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

家庭教育的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的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的趋势

第1篇: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现状 家庭教育 对策

前言

在农村地区,儿童的“留守”应该说是一个有着较长历史的社会现象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贵州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本身呈现出的问题就较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贵州省人口数量大,农业人口占了很大比例,而且人均生产水平和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呈现出的问题更为严重。首先地理位置上的劣势,民族地区多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其次是社会经济发展上的滞后,家庭收入普遍低于国家人均水平,人均收入低下;再次,观念上的差距和家庭成员本身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村教育基础的薄弱。大多数民族家庭较为贫穷,住居极其简陋,经济条件极差。家庭是个人成长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每个人入社会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个人成长教育过程中父母角色的缺席,让这些儿童在生活上、思想上、教育上都得不到有效管理,使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

目前的阶段,能将子女带到身边教育读书的农民工还比较少,更多的孩子与家长分离,从而形成留守儿童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也将越来越庞大。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受制于此。“虽无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进城务工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 ,农民工由于自身经济文化各方面原因等综合影响,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都成为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学业成绩方面

就目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主要是有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态度差、学习习惯不好。二是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不好,在学习方面缺乏指导和关怀。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2.个性、行为习惯方面

留守儿童个性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攻击型的性格特征,动则吵闹打架, 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类是畏缩型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情绪冷漠, 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个,甚至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如抢劫、偷盗、勒索等)。“父母文化程度愈低,愈无法控制青少年的心理,青少年犯罪率就愈高;反之,父母文化程度愈高,就愈能培养孩子健全的心理和理智的行为,从而减少青少年的越轨行为”。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健全的家庭生活教育,形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没有规律、饭前不洗手、饭后不漱口、作息时间没有规律、生活用品摆放杂乱、不勤剪指甲洗头发、不勤洗澡等等。对父母的依赖是孩子的本能,这种基本需要在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容易陷入悲观、自卑等消极情绪。

3.心理健康方面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很复杂,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儿童与同伴交流较少,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更松散,反映出更孤僻和自私的性格。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使其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

4.生活情感方面

留守儿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父母待在一起。强烈的亲情饥渴感,情感缺乏等问题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留守儿童长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缺少必要的家庭氛围,情感世界出现空白。

二、教育缺失的家庭小环境因素分析

(一)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

对于有子女的农民工家庭来说,在城市的生活不仅仅要承受生存、就业的压力,也面临着子女接受正常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压力,他们的生存状态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子女的受教育状况。然而,由于配套体制的缺失和市场的分割, 住房、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等因素仍然阻碍人口流动。农民工进入城市是来谋生的,他们肩负着解决全家生计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乎生存的问题,压力非常大。这一目的决定了他们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怎样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以让家里的物质生活可以更好一点。他们缺乏能力解决孩子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隔阂,必然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监护人的类型、素质及其影响

在所考察的地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属于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等上一辈人来对儿童进行监护。“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同辈或自我监护等不同的形式”。家庭教育主体的素质普遍偏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只注重孩子的吃穿和安全问题,对心理、情感和品德的关注很少,更谈不上有意识的家庭教育。从分析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人数占相当大的比例,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相当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母亲作为监护人(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得到最好的照顾,亲戚监护次之,祖辈监护(隔代监护)较差,而同辈或自我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生活状况最差。但是,隔代监护下的儿童所反映出来的教育问题最严重。由于祖辈的年老、较低的文化程度和过度溺爱,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性格和心理上均有可能出现偏差”。

(三)外出务工父母教育观念的错位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大多家长因家庭生计问题才外出就业,外出务工伴随着观念的改变,留守儿童的父母有时因为自己在外打工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会在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上发生改变,不再以诚实、勤劳来要求和教育孩子,而是要他们适应社会世俗,甚至以“老实会吃亏”为警戒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方面认为“不上学,还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得找点事做 ,还能挣钱”。还有的人认为上学到何种程度视子女自身素质而定的态度认为能读就尽力送,不能读就强求读书,完成国家所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尽到一个做父母的责任也就行了。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大环境因素剖析

(一) 从整体发展来看,社会经济发展及城镇化加快产生的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居住的不稳定,子女受教育等问题使外出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区域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尤其是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无法支付起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这些群体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以及扩大化。

(二)从家庭的生存条件上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离开家乡,外出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在得到改善的同时,也给下一代人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当然,面临的自身个人与家庭生活压力的是首先要解决的,其次才是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

(三)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生计奔波,辛勤工作,少有时间与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方面的关注就更少了。监护人本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较差,由于操持家务,对孩子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学校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生长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变化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支持和知识解答,形成了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的落差。

(四)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解决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也是全社会应关注的问题。“在发展现代社会时不能仅强调经济发展的指标,如果没有各项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经济发展是没有依托和基础的”。加强统筹规划,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和政策牵引方面的优势,为外出务工人员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农村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农民在家乡的就业机会。同时,城市有关部门亦应制定合理的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待遇,把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当地公民教育之列,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一些条件限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发展的权利。引导农民在勤劳致富的同时,处理好外出务工与留守孩子教育的关系,同时还应对农村家庭教育加强指导。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注重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开设一些有针对性教育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主要包括安全、道德、心理等几个方面,使农村“留守儿童”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解决自己身上的问题,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孩子平稳的度过‘留守’的时期。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量弥补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

总的说来,贵州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是不争的事实,是存在于民族地区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有利于农村社会,以及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艳波,吴新林. 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J].青年探索,2003 (4).

[2]司马云杰. 文化社会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63.

[3]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2005(1).

[4]杨琴.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5.

