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

常态化学习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态化学习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常态化学习培训

第1篇: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

虽然行业不同,培训计划的安排与施行都会有所差别,但还是有一些可以共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聚焦业务

打铁还要自身硬

如果培训管理者还停留在靠发表格给业务部门选课,或是在需求访谈的时候先入为主地询问对方的培训需求(或是象征性地问一下战略规划、业务规划,然后很快又转入培训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培训对业务部门的认知影响也是有限的,很难逃脱惨淡的局面。

培训管理者都知道需求分析要从战略、绩效入手,但是自身掌握的工具方法论是否能够做出支撑?

打铁还需自身硬,不妨参考一下绩效改进思路,过程中结合引导技术和教练技术,特别是在需求分析和访谈阶段,搞清楚哪些问题不适合培训,而哪些问题不培训,培训的落实就有保障了。

谁来制定行动计划?

对于培训经理而言,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即谁来制定这些培训项目的行动计划?

很明显,完全由培训经理自己来做是不现实且不合理的,要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力量。

培训经理要让业务部门认识到他们在计划制定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由此,培训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要形成分工。

一般而言,新员工培训、基础性培训、战略性人才培养都是培训部门负责,而与岗位技能相关的业务培训都应由业务部门来负责,培训部门可制定激励和约束措施来督促业务部门执行。

因业务需求灵活变动

有些培训本身就是因某一项业务需要而开展的,所以要根据业务启动时间来安排培训项目时间。

比如,公司计划下半年派一批新人前往海外开拓市场,那么很显然,培训管理者在上半年甚至提前一年就应该启动培训项目,若等到下半年再去实施,就会赶不上业务计划。

2系统运营-打破工学边界

科学安排培训计划的最高境界就是使组织内的培训常态化。这要求培训经理从多个方面系统运营全年培训项目,首先要做的事便是打通培训和工作的边界,这对我们的专业度有较高的要求,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参考。

人才测评+教练辅导

促使动机转化,从根源上驱动学员把成长当成自己的事情。“1对1”测评解读和教练辅导环节,是我们深度影响学员及其上司改变培训认知的好机会,这个时候培训管理者的角色更像是咨询顾问。

个人发展计划(IDP)+导师制

催动目标转化,把学习计划和工作计划融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培训管理者主要搭建框架、提供辅导,让学员的成长具有针对性,更贴近工作需要。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核心人才的培训,特别是业务部门领导想重点培养的人群。

行动学习

增进能力转化,行动学习能很好地演绎70-20-10法则,是打破培训和工作边界的典型方式,也是培训对业务影响最明显的方式之一,自然也是深度提升业务部门对培训认知的好办法,甚至有时候能带给“刀枪不入”的业务部门强烈的震撼感。

以上几种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混合使用。除此之外,学习平台的建设也可以促进学习常态化,比如移动学习、社区化学习。从体系的角度,学习路径图也可以参考。

3随时调整和评估

开展惯常性培训项目

企业经营中的一些例行性培训项目会固定在某些时段开展。比如每年夏季7、8月份新入职大学生的培训,对许多公司而言估计是雷打不动的安排。还有一些人才培养性的项目,这部分属于组织的长远规划项目,需按照既定时间和节奏来安排。

虽然也会受生产影响,但其受影响程度较小。安排这一类项目的时机主要由项目的性质、目的和培训时长来决定,关键是要确保年内能启动并完成(跨年度项目另外考虑)。

评估培训任务的均衡性

虽然根据生产的淡旺季来安排培训比较合适,但还是要考虑培训的总任务量。

如果将大量培训安排在生产的淡季,那么有可能面临一个问题是:这些培训任务是否能够完成?所以需要评估培训任务在各月之间的均衡性如何。

第2篇: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

一、工作要点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2、应进一步加大教师自主业务素质提高的意识,使学习机制常态化。

3、学校的办公条件简陋,还应设法改善。

4、应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社会沟通广度和深度,真正实现“老百姓满意的学校”。

二、具体措施

1.继续强化服务理念,塑造良师形象,达到了让百姓满意。

(1)、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制度。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重要的教育指针,和法律法规。树立“服务意识”和“以人为本”的宗旨,关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断深入地开展“讲师德、比奉献、塑形象”的师德活动,整顿师德方面突出的问题,进一步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师德形象。

(2)、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倡服务意识,要倡导在繁重的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地投身课程改革服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进行身体力行的的探索。

(3)、要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要求老师要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强化文化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杜绝教师体罚学生现象。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2.努力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 1)、坚持每周的业务学习制度和校本研修制度

为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结合教师岗位练兵和班主任技能培训针对每位教师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并付诸实施。

