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调查对象
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其中每学段城区、农村各1所,共计6所学校参加调查。本调查发放问卷886份,有效问卷847份,有效回收率95.6%。其中男生409份,女生438份。
2.调查材料及方法
调查材料:调查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CR)》作为测查材料。该量表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年龄段的青少年,它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立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区教研室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后作为各单位的主试开展工作。
3.测查时间
2010年11月1日―30日。此时段学生已到校两个多月,无重大考试,相对而言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自然状态。
4.统计标准
《MHT―CR》量表用八项因素反映学生的焦虑心态,每项因素以标准分8分为临界点,即得分<8为正常焦虑,得分≥8为异常焦虑。八项因素标准分之和为学生的焦虑总分,焦虑总分的临界点为64分。
正常焦虑生:无一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者为正常焦虑生。
异常焦虑生:至少一个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者为异常焦虑生。总分超过64分者为严重异常焦虑生。
5.统计手段
EXCEL及人工。
二、调查结果
1.具有各类过度焦虑学生的检出率
测查结果显示:全区共检测847人,在八个分量表中,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468人,占总人数的55.3%(见表一);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1.7%(见表二)。
表一: 《MHT―CR》量表焦虑分统计表
表二: 《MHT―CR》量表各因素异常检出率分布统计表
其中:
两所小学共检测299人,在八个分量表中,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93人,占总人数的64.5%;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有8人,占2.7%。数据显示小学生异常焦虑生的比例明显高出全区平均值9.2%,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数也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
初中两所学校共检测265人,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28人,占总人数的48.3%;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有1人,占0.4%。
高中两所学校共检测283人,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47人,占总人数的51.9%;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有5人,占1.8%。
2.男女生心理焦虑水平的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中各因素过度焦虑的人数,在总体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女生异常焦虑人数的比例明显比男生异常焦虑人数的比例高(见表三)。同时,并非每个因素都显示出性别差异,只在某些因素上显示出显著差异:男生在冲动倾向方面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在学习焦虑、自责、恐怖、过敏倾向、孤独倾向等因素上比例明显高于男生,高中阶段尤为突出。(见表三)
3.各因素异常检出率分布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我区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等四个因素,显示出学生在学习考试、自信心、情绪控制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存在比较多的困扰。(见表二)
三、讨论与分析
1.学习焦虑问题突出,检出率达48.1%
从焦虑的内容看,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男生还是女生,学习焦虑都比较明显和突出,检出率高达48.1%,城区明显高于农村,令人担心的是小学生的学习焦虑检出率达58.2%,高出全区平均值的10.1%。访谈和调查发现,学生们对考试普遍怀有恐惧心理,过度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究其原因大约如下:
一是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进多年,但子女的学习成绩仍然是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甚至是亲子沟通的唯一内容。成绩好时家长大都褒奖有加,成绩不好时则着急、训斥和责骂。无疑,这些态度和行为会加重子女的心理压力。
二是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各科老师为了提高学科的成绩,加大作业负担,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引发学习焦虑。另外,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时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方法简单粗暴,易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对抗教师,直接表现为对教师的回避和学习兴趣的减退甚至丧失。
三是新生对环境的适应困难。各个学段有各自的特点,在学习方法、教学方式、课程安排、学业要求等方面,差别较大,需要新生及时调整积极适应。新生出现短期的适应困难,产生学习焦虑是正常的、自然的,但是许多学校为了出成绩,常常无视相关教育法规和规律,缩减学生休息时间,延长在校学习时间,频繁考试以考代练,公开排名,这些对新生往往产生很大压力,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情绪躁动、忧虑、厌烦等反应。
2.异常焦虑人数占第二位是过敏倾向,检出率为13.6%
过敏倾向表现为过于敏感,感受性太强,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行动易受到损害。造成学生过敏倾向较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理上的原因。过敏倾向严重的人,一般都有所谓的神经质体质,它是天生的,通常在幼儿期就表现出了体质上的特点。如其消化系统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容易发生紊乱,容易有腹痛、腹泻等身体不适的症状,这种孩子大多被看作体质虚弱儿。
二是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父母关注的对象较为单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思想和行动受到父母太多的限制和控制,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父母大多以消极的方法应对,如各种惩罚,持续否定等,孩子得到太多负面评价,缺少应有的安全感,养成了谨小慎微、刻板戒备的性格特点。
三是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当学生出现一些人际关系矛盾、学习成绩不理想、遭遇挫折等问题时,教育者常常无暇静心思考,采取妥当的应对策略,而是方法简单,从经验和主观出发。
四是中学生过敏比率较高还与他们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有关。在这一阶段他们会更多地关注自我,会更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但由于其阅历、生活经验、社会化程度的限制,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比较片面。
3.异常焦虑人数占第三位是身体症状,检出率为13.1%
身体症状一般是指强烈的心理焦虑引起的生理反应,如学生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心跳、胸闷、头痛、出冷汗、失眠、食欲下降,甚至呕吐、小便失控,对声音和光线过敏等。这些类似疾病的症状的出现,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子女受到父母严厉的惩罚或者苛刻的责备后,不敢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愤怒,便把这种情绪压抑下去,而我们的身体会把这些压抑的情绪记忆下来,以后当有类似情境出现时内心又会感到痛苦,于是便以各种身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是过分关注分数名次,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来自外部和自身的高期望,极易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情绪过分紧张。当学生无法通过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应对时,躯体便会以各种症状来转移、掩盖。一般而言,体弱与过敏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身体症状。
