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风险评价报告范文

安全风险评价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风险评价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风险评价报告

第1篇:安全风险评价报告范文

关键词:环境风险评价;安全风险评价;相容性

中图分类号 X8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100-03

近年来,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人民健康及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由于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发生爆炸事故,爆炸发生之后,消防部门及时扑灭了大火,消除了事故的威胁,但却没有考虑到1万t以上的消防废水,连带其中的双苯有机污染物一起进入松花江,直接导致了严重的环境事故。这一事故表明安全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有着不可分割联系,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建设项目的前期立项工作和后期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相统一,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

1 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风险评价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报告混淆严重,虽然二者在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及评价方法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但由于诸多原因,二者仍然是两个独立的评价审批系统。多数建设项目选择在项目建设前期单独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没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不利于风险评价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2 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关系

安全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同属风险评价,从评价内容上看,都包含有风险因素识别和风险危害评价,即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事故可能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的损害程度,以及提出适宜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等。安全危害与环境危害许多时候是相互关联的,安全事故往往同时会引发环境事故,如石化工厂爆炸可引起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海上危险品运输安全事故可造成海洋污染,安全事故造成的有毒气体泄漏可导致大气中毒物浓度超标。由此可以得出,安全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容性。

2.1 相关性分析 目前开展的环境风险评价是以安全评价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两者在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内容存在相关性[1]。重点就评价内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二者有机结合提供理论基础。

2.1.1 评价方法的相关性 在评价方法上,两者的评价方法存在相通性,特别是危险源辨识、风险概率计算时采用的方法可以相同的。常用事故树或事件树法来分析、确定项目涉及的危险源和风险概率等。在判别指标上,两类评价都将自然人作为重要的评价判别指标来进行评价[3-7]。

2.1.2 评价程序的相关性 从评价程序上看,两类风险评价在都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价,即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或机率);风险计算和评价,即模拟或推断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的程度;以及提出适宜的管理对策等。

2.1.3 评价内容的相关性 对于安全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来说,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的内容是相同的。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的风险识别[2]。在风险评价方面,二者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均是通过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后果这两方面来判定风险值的大小的。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评价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相通性,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合理性;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危险化学品生产或者储存过程;管理措施等方面。在评价内容方面,环境风险评价和设立安全评价具有相关性,都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的辨识与分析,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计算危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最终提出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和防治措施。

2.2 差异性分析 环境风险评价虽然以安全评价为基础发展而来,两者间存在相关性的同时,也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是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各自特点、重点和关键点所在[1]。

2.2.1 评价方法的差异性 两类评价所用的评价方法虽然大多相似,但具体又有不同。安全评价在定量评价安全危害时,常用到化学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来确定项目经济损失的大小,同时也使用安全检查表法、等级评分评价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等进行安全水平的定性分析[4]。环境风险评价在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后,常用相关预测软件预测其对周围人群、环境的影响情况。常用方法包括有评分法、概率法、事故树法、类比法、加权法等来进行[3,5]。

2.2.2 评价程序的差异性 在评价程序上,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虽然大致程序类同,但是具体操作过程不同。风险识别过程中安全风险评价侧重事故原因分析,而环境评价评价中的主要目的是为确定最大可行事故准备;后果计算过程中安全风险评价重点在厂界内及附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环境风险评价重点在厂界外环境、生态和人群影响程度;风险控制提出安全对策,消除安全因素,而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在风险控制措施、事故应急预案等。

2.2.3 评价内容的差异性 在评价的内容上,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评价也有明显的差异。安全风险评价通常针对一个装置或系统进行评价,环境风险评价通常是对全部所有装置或系统风险的综合考虑,评价内容的范围和评价对象的范围后者比前者要广。

3 相容性分析的意义及内容

3.1 相容性分析的意义

3.1.1 促进评价的完整性 目前我国风险评价还处于从起步的定性分析向定量评价的完善阶段,如何将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两种评价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风险评价不仅能够补充和完善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促进风险评价的完整性,促进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其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能促进安全评价水平的提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3.1.2 提高风险认识水平 开展风险评价研究,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全面认识安全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间的相通性,不仅能明确风险评价的重点,建立正确的风险概念和思维模式,还能提高对风险和风险评价的认识水平。

3.1.3 促进风险评价发展 将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相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风险评价工作的准确性,为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奠定基础,促进风险评价的发展和提高。

3.2 相容性分析的思路 根据对其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将环境风险评价有机的融合进安全风险评价的过程中,以保证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相统一,从而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安全风险评价工作主要分为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提出对策措施,做出评价结论共5个阶段。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主要分为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计算与评价,风险管理,风险评价结论5个阶段。

安全风险评价中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与环境风险评价中的风险识别目的相通,均根据所评价的设备、设施或场所的地理、气象条件、工程建设方案、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等,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发生事故发生的原因。

安全风险评价中的划分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方法与环境风险评价中的源项分析目的相通,均为确定通过将一个工厂或工程项目的大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识别其中哪些物质、装置或者具有潜在的危险来源,判断其危险类型,了解发生事故的概率,确定毒物释放量及其转移途径等。

安全风险评价中的定性定量分析与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后果计算、风险计算与环境风险评价目的相通,均为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但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注意关注的对象除了厂界内及附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应加入厂界外环境、生态和人群影响程度。

安全风险评价中的安全对策措施和环境风险评价中的风险管理目的相通,均为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应采取的工程技术对策措施和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包括应急救援预案。

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相容性评价的新思路,详见图1。

3.3 相容性分析的结论 现阶段对于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作为项目前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我国的风险评价水平还比较初级,大多数评价报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并不强。现实工作中,由于缺乏对二者相容性清晰的认识,工作人员很容易将两类风险报告混淆。正确理解和掌握两类风险评价的相关性,对于正确理解、认识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突出各自评价工作的重点和有效提高两类评价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与措施等方面浅述了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风险评价的相容性,通过对二者相容性分析,将环境风险评价有效地融入安全风险评价,通过对两类风险评价的相关性研究,不仅能够补充和完善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促进安全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其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能促进安全评价水平的提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4 结论

综上所述,两类风险评价在评价的内容、程序、方法上既有相关性,又有差异性。通过对两类评价间相关性及差异性的分析,提出将环境风险评价融入安全风险评价的工作思路。将环境风险评价融入安全风险评价,既有利于提高了安全风险评价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又有利于促进安全风险评价水平提高,实现社会、环境、经济间的协同发展,并最终实现在风险环境下的风险源的本质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东,赵朝成,赵东风.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在评价目的上的相关性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9):32-33,53.

