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

家庭艺术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艺术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艺术教育

第1篇:家庭艺术教育范文

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是指家长对3-6、7岁儿童进行的以音乐、美术等艺术方式和内容的审美教育。在中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精神生活,注重对艺术的追求,幼儿家庭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为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各地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艺术特长加分政策,文化部门组织各种艺术活动,许多家长和孩子投身其中,成为一股推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各种社会艺术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使家庭音乐教育短期得到迅速普及。此外,全国多家电视台相继推出了少儿才艺表演节目,媒体的参与,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实践平台,更调动了家长对家庭艺术教育参与的积极性,刺激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所拥有的心态直接体现在幼儿的艺术教育中,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

1、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艺术氛围等各异,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家长的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其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即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原无固定意向而随大流思想;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即碍于情面或者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如此,如“其他人的小孩都学,我的孩子不得不学”。这样的家长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为数不少,也是很大一部分家庭很难将家庭艺术教育长期坚持下去的原因。

2、功利心理。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之基础或基本评价标准,同时又强调行为实际效果的价值普遍性和最大现实的伦理学说。”中国家长都有传统“望子成龙”的情结,再加上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较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误区。很多家长让孩子选择学艺术,就是为了使小孩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好的立足社会;有的直接就是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能进入到演艺圈,成为名演员、大歌星,或者升学时有特长加分等,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目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会带有一些功利性因素,但绝对不能太强,否则就会偏离学习本身的目的,不利于学习的正常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一旦艺术成为一种谋生的技能,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那我们的艺术教育培养的将是一个个艺术工匠,而不是一个有着较高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如果家长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来对幼儿进行家庭艺术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将来发展。

3、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在外或者忙,很少有时间来陪伴孩子,便应孩子的要求,甚至脱离自己的客观条件,给予孩子某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来对孩子进行补偿。有的家庭给孩子学声乐、器乐、美术,却因为家长自己小时候的考试焦虑等而放纵孩子在艺术教育中遇到困难就逃避,什么都学,什么都半途而废。这样的家长过分溺爱放纵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难以得到必要的培养,成年后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处理事情,都会变得懒散、过分依赖他人,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则很容易变得灰心、失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4、心理投射。

心理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直接体现为父母将自己小时候所渴望而没有得到的艺术教育强加在小孩身上,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使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后,孩子会由于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由于通过孩子进行投射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过程,常常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因此更值得为人父母者警醒。怀有“心理投射”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违背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初衷,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敌视艺术教育,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转贴于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应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消除功利思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与理解幼儿,从而促进幼儿自身全面发展。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其选择的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拔苗助长。同时,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由于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幼儿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进行家庭艺术教育。

2、尊重与理解幼儿。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理解和尊重儿童。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一样,儿童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家长要对幼儿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及时的鼓励。幼儿的很多艺术作品无法用成人的眼光去解读,但是,要意识到幼儿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倾听幼儿对自身创作的解读,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3、消除功利思想。

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要有着明确的认识,学艺术是为促进幼儿自身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升学加分、为了赶时髦、为了不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等等,从而不要盲目的“从众”“、跟风”。

第2篇:家庭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特征;家庭教育方式

艺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艺术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艺术高职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4).

[3]潘轶群.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及自尊的比较研

第3篇:家庭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胡汀鹭 中国画 教学理念 人文价值

胡汀鹭,名振,字汀鹭,号大浊道人,清光绪十年生, 江苏无锡南门人。以笔墨精到的绘画技巧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征,有题画诗词集《画缀》、《汀鹭画册》等出版行世。作为画家,钱松岩称他为“无锡艺坛泰斗”,沪宁著名画家。胡汀鹭是近现代江南地区美术史上注重心灵感悟的美术教育家。先后执教于无锡县女师、无锡第三师范学校、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昌明艺专、无锡振南艺专等学校,他把人格与画风统一作为其教学理念,先后培养了钱松岩和陆俨少以及杨健侯、孙文林、吴荣康等众多有影响的画家。他强调艺术个性,倡导艺术的自律性,其作品具有全新的审美语境和独创性品质。 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对胡汀鹭教育思想及艺术作品系统完整的研究,忽视了其在无锡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造成其地位与他辉煌的艺术水平不相吻合。本文依据胡汀鹭的人生历程对其中国画教学过程与艺术创作的形成轨迹进行探讨与论证,厘清历史上胡汀鹭作为无锡地区近现代美术教育事业开拓者的真实面貌。

一、 胡汀鹭中国画教学历程与特征分析

长期以来无锡地区以历史悠久的吴文化和以无锡籍画家顾恺之、倪云林、王绂等的绘画理论和实践产生的深刻影响为依托,以吴观岱、胡汀鹭为首的近现代无锡籍画家,率先突破了“四王吴恽”的束缚,独具慧眼地以石涛的绘画思想为立派之本,注重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富于继承和创新精神,在一种自由、开拓、不受拘束的氛围中以全新的绘画观念和语言,成为无锡地区中国画的重要创作力量,使无锡成为江南地区绘画艺术的重要区域。