4.异常焦虑人数占第四位是自责倾向,自责倾向的检出率11.7%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自责倾向都比较明显,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过度自责的学生往往很自卑,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常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才能、智商等不如别人,并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和周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归因为自己的责任。过度自责容易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认知产生偏差,会接受大量的负面信息,久之会感到自卑、沮丧、无奈和无能,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学生的过度自责是根据自己过去的错误或失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根据环境的比较意识,特别是童年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这种童年经验往往与教育因素有关,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往往要求学生听话,学习优秀。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发展不成熟,缺乏知识经验,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出现差错和失误,有的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失误的原因不加分析,一味简单地指责学生,对学生进行惩罚、批评、责怪。而家长也常常认可和倾向于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即使学生没有错误,也要维护老师的威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能力和行为负面的反馈过多,而缺乏尊重、信任、鼓励和表扬的正向反馈。长期如此,最终导致学生自我评价的过度消极,自我怀疑,夸大自己的无能和失败。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校园里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实现了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由枯燥到生动的转变,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拓展知识,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体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不断优化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对于多媒体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取代教师教学;过分注重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巧,使教学课件华而不实;照抄照搬其他教师的教学课件,与实际教学内容不相符等,这些误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助力小学思想品德课,就成为了每一名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新型课程引入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小学思想品德课要想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课程引入的形式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新颖独特的课程引入方式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度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讲《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节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长驱直入式”的引入方式,而是在课前让小学生自己去收集关于家乡的山和水的资料或者图片等,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小学生展示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图片,以激发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好品质。在小学生对家乡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启发他们谈谈最喜欢家乡的什么,让小学生扮成导游,给其他学生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引入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成长,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由于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现在很多小学生都热衷于玩手机游戏或者电脑游戏,使学习和身心受到影响。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让小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比如在讲《呵护我们的身体》时,为了让小学生明白身体是生命的载体,爱惜生命就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良好心态,我在课堂上通过给小学生播放一个小学生因为沉迷网络而成为自闭症儿童和一个小学生因为长时间玩手机造成视力极度下降的典型案例,让小学生都意识到生命的珍贵。然后,我让小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应该怎么合理利用网络,防止网络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这时小学生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顿时班级的学习氛围高涨。
三、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的氛围,打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领路人,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参与到小学生的学习中,积极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的儿童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因此,教师要给予小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小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增长生活经验,提高综合素养。比如,在学习《钱该怎样花》时,大屏幕上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问小学生:“同学们,如果你们有钱,你们会利用这些钱买什么?还是做什么?”有的学生说买衣服,有的学生说买汽车,有的学生说买玩具,等等。对于小学生的答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启发小学生合理利用每一分钱。然后,教师要与小学生进行互动。大屏幕上出现一个大超市的画面,渲染了一个购物的场景,由教师扮演超市收银员,小学生扮演消费者,让小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
四、积极进行课堂拓展训练,拓宽小学生的思维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进行课堂拓展训练,增强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进而达到全面发展。小学思想品德进行课堂拓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能够从实际出发,把握学情,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就可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思维 数学思维 游戏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的核心,对掌握数学知识、认识世界、正确表达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1]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征
思维是人的心理现象。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在自己的心中立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水平为己任的志向,切实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其今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2]
小学生数学思维有如下特征:
(一)思维的形象性。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都在发展着,不同层次的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平衡,影响着解题的速度及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思维的初步逻辑性。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能经常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但发展不太平衡,在某些题目上表现出较高的抽象水平,却在某些题目上表现不佳。
(三)思维的灵活性。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问题时,学生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抑制发散思维的发展。部分优等生能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特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方位考察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四)思维的自觉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比较完整地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检测和自我调节,自觉寻找错误原因进行纠正。
(五)思维的情境性。创设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材料有兴趣时,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增强,会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3]
二、游戏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思维是智力的核
心,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4]“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5]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在生活中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形象地说它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寓于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去。在这里数学游戏引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
三、几种典型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游戏案例
案例一:“猜数游戏”。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玩一个游戏,同学们想不想玩?
