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院内科管理制度范文

医院内科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内科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院内科管理制度

第1篇:医院内科管理制度范文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使患者病情恶化,严重地影响患者的预后与安危,而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对医疗质量和社会安定造成重大影响[1]。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护理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本文通过对我院2012年10至2013年1月的感染病例分析,总结出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常见原因,以期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帮助预防感染的发生。

1研究资料

我院是一所集医、教、研、防、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统计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出院病例4892例,其中感染病例62例,感染发生率为1.27%,其中手术部位感染20例,占总数的32.2%;呼吸道感染20例,占总数的32.2%;泌尿道感染8例,占总数的13.0%;皮肤软组织感染10例,占总数的16.1%;腹腔内感染2例,占总数的3.2%;其他部位感染2例,占总数的3.2%。

2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

我院每月对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的重点包括环境卫生的监测,发病率监测,以及各科室对感染发生情况的处理。分析我院感染病例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出我院感染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侵入性操作凡是诊疗操作,需进入血道、空腔脏器、腔道间隙、组织等部位,可能造成局部不同程度损伤或出血的诊疗均应视作侵入性诊疗操作[3]。侵入性操作为微生物提供了入路与繁殖基地,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例如,医院内科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经常用到多种插管,如静脉输液管、中心静脉置管、胃管、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管等。这些侵入性操作为在抢救病人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一些机械性损伤,而这些机械系损伤会为致病菌提供了入路和繁殖基地,极易导致感染发生。如,由于呼吸机侵入性操作造成的相关肺炎,由于静脉置管插入而导致的血液感染问题等等。

2.2医院内环境卫生病房是病人治疗休息的场所,住院后医院的环境、空气质量等均是影响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医院病房内病人密集,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来往频繁,各种治疗操作多,且空间相对狭小,适宜微生物繁殖。在对各科室的考核中发现,个别科室会出现医疗废物处理不及时,医疗用具消毒更换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都容易造成细菌的滋生和繁殖。此外,还有一些病菌可能通过接触途径传染,人体皮肤表面或生活用具表面经常宿有病菌,若不及时彻底地清洁,很可能会造成病菌的繁殖和感染。另外,由于患者本身疾病特殊性等原因,长期卧床或保持某种姿势,更易导致接触部位感染等问题的发生。

2.3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淡薄医护人员是病人住院期间的监护者,不仅承担着对病患的医护责任,还负有对病患监督教育的责任。医护人员直接跟病患接触,处理要注意个人卫生及做好自身的感染预防工作之外,还应该督促病患注意清洁,及时更换生活用品,保持住院期间的个人卫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有些医护人员对基本的卫生常识掌握不够熟练,如七步洗手法等;另外,也没有及时督促病患做好基础卫生,这些都是感染发生的巨大隐患。

3医院内感染的预防

3.1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做好医院的感染预防工作,首先要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内管理制度时,可参考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如《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及时组织全院人员学习并遵照执行[4]。此外,还应充分结合医院各科室的实际工作情况,及时修订和补充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形成医院内部管理规范,保证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和操作性。为保证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医院还应成立专门的督导、反馈管理方案,全方位地监测管理和调整医院内部的感染预防工作。

3.2严格管理各项侵入性操作侵入性操作为病原菌进入肌体提供了通道,应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如必须执行侵入性操作,应严格管理各个环节。

3.2.1操作前准确判断病情仔细研究病人病情,严格掌握各种适应证,真正做到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有的放矢,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3.2.2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侵入性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在遵循操作标准,应尽量动作轻柔,尽可能减少机械性损伤。

3.2.3操作后加强监控对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后,及时监测评价患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醒患者注意预防感染。

3.3加强基础护理和重点护理对病人的基础护理是为了保持病人的基本生理卫生,是防止病原菌存活和繁殖的基础条件。对一些易招致感染的部位,如呼吸道、口腔等,应重点护理。医护人员应提醒患者时刻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平时还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以减少致病菌在口咽部的寄生和繁殖,也可预防细菌向下移行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另外,对于一些有吞咽困难、呛咳的病人,应注意防止其误吸的发生。

3.4加强医院内环境卫生的管理医院内环境卫生管理,包括对医用器械的管理和医院内卫生环境的管理。对各种消毒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定期严格消毒清洗。病房内应保持环境安静,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医院应及时有效地处理病人换药敷料、排泄物、遗弃物、各种引流管等各种易招致或滋生病菌的废物;另外,病房内的床、柜等生活用具也应定时用消毒液擦试,必要时,可以定期用紫外线对病房内的空气消毒。

3.5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感染意识医护人员预防感染意识的淡薄,将直接导致其医疗过程中对卫生要求的疏忽,从而为病菌的繁殖提供可乘之机,增大患者感染发生的几率。据统计调查显示,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以接触为常见,而其中手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由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导致病原菌传播而造成感染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30%。因此,只有医护人员充分意识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种责任和使命,才有可能积极地参与医院的感染监控工作,医疗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并能及时地提醒和引导患者注意预防感染,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真正的执行者和管理者。

参考文献

[1]曾华,林晓苏.护理干预措施对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9).