(2)、继续积极开展课堂交流研讨活动

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与监控,本学期认真执行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把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常态化的开展。为教学成绩的稳步提高打下基础。

 3、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深化

(1)、努力做好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推动少先队事业的发展,

本学期,将努力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理论水平,加强对各中队活动的监控与指导,努力提高班队课的活动质量。

(2)、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竞赛、国旗下讲话、讲故事比赛等活动。

(3)、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敬老护老的慰问活动,进行具体的思想教育和行动指导

(4)、通过庆祝教师节、十一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节日生活,提高良好价值观、世界观的导向,同时也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

4、重视安全工作,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1)、本学期要认真落实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学校交通、用电、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安全防范措施。力争实现安全零事故。

(2)、进一步加强学校财产管理,确保学校财产不受损失。

5、进一步抓实体育健康工作,创建平安校园。

第3篇: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

一、将建立制度与常态化学法相并重,提升税务干部法治素养。根据中央“七五”普法规划中关于加强普法工作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的部署及税收“七五”普法规划要求,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意见》《普法教育工作安排》《领导干部年度学法计划》《普法责任清单》等制度。在学习上,将法制教育融入干部日常培训中,采取“自学为主、聘请外部专家培训为辅、送出去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强化全员法制知识学习,全面提升干部依法治税、依法行政水平。建立了领导干部学法讲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等制度,并将宪法、征管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列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五年来利用中心组学习开展法治培训达40余次。实行税务人员宪法宣誓制度,将每周五定为全员学习日,组织开展《税收相关法律及执法风险防范》集中学习,确保了普法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并聘请了专职法律顾问,补充购买法律法规书籍150余本,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法律知识集中培训,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法治观念和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积极做好对税务人员执法资格培训工作,加强执法证件管理,对没有取得执法资格证书、税务检查证的人员,一律不得从事税收执法活动。持证上岗率达到了100%。并组织全员参加市政府法制办组织的法制培训、法律知识测试,受训面达到了100%,为税收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人才支撑。

二、将普法教育与依法治税相结合,持续改善税收营商环境。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的工作理念,认真执行组织收入原则,突出减税降费这一工作主题,将国务院和税务总局、省局出台的各项减税政策执行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将依法治税贯穿组织税费收入工作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坚决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组织收入原则,严格政策底线,严守纪律红线,确保实现高质量的税费目标。认真落实和梳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通过丁税宝税企交流群和微信服务群第一时间推送给企业,并通过“云直播”的方式详细解读。针对企业实际困难和诉求,确定适用每户企业的税费政策指引,实行“一企一策”点对点向企业推送,使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加强风险防控,开展“建体系、防风险、促规范”专题活动,全面梳理、重新修订涉及税收管理各环节、全行业、全流程的风险规范,形成5大类38个具体项目。针对税源特点,重点修订完善钢铁、焦化、金属及金属矿批发、普通道路运输业、建筑业等14个重点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指引。共扫描分析监控类指标23项,下发基础征管、发票管理等疑点数据4100余条,消除风险疑点3200余条,有力规范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行为,降低了涉税风险。开展税收治理,对15户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情况开展核查,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开展加油站(点)税收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查补入库税款1433万元。开展白灰、石子、水泥、洗煤“四小行业”税收治理、房地产行业评估和工业企业涉土税收核查,进一步规范了行业管理,实现了税负公平、执法规范,进一步优化了税收营商环境。

三、将三项制度与日常执法相融合,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推行三项税收执法三项制度,在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方面,通过市行政执法公示平台和税务系统的三项制度公示系统对各执法机构、执法人员及权责清单、执法依据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事项数据和投诉举报途径进行公示。截止目前,在信息公示平台共公示行政处罚41件、行政许可162件。在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方面,配备执法记录仪85台,基本上满足了工作需要。目前涉及的执法事项增值税专用发最高开票限额审批,需要对开票限额1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进行事前实地查验;一般程序注销户进行实地核查和疑点调查、文书送达方面的留置送达和公告送达,执法事项的音像记录做到了无遗漏全记录,对全过程记录资料按照规定立卷、及时归档。在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方面,主要有税务行政处罚一般程序、税收保全措施、税收强制措施、税款数额较大的税务行政征收决定。对上述事项主要对嵌入金三系统的税务行政处罚一般程序审核。共审核一般行政处罚案件50余件。并把普法责任贯穿到征收管理、行政审批、行政处罚、执法监管等税收行政执法和管理服务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同时,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对重大执法事项,及时联系市十力律师事务所的李青春律师进行指导,保证了重大执法活动规范开展,杜绝了执法风险的发生。

