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10.13939/ki.zgsc.2016.32.049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不同企业、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挖掘与强化。在供应链得到整合的过程中,物流、商流和信息流问题不断被应用和检验,资金流问题正渐渐成为制约整个供应链发展的关键环节,备受人们关注。随之,供应链金融作为物流金融和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融资方式应运而生。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集物流运作、商业运作和金融管理于一身的管理行为和过程,它将贸易中的买方、卖方、第三方物流以及金融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1]在供应链中,企业有优化其财务状况的需求,但企业自身去进行融资的成本一般高于由银行主导的融资,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由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成为现阶段我国最为普遍的情况。对银行而言,由于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金融业态的多样化,银行需要迫切解决利润来源单一化的局面,就必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来源,拓展金融范围和服务对象,供应链金融正是在此背景下走进银行的视野。
1 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站在整个产业链条的不同角度对其有不一样的理解,现阶段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供应链内的核心企业或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所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认为供应链金融就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站在供应链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产业链上与其有联系的企业看成一个整体,根据供应链上真实的贸易背景,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与相关融资对象的信用等级,以及未来现金流的直接还款来源,为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存在资金占用或资金短缺的单个或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顺畅[2],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新兴经济的协作碰撞,构筑买方、卖方、银行三方互利共存、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实现整个产业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平安银行(前身为深圳发展银行)作为最早涉足并倡导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已由“1+N”自偿性贸易融资模式发展到系统性地为整个的供应链贸易融资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融资模式,覆盖了与上游卖家或下游买家的段落供应链;以及民生银行的“产业链金融”、浦发银行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光大银行的“阳光供应链”、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等极具创新型的供应链融资模式。
2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实施供应链金融主要在于抓住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相互建立合作关系来获取供应链内部资金流具体的流向,以此为整个金融业务提供基础。在供应链金融中,其与传统信贷模式相比,新增的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两大主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核心企业作为信用主体,直接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而物流企业则肩负着“监管者”“中间者”“评估者”以及“信息汇集者”的重担,一方面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需为银行提供质押物的保管、担保价值评估以及担保物转移和变现等中间服务,来确保抵押物的真实价值。[3]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进一步整合和创新,其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物流企业的壮大成熟,依赖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专业化服务。在第三方物流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中,除了对融资企业的抵押、质押物提供全面的监管外,还将为银行提供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因此,物流企业也是供应链中各方利益关联者能否实现共赢的关键节点。然而,由于国家政策刺激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企业众多且缺失统一的规范标准,多数物流企业的配运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还比较落后,难以满足银行对它的实时监管和快速反应的要求。[4]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出发来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结合参考指标来综合考虑第三方物流的影响因素,选择适合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物流供应商,以此来推进供应链金融持续运作。
3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且实力薄弱;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质押物的价值评估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无法根据市场的敏感性进行实施评估;在质押物的监管中,经常出现监管人员操作不当,货物进出仓监管不严,仓单手续不完善等现象;在信息整理收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信息处理不及时,拖延情况严重等现象。商业银行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不当会进一步增加自身的经营风险,影响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良好开展,商业银行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考虑以下影响因素。
3.1 成本因素
商业银行在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选择时,首先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就是成本因素。[5]但是物流供应商所需的价格低并不一定代表提供的服务就好,在如今还缺少规范的第三方物流市场,有些第三方物流会通过压低报价来获取合作机会,后期也可能会在物流服务质量、物品交接的及时性等地方达不到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选择供应商时,要对所涉及的服务选择合理的成本分析方法进行评价,来实现总成本最低。
