朗诵指的是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设身处地地思考国学经典中的场景,一旦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就可以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纠正一些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渐渐加强。
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朗诵绝不是简单地将书中的内容复述出来,也不是单一地朗读,而是要学生体会古人的心境,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塑造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朗诵国学需要的是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声音释放出来,并不是默读。在大声朗读的时候,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人吟诗之趣,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吟诗咏赋的场景。可见朗诵与国学经典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字面的解释之上,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使得学校的教育宗旨得到贯彻执行。
(二)加强朗诵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生朗诵能力的培养
由于国学经典的传承与朗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学校需要重视对学生朗诵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所以学校需要重视对教师朗诵能力的再培训。
学校应该选出一批教师参与到教研中心举办的经典诵读教研班的培训中,选用优秀教师参与诵读培训班的学习,定期开展经典教学竞赛活动,加大对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的重视,学校还应该积极给教师和学生讲授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意义,并为了实现目标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实现学校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终极目标。
三、朗诵国学经典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一)朗诵国学经典,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诚信乃是做人之本,国学经典之《论语》中记载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说明了倘若一个人没有信用,做什么事情都是困难重重,很难成功。当今社会随处呈现着信任危机,正是由于做人没有诚信,才使得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为了避免信任危机的极度恶化,要在祖国未来的希望,也就是学生的身上做好教育工作,在学生时代保证学生可以受到国学经典读本中的诚信精神的熏陶,使得学生们明白诚信的重要性,积极践行古人的教训,深刻体会诚信的重要性。
学生们在阅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深入地了解古人对于诚信的重视,明白诚信的积极作用,学会诚信,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诚信的做人原则,遵循古代圣人贤士的教诲,在朗诵国学经典的时候做到感悟经典、诚信待人,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将建设文明社会作为自己肩上的责任,这样看来,国学经典朗诵的德育教育是十分成功有效的。
(二)朗诵国学经典,利于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国学经典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学经典中强调孝道的语句很多,也可以看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孝道的重视,国学讲授了做人要善良,对待父母要孝顺等等,诸如此类的人生哲理还有很多。
学校在开展朗诵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加强对学生孝道的教育,仅仅是教师的口头教育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反而让学生在自我朗诵的时候体味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起到的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可见,朗诵国学,不但要秉持仰慕的心态,更是要带着理解学习的态度,对于一些看起来浅显易懂的道理进行深入地思考,这样才能在其中学到一些深刻的做人之本,才能在其中找到自我的人生价值观的归宿。
(三)朗诵国学经典,利于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的习惯
国学经典涵盖的文化和生活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大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小到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所以朗诵国学经典读本可以帮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会学生们珍惜时间,珍惜年少时的机会,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再有《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一句则教导学生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要私自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不然造成的是影响深远的。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们朗诵国学经典,使得孩子们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影响,改掉不良的习惯,养成遵守道德行为规范的良好风气。
(四)朗诵国学经典,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涵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崇高的中华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等等。这些国学经典学说是经过历史的而流传下来的,是经得住考验的学说,是在如今浮华的社会中能够继续流传的,所以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朗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不良诱惑,使得学生能够正视自己面对的困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品质,继而可以将华夏的悠久文化发扬光大,对于我国的民族复兴道路有益。
结语
国学经典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国学经典传承的是我国的道德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国学经典传授的人生哲理对于人与人之间相处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国学经典,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学经典可以给学生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使得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知晓感恩的真实意义,了解文明习惯对于一个人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学生需要了解国学经典,将中华的传统文化向世界发扬光大。语
参考文献
[1] 罗洪保.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德育功能[J].老区建设,2010(08).