生:想。
师:老师这有6颗黑色棋子(两手一捂,打开一只手,露出3颗)。这边捂住几颗,谁来猜猜呢?
生:3颗。
师:你是怎样猜到的?
生:因为刚才露出3颗,再加3颗才是6颗。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总共有6颗,看到的有3颗,可以用个什么算式求出捂住的颗数呢?
生:6-3=3。
师:你们想玩吗?同桌互相玩,拿出6个圆片,左边的小朋友捂,右边的小朋友猜,记录算式。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你的减法算式和大家交流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可能得到的算式:6-4=2,6-2=4,6-5=1,6-1=5,6-6=0,6-0=6。)
师:你能把这些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队吗?
(请一名学生上台来整理排列。学生可能是按照减数的大小来排列,也可能是按照得数的大小来排列,有的是从小到大排,有的是从大到小排。)
师:你是怎样排列的?
……
师小结:我们把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都排列整齐了。在数学王国里存在着许多规律,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规律,只要细心留意观察就能够发现。
通过设计这样一个“猜数游戏”,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对加减乘除运算的进一步掌握,而且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这对初学10以内加减乘除运算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既具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活动中积累了经验,发展了数感。
案例二:“猜一猜”。
教师手里拿10根小棒,藏在背后,先让学生猜教师左手拿几根,接着教师把左手里的小棒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猜右手还剩几根?用此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10以内的加减,显然要比让学生反复背诵要好得多。这样既能激发小学生思维的兴趣,又训练了小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案例三:“过27”。
这个游戏很简单,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学生参与,从1开始轮流依次数数,凡是数字中带7的(例如7,17,27……)或者这个数字是7的倍数(14,21,28……),那么轮到谁数时就不能喊出这个数,而是要说“过”。
例如:1,2,3,4,5,6,过(7),8,9,10,11,12,13,过(2×7),15,16,过(17),18,19,20,过(3×7),22……
这个游戏对刚学过乘法运算且对这一运算又不太熟的小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加强记忆、巩固这一数学知识的有趣的游戏。同时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求知需求,精心设计游戏,按照游戏规则和小学生们一起展开数学游戏。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思维展开来,才能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构建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并真正掌握知识的运算,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发挥,从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实现学生w对数学知识从厌倦到喜欢的转化,从苦于学数学到乐于学数学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马同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浅谈[J].科教文汇,2007,(7).
[2]高志友.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学研究,2007,(5).
[3]刘艳明.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7,(9).
关键词:速度轮滑 小学生 心理训练
前言
心理素质对比赛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则要依靠各种心理训练。如今,竞赛中的心理训练已被广大教练员们所公认,而平日训练中的心理训练往往会被忽视,本文重点介绍在日常小学生速度轮滑训练中心理训练的运用情况。
案例及解析
一、训练方法多样调动队员们的积极性
案例一:刚接手我校速度轮滑队的时候,我是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没有一点带队经验,在向前辈取完经之后,我就以我自己的方式开始了每天的训练。但是几个星期之后我渐渐的发现能按时参加训练的学生已经寥寥无几了,后来我找了几个队员询问了情况才得知。由于每天的训练计划都是我说了算,而且内容相当枯燥,一滑就是十几圈,好多队员下来之后腰都抬不起来;还有一次由于一个队员提出自己的想法,遭到了我劈头盖脸的批评。所有的这些都让队员都感到轮滑训练一点都不好玩,心情也随之低落,久而久之就逃避了训练。
解析:
1.以上问题主要责任在教练身上,虽然在训练中教练是起主导作用的,但教练在于小队员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对于小学生最好能和他们处于同一高度讲话,避免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对训练内容的要求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训练中要多提问题,尽可能的启发运动员一起参与到技术动作、内容的讨论当中来,培养小队员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意志品质;教练的训练计划要周密,技术要求要具体、易懂,便于小学生们理解并完成,征求他们的意见要及时,对于一些好的建议要马上采用,并给与表扬,小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表扬之后会相当的开心。如此他们在训练时候心情放松愉快,情绪热情高涨,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2.速度轮滑训练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和乏味,其因为是周期性的运动项目,不光每次都重复着一样的动作经过一样的地方,还始终保持一定角度的蹲屈姿势,这样在训练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感,所以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上要尽量多样化。除了专项比赛内容训练外,可多增加一些能激发队员兴趣的项目。比如在热身滑行时可加入正、侧、交叉压腿等动作,还可以采取轮流带队热身滑行,或者加入一些节奏欢快的音乐,要求他们尽量跟随音乐的节奏来做一些动作如,跳、蹲等;在训练队员们的反应时可采用听哨音抢跑道、反向起跑、下蹲起跑等方式;在终点冲刺练习时可采用夺绳、抢花等形式鼓励小队员们冲过终点后再减速;在短距离速度训练时则可采用分组接力比赛的形式来滑行,小学生的情绪一般都会比较兴奋,而且还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二、培养运动员克服恐惧感
案例二:罗绮是一位很有潜力的小运动员,在今年的苏州市比赛中300米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但就在比赛前一个星期她遇到了一个心理障碍。在一次300米模拟比赛中,过弯时她摔倒了,而且磕破了皮,之后几天的训练中我发现她只要一到弯道就不敢做交叉步,而且在进弯前还有意的减速。这个现象说明了罗绮同学对弯道滑行有了恐惧感。比赛迫在眉睫,她又是我们队的主力,这该如何是好?