3.2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实力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实力主要有财务能力和交付能力。物流企业财务状况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合同能否有效实施;交付能力是指物流供应商满足商业银行的需求程度,同时对提供的服务质量有保证。对一些实力较弱的供应商,在面对一些不确定因素时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连续性;对实力较强的物流供应商而言,在具体的服务中,就能表现出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有较强的抗风险意识。所以,商业银行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时,应以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
3.3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整体服务水平
商业银行所需要的服务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对质押物进行保质保量管理,时刻了解到商业银行投入资金的流向,确保融资企业把每一笔资金都用到本链条上而没挪为他用。物流供应商整体服务水平表现在仓储管理能力、处理问题的速度、质押物的评估能力等。
3.4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发展潜力
发展潜力关系到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能否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商业银行一方,银行肯定希望能与供应商长期合作,彼此达成战略联盟,这不仅能降低银行本身变更供应商所造成的人力和物力损耗,更能造就双方共赢的局面。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选择过程中,商业银行更倾向于物流供应商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下去,所以物流企业本身发展潜力也是商业银行选择第三方物流的重要影响因素。
3.5 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程度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直接表现。物流企业应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工具,及时获得整个供应链的真实数据,从而实现数据增值;在整个企业全面普及融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于一体的物流网技术,达到加速供应链一体化进程的目标。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只有为商业银行汇集了整条链上的相关企业和产业运作情况,才能在商业银行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4 结 论
供应链金融作为新经济环境下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正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以及供应链上的大型企业新的利润来源领域。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就需要供应链金融的主导企业从整个产业链角度来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或者融资对象。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首先要对链条上的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同时要注重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从而使银行本身的融资风险达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宋华.供应链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李向文,冯茹梅.物流与供应链金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李浩,黄晓峰.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J].农村金融研究,2014(5):8-12.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P2P网络借贷;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意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2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上半年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2亿元。主要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发放增长速度(招商银行7.35%,民生银行10.35%,工商银行8.6%,建设银行7.83%)远低于整体贷款余额的增速。
从央行的数据与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大大低于整体贷款增速。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可见一斑。
从目前的商业实践和理论探讨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改善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优化资金投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
陈娟(2011)认为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并依托供应链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帮助他们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1]。李伟伟(2012)认为供应链金融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依据,银行基于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交易流程的掌控而提供融资,以封闭控制商品流或资金流为原则,掌控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向,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资金用途进行监管,降低银行融资的风险[2]。
笔者认为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为依托,以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贷款担保,一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扩展银行的放贷范围,优化资金配置的新型金融业务。
三、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目前有大量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研究的方向和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析,有的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供应链产品出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有的从供应链上的商品流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做出划分,有的以质押品的不同区分不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有的则对单一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
杜瑞(2010)将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二是基于货权控制和存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三是基于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的供应链融资[3]。李华(2010)以供应链各环节中小企业的动产能得到有效盘活且能顺利流转为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动态质押的融资集合模式,设计了该融资模式的结构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对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进行了比较[4]。陈娟(2011)从供应链融资实际提供者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划分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四大供应链金融模式[5]。李伟伟(2012)介绍了以“1+N”理论为基础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2]。邹里苏(2012)以中兴银行为案例分析了“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实践[6]。