1905年,中国以废科举、兴新学为标志,开始了弘扬“新文化”的运动,20世纪中国艺术教育的基本轨迹也由此展开。中国的新式学堂在“新文化”的浪潮下延续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1912年刘海粟等人创办了上海图画美术院,1922年,颜文樑创办了苏州美术学校,1924年胡汀鹭在无锡创办了首个具有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美术学校——无锡美术专门学校,1925年正式招生,聘吴稚晖为校长,胡汀鹭担任教务主任。设中国画、西洋画两科,学制3年,一批锡邑书画名流诸健秋、贺天健、王云轩、陈旧村、钱松岩、钱殷之、杨荫浏、章绂庭等都来执教,将无锡的现代艺术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长期以来,由于相关文献资料的匮乏,致使至今我们对无锡美术专门学校和胡汀鹭的认识仍很模糊。缺乏对其教育思想及艺术作品完整系统的研究,忽视了其在无锡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胡汀鹭犹如一颗散珠,个体虽然光彩夺目,但他目前在无锡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地位与其辉煌的艺术水平不相吻合。本文通过对他的人生历程、绘画作品、美术教育过程并结合相关文字资料进行考辨剖析,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其美术教育和艺术生涯进行重新定位。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家,胡汀鹭非常强调人格教育,认为美术教育首先重在内在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以艺术表达对现世的关怀。他画如其人, “独具清标”是胡汀鹭人格的写照,在他看来,画家平日的修养之功,关键在一个“养”字,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古训之下,要以性灵的陶养为根本,否则艺术将失去陶染人心的功能。他说:”作画一沾俗气,即不可救药。能多读书,多观古人之蹟,其或能免”。①在他看来,绘画要表现儒家的思想,首先要能按照儒家的思想原则来陶养自己的心灵,以儒家的仁智善来扩充自己的心胸,这样画出的画才有生命,才能表现生命的境界。他的这种认识始终伴随着他的教学和创作。

从胡汀鹭的经历和行迹中看到,他在江南地区多所学校讲授中国画艺术。在学生眼里,胡汀鹭谈吐儒雅,衣着整洁,一派学者风度。他上课十分认真,当堂作画示范,讲画史,析画论,上下两千年,信手拈来从容自如,把自己作画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他传授的知识不是既定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他随时都在传递着思想,通过讨论和交流,教与学无处不在,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真正达到“教学相长”。这种教学基本没有固定的概念化内容,大多是自己创作的经历、经验和体会,其中的知识是活的,为学习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思考方式,而这对他们把握知识的内涵非常重要。胡汀鹭教导学生要学古而不泥于古,更不能一味仿古,应多观察自然,得其神韵。认为作画要多写生,善默写,所谓“默写”,并非指临摹法中的“背临”。“默写”之妙,在于欣赏观察景物时,默取其可画之本,去其不入画之物,或补其缺,或移其位。胡汀鹭经常对学生说:“中国画要耐人寻味。谜语是给人家猜的,如果同时给人家揭出谜底,便毫无趣味,实际你要说的话,已在不言之中。”作为一个传授者,他没有口若悬河式的讲授,只是引导人们放下心来,在传统探求的路上顺畅而行。这样的心态也表明,他并非要成为大师和权威,相反,他欲挣脱权威的束缚,也启发从学者去挑战。使学生学会思考,这是一个启蒙者的心态,而与教书匠完全不同。在胡汀鹭《闹红精舍遗稿》中,常会发现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独特见解。概括来说就是深入浅出,寓复杂的艺术问题于平凡的事物。淡化教授者的角色。他认为作为一个艺术的教授者,不只是一个讲授能手,而是一个对别人有影响的人。所以,现场讲授只是极小一部分,大量影响在于言传身教中,这种方法对我们当下的艺术教育依然有着重要参考与借鉴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现行的艺术教育模式。

二、 胡汀鹭中国画作品独创性品质剖析

胡汀鹭的作品空灵淡荡,意趣别饶,大多取材于无锡太湖沿岸的自然风景,笔墨渗透了儒道哲学的精神以及胡汀鹭的理性思考,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胡汀鹭重视到生活中观察、体会和写生,先后创作了多幅山水画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山水画为“梁溪八景”,当时无锡尚无万顷堂、鼋头渚、蠡园、宝界桥等,梅园建筑亦未完成。可以说胡汀鹭是无锡第一个通过写生与创作全面表现无锡自然风景的画家。其作品充满时代的品格。在创作上,他主张作画要富有激情,他常对客挥毫,即席赋词题句。所作无论山水、花鸟、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小品尺页,均一挥而就;对三尺以上大幅,用特制画版,以斜靠墙壁竖画,尤有利于观察章法布局,作画时仍挥洒自如。自谓:“古人绘事运笔敷色之外,尤贵布局章法。其得失存乎疏密上下之间。” 胡汀鹭主张“章法要从四边打进来”,章法要先看四条边线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通盘筹划地来个“置阵布势”,不能从一边、一角、一点堆积起来,而应先确定对全局起作用的几个大面积的东西,再逐渐打碎,将小面积的东西搭配进去。大幅看气势,更需要树立全局观念。②他说:“读石涛画,如读南华经,几不知天地为何物,其题语亦莽莽苍苍,非有满肚皮伤心泪者,不能为之,学之无病,徒为识者齿冷。”又云:“试读宋元真迹,处处拙实而见空灵,一种天地雅秀之气而含蓄于中,盖作者当时以写一时之胸襟未尝有一毫名利在也。”③胡汀鹭作画不择纸笔优劣,用笔取石涛石溪,皱勒点苔,全用中锋驰骋。他说: “雅俗之分不在用色而在用笔,虽涂深红浓绿而含雅气。”“作画,清者难于厚,厚着难于情,二者不易兼得。用笔能挺秀,再加渲染,则清且厚矣。”④

