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文学范文

初中生文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文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文学

第1篇:初中生文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既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学好文言文呢?笔者根据文言文教学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诵读琅琅上口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很多时候,我和学生都陶醉在书声中,忘记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那优美旋律的朗读声,构成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疏通文义,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重中之重。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准确的翻译文言文,首先必须掌握直译的方法,即要把相对应的实词、虚词译出来,要把省略部分标示出来,要把非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式等一些特殊的文言表达现象,也要掌握清楚。还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文。其次,要按照“留、换、删、调、贯”六字法进行翻译。留,是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是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补,是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删,是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是指把文言句殊的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格的、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在翻译中只有按照这“六字方针”去做,才能把文言文翻译得又快又准。

3.了解一点文言知识

文言文多是单音词。这一点同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词不同。了解了文言文语言的这一特点,对读懂内容大意以至熟读课文都是很有用的。古今词义明显的变化。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中一些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了解这样的特点,了解课文基本内容也会遇到困难。例如,一些词的意义扩大了,像“江”、“河”,文言文中多指“长江”、“黄河”。还有一些词的意义缩小了,像“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在一般仅指金子。然而,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的还是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结合句意和上下文弄懂这样词的意思,无疑对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4.尝试断句分段学习其乐无穷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这几年考试,对文言文的标点又相当重视,我在课堂上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给《桃花源记》标点时,有学生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断句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课文的断句比较,这位学生的断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见学生在用脑思考,自己在琢磨,读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思考独立性,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5.重视课内,拓展课外

初中阶段,对于文言文的检测主要是以课内知识为主,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课内知识的积累。比如,文言实词,应该侧重掌握它的含义,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现象也要下工夫去识记。通假字也应注意,应当记住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对个别可能导致句子误解、误译的虚词应当有所归纳,对文言文常用句式也应当熟悉。只要对课本的知识点做到了“熟”,就不会害怕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了。当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拓展课外,选用一些课外的东西,用来检查一下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那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但是,不必找得太多,因为这些知识点应当都在课本中出现过,充其量只是“知识搬家”而已。这就像你对某个人非常熟悉,那么,不论这个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即使他“搬”了家,你还是可以认出他来。如果你对他并不熟悉,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搬”了家之后,你就不大可能认出他了。所以,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用在课外的阅读上。

第2篇:初中生文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兴趣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来,文言文是难度最大的教学内容,也是令师生都感觉到头疼的问题。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源头解决,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

一、情境激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他们才愿意主动的参与,才愿意跟着老师讲的内容走。所以作为老师,要通过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没有直接引入,而是为学生播放了一首歌曲――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在音乐所创设的优美情境中,学生领略了旋律的优美动听,也了解了歌词的意味深长。在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情境中时,我为学生引入了《水调歌头》这首词,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词的兴趣。

二、想象激趣

初中生的想象力、好奇心、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要想课堂有趣,有效率,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思考文中的内容,引导他们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丰富的画面,让远古的画面映入到学生脑中。若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价古人古文,会变得非常有趣,比如可以改写或者续写古诗文,给古代人物注入现代的思想,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很新颖,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如教沈复的《童趣》时,有一句“鞭数十,驱之别院”,让学生加以想象。学生在质疑中大胆想像,分析讨论得出答案:所谓的“鞭子”应该只是“细树枝”,作者并非要打死癞蛤蟆,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而这一行为或许只是替两只小虫出气罢了,了解这个“鞭”后,幼年的沈复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就跃然纸上了。

三、诵读激趣

文言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朗读是学好文言文最基础的一步,反复读来读去,字词句都能映入到大脑中,虽然没有“活”的语言环境,但是读熟了,对之后内容的理解很有帮助,也能促进学生吸收课堂知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学生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文言文诵读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有很多种文言文朗读的方式可以运用到教学上中,比如师生配对朗读、分组齐读、小组赛读、角色扮演等,形式多种多样才不会让学生丧失兴趣。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学生可以分角色对话,体会人物的性格。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学生可以反复朗读体会洞庭湖,岳阳楼各种情景的胜景,从画面中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感同身受。