[2]胡二邦,姚仁太,任智强,等.环境风险评价浅论[J].辐射防护通讯,2004,24(1):20-26.

[3]HJ/T2.1-9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S].

[4]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局.安全评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5]龚理涛,齐惠莲.化工环境风险评价[J].化学工程师,1997(6):37-40.

[6]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482.

第2篇:安全风险评价报告范文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计算和评价、风险管理几个部分,通常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要求,会有比较规范的环境风险评价内容的架构,但在评价的具体细节上容易存在概念上的混淆、评价等级不明确、预测内容欠缺等问题。针对日常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思路谈一些个人看法。

1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1.1概念模糊《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附录A中规范了有毒物质、易燃物质、爆炸性物质名称,建设项目涉及有毒物质、易燃物质、爆炸性物质的,应根据规范要求确定评价等级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工作,而问题却往往出现在不涉及有毒物质、易燃物质、爆炸性物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另一方面,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例如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扩散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体中扩散的影响及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等。在实践工作中也存在将热辐射强度防护距离、爆炸的冲击波损害半径、爆炸安全防护距离等预测内容作为环境风险重点内容的情况,出现上诉问题的根本在于把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评价概念混淆。

1.2评价等级不明确环境风险评价分为一级评价和二级评价,一级评价要求有定量的预测,给出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二级评价的内容相对定性化,不要求后果计算和风险计算。在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初期,应根据物质危险性识别、重大危险源识别以及环境敏感地区的判定明确评价等级,明确评价等级将为后续的评价工作展开清晰的思路,有利于评价工作的层层深入,同时在报告的评审和自查的过程也确定了标准依据,使其评价结论更为客观可信。

1.3预测结果忽略影响范围和程度以某电厂环境风险评价为例,其环境风险预测计算结果为“事故状态下,煤气泄漏对周围近距离环境有一定影响,其最大地面浓度出现距离为距离排放源176m处,浓度达到5.816mg/m3。”该电厂环境风险预测结果核算出有毒有害物质事故泄漏大气扩散最大落地浓度,有量化的影响结果,却忽略了有毒有害物质事故泄漏的影响范围和明确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致使最终的环境风险评价结论论据不足。就上例中电厂环境风险有毒有害物质大气扩散预测来分析:有毒有害物质预测最大落地浓度值应与背景值叠加后与环境空气质量相应标准对照,给出超标或者不超标,以及超标程度的结论;在无背景值叠加条件或无相应该类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时,也可以考虑将有毒有害物质预测最大落地浓度值与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值对照说明其影响程度。

1.险计算和评价有偏差遗漏风险计算的内容,直接根据后果计算的结果给出环境风险评价结论的情况比较常见。根据规范要求,环境风险评价结论应以风险计算结果即项目最大可信灾害事故风险值Rmax与同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的比较值判定,确定该项目风险水平是否可以接受、项目的建设是否可以接受的结论。后果计算的结果只是一个量化的事故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而最终环境风险的结论必须是明确的回答该项目是否可以接受的直观结论,将后果计算结果作为环境风险评价结论显然是有偏差的。源项分析和后果计算为风险计算提供了技术参数,同时项目安全评价报告中部分数据也可为风险计算所用,核算项目各功能单元的最大可信事故风险值,筛选出最大的风险值,通过与同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值的比较,给出环境风险评价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才是有理有据,明确回答问题的专业性结论。

第3篇:安全风险评价报告范文

实现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是航空公司获取最佳安全绩效,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系统效能和资源利用率的重大管理举措。春秋航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了SMS和SeM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航空公司,涵盖了SMS四大支柱和SeMS四个子体系的十大安全管理机制,包括安全责任、目标控制、安全信息、风险管理、规章建设、监督审核、安全教育、系统评价、安全绩效和应急救援等机制,初步实现了安全与安保活动统筹兼顾,达到了六个“统一”。

解决投入比重问题,强化绩效落实基础

安全投入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不仅是成本,更是效益。春秋航虽然低成本运行,但在安全投入上绝不打折扣,不仅有利于安全保障的优先投入,还有利于安全提升的重点投入。春秋航在民航局每年组织进行的民航企业安全保障财务考核(包括安全保障能力指标、安全保障程度指标、企业诚信指标)中,截至2012年已连续4年在42家公司中得分排名前三。

在设施设备和技术方面,春秋航投资2个多亿建设模拟机培训中心,占地30亩,一期建设6个模拟机机位,可满足150架机队训练,将于2014年8月投入使用;投资近5亿用于维修机库的土地规划、机库建筑及购买设备;41架飞机中34架装有无线QAR(今后引进的飞机皆有);具备CAT II类、RNP APRH、CDFA和RNAV-5运行资质;投入400多万元用于EFB;自主开发FOC系统、MIS系统、飞行准备系统、安全质量管理网、离港系统、智慧客舱、智慧地服等,其中14个安全生产用电子系统获得了专利申请。

春秋航在2013年安全生产专业人员培养、能力保持和素质提高的投入达4千2百多万元。同时,对核心队伍的安全奖励达4千余万元,安全教育与宣传活动投入60多万元,对安全绩效的改进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解决责任资质问题,强化绩效核心功能

春秋航建立了安全责任清单和资质评价机制,制定了与安全绩效管理机制相匹配的差错标准/偏差标准(包括飞行类/维修类/运控类/客舱类/空防类/地服类/危险品类/车辆类/食品类/信息安全类10大类差错和安全管理类/规章文件类/资质管理类/业务管理类/行政管理类5大类偏差),安全重大事宜挂牌督办制度、安全生产奖惩规定、安全绩效积分测评规定(包括结果型、行为型/过程型、任务型三大类80多项),结合年度安全目标,通过可测量形式,对安全责任点进行“过程必控制、绩效必量化、问题必明确、责任必落实”。