第4篇: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

一、良好开局和高速发展源于自上而下整体推进的策略

2002年,乳山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实施课题―教师选聘制,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之后,作为新课改亮点和难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在乳山市中小学全面拉开了实验的序幕。课程的实施采取自上而下整体推进的思路,市教育局和教研中心直接设计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中实施课题―教师选聘制的研究与实践》的总体研究方案,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负责研究过程的督导和评比奖励。

课程实施初期,由于准备充足,一度取得了良好的开局和快速发展。全市中小学教师踊跃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竞聘,指导学生走出校门,轰轰烈烈地开展实践活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积蓄力量》一书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课程实施经验被列入《山东省十大教育改革经验的省思》一书,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有64名教师的研究案例获奖。这个发展得益于教育管理部门自上而下、有计划推进的策略。

1.开展教师选聘

各学校严格按照乳山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实施课题―教师选聘制,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所规定的流程和方法,通过答辩的方式,选聘指导教师,有力地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质量。

2.进行专题培训

在课程开设之初,教研中心通过《乳山教研》“综合实践活动”专栏,加强对广大教师的理论培训。在课程开设中,通过举办校长培训班、教导主任培训班和骨干教师培训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层面的专题培训,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质量。

3.研制资源包

各学校根据学校和地域特色,在已开发的活动主题和系列课题的基础上,筛选、整理并持续开发可供利用的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资源,创生出富有引领性、指导性及发展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料,为课程的开设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4.建立激励机制

市教育局将学校和教师的活动开展情况纳入考评,根据《乳山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评估细则》及《乳山市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评估细则》等文件,对学校和教师进行量化计分。教研中心开展了优秀课题评选、优秀案例评选、优秀指导课评选、初中生优秀小论文评选、小学生优秀日记评选及优秀成果展评等活动。为促进资源包的开发和使用,又先后开展了“优秀主题及系列课题评选”“优秀资源包评选”“综合实践活动优胜学校”系列评选活动,评选结果记入学校和教师考评成绩。

二、功利意识和多个“瓶颈”使课程实施跌落低谷

受功利意识的影响,这门课程的实施走入了低谷。市教育局调整了对学校的考评指标,不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立奖分,而将教学考试成绩作为考评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依据。同时,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列入综合学科(音、体、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考试,综合学科考试分值为15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只占5分。因此,大多数学校不再对综合实践课教师设立相应的奖励分数,各种评选活动处于停滞状态。而该课程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只在课堂上进行方法的讲解,不再热衷于带领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缘何从高峰跌落低谷?究其原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多口瓶,制约它通畅的瓶颈有很多。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实施与管理、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因素来看,每一个环节的真正落实都存有相当大的难度。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遭遇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理念与教育现实的矛盾

不可否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义重大,但学科成绩是升学考试的唯一条件,致使浓重的“应试教育”思想还无法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一些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仍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从属地位。同时,综合实践活动高度的开放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使早已习惯于封闭和机械化学科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对此类课程特有的模式、性质和作用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

2.区域特色与三维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其中既有参与实践的内容,也有调查研究和动手操作的内容;不仅有课外活动的内容,也有课内探究的内容。一些学校为了体现地域优势和学校特色,课程主题框架和内容的选择往往出现窄化课程、重视调查访问忽视实践创新的现象。学校若从三维教育目标出发均衡选择课题,又很难凸显学校特色,使综合实践课程在操作过程中经常处于矛盾境地。

3.教师水平与有效指导的矛盾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教师必须协同指导,不能把指导权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班主任或专职教师,目的是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提高指导的有效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便于操作,大多数学校没有采用协同指导的方式,而由兼职教师独立承担。这样,一名教师指导一个或几个教学班,除了教师本身的水平不够,影响有效指导以外,教师的精力也很难达到,放羊式指导、随意指导、重结论轻结果等现象随之出现。这些都背离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宗旨,浪费了已开发的课程资源,严重影响了本门课程的开发质量。

4.弹性课时制与固定课时制的矛盾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安排应采用弹性课时制,可将每周的课时集中在一次里使用,也可将几周的课时放在一天里使用,而实际的情况却是课时难以真正落实。由于课程教师全部为兼职教师,实行弹性课时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往往被挤占,出现架空本门课程的现象;若将课时固定,又存在统得过死、不利于本课程发展的弊端。这就使综合实践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处于两难境地。

5.实践活动与学生安全的矛盾

课堂一直是教学的主渠道。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都深感忧虑:一是班级规模过大,难以管理;二是学生的安全没有保障,学校和教师无法承担安全责任。因此,95%以上的活动集中在教室里完成,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了方法和理论的指导课,而实践活动这一综合实践课的灵魂则被抛弃,这门课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

