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

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第1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框架;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237-02

1 引言

2004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中,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是,由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制定战略及在整个企业中实施的、用于识别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并根据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组织实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强调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整合,使二者共同成为公司治理的强大工具。内部控制体系中核心环节之一的内部审计承担了监督、评价、检查、报告和改进等任务,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内部审计的定义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列为内部审计的工作对象,明确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过程, IIA《标准》确定了风险审计的方向。

2 风险管理框架下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前提

在风险管理框架下,要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基础,改变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流程和方法。

2.1 以风险管理框架为理论框架

COSO提出的ERM框架首先增加了战略目标,将企业风险的关注点引向战略问题;其次,在内部控制五要素(内控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的基础上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评估三个要素,与原来的风险评估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最后,还强调风险管理覆盖所有层次,包括业务单元、子公司、分支机构和公司的整体层次等内部控制的全部领域。可见,ERM是一个整合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框架,它关注包括公司治理领域和内部控制环节的一切风险。

IIA通过修改内部审计定义加速了它的发展并使其成为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它是传统审计的发展,赋予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保证的重要任务,因此,应该让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框架直接联系,实现协同效应。IIA《标准》对风险审计的规范和指导,极力倡导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内部审计要在风险环境分析、风险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和控制、风险信息沟通和管理系统监控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以风险管理目标为审计过程的行动指引

全球化、技术更新、资本重组、变化的市场、竞争和管制等因素使企业经营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现代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是增加企业价值,同时承受相应的风险。不确定性是对价值的破坏或增进,风险与机会并存,管理层把机会反馈到战略或目标制订过程中,以便把握住适合的机会。

COSO对企业风险管理定下四大目标:战略目标――高层次目标,与使命相关联并支撑其使命;经营目标――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其资源;报告目标――报告的可靠性;合规目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在这些目标指引下,风险管理过程就是要合理保证管理层及时了解企业实现目标的程度。依据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风险导向审计的总目标是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对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进行评估,将评估的结果反馈给管理层,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其目标基本一致。

COSO风险管理框架扩展了风险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企业管理层控制风险的地位,也提高了风险评估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企业目标分为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守程度,内部控制目标提升到企业战略的层次。风险导向审计对企业风险的监控是指对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及一段时期内执行质量的评估,要求在企业风险控制监督过程中取得实效,广泛收集有关经营决策和风险状况的信息,评估各个待审计项目的风险,进而确定审计风险控制策略。风险导向审计的焦点体现在分析、确认和解释关键性的经营风险,使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策略紧密联系。

2.3 采用新型的审计思路

传统的内部审计沿袭“自下而上”、“由点到面”的审计思路,风险导向审计则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分析,对企业风险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审计目标和相关审计程序,通过实质性测试的结果,结合重要性判断来判断整个企业的风险并最终形成审计意见。

2.4 以企业战略为审计起点

企业经营战略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内部审计要把握好企业战略和长远规划,才能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从战略分析入手,按照“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思路展开风险分析, 确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它使得审计人员从战略系统观角度对企业保持和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评价,指导审计重点、范围、目标和程序,从系统上改进了审计方法,以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

2.5 以风险识别为审计主线

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识别为起点,通过事前分析评估,提出应对风险的方案并辅之事后总结,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并检查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及时揭示和报告潜在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建议。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发生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连续地发现风险的过程,了解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将风险识别运用到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和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识别方法有很多,如环境分析法、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情景分析法、决策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方法可在风险识别过程中结合运用。

2.6 以风险评估为控制手段

在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协助建立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对执行情况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及时揭示和报告潜在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意见,因此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帮我们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揭示被审计单位财务、经营等方面风险,并重点考虑形成这些财务数据的业务经营及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非财务因素如企业的战略优势在哪里,未来发展前景如何,管理方式与经营理念是否合理,主要竞争对手是谁,重要客户是谁,人力资源素质怎么样,面临的法律监管环境如何及内部控制制度等。

风险评估的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的运用。所谓分析性复核,就是以财务资料与非财务资料之间的表面关系或可预测的关系,评估财务信息的合理性,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比率,包括这些比率异动及与预期数的差异,目的是评价业务的总体合理性。在多元因素评估过程中,还要将现代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

3 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过程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且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

3.1 理解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

COSO对风险管理的定义是“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从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且反复相互影响,风险管理机制的运作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与经营管理活动交互存在。我们看到,风险和机会有时会互换,也是动态过程,如果把握不好,机会将变为风险,如果控制及时,风险也会转化为机会。风险管理就是帮助管理层有效处理不确定性,规避风险、把握机会,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也决定了风险管理是个动态过程。

风险管理要素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来源于企业经营方式,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例如,风险评估促进风险应对,并影响控制活动,突出信息和沟通的重要性。因此,风险管理是多方向且反复的过程,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3.2 风险导向审计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

风险导向审计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公司治理,协助管理层应对风险、把握机遇,提升企业价值。它以风险为出发点,由传统的事后评价变为全过程的动态反应,为管理层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为公司治理相关措施的有用性给予反馈,并提出建议。所以,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各项管理经营活动整合成一个完整、相互约束和自我改善的体系。它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战略规划到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评估企业的风险水平,把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并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我国学者黄园园提出,企业管理活动可以划分为战略管理、管理控制和作业活动三个层面,风险导向审计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内部审计通过作业活动层面的风险导向审计和自我控制评价了解企业风险状况和管理薄弱环节,进而向战略管理层或管理控制层提出管理建议,在战略层做出决策后向管理控制层或作业活动层提供管理咨询,并在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协调作业活动层的改进工作。

3.3 风险导向审计在不同风险管理水平的作用过程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区别在于其遵循的逻辑顺序是“目标风险控制”,同时根据企业风险评估调整审计战略,确定审计重点,紧密关注高风险的领域,以提供更相关、更符合管理层和董事会需求的确证信息。

在不同风险管理水平下,风险导向审计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如表1)。在风险暴露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审计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察觉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审计风险评估基础上,协助建立企业范围的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确认阶段,内部审计使用管理层的风险评估结果,促进风险管理的战略和政策的实施;在风险管理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管理层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审计;在风险管理融合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管理层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审计。

当然,在不同风险阶段,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这种逻辑思路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根据不同的风险水平不断调整审计目标和重点,发挥不同的职能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在风险管理框架下风险导向审计的功能得到有效拓展,在促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风险导向审计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必须突破传统观念,以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为理论依据,改进审计流程和方法,与风险管理机制相融合,其审计模式在不同风险管理水平下应随之相应调整。

4.2 建议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与西方内部审计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企业与西方企业面临着同样经营环境和风险,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准备,为全面推广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基础。

