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项目保障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

第1篇: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

[关键词] 科研资源 有效整合 信息系统平台

一、科研资源整合失衡的因素分析

“整合”(Integration)是将组织中个人、各部门的活动综合并协调一致的过程,是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实现科研资源有效整合,也就是要在知识与信息充分流动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科研资源,如人才、设备、资金、项目、成果等的有效配置和合理重组,保证共享共建,使之尽可能高效、低成本地融入到科研过程,减少整合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与重复建设,推进科研目标的顺利实现。

我国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一方面为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后盾,另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提供了动力源泉。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科研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等的驱使,在科研资源的配置过程中,相关于人才、资金、设备、项目、成果等的信息流与知识流并不能在各科研组织间顺利实现交互共享,这就很容易导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交易费用过高,难以有效整合。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人才流动不顺畅

科研人才是科研活动的主体,是最具创造力的科研资源。影响科研人才整合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科研人才流动息息相关的户籍、社会保障与内部激励等。然而,我国还存在着较“硬”的户籍限制与社会保障约束,同时科研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也不健全,激励手段方式也较单一,往往只偏重于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这就使得科研人才在流动、交换过程中会受到多重的束缚与顾虑,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遏制了整合效应的发挥。

2.科研资金结构不合理

科研资金是科研活动的血液,是进行科研生产的关键。然而,由于我国缺乏统一的科研资金调配系统,在配置科研资金时容易造成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对应用研究、试验开发领域投放过多,而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不足。这一方面影响了科研活动的后劲与潜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科研资金的无效利用。另外,在科研资金来源中,社会化融资的局面还没有打开,政府投入所占比重依然过大,这一方面导致了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大,造成政府负担过重,另一方面也忽视了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力量,他们因缺乏资金投放、获利的平台,因信息不对称而无法融入到科研过程。

3.科研设备调控不完善

科研设备是科研活动的支撑,是科技进步的助推器。然而,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设备共享的顶层管理机制,使得一部分科研组织出于保密性、安全性、竞争性的考虑,不愿意共享自己“先进”的设备,惟恐其他科研组织赶超自己,另一部分科研组织则碍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宁愿自己购置、研发,也不情愿借助已有的设备。这种“恐后”、“求全”的观念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信息共享、资源合作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交易费用递减等效应。

4.科研项目审批不严格

科研项目是科研活动的载体,合理的科研项目共享系统能有效地把控项目审批,规避重复建设。然而,由于在科研项目审批方面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审核与监控监理机制,使得各科研组织在进行项目申报时,无法获得自己所申报的项目是否与其他科研组织的雷同或已申请过。另外,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共享的信息系统平台,使得科研组织在某些能进行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优势互补的项目达不成合作,同样也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

5.科研成果供需不匹配

科研成果是科研活动的具体实现,是科研生产的结晶。完善的科研成果共享体系能够促进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缩短研发周期。然而,由于在科研资源整合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科研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相互脱节的现象,导致产学研分割,研制出来的成果脱离实际,不能符合市场需求;其次,由于缺乏中介性质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或信息系统平台,使得许多科研组织的科研成果无法顺利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信息系统平台是实现科研资源整合的有效路径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在科研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信息交流与共享贯穿于每一个要素的整合过程。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流通共享,已成为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完美的方案,依靠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强大的快速的信息流、知识流的传输交互,使得科研组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代价实现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

1.信息系统能有效地破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费用

借助信息系统平台,科研组织可以把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信息集中在该平台上进行、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快速匹配,无须再像以前那样支付巨额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搜寻、匹配所需资源,并且随着交易次数、合作程度的不断扩大加深,科研组织间的信任度也会逐渐提高,其合作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也逐渐降低,交易费用也随之减少。这样,科研组织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在如何开发、提升资源的价值和技术的研发上。

2.信息系统能有效地促进组织结构变革,适应时代要求

高效的信息系统平台,需要完善的组织结构与之匹配。随着信息系统的导入,科研组织内部的管理结构和人员的素质结构也要求发生相应的转变。信息系统带来的高效率会使科研组织在结构设计时更偏重于信息流的传输,更侧重于向时间观念、效益理念转变,因此可能会引致组织管理机构的蜕变与精简,使得科研组织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如直线制、职能制等)向现代化的组织结构(如扁平式)转变,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与质量,减少时滞与失真,适应时展的要求。

3.信息系统能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

以信息共享为纽带的科研资源整合,能够促使科研组织合作,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通过信息系统的资源聚集效应与共享功能,科研组织可以把其他科研组织所拥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与自身的劣势资源整合起来,在合理的利益分配的基础上形成共赢的机制,从而减少资源重复开发、购置的时间与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挖掘现有资源的价值。并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来提高合作的广度、深度与厚度,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资源整合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形成规模报酬递增的合作效应,实现“1+1>2”。

4.信息系统能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反映“民生”需求

以信息系统为平台的科研资源整合能够拉近政府与科研组织间的距离,加快信息传递,缩短服务周期。借助网络化平台传递信息的高效性与广泛性,政府可以把其所制定的与科研资源整合相关的政策措施传递给科研组织,保证科研组织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政策变化的动向,把握政策内容的精神,及时做出相应的科研战略与组织安排,使政府不必像从前那样把相关信息从上往下地一层一层地传递给科研组织,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借助该平台也可以使科研组织能把自己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及时反应给相关部门,无须再像以前那样自下而上地一级一级地反馈,减少了部门时滞,提高了决策效率。

三、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有效整合的实现

信息系统平台是实现科研资源整合的帕累托改进,是有效的路径选择。通过构筑涵盖科研资源领域诸要素的网络信息平台,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其具体的实现安排如下所述。

1.科研资源信息的实现

科研资源信息的实现是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的前提。首先,鉴于平台运作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应实行会员制与审核制。科研组织如果要享受该信息系统平台的各项服务,就应按照相关要求填写真实信息,注册成该信息系统平台的会员,这主要是便于对科研组织信息的审核与科研组织间的联系。注册成会员之后,科研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特性选择相应的界面,或资源供给平台或资源需求平台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见下图。

