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教学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师资力量薄弱,音乐教学需要的硬件缺失
许多小学对音乐课的设计不合理,过于关注数学、语文等课程的建设,音乐课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有的小学一个音乐教师教三、四个班级,从而造成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到的音乐知识少之又少。甚至还有的小学没有正规师范院校或者音乐专业的教师,由其他教师临时代替,这些教师没有音乐教学经验,不懂音乐的乐理和技巧,在音乐课堂上只教学生唱固定的几首歌或者上自习。同时,由于一些小学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音乐教学设施设备不齐全,缺乏专业的音响设备及音乐教室,音乐课只能在班级教室里上,学校没有钢琴或者用于教学的乐器,音乐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对音乐教材的利用率低,删减内容不科学
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许多学校对音乐教材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音乐教材都是循环使用的,即上一年级的学生使用后的教材留给下一年级的学生,甚至还有的小学是几个小学生共用一本音乐教材,给音乐教师讲课带来影响。还存在一些小学音乐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删减音乐教材中的内容,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就着重讲,自己认为没用的知识就避开不讲,这样给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带来阻碍。
(三)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无法激发学习兴趣音乐教师教学内容没有依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手段简单无趣,通常都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严重限制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和系统性。音乐教师认为如果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得较难则不利于小学生理解,所以教学往往缺乏创新,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使小学生有创新的见解,也不会得到教师的支持与帮助,长此以往使得小学生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逐步增加音乐设施,提高对音乐教育的师资投入
小学音乐教学是音乐教师对小学进行唱歌、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以及欣赏等的教育。因此,学校和教师都要提高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把音乐教育放在与其他学科相同的位置上。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加大音乐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对现有音乐设施的利用率,营造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全新的小学音乐课堂。同时,学校在音乐教师的配备上必须严格把关,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避免其他教师代课现象的发生。提高音乐教学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音乐教师认识到自身的水平,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改善教学方法。
(二)灵活应用小学音乐教材,注重音乐教育的生活化
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以教材为依据,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材是对音乐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等,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具有促进作用。音乐教师必须做到灵活运用音乐教材,不能孤立教材内容,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有用因素,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本地音乐和特色音乐等,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同时,音乐是一门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加强生活化教学,找到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相符合的教学内容,精心营造生活化的生活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教学更有利于小学生发挥特长,积极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三)恰当采用直观教学,结合经验欣赏音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仅仅用听觉是不够的,还必须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借用影视画面的感觉,发挥听觉与视觉的联觉作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音乐。同时在欣赏教学时还要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唱歌、演奏、律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当中。
(四)适当的讲解和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理解认识与分析方面,它不仅包括音乐内容在通过形象思维感受后的理性定位,而且要从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一直以来教师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都只是讲解某一部作品反映了什么,并没有教会学生怎样去欣赏音乐,所以老师的讲解要力求精练、生动,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并注意讲解的时机,多采用简要提示后倾听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经过讨论、思考、探索后教师做出必要的讲解和提示。
(五)精心设计音乐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善,还要在教学观念上做出及时的调整,摒弃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引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元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能够教会小学生唱歌,还能够让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和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尽量给小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和展示的机会,让小学生可以在音乐课上尽情地发挥,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 舞蹈 教学改革
论文内容摘要:舞蹈课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仅仅是为辅助专业课程教学而设置的基本形体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舞蹈教育快速普及,走向社会,开始成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现状做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师资、音乐表演人才、文化事业单位工作者及音乐专门人才的使命。面对当今中小学舞蹈教育改革的图景,该如何来加强和完善舞蹈课程的建设,这已成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尽管现在大多数普通中小学没有专门开设舞蹈课程,但是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载歌载舞的节日庆典以及各种文艺竞赛中,舞蹈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舞蹈将成为音乐课程、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尤其是发达地区中小学招聘音乐教师,往往将舞蹈表演乃至舞蹈创编能力作为重要的考评项目。这又给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高了一个门槛,值得我们重视。
