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的基本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学习方式;内涵;特征;要素构成
人类的学习活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学习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直接影响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方式。有学者认为“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里我们深入探讨网络学习方式的内涵、特征及要素构成对我们正确认识网络学习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一、网络学习方式的内涵
传统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结果论、过程论和活动论。然而学习活动的多层次性、多侧面性、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心理机制等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学习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随着网络学习环境由学习终端时代、微机时代向多媒体和网络时展,网络学习已经绝不只是所谓的“机器学习”。一方面网络学习是一种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工具性学习,具有较强的工具特性;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学习的本质内涵的改变,它又表现出非工具性的一面,即追求自身的学习特性和文化内涵,而这一发展趋势正是网络学习成为未来的人的新型学习方式的特征体现。
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现代汉语词典把方法解释为“关于解放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 学习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式、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而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研究者往往把学习方式作为一个组合概念,看做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等品质,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有人认为“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学习方式同样要由学习能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同样,学习工具――学习活动的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成了制约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麦克卢汉《理解媒体》一文对传播媒介的三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口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麦克卢汉认为文字印刷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而电子传播不仅延伸了人的视觉而且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当今时代人类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使延伸人的多种感官功能的愿望成为可能。学习工具――学习活动的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的革新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学习活动的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的革命引发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的革命。
文字印刷、教室、黑板是传统学习方式的主要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因此,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教师、教
材、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问题的设计者和解答者,教师主宰着学生的学习,学生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学习。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由于学习活动的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网络学习方式中,学习者可以利用新的学习工具――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中心;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令人担忧的是,在目前网络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把网络教学或学习模式与网络学习方式等同起来,其网络教学或学习模式的概念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概念中移植过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网络教学或学习模式仅仅只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一种“网上搬家式”的外部描述,或者说是对学习计划和范型的组织形式。
网络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也不同于网络教学或学习模式。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为学习者自己决定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评估,以及通过信息的不断反馈,为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式教学提供了便利。网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不同,网络学习者的学习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而是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网络学习方式有着不同于网络教学或学习模式的内涵,网络学习方式不只是对网络学习计划和范型的组织形式。网络学习方式意味着学生应该具备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应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以及心理认同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因此,我们在这里把网络学习方式定义为: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网络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活动形式和心理倾向的总称。从外在的形式来看,网络学习方式表现在网络学习者借助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媒体――网络来进行学习;从内在的实质来看,网络学习方式体现了网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倾向性。
二、网络学习方式的特征
(一)外部行为与内部心理活动的统一
网络学习方式不能仅仅被看成是传统学习方式的一个补充或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手段。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认为网络学习方式是未来学习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学习方式必将影响人的生存方式。网络学习方式不只是一种方法或手段问题,而更是一种心理、行为习惯、人文素质层面上的问题。因此,网络学习方式是网络学习者外在的学习行为与内在的心理活动的统一。一方面,网络学习者通过不同于传统课堂的空间――网络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学校的学习情景和心理感受。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了网络学习方式的两大重要特性。工具性突出网络对学习的技术支持;人文性强调的是人性化的熏陶感染。学习者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与此同时,网络学习必须走综合化发展之路,让网络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让网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其价值,让网络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网络,充分体现网络学习方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传统校园环境与网络资源的统一