【关键词】经典;民族文化;德育素养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诵读经典,传承华夏文明;诵读经典,提高德育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我们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提高德育素养,正是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品味中,感受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体味中华经典诗文的独有的内涵美和韵味美,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首先,安排诵读的时间,以及规定的诵读的篇目。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摸索出积累,背诵古诗词及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晨读给学生提供十分钟经典诵读,课前五分钟集体背诵经典诗文,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识水平,低年级要求诵读,背诵《三字经》、歌谣,以及课本规定的篇目;中年级要求诵读,背诵《千字文》、《弟子规》以及课本中规定的内容;高年级要求学生能诵读,背诵《论语》中经典的段落,并加以理解运用,和课标中规定的诗篇等,在读中去感悟,体味其中的意境美,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还规定每周一节经典诗文课,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以及激发同学们对经典诗文的喜爱之情。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激情,培养学生诵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其次,创设经典诗文环境。“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荡漾着经典诗文的气息。当你步入我们泡子学校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优美的环境,置身之中,你就会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一首首健康活泼的经典诗文作品,一句句寓意深刻的格言,像一朵朵绽放的小花飘逸着浓浓的芬芳,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使学生在浓厚的经典诗文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的文化,并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你看,校园的橱窗中张贴名师名句,用他们特有的人格魅力熏陶着学校的每一位学子;操场四周的墙壁都写上诗意的语言;楼中的走廊,挂上同学们精心编制的经典诗文小报设计,凝聚着同学们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也表达出学生们对经典诗文的特殊的意境;班级定时更换经典诗文的内容,有激励学生学习的诗句,有立志做人的名言,有提醒教育学生行为的诗句语言“冠必正纽必结”“轻声慢步过走廊”――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校园,享受着整个校园古朴典雅的诗词氛围,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先哲圣贤对话,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校园的每一处都孕育着经典诗文的文化内涵,每一处都充满着这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律墨韵顺风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一、国学经典教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主动性,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促进效率的不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诵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积极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提高。
二、加强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
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积极诵读,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拓展视野,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和发展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国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功能。
1.通过朗读来体会国学的教育作用 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德育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进行思考,使他们在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深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在诵读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把自己融入到其中的情境中,提高分析和思维能力,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加强教师诵读国学经典的能力 由于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并深入探究其中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学校也要注重提高教师对国学的诵读能力,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让优秀教师介绍诵读经验,提高国学经典对教师的影响。
三、在朗诵国学经典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通过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使他们受到其中内容的影响,从而提高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促进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1.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国学经典中,告诉了我们,人要讲究诚信,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诚信都不具备,他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了解到诚信对人的重要性,并从平时做起,注重诚信待人。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感,教师需要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做到真诚对待他人,并讲究诚信。让学生明白“言必行,行必果”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的品质素养获得不断提高和发展。
2.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学会感恩 在国学经典中包含着很多感恩的故事。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语句,从中获得感悟,懂得感恩。在重视传统道德文化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通过讲解来让学生理解孝道,学会感恩,不能对学生实现深刻的德育教育。所以,国学经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作为子女要感恩父母,对他人要善良,掌握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不能进行灌输式教学,而是要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诵读来加深思考,在思考中获得领悟,真正学到做人的道理。
3.诵读国 学经典能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 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知识非常丰富,不仅对学生具有道德上的指导,还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引导的作用。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到个人的努力对自己的促进作用,通过思考,使学生深刻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他们珍惜现在的学习时间,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严格要求自己,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4.诵读国学经典能够让学生继承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中不仅包含指导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还包括丰富的民族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诵读,让他们继承和传承民族文化。国学经典中的民族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而流传下来的,是经得住考验的成果,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朗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不良诱惑,使得学生能够正视困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品质,继而可以将华夏的悠久文化发扬光大,对于我国的民族复兴有益。
关键词:视觉文化;经典美术;时代冲击;高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一、视觉文化时代的特征
现代技术的发展与人们意识的碰撞下产生了很多新型的艺术体。美术的创作在内容形式上都受到现代科技的强烈影响,新兴的视觉文化自然也有其独有的特征,视觉文化时代的特征主要有:
1、依靠新兴媒体传播;
视觉文化的传播载体更加多元化,传统的经典美术作品大多依靠报刊、画展、电视等媒体进行传播,而视觉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新兴媒体如手机端、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等成为其主要的传播途径,相较于传统的媒体传播,新兴媒体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更具有互动性。
2、视觉文化的艺术形式更加多元化
依靠科技的进步,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形式朝多元化发展,电影、电视、动漫、游戏、广告大片等等。很多艺术形式慢慢融合,很多艺术形式也都互相借鉴,视觉时代的艺术形式出现了向多元融合的特征。同时,这些艺术间形式间的相互碰撞也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
二、视觉文化时代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向