[2]郭晓丽,尚霞,夏欢欢.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护士长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0.

第2篇:医院内科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院内感染;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47-01

医院获得性感染(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以及院内获得出院后病发的感染[1]。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多发生在重症患者以及高龄患者之中,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老年住院患者不断增加,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偏瘫情况多、病情严重、为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分析神经内科疾病医院内的感染临床特点,并做好具体的防止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笔者对所在神经内科老年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降低神经内科疾病院内感染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2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320例,其中男159例,女161例,年龄63-85岁,平均年龄73.5岁。住院时间8-45d。所有病例在发病24h内入院,入院时均无感染症状。医院内感染诊断依据卫生部2001年下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确定诊断。随机分为对照组,共160例,综合护理干预组,共16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一般护理常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组分析产生院内感染的原因,针对愿意综合护理干预。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应用SPSS13.0进行分析,组间比较均应用t检验,P

2 结 果

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共有21例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发生感染,占13.13%,其中呼吸道感染患者12例,胃肠道感染患者2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6例,其他部位感染患者1例。综合护理干预组13例,占8.13%,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者8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3例,胃肠道感染、其他部位感染患者各1例。综合护理干预组发生院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护 理

3.1 医院感染原因分析

3.1.1 老年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感觉、运动、认知障碍,自理能力差,病情变化快,具有急、危、重的特点,常伴有昏、呼吸、吞咽、咳嗽及排泄功能减弱或消失,使痰液黏稠不易排出,造成细菌繁殖环境。而胃肠运动减弱,容易吸入口咽分泌物或反流的胃内容物,呕吐、误吸是发生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肺部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此外口咽部定植菌下移是医院肺部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源。

3.1.2 侵入性操作时有害病菌通过各种插管,直接进入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导致感染的发生[3],引起医院感染。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期间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反复吸痰,损坏了天然屏障,患者口咽部定植菌通过这些侵袭性操作的介导,易位定植在呼吸道感染发生。对于大小便失禁患者留置导尿管,使细菌乘虚而入上行,引起泌尿道感染。

3.1.3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引起二重感染 老年患者防御机能下降、长期疾病导致机体营养差,而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毒力强,多是由条件致病菌,而条件致病菌在患者对抵抗力低下、菌群失调时可引起严重感染。为细菌侵入提供了条件,引起二重感染。

3.1.4 医院是各种微生物流行的场所,由于人流量大造成环境不洁净,患者住院时间越长、病情越重、病程越长,在易感环境中暴露时间也越长。增加了机体感染的概率而致病。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率越高,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

3.1.5 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无菌观念不强,造成医源性感染。目前护理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相关知识仍显缺乏,数量不足直接影响了院内感染的控制,且部分护士的学历偏低,对医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涉及较少,理论不够扎实、基本的概念不够清晰,对质控管理制度坚持不够,对院内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常用的物品消毒技术不够熟练,常规物品的监测方法不够准确等。

3.2 加强病房管理 将患者安置于安静、整洁、安全、舒适的病房中,病室定时开窗通风,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空气1次,床头柜每日3次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用消毒液消毒地面和各种公共触摸的部位,每日二拖二扫,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每周1次细菌培养。加强病房管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卫生宣教及指导,限制和减少人员探视,探视人员及陪人中有呼吸道感染者劝其暂缓探视或佩戴口罩。

3.3 加强基础护理 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注意期间加强口腔护理,以防止口腔细菌生长,留置胃管、鼻饲者预防食管反流情况发生,注意观察患者胃液及胃液残留情况,鼻饲后清水冲管。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应严格掌握无菌操作,吸痰时采取一次吸痰彻底、不要反复多次,延长吸痰时间间隔,以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每天行会阴护理保持会阴清洁,鼓励其多饮水。各种留置管道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拔除,以缩短插管时间,减少医院感染机会。加强静脉留置针以及血管内导管的护理,避免直接进入患者血液循环系统,造成患者发生血液感染。

3.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无菌区应采取封闭式管理,禁止无关人员的进入[4]。贯彻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加强对雾化器、氧气湿化瓶、输氧管等管道的消毒管理,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管道直接吸入。针对不同规格、性质的医疗用品,选择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要求有专人回收、管理。加强洗手的监督管理,规范洗手,护理人员加强手卫生,在接触每个患者或患者黏膜、破损组织及体液、血液等分泌物后,均应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消毒。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另外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也影响医院内感染发生率。

3.5 护士频繁接触患者,护士的规范护理操作直接影响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如管理不严,没有严格按照医院规章制度管理,护理人员感染意识薄弱,无菌观念不强,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都会大大增加医院感染率。在日常工作中增强手卫生依从性,医院环境、器械等严格消毒。虽然医护人员护理工作量大,老年患者配合度差,但不能影响洗手的依从性。陪护人员也应注意手卫生。通过护理部和护士长的现场质控指导,及时纠正护士不规范的操作。工作中实施细节管理有效地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保障了护理安全[6],使得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提高具有可控性。同时也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

4 讨 论

随着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就医选择范围的扩大,其对医院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院内感染已经成为影响老年病人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6]。同时也是医护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医院感染管理贯穿于整个护理管理程序中,某一环节稍有疏忽都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综合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的日常护理,对防控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具有显著的优势,护士的规范护理操作直接影响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质量控制标准细化为一个个护理环节,才能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困难,也是减少社会恐慌的重要因素。

本次研究中采用的综合护理办法,一方面强调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护理人员加强抗感染措施,另一方面针对院内感染的几个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杨宝惠.关于综合性呼吸科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的探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13(9):65.