网络以其丰富的、可共享的资源优越于它以前的一切媒介而成为新一代教育和学习的有利工具,网络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它能使学习者共享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其他媒介所不能提供的、能追求大范围的、各种各样的学习选择的真正机会。从学习场所和学习氛围上来看,传统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局限于狭隘的学校环境中。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中心,学习者在虚拟现实中自由翱翔,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逐步形成了共同的心理认同和网络文化氛围,从而实现了传统校园环境与网络资源的统一。
(四)自主性与协作性的统一
自主性与协作性的统一是网络学习方式的内在属性。网络学习方式是一种个性化、协作化、开放化的自我建构性的学习方式。一方面,网络学习者与网络教师的分离状态决定了其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充分的交流与协作以及开放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为学习者自我建构提供了可能。其次,网络学习是一种多层次、多侧面的、适应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具有多种途径:利用资源的学习,即利用网络化资源进行情境性探究学习;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信,形成网上社群,进行合作式、讨论式学习;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创新性、实践性地解决学习问题。
(五)深度与广度的统一
在传统学校教育中,由于印刷媒体占主导地位,学习者是一个“视觉学习者”(《学习的革命》一文中把学习者分为三种类型:触觉学习者、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文字使视觉功能得以强化和延伸,而“作为视觉功能的强化和延伸,拼音字母在任何有文字的社会中,都要削弱其他官能(声觉、触觉和味觉)的作用。”而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强调的是:不仅仅使学习者成为一个视觉学习者,更要使其成为一个多觉学习者。多种信息与符号的刺激使网络学习者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建立在多层次、多角度之上。“网络的出现是‘多维实在’的一种更加充分的‘显展’。”网络为学习者进行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网络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构成
要素是构成事物的相互关联的基本元素,基本要素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因此,相对于事物的系统构成来说是,基本要素有不可或缺性。要素不是孤立的元素,要素与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要素在自身的内在联系中成为系统,系统又在自身的外在联系中成为要素”,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性存在就决定了事物的基本特征。
一般观点认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是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网络学习是基于连通世界的互联网的学习,它不以地理位置上定点的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网络课堂是全天候,而不是传统课堂的定时开放和定时关闭;网络学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流动的、基于文本的多媒体材料,而传统学校教育内容基本上是静止的文字材料;网络学习资源中有从不关闭的、随用随取的全球数字图书馆和实验室等,而传统学校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却有不便于使用的诸多限制。因此,网络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既包含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又包含其特定要素。一方面,网络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的选择要体现基本要素的独特性、稳定性等特性;另一方面,网络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联性要凸现出网络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在这里,我们认为网络学习者、网络导师、网络和网络课程是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因为没有学习者、没有网络导师、没有网络或者没有网络课程,将不存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1.网络学习者。从广义上讲,任何人不论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工作与否、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可以参加网络学习。所以网络学习者与传统学生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对网络学习者各方面的限制已经不复存在。网络学习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的各种需要。网络学习者的学习是意义的主动建构,不是知识的被动容纳。网络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网络其巨大的功能之一是提供给每一个用户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信息的权利和便利。正是拥有了这种权利和便利,网络学习者不仅仅是信息的受众,还是信息的创造者。
2.网络导师。网络导师不仅仅只是充当一位教师的角色,即网络课程的开发、设计和评价者以及网络课程的传送者,而且是网络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协作者。网络导师不再像传统教师那样通过面对面课堂教学中的命令控制学生,而是靠知识来“赚取”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命令”。所以,网络学习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网络学习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网络学习方式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的、自我建构的知识和能力的生成方式;另一方面,网络学习者是受教育者,依赖于导师的指导,网络学习者的这种自我建构因为网络导师的指导、帮助、协作评价而顺利完成。
3.网络。网络要素从广义上讲包括能支持学生学习的一切人际环境、信息通信技术环境等,在这里“网络”特指基于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因此,网络特别是因特网内含着电脑的存在、网络学习的基本技术支持以及学习空间的存在。因为,网络是电脑的网络,网络的存在已经为网络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和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的所谓“学习空间”已经嵌入了网络之中。而且,网络学习的“学习空间”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这就证明了网络是网络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也恰恰是网络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之一。
4.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支助服务是网络学习的两大支柱,而网络课程是网络学习资源的核心部分。网络学习依托于网络课程实现,网络课程一般包括四个成分:学习目标、网络课程内容、指导性策略和网络课程评价。网络课程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即网络课程要利于和便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专家或学者之间、学生与课程之间、学生与其他网络资源之间、学生与电脑之间的交互。作为网络课程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了,它既包含基于网络的学习内容,并且这一内容随着交互在不断增值。
参考文献:
[1]肖川.学习方式就是人的生存方式[J].中小学管理,2002,(8).
[2]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EB/OL]..
[3]孔企平. 论学习方式的转变[J]. 全球教育展望,2001,(8).