三、胡汀鹭教育理念对当代语境下中国画教学的影响

胡汀鹭的教育思想围绕人格与画风统一这个中心,以师造化为支撑,以求新求变为动力,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寻找适合中国画的教学规律及中国传统绘画样式的当代形态。钱松岩谈及自己的艺术经历时,深情缅怀胡汀鹭老师对他的教诲和帮助。当年钱松岩还是个穷学生,想要拜渴慕已久的江南一位老画师为师,登门多次,无法如愿。单胡汀鹭却是和蔼可亲,见钱松岩真诚厚道,便慨然允诺,免费教导。钱松岩先生以后近七十年的创作生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与汀鹭老师的教诲和帮助有极大的渊源。陆俨少1927年考入无锡美专跟胡汀鹭学画,善绘云水,作品中勾云、勾水等特殊技法是其成功创举。出版有《陆俨少自叙》、《陆俨少画集》多种专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陆俨少看到恩师胡汀鹭创作的一件三尺水墨山水作品,十分激动,挥毫提款:“此汀鹭师遗作,自其下世倏逾四十年,缅怀往昔,不胜人琴之痛。乙丑(1980年)正月陆俨少并记。⑤”“人琴之痛”,但见琴在,不见人归,此中情味,难以言表。胡汀鹭一生把人格与画风统一作为其教育理念与艺术创作终极目标、始终保持着孜孜以求的探知心态和谦逊的为人态度。注重言传身教,以一个启蒙者的心态启发从学者去思考去挑战。他淡化教授者的角色,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对后人的影响深远。胡汀鹭通过传播现代美术教育及拓展人文精神方面的实践和奋斗,体现出在现代美术启蒙上的社会身份与角色的价值意义。他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为后人及其同行树立了历史的标杆。当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正面临从“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偏重专业技能训练的美术教育,向“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的转型时期,我们重新对胡汀鹭的美术教育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特质,它不仅与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相连,而且与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人文教育理念非常适应,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注释:

①②④《闹红精舍遗稿》P23,许瘦峰编 扬州图书馆古籍部印 1945年 版

第4篇:家庭艺术教育范文

艺术教育 家庭教育 和谐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逐步转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波及面广,受益人多,普遍提升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这种形势下,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发现,艺术考试热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升温,考生在急剧膨胀,办学规模在盲目扩张,有些地区经济甚至都因此而获益匪浅,这种现象引起了国家、社会、媒体、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关注。

据说,现在大概只有医学院没有开设相关专业了。可见,“艺考热”并非耸人听闻。当然,从艺术普及的角度看,也许是多年来教育改革中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的结果吧!这么多的家长考生来关注艺术教育令人欣喜,尤其令艺术教育办学单位欣喜。但我们应该透过表象来看实质,就会发现诸多问题。随着办学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招生人数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但成才、就业等诸多问题却生硬地摆在一个对人生未来怀着美好憧憬的学生面前,使他们难以跨越,心理压力难以排解。

有些家长让孩子背负了过多过重的心理负担,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父母的认同,通过父母的认同,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自信、自尊甚至成就感。然而,一个违心遵从父母而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孩子失去的是快乐和对生活的热爱,从根本上忽略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成长。

当今好多家长把孩子是否能上大学是否能上名牌大学,作为自己在社会攀比模式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所以往往结合切身体验,甚至将自己的理想也强行摊派,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谋划了未来,扼杀了孩子对自己将来的选择权。家长们不辞辛劳、绞尽脑汁的大量投入,使孩子懵懵懂懂、无所适从,心中既有自己的理想又怕让父母失望,孩子们不情愿不喜欢也只得听从家长的安排。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甚至有些地区的中学为了保证高升学率,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就强行要那些文化课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选择艺术类考试方向,否则就以各种理由劝退.这种形势下学生在家长和学校双重压力下,不得已只好选择了艺术,可是艺术专业的自身特点注定又是一个投入大,竞争残酷,市场需求量小,就业机会少的专业。

好在艺术招生由于扩招的新形势使入口的瓶颈被打破,大量的艺考大军,在家长和学校要求下只经过很短时间急训的学生便轻而易举的顺利通过专业课的加试,文化课稍加努力即可圆来自方方面面的大学梦想,同时各种层次的大学又圆满完成招生任务,中学提高了升学率,地区经济获益匪浅等等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背后危机重重……

