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环境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局域网;安全体系;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36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01
在信息环境中,企业对于数据的依赖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这种依赖性在工业环境中和技术密集型经济环境中尤为突出。考虑到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数据,再结合我国当前发展重点,面向企业的局域网安全技术的发展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1 局域网环境安全现状分析
对于企业局域网环境而言,其安全关系到企业正常工作的各个细节,随着信息应用的不断深入,局域网的影响也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效率提升方面,在企业安全以及技术安全领域,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从局域网的安全体系构成角度看,整个局域网安全可以大体划分为4个层级,即物理链路层安全、网络工作层安全、应用环境安全及数据管理层安全。其中物理链路层的安全,是从物理硬件角度出发,重点考察光缆以及设备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对于数据传输的处理能力,关系到数据完整性以及实时性等相关安全属性。网络工作层主要是考察整个网络环境构成的稳定性,即在物理链路上通过软件协议来实现整个数据通信网络的构成。在实际安全环境的考察中,可以发现协议本身也有可能存在漏洞而易招致来自广域网的攻击。应用环境安全主要是指各类软件群体环境的安全,其中包括应用软件、操作系统及数据平台等。通常来说,一个系统编码时产生错误,可能导致漏洞的产生,病毒及相应的外部攻击都在这一环境中产生,因此应用环境是局域网安全防范的重点所在。最上一层安全隐患,存在于数据管理环境之中,相关统计表明,有超过60%的数据泄漏源于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在该领域之下,数据的合理授权和动态管理是保障工作安全的重点所在,在实际工作中,这几个方面虽然已经得到重视,但仍不足以满足数据体系安全需求,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数据安全防范工作的重点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局域网发展的初期阶段,物理链路和相关设备的质量以及数据传输与处理能力都相对有限,因此安全工作的重点放置于相对较低的两个层面。而随着局域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环境中更多支持性数据平台和软件得以引入,同时相关网络构建的硬件以及协议层面的技术日渐成熟,因此安全工作的重点也开始得到转移,朝向整个网络安全体系的两个高层转移,就目前的情况看,在很多局域网环境中已基本实现了转移。
2 构建完整的局域网数据安全体系
随着局域网自身的发展,一方面其安全工作重点开始朝向软件与管理环境倾斜,另一个方面,无线数据传输得到更为广泛应用,也是造成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如何在企业局域网中搭建起完善的数据安全架构,是当前企业所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
2.1 积极引入先进的行业标准
积极引入先进的行业标准,提供稳定和完善的数据传输环境,对于有效保证局域网安全意义重大,包括诸如IEEE 802.11体系下的相关标准以及中国制定的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Wireless 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等,都是必须要关注的标准,对其遵守和执行是确保局域网安全的基础。
2.2 积极引入先进技术
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是保证企业局域网整体环境的必然趋势。安全技术与安全威胁技术必然呈现出相互推进的增长趋势,因此,对于局域网的安全而言,放任安全技术自行发展而不给予必要的关注并非理智行为。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除了相对常规的对操作系统以及病毒库及时打补丁和完善以外,入侵检测系统作为面向局域网环境内部数据传输实现主动安全监测保障的重要手段,在近年里得到了长足发展。而这种发展本身也与其他相关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以及数据识别等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进一步考察大型工业企业环境中,局域网数据传输的数据种类和总量都空前高涨,因此如果对整个网络环境中的所有数据不加以区分,实施同一个级别的安全保护,必然会给局域网内的安全运算能力带来额外负担。针对此种情况,基于生命周期的数据识别技术必然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安全技术的重要支持。此项技术主要是考虑到在企业环境中,尤其是在工业生产环境中,不同的数据在不同的时间会具有不同的特征,并且在安全需求方面也有所不同。依据这些特征来进行判断并给予不同的安全保护,对局域网环境中安全保护能源的优化利用和安全整体水平的提升均具有积极价值。最后,大数据作为当前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对于数据识别以及入侵检测等相关技术的支持价值也不容忽视,加强这一领域技术发展的关注,还需合理引入包括人工智能等相关分支技术。
2.3 加强数据授权
在管理层面,加强数据授权,特别是面向岗位的授权,这是确保局域网数据安全的必由之路。同时还应当注重授权的动态管理,依据岗位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其对于数据读写的需求,来管理授权,避免授权过大,从而减少数据暴露问题的发生。
3 结 语
局域网的数据安全,目前已经上升到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位置,因此必须加强关注。在实际工作中,应深入考察局域网自身变化以及其承担的数据变化,跟踪领域内先进技术的发展,这是切实保障局域网安全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安全
一、概述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使各行各业的数据使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大数据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正在改变我们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IT技术在大数据需求面前开始遭遇瓶颈,而云计算的出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挖掘大数据价值使其得以凸显的工具,也使大数据的应用具有了更多可能性。
二、大数据与云环境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当前的企业决策过程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己经表现出了明显的数据驱动特点。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凭借经验和直觉,数据正在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企业需要管理、分析、挖掘这些大数据的需求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谁能够用好大数据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
IBM和麦肯锡的研究都表明,应用大数据的企业确实呈现出明显竞争优势,如收入增长更快。而实际上大数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企业产生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企业面对的消费者个体信息,同样也有市场信息、通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等。
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实世界数据量高速增长,当前的数据处理能力己经远远不及数据增长的速度,云计算则以其资源动态分配、按需服务的设计理念,以较低成本解决海量数据信息处理的独特魅力,解决了大数据的需求。在云计算环境下,企业只要租用云服务商提供的云服务即可获得相应的IT能力,因此能够节省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把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工作中,提高企业效率节约企业成本。这些大趋势正在转变企业管理信息资产、从信息资产提取价值的方式。
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结合使企业在降低投入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把握好这个机遇企业将迎来又一个上升期。
三、大数据与云环境给企业带来的挑战
计算机技术的问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传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 IDC 在2012 年12 月的《IDC 数字宇宙研究报告》显示,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数字宇宙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将成为业界面对的巨大挑战。其中,2012 年中国的数据宇宙达到 364EB,其中 55%( 200EB) 的数据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安全保护,然而目前只有不到一半( 44%,96EB) 的数据得到了真正的保护。
自数字技术的问世起,电子数据的安全的问题就一直存在。但随着大数据应用的不断深入,数据安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面对数据量的不断增长,传统安全工具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有效,必须采取专门针对大数据的安全保护措施,以满足大数据的应用带来的新的安全需求。