一、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正不断向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而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生源质量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呈下滑趋势
首先,招生考试对舞蹈的要求降低了,一些学校的招生简章中没有舞蹈方面的相关考试要求。如江汉大学2011年音乐学专业招生简章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满分100分,其中声乐、钢琴(器乐)两科中高分占45%、低分占30%,视唱练耳占15%,乐理占10%。音乐教育专业招生简章中没有舞蹈测试这一项,甚至连以前在专业面试中还能见到的律动测试也被取消。
其次,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生源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校前几乎未受过任何规范的舞蹈基础训练,短时间的集训效果在假期过后已经恢复如初,加之年龄较大,身体的软开度与柔韧性未曾开发,不少学生的身体条件又较差,仅凭自身具备的身高、五官等基本条件得以升学,这无疑会给舞蹈教学带来诸多困难。
(二)从课程设置看,舞蹈课课时比例小
就目前各大院校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所占比例极小,大概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一次,也就两堂课。如何发挥舞蹈的教育功效?如何使舞蹈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如果仅仅只靠一周的两课时而没有其他形式和途径给予延伸和补充,舞蹈的教育功效无从谈起,更不要谈舞蹈的普及。
(三)从课程结构看,艺术实践的比重远远不够
在传统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艺术实践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分布在每个学期,最大程度上也就是为学校的重大演出排练节目,并没有把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除了课堂的学习外,技能得不到磨练和展示,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解决办法探讨
基础教育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坚持实践的观点,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使学生实现对象与自我双向建构,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必须通过课程改革这一重要手段作为改革先锋,要统一指导思想,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相一致,要将教育部颁发的《纲要》和《标准》的课程理念渗透到舞蹈课程改革中。
(一)从生源质量抓起
近年来,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理念都为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随着师范院校舞蹈学、舞蹈表演等舞蹈专业的扩招,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就业竞争的巨大挑战已非常现实地摆在每位毕业生的面前。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前都经过一些培训,但多数是以声乐、器乐、乐理等在艺术高考中比例较大的课程为主,而对舞蹈课程很少涉及。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舞蹈基础相当薄弱,加之舞蹈训练本身就比较辛苦,学生由此会产生紧张、烦躁等不良反应,这给教学活动带来严重的消极因素。面对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从艺术高考做起,提高舞蹈课程在艺术高考中的比例,让考生在高考前引起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还要严把艺术高考关,选优质的生源进入高校学习。
(二)明确培养目标
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舞蹈教学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尤其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与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有很大区别,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注重高技能性和表演性。根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艺术实践的高度统一为目标,同时有很强的师范性。学生既要掌握音乐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声乐、键盘等基本技能,还要有编排舞蹈、策划文艺活动等基本技能,也要熟练掌握表达和传授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所以,我们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合理设置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合理设置舞蹈课程尤其重要。合理主要体现在系统性和逻辑性。系统性主要是让学生对整个舞蹈体系有总体认识,课程设置应相对全面,让学生了解每个舞种的特点。逻辑性即课程的安排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1.明确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它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其基本属性是教育。它的目标设定与专业舞蹈院校课程目标不同,舞蹈专业院校培养的是技艺技能精湛娴熟的专业艺术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高校音乐专业的舞蹈课程,应着眼于舞蹈知识技能和师范能力的整合发展,体现舞蹈课程与音乐学习、舞蹈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需要的互补,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取向,舞蹈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动作技能训练,向生理、心理、师范三维舞蹈观转变,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师范能力综合发展的全面效用。
课程目标以舞蹈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按照舞蹈知识技能与师范能力整合发展的逻辑进行设计。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的舞蹈体态和基本的舞蹈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师范意识和献身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面向市场,开设相应课程
当前,热门专业的课程设置越来越成为专业招生的噱头,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也成为吸引生源、扩大办学规模的优先手段。各高校在招生工作中都亮出了自己的“招牌”扩大招生规模,敞开“入口”,而忽略了“出口”的质量,也不够了解市场的需求。
流行音乐、街舞、爵士舞、国际标准舞等方面的社会办学力量已经走在多数高校前面。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中心在全国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艺人、机构投资办学,培养音乐舞蹈艺术人才。而高校音乐教育要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规范校本教材的制定、了解学生的需求、课时量的多少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一些市场因素:目前,学生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教师自身的优势又是什么,学校条件和特色是什么,学生的基础怎样,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又提出了哪些要求?我们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应该多听听基层教师的建议。充分了解这些问题之后,再因材施教地组织教学内容。一些私立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如四川天一学院每年都派专人负责做社会调查,各系部每年都根据调查报告对教学计划加以修订,培养的人才能很快融入市场。而一些公办学校在这些方面较为滞后,有的教学计划多年不变,有的参照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计划,忽略了培养目标。 转贴于