信息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日益明显,也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观点,基本观点就是要兼顾传统经典美术作品和视觉文化时代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美术课堂教育中应该如何均衡这两中艺术形式,才更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下面是我总结的两点。
1、善于找寻视觉文化时代与经典美术相结合的精彩之处。课堂教育中要善于将经典的美术作品跟视觉文化下产物进行有机的结合,结合当下将中国经典美术跟视觉文化融合的作品进行教学。举例来说,近来,一组中国古典风的麦当劳海报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画手王晓艺将中国传统的玉皇大帝、善财童子、白娘子等一众人物设计到了麦当劳的漫画海报上面,在海报中,这些人都吃起了麦当劳,配文更是风趣幽默,如下图2-1所示。这种中国经典美术与现代艺术的创新就比较适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跟学生多多讲解经典美术的知识,同时可以增加课堂上跟学会的互动交流,比如可以对这组作品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探索,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将美术鉴赏的要点传达给学生。
图2-1 麦当劳中国风海报
2、加强美术亲身实践的体验。很多高中学生都很缺乏对美术创作的亲身体验,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学生们更多的是对于图片的接收。现代环境,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的休闲生活更趋向于向虚拟的互联网休闲靠拢,这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发育高峰的高中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好的。这时,将学生从较为严肃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将原本被动接受的课堂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的实践体验经历,感受美术创作的直观过程体验。建议老师可以一个月安排一次实践体验活动,例如安排对陶瓷艺术的体验活动,安排活动的时候最好可以让学生体验最核心的几个步骤,省去前面的练泥的过程,直接让学生进行制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创作的乐趣,一次实践活动可以只完成对制坯的过程,将学生的作品进行烧制,等下次实践活动时再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上釉。老师也要在旁细心引导学生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创作的强大魅力。
三、视觉文化时代注重经典美术鉴赏的重要性
虽然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视觉文化体验,但同时视觉文化的大众性、通俗性的特点。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作品更容易给人以视觉冲击,却很难给人传达给观看者更多的内在信息。我们常常说鉴赏,鉴赏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进而理解艺术作品中作者寄托的感情,最后做出思考判断的过程。在b赏过程中,从中获得享受与乐趣,这才是鉴赏活动本身应该有的整个过程。反观世界文化的艺术作品,虽然视觉上的冲击力不小,但是却很难是鉴赏者本人产生思考。
视觉文化的冲击下,学生更喜欢去接触动漫、电影等美术艺术形式,而对于较为经典传统的雕刻、工笔画等等艺术形式却是兴致缺缺。作为老师,我们若在传统的高中课堂教育里面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经典美术的鉴赏能力的发展,那学生就很难从其他地方发展对经典美术的鉴赏能力。经典美术作为民族的文化的精华,其影响力是长久深远的,善于引导学生加强对经典美术的鉴赏也是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新高考
中华民族的根基是我国传统文化,但伴随着持续发展的全球化经济,一些外来文化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在高考中,语文是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学生高考的总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受语文成绩的影响。2018年我国将全面进行高考改革,改革后不仅是语文科目的分值有所提升,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在阅读和写作题型上都重点考查学生对于传统经典的掌握情况。《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中华传统经典在高考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高考改革要及时适应,将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纳入高中语文日常教学当中,使得中华传统经典阅读有效的与新高考进行衔接。
一、新高考对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的考察方式
近年来,对于高中学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都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得以体现。在篇幅和题型的选择上,越来越朝着《新课程标准》中高考语文命题方向发展。在试卷当中,中华传统经典阅读题型题目设计非常新颖,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也是短小灵活,对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都进行了充分的考察。而这些考察方式,第一,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第二,多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来进行考察。举例来说,福建省2007年至2010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均节选自《孟子》和《论语》两部文学经典,选择的材料多具有鲜明的文化性质,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第三,重视高中学生日常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这样的题目设置使得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得以体现,在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文化积累水平有着相应的要求。
二、将中华传统经典阅读与新高考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科学的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工作开展要根据教材来进行,教材中的语文和文学知识都非常充实。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帮助,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教材进行深度的讲解。指导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高中语文教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身对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的阅读和学习过程,归纳、总结科学的学习和阅读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分享给自己的学生,积极地对学生阅读传统文学经典的兴趣进行激发,鼓励学生进行主动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文化程度和对传统经典的接受程度,帮助学生筛选经典篇目并进行推荐,不可以漫无目的的进行阅读。带领学生在晨读过程当中朗读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对于传统经典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好习惯。
(二)打好文言知识基础
在我国古代,书面语言是文言文。由于时代的变革和发展,学生在对文言文作品阅读时,有着较多难以理解的部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作品过程当中遇到的文字障碍尽最大程度的解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考语文成绩中的五分之一都是文言文知识的考查,所以,文言文学习的效果对于高考语文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会对高中生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有着一定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过程当中,要将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并鼓励学生打好文言文知识基础,在提高语文课程成绩的同时,高效率的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
(三)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
传统文化自身具有较为浓厚的特点。从古至今,语文都是人们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并且对于人们文化程度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可以通过其自身的语文素质得以直接体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中华传统文学经典的内在较为晦涩深奥,给学生的理解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根据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将更多的传统文化气息带到高中语文课堂之上,使得高中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经典的魅力所在。在教学过程当中,要积极地建设文化课堂。举例来说,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满足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的阅读和学习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将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与新高考进行衔接,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打好文言文的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中,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面对高考中语文经典阅读试题的挑战。但是高中语文教师也不能限制学生仅仅阅读文学方面的经典作品,还要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去进行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经典作品阅读。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可以获得全面的提升。从发展的目光来看,鼓励学生阅读中华传统经典作品,可以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
参考文献:
[1]冯帆.阅读文学经典,把握高考先机――浅谈文学经典阅读对高考的积极作用[J].中华少年,2016,(10):13-14.