第2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管道 风险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165-01

根据原油管道储运信息化的特点,我从制订风险计划、识别风险、定性的分析风险、定量的分析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跟踪与监控六个方面来介绍本项目的风险管理。

1 制定风险计划

在制定风险计划方面,应运用会议的方法来进行制定,召集所有的项目干系人会议参加,在计划中,确定每两周进行一次风险评估会议,详细描述风险类别、风险定性、风险定量的标准,确定风险管理的时间表和费用,并纳入项目计划。

2 识别风险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我把项目中的风险划分为需求风险、技术风险、团队风险、范围风险、外包风险几个方面,风险分解机构如图1所示。

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和跟踪的基础,需要通过风险识别过程确认项目中潜在的风险,并制定风险防范策略,随着项目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风险识别也是随着变化而变化的。通过上述的详细的风险列表,记录了项目中所有发现的风险,在通过风险进行分析后,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并安排专人对风险进行跟踪。

3 定性的分析风险

在得到项目风险列表后,对其中的风险做进一步的分析,以明确各风险的属性和要素,可以更好地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经过定性的分析风险已经有足够的信息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并进行跟踪与监控了,根据最初制定的风险管理计划,逐个确认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风险对整个项目的影响,对项目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范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外包管理等各方面的影响。本项目定性的分析风险采用会议的方式,邀请相关项目干系人参加,根据需要适当邀请实施过类似项目的项目经理,或者业内专家,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定性的分析风险会议,分析出特定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后,根据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在矩阵中找到特定的区域,就可以得到风险的优先级,然后进行风险优先级矩阵排序,本项目中我们经过会议得出结论是需求风险是第一位的。

4 定量的分析风险

为了能够使定量分析具有操作性,避免由于分析方法不恰当或者缺少相应模型的情况下,带来的定性分析不准确,本项目中采用先进行定性分析,有了对风险相对清晰的认识后,再进行定量分析,也是通过会议的方式,除了项目干系人参加以外,也要邀请类似项目的项目经理,或者业内专家参加,分析出可能造成的负面和正面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本项目中风险定性分析采用的工具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终交付时间分布分析;二是实际完成时间分析分析;三是专家评估法分析;四是模拟的方法进行分析,把项目的风险转化为对时间、费用和目标的影响,作为风险模型的输入,这些数据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进行计算,最终得出项目完成时间与成本的分布。

5 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在我们制订了风险管理计划、识别并分析风险后,就要针识别出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防范风险的发生或者增加风险收益,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本项目中制定的风险应对策略。

6 风险跟踪与监控

第3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风险 工程风险识别与评价风险防范 风险利用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项目风险概述

1.1 风险的概念

在学术界实务届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为:风险就是与出现损失有关的不确定性;风险就是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

由上述风险定义可知,所谓风险要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不确定性,二是产生损失后果,否则就不能称为风险。因此,肯定发生损失后果的事件不是风险,没有损失后果的不确定性事件也不是风险。

1.2 工程项目风险的概念

风险既然是无处不在的,对建设工程项目来讲,其存在风险也是必然的。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工程项目在设计、采购、施工及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可能遭遇的风险,可将其定义为:在工程项目目标规定的条件下,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

1.3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就是一个识别,确定和度量风险,并制定、选择和实施风险处理的过程,从而减少意外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我所用。

2工程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2.1工程风险的承担

工程项目风险大,一旦发生损失后果严重,且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均有风险,但各方的风险不尽相同。即使同一风险事件,对建设工程不同参与方的后果迥然不同。例如,同样是通货膨胀风险事件,在可调价格合同条件下,对业主来说是相当大的风向,而对承包商来说则风险很小;但是在固定总价合同条件下,对业主来说就不是风险,而对承包商来说是相当大风险。所以说,工程建设各方怎样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2工程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的首要步骤,建设工程的风险识别往往是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风险调查、专家咨询以及试验论证等方式,对建设工程风险进行多维分解的过程中,认识工程风险,建立工程风险清单。

建设工程风险识别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由上图可知,风险识别的结果是建立建设工程风险清单。在建设工程风向识别过程中,核心工作是“建设工程风险分解”和“识别建设工程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及后果”。

2.3工程风险的评价

系统而全面的识别建设工程风险只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评价是指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其目的是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风险评价是风险辨识和管理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决策的基础。

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将对项目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项目风险评价就是对将会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和影响程度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和评估。通过对那些不太明显的不确定性的关注,对风险影响的揭示,对潜在风险的分析和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或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之目的。

风险评价的作用:

2.3.1使项目选定在成本估计和进度安排方面更现实、可靠。

2.3.2使决策人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认识风险、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及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

2.3.3有助于决策人制定更完备的应急计划,有效地选择风险防范措施。

2.3.4有助于决策人选定最合适的委托或承揽方式。

2.3.5能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加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开阔视野,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3 工程风险的衡量

3.1 风险衡量的内容

识别企业或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各种工程风险之后,应分别对各种风险进行衡量,风险衡量分为风险损失的衡量和风险概率的衡量,以确定各种风险的相对重要性。

衡量工程风险时应考虑两个方面:损失发生的频率或发生的次数和这些损失的严重性,而损失的严重性比其发生的频率或次数更为重要。例如工程完全毁损虽然只有一次,但这一次足可造成致命损伤;而局部塌方虽有多处或发生较为频繁,却不致使工程全部毁损。

衡量风险的潜在损失的最重要的方法是研究风险的概率分布。这也是当前国际工程风险管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概率分布不仅能使人们能比较准确地衡量风险,还可能有助于选定风险管理决策。

3.2工程风险损失的内容

3.2.1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导致的损失可以直接用货币形式来表示,即法规、价格、汇率和利率等的变化或资金使用不当等风险引起的实际投资额超出计划的投资额。

3.2.2进度风险

进度风险导致的损失有以下部分组成:

3.2.2.1 货币的时间价值;

3.2.2.2 为赶上进度计划所需的赶工费用;

3.2.2.3 延期交工使用的收入损失;

3.2.3 质量风险

质量风险导致的损失包括事故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修复和补救等措施发生的费用以及第三者责任损失等,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2.3.1 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结构倒塌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3.2.3.2 复位纠偏、加固补强等补救措施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3.2.3.3 造成的工期延误的损失;

3.2.3.4 第三者责任的损失。

3.2.4 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导致的损失包括:

3.2.4.1 受伤人员的医疗费用和补偿费;

3.2.4.2 财产损失,包括材料、设备等财产的损毁或被盗;

3.2.4.3 因此引起的工期延误带来的损失;

