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小结方法范文

数学小结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小结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小结方法

第1篇:数学小结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学科;小结归纳;方法;探究

一、数学课堂小结教学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分析

数学学习是一个从感知数学到积累数学知识、从积累数学知识到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高中数学教学“知识和能力部分”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在“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的方法的基础上,具备得出数学结论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部分”也提出学生应掌握对数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的方法。换而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具备根据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小结的能力。总之,“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好数学的一条捷径,也是为以后学习数学的奠基的良方。它是整节教学内容的精华所在,是对教学总体思路最集中、明确、深刻的综述,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总结!所以,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努力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不仅是为了顺利完成课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也为了适应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是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数学课堂小结教学的方法探究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巧妙新课导入,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成功的新课导入能有效地把学生引到将要探究学习的新课上来。设计时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紧扣教学的中心,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力求做到简明、实用、巧妙、生动,力求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情景导入新课后要立即明确目标,通过目标定向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这样让学生在进行课后总结的时候才能够达到心中有数,知道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在何处,才能够重点回顾。

2、提出问题,猜想设计

本环节既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启发引导,设计方案。本环节是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在课后进行思考,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形成知识小结的内在动力。而猜想等的设计,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理论验证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全面总结学习内容的重要手段。

3、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在学生设计检验与自己假设有关的观察、实验方案的基础上,一定要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亲历探究。实验探究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教师要合理分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内学生合理分工合作,然后根据学案和教师提示的过程、方法和步骤,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或表格,并根据现象分析实验的结果,总结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4、交流展示,归纳规律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关的探究中收集并整理获取的信息;引导学生学会从观察实验中获得的信息去思考、分析、归纳、概括,从而得出结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讨论、合作实验、合作探究,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组长具体组织,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兵教兵”,最大限度地解决本组同学在自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各组汇报本组自学情况,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各组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创新精神和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5、应用训练,总结反思

在自主、合作、探究,归纳知识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系列训练拓展应用,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能力,提高综合能力。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当堂系列训练题和当堂达标训练题。引导学生用自己获得的结论解释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究。这一环节教师的反馈矫正要贯穿始终,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总结反思是全班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可以让学生自我小结,也可师生一齐总结。

6、我们又该怎样选择课堂小结的方式和怎样培训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呢?

课堂小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归纳式、提问式、图表式、悬疑引申式。

第一,为强化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可采用归纳式课堂小结。简要故事型小结就是教师要根据板书把本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设计成一个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情节等要素在内简要历史故事。教师举例后,要求学生予以模仿练习,最终学生要自己学会讲述同一类的“故事”。通过这种故事型小结,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回想新学的知识,以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而且也使得学生更加准确、清晰、系统地掌握所学到的新知识。

第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数学的热情,可采用悬疑式,换句话就是设问式的课堂小结。所谓探究型小结就是课堂小结教学一定要照顾到各个知识之间的前后连接。前后连接就是要把以前学到的老知识与刚新学到的知识相连接。所以,在小结最后要为下一新课埋下伏笔,为以后讲授的新知识内容提前创造教学氛围和意境。

无论是使用哪种方式的课堂小结,教师都要注意课堂反映,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掌握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识的主体,所以说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学”,而不在“教”。

三、培养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的好处

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首先,学生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要事先仔细地阅读教材。这样就可以弄明白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哪些大方面――每个大方面又包括哪些小方面――每个小方面又含有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把知识点在脑海中串联起来,进而就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全部教学内容的掌握。其次,这一过程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学生要进行课堂小结,就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教材内容显得要点化、条理化,并且将有关联的地方进行组合和总结排序。

四、小结

同课堂教学中的其他环节一样,课堂小结也是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小结不仅能够再一次强化学生当堂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强化学习能力、理清知识脉络、总结学习方法,而且通过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可以激发学生课后阅读和学习的兴趣,进而达到课虽尽而学意无尽边之效果。课堂的小结,是连接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纽带,是贯通前后知识点的桥梁,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绝佳机会,是学生将课内知识运用到课外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学生的小结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就可以学到真正的知识和能力,就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 黄兆明,游世成.课堂结尾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9.

[2] 张丽晨.高中数学课堂设计[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3.