春秋航已连续8年完成了局方下发的安全指标,近3年来万小时严重差错率连续下降达10%以上,年度确定的重点安全工作任务完成率达83%以上。

解决信息平台问题,强化绩效系统监测

2012年初,经过充分调研、评估,本着“功能齐全、系统规范、重点突出、实用好用、易于扩展”的原则,春秋航自行设计与开发了一个统一涵盖SMS和SeMS要素、包括10大安全机制的电子化安全质量管理网(SQM)。SQM分为4个系统模块: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输出与反馈、其他辅助,包括18个一级功能和85个二级功能。形成了一个系统化、过程化、数据化的事前风险防范、事中过程控制、事后纠正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电子化平台,具有数据信息整合、数据监测分析、发现问题、制定措施与执行、持续监测分析、综合评价和共享的功能,为安全管理改进提供数据分析、过程控制、系统评价的支持。并涵盖10项安全管理机制,融入了“管理制度流程化、责任控制透明化、操作方法规范化、表单记录结构化、不同模块关联化、数据分析自动化、绩效监控系统化”的现代安全管理理念。

解决目标控制问题,强化绩效导向控制

安全目标是衡量公司安全管理绩效水平的评价标准。春秋航以安全目标为导向,设置结果型、任务型/行为型安全目标,明确安全工作方向,建立了纵向“公司目标部门指标过程指标(行为指标)”的目标分解和横向“制定实施控制改进”的目标实现双循环机制,并与规程、风险管理实现了关联。

解决风险落地问题,强化绩效关注区域

风险管理是SMS的核心,也是安全管理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关键。建立“公司风险评估专家小组部门风险管理小组”两级风险管理专业队伍;每年至少梳理一次风险管理过程库(危险源库);将危险源的风险属性、事件调查的原因、监督审核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统一;针对不同项目制定风险管理方案,针对组织变更、规章变化、新开基地/航线、新项目/产品(如CATII,RNP、服务项目变化等)运行、安全水平波动、运行条件/环境变化等情况,及时启动风险管理,并风险通告或预警。

通过安全数据分析,确定了春秋航2013年存在的五大类主要风险,包括飞行安全类风险(包括人为因素和意外安全)、运行保障类风险(包括机械故障、运行控制、地面运行保障、食品安全)、客舱安全类风险、空防安全类风险、安全类风险,并统计分析出各类风险的主要风险因素(见图1)。

透过数据看管理风险,表现为执行不力、制度不全、质量不高的风险,具体为“四多、三低、两难”(见图2):工作落实问题多、规章标准问题多、资质与培训问题多、违章违纪问题多;重要安全任务完成率低、纠正预防/风险控制措施有效率低、各类安全活动参与率低;关键岗位人员资质能力监督难,飞机维修管理质量监督难。

解决监控重点问题,强化绩效过程控制

安全监督审核是保证SMS与SeMS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春秋航以安全监督审核为利器,建立三级监督审核机制,聘任了48名公司专兼职安全监察员/审核员,实施主任监察员/审核员负责制,按不同专业划分14项授权项目,并予以“两个独立、两个参与、两个建议”的权力。针对安全监督审核的关键区域,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如定期抽查CVR、网络监测等),开展全面(被监督审核部门包括安监部、保卫部)、日常、专项的安全监督审核(如危险品运输、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等),对于发现问题采取“五必须”原则(须调查、须结论、须措施、须验证、须效果),确保纠正预防措施落实到位,较好地发挥了系统和过程监督的作用。

解决数据评价问题,强化绩效测量标准

安全信息收集与分析是一个发挥安全信息价值的动态过程,便于管理者全面掌握信息进行客观决策。春秋航以安全信息为驱动,拓展信息报告途径,如24小时值班手机、微信端口报告、MIS(维修信息系统)信息共享等;扩展信息收集范围,如安全隐患/危险、安全建议/投诉、信息安全、食品安全、QAR数据、事件调查等;推行安全信息主动报告减免、奖励和规章约束,促使信息质量和数量大幅提升;开展各类安全信息专项分析、月/季/年分析等,对发现的运行过程缺陷、程序漏洞、违章行为、管理不足等问题,及时提出安全建议和改进要求。

第4篇:安全风险评价报告范文

关键词:石油化工;安全评价;教学改革

《石油化工安全评价》课程(以下简称《安全评价》)是我校面向油气储运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应用型专业课,旨在使学生更多地学习和了解安全评价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石油化工领域安全评价方法的应用和评价报告的编写。该课程综合性较强,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对修读学生及授课教师均提出了较高要求。

1 《安全评价》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1.1 课程内容繁杂

《安全评价》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传统的系统安全工程理论、安全评价标准(依据)以及石化生产中生产工艺、设备、物质危险性分析技术等,学生难以在较短的学时内全面掌握课程内容。

1.2 适用教材缺乏

多数现有教材中理论与实践知识联系不够紧密,且行业涉及面广,内容略显枯燥,难以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降低了学习兴趣。

1.3 教学方法单一

课程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偏重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不足,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1.4 教师实践经验欠缺

授课教师在博士(硕士)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缺少从事工程项目评价的实践经历,在授课过程中难以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2.1 案例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在《安全评价》课程教学中,案例分析是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一种方式,其综合应用形式包括:

(1)学习安全评价报告实例,了解各类评价方法的应用过程和评价报告的编制方法。(2)通过图片、视频、文字及口述等方式,将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和思考,并掌握安全评价基本方法和原理。(3)设计课外练习,指导学生对所处生活环境(如宿舍、食堂、教室或实验室)进行安全评价和分析,在应用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系统工程思维方法。