6.评价理念与实际效果之间的矛盾

综合实践活动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而在崇尚量化客观评价的今天,对存在主观因素的档案袋评价、评语评价、交流展示评价等方式的信度和效度,很多教师提出质疑。在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时,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使开课质量无法从本质上加以鉴定。而采用考试评价,就无法考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真实的感受,且易再次陷入“为考试而学”的误区。

三、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发展的思路

造成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常态化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功利思想严重、管理机制不完善、评价缺位或流于形式是一个关键。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死结”一一打开,使这门课程步入自然、自动的常态化发展时期。

1.自上而下整体推进,凸显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目前,要解决教育理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除了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理解并支持综合实践活动以外,以地市为单位整体推进也是一个良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理应与其他学科一样,由专职教研员拟订学年实施意见,召开学科年会,组织论文评选,举行优质课评选,培训指导教师,还可以组织现场会,让各市区和先进学校交流经验。这样,上级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这门课程,将营造一种强有力的舆论氛围,使综合实践活动回归应有的位置。

2.课程开发走向常态,力求形成学校文化

针对资源包开发中存在主题偏窄、研究方法单一的问题,学校可改变资源包开发一劳永逸的做法,不断刷新、修正、增添资源包的内容,变一次性开发为长久开发,使资源包真正变为动态的、发展的、有实效的资源包。学校可遵循“三维目标”“四大领域”(包括非指定领域)的选题范围,有计划地开发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各种资源,尤其注重增加社会实践和科学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这既能解决研究范围偏窄的问题,又能增加观察、实验、制作等方法,消除研究方法以调查访问为主的弊端。同时,在长期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发中,不仅教师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将得到增强,而且在日积月累中,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也会逐步形成。

3.教师指导走向常态,突出实效、适度、适当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学生自主性的实践学是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伴。虽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但是教师指导并不是无目的、无规范的。因此,与其他必修课一样,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规范和指导常规,重视设计与制订教师指导方案,使教师指导适度、适当,具有实效性,是将综合实践活动引向常态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研讨内容要常态化,例如依据研究流程,学校可将本课程划分成几种常态化教学的基本课型,每学年重点研究两种基本课型的操作特点,使教师的指导水平在课程研究的过程中循序渐进,与课程共同成长。

4.课程评价走向常态,注重引领性和发展性

2007年,山东省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基本能力考核,使课程的实施有了一个良好的政策导向和舆论氛围,也为课程评价走入常态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虽然综合实践活动不倡导考试评价,但为解决评价理念与实际效果之间的矛盾,可以在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学校可采取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既充分利用档案袋评价、评语评价、交流展示评价、比赛评价等评价方法,又采用测试评价的方法,主要考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方法的掌握、运用、迁移、活动成果的利用等。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学校要注重引领和发展,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发挥课程评价应有的作用。

5.制定课时管理制度,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课程实施中学生活动时间、空间管理的困难性,教育管理部门可制定相关制度加以引导,将课程实施情况列入考评。比如,针对教师对课时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可采取计划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管理制度》。针对防止学生外出活动出意外而取消校外实践活动的现象,学校可建立《学生在开放空间中的活动制度》,使学生的开放空间活动在学校和指导教师的有效管理之下有效地展开,如建立《学生外出活动申报制度》《课外实践活动状态下的教师指导制度》《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规范》等。开放空间活动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克服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

6.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切实提高使用效率

要开发与利用多元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实践者,必须采用“学校+基地”的推进模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学校可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开设多种类型的活动基地,并通过一定的制度保障,提高实践基地的使用效率。如乳山市崖子初中建立了马石山烈士陵园、井口敬老院、酿酒机械厂、青山纸箱厂四个活动基地;徐家初中建立了敬老院、徐家苗圃、华隆公司等活动基地,并将使用情况列入教师考评,这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有力举措。

第5篇: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

近来,国家上上下下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那么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别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教育综合改革一系列部署的逐步落实,教育进入新常态,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人的发展和成长相对于经济,更有其必然规律,教育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在新常态下,我们的教师该怎么办呢?

一、必须强化学习意识

总书记在参加中央党校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时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他在讲话中指出,本领恐慌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那教师队伍里面难道就不存在“本领恐慌”问题吗?“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这些话语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本领恐慌,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非学无以广才”。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让学习成为教师的新常态、新状态。教师必须时刻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态度,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新常态,推动教育大发展。

二、必须狠抓师德建设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师德教育常讲常新”。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好教师应该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教师要自重、自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教师时时刻刻要注意形象和影响,应当成为“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模范遵守者、认真践行者,着力塑造美形象,唱响好声音,树立新风尚,传播正能量。