2.科研资源匹配交易的实现

科研资源匹配交易的实现是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的关键。当系统平台的资源信息量聚集到一定规模后且供求量基本持平时,就可以利用该平台对相应的资源进行匹配交易。科研组织可以先通过信息系统平台的搜索引擎,直接在科研资源数据库中搜寻自己所要的信息。倘若有适宜的信息就可以与之联系,进行价格磋商、现场核实、签订合同、实物交割等;倘若现阶段没有匹配到合适的交易,则可以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按照上述要求在相应的界面上,便于其他组织的搜寻与匹配。见下图。

3.科研资源整合平台相关指标的统计

科研资源整合平台相关指标的统计是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的反映。作为科研资源整合平台的管理者或运作者,对系统平台所反映出来的各项指标如访问量、会员注册量、资源关注率等统计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系统平台当前运作的状况,及时做出相应修改。如根据对网站访问量的统计,可以对该信息系统平台的普及率、关注率进行量化反映,如果发现访问量在逐渐减少,说明该系统的普及率与关注率正趋于下降,因而应采取措施,如加大对系统的宣传力度、提升系统的服务功能等来吸引更多的科研组织等。

4.相应保障措施的安排

前台的良好运作离不开后台的完善保障,在构筑或运作科研资源整合信息系统平台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人才方面,要破除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束缚与限制,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如知识激励、文化激励、信任激励等)来鼓励人才流动与互换。资金方面,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加大对基础领域的投入,切实提高科研水平的开发潜力与后续动力;在科研经费来源方面,要鼓励支持社会化资金参与科研资源的整合过程,通过社会化资金的介入来补充、增强科研资源整合的活力与后劲。设备方面,要消除形象工程、“求全”观念与“恐后”思维,本着共享共荣的理念,加强对科研设备的利用。项目方面,要实时追踪项目申报或在建项目,鼓励广大科研组织把自己申请过的或正在申请的项目实现共享,同时要加大对项目审批的透明性和项目合作的协作性,提高科研组织的积极性。成果方面,要鼓励广大科研组织在保护好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加强产学研的交流,加快产业化、商业化进程,提高成果利用率。

在做好上述五种科研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系统平台网络技术建设的投入与支持,以坚实的资金后盾、技术支撑来保障系统平台的型构与实现,并应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以稳固的安全防范技术来防止恶意行为的破坏与攻击。最后,还应有相应的科研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来保证科研资源整合的有序性、合法性与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显君:关于管理整合的初步研究.中国软科学, 2003年第4期

第2篇: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

1.采用来自生产第一线和科研实践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

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要采用生产第一线或科研实践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使学生融入到生产实际中,初步了解生产技术和科研工作的流程,接触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从思想上明确科研项目选题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正确选题与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在这种题目下,学生可以在科研项目中得到历练,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毕业设计中,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指导教师深入实践,加强校企合作关系。

采用来自生产第一线和科研实践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那些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现场生产实践经验。只有这样学生做出的毕业设计才能符合实际,并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就促使指导教师要到实践中“找原材料”。这种要求,对教师本身也有一种压力,会对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实践能力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与此同时,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除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具有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实践能力。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专业课教师虽然理论基础坚实,但是他们从高校毕业就立即进入高校工作,缺少实践能力,这就需要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的准备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实践中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自身坚实的知识也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也可以强化自己的实践能力,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指导教师。

在“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模式”的毕业设计工作中,高校可以到企业或科研单位聘请技术研究人员作为学生设计的兼职指导教师,这样有利于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学校在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同时,也进一步解决了缺少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等实际存在的问题;对企业方面来说,与学校合作有利于企业技术人员的不断创新,有利于企业在迅猛发展的经济浪潮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其长期、持续发展的优势。企业也可以邀请理论基础十分坚实的高校教师担任高层次的技术专家与管理顾问,从而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使企业和高校实现共赢。

二、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的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保障措施

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的本科毕业设计选题得以顺利进行,必须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使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第一线技术难题。为此企业、社会和学校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完善促进学校、教师、企业结合的政策环境。

实现该模式毕业设计的前提是落实好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包括强化监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的落实,切实解决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科技成果的分配问题。针对产学研结合的实际特点,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对大学或科研机构的考核政策,引导其建立一套有利于成果转化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评价考核体系。

2.构建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平台,关键是要实现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及设备等信息之间的有效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各种信息的沟通,认真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加强高技术水平人才的培训,共同促进本行业内的产学研相结合。

3.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环境。

在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程中,想要营造有利产学研合作的环境就要大力宣传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宣传与产学研结合相关的政策;认真总结那些产学研结合进展顺利的先进典型,将其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和分享;加快建设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强化相互间的契约意识,确保产学研合作可以得到不打折扣的执行;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合作共赢的理念,鼓励各方开展多样的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的各种合作。

4.改革完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

对科研评价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5.鼓励和支持教师突出应用创造更多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第3篇: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

【关键词】组织结构;变革;柔性化

随着中国军工科研所(以下简称科研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科研所不再仅仅根据计划任务完成科研生产,而是以科技企业的角色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然而,传统的组织结构极大地限制了科研所的快速发展。本文阐述了科研所传统组织结构的弊端,提出了新的组织结构变革构想。

一、科研所组织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科研所目前的组织结构普遍采用直线职能制。设所长1名,副所长几名,下设多个职能处室,如综合办公室、组织人事处、财务处、科研生产处、项目处、质量处、市场处、审计处、条件保障处等。设多个研究室。企业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所长一层,由主管副所长协助所长分管各部门;职能处室负责专业管理职能;各个研究室承担具体的科研生产任务。