[4]桑新民.信息技术时代:人类学习方式变革的里程碑[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
[5][新西兰]戈登•德莱顿,[美]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关键词】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网络学习;协作学习;CSCL
在协作、竞争和个人三种学习情境中, 协作学习是最重要的,占主导地位。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已发展成为当前教育技术学和学习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CSCL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把协作意识与社交技能引入网络教育系统,通过网络教育系统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增强学习者协作沟通意识、启发学习者独立思考判断,为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1 CSCL的基本理论
1.1 协作学习CL(Collaborative Learning)
协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者黄荣怀教授将协作学习定义为:“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1.2 CSCL(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
CSCL(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 , 即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CSCW)与协作学习(CL)的结合,指利用多媒体依网络等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学习。CSCL不但关注交流技术,更关注交流的内容(即what to communicate),涉及到社会、心理、组织、学习效果等方面的问题。
与传统教室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更能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优势,具有以下特点:突破了协作学习范围;协作沟通方式灵活多样;协作学习可以角色转换;丰富的学习资源。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协作沟通意识、启发学习者独立思考判断。
2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要素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
2.1 协作小组:协作小组可以由教师组建,也可以在协作学习目标的指导下由学习者自由协商构成。
2.2 成员:协作学习成员不限于学生,也可能是由计算机扮演的学习伙伴。
2.3 辅导教师:协作学习要求辅导教师具有新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2.4 协作学习环境:包括协作学习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
3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步骤
基于网络环境下实施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步骤如下:
3.1 确立学习目标,提出学习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确定协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3.2 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根据对学习任务的分析,确定学习内容。
3.3 建立小组,分工计划。在协作学习中,经常以小组为单位,强调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相互启发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
3.4 创设协作环境。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与效率。
3.5 设计信息资源。网上的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却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教师必须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并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源和搜索方法。
3.6 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协作学习活动主要围绕学习内容开展,并根据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
3.7 协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协作学习效果的评价一般通过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
4 CSCL 理论方面的探讨
国内研究者对CSCL理论方面的探讨已经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如黄荣怀提出了CSCL的理论和方法;赵建华和李克东分析了CSCL的原理与基本结构;袁磊和李青在分析CSCL知识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了三种知识团体创新模式;任剑锋和李克东则探讨了如何将分布式认知理论应用于CSCL系统设计中。
4.1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发展现状
按照CSCL的应用范畴,可以将其划分为学校协作学习、在线协作学习和移动协作学习三个维度。赵建华,李克东将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分成七种,分别是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胡新华,骆雪超将协作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概括归纳出了四种模式:相互竞争性学习,相互合作性学习,伙伴性学习,角色互换性学习。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情境中,采用不同的协作形式,这样可以提高协作学习的效度。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是赵建华,李克东的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4.1.1 竞争。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协作者参与学习过程,并有辅导教师参加。
4.1.2 辩论。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主题,由不同小组或成员叙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之间展开辩论。
4.1.3 合作。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
4.1.4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竞争、合作等。
4.1.5 伙伴。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并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
4.1.6 设计。在设计主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充分运用已掌握知识,相互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主题。
4.1.7 角色扮演。该种模式是让不同学习者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协作模式的分类标准还不是特别明确,甚至不是统一的标准。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不仅要注意自己那部分任务,而且要把自己掌握的内容教会同伴,并倾听和接收同伴提出的意见,这样才能共同提高。
4.2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的学习研究和总结,发现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改进。
4.2.1 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
在技术方面,需要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网络平台的功能设置将得到改进和提高,学习者将获得更大成果展示空间和更加多种多样的沟通手段。
4.2.2 对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太少
协作学习作为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不断被应用到不同科目的学习当中。但是目前更多的是研究如何开展协作学习,而对于协作学习如何评估的研究太少。
4.2.3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有很多相关的研究都没有开展,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如学生在协作学习的同时,自己应该做哪些工作来更好地巩固学习成果等。
5 总结
尽管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协作学习。学习中的三种形态,即竞争、协作、个别学习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即使在适合协作学习的情况下,我们也要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支持策略,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这样才能使协作学习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郁晓华,祝智庭.CSCL应用的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5):25-31.
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研发、制造、销售和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它建立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之上,依靠网络实现经济。