解析:速度轮滑是一项多人同时同场地的竞技项目,它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比赛和训练中摔倒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弯道处。有的小队员在同一地点摔倒多次,他就容易形成恐惧感,一到那里腿就开始哆嗦,心理就产生了障碍,而这种心理恐惧感就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运动成绩。所以教练要及时积极的引导队员走出心理阴影,克服恐惧感,帮他们从失败中找出原因,转变心态,排除心理障碍。上述案例中,我及时找罗绮小队员谈心,和她一起分析摔倒原因:一是那天场地弯道处有少许沙子比较滑;二是当时转弯时遇到别的队员的挤压失去重心;三是转弯时身体重心没有压住,尤其是往内的倾斜角度不够;四是当天训练中护具佩戴没有到位导致摔倒后磕破了皮。在随后的几天训练中我特别注意了她,每天都检查了她护具的佩戴情况,并在练习中给与了她暗示和提醒,很快的她的心理恐惧就逐渐消除了,恢复了状态。在市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为我们团队拿了不少分数。
三、心理放松训练缓解紧张和疲劳
案例三:每个星期总有两天是训练量比较大的,每当那天公布完训练内容之后,大部分队员都像是放了气的气球,各个垂头散气的,这种状态直接影响了接下来的训练质量;训练结束之后队员们也迟迟不肯换装备回家,总是想再休息会再在草地上躺会,俨然一群打了败仗的逃兵严重影响了整个队的队风和体能的恢复,也影响到了隔天的训练。若这样长期恶性循环的话,整个队伍将会垮掉。
解析:训练量有时候稍大,队员们就会抱怨,从而消极训练。这个问题我想大部分教练员都会遇到,那怎么解决呢?这时候我都会运用语言暗示放松法。训练前先不公布当天的训练内容,而是对队员们采取积极、赞赏的态度,对往日的训练进行嘉奖和表扬,肯定队员们的状态和每个人的能力,从而引导他们相信自己对各自的潜力充满信心,然后告诉队员们你们完全有能力完成今天的训练内容;在训练途中教练员们继续采用积极的语言,表扬队员们训练时的刻苦,暗示他们身体都很强壮,暗示他们比先前的比赛都滑的快,完成今天的训练计划一点都没有问题;在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时教练要鼓励队员们进行自我暗示:相信自己我行我可以,坚持就是胜利,终点就在前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等带有自我激励性的语言;在最后放松训练中教练员还是要进行积极的语言鼓励,表示大家都很优秀,训练内容完成水平较高,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看来是教练小看你们了等赞赏性的话。由于条件有限,所以我们采用以上最实惠的放松恢复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结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速度轮滑这条新路上,笔者慢慢摸索、进步,用这些手段和方法不但完成了训练任务还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在今年的苏州市小学生速度轮滑比赛中取得了团体第四的最好成绩。由此可见,心理训练不光在竞赛中需要在平日的训练中更需要,只有平日训练中养成了较好的心理素质,那到比赛时候才能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击的败身边的对手,取得最后的胜利。
参考文献:
[1]王敏.速度轮滑概论[M].苏州:江苏出版社,2010.3.
关键词:小学;安全教育;教育工作
小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处在不断成长变化的阶段,还不够成熟,如果没有老师、家长的悉心教育,很容易出现一些身体或心理上的问题,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安全教育是学生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具体该怎么做呢?