根据笔者的调研,传统的组织结构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权力过分集中,全所的财务、人事、营销、采购、质量等经营活动的决策权、指挥权和监督权全部集中于所长手中,所长同时还行使科研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权。所长高度集权导致缺乏足够时间用于规划科研所的长期战略目标和计划。其次是横向协调不畅,主要表现在研究室之间横向联系差和职能处室与研究室之间的工作协调难度大两方面。再次是职责设置重复,不同的职能处室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管理职责,不同的研究室承担同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开发,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人浮于事、责任推脱、资源浪费等现象。最后是科研与生产职责分配不合理,现行组织结构设置中,设计研究室的职责既有项目设计也有加工制作。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条件下,研究室无法集中资源用于科研项目研发,产品开发周期大大滞后于竞争企业,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客户流失的现象屡见不鲜。科研与生产职责分配给同一部门,既不利于专业化分工,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现行组织结构中,将生产各环节的职责同时分配给多个部门,造成生产资源不能集中利用,科研与生产协调难度大、成本高。生产协调工作占用了研究室大量的产品开发时间。

二、科研所组织结构变革思路

按照组织结构设计的相关理论,首先对科研所的战略、环境、技术等重要的组织结构权变因素进行分析。科研所新的发展战略要求产品技术更新快,产品品种多样,研制周期短,这对组织结构提出了更加灵活和柔性化的要求。科研所生存的环境已经由技术变革平缓、拥有稳定客户和供应商、缺乏竞争者的稳定环境,转变为充满现代市场竞争的迅速变化着的环境,横向协调流畅、市场反应迅速的弹性组织结构应更加适合。科研所普遍进行着定制类产品的研发,并广泛引入计算机专用软件进行辅助设计(CAD)、计算机一体化制造(CIM)、办公自动化系统(OA)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等自动化软件参与科研生产管理,技术进步使得有机式组织结构的采用变得更加可行。

科研所组织结构变革总的原则应是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促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具体包括:任务目标原则,即坚持“以事为中心,以事建机构,因事设职务、因事配人员”的原则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合理分工和明确协作的原则,即对于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相互关系、协作方法等,都应有明确规定。组织结构柔性化原则,即通过临时组建多专业人员构成的临时性项目团队,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到临时团队中,共同面对市场,相互协作,互通有无,以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为共同目标,从而增强企业应变能力,提高组织结构柔性。统一指挥和责权利对等原则,即部门的调整应明确责任与权益,工作中统一指挥,资源统一调配,避免资源浪费和争抢现象。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组织结构的变动涉及人员、分工、职责、协调等各方面的调整,对人员的情绪、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会产生各种影响,因此,结构调整既要考虑到延续性,也要适应新的经营战略和环境的变化。

通过以上权变因素分析,依据变革原则,可以看出科研所适合进行柔性化组织结构变革。其一,以柔性化理论为指导,在横向结构上建立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的临时性项目团队,建立健全横向协调机制,构建更有弹性和应变能力的矩阵制组织结构;其二,撤销研究室编制,将科研与生产相分离,设立研发中心,理清专业化分工;其三,合并职能处室,将管理职责相同或相近的职能部门进行合并,对管理职责进行重新调整,压缩职能部门,避免职责重叠;其四,组建生产车间,将研究室生产班组与机加车间合并组建生产车间。

新的组织结构分为“所长——副所长——部门”三级管理层次。部门包括职能部门、研发中心和生产车间,各部门负责人直接向主管副所长负责,副所长向所长负责。企业依据科研项目组建临时项目团队,由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组成员来自相关部门,项目完成后临时性团队自行撤销,成员仍回原来的部门。

科研所新组织结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精简部门,增设研发中心。

第二,组建生产车间,实现专业化集中管理,合理有效地利用生产设备,由主管副所长负责。

第三,根据科研项目成立临时性项目团队,由项目经理负责,团队成员横跨多个职能部门,加强横向联系。

三、实施新组织结构变革的关键步骤

科研所实施组织结构变革应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力争做到变革的阻力和工作影响最小化,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结构变革的目的。变革实施的关键点在于临时项目团队的启动运行,其分为团队设立、团队运作、团队解散三个步骤:

步骤一:根据项目需要组建项目团队

1)获取客户需求。由主管市场的职能部门通过市场调研、信息分析、客户接洽获取客户需求,确认后将需求信息传递给研发中心主任;

2)项目评审。由研发中心组织相关设计人员对客户需求进行项目评审,由评审会讨论是否承接这一科研项目,并将科研项目分类,科研项目按照性质划分为A、B、C三大类:A类项目属于全新开发项目,技术难度大,客户先期只需要少量样品测试用,运用潜力巨大;B类项目采用的开发技术相对成熟,设计上只需要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适当修改,产品订购量较大;C类是采用现有的技术就可以研制生产的,产品订购量大。

3)组建项目团队。项目获评审会通过后,由研发中心向主管项目的职能部门(以下简称项目部)提交立项申请;经审核和备案之后启动项目团队组建;由研发中心与项目部根据项目类别从项目经理人才库中选定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确定后,由项目经理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协商,从相关部门中选取专业人员组建项目团队,并报项目部备案,项目团队正式成立。

步骤二:团队运作

项目团队的运作围绕科研项目的运行来开展,团队的共同目标就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科研任务,项目经理对科研项目的结果负责。由于项目团队是根据完成科研项目的需要临时组建,团队成员来自多个部门,因此团队组织具有独特的运行特点。首先,项目团队应该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项目运行总体规划,内容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的研制目标和研制节点,以此作为团队运行的总体纲领。其次,项目团队应制定明确的成员职责分配和奖惩办法。再次,应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区分项目经理与部门负责人的工作职责,由于团队成员同时受项目经理和部门负责人的双重领导,容易造成责任边际不清晰,在指挥和协调上出现难度,因此,制定并实施相关制度文件,明确项目经理和部门负责人之间的职责界限是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最后,完善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协调会、网络平台和电话联络等多种途径加强信息交流,从而促进资源共享。

步骤三:团队解散

第4篇: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是指研究所为完成特定的科研任务(科研项目或课题)所耗费的各种经济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与科研相关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的一切支出。但是,在现实情况下,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成本支出存在着成本不全面、不完整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建立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制度,这不仅有利于研究所确定管理费等费用的合理水平,还有利于理顺科研投资主体、研究主体和科研成果使用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各种科技资源的有序流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更高的科技贡献率。

