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重点范文

小学数学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重点

第1篇:小学数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 数学;重点难点;标准;要点

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

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

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因此,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知道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是要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去实现的,在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中出现教学难点。由于难点与重点形成的依据不同,所以有的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有的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形成难点,还有的内容是难点但不一定是重点。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区分好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几条主要策略

1.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前提。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是深钻教材,从知识结构上,抓住各章节和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是备足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前的精心准备、准确定位,就为教学时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2.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条件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人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联系,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因此,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依据以下3点找准知识生长点:(1)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难点;(2)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要突出“连接点”,进而突破重、难点;(3)有的新知识由某旧知识发展而来的,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虽然每个策略都有其适用的题目,但是在形成新策略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已有的策略。

3.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认真阅读这段话,可以知道: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4.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

基本数学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数学经验源于日常生活经验,高于日常经验。小学数学活动可分为4类: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活动;间接来源干生活的数学活动;为数学学习设计的纯粹数学活动;意境连接性的数学活动。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层次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解题过程,进行体验和反思,把解决问题中的体验加以整理,对获得的数学经验进行反思,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再认知,从而掌握解题策略,感受策略价值,积累数学经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5.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保障

第2篇:小学数学重点范文

一、坚持读题是认真审题的基础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读题,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解答作准备。但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只用眼睛很快地扫一下题目,就急于动笔了,凭着自己的主观经验,或者是学习中的一种错误定势,感觉到这个题目就是这样做,结果犯错了,而且有时甚至是一种低级错误。比如:在中低年级,出现一题中有两个问题的,学生就会出现只解答其中一个问题的现象;在已经知道一个数和谁比谁多多少或少多少,学生往往见到多就用加,见到少就用减,结果错了。如果让他再去重新认真读一读题目,往往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容老师指导便能正确解答出来,可见此种错误甚是可惜。

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首先要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不仅是文字类的题目,还是计算题都一样,形式上可以指名学生读,或者集体读,或者自己轻声读、默读等等,如此坚持训练,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一种读题的习惯。

二、对比训练是强化审题的方法

对比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对比,才能找到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出一些对比性的练习,比如同一类型的题目,但条件不同、或问题不同、或方法不同;有时不同类型的题目,但数字或符号相近,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训练,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感受到题目的多变、方法的多样,从而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比如,在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中,根据不同的规律,我安排了这样一道对比性题目:河岸边有一条大道,全长 120米。在大道的一边栽树,每隔8米栽一棵。①如果大道的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②如果大道的一端不栽,另一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③如果大道的两端都不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让学生在审题中突出“两端都要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要栽”这三种情况,从而理解并应用不同的规律进行解答。让学生的审题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主客体错位的现象,只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且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师的“导”超前,即在学生还没有去主动探索知识之前,或者还没有遇到困难之前,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所学知识,过早地给予铺垫,过早地给学生解难,引路,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其次,教师的“导”过多、过细,教学中教师大包大揽,讲解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太小,这样的教学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养成了学生依赖的心理习惯,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信心的培养。

三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1.创设生活式的问题情境

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熟悉事例,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建构数学知识,可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之前,把原教材中关于生产的例题,大胆删去,让学生在学习前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收集信息,把“步行街”、“美食街”2000年7月到12月的人流量变化、税收增减数等各种数据和两街管委会所做的各种统计图作为学习的载体素材,使学生认识到折线统计图有关知识很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探索的意义,因此在上课伊始,许多很实在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已在学生的脑海中油然而生,如“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呈现了什么信息?”“什么是折线统计图?”“学习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态度积极主动,探究欲望强烈。

2.创设矛盾式的问题情境

教师从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式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围绕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进行探索。可以促成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师先出示两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要求同学们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得出在用数方格、重叠割补、目测等方法中,只有数方格的方法才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紧接着师又提出计算平行四边土地面积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吗?矛盾冲突出现了,怎么办呢?学生们带着这样一个欲解不能的问题兴致勃勃地进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环节。

四要提供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第3篇:小学数学重点范文

一、制订恰当的学习目标,为教学确定正确的方向

1.准确把握和使用描述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这些动词的含义,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2.既要重视显性目标,也不能忽视隐性目标。由于“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是以具体知识的学习为载体形成的,这两个目标的落实离不开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不可将三维目标当作三个目标。数学知识是学生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在经历相应过程的同时完成的,这个过程也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产生。因此,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

二、加强“四基”教学,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课标》提出的“总目标”的第一条,是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四基”。对于“四基”的学习,《课标》为我们指明了有效的做法:

其一,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二,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三,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四,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案例1:有一个煤矿,原来计划上半年生产660万吨煤,实际每个月比计划多产22万吨煤,实际多少月完成?