3.2.4.4 第三者责任损失。

由以上四个方面的风险内容可知,投资增加可以直接用货币来衡量;进度的拖延则属于时间范畴,同时也会导致经济的损失;而质量和安全事故即会产生经济损失又可能导致工期延误和第三着责任,显得更加复杂。而第三者责任除了法律责任之外,一般都是以经济赔偿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这四方面的风险损失都可以归纳为经济损失。

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某一风险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同时导致一系列损失。例如:未经文物勘探的地基坍塌,会引起塔吊的倒塌,并进一步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的损坏,以及施工被迫停止等。这表明,这一风险事件影响了建设工程的所有目标——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从而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说:建设工程风险大,应该加强防范。

4 工程风险的防范对策

风险的防范手段有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有以下下四种最基本的防范对策:

4.1.风险控制措施

采用风险控制措施来降低企业的预期损失或使这种损失更具有可测性,从而改变风险。这种手段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分离、风险分隔及风险转移等。

第4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工程移民面临着导致移民丧失土地、失去职业、无家可归、社会解体、发病率增加、陷入贫困和导致安置区居民人均占有资源量下降、压力和就业的竞争增加、文化冲突频发等风险,本文分析了造成风险的成因,提出了防范、化解风险的对策和措施。

在项目管理,任何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确定性,因而也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项目管理其实就是风险管理,项目经理的目标和任务就与各种各样的风险做斗争。

1.项目风险及其管理

项目风险就是为实现项目目标的活动或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危险。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风险是一种偶然性,在风险事件发生以前难以验证,风险管理是一种消极性努力。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高风险就意味着高收益”, 风险管理就是要在风险成为影响项目成功的威胁之前,识别、着手处理并消除风险的源头,这并非是要消除所有的风险(这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是要控制不利的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由于风险的不可预知性,风险管理的难度很大,一般按风险处理的时点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管理。事前的风险管理采用建立一整套系统的风险识别、分析、防范规范并全面规划、执行的措施,着力于预防风险和扼杀风险源头,谓之“防患于未然”。事中的风险管理,在项目进展中察觉风险发生的可能并迅速作出反应,将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或影响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可谓“先下手为强”。事后的风险管理,强调危机管理,即在风险已经对项目产生了不利影响的时候着手处理它们,把风险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控制在项目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此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项目风险管理就是项目管理团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采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对项目活动涉及的风险实行主动、有效控制的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两方面的内容。学者和专家对工程移民项目风险的识别和预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风险识别的办法和措施,对工程移民风险的种类也进行了归纳,笔者就针对具体风险怎样采取措施,减少和降低风险的危害性发表肤浅的见解,供业内人士参考。

2.工程移民项目风险的识别

建国以来我国许多大型建设项目搬迁了数以千万计的移民,移民返迁复迁的现象时有发生,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说明工程移民项目存在巨大风险。根据国际、国内的众多专家、学者调查研究、归纳总结,工程移民项目的风险可分为两类,一是造成工程移民丧失土地、失去职业、无家可归、社会解体、发病率增加和贫困等;二是造成安置区居民人均资源占有减少、就业竞争加剧和文化冲突频发等。

工程建设占用土地、工厂及服务业的经营场所,拆毁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及住房,使农民丧失赖以生存的土地,使企业工人及第三产业从业者失去职业,并且由于受文化素质的限制,他们很难通过其他途径重新获取生活来源;失去房屋对于大多数移民来说失去房屋只是一个暂时性的问题,但对一部分自身没有管理能力和经济实力重建家园的移民来说,失去房屋将成为永久性风险;移民的搬迁,将破坏原有的社会关系,使原有社会解体,使移民失去了享有集体组织公共财产和系统服务的权利;移民搬迁、重建带来的地域变化、气候变化、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压力,诱发了高发病率,上述各种风险,都可能导致移民的贫困,而移民贫困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减少和逐步摆脱,故工程移民搬迁后很长一段时期往往深陷贫困之中。此外,工程移民还会给安置地居民带来风险,如人均占有资源量下降,社会压力增加、就业竞争加剧、物价上涨、健康风险增加、文化冲突频繁等等。

3.工程移民项目的风险管理

工程移民项目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沉痛的教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是风险预测和防范的过程。通过对风险的预测、识别、分析,根据风险的种类、来源,分析风险对项目的影响,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经过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完善,尽可能降低风险对项目的消极影响,这就是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及任务。

在工程移民项目风险管理中,所谓事前防范就是在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过程中,在进行资源调查、环境容量分析、安置区的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等方面充分考虑风险的存在,尽量在规划中规避风险,将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或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事中控制就是在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实施单位要加强管理,精心组织,保证质量,稳步推进。对实施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或遇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事后完善就是移民搬迁安置结束后对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安置中的一些遗留问题及时、有效进行处理,同时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展移民的后期扶持工作。

根据工程移民的特殊性,工程移民项目风险管理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和形成原因可采取以下风险防范、化解策略和方法:

  

3.1对农村移民实行以土为本的安置

农村移民祖祖辈辈靠耕种土地维持生活,但因为重建家园需要大量资金,少部分农村移民会提出无土或少土安置,要求对其生产资料以现金方式补偿,这种方式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但长远看将使农村移民丧失生活来源。因此,以土为本的农业安置方式,是有效控制和避免农村移民失地风险的重要措施。确保每一个农村移民都划给一份土地,移民时应该以地地为基础实行农业安置,应在安置区调整、开发和改良土地,划拨同等数量、质量的土地由集体经济组织承包给移民耕种,并结合安置区的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和非农业的多种经营,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移民的生计问题,确保移民群体的稳定。 2 再就业

解决企业员工和第三产业的失业人员再就业风险较解决失地风险的问题更大,不可能像农村移民一样,每人划给一份土地,而需要通过其它途径解决其再就业问题,有效地控制失业风险。企业员工可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由在企业迁建时进行安置。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一般都随城镇、集镇的搬迁而到新的地方另寻门路,有的可能会重操旧业,也有的可能会转产。政府应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和方案,并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措施,加强管理,确保各项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健全社会保障系统,把低收入的和失业的人员纳入社会低保范围,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出路,切实维护社会的稳定。 3 重建家园

实践中,移民的房屋被工程占用后,建设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按在安置区的重置价(不折旧)进行补偿,我国的工程移民解决住房问题是很容易实现的,不存在移民无家可归的风险。倒是移民们通过移民提高住房面积和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使他们作出最大的努力去建更大、更好的房屋。为此,移民们有的大量向亲朋好友借钱,有的使用了一部分生产性的补偿来建房,造成了大量债务,更严峻的是动用了生产性的资金,生产发展不了,生活出现困难,特别是一部分贫困户很难再摆脱贫困。对此,政府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对特困户的建房问题给予扶持,对过度建房加以限制和疏导,防范和化解因建房而导致贫困的现象,为移民安置后的发展和后期扶持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4 社会重建