2.2 SAFETI软件在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SAFETI软件是挪威船级社(DNV)在开发的一套适用于石化行业的定量风险分析工具,应用广泛。利用SAFETI软件强大的分析计算功能和可视化图表来辅助《石油化工安全评价》课程案例教学,可弥补目前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SAFETI软件包括PHAST、LEAK和PHAST RISK三个模块,可分别进行后果计算、失效频率分析和风险计算,这也是《安全评价》课程教学的重、难点。通过软件的演示和应用,学生更容易理解事故频率(概率)、后果和风险等概念及其分析计算过程,进而加强对定量评价方法的掌握,增加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3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拓展

利用SAFETI软件较好的可视化图表功能,我们对安全评价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在课程教学中增加“石化企业选址”、“安全容量与区域规划”、“土地使用决策”、“危化品运输路径选择和优化”等议题,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和讨论,并应用SAFETI软件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3 案例教学应用实例

为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我们选取实际可能发生的情景案例进行教学。其中一个案例以危化品道路运输为背景,假设一辆装载20 t液态乙烯槽车在行经某路段时发生侧翻(或追尾)事故,造成储罐内乙烯缓慢泄漏,具有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风险。此案例要求学生分析道路运输危化品的危险性,讨论可移动危险源与固定危险源的不同,并通过SAFETI软件模拟和计算该槽车对沿线产生的事故风险。在实例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事故模型及相关参数,包括事故地点及周边环境、乙烯的理化参数、液化气体泄漏扩散模式、事故发生频率(与道路状况等因素相关)等信息,确定影响风险计算的基本要素。

在SAFETI软件中输入已设置的模型参数,可以得到有关乙烯扩散浓度变化、燃烧热辐射分布、爆炸冲击波超压影响范围以及个人风险、社会风险等图表。通过对得到的报告和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风险计算要素,理解安全评价分析过程及其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也可以锻炼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

《安全评价》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将SAFETI软件引入课堂教学,增加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和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应用案例教学法等手段,有助于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特别是能够提高“定量风险评价”内容的教学效果;(2)在案例教学中应用模拟分析软件,可以使学生充分熟悉安全评价的整个过程和方法的具体应用,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对本课程及安全评价本身重要性的认识;(3)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SAFETI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建模过程,有助于拓展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职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刘辉,邹继颖.《安全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化学学院学报,2013(08):100-102.

[2]郭亚芳.《安全评价》课程教学效果提高途径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3(10):200.

[3]曾向农,石昌智.《安全评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6):249-250.

[4]葛秀坤,邵辉,赵庆贤等.安全评价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G].2010(沈阳)国际安全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557-559.

[5]侯黎黎,张亚坤.高职安全评价技术课程改革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65-67.

第5篇:安全风险评价报告范文

关键词:危险源;风险评价;控制

一、风险的辨识、评价及控制

(一)危险源的识别

危险源的确定一般考虑因素有:一是容易发生重大人身、设备、环境危害等;二是作业环境不良,事故发生率高;三是具有一定的事故频率和严重度、作业密度高和潜在危险性大。钻井施工中最常见的危险源有:施工生产用电、民用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特种设备作业现场、有毒有害气体、高空作业、滑坡、塌方危险地质段、重点防火防爆区域等。只有对危险源的识别和确定准确,才能有效地制定针对危险场所采取的相应的技术措施和防护方法。危险源一经确定,就必须纳入控制管理范围及时传达到施工作业区的每位工作人员,现场人员要高度重视本区域安全动态,危险源若发生变化,尤其是升级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身安全。

(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内容

1.全员危险源辨识调查表法初始评价,是对生产性作业活动危害性的初步调查辨识评价和对生产场所、设施及工艺操作安全现状的符合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2.系统安全检查表符合性评价,主要是对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查找不符合项的偏离状况。

3.一般作业活动危害性评价,列举作业活动的清单为基本输入事件进行风险评价。

4.设备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评价,设备与设施故障(失常)状态下的危害,采用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方法进行危害的辨识与评价。

5.对生产工艺的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评价,主要是对涉及流量、温度、压力、反应单元、操作性、安全保护装置等产生偏差(风险)的单元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分析方法。

6.对工作场所职业健康危害性评价,就是对一切涉及职业健康有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如尘、毒、噪声、高低温、射线危害按国家有关分级标准评价。

7.对典型风险的附加评价,主要是针对具有火灾爆炸风险的单元进行评价。

二、钻井现场风险管控的实施成果

(一)克拉玛依钻井公司按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内容

1.对生产过程中设备搬迁、安装井架底座、安装井架主体及附件、穿大绳作业、绞车、转盘就位、起升井架、钻台、机房、泵房设备安装、钻井液循环罐及固控设备安装、安装电气设备、设施、装置、一开钻进、下表层套管和固井、安装井口、试压、二开及各次开钻高压试运转、钻进、提下钻、换钻头、测井、下套管、固井、侯凝、拆井口、甩钻具、拆卸设备整个作业流程存在的各类危险因素进行辨识以及可能导致的各类事故,对危险等级进行评价,划分了5个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控制措施,等级越高,制定的控制措施越严格。2.对装置运行过程中辨识出顿钻、碰天车、单耳环、水龙头脱钩、检修、保养设备时设备意外启动、工具打击伤害、铁屑飞溅、安装、更换防喷器摔伤、碰伤、压伤、柴油机加水摔伤、发电机加水触电、更换冲管摔伤、憋爆水龙带、油罐泄露、着火、井喷失控等各类危险源。3.重大危险源辨识出:井喷失控、H2S中毒、火灾爆炸、交通事故、井架倾覆、人员伤害、设备事故、锅炉爆炸、碰天车、卡钻、顿钻、单耳环、重大环境污染、重大自然灾害等事故。

(二)对危险源进行登记,建立清单,制定保证措施,编制专项控制措施

(三)对锅炉、气瓶、高压循环管汇、悬臂吊特种设备建立了特种设备管理台账、安全管理制度和设备操作规程

制定了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特种设备采购、安装、注册登记、日常维护保养、隐患排查治理、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管理、定期检验、停用报废、安全技术档案管理。

制定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及特种设备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

明确了特种设备操作工艺参数如最高工作压力、最高或者最低工作温度、最大起重量、介质等。

特种设备运行中应重点检查的项目和部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和纠正预防措施,以及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措施和报告程序等。