第2篇: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

一、 利用幼儿园教育资源有效实施德育教育

1.注重德育教育的环境化。

新纲要倡导幼儿园要为德育教育活动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环境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需求与愿望;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们真正能意识到自己是世界上不可缺少的、有能力、有价值的,树立起自信。教师应该是幼儿权益的有效维护者;教师应努力促进幼儿协调的发展,包括各器官、各系统机能的协调发展、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幼儿个体需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2.注重德育教育的活动化。

幼儿园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应该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要遵循教育的活动性与活动的多样性原则。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幼儿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与现象,才能与人交往,才能实际操作物体,才能逐步地积累认知经验,获得良好的发展。幼儿园应设计系列活动,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品行。比如,可结合节日活动有效实施德育教育:五一国际劳动节渗透劳动教育;八一建军节渗透国防教育;九九重阳节渗透尊敬老人的系列教育;国庆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等。

二、 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有效实施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门永远值得探讨的课题。家庭千差万别,不同的家长,言传身教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孩子幼小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不同的家庭教育画出的图案各不相同。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认为幼儿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幼儿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将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大脑中,并在日后潜移默化地进行效仿。家长的每个举动、每个眼神、每句话都会给幼儿产生影响。做人是幼儿的立身之本,“欲使幼儿成才,先教幼儿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所在。怎样教幼儿做人?首先要有好的家风。要依赖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对幼儿加以引导,实实在在对幼儿加以示范。借助于家长的人格魅力影响幼儿。还应创新家庭教育形式,比如亲子共读,家长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当前发展水平的,迎合兴趣的读物。另外,亲子小制作能彰显幼儿与家长的聪明才智,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成功感,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德育,通过家长的品德、人格修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成长,为幼儿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德行为习惯。家长应将幼儿看成一棵正在成长中的小树苗,应该精心地为小树苗松土、浇水、施肥、杀虫。这样的小树苗,一定会成为林中的一株秀木。

三、 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有效实施德育教育

为了发挥德育教育的整体效益,必须注重在家园互动、社区结合中多渠道、立体化地开展教育活动,最终达到教育一个幼儿、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社区、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3篇: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确定和假设

(一)提出与确定

xx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还要求全国青少年“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中国有着50XX年灿烂的文化传统,素以文明和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脊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社会伦理道德滑坡的情况比较严重,优秀的传统也被忽视,青少年更是深受其害,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多,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较差,德育效果欠佳等等,使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很大影响。

由此可见,利用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这一特有资源对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乃至社会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丰富中小学德育内容,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教育青少年学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学会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的需要。

与其它德育工作一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全社会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最佳效果。经过了解和考察,结合我自治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经请示自治区教委领导同意,我们决定参与栾传大研究员组织的全国“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系统实验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由广西教育学会牵头,成立“广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组”,在我区部分中小学中进行实验研究。

(二)假设

从时代要求出发,将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相融合,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探究“三结合”传美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模式,继承中华美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品质;为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现代中国人打好道德素质基础,提高中小学德育整体水平,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二、实验对象与组织

(一)实验对象

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家长和社区教育所辖单位的公民进行传美内容的教育。

(二)实验研究组织

本实验研究课题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宏观调控、各负其责的组织管理办法。自治区成立“广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课题组成立领导小组(由自治区教育学会1名副会长任组长、教育厅基教处和学会秘书处各1名负责人任副组长)并设有办公室,在全国总课题组的指导下,负责制订本自治区的实验研究方案及工作规程、管理条例,提出实验研究的总体思路、模式,培训实验教师和指导人员,指导实验单位和实验校点的实验研究,控制实验进程,总结、交流实验研究经验,表彰先进等。

自治区课题组之下,成立了5个实验研究单位,其中有4个地级市,即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和北海市实验研究单位;l个少数民族乡镇,即龙胜瑶族自治县平等乡实验研究单位。5个实验研究单位也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市教委领导任组长,教科所和学会的同志任成员。由各实验研究单位确定实验校点,具体负责校点的实验研究管理和指导工作,交流本市实验研究经验。

各实验研究学校也成立了领导小组,校领导任组长、政教主任具体负责,确定本校研究的子课题和实验的重点德目内容,组织教师具体实施。

三、实验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实验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为内容。具体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警语名言500句》为主要实验教材,辅之以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部分材料。

我自治区各实验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具体选择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略)。

具体实验研究的方法、途径与步骤:

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调查法 根据传美教育的内容,设制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家长和社区等多种形式按德目内容调查了解当时学生、家长的各种思想认识和表现,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传美教育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 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传美知识的传授和多种形式、多渠道的传美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家长)道德认知,探索“三结合”传美教育的模式和运行机制。

3.比较法 主要是作纵横向比较。通过实验校实验前后和实验班与对比班在道德品质素质等方面状况的比较,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验的效果。

4.行为训练法 即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形成传统美德行为的方法。通过教学形式、实践活动形式等多种形式进行反复、长期训练。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手拉手”活动等等。

5.考核评价法 制订《传统美德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及学生素质个性发展评价表》等评价标准,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集体评价、家庭评价和社区评价,使学生清楚自己在各个层次的表现及努力的方向,达到传美教育之目的。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广西实际情况出发,在具体操作上,各实验单位普遍按照“一种模式”、“十一个结合”的做法来实施。

一种模式:即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三结合”区域传美教育模式。此模式主要是以学校为切入口,首先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传美教育,通过学校的传美教育,向家庭和社会辐射,带动和指导家庭、社区的传美教育,逐步形成“三结合”的传美教育网络,创建良好的学校、家庭、社区传美教育环境,提高学校传美教育的实效性,并达到深化传美教育的意义之目的,即:以传美教育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学生和家长、社区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使学校的传美教育得以升华。

十一个结合:

1.学校传美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的基础。我们以学校为主导,把传美教育辐射到家庭,在抓好学校传美教育的同时,对家长进行传美教育,让家长做好孩子的表率。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发挥家庭美德教育功能,成立“传美教育家长委员会”,与学校一道共同抓好学生的传美教育。主要措施有:

(1)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采用专题讲座,播放学校传美教育录像片等方法向家长进行传美教育,提高家长的传美素质,在此基础上,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传美教育工作。

(2)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活动。请家长到学校听传美课,参加传美活动,参观传美展览等等,家长与学生共同接受教育,并增强家长参与学校传美教育的自觉性。

(3)编辑传美教育资料。例如《美德》校刊、《传美教育家长报》等,发给家长学习,并要求反馈学习心得,学校将写得好的登出来,学生、家长互相促进。

(4)坚持家校联系制度。建立传美教育家校联系卡,例如,“孝敬卡”、“在家表现活动表”等,及时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有的实验学校还布置传美教育作业,例如平时主动协助家长料理家务外,假期连续当一周家长,写出当家体会,由家长评价等等。

(5)建立评选表彰优秀家长制度。评选“合格家长”和“优秀家长”,召开“教子有方经验交流会”、“传美教育优秀家长表彰会”等,让优秀家长传授经验,为家长戴红花。发奖状。