三、必须投身教育改革

“一个看客可以毁了他自己,一群看客可以毁了一所学校,一代看客可以毁了一个民族”。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和知名学校,哪一个不是教育改革的开拓者?而那些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者,只能是碌碌无为,无所建树。教育改革是教育理论不断发展的要求,教育改革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做改革的看客”,教师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改革的实践中找到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之路。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角色,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是责任的需要,是国家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自身职业幸福的需要。教师要做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和弄潮儿,积极参与改革,着力推动改革,通过教育改革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四、必须参与教育科研

第6篇: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

1996年,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人们学习到的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中,有70%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但在过去的几年中,绝大多数组织培训部门的管理者仍然将重点放在正式学习上,这种情况在2011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Bersin的《2012企业学习概况报告》(The Corporate Learning Factbook 2011)显示,在2011年,25%的美国公司投资了非正式学习工具或服务。很多大公司在非正式学习上投入的预算,平均支出高达四万美元,比2010年的支出多出两倍。

非正式学习的四种模式

非正式学习在任何组织中都是广泛存在的,如果培训部门对非正式学习加以系统规划、引导和促进,将极大增加企业培训的效率。

非正式学习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我们建议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见图表1):

第一,从知识传递的模式来看,非正式学习可以分为从媒体到人和从人到人两种模式。其中,从媒体到人模式包括从图书、广播电视、网络、知识库等媒体中及时获取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其又称为按需学习;从人到人的模式包括通过直接交谈、会议、电话、邮件等方式从他人获取知识,这种方式需要以人际关系为基础,因此又称为社会化学习;

第二,从应用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非正式学习又可划分为传统方式和网络方式。传统方式包括面对面交流、读书、参加会议等。网络方式包括应用网络搜索、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

借助于以上两大视角的分类方式,可以进一步将组织中的非正式学习划分为四种模式,分别为:传统媒体互动模式、传统人际互动模式、网络媒体互动模式、网络人际互动模式。图表2至图表5分别列举了这四种模式的优劣势、适合领域和应用案例。

培训部门通过对企业现状、人群特点、应用领域、现有条件进行调研评估,可以筛选出最成熟的非正式学习项目进行应用推广。

在选择非正式学习模式时,企业还需把握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要把关注点放在那些已经在企业中存在的非正式学习模式上,发掘、梳理并且规范化管理现有的非正式学习,达到深入的应用效果,这远比推行一个新的非正式学习模式更容易。

第二,对于网络方式的非正式学习,要充分考虑网络应用的普及程度。通常,那些人人皆知的成熟的互联网应用,移植到组织内部后会更易推行,如企业博客、企业QQ群等。

第三,非正式学习项目还要确保与企业核心业务的关联性,只有那些与企业核心业务紧密关联的学习项目才能够持续长久。

实施的五个阶段

非正式学习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将组织中的非正式学习从偶发、非常态转变为系统化、常态化的过程。通过对非正式学习项目进行规划、实施、推动以建立持续服务支持机制,使非正式学习“正式化”。通常,非正式学习的实施和应用包括五个阶段(见图表6)。

传统的非正式学习项目由组织内部的应用单位直接发起和实施即可。但是网络化的非正式学习项目需要借助于技术部门以及外部供应商的支持和帮助。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将会大幅降低企业实施网络化非正式学习的成本和难度。例如,企业可以利用网络上免费的开放源码软件来搭建非正式学习网上环境,包括网络社区、维基、博客、微博等社会化软件。

非正式学习的推广策略

与一般的正规培训项目相比,非正式学习项目更注重长期效果,其短期效果不易显现。因此,非正式学习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运用多种推广策略,使其达到最佳的应用效果。常见的应用推广策略包括:

第一,组织上的保障与支持。随着非正式学习的深入应用,培训部门应考虑增加“知识管理”“学习服务”及“网络学习”等相关岗位,为非正式学习提供组织和人员的保障。

第二,通过综合应用带动非正式学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非正式学习模式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完全独立的非正式学习模式越来越少。例如:企业在开展“读书会”活动的同时,会在网上的学习社区中开设“读书心得”讨论区,并且举办面对面的读书分享活动等。

第7篇: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加强政务公开培训工作,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政务公开意识,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公开形式、完善公开内容、接受社会监督,促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培训内容及方式

(一)组织召开政务公开工作会议。组织政务公开工作的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条例》出台的背景、重要意义,以及公开政府信息的原则、内容和要求,从而提高公开信息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采取专题教育方式。学习、掌握政务公开基础知识,是做好政务公开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眼于干部队伍长远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工作人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在职培训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纳入培训计划,通过学习、考核和讨论,使大家了解政务公开内容,掌握政务公开的方法,从而提高每名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过程中公开政府信息的自觉性。