网络经济两个基本要素:经济行为主体的“集”和经济链的“集”。网络经济是由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特殊经济联系组成,经济行为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链可以是同质,也可以是异质。换言之,经济行为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链可以是同行业的,也可以是不同行业。
对网络经济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而言,网络经济主要是指,以信息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群体。广义而言,网络经济主要是指电信、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等网状运行行业构成的产业群体。
(来源:文章屋网 )
2、可以平滑地构建软交换业务平台,软交换技术区别于其它技术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其核心思想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以下三点;
3、生成接口,软交换提供业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API与“应用服务器”配合以提供新的综合网络业务。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兼顾现有通信网络,它还能够通过“INAP”与“IN”中已有的“SCP”配合以提供传统的智能业务;
4、接入能力,软交换可以支持众多的协议,以便对各种各样的接入设备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投资并充分发挥现有通信网络的作用;
1 计算机多媒体概述
多媒体是超媒体(Hypermedia)系统中的一个子集,而超媒体系统是使用超链接(Hyperlink)构成的全球信息系统,全球信息系统是因特网上使用TCP/IP协议和 UDP/IP 协议的应用系统。二维的多媒体网页使用 HTML、XML等语言编写,三维的多媒体网页使用VRML等语言编写。目前许多多媒体作品使用光盘发行,以后将更多地使用网络发行。
多媒体能做什么?它展示信息、交流思想和抒感。它让你看到、听到和理解其他人的思想。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通讯的方式。有很多人将多媒体理解为承载声音、图像、图形、文字等信息的媒体,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因为它容易和电磁波、光、空气波、电流、磁介质等介质相混淆。那些承载信息进行传输、存储的物质媒体与它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现在一般人都认为,多媒体就是声音、图像与图形等的组合,这个名词几乎已经成为文字、图形、图像和声音的同义词,所以在一般的文章中也就一直沿用这个不太准确的词。这已经成为一种较狭义的多媒体的理解,大多数人将它理解为文字、图像、声音等人能直接感受和理解的多种信息类型。
将用来承载信息的如声音、图像、图形、文字等理解为多媒体,容易跟电磁波、光、空气波、电流、磁介质等用来承载信息进行传输、存储的物质媒体相混淆,因此并不准确。但是这已经作为一种狭义的理解被广泛沿用,目前,在一般文章中提起的多媒体往往也意味着声音、图像与图形等的组合,是人的器官能直接感受和理解的多种信息类型。
我们所指的信息的正文、图形、声音、图像、动画,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都可以称为媒体。我们可以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原始信息存在的形式,归结为三种最基本的媒体:声、图、文。从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处理信息的角度来看,它是指数据、文字、有声的语言、音响、绘画、动画、图像等内容。
多媒体。所谓多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影像等构成要素,是指能够同时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技术手段,来实现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等功能。
目前为止,多媒体的应用领域已涉足诸如广告、艺术,教育,娱乐,工程,医药,商业及科学研究等行业。
利用多媒体网页,商家可以将广告变成有声有画的互动形式,可以更吸引用家之余,也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向准买家提供更多商品的消息,但下载时间太长,是采用多媒体制作广告的一大缺点。
利用多媒体作教学用途,除了可以增加自学过程的互动性,更可以吸引学生学习、提升学习兴趣、以及利用视觉、听觉及触觉三方面的反馈(feedback) 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迅速发展的综合性电子信息技术,它给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音频和视频设备带来了方向性的变革,将对大众传媒产生深远的影响。多媒体计算机将加速计算机进人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进程,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带来深刻的革命。
多媒体还可以应用于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领域此外,交通监控等也可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监控。
2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要素及特点和关键技术
2.1 计算机多媒体的基本要素
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一种,它同样是用来存储、传递教育和教学信息的,只是在信息领域,“多媒体”中的“媒体”的含义不同于“教学媒体”这一教学媒介,无论是“多媒体计算机”还是“计算机多媒体,”这里的“多媒体”在信息领域都有其自身的特定含义。
多媒体基本要素包括:包括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剪辑等基本要素。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也就是从这些要素的作用、特性出发,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的指导下,充分构思、组织多媒体要素,发挥各种媒体要素的长处,为不同学习类型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媒体信息,从多种媒体渠道向学习者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本文对计算机多媒体的各要素进行一个分析。
2.2 计算机 多媒体的特点①集成性。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②控制性。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并按人的要求以多种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③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应用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④非线性。多媒体技术的非线性特点将改变人们传统循序性的读写模式。以往人们读写方式大都采用章、节、页的框架,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而多媒体技术将借助超文本链接(Hyper Text Link)的方法,把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⑤实时性。当用户给出操作命令时,相应的多媒体信息都能够得到实时控制。⑥互动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人与人及机器间的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人们根据需要进行控制。人机相互交流是多媒体最大的特点。 ⑦信息使用的方便性。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任务要求、偏爱和认知特点来使用信息,任取图、文、声等信息表现形式。⑧信息结构的动态性。“多媒体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知特征重新组织信息,增加、删除或修改节点,重新建立链。
2.3 多媒体关键技术
由于多媒体系统需要将不同的媒体数据表示成统一的结构码流,然后对其进行变换、重组和分析处理,以进行进一步的存储、传送、输出和交互控制。所以,多媒体的传统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类中:数据压缩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制造技术、大容量的光盘存储器(CD-ROM)、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因为这些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多媒体技术才得以迅速的发展,而成为像今天这样具有强大的处理声音、文字、图像等媒体信息的能力的高科技技术。
但说到当前要用于互联网络的多媒体关键技术,有些专家却认为可以按层次分为媒体处理与编码技术、多媒体系统技术、多媒体信息组织与管理技术、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多媒体人机接口与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应用技术这六个方面。而且还应该包括多媒体同步技术、多媒体操作系统技术、多媒体中间件技术、多媒体交换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超媒体技术、基于内容检索技术、多媒体通信中的QoS管理技术、多媒体会议系统技术、多媒体视频点播与交互电视技术、虚拟实景空间技术等等。
3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
目前为止,多媒体的应用领域已涉足诸如广告、艺术,教育,娱乐,工程,医药,商业及科学研究等行业。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化发展趋势,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将使诸如服务器、路山器、转换器等网络设备的性能越来越高,目前,多媒体技术网络化,已成为人们的期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的多样化,多媒体技术必将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曾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探讨[J].宁波广播电视学报.2006.4(4):100-102.