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熟记在心,记住的课文越多,就能了解到更多的文言文知识,就能更快地提高文言文的水平。所以,平时应该让学生多朗读课文,由一知十,由十知百,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读著名的文章,这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帮助他们积累文言文字词。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个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而作为老师要帮助学生反复诵读,提高他们语感,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表演激趣

中学生的表现愿望比较强,所以在课堂种,老师可以邀请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演绎文字的内容,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画面感,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精确地掌握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以《石壕吏》为例,我采用模拟情境、上台表演的形式组织教学:请五名学生分别扮演老妪、老翁、两位差吏、文中的“我”。学生生动地再现了历史故事,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添加了对人物性格的独特理解,入木三分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五、结语

以上,我们从情境激趣、想象激趣、诵读激趣、表演激趣四个方面就文言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展开了研究。更多的激发兴趣的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赵春花.探究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6).

[2]李静.扬起兴趣之帆徜徉学习之海――提高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之我见[J].学周刊,2011,(07).

[3]肖建红.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3篇:初中生文学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育;初中生语文学习;学习倦怠

一、引言

关于学习倦怠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致的概念。国外有学者提出学习倦怠是学生对学业持有的一种负面的态度。我国学者杨丽娴等人认为,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感到厌烦,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状态为学习倦怠。总的来讲,学习倦怠就是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感到厌烦,持负面态度的反应。有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倦怠情况虽然不是特别严重,但也需引起足够关注。本文关于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倦怠影响因素从内外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二、影响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倦怠的内外因

(一)内因

中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的认知结构,以及学生的性别差异等都会引起学习倦怠。

认知结构差异因素:受各种因素影响,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缺乏语文学习兴趣,对语文课程一知半解。语文学习上的问题不断积累,最后造成学生想解决问题但却力不从心,一旦付出的努力同结果相差太远,进而失望,失去学习的信心,最终产生学习倦怠。

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缺少在语文学习上缺少有效的技巧,往往事倍功半,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导致对学习产生倦怠心理。

(二)外因

W校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堂”。在学校情境当中,教师、学习压力等都有可能使得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倦怠心理。

一方面,在进行语文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过程中,缺少同学生间的交流,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使课堂单调范围,无法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另一方面,受农村财政经济等影响,农村教师待遇较低,人才流失严重,促使农村教师形成老龄化和断层现象。这些也严重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家庭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家长作为“第二课堂”中的引导者,其素质和文化水平均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相对来说,农村家长整体文化层次不高,在教育问题上存在的很多不当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家长的教养方式一棍棒式教育,简单粗暴,这种负性的情感易导致孩子自信心减弱,易出现反叛心理。家长越是希望孩子学好,反而会导致其任意荒废。其次,农村家庭经济相对落后,家庭文化氛围弱。要培养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需创造一个有文化氛围的家庭环境,家里多一些图书、读物、书籍供孩子阅读,在长久的熏陶中,孩子也就会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解决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倦怠的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通过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产生了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愿望就会被激发。可以说,一次成功的学习要比十次的劝导更有力。在农村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帮助学生达到要求,让学生体验自己的进步和成功,提高学习的信心。适当的鼓励和科学的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方式,学生对学习充满了信心也更有兴趣学习,以不至于产生学习倦怠问题。

例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一课中,为促使学生能投入到课文角色当中,教师可设计探究活动:先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歌曲,考虑到农村学校大多还没有多媒体,教师可自己用手机播放。歌曲优美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当中。

教师:我想,在很多同学记忆中应该都知道很多古诗吧,今天我们大家就来比一比,看看大家谁的古诗词量最多。

教师以竞争的形式来鼓励学生学习古诗,帮助学生养成背诵古诗的习惯。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是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关键。语文教学不可完全采取封闭式的教学,因为封闭式教学已脱离实际,影响学生全面发展。适当的开放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的灵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会因此产生。

比如,在学习完《雨说》后,教师让学生以雨为题进行片断训练。有学生提出,可以在下雨的时间一起去听雨,观察雨,换个下雨的时间来完成。最终,在下雨天,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室门口一起观察雨落下的声音和状态,然后安排学生再进行写作。通过切身的体会和观察,将封闭式的课堂变为开放式的课堂,学生更有兴致,而且也更能写出有意思的文章。