(三)采取普及学习的方式。政务公开的目的是为了便民利民,不但行政机关应该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更为重要,将《条例》的宣传、学习、考核列为日常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掌握申请政府信息的方法,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四)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按照“统一要求,自行组织“的原则。从培训规章制度入手,切实解决公开不规范的问题。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围绕每个环节严格规范操作,指导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同时,加强对政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时间及监督管理等工作的培训,使政务公开做到有制可循、有制可依、依制办事、违制必究,并通过座谈会或咨询研讨会等方式,研讨交流申请公开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推进基层政务公开的深入开展。

(五)采取全员及新任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在提高思想意识、思维层次上加强培训,采取集中为主、自主学习为辅的方式,进行普遍的全员培训。在夯实政务公开理论基础,增强政务公开意识上加大力度,结合岗前培训、集中教育等方式,进行重点培训。

三、培训要求

(一)政务公开培训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监管。要加强对培训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参培人员的管理,切实保证培训的质量。

第8篇: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

关键词:网络平台;课堂录播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88-03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整体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之一,是教育与科技结合的标志性领域。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自从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开始,课堂网络录播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1],特别是在课堂实时录播以及微格教学等方面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过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趣、更有效;加快了院校优质资源建设,拓宽了优质资源共享范围;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工具、手段和实践空间;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因此,课堂录播系统的应用在教育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过程以及资源建设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课堂录播系统概述

课堂录播系统是将教学现场的音视频信号、VGA信号以及预设音视频文件进行同步整合的一体化系统平台,录制生成标准化的流媒体或广播级视频文件,用来同步直播、存储、后期编辑和存储。终端通过IE浏览器或登录系统服务器收看现场直播,也可以后期点播视频收看。主要应用于课程录制、视频会议、教育培训、智能法庭等场合。特别是在各类讲座、公开课、优质课的现场直播和远程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如身临课堂一样。院校建设课程录播教室(如图1所示),能够保持现有教学状态和保证当前教学常态化,同时减轻后期制作人员负担,提高精品课程制作效率,减少制作成本。

对全部日常教学活动进行全过程录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从效率、数量、人力成本上看,传统的录播系统无法满足实际建设的需要[2]。为此,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网络平台的课堂录播系统,实现了课堂录播的规范化、自动化。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课堂录播系统设计与实现

1.系统设计原则

课堂录播系统的设计原则把握操作简便、安全稳定,不仅满足教学需求,而且具备最优组合、最高性价比和最佳交互方式。整体方案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先进性:先进的设计理念、网络结构、开发工具、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

实用性:系统设计符合国际相关标准和专业技术规范,人机界面友好,方便实现各种功能。

可靠性:系统软硬件具有高兼容性、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

灵活性:系统采用模块组合和结构化设计,配置灵活。

发展性:系统规划设计满足因技术发展需要而实现低成本扩展和升级的需求。

开放性:系统设计采用开放技术、开放结构、开放系统组件和开放用户接口,以利于系统的维护、扩展升级。

兼容性: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充分考虑向下、向上的兼容,系统建设与校园网平台、校园规划充分结合。

2.系统功能实现

(1)高低双码流录制、输出模块

课堂录播系统录制或存储为主流音视频格式,并根据需求对视频的分辨率、码流、采样率等进行精准设置,高低双码流录制大小在256K-50M之间任意调整。双码流输出模式能够解决直播时存在的技术问题,既要考虑低码流的网络直播,又要考虑高码流的电视直播,同时又保存高码流的工程文件。工程文件可导入到大洋、索贝、Premiere等主流非编工作站,进行精细的镜头调整和添加各种动画效果。

(2)文件录制备份模块

课堂录播系统采用多机位、多通道完整、备份录制模式,完成多路视频信号、音视频文件或PPT之间的自动切换。如果现场出现切换或合成错误,后期仍然可以进行再编辑。系统自动生成音视频标准的工程文件,同时满足mp4、avi、asf、flv等视频文件的录制和保存,本地音视频文件可作为片头、片尾、垫播和插播使用。所有通道支持单一音频、视频播出或录制,也可作为现场同期音播出。系统具备手动、智能全自动、遥控式课程录播,由主讲教师独立、全程掌控录播进程,完整备份每个机位镜头数据,形成N+2个素材文件或工程文件。

(3)网络直播模块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网络直播,课堂内容通常有视频、音频、演示文稿、文本等形式,用户可通过浏览器访问观看。如果是基于Web课堂直播,则与网络的平台Web Server或学习管理系统进行无缝连接。

(4)电视直播模块

课堂录播系统实现同步电视直播,支持模拟、数字信号输出,容易更改信号制式、分辨率,有多种音视频输出端口对接校园电视台,视频输出接口包括HD-SDI、SD-SDI、YUV、Y/C、复合等接口,音频输出接口包括数字、模拟、监听等。