[2]曾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探讨[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3]林福宗.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
[关键词]冰桶挑战赛;网络营销;病毒式营销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014-02
1 引 言
冰桶挑战赛全称为“ALS冰桶挑战赛”(ALS Ice Bucket Challenge),要求参与者在网络上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内容,然后该参与者便可以要求其他人来参与这一活动。活动规定,被邀请者要么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要么就选择为对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捐出100美元。来自百度百科
该活动旨在是让更多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同时也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ALS冰桶挑战赛”在全美科技界大佬、职业运动员中风靡,也传播到了中国,引发各界人士的热情参与。
这一项慈善活动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2个月的时间里像计算机病毒一样席卷整个网络,引发各路媒体的疯狂报道,各界人士主动热情参与呢?
在这一个夏天,一个活动就让全世界的网民了解了“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这一种俗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如果能够把这种模式移植到品牌推广上,那将会是一次多么成功的营销活动。作为一个营销人员又能从中学习到哪些有用的成功经验呢?
2 “冰桶挑战赛”与病毒式营销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病毒式营销的成功案例,所谓“病毒式营销”,并非真的以传播病毒的方式开展营销,而是通过利用公众的积极性和人际网络,让营销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营销信息被快速复制传向数以万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来自百度百科
通常,一个有效的病毒性营销战略有六项基本要素,虽然一个病毒性营销战略不一定要包含所有要素,但是,包含的要素越多,营销效果可能越好。
这六个基本要素是:
(1)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2)提供无须努力向他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3)信息传递范围很容易从小向很大规模扩散;
(4)利用公共的积极性和行为;
(5)利用现有的通信网路;
(6)利用别人的资源。
3 “冰桶挑战赛”的成功因素
3.1 以“慈善”为名
“慈善”是一个无可指责的理由,也是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冰桶挑战”能够迅速在网络传播,正是因为慈善这个理由让这些名人无法拒绝,而大量知名人士的参与对该项活动的推广是有些巨大贡献的,里边有科技界的大佬,体育界的明星,娱乐界的明星等,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被牵扯进来。当这些名人被点名时,他们除了做出回应,还能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呢?就连奥巴马做出捐钱不浇水的举动都会有人指责的时候,我想先浇水后捐钱已经成为这些名人的唯一选择。
3.2 规则简单,广泛参与
关有名人的参与还不够,大众的参与才是关键。“冰桶挑战”规则简单,对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等素质没有很高的要求。在炎炎夏日,往头上浇一桶冰水,对健康不会有什么影响,提前做好热身运动就行。实在有点担心的,还可以学习NBA明星“大鲨鱼”奥尼尔,在他在大光头上滴上那么一滴,也不会有人大声指责你犯规的。
保持简单明了是一条众所周知的设计原则,这条原则表明简单的设计往往比复杂的设计效果要好。“冰桶挑战”很好地诠释这一点,在百度百科上搜索“冰桶挑战”的规则,只用了不到140个字就解释清楚了,140个字不就是一条微博的内容吗。一桶冰水,很简单。拿出手机拍个视频,也不是什么难事。相对于我们之前看到的慈善晚会、慈善拍卖、慈善比赛等要简单许多,大众也可以很轻松的参与。
大众的广泛参与加上“100美元”的低门槛,这项活动成功地对“长尾理论”进行了诠释。相对于其他的慈善活动,如“慈善晚会、慈善拍卖、慈善比赛”等,因为场地、规模、时间、组织形式等因素的制约,参与的人数不可能太多,即便参与的人平均捐款数额较大,但总额有限。而“长尾”的应用,打破了这些局限,让参与者人数无限增加,自然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3 名人效应
当微软的比尔・盖茨参与进来的时候,谁都可以大致想象到后边将会发生些什么,于是互联网就疯狂了。被点名的浇水,没被点名的开始“求被点名”,实在没人点名的,也可以自己向头上浇一桶水。媒体也主动报道,如果谁的主页上没有“冰桶挑战”的新闻就变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多好的宣传呀,还不用给广告费。
名人的参与还带来了另一个好处,那就是产生了示范效应并增加可信度,网络上的消息参差不齐,真实的虚假的消息混杂在一起,这让善良的网民们无所适从,即使有心捐款,也担心受骗上当。在这次的“冰桶挑战”中,科技大佬、好莱坞艺人、NBA球星……他们身先士卒地动员,让事件增加了十足的可信度。在流行潮中,“消息传播者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增加信任度的关键。
这里正好有一个反面的例子,那就是“红十字会与郭美美事件”。从目前警方的最新消息看来,红会是被冤枉的,但因为在“危机公关”中的失败,红会的信用已经基本破产,网民们已经不再信任它了。
3.4 大众的热情参与
有了名人的示范,大众的参与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当你和社群朋友进行互动时,“有不有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人们都喜欢娱乐,以及追求各种感官刺激的体验,而“冰桶挑战”被冰水淋湿的画面,正足以满足人们的感官乐趣。
3.5 现有通信手段的充分运用
在美国,“冰桶挑战”大多通过Twitter和Facebook进行。在中国,那就是各大微博了。所谓的点名,不就是在内容后加上@×××。而输入#冰桶挑战#就可以搜索相关的话题,这些新出现的传播方式让一个话题可以迅速推广开来。“冰桶挑战”的规则设定与微博的传播方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倒冰水的方式,让大众看到平日衣着光鲜的名人们被浇冰水时的“狼狈”一刻,满足了娱乐时代大众对名人的围观和窥奇欲望,在与众乐乐中,慈善一改往日的温情脉脉与煽情催泪,令人耳目一新。
4 结 论
综上所述,“冰桶挑战”很好地诠释了病毒式营销的成功6要素,也给网络营销人员建立了一个成功的示范。从“冰桶挑战”的成功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
(1)话题选择要巧妙,要将企业的宣传目标与某个话题或者某种情感要素进行连接。并尽量要选择主流的、符合大众价值观的内容,这才有利于话题的传播。如果话题选择错误,比如某个社交网站一手炮制的“95后女生用身体换旅行”事件,虽然在短时间内红遍网络,但也马上就被证实是谣言,相关产品也被勒令下架,最终落个惨淡收场。
(2)规则设定要简单,参与门槛要低。网络时代强调快捷方便,过于复杂的事,参与的人数就会受到影响。要学会使用互联网所带来的长尾效应,“长尾”能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但却具有聚沙成塔的行为结果。
(3)要善于利用媒体,制造话题、制造新闻热点,媒体会主动参与,也有利于进一步的传播。
(4)利用网络社区的人际关系网,让用户自行传播,降低推广成本。
想要再一次复制“冰桶挑战”是不太可能了,但作为营销人员可以从这一次的成功案例中学习到营销的内涵,并设计出属于自己的营销方案。
参考文献:
[1] 程梦申.新媒体营销的新贵――解读网络病毒式营销[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4).
[2] 张瑞娟.浅谈病毒式营销的应用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3(9).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我们称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为信息技术。因此,对某一系系统、该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系统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地信息分析,就不可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国家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社会的一种基本要素,在国家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加递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必将涉及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在教育中的应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讲课,代替教育写板书,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印刷教材,就是实现网上学习,实现CAI学习……,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的尺度。