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当然任何一项银行金融业务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操作风险。由于抵押品的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最终将在中小企业违约的信用风险上体现,通过对市场风险监控可以更好的把握信用风险的变化。相关文献主要也是针对如何识别、评估、控制和缓释信用风险来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周纯敏(2009)认为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的主要风险,并从信用风险识别、度量、评价和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同时提出相关防控策略[7]。林树红(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融资支持的债项风险、融资过程的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8]。潘文东(2010)认为欺诈类风险、业务操作类风险、法律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与生俱来的风险,故应重视信用评价系统在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中的应用,提出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9]。李小龙(2011)介绍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出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设计信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尽量避免企业失信的行为,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10]。刘双红(2011)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动产质押风险、产品开发和推广风险及法律风险等,并在分析这些风险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11]。王威(2012)分析了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合作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控措施[12]。王卡(2011)认为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专业操作能力低、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和核心企业的风险传递,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电子平台、谨慎选择核心企业和设计与供应链融资需求相适应的授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来控制风险[13]。
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马苏川(2011)通过SWOT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优越性,并提出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采取低成本、低风险和多企合作等战略[14]。张敬峰(2011)认为银行应转变角色,培育优秀供应链,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融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应急处理机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体系布局和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要规范管理、科学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多方面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15]。杨蓉(2011)从核心企业和建设良好融资环境出发,提出发展供应链融资的措施[16]。林声强(2011)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积极构筑全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打破授信跨区域限制,实现金融产品一体化、赋予供应链融资叙做银行所有产品的职能和将供应链作为一种营销和培养优质客户群的策略与手段四方面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17]。张倩(2012)分析供应链融资产品品牌建设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品牌建设建议[18]。
四、供应链金融的可研究方向
1、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
目前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仅限于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没有具体分析目前世界上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其他企业实体。如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较成功的案例有UPS Capital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Trade CARD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供应链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对供应链企业进行金融服务。可以分析这些成功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得出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可选择的路径。
2、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研究
目前的文献主要偏理论阐述,而缺乏实际的实施方案。
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过高,而收益低。如何建立快速有效、适合供应链融资的信贷审批流程是降低大型商业银行放贷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国外较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富国银行。在90年代初,富国银行建立了成功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成为小微企业业务成功的重要技术保障。另外,富国银行采用科学化、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监管小微企业贷款,以保证风险可控。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理念,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8%,高于整体贷款增速7个百分点,“企业通”已处理超过200万笔贷款,其中2/3的贷款决策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中国国内目前已经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杭州银行等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逐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审批流程。