(5)教师跟踪模块

系统可实现自动跟踪,无需人为干预,准确无误的跟踪教师授课过程。具备自动变焦跟踪拍摄,拍摄过程顺畅、平顺,画面稳定。

(6)学生定位模块

学生定位模块可实现自动定位,当探测到学生起立时,系统自动将学生摄像机对准发言的学生。学生回答完毕,教师跟踪系统自动返回。

(7)智能导播切换模块

课堂录播系统具备传统视频切换台功能,提供诸如划像、画中画、淡入淡出等常用特技效果,实时输出时钟信号、角标和支持色键抠像技术,支持本地文件作为虚拟背景进行实时虚拟合成,内置调音台支持多路本地音频播放,并实时切换通道同期音,能与音频保持均衡统一、相互切换或混音。内置字幕编辑软件,支持制作静态、动态字幕转入字幕列表待播,如课程内容、章节、重点提示、主题等,教师通过专属遥控器来实现字幕的精准输出。

3.核心技术分析

(1)图像自动识别跟踪技术

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下列几种情景:当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时如何跟踪拍摄,当教师走下讲台讲解时如何跟踪拍摄,当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交互时如何跟踪拍摄,当1个学生起立回答问题时如何跟踪拍摄,当2个或多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如何跟踪拍摄,当学生走上讲台回答问题时如何跟踪拍摄,当讲台上的学生书写板书时如何拍摄,当教师书写板书时如何拍摄,有2人或多人写板书时如何拍摄,当教师讲解PPT时如何采集等等,解决办法就是运用图像自动识别跟踪技术。根据摄像机对比定位分析,如果图像有变化,且变化幅度达到临界点,控制摄像机对图像变化区域做跟踪拍摄,不受强光影响,定位准确。

在录播教室中,拍摄教师的摄像机一般定义为主摄像机,一切的自动切换和跟踪,最终复位到主摄像机。课堂录播系统依据定位摄像机设置一个立体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运动的教师和学生会触发多种跟踪或切换策略,依据左右、前后、上下运动的规律,使整个录制过程显得更加真实、平滑、顺畅、自然,且不受立体空间以外的环境影响。在自动录播过程中,系统按照自己的运行原则进行录制,除非教师结束录制状态。

课堂录播系统采用标准的行业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完整记录摄像机所有数据,同时在系统执行自动或手动切换跟踪策略时,完整记录每一个跟踪、切换断点,自动形成可导入、可编辑的XML音视频工程文件。可编辑的XML工程文件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导入任何一款国内主流非编软件即可进行再编辑,在本系统内能够实时调整镜头切换位置和时间点,添加更新字幕和特效。

(3)与校园电视台无缝融合技术

校园电视台配置完备的摄像、导播、编辑、直播等系统。课堂录播系统具备多通道的高清导播切换录制、高清虚拟合成、高清在线字幕、网络直播、电视直播、LOGO水印等功能,而这些模块都是“一键式”,不需要很复杂的操作,这样使得课堂录播系统与校园电视台相互融合、相互支持。

通常录制课程的视频码流一般不超过10M,便于网络教学平台直播或存储。而校园电视台录制节目的视频码流至少达到25M,这样才能达到播出要求,也就是要求课堂录播系统实现高标清兼容,视频码流从512K至50M可以进行调整,画面质量不但满足网络直播或存储,而且满足校园电视台需求。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课堂录播系统应用

教学视频作为一种最直接有效、最原汁原味、最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展示手段,在教学研究、资源建设、教师发展、教育传播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教学视频的学习将会成为数字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1.教学反思常态化,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察觉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所在。通过课堂录播系统回放进行观摩和反思,可以起到照镜子的效果,从中发现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堂录播系统使教师教学反思行为常态化,促进其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加快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实现从单一依赖师傅的指导到与师傅共同研究探讨的转变,也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作为和从程式化到常态化的转变。

2.校本教研常态化,提升教学质量

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入职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一环。利用课堂录播平台的录播教室、观摩教室,方便同行教师现场听课、评课。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观看同行教师上课的实时画面,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同步观摩,同时还能对教师授课进行点播、回放和评价。课堂录播平台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校本研修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校本研修的持续和常态化开展。

3.教学评比网络化,评比形式丰富多样

教学评比或教学比赛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常用方法和手段,也是促进教师提高其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激励措施。然而,传统的教学评比活动往往采用随堂听课的形式展开,一定程度上会对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造成影响,最终影响评比结果的公平性。且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评比活动的组织规模往往有限。引入课堂录播系统后,多名教师可以同时授课,评委也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听课、评课。打分结果通过网络汇总,即时形成参赛者最终成绩。避免了许多中间环节,从根源上保证了评比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另外,比赛结束后,选手如果对比赛结果存在异议,还可以对比赛过程和讲课细节进行回访、查询。