一、切合实际开展安全教育
我国的小学生缺少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遇到这方面的问题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等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才开始着急,很大一方面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不注意自身的安全可能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具体的做法为:
1.在网络普及的时代,小学生最好能在家长的监督下上网,以免被骗或浏览到不健康的内容,造成财产、心理等方面的损失;
2.在路上如果遇到类似扫二维码免费领取小礼物的情况,千万不能贪图小便宜,要绕道远离;
3.上下学如果有家长开车接送,上下车时一定要注意来往车辆,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4.遇到陌生人不要跟他说话,不要接他给的任何东西,尽量走人多、宽敞的大马路;
5.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坚决不能去危险、混乱的地方(水边、歌舞厅、网吧等)。
以上一些内容要不厌其烦地念给学生听,即使有些方面他们还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得要求他们必须认真执行。在老师的长期严格要求下,学生会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大有益处。
二、与实际相联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小学安全教育不同于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这个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具体的了解和分析,既细致又有重点地去备课(比如男生和女生在生理、心理上有什么不同,会遇到什么不同的安全问题;女生相对处于弱势群体,遇到危险该怎么去自救和求救等),同时还要从学生的身边收集材料,总结实际发生的案例等,用图片、视频等生动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听一些安全教育方面的讲座或参观有关展览,进行模拟演习(比如遇到火灾、地震时如何逃生等),采取尽可能多的方式,走出课堂,真正达到既会学又会用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都比较大,这种压力无形之中就传递给了孩子。另外,父母外出打工或是工作较忙,难以照顾孩子,出现了很多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这些孩子正处在心理、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的一些行为或者举动将大大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十分重要,是他们形成正面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目前,心理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家长相互配合,实现学校、家庭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心理压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正能量。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重视程度不足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与教师就要求孩子参加这样或者那样的兴趣班。这种越来越多的兴趣班使孩子在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负荷。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更多地集中在课下,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相对较少。因此,小学生心理干预的措施不足。这种状态下,一些小学生过早地出现逆反心理,对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出现抵触情绪。这就是没有重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后果,越不重视,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强,他们接受教育的抵触情绪就越大,最终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情况。
2.教学设计过于形式化
在心理教育中,由于课程设计较少,很多教师都兼职心理课程,他们对这一教学内容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一些教师组织心理教学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根据孩子们日常的表现进行课堂点评,对一些孩子的行为进行指正,这样一来,学生不能接受到系统的心理辅导,只是在不断接受教师的负评价,影响孩子积极心态的形成。其次,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师在组织心理干预的时候,没有将更多的生活案例与干预措施进行结合,学生对其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最后,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心理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教育,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一些教师的心理干预措施过于直接,他们没有更多地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只是将学生的问题指出来,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3.孩子的心理压力缺少释放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小学生课外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比例在50%以上,一些大城市的比例更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处于玩耍阶段,但是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的心理负能量逐渐增加,同时他们在接受到大量心理负能量之后,缺少必要的发泄空间。家长忙于工作,难以有效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与他们的交流不畅,不能实现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释放。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设计
1.构建积极的心理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是心理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整个教育的主线。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心理教育的积极目标,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积极的心理素养的形成。首先,教师需要直面学生可能存在的特殊行为、人际交流障碍等问题,这是在一些学校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捋清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动态的教育思路,不断了解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准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手段,运用积极的心理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消除不良心理。
2.优化积极的心理教学内容
教育内容是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选择更多积极向上、具有社会正能量的事件和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样的内容选择可以使心理教育有效开展,例如,社会公德教育中,教师可以与敬老院等社会机构联系,让学生进入社会中进行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在遵守法律法规的教育中,教师可以将其与部队的纪律教育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思想。在道德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引导。在不同的教育内容中,教师需要选择大量正面、积极的心理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学生的积极心理引导。
3.改进积极的心理教育方法
运用积极的心理教育理念,就需要不断改进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情境模拟法、案例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到心理教育之中,对其产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他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中心,是我们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对象,教师需要不断融入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这种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在人际交往的教育中,教师需要不断运用换位思考的思想,不断引导学生从别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有效理解和认识。当学生有效理解相关的问题之后,教师需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1.敞开心胸接纳孩子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心理相对自卑,不利于他们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撇开偏见,对他们一视同仁,多关心他们在课堂上、生活中的表现。例如,一些孩子存在一定特殊行为,这些行为不利于他们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需要进一步敞开心胸,接纳他们,需要主动去接近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集体的温暖。这种主动与他们接触可能一次不会成功,需要多次重复地进行。当某一天,孩子们伸出自己的手,主动与我们进行交流之后,我们就实现了他们对学校班级环境的融入,他们的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封闭的内心世界得到释放。这是他们融入班级大集体的第一步。