通过以上做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2.学校传美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检验学校传美教育的成果,又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把学校的传美教育向社区辐射,以社区为依托,动员各方面力量与学校密切配合,加大传美教育力度,创设大的良好的育人氛围。在这方面我们也是采取由小区域逐步向大区域发展的办法。

首先是建立小区域的传美教育网络。即把与学校有密切关系和学校周边的单位动员起来,例如:与同学校挂钩的驻军、武警、派出所、机关单位和学校所在地的小区、街道、厂矿企业等共同成立“传美教育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各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其职责为:协助学校搞好对学生的传美教育;对辖区内各单位的公民进行传美教育。在该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下,各小区形成了强有力的教育合力,构建了全方位的传美教育环境。强化了学校的教育环境,建立了良好的家庭环境,优化了社会教育环境。

在区域传美教育网络的建立中,我们还十分注意发挥区域在传美教育实验基地方面的作用,例如区域内部队、纪念场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3.传美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一是开设每两周1节的“传美课”。遵循现代教学原则,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道德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传美知识教育。例如不少实验学校依照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框架,采用五环式教学结构来上传美课。即:导入新课——主题教育(学习传美故事,明确道理)——深化理解(充实事例,论证观点)——一评价扩展(辩析是非,指导言行)——巩固延伸(课内巩固,课外延伸)。

二是进行学科渗透。利用中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美教育内容,与传美教育的德目挂钩,把传美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渗透的形式有直接渗透、间接渗透和相机渗透等。

4.传美教育与“三会”相结合

实验学校把传美教育18个德目内容列为校会、团(队)会和班会的重要内容,每阶段突出一个德目内容,每次活动突出一个中心,既丰富了“三会”的内容,又使传美教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例如:举行“爸爸妈妈我爱您”、“做礼仪好少年”中队会等。

5.传美教育与节日活动相结合

实验校根据节日的特点,结合传美教育内容,设计主题活动,使年年都过的节日内容变得丰富多采,且得到深化。例如在“三八”节、母亲节、“五一”劳动节中开展“当家一日,自理一日”,“我给妈妈唱支歌”、“我是爸妈小帮手”、“夸夸我的好妈妈、好爸爸”等主题活动,在“五四”青年节开展“立志勤学、求索攻坚、报效祖国”的主题活动等等。

6.传美教育与常规管理相结合

在传授传美知识,明白道理的同时,对照德目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文明礼仪训练、良好学习习惯训练等,学传美,见行动,做到人人懂传美,学传美,个个扬美德,有美德。以美德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例如用“整洁健身”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用“求索攻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等等。

7.传美教育与国内外重大时事教育相结合

传美教育必须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中,而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教育时机,抓住这些时机,把传美教育与时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量。例如:1998年抗洪期间,实验学校把传美教育与抗洪精神有机结合,提出“弘扬传统美德,光大抗洪精神”的口号,召开“慰问抗洪英雄”主题班会,举办“弘扬传统美德,光大抗洪精神”演讲比赛,开展“情系灾区,奉献爱心”等系列活动,师生都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产生的精神力量。

8.传美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实验学校针对目前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状况,选择相关的德目内容,采取上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相谈室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的耐挫能力,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9.传美教育与校园建设相结合

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育人功能。实验学校在十分注意美化、绿化、香化校园环境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创设传美教育的环境。例如,在校园和教室里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名言警句、名人画象;开辟传美教育宣传栏;校广播站定时播讲传美故事和名人名诗名句;建立校园传美教育阵地(广西师大附中的名人名言、诗词、题字碑林、桂林市育才小学的王半塘种植园等);开展班级、校际间的传美教育黑板报比赛,学生间的传美手抄报竞赛和传美知识抢答、竞赛;举行传美内容的文艺演出等等。以丰富形象的教育内容,优美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10.传美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培养学生传统美德必须坚持知行一致,通过实践检验教育效果,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传统美德的形成;把认知付诸于行动,内化为品质。实验校建立了传美教育基地,例如少年军校、农村联系点,扶贫学校等,结合有关德目内容,组织学生到基地军训、与农民“三同”、与扶贫校开展“手拉手”等活动,亲身体验军营、农村的生活,学习解放军、农民的爱国爱民、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等美德。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社会考察等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高新技术开发区,了解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了解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与成就,机遇与挑战及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助人、环保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见义勇为、整洁健身等优良品质。

11.传美教育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教师的形象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学校的传美教育中,教师的品德修养水平对传美教育的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实验学校很注意在向学生进行传美教育之前和整个教育过程中抓好对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的传美教育,把它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

四、实验研究的结果

经过4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在科研目标、教育目标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在科研目标方面,在抓好学校小范围传美教育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传美教育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理论。

1.探索、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传统美德教育模式,以及构建了“5种研究方法”,“11个结合”的教育途径的传美教育运行机制,较好地处理了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其它德育之间的关系,学校传美教育与家庭、社区传美教育的关系。探索、建立了一套简便易行的传统美德教育评价测量方法。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提供了理论与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自治区课题组编辑出版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专辑》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2本书;市传美教育课题组编印了《探索的足迹》、《传美教育论文集》、《传美教育教案集》和《传美教育在闪光》等书12本;实验校课题组也编辑了《执着的实践,有益的探索》等专集50多本。

2.几年的实验研究工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实验人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为我自治区培养了一大批德育研究骨干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全自治区实验人员共撰写论文500多篇,录制教学录像片60多部,且质量较高,获好名次的多,其中有60篇在公刊物上发表,38篇获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和全国总课题组优秀论文一等奖,120篇获2等奖,112篇获三等奖,12部录像片获优秀录像片一等奖,12部获二等奖,4部获三等奖;有18篇论文获自治区课题组优秀论文一等奖,47篇获二等奖,78篇获三等奖,11部录像片获优秀录像片一等奖,16部获二等奖,19部获三等奖。27个单位被总课题评为先进单位,52人被评为总课题组优秀工作者,56单位(含学校)被评为自治区课题组先进单位,120人评为自治区课题组优秀工作者。