一、科研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特殊性

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所科研成本不同于企业产品成本,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研事业单位成本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科研活动是通过科研人员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劳动生产出科研成果的特殊“生产”过程,是运用一定的知识资本和物质资本创造出增加了的知识资本的过程。与其他物质生产相比,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在于:获得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即风险性)、劳动的创造性、产品(即成果)的非重复性、产品的非物质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很难对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消耗进行准确的预算和估计,从而导致科研成本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特殊性也使得研究所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风险性,使其成本不易控制,也不能照搬企业的成本核算控制办法。

(二)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成本计量困难

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是搞好科研,同时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为科研更快更好的发展服务,但是这样就很难区分科研和实践的成本计量,为成本的核算增加了难度。

(三)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全成本数据取得的间接性

科研事业单位现在执行的是《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度》规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非经营性业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从事科研活动占用的房屋、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计入科研成本,所以按现行会计制度核算出的“科研成本”没有反映科研活动耗费的全部资源,大大小于实际科研成本,也无法从现有的会计核算系统中取得科研全成本数据。

二、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的因素限制

从以上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和特殊性上我们可以看出,科研事业单位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大力推进其财务制度改革,首要工作是推行全成本核算制度,同时,我们在科学事业单位实行全成本核算时,也必须考虑全成本核算所受到的因素限制。具体考虑如下:

(一)现有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支出的不合理限制

由于国家现有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一些正常支出存在限制,使得本来合理的支出内容在现阶段无法据实列支,导致申报科研经费预算时应包括的内容不能列支,支出预算无法准确制定。

如科研项目立项审批部门认为,科研事业单位从事科研人员的工资,不应计入科研项目成本。

可实际情况是国家并没有单独给科研事业单位核拨足够的科研人员经费,而是依据科研事业单位的综合定额标准核拨经费,这样核拨的经费数额仅支付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及科研事业单位的水电暖等运行维持经费都不足,根本没有能力支付科研人员的工资项目。

(二)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成本的矛盾性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一般是按照研究室的形式存在,同时下设研究小组,研究小组有很多课题,一般财务核算是按照单个课题成本来进行的,但现实情况是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单一课题的核算形成了鲜明的矛盾,研究小组的活动一般很难确定其研究实验室的使用、仪器设备的占用及水电费用的分摊比例等内容,所以在核算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刀切”的管理模式。

(三)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脱节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的职能部门是科研计划部门,科研经费管理的职能部门是财务部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是由项目组编制的,财务部门并不参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而科研项目经费的核算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的,这种分工容易造成支出预算内容与科研经费核算科目不一致,导致研究过程中的实际开支与支出预算不符。

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到位后的使用主张宽松、不加制约,财务部门缺乏与科研管理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沟通的平台。

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往往是在不了解科研活动实际情况下进行的,导致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要么过于宽松、监管不力,要么过于呆板、缺少灵活性。

三、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思路的建立

根据《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主要从事应用开发研究和技术服务的科学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单位,对开展的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应实行全成本核算。同时,借鉴中国科学院《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科学研究单位会计制度〉全面加强成本核算的通知》[(93)科发计字0013号]的文件内容,在现实情况下,推行全成本核算制度是科学事业单位的必然选择。

(一)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科研全成本核算,就是利用货币单位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耗费进行的全部计量。

进行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有利于理顺科研投资主体、研究主体和科研成果使用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各种科技资源的有序流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更高的科技贡献率。

此外,能满足科研项目各方的要求,即从科研项目的资助者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有助于科研项目的出资者合理确定科研项目的资助额度、保证资助经费全部用于项目研制支出、提高资助经费的使用效益;从科研项目的依托单位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有助于确认科研事业单位为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的人力、基础设施、水电暖房等环境设施方面的资源,解决科研业单位这些科研成本没有经费弥补的现状;从课题组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将所有成本要素都列入科研成本,解决了实际发生的从事科研的人力成本等不能合理列入的问题,使得必要的支出都有合理的出处,能提高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建立全成本核算制度对科研事业单位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的总体思路

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不仅有利于有关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更有利于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监控。以财政拨款为主的科研事业单位,将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不需要进行相关成本核算。对科研项目而言,笔者认为,应引进企业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全成本核算。这就是:以科研项目作为核算对象,以项目研究周期为成本计算期,将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消耗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坚持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划清费用的承担期限、费用界限、受益对象。将费用支出划分成三大类:人员支出、业务支出、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采用二级明细核算,特别是对成本费用中一些特殊问题根据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解决办法。如人员工资(含科研人员工资、科研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资源使用费(含房屋、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等)计入项目直接成本。这些费用较难准确计算,可以根据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分摊比例计收以上费用,作为科研成本冲减科研事业单位事业经费支出。这对科研单位实行以项目为对象、全额预算、过程控制、成本核算的方式起到积极作用,改变以往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的状态。

同时,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系统化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全成本计算系统,及时提供成本信息,进行成本的预测、分析与评价;二是建立全成本预算系统,发挥成本的预算控制职能;三是建立全成本管理评价系统,发挥绩效评价的促进功能;四是建立各责任成本目标预警系统,充分发挥成本指标的预警功能。

总之,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和成本考核体系,对强化科研经费成本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的保障措施

实施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需要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全成本核算工作。定期进行科研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努力降低成本。

(一)人员培训

首先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全成本核算理论学习,在提高人员认识的基础上,分部门、科室举办对核算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使其对成本核算的制度及核算方法都了如指掌。

(二)确定核算单元

以个体科研事业单位为一个单元,下设研究室为二级核算部门,实现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课题等一切活动的成本开支具有可操作性。

(三)全面资产清查

对各核算单元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包括资产清查、产权登记、价值确认和资产核实等内容。这方面数据的采集有赖于完善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实行全成本核算提供各核算单位的资产情况。

(四)合理制定内部收费机制

进一步规范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收费机制,进行制度化建设,使得收费机制的内部收费更具制度性和有效性,为科研事业单位进一步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五)信息化管理,确保成本核算数据准确

为保证业务收入与成本核算数据配比的合理性,成本核算数据及操作流程标准化、规范化。以计算机管理中心为主导,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实行全成本核算提供准确数据。

总之,科研事业单位实行全成本核算,必须建立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制度,明确科研项目成本计量;同时,科研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根据国家的管理办法,结合科研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完善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这样,才可能达到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提高科技贡献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财〔2005〕11号.