[2]李月宁.经典润泽人生,素养构建和谐[J].中学教学参考,2011,(08):22-23.
[3]王文莉.高考改革背景下加强文学经典阅读之我见[J].智富时代,2015,(05):08-09.
作者简介:
关键词: 经典训练 价值 文化
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1942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长期以来,“经典教学应该教些什么”一直是困扰着广大职业学校师生的难题。对于语文教师,这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话题。因为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而非应试,所以职校经典教学应有它的定位――首先要“见识经典一番”,一定要学经典;其次学经典要通过训练,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朱自清语),拓深文化素养,提高文化素质。
一、选择经典要注重文化
职业学校的生源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很薄弱,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热情不高,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因此选择一些经典来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朱自清先生说:“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不但肯定了朱自清先生的观点,而且进一步指出:“历史不能割断,文化遗产跟当今各条战线上的工作有直接或者间接的牵连,所以谁都一样,能够跟经典有所接触总比完全不接触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的精神所在。汉语教学范畴都将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学校也将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列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这是因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它们是一种“流”与“源”的关系。古代汉语的许多常用词,仍然存在于现代汉语之中。有学者考证古汉语常用字有92%可以在现代汉语的一级常用字表中找到;许多词义仍然保存在现代汉语的词语之中。比方说一个“顾”字,词义较为复杂,但现代汉语里其主要意义无一不在:瞻前顾后(回头看)、相顾一笑(看)、奋不顾身(照顾)、三顾茅庐(拜访)。古今汉语的语法规范也大体相似,即使是一些特殊用法也能在现代汉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比如:烟消云散、日新月异、车载斗量等词语,其构词法正是名词作状语;还有富国强兵、兴风作浪、不毛之地、不耻下问、息事宁人等词语都有词类活用现象。可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选择经典并不是要重复“旧式读经教育”,而是要扩大经典的范围,更加注重经典的文化元素。比如选择《劝学》、《师说》等名篇,“学不可以已”、“学无常师”等理念在强调“终身学习”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前赤壁赋》中关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思考更是现代人所关注的话题。
二、学习经典要突出文化
职校生学习经典不为应对考试之用,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减少不适用的、不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和一些非人文修养所必需的诗、词、曲、赋等教学内容。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没必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也不要特别强调实词意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的落实。要注重经典教学的整体阅读效果,让学生在适度的“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的轻松的读书氛围中,品味文质兼美的精神食量,接受经典的文化熏陶,形成和保持学习经典的兴趣;让学生从经典中吸收有益的文化资源,受到感染、影响和教化,整个接受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
经典原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又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特别讲究传承。经典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至于在写作方法、艺术技巧和文风教育等方面,学习经典也可以收到多重效果。课本中的经典大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如学习《〈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又如学习《〈孟子〉二章》,学生知道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再如学习《游褒禅山记》,学生明白了“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可以说,经典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发掘、利用,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三、经典训练要体现文化
学习经典还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特征、审美情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因为正像诗人流沙河在诗中所写:“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这是人们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很自然地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在流传已久的文学精品里,具有这种审美特质的文字比比皆是。因此多读李白的诗、坡的词,司马迁的《史记》及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多读经典是一种训练。通过阅读、朗读、诵读、朗诵等训练,我们深深地意识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的语言。
经典所提供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如在学习《劝学》的过程中,就应特别强调“学”的文化。讲到“学不可以已”,同学们会立刻联想到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的理念,想到“学无止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贵有恒”、“学而不厌”等;讲到学习的内容,同学们会联想到“学贯古今”、“学贯中西”、“学有专长”、“学以致用”、“学无常师”等;讲到学习的方法,同学们会联想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知之”、“学然后知不足”、“学而时习之”等。从“子不学,断机杼”“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联想到自己的求学经历,今后的打算等。可见,经典既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又具有文化的象征意义。