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活,打破了孩子们天真的梦想,随着美丽泡沫的破裂,一个又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扩招后,老师反映学生素质下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管理部门反映学生多素质差,管理难度大,成本高;就业市场反映大学生总体水平下降,自身素质不能适应要求。面对不喜欢的专业,学生往往无心学习投入,可艺术专业除要求有一定的天赋外,必须经过艰苦的训练才能掌握,同时又要必须面对大量的文化课的学习,同时又必须面对学校严格的教学管理,又要面对考试、毕业、就业等压力,迫切需要得到来自家长的理解、支持和指导性意见,对那些家庭经济状况好一些的家庭来说,可能孩子的承受能力会相对好些。可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考学阶段就几乎耗尽了所有财力,家庭为他们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所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无法想象,所以面对现实自控能力强危机意识强的学生,会刻苦努力迎头赶上,而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又处在一个家庭监管失利和经济相对独立的时期,各种社会问题随时有发生的可能。而此时的家长,正沉浸在孩子考上大学如释重负的喜悦中,再加又逢中年来自方方面面的应酬应接不暇,忙忙碌碌,所以将孩子的教育责任甚至是不负责任地不加考虑地交与学校。此时,孩子正处在由成人阶段到成才阶段的飞速转变时期,身体思想正处于剧烈演变过程中,家庭教育又处在一个相对薄弱期,学校虽然有许多工作措施,包括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来尽可能帮助学生们答疑解惑,但针对性依然是有限的,终究不如家庭沟通能对症下药。大学终究是一个以传播人类文明知识为主要职能的机构,可国家、社会和家长又对它寄予了过高过重的期望值,其实有些是大学所无力承担的,力所不能及的。

威廉・格拉瑟认为,如果学生不愿意读书,任何处罚都无法逼他们就范,生命不像机器,可以由操纵者来掌控。如果你信奉控制理论,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时就会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并制定相应的规则,逼迫学生去完成。如果你信奉选择理论,就会深入研究孩子的心理特征,设法给孩子创设能够满足其内在需求的学习动力,是学习成为自觉的行为。

结合新时期大学教育的特点,正确调查研究在校大学生的对社会的正当需求,对教育的正当需求,对家庭的正当需求,结合需求正确教育引导,适时国家宣传部门、媒体加强引导,教育部门与学生家庭应密切联系,密切协作。难点在于通过研究成果,督促家长及时进行包扩成才观、就业观、价值观等在内的更新观念速度,能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所以,艺术专业在校大学生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应引起社会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家庭等相关方面足够重视,正确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现实。在广泛问卷调查分析基础上,准确把握此阶段成长期孩子们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从细微处入手关爱学生。比如,学校要切实加大校园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平台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三方沟通平台实现零距离交流,各种咨询可频繁广泛迅捷交流,在这样的沟通环境中将有效缩小心理沟通距离,多方都会获得坦诚交流的幸福感,适时了解掌握学生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需求.加强管理,加强教育。充分结合艺术专业的特殊性,教师工作的特点,结合家庭教育的特点,在校学生的特点,摸索出一套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育方法,利用多交叉,多立体的沟通、教育形式,使艺术专业在校大学生能在学校、家庭双方各负其责,加强教育环境,保护其健康成长,使之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让大学与家庭共同携手,相互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成才加油,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架桥铺路。

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影响孩子终身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替代不了的,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没有哪一种爱能全面代替父母的情亲。

第5篇:家庭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艺术;资助;特点

经过几年扩招,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类专业学生数量已经比较可观。其中,艺术类专业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也是比较庞大的。艺术类专业培养人才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也有其特殊性。在现有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下,做好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资助工作还有些值得探索和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一、艺术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特点

(一)新资助体系下艺术院校资助工作的特殊性

自从2007年秋季开始,国家将大学生资助体系进行了改革,也加大了对大学生资助的力度,受惠学生面扩大,高校资助工作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构成的比较完整的体系。2010年国家助学金生均资助额度由2000提高至3000,也进一步减轻学生及其家庭负担。高校新资助体系对于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基本能够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而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艺术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模式及对专业教学资源的要求较高,因而学费较普通专业高,目前艺术类专业学生每年学费在1万元左右。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助学贷款最高额度6000元只能解决约50%左右学费,加上生均3000元的助学金仍不能完全解决学费问题。因此艺术类专业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要高于其他普通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目前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比例为在校生人数的3%,相对于艺术院校15-25%的贫困生比例来说,只能帮助解决少数品学兼优学生的生活费。因此,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的艺术类专业学生都通过勤工助学、校外兼职方式来解决生活费以及日常学习中的材料费用。

可见,新资助体系使得艺术类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但是他们的经济压力依然比较大,关注该群体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引导他们自立自强是艺术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勤工助学工作在艺术院校资助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新资助体系中,勤工助学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费问题的辅助途径,但是对于艺术类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勤工助学可以成为主要途径。

目前高校都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勤工助学岗位体系,但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学校所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在经济支持方面,其作用是有限的。按照现行勤工助学薪酬标准,一般来讲每小时10-15元左右,此标准是高于社会普通工作薪酬标准的。一个勤工助学岗位每月可资助一个学生200-300元,按一年10个月计算,每个岗位可提供资助2000-3000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家庭经济贫困生的生活压力,但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无论是音乐表演类还是美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过程中需自费支出的学习材料费用在日常生活费用中所占比重都比较大,因此艺术类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都通过社会兼职的方式来解决个人经济的困难。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为例,二年级至四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90%以上的学生在外兼职,兼职以结合自身专业为主,一般每月可收入1000元左右,基本能解决自身生活费。可见对艺术类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校外兼职方式的勤工助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艺术院校资助工作应充分考虑学生校外兼职因素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三)奖学金对资助工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对于非艺术类普通专业而言,艺术类院校优秀学生奖学金的额度比较高。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优秀学生奖学金的额度分别为1500、2500、4000,覆盖面达学生总数的27%,即超过四分之一。此外一些以家庭困难学生为资助对象的奖学金额度也比较高,如力联奖学金,额度为4000元每人。因此奖学金对艺术类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以2011届毕业生为例,截止毕业前该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总数为60人,为学生总数的22%,2008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获得奖学金的比例为31.7%,2009年比例上升为38.3%,2010年比例上升为51.7%。可见奖学金在艺术类院校资助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奖学金评定依据的是对学生的综合评定结果,包括专业学习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奖学金不仅激励了家庭困难学生在学习方面更加努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至关重要的。