教育信息化可以达到以上的效果,但仅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必将使教育信息化走向歧途。以技术论、机器论开发的教育软件、教育系统受到了广大教师、广大学生的批评和抵制。这些软件、系统教师不用,学生也反对。以这样的软件上课,学生批评是除了老师灌以外,还用机器灌、电灌,机器灌、电灌比老师灌更利害。这样的教育信息化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教育信息化不可能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这样的教育信息化是穿信息化的新鞋,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的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三、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具体内容主要是:
1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
这里的环境是指用于学习的环境,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信息环境。教育信息环境主要包括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援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2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
教育资源是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信息资源。与信息环境相比较,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资源的应用予以展开和控制的。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对教育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应根据教育信息的特点,教育过程的要求展开。
3人才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面向信息社会的跨世纪人才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用于学习的基本能力。它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教育信息化应将每一位学生,乃至全体国民的信息能力培养作为一项笪要的内容。它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目前,在我国多级、多类学校中广泛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认为是实现国家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步骤和重要内容。
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为了实现国家信息化,需要培养大量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教育信息化应为我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它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教育信息化对学校产生的变革
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将对学校产生十分深刻的变革。学校教育中,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使教师的作用,学生的能力,教育设施的性能都有着深刻的变化。
1教师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为:
1)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仅通过老师,还可以通过英特网、通过光盘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
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对各种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
2)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
为了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计划、组织和协调,教师必须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为此,教师应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注意加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一种支援学生学习的网络系统。
3)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地学习中,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对学生的要求
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接受学习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更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讨论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索,实现发现学习、实现问题理决学习,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即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
3对教育设施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使学校中教育设施的性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
1)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
各种教学设施中的学习资源应能力为其它教学设施所利用,为此,各种教育设施间应具备一定的通信功能。利用这种通信功能,各教学设施间的学习资源可相互检索,共同利用,使学习资源的使用超越地域的限制,实现学习资源共享。
2)教学设施的网络化
为了满足学习者的多种学习需求,教学设施间应以通信网络进行连接,实现网络化,并由此对学习进行有效地支援。教学设施网络化是实现学习资源共享、教学设施共享的物质条件。它使多种学习资源、教学设施充分的发挥作用,取得更好的使用效益。
3)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备
教育信息化使学校的信息环境,特别是学习的信息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和完备。用于学习的多媒体环境主要是多媒体通信系统,它包括:视频会议系统、LAN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和基于光纤通信的校园网。
五、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表现在:
1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极在夺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保障了每一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也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教育信息化为全体国国民提供了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信息化对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3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4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一场重要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出现许多问题,许多现象需要我们去解决、去认识,这些问题的解决,认识将有效地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科学在教育中不断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出的许多问题,许多现象往往需要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才能进行解决,才能予以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将孕育着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信息科学的发展。教育信息科学是一门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学习过程的教育理论,是一门关于教育的信息科学。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师角色;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07-04
New Positioning of Role of Teachers and Literacy in Proces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Li Jianpeng