经典支撑起文化,充实并提升了文化的品位。职业学校的经典训练不仅限于课堂,还可以采用选修课的方式或在第二课堂进行。如搞专题讲座,“在山水田园中品味绿色生活”。从山水田园诗的渊源讲到山水诗、田园诗的创始人、代表作家、经典作品等。清代学者陈廷焯说:“人心不能无所感,有感不能无所寄托,寄托不厚,感人不深。”在学习了诸多山水田园诗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一些联想活动。[1]
如:“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连成一片的水称之为湖、河、海等。展开想象:水面的形状像什么?――像一面失修的古镜,像青春少女碧绿的思想,像时光留下的伤痕,像饱经沧桑的脸庞,等等。
由近到远有何变化?――水光接天,无限遐想,走得越远的人往往越孤独,等等。
水有何特点?――柔软无形,需要容器,众人的追捧让你成为核心,等等。
与周围景物的关系?――不能孤立存在,依山傍水,有山有水,山清水秀,绿水青山,河边杨柳,孤独不是最美的风景,和谐才是最美,等等。
由水的深广联想到什么?――静水流深,奇曲之处常平淡,水至清则无鱼,含蓄是一种美,海纳百川,心如止水,等等。
水的品质如何?――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水灵活而变通,水以滋养万物而富有奉献精神,水因为团结而拥有无穷的力量,等等。
最后,由水联想到人生、社会、历史和现状……
对水而思,波波含情;展开联想,点点皆理……
总之,从文化育人的意义上学习经典,是根本,经典训练的价值在于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 价值取向 阶段要求 内容方法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16
“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上积淀下来的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体表现为世代相传的具有延续性、稳定性和独自特色的道德观念、民风民俗以及语言艺术等,包括:古诗文、曲赋、书画、武术等。
传统文化教育要按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分阶段有序推进。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阶段要求
小学低年级阶段(1―3年级),诵读浅显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优美的语言;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
小学高年级阶段(4―6年级),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感知内容,理解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
初中阶段(7―9年级),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特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华民族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学习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欣赏传统音乐、戏曲、美术等艺术作品;了解家乡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小学低年级主要以诵读了解为主,小学高年级主要以理解体会为主,初中阶段主要以感悟欣赏和体验为主。为了达到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3年级;第二阶段,4-6年级;第三阶段,7-9年级。
具体来说,小学阶段应该以传统启蒙教材和浅近的古诗词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小学低年级,以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为目标,学习内容主要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为主,另外可适当选修适合学生身体发育特点的武术(其中必学“五步拳”)、绘画(折纸艺术)和音乐、书法等。在小学高年级,以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和精致、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为目标。学习内容主要以“四书”为主,选择其中一些篇幅短小、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篇目。技能方面则以培养简单的动手模仿为主,如武术中必学“初级三路长拳”和“八式太极拳”,绘画方面以初级剪纸艺术为主,音乐方面以中国古典名曲欣赏与器乐演奏为主,以及简单的书法入门教育等。
初中阶段可以继续选读“四书”和诸子,尤其是一些古诗文名篇,如《道德经》《礼记》《庄子》《楚辞》《唐诗》等,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传统经典所具有的跨越时代的生命力,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感悟并了解传统的审美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从而热爱经典,热爱经典诵读。技能方面也相应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模仿到初步的创新为主,强调协调、力度、准确性和美感。
三、方法措施
由于不同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而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分层推进、一脉相承的,因此,作为起始和衔接过渡阶段的小学一年级、三年级、六年级,初中七年级、九年级,就成为相应阶段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些时期的引导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口诵心惟,知行合一
传统文化的教育要遵循一定的方法,最主要就是引导帮助学生口诵心惟,学以致用,以实现修身养德、完善人格的教育目标。
以经典文本(即通常所说的古诗文)的教学为例。古诗文教学的主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口诵心惟,学以致用,也就是知行合一。诵就是把书背下来,诵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吟咏以声节之”,经典古诗皆能“和乐歌之”,这就是吟诵。而心惟就是思考,就是慎思明辨,切己省察。读了、背了、思考了,然后再去“笃行”,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经典教学要克服语文化倾向,即用教语文的方法教经典――以文本分析为主,强调字、词、句、段、篇的概括与理解,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否则必使经典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要与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善健全的人格。在具体操作中要克服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德育化倾向,防止将经典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从而导致说与做相互脱节。
(三)注重学科渗透
经典教学还要倡导“学科牵手”,即将传统文化经典渗透在各学科之中,注重学科互相配合,牵手合作。比如,经典名句诠释政治哲理,古典名题丰富数学课堂,书法课引导学生拿起毛笔抄写他们最喜欢的经典内容,美术课引领学生用画笔再现经典诗词的意境(意象与情境)等。这一切,都将对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要根据学校实际,做到因时、因地制宜
