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室感控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来我院疾病治疗住院的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5例)。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43.56±3.21)岁。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26~79岁;平均年龄(43.37±3.2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内感染的方式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管理措施进行院内感染控制。观察组患者的详细护理措施如下。1.2.1完善院内感染防控制度。我国已经颁布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各个管理部门需要以此文件为基础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且严格地按照规章制度开展院内控制感染防控。与此同时,医院需要进一步地完善监控,促使硬件设施准备齐全。例如:购进相应的废气物处理设备以及洗手设备等,确保能有效地进行院内感染控制。除了要完善院内的感染控制的措施,院感科还需要加强与护理科室的合作,完善监督体系,了解到患者的感染率的发生率、多发科室以及人群特点等。这能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合理的依据。再次,加强对感染控制的检查,与科室目标考评相挂钩,保证管理制度能得到有效地落实。1.2.2对重点环节进行严密地监控。由于护理管理不当,比较容易会造成患者感染。例如:对重点环节处理不当、没有及时预防、监控不到位等,这些都会导致医院出现感染。因此,院感科需要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管理,针对可能存在的疏漏,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大监督的力度。供应室是控制感染过程中比较容易忽视的科室,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重视,补足工作人员数量,促使科室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保证消毒质量。手术室、内镜室都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场所,要不断强化院内的工作流程,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管理与控制。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无菌操作,加强消毒,保证工作场所的整洁,减少发生交叉感染的概率。1.2.3加大患者方防感染宣传力度。想要进一步提升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医院需要加强对患者感染的宣传,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感染的措施。在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的意识同时,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宣传与教育。当患者住院以后,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所在的科室,向患者讲解一些相关疾病可能会产生的感染问题,促使患者了解到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潜在的并发症状况。患者自身清洁有利于减少住院感染率,加快疾病康复的速度。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在护理过程中需要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进一步减少院内感染概率。1.3评价标准。在患者住院期间,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的状况,并采用满意度评分表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满意度进行调查。1.4统计学方法。选择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内感染率比较。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率(1例,2.2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例,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3.65±2.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3.69±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院内感染是院内防控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感染问题,多种因素都会导致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产生感染。导致院内出现感染的原因主要保护护理管理组织不够健全、护理人员尚未按照相应的护理流程开展工作,管理制度缺乏等[2]。就目前而言,各大医院仍然没有寻找到排除医院感染的措施。而护理工作是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进行有效的护理管理,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最终有效地减少与降低住院患者的感染率[3]。例如:通过制定院内感染防控的相关措施,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针对护理人员的具体科室,对其进行不同内容培训,做好针对性的培训环节,并在护理过程中切实地履行。再次,促使患者意识到防止感染的重要性,医院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控,最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概率。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3.65±2.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3.69±5.28)分。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率(1例,2.2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例,18.18%),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管理措施,通过一系列的院内防控措施,促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明显减少了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作者:王宜珍 单位:江苏省句容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庞贞兰.护理管理预防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的作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5(28):166-167.
(试行)
2019年5月23日
感染预防与控制(以下简称感控)是医疗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好感控工作对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等要求,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感控工作,提高感控水平,制定感控基本制度。本制度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遵守和严格执行的基本要求,具有“底线性”、“强制性”。
一、感控分级管理制度
(一)涵义。是指导和规范医疗机构建立层级合理、专兼结合、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感控分级管理组织体系,并有效开展感控工作的规范性要求。
感控分级管理组织体系的各层级主体包括:医院感控委员会、感控管理部门、临床与医技科室感控管理小组,以及感控专(兼)职人员等。
感控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包括但不限于医务、药学、护理、信息、总务后勤、医学装备、质量控制,以及教学科研等管理部门;涉及的临床与医技科室包括全部临床学科、专业,并覆盖各学科、专业所设立的门(急)诊、病区和检查治疗区域等。
(二)基本要求。
1.按规定建立感控组织体系,结合本机构规模和诊疗活动实际,配置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感控专兼职人员。
2.明确感控组织体系的管理层级与责任主体。管理层级有“医疗机构、感控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三级管理和“医疗机构、临床科室”二级管理两种基本模式,后者主要适用于依规定不需要设置独立感控管理部门的医疗机构。采用二级管理模式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置专(兼)职感控管理岗位。
3.明确管理体系中各层级、各部门及其内设岗位的感控职责;明确各层级内部、外部沟通协作机制。
4.教育引导全体工作人员践行“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的理念,将感控理念和要求融入到诊疗活动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之中。
5.规范预检分诊工作,落实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防控措施。将发热伴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症状,以及其他季节流行性感染疾病症状、体征的就诊者纳入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将基于特定病种、操作和技术等的感染防控核心措施纳入重点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