[2] 吴强,段慧玲,苏小盼.神经内科医院内感染调查分析及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2012,2(25):11-12.

[3] 张丽.呼吸科病房患者医院内感染83例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7):4193.

[4] 曾华,林晓苏.护理干预措施对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9):1889-1890.

第3篇:医院内科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呼吸内科;医院感染;护理干预

呼吸内科患者的特点为大多年龄较大、病程长、反复发病,机体抵抗力下降,并且长时间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本文对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住院治疗与护理的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并针对性地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0年2月选择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接受治疗与护理的患者1350例(干预组),其中男755例,女595例;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51.1±13.2)岁。入选的患者均在我院住院48h以上。另外,2008年2月~2009年2月选择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接受治疗与护理的患者15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具有一致性(P>0.05)。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评估医院感染率。

1.2方法

通过查阅患者的病历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原菌、住院时间、细菌学检查、抗生素使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按照呼吸内科的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1.3护理干预

1.3.1加强病区环境管理

①在住院病区,必须保证病房内整洁、干净、安静、阳光充足,每天开窗通风,保持温度、湿度适宜,每日定时进行空气、地面及物品消毒。②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制定出各项管理制度,使各级各位置的护理人员都在控制之下。③严格划分病室、工作区域、医护人员活动区域。

1.3.2加强教育培训,强化控制感染意识

有些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组织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及消毒技术规范,对岗前及在岗护理人员每年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建立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3.3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合理应用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抗生素使用超过7d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使用不超过7d的患者;另外,抗生素使用超过1种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使用不超过1种的患者。这表明抗生素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这就要求由医院药事委员会及感染委员会制订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制度。护士在执行医嘱时,掌握多方面的药理知识,明确配药时间,注意用药事项,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不提倡预防性用药,不任意联合用药,对有明确感染指征的,尽早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选药控制感染。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1.3.4加强老年患者的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并且大部分患者存在多种疾病侵袭和损害长期卧床,感染机会增多。所以应重视改善老年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针对老年患者的疾病特点,即使诊断,及早治疗,改善住院环境,尽量减少卧床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袭性操作。

1.3.5尽量缩短住院日,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率呈正相关,住院时间超过30d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增高,所以应加强病人的保护性隔离措施,严格无菌操作,缩短住院时间,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与统计,数值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差异用P值(P=0.05)表示。

2.结果

1350例干预组患者中有60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44%;而1500例对照组患者中有135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9.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13,P

表1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部位的比较[例]

组别 n 上呼吸道 下呼吸道 泌尿系 胃肠道 其他

干预组 60 9 24 11 12 4

对照组 135 19 71 16 20 9

3.讨论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不存在的某种感染,而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近年来,国内外医院感染发生率均呈明显上升,我国医院感染率为9.7%,目前已经是当前医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它不仅给患者增添了新的痛苦,而且部分地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影响医院的声誉。我国因医院感染造成的损失约为10亿元。多数医院感染是由于致病菌在患者之间或患者与义务人员之间交叉传播引起,而由于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医院感染给医院和患者均造成巨大的损失,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药费用增加,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相关学者报道了导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包括:

(1)年龄:60岁以上老人组织器官退化、肝肾功能减退,免疫水平低下,加之常患各种慢性病,易诱发各种医院感染,导致医院感染机会增加。

(2)抗生素应用时间: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时间偏长,术前平均为5.11d,术后平均为12.05d。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人体免疫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对人体重要代谢器官有潜在毒性,使宿主易感性增加,体内病原产生多重耐药性。

(3)抗生素应用种类:抗生素的配伍不合理,由于药物各自化学成份不同,酸碱度不一,配伍时相互作用可引起不良反应及效价降低。

(4)住院时间:由于住院病人多,加床多,探视、陪护人员多及各种侵袭性操作,空气质量难以很好地维持,增加了患者交叉感染的几率。本文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干预组患者实施了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因此,提高对预防医院感染的认识,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判断才能做出及时有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莺柳,芦雅琳,陈洁,等.护理干预对控制呼吸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1):3737-374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5):3152.

[3]林立文,刘真秀,任平.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获得性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10,8(27):2464-2465.

[4]冯高华,龚正华,朱莉英.呼吸内科住院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55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4):579-580.