这是一道被广泛认为是传统应用题中的难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或用算术方法来解答。列方程的方法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都是以四则运算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为基础,都需要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答,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但用列方程的方法和用算术的方法是不同的建模过程。

(1)算术建模,是给出一种算法。实际每月完成数是(660÷6)+22,于是有答案:完成时间=660÷[(660÷6)+22]=5。这是通过一串已知数的运算组合,最后得到结果。

(2)代数建模,是给出一个算式。设实际完成月数是x,那么(660÷x)就是每月实际完成数。

110=每月计划完成数=(660÷x)-22,

于是得到有符号的算式――代数模型:

(660÷x)-22=110。①

我们无法直接计算出x,但是可以进行“式”的运算:

(660÷x)=110+22=132,②

x=660÷132=5,③

这里,①、②、③中x的值是相同的。

(3)用符号的算术模型。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设实际完成月数是x,那么

x=660÷实际每月完成数=660÷(计划每月完成数+22)=660÷(110+22)=5。

这里也有符号代表数,却完全是算术思维,与代数无关。

(4)用代数方法启发算术思维。由③式知

x=660÷实际每月完成数=660÷(660÷6+22)=5,

最后二者是统一的。

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思考的方向不一样。打个比方,如果未知数在对岸,那么算术方法好比摸着石头过河找到未知数,代数方法好比用绳索将对岸的未知数捆好拉过河来,二者的思考方向刚好相反。但是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代数的表征和算术的表征是可以相互沟通的。对于完整的“式”的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负数以后的内容,要到初中才能够完成。但是在小学阶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适当进行渗透,使得算术和代数的思维逐步融合起来,这将是数学教学未来努力的方向之一。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转变学习方式

《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是我们选择学习方式的“总原则”。

案例2:

(1)如图1,把一个半径为r的圆4等分,用半径作边长画一个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则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可用r2表示。

(2)如图3,在这个圆上可以画同样的4个正方形,则四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以用4r2表示,仔细观察图3,猜想这个圆的面积与4r2的大小。

图1 图2 图3

(3)让学生课前准备16个相等的扇形,仿照课本上的操作,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把圆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中的长边就越接近于直线,这个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

(4)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2πr×r=πr2。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图形之间的转化,可以探究到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倡导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这种探究式的学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精心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案例3:初步感知负数。

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中央气象台2012年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图。

然后请学生认真观察上面的预报图,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对这些气温的理解,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0℃表示什么意思?-3℃和3℃表示什么意思?

(2) 根据上图中的信息填下表,并说一说各数表示的意思:

设计思路:考虑到学生天天看电视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天气预报中截取了六个城市某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作为教学情境,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负数的引入是客观生活的需要。学生通过对问题(1)的思考,能明确认识到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选取-3℃和3℃让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表示的意义;问题(2)的目的,在于巩固正、负数的读法与写法,理解其实际含义。

第4篇:小学数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电子成像;实物展示台;PPT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42-02

1 前言

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数学教学从过去枯燥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变成为更具备生动性的课堂互动式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又必要全面掌握电子成像技术,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抽象概念转变成为具体化、可认知的印象。小学生对于形象化的概念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通过电子成像技术的有效运用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化,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具备吸引力。

2 抽象转为具象:以PPT成像为例

多媒体成像是电子成像技术中重要的一项技术应用,小学数学教师虽然有着扎实的数学知识根基,但是面对思维相对趋向于具象化的小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细心,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数学概念都相对比较抽象,包括数学中基础概念的演进、形成等,对于小学生而言并不是非常好理解。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述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如果运用多媒体成像技术,这一方面的教学难题可以得到解决。

如“数的产生”一课,仅仅依靠数学教师口述,学生也只能够通过抽象思维去想象这些计数方式的演进和变化,数学课本中有限的图画内容也无法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方式,能够以PPT和动画、音频以及视频结合,从而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认知数字的产生。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数字的演进历史,重点是采集一些色彩比较鲜明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的方式,了解和掌握数字演进的历史,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古代中国典籍《周易》有古代中国人结绳记数的记载,而古代的罗马人、埃及人以及玛雅人都有各自独特的记数方式,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数字记录的发展[1]。最后是印度人发明的记数法,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后成为当前世界上最通行的阿拉伯数字。