2、王标,王颖.深化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的做法[J].东南国防医药,2009(1).

第5篇: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术评价制度 学术成果 学术道德规范

[作者简介]刘兰泉(1970- ),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农业微生物及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童洪志(1978- ),男,江西九江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讲师,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程远清(1971- ),女,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旅游管理。(重庆 40415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35-02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在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重构背景下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也是一项制度重建的创新性工作。在现代高职院校学校制度建设中,完善学术评价制度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目前,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和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也处于试验阶段。由于高职院校起步晚,社会认识还有待提高,其内涵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其中制度建设是推动高职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是制度建设中的学术评价制度渗透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而且学术评价制度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内容之一,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科研、育人三大功能的重要支撑平台。由此可见,一个能适应本校科学稳定发展的学术评价制度,对学校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产学研发展之路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术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建校较晚,办学经验尚存不足,纵观现代高职院校现有的各种制度,其中学术评价制度建设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术评价制度设计的思路、结构框架、内容等仿效成分较多,基本上是套用同类学院或借用本科院校相关制度;二是已有的科研管理办法、制度等与学院其他有关制度不协调,难以落到实处,有的院校仅仅为应付上级部门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三是有些高职院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实施的力度不强,领导层将工作重点放在学校硬件基础设施或其他方面;四是对学术评价制度建设内涵、内容和方向的选择比较盲目,其直接原因在于决策层的自身管理岗位绩效考核与学术成果的关系不大,其自身的学术水平受到了局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高职形成多样化及自身特点。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多处于转轨时期,建校周期短,组建形式多元化。高职院校的组建形式主要有:一是由高校转型形成,如职大、成人高校、高专等院校;二是社会需要晋升所致,如国家级重点中专内开办高职班后晋升为高职学院;三是扩建办学规模所致,如普通高校在重点进行教学改革和制度建设推动下以各种形式举办二级学院(职业学院或民办高职)。同时,高职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范畴的高等性特点,又具有职业教育范畴的职业性特征,其行政管理归属为高等教育所属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主管部门。因此,这样的双重派生性特点,使其在制度建设中借鉴或套用他校制度的颇多。

2.“照本宣科”形式依然突出。一方面,从2004年起,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多次对各高职院校进行办学水平的评估验收,由于评估工作安排的时间过于集中,而高职院校建设周期短且缺乏丰富的办学经验,使其在推进全面化制度建设中显得力不从心,从而导致“拿来主义”的制度建设成为目前高职院校应对评估工作的首选方式;另一方面,部分地属教育主管部门也未给予高度重视,把工作重点放在办学水平评估、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而对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基本上都套用同类或本科院校的标准或稍加调整。

3.重物质文化建设轻制度文化建设。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但面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和业绩考核,有的院校领导急于在学院发展和办学特色上做出成绩,使得高职院校疲于“硬件”建设,在办公楼房、宿舍、图书馆、教学楼、学生活动场所、实训实习基地等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教改、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校企合作、招生就业等专项“软件”建设的策应,而对建立健全院校制度、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等建设环节显得不足,因为这些精神层面的成果未能成为主管部门考核的业绩衡量标准,有的仅作为参考。

4.高校中行政职务的负面影响。高校两大系列职称评定中,一是行政管理岗位职员系列,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在高校中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尚属主流职称系列,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诸多院级领导的就职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任用,或者本校推荐,而这些管理人员在进入高校之前大多走行政职员系列,由于自身对学术认识的局限性,且没有过多关注和重视科研,从而在学术制度建设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实践证明,很多评上教授级别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院中层干部后,因日常行政事务烦琐,导致其难以专心从事科研,从而出现了上述种种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术评价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及价值意义

1.必要性。一是维护高校学术秩序的需要。高校承担着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社会服务的重任,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而高校又是开展科技活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有生力量,因此,学术评价制度对于提升学术质量、加速成果转化、推动技术产业化、合理分配资源、促进学术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与指导作用。二是处理现实学术问题的需要。目前,高校中呈现出的学术浮躁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如硕博论文低水平重复、科研成果剽窃、学术论文造假、官学一体化、一稿多投、论文改头换面等,对此,高校更需要探究其根源,健全和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加强其实施力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价值意义。在理论上,学术评价制度是高校开展学术活动应遵守的基本制度和准则,对维系学术活动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为开展学术评价与科技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加强科研团队协作、提高高校学术评价问题的认识、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内容亦可提供理论指导与支持;在实践中,学术评价制度为科研实践活动、科研绩效考核、成果评价和奖励等提供依据,对健全大学制度建设、申报科技成果、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同时,还对于优化高校学术环境、促进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整体水平等有着积极的应用价值。

三、高职院校学术评价的制度设计

在认清学术评价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和真正意义的同时,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中学术评价制度进行重构,做出新的设计,以期能在推动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中起到积极的应用效果。所谓学术评价制度是指有关学术评价目的、功能、任务、对象、内容和活动准则等学术评价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稳定安排,一般通过政策、组织机构、规定、公约或活动惯例等形式体现。学术评价制度是学术活动的基本制度之一,不仅直接影响学术评价自身的公正性、合理性、权威性,对整个学术事业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套完整的学术评价制度还应以人本性、阶段性、发展性、科学性、开放性等为原则,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征进行全面考查,其设计内容如下:

1.学术道德规范。在学术道德规范方面,制度设计内容主要有学术规范制度、学术问责制度和学术批评制度。学术规范制度是在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并为学术人员共同遵守的学术价值理念或行为规则,是科研内在规律以及价值的内在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符号使用、成果署名、引文注释、理论方法运用等;学术问责制度应包括问责内容、处理程序和实施办法;学术批评制度是学术评价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学术活动应接受各方尤其是同行的公开监督和质询。完善学术道德规范,一方面要建立学术诚信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体现学术评价公正、公开、公平等原则;另一方面要逐步健全完善学术诚信体系,督促评价者遵守基本的学术道德,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实施学风学习、宣传专题网络环境等措施,不断完善学术道德体系。在推进学术道德规范制度建设方面,可出台“学风道德建设实施办法”来有力促进研究者潜心学术,提高学术质量。

2.学术成果评审。在学术成果评审方面,制度设计内容主要有学术回避制度、匿名审查制度、成果鉴定制度和同行评议制度。学术回避制度是一项操作性制度,为体现学术评价的公正公平性,对与自己有利害人关系的科研课题、学术成果、奖励、晋升等重大事项实行学术回避;匿名审查即关于科研成果申报、项目申报、成果鉴定、论文评审等对其实施匿名审查,包括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成果鉴定主要有组织鉴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邀请或委托校外同行鉴定以及组织校内专家鉴定等三种方式;同行评议主要有国内同行或校内外专家评议为主,现已基本实行了双向匿名评议。做好学术成果评审工作,应在项目申报和获得立项时,加强项目过程监督,建立同行评审专家库,搭建开放网络评价平台,推出科研精品,加快科研成果在行业企业和高校中的优先转化。例如,高职院校可出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来积极鼓励学院教师及科研人员推广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

3.科研成果奖惩。在科研成果奖惩方面,主要是建立学术奖励与惩戒制度。学术奖励主要为提高学术成果质量,提升教师和科研人员科研热情和积极性,涉及学术奖励方面,应包括奖励内容、奖励范围、奖励要求、奖励时间段、奖励程序、奖励层次等,而学术惩戒制度主要起到惩戒警示作用,并严肃处理学术违规人员,告知违规后果和风险。其制定内容应包括确定惩戒执行主体和学术违规的查处制度、学术违规的处理程序、处理过程的公开公正性以及处理结果能在各大媒体或学术网络平台和各级科研机构中贯彻执行。为使科研成果奖惩分明,高校应建立严厉的惩戒机制,引入科研失败机制,在项目研究和结题过程中加强科研经费审计和监督力度,强化科研激励措施,使科研奖惩工作落到实处。例如,推出“科研奖惩实施办法”可有力地推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约束了学术人员的科研违规行为。

4.学术保障措施。在学术保障措施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术评价组织制度中。学术评价组织制度主要包括学术评价组织建构、评价人员组成、任务和职责、评审流程与规则等,其评价活动一般通过常设的专业评价机构组织实施。对高校学术评价而言,一般由专业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实施评价。对学术人员遴选、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等一般由专门设立的学术委员会或专家组实施。为使上述学术评价制度能够顺利实施和运作,应深入高校科研工作中,建立健全学术评价组织体系。例如,各院校可开展“关于建立学术委员会”专题研讨会,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来充分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和功能,保障各种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各项制度的实施,增强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乐先莲.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8(4).

[2]苏力.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1).

第6篇: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利信息;水利现代化;发展;推进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信息化时代使得知识、信息、科技正通过智能整合和运用而转变成高效的生产力,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已经兴起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已经开始从传统的有限资源管理模式向资源共享的整合发展模式转变,而水利信息化就是不断提升水利事业信息化程度和改进的发展模式。

1 水利信息化建设对水利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指信息及知识逐步成为水利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逐步成为整个水利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水利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的过程。

1.1 实时汇总信息

水利信息化能够实时汇总和分析工程的各种信息,在工程工期进度中,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先进的数据处理功能完成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促进工程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目的,在节省人力物力和降低成本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1.2 科学管理与决策

水利信息化可以实现科学的管理与决策,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是建立在全局各方信息资源的有效分析与处理的基础上。信息系统为决策者不仅能够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资源,还能通过其先进的数据挖掘功能为决策者在大量信息中分析提炼出重点,这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

1.3 实现水利现代化

水利信息化可以满足水利现代化的需要,实现水利现代化主要是为了防洪安全问题得到保障,使水污染防治达到更高水平,还要有效控制和减少水污染,创造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水环境。另外,水资源利用必须合理科学,水资源的配置手段必须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是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和科学地制订方案的依据,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2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不断发展,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确保水利信息安全及各种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引入安全技术及技术人才,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构建水利信息化的各种安全及管理体系,以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管理效率。

2.1 构建水利信息管理体系

2.1.1 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平台

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开发设计技术的应用才能满足大量水资源环境监测,汛情信息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需要。因此,水利部门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确保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开发更新。

2.1.2 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软硬件建设

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软硬件建设,应加强各种先进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水平,构建大众易于操作,维护简单的信息系统,同时加快硬件设备的更新,保证软硬件设备的共同发展,协调兼容。

2.2 信息化安全的保障措施

信息化安全是保障水利信息系统重要网络和应用软件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采取更加安全的技术防护,保证不受病毒的入侵。

2.2.1 完善水利信息标准和规范化体系

为了实现水利信息化的互通和资源共享必须要加强水利信息化的规范性。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增强信息传输效率发挥了信息的最大应用价值。因此,在水利业务发展中应越来越多地引入全新信息技术成果,提高系统应用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但是目前水利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不够健全,急需尽快完善。而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硬件基础,信息传输,网络安全也缺乏统一标准。

2.2.2 加强建设水利信息标准体系

加强水利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就要认真执行现有的水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逐步统筹规划和进一步完善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可操作性强的体制和制度,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统一性。统一计算机硬件设施,加强基础软件的共享利用。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基础软件方面要加强统一部署和共享利用,逐步构建相对统一,运行可靠的基础硬件运行平台,打造统一的基础硬件环境。

2.3 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方面缺乏专业的系统建设和管理人才,造成现有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2.3.1 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