特种设备停用及日常维护保养方法。

(四)危险作业许可票

对动火、动土、高处作业、吊装作业、维修作业、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实行严格的许可票管理,对起、放井架,各次开钻、钻开油气层实行许可管理。

(五)应急管理

对识别出的人身伤害、井喷及井喷失控、硫化氢中毒、火灾、爆炸、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制定了应急预案,明确了信息报告和接警、预警条件、预警程序、预警职责、现场报警程序、方式和内容,相关部门应急通讯联络方式,信息报送以及向外求援方式等,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现场恢复。

(六)隐患排查

全员按照属地管理的职责,对设备的操作、维护、环境的整洁,对工艺流程作业潜在的风险进行全员、全过程的识别,钻井公司编制了钻井队危险(危害)因素及重大危险(危害)因素识别清单,并对应制定了控制措施;钻井公司每个季度进行一次综合大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通报,并监督井队及时整改,消除事故隐患;对于上级部门检查出的问题,各井队认真逐项消项整改;对于现场反映的问题,质量安全环保科及时下达风险预警单督促相关部门积极解决。

三、结束语

通过全员、全过程、各部门认真排查隐患,井队员工认真执行现场风险控制措施,HSE监理加强现场监督,克拉玛依钻井公司通过综合治理、消除隐患的总体防控措施下,有效遏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钻井L险管控水平,促进了钻井生产安全、平稳、高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第6篇:安全风险评价报告范文

Abstract: Offshore oil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industries which have the largest HSE risks in the worl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echnological content, difficult in construction, poor working environment, small space, far away from the land and difficult in rescue and evacua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control HSE risk in offshore oil development, and we should carefully study the HSE risk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strengthen the HS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direct offshore operation. It is important to constantly sound the HSE management body and personnel evidence work,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ject source, strictly comply with the design review, test and license system,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in laws, regulations and operation skills, pay attention to the HSE "three while" management of sea facilities, make more implementation efforts in "two special" regulation, establish perfect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take walkthrough in multiple forms, improve full staffs' HSE risk consciousness and emergency risk aversion skills, and ensure the improving of HSE performance in offshore oil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关键词:涉海石油开发;HSE风险;分析;消减;应急管理;HSE管理绩效

Key words: offshore oil development;HSE risks;analysis;reduce;emergency management;HS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171-03

0 引言

由于涉海油气生产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开采过程中往往带来灾难性后果。1988年,英国的阿尔法钻井平台发生连环大爆炸,导致167人死亡,成为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一起钻井平台事故。1979年11月,石油部“渤海二号”钻井船在井位迁移拖航中翻沉,导致72人死亡,成为石油系统建国以来最重大的死亡事故,也是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历史上少见的事故。2003年渤海钻井总公司“10.27”滩海探井通井路交通事故,导致19人落入大海身亡。石油开发中心目前共管理着四个涉海区块:垦东12、青东5、青东12和老178,其中垦东12为续建产能区块、青东5为建设阶段、青东12和老178为滚动勘探试采区块。为提高涉海石油开发的HSE管理绩效水平,笔者分析了涉海发HSE风险,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管理对策。

1 HSE风险分析

1.1 人员与设备高度集中 各种设备,工作人员极其活动,生产均集中在海洋石油生产平台或海油陆采平台上。

1.2 自然环境恶劣 不确定的海洋环境对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安全有极大的影响,甚至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1.3 危险性高 涉海石油作业所生产的石油、天然气,具有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极易发生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

1.4 地质条件复杂 涉海油气田所遇到的地质条件是很复杂的,极易发生各种井下工程事故。

1.5 救援及逃生困难 涉海石油生产设施一般远离陆地,孤立于海上,一旦发生事故,很难迅速得到外援,施救困难,极易升级为恶性事件。

1.6 施工难度大 涉海石油生产面临的海况、气象、地理、地貌及地下情况均较为复杂,决定了涉海石油生产设施具有建造成本高、施工难度大的特点。

1.7 涉海环境保护要求高 井喷、管线穿孔及其它事故,极易发生原油泄漏,造成重大海洋污染事故。

1.8 海上及滩海陆岸HSE隐患治理任务艰巨 海底管线、海底电缆、平台及其工艺流程等海上生产设施依然存在一些隐患,急需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滩海陆岸应急设施配备不足,与《海洋石油作业安全管理细则》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滩海陆岸钻井定额不足,导致部分钻井施工单位的安全设施配备不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受内港池水深和桩西锚地泥质的影响,部分船舶避风难度较大,船舶避风存在安全隐患。海上施工管理统筹协调不够,加大了海上施工安全风险。近年来,海上每年都要发生海底管道和电缆挂断事故,特别是2009年发生的海管断裂事故,最近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给海上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 消减HSE风险的管理对策

2.1 建立健全HSE管理机构,做好人员取证工作 石油生产属高风险开发方式,一旦疏忽便会造成重大事故,按照HSE体系管理要求,中心建立健全HSE管理机构,设立了安全环保部和安全环保监督站,2007年通过了北京中油健康安全环境认证中心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体系认证。目前中心共配备专职HSE管理人员30名,其中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15名,另外外聘安全专家2名。中心有涉海生产人员共426人,其中29人持海上安全管理人员资格证书,426人通过了“海上四小证”的培训,22人取得了“海上油气消防”安全资格证书,海上从事人员持证率达到了100%。

2.2 从项目源头抓起,严格遵守设计审查及检验发证制度 中心海上石油设施的设计建设、竣工验收严格遵守《海洋石油建设项目生产设施设计审查与安全竣工验收实施细则》。垦东12、垦东123、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的设计、建造全过程均由胜利监理、海监中心进行监督检验。青东12试采平台、青东5-2试采平台和老178平台均由船级社进行检验发证工作。中心海上设备年检定检工作由海检中心负责,按检验计划运行,确保海上设备、关键装置运行状态良好可靠。