3.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学科性质、教授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鉴于高校音乐教育中舞蹈教学的相对特殊性——“课时少、任务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如专业院校那样将舞蹈学科的课程安排得更为系统化,因而一堂课往往不限于一个任务,而同一任务也不限于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将基训与身韵、身韵与民族民间舞、少儿舞蹈的学习与创编、舞蹈剧目欣赏与舞蹈理论的理解、生活体验与舞蹈小品的创作等相糅合,避免课堂教学单一化,也使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一些学生所喜爱的舞蹈形式融入到教学中。如用简单的现代舞动作组合或极富动感、酷劲十足的街舞做热身运动,以饶有兴趣的即兴舞蹈小品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样不仅避免了单一舞蹈训练所造成的枯燥和乏味,而且开阔了学习的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一些较为有趣的课题。比如,在身韵课的“眼睛”训练中,要求学生将不同情绪的眼神(如含情脉脉、怒目圆睁、眉目传情等)以舞蹈即兴的方式,结合老师所给的音乐设计情境表演。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即兴反应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四)增加艺术实践
舞蹈社团是高校舞蹈艺术实践最重要的阵地。参加舞蹈社团活动的学生一般都对舞蹈有较大兴趣,他们自发地组织在一起,学习、交流、创作,对学生本身来说是兴趣的提高、技能的磨练,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对其他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影响和吸引,给那些“徘徊在舞蹈边缘”的学生发出了一盏盏耀眼的信息灯。随着社团的发展和壮大以及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们会越来越成熟,舞蹈的发展空间也随之广阔起来,进而对技能的要求也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这样的艺术比赛,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例如,学生在校学习四年期间,须参加舞台演出不少于8次才能获得学分。
毕业实习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除了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文艺活动外,中小学、幼儿园、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也都成为学生舞蹈实践的课堂。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他们不仅是演员也是老师,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我,以各种方式证明自己。比如,组织幼儿、少儿编排节目,参加教师或单位的节目演出等。经过一次次实践的磨练,学生们无论是舞蹈的技术能力、创造力,还是组织能力都成长非常快。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研究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高度重视音乐及舞蹈课程的设置,按照师范性与时代性、结合创造性与实用性的教学理念,构建符合当前音乐教育专业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体系。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可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体现,即针对不同类型的舞蹈课程制定相应的内容标准与艺术评价标准,在具体标准的表述中体现一定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谭桂琴.走出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困境[J].艺术教育,2005 (4) .
[3]杜薇薇.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探究[J].硅谷,2009(13).
[4]黄明珠.舞蹈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3(8).
(一)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涵盖了许多的外延学科,与历史、教育、心理等学科相关联。虽然新课标早已出现,但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还是“一课一歌”的教学设计。对于课程设计而言,尽管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在教学设计中,很少有教师重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教师运用心理学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一是对学生情绪的观察,二是通过对学生行动的观察把控整节课的弹性尺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程质量。两者都是教师最直观的分析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这都是运用心理学最浅表的现象。
(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
我们把小学音乐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低年级(1-2年级),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这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和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两个阶段正是学生逐渐形成一般逻辑思维及获得主观能动性的时期,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应该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不同,认知发展的不同因材施教。在此过程中还应该重视两个阶段的课程内容衔接,循序渐进。
二、音乐教学的特性
(一)聆听性
音乐本身是一门聆听的艺术,人的耳朵是第一感官。根据不同表现要素、不同情绪情感、不同体裁和形式及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聆听者心理感受不同。聆听者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辨别不同形象结构不同地域的音乐。音乐本身的特性决定音乐教学重视“听音乐”,而不是一味的学习唱歌。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时,综合考虑以感受和欣赏音乐为主,演唱演奏及综合性艺术表演方式为辅,注重学生个性及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二)全面性