而大数据技术是建立在云计算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大数据的安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云计算的安全。企业用户都希望自己保存在云环境中的数据是安全的,而且企业的数据一般都是机密性的数据,其中包括到很多的商业机密。在云服务中,用户把自己的数据交给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从而所有数据的掌控权和最高权限都转移给了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商拥有最高的权限去管理和维护本属于用户的私有数据。云服务提供商可能凭借自身的优势盗窃这些机密数据,导致用户的数据被泄露、篡改、丢失。另外,由于云端的数据具有如此高的价值,大量的黑客就会想方设法的窃取云端的数据,如果他们找到了服务器系统的漏洞,就会去窃取这些机密数据,用以谋取利益。
总体来讲云计算给数据保护带来的挑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挑战
技术挑战主要是云计算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的具体来讲有三点:
(1)虚拟化带来的风险
在虚拟化技术下,如果恶意用户非法取得够格虚拟机权限,就有可能威胁到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其他虚拟机。
(2)动态的信任边界
客户在使用云计算时,可能无法确切地知道数据到底被托管在什么地方。
(3)多租户环境
数据在云中通常是处在和多个客户数据共享的环境中,加密虽然有效,但并不是万能的,还需要确保客户的数据做好安全隔离。
2.监管缺失
云计算服务集成了互联网内容服务、数据存储、内容分发等业务,并扩大了经营范围。根据目前的《电信分类目录》,无法简单地将云计算定位为某一类电信业务,无论是政府还是监管机构都没有制定任何规则和管理要求,这就给云计算的安全隐患预留了发展空间。
3.法律不健全
在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都颁布了针对数据隐私的法律与法规。美国《电子通信隐私法》中规定:如果提供商未被授权访问内容,并且在用户没有同意的情况下,提供商自发公开用户信息,用户具有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我国目前在隐私保护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法律。
云计算应用地域性弱、信息流动性大,信息服务或用户数据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因而在政府信息安全监管等方面可能存在法律差异与纠纷;同时由于虚拟化等技术引起的用户间物理界限模糊,可能导致的司法取证问题也不容忽视。
四、大数据与云环境下数据安全的保护
要充分认识大数据信息安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防护手段,确保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共享的安全性。与此同时,传统的安全模式已不适用于云环境中,其面临的安全挑战错综复杂,需要技术、监管、法律等各方面结合起来,多管齐下才能解决大数据与云计算下的安全问题。
1.技术研发
当前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比如可信计算环境、加密技术、隔离技术、身份管理与认证机制等。但现有技术还不足以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在技术上我们需要继续探索。
2.完善监管
慎重审核云计算运营商及其所提供的云计算服务的安全性,才能确保企业的信息资源不被泄露出去。建立第三方监管机构等方式为云计算提供体制上的安全保证。加强政府对云计算相关业务的准入、审查和退出等管理力度,实现市场的规范化监管、实现对重要信息的安全监管。
3.健全法律
在法律保障方面,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确保异构、虚拟、共享可信强健;运行服务提供商承担法律责任,确保用户服务安全可信;运行商和客户各自应负法律责任,建立互信关系,确保用户利益。防止数据跨境流动带来的法律适用性风险。
五、结语
大数据己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技术的进步又使大数据的应用成为可能。然而,在我们面对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如果不能妥善保护这些资产,尤其是一些企业核心信息,一旦被泄露出去,将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迎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技术―环境壁垒;企业国际竞争力;遵循成本;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74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自身安全与环境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新的技术―环境壁垒将不断产生并更新,因此技术―环境壁垒将成为国际贸易壁垒的主要部分,并日益成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企业遭遇国外的技术―环境壁垒,必然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这些技术―环境壁垒来自企业出口的重点地区,企业将为此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因此,跨越这些壁垒就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这种跨越也必将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及国际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
国内外一些学者专门研究了技术―环境壁垒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无一例外地表明,技术―环境壁垒会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实质性影响。但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不同,因此形成了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技术―环境壁垒会导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出口国企业为了达到进口国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从根本上跨越技术―环境壁垒,它就必须满足进口国所设置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各项指标要求,而要满足这些指标要求,出口国企业必然要承担巨额的附加成本。这将使出口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并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下降。Crain和Johnson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美国制造业企业遵循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所带来的引致成本。研究结果表明,遵循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使企业的成本增加,但不同规模的企业承担的遵循成本是不同的。Maskus等利用超越对数模型(translog nodel)对发展中国家满足主要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所引致的成本进行了估算。分析结果表明,满足进口国的技术标准要求出口国企业必须增加额外的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使出口国企业的短期生产成本提高,而且进口国的技术标准越严格,出口国企业满足这些标准所支付的额外附加成本就越高。同时,Aloui和Kenny等学者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技术―环境壁垒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David和Greenstein认为,由于标准本身包含了有关技术知识的信息,因此,遵循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能够促使企业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同时,标准还能够提高相似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因为相似产品中所具有的实质性特征被标准化了,其质量和性能由此得到了保证,相似产品的替代性越来越高,从而大大提高了零部件产品的可兼容性与选择范围,从而可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Jones和Hudson认为,在缺乏多边协调机制的情况下,国际标准能够为各国提供共同的参考指标,使企业的交易成本降低。技术法规能够增强生产者和消费者关于产品的内在特性及产品质量的信息交流。换句话,由于生产的标准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节省了选择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因产品质量和其他因素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Fischer和Serra认为,技术法规和标准能够有效增加对零部件的需求。使用者能够把符合同一技术法规和标准的零部件在同一系统中混合使用,这种便捷能够同时增加对系统产品和零部件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Mantovani研究了企业和政府的R&D对企业遵循成本的溢出效应,他认为,企业和政府的R&D能够降低企业的遵循成本。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技术―环境壁垒给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带来的影响,而且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技术―环境壁垒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而很少从定性角度系统研究技术―环境壁垒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传导路径。本文将从技术―环境壁垒所引致的遵循成本和所激发的技术创新动力两个方面来探讨技术―环境壁垒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以中国打火机企业应对CR法规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进一步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