第4篇:医院内科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ICU;院内感染;监测;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42-01

ICU是各种危急重患者实施24小时全程疾病监察和治疗的重要科室,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1]。有文献报道其医院感染率是其他科室医院感染率的4-5倍,严重威胁着重症监护患者的生命安全[2]。所以,了解ICU医院感染的各种致病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把院内感染降到最低点,努力提高重症监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已经成为评价ICU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笔者有意对我院ICU开展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于探讨ICU病房患者内感染的特征,为积极开展临床其他监测和护理管理寻求有效措施。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患者,男性66例,女性34例。神经内科35例,神经外30例,呼吸科20例,各类中毒性疾患5例,其它疾病10例。行各种侵涉性操作169例次,分别为气管插管35例次;气管切开22例次;使用呼吸23例次;中心静脉置管22例次;留置导尿管67次。住院时间在3-12d之间,平均8d。发生院内感染9人,医院感染率9%,感染例次率17%。其中下呼吸道感染4例次;导尿管相关性泌尿系感染3例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例次;胸腔感染1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1例发生2个部位以上感染。

1.2院内感染护理监测方法①建立健全CIU院内感染监测组织,认真学习ICU目标性监测的目的、标准和意义,正确掌握ICU的医院感染率、日感染率、调整感染率、器械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②诊断标准以200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依据。

2结果

100例ICU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9人17例次,医院感染率为9%,例次率为17%感染的对象多以机体较大创伤、老年、治疗前体质较差、较多侵入性操作、大量使用抗生素等.

3讨论

3.1ICU医院感染现与分析优等ICU病室的建立能直接彰显医院的医疗质量、人文管理品味,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二级以上的医院,都以重金投入、高级人才培养,以加强ICU的学科建设。但在ICU病室运行时,院内感染及其监测却成为提升质量、高效运行、开拓发展、长足进取的瓶颈问题。有些医院,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成绩平平。发生院内感染的比例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本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9%,例次率为17%,与其它科室院内感染率控制在≤8%存在差异,与国内外ICU院内感染发生率基本一致。

3.2预防感染的措施

3.2.1实施标准预防医务人员进入ICU病房时,须戴工作帽与口罩、穿工作服与工作鞋,必要时穿隔离衣。对规定探视时间进入ICU的家属同样要求。

3.2.2加强消毒隔离①物体表面和地面,病房的病床、桌、椅、床头柜、墙壁、地面每日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仪器的台面用清水或酒精擦拭。②空气通风换气是降低空气微生物的有效手段。每日定时开窗通风。③对微生物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菌者切实做好床边隔离,并设有隔离病房[3]。

3.2.3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对留置导尿管患者使用抗反流集尿袋,每周更换一次。对于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可有效减少吸痰引起的污染而导致肺部感染。使用呼吸机患者,采用一次性螺纹管。对于有动静脉插管的患者,每周更换透明敷料两次。如遭污染、变潮时,应及时更换。当发生感染或怀疑感染时,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分别做好胸、腹腔和颅内引流管的护理。

3.2.4防止可能的污染对需要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要求操作穿无菌手术衣,并加铺无菌治疗巾。以扩大无菌面,防止操作时可能的污染。

3.2.5规范手卫生据WHO统计,经手接触传播病源微生物是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三分之一的医院感染可以通过手卫生进行预防。做好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在执行洗手指征的同时配合使用醇类快速手消毒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易为医务人员所接受[4]。

3.2.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100病例中,使用抗菌药物为92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2%。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能影响肠道合成B族维生素,使组织抵抗力减弱。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导致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造成医院内二重感染。

4总结

在做好上述预防感染措施的同时,加强各种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这一数据有很大下降,因此,笔者认为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无菌技术的操作与管理制度,对有可能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采取早期主动干预,以防患于未然。总之,ICU目标性监测的手段在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已见成效,实践证明可及时发现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规范各级各类人员诊疗行为,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的流行暴发,提高救治危重症的医疗质量,提高危重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熊淑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与控制感染措施[J],医学信息,2010,11:3382-3382。

[2]曹晓红,马巍,汤连志。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分析与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79-180。

第5篇:医院内科管理制度范文

1.总医院医务部,辽宁沈阳 110015;2.大连91194部队医院,辽宁大连 116001

[摘要]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方式,为护理管理提供策略,降低医院感染及人群感染的风险。方法 以B院在2012—2013年共检测出400例多重耐药菌患者为对象,专职人员对所有患者的相关资料以及病原体和标本类型等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对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反馈与处理。结果 B院共检测出400例多重耐药菌患者,其中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为主,主要分布在下呼吸道。结论 在护理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工作,加大其监测力度,充分发挥其监测作用,同时提高护理管理力度,进而降低医院感染及人群感染的风险。