音乐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员,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它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受众全面性:音乐教学涉及到幼儿、中专、高职、学院、大学等教育机构和场所;目标要求的全面性: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学科外延的全面性:音乐与姊妹艺术(如:舞蹈、戏曲、电影、诗歌、美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教学中体现音乐课程的综合化。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皮亚杰在其认识发生论中提出的守恒性式是指当某种事物的表象发生变化时,“守恒”(心理学中是指一种逻辑思维的能力)使人对事物的实际恒定性进行正确再认。皮亚杰式的守恒属于自然发展能力,是音乐是否介入都会获得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1-2年级)的学生年龄在大概在6-7岁间,属于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不具有一般逻辑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在“守恒”上表现欠缺。从秦媛的毕业论文中得出,“守恒”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同样适用于音乐。音乐守恒研究的先驱Marilyn Pflederer(婚后名为:Marilyn Pflederer Zimmerman)实验得出:儿童的年纪与音乐守恒能力呈正相关,训练成效的年纪在5岁和7岁。利用这种特殊性,教师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堂设计中,可多以欣赏音乐为主,辅助引导学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在秦媛研究(实验对象为4-6岁的学生,分为普通组和音乐组,音乐组为学习过音乐的学生)中还有个较明显的实验结论:普通组的守恒性高于音乐组的守恒性。分析得出结论:当前我国的音乐教学大多强调“动作学习”(即“动作层面”的技能传承,外部操作式音乐学习)忽视“概念学习”。“对音乐‘内隐’的心理过程并无过多的帮助,反倒可能出现了抑制其音乐能力发展的正常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时,有意为之的把音乐理论知识教授给低年级的学生,注意把音乐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话语教授且设计好理论知识传递的方式方法用时等。
小学中、高年级(3-年级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获得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及群体结构的形成(分类和理解概念能力明显提高,能根据物体各种特性结合复杂规则进行分类)。进行正确再认儿童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认知,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一些音乐作品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广播、书籍、CD、影视影像、互联网、电视媒体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亦可以熟悉并使用音乐作品中出现的简单伴奏乐器进行辅助学习。乐器的运用自然增加了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自信心,不但丰富了课堂活动也提高了课堂质量。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音乐知识结构,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外,则可以要求他们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相同的律动或舞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之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 情感教学 教学策略
所谓情感教育,旨在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信念等,简言之,情感教育是使学生感到身心愉快的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目标的情感教育,应该是以音乐为手段,将美的感知传达给学生,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情操。在日常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情感教育既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也是一种音乐教学的模式,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音乐的创造原理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教师要是不能够很好地将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不仅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会降低音乐素质的培养。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好动,不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音符和作词作曲的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好动爱玩的特点进行创新教学。
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中,教师可以利用PPT幻灯片播放出湖面还有小船的视频,鼓励孩子们将教师装扮一番,营造出春意盎然,小朋友们要进行出春游的意境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很容易联想到船儿轻轻推开波浪,水中倒映着美丽的白塔的情景,好似身临其中,学生们不自觉的就会把情感流露出来,进而通过情感教学的方式,更好地进行小学音乐的教育。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情感
音乐中情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音乐感情的领悟上,还有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着引导的作用,是实现音乐教学完善的关键。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多进行互动,与学生建立很好的朋友关系,融入到小朋友的生活中,并理解他们所想的事情理解他们的情感敏感点。同时,还要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美化同学之间纯洁的友情。
例如,在学习《雨花石》的过程中,主要表现的就是一颗小小的石头很孤独很寂寞,一直静静地躺在泥土之中,没有同学朋友们的陪伴,此时就可以激法同学们的怜悯之心,可是有一天雨花石找到了自己的朋友,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为人们铺起一条条美丽的大道,在实现它们价值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就如同一个班集体一样,每一个同学都是小小的石头,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也要相互鼓励,每一个人都要融入到集体中,共同进步,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结合文本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情感
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品和感人的艺术美,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开展情感教学不可多得的教材。为此,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逐步丰富和发展。
如歌曲《摘草莓》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它以流畅的旋律,轻快跳跃的节奏,真挚朴素的歌词塑造并歌颂了一位农家姑娘拥军敬老的高尚品格。在学生学会了歌曲的演唱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内涵,引出“小姑娘为什么舍不得吃那鲜美的草莓呢”?是因为她要把这些草莓送给军属老奶奶。这时,学生明白了“拥军敬老”这一事理。
四、深刻理解歌曲内容,巩固学生情感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音乐的展现是因为人情感的投入,歌曲在创作过程中融入创作人的情感,是创作人在特定意境下的情感宣泄。只有将演唱人融入相似的意境中,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要注意运用多种手段,表达好歌曲感情,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对歌曲的理解,让学生逐步掌握艺术规律,较完整、恰当地表达作品情感。仔细分析歌曲的体裁、题材、歌词的文学创作手法、曲调的音乐风格等,不放过任何细枝末叶,使学生对歌曲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以及词曲作者、歌曲时代背景有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例如,在歌曲《雪绒花》这课中,首先让学生欣赏雪绒花的图片并作介绍:雪绒花生长在阿尔卑斯山脉的雪线以上,只有在冰雪连年的地方才能见到它,可见它的生命力非常地顽强。奥地利人把雪绒花作为自己的国花,只有最勇敢的战士才有资格佩戴它。后来,雪绒花就成了勇士的一种象征。然后,向学生介绍法西斯时期纳粹的残忍行径,丑上校和玛利娅对祖国的深切热爱之情,随着音乐学习歌曲,让同学们感受着优美的旋律,带着对主人公的深切爱戴和对法西斯的深悟痛恨,体会奥地利人民苦难的过去和光荣的斗争历史。这样,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就能和音乐主题产生共鸣。歌曲背景的再现,能使学生更融入歌曲的意境,更好地把握情感。