(二)在教育目标方面,师生、家长的道德素质和学校的德育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1.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强,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整个精神风貌的改变,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爱国、爱民、勤学、文明、懂礼、守纪、孝敬、团结、助人、诚实、勤劳、节俭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各实验校的汇报材料显示,从总体上说,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多了,对政治漠然的少了;勤奋学习的多了,厌学辍学的少了;文明礼貌的多了,打仗无礼的少了;尊师守纪的多了,违犯纪律的少了;热爱劳动的多了,怕苦怕累的少了;关心集体的多了,损坏公物的少了;孝敬父母的多了,娇惯任性的少了;互相帮助的多了,自私自利的少了;诚实守信的多了,弄虚作假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挥霍浪费的少了……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例1:柳州市柳钢一中一年级8个班的484名学生刚入学时多数学生组织纪律、待人接物、尊敬师长、对学习和劳动的态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实验仅一年后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2:北海市就传统美德教育的16个德目内容对部分小学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情况进行了测评,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例3:柳州市文惠路小学实验前不少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坏毛病,例如:在家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穿名牌、吃好东西;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开展传美教育,学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节约下来的零花钱支援灾区和手拉手学校的农村学生;在家主动做家务,生活逐浙学会了自理;尊敬老师和父母,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学会了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学生的进步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参加实验的许多班级被评为校、市文明班级、优秀少先队中队。学生犯罪率、吸毒率为零。例如:柳州市实验校150多个班,有35个班评为市级先进集体,68个班评为校先进班级。又如:桂林市中山中学一年级1个实验班,实验前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习惯,班风、学风较差,实验仅1年多后,同学们学会了关心、学会了交往,人际关系有了明显改善,班集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一个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逐步形成,全班同学操行合格率达到100%;辍学率、流失率、违法犯罪率均为零,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和优秀中队,1人评为市“三好”学生,15人评为校“三好”学生,1人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10人评为校学雷锋积极分子。

2.传美教育为学校提供了更具体、生动,形象的德育教育内容,推进了学校德育内容特色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建设,使学校的德育整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促进了校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参加实验的学校校貌有了很大改变,不少被评为市、自治区和全国先进学校。例如:桂林中学1999年评为自治区“优秀文明学校”和“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南宁市参加实验的学校大部分都是光荣榜上有名:市一职高成为自治区示范职高;南湖小学评为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二十六中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十三中评为“讲文明树新风”先进单位;天桃实验学校和民乐小学评为市一级示范学校;市九中评为社区服务先进单位和“树广西新形象,创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四中团委评为南宁市“顶瓜瓜”团委等等。市九中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充实、巩固了学雷锋小组i80个,学习互助组235个,并组织了“青年志愿者”为五保户服务。仅半年时间全校学生做好事1067件。十三中成立社区基金会,资助2万多元给家长下岗的特困生继续就读。以上先进事迹均得到媒体的大力宣传。又如:北海市五中原来是一所比较薄弱的学校,生源也较差。该校参加实验后,把传美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来抓,整个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道德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实验以来,每学年违纪、治安事故率由原来的8.7%递减1.2%,学校教学秩序井然,师生关系和谐,学生遵纪守法,立志勤,热心助人。仅1999——200o学年后涌现出优秀学生干部170多人,三好学生328人,文艺、体育、宣传、环保积极分子300多人,“弘扬美德”学雷锋积极分子100多名,获各种学科竞赛奖131人次。不少学校不仅抓好校内的传美教育,还把教育的成果推向了社会,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例如:桂林五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当好小交警、到铁路。公路两旁和漓江边捡拾白色拉圾、擦洗护拦,扶贫献爱心,到福利院做好事、到劳教所帮助教育劳教人员等等,仅1998年、1999年全校师生共捐款近2万元,捐书籍4498本,衣物6112件,文具用品3035件。

3.实验班的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也受到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的教育和熏陶,特别是青年教师,提高了师德水平,人人抓德育,个个抓传美,教师中涌现出一大批自觉弘扬传统美德、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教书育人的典型。例如:南宁市有205名教师参加实验,其中有2人评为市先进工作者、2人评为市师德标兵、3人评为市学科带头人;29人评为市骨干教师。又如:桂林市崇善小学在传美实验研究中向教师进行“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育,大力表彰本校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在全校教师中产生很好的影响,该校教师几年来敢于向全市人民承诺:全心全意投身教育,坚决不搞有偿课业辅导。

4.家长通过传美教育活动也大大提高了自身的道德素质,在家能给孩子起表率作用,对学校的教育活动和孩子的成长给予满腔热情的关注和支持。不少家长与孩于达到了沟通,家庭气氛和谐了,感情融洽了。据平等乡平等中心校对六年级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在传美教育中也受到很大教育。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在分析了4年的传美教育的实验研究过程和诸多实验现象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选择与确立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提出的实验研究宗旨、目标、内容、原则等既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科学性,又具有可行性。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对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弘扬与发展、乃至对整个人类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实验研究证明,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础内容是正确、有效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坚持用批判继承的原则,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保持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特色的指导方针是正确的。

3.进行“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丰富了学校德育内容,使师生和家长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也促进了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教育的发展,使学校、家庭、社区的道德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精神文明建设程度有很大进步,值得推广。

4.实验研究过程中探讨、总结出的搞好学校传美教育和抓好“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传美教育”模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操作性,“五种研究方法”,“十一个结合的教育途径”等为今后大面积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出了新鲜的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讨论

1.“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参与,否则将难以形成大区域的传美教育网络,收到预期的最佳教育效果。因此,得到政府的支持,是进行区域传美教育的基本保证。希望各级政府把区域传美教育纳入各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领导,分步实施。

2.实验研究过程中,有的单位对学校和家庭的传美教育研究得比较多,但对如何与社区的结合研究得不够,理论探讨有待加深。

第4篇: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联动;合作;竞争;赏识;活动;引领

一、建立联动教育机制

联动教育机制是将学校、社会、家庭细化成有效的教育单元,建立联动教育路线图,使之对学生的教育在不同的角度、环境下形成一股合力,在学校教育的统领下达到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

目的。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品格、

情感、思想,对学习、生活、劳动等各项习惯的养成也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广泛,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给未成年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学校教育有高度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它是教育方针、教育理论、知识传授的直接实施者。

在经济、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家庭、社会已经成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形成联动教育的合力,才能有更好的育人效果。

1.细化联动教育单元建立团队

学生个体:受教育对象,学习成长的主观个体,联动教育的核心。

家庭团队:家庭团队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是学生在学校班级学习、生活、合作竞争的基本单位,小组每名成员都具有各自的角色、责任与任务,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