第2篇:数学小结方法范文

一、课堂小结的作用

(一)整理与归纳课堂信息

与小学相比,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点难度明显增加,通常情况下,一节数学课结束后,学生又接收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点,面对新的知识点,学生很容易与旧知识点互为一谈。通过课堂小结,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清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满足归纳与整理课堂信息的需要。

(二)反馈与提升学习效果

为了明确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教师通常会以课堂小结的形式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巩固所学知识点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承前启后

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扩展。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忽视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还会与即将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衔接,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归纳总结型

归纳总结,是指教师在小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运用准确、简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使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定格”。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课堂小结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出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留适当的时间进行课堂小结,归纳总结型以教师提问为主,教师设置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谈论回答,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讨过程中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完成课堂小结的任务。

例:学习了《有理数》这一节知识点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本节学习了那些知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问题2:在有理数的运算中,应该追那些问题?

问题3:怎样解决有关数的规律探讨性问题?

问题4:通过课堂小结,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了总结,巩固了记忆力,又提高了学生质疑、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梳理型

知识梳理型是初中数学课堂使用较频繁的小结方法,这种小结方法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教师对教学知识的总结,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划分,引导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例: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后,课堂小结可以这样设计:

1.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轴对称定理,轴对称图形;

2. 轴对称定理的应用:画图,计算以及证明过程;

3. 解题的主要方法。

通过以上设计,教师将课堂内容进行了有效地梳理,学生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三)兴趣激发型

教育育心理学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例如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知识,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设计时,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各种平面图形,然后向学生介绍自己,说明自身的特点。面对这种全新的小结方式,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要求角色扮演,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课堂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

(四)拓展延伸行

第3篇:数学小结方法范文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数学学习是很多小学生和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很多小学生学习数学不好,面对这一难题,小编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学习数学的方法:

一、学会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二、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一些学生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_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同学们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路,这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题时的思考方法。这道题从单位上讲,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图形上讲,涉及到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从图形变化关系讲:长方形→正方形;从思维推理上讲:长方体→减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减少部分四个面面积相等→求一个面的面积→求出长方形的长(即正方形的一个棱长)→正方体的体积,经老师启发,学生分析后,学生根据其思路(可画出图形)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很快解答出来:设原长方体的底面长为x,则2x×4=48得:x=6(即正方体的棱长),这样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为:6×6×6=216(立方厘米)。

三、及时总结解题规律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学生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拓宽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多想,这时学生要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以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发展。如: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学生可以列出下列算式:(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20(天)。教师启发学生,提问:“修完它的20%用5天,还剩下(1-20%要用多少天修完呢?”学生很快想到倍比的方法列出:(3)5×(1-20%)÷20%=20(天)。如果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思考,又可得出下列解法:5÷20%-5=20(天)。再启发学生,能否用比例知识解答?学生又会想出:(6)20%∶(1-20%)=5∶x(设剩下的用x天修完)。这样启发学生多思,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善于质疑问难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有疑开始的,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着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从学会提出疑问开始。如学习“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时,认真观察量角器,问自己:“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你可能会说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不同的学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状如“v”时,你可能会想到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即增加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激发创造欲望,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六、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认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七、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着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

八、统计的思想方法

第4篇:数学小结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衔接;数学知识;教学内容

中小学的教学衔接,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衔接上,还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更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如何衔接中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略做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有很多衔接知识点。现在的数学体系分成了四大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内容从一年级一直贯穿到九年级,涉及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但相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目标。

初中各章节内容是从初中的客观需求出发,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与衔接。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中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同时,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和更新旧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中小学数学知识网络。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小学学习中,由于小学生学习能力低,而且数学周课时多,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少,难度小。教师对难点、重点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学生可以反复地练习,从而各个击破,效果极佳。到了初中,数学周课时少,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多,且运用灵活,难度大,教学进度快,无法反复讲练。教师只是通过设问、设导进行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去思考、去解答,并逐渐学会举一反三。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积极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新旧知识的联系法。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而言,内容拓宽,知识深化,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增加了许多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保持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2.把握认知规律,激发兴趣法。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鉴于这些特点,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特别是对新教师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以及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要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有利时机,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教师的职责。相比较而言,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的学习科目成倍增加,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要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要提高学习质量,就必须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那么,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衔接呢?