音乐的核心,就是一个情字的体现,作词和作曲人都是将饱满的感情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因此,在学习了音乐的基本知识外,还要进行感情的教育,教会学生在音乐中表达自己的感情,释放自己的感情,积极地体验生活的美好,同学和老师之间的美好情谊,在提高音乐素养的同时,也要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小学生全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一、小学音乐教学“体验学习”初步认识
所谓的小学音乐的“体验学习”则是指老师在向学生讲授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在领悟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通过“体验学习”学生能够将生活和音乐有效的结合,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体验学习”的意义
1.更有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因此在音乐的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其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激情”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而“体验学习”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通过“体验学习”能够把音乐中动人的部分展现给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学习内容更加的开放和自由。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样式的活动,将各种音乐结合。老师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大的音乐课堂为学生呈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开拓学生的审美领域,从而在这样一种情感体验中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
2.能够很好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学习,而新课改的提出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音乐领域的创造者而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体验学习”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行自主的学习,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完善自己。同时“体验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体验活动中,学生彼此间会进行交流和沟通,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在合作的前提下学会自主探索知识。在体验的学习中学生会自己带着问题去听课,会自主的翻阅资料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能真正的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
三、小学音乐教学“体验学习”实践途径
1.课堂导入创设情境,融入体验
老师在进行小学音乐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丰富课堂,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利用一些情感、符号作为引导。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课程《西湖春晓》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将美术元素引入到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心中的湖的样子,然后利用学生对湖的印象和认识对音乐的审美进行再创造,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挥的体验情境。再比如在学习《绿水江南》这一课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江南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好奇心和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进而让学生再去欣赏这首曲子,想必会让学生与音乐产生更多的共鸣。
同时“体验学习”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劳动最光荣》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聊一聊在生活中谁最勤劳,让学生通过小故事或者演讲的方式进行描述,从而在体会音乐主旨的基础上去欣赏音乐作品。
2.具体实践、亲身感受音乐
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得到兴趣的激发后,那么在后面的课堂中学生就要通过实践体验来观察和反思。那么在这里老师更多的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体验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体验音乐作品。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可爱的家》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思考自己的家庭成员,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交流,比一比哪个学生描绘的家庭成员的特点最鲜明,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幸福,在此同时,可以为学生播放萨克斯音乐《家》,在这种对家庭的情感基础的铺垫下,学生就能够更好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了。
3.借助编排,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妙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老师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发掘学生的潜能。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排曲子,自己歌唱,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文学;音乐;诗词;意境
音乐是一门表达人内在情愫的学科,是一种包含情感的艺术。小学音乐是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当代小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泛,思维方式也越来越多变,传统的音乐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了。古典诗词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诗词意境之美也包含着丰富的音乐元素,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加入诗词元素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诗词意境之美与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1.1情景交融,情韵悠扬
古典诗词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就是意境美,若意境不美,其它方面再好,也不会给人真正的美感。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歌赋,都很讲究意境,作者作诗作词往往都是借着描述身边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从而达到意与境的结合,也会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生出不一样的情绪,去感受诗词意境之美。情随境生,但情也往往是先有的,隐藏得深而已,当接触到外景时,就会有感而发,借境来表达心中的意。