工程移民安置区社会重建在移民安置政策中很少被认真考虑,工程移民项目往往忽视了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很少关心移民与安置区居民共享服务设施以及移民的集体公共财产的补偿方面的问题,从而引发安置区机关报老居民的利益冲突或移民集体返迁等矛盾。工程移民项目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和化解社会重建风险,如加强移民与老居民沟通交往,提倡相互学习、团结互助,增加友谊,消除隔阂,消灭新老居民的概念。在集中安置区单独成立移民村、组;让移民中的能干人进入村民委员会班子,共同参与村务管理;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安置区的公益设施;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妥善安排移民子女入学;加强农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实行村务公开,对原集体财产公开分配等等,充分依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加强对移民的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管理体制,使移民很快就融入新社会群体,从组织上、形式上、文化上、心理上实现移民。 5 改善医疗条件

工程移民原居住区多处于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卫生条件较差,地方性疾病较多,而安置区一般都在交通方便的坝区,医疗条件相对较好,但移民在搬迁建房过程中,因房屋未建好前生活环境、食品卫生条件都较差,很容易染病。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临时住房的补助,使移民可以租房过渡,改善居住条件,同时加强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完善安置区的医疗配套设施,改善移民的生活环境,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6 扶持解困

移民搬迁、安置的诸多因素造成移民在搬迁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贫困,面对这样庞大的一个贫困群体,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抵御贫困风险:加强技能培训,让获得土地的人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加强指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移民经济收入;制定优惠政策,减免有关税费;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失业者和低收入者生活有保障;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投入资金进行中长期的后期扶持,帮助移民彻底摆脱贫困风险。

参考文献:

第5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U49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公路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可以说是危机四伏,所以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公路工程项目的风险,合理地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并针对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来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加强风险因素监控,合理规避和转移相关风险,从而使项目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一、公路工程的项目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

公路工程项目的影响因素是指对公路工程项目有影响的所有因素的总和, 这些因素构成项目的边界条件, 项目要从它的影响因素中获得所需的各种资源并获得各种许可。公路工程项目影响因素的变动是引起项目风险的重要原因, 项目影响系统的构成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的变化常常会加大公路工程项目实施的风险, 而且这种风险还常常是无法估计的, 项目承包商如无法应对, 则会导致项目的失败。

2、经济因素

对公路项目来说, 项目实施地段的材料供应市场的状况和价格水平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对项目的成功运作有很大的影响。

3、社会因素

项目沿线的人口数量、文化素质、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人群教育状况等因素, 将直接影响公路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

4、自然环境因素

公路工程项目常常面临各种复杂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项目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如遇到异常的天气、特殊土质等)常常会加大项目实施的难度, 致使项目工期拖延、成本超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 正确选择好公路路线和详细了解沿线的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同时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因自然环境变动而引起的问题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和应急计划是降低公路工程项目风险的有效手段。

5、技术因素

对公路项目来说, 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 确保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既是项目能否启动的关键, 也是项目最终能否实现预期计划的基本保证条件。

6、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包括道德因素和心理因素, 道德因素是指与人的不正当行为相联系的一种无形的风险因素, 表现为由于恶意行为或不良企图, 有意使风险事件发生或损失扩大, 如公路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偷工减料、消极怠工等。心理风险因素也是一种无形风险, 是指由于主观上的疏忽或过失, 导致增加风险事件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的规模。

二、公路工程的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

1、提高风险意识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要不断的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从思想上进行高度重视,并制定比较完善的领导小组,对风险管理的目标进行明确界定,要成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制。此外,要成立风险管理办公室,负责对风险管理的分析、预测、处理。各类项目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要对风险识别、风险来源、风险分类及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准确分析,并学会处置风险的方法和各类手段。在公路工程项目风险识别过程中,要对各类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处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处置,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工程管理人员要注重风险决策管理,避免因决策不当而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企业要进一步规避风险,制定规范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通过有效的制度与程序来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以此来保证施工质量。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必须要充分依托风险管理机制,通过与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3、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项目施工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就必须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此来对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可能要遇到的风险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预测,并对风险的影响力进行准确估计,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给施工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以此来构建动态的风险管理机制。此外,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合同管理风险的控制,要从风险来源和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并要从各方面进行认真有效的协调与沟通,以此来减少可能带来的风险。

4、 进行合理的工程分包以转移风险

作为总承包单位的施工企业, 可以适当通过工程分包来转嫁风险。分包单位通常要接受总承包单位合同中的有关风险的合同条件, 诸如履约担保、预付款保函、材料款保函、工程保险以及保留金等, 这样, 通过分包合同, 使分包单位也承担一定的工程风险, 相应地减少了作为总包单位的施工企业的风险。

5、 通过工程保险转移风险

工程保险是迄今为止采用最普遍, 也是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工程保险以建设工程项目作为保险对象, 对其建设过程中遭受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形式。施工企业通过工程保险, 将威胁自己的工程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取得损失赔偿, 以保证自身免受损失。目前, 我国工程保险的主要项目有工程一切险, 第三方责任险, 施工机械设备损坏险, 货物运输险, 机动车辆险, 人身意外险等。随着我国保险业及保险立法的不断发展, 在工程建设领域推广保险制度, 防范与化解风险, 减少风险给合同当事人造成的损失, 将成为施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6、采取相应的保护安全措施

公路建设工程应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组织措施技术方案,进行预先的技术模拟试验,采用可靠的保护安全措施。对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应选择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采取有效的管理组织形式,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严密控制。为了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在给予一定时间、空间的前提下给予其一定的压力,业主与勘察设计单位签订限额设计协议,供图协议,优化设计管理办法,制定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对工程质量、工期投资控制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充分以发挥其聪明才智。

7、对公路工程项目实施危机管理

在公路建设工程风险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影响,是降低损失,防范风险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公路建设工程的风险状态中,必须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如迅速恢复生产,按原计划保证完成预定的目标,防止公路建设工程中断利成本超支,争取获得风险的赔偿,尽可能地减少损失。索赔也是风险防范的措施之一。承包商在索赔时,只要理由充分、证据确凿、索赔价格合理、符合索赔程序,就完全有可能取得补偿,以弥补损失。