1.预习是基础。预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中学大多数学生都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程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听课是关键。小学生听课往往不是特别专心,课堂40分钟,有些学生很难坚持到底。因此,进入中学后,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听课,引导他们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不会思考。进入中学后,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提高听课的效果。

3.复习是提高和升华。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首先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所学公式、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其次是让学生积累学习资料,以备复习时使用。

总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如何引导他们自然过渡,需要教师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方能帮助学生平稳度过中小学的衔接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使紧张、难忘的中小学学习阶段成为学生培养学习习惯、塑造人格的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第5篇:数学小结方法范文

一 提出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原因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些国家就在进行研究。例如,1956年英国就有人提出,教学方法要适应儿童不同能力的发展。但是大力地宣传和推进改革,还是六十年代以后的事。在提倡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初期,主要是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改变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纷纷提出要加以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发展学生能力的要求

这不只是数学一科的问题。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指出,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一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二是把儿童的接受能力估计过低,“多次单调的重复”,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认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单是传授知识已经不够了,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独立工作和创造性思考的本领。”根据这一新的要求,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做相应的改革。

(二)教材的改革必须伴随以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行数学教育现代化,中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增加很多。这些内容要提早教给儿童,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行的,必须相应地改革教学方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要“制定现代的教学方法来教现代数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选择一定的教法,有可能把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基本概念教给比传统年龄轻得多的儿童。”美国数学教育全国咨询委员会通过调查,认为数学教育现代化未能成功,不完全是教材问题,跟教法没有作相应的改革有很大关系。1980年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期间,有很多关于教学方法的专题讨论。

(三)现代教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很多数学教育工作者认为,现代教学技术(如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计算器、计算机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有助于思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个别差异,而现代教学技术在发展高材生和补救差生方面却能发挥很大作用。近年来,国外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现代教学手段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

由于上述原因,现在国外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些数学教育工作者已从数学课程增加新内容的研究转到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如英国的纳菲尔德设计就是一例。

二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向

根据所看到的一些材料,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趋向。

(一)强调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赞可夫曾不止一次地批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多次单调的重复,如10以内的数做了120次练习,讲了25节课,浪费很多时间。他提出教学方法要注意科学、有效;要重视理解,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练习和复习要得法。在苏联,很强调要善于依据教学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选择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教学方案。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拟定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第四条,明确提出:“必须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

(二)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

传统的教学法是灌输式,把学生看作容器,不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如皮亚杰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布鲁纳也认为,学习重要的不是记忆事实,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他提出“发现法”,强调“教数学……要让学生自行思考数学,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

发现法的一般过程是:确定学习课题(或提出假设),自己研究解决(或检验假设)的方法,收集必要的资料,找出问题的答案。关于发现法,在国外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样做耗费大量时间只能解决一个细小问题,而教师用几分钟说明即可解决这个问题。也有人认为纯发现法,即自始至终由学生自己来做,在学习顺序和掌握数学结构方面都不会是合乎理想的;而采用有指导的发现法,即问题从外部提出,让学生在教师的必要的帮助下来进行,要比纯发现法效果好。还有人认为发现法是有局限性的,不一定对所有的数学课题和所有的儿童都适用,需要教师很好地制定计划。也有人认为至少要在小学高年级才能使用。

(三)强调通过多种活动来掌握数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除了做习题以外很少其他活动。1976年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曾提出这个问题,强调在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活动,如画图、操作、制做、调查、收集周围环境的数字材料等,来组织教学。美国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强调,要鼓励学生提问、实验、估算、探索、提出解释等等。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中也提倡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并认为这样可为培养儿童的认识能力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实际作业的比重,特别是讲几何初步知识时,要让学生制做、画图、剪纸、叠纸、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的几何图形。还强调教应用题要结合儿童的活动,如公益劳动、旅行和其他活动收集编应用题的材料。指出解应用题的目的根本不是教儿童死记某些一定类型的应用题的解法,而是把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指出,传统的教法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发生消极的影响,如选用专门编的所谓“典型”应用题,使儿童死记各种类型应用题的解法,不可能保证学生达到现代条件下所要求的数学知识水平。