(二)提高教师语文教学水平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解决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很有帮助。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还需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能巧用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比如,教师要善用通过提问策略进行教学,在做好课前准备的情况下把握好发问时机。例如,在学习《背影》一课中,考虑到文章最后一段是课文的难点部分,对这一段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去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态度这些问题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学习中,提出这些问题。

教师良好的教学设计对于引入学生进入课堂,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有极大的帮助。除了要善于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应把握好教学的节奏。

例如,在进行《药》一文教学中,进行教学前,进行导入:每个人都会生病,生病了就要买药,但是吃药是不是就一定要找医生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鲁迅的《药》中的药和我们常说的药有什么不同。导人后进入课堂主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合理分配课文讲解时间,切勿拖堂、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以免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厌倦。

第4篇:初中生文学范文

一、有价值的情感

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就这么平平常常的二十个字,流传了一千多年,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的生命力呢?一句话:情感有价值。有些同学会说我们老师从未这样讲过。我们只知道这首诗反映了春天的特点,写了鸟语花香,意境很美。我在这里想提出一种看法:这首诗的价值在于有价值的情感,只有孟浩然才具备的有特征的情感。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春天,睡懒觉,连天亮都不知道,迷迷糊糊听见鸟叫声,这两句给人的感觉如何?”很舒服,很美的一种享受。但诗人是不是和我们有同样的感情?肯定不会的,如果有,这首诗就不可能出名了,这种感情在文学创作中不会很值钱的。诗人并没有享受美好的春光,而是诗人突然想起了昨天晚上风雨交加,花儿肯定落了不少吧?诗人不享受这美好的春光,却觉得春光易逝、人生短暂。这种惜春的感情是内心很丰富的人才会有的,一般人是不会具备的,于是感情便有了价值,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当然就有价值了。

我们的这种有价值的情感哪去了,怎就在写作文时“千呼万唤”也唤不出来呢?

生活的经历不够,感情就藏在深处不出来,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行话说就是“到潜意识里去了”。

二、移情于物

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醉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抒情的特点又何在?有些同学会说,特点就在“多情善感”,因为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不错,这首词是写出了女词人的多情善感,可她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情善感。也不妨分析一下蕴藏在其中的这份特殊的情。

“昨天夜里风大雨大,我睡得很不错,沉沉的醉在睡意中。一觉醒来,心情很不错。问问卷帘的丫环,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卷帘人说,和原来的一样呢。不可能的,你知道吗?真的你知道吗:风雨过后,海棠叶儿吸饱了雨水,叶子肯定越肥大了,但海棠花儿一定经不起风吹雨打,凋零的满地都是,留在树上的仅有稀稀落落的几朵了。”最有价值的一句就是“绿肥红瘦”。李清照与丈夫分割两地,青春易逝,孤独寂寞难捱,确实是“瘦”了,她把对人的生命的体验凝聚在一句“绿肥红瘦”中,课堂上有的学生给老师出难题说“她李清照又没亲自去看,怎能这样随随便便就不相信别人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再说‘绿肥’也不见得科学,仅仅一夜叶子怎能变肥变大呢?”

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呢?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的确不科学的,但艺术是不讲究科学的,我们平时写作文时或许就是太“科学”化了,太较真了,具有了科学性,但失去了艺术性。文学家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是客观的,而是用情感去同化它,这叫“移情于物”,带有了女词人情感的物――海棠叶能不“肥”吗?海棠花能不“瘦”吗?没有“肥”能衬托出“瘦”吗?一个人生活经历很丰富,但写不出好文章,为什么?不会“移情于物”,即使生活经历很平淡,感情比较丰富,别致的人,完全可以写出好文章来。是真的吗?那初中生的经历仅仅局限于校园、家庭,有特殊的感情能写出好文章?当然可以。举个例子说说。女作家冰心一生的经历比较平淡,除了丈夫一度被错判成“”外,她的生活没有大起大落,家庭很幸福,沐浴在母爱的雨露中,她的“爱的哲学”之一就是母爱。她创作的成功在于她别致纤细的女性特有的情感。读过她的《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散文和诗歌的人,都会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第5篇:初中生文学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从字面上看,就是由于长期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通俗讲,就是一个人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行为的自动化。习惯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所谓习惯成自然。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因此,洛克告诫老师们:“凡是能够使他们养成习惯的事情,都值得做导师的去当心,去注意,因为它的影响是不小的”。