通过这些资料,以PPT特有的插入方式可以制作成为可视化的教学材料。并且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认知特点,在PPT制作的时候,注重电子成像中抽象概念的具象化方式,制作并演示丰富的色彩和变化多端的影像材料。

又如教学“认识钟表”时,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采用钟表实物模型展现的方式,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PPT制作时可以采集更多不同的钟表素材,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独特的钟表,中国古代就有自己的计时工具如铜壶滴漏等,纯粹依靠书本图片展现,学生未必能够非常生动地感受到它们的魅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以PPT链接到有关的视频上,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计时方式本身就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在没有现代钟表之前也通过日晷等方式计算时间等,视频中日晷的迁移变化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现出古代人的智慧。学生在观看这一类电子化素材的时候,其思维也能够更加具体化[2]。这也是小学生综合素养的积累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推动这种教学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立体化、具象化的思维。

对未来的教学发展趋势来说,PPT教学并不会马上被淘汰,但是需要不断丰富材料,并在PPT电子成像上引入视觉、听觉等多个层面的元素,才能够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具备吸引力,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灵活性。

3 拓宽学生想象空间:以实物展示台为例

实物展示台是一种非常新颖的电子成像技术,其本身和多媒体的投影设备配合在一起,通过光源和数字化接口,从而将图像捕捉转化到电子显像设备上。过去对于数字进行实物演示,一般都是以图画的形式进行呈现。这种图画展现虽然也比较直观,但是其教学的生动性明显不足。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通过实物展示台,可以将一些实物放在展示台上,让学生更加直接地看到这些物品的增减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如教学“十以内的加减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10个同一类的水果放在实物展示台上,通过实物展示台的光源投影,这些水果的增减都能够在电子显像屏幕上看到,避免过去在讲台上进行演示,部分距离相对比较远的学生看不太清楚而影响学习热情的情况出现[3]。

实物演示也能够让物体的形态更加全面展现。如“圆柱体”一课,教师可以随手拿出粉笔,把粉笔放在实物展示台上,通过实物展示台上的摄像头,能够把粉笔放大转化成为视频信号,从而输入到放映设备上。这种随手拈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紧密结合,从而激发他们发现数学的兴趣。对不规则的模型,如圆锥体和正方体之间的结合等,计算此类物体的表面积时,有部分学生的立体想象思维并不是很好,通过实物展示台的转化,可以让他们更加理解不规则的多面体其在不同的面上呈现出来的截面形态,更有助于形成立体化的思维。

电子化的实物展示台有很多种类型,如便携式实物展示台,就可以在室外数学教学时进行演示。不过一般而言,课堂内的教学都是采用双侧灯台式展示台或者单侧灯台式展示台,这一类的展示台只要有足够的光线强度,就能够将实物全面展现,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展示。

同时,电子化的实物展示台还可以进行互动教学。比如在教多种基本的几何图形时,当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圆柱体等不同的立体图形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讲解。通过师生角色互换,得到电子化成像设备的技术支持,学生在分析图形和分享自己看法时更加方便,也可以更加直观看到自己制作的几何模型。

实物展示台的教学应用仍然是非常广泛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积累经验,深入探索电子展示台的教学方法。

4 结束语

在电子成像技术中,无论是PPT成像技术,还是实物展示台成像技术,都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进行展现。除此之外,电子白板以及其他的成像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依托下也可以和小学数学教学发生更加密切的联系。小学数学教师在电子成像技术应用中,一方面要提升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尽可能运用更为丰富的方式提高小学数学课程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是一种技术和知识的结合,只有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科技含量,才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亚芹.浅谈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156.

第5篇:小学数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电子书包小学数学应用模式

引言

当前,教学改革的脚步在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化的教学也逐渐涌入课堂教学实践当中。电子书包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发展融合的产物,引起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模式发生很大的改变。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需要不断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教师通过小学生练习的具体情况获取反馈的信息。而电子书包集合了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包含各种学习终端以及内容管理和服务的平台。应用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加强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各方面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1.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1.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对新奇的事物会产生很大的兴趣[1] 。而电子书包的教学资源,包含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可以给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这些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集中注意力,自主学习。