1.2艺术之美,教学之重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九年制义务教学阶段的要求,音乐教育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新世纪人才,音乐教育必不可少。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儿童的天性就是想象,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状况下,往往能跟随着音乐去想象,想象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件美好的事物。音乐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音乐是一种艺术,在不同时期去聆听往往能有不同的情感,音乐来源于生活,它可以通过与人生活经历的碰撞,让人去理解作品,与作品的情感达成共鸣。但只有学生对音乐感兴趣,才能让学生去主动去探索音乐的情感,这就让音乐的教学方式选择变得更加重要。
2音乐教学融入古诗词的依据
2.1诗乐一体,浑然天成
在现代,我们仍然可以从音乐家的口中得知,音乐作品的起源具体来说是诗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以乐而唱的。《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黑格尔也说:“音乐与诗有最密切的联系,因为他们都用了同一种感性的材料,即声音。”可见在诗与乐的关系认识上,中西方的学者是达成共识的,诗与乐的渊源已久,从诞生之日就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有血缘关系的。在汉武帝时期收集各地歌谣的官署“乐府”,“乐府”的职能就是为诗歌制谱,乐府诗配乐而唱与现在为歌词谱曲而唱是一样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诗与乐也始终相辅相成的发展着。
2.2文化冲击,现实之需
随着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传统的音乐教学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了,且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也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有创造力、想象力地学习,将古典诗词融元素融入到音乐教学中,让课堂变得多样化是大势所趋,将古典诗词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韵味与音乐的韵律美巧妙的结合起来,不仅能让课堂变得多元化,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学音乐教学融入古诗词元素的具体做法
3.1潜移默化,渗透诗词
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最直接地感染人心,它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淋漓尽致的手段。但在小学阶段音乐作品都是通过老师的语言表达教授给学生的,教师对音乐作品情感的理解就是教学语言,古代诗词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提炼,其诗词的意境不仅能帮助老师理解作品,也能帮助学生去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教师在音乐课之前,选择与所要教授的音乐有关的古诗词让学生熟悉,在教授音乐时让学生联想古诗词的意境,从而去理解音乐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例如,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这是一首有着蒙古风味的儿歌,我在新课引入时向学生介绍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初步了解蒙古人民的生活,领略草原风情,欣赏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随后引入《七绝•咏草原》这首赞美草原的古诗,先让学生读这首古诗,然后谈谈心目中草原的样子,再让学生回答,想象自己心目中的草原,从这首诗的意境中再次去感受祖国的草原的美好。在潜移默化中让古诗词元素融入到音乐课堂中,让同学们更深刻的了解到音乐的魅力,也让音乐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以画传意,动画展示
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主要来自于兴趣,他们因为年龄小,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所以在在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学生大多都是喜欢看动画片的,在教学中如果通过古诗词的动画展示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引出音乐教学,相信能够给学生带来诗情画意般的感受,激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教授的音乐公开课上,我就用了这种办法,使公开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公开课所要教的音乐是《好娃娃》这首儿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我选用了《游子吟》这首古诗的动画来展示,在观看动画时就向学生讲述了这首诗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能够体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更加容易的教授《好娃娃》这首歌曲,做到了以画传意,让身在其中的学生们真正的体会到了诗与乐所要表达出的情感。
3.3为诗配乐,韵律之美
音乐的韵律之美让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感同身受,小学生虽然还不懂更深层次的音律,但其简单的韵律还是很容易理解的,教师可以为与教授音乐有关的古诗词谱上简单的曲。小学生能够听懂诗词的韵律时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某教师就用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在教学上取得良好的反应,也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去年我参加了一个小学音乐教学的观摩活动,其中有一个老师就用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在教学上取得良好的反应,也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在教授《我们的田野》这首歌时,首先通过《江南春》这首古诗让同学们憧憬大自然的美景,江南一直都是美丽、壮观与富饶的象征,与《我们的田野》这首歌恰好交相呼应,随后我为《江南春》这首古诗进行了简单的谱曲,让学生能够吟唱。最后让学生学习《我们的田野》这首歌的方法,以优美柔和抒情的声音演唱。
4结语
文学与音乐的完美交织,古诗词与音乐有着深厚的联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选择恰当的古诗词,能够让音乐与诗词更好的融合,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使学生对音乐保持浓厚的兴趣。但老师在选取古诗词时要注意选择与音乐合适的,要明白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古诗词元素不只是为了让形式新颖,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韵律之美。我国文学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古典诗词就是其中的一个璀璨明珠,在五千多年历史的熏陶下,一大批的诗词、歌曲孕育而生,每个人对理解其所表达的意境,往往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又与音乐完美交织,显得相得益彰,正是这种情感与美的结合,让学生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情感教育,也获得了感知音乐美与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古诗词含蓄而隽永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是亘古不变的感动;音乐则表述着人最初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与我们的灵魂相互碰撞;让古诗词元素走进音乐教学课堂,不仅能让音乐课堂教学更加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在动人的韵律里轻松领悟古诗词的魅力,让中国这古老的文学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巩敏.浅谈“古诗新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J].时代教育,2015,(16):255-255.