神经科学家、生物学家现在已经发现,大脑和神经结构在注意、感知、随意活动、意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大脑的有关组织不但能使某些特定信息,即熟悉的具有相似性的记忆信息组块得以自动而快速地恢复,而且对整个系统起到了易化和连锁的作用。有实验证明:人对不熟悉和没有养成习惯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反应时间约为2-3秒,最快也不少于1秒,但只要经过几天的连续强化训练,养成初步的习惯,反应的时间就会缩短到1000微秒左右,使反应速度提高100倍左右。由此可见,人对事物愈是熟悉,习惯的程度越高,相似的程度越大,反应速度或解决问题就越快,动作就越准确,行为就越自动化。这也就是钢琴家、舞蹈家、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要对乐曲、舞蹈动作、跳水中的各种动作进行日复一日的相似练习,以求达到高速反应的直觉能力的原因。

因此,一个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是受益终身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强调“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初中语文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是道德行为习惯也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得没有礼貌,不讲文明,如:随意进出教师办公室,在教室大呼小叫,有的甚至喜欢打架骂人,显得没规矩。如果我们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而只是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学习,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呢?但如果转变一下角度,抓好平日的常规管理,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让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使这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第二,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第三,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二、培养学生听、说的习惯

在语文课堂上,我采取的训练形式很多:可以是有准备的,也可以是即兴的;可以是定时的,也可以是不定时的;可以指定说话者,也可以随便发言;可以确定主题,也可以任意漫谈。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开学初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设置了“三分钟展风采”活动,就以“个性化自我介绍”为主题,要求每天一位学生在课前三分钟预备时间发表演讲,通过语言介绍让同学们一下子记住你。有的同学讲与名字有关的故事,有的同学讲述名字的含义及相关的名人的趣事,还有的同学讲自己的特长、性格、家庭以及经历……总之,学生们越讲越投入,越讲越兴奋,越讲越融洽了。“三分钟展风采”活动非常吸引学生,语文课也成为学生乐于上的一门课。

三、重视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毋庸置疑,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活动,是形成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的方面。许多有识之士形象地说,没有课外阅读的语文教学就像是跛子腿走路,跛子腿怎能学好语文?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喜欢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既需要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来培养,更要用开展课外阅读来培植。让学生自己在读书实践中学阅读,注意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喜欢阅读,同时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其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我们可以结合校本课程,把校外的读书和校内读书结合起来。在校内给学生提供读书时间,自由阅读,互相交流;在课外自由读书,以一定的形式在校内外展示交流。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通过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读书活动,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总之,教师切实将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有意识有步骤地毫不懈怠去反复抓,让它成为一条带动语文走向高效的大道。

第6篇:初中生文学范文

我是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深知阅读这些名著的重要性。可是,在我们农村学校,要想名著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还是有些困难的。但是,我们不气馁,我们有的是拼劲,有的是毅力,“一切皆可能”。

首先,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们的图书馆存书有限,学生的名著阅读计划只能束之高阁。这时我们就创造条件迎困难而上。于是,我们发动全体学生回家搜集名著,开发利用身边的资源,瀚海拾贝。书虽然旧了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把全年级的名著汇总、分类,每个班设立图书角。阅读课上,学生们自己选择阅读的书目,并坚持把它读完。

其次,学生所学的科目比较多,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名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名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充足的时间。于是,我们要求学校每星期给我们每个班级一节课的阅读时间。别小看这小小的四十五分钟,一个学期算下来可不少。我们的孩子徜徉在名著的海洋里,满脸洋溢着幸福。