1 技术―环境壁垒所引致的附加成本
按照技术―环境壁垒的作用机理:凡符合进口国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检验检疫标准等相关指标要求的产品,被允许进口;反之,凡不符合进口国的各项指标要求的产品,被拒绝进口。出口国企业为了获得进口国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从根本上超越进口国的技术―环境壁垒,必然要对自身原有的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对原有的内部测试和检验程序进行改进,并且还要建立新的质量管理体系等,所有这些都要求出口国企业必须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此之外,为了证明其产品符合进口国的各项指标要求,出口国企业还必须对产品进行认证以及接受进口国有关机构的检验等,所有与此相关的费用都要由出口国企业承担。显然,这些费用构成出口国企业额外的附加成本。由于这些附加成本是出口国企业为了满足进口国所设置的技术―环境壁垒的各项指标要求而发生的,因此也称为技术一环境壁垒的遵循成本。
这种遵循成本主要包括:一次性遵循成本(one-time compliance cost)、重复遵循成本(recurring compliance cost)和技术创新的转换成本。其中,一次性遵循成本是指为达到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而在生产、检疫等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所导致的成本增加。重复遵循成本是指为了验证出口产品是否符合进口国的标准要求所产生的检验费用、为了进行检验而导致资金周转速度下降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库存成本和运输费用的超额支出等。技术创新的转换成本主要包括企业技术转换所造成的原有技术资产失效(经济有效期内提前报废)的损失以及与原有技术资产相匹配的或对原有技术资产提供支持的各种资源可能失效的损失。
显然,技术―环境壁垒所引致的这些附加成本增加了出口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也提高了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这些附加成本使出口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竞争优势丧失,国际竞争力遭到削弱。根据OECD的研究结论,技术性贸易壁垒所引致的附加成本是企业生产成本的2%~10%;美国商务部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和欧盟对电信设备和信息技术产品的重复测试与认证给企业带来的负担每年超过11亿美元。
2 技术―环境壁垒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技术―环境壁垒除了导致出口国企业增加额外的遵循成本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关于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双赢”观点:“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产生效率收益,相对于不受环境规制约束的企业来说,可能会导致绝对竞争优势;相对于环境规制标准较低的国外竞争者而言,环境规制通过刺激创新可以对企业的国际市场地位产生正面效应”。
本文把迈克尔・波特指出的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推演到技术―环境壁垒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上来:如果进口国政府出于保卫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等目的考虑,合理设置针对进口产品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技术性贸易措施,将激发出口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进而产生后发的规模经济效益,并形成同类产品的低成本优势。技术创新能够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3种途径表现出来。
(I)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通过“创新补偿”获得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创新补偿来实现的。创新补偿可以分为产品补偿和过程补偿。创新补偿是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通过多个维度表现出来,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改变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使企业能够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创新补偿更深层次的表现则是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提供质量更高、性能更可靠的产品。在进口国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约束下,出口国企业会对生产方式进行彻底变革,从而生产出质量更高、性能更可靠、消费者更放心的产品,这时就产生了“产品补偿”。
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当进口国的技术―环境壁垒激发出口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产生后发的规模经济效益时,就产生了“过程补偿”。
(2)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通过“率先行动”获得竞争优势。
比竞争对手更早或在技术―环境措施实施前开始技术创新,可以获得先动优势,这种先动优势通过以下2种方式表现为成本优势。①预期进口国将要实施新的技术―环境标准,并在这些标准被执行之前率先开发与其相适应的技术,降低企业的遵循成本。开发与进口国所设置的技术―环境标准相适应的新技术,往往会导致企业生产过程的中断,但预期能够使企业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整其生产过程,并且使这种因生产过程中断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最小化。而对进口国的技术―环境标准做出滞后反应的企业则可能面临“时间一压迫不经济(time compress diseconomies)”,企业在较短时间内调整其生产往往会导致生产过程的频繁中断,况且有的时候进口国从设置技术―环境标准到正式实施这些标准,给企业预留的调整时间很短,如果企业不能对进口国所设置的技术―环境标准进行预期,不能迅速做出反应,那么企业的遵循成本就会提高,从而丧失竞争优势。②企业通过率先行动,提早开发与技术―环境标准相适应的新技术,能够使企业通过学习曲线效应获得成本优势。对技术―环境标准反应越及时,就能越快移动到“学习曲线”的更低处,因此,在给定时间内,“率先行动”企业所付出的遵循成本将相对于竞争对手更低。
(3)技术创新不仅可以使企业满足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要求,而且可以使企业获得制定国际标准的话语权,进而获得竞争优势。
标准,在企业的规范化生产和市场整合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也是衡量一个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标尺。
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满足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要求,按照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进行生产能够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并且降低总成本。因为标准本身包含了有关技术知识的信息,遵循标准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的可靠性。标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信息的透明度以及产品及其零部件的兼容性来降低交易成本。技术标准增加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于产品质量和产品内在特征的信息交流。简言之,由于产品的标准化,消费者降低了确定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在缺乏多边协商的条件下,国际标准能为遵循标准的各国提供共同的参考点,从而降低交易成本。遵循国际标准能增加出口机会。
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获得制订国际标准的话语权。现代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研发一两件新产品,而是创立一个新标准。一旦这个标准为市场所接纳,这种产品就会成为一系列产品的规范,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企业掌握了标准,就等于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否则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搞替代加工,即所谓的“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标准对企业利益乃至国家利益来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鉴于此,一些企业试图努力使自己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尚没有建立标准但具备一定基础的企业也在努力建立自己的标准。争夺标准就是争夺市场。所有这些表明,标准的创立和被市场所接受,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和结果。标准的创立是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而标准的创新国在这一过程中将处于有利的地位。然而,只有在技术创新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企业才能获得制订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3 技术―环境壁垒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传导路径