(四)面向全体,并适应个别差异

近二十年来,国外十分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问题,认为长期以来所采用的班级教学,在组织形式上不容易适应个别差异。在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初期,强调培养尖端人才,提出个别化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只注意到优等生,忽视对差等生的教学。结果在数学教学中,发展了天才教育,而大多数学生的成绩下降。现在已开始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同时适应个别差异。近年来,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试验,提倡分组教学。例如,美国恩德希尔设计出一个教学范型,在教某一数学概念之前,先了解和估计一下有哪几个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教学时就让他们直接进入充实提高的活动;而大多数学生则由教师教学。经过大组、小组、个别教学以后进行检查诊断,掌握得好的学生也进入充实提高组,还需要再练习的进入练习组,还没掌握好的进入重授组。到适当时候,所有的学生又作为一个班级一起进入下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日本的数学教学法中也提倡“个别化的指导”,强调在课堂上尽量减少一齐学习的时间,教师多看每个人的作业本,观察学生操作教具,及时发现练习中的错误,及早“治疗”。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中也强调,把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提出,教师指导下的集体作业,应该跟各种形式的小组作业和个别作业交替进行。教师一般要准备几种差别作业,有的作业还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程度特点,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要准备专门的辅导材料。

(五)重视广泛应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国外,直观教具不仅广泛应用于知识的讲解,而且用于思考推理的练习;不仅用于课内,而且用于课外。例如,在美、英、苏等国,低年级都广泛使用彩色木条(《小学数学教师》丛刊第2期91页有介绍)来做四则运算,大数的计算,说明简单的分数等。为了讲几何形体,用硬纸板剪成形体的各个面,随时可以拼装。木制的各种几何形体,配以识图有助于发展空间观念;把它们放在表示不同集合的圆圈里又是很好的逻辑推理练习。现在国外的小学正开设数学实验室或实验角,准备各种各样的教具、操作用具,许多用发现法教学的课就在数学实验室中进行。

近年来,在一些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还提倡应用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关于计算器的使用,各国尽管还有不少争论,特别是很多教师不赞成小学生使用计算器,担心会忘掉计算技能。但是不少实验调查报告都认为,计算器有助于掌握基本技能和数学概念以及解答应用题,不会损害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考虑到小学的特点,一般认为宜于在高年级使用,在使用计算器之前应先掌握基本计算技能。至于使用计算器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些人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电子计算机,在美、英、日等国已有不少小学使用。计算机不仅用于计算、解应用题,而且用于辅导儿童、解答疑难问题、进行计算技能的训练,此外还用于记录和分析学生成绩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在美国已编有学习小学数学的成套的程序,根据需要随时可以把程序输入计算机来使用。

第6篇:数学小结方法范文

一、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必要条件

作为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思想方法是很容易理解. 然而,怎么样结合实际,将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科学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却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 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教学态度

小学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很难在教学大纲中,作出明确规定的. 也是很难通过教学检查和考试,进行全面考核的. 几乎可以说,思想方法的教学就是良心活. 因此,需要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思考和研究,要讲的新课中,是否涉及了什么思想方法,怎么样把这个思想方法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 怎么样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科学合理地进行思想方法的教学.

2. 教师要对数学知识体系有深入的理解

老话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这只说明了当教师的,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不代表教师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深入理解. 例如,给学生讲自然数时,教师心理应该十分清楚,自然数只是数集中,一个特殊的子集合. 因为数集还有很多:负数、整数、分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和虚数等等,并清楚这些数集之间的关系;再如:当你给学生讲一一对应的时候,心理就应该清楚,一一对应是函数概念基础,也是研究两个集合之间关系的工具.

也就是说,当你给学生讲新课的时候,你都应该知道这些东西,将来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会有什么用途. 讲课时应该注意什么,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这才能真正地做到,帮助学生对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本途径

在小学阶段,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途径,基本包括示范、启发、训练和总结.

1. 示范. 学生正确的思维要靠教师的示范,教师应该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实施恰当的数学思想方法,直观、浅显地给学生“怎样正确思维的信息”. 而教师要做正确思维示范,必须根据教材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使教材中蕴含的各种思维因素结合知识的教学得到适当的描述、再现,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 启发. 学生探索知识或解决问题时,遇到困难就是不知“从何入手”,一经启发,茅塞顿开. 例如: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之后,让学生去思考怎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肯定一时想不出来,这时教师只要稍微指点一下: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割补法”,这样他们就会很轻松地写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了. 由此可见,启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何等重要.