二、关于艺术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辅导员应以艺术人才培养实际为基础,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引导与教育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是每所高等院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就艺术院校而言,对该群体学生的引导教育应符合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状况。从学校职能部门而言,其职责是资助政策、体系的落实及具体资助工作的部署,在教育引导方面主要从政策方面进行宣传,对资助工作的具体操作者(主要是辅导员)进行指导并提出工作要求。艺术院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群体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辅导员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主体,因此辅导员的身份和工作性质成为做好该群体学生引导和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对该群体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不是靠几次团体辅导或是开会就能完成的,更重要的是与个体进行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教育。学校职能部门应充分调动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展开教育的积极性,对其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加强勤工助学体系内部建设与外延拓展,引导学生自立自强

虽然学生自发进行的校外兼职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压力,与校内统一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相比,自发行为具有更显著的盲目性、缺少长期的规划,甚至缺少基本的法律保障。而学校所提供的一些勤工助学岗位与艺术类专业联系不甚紧密,因而对学生来说吸引力比较低,部分岗位换人频繁。

校内勤工助学体系的内部建设除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外,还应依据实际情况适度提高薪酬标准,与艺术类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可适当增加数量。内部建设还包括加强对岗位学生的指导和教育,明确岗位负责老师的教育职责,激励老师参与指导教育,充分发挥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育人功能。勤工助学是艺术类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音乐表演类专业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的能力要比美术设计类强,而技能类专业的学生要比理论类的学生强。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可以优先照顾美术设计类和理论类专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艺术类专业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

力、掌握艺术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艺术类院校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也在于育人。学校勤工助学体系外延拓展可以将学生勤工助学和专业教学、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鼓励教学单位积极开展与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勤工助学岗位,有组织的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一资助途径可达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效果,学生实践中学专业,学习中获资助,企业资助中选人才,选好人才先培养,对于学校而言,不会增加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本压力,且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而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达到资助体系“授人以渔”的资助目的。

此外勤工助学体系外延拓展还包括校外社会实践相关的宣传教育内容。宣传教育主要在辅导员工作中开展,宣传教育内容包括校外专业社会实践应当注意的安全问题、遵守法律法规、自身权益维护等方面。也可有组织地开展助学榜样事迹宣传活动,引导学生自立自强。

(三)引导学生充分重视专业学习及综合素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

高校各项资助工作的基本标准是“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和综合素质是艺术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然而由于学生个性特点及学习特点等因素,一些学生存在重专业课、轻公共课,重社会实践、轻基础训练的思想。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过多的社会实践严重影响了在校学习,或者有的学生只重视专业学习,忽视公共课的学习,结果导致成绩落后没有参与奖学金评选的资格,对个人而言损失的不仅仅是数千元的资助金和奖学金,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影响。因此作为资助工作体系中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充分重视专业学习及综合素质的价值与意义,及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处理好专业课与公共课、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五)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关注

艺术类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别困难的学生比例约为5%。相比于非艺术类普通专业学生而言,艺术类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大,该群体学生除助学贷款、助学金外,还需努力争取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通过勤工助学缓解生活费问题。这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较高,辅导员应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关注,对该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预警,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四)学生诚信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第6篇:家庭艺术教育范文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传媒艺术类高校的招生人数呈现大规模递增,一方面将促使传媒艺术类高校的教育从精英式教育演变为大众普及式教育,另一方面将为传媒艺术行业输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传媒艺术类人才资源。在大规模培养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时,他们的心理健康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当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面对学业、情感、生活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时,其内心深处的平衡点与心理受能力被打破,从而导致这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容易出现问题。

二、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个性鲜明,追求独立性与自主性。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大多具备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思想活跃与敢于创新,在考虑问题时其主体意识较强,具有鲜明的个性。在大学的学习及生活中,通常强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命不凡的个性,从而导致他们缺乏理性地思考与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当自我理想和现实实际产生矛盾时,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落,甚至会产生烦躁、自闭等各种心理问题。

(二)情感丰富,情绪波动较大。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思维较为敏捷与活跃。同时,他们具有想象力、追求完美、执着、敏感、易冲动等因素,使得他们的情绪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发生较大的变化。此外,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通常都具有情绪化的特征,他们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缺乏自主的自我调节能力,经常会因为小的困难或挫折而引发出很大的情绪反应。

(三)攀比心理严重。艺术类教育通常花费的资金比传统类教育更高,因此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家庭条件通常都比较好,这导致了他们容易在穿名牌、配备高档电子产品、购买奢侈品、高消费等方面,产生互相攀比的心理。并且家庭条件的巨大落差,使得一些来自农村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无法负担昂贵学费的同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心理。