技术―环境壁垒虽然给出口国企业带来了额外的附加成本,但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则会使这些附加成本部分甚至全部被抵消。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技术―环境壁垒是通过两个传导路径来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①为了满足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要求,出口国企业必须支付额外的附加成本,这种附加成本包括出口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转换成本,对原有的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对原有的内部测试和检验程序进行改进以及对产品进行认证等所产生的遵循成本。这些附加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②为了跨越进口国的技术―环境壁垒,技术创新是出口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而技术创新不仅能够使企业通过“创新补偿”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使企业通过“先动优势”获得成本优势,同时还能够使企业通过创立国际标准获得市场控制权。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够降低其生产成本,增加其市场份额,从而能够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我们把技术―环境壁垒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传导路径用图1来描述。
4 案例分析:CR法规对中国打火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4.1 儿童防护法规(CR法规)
儿童防护法规(Child Resistance Law,CR法规),最早始于美国。1993年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ttee,CPSC)的一项市场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市场销售的打火机95%为一次性打火机,每年都会发生儿童玩耍此类打火机引发火灾和死亡的事故,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美国著名打火机生产商ZIPPO公司借机游说立法机构,促成美国出台了CR法规。1994年美国颁布并正式实施CR法规,该法规以法律形式强制性规定:凡进入美国市场的2美元以下一次性打火机产品,必须安装防止儿童开启的装置,该装置能确保气门活塞所承受的压力不小于规定的最小值9.25磅压力,以防被儿童开启。这个法规看起来是一个安全法规,其实隐含着明显的贸易歧视。因为欧美打火机企业,包括日本和韩国的打火机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较高,因此,其打火机产品的价格一般都在2美元以上;而中国打火机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产品成本也比较低,出厂价一般都在2美元以下。美国以价格作为评判打火机安全界限的标准,其针对性很强,目的就是以保护儿童安全为由设置贸易壁垒,限制中国打火机产品在其市场销售,以保护本国生产商的利益。
受美国实施CR法规的影响,在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打火机生产商BIC公司的游说下,2001年欧盟启动了CR法规的制订程序。2002年,欧盟授权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制订了ENl3869标准――防止儿童开启打火机的安全要求及测试方法(Lighters-Child-Resistance for Lighters-Safe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简称CR法规。该法规规定,凡出厂价格低于2欧元的一次性打火机必须安装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装置,否则不能在欧盟市场销售。欧盟的这一法规与美国的CR法规如出一辙,都把矛头指向中国生产的打火机。该法规原定于2004年6月19日正式实施。由于该法规带有明显的贸易歧视,因此,在中国有关各方的积极交涉下,欧盟最终推迟了该法规的实施。2006年,欧盟委员会投票通过了修订的CR法规。与旧法规相比,新法规取消了以2欧元为界限的安全锁条款,但是,新法规增加了新的条款:禁止在欧盟市场销售所有外形吸引儿童的新奇打火机;对于不受CR法规约束的打火机必须是豪华型或半豪华型的,使用寿命应在5年以上,必须有2年以上的产品保用期,打火机的装置应该可以进行维修和更换,在欧盟应该有售后维修。2007年3月11日,新修订的CR法规正式实施。
日本是继美国、欧盟之后第三个实施CR法规的国家,2010年12月27日,日本颁布了具有其本土特色的CR法规,规定进入日本市场的一次性塑料电子打火机、砂轮打火机和塑料点火枪必须符合日本CR法规的有关技术性要求。同时,相关产品还必须获得日本文化用品安全实验所的检测检验合格证书。日本的CR法规借鉴了欧盟新法规的做法,没有采用以价格作为评判打火机安全界限的标准,同时,在其附加条款中也规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要求,比如,附加条款第三条规定,“有关打火机点火装置的主要零部件,至少能超过5年使用期限”。附加条款第四条规定,“磨耗的或者无法继续使用的打火机零部件,必须能够在市场上容易买到”。据悉,全世界至今为止,还没有一款不经维修或更换部件就可达5年寿命的电子点火式打火机或打火机的点火装置。
4.2 CR法规对中国打火机企业成本的影响
美国、欧盟和日本相继出台CR法案,对中国打火机企业造成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增加了企业的附加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削弱了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这些附加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检测费用。按照美国、欧盟和日本颁布的CR法规的有关规定,凡受CR法规约束的相关打火机产品必须通过相关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认证,否则,不得在该国市场销售。然而,CR标准的检测费用非常高,据调查,一款打火机的检测费用高达2、3万美元。这对于一个中小型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巨额的费用。
2)库存费用。CR标准的检测周期很长,一般来讲,完成一次完整的CR检测至少需要3个月,有时甚至长达半年。这么长的检测周期肯定会对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产生较大影响,由此也会产生相关的费用。
3)研发费用。CR装置的专利技术主要掌握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生产商手中,开发新的CR装置难度很大,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中国打火机企业无论是自行研发CR装置,还是向国外生产商购买专利技术,都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
无论是检测费用,还是库存费用和研发费用,获得每个企业的相关数据难度很大,因此,本文以《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中打火机的出口量和出口额为依据,计算出每个打火机的出口价格,以此价格的变化来说明CR法规对中国打火机企业成本的影响。在企业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出口价格提高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反之亦然。图2描述了1992--2010年中国打火机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价格变化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打火机在美国和欧盟的出口价格变化趋势惊人地相似,具体表现为:在美国、欧盟正式实施CR法规前后,中国打火机在两个市场的出口价格首先出现明显的下降,然后再出现明显的上涨。这种变化趋势可以被解释为:中国打火机企业希望在相关国家正式实施CR法规前,将库存产品尽快销售出去,因此,竞相压价销售其产品;但是,随着企业逐步满足CR标准的要求(具体体现为中国打火机企业在相关国家或经济体获得专利授权),企业已经支付了高昂的检测费用和研发费用,使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从而导致其出口价格上涨。然而,由于日本出台CR法规较晚,现有数据还未反映出其对打火机出口价格的影响效应,因此,中国打火机在日本市场的出口价格变化非常平稳。
4.3 CR法规倒逼中国打火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中国打火机的主要出口市场,3个经济体相继出台CR法规,对中国打火机企业造成重大影响。面对CR法规,中国打火机企业面临两难选择:要么退出受CR法规限制国家的市场;要么满足CR法规的技术要求。如果选择前者,则意味着中国打火机的出口量将急剧萎缩,许多打火机企业将濒临破产,而且与打火机相关的企业也会遭受重创;如果选择后者,则意味着中国打火机企业必须研制出满足CR法规要求的安全锁,而这些安全装置的专利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生产商手中,研发新的安全装置难度很大。
为了不失去这些主要出口市场,中国打火机企业必须研制出满足CR法规要求的安全装置,这是企业的唯一出路。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打火机生产商就开始研究防止儿童开启装置。并且已经注册了上百个专利。在美国知识产权局(uspto.gov)申请的与CR法规有关的专利共计79项,其中,法国BIC申请的专利数超过专利总数的1/5,达到14项,瑞士Swedish Match申请的专利数为4项,日本Tokai为4项,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企业或个人申请的专利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大约为17项,占专利总数的1/5。在欧盟知识产权局()申请的与CR法规有关的专利共计16项,其中,法国BIC 4项,西班牙Flamagas 4项,瑞士Swedish Match 2项,日本Tokai 2项。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中国打火机企业开始着手研究既符合CR法规要求,又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打火机。1996年中国打火机企业首次研制出了这种新型的安全型打火机,并在相关国家获得专利授权。随后,中国打火机企业又陆续研制出更多符合CR法规要求的专利产品,至2011年,中国打火机企业在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申请的与CR法规有关的专利共计22项。具体申请情况见表1。