3. 训练. 在小学数学中,训练包括三个方面:(1)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是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而要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训练,就必须精心设计好练习. 像上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练习,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2)要重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因为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例如:学生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一定要让学生用准确语言来描述这个公式;(3)通过训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如: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练习,蕴含两种思想方法的教学:一是用类比的思想方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去推测平行四边形的求面积公式;二是怎么样把问题进行转化,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即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几乎贯穿于数学教学始终.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恰当的启发,精心设计好训练题目,认真进行总结. 这是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最基本的途径.

三、几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探讨

下面仅就几种新教法的具体实施,做一点初步的探讨.

1. 分类思想方法教学

分类思想方法不是数学独有的方法,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体现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标准.

我们结合一个例子来看:当学生学完除法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就启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数. 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自然数有单数(奇数)和双数(偶数),接下来再启发学生怎么用约数去区分奇数和偶数呢?学生很快就会知道用是否能被2整除来区分;接下来的教学就是,随便拿出一些数,让学生找每个数约数的个数. 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有些数只有两个约数,那就是1和它的本身. 而有些数的约数有3个或3个以上的约数,也就是说,这些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约数. 这时,教师可以顺势给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最后,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自然数的分类: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为质数与合数. 学生很自然地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所谓的分类“角度”就是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感念. 对数学对象的正确、合理的分类取决于分类标准的正确性及合理性,数学知识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

2. 类比思想方法教学

类比思想方法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的思想. 例如:地球上有土、有水、有石、有生命......,以此去猜想和地球类似的月球上是不是也有这些呢?

我们还是看教学中的例子:学生学习并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宽)之后,启发学生去联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能不能有和长方形类似的公式呢?自然有些同学会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两个领边相乘,当然,这是错误的,但这也没关系!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做成一个长方形,这时学生一定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地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接下来的教学就是,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启发和鼓励学生去联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正确的结论就很容易得到了. 即使一节课讲了两个图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也会充分地消化和理解的. 因为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形变化,并与前面所学知识的类比,十分清楚地知道了新公式的由来,使得公式的记忆顺理成章.

由此可见,类比思想不仅使教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

3. 可逆思想方法教学

有些数学问题,当顺向思维难于解答时,可以从条件或问题思维寻求解题思路的方法,有时可以逆推.

先看一个典型的数学例题,鸡蛋问题:小张卖鸡蛋,一篮鸡蛋,第一个人来买走一半,小张再送他一个. 第二个人又买走一半,小张又送他一个鸡蛋. 第三个人又买一半的鸡蛋,小张再送他一个. 第四个人来买一半,小张再送他一个,鸡蛋正好卖完!小张总共有几个鸡蛋?

按照顺向思维,不妨假设有a个鸡蛋,第一个人买完还剩■ - 1个鸡蛋,第二个人买完后还剩■ - ■个鸡蛋,....... 显然算起来非常麻烦,而且可能还超出了小学知识范围. 如果采用逆向思维方法,问题就变得简单而有趣:从题目中知道,第四个人买完一半,小张再送他一个,鸡蛋正好买完. 这说明第四个人买鸡蛋之前只有2个鸡蛋,也就是说第三个人买完后还剩2个鸡蛋. 由此可知,第二个人买完后还剩(2 + 1) × 2 = 6个鸡蛋,第一个人买完后还剩(6 + 1) × 2 = 14个鸡蛋,而(14 + 1) = 15是鸡蛋总数的一半. 所以小张总共有30个鸡蛋.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看到可逆思想方法教学,使得解题思路简单清晰,而且很有趣. 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热情.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会有一定帮助.

第7篇:数学小结方法范文

一、替代法和假设法

例l:一支钢笔的单价和10支圆珠笔的价钱相同,买6支钢笔和20支圆珠笔,一共花掉80元,钢笔和圆珠笔的单价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由题可知,一支钢笔和10支圆珠笔的价钱相同,所以把6支钢笔换成6×10=60(支)圆珠笔,即“买6支钢笔和20支圆珠笔,一共花掉80元”就可转化为“买60支圆珠笔和20支圆珠笔,一共花掉80元”,从而可以得出每一支圆珠笔的单价为80÷(6×10+20)=1(元),进而可求出每支钢笔的单价为1×10=10(元)。

例2:在智力竞赛游戏中,一共有10道题,做对一道题得4分,做错一道题倒扣2分。小明一共得了22分,小明一共做错了几道题?