[

关键词 ] 目标性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180-02

[作者简介] 杨蕾(1976-),女,满族,硕士,主治医师,社会医学与医院管理专业。

随着抗菌药物等在社会上的广泛运用和耐药菌株的持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的免疫能力造成了影响,致使人体失调,加大了医院感染的程度,而多重耐药菌已成为最重要的病原菌,在很大程度上给医院乃至世界形成了极大的威胁[1]。为了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情况及时掌握与熟悉,进而将医院感染的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为人类身体及医疗安全提供保障,以B院在2012—2013年共检测出400例多重耐药菌患者为对象,研究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方式,为护理管理提供策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主要以B医院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400例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男210例,女190例,年龄6.3~75.4岁,这些患者以老人及儿童为主,其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呼吸科及小儿内科等科室。

1.2 监测方法

通过医院专职人员对所有患者的相关资料、人体感染部位、病原体和标本类型及医院各科室等进行搜集整理。针对多重耐药菌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床旁方式对患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案,提供指导意见,对患者予以隔离诊治,对患者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反馈并予以指导,直到完全解除隔离为止[2]。

1.3目标性监测的作用

作用一:预警。通过预警可对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掌握,更多的来熟悉这种病菌传播与感染的趋势。

作用二:监督。通过监督实现对医院各科室的护理措施的实时掌握与了解,对一些没有及时落实护理措施的科室进行指导。

作用三:可针对具体病情,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各科室的正常护理干预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用(x±s)描述。多因素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于MDRB感染关系密切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目标性监测数据统计

自2012—2013年,B院共检测出38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其中,主要以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患者分别为108例、98例和88例;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患者仅10例,在此过程中并未检测到患有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菌的患者。见表1。

2.2主要感染部位及构成比重

通过分析可知,下呼吸道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核心部位(构成比为70%),其次为泌尿道(构成比13%)和皮肤软组织(构成比4.2%),而血液感染较少(构成比3.2%)。

2.3主要感染科室分布情况及构成比重

医院内科室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科室,主要有神经内科(构成比17.1%)、呼吸内科(构成比12.8%)和心血管内科(构成比10%)等,而重症医学科(构成比22.8%)及外科(构成比2.2%)也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要区域。

3 讨论

该院从2012年6月—2013年8月共送检400例生物样本,其中多重耐药菌215例。两年来B院多重耐药菌占检出细菌的比例分别为24.9%(85/200),50.4%(101/200),有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多重耐药主要病原菌类型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108),占28.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88),占23.2%,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98),占比25.8%,铜绿假单胞菌(10),占比4.0%。研究发现均存在危重患者多,抗生素使用率高,抗生素使用时间长,患者住院时间长等因素。但这些患者集中,相互交叉感染,医护人员操作规范执行不到位,也是原因之一。在日常医疗中,若能及时、合理的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干预,那么就能有效的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在该研究中,通过对患者的及时隔离、强化医护人员的卫生制度、培训制度和规范无菌操作等各种护理措施,有效的防止了多种耐药菌在不同人群及身体部位中的传播[4]。综合以上研究和论述,综合重症监护室患者及老人、儿童而言,由于该类人群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引起多重耐药菌感染;结合现阶段医疗界现状,在医院内,多种耐药菌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病原菌,因此,在医疗过程中,应加大各种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确保人身安全。

4 护理管理策略

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针对医院面临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症状,提出了护理管理对策。

4.1加大监测管理力度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应及时搜集有关感染疾病的病例,同时对这些病例及时送检。加大标本搜集和转送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力度,确保被送检的标本质量满足检验要求[5]。

4.2 不断完善护理操作规范

护理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患者的规范管理应做到及时配套隔离衣与防护手套等一些防护用品。在护理中,应不断强化护理操作制度,规范无菌操作流程,尤其在进行气管插管及静脉置管等时,更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防止污染及病菌感染等。护理人员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的分泌液、用过的物品等后,一定要对其手部进行消毒。

4.3 完善环境卫生的管理制度

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病室内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定时定点对室内进行通风换气,及时换洗床单及被单等,加强日常病室内的卫生检查力度[6]。

4.4 健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制度

就医院感染控制室而言,应每天安排具体的工作人员定点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例进行检验与搜集,同时填写相关通知单,其中包括患者姓名、患者性别、年龄及住院日期和采取的相关护理措施等。当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通知单正式下发到各科室后,应及时落实相关责任医生与护士,责任医生与护士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严格执行MRB感染管理制度,对患者进行科学管理、护理。医院感染办公室应采取定期指导与追踪的方式,对各科室的隔离措施及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内容列入对各科室、责任医生及护士的考核项目中。

4.5 建立健全护理培训制度

应针对实际情况,将护理人员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多重耐药菌知识的培训,基于各种方式对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指导与培训。

4.6 强化护理管理制度

护理规范在刚刚推行阶段,我们发现有很多护理工作者在多重耐药菌对人群造成威胁方面的意识不高,对多重耐药菌传播和对该病菌的科学防护和合理控制方面的认知依然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对于医院而言,应不断强化医院护理人员对多重耐药菌传播、预防、隔离及控制方面的知识教育,使这些护理人员能正确认识多重耐药菌传播和感染的风险,积极掌握多重耐药菌的相关理论及护理措施,提高各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4.7 加大各护理环节的控制与管理

以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为重点,尤其是一些老人及儿童,应不断加大各护理环节的管理,认真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做到对菌株感染及时干预和及时控制。

[

参考文献]

[1] 周国峰,宋万华.论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17-18.