2.家庭的配合
大多敌睦泶嬖谖侍獾暮⒆佣际且蛭家庭教育方式出现问题引发的。因此,教师发现孩子的问题之后,需要进一步与家长进行交流,不断了解孩子在家庭的生活情况,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孩子的一些问题。然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教育方式和手段,这也需要家庭的有效配合,因此家庭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当家庭的生活方式调整之后,孩子的一些负面心理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有效引导,实现对孩子教育的合力。同时,家长不能心急,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情感教育方式,不断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实现他们的安全感。
3.针对性的干预
教师与孩子的交流可以借助多种形式进行,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情感互动,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首先,借助节日进行情感教育。节日是孩子最喜欢过的日子,例如,六一儿童节。当遇到这些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教室进行有效装饰,烘托节日气氛,让他们在一起过节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相互的融合和交流。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多关心孩子,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怀。其次,借助孩子的生日进行情感教育。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对自己的生日无动于衷,他们需要被人关心。因此,可以让他们在学校班级与其他同学一起过生日,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切蛋糕、吃蛋糕。这种互动和交流将使得他们成为学校班级大家庭中的焦点,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学校的亲切感,增强他们的安全感。最后,借助游戏等形式进行情感教育。小学教育更多借助游戏进行。游戏活动中,教师需要多关心学生的表现,容忍他们的一些失败和不配合,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感。
4.引导关爱别人
很多小学生的怪异行为都是因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造成的。他们不知道如何关爱别人。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这样才能实现他们有效能力的提升,使他们不断融入小学班集体中。例如,假设妈妈生病的情境,“小学生应该怎样照顾妈妈”,这样让孩子主动思考需要做哪些事,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妈妈。教师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多关注小学生的行为变化,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引导。再如,组织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给偏远山区的孩子捐书等,这样引导孩子意识到这个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关心。我们需要进一步关心学生,才能使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还可以让他们去照顾一些植物,通过他们的照顾,植物在一天一天地长大。这种成就感将使他们进一步意识到照顾别人的快乐和愉悦。这些方式都可以使小学生进一步关心别人。
5.大家庭氛围的营造
孩子们融入学校班级这一集体中进行学习生活的前提是心理教育。这种心理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主动关心,还需要学校班级形成一个大家庭的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大家无处不在的温暖和关心。例如,在孩子进入学校班级的第一天,可以张贴标语――“欢迎新同学”等,这些标语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包容。另外,在学生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差异时,教师需要多关心,少旁观,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孩子对集体的依赖感。让这些孩子完成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考虑他们完成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实现自我信心的树立。当他们完成相关的任务之后,教师需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将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孩子的心理情况,优化心理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构建与家庭的心理教育合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实现教学氛围的融合。同时,小学生的心理干预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教师需要坚持从细节入手,持续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予及时的干预,这样才能实现小学生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孔凡柱,赵莉.校园暴力的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9(6):18-19.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希望。家长、老师、学校、社会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往往忽略了他们心理健康的问题。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很重要,但拥有健康的心理也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推动下中国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家庭、学校、社会带给学生的压力一直有增无减,使得小学生产生了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本校是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小学,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原因,学生中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等。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有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专横、固执;有的自卑;有的依赖性强;有的自私,逆反心理增长。这些普遍的心理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生发展。
调研背景案例
本校在短短两周内就发生了两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二年级学生樊某屡次离家出走,一开始老师们都以为他是因为不爱学习,但经过深入调查、询问访谈,发现这个孩子是因为家庭暴力躲避父亲所产生的行为。
案例二:三年级的一个平时胆小懦弱的曹同学,在某次与同学发生口角后一反常态地大闹教室,心理o导教师在阻止了他的"离校出走"后,了解了他的心理:因为没有朋友;因为学习不好又没有特长;因为被别人冤枉。
从这些教育实情不难看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迫在眉睫的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调研结果分析
年4 月,调研组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式,从全校4~6 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120 名学生。调研组发放并收回120 份问卷,全部有效。调研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主性,57.5% 和25% 的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只有17.5% 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和强"。40% 和30% 的学生对自己在学校及社会上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为满意,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五年级学生。19% 的学生对自我保护意识认为一般。有11% 的人对自我保护能力不满意。
研究实效成果
"实验班"阅读静心学校将五(1)班作为"阅读"实验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利用班级板报、学习园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发挥名人的榜样示范教育作用;定期评选班级"十佳"等,营造学生健康发展的氛围。通过"每日一讲"道德故事,"每月一谈"身边榜样,午间"赏乐共读"等阅读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无形地融入班级日常管理中。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该班学生阅读兴趣明显高于其他班级。在学校"自助图书角"中,常常能见到五(1)班学生驻足阅读的身影。通过阅读,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和个性;通过交流好书,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阳光使者团"全面推进学校开设了"阳光使者心理社团",由学校心理辅导兼职教师周辉老师任指导教师,把有心理健康发展需求的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参加社团的同学有明显的提高和进步。
个案一:爱哭的男孩
学生A,男,五年级。班上很多同学反映他特别爱哭,被老师批评了,就大哭大闹:"我知道同学们不喜欢我,老师也不喜欢我,大家都不喜欢我!"