信用评级是信贷发放、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研究适合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量化模型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一个研究方向。
3、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信息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中各种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可以减少借贷关系中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借贷成本,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原型构建。
以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研究层出不穷,当前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可以区分为金融导向和供应链导向两种视角,在此基础上,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界定也存在分歧。文章通过梳理发现,在金融和供应链导向下学者对绩效的衡量都比较片面,而在整合视角下,通过可得性、融资成本、融资周期和融资量四个维度来衡量则是更加合理的做法,也更适用于实证研究。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金融导向;供应链导向;供应链金融绩效
一、引言
针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依托于供应链架构和真实交易背景的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我国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在2003年率先推出“1+N”供应链融资,主要以焦点企业为基础拓展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业务(胡跃飞,2007)。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供应链金融已经突破了银行范围,逐渐形成由焦点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生态模式(宋华和陈思洁,2016)。根据研究机构统计和预测,国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4万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Timme等(2000)提出,当供应链上的参与方和为供应链中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链外主体通过建立协作来实现供应链目标,并且考虑到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进程、全部资产和主体,这时就称作为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具有一些独特性,使其区别于其他的融资方式。第一,供应链金融中包含了更广泛的参与主体。供应链金融包含两个以上的“机构参与者”,宏观层面包括从供应商直到最终客户的所有产业或企业主体、链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或政府;微观层面包括所有参与运营活动的部门,如采购、生产、分销和物流部门等(Hofmann,2005)。这些主体保持着法律和经济上的独立性,但共享关系资源、能力和信息,并共同承担风险。第二,供应链金融的授信机制灵活,并具有多种业务形态。供应链金融更注重对交易、关系等"软信息"的考察,焦点企业信誉的外化和扩散能够有效克服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中小企业的劣势。除了传统的银行所能提供的普通贷款、贴息贷款、票据融资等,供应链金融还可以通过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此外还包括战略关系融资(宋华,2015)。前三种业务形态已经被部分商业银行、物流机构和供应链焦点企业广泛采用,最后一种是由少数焦点企业所开展的新兴的业务形态。第三,供应链金融具备供应链管理基因,并作用于供应链整体。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合作、物流和金融的交集,需要参与主体对组织之间的金融资源进行计划、引导和控制,从而共同创造价值。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在于真正理解内在的物流中的因果关系,并考虑其对金融的影响,因而企业必须要分析供应链系统和流程,将运营方面的驱动因素和更高层的金融指标相联系(Gomm,2010)。
二、不同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研究
在对供应链金融内涵明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完整的供应链金融兼具供应链管理特征和金融功能(Hof-mann,2005)。已有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视角,即“金融导向”(Finance-oriented)视角和“供应链导向”(Supplychain-oriented)视角(Gelsominoetal.,2016;Ca-niatoetal.,2016)。1.金融导向。在金融导向下,供应链金融是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行为,主题是一系列创新性的短期金融解决方案,侧重对金融工具和融资条款的设计,注重对金融属性的讨论,资金提供方是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构成部分。金融导向的重点是各环节中产生的应付账款或应收账款和基于其产生的融资本身,Lamoureux和Evans(2011)认为,贸易过程中那些能够激发出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的活动值得关注,这些活动包括对订单的确认、运输活动以及支付活动。More和Basu(2013)将供应链金融划分为运输前融资方案、运输中融资方案以及运输后方案三种。这种观点正是我国多数银行在实践中的做法,即按照应收和应付账款产生的节点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分类。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由资金的支付和接收错位产生了资金缺口,银行针对各环节产生的应收和应付账款进行质押、担保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2.供应链导向。在供应链导向下,学者从供应链资金流动问题展开研究,将营运资金管理框架在供应链情境下进行扩充,强调供应链成员企业彼此通过合作实现对现金周期(C2Ccycle)的管理(Randall&FarrisII,2009),银行的角色重要性则被淡化了。因此,供应链导向下的研究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研究,着重考虑融资的目的,强调资金流和企业协调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供应链金融通过资金和财务交易的协调,可以为产品供应链上贸易伙伴之间的产品和服务流提供支持(Blackman,Holland&Westcot,2013)。供应链金融通过将全球价值链中的客户、供应链和金融机构以及技术提供者联系起来改善全球价值链中各个部分的资金流,可以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合作、效率和促进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Lamoureux&Evans,2011)。这两种研究导向都会讨论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等营运资金的优化和管理,但供应链导向下研究关注如何通过特定手段实现供应链资金流的优化,最终实现供应链管理目的;而金融导向的研究只对融资产品本身金融属性进行讨论。基于金融导向来研究供应链金融,脱离了管理研究的范式和供应链情境,一般也是短期导向的(Gel-sominoetal.,2016;Caniatoetal.,2016)。因此,我们更应该理解供应链金融如何从产业供应链当中发展演变而来,以及回归到供应链管理本身来考察供应链金融当中所涉及的具体的模式、流程、金融手段等,以及所实现的融资绩效。
三、供应链金融的绩效