第三,让家长重视学生的名著阅读。一开始,家长的重视程度不高,他们认为读一些与课本无关的书是不务正业。我曾经在学生的家长会议上纠正这一片面的看法,有的家长就不服气,说那些东西考试又不考,就算考也就考那么几分,不值得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我们多次开家长会,与他们恳谈。同时,我们也让学生回家努力劝说家长,给他们讲道理。下半学期学生搜集来的书,新书多了,种类也多了。

第四,我们还提出了“让美术与名著同行”的口号,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初中的学生还是挺喜欢看图画的,直观、易懂。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每个章节以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以《西游记》作为例子,学生大概画了七八十张的画,画面栩栩如生。当然,这不是一个学生的任务,需要大家的合作。这些画画出来以后,经过大家的讨论、修改符合原文的内容之后,由每小组的组长保管,然后抽时间把这些画分给大家,让每个人根据画来叙述章节内容。每个人每次的画都是不同的。另外,定期让学生看名著改编的电影,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思想。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鉴别中提高能力。这种动态的画面更能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受,让学生爱上名著。

第7篇:初中生文学范文

【关键词】现状 原因 对策

执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根据文章多处流露出儿童天真活泼、好动调皮、充满活力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生贪玩、好动、向往自由快乐的心理,引导他们重温旧梦,或者再现儿时的一幕幕。整个课堂充满了笑声,他们学得快乐,学得轻松,这也是笔者一直在追求的教学模式:愉快的学习语文,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完成了教学任务,伏案写教学后记,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

一、现状

笔者曾对本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对语文学习是否有兴趣?”面对这一问题,15人回答“没有”,25人答“一般”、“不太浓”,回答“有”的仅为19人。谈及不感兴趣的原因,有36人认为是课文“离生活大遥远”、“枯燥无味”、“说教性太强”造成的;另有6人认为课

堂比较枯燥,还有3人因为“考试负担重”而不喜欢语文课。

二、原因

面对以上调查结果,笔者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我们的学生要求更多的关注文章背后的故事,追求乐趣,追求视听享受,希望可以快乐的学。初中生的学业负担要比小学生重得多,然而置身于浩瀚的知识海洋之中的他们,学习的兴趣往往不局限于单纯接受书本知识、课堂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一切陌生的或者未知的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都能引起他们探索的强烈兴趣,形成各种各样的所谓“热点”(如追星、网恋、时装秀、瘦身美容、足球等)。笔者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程中,渗透了有关鲁迅成长过程中的故事,也介绍了许多少年老成的故事,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容量大,涉及面广,学生学得有趣,过瘾。

2.学生们希望师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亦师亦友型的。初中生情感逐渐变得丰富、活跃,富于感染力,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笔者了解到,如果对一个学生说:“你怎么那么差?你怎么学呀?”假如换个方式:“你的学习存在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收效绝然不同。第二种说法是平等的,关心的;第一种是居高临下的责问。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第二种,那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也自然和畅。当教师与学生能处在同一个层面上去考虑问题,分析原因,教师能感受学生的感受,那离成功不会远!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的了解,学生喜欢幽默风趣的师者,喜欢不骂人的老师,喜欢能站在他们的角度着想的老师。他们还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拥有共同的兴趣,朝着相同的目标,快乐的学着。可见,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是任重而道远的。

3.学生本身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接触了各种学生,他们对教材有更高的要求:如应增加小说单元,让学生多接触古今中外有底蕴的名小说,甚至于网络小说,强烈要求我们不要老是围着考试转圈。学生们还表示,语文课也应该走出课堂,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领学生去欣赏美丽景色,进行多种多样的知识竞赛等,也可将上课内容与当前的形势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此外,在语文课堂上,还可以读、唱、画、演有机结合,让他们动起来,乐起来,既学得轻松,又全面提高素质。

三、对策

1.实施愉快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诉我们年轻的教师一个教育的秘诀:“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和完美的人。”他还指出:“每一个人,早在童年时期、特别是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应当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完满和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顺应和发展学生的天性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主张让学童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深有乐趣,亦相从矣。”(王筠)此正是从人的本质出发,将教育的对象看作是天真活泼的、有“寻乐”天性的人。作为教师,要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发掘期中的乐趣。如笔者在作文评改方面采用的是与学生谈心的方式、肯定其中闪光点的方式、找玩味的方式等以激励为原则,让他们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及成功感。