Abstract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qual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the entry point to explore the new positioning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oles and literacy.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ole of teachers; teachers in literacy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China 721016
1 引言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21世纪,同时也步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基础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范畴,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和素养的挑战,基础教育信息化呼唤中小学教师角色和素养的新定位。
2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一般把信息技术称为是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因此,对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即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前一层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的信息化分析,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1]。 那么,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什么特点呢?虽然基础教育信息化现在只是初露端倪,但已经可以看到在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相比,有其明显特征。
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着信息化基础教育,技术层面的特征可概括为4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信息存储简易、信息传输可靠、信息处理技术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共享,使人们的信息活动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2]。而教育层面的特点可概括为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看做一个追求信息化基础教育的过程。
3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及角色转
变的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小学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3.1 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摘 要 题】社科信息教育
【关 键 词】信息素养能力/大学生/高等院校
1.1 信息素养能力的构成和实质
信息素养能力是在信息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信息策略独立寻找、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和信息技能。任何信息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则信息活动的定向和执行环节就不可能实现,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信息基础知识、信息基本技能和信息基本策略。前两者在后者的统整、导向下,内化并结构化、网络化,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即构成了信息活动者的信息认知结构。从静态来考察,信息认知结构就是信息活动者的加工、同化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先行组织者”,它在不断同化、激活、加工、提取、储存所获得的诸多信息,使之处于有序的、组织化和网络化的状态。因此,信息素养能力的实质就是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也就是说,信息素养能力不是空洞无物的心理官能,也不是泛泛存在的一般信息能力(Information ability),它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是实实在在的专门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结构系统,即所谓的信息认知结构和信息操作方法系统。
1.2 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过程
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的获得及其广泛迁移,经过不断的信息活动实践,从而使它们得到不断综合和概括而实现的。这一形成过程,从信息活动者的内因分析依赖于学生对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的掌握质量及其结构化、网络化和程序化水平,依赖于信息活动者一般智力水平以及信息活动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控制。从外部环境来分析,主要受以下教学因素的影响:①知识的外部结构化水平;②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水平;③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水平;④教学评价的适时性和促进性水平。
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分层递进的。首先,学生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这是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基本要素,但它不等同于信息素养能力。其次,学生通过积极地思考和不断地整合,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要素与原来的知识技能相互作用,内化为结构化、网络化的信息知识技能结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结构化、网络化水平是决定信息素养能力水平高低和发展程度的关键;再次,在解决特定任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运用一定的信息策略、方法,以信息活动任务和问题类型为线索和中心,将不同信息知识技能结构进行组块,实现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方法、信息策略的融会贯通和高度网络化、系统化,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程序化的信息活动经验结构,这标志着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将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过程划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个阶段,由低到高依次为:第一阶段,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要素的学习掌握;第二阶段,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结构的组织与形成;第三阶段,程序化的信息活动经验结构的构建。
随着信息活动的进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对信息活动的定向和控制作用不断增强,使学生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学习不断深入,信息活动任务的难度不断增加,从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也在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要遵循知识、技能和策略的学习规律,分阶段进行整体建构,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不同,相应的教与学的起点行为也不同,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活动内容和方式必定随之而异。只有全面优化这些因素,才能加速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2 信息素养能力的结构