成因分析:该生会如此表现的主要原因是可能是由于孤独、自卑、敏感造成的。究其本因,家人自小过于呵护,怕他出事,因此,他从小接触社会、人群、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很少,所以导致他不懂与人交流,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遇事只会用"哭"来解决。
辅导策略:用信心去期待。在学校心理社团课《介绍我自己》中,该生很真诚地承认了这个缺点:"我知道这么大了,还爱哭不好,可我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心理辅导教师及时表扬了他:"你特别诚实,这是你的优点,我们应该为你鼓掌。下次要掉眼泪之前,默数三下,可能你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呢!"在老师和同学们充满信心的期待中,该改掉了这个小缺点。
个案二:体育器材室的"三剑客"
"三剑客"是四年级某班三位同学,他们经常结伴在校园犯下各种各样的大事小祸,尤其让大家哭笑不得的是,他们不止一次钻进体育器材室拿出篮球埋在沙坑里,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打球。
成因分析:这几个学生"志同道合"偷玩篮球,其实只是他们"爱玩"的天性,只是他们没有想到向体育老师借球的正当途径,而是走起了"旁门左道",可见他们不善分辨是非,一味地用"蛮力"解决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生 安全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002-01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约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每天约40名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死亡。近年来,胁迫、等案件,更是直接危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一保障,加强中小学生安全管理,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有利于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早日实现,有利于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和良好的运行,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才。
一、中小学生“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1.家庭安全教育缺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安全教育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至关重要。但是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相当一部分的家长片面的认为,孩子的安全教育应是学校的教育内容,殊不知,许多中小学生是在上学或者放学途中,或者周末、节假日在家庭附近遭受意外的。另外许多家长本身安全意识就弱,更不用说教育孩子了,例如2014年9月一名二年级小学生,搭乘父亲的摩托车放学回家,与一货车相撞,孩子当场身亡,父亲严重受伤。或许许多父母都知道摩托车载人存在安全隐患,但他们大多抱着侥幸心理,一旦发生意外,追悔莫及。因此,父母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同时提高自己和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保护孩子安全。
2.学校教育不完善。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进与发展,中小学教育大众化已成为可能,私立学校、民办学校、贵族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相继出现。多元的办学主体和多样的办学层次下,学生更加复杂,差异较大。学校本身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加之中小学生在校人数较多都增加了学校教育的管理难度。中小学校车安全事件、校园中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现象、误伤误杀事件时有发生,令人痛心疾首。许多中小学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升学率,过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用学习成绩代表学校教育。各中小学校应意识到,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安全才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安全教育应被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3.社会环境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和社会矛盾多发期,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学校周边的酒吧、ktv等娱乐场所鱼龙混杂,娱乐场所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吸引部分中小学生进入娱乐场所,易使其受到身心伤害。社会上一些极端分子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报复社会砍杀中小学生的行为,也加剧了中小学生的安全威胁。2014年,福建南平、江西上饶等地出现的砍杀小学生事件,曾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社会监管的法律法规,动用社会大众的力量共同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
4.中小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薄弱。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中小学生自身防范意识不足,缺乏躲避风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中小学生缺乏安全常识,基本没有自身防范意识与能力的特点往往使其成为被侵害的对象。2014年5月,5名初二女生,在自己并不会水的前提下,饮酒后壮胆,跳入水中玩耍,不料因1名女生不慎在水中滑倒,另一女生出手相救二人一并沉入水底。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安全常识,几乎没有认识风险、躲避风险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1.建立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积极互动的长效机制
首先必须回归家庭教育的本位,父母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必须重视并关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主动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能力,通过校讯通等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特别关心上学和放学途中孩子的活动动态,与学校相关负责人相互配合,积极互动,及时有效消除孩子周围的安全隐患,全方位保障孩子身心健康。
2.学校重视安全教育活动,创新安全教育形式
学校教育作为引导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的重要场所,应该发挥其在安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学生安全,重如泰山”。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不仅要纳入学校、班级管理之中,更要让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走进课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和安全课堂中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并做好安全常识教育工作。其次,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活动。学校安全教育应通过开展丰富精彩的教学活动,吸引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安全教育课堂,从而强化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躲避风险意识。例如,在具体的安全教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法,介绍一些安全案例,引导中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其中,鼓励中小学生以小组形式研究安全案例,考验各个小组的辨别、克服、消除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通过类似活动的开展,培养中小学生的应变能力,真正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能力。再次,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积极互动,及时反馈学生动态给家长,确保每位学生成长在家长和学校共同营造的“安全区域”内。最后,学校教育还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个人及周围的特殊经历、社会上一些极端的安全事件,极易给中小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学校教育应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及时有效的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将有助于他们增强安全意识、排除安全隐患、解决安全问题、提高安全能力。
3.完善相关制度、净化中小学周边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小学周边的不良环境是中小学生面临的一大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对具体经营类型,经营范围、营业对象等做出具体规定,并监督其严格执行,争取实现市场主体的利益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之间的平衡,净化中小学周边环境,全方位消除学校周边的安全隐患。
4.发挥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校的努力,家庭的配合以及制度的完善都是为了全面确保中小学生的安全,但各方面相互配合的外在努力都无法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绝对安全区域”,解决中小学生安全问题必须注重中小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坚持以中小学生自身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为解决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核心。中小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才是解决安全隐患,保护自身安全,促进自我健康成长的有效之道。
总之,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事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所在,面对日益复杂的中小学生安全问题,我们应该全面认知积极应对,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与家庭教育、社会监管积极互动,共同确保中小学生的真正安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飞云.社会转型期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探析天中学刊[J].2011.1.