[2] 蒋建国.浅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防控措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7):20-22.

[3] 刘志忠,钱小毛.基于对鲍氏不动杆菌流行株耐药基因及菌株亲缘性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3):28-29.

[4] 王爱芝.重症监护病房控制多重耐药感染的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7-118.

[5] 张丽君.解读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工作[J].首都医药,2014(1):128-129.

第6篇:医院内科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消毒隔离;病区;护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29-01

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病区是护理人员对病人施行治疗、护理的场所,也是病原微生物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与病员接触的机率最高,若护理人员没有较强的消毒隔离意识,使消毒隔离制度落不到实处,病区就会成为一个大的污染源,给病人造成伤害,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们通过从抓制度落实这一关键着手,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持续质量改进的重点,使消毒隔离制度逐渐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病区护理工作中消毒隔离存在的薄弱环节

1.1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院感控制工作不够重视,对护理活动中各项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比较消极、被动。

1.2有些护士消毒隔离知识欠缺,对消毒隔离措施不了解,未落实。

1.3个别护士认为医院感染管理增加了科室材料消耗,增加了护理成本,而且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故配制输液用的注射器 ,就未能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1.4有些护士因为工作忙碌,缺乏慎独精神,将消毒措施简化,省略等等。

2消毒隔离制度在病区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综上所述,我们针对病区护士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下述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使护士熟悉消毒隔离相关制度,并养成自觉执行的习惯。(2)组织护理人员参加护理部核心制度培训,使护士人人能够熟悉消毒隔离制度,重视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3)组织病区护士参加院感科举办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知识培训,培训后并组织考试,使病区护士掌握手卫生规范和自身防护知识,掌握病区及治疗室院感管理规范。(4)各病区组织科室内护士业务学习,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等等知识,培养重视消毒隔离工作的意识。

2.2成立护理质量检查组和病区护理质量自查小组(1)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检查组,护理部主任任组长,成员由内科、外科、肿瘤科护士长组成,每月检查一次病区消毒隔离质量,并将检查结果汇总,在护士长会议上进行检查结果通报,提出整改措施,以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2)各病区成立护理质量自查小组,负责本病区消毒隔离检查工作,以病区护士长任组长,常白班护士及病区主管护师为成员,每周检查一次,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消毒隔离考核表中,在次日晨会上作不提名的点评,让病区护士逐渐提高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意识。对在考核中多次出现相同错误的护士,由护士长找其谈话,了解其原因,并限期整改,必要时进行经济惩罚。

2.3制定考核办法和细则,组织护士学习,然后开始实施:我们从以下7个方面分18个考核点进行检查考核:(1)执行手卫生规范情况。(2)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情况。(3)无菌物品使用、保存和更换。(4)晨间护理方法及用品消毒。(5)治疗物品清洗消毒处置。(6)抢救器械清洁消毒。(7)病员安置、隔离标志。

3效果评价

第7篇:医院内科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麻醉苏醒室; 护理隐患; 手术因素; 喉痉挛

doi:10.14033/ki.cfmr.2017.6.0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057-02

麻醉复苏室是医院为麻醉手术患者设立的临时科室,麻醉患者在手术结束后数小时内,不可能立马恢复意识或恢复机体功能,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麻醉期间,患者机体已经发生的循环、呼吸和代谢功能紊乱尚未完全得到纠正,因此必要的术后监测和积极的治疗显得异常重要[1]。麻醉复苏室的护理工作在患者的恢复、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麻醉复苏室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护理隐患,不但不利于患者复苏,更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2]。本次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0月-2016年5月麻醉苏醒室护理的2304例手术麻醉患者为对象,并以2011年10月-2013年9月麻醉苏醒室护理的1954例作为对照,以探讨麻醉复苏室的护理隐患及其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麻醉苏醒室护理的2304例作为研究组,2304例患者分别来自笔者所在医院内科、外科、神经科及骨科等科室。2304例患者均为首次手术患者,其中男1174例,年龄20~45岁,平均(32.4±4.3)岁;女1130例,年龄23~42岁,平均(33.2±4.7)岁。其中923例为喉罩麻醉、1048例为气管插管麻醉、333例为静脉麻醉。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麻醉苏醒室护理的195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95例,年龄21~45岁,平均(32.7±4.1)岁,女959例,年龄22~43岁,平均(33.6±4.2)岁。其中782例为喉罩麻醉、889例为气管麻醉、283例为静脉麻醉。排除本身有意识障碍、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本次研究经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个时间段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记录统计患者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情况,分析导致护理隐患的原因,并针对护理隐患情况及原因对研究组进行预防性护理。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验证;多因素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均为双侧,P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总计17例发生护理隐患,占0.07%,其中舌后坠2例(11.76%)、窒息1例(5.88%)、喉痉挛2例(11.76%)、I吐4例(23.53%)、误吸3例(17.65%)、躁动不安3例(17.65%)、其他2例(11.76%);造成护理隐患的原因分别为药物因素5例(29.41%)、手术因素5例(29.41%)、人力资源因素3例(17.65%)、患者隐私因素2例(11.76%)、管理制度因素2例(11.76%)。对照组患者中总计79例发生安全隐患,占4.04%,其中舌后坠9例(11.39%)、窒息5例(6.33%)、喉痉挛11例(13.92%)、呕吐17例(21.52%)、误吸14例(17.72%)、躁动不安12例(15.19%)、其他11例(13.92%);造成护理隐患的原因分别为药物因素24例(30.38%)、手术因素20例(25.32%)、人力资源因素