中国打火机企业不仅在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申请与CR法规有关的专利,而且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zljs)积极申请专利。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的与CR法规有关的专利共计285项,其中发明专利54项,占其总数的18.9%;实用新型专利231项,占其总数的81.1%。具体申请情况见表2。
获得与CR法规有关的专利授权,意味着中国打火机企业获得了进入相关国家或地区的通行证,CR法规是通过倒逼机制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进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4.4 CR法规对中国打火机出口量的影响
遵循CR法规所产生的附加成本提高了中国打火机的出口价格,从而削弱了中国打火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针对CR法规所进行的技术研发又使企业获得了进入受限国家的通行证,增加了市场份额。从而又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认为,在CR法规约束下,企业出口量下降意味着国际竞争力下降,而出口量增加则意味着国际竞争力增强。本文用中国打火机出口量的变化来描述CR法规对中国打火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图3描述了1992-2010年中国打火机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量变化情况。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实施CR法规之前,中国打火机在美国市场的出口形势很好。1992年中国打火机在美国市场的出口量只有5086万个,1993年猛增到17506万个,增长了244.2%,1994年又增长到27962万个,比上年增长了60%。1994年美国CR法规的实施不仅遏制了中国打火机在美国市场的增长势头,而且还使中国打火机在美国市场的出口量绝对减少。1995年中国打火机在美国市场的出口量减少到23121万个,比1994年减少了17.3%。当时,中国打火机企业还没有针对贸易壁垒进行抗辩的经验和能力,再加上中国还不是WTO成员国,缺乏正常的申诉渠道。因此,美国出台CR法规后,由于无法满足CR法规的技术要求,中国打火机企业纷纷退出美国市场,只有少数为美国打火机品牌做代工的企业还有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之后,随着中国打火机企业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带CR装置的打火机,逐步满足了美国CR法规的技术要求,中国打火机企业又重返美国市场,出口量又开始有所增长,尤其是2000年,中国打火机企业在美国知识产权局申请了2项专利,2001年中国打火机在美国的出口量较上年就增长了52.6%。
虽然欧盟和日本相继出台了CR法规,但由于中国打火机企业已经成功研制出满足美国CR法规的专利技术,并在欧盟和日本申请了专利,因此中国打火机在欧盟和日本的出口量并没有因为cR法规而受到太大影响,反而持续稳定增长。
5 结论
关键词: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注意事项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个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产业链条在不断拉长,这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潜在的环境风险。为了降低由于突发环境问题对我国企业、周边单位及环境水体造成的破坏程度,保障企业及周边环境的安全与社会稳定,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企业依法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报相关环保部门审批备案。预案的作用主要为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企业内部潜在的环境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预案可以保证应急救援力量的凝聚,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破坏的加剧,降低企业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程度。因此,要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保障我国社会的安全稳定,需要企业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参与到突发环境事件预案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工作中。
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1.1综合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综合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主要为:事故应急原则、事故应急措施、事故应对组织结构、应对要求等,在大体上规定了如何对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预防。对各类事件灾害都可以采用综合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所规定的相关原则与应急措施进行应对。因此,如果企业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就需要制定这类的应急预案[1]。
1.2专项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专项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某一环境事件而编制的应急预案,比如,对化学物品泄漏事故制定的化学物品泄漏应急预案。在综合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应该包括专项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后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
1.3现场处置预案
现场处置预案指的是对一些重要的岗位、场所或设施所制定的应急预案。现场处置预案与专项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有许多相同点,两者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企业在制定现场处置预案时,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场所、岗位等制定不同的预案[2]。并且企业的事故部门要定期举行预案演习,从而保证事故在发生时,相关部门可以按照现场处置预案对事故进行正确的处置。
2 应急预案的编制
2.1预案编制前期的准备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专门为企业制定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方案。在开展预案编制工作的前期,需要安排工作人员抵达现场收集信息。工作人员要收集现场的地理位置信息、周边环境的信息、企业自身存在的潜在环境风险源、灾害防治措施的运行状况等信息,除了文字记录外,对一些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可以拍照记录[3],如应急池、雨水外排口阀门等。同时,还需要调集企业的相关资料,以进行预案的编制。
2.2预案编制工作
在制定企业应急预案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编制人员以及企业相关负责人的交流,以保证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全面性及可操作性。并且通过加强预案编制人员之间的交流,可以在应急预案编制人员出现调动或职责变化时,及时对预案编写人员的职责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保证预案编制工作的进行。
2.3预案编制后期的工作
在完成预案编制之后,还需要通过专家审批、预案修改、签署、预案备案等步骤。在专家审批这一步骤中,需要按照相应规定,将预案提交给相关部门审批。相关部门在组织专家评审之后,会给出相应的修改意见,预案编制人员在按照要求修改之后,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投递到相关环保部门备案实施。
3 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1加强对前期工作重视
在预案编制前期的准备工作中,需要重视信息采集的准确度,编制人员提供的信息资料要明确、有效,避免无效、过时的信息应用到预案编制工作中[4]。同时,编制人员需要重点对企业周围的环境状况、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勘察,详细的了解这些方面的信息。
3.2保留企业之间的共性,突出企业的个性
在编制预案时,由于企业之间存在较多的差异,企业的生产模式、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企业自身潜在的环境风险都存在不同,因此编写的预案也就不同。当然,企业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比如:煤矿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是大气污染的问题,化工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是化学品火灾爆炸产生消防废水的污染问题。因此,企业在编制预案时,可以根据同类企业之间面临相同的潜在风险,采取相似的处置技术,并且根据企业自身的规模、生产方式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应急预案,在预案编制工作中体现企业的个性。
3.3遵循预案的特性