2.3 加强全员法律法规及操作技能培训 我们组织相关部门将涉海生产的法律法规进行汇编,与局安全环保处下发的涉海相关标准一起下发到各涉海部门和管理区,认真组织进行学习,提高涉海管理人员执行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意识,确保在工作中贯彻到位,执行到位。人力资源部和各涉海管理区把提高员工HSE操作技能作为保障海上生产的重点工作来抓,利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方式和严格的考核淘汰制度来提高涉海生产人员的HSE综合素质。

2.4 抓好海上HSE “三同时”管理

2.4.1 我们认真抓好海上HSE “三同时”工作,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办理批准手续,确保项目建设合法运行。一是垦东12区块产能建设项目的安全预评价报告由石油行业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评审中心组织进行了审查并备案。安全竣工验收根据工程进度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进行了建设项目安全竣工验收评价报告的评审并开展了安全竣工验收工作,取得了国家海油安办石化分部的批复文件。二期工程进行了建设项目安全竣工验收评价报告的评审并开展了安全竣工验收工作,及时取得了石化分部的批复文件。二是垦东12区块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分三期进行了编制和评审,东营市海洋于渔业局分别于下发了该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垦东123产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及时完成了评审取得了东营市海洋于渔业局的批复。

2.4.2 青东5新区产能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进行编制,于2010年9月21日通过了由东营市海洋渔业局组织进行的专家评审,东营市海洋渔业局于2010年10月19日下发批复。安全预评价报告由胜利油田安全环保评价中心进行编制,于2010年11份通过了石油行业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评审中心组织的专家评审,已完成上报备案手续。职业健康评价报告委托胜利油田职业健康评价中心进行编制,于2011年5月完成山东卫生厅审查备案。为了使青东5产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在工程进入试生产阶段时能顺利完成,中心与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签订了青东5海洋环境监测合同,对青东5产能项目建设阶段、后期试生产阶段的海洋环境进行监测,使青东5项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青东12平台属勘探井组,总井数3口,2口油井作业完毕,1口弃井,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10年7月6日取得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批复。因水深等自然条件限制,还未找到合适的测试生产方式,暂时关井。

2.4.3 老178区块于2010年9月移交中心进行作业试油,总井数8口,生产井6口,弃井2口。安全预评价报告于2011年7月进行了专家评审,批复正在办理中。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于2011年1月12日取得了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批复文件。

2.5 加强涉海直接作业环节管理,加大“两特”规定执行力度 坚持“谁签批、谁负责”原则要求,加强直接作业环节HSE管理,规范涉海工业动火、临时用电、交叉作业、检电等环节的票证审批手续,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制定HSE措施,做到了重大施工现场HSE监督人员不到位不施工,HSE措施不落实不施工,达不到HSE施工条件不施工。中心要求各级领导严格执行“两特”的相关规定,今年4月21日老178平台投产和几次恶劣天气,中心领导带头到生产一线组织协调投产和落实应急准备情况,极大的提高了现场HSE管理水平,确保特殊时段、特殊天气海上石油生产的顺利运行。

3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3.1 及时修订HSE应急预案 2011年按照17号令要求对《石油开发中心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新版预案针对海上防井喷失控、防台风(风暴潮)、极端灾害气候防范等内容,立足现场实际、细化职责、强化落实,建立起各管理区、中心直属各单位应急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保障全面工作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抓,形成各级联动,层层负责。

3.2 完善管理体系,优化保障措施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HSE预案体系建设目标,建立了相应的HSE应急预案体系,及时建立相应组织,完善应急措施,落实专项经费、专用设施、设备;形成了以中心为“点”,延伸“线”至各管理区(项目部),“面”推至直属各单位的“点、线、面”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2011年开发中心将老178井组以及垦东12岛纳入油田溢油应急计划的应急范围,成立了二级溢油处置领导小组,与油田内外相关专业溢油处置应急队伍建立联动机制,配备了消油剂、吸油毡及围油栏等应急处置物资。

3.3 强化应急演练,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涉海单位根据生产特点,每月开展一次防井喷失控、防台风(风暴潮)、防极端灾害气候等内容的应急演练,针对蓬莱19-3事故,在老178海域组织了专门的溢油应急演习,从预案学习、功能演练、现场演习到讲评总结,对应急预案进行实战检验,对人员进行实战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应急避险能力。

4 结束语

我们把控制涉海石油开发HSE风险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认真研究生产过程中的HSE风险,加强涉海直接作业环节HSE风险管理。不断健全完善HSE管理机构,做好人员取证工作,从项目源头抓起,严格遵守设计审查及检验发证制度,加强全员法律法规及操作技能培训,抓好海上设施HSE “三同时”管理,加大“两特”规定执行力度,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演练,提高全员HSE风险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确保涉海石油开发的管理HSE绩效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海洋石油安全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4号.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2]海洋石油安全管理细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

25号.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

[3]海上石油天然气生产设施检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令第4号.1990年10月5日起施行.

[4]中国石化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中国石化安〔2005〕651号.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5]SY/T6044-2004.海上石油作业安全应急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年7月3日批准.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

[6]SY6433-1999.浅海石油作业安全应急计划编制要求.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1999年9月14日批准.自2000年4月1日

第7篇:安全风险评价报告范文

重大危险源监管的实施

根据《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英国负责重大危险源监管的机构主要有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局、环境保护部及地方政府。依据危险性和数量,《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将重大危险源分为高危和低危两个等级;并将设施分为低危险性和高危险性两类。

危险物质的品种和数量标准

《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附录1的第2部分,对氨、氯、氢气、甲醇、光气等30种化学品及其衍生物列出了低限值和高限值,其中部分品种与我国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比较如表1所示。

对未列出的化学品,《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附录1的第3部分,根据其毒性、物理危险性、环境危害性给出了低限值和高限值。《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附录1的第2部分,还提出了对多个品种限量标准的计算方法。

重大危险源安全责任的主体

《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体现了“谁制造风险,谁负责”的原则,企业是责任主体,凡是被列入高、低危险性设施的企业,必须落实《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的各项要求,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编制重大事故预防策略文件,开展定期评估审查;及时向主管部门通报企业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信息;企业更改设施或设施中的装置、工艺或者危险物质性质、数量时,应在变更前进行审查,必要时形成安全报告,通报主管部门;对事故情况及相关信息进行通报。