2.激趣教育:初中生还处于活跃,幼稚与成熟之间,他们会关注童年的趣事,身边的趣闻,更关注自己的情感世界,关注自己的外表。我们可以利用文本,引导他们回归文本,找出切入点,引起争议、共鸣,满足他们的好奇、冒险等心理。如笔者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从“找像人形的何首乌根”、“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堂上开小差”等细节找到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不说不快。这是捕捉了学生那种好玩、好奇的心理特点,做到了化枯燥无味的知识为生动的音符打动了他们的心灵,而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效果显著。

3.珍惜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资源。笔者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阅读后发现了什么。其中有一个学生说,作者在“百草园”时生活是富有的,在“三味书屋”生活时是贫穷的,当时同学们都笑了。笔者,心中感慨。对学生说:“我很喜欢你这种很有创意的想法,也很欣赏你的观察的角度。你能说说理由吗?”然后全班同学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明确了课文的内容,“百草园”、“三味书屋”是指作者的成长过程中两处重要的地方,也是作者难以忘怀的地方。此种情况是化错误为一种资源,让学生从有争议的问题中走出来,从而允许了学生开放的心态和视野,更能让学生勇于探索及敢于发言,兴趣自然而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在于使每一个孩子的心都能受到人的崇高欲望的鼓舞,而给别人带来欢乐、幸福、顺利、好处和安宁。”“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幸福是一种内心体验,教育的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愉悦,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因此,教师应该既是幸福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朱小曼教授指出:教育的目的,应该指向人的和谐发展与终身幸福。换言之,教育就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让我们做幸福的老师,让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成为教育的不懈追求,全心全意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建筑生命的课堂、步入诗意的丛林.

第8篇:初中生文学范文

一、关于识字和写字

1.存在问题

(1)识字量小。小学六年级毕业,多数学生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的量(小学毕业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2)常用字读错写错的现象严重。如“花钱”、“发钱”混读,“己、已、巳”不分,“戍、成、戊”不清,“请假”读成“请假”,“辅导”读成“辅导”等。(3)不少学生不能熟练地使用字典,独立识字有困难。(4)写字时执笔或高或低或小指支桌,坐姿或偏左或偏右或歪斜,伏案过低或纸张侧横等缺乏正确指导,不规范现象严重;写字或太小、太大、太挤,或偏于方格一角,或偏于方格下部,或靠尺子写字,诸多不良习惯随处可见。(5)写字笔顺、笔画不规范。倒下笔画。如“王”字先写三横再写一竖:省略笔画,如“先”字“竖”“撇”一笔下来;改变结构,如“范”、“落”的“三点水”变大,把上下结构变成左右结构;任意添减笔画,如“考”字下面多添一横,“初”字偏旁少写一点,“练”字右边少写一横。(6)行楷字不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写,再加上书写不规范,致使难认或写成错别字。(7)老师的以讹传讹,无意中使学生仿写不规范的简化字和繁体字。如“廖(广下加了)”、“蔡(草头下加才)”、“展(尸下加一横)”“个(单人旁加固)”、“贝(框里写两横)”等,学生书写里也能见到。