应急预案作为企业应对突发环境污染而预先制定的应对方案,具备较强的指导性与实用性,并且在应急预案的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强的便利性与系统性。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由于应急预案本身具有的这些特性,可以方便人们对应急预案内容的理解,有效指导企业的应急行动。因此,在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中,需要遵循应急预案的特性。这些特性主要为:(1)合理性,预案的编制是建立在实际可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预案本身具有合理性。(2)全面性,企业制定的预案需要包括所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并且对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设定了一套完整的应对措施,同时还囊括了事件发生时所有人员的应对措施,因此预案具有全面性。(3)简洁性,预案的用词简洁,并且语义明显,简单明确。(4)详尽性,预案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并且对事件应急的具体措施都有详尽的规定[5]。(5)权威性,在预案的编制过程中,由于预案是经过行政授权并且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在突发环境事件时,所有人员都需要根据预案规定的应急措施采取相关的行动,因此预案具有权威性。(6)灵活性,在预案编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未预见的情况,从而保证在发生未预见的突发事件时可以灵活处理。(7)可拓展性,在预案编制之后,当企业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对预案进行更改,从而保证预案的合理性。(8)可操作性。指的是应急预案需具备可操作性。对于应急预案来说,由于是针对企业突发环境污染而制定的,所以在制定过程中,需结合企业突发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突出预案的可行性,并确保在操作过程中体现出规范、科学的特点,以此使预案的应用价值得到有效展现。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然而,随着企业之间依赖度的不断提升,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一条不断扩大的产业链,是一条脆弱的产业链,随着产业链内企业联结的程度越来越高,一旦产业链中某一家企业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整条产业链的崩溃,甚至引发经济的动荡。因此需要制定完整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对企业造成的破坏,从而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应急预案的编制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工作,也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安全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需要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了解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写及其注意事项,从而提高企业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能力,进而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宇宁.浅谈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以苏州市为例[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4,05:60-62.
[2]尹洧,周小凡,李文洁.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风险评估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安全,2016,06:4-6.
[3]刘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的路径更新――从泉州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切入[J].孝感学院学报,2011,03:60-66.
[4]孟扬,李哲浩,吕春玲,迟崇哲,姜全胜.黄金采选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关键程序的要点分析[J].黄金,2013,05:69-72.
[5]樊自甫,魏晶莹,万晓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J].数字通信,2012,01:15-19.
关键词:企业安全;环境应急;风险构成;管理策略
所谓“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指的是企业经过主动的环境排查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性进行鉴定,同时结合企业环境风险的种类、特点来分析企业承受力、控制力,最终落实应急预案并构建管理体系,由此不难看出,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意图是主动防御风险。
1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概述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自然和社会的主体,在生产、运输、存储、销售等诸多环节中,有很多涉及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最为典型的如危险性化学品、易燃易爆产品等。必须针对所有的流程进行有效监控,对可能引起环境危害事件的隐患给予高度关注。尤其在我国一些特殊企业中,企业环境风险的判断是基于产品类型,以及企业申报在环保部门的备案情况,任何一种潜在危险因素的存在,都需要相应地解决对策,这其中包括消防、防疫、防毒等多个方面。由于申报情况和现实情况存在偏差,加上环境监察部门对企业环境风险并不了解(生产原料、工艺、流程等),所以更多地需要企业对自身的安全承担责任;在企业的应急管理中,应该根据自身生产状况,确定环境风险的单元、等级、层次等。
2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策略
2.1理清应急管理内容
不同的企业环境中存在的安全因素各有差异,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展开应急管理策略研究,并制定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一般情况下,危险化学品是环境风险防范的重点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所产生的危险要素也不同。结合我国环保部门的相关政策,管理内容通常可以通过影响对象来进行划分,例如废水、废气等;环境影响往往不是某一种情况产生的,其影响也是多重的,应该针对某些风险因素进行多程措施制定,建立一个牢固的防范体系。就目前来说,我国企业环境中危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毒害气体泄漏事故,在构建防范体系的过程各种,也应该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例如,布置气体泄漏测试仪、探测器,设立紧急事故应急池,避免一些污染物发生外泄;例如,一些有毒液体必须严格的密封保存,一旦发生洪水等现象,很容易导致毒液泄漏,造成水体污染和人身伤害。
2.2建立应急管理体系
体系建立主要是从管理方面入手,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环境风险的防控措施,提高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水平,这其中制度是最重要的环节,是维护体系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国当前企业中存在的环境危害问题,制度主要包括制定、编写两大部分。2.2.1制定环境应急管理制度制度内容包括应急目标、环境风险排查、定期监测、突发环境报告和处置制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等。需要注意的是,管理制度绝对不是独立存在或成为体系的,在制定目标之后,要加强彼此的关联性,才能实现制度的“完整性”;简单地说,排查制度和监测制度必须挂钩,进而实现突发事件的报告制度等,通过不断的加强联系,最终实现环境应急预案的相关资料整理,如档案材料、台帐资料等。2.2.2编写环境应急预案很显然,应急预案是针对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的一种预防计划,那么它的编制也是体现出一定的预测性特点。在形式上,应急预案的编写是根据工作需求、制度要求和规章制度展开的,在编写的应急预案中应该分配好相应地的部门职责,落实到个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应对。
2.3储备应急管理物资
在确定目标、找准方向和制定措施的基础上,必须做好相应地物资准备工作,这也是基础保障。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就需要实实在在的资源发挥作用,如防火设施、防毒设施等,否则会演变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如应对火灾现象,不仅要准备充足的灭火装置,还要结合燃烧性质预备沙土、隔离等材料,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如切断火源、割断危险源等。
2.4打造应急管理队伍
人员素质决定了应急工作的成效,企业应该定期针对企业人员进行演练和培训,尤其是环境应急操作的关键人员,不仅要落实到位,还要具体到人,促使每个人各司其职,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实现快速就位。打造应急管理队伍除了提高人员水平之外,还应该借助环保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力量,在现实中提高演练的真实度,参考突发事故的真实度展开训练。
3结语
应该说,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开展是基于人员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综合体。要杜绝真正环境风险,除了做好与环保部门、安监部门的沟通,更重要地是主动寻求、探索,深度挖掘自身还没有发现的隐患问题。同时,可以借助一些社会专业结构的力量,扩大环境安全检测的范围,寻求民众监督的帮助。总体而言,提高企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财产的重要举措,也是一种有效地自我监督途径,更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范娟,孟扬.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2012,09:7-10.