信息素养能力是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在信息活动中的统一。从信息素养能力的构成和实质来看,信息素养能力的结构是静态的,它是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经过内化和概括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信息认知结构。但从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这个结构是动态的。其动态性一方面表现为信息素养能力是在学生信息活动中形成的,是以信息活动为内容中介,通过信息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并随着信息活动的丰富、信息活动内容的深入,信息素养能力的结构也在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另一方面,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已经形成的信息素养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新信息技能的学习,并为顺利地进行信息活动提供符合信息需求特点的信息活动程序、步骤、策略和方法等,提高了对信息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从而又促进信息素养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就是说,信息素养能力结构是一个多因素、多形态、多层次的结构,它具有以下特点。
2.1 信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制约信息素养能力发展的信息心理基础
信息素养能力是学生在信息活动中通过对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的内化和概括化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信息心理特征,信息活动是信息素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活动是学生信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协调运作的过程,信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约着学生掌握信息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制约着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水平。信息活动中智力因素主要是由信息感知、信息记忆、信息思维、信息想象、信息语言等信息心理因素构成的,它直接参与信息过程的具体操作;而非智力因素通常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信息过程,但对信息活动起动力和调节作用的信息心理因素,如信息动机、信息兴趣、信息情感、信息意志、信息性格等。忽视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不可能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学生的信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水平是信息素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内在信息心理基础。
2.2 基本信息能力和综合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与学生所进行的信息活动方式和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信息活动是由内部信息活动和外部信息活动两部分构成的,即有两种形式的信息活动,内部信息活动即信息心理活动,它是通过信息语言、信息行为对信息需求的感知、言语表达等信息心理活动,以实现对信息需求的内化和概括化。这一信息活动过程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观察、信息思维、信息表达等信息心理能力。这些信息心理能力虽然彼此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是学生进行各种信息活动必备的基本信息能力。外部信息活动,在信息活动中主要是学生的信息实践操作性活动,如信息查寻、信息选择、信息评价、信息利用等,这种直观的外部操作可以加速学生掌握信息技能的内化过程。信息活动的外部活动必须有内部活动的参与和支持,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外部信息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基本信息心理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外部信息活动中学生通过对信息知识的操作运用,逐步学会获取信息策略,形成信息实践操作技能,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策略,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信息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新知识能力等综合信息能力。这些综合信息能力需要多项基本信 息能力的支持,是在学生的基本信息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有关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的结果。
信息活动是学生内部信息活动和外部信息活动的统一,二者在信息活动中相互转化,从而实现学生对信息知识的系统掌握和信息能力的全面发展。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直接表现为信息观察、信息思维等基本信息能力和信息查寻能力、信息选择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利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创造能力等综合信息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不同信息活动或信息活动的不同阶段中的信息行为表现加以测量和评价。
2.3 信息思维能力和信息活动策略是信息素养能力的核心
学生的信息活动是一种信息思维活动,信息思维贯穿于信息活动的始终。离开了信息思维活动,任何信息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从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分析,我们认为信息思维能力是信息素养能力的核心。信息思维活动是一种指向信息问题解决的间接的、概括的信息认知过程,概括性是信息思维基本的特征,也是信息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信息思维获得的信息知识的概括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信息素养能力的发展。因此,抓住了概括能力,也就抓住了信息素养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培养学生信息思维的概括性是发展其信息素养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的信息过程是一种运用信息策略的活动过程。无论是信息知识的掌握、信息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具备信息素养,都得运用一定的信息策略。如果从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实质来看,信息策略比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具有更高的概括、更强的迁移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在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信息素养能力的核心。信息策略是学生在信息活动中有效活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它是由直接对信息进行查寻、选择、评价和利用等信息过程的具体方法和对信息活动过程调节和控制的信息认知策略两大部分组成的,就是说,信息策略具有方法性和自我调控性两大特征。研究表明,造成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不同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的信息知识水平,而是他们信息元认知水平不一致。因此,我们认为,信息元认知策略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关键成分,在信息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把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纳入信息素养能力的构成之中,强调信息素养能力的实质是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强调信息活动是信息素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能力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对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结构和功能要求,也为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信息知识、信息技能教学与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不再是孤立的两张皮;其次,它也找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即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信息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主动发展。
收稿日期:2002-11-12
【参考文献】
1 陈文勇等.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再探.情报科学,20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