16例(20.25%)、患者隐私因素11例(13.92%)、管理制度因素8例(10.13%)。两组患者护理隐患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8736,P

3 造成护理隐患的原因分析

3.1 药物因素

手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不同可能对患者的影响也不同。一般来说,手术结束后,因物、肌松药物的作用导致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出现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及循环功能不稳定等症状,这些都不利于患者麻醉苏醒[3]。另外,麻醉苏醒室内,如果患者出现因药物因素导致的麻醉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呼吸抑制、支气管痉挛、反流、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等症状时,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这也给麻醉苏醒室的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4]。

第8篇:医院内科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b)-102-02

当前,“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在护理工作中一切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工作人员自身健康因素,医院环境、设备、物品、药品,组织管理因素等都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护理风险一旦发生,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伤残或功能损害,给患者及家属的工作、生活等带来不良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护士的经济和思想负担,影响医生和护士的声誉[2]。有效地防范护理风险不仅可以保证患者人身安全,而且可避免因发生护理差错和缺陷而造成的医院及当事人承受经济、法律和人身风险等。怎样防范和减少护理差错事故,降低投诉发生率,现将一些经验介绍如下:

1制定实施护理质量管理措施

根据中医内科患者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护理质量管理措施。制定了内科护理质量专科标准。比如:对于意识不清,躁动,患者加床档,并演示床档的使用。在走廊设有扶手,在厕所安装扶手,避免患者发生跌倒,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护理缺陷,实现了护理质量持续性改进。

2树立护理风险意识

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加强护士风险意识培训。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之一,知情同意又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关键。杨敏在一项护士对患者知情同意执行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临床护士对知情同意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在实践中尽力实施,但远不能满足现代医疗服务的要求[3],因此,必须提高护士的认识,规范告知的方式、时机、程度。此外,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士风险意识的培训,以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护理管理者应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疗纠纷防范与对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请法律专家就护理记录相关问题进行法律知识讲座,以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同时还需规范护理记录书写标准,医院护理部可根据《条例》制定护理记录书写标准,使护理记录在内容、格式、要求和管理上适应举证责任倒置的新形势,使护士从法律责任、高度来约束自己,主动将各种制度和职责当作法律意义中的义务去履行[4-5]。并能运用法律的武器进行自我保护,不断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氛围。

3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

护理人员素质高低是决定护理质量的基础,重视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改进服务态度,规范护理行为,加强护士“三基”培训,培养护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护士不仅有良好的医德、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还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更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每周三下午定为护士业务学习日,无论上、下夜班、休息,所有护士均参加。基础知识由各科骨干主讲,操作技能由年初护理部定的示范选手示范,下一周各科再抽签选出人员考试,无论老护士,新护士均参加,年终护理部对所有护士进行基础知识,技术操作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者给予物质奖励,考试不合格者给予补考,再不合格给予惩罚处理。通过学习,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强化了护士风险意识,对护理缺陷分析原因,提出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临床实践证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有直接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在遇到新问题及难点时,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高业务水平,确保患者安全。

4明确服务对象,感悟工作责任

在护患纠纷事件中,许多环节与工作责任心不强有关,凭经验、印象、匆忙行事,而发错药、输错液,延误治疗。不巡视病房,没有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二级护理没有发现患者在睡觉时死亡。另外不按照护理常规给患者更换引流瓶、吸氧管、湿化瓶等。对危重患者生活护理不到位,或因工作忙而让家属代作了部分护理工作。

首先使每一位护士明确护理工作的对象是只有一次生命的人,珍视生命,尊重人的健康权利和尊严是护士的天职。对护士而言,在护理技术操作中,优先考虑的是患者的安全,倡导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启动自我意识,感悟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重点是人的生命,从而营造一种自然的职业安全氛围。

5落实护理管理制度

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而认真落实各项制度是患者、医务人员安全的根本保证。重点介绍一下几项护理管理制度的落实方法。

5.1交接班制度

通过查房时提问值班护士、床边查看患者、检查三室的物品处理、查看登记本等可以检验出交接班的执行情况。

5.2查对制度(包括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医嘱查对制度)