(四)严重的心理矛盾冲突。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走向成熟但又并未成熟的一个阶段,导致他们的内心极易滋生出各种矛盾,主要包括现实和理想、依赖和独立、自卑和自豪、空虚和满足、心理闭锁和渴求理解等矛盾。由于他们属于大学生群体中最为敏感的一类群体,因此他们更容易爆发出严重的矛盾冲突,同时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也更大。

(五)人际交往能力弱。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受到中学环境、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这个阶段,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产生两性意识,但由于中国性教育的不完善,导致他们不能正确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另外,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部分缺乏自控力、思想尚未成熟的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沉迷虚拟网络,缺乏现实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不利于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三、造成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1.对社会变化的不适应。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观不仅冲击了社会阶层人士的价值取向,而且引起了他们心理上的强烈变化。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因缺乏辨别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影响。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爆炸时代引起了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群体性焦虑。在海量新闻的挤压中,他们在与同龄人的对比中、对社会名流精英的仰望中,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2.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缺乏。社会支持通常表示一个人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能够获得其他人各种帮助与支援,主要包括物质与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援。目前,家庭心理支持失当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之一,例如家庭的结构、情感与教育等淡化,导致部分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另外,学校和社会对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专业师资力量和辅助仪器有限,不能根据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二)个性因素

1.自我认同危机。在大学期间,自我认同感是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而自我认同危机同时也是他们最容易发生的一个关键时期。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品格与人格并未完全独立,加之独特的校园环境和生活环境,在面临学习、恋爱、就业、与社交等方面的压力时,通常处于诸多矛盾冲突之中,例如自卑和优越、孤独和合、失落和成功、现实和理想等矛盾。

2.抗挫折能力弱。目前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多为90、00后,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们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缺乏生活历练。他们的社会经验与生活阅历都较为贫乏,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冲击。而大学生活与以往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独立自主地面对竞争和挑战,自己做选择,这对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

四、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一)创新教育理念,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树立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传媒艺术类高校将以积极的视角解释个体的行为,探索大学生健康发展路径,充分体现“发展意识”而非“问题意识”。因此,辅导员尊重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反应大学生心理诉求,挖掘他们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危机,使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而在量上减少问题学生的人数,在质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希望和乐观主义,以增强自信,维护心理健康。

2.开拓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实践。将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理念与品质植入到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内心,有助于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时刻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文化塑造人,用艺术感染人,倡导通过自己擅长的专业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将结合传媒艺术类高校专业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技术,采取绘画、摄影、舞蹈、朗诵、海报设计、心理剧等形式,有效践行积极心理学在传媒艺术类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二)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

1.构建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了让自媒体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行为,传媒艺术类高校要打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媒体平台,实现网络育人。例如,构建传媒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公众号,每天定期发送推文;在大学校园网设计电台与咨询栏目,合理的开设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等专题板块;利用网络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结,宣传普及亲子沟通方法,提升亲子沟通效率;鼓励学生制作心理微电影、微课程、公益广告等可供观赏的自媒体作品进行交流讨论。

2.利用自媒体,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由于自媒体具备自由、平等与开放等特征,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每天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状态、获取相关信息,而这些社交“足迹”有助于实现学生“精准画像”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收集和评估。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和辅导员需要利用自媒体从个人喜好、生活节奏与学习状态等角度来及时了解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动态,进而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及针对性。另外,传媒艺术类高校可组建心理互助QQ群、微信群,通过自媒体实现同辈心理互助,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及时利用网络进行疏导,提供心理援助。

(三)创新教育机制,构建积极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1.学校支持系统。传媒艺术类高校在倡导教师“教书”同时,还要肩负“育人”的重担。构建传媒艺术类高校的支持系统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专业课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引导大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探索未来发展方向;辅导员老师应当从各个角度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并主动关心每一个大学生,同时倡导他们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是同窗好友的相互理解与陪伴。传媒艺术类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的同窗好友来增强大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影响,促进他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获得满意的归属感。

第7篇:家庭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新能力;全面发展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开设艺术课程的目的不是要把所有的孩子培养成艺术家,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及智力水平,给幼儿带来美感和愉悦,带来自信与成功,儿童都是艺术家,而开展艺术教育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挖掘幼儿的这些艺术潜能呢?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而制定发展目标,通过艺术教育让幼儿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注重幼儿个性的培养与塑造,注重幼儿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教师应更多地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针对孩子自身的心理、性格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轻松愉快中发挥天性和创造力。如在教大班小朋友唱《秋叶儿》时,我先带他们到室外观察秋天的变化,通过看落叶、捡树叶,让幼儿感受秋天的美、秋叶的美,了解秋天的特征,然后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引入课题,让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学习优美的歌曲《秋叶儿》,并随着音乐轻轻地舞动身体,活动过程便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孩子们的情绪都很愉快,不仅从视觉上欣赏了美、触觉上体验了美,还让孩子用自己的身体表现了美,并且起到了丰富幼儿情感的作用。

二、密切幼儿园同家庭、社区间的联系,发挥幼儿艺术教育的作用

《纲要》别指出:除了面向幼儿的教育外,幼儿园应“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幼儿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整合社会、家庭、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资源、强化大众的意识,让美的意识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贯穿幼儿的人生。与家庭的互动,又从家庭方面增加了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广泛性,使家长理解并最大限度的为孩子提供受到艺术教育的条件。与社会的互动,可以让幼儿了解社会文化基础,通过让幼儿参加各类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观摩、欣赏、表演和展示,并在其中体验艺术的魅力,培养美好的情操。