8、利用合同进行风险控制

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 适当选择计价式合同形式, 降低工程的合同风险。例如: 对于水文地质条件稳定且承包单位有类似施工经验的中小型工程项目, 实际造价突破计划造价的可能性不大, 其风险量较小, 可以采用自留加风险控制策略, 用总价合同的报价方式;对予工程量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幅度均较大的工程项目, 其风险量较大, 应采用风险转移策略, 用单价合同报价方式, 将工程量变化的风险全部转移给甲方; 对于无法测算成本状况的工程, 贸然估价将导致极大风险, 只能用成本加酬金合同, 将工程风险全部转移给建设方。对承包商而言, 不善于工期索赔必然导致工期延误的风险, 不善于费用索赔必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亏本。

9、损失控制

即通过采取预防性措施和减少损失的措施这两方面的工作以降低(或消除)损失发生的概率或降低损失的严重性,从而达到使风险损失最小化的目的。损失控制措施的制定一般需要从组织、管理、合同、技术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应设项目风险管理人员。在项目开始前,项目风险管理人员就应制定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在项目损失控制预防计划中,其内容应包括: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损失控制方面的职责;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奖惩措施;对有关人员的安全培训;并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实行目标管理,进行有效的指挥和协调。项目风险管理实质上是整个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任务,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是无法实现目标的,因此,实行风险目标管理要求自上而下层层展开,又要求自下而上层层保证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在做好预防计划的同时,还应做好紧急风险事件发生时的灾难计划和风险事件发生后的应急计划。应急计划应包括:调整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调整材料、设备的采购计划,并及时与材料、设备供应部门联系,准备保险索赔的额度,起草保险索赔报告,调整资金使用计划等。

总之,公路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经济活动,受外界干扰及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受物质、技术条件制约很大,故此,一个工程项目干下来,是亏是盈,关键在于是否把工程风险控制好。而风险预控必须要转变管理思想,改变管理方法,建立严密而科学的责任制,把风险预控贯穿到项目施工的全方位全过程,依责依章管人管事管物,形成全员参与成本预控的格局,这样,必定能够实现工程项目的快速、优质、低耗,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公路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种类,提出了相关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相应对策措施,希望为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继平.公路工程项目材料管理[J].科技信息,2011,(14).

[2]黄建设.浅谈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J].中国产业,2011,(5).

[3]罗天云.论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和成本控制[J].江西建材,2011,(1).

[4] 李继业. 公路工程项目管理[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5] 由广明. 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J]. 山西建筑,2010,36( 3) : 214-215.

第6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海外工程 项目风险 风险预警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开始打入国际市场,随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日益扩大,我国对外承包业通过不断开拓和奋斗,逐步发展起来,到目前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我国已进入了世界前六强行列,目前,我国海外工程承包市场已扩展到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形成了以亚洲、非洲为主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市场多元化格局,对外承包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的增长点。而由于国情的不同和工程建设项目的特性,使得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面临众多的风险,由于对风险认识不足和预警预控手段缺乏,导致了许多损失,比如我国一家港口建设公司在泰国的一个港口项目中因急于中标而投了低价标,再加上对当地的城市环境不熟悉,对业主方的要求理解不透彻,导致项目严重的亏损;还有一些公司在一些政局不太稳定的国家,由于对安全管理不太重视,导致员工被绑架、遭受恐怖袭击的风险。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是一个能对项目风险进行全面、全程监测、识别、诊断、警报、预控的管理系统。一旦危害海外工程建设项目的不利因素通过某些风险指标显现出来时,风险预警系统就会发出明确的信号,以便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部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减少可能的损失,在风险发生后通过应急外置,使项目风险事故的不良影响效果最小,为海外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本文通过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建立的研究,将有效帮助这些海外工程建筑企业规避风险以及有效应对风险,从而降低生命、财产的损失和不良政治与社会影响。

一、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建立的原则

我国企业在海外工程项目立项后,会在项目所在国成立一个专门的临时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不仅具有国内工程项目部应该有的基本职能,还由于与国内公司距离遥远、通讯不便,因而项目部组织的管理体系更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项目部经理也被赋予更多日常决策和管理权,在现有组织管理体系内成立专业的预警部门,帮助项目部经理把好风险关,做好风险预防和应对工作。

1、预警管理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原则

防范和化解海外工程建设风险,重点在于事前预防。因为控制和弥补措施是在风险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为了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而采取的,其效果自然比不上事前预防。要做到有效的事前预防,就要建立完善的海外工程建设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实时跟踪海外工程建设风险因素的变动趋势,测评风险所处状态,及时发出警报,为决策者掌握和控制风险争取更多的时间。

2、预警管理系统建立的可行性原则

在现有海外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框架下引入预警管理后的预警对象主要有两方面:面临的不良外部环境和潜在的重大外部风险;面临的和潜在的内部管理失误风险。而预警预控管理开展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两个:被监控对象的活动是否必要;这项活动是否有破坏后果。通过对确定的监控对象进行早期监测、诊断、警报、早期干预,使它们的发生频度、强度、幅度及其相互关系处于控制之下,使海外港口建设项目的外部环境、内部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系统功能秩序处于可靠的安全状态中,从而达到预防或回避风险发生的最终目标。而在已确认风险事件发生后,预警管理系统将启动正确的应急预案,并迅速发挥应急管理小组的领导作用,开展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抢险和联动救援工作。

3、预警管理系统建立的可靠性原则

预警管理系统的进入会导致项目部在经济上、组织上的投入和管理系统的调整,这就带来一定的风险及损失的可能性。然而,预警系统的进入,在经济上不会形成大的成本投入,在组织上亦不会引起剧烈变更,它基本上是利用原管理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只是在组织职能分配上做局部的调整,因此,预警管理系统的进入所带来的风险是很小的,小于其已有的风险水平。

4、预警管理系统建立的效益性原则

预警管理系统对项目运营所具有的价值及可能带来的利益,预警管理系统的进入,使海外项目的建设活动具有“安全”运行的保障机能和有效防止并摆脱风险的机制。所以,预警系统带来的利益前景是广阔的。

二、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建立的目标

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承包企业对工程项目的风险源以及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的识别还不够全面,对风险的管理没有信息化,主要凭以往的工程经验来管。海外工程建设项目由于项目所在国宏微观环境的种种差异性,给项目本身带来的风险无以复加,因此建立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预警管理体系,主要是要切实加强企业防范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效率,具体来说,预警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实现下述三个目标。

1、能有效监测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外部环境变动

对海外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外部环境变动进行监测与评价,以此明确在海外进行港口项目投标和项目建设时可能面临的或正在面临着的不利环境变动。监测范畴主要是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安全度、自然环境的安全度、施工环境的安全度、施工技术标准的差异度和其他人为环境的变化等。

2、能有效监测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内部各行为

对海外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内部管理行为与管理周期进行监测与评价,以此明确并预控这些管理行为的过程与结果。监测建设管理中的失误、失利与失败同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转化关系,并提供管理行为优化模式。