1.2丰富课堂的教学

电子书包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与学的形态。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在黑板上用粉笔在课堂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投影设备、电子黑板等教学工具的应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而电子书包的应用,更是丰富了小学数学的教学工具。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教学工具相比,电子书包能够通过教学管理平台,了解每一位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学习的过程,把握好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进度,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做到有针对性的小学数学教学。

1.3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效率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方式往往是叫一位学生进行回答,而全班的集体回答,又不能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了解的情况,对每位学生进行提问的方式,又特别浪费课堂时间,学生在提问课堂的参与效果很不理想。而利用电子书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能够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回答教师的提问,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可以通过终端控制平台,可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对问题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详细的分析,在以后的教学中,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方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

2.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应用

2.1数学概念的形成――获得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的知识学习,主要是以概念的学习为出发点[2] 。例如,数学定义、公式算术法则等。数学教材的内容每一章节都是以概念教学开始,数学的逻辑思维和解答数学问题都需要对数学概念做到详细的掌握好运用,学生只有在理解了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才能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而利用电子书包,通过数学概念的形成――获得教学模式,借助动画视频、图片等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入新的课堂知识。让学生在数学概念知识的获得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提出自己在电子书包丰富资源中所理解数学概念,巩固学习内容。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数学概念知识,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这些数学概念解决课本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小学数学“千克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概念知识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前讲一个小知识。利用电子书包,让学生共同观看“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的动画视频,“蚂蚁是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于是大象很不服气,于是和蚂蚁约定拉手腕比赛,比比谁的力气大。比赛的刚一开始,蚂蚁就输掉了比赛”。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动画视频的问题,为什么蚂蚁拉手腕比不过大象。引导学生通过大象和蚂蚁两者之间的重量去分析动画的结果,提出重量不同的答案。而根据重量,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做一个大象和蚂蚁在天平两端的重量测量比较,得出这一章节的重量单位:千克。利用电子书包创设教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讨,从而加深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2数学知识的巩固――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的学习,需要对课堂概念知识进行习题的练习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3] 。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练习的教学模式里,可以充分利用电子书包,了解学生课堂练习掌握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好课堂设计,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的IRS出题系统,在小学数学练习的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增加数学习题的难度,扩充数学问题的范围。教师在学生利用电子书包做题的过程中,可以及时通过电子书包的信息反馈,了解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习题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电子书包,对习题的训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例如,在小学数学“除法”的习题练习巩固中,这一节的“分桃子”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提问:树上有32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可以分到多少个。这可以引发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的回忆,然后再推送习题任务:36÷3 48÷4 。利用电子书包的IRS出题系统,让学生回答推送的问题,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得出学生学习掌握的详细情况。最后进行问题的扩展,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达到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

3.结语

电子书包集合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直观的图片、视频、文字等素材实现了教材的数字化,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的内容,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电子书包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电子书包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文兰,李,员阁,连云梅.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成效研究[J].教育应用创新,2013,12(323):118-121

第6篇:小学数学重点范文

一、点课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资源容量小

点课虽然是视频资源,但是一节点课时间一般为一分钟,最长不宜超过三分钟。点课从大小上来说,资源容量相对较小,需要占用的存储空间较小,方便教师在各种移动设备上存储下载,帮助教师学生做到移动学习和广泛学习。

(二)教学内容少而集中

有别于传统课堂,点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主题突出。点课用一到三分钟突出某个知识点、重难点、疑点等知识的教学,教学内容更加精简。简单却不是敷衍了事,点课虽然教学时间短、资源容量小,但是点课的教学内容很完整。在点课的教学视频中,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内容具体。

(三)可个性化学习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点课作为一种视频学习资源,它可重复性学习和可选择性学习方便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在学习时,时间地点都可以自主选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播放次数,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点课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以课堂为中心,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发挥点课的不同作用,让课内、课外学习联系更加紧密,使教学时间与空间得到拓展,数学教学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二、课前使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课前阶段,由于学生对于当堂知识是第一次学习,他们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存在很多疑问,同时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教材上的知识内容,无法分辨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而课前预习阶段的点课,主要就是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学习新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三年级上《什么是周长》一课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对周长的概念不够理解,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那么他们会想: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吗?什么样的图形有周长,什么样的图形没有周长?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前制作了一节“什么是周长”的点课视频,用短短的时间,以生动的点课教学视频,使学生在课前,更加直观的将周长的概念理解清楚,把错误的想法消灭于萌芽状态。