依据《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英国高危险性设施除符合上述4项要求外,还需承担更多责任:一是安全报告。在新设施建设、投产前,企业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向主管部门提交安全报告,经审查同意后方可开工。安全报告至少每5年更新一次,应包括设施所处的环境;装置情况;风险辨识及最严重事故情况;事故防范措施等内容。二是应急预案。企业必须在设施运行前,通过与设施工作人员、行政机构、应急和卫生主管部门协商,编制现场应急预案;同时应咨询地方主管部门,并向其提供必要的信息,便于其编制场外应急预案。三是向公众提供足够、及时的应急、警告信息,包括企业基本情况。

对高风险领域的监管

英国《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把管理重大危险源风险的法律责任移交给企业,政府部门则集中精力,对高风险设施进行强化监管。

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局的责任为:审查企业提交的安全报告和通报;建立检查方案,对高危险性设施每一年至少进行一次现场检查,并编制检查报告;指导地方政府编制场外应急预案。

地方政府的责任为:场外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查、修订和演练,向公众有关企业的安全信息。

新建化工企业安全审查严格

在英国,新建化工企业尤其是涉及高、低危险性设施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准入门槛很高。根据《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新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从选址规划开始,建设单位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环境评估和事故模拟,并将评估、模拟结果上报城市规划部门审批。城市规划部门在审批之前,要征求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局的意见,并结合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局出具的意见,综合平衡各种情况后作出审批决定。从实际结果看,近年来英国几乎没有新建大型化工企业。

建立事故及险情报告、统计制度

根据《1974年职业健康安全法案》和《1995年报告伤病和危险事故条例》(RIDDOR),英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事故报告程序。根据《报告伤病和危险事故条例》,事故分为伤害、疾病和险情三类。对于重大事故,必须立即通过电话或网络上报,并在15天内提交文字报告;对于造成7天以上工时损失的事故,要在15天内通过网络提交报表;对于职业病和部分事故险情也需要网络提交报表。

启示与建议

确立企业自律、行业指导、政府监管的顶层设计原则

从立法上,应进一步明确企业的责任。按照“谁制造风险、谁负责”原则,企业承担风险管理的法律责任,必须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有关标准,全面开展风险评估,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国家负责建立职业安全健康法规体系,明确政府部门、企业的职责;政府部门负责对企业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执法监管。

英国企业的自律程度很高。如:罗宾逊兄弟化工公司成立于1869年,是一家杀虫剂和医药中间体的化工生产企业。该企业能定期向安全监管机构报告企业情况;主动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评估安全隐患;建立包括过程安全管理、事件报告、风险管控等安全管理体系。

加强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安全监管

英国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现了分危险等级管理的思路,突出了重点品种、数量、重要危险设施,对重大事故予以重罚。对此,建议我国加强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安监部门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形成具有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危化品监管体系。

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局对低危险等级企业提交的安全报告进行符合性审核,对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检查,并对重点企业的安全报告开展收费审查;加大安全生产违法处罚的力度。对发生事故或严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除了给予经济重罚外,还会明确犯罪情节,纳入刑罚。

加强危化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

针对我国目前情况,建议加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执行力度,加强对高风险重大危险源监管。对危险性大或者量特别大的重大危险源,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对监控手段、安全评价报告、应急预案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同时,指导中介机构开展重大危险源评估分级,发挥中介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

建议对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并吸收英国重大危险源管理经验,对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进行修订。同时,建议我国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将所有行业领域重大危险源纳入该条例的范畴,特别应明确将城市新建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的内容,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审批。

在企业全面推行风险辨识机制

利用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达标建设的契机,指导企业将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贯穿到整个企业日常运行管理制度中去,并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英国罗宾逊兄弟化工公司,将风险辨识意识体现在作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公司在作业前,均会进行风险辨识,明确各项风险,制定控制方案,确定参与人员的岗位职责。

加强我国安全监管队伍的执法专业水平建设

英国安全监管人员,特别是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局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运用科技手段的能力、专业支撑水平,要高于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与英国相比,我国的安全监管队伍特别是危化品安监力量和专业性明显不足。因此,建议我国建立专业化的危化品安监队伍,提高专业准入门槛,尝试改革危化品安监人事录用、考核、管理机制,采用聘用制多途径补充队伍力量;加大专业培训力度,通过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安全科技研发、建立各行业专家库等方式,使每位安监人员都能掌握风险管理等重要工具手段,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安监队伍。

发挥安全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建议制定安全评价机构的定期审查管理制度,加强对安全评价报告等内容的抽检、审核力度,杜绝技术含量低、模板化的报告,同时设立中介机构淘汰机制。

第8篇:安全风险评价报告范文

摘 要 文章通过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COSO报告的比较,总结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目前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个人建议。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外部审计 评价制度

一、引言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上述有关部门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而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法制化体系已初步形成,中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决定性成果。本文拟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COSO报告之比较,分析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异同,对我国内部控制建设情况进行总结,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COSO报告之比较分析

1.内部控制的认识比较

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设计并实施的,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一过程,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是与管理过程融合在一起的,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只是这个“动态过程”中某个时点上的一种状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2.内部控制的目标比较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为实现以下三类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适用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为应对未来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新COSO报告又增加了战略目标。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旨在实现以下五类目标:企业战略;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完整;资产安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可知,《基本规范》借鉴了COSO报告的目标,同时考虑到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比重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国情,增加了资产安全目标,这是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对COSO报告的补充。

3.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比较

COSO报告认为,为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五个要素的支持: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及监督。新COSO报告包含了八个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但同时进行了充实和丰富,在内容上体现了新COSO报告风险管理的八要素框架的实质,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日益融合、风险导向成为内部控制未来发展方向的趋势。

4.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比较

在COSO报告下,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负主要责任,不但要向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报告,还要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对外内部控制报告。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主体的责任分别进行规定: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在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主要是管理层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却强调了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责任,而且更加明确地规定各责任主体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使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责任分工更加明确。

5.内部控制的外部审计比较

在COSO报告下,审计师要在审计财务报表的同时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既要评价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又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在我国,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应当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可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COSO 报告都强制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外部审计。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建议