二、感控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根据感控工作需要,对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数据信息开展收集、分析、反馈,以及依法依规上报等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要求。
1.制订并实施可行的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与报告管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监测的类型、指标、方法以及监测结果的反馈等;明确监测责任主体、参与主体及其各自职责;强化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履行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与报告义务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2.为开展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提供物资、人员和经费等方面的保障;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化监测工作,并将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的监测质量、结果评价及数据利用等纳入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考核体系。
3.加强对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及效果评价。
4.完善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多主体协调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反馈机制,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监测结果能够有效应用于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的实践。
三、感控标准预防措施执行管理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中各相关主体自觉、有效、规范地执行感控标准预防措施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内容。标准预防主要包括手卫生、隔离、环境清洁消毒、诊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安全注射等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资源配置与经费投入,以保障感控标准预防措施的落实;不得以控制成本和支出为由,挤占、削减费用,影响标准预防措施的落实。
1.手卫生。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依据标准预防的规定和诊疗活动的需要,合理配置手卫生设施、持续推动和优化手卫生实践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制订符合本机构实际的手卫生制度,全面推动手卫生的实施。
②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手卫生的宣传教育、培训、实施、监测和考核等工作;定期开展覆盖全体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临床科室是手卫生执行的主体部门,日常实施自查与监督管理。
③根据不同部门和专业实施手卫生的需要,为其配备设置规范、数量足够、使用方便的手卫生设备设施,包括但不限于:流动水洗手设施、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速干手消毒液,以及手卫生流程图等。重点部门、区域和部位应当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④建立并实施科学规范的手卫生监测、评估、干预和反馈机制,不断提升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
2.隔离。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过程中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感染传播风险,依法、规范地设立有效屏障的规范性要求。
隔离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明确或可能的感染传播能力的人员,对其按照感染源进行隔离;另一类是具有获得感染可能的高风险目标人员,对其进行保护性隔离。隔离屏障包括物理屏障和行为屏障。物理屏障以实现空间分隔为基本手段,行为屏障以规范诊疗活动和实施标准预防为重点。
(2)基本要求。
①根据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特点,制订并实施本机构的隔离措施管理规定。
②对需要实施隔离措施的患者,应当采取单间隔离或同类患者集中隔离的方式;对医务人员加强隔离技术培训;为隔离患者和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隔离患者所用诊疗物品应当专人专用(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
③在严格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照疾病传播途径和防控级别实施针对性隔离措施。
④加强对隔离患者的探视、陪护人员的感控知识宣教与管理,指导和监督探视、陪护人员根据患者感染情况选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⑤对隔离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反馈,并加以持续质量改进。
3.环境清洁消毒。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诊疗区域的空气、
环境和物体(包括诊疗器械、医疗设备、床单元等)表面,以及地面等实施清洁消毒或新风管理,以防控与环境相关感染的发生和传播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确定实施环境物表清洁消毒的主体部门及监管部门,明确各部门及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
②确定不同风险区域环境物表清洁消毒的基本规范、标准操作流程和监督检查的规定,并开展相关培训。
③规范开展针对诊疗环境物表清洁消毒过程及效果的监测。
④制订并严格执行感染暴发(疑似暴发)后的环境清洁消毒规定与床单元终末处置流程。
⑤明确对空调通风系统、空气净化系统与医疗用水实施清洁消毒、新风管理和进行监管的主体部门及其职责,制订并执行操作规程及监测程序。
4.诊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和/或灭菌。
(1)涵义。是医疗机构对临床使用的诊疗器械和物品正确地实施清洁消毒和/或灭菌处置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根据所使用可复用诊疗器械/物品的感染风险分级,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再处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形式的清洁、低水平消毒、中水平消毒、高水平消毒和/或灭菌等;相关操作人员应当做好职业防护。
②在实施消毒灭菌处置前应当对污染的器械/物品进行彻底清洗。但针对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灭菌处置前应当先消毒。
③建立针对内镜、外来器械、植入物等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规范和相应标准操作规程,做好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和反馈。
④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一次性使用诊疗器械/物品符合使用管理规定,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不得重复使用。
⑤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灭菌产品应当符合相应生产与使用管理规定,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
⑥器械/物品清洗、消毒、灭菌程序符合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规定,做好过程和结果监测,建立并执行质量追溯机制和相应的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对经清洗消毒灭菌的器械/物品应当采取集中供应的管理方式。
5.安全注射。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为有效防范因注射导致的感染风险所采取的,对接受注射者无害、使实施注射操作的医务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风险,以及注射后医疗废物不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危害的临床注射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制订并实施安全注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明确负责安全注射管理的责任部门和感控部门或人员的监督指导责任;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注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严格实施无菌技术操作。
②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一次性使用注射用具应当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废弃;使用的可复用注射用具应当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清洗灭菌;杜绝注射用具及注射药品的共用、复用等不规范使用。
③加强对注射前准备、实施注射操作和注射操作完成后医疗废物处置等的全过程风险管理、监测与控制,强化对注射全过程中各相关操作者行为的监督管理。
④提供数量充足、符合规范的个人防护用品和锐(利)器盒;指导、监督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正确处置使用后的注射器具。