1.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集体活动结合起来。根据学校实际开展“庆国庆经典诵读”“师生太极拳比赛”“学生汉字听写大赛”“课前经典诵读”等活动,从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个别领导和部分家长、教师固有的“把时间用在无谓的活动上,难怪成绩上不去”的思想。学生快乐了、阳光了,学习上更有动力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集体意识强了,凝聚力高了,自制力相应就好了,就不愁打架滋事违反纪律了。
2.利用校园广播传播传统文化经典。学校“校园广播”可设立“每日一歌”“经典诵读”“评书欣赏”等版块,其中“经典诵读”部分的内容与学生每天15分钟专门的经典诵读课内容、进度相一致,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经典诵读落到实处。
3.还可结合农村地区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地方课程,如劳动技术课中对农具的认识、园艺及传统编织技艺的学习等。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虽然来自过去,但对象却在当下,从所要实现的目标来说,则更是要面向未来。因此,找准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节点,高效利用其对农村中小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J].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0).
[2]张鹏举.应当正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问题[J].中国教育报,2014(10).
一 蒙学经典有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报告也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做什么样的人,对社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对他人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因为他们的未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他们身上寄托着民族的希望。“者非常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中的传统文化的角色扮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能离开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撑,这是精神家园的回归[1]。”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为儒家思想,而传统蒙学读物基本上都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为“仁、义、礼、智、信”,而古代蒙学经典正是对这些思想的阐述,虽然它有许多内容是为封建伦理三纲五常服务,但确实有其值得借鉴之处,并且和我国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现今许多大学生人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到位,觉得枯燥、难懂。在大学生教育阶段适当提供蒙学经典的教育和学习,能够使理论化较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运用。
有位学者曾说:对儒家文化进行现代诠释是儒家文化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合理的中国文化的内核的系统保证[2]。蒙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传统思想如何在现代社会重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去阐述和解释。这样也能使我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继续发挥热量。
二 蒙学经典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辅教材 近些年来,大学生教育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强是当今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找工作以及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的主要障碍之一。当前,我国教育体系普遍忽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大学教育,许多学生都表示没有看过传统蒙学读物。甚至一些人认为《弟子规》《三字经》中有许多糟粕性内容。他们的理由是这些读物都属于封建社会思想,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这种思想未免有些教条主义倾向,因为推行传统蒙学经典的教育本身便不是把它们教条化,让学生完全按照它的内容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大学生自身,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本身就有对社会现实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这些蒙学经典本来就是文言文,需要讲解者们的解释,因此,很大程度上这些传统读物的教育效果取决于老师如何去解释,而不应当把问题归咎于这些读物本身。
传统蒙学经典能够帮助大学生的“母语养成”,能够普及大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更能够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伦理情操。历代蒙学教材作为传统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华民族道德教育的贡献全社会都有目共睹。而今,它并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事实证明,这些书籍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阶段,把中国传统蒙学经典作为一个辅教材,是有现实意义的。
三 传统蒙学经典“重教育、重修身”思想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学习自律和自我完善
蒙学经典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重教育”。蒙学教育在古代大学生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不仅供大学生识字、学文,而且反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使之深入人心。“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贫不卖书留子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能够产生影响。而今,大学生中厌学情绪普遍存在。例如退学、逃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游戏、早恋、过早踏人社会等等。而传统蒙学经典能够使大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较早阶段预防厌学情绪的产生。