[2]曹兴,薛丽洋,马寅,倪泓萱.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初探[J].甘肃科技,2014,22:54-55+34.
[3]张玲玲.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5:134-135.
本文作者:张天蔚胡燕玲工作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因缺少环境会计核算带来的环境财务绩效评价困难问题环境会计是通过对企业发生的环境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为环境信息披露提供数据的。因此,缺少环境会计核算会使环境信息披露缺少了一个能用货币计量的环境财务信息来源。我国目前还没有独立的环境会计准则,尚未实施环境会计核算。在现有的会计准则中,环境事项的一部分已经被化整为零地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如将企业发生的排污费、绿化费、矿产资源费等纳入到了“管理费用”中,将企业发生的环境设施支出纳入到了“固定资产”中,将环境事故引发的债务问题归入“或有事项”进行处理等等。由于目前财务报告格式和内容的局限,使得这些应披露的环境财务项目不能从现行财务报表项目中分离出来,外界很难获知,企业环境行为导致的环境财务绩效几乎没能得到反映。因环境信息利用效率低下带来的企业信息披露积极性差问题一般来说,政府管理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信息的利用情况与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之间是正相关的。据了解,日本的企业对披露环境信息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与近年来日本企业环境信息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有关。日本企业的环境意识已经由“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转变成为“左右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之一”。我国目前主要的环境信息使用者是政府机构和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对环境信息的需求程度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信息的积极性。很多企业对一些披露成本很低的项目,如有无环境违规处罚情况,有无环保被投诉情况,企业的绿化率情况,对职工的职业病防控情况等都疏于披露,可见企业缺乏环境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的环境绩效综合得分差距较小,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环境绩效的好坏。
积极完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法规体系全面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规范体系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从现有的体系来看,法律层次的《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绩效评价没有提及;法规层面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尚未形成体系;规章制度层面仅有《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缺乏直接规范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环境绩效评价准则、环境报告准则、环境会计准则等。为此,应尽快完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法规体系,补充完善有关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法律要求;在法规层面建立起日常环境管理的法规;在操作性规范方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出台能够有效指导企业对外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指南或办法,使得企业环境绩效外部评价具有坚实的信息基础,再相继制定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方面的指南或办法,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环境绩效外部评价工作的开展。努力推进实施环境会计我国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没有实施环境会计,即使有部分企业强制或自愿对外披露环境信息,但由于缺少环境会计系统的支持,也无法提供更相关的环境信息。因此,应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如著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已完成ISO14000认证的企业、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等积极推进实施专门的环境会计,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核算以及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核算从现有的财务系统中分离出来,将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通过独立的环境报告书或与财务报告相结合的环境财务报告方式对外公开,这对于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决策均有必要。
不断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在环境问题上,日本、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十分重视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互制互动关系,强调三元结构的稳定性。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政府,企业披露多少环境信息完全取决于政府的管理和监控力度,投资人、企业管理者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的需求远未提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应从我国企业和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养成提高为切入点,切实地提高他们的环境责任意识,才会逐渐生长出企业和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会直接刺激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积极性,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使得基于信息公开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具有坚实的信息基础。
1.油田企业管理中不重视岗位技能训练
在油田企业在管理中对岗位技能的训练并不重视,有些部门出于领导的安排或为了应付检查,只对员工进行了简单的培训,没有深入的进行培训。而且油田企业的一些部门属于实践性比较强的,但是他们中的很多培训流于形式,缺乏实践实际的操作,培训教师只拥有理论上的知识,缺少实际经验,都让培训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企业的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2.油田企业管理中欠缺统一管理
油田企业的部门众多,并且各自为政的现象多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的管理难度。有些油田企业缺乏统一的企业部署和目标规划,对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很强,上级主抓哪项工作,就重点管理哪项工作,缺少目的性和统一性。甚至有些企业放任企业各部门的管理,采取放养式的管理方式,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3.油田企业管理工作中对某些规程、制度管理的相关责任划分不清晰
目前在油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缺少对一些规程、制度等方面明确责任划分,造成企业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油田企业的应急预案方面,有些操作人员不按照编制的预案方法和流程进行操作,致使预案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导致应急预案的失败。
二、新时期油田企业管理的创新思路
1.加强专业管理,不断优化油田企业管理工作的内容
加强专业管理是油田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是优化油田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要对油田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简化管理工作的操作性,还要对各个工作岗位进行明确的工作责任划分和专业分工,将基础管理工作深入到每一个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统一的规划。
2.全力建设规章制度管理整体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化创新机制
油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管理队伍的建立,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规章制度管理的整体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化的创新机制。队伍的建立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实现的,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队伍的构成人员需要极高的综合素质,他们不仅要熟悉油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活动模式,还要熟悉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更要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一支高素质、高强度、高能力的现代化管理队伍。
3.积极推进油田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管理理论的创新带动了管理技术的创新,推进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管理技术创新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技术,二是管理。技术创新的过程离不开管理,而管理的目的是为技术服务。油田企业是一项技术型很强的企业,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只有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明确企业目标,提高对技术的创新发展,才能提高油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4.做好企业环境管理,搞好内外部支撑
在企业的管理中,要做好对企业环境的管理,良好的企业环境的建立,不仅能改善员工的工作心态,增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还能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创造出更高的企业效益。这就要求企业搞好内外部环境支撑,不仅要做好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创新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还要努力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5.建立健全协调、制约机制,不断促进管理工作
油田企业的部门众多,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协调、制约管理机制,促进管理工作的发展。这要求企业的各部门将企业的总目标为指南,互相促进、互相监督,制定出适合部门发展的相关制约制度。企业的发展需要各部门的同心协力,各部门还应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相关的协调发展机制,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结语
[关键词] 环境绩效;信息公开;评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02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05- 02