四、感控风险评估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感控风险开展的综合分析、评价、预判、筛查和干预等活动,从而降低感染发生风险的规范性要求。感控风险评估种类主要包括病例风险评估、病种风险评估、部门(科室)风险评估、机构风险评估,以及感染聚集、流行和暴发等的风险评估。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及其科室、部门应当根据所开展诊疗活动的特点,定期开展感控风险评估。
2.明确影响本机构感控的主要风险因素和优先干预次序。
3.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合理设定或调整干预目标和策略,采取基于循证证据的干预措施。
4.建立并实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开展感染高危人员筛查的工作机制。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引发的感染及其传播,根据本机构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和特点开展的监测、预防与控制等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目前要求纳入目标防控的多重耐药菌包括但不限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PA)等。
(二)基本要求。
1.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明确各责任部门和岗位的分工、职责和工作范围等。
2.依据本机构和所在地区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和特点,确定多重耐药菌监控范围,加强信息化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重点部门和易感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
3.加强感染防控、感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重症医学和临床药学等相关学科的多部门协作机制,提升专业能力。
4.加强针对本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
5.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核心措施,核心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手卫生、接触隔离、环境清洁消毒、可复用器械与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无菌技术操作、标准预防、减少侵入性操作,以及必要的针对环境和患者的主动监测和干预等。
6.规范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选择并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六、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一)侵入性器械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1.涵义。是诊疗活动中与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和透析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2.基本要求。
(1)建立本机构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侵入性诊疗器械名录。
(2)制订并实施临床使用各类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防控的具体措施。
(3)实施临床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病例的目标性监测。
(4)开展临床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
(5)根据病例及干预措施依从性监测数据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二)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1.涵义。是诊疗活动中与外科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包括介入诊疗操作、内镜诊疗操作、CT/超声等引导下穿刺诊疗等)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1)建立本机构诊疗活动中所开展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名录。
(2)制订并实施所开展各项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感染防控措施,以及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的规则和流程。
(3)根据患者病情和拟施行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种类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感染防控措施。
(4)规范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
(5)实施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相关感染病例目标性监测。
(6)开展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相关感染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
(7)根据病例及干预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数据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七、感控培训教育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感控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教育活动的规范性要求。感控培训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培训目标、适用对象、进度安排、实施方式,以及考核评估等。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人力资源、医疗、护理、教育科研和后勤保障等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和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当将感染防控相关内容纳入所开展的培训教育之中。各部门和临床、医技科室应当根据培训对象制订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2.明确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接受感控知识培训的形式、内容与方法等,并做好培训教育组织管理工作。
3.制订并实施感控知识与技能培训教育考核方案,将考核结果纳入相关医务人员执业资质(准入)、执业记录和定期考核管理。
4.向陪护、探视等人员提供感控相关基础知识宣教服务。
八、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过程中出现的感染疑似暴发、暴发等情况,依法依规采取预警、调查、报告与处置等措施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要求。
1.建立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报告责任制,强化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定位;制订并执行感染监测以及感染暴发的报告、调查与处置等规定、流程和应急预案。
2.建立并执行感染疑似暴发、暴发管理机制,组建感控应急处置专家组,指导开展感染疑似暴发、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
3.强化各级具有报告责任主体履职情况的监督问责。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短时间内出现3例或以上临床症状相同或相近的感染病例,尤其是病例间可能存在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共同暴露因素或者共同感染来源时,无论有无病原体同种同源检测的结果或检测回报结果如何,都应当按规定逐级报告本机构感控部门(或专职人员)和法人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4.制订并实施感染疑似暴发、暴发处置预案。处置预案应当定期进行补充、调整和优化,并组织开展经常性演练。
九、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和上报等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按传播途径分类,主要包括血源性暴露、呼吸道暴露、消化道暴露和接触暴露等。
(二)基本要求。
1.建立适用于本机构的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规范和流程,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明确管理主体及其职责;制订并执行适用的预防、处置和报告流程;实施监督考核等。
2.根据防控实践的需要,为医务人员提供数量充足、符合规范要求的用于防范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的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以及其他支持、保障措施。
3.对医务人员开展有关预防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培训教育,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高风险部门应当定期进行相关应急演练。
4.建立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报告管理体系与流程。
5.对发生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暴露后评估、处置和随访,严格按照相关防护要求采取检测、预防用药等应对处置措施。