3、应建立起海外工程项目建设风险活动评价体系

建立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预警管理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上述两个目标任务的实施,必须依靠预设的预警评价指标才能进行,否则,预警系统的工作将是经验性的、随机的、不系统的过程。为此,要建立诸如海外工程建设外部环境的安全评价指标、海外工程建设管理动行状态的评价指标等指标体系。

三、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功能设计

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预警体系是一个实时系统,它通过各项风险指标对外部环境和项目内部的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的监控、预测和警告,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基础、思维方式、运作要求、环境因素、监控手段等方面与过去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不仅要发挥和改善以往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常规功能,而且要创造新的管理功能,包括预警功能、矫正功能和免疫功能,以形成防错纠错新机制。

1、警报功能

警报功能是对海外工程建设种种风险的早期征兆和诱因进行监测、识别、诊断与警报的一种功能。它通过设立各类风险征兆或现象所可能产生的界限区域,继而进行识别与警告,以此规范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系统的秩序。警报功能的核心是它的识别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2、矫正功能

矫正功能指对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早期征兆和诱因进行预控和纠错的一种功能。它依照预警管理信息,对风险早期征兆和诱因进行预防控制并纠正其错误,保证海外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处于安全状态。矫正功能的核心是预控行为的敏感度,即预控行为在某种状态下,对风险早期征兆和诱因矫正作用的有效程度。

3、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是指对同类、同性质的海外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或诱因进行预测或迅速识别并给出有效对策的一种功能。当在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过去曾经发生过的风险征兆或相同的风险环境时,能准确地预测并迅速运用规范手段予以有效制止和回避。免疫功能的核心是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管理和组织能否科学总结教训并将其转化为风险管理的知识、能力的水平。

四、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预警管理的内容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应包括预警分析与预控对策两个子系统。预警分析是对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现象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价并做出警示的管理活动,即对各种重要管理环节和管理行为的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预控对策是对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活动中的重大风险事件的早期征兆进行矫正与控制的管理活动,包括组织准备、日常监控与应急管理三个活动阶段。其中,预警分析的活动内容主要是识错,预控对策的活动内容则纠错、治错。预警分析是基础,预控对策是目标。

1、预警分析子系统的内容

预警分析包括四个阶段: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监测阶段是对海外工程建设项目内外部征兆进行监测与信息管理。要对被监测对象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测,收集大量的监测信息并进行分类、存储、传播,建立共享的信息档案,进行纵向比较。这个过程要应用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实现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识别阶段是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海外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活动中各种风险的征兆和诱因。识别的关键在于应用适当的警级标准,判断其是否处于正常、警戒或紧急状态,并适时报警。诊断阶段是对评价指标进行诊断,指明危险性和危害性最大的风险因素。这包括对海外工程建设项目自身资源条件、技术条件、管理状况等方面的风险度诊断,也包括对项目外部环境变化的诊断分析。评价阶段主要是对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征兆的不良后果进行损失评价,包括分析对项目及企业本身的影响,也包括分析对外部造成的社会影响。

2、预控对策子系统的内容

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预控对策活动包括组织准备、日常监控和应急管理三个环节。组织准备环节主要是为预控对策活动提供有保障的组织环境。内容包括确定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组织构成、职能分配及运行方式,也包括为紧急状态下的应急管理提供组织训练和策略设计。日常监控环节一是要做好将海外工程建设项目中出现的风险征兆由不良趋势使之逐渐向良性趋势发展的预警预控策略,二是在日常对策活动中针对那些难以控制的风险事件,通过模拟训练,提出应对紧急风险状态的预案。应急管理环节主要是做好当日常监控已无法扭转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征兆向劣性趋势发展而陷入风险紧急状态时,采取的一种特殊管理方式。它以风险应急计划、应急特别组织和应急预案启动方式介入海外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预控管理。

【参考文献】

[1] 朱研、陶短房:中国工程企业北非闯出新路[N].环球时报,2009-10-23.

[2] 余廉等:企业预警管理[M].河北科技出版社,1999.

第7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

引言: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是指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对项目工程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使项目的工程造价得到控制和管理。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不仅与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同时它也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的整体管理水平。

1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主要含义

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主要就是指施工企业能够通过造价风险识别,造价风险分析和造价风险评价去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造价风险进行全面认识,在认识到基础上能够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将对风险系数的大小进行控制和管理,最大限度上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因素,能够妥善处理好工程造价风险事件所引起的不良后果,争取用最小的成本投入完成高质的工程项目,提升企业的自身经济效益。

2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关键控制环节分析

从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出发,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关键控制环节包括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具体分析如下:

(1)项目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从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筑施工企业的投标报价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能否获取工程承包资格,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承包工程盲目报价,最终导致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过高、经济效益不高。要落实项目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做好招投标工作前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深入分析招标文件相关内容及其潜在风险,及时了解工程物资在市场上的供需情况和价格变动,科学合理设置报价范围;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签订标准的建筑施工合同,尽量采用建筑施工合同的标准合同范本,贯彻落实合同归口管理制度。

(2)项目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一般来说,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中标后如果严格按照投标文件进行施工作业,可以有效地降低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但是,如果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阶段发生工程物资毁损、工程质量不达标等不良事件,工程造价就会远远高于预期合同成本。基于此,首先,建筑施工企业细化建筑施工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将建筑施工任务层层分解至相关负责人,严格按照施工规划的要求进行施工作业,保障施工项目质量和进度;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对工程物资和机器设备的防潮防火防盗等日常维护工作;最后,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强化安全施工理念,及时发现并消除施工场地的安全隐患。

(3)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作为施工项目工程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建筑施工企业往往由于验收阶段的工作量过大而使得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过高。在此阶段,如果出现工程施工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配合不紧密、已结算工程未及时验收审核等现象,就可能导致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失控。要解决此问题,首先,工程施工人员应当与工程技术人员紧密配合,收集整理竣工图和竣工结算资料,严格按照工程结算的相关要求制定工程量计算书;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应当落实工程竣工结算的复核工作,及时复查已完工工程,并保管好工程项目的相关资料。

3进一步完善我国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与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进一步完善我国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强化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理念,健全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应当转变传统施工管理模式,充分认识到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对于提升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提高对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强化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理念;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健全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管理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等指导文件的相关规定,科学设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合理安排人员,贯彻落实全面预算管理、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与会签、合同归口管理等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为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2)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完善内部管理环境。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提高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提升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提高进入门槛等措施,积极吸引外部高素质人才为本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也要加强对现有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定期举行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学习班,及时更新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系统,提升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完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工作的内部环境,加强会计电算化在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施工项目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审核的工程造价管理。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施工项目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研究,深入分析投资项目成本造价的各个环节,及时了解工程物资在市场上的供需情况和价格变动,贯彻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与资金限额管理制度,制定全面细致的预算规划和采购计划,科学进行招投标工作;其次,建筑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预算规划开展施工作业,做好工程物资防盗防潮等日常维护工作,及时对已完工项目进行查验核收等;最后,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强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事后审核,对于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之间的差异,采取相应奖惩措施强化审核效果。