班级团队: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师生荣辱与共的集体。

其他年级集体、学校团队、社区团队、家长联合体、地区关工委等均成为对学生教育的单元,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态势下对学生施予健康的影响和教育。

2.建立联动教育管理路线图

联动教育管理路线图即是对各教育单元的整合所形成的管理网络,使各教育因素在学校的统一协调下形成纽带,学校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指导和协调家长、社区教育工作,以教育的合力有目的地促进学生沿着健康教育的方向运行。

二、合作、竞争和赏识

1.合作双赢

合作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时刻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研究,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收获集体的成就。

合作学习如同教师的集体备课和教研,在目的和目标的引领下,设计学习的框架,安排学习的时间,分配任务,开展学习活动,提交成果,答辩整合,达到目的,共享成功。

2.竞争创新

竞争,是指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别人争胜的一种过程。在与对手的竞争过程中,更容易找出自己的差距,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进步、发展得更快。

如果没有竞争,合作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会变成一潭死水,由于竞争对手的激励,人们才会不断进取、创新、向前。

3.赏识激励

赏识就是一种激励,一种榜样,也是一种引领。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得到赏识和肯定,就会有成功的喜悦和获取更大成功的动力,成为学生勤奋学习和创新的内推力。

赏识在教育者的周围,要时刻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如,学生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赏识、检查作业中的作业赏识、学校课外活动中的活动赏识、阶段考试中的成绩赏识、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品德赏识等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一种催化剂。

三、成功案例

案例一:学生家长同台赏识 魅力引领人心向往

推行赏识并不难,关键在于学校、师生和家长能否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能否树立新的学生观、人才观、教育观;着眼于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着眼于孩子快乐地成长。

我们从小事做起,将赏识融于日常教育中,学校每学期坚持做三次大型的阶段总结,全年级师生和家长600余人集中在学校多功能厅,召开综合总结表彰赏识大会,对学习成绩前三十名学生授予阶段学习标兵称号,对学习成绩提高的学生颁发飞跃奖、跃

进奖和进步奖,同时表彰班级管理优秀值日班长、优秀小组长、优秀科代表,优秀一帮一小先生等,按层次,学生带着红花牵着家长的手到主席台接受校长或主任颁发奖品和证书。这种赏识肯定了成绩,引领了他人。没有得到上台机会的家长鼓励孩子:什么时候让爸爸和你同时到台上披红;孩子,下次妈妈希望还能和你牵手走过主席台。无形的教育胜过语言,掌声胜过叮嘱,每次这样的学生家长同台赏识,让人热血沸腾,干劲倍增。同时我们还将优秀学生请到主席台上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演讲,优秀学生家长做教子方法交流演讲,一个300人的年级,每学期这样的表彰赏识都在1000人次以上。正是,“学生家长同台赏识,魅力引领人心向往”。

案例二:合作竞争梅花激励 活动育人高效和谐

给学生一个合作竞争的场所是我们联动教育的又一成功之处。建立学生成长梅花激励图,将学生的点滴收获记录在梅花瓣中,起用梅花的用意是取梅花的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一种激励,作为每个学生的座右铭。课堂讨论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情况、纪律卫生情况、课间活动情况、文明礼貌情况等都以分数的形式做出评价,由班级记录员记录,积一定的分数便可在梅花激励图上画一方格,由点成画,既是成长记录又是一种美的赏识。

我们还创办了《春之航》校园期刊,以展板的形式将学生合作竞争的结果展示给全校学生进行全校赏识。

《春之航》之首展是学生学习标兵、优秀值日班长、优秀科代表、优秀组长等照片,并作事迹简介和赋激励词,刊登学生征文、习作、优秀作业、试卷、书法等艺术作品,每阶段及时刊出学习规划、激励目标、激励词及各种活动的结果。

一学期1000多人次的表彰,令学生时时感到荣耀。学生举手投足间,时刻是合作、时刻是竞争,洋溢的是快乐,蕴含的是儒雅,写就了“合作竞争梅花激励,活动育人高效和谐”。

案例三:家校社区团队联动 春华秋实收获品质

在联动教学中随时与家长沟通,班主任每天以信息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一天的活动,布置作业、交流观点、激励在这电波中穿梭。每40天的学习阶段之初,年级都以信函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成长,40天为一个周期,养成一个好习惯,每一周期学校都将阶段的近期规划和目标告知给家长和学生,与学生、家长共同策划对孩子的教育方略,学生有目标,家长有方向,教师有抓手。几年来,学校教学成绩步步提高,在历次阶段油田联校考试中,联动年级学生成绩在名次、优秀率、平均分的比较中均名列前茅,在期末全油田统考中,优秀率更为突出,联动教育让优秀生更优秀。

坚持和社区关工委联动,共同开展学雷锋活动,学习袁隆平事迹,同台演出,让家长共同参与观看全年级300多人集体朗诵,300多名师生同台表演大型艺术体操“伞、扇竞舞,放飞梦想”,学生在活动中克服懒散,锻炼意志,培养了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艺术体操被学校确立为接待上级检查和兄弟学校参观时的汇报演出必备项目,油田关工委评选学校为社区合作优秀学校,我

第5篇: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概述

1.幼儿园教育的内容

在人受教育的整个体系中,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一个系统组成部分,这部分的组成是由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以及幼儿社区教育共同建立起来的。其中幼儿园教育属于国家一种正规教育机构,它是作为一个幼儿接受教育的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教育阶段,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另外,这种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一种基础教育的范畴,对幼儿的成长与品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对幼儿做好保育的工作,这也是作为幼儿园教育机构做好保教结合的实施方针。幼儿通过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并在智力、品格以及个性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培养,体现了我国教育发展对综合性人才培育的发展目标。

2.幼儿家庭教育的阐述

幼儿的家庭教育是对幼儿成长和培育的摇篮,幼儿在出生之后与父母之间形成具有血缘的亲情关系,随着幼儿的成长,父母让其对世界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相处过程中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耳濡目染来形成自我的一种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所以这个过程来自父母的举止、修养素质、个性行为、人际交往和兴趣等都将对幼儿的成长和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个作为幼儿成长发育最基础的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衣食住行以及引导孩子的启蒙教育。