6.建立并执行预防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医务人员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十、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依法依规开展本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要求。
1.诊疗区域空间布局、设备设施和诊疗流程等符合传染病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要求。
2.确定承担本机构内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预防和控制工作的主体部门、人员及其职责;明确感控管理部门或人员指导监督本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工作开展的职责。
3.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要求,重点询问和关注就诊者发热、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皮肤损害等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并了解就诊者症状出现以来的就医、用药情况。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的救治条件时,应当规范采取就地隔离或转诊至有能力救治的医疗机构等措施。
【关键词】医院;电子病历管理;问题;对策
医院电子病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病历书写格式。由于专业知识储备量的差异,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上所出现的偏差,医院在电子病历管理工作中的病历资料填写环节,书写格式不统一的问题普遍存在。虽然医院已经提供规范、统一的电子病历格式,但是有些科室处于自身特殊性,对电子病历格式进行了一定调整,这就影响到医院电子病历格式的同一性,给医院电子病历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1.2病历填写不及时、质量不高。部分医院由于人员编制不足,医务人员数量有限,而患者数量较大,这就造成了医务工作人员繁重的工作负担,空余时间十分有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电子病历填写的及时性;除此之外,由于相关人员专业素质水平的限制,并且在实践中常常是实习人员负责患者病历资料的填写工作,主治医生疏于审查,进而影响了患者病历资料填写质量。
1.3医师签字不及时,甚至存在代签现象。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主治医师为了争取业务,而忽视对下级所填写的患者电子病历资料的审查和指导,甚至处于便于工作开展的考虑,将个人密码公开,在临床实践中主治医师不及时签字,甚至代签的现象屡见不鲜。
1.4电子病历资料拷贝问题。处于工作开展便利性考虑,医院会在其所提供的电子病历模板中保存部分病历资料,以作为参考,然而,在实践中,部分电子病历资料的填写人员为了图省事,只是对模板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并未认真加以修改,这就造成了患者电子病历资料记录不准确、甚至是雷同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力医院电子病历的质量。
2完善医院电子病历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2.1增强责任意识。通过对医院各个科室主治医师及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道德教育,使其端正工作态度,深刻的认识到规范、认真填写患者的病历资料是基本职责,并采取宣教等形式,促进义医务人员责任意识的不断强化,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投入到日常的医务工作中去。特别是对于工作任务较重的科室,上级医师要认真的指导下级医师的工作,发现不妥之处及时加以指正。电子病历可以对临件进行全程的协助,并且在完成临床业务的同时监控管理临床业务的发生、发展、时间安排以及处理措施等流程,也对提高医务工作效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电子病历应用之后,临床医疗监督部门可以根据统计并分析系统提供的管理模块,实时监控电子病历中的监控项目。电子病历可以保证监督部门全面监控临床医疗质量,落实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2.2关注专业技能指导和培训。医院管理者要对医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为各个科室的医务工作人员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和专业素质锻炼的机会,广泛开展各种形式、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特别是使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认真规范填写患者病历资料的重要性,规范电子病历资料的填写方式,确保医院内部各个科室在患者病历资料填写方面实现统一性;除此之外,主治医师要及时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患者病历资料质量,促进医院医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具备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为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2.3做好患者病历资料的存档工作。患者的病历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证据性质的文书,确保其完整性极为关键。在医院管理工作中,不管是传统的书面形式的病例资料,还是以电子形式呈现的病历资料,对于患者及医院管理工作而言,同等重要,医院的各级管理工作人员及部门对患者病历资料的管理工作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在规定的时间认真填写患者电子病历资料中的各项内容,相关的医师要及时签字,杜绝代签现象,并认真做好患者病历资料的保管工作。
2.4系统研发。要从医院临床工作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进行医院电子病历软件及系统的设计及升级工作,尽可能的确保实际操作的简便性和便利性,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临床医务工作人员的负担,从而使其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诊治工作中去。
2.5配备发电机。医院实行电子病历管理制度,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措施就是配备发电机,以便在出现突发断电的情况下,不至于造成患者电子病历资料的遗失,确保医院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有效避免由于停电而给病历资料记录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除此之外,还能达到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的效果。
3结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极大发展,电子病历得到广泛应用,电子病历管理制度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临床管理工作的便捷性,为医院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由于实践经验有限,在实行电子病历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要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认真加以总结,并有针对性的采取解决对策,以确保我国医院电子病历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为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肖静.医院信息系统全面实施下的电子病历归档存储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发表时间:2010-04-01
[2] 王海波.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下电子病历管理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发表时间:2010-04-12
以细节为切入点,优化管理医院高值耗材,推动医院管理水平提高。
(一)为确保医院高值耗材采购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医院把控好销售渠道,只能使用中标产品,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医院。设备科严格核查产品三证,对批准文号、注册商标、生产批号备档。对于需要根据病人手术中的具体情况才可确定耗材规格型号的产品,应让临床医生先使用,后根据高值耗品的登记表审核无误后,再进行入、出库的管理方式,有别于传统的采购-入库-临床应用的供应模式。
(二)对高值耗材的采购、临床使用、电脑录入、医疗费用的各个具体环节都有专人管理,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把医院的设备科、临床科室和财务科的系统软件一体化,相互兼容,信息共享,易于统计核算,节省医院经济管理成本。
(三)对高值耗材的“三证”(注册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授权时限等信息进行备案,是高值耗材管理的基本内容。增加记录可植入医用耗材的医学状态、商品出处及终端,实现可植入医用耗材的产品追踪及质量评价。及时进行高值耗材明细登记表的填写,耗材使用后,由手术医生填写《病人使用高值耗材登记表》,临床科室的主任进行复核签字确认。手术护士仔细查对,手术完成后将产品型号标签贴在病历上,以便查对和复核。
(四)严格按卫生厅统一集中招标采购的价格,按合理进价比例收费,杜绝出现乱收费等违法行为,完善对高值耗材的监督检查,防止漏收费用,实现一对一的收费模式。对于病人手术中使用的植入耗材,科室在使用并收费后,要及时到设备科办理出入库手续。
二、我医院在高值耗材科学化管理上取得良好效果