分析与解:如果小明10道题全都做对,那么,他应得4×10=40(分),但小明只得了22分,比我们假设的分数少了40-22=18(分)。这是因为小明还做错了几道题,做错一道题比做对一道题少得4+2=6(分),所以小明做错了的题数为(40-22)÷(4+2)=3 (题)。

二、整体法和分析法

例3:有一个六位数1abcde,乘以3后就变成abcde1,这个六位数是多少呢?

分析与解:要想求得这个六位数是多少,只需要知道a、b、c、d、e各是多少就可以了,可是,这五个字母不是那么容易求得的。如果把这五个字母当作―个整体,求解就变得容易很多了。

解:假设这五个字母abcde=x,由题意可以列出方程(100000+x)×3=10x+1。

解得x=42857,因此这个六位数就是142857。

例4:兴趣小组有四名学生,这四名同学的年龄刚好一个比另一个大一岁。四名学生的年龄之积为11880。这四个同学的年龄分别是多少?

分析与解:如果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很容易就得出x(x+1)(x+2)(x+3),可是要小学生解这个方程是不行的。如果用分解质因数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即11880=(3×3)×(2×5)×11×(2×2×3),因此,四个同学的年龄分别是9岁、10岁、11岁、12岁。

三、分析法和转化法

例5:正方形和圆的周长相同。已知这个圆的周长是25.12平方厘米,求正方形的面积。

分析与解:由正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相同可知C正=C圆=2Pr,可得出正方形的边长、圆的直径就是8cm,正方形的面积S=8×8=64cm,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为64cm。

例6:甲乙两个粮仓一共存粮有1680吨,已知甲仓存粮的等于乙仓存粮的2倍,甲乙两个粮仓分别存粮多少吨呢?

分析与解:题中单位“1”不同,带来了一定的解题难度。因此,我们可以转化成比的形式按照比例分配的方法来求解。由甲仓库存粮等于乙仓库存粮的2倍,可以看出甲仓库和乙仓库的比为2∶1,总份数为1+2=3,求得甲仓存粮为1680×2/3=1120(吨),乙仓存粮为1680×1/3=560(吨)。

把替代、假设、转化等解题策略灵活恰当地运用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指导学生逆向思考,反过来看看,假设一个数试试,或是画幅图看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达到练一题、连一串、带一片的效果。

四、数字改小对比法

很多学生对有大数字的题目会望而生畏,心里胆怯就会影响解题思路。对于这种情况,我告诉学生若是遇到这样的题,可先将原来题目数字改小后再对比。

例7:比2483多576的数是多少?

这对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讲,他们往往会因为数字大而觉得思路不清晰,要先把题目稍作修改,把大数换成相对较小的数。如“比2多1的数是多少”,把原有的题目、数字改小后放在一起来对比来读,将学生觉得抽象且模糊的题型转换为学生耳熟能详的题型,迎合学生的现实实际,降低理解难度,是数字的变换达到知识迁移的最大成功之处。数字上做文章,是应用题解答的闪光点。因此,在解题时一定要将应用题中的数字牢牢抓住,对每一个数字的意义和作用都做到心中有数,让每个数字之间关系连成一线。

第8篇:数学小结方法范文

和小学不一样,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变大,小学里教了六年的加减乘除,初一只用一个月教完。面对全新的数学学习,如何才能让自己不掉队呢?

首先,要学会听课,提高计算能力。

初中老师不会再像小学老师那样,直接告诉学生哪些内容要记下来。学生要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自己分清知识的重点。初中数学学习计算量比小学增大了不少,需要学生快速准确地用口算或者心算完成。

其次,要培养空间立体想象能力。

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空间想象、数量关系、应用公式等。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对符号、数字、图像等不够敏感,而这恰恰是初中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建议学生多从数学角度思考日常生活,如身边建筑物的体积等,这样初一数学的学习就会轻松很多。

另外,要变“数”为“式”。

初一数学开始涉及方程式,而小学数学多是算术题,面对这期间的断层。学生可以在暑期进行预习巩固,适应方程式学习。

最后,要强化“0”知识。

“0”是一个很明显的分界点,小学生接触的都是正数,而初中开始接触负数,一些学生往往就把“0”忽略了。小学和初中数学无论在思维还是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区别,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顺利过渡。