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1.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使得家长开始对孩子在一出生就对其抱有极大的期望值,所以很多家长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和学习成长的目标;而幼儿园的老师也在这种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下希望教过的学生能够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所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教育其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同时也是作为家长或者幼儿老师的一种责任和期望,通过把两者的这种对孩子的期望以及教育教学目标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权衡和把握,就能将幼儿逐渐培养成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的一种关系。

2.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制约性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基础,也是履行我国的教育方针,并结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需要的一种教育教学的过程,同时这种幼儿园教育也是为了不断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幼儿家庭教育的出发点相对比较自由和随意,没有绝对的目标,这就形成与幼儿园、社会之间的密切统一,然后相互之间通过配合和完善,来达到教育的统一性,并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导来让幼儿家庭教育得到一定的牵制和约束,这也是为了给孩子多样性的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3.幼儿家庭教育能反作用于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效果和水平离不开幼儿的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因为幼儿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教育出发点实质上是与幼儿园相统一的,所以就使得它们的教育内容也是一致的,通过幼儿家庭教育主动与幼儿园之间进行有效的配合,就能为幼儿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加促进性的作用和影响力,让幼儿受教育更加全面和顺畅,反之倘若家庭教育不能有效与幼儿园之间进行配合则会对幼儿的成长教育带来阻碍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尤其是家庭教育要协助幼儿园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结束语:

第6篇: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

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是指家庭为满足其家庭成员的教育需求付出劳动或支出货币以换取教育服务的全部代价。家庭教育支出应包括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方面。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人均教育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学者们对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研究由来已久,Benson(1961)认为家庭教育支出收入弹性随收入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LoraineWest(1994)对广东省的研究发现,尽管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正相关,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却具有累退性质。丁小浩和薜海平(2005)实证研究表明:在校生的教育层级越高,家庭教育负担程度越高。曾满超和丁延庆(2005)研究了中国义务教育资源及其不均衡状况,主要是对生均教育收入和支出的地区差异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虽然不同地区之间资源利用模式相近,但地区之间的生均支出水平差异很大,特别是农村与城市之间、沿海省份与其它地区之间的支出差异非常明显。栾俪云(2001)从经济、社会及文化教育方面分析了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投资的趋势。丁小浩(2005)考察了居民消费结构各组成部分的互相挤占或者替代问题。杨春华(2006)从父母的学历和职业两个维度,探讨了社会阶层与教育间的关系。

虽然有关城镇居民教育消费研究的资料很多,但总体而言,西方学者主要是对家庭教育支出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较多;而国内学者主要是就我国家庭教育消费现状进行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尚没有成熟的理论和主流的观点,理论的研究滞后于市场的发展需求,简单的沿用消费经济理论论述教育消费问题,缺乏对教育这个特殊消费产品的深入研究,难以有效引导教育消费,无法满足教育消费者和教育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居民家庭教育支出行为做较为深入的比较分析,为教育消费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文章首先考察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变化情况,其次探讨了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变化的因素,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

二、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现状

(一)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教育消费持续较快增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至今处于持续较快增长的状态。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迅猛增长,1981年一2006年的26年间,按照现行价格计算,城镇居民收入平均每年以12.7%的速度递增。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统计,2007年是中国经济自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6年增长13.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实际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比2000年实际增长58.3%,“十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五年计划增长速度最快的,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快3.9个百分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08年底,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7885亿元,比2000年末增加了153553亿元。这意味着人们有可能将更多的余钱用于必须的生活用品之外的其他消费,使得我国的教育消费快速增长具备了可能的前提条件。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13785.79元,较2000年增长了119.5%人均消费性支出9997.47元,较2000年增长99.8%;教育文化娱乐服务1329.16元,较2000年增长111.7%。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均随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而增长,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增长幅度有下降的趋势,就其总体趋势而言,人均消费性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增长幅度小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

(二)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教育消费各项变化显著

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平稳,但教育消费各项增长变化幅度较大。2000-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由4998元上升至7942.88元,其中,2005年人均全年家庭教育消费性支出由627.82元升至1097.46,相对于2000年,增幅达到74.8%,在全年消费支出比例由2000年12.6%升至2005年14.6%。从中可知,2000-2005年我人均家庭教育消费变化中,教育文化娱乐用品波动幅度最大,2002年上涨75.93%,2004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负增长。

(三)不同投资主体对教育经费的支出变化显著

2000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额为3849.08亿元,其中国家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2562.6亿元,学费和杂费594.8亿元。2007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额为12148.07亿元,较2000年上涨115.61%,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上涨123.12%;学费和杂费上涨128.69%。从可知,2000-2007年,虽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中占主要位置,但是大部分时间属于个人教育支出的学杂费及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的增长率远高于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同时,用于非正规教育方面的其它教育经费有较明显增加,但其变化率低于教育经费整体支出和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增长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国家教育经费支出总量偏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三)教育消费的地区差异显著

我国疆域辽阔,受经济、文化、环境差异的影响,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导致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有着显著差异。就教育的服务方面,将全国划分为五大区并从中提出平均发展水平的城市,以2005年不同地区教育经费支出为例,海南为389305.1万元,新疆为1331540万元,云南为1750841万元,湖南为2724014万元,北京4492628万元。就人均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状况面,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为8938.63元,家庭教育消费支出为1129.46元,占全年消费性支出的12.6%。不同地区间,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最高的地区为西南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74.23元,最低为东北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14.81元。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最高的是东部地区,为1039.99元,最低的是南部地区,为652.03元。家庭教育消费占全年消费性支出比例最高的为东部地区,最低的为西南地区,二者相差3.3个百分点。可见,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地区差异显著,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包括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观念的差异和当地的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

三、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收入与价格因素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

1、收入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有显著的提高。收入增加,家庭消费随之增加,消费与收入同方向变动,二者存在正相关。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比例随收入的增加而降低,且收入水平越低,家庭教育支出的负担越高。当教育支出一定时,人均收入的差异可以导致家庭教育消费比例变动。在消费一定的情况下,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消费支出比例占总消费支出比例比高收入家庭大。