[2]李运玲.诗化音乐乐化诗歌———小学音乐课中融入古诗词艺术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4,(6):156-156.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小学音乐;创造力培养
在音乐教学领域中包括很多种教学内容,包括演唱、欣赏、乐器演奏、创作等,这些内容都利于学生发挥所长,展现出个性。学习音乐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表达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当充满个性、赋予魅力的音乐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体会了艺术家作品的内容和里面的价值观,更好的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和健康的个性发展极其有益。音乐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都有利于小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一、音乐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
音乐教学分为室内教学和实践教学,对学生应该进行多元化教学,不同的学生有着对音乐不同的想象和理解,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性进行室内和实践的分类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灵活的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一起体验、创造、发现和享受音乐,以学生为主体,把全部的教学工作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当中。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抽象的思维有效的转化成形象化,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传统音乐教育的局限
传统的音乐教育是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实施教学,刻板生硬,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学刻板使得学生没有独立性和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受限,与教师缺少交流与互动,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失去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把教师从刻板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
三、音乐教学中个性化的培养
1.个性化欣赏音乐,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可能各不相同,当学生和音乐本身理解不相径庭时,教师千万不要说:“你错了”,而应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表现出来。从艺术角度来看,好的音乐是一把“金钥匙”,它能丰富我们的生活,开启孩子的心灵,引领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2.个性化演唱歌曲教学
演唱歌曲学生凸显个性化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托起这个平台避免学生产生“从师”“从众”的心理。要鼓励学生对歌曲的个性化理解,敢于挑战自我。比如,在教唱《小螺号》这首歌时,我采取了民族唱法,突出这首歌的民族特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不同的歌唱方式,男生采用了极具节奏感的说唱方式,女生采用了美声唱法,给我们的音乐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3.提供个性化音乐特长平台
在音乐实践教学过程中,课外教学是一种最好的教学方式,其中的实践性和发挥性特别强,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和独立性思维敏捷。在课内教学的内容简单,很少具有给予学生发挥特长的空间,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环境让他们最大的发挥技艺特长,充分展现个人才华,与此同时也是学生在群体中体会对音乐的表现力、协调力、想象力,共同协作的精神。最后,从组织上按照学生不同的艺术才能和兴趣爱好分成小组,为他们制订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按不同风格进行训练,从而得到不断地完善发展。例如乐器班、合唱班、舞蹈班等等,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技能技巧,从而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另外,在集体艺术教学里和个别特有的学生天赋结合起来进行实践,充分发挥出每个学生的特性。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各种表演、演奏和合唱的活动,并作出活动后对学生观后感的调查,了解他们对哪方面的艺术性比较强,对学生的教学做出有一定难度的规划调整,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们能够发挥个性并体现不断完善。
四、实施个性化的评价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对学生可以采用结束后评价学生长处的方法。这是采用智力激励法最基本的原则,每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学生会想出不同的答案和设想,这个时候教师应当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不要打断或过早的回答做出评价,应该让学生尽可能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多创造自由讨论的机会,从中让学生的各种想法有效的交流,这样不会局限在胡同思维里。例如,在让学生欣赏《蜗牛和黄鹂》时,我会让学生第一次听时说一说他们对这首曲子的想法,学生的回答也是多种多样:“蜗牛爬上树去找黄鹂玩”;有的学生把“阿嘻阿嘻”当成是黄鹂的叫声。这时,我对他们回答是肯定的,再让他们重新认真的听一次,做出更正确的理解,丰富他们对这首歌的想法。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肯定尊重的态度,这样也可以教导学生用尊重他人的方式去评价其他同学,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每个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尊重学生的想法,从这些差异中让同学不断的充分进行自我完善,建立完整的人格,更好的发挥出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小学音乐 四美教学 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就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从而去发现、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生活中的美点,获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情理结合的把握,得到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享受,又可以得到思想、认识、情操、道德等方面的教益。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应从表率美、教材美、情趣美、实践美这“四美”入手。
一、表率美
有学者说:“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实际上是对音乐老师感兴趣。”音乐教师的表率美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美学原理在教学中的运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因此一个音乐老师,应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在整个音乐教学中,做到教态美、语言美,使学生视之悦目,听之悦耳,思之悦心,学之有得。
1.教态美。仪表端庄,举止大方,给人以优美、和静、悦目的感觉;精神饱满,庄重自然,把学生带进既严肃认真又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去,集中注意力听取老师的指导;表情、手势和谐统一,优美的体态语言使学生在自然、亲切、愉快、生动、和谐的气氛中接受信息,获得知识和技能。
2.语言美。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以优美的语言再现音乐的情境,品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让学生不仅能接受知识,更得到美的熏陶。教学语言之美体现在简练、准确、形象、生动。要做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练就这样一种能力。如果音乐课堂里教师语言拖沓、词不达意、干涩无味,只能是对教学的糟蹋,哪里还有什么教学效果可言!而悦耳动听、富于感情和启发性的语言,悲的地方使学生想掉眼泪,乐的地方要让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心驰神往,丑的地方令学生憎恶讨厌。诚如此,教师情、学生情合一。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接受信息,获得知识,有效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美