小升初特殊应用问题

•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 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3)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 流水问题

(1)一般公式: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第9篇:数学小结方法范文

培养画图兴趣,提升解题能力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常用的解题画图形式有线段图、树形图等,如何让小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善用画图策略呢?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画图的兴趣。新课改理念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行为拥有自,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图画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图画对于解题所产生的有力帮助,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图画的过程中,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点是对于符号、图形、箭头的利用,那么,我们就应注意让学生利用这些图画表示数量关系,从而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其次,要给学生创造机会,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图画。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投影仪展示学生那些具有清晰、直观等优点的图画,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评价,让学生们认识到利用图画的正确方向,使学生感受到运用图画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感。

利用简单图画,拓宽解题思路

调动学生情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图画解答问题,要善于把握学生学习数学时产生的内在的情感因素,创设一些具有生活特征的情境,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画图解题的价值所在。比如,在解答“一般符合实际问题”时,学生对于此类应用题的解答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就针对此类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设置了这样的题目:“美羊羊书包厂计划做书包8500个,已经做了11天,平均每天作300个,其余的1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比计划多做多少个?”在引导学生读懂了题意后,让学生通过画图来帮助解答。这一过程唤醒了学生的情感,运用“图画策略”解决问题意识也增强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画图辅助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那些抽象的问题因为图画变得直观、形象,复杂的数量关系也跃然画上。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画,帮助学生养成运用图画辅助思考的习惯,为学生的数学解题找到一条捷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利用图画指导,我们在初期可以让学生在画图时“随心所欲”,让学生首先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再适当地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找到画图解题的技巧,提升学生的画图能力。比如,小丽和明明共有56枚邮票;小丽比明明多13枚。明明有多少枚邮票?这样的题如果都画就太繁琐了,而指导学生以线段图的方式呈现就简单的多了,学生在线段图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思维突破,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对于小学数学中一些复杂而又抽象的问题,小学生在解题时会感到束手无策。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借助图画的展示来帮助学生,让学生直观化、形象化地解读复杂的数量关系,从而拓宽解题思路,攻克难关。

比如,在执教有关计算植树方案的问题时,笔者让学生思考,画出图画帮助解题。几分钟后,学生们就按照自己的意图画好了图,从画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采用了示意图,有的采用的是线段图。图中形象地展示了树与树间隔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解题的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从这个图画的案例中看出,学生在经历了图画比较过程后,更喜欢运用简易图画来描述数量关系,这样更有利于拓宽解题思路。

加强画图指导,强化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图画策略”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解读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理念,结合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对画图策略进行有效的实施。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要关注的是示意图的画法和用法。

比如,小学一年级中“分与合”的问题:兔妈妈今天采回了5朵大蘑菇,它要把这些蘑菇分给两个兔宝宝吃,每只小兔至少要分到一朵蘑菇,兔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分,我们一起来帮助兔妈妈好吗?可以通过让学生“摆图形、摆小棒到画图形、画示意图”进行理解。而对于中、高年级则可以从模拟演示、画图示意及抽象的线段图中,充分发挥画图作用。如关于行程的数学问题:张茜茜和李潇潇分别从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距离甲地66米,相遇后两人继续前进,各自到达对方地点后返回,第二次相遇时,距离乙地58米处,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这样的问题以线段图的形式来展现,数量关系就显而易见了。基于此,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运用图画解题能力的锻炼,以期提升教学效率。

引领画图实践,抓住解题关键

小学生掌握图画解题策略需要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综合能力,能够正确地发挥出图画的作用。在这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指导学生对题意做出准确的分析,找出题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并借助图画表现出来。如,讲解:“张明有7张1元人民币,4张2元人民币,3张10元人民币,要拿15元买一个计算器,可以有多少种拿法?”笔者先设问,要解决这道题是否需要画出题目列出的人民币?学生对此的回答各不相同,笔者及时点拨说,可以用数字来做标记,再解答,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他们画出图,并一一列举出了所有的解法。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在画出图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步骤。比如,讲解:“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为36米,如果它的边长各增加3米,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米?”笔者先让学生画出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比较一下,加深对正方形的边长是相等的认识,然后很容易就得出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加深了对知识的消化和实践运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做好图画评析,提升解题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