2、价格因素。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变化由收入和相关商品的价格共同作用。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影响家庭教育支出变化,同时,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也有所变化。家庭教育用品及服务价格的上涨,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支出同比增加;收入与家庭教育用品及相关服务价格同比增长,则家庭教育支出绝对数量增加,在家庭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变;收入的增长率大于家庭教育用品及相关服务的增长率,则家庭教育支出绝对数量增加,所占家庭消费的比例减小。中显示,家庭教育支出价格弹性在0至2.2之间,收入与家庭教育消费支出价格弹性明显高于家庭教育消费支出价格弹性,2002-2007年收入与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平均价格弹性为7.54,居民消费价格与家庭教育消费的平均价格弹性为1.2667,表明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对人均收入比对消费价格反应更为剧烈。

(二)受教育人所在教育层次影响着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

学生所处教育层次,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有着重要影响。学生所处的教育层次由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到高等教育依次递增,家庭教育消费随着教育层次的升高而相应增加。

不同教育层级教育支出应包括的内容有:幼儿园阶段的家庭教育消费支出主要体现在入园费用、日常生活用品、学前教育图书及学生择校费等,这一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相对较小,所占家庭消费结构的比例较低。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支出主要体现在:入学费用(择校费),日常生活,学习期间的书费及素质教育的相关费用(参加各种技能、才艺学习)等。中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消费支出主要体现在入学费用(包括择校费),学、各项杂费、书费及与素质教育相关的费用,这其中还包括学生参加的各种辅导班、家教及各种非学校教育的所有消费。

我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510.94元,普通高等学校为4861.89元,普通中学为451.38元,职业中学为882.11元,普通小学139.82元,学前教育为89.74元。其中,高等教育学杂费支出占全年消费性支出的74.6%,高等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明显高于其它教育层级。同一地区不同层级的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有着重要影响。

(三)消费结构的变化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有着显著的变化。如所示。199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主要为食品、衣着、文教娱乐及家庭设备及服务等,而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主要为食品,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及衣着。同时,食品和衣着在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中比例明显下降,文教娱乐和交通通信比例上长迅速。家庭教育支出与食品、衣着及家庭设备支出成反方向变动,与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成同方向变动,且交通通信与医疗保健的增长速度超过家庭教育支出增长幅度。这种情况下,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对家庭教育支出存在“挤出效应”。所以,消费结构的变化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另外,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家庭所在社会阶层、所处文化环境及亚文化圈、家庭消费观念等。

第7篇: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教育工作出现了两个发展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庭教育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研究认为,中国家庭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标志是1980年第一个家庭教育团体―北京市家庭教育学会成立。15年后到199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布第一个家庭教育五年计划,即“九五”计划,其后3年配套颁布了《家长学校工作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检查评估,标志着政府出面承担起主导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这是家庭教育发展中第一个转折点,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从此,家庭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政府主导、行政管理的发展轨道。

第二个转折点,从1996年起历经16年,以2012年家庭教育“十二五”规划为标志,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由“重点发展”转变为“普及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完善基本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提升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和指导服务水平。”以上三个方面目标,其核心是“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我认为,提出这个目标,是全国妇联七部委对家庭教育三十多年发展态势的一个判断,即三十多年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主要建在省、市两级,广大农村的服务空白较多。这种主要在城市等重点地区发展的倾向,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要转变到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这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由局部转向城乡全覆盖的历史性转变。“十二五”规划的这个战略性决策,又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家庭教育未来发展的格局,需要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我们已达成“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共识,即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为主体、企业参与,这种三方互动合作的格局。这就是现代社会三大组织支柱,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发挥作用。因此,社会组织、民间社团在家庭教育领域里,是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的,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将来,还有第三个转折点,大概到“十三五”甚至“十四五”,在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后,要由“数量基本全覆盖”转变为“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主”的新阶段。

“家庭文化”重在传“道”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对人类真正的研究不是人的研究,而是文化的研究。”可以说,对家庭教育真正的研究不是“教育”的研究,而是文化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文化是家庭教育的灵魂。

家庭教育,实质上是“家长教育”,是“双亲教育”。教育家长什么?或者说,给予家长什么?我认为,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道”,另一个是“术”。实践中,教授的更多的往往是“术”,即教育子女的方法、窍门和技巧。如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办?这是家长的需要,家庭教育工作应当满足这种需要。但是,家庭教育工作不应当停留在这种需要上,而应当“引领”家长。“引领”家长关注和认识家庭教育的“道”,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第8篇: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网络平台;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一、网络平台对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组成了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出现错误,导致我国家庭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学校和家庭进行协调配合,通过家校合作,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以往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学校主要通过家长会或者电话沟通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但这种方式的沟通效果不是很理想。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对互联网的认知远优于家长,家长为了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需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加深对互联网的认识。因此,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网络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加深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具体而言,网络平台对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传统教育理念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教育的习惯,使学生的诉求得不到重视,不能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家庭教育环境较为僵化。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由与便捷的交流,也导致了物理空间的隔绝,很多学生在放学之后就沉迷于电脑和手机,很少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动摇了家庭的亲情基础,不利于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而在应用网络平台的情况下,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社会性与互动性较强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和学生、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沟通,学校具备学校的空间、教师具备教师的空间、家长具备家长的空间、学生具备学生的空间,营造了立体式教育环境,为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二)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制度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协调配合,尤其是工读生学校,学校和家庭共同肩负着转化偏差学生的重要任务,学校更发挥着指导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作用。而任务的达成与关键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有效沟通。网络平台的应用,可以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制度,利用网络的可视化与信息传递便捷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准确传达给家长,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并解答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家校有效合作。和传统的电话短信沟通方式相比,网络平台提高了信息传达的时效性与便捷性,提高了学校工作的效率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三)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网络平台的应用,增强了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校务公开,使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了解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及最新的教育动态,明确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发展趋势,培养家长的主人翁意识,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学校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建立共享功能,家长能够自由浏览他人的家庭教育成功经验,为家长们提供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营造合作共赢的良好教育氛围。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亲子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家长对学生的了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和谐教育环境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2]。

二、网络平台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应用

(一)引导家长积极开展家庭教育

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建设,需要通过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来实现。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网络平台逐渐成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途径。就目前的学生教育而言,很多家长都将学校看做是“托儿所”,认为学生只需要接受学校教育即可,使学生缺少家庭教育。因此,学校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这一途径,引导家长积极开展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实现民主化家庭教育,通过家校合作,提高教育成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平台打破了学校和家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拉近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促进家长和学校的有效沟通。比如,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家长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与学校、老师沟通,给出自己对于学校教育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加深家长对学生的认识;学校教师可及时与家长沟通,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为家长提供学生成长的第一手资料,为家庭教育提供方向,有助于家长制定完善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与此同时,家长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共享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3]。