(一)招标采购严格按照卫生厅的规定执行。结合本院高值耗材管理的状态进行逐步完善,不断积累经验,与使用高值耗材的科室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设备科、控感科、财务科、信息科和各个临床使用科室互相监督,相互把关,保证医院耗材管理的科学实用性。运用终端信息网络,对各使用科室医用耗材用量进行核算。从而减少了各个行政部门间无谓的重复工作,还提高了数据的可靠真实性,准确进行成本核算。
(二)设备科、使用科室、财务部门都严格执行规范流程,保证高值耗材中标产品目录的名称、收费的名称与入库的名称一致性,以便核算成本和监控管理。即避免了不必要的耗损,且及时提供了手术中病人所需求的高值耗材,也满足了临床治疗效果的需要。
(三)规范高值耗材的登记制度,避免了重复计费或遗漏,使得高值耗材在使用、登记及收费的数量和金额的相互平衡一致,财务资料真实完整。
关键词: 护理管理 控制 医院感染
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做好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主要取决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1]。消毒灭菌隔离制度是护理管理中的中心内容,也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手段。能否防止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扩散往往取决于消毒灭菌工作的落实。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提高职业道德观念,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是避免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制度,供应室的物品消毒灭菌管理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主要的规章制度,以及对高危科室的监测制度,这样才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保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2.1 加强护士素质教育 医院感染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护理行为的结果好坏与其职业道德、责任心有密切的联系。护士在独立执行护理操作时,是否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程,所有的操作处置是否符合要求都关系到是否会发生医院感染,所以,加强护士素质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2]。
2.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对新分配的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进行感染知识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置等知识。教育护士提倡“慎独”精神,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及制度。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感染管理意识。使全体护士认识到医院感染与己有责,医院感染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操作,每做一项护理操作都要自觉遵守医院消毒隔离及有关制度,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护理人员在进行手术、注射、针刺、清洗器械等操作时,极易被锐器刺伤,有被感染的危险,我们不断对护理人员灌输标准预防理念,要求处置血液和血液污染的器械时应戴手套或采用不直接接触的操作技术,有伤口的手不接触患者的体液;对于从事有可能被患者体液、血液溅入眼部及口腔黏膜内的操作者,应强调戴口罩及防护面罩。一旦被锐器损伤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填写《医务人员血液、体液(锐器伤与粘膜)暴露登记表》,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并进行防治。
4 重视监测和监控管理
医院感染的监测可准确查明和及早预防感染的发生。护理部协同医院感染科一道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随时抽查和每月的大检查,及时发现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例如:护士操作中不洗手或洗手方法不正确、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及各类管道处理没按要求执行、消毒液浓度不够等情况,及时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科室每季做好空气、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的细菌培养监测,上报院感科。院感科每季度对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监测,每6个月对紫外线使用过程中的强度进行监测,并把监测结果反馈到各科室。护理部根据院感科反馈的各种监测结果及统计数据,对不达标的科室要求写出细菌超标原因及整改措施上交到护理部,并要求重新消毒灭菌监测。
总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标准预防,是保障医院正常医疗护理活动的基础。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落实,对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2019年6月18日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对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及医疗质量内涵进行了全面检查,存在问题如下:
一、医疗方面:
1、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门诊处方用量过多,未特殊说明,诊断与用药不一致;
2、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无指征
3、院中设置皮肤科,超诊疗科目执业
4、门诊病历个别书写前规范,现病史简单
5、医院未开设皮肤科,皮肤科医师未见执业医师证,无护士,输液人员未知,科室外承包。
6、查阅内科在架、归档病历,
(1)归档病历的入院诊断不规范。
(2)住院5天以上均有3次谈话。
(3)没有执行病历评审制度(无评分、评级)
(4)医师考核、三基本台账较为完善。
整改措施:
1、开展精神药品处方专项培训,重新制定管理制度,超量开具精神药品处方的医师,将予以处方数五倍罚款;
2、组织全院一线科室人员开展抗菌药物使用专项培训,药房安排专人进行处方审核,做到当日处方即时审核,对不符合用药指征的处方将不予以发放药品;
3、对于医政医管科检查中发现的院中开设皮肤科问题,我院高度重视,立即整改;
4、门诊病历现病史书写简单,加大检查力度,对我院门诊病人在每周一次的检查基础上,进行不定时检查,发现不书写病历及现病史书写过简的医师,予以通报批评,并处以10元罚款;
5、加大入院病历评审力度,
(1)科内病历评审,在病人出院前,主管医生应对病历进行一次认真的自检,发现不足及时修改,上级医生对下级医生书写的病历要认真审阅,有不妥之处进行修改,科主任负责全科病历评审,平时可进行抽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出院的病历逐份评审考核,不合格病历不许出科。
(2)病历终末评审制,病案室每周将收回的病案按专业科室分类放置在指定位置,由病历质控小组在病案室评审本周出院的病历,病历评审标准采取百分计分法,满90分以上的病历为甲级病历,80分-89分为乙级病历,79分以下为丙级病历。原则上不允许出现丙级病历,若出现将予以每份病历一百元处罚。
(3)请上级医院专家进行病历点评,并立即印制了病历评审表,做到每份病历有评分评级记录。
整改情况:
以上各项问题,均已整改到位
二、护理方面
1、药品管理不规范
2、护理安全管理不到位
整改措施:
1、我院立即对病房和门诊输液室的副肾素进行避光保存,并加强对药品管理的培训,此外我院还将每周五定为药品清查日,由护士长对科内所有药品进行彻底检查,主要检查药品是否帐物相符、药品有无失效积压,若发现药品有变质、过期、标签模糊或脱落应立即停用,报科室、药房处理,并做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
2、进一步规范我院瓶装医用氧的使用,加强氧气瓶的管理,确保瓶装氧气的使用安全、有效,指定专人负责气瓶安全使用和管理, 每天检查钢瓶氧气使用情况,并购置氧气推车,将氧气瓶固定在专用手推车上,防止倾倒。不定期对全院氧瓶安全性进行检查,及时查找、发现、处理存在的隐患,确保氧气的安全使用。
整改情况:
以上护理问题,均已整改到位。
三、院感方面
1、灭菌生物监测频次不符合要求
2、物品下发记录项目不全
3、供应室工作制度、应急预案过于陈旧
4、工作人员缺少培训,对消毒供应新知识不知晓
5、口腔科布局不合理,无菌物品管理不规范
整改措施:
1、要求供应室消毒人员一定要掌握《消毒技术规范》,按规范要求进行压力锅及无菌物品生物监测,确保医疗安全。
2、重新规范各项工作记录,并要求每天要按时填写各项工作记录。
3、院感科根据本院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消毒供应感控管理各项工作制度及应急预案,督导相关制度落实到位。
4、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积极参加本次举办的“徐州市消毒灭菌质量控制与管理消毒员消毒灭菌知识”培训班,了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提高我院感染管理水平。
5、因医院目前受条件限制。进一步加强无菌物品的管理与使用,建立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制度,固定清洁区与无菌物品存放区域,并有醒目标识,设专人管理,避免混放现象。
整改情况:
以上问题已进行了整改
一、强化护理质控管理,加强监管力度
1、深入科室督促护士长做好工作安排。重点查新入、转入、手术前后、危重症和生活不能自理、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等病人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强环节质量控制,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质控标准,保障护理环节质量。按照年初制定的计划,护理部充分调动各科护士长,共同参与到护理部质控中,将质控标准细化,责任明确化,按照分工开展质控检查工作。护理部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于科室,并在护士长列会中提出,分析查找原因,给出建议,要求其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追踪跟进。