2.教学建议

(1)学校领导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要高度重视起来,充分认识到学生识字写字的重要性,对中高考卷面得分及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切不可只顾眼前的分数得失。(2)语文老师要结合语文教学,适当拿出一些时间用于汉字知识的教学,对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六种造字法,对汉字的独体、合体的结构笔顺,对汉字偏旁、部首的名称写法等,作一个较为系统的补充。(3)学校可安排每周或两周开一节写字课,老师结合课本有关资源,专门进行楷书并逐步过渡到行楷或行书的指导练习。要提供较好的范本,如司马彦、庞中华的楷、行书,要加大学生写字练习的密度。指导时要具体示范,让学生抓住特点,逐步运用到作业中去。(4)各科作业尤其是语文作业,布置收阅不要光追求数量,更要强调质量。(5)各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抽测考试时,可设置一定的书写卷面分,以促进学生注意书写和卷面整洁。(6)语文老师可指导组织学生分组轮流办手抄报,学生选稿、编辑、抄写也是很好的书写锻炼。不光让书写能力好的同学办,还要鼓励书写差的同学办,给他们提供较多的书写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并不断地表扬鼓励他们。(7)定期开展书法(作业)竞赛、展览、评比活动,请字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介绍经验,对进步慢、有困难的同学帮助分析原因,具体指导帮扶。(8)语文老师要加强识字、写字(书法)的练习,要比学生认得多,要比学生写得好,这样就会有一定的体验和心得,对学生能起到积极的指导示范作用。

二、关于阅读

1.存在问题

(1)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普通话不熟练,感情投入差,朗读好差悬殊大。(2)对朗读与默读的读书方法不能根据需要选择使用。通常是朗读用得较少而默读用得较多;朗读不精,默读不快。(3)不能熟练地运用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范围狭窄,阅读量小,尤其名著阅读量远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4]读书不专注。朗读时不能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默读时不专一,心思常游离于文本之外。(5)理解能力差,通常只能理解较浅层次的意思,不能理解较深层次的意思。(6)表述能力差。体验、感悟往往仅限于意会,不能用口、用笔恰当地表述出来。(7)灵活运用能力差。读、说,读、写两张皮的现象比较严重,不能积极地作用于说与写,使语文素质和能力提高缓慢,更难有语文创新能力的发展。(8)精读、背诵积累得少,肚子里没有墨水,语文能力不能由量变到质变,快速提升

2.教学建议

(1).加强普通话读、说的训练,把它当成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硬任务来完成。(2]强调并阐明阅读对手、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乃至一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选取这方面的典型材料通过广播、板报、班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学生重视阅读,从而专注阅读。(3)结合语文阅读教学,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4)充分利用每周的两节早读课,强化经典诗文的朗读、背诵和积累,力争能完成每学期一万字的背诵量。(5)语文老师要倾心于各类语文课型教学、各类文体学法及生本的研究。科学地设计方案,真正地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精心地组织学生,把教学重心转移到怎样引导学生知晓方法、习得方法、学会学习这方面来,以提高课堂效率,节省时间。(6)在搞好课本阅读教学的前提下,每周舍得拿出一节课用于课外阅读:或交流阅读方法、心得体会,或专题(某个作家、某种文体、某种流派)阅读,或名著阅读。(7)定期开展以班、级、校为单位的演讲、背诵、故事会、辩论会等语文活动,与语文教学或专题阅读、名著阅读结合起来,以促进阅读与表达的相辅相成。共同提高。(8)语文老师要加强普通话的说、读过关训练,要力争比学生说得准、说得熟、读得多、读得透,以起到积极的影响带动作用。

三、t关于写作

1.存在问题

(1)选材方面:写以前的较多,写现在的较少,写别人的较多,写自己的较少;写道听途说的较多,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较少。(2)体裁方面j不少学生爱写泛泛而论的无病的空洞无物的四不像文章,叙事、写人,兼以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有机运用的文章少,尤其是写好细节的文章更少。学生平时文体概念模糊,作文时文体意识不强。(3)立意方面:肤浅、平淡者居多,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较少;甚至思想偏激,不愿流露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4)结构方面:三大段的居多;开头绕弯子、兜圈子写了很多,造成头重脚轻的文章尚有不少:或者不切实际摆花架子。开头较长的题记之后又是大段的排比比喻,废话较多。两个部分或两个内容之间不善于过渡,中间不善于点题,结尾不善于扣题照应开头。(5)语言表达方面:词语贫乏、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仍有相当数量,甚至错别字多、语句不通、令人费解的也不少。(6)文面方面:书写不规范,不美观的较普遍;或行文不会用标点,或文不加点,或一逗到底,或标点写在一行的开