4 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很多新技术和新工艺都逐渐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应用。这些新方法和新手段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施工进度,对于企业形象的塑造以及竞争力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相应的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正常的工程造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满肚。为了确保工程造价能够处于一种可控状态,施工企业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对各种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充分掌握和熟悉,对于材料的市场动态进行全面了解,加强对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控制。而在施工环节上的造价风险管理也应当更加注重组织设计阶段,工程的施工阶段对于全过程工程造价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工程造价的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施工环节,施工过程不仅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更与施工的成本费用直接挂钩,对工程的综合效益起到决定性影响。为此,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各种外部因素的分析,在满足工程质量要求的基础上,立足于经济指标和综合效益的角度对施工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将工程造价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关键控制环节包括项目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通过强化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理念、健全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以及加强施工项目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审核的工程造价管理等措施,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

摘要从一个建设项目的立项至交付使用的主要阶段着手,较详尽地分析了各阶段存在的成本控制风险,并提出了控制风险的对策,力图对业主的成本控制工作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建设工程风险分析控制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全面开放的建筑业,行业的利益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成本的风险控制遂成了工程建设中大家高度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现阶段,建设单位不仅要面对建筑的市场风险,而且作为国有企业必需承担的社会责任,还要面对纷繁复杂的法律、政治和社会风险,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的风险控制,必须将风险成本纳入成本控制范畴,这样才能有效识别、规避、控制和化解风险。

一、项目建设中建设单位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对项目考察不到位,仓促立项,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没有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使得资产的折旧额过大,投资回收期延长。

(二)项目经过决策立项后,设计阶段应当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点。一般在建设项目中设计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3%~5%,而设计环节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达70%~80%。以往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工程设计人员往往偏重于设计质量与功能,不注重设计对工程造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工程招标工作中的风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63号公告,新版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自2008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工程计价模式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以及建筑市场主体不很成熟的现状,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工程项目中,建设单位的承担的风险远大于施工单位。

1、招标工作没有简化,反而变得复杂,也造成了时间的延长。在现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量清单及控制价的编制具体计算繁而复杂,要确定消耗量和单价,还要计算优惠后的合理管理费和利润,且计算规则和传统的定额计价不同,有可能导致招标工作时间的延长,体现不出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招标中的优势。

2、清单计价模式下建设单位的风险陡然增大。在原来的定额计价模式下,其量、价的风险承担是由双方签订的合同价方式来确定的,多年来,我国实际的建筑市场中往往是采用固定总价合同模式,建设单位几乎不用承担市场的风险。现在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明确提出了“量”“价”分离的原则,要求招标人承担“量”的风险,实践中往往由于设计深度不够、工程时间紧迫等造成招标人的“量”有误差,或项目特征的描述不准确,这将会导致产生大量的工程索赔。同时,作为清单报价的一种技巧,不平衡报价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投标报价中,给建设单位带来了新的不确定风险。

(四)合同签订中潜在的风险。新版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是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原建设部等9部委制定,于2008年5月1日起执行。新范本对工程中的造价、工程变更、新增工程、物价波动、保险及工程担保等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约定,该部分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较深、较广,若签订相关条款时,不够严密,将给竣工结算带来很多的纠纷。

(五)施工过程中新的风险。新的清单计价模式下,要求在合同价款中增加暂列金一项,暂列金是用于合同签订时尚未确定或者不可预见的所需材料、设备、服务的采购,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工程变更、合同约定调整因素出现时的工程价款调整以及发生的索赔、现场签证确认等的费用,对此费用,有些施工单位觉得既已包含在合同价中了,就要千方百计的用掉,加之现场个别管理人员的疏忽,造成了变更和签证越来越多,结算大大超预算。

(六)新的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工程结算较麻烦,容易产生纠纷和工程索赔。

二、针对上述风险的对策及建议

(一)重视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根据市场需要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建设规模。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建设产品的技术工艺、市场容量、市场前景以及经济效益等各方面作出深入的调研和评价,编制的投资估算要充分考虑建设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如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涨、工程税费的政策性调整等)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投资的作用。要坚持经济、适用、安全、朴实的决策原则,在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统筹考虑,相互兼顾,优选出最佳的投资行动方案,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二)积极开展设计的招标工作,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与经济的分析、比较和确定,从而选出功能上适用、技术上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如笔者在对国防工程的某技术研发中心大楼的基坑支护工程进行设计邀请招标时,当时投标单位对基坑开挖的防水防渗提供了两套设计方案:一套是在基坑四周设止水帷幕;另一套就是采用井点降水的方式进行降水。本人对这两个方案进行了经济合理性分析计算:止水帷幕的造价180万元,工期100天;而采用井点降水的方式施工造价只有60多万,工期为80天。通过比较,建设方最终同意采用井点降水的方式施工,这不仅大大降低了造价也缩短了工期。

实行限额设计。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将投资额分配到各专业,按分配的投资额控制设计,保证投资额不被突破。目前,设计单位通过人际关系承揽设计任务的情况还不少,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设计深度不够、各专业之间冲突、图纸变更多等。采用限额设计是建设项目控制投资支出、降低成本失控风险的有力措施。同时加强设计概预算的审查,合理分配投资资金。

(三)首先明确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贯彻了国家当前工程造价体制改革“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原则,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也是一种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计价模式,是大势所趋。建设单位在项目的可研中,就要合理预留工程的造价计算和招标时间,不搞“献礼工程”,确保高质量的完成采用清单计价进行的招标工作。

尽量完善设计,减少不确定设计,保证设计深度,避免较大的设计变更。建设单位对清单编制单位(中介咨询公司)的选择要十分重视,最好通过公开招标,挑选两家资质符合、信誉良好的咨询公司,采用“背对背”的方式,分别编制,共同核对,从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上保证清单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也能从根本上减少工程索赔。

对于投标方的不平衡报价,可在招标文件中对分部分项工程的单价制定严格的废标处理措施,如:可抽取一定数量项的综合单价和招标人的控制价进行算术平均值比较,对偏离平均值一定比例的项直接可认定为不合理报价,给予废标处理,对措施费部分亦可仿此处理。