3、严格核心制度的落实。护理部重点在查对制度、医嘱执行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质量缺陷登记报告制度的执行上下功夫。深入科室,严格考核,采取现场抽查及每月定期考查等形式,使护理人员真正理解了核心制度的内涵,从根本上认识到核心制度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按照核心制度开展工作。
4、强化护士长的管理意识。要求各科护士长必须有日工作安排、周工作计划、月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护士长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护士长开拓思维,勇于创新,将好的管理经验在护士长例会中提出,与大家共同分享。指导新上任的护士长工作,帮助她们在短时间内承担起科室护理管理工作。
5、加强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通过每月的质控检查、日常巡查及夜查房,对护理人员消毒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考核,重点加强了一次性无菌物品、无菌技术、卫生学洗手、消毒监测的管理和考核;加强了消毒供应室无菌物品的洗涤、消毒存放、下收下送工作管理,保证了消毒物品的质量;要求对手术病人的病房进行空气消毒,确保了医疗护理安全。
6、严格落实医疗服务收费标准,配合医保办、新农合,为患者提供便捷快速服务。经常下科室检查收费、记费情况,严格督查,要求科室避免少收、多收、漏收。
7、一年质控工作情况:1-11月共完成质控大检查x次,其中抽查护理病历x份、危重症病人护理x人次、基础护理x人次,检查急救药品、物品、器材管理x次、病室管理及护理安全管理x次、院感及特殊科室管理x次,对患者采取书面式满意度调查x次(共调查x人次)。
8、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完成情况:①、基础护理平均得x分,合格率100%。②、,危重症护理平均得分x分,合格率100%。③、急救器材药品管理平均得分x分,合格率60%。④、护理文件书写平均得分x分,合格率达100%。⑤、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达100%。⑥、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⑧、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血)器用后毁形率达100%。
二、落实“优质护理”的开展,提升病员满意度
1、夯实基础护理,简化就医流程(由护士为患者取药、送检查等),要求各病区必须将工作安排具体化,责任到人头,将优质护理工作落到实处。
2、为提高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护理部增加了对患者满意度调查的次数,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书面或口头等方式。针对患者提出的“热水供应时间较短”、“摇床少”、“加热饭菜不方便”、“卫生间区域地面湿滑,容易滑倒”、“缴费手续麻烦”等问题,及时与总务科、药械科、财务科等相关科室或分管院长联系,取得协助后,结合实际情况妥善处理了该类事件;将患者在就医期间提出的“对患者关爱及隐私保护不够”、“个别护士穿刺技术较差”、“希望得到更多的健康知识”等问题,反馈于护士长,提供护理部意见,要求并协助其处理。根据病员回馈的信息,反映出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
3、为更好的开展健康教育及护患沟通,护理部协助各护理组制作了健康教育处方及宣传画,供病人查阅;组织全体护士共同学习护士礼仪规范,指点说话方式及技巧,要求护士长对护士从业行为多观察,对不良现象多指正教导。
三、提升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1、定期督促检查医疗护理安全,重点加强了节前安全检查。制定了“护理安全检查情况表”、“节假日前护理安全检查评分标准”等护理安全检查标准,要求护理部各质控小组及各科护士长
必须做好护理安全防范工作,经常巡视、排查安全隐患,增强医务人员防范意识,杜绝事故隐患。由护理部带头,坚持护士长每日夜查房及节假日值班,以保证夜间及节假日的护理安全。
2、完善了“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和管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压疮申报表”、“压疮(难免)评估表”、“压疮观察护理记录单”、“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及计划表”、“导管脱落危险度评估表”、“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各科工作量统计表”等标准表格的制定及修订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强调护理不良事件的主动上报,1-11月接到护理不良事件x例、药物不良反应x例、输血不良反应x例和压疮x例(院外褥疮x例,难免褥疮x例)的上报,较往年上报数有了较大的增长。
3、针对上报的不良事件及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护理部在护士长例会上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讨论,为护理人员敲响警钟,以减少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四、落实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1、为适应新医改制度及医疗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及水平,及时接收先进的护理理念、操作技术,护理部有计划的安排各科护士长到XX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护理管理短期培训,并选派工作能力及责任心强的护理骨干参加院外业务培训或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2、护理部加强了对新入及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力度,在入职及定岗前对新入人员进行单独谈话,谈话重点为护士执业道德、护士礼仪、规范用语、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护理安全等内容;同时组织该类人员集体学习《护士条例》、相关法律法规、护理安全知识、观看护士礼仪培训视频等内容;对拟聘护士采取聘用前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合格者方聘用。
3、组织护理操作培训及操作、规章制度考试36次(考核x人次),组织业务学习x次,“三基”理论考试x次。要求全体护士积极参加医院举办的各类业务讲座及远程教育学习。
4、组织“5.12”国际护士节活动,评选出技能比赛一等奖x名、二等奖x名、优秀奖x名及优秀护士x名,予以相应奖励,鼓励获奖者再接再厉,要求五年资以下(含五年资)护士必须参加技能培训及考试,以提高技能水平。
5、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以培养护理能手、应急护理人员、管理型后备人员为重点。
6、加强专科护理的开展,一年压疮小组参加会诊x例,治愈压疮患者x名(其余y名患者未接受全面治疗无法统计),治疗不愈合伤口x例,该患者伤口已全面愈合。静脉治疗小组参加picc穿刺x例,picc维护x人次。
五、存在问题:
1、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及理论知识较差。
2、核心制度贯彻不彻底,个别护理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护理文件书写欠规范,内容单一不全面,专科护理记录缺乏护理内涵;护理记录中缺项、漏项较多,病情观察缺乏连续性。对疾病的观察要点不能全面掌握,导致护理文书书写质量不高。
4、少数护理人员无菌观念不强,院感防范意识较差。
5、护理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有待加强。
6、宣教工作开展不尽如人意。
7、急救药品、物品、器材管理差强人意。
六、下一年工作打算
1、继续以开展优质化服务为重点,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培养优质护理观念,强调护士仪表礼仪,掌握的沟通协调技巧,积极开展健康、安全知识宣教。
2、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力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及理论水平。重点加强新入及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及考核,加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应急小组护理人员的培训。设立优秀带教人员评定,激励带教人员更好的开展带教工作。
3、继续加强质控管理力度,对全院护理工作做到妥善计划、认真部署、及时督查。加大日常巡视力度,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加强安全知识培训,调动科室人员护理安全防范思维及意识,做好主动防范工作。培养科室人员工作责任心及主动性,防止差错事故发生,鼓励护理不良事件的主动上报。
4、加大急救药品、物品、器材的管理,加强检查力度。
5、加强院感监管力度。
6、不断完善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标准,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基地;教学模式
预防医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1],在完成课程学习后,需要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受实践培训,随着基层疾控中心软件与硬件设施的更新以及技术力量的不断增强,更多的医学院校选择其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杭州市余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从2005年开始承担实践带教工作,现已是省内外4所高校的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学生包括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管理、检验等专业。为适应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中心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将学生培养作为科教重点工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构建了适合基层疾控中心的预防医学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