《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主要是在借鉴COSO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完善后形成的。《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只规定了中国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目标、框架及主要控制环节和相应核心控制点,如何从宏观上有效地促进并引导企业提高内控水平,还必须建立一系列规范统一、具体明确、简明实用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借以督促企业尽快务实地建立健全并持续改进内部控制制度。但至目前,如何建立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理论与实务界仍有诸多不同的看法。

本人认为应由证监会出台统一的内部控制指引,与《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相配合,以统一内部控制相关概念界定、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内部控制评价要素等。这些制度的协调统一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运行的基础。在统一明确的制度指引下,上市公司能够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合理规避经营风险,保证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尽快统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和注册会计师核实评价制度,降低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合理保证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建议借鉴美国的经验,将核实评价的范围限定为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

参考文献:

[1]COSO.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文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安全风险评价报告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51-02

1 内部控制评价基础理论体系简介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来自于企业资产安全保证的要求,以及外部监管者对会计信息安全性和真实完整性的要求。内部控制理论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五个发展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标志着内部控制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美国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是第一次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了框架性的阐述。2004年9月,COSO委员会又在《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基础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成为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件。作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内部控制主要致力于财务和经营风险的管理。

内部控制可以被视为一个系统过程,企业要改善内部控制水平,就必然经历内部控制评价这个过程,它通过对设计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进行测试、分析、评价,找出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缺陷和薄弱的环节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

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

1999年,我国立法机关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自此成为了法律要求,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开始起步。以《会计法》为基础,财政部又先后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个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指引。

实际上,直到2002年,受美国安然事件影响,我国才真正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形成法规。2006年,中国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国资委同时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首次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原则提出要求,这是我国在全面风险管理领域首份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式确立。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等五部门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称《规范》)。《规范》首先适用对象即为上市公司,同时也鼓励其他非上市公司积极适用。《规范》的,是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又一次重大的突破,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

2010年,财政部联合证监会、银监会等五部委共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下称:《指引》),《指引》共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18个详细规则,同时还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作为基础性指导性法规。至此,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通例又贴合中国实际,比较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时间表的制定,确保了这一体系的顺利实施。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实施,然后扩大至在国内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最后,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实施。

3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一般是由评价目的、评价主体与客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几个部分组成。

3.1 评价目的

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使企业了解内部控制状况,找出内部控制薄弱环节,提升企业经营的质量;从而对上市公司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促进企业积极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保护投资者权益。

3.2 评价主体和客体

根据《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相关规定,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或其授权机构,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而客体主要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如图1所示。

3.3 评价标准

①完整性。主要指企业根据业务流程需要,主要风险事项都已设置了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还包括对业务流程各主要风险点进行自始至终的控制。

②合理性。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内部控制体系中内部控制流程执行时的合理性,同时还需考虑的是整个内部控制流程在设计、执行时的经济性,即控制要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

③有效性。控制措施执行的有效性是指,一套完善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并发挥其应有作用,从而保障财产安全、保证财务报告的报告质量。评价控制措施执行的有效性是确定每项控制性措施的执行能否有效防范风险。

3.4 评价方法及过程

我们应依据已建立的内部控制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目前方法主要有风险目标导向评价法和详细评价法两种。

①详细评价法。该方法将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标准作为参考,考察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存在性,从而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价。然后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最后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评价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作出总体评价,通过识别出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缺陷,以及评估内部控制目标的风险,来确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②风险基础评价法。该方法首先要识别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风险。然后考察针对这些风险,企业是否已建立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措施,并由此来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最后,评估整个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判断是否构成了实质上的内部控制漏洞,并依此来判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4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①相关责任主体不明确。美国法律对管理层有关内部控制的法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明确要求公司CEO与CFO对上报给SEC的财务报告“完全符合证券交易法,以及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予以保证,并有严格的处罚措施保证法案有效执行。然而在我国法律中,并未明确规定这方面的法律责任。《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年度报告编报规则》等规定并未明确内部控制的制定与运行的负责人,而仅仅强调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对内控运行的督促、监察责任,导致了内部控制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②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一直缺乏有效明确的定义,这就造成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具有可选性,然而评价结果却是固定强制的。这就造成了评价报告具有主观随意性、缺乏客观性,甚至有企业利用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可选性进行财务舞弊。

③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使用率较低。由于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质量较低,也导致了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未引起市场的重视,这就让“更好的内部控制产生更加可靠的财务信息披露”这一理念的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有效实践。投资者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关注度低,内部控制水平高的企业披露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激励不足,资本市场中的内部控制信息出现“逆向选择”的现象,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5 我国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建议

5.1 明确管理层内部控制相关法律责任

通过清晰的责任划分,可以明确管理层有关内部控制的法律责任。首先,借鉴美国经验,明确规定企业CEO和CFO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负有最直接的责任。管理层应该对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执行是否符合企业利益进行评价,是否完整详细的记录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程序。此外,应制定相关法律细化明确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职责。对于未能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的情况,能够依法区分出明确的责任人并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5.2 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

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结论目前多为 “是”或“否”的二项选择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只要企业存在某一项重大控制缺陷,企业内控评价的结果就只能是“否”,严重影响了企业披露控制缺陷的积极性。因此评价结论需要突破简单的二项选择模式,在单一的某项控制缺陷被披露出来后,如果企业其他部分内控评价是有效的,那么该企业的整体评价应该被客观的披露出来而不是简单的以“是”或“否”来定性。

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应该明确不同企业所采取的评价标准,让评价过程具体化、清晰化。使管理层在进行内控评价时有切实可行的参考标准,以此对评价的核心指标进行统一标准的评价。还应对内控缺陷的补救和完善提供参考意见。

5.3 大力推广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使用

为了增强投资者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关注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证监会等行业协会和监管机构应通过指导和宣传,同时提高外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大力推广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使用,使投资者认可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指导作用。通过内部控制信息需求与供给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形成对高质量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需求,让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真正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服务。投资者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重要性,促使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企业更多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也促使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的公司切实有效的完善其内部控制体系,资本市场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和供给就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