(四)原范本是由当时的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制定的,主要是基于当时定额计价为基础,它与现在执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不配套。新范本给建设单位的合同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知识要求,不但要通晓《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计价规范》、《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保险法》等多种法律、法规、条例,并且要有很深的专业知识造诣,因此,我们在洽谈合同前,对相关的知识要做好充分的储备,对物价市场、保险市场的最新情况要有充分的知晓,要设置严谨、缜密的合同条款,尽可能的回避风险。如:对保修金的退还时间,因工程的保修期不同,有2年的,有5年的等,对2年期满的可约定退还大部分的保修金,剩余的防水工程待5年后退还。若约定不明,施工方诉诸法律,则可能因合同的不明晰而败诉。

目前工程索赔是在采用清单报价后,施工单位获取最大利润的有效手段,施工单位投标工程,常常采用低报价、高索赔的方法。为此,在合同条款中要规定最高索赔限额和最低索赔起点,可参照世界银行的规定,工程索赔的最高限额超过中标工程总价的15%时,具体的索赔金额就有建设单位决定。同样也可以在合同中明示,工程变更引起的索赔金额若在一定范围内,由施工单位承担,只有超过最低索赔起点的才能获得支持。

进行工程担保。为了控制工程造价风险,保证合同的履行,原国家建设部早在2006年就印发了《关于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进一步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意见》,作为工程的主要参建方的建设单位应积极响应,有效实施。

(五)据统计,在工程施工这一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只有5%~10%,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但是,工程资金的投入却主要发生在这一阶段,浪费投资的可能性却很大,因此,施工阶段的资金控制应引起建设单位的高度关注。

在施工中引起变更的原因很多,如工程设计深度不够,使工程实际与招标时提供的图纸不符,当前市场供应的材料规格标准不符合设计要求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给工程造价留下活口因素。所以必须严把变更关,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等,最好实行“分级控制、限额签证”的制度,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尤其是涉及到费用增加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总监共同签字确认。对必要的变更,应做到先算账,后实施,并且要按月随时掌握控制项目费用额度。

(六)新的清单计价规范中,要求建设单位承担的“量”的风险会在结算中爆发出来,加之各种原因导致的项目特征描述不清会引来施工单位的高额索赔。因此要保证工程竣工结算资料的完整,要督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做好各种原始记录,竣工图一定要现场管理人员严格审查并亲自签字,杜绝替代签字,变更、签证、认价单应按编号顺序装订结算资料中,为减少纠纷和严格审核结算提供确凿、充分的证据。审核竣工结算人员应尽量亲自到现场查勘工程的实际情况,将每道工序的施工内容充分掌握,仔细和施工单位的投标书进行核对,确定项目特征的描述是否有差异,以及差异究竟有多少,最大限度的减少索赔,控制工程造价。另外,由于工程结算的审核如同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一样专业性很强,建设单位若自身没有能力,也可以选择信誉好、业务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审核。

三、结束语

建设项目成本的风险控制是一项细致、复杂、系统的工作,从项目的立项决策开始,经过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与工程费用密切相关。建设单位必须与决策、设计、监理、施工等有关各方密切配合,共同把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把风险管理和项目目标管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费用目标的实现,使工程项目的建设总目标最佳地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骆.项目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3]柯洪主编.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第9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

近年来,如何引导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以便应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管理风险,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运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关系研究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经营中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多的关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容。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建立在解读、评价美国COSO报告的基础上,随着诸多学者开始从风险管理的视角研究内部控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对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丁友刚、胡兴国(2007)认为,随着经济与组织环境的变迁,内部控制的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从简单经济环境下的实物风险控制,发展到报告风险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以及合规性风险控制。最后,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融入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

李国忠(2009)以中国神华为例对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水平:(1)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基础框架;(2)建立风险动态重估机制;(3)建立经营指标风险动态监控预警机制;(4)实施风险导向审计;(5)开展风险管理考核;(6)搭建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陈关亭、黄小琳、章甜(2013)认为我国尚未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在于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指标权数和评价模型的非标准化。他们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称ERM框架)(COSO 2004)并结合我国相关规范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研究指标权重,联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简称FCE)构建模糊评价数学模型,实现了内部控制评价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的转变,合理解决了在模糊环境下综合评判多因素、多层级内控系统的不易定量、不宜精确判断问题以及单独使用层次分析法所致的主观因素影响,有效提升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李维安、戴文涛(2013)分析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三者产生的根源,从战略管理角度构建了三者的关系框架,既理清了理论方面存在的误区,又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制定和实施有关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规范和措施提供了指导。

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应用现状

3.1 把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相互独立起来

建设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两者在内涵上也有一定重合,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业务特点、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条件、外部环境要求等,确定选择合适的管理体系和建设重点。比如,在监管严格的金融业或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制药与医疗行业,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更强,企业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而在另一些企业,为了符合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企业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可能更适合。在相关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有时候先做起来比争论更有意义。

3.2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企业实践落地难

由于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进,与国内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和观点存在较多的差异和差距,目前这些理念和方法还更多的处于导入阶段,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还不能在这些框架和概念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和语言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这就造成了企业在这方面的理解有差异或者关注度不够,除非出现强制性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其实这些理念、概念的出现并不是说企业就缺乏这些,事实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这些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将散布于企业管理各个方面的相关元素按照框架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补充、修正和组合。

3.3 国内尚未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尚末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其中尚末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指标权数和评价模型。虽然国内外理论界对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指数、指标和权数有所研究,但无论观点还是结果都不尽一致,甚至存在较大差异。如2012年的厦大内控指数和迪博内控指数(陈汉文,2012;胡为民,2012)即对我国内部控制百强企业的内控水平给予了迥然不同的回答―在百分制下内控指数均值分别为65.67和87.55(差异值21.88),排序差异率100%,指数值差异率100%,入围差异率77 %(其中,排序差异率指两家根据内控指数统计出的百强企业顺序排名差异率,指数值差异率指相同的入围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差异比例,入围差异率则表示进入内部控制百强企业的不同企业差异比例)。与此同时,我国99%以上的上市公司管理层自评报告和外部审计师的内控审计报告却认为其内部控制体系是有效的。

3.4 把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理解为建章立制

在企业实践中,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把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理解为建章立制。认为按照相关部门或主管单位的要求,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就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其实从COSO框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被明确为是一个“过程”,不能当作某种静态的东西,如制度文件、技术模型等,也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活动,如检查评估等,最好是内置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4.结论

健全的内部控制框架会促进企业全方位的发展,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运行、企业财产的安全和战略方针的贯彻和实现。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类拔尖,在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否完善。因此,我国企业还需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进取。

参考文献:

[1]黄丽霞.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初探[J].管理纵横,2010(15)

[2]周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6)

[3]周莜琪.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