1实习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1.1基地概况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健康需求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的任务和工作内涵也在不断地延伸扩展,从单纯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扩展到人群健康促进[2],卫生经费投入也在逐年加大。余杭区疾控中心目前有行政业务用房1.2万m2,检验用房3500m2;固定资产2800多万元,2014年区财政项目经费投入达500万元。在编79人,其中硕士16名,高级职称20名;设有公共卫生应急科、传染病防制科、公共卫生监测科、慢性病防制科、地方病防制科、健康教育促进科、检验科等业务科室;其中检验科是浙江省第一批县级医学龙头学科,有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质联用仪、荧光定量PCR分析仪等1200多万元设备,实验室国家认可/省级计量认证项目达549项。中心为适应教学需要,专门建有教室、图书室、宿舍,配备实践技能模拟训练用的示教室。1.2教学管理机构建设为了适应毕业生实践教学的要求,规范有效的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疾控中心专门成立了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由中心主任担任教学管理领导组组长,在综合业务科设立教学办公室,负责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实习计划和学生管理,检查评估教学工作落实情况。教学办公室下设预防医学、检测检验和卫生管理3个独立的教研室,配备教研室主任、副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成员和带教老师,共42人,具体负责各项教学工作。选派工作作风良好,具有五年以上现场工作经验,6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带教老师,特别注重选拔具有创新思维强、知识更新快的中青年人才承担教学工作,并根据带教工作情况及时进行调整。1.3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基地建立了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办公室工作制度、教研室工作制度,教学例会制度,讲课制度、实习生管理制度和各级人员工作职责等。各教研室也建立了教学工作台帐。每学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教研室会议、实习生会议、师生座谈会等专题会议,加强与各高等院校联系,交流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切实落实各项教学任务,分析存在问题,讨论并采取持续改进措施,使教学管理不断规范。
2预防医学实习生的带教模式
带教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并将获得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了能完成教学目标,经过不断改革与探索,形成了导师负责、实训带动、情景模拟、过程评估的带教模式。2.1导师负责导师负责就是为每一位实习学生指派1名固定的指导老师负责,根据学校实纲的要求安排实习任务,但进入不同科室轮转实习时另有专科指导老师。学生如遇到在专科实习时无合适的病例、疫情、操作、现场情况,则由指定的指导老师负责设计模拟现场来完成相应的实习计划要求。这种带教模式,一方面增强了老师对学生的责任感,使带教老师能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学生,帮助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思想问题、生活问题等,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了良好师承关系,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做人的真谛、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坚定的专业取向,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满足了带教老师所追求的共同培养医学人才培养的愿望[3]。2.2实训带动在带教过程中强化三基教育,倡导实训带动的带教方式。我国现行的预防医学本科生多在第九、十学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由于以往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或接触社会较少,往往表现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不足,与各地文献报道的情况基本一致[4-7]。其原因,一方面,现行的基层疾控工作运转主要是按国家或省市制定的规范或指南开展的,而这些规范或指南往往是大学理论学习阶段没有碰见过的。另一方面,现场事件不是预先设置的,由于缺乏现场经验,许多学生到现场后无所适从,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的理论融化到实践工作中去。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制定教学实习计划和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2.2.1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作为学生现场实习的主要教材学生转入科室时,由带教老师组织学习,让学生对现场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有了初步印象,如疾病监测与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和处置,人群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慢性病社区管理等各种工作规范。通过重点讲解各类规范制定的理论依据,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理论,方法在规范中具体应用,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培育现场工作经验。2.2.2以社会实践为重点,培育现场工作动手能力余杭区疾控中心负责了全区20个镇(街道),近200万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现场。医学实践是将学习转为动手实践的重要过程[8]。实习期间,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深入社会最基层,到社区、厂矿、学校、医院等现场参与社会实践,包括:①疾病和健康项目专项调查,如心血管疾病人群危险度调查、免疫规划接种率和成功率调查、人群膳食调查,人群健康素养调查、慢性病人群生命质量调查等,通过项目调查,培育学生包括语言、沟通、交往等社会活动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实现从学校到社会角色转换;②突发性事件处置,如聚集性传染病疫情、食源性疾病和突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事件分析、判定、现场处置、风险沟通等,努力提高学生现场应变能力;③技能操作,包括现场监测样品的采样,简单监测设备的使用,常用消毒液的配置和使用等,提高学生现场动手能力。2.2.3提供丰富的现场资料,培育科研写作能力随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内容不断延伸,积累了大量现场资料和数据,对现场资料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反馈、报告,成为疾控工作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训练学生如何利用现场资料,基于循证医学的原理,写出科学报告成为实践教学重点之一。我们通过举办现场调查报告和医学科研论文撰写方法的培训班,规定学生在参加现场工作后必须自主撰写完成6份报告作为实习作业,开放中心档案室,供学生查阅历年资料目录,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总结报告的撰写,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知识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学会在现场碰到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等方式,提出自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2.3情景模拟2.3.1结合实际工作,安排情景模拟实践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最重要的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课程和训练项目。根据具体情况,模拟训练可以在示教室进行,也可以到各社区完成。训练项目包括个人防护技能、疫点消毒处置技能、现场检测仪器使用、血防查螺技术、灾后防病技能、标本采集技术、预防接种技术、健康教育演讲等各种技能训练操作机会。通过这样的讲课,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角色,体会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应用的重要性。2.3.2结合疾控管理职能,安排情景培训专题讲座对辖区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疾控工作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是疾控工作的职能之一,该工作除了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外,还需要了解地域文化,并具有一定的管理沟通能力和公文写作技能,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需要,我们设置了相应的理论课程,针对各专业科室工作内容安排学生的大小讲课。