(二)从家长的实际需求入手

时常有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行为习惯较差、道德品质素养偏低以及法制观念淡薄等不良现象,很多家长对此一筹莫展。因此,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行为。当前,仅靠传统的讲座以及专家报告,已经不能有效传达教育思想了,因为很多家长在工作繁忙时,经常会缺席讲座以及专家报告,导致家庭教育效果不理想。与此同时,不同学生在家庭经济状况、家长教育背景与家长职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出的理念有所差异。因此,学校需要从家长的实际需求入手,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个别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具体而言,学校需要将学生健康发展作为目标,为家庭提供理论指导和技能指导,建立完善的指导网络平台。根据家庭教育理论及相应的学科内容,制定标准化的指导内容和指导方法,使家长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家庭教育方法。与此同时,学校需要充分利用以往家庭教育的资料,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深度挖掘数据中蕴含的有价值信息,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再根据家长目前关注的热点和重要问题,拓展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手段,实现菜单式家庭教育指导,从根本上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第9篇: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日益加快,现代社会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都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儿童家庭教育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对已有的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及最终促成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诸多裨益。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为搜索平台”,以“儿童家庭教育”为搜索主题,时间跨度为1981-2011年7月10日,共搜索到文献205篇,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其有效文章为186篇。第二阶段对186篇论文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了Excel2003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和绘图。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

从总体对这205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首先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的角度进行分析(见表1)。由表1可知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占77%,而硕士与博士论文较少,占17.5%。

2.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

某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既能说明该问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又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该问题受关注的程度。因此,我们选取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作为分析的指标之一。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学科分类,检索到的205篇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章,共涉及13个学科(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就已有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而言,有关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教育学学科领域,其研究篇目占已有研究总数的90%多。同时,该问题正日益引起诸多社会学科的广泛关注,在检索到的205篇文章中,还涉及社会学、管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医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并且不同的学科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视点和关注点并不完全一样。如,在教育学学科领域,“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的学科视点综合而全面,既有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也有对管理问题的探讨;既有现状的描述,也有问题解决的对策;既涉及宏观政策理论,又有政策执行分析;还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在家庭学学科领域,家庭结构、家庭教育观念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儿童学习、身体与心理的问题。在心理学学科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特殊儿童心理问题、人格健康及学习情况研究等方面。

3.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分析

某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既能反映出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又能反映出自身的发展水平。检索到的205篇有关研究文献,每年度涉及的研究文献篇数及发展态势如下(见表3及图1)可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心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从1980年到1995年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献比较少,90年代中期以后,学者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步增多。随着农民工的出现,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多而全,研究文献基本涉及前面所提及的诸多问题,多角度,研究较全面。

(二)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性分析

教育问题研究涉及的内容全面、综合而丰富,我们尝试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三个维度对已有研究做定性分析。

1.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的理论基础关涉研究的立足点,是研究者基于何种理论来看待、阐释和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不同学科研究理论基础呈现多元化样态。一般而言,教育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人本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理念、教育公平理论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及建议等,其中涉及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最多,研究者或通过对“公平”的分析,或将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来探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公平(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应然与实然问题。家庭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社会学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社会化理论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中儿童社会化的问题。有的学者利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操作理论来研究儿童兴趣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1],有的学者从生物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问题[2],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理论中的结构功能理论、角色扮演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角度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理念问题[3]、有的学者运用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问题与对策[4]。

2.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直接影响其对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甚至影响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结论和观点,而且研究方法还在某种程度上内蕴着研究展开的逻辑结构。因此,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价值对于一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分析已有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献都同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用了历史研究、案例分析、抽样访谈、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手段。大量研究以“质的研究”为主,即以调查研究为主,辅以文献研究,具体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口述史访谈、深度访谈法、焦点团体访谈、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观察等[5][6][7]。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用实证研究方法,教育学多用描述、评价和文献等方法。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对研究方法的界定不清晰,存在模糊现象。如调查问卷的运用,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者运用的是自己编制的问卷,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效度分析。诸多的研究者对方法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对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的界定存在差异。其次,多种研究方法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融合。分析诸多研究发现,虽然研究者表明自己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但仔细审视方法的具体运用,发现大多数研究仍停留于浅层次的操作层面,方法重复模仿,缺乏不同方法之间实质性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许多研究停留于浅层次的模仿水平,缺乏一种用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创新的精神。

3.研究的内容

某问题研究内容的聚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该问题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又直接反映着该问题在社会公众视域内的重要程度。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关于儿童家庭教育教育问题研究的内容呈现多元化样态,其中主要涉及现状描述(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三方面的内容。

四、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在注重宏观背景研究的同时,应更侧重问题研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

问题产生于一定的宏观背景之下,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于社会转型期,产生于城乡二元政治、二元经济和二元教育模式之下,因此,对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的研究。但同时,问题更具情境性和动态性,问题总是源于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境,是特定的现实情境的产物,而且随着情境的不断变化,问题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需要解决的问题侧重点、难点会发生变化,因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途径、方法和措施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只有关注外在条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变化,才能从根源上明晰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与措施等,也才能在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提高该问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在研究数量提高的前提下,应逐步提高研究质量

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仔细审视诸多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研究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得到极大提高。很多研究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不管是理论观点的雷同,还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重复模仿,都存在值得研究者反思的地方。就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虽然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大都基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但总体而言,研究的理论基础还较为局限和单薄,且缺乏不同学科理论的相融,因此加强多学科理论间的相互融合和沟通已成为必需。另外,就研究方法来说,科学、规范地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促成多种研究方法间的实质性融合,也成为当前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质量的提高,需要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以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的新视界、新领域,虽然在已有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中,也有一些研究者努力尝试在理论和方法上创新,但还远未形成研究的主流。因为当前的研究亟须改变的就是,克服低层次、低质量的重复研究,努力拓展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新视界,拓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创新研究的方法,以提高该问题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克服研究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研究的融合

教育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发展和解决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多方综合协调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因此,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从多学科的立场综合认识、分析和研究该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研究成果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达成研究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