三、课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不容易直观理解的问题有很多,如果我们在课堂中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在课中应用点课,通过直观形象的视频教学,帮助学生及时答疑解惑。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上《旋转与角》一课时,学生对于锐角、直角、钝角的形成过程理解的比较容易,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帮助指导,学生能体会到角的大小是在变化的,角的名称也在随之变化。但对于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y。因此我做了一节点课,通过形象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在学生了解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旋转出平角、周角,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课后总结

课后使用的点课必须有一定的深化、升华,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深刻化,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在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培养。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一年级下《认识图形》一课时,对于学生来说,在一年上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对于平面图形,学生们能说出它们的名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从几何体上得到四种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我做了一节点课,总结了当堂课学到的四种平面图形的简单特点,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将点课视频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五、课外学习

第7篇:小学数学重点范文

关键字:小学数学;概念难点;策略

【中国分类号】G623.5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对小学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给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从当前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数学概念难点的突破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全面了解教学难点的含义之后,从多个方面来突破教学难点,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教学难点的含义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正在朝着多元化、灵活化的方向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小学数学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谓教学难点,主要指的是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不能全面地理解透彻,并且无法将教学技巧很好地运用在实践操作中。一般来说,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区分是极其重要的,一些概念性的数学知识,既可以作为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除此之外,由于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教学难点的划分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对于小学数学老师而言,在讲课之前,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心理特点进行全面地了解,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突破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难点的有效策略

(一) 直观演示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正处在知识的启蒙阶段,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还比较弱,而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性较强、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带来了难度。一般来说,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抽象概念,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所谓直观演示法,主要指的是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现数学概念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化平面为立体的转变,这样一来,学生不再面对枯燥乏味的知识,而是可以通过有趣的图像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认识和理解知识。对于小学数学老师而言,在采用直观演示法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由于数学概念方面的内容比较的抽象,加上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所以,老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数学概念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知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 联系生活法

数学虽然作为一门抽象性学科,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得到广泛地运用。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在进行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数学的这一特点,将数学的实用性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虽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丰富,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所以,老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联系生活法。所谓联系生活法,主要指的是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性知识与生活中实际的例子结合起来,老师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换个角度来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实现数学概念知识的生活化、灵活化以及简洁化。比如,老师在给学生讲解速度、时间以及路程这部分的知识时,就可以采用联系生活法,让学生计算家到学校的时间以及总的路程等,由于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生活化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数学概念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 数学游戏法

我国的新课改要求,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对于小学数学老师而言,在讲解一些比较难的数学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数学知识,可以采用数学游戏法。所谓数学游戏法,主要指的是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通过将数学概念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的方法,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知识的目的。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智尚未发育完全的阶段,游戏是他们的最爱,所以,小学数学老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组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老师在讲解每份数、份数以及总数这一数学知识时,可以采用分蛋糕的方法,按照四个人一组的方式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学生轮流扮演蛋糕师傅的角色,并且完成分配小组成员蛋糕的任务。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采用这种新颖的数学游戏法,可以让学生不再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轻松学习知识,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在给小学数学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对于小学数学老师而言,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特点有一个全面地了解,进一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将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概念知识找出来,通过采用直观演示法、联系生活法和数学游戏法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数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四年;数学;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96-01

数学是一个有着极强的抽象和系统性的学科,对于知识点的积累也相当的严格,每一个单独的知识点都可以变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果对于某一项知识没有完全的掌握,那对于整个数学都将会造成影响,也会对数学的思维和能力产生问题。故而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否有效的提升和科学获取思维能力就变成了一个对于课堂效果高低的衡量标准。而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年龄小、认知低、对于事物的思维单一,所以小学教师的课堂更加需要突破,笔者根据小学生课堂现有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分析难点问题。

一、小学四年级的常见的数学问题

1、大数的认知

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基本是以万为基础进行数字学习,而万以内的数字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所设计,学生对于大数的学习也是以万为界定,万以内数的学习和巩固拓展。

2、乘除法

三位数乘法以两位数乘法为基础的一个乘法延伸,两位数的除法则是小学数学中整数除法的结束,而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对于乘除法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计算和研究,学生不能自主的掌握口算、心算、笔算以及估算的窍门或方法。而最科学的方法则是让学生使用简单、灵活的方式进行计算,并培养出知识扩展能力。

3、角和图形

角的度量主要是靠学生自主研究和动手测量得出的结果,并从结果中发现一定的数学规律,而这种现象在传统教学中已经被教师忽略并跳过。而对于图形的学习,是建立在角的基础上,重心转移到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