[2] 庞勇.关于我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J].2005,4.
[3] 刘彦敏,赵建军.浅析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代农村科技[J].2011.9.
[4] 黄颖.我国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应对分析与研究.安全生产与监督[J].2010,03.
[5] 王洪喜.校园及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初探.经营管理者[J].2010,13.
一、理性灌输,在理解过程中形成道德认知
课堂教学中,相对于机械的、单向的知识传递,笔者更提倡理性灌输(即以学生的主动接受和理解为前提的灌输)。小学思想品德课包含丰富的知识,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故教学时,教师必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起来。
结合小学生认识水平较低、理解力不足的特点,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理性灌输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深入浅出,直观明了,以小见大,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案例收集与讨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如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居住的社区”一单元,就涉及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关键词“友善”。何谓友善?友善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怎样做到友善?如果仅从理论上去解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会制约其学习兴趣;如果能够结合生活中“远亲不如近邻”的具体案例,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并发动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中经历的类似事迹参与讨论,就能够帮助学生领会“友善”一词的内在含义和外在表现了。
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诚信”“公平”等内容,也可以通过案例巧妙地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深化学生的理解,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目的。
二、情景模拟,在体验过程中强化道德意识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一个个体性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性、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语言、形象、感情融为一体,创设具体生动的场面或情感氛围。如互动性较强的游戏、角色扮演等,可为学生提供最接近现实的行为体验,帮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温暖的社会大家庭”中,涉及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等相关知识。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帮助弱势群体或者有特殊困难的人的重要性,笔者特意设计了一些体验性的环节。比如在讲述“伸出温暖的手”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自愿蒙住双眼充当盲人,用多媒体模拟十字路口纷乱的交通噪声,在教室里划出小型“街道”,设置一些小障碍,让学生仅靠记忆和感觉独立通过没有盲道的“十字路口”。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体会盲人生活的艰辛,让学生自觉认识到:生活中应该多帮助盲人,多为其提供方便。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还纷纷提出帮助盲人朋友的各种方法,如遵守交通规则,不占用盲人过道,不在盲道上乱扔东西等。
一次深刻的体验教学,往往胜过无数次苦口婆心的说教,情景模拟越接近真实的社会环境,就越能在学生心中激发出最真实的情感体验,而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便在一次次精心设计的情景体验活动中养成。
三、分层实践,在行动过程中养成道德自觉
学校应通过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道德认知,历练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自觉,养成道德品质。
在开展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分层开展。因为小学思想品德课在内容设置E依据了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适应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体现了知识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过渡,也体现了对学生道德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
基于课程目标的差异,在低年级和高年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比如,在低年龄段突出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要以基本的生活习惯培养为着眼点,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对高年级段的学生,则应从培养其认识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人手,开展体验性较强的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实践活动。
另外,学校除了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经常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应与家庭、社区(社会)拉起手来,加强沟通。德育工作者必须把学校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家庭活动以及社会行为相衔接,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区(社会)三个不同的场域,并通过分阶段的行为强化形成其道德自觉。
四、针对矫正,在维持过程中固化道德品质
针对性矫正是固化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小学生出现的道德偏差体现为不同的方面,故教师在针对性矫正方面也应灵活多样,主要围绕以下三项原则来进行。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矫正的过程中以道德偏差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为本,不仅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努力贴近学生实际,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道德偏差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按照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及发展的规律,根据道德偏差学生的不同偏差,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即使他们表现出的偏差是相同的,但产生偏差的认识、思想、心理情况等因素也不可能是绝对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要做到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所谓表扬原则,就是在矫正中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使其有矫正偏差的信心。所谓批评原则,就是在矫正中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指出道德偏差学生的偏差,促使其认识偏差并予以矫正。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