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T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大量应用,对人才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技术人员既要精通信息技术,还要掌握水利专业知识。要根据现有技术人员特点,对不同领域的人员进行细化,分门别类进行专门培训,尽快了解,掌握,吸收相关的专业知识。

2.3.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调整和转变人才引进方式,对于急需人才的引进,要做到不拘一格。吸引更多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积极投身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来。

2.4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

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应通过市场运作的途径,大胆利用资本市场,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

2.4.1 扩大水利投资渠道

水利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水利部门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拓宽水利融资渠道,健全投资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

2.4.2 提高科研项目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水利信息化资金除了利用自身和资本市场外,还应在信息化科研建设的同时,发挥科研项目和建设项目的双重身份,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更好的服务水利信息化建设。

3 结语

第7篇: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

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和人文关怀

医院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医院在实践这一职责过程中,医务人员是最为根本的保障。医院作为知识密集型的组织,具有人才相对集中、人员专业化强等特点,医务人员的职业角色也具有职业专长、职业责任、职业忠诚和职业规划等特征,这些都凸显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因此,开展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除了坚持一般的管理原则外,也要重新审视医院组织和医务人员的职务角色定位。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的价值,也就是提倡人文关怀的理念。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部门,履行其部门职能时应认识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从人文关怀的理念出发。

2人文关怀与医院人力资源战略计划制定

制定医院人力资源战略计划也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目的,利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医院未来的人力资源供需做出科学预测,并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法,要使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人文关怀理念充分体现出来。例如通过分析医务人员对各科室人力资源的配置和需求的意见和想法,对医院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评估,根据医院的发展计划和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制定人力资源的招聘引进、配置培训、培养发掘等办法和措施[21。

3人文关怀与人才招聘和人才培养制度

为适应医院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医院应面向社会招聘医务人员,特别是通过引进高层次的医学专业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这对于促进医院学术科研和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医务人员招聘中也应体现人文关怀,例如,医院可以通过充分展现优良的医院文化,在人才的招聘管理工作中实行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招聘各类和各层次的人才。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思想态度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影响着医院的总体业绩和发展,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医务人员的规范化培养制度,这也应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例如在进行医学继续教育时,要考虑医务人员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对年轻的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派送到其他医院等单位进修学习,根据不同医务人员的专业特性组织和落实科研项目和科研基金,不断提升广大医务人员的专业发展和职称晋级能力,以上措施有利于医院建立高效、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

4人文关怀和和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第8篇: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升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国家一级学科理论所涵盖的一个二级学科,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人们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攻读学位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他们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学位论文质量集中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水平最重要的标志。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研究其质量提升路径,对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和提升研究生专业基础素养及科研能力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在校学习成果的一种衡量和检验,是对学生专业研究和思考能力的综合检测,是研究生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通过读书思考、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组织框架,以及写作、导师指导反复修改的过程,使学生对本专业有较为深刻透彻的理解和研究,亩为日后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及规模的快速增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下滑趋势。为保证论文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学校要提倡学术批评,形成崇尚诚实劳动、鼓励科研创新、遵循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等良好学术氛围。学术把关人和研究生自律的学术道德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理由相信在合理的制度和自律的学术道德下,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将会逐步提高。同样,当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不高,与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较为陈旧,培养方案多年不变,即使在某些时候调整培养方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而不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而开设课程。因此,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必须对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规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改变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因人设课”的局面,真正从专业的角度来开设课程。落脚点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升研究生专业基础素养及科研能力。

二、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一名合格的导师可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品质。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比如导师素质层次不齐、学缘结构不合理等。研究生和导师作为教育保障体系的两个主体,是高校科研产出和学术发展的宝贵资源,打造名师和培育高徒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等院校应明确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责任,同时使导师享有招生权、分配权、资助权、论文审查权等权利,激励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引入良好的竞争机制,实施导师动态管理,逐步打破部分院校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着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三高”导师队伍。导师应不断丰富自身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提升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搭建与研究生互动交流平台,主持领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促进科研团队建设,激励研究生自主发展,争先创优。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科研活动的结果,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导师是否有明确的意识,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条件。导师是否具有合理的教育理念、敏锐的学术视角以及较强的创新素质都深刻影响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三、加强学位论文写作的过程管理

学位论文写作是一个过程,必须加强对整个学位论文写作的过程管理。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必须做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工作。一般说来,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的目的、依据、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选题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主要参考文献等等。同样,也要加强学位论文写作的评阅工作。为了增加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可以借鉴有的高校对学位论文进行一定比例的“双盲评审制度”,被抽查的学位论文首先隐去导师及学生的姓名,然后由研究生管理部门从已拟定的专家库中选择一定比例的校外送审专家,导师以及研究生本人并不知道哪些专家在评阅论文,评阅意见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回收”很多高校通过这种抽查送审的制度,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监督。另外,建立激励机制,做好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建立优秀学位论文评审和奖励制度,有利于形成一种激励和督促学生、导师和学校努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目前国家建立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和奖励制度,已起到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很多高校和省级学位委员会也在积极开展校级和省级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并把优秀学位论文的获奖情况作为评价和考核各学位授予单位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学位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管理的重视,也必将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马灯秀,王辉,徐加放.高教论坛. 2015(07)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探析[J].贾桂玲,刘晓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第9篇: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

一、研究专题和期限

专题一:水源地和湿地保护及水处理技术研究

1、*口水源地咸潮控制保障体系研究

研究目标:结合*流域水情变化,确定咸潮控制临界流量,提出*口咸潮控制和保障措施,为合理配置区域水资源和保护*城市饮用水源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口咸潮入侵特征变化和机理,*口水源地咸潮控制临界流量,*口咸潮控制和保障措施。

2、膜生物反应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污水处理中核心膜产品国产化、生产规模化难题,开展膜组件质量控制技术、低能耗运行工艺设计,解决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瓶颈问题;针对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热点,研制高效低耗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装置,突破厌氧膜分离关键技术,建立示范工程。