蒙学经典核心思想之二便是“重修身”。《礼记·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事实上,《大学》对于具体该如何修身养性没有非常具体的阐述。而古代蒙学经典关于如何修身养性,从实际生活中给人们的行为给予具体的指导。例如:“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劝君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这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念。再如:“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等等,这些古训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庭道德观念以及帮助他们实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 蒙学经典有利于使大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形成内在“美”的高尚人格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孑L子用“仁”来概括完美的品德。孟子也用“仁者爱人”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蒙学经典中,如何关心、关爱他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例如《弟子规》中“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能亲仁,无限好”。“仁”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人,它的实践还包含了为人着想[3]。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较严重,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的思想比较严重。大学生要学会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则必须要具备“仁爱”的精神,形成高尚的人格特征,学会关心关爱他人。
《诗经·郑风·叔于田》日:“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日:“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大学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在现代商品经济的时代下,更多的是关注外在美,缺乏内在的美,对外在美和内在美之间的关系不甚理解。《诗经》当中有许多描写谦谦君子优美人格和形态的诗句,而这些都和“仁”的思想有极大关系。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区别在于外在美是先天形成、后天完善的,而内在美则完全在于后天的养成。如何做到内外兼修,首先要让大学生们认识到“仁”的精神,“仁”的作用,认识到高尚人格才是评价人的重要标准。
五 蒙学经典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人际交往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亲友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四个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怯弱自卑、自我中心、缺乏诚信、缺乏合作精神、缺乏礼仪修养、不善交往、怀疑他人等等。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在大学生当中,人际交往更是一个重要的生活。大学生本质上有着很强的人际交往愿望,但是该如何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是许多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孔子日:“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仁学”思想是儒家人际交往理念的集中体现。儒家思想主张由内而发,心诚则明,儒学家及其学者们都主张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注重礼节礼仪,最后讲究细节,这三方面构成了儒家交往的三大原则。蒙学经典在第三大原则也就是讲究细节上有很重要的贡献,儒家思想构建了自身的人际交往理论体系,如果说儒家思想犹如人的骨骼,而蒙学经典则使骨骼有了血和肉。例如《弟子规》中“泛爱众”篇中便涉及到人际交往中如何明哲保身、如何取信于人等诸多问题。再如《诗经》“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人际交往中的互相帮助、互相酬谢、相互满足的原则。
六 调查结果
笔者在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问卷结果:
1.您以前看过蒙学经典方面的书籍吗?
有70.1%的大学生表示看过传统蒙学经典方面的书,有29.9%的学生表示完全没看过。
2.您喜欢传统蒙学经典读物吗?
有8.33%非常喜欢,37.5%的人喜欢,45.83%说不清,12.5%不喜欢。
3.您认为大学有必要加强蒙学经典的教育吗?
83.3%认为有必要,16.7认为没必要。
4.传统蒙学经典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有37.5%表示有很大作用,58.3%表示有些作用,只有4.17%的同学认为没有作用。
综上所述,重读经典,体会博大精深之儒家思想、传统文化,让传统与现代相融合,重新挖掘古典蒙学经典的价值,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力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角色扮演[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3(2):42-46.
关键词:经典诗词;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文化积淀
我认为经典古诗词在教学中的渗透,能起到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诗歌是最典型的传统文化。古诗以其优美的韵律、精炼的语言、丰富情感,对学生的审美、鉴赏等方面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在教学《咏柳》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当你看到二月的柳树,满满一树的绿意,垂下的万条丝绦时,在乍暖还寒的二月,定然会带给人莫名的欣喜。贺知章就是在这样喜悦的心情下,写下了这样优美的诗句。揣摩作者对柳树的描法,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二、陶冶学生的情操
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意存高远,阅读这些古典诗词,可以使读者感到共鸣,可以令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在读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感受到读书对一个人品味提高的重要性;在读到“润物细无声”时,我们可以体会到默默奉献的可敬,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
古诗词中优美的词句描写,意境勾勒,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高品位意境的追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们感受到庐山瀑布向下倾泻的气势磅礴,体会到作者当时兴奋的心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体会到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感受到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三、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诗词是语言的精华,诗词语言准确、生动、凝练、优美、形象,言简意赅,言简意深,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闹”字,一个“绿”字,境界全出,成为千古佳话。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他们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在中华文化氛围中,扎扎实实积累语言、积累文化,让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