三、开展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教学尝试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最常呆的地方就是活动室,教师可以在环境布置中对孩子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这是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的一个有效途径。另外,环境布置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幼儿也应该为自己生活的环境付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教师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布置环境,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幼儿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幼儿体验成就感。教师应运用多种感官,通过各种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

四、引导幼儿自主创作,快乐享受活动过程

第8篇:家庭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质量;教师;学生

一、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专业的学习

教师的专业学习不等于工作坊或培训课程,也不是单纯指达到专业资质认证的要求。它们都是重要的输入资源,都是知识专业学习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即便这些方式能够有效实现既定目标,它们也至多占解决方案的三成。其余七成的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可以坚持每天不间断地学习、坚持不断共同提高业务水平。由于教师会与越来越多的学校外的人协作,新的技能、关系及导向将从根本上转变教师专业的本质。

音乐教师也不例外,更应该加强专业学习。在教学之余,阅读关于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武装头脑,开拓视野,以便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

(二)教学能力的掌握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娴熟的教学能力尤为重要。在芬兰,评选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为:优秀教师应掌握有效教学的能力。

有效教学,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有的能力;有效教学,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前进的不竭动力。时代在不断前进,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思想奥更新,教学方法要探讨,教学的有效性要锤炼。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追求课堂的有效教学,使课堂成为我们的生命,学生的精神家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三)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无论古今,什么时候都需要,那就是奉献;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无论中外,都能感动所有人,那就是奉献;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永远闪耀出夺目的光彩,那就是奉献毋庸置疑,奉献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标准,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因该具有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

作为音乐教师,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艺术节、合唱节、校运会、市区文艺活动等)和学校社团活动等都应充当活动的主力,这就需要我们牺牲个人时间为学校的工作付出心血和努力,时刻持有奉献精神,做到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工作,力争在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使自己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可谓劳有所值。

二、转变教育理念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音乐教学中,自主发展非常重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对好的观点要加以鼓励。

尤其是音乐欣赏,对于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观点也会有所不同。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要用固有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想。我在音乐教学中,经常跟学生用举例的方式鼓励他们,如:观赏一个粉笔盒,我把它放在讲台桌上,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粉笔盒的角度,由于每个学生的座位不同,观察到粉笔盒的角度就不同,有侧面的、正面的、正左方、正右方等,音乐作品的鉴赏也是如此,由于欣赏的角度不同,观点肯定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勇敢的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害怕出现错误,只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就是成功的起步。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二)注重艺术教育的培养

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扩展创造空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塑造优秀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谈到艺术教育,特别是国外的学校教育,他们在艺术教育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宣扬的。例如:日本玉川学园,他们提倡艺术教育在于美,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他们认为艺术教育在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玉川学园特别提倡演学校剧,认为学校剧是把国语、文学、历史、歌咏、体操、图画、劳作等学科集一体的综合艺术,是一门培养真善美和创造力的重要学科。

(三)注重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美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音乐教育的重要体现。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艺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形象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音乐教学中,加强美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高尚情操,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也是必须加强的教育之一。

三、加强家庭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孩子这一艰巨负责的任务。”家庭教育是孩子获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和重要环境,孩子的性格、品质、习惯等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逐渐形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的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如果让孩子学,一定要仔细观察,再选择一种比较适合孩子性情及兴趣的才艺。千万不要让他一下子接触太多,或强迫他学校没有兴趣的东西,破坏了他以后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道路中起到启蒙作用,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到孩子。所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言谈,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尊重孩子的教育中,培养孩子自主的能力,使其能够对事和物有正确判断力,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四、结论

音乐学科是大、中、小学极为重要的一门美育课程,它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育灵感与悟性。它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学科。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来讲非常重要。本文也是希望通过结合初中阶段音乐教育的现状,探索出有利于推进初中音乐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海琴,提高课堂音乐教育质量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第9篇:家庭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 心灵的自由 情感的渗透 环境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思想,因而教育应走进孩子的心灵,去倾听心灵的声音,达到心与心的交融,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关于教育与心灵的关系的探讨,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主张教师应热爱学生,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自此之后,教育界对于教育与心灵的关系的讨论一直未曾间断,但都一致主张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国外自古希腊时代开始,许多教育学家都一再强调教育要立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来促进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当前关于教育与心灵的关系的见解,主要有:教育是心灵的自由、心灵的对话;教育需要情感的渗透及孩子需求的满足;教育要为心灵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等,现综述如下。

一、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自由是与约束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的心理状态,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主要指教育要求把人还给他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精神世界的自由。持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1.教育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唤醒

追求自由是人类永恒的梦想,真正的教育应培养的是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样的人摆脱了外在的人与物的依赖性,真正获得了独立、自由,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地安排个人的生活,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不断设置“空白”与填充“空白”,“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自由意志,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有独立、自尊的人格力量。”要注重唤醒孩子的的灵性和欲求,唤醒孩子的生命感、价值感,“使孩子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让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唤醒孩子的自由精神,孩子才会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驰骋,才会拥有强大的创造力量,才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2.教育是一种自由体验的过程