头,或文章标题加个书名号。不一而足,种类繁多。还有的胡抹乱涂,难读难认,没有美感可言,让评阅老师望而生畏。(7)作文没有训练序列,没有学期、学年计划,没有规范的作文教材,写什么,怎么写,往往一个老师一个主张,随意性强,盲目性大,致使作文教学一直走不出费时低效状态。(8)由于班额大,老师工作量大,作文批改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评语缺乏针对性、鼓励性,往往只打个分数,写个等级;或放任自流完全交给学生批改,方式单一,敷衍应付,激发不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老师评讲作文周期长、面小、力度小、效果差,学生作文基本上处于自生自长的无序阶段。

2.教学建议

(1)语文老师要关注学生的作文态度,研究学生的作文心理,不仅只研究学生怎么写。更要研究学生愿不愿写,有没有作文的热情;要想方设法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方面人手,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2)学校语文组或年级语文组要制定系统周密的作文训练计划,从基本能力的观察、积累、选材、立意、结构、语言表达及各种体裁的写作人手,逐步过渡到基本技巧的全程训练。(3)保持间周一道大作文,每周一至两篇小作文(日记、随笔等),多则更好。(4)每次要针对一个点训练,从例文选读、思路引导、谋篇布局等方面认真进行备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每次作文训练之中,务求收到实效。(5)强化读写结合,联系语文阅读教学适当进行片断作文训练,视每次训练情况要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比如用一种修辞方法,用两个成语等。还可以借鉴有关段落教学的经验,辅以各种段落的写作指导,以促效果更好。(6)采取多种形式的作文批改方法,低年级以老师批改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学生批改为主。要教给学生自批、互批、小组交叉批的方法,引导学生会批,批得好。老师要视不同情况或面批、或双层面批(老师先面批培训小部分学生,再由他们对其他同学作文进行面批)、或组织学生集体批改。无论哪种形式的批改,都要以褒奖激励为主,以评改出热情和兴趣。切不可棒打和扼杀,以打压和挫伤学生作文的欲望和激情。(7)对一些作文训练的难点,可适当采取同题作文复写的形式,以充分发挥作文批改和评讲的作用。(8)要定期开展班级、年级优秀作文评选活动,提供广义的发表途径和平台,充分利用班级板报、手抄报、学校广播、校刊校报等阵地,鼓励表彰学生发表,以不断诱发他们的作文兴趣,激励他们的写作热情。还可以把学生优秀习作推荐到有关报纸和杂志发表,以求取得更大的激励效应。

第9篇:初中生文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兴趣 缺乏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08

导致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原因较多,像教师教学设计不科学、教学方法单一以及教学内容枯燥等,教师应充分重视问题所在,结合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高质量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确保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

1.教学设计不科学

所谓教学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对一堂课45分钟的阶段性设计,包括课前导入、知识讲解、提问、总结等。但是,由于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没有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都采取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单纯地教授学习技巧,包括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仅仅感受到45分钟的束缚,而没有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同时也没有体会到语文带来的乐趣,从而使语文教学失去了价值,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语文教学的败笔表现。

3.教学内容枯燥

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导致其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的枯燥性,且教师没有充分重视这一点,也没有利用有效的策略将教学内容趣味化,学生面对枯燥的语文知识毫无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无法提起精神。

二、针对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对策分析

1.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方面,主要做好课前导入、课中提问两个方面的工作。在课前导入方面,教师可利用幽默的语言、问题、实事热点导入教学内容等,幽默的语言能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减轻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而利用问题和时事热点导入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课中提问方面,教师应确保问题的趣味性,同时要难易适度,有助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行路难》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课前导入环节:(1)提问。教师询问学生李白大诗人最喜欢什么?学生会回答“酒”。(2)教师讲述与李白有关的趣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引入本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此种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2.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教育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是排斥语文学习,将会成为学生语文学习道路上的一大阻力,同时也会出现诸多问题,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应从实际教学出发,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动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从学生的爱好、教育的发展以及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出发,合理恰当运用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

例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引入的方式实施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另外,在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教师还可以将目前在教育行业中较为流行的、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

3.将教学内容趣味化

为了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可从教学形式上入手,利用多样化的教学道具、多媒体辅助工具等实现教学内容的趣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