基于信息公开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是指基于企业对外公开的环境信息,由独立的第三方对一个区域或一个行业的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公众,为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信息,为企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决策提供依据,并以此督促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管理方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一定程度上,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解决环境问题,不仅需要健全环境法律法规,更需要加强管理。而加强环境管理仅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促使企业积极参与。本文研究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有效地加强企业环境管理提供帮助。
1 存在的问题
1.1 因缺少环境报告指南带来的环境信息披露可比性差问题
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中,对重点污染行业企业都提出了强制对外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但却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企业环境报告书指南》。国内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基本都是参照国际组织提供的环境报告指南或者国外知名企业的环境报告书进行披露的,以至于环境报告书之间基本不具备可比性。
从西方国家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践来看,很多发达国家都了与其法规相配套的环境报告编制指南,这一方面为企业对外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提供了技术参照,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外部的环境绩效评价提供了统一标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给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企业环境信息的可比性,也给外部人评价企业环境绩效带来了很大困难。
1.2 因缺少环境会计核算带来的环境财务绩效评价困难问题
环境会计是通过对企业发生的环境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为环境信息披露提供数据的。因此,缺少环境会计核算会使环境信息披露缺少了一个能用货币计量的环境财务信息来源。
我国目前还没有独立的环境会计准则,尚未实施环境会计核算。在现有的会计准则中,环境事项的一部分已经被化整为零地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如将企业发生的排污费、绿化费、矿产资源费等纳入到了“管理费用”中,将企业发生的环境设施支出纳入到了“固定资产”中,将环境事故引发的债务问题归入“或有事项”进行处理等等。由于目前财务报告格式和内容的局限,使得这些应披露的环境财务项目不能从现行财务报表项目中分离出来,外界很难获知,企业环境行为导致的环境财务绩效几乎没能得到反映。
1.3 因环境信息利用效率低下带来的企业信息披露积极性差问题
一般来说,政府管理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信息的利用情况与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之间是正相关的。据了解,日本的企业对披露环境信息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与近年来日本企业环境信息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有关。日本企业的环境意识已经由“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转变成为“左右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我国目前主要的环境信息使用者是政府机构和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对环境信息的需求程度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信息的积极性。很多企业对一些披露成本很低的项目,如有无环境违规处罚情况,有无环保被投诉情况,企业的绿化率情况,对职工的职业病防控情况等都疏于披露,可见企业缺乏环境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的环境绩效综合得分差距较小,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环境绩效的好坏。
2 解决建议
2.1 积极完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法规体系
全面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规范体系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从现有的体系来看,法律层次的《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绩效评价没有提及;法规层面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尚未形成体系;规章制度层面仅有《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缺乏直接规范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环境绩效评价准则、环境报告准则、环境会计准则等。
为此,应尽快完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法规体系,补充完善有关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法律要求;在法规层面建立起日常环境管理的法规;在操作性规范方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出台能够有效指导企业对外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指南或办法,使得企业环境绩效外部评价具有坚实的信息基础,再相继制定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方面的指南或办法,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环境绩效外部评价工作的开展。
2.2 努力推进实施环境会计
我国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没有实施环境会计,即使有部分企业强制或自愿对外披露环境信息,但由于缺少环境会计系统的支持,也无法提供更相关的环境信息。
因此,应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如著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已完成ISO14000认证的企业、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等积极推进实施专门的环境会计,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核算以及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核算从现有的财务系统中分离出来,将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通过独立的环境报告书或与财务报告相结合的环境财务报告方式对外公开,这对于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决策均有必要。
2.3 不断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
在环境问题上,日本、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十分重视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互制互动关系,强调三元结构的稳定性。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政府,企业披露多少环境信息完全取决于政府的管理和监控力度,投资人、企业管理者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的需求远未提到应有的高度。
因此,应从我国企业和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养成提高为切入点,切实地提高他们的环境责任意识,才会逐渐生长出企业和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会直接刺激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积极性,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使得基于信息公开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具有坚实的信息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一、牢固树立环保意识。
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倡导科学发展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意识,坚持在企业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在保护环境中促进企业发展。强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群众健康的社会责任感,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切实肩负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严格遵守环保法规。
坚决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严格执行排污申报和排污收费等制度,自觉遵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规定,主动接受环境现场执法检查和监督管理,做到无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确保环境质量改善。
三、切实加强污染防治。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企业节能减排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废水、废气、噪声和固废达标排放。主动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制订科学可行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演练,确保环境安全。
四、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强化诚信意识,恪守环保信用,将诚信理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全力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品牌。扎实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处理好厂群关系,自觉维护好群众的环境权益,自觉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监督。
这是我们向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敬请社会各界予以监督。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自律意识,视环保为企业生命,做诚信守法企业。如果我企业违背了上述承诺,并发生下列环境违法行为,致使公众环境权益受到损害,除依法接受处罚外,自愿在报纸、电视台及网络等泰州主流媒体向全市人民公开道歉:
1、排放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超标,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对社会造成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甚至造成越级上访。
2、采用不正当手段偷排、漏排、直排超标污水,或未经批准,擅自新建污染项目、改变生产工艺,造成水、气、声、固废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发生较大变化且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擅自转移、倾倒危险废物,或委托无资质单位和个人非法处置固废和危险废物,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或存在严重隐患。
4、环境应急处置不力,环境安全防范不到位,引发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