内容涉及网络直报方法、疫情监测报告方法和分析报告撰写、应急物资如何储备与管理、如何进行病人随访管理、流行病学调查处置与流调报告撰写、免疫规划管理与报表制作、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与调查处置、结核病社区规范化管理、卫生监测与相关事件调查处置、实验室认证认可体系和质量管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与方法、科普演讲稿撰写、如何进行辖区业务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等一系列内容。此外,还包括如辖区风土人情和卫生工作情况介绍、疾控工作职责与任务、各业务科室实际工作情况介绍、办公软件使用、公文写作、培训方案制定与组织实施、健康教育资料的制作与、工作计划总结和台帐整理、如何进行辖区业务指导等,使学生能逐步适应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状态,掌握疾控管理工作的基本功。2.4过程评估评估是促进工作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设计了专科评估、综合评估和双向评估,有效促进了实习工作的开展。2.4.1专科评估轮转科室对每位实习学生均进行出科考核评估,包括考勤与纪律、实习态度、工作作风、工作能力、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考试等。规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需完成和上交专科作业,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疫情监测分析报告或慢性病监测分析报告、业务培训方案、应急健康教育方案,科普演讲PPT、实习体会等各1份,以此作为出科成绩考核的依据。2.4.2综合评估实习结束时,每位学生将参与的现场调查工作,用PPT进行总结和汇报。要求学生从事件发生时的接报、个人防护、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样、资料分析、干预措施制定、现场调查报告的撰写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汇报。教研室老师在现场进行评分,并对存在问题进行点评。并以此作为对学生实习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估的依据,具体内容包括①工作作风:计30分,包括考勤与纪律、实习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等;②理论知识水平:计30分,主要考核三基知识和各种技术规范;③现场工作能力:计40分,作为学生最主要的考核方法和内容,包括现场工作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面试成绩。评价过程也是学生训练和提高的过程。2.4.3双向评估每年评选优秀实习生和优秀带教老师,实行学生和老师双向评选制度,对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学生对也带教老师进行不记名的满意度测评,内容包括工作作风、理论水平,现场带教能力等。教学办公室对每届学生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把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进行双向反馈,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工作质量。
3教学效果与思考
此教学模式通过5年的实践,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近3年进行无记名测评,学生对基地实践教学的综合满意度平均为92.9%,有较多的预防医学本科学生希望来本基地实习。学校对此教学模式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召开的实践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经验的介绍交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现实问题:如学生管理问题,由于实习后半学期,部份学生因找工作等原因,忙于应付各类招骋考试,专业实习心思不定,投入不足;几个月的实习时间,还不能完全让学生适应社会,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还较弱,现场独立应对、处置能力相对不足;此外,现场工作的复杂性,有别于学校案例教学,许多事件结局并非能找到充分病因,如病原学依据,往往使学生对现场工作的科学性产生疑惑。以上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薛红丽,李志强,许飞华,等.创新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65-66.
[2]詹思延.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
[3]牛晓泉,王翠玲,王晓玲,等.临床医学实践教育导师制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5):133-134.
[4]杨红茹,左群,马立新.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4):89-92.
[5]孙要武,祁艳波,董艳梅,等.创建实践平台,培养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6):2017-2018.
[6]林立,刘永春,高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6(3):10-11.
[7]蔡志奇.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习及技能评价现状[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39-41.
一、基层央行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是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监控、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和措施。以往基层央行经济案件的发生就是内控管理不利,导致风险加剧而引发的后果。只有加强内控建设、降低金融风险,才能有效控制案件的发生。目前基层央行内控制度执行及管理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的思想非常活跃,其价值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容易发生动摇,因此,加强职工思想内控教育十分重要。但是,目前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一些基层行领导重业务、轻教育的现象较为突出。一是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使职工思想内控和防范工作成为薄弱环节,职工教育达不到强根固本的效果。二是法制教育缺乏实效性。教育手段与实际脱节,触及不到职工的灵魂,使职工法制观念淡化,一些思想意志薄弱、道德基础差的人员在金钱和物欲的诱惑下,产生犯罪动机,加大案件发生的可能。三是教育形式简单。多数单位还停留在传统灌输教育的方法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2、监督不利,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从基层单位金融案件的发生过程看,在内控制度管理执行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漏洞。一是规章制度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各项制度应有尽有,本上、墙上随处可见,但是,执行起来却很难,使一些制度落实不到位。二是监督管理不利。没有设立敢于负责、监管有力的监管队伍,使有些监管环节断层。三是执行业务操作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自人总行对金融机构内控的指导意见和原则后,基层央行内控制度日趋完善和严密,但是,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会计业务处理上,重要业务处理的关键环节缺乏必要的监控和牵制。整个业务流程操作过程中不够严密,存在一手清现象;相互监督、交叉复核的规定得不到真正落实。印、押、证分管没有制约;给司机作案的人带来机会。
3、处罚软弱,没有显现法律的巍然。合理的处罚手段是规范基层业务经营行为和员工工作行为的基本前提,是保证国家金融政策和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保证。可目前处罚不力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是处罚力度不够。在处罚过程中,一些领导讲面子、不讲政策,讲感情、不讲原则,使政策和法规大打折扣。由于处罚不力,使职工业务差错屡查不禁、同一问题重复违规的现象严重,给案件风险埋下了隐患。二是重经济、轻行政处罚的现象较多。一些责任心不强的干部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出多大的事也丢不了官,至此思想麻痹,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导致案件发生的必然。
二、基层央行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应采取的对策
基层央行控制案件发生,必须强化内控制度建设,防范经营风险和责任事故发生。
1、加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管理的效果,管理最终要通过人来实现。一是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职工思想教育。使业务工作和职工教育同步运行,彻底消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坚持常抓不懈,建设思想意志坚强的职工队伍,从思想这个源头上控制住内部案件发生的可能。二是切实加强职工的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有针对性地选择在押服刑人员对员工进行现身说法教育,触动职工心灵。三是改变传统的灌输方法,实行主人翁教育。采取问卷调查、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发挥员工的集体智慧,使职工身感主人的自豪。设立行长接待日,开展谈心活动,推动思想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达到强根固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