4.教学研究远程化,促进教育公平

目前,各院校之间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不均衡是教育差距的主要矛盾和主要表现。解决教育差距和不均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部署,从制度层面上引导,逐步实现。建立区域院校同盟,共享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是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课堂录播平台在促进院校之间优秀教师和优质资源的共享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录播平台使跨院校、跨班级同步授课变得简单、方便。不同院校的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形成教学共同体,共同开展教研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优质资源数字化,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目前各个院校校园网平台建设都已完成,然而最大的问题是平台上缺乏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资源的质量和应用的效度是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应用课堂录播系统将加快院校数字化资源建设速度和改变建设模式,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就会有效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另外,这些精品课程有助于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也改变着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促进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6.教育活动网络化,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教学活动现场以课堂录播系统为平台来组织,不但完成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网络或电视直播,而且能够提供网络提问、网络投票等互动环节,同时视频文件被保存到学生成长的记录袋中,毕业时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这些活动的开展将促进教育活动的网络化,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洋.多媒体教学录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第9篇: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

一、理念引领,激发目标和动力“两个引擎”

学校提出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努力跻身全省前列”的办学目标,重新审视学校发展,紧贴校情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办学理念,把发展教师、成就学生作为办学内动力,把唤醒教师心中希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职业成就感、增强生活幸福感作为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抓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志向、开发学习潜能、圆梦名牌大学作为优化学风建设的落脚点,通过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教育资源,力争实现教师与学生、家庭与学校、素质与能力、W校发展与教育改革等“七个共进”,推动学校在新时期实现更大发展。

二、聚力中心,坚持教师和质量“两个至上”

学校实施了“43210”骨干教师培养工程。“4”是按照新教师、合格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名师四个层级,由教师发展指导委员会提出不同成长要求,分类明确研修内容,让每个类别教师都有目标追求,都能成长进步。“3”是启动学科建设三年规划和教师专业规划,立足教研组引导教师思考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我将怎么走、需要些什么等问题,明确个人发展定位、目标设定、路径设计、保障要素等,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促使教师自主成长,自觉进步。“2”是建立了教研组和年级部双重责任体系,教研组对学科教学质量负责,年级部对管理质量负责,相互搭台,互相促进。“1”是每周集中开展一次错时直播教研活动,借助云教室和互联网+等手段,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作用,开展名师大讲堂,启动“青蓝工程”,通过在线直播和点击回放,使教研活动更扎实有效。“0”是全员培训“0遗漏”,支持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全力提升教师能力素养。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我们做更细致、更优质的教育。社会对宝中的评价,不仅看一二本上线率高低,更重要的是看优生突破程度。去年以来,学校充分挖掘内部资源,选拔骨干教师组建辅导团队,实施“订单式”和“导师制”培优方略,常态化开展奥赛、自主招生、兴趣特长辅导,在抓大面积升学率的同时,促使尖优学生专长发展。

三、科学管理,确保绩效和成果“两个导向”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成绩和成果的主阵地。学校坚持教学调度会制度和班子成员包抓高三复课制度,及时问诊和化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行了领导班子集体听课评课制,定期检查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促使课堂教学不断规范化、优质化。在学生培养上,我们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科学细致的管理办法,通过班级量化和学分制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集体生活。同时,根据高中生特点,定期评选“校园之星”“五星班级”“五星宿舍”,推行了“准生活老师接力体验”活动,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全面进步,基本形成了高一树立理想、养成习惯、夯实基础;高二形成品质、训练提高、学业达标;高三注重能力、促进特长、圆梦大学的培养模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正向发展。

四、立德树人,实现文化和环境 “两个提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基础教育的重要标准。在落实市教育局“德润宝鸡・书香陈仓”德育行动中,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常态化、系统化、无缝化工作方案,落实全员德育理念,创新德育活动载体,丰富社团活动,形成了浓厚的书香校园文化、班级特色文化、宿舍育人文化氛围。

学校十分注重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坚持“净化先行、绿化为主、亮化增色、美化提升、文化铸魂”的“五化一体”设计原则,在原有校园绿化基础上,建成松竹梅“岁寒三友”主题园林五块,实现了四季常青,全年有景,为校园增添了文化底蕴。

五、和谐共进,强化服务和安全“两个保障”

优质的服务、信任型的人际关系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两个抓手。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开门办公,以上率下,传导压力,走进课堂食堂,倾听师生意见建议,及时回应家长社会关切,以从严从实的作风提升各项工作水平。学校陆续推出免费营养早餐,给晚自习辅导教师配备夜点,装修“香啡阁”,改建健身房,让教职工工作更有尊严,生活更有乐趣,增加了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