音乐教材中的每一首歌都有美的因素。立意新颖,意境深远,思想深刻,是内容之美;情节曲折,首尾呼应,是构思之美;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收放自如,是表达之美。不同的歌曲表现出不同的美,或是淡雅的柔性美,或是雄壮的刚性美,或是庄严的崇高美,或是幽默的滑稽美,或是肃穆的悲剧美,或是诙谐的喜剧美等,教师必须首先有所感悟。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精心备课,指导学生去开发美点,将学习的过程当作感知美和品赏美的过程。音乐教师要很好地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美情美意,赏析作品中的美的语言,体验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从而大胆联想和想象,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想象力。
三、情境美
为寓学于乐,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师必须想办法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图画、幻灯、影视、表演等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快乐地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审美兴趣,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可用图画、幻灯、影视让学生作直观观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分角色对话、表演、影视欣赏,让学生加深感悟;用图示展示,使学生加深体会。
还可以在导语中播放有关音乐和影视,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走近作者,走进课堂,激发联想和共鸣。教师仅用语言导入是不够的,借助多媒体播放,再加上教师富于情感的语言,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富有感情地、饶有兴趣地、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文学习,从而获得美的感受、感情的升华。
四、实践美
美育目的的实现,是不能离开审美的实践活动的。也就是说,培养审美能力,离不开审美实践,离不开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熏陶和艺术美的诱导。因为美育是通过展现形象体系,供受教育者直接、具体地观照,激发和净化感情的思维;受教育者对美的对象,即感性的具体形象,如艺术形象、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社会生活中美的人物和事物等的直观感受,激发感情的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感化、陶冶、锻炼,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因此,当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有了审美情趣后,音乐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通过各种练习,进行联想和想象,培养审美能力。
1.在课堂上进行听、唱等练习,品味、观照作品的美。通过音乐作品的联系可以提示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都会陷入困境;当我们面对失败和险情时,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
1.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的应用的作用
在小学音樂中的体验式教学应用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学生欣赏乐曲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对乐曲本省的情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体验乐曲至美的同时,也对音乐实际操作技巧和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学习。它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有以下几个作用决定了其重要地位。
1.1 加强了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体验式音乐教学相较于传统音乐教学的课堂具有课堂气氛更活跃,课堂教学模式更轻松等特点,而凭借这些优势,可以使孩子们的课堂参与度更高,无论是本身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孩子,还是性格内向,沉默内敛的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且都拥有享受音乐,感受音乐之美,学习音乐知识的平台。在轻松的教育环境之中,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音乐视野,也加强了孩子们之间的同学情谊。从客观上来讲,这种教育模式更加公平,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和平等。进而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也会近一步加强。
1.2 加强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新意识。体验式教育更加多元化,它不在拘泥于传统教学的规定与条例之中,他跳出了传统的束缚,它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培养。音乐的学习本身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自己创作出音乐作品,而不是传统的复制粘贴,只有创新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样的教育模式本身更具有创新性,同时也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音乐教学过程之中,体验式教学凭借其具有的独特优势,为学生提供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这也符合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教育潮流,使小学音乐教育的课堂向人性化和现代化迈进。
1.3 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体验。体验式教学以其自由的授课方式和轻松的学习氛围更易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激发孩子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热爱,才能真正让音乐在这一代人中传承下去。在轻松的教学模式下,不仅让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进一步缩短,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对乐曲的认知与情感进一步协调与同一。
2.小学音乐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的具体方法
2.1 加强学生对于情境的体验。情境即我们生活中的场景的再现,情景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在线,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能更加透彻,也更容易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2.2 加强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情感是歌曲的灵魂,理解一首歌最重要的便是理解其蕴藏的丰厚情感。鉴于小学生们的人生阅历有限,没有明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唯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加强其参与度,才有可能让学生可以体会到乐曲背后的情感和深意。比如,在学习《洋娃娃与小熊跳舞》这首歌时,就可以让孩子学习一些交谊舞,并且装扮成洋娃娃和小熊的样子来跳舞,这样不仅能加强孩子们对情境的感受,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圆舞曲的轻快愉悦和洋娃娃和小熊之间的友谊。让孩子参与到音乐之中,才能让他们对乐曲的领悟和理解更加透彻。
2.3 加强学生的专注与创新。如果一首歌的学习只是浮于表面,过分关注对于技巧与理论的学习,而忽略其情感与内涵,这样无异于本末倒置。只有在乐曲学习的过程中对其内涵和深意加以阐释和引导,不仅仅关注于表面的技巧,而是引导学生对其背后的深层含义的思考。此外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