4、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让学生学会用两级运算解决数学难题,掌握正确的三步式解题,并运用到实际中。而通过研究和探索寻找到运算定律之间的关系和组合,并培养学生学会直觉,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寻找到一个简单快捷的运算定律进行实际解答。

二、解决数学问题的多元化以及学习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实行数学的自主研究和方法多样化,本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班级内,不同的学生会因为不同的特性而寻求到属于自己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会为他人的思路产生启迪。而这种方法的多样性对于教育也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具备行为的开阔性和发散性以及灵活性的主要过程,也是作为一个测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的格尺,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同样也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课堂教学,这种方法更利于对于题目的解答。数学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其多样化的提升,同时从分析和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又能对于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体会和反思。

对于教师而言,能够在课堂中充分的指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数学思维解题,也能将学生的思维扩展到最大,并克服传统课堂中对于学生的思维拘束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会有一个推进作用。锻炼学生在解题时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避免遇到没有公式可用的棘手问题,并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教师在进行数学的课程教育时应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自主创造,并在对比中学会反思,结果是一样的,过程的多变的,我们不是教授学生求得结果,而是这个结果得来的过程,让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过程、方式进行不同的体验,得到不同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分析

1、掌握单元重点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抓住一点就是重心,只有弄清楚教学的重心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本章提及的中心是指整个知识结构或是课题的目标中有着突出作用或是地位的内容,并且在以后的数学中有着极为广泛的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难点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认知能力评判的知识点,教学重点是存在的,是客观的,对于数学的理解和运用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实际存在的。

2、以旧引新,学会知识的拓展

数学的知识点都不是独立的个体,皆是有着相互联系的关系,将知识点分裂成个体进行传授,往往其作用都是极低的,对于学生建立数学构造以及数学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累积,而对于数学的而学习也是以某一个点为基础,通过知识的累积从而得到成果。而新的知识是以旧的知识为基础进行的一个拓展研究,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以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新知识的演变,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自然就不会对新知识产生陌生迷茫和排斥的心理。

3、自主研究学习方法

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将课堂的主体移交到学生的手中,充分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引导学生自主的研究数学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因材施教,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创新。教师放弃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和注入式教学,注重过程的解析,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自主解决数学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体验解题的乐趣,从而爱上数学。

4、运用多媒体,建立新形势课堂

如今是网络信心教育时代,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充分的运用这一教学优势,放弃黑板粉笔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兴趣,用听、说、看、读等等多元化进行信息的传递。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感官结合,同样也集中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加大其学习的持久性。多媒体的应用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约束,化静态为动态,增加学生的直观性,有效的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无限的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 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第9篇:小学数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电教媒体;小学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15-01

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特点的学科。在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任何法则、公式的推导,都需要学生有一种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但是,这种需要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思维特点、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是很大的。怎么突破这些难点、缩小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呢?那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完成思维上的过渡,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单一思维向综合思维过渡;由模仿思维向创造性思维过渡;也即要多采用直观教学。电教媒体正具备这种特点:简单易行、图像清晰、色彩鲜明。它可以把讲解、观察溶为一体,可静、可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地选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把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实际,突出重点,化难为易,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兴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感受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是从对具体事物的接触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而直接产生的。电教媒体的运用,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产生直观的视觉,可配合声音出示火车的运动,国旗的升降,风扇和飞机螺旋桨的旋转等图片,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视觉上区分平移和旋转的运动原理。这样的教学导入,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突出教学重难点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通过电教手段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呈现事物变化发展的全过程,使教学中抽象、难懂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感知、探究、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许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或者对小学生来说是高度抽象的知识,就可以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显示出来,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圆柱的面积》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圆柱是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形成的,然后通过多媒体模拟演示图形的旋转形成过程,学生很快在大脑中形成图形在空间变化的印象,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圆柱的概念,从而,求圆柱的面积就相当于求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的重难点就很快掌握了。

三、培养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激活儿童的想象,激发学生模仿创新的欲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教多媒体可以营造一种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把图形进行创造性的切割、拼补、拼摆,然后让小组代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操作结果,在利用多媒体的交流中,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和补充,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

四、及时反馈,矫正偏差

电教媒体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多种反馈方式。在课堂上利用电教媒体组织学生做练习时,建立反馈渠道,及时、准确、真实地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讲解重点公式时,可在电脑上打出练习题,学生及时操练从而反馈信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后,方可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教学活动。

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