研究内容:(1)开展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建立2000m3/d城市污水回用示范工程;(2)研制新型高效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建立处理规模不低于20m3/d的食品加工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3、灾难现场高性能饮用水净化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发

项目目标:应对灾难现场饮用水需求,研发灾害现场高污染原水净化处理设备,掌握灾难现场生物、化学等高污染原水净化为饮用水的处理技术,为灾后应急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研究内容:高污染原水预处理技术,污染物高效去除技术,高效快速消毒技术。

4、雨水与中水回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目标:开发雨水资源化高效利用适用技术,研制高效低耗雨水利用装置,形成集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和景观水体一体的示范工程。

研究内容:小区雨水径流水质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雨水收集、蓄存、调控技术,高效低耗雨水利用技术,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和景观水系集成技术。

5、南汇东滩滩涂促淤与湿地动态保护的关键技术及示范

研究目标:依托南汇东滩促淤工程,开展生物和非生物促淤关键技术研究和实践,优化新生湿地重要群落配置与栖息地布局,提出滩涂湿地资源利用动态保育对策,为滩涂资源远期保护和利用工程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研究内容:(1)开展东滩海域表层水沙变化规律、滩涂促淤工程新工艺与新材料、新生边滩湿地重要生物类群的配置培育与栖息地营造、滩涂资源利用动态保育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南汇东滩保护与利用工程示范;(2)开展临港地区红树盐桦耐盐木本植物引种、适应性研究,完成红树盐桦适应性研究评价与示范,并提出快速繁殖技术方案。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二:城市地下快速系统及大型枢纽建设与运营关键技术研究

1、城市大型地下设施设计建设和评估方法研究

研究目标:围绕特大型深基坑、越江隧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建立相关设计、施工方法、结构评估体系,为地下空间后续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1)攻克特大型深基坑变形控制设计与施工技术,形成系统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2)研究超长箱式混凝土结构因温度、荷载等作用的长期效应,掌握超长箱式道路结构控裂设计与耐久性技术;(3)研究超深悬臂地下结构稳定性,掌握自立式复合地墙成套施工技术;(4)开展越江道路隧道结构服役性能评估,提出隧道服役状态评定标准;(5)优化浅层地下水回灌井工艺,形成工程示范。

2、核心城区大型地下设施安全建设施工工法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既有大型地下建筑施工技术需求,开发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施工和工艺,并形成相关工法,破解正建拟建的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环境、安全、施工等技术难题。

研究内容:(1)开展特殊环境地下连续墙侧向成墙工法研究,形成侧向施工和作业基坑围护结构工法;(2)掌握压力可控式水平旋喷加固关键技术,开发高压旋喷注浆施工设备;(3)开展大型地下剧场建造技术研究,掌握超深地下结构施工与环境保护、隔音隔振节能技术;(4)掌握双向同步逆作法建造技术,形成适合*中心城区复杂超深基坑施工工艺。

3、交通枢纽设施建设与运营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结合虹桥枢纽、轨道交通、东西通道地下快速路等建设工程,开发安全保障和灾害防控技术,为构建安全、高效的城市地下快速系统及大型枢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1)开展虹桥枢纽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掌握突发事件态势评估预警、仿真技术,建立灾害数据库和预警监控平台;(2)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发隧道应力应变光纤监测和图像智能传感系统集成技术,建立轨道交通车载装备运控预警系统;(3)攻克交通安全防控关键技术,掌握地下快速路与地铁线路一体化结构设计新方法,开发城市地下快速路结构体系与安全保障技术。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以洋山深水港后期工程、崇启公路生态建设为重点,开发外海深水软土地基施工和公路生态环保集成应用技术,为洋山深水港后期工程和崇启公路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研究内容:(1)开展洋山深水港区后期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突破进港航道设计、码头结构稳定、水工结构耐久性等关键技术;(2)航运中心货运集疏运系统集成优化研究;(3)结合崇启公路建设,研究生态环保集成应用技术,提出公路建设生态指标体系;(4)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设计管理研究,完成相关设计导则。

进度要求:2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四:综合交通信息集成及应用分析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目标:以水上客运信息整合、交通信息数据应用、轨道交通与公交网络优化为重点,完成水上交通信息集成与;掌握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成网运行交通动态特征;开展车辆号牌数据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提升车辆号牌数据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和增强*综合交通信息服务能力。

研究内容:(1)以吴淞客运中心为重点,开展水上客运信息整合与集成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完成水运和港通智能化工程示范;(2)开展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成网运行综合仿真与应用研究,实现客流联动诱导工程示范;(3)建立车辆号牌数据小区间动态OD快速推算模型与算法,实现与车辆数据库互联,提出优化方案并完成工程示范。

进度要求:2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五:城市消防与突发事件处置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以天然气主干管网灾害应急、路轨两用消防车研制、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快速检测为重点,建立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数字化应急平台;研制1辆适合我国国情性能优越的路轨两用消防车;完成现场快速检测系统和配套装置,进一步提升应急抢险救援能力。

研究内容:(1)开展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消防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掌握高压天然气管道紧急放空应用技术和应急救援作战编成技术,建立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数字化应急平台;(2)开展路轨两用消防车研制及配套关键技术研究,攻克道路行驶转换为轨道行驶及地铁隧道特殊环境下消防车功能配置等关键技术,研制路轨两用消防实用样车;(3)开展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掌握事故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和关键采样技术,结合典型区域、重点行业等进行应用示范,形成事故现场快速处置建议稿。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二、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在*注册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及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如实填写。

2、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基础,具备实施项目研究必备条件,具有实施项目必需的研究开发设施及匹配资金(企业牵头申报的匹配资金不能少于1:1);鼓励以产学研联合方式申请,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3、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和*市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4、本专项课题的申请起始日期*年6月20日,截止日期为*年7月11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及其附件一式4份,并通过“*科技”网站提交可行性方案和其他所有表格。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7月7日至7月11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5、已申报今年市科委其它类别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6、网上填报备注:

1)点击连接可进入《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申报页面;

2)首次登录必须选择“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开始申报;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