体验指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事实,感悟人生。“通过体验,人的一切外在现实主体化、内在化,成为人内心生活的有机成分,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生命进入新的状态、新的境界。”教育正是在这种自由体验的过程中来激发人的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从而达到培养人的终极目的,这种自由体验强调的是教育能够渗透到人的心灵,注重阅读过程中的亲“心”体验,注重多元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丰富生活,才可以填补心灵的空缺。这种自由体验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应该走向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真性情,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乐趣,卢梭在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中对归于自然作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教育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之规律造就自然天性充分发展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然人。”因而,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给儿童充分的自由,促进儿童自然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自由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还可以指体验艺术、体验生活,艺术具有一定的美感,身处艺术氛围中,可以使人乐而忘忧、身心舒畅,没有艺术,生活便黯然失色;没有生活,艺术便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因而,在艺术、生活中进行自由体验可以放飞心灵、驰骋梦想,因为“艺术作品本身所散发出来的就是一种心灵的震动,一种摇撼。它推动欣赏者向善、向美、想象、向往创造。”“生活体验属正常人生的一部分,而且是必要的部分。如果缺乏体验,他的人生经验必将会是单调和肤浅,空虚和无聊。”教育过程中进行艺术、生活体验,可以激发人对生命的热爱,可以使人心性高昂、积极进取。

二、教育需要情感的渗透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在交往中进行情感的渗透,可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教育要达到目的,离不开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离不开师生、生生间的交往,通过交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增殖,赫尔巴特对此有较多的论述,他说:“交际不时地要求表达其自身的力量……它不仅丰富着对别人的感情而产生的同情,而且使自己的感情在别人心中增殖起来,以使这种感情强有力地、纯洁地反馈给我们自己。”通过情感的沟通,可以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实现人格对人格的深层影响。

教育是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耕耘、创造的过程,我们教育学生,就要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用爱来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爱的怀抱中健康地成长。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教育的确是心灵的艺术―我看王君、李迪之争》一文中说:“教育,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刚’是相对的,‘柔’是绝对的;‘法’是相对的,‘情’是绝对的;严厉是相对的,宽容是绝对的;‘疾风暴雨’是相对的,‘和风细雨’是绝对的;‘三下五除二’是相对的,‘润物细无声’是绝对的。”合理的惩罚是必要的,但走进孩子的心灵才是教育的真谛,要教给孩子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权利和精神世界,在师生、生生之间系起情感的纽带,爱孩子,就要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无私的关怀,在爱的教育环境中帮助孩子成才。“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使所有的人成为天才,但它能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有生命力的生灵”,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爱心,用浓浓的爱去呵护孩子,因为我们的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是浇灌幼苗成长的甘露,“教师,只有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别人的孩子,像父母爱我们那般去爱所教学生,学生才会爱上如此大仁、大爱的教师”,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在爱与被爱中,促进彼此心灵的共同成长。

三、教育需要为心灵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生存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为对话创建和谐的环境,是培养人的现实源泉。持教育要为心灵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的观点主要有:

1. 创设平等、自由、和谐的良好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自然而然会受到班集体信念、情感、意志等的影响,平等、自由、和谐的班级氛围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快速成才。让学生“在班里尽主人翁的义务,让他们体会到‘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的道理,别人满意自己也很满意这是很快乐的,这种人情美会使他们感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热爱的东西。”在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中,孩子会不断发现自我、塑造自我,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能力上的发展。

2. 用优秀的文化影响学生

文化的熏陶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优秀的文化能够直入心灵的最深处,帮助学生在这种无声的教育中获得应有的发展。陈爽老师在《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班主任工作体会》一文中,明确地论述了怎样用优秀的文化去影响学生的问题,他认为用优秀的文化来影响学生可通过“引见优秀的人”、“推荐优秀的书籍”、“营造有质量的文化阵地”、“提出集体成长的座右铭”四种途径来达到目的,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享受学习中的乐趣。

3. 家庭环境影响学生的成长

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因素,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作风及教养态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他说:“少年的任何行为都是同周围环境,特别是同家庭和家长的道德基础密切联系着的。少年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的直接反映,是家长的品德在孩子身上留下的痕迹。”家庭学习氛围浓厚,会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家庭作风民主,孩子自然会受到尊重;家庭关系和睦,孩子会乐观、积极地面对一切,会更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关于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持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的观点挖掘到了教育的真谛,即真教育是一种心心相通的活动;持教育需要情感的渗透的观点,看到了教育过程中情感因素的无穷的力量;持教育需要为心灵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的观点,看到了外在因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以上三个观点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教育与心灵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教育应关注孩子心灵世界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但由于教育思想是动态发展的,是不断演变的,因而,对于教育是一门心灵的艺术的观点,笔者更乐于从人性的角度、创新的角度去深入研究,因为只有以人性、创新为基础的教育,才能达到培养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的目的,才能实现人的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2]肖爱英.教育,心灵的唤醒[J].江西教育,2008(10)

[3]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6]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7]李镇西.教育的确是心灵的艺术―我看王君、李迪之争[J].河南教育,2012(12):15―18

[8]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9]赵丽琴.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心灵世界[J].探索,2014(5):18

[10]陈爽.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班主任工作体会[J].基础教育,2009(8)

[11]陈爽.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班主任工作体会[J].基础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