通过查看执行人签名,核对床头卡、一览卡,查看登记本等方法可发现查对制度是否严格执行。使用了手术患者交接单,制作了温馨提示牌如“您做到三查七对了吗?”置于治疗台、治疗车等处。

5.3分级护理制度(制定了眼科基础护理质量标准等)

由病房护理制控成员每周检查一定数量的患者分级护理实施情况,每月统计合格率并登记;护理部质控小组不定期抽查患者的分级护理落实情况。

5.4护理文件书写制度(护理文书质量标准)

每周至少检查一次本病房住院患者的护理病历。护士长经常性地检查和考核至关重要,要使护理文件达到字迹工整、清楚,记录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符合护理文书的书写要求。对护理部质控小组不定期抽查在院或出院患者的护理记录书写情况,质控评分,进行反馈并督促整改。护理缺陷上报护理部。

6监控重点环节

将护理纠纷易发生的环节作为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环节实施管理。例如“重点护士”的管理:对基本功不扎实、综合素质差、服务意识不强的护士需加强带教、加强监督指导、“关键时刻”的管理。

通过对护士进行多途径的培训学习,使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有效提高了患者信任度和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形象。在组织管理工作中通过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抓护理管理制度的落实、抓重点风险环节的管理,明显降低了护理差错事故、护理投诉发生率逐年降低,收到多封患者热情洋溢的表扬信。

[参考文献]

[1]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2]王爱平,刘琰.护理风险事件原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20):9-10.

[3]杨敏.临床护士对患者知情同意执行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3):61-63.

[4]古今颖.护理记录缺陷的原因分析及其改进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6,21(10):79-80.

第9篇:医院内科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传染病 综合医院 规范化管理

资料与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8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传染病患者,均及时上报,感染管理办公室登记汇总。

结 果

传染病种类:634例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307例(乙肝245例,丙肝44例,戊肝10例,甲肝2例,未分型6例),痢疾111例,肺结核102例(涂阳24例,菌阴23例,未痰检55例);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梅毒、猩红热、淋病、水痘、流行性出血热、麻疹、风疹、感染性腹泻、非淋菌性尿道炎、结合性胸膜炎等。

接诊情况:634例传染病中,经门诊、急诊确诊后收入传染科住院治疗454例(72%),由普通病房确诊后转入传染科180例(28%)。

讨 论

综合性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综合性医院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多,除与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医疗操作、消毒监测、环境卫生有密切关系外,还与就诊患者多,病种复杂有关。本研究显示,到我院就诊的传染病患者不仅数量多,而且病种多达14种,这给医院感染带来潜在危险。

加强规范化管理:按传染病管理法严格管理,综合性医院传染病病房要建立在相对独立位置,合理布局,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传染科门诊必须另设一区或单独出入口,挂号、取药、化验均在此独立区内完成,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引导发热患者到发热门诊诊治。使来院就诊的传染病患者得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医院感染管理科督促普通病房的传染病患者及早转科进行隔离治疗。为了确保医院传染病疫情完整、及时、准确上报,我们坚持对各种相关科室进行日检和周检。主要内容包括:加强门诊、病房、化验室、放射科各环节的检查和核对,做好检查及处理记录。并且将检查结果作为各科室及相关责任人的考核和奖惩依据;坚持实行了临床医生的首诊负责和报告责任制,化验室、放射科传染病结果报告制,责任疫情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的核查制。针对无化验室阳性结果登记,仅靠临床诊断的传染病病例,为防止漏报也采取了如下措施:①对儿科常见的风疹、水痘、猩红热等仅靠临床诊断的传染病病例,一方面向医生讲明漏报的后果与责任,另方面对就诊人数、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等进行跟踪检查。②对新入院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先报未痰检(每日跟踪检查感染科住院患者一揽表,排查放射科肺结核阳性结果登记),待痰检结果出来后,如是“涂阳”再报订正卡。根据WHO全球结核耐药监测的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每10位结核病患者中有3位是耐药者,其中1位还是耐多药者,如果结核病耐药比例继续扩大,疫情难以控制,就有可能使结核病再次成为“不治之症”。为此加强结核病防治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开展结核病病人报告、转诊与追踪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还要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医疗废物处置行为。③严格执行医疗制度及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和消毒制度,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在医院传播。

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疗卫生人员因职业暴露而可能发生的感染,有条件的地区应开展对医疗卫生等职业暴露高危人群的免疫接种工作。感染管理办公室还为全院临床医务人员建立了职业暴露健康挡案,然而在传染病的防护意识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大量调查显示,传染科的医务人员强于非传染科的医务人员。在综合性医院里经常可见医务人员尤其是门诊、急诊科的医生在接待患者时不戴工作帽与口罩,接诊后不做手的消毒处理,一但遇到传染病患者,对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将有发生感染的危险,如果遇到烈性传染病将会发生极为严重的后果。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医院内传播主要是因为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护意识不强而造成了重大损失,为此强化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均要认真洗手,医院感染性疾病流行是由于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引起的,有人对7所医院内科病房的护士手进行表面细菌数测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