供应链金融能够带来整体状况的改善,财务方面包括降低企业或供应链财务成本、提高企业及全链条产品周转率、提高供应链整体利润和绩效等,非财务方面包括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增强供应链成员关系等。在目前的研究中,学者将供应链金融所实现的这些间接改善作为其本身的绩效体现。这种做法不太恰当,供应链金融与其带来的间接绩效不应被混淆,特别是在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实证研究时,只有确定了融资绩效的内涵,才能挖掘出各因素之间真正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研究视角之下,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绩效的理解有很大区别,本文根据不同导向对现有研究中的供应链金融绩效进行了整理。1.金融导向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金融导向下,供应链金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就是外部债务融资,可以按照统一的计算规则将其绩效与外部股权融资、内部融资的绩效进行衡量和对比。这种统一的计算规则就是“投入产出比”(魏开文,2001),主要是将供应链金融活动中中小企业资金的取得成本与使用收益相比,得到的比值就是融资工具的效率,即供应链金融绩效。闫英和王超峰(2007)以物流金融为切入点,分析了物流保理融资的绩效,其中融资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机制规范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清偿能力是五个主要的评价因素。李占雷、吕伟伟和牛箫童(2014)专门测量了供应链企业在对不同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进行决策时要考虑的融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即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信用成本(核心企业担保代偿成本)和时间成本(收到融资时间长短)三个方面。薛梦婷、程克群和孟令杰(2016)针对供应链中小企业的不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进行了比较,采用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期限、资金利用率、融资主体自由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融资机制规范度六个方面来进行融资效率的衡量。金融导向下,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是将对供应链金融的绩效抽象成一个比率。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供应链金融活动发生的前提是供应链情境,而且中小企业本身财务制度不规范也导致对融资成本和融资收益方面数据的获取存在难度。2.供应链导向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供应链导向下,供应链金融活动是供应链中焦点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营运资金开展的融资实践。链上中小企业受到资金限制,导致生产和库存等都无法达到理想状态,影响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于是企业和学者开始尝试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动问题。与供应链中资金流最相关的指标是供应链运营资金,即现金循环周期(CashtoCashCycle,C2CCycle)。营运资金周期模型是衡量企业的资金流如何在不减少企业利益的情况下维持供应链整体运行,是将供应链中采购、生产和营销活动中涉及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以及库存的周转都折算成为以天数为单位的指标。这种衡量方式可以体现供应链中资金流动情况,因此成为衡量不同环节或整体供应链金融绩效的手段。以营运资金作为衡量供应链金融绩效的做法在国外早期研究中较为常见,AberbeenGroup(2008)在报告中指出,与供应链金融有关的绩效指标为平均现金周期、上一年现金周期相对改进量、应付账款天数、应收账款天数。Randall和FarrisII(2009)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供应链中企业金融实践在供应链层面的拓展,即企业之间共同对现金周期管理、现金流和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管理,优化企业和供应链整体的现金周期情况。Blackman,Holland和Westcott(2013)将供应链金融的绩效区分为运营/操作、质量以及战略三个方面,主要也都和供需企业之间的支付活动有关,运营/操作方面的绩效包括支付额的减少、支付周期中的提前期、供需企业结算日期的变化情况等。韦桂丽,王耀球和薛工(2009)在研究物流金融时,提出可以用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来作为宏观物流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这是用产品的销售收入或者营业收入除以流动资金平均余额得到的。尽管供应链导向更加重视供应链金融运行的供应链情境,加入了对供应链不同环节下资金形态的考虑,但仍然仅以时间作为主要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这种衡量方式同样比较单一,不足以反映出供应链金融绩效的真正内涵。3.整合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前两种导向外,还存在着第三种整合性的供应链金融绩效衡量方式。在整合视角之下,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不仅是供应链企业的一项财务活动,更是一种资源,应该从“获得”和“分配”等方向去评价这种资源。因此,在选择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时,不仅要反映出资金资源的获得成本(难度),还要体现金融资源为企业和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能力。这样的衡量往往从多角度进行,学者所提出的维度也相对全面,主要以可得性和价值性对供应链金融活动的稳定性和未来潜力进行刻画。Tagoe,Nyarko和Anuwa-Amarh(2005)在研究中小企业融资时提供了一个综合框架,包括资金的可获得性(Ac-cess)、融资期(Duration)、成本(Cost)和融资充足程度(Ad-equacy),这四个维度能够从多方面反映企业获得资金的本身和对资金利用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学者Gomm(2010)将经济价值增值模型纳入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提出消费市场中的时间、成本和质量对应资本市场中的未来、风险以及市场导向,因而供应链管理所提高的金融价值也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衡量,即时间(Duration)、量(Volume)和成本(Cost)。Song等(2016)综合了以上两篇文献,在研究中将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质量以资金可得性、利率、量和贷款时间四个维度来测量。宋华、王岚和史晓盟(2014)将Gomm提出的模型转化为资本融资率、业务融资周期率和成本盈利指数三个维度,并通过案例研究证实了原先EVA三维度的适用性。杨毅和候雁(2015)认为,应该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在研究中基于融资难度、资金成本、时间效率和企业可采用替代融资方案的程度等四个维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进行了考量。事实上,供应链金融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够真正理解供应链内在的因果关系,将运营层面的驱动因素与更高层的金融指标相联系。因此,考虑到供应链金融活动的风险性和未来性,结合供应链金融资源的可得性与价值性,应该将供应链金融绩效落在可得性、成本(费率)、时间(周期)和量(额度)四个维度上。这四个指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见图1)。在供应链金融实践中,融资费率是资金获得和使用的代价,这种代价的确立,是考虑各种影响供应链运营以及风险控制的直接结果,供应链越是稳定、持续,参与各方关系良好,融资费率越低,从而实现融资周期缩短和频率的加快,单笔融资量变小但总量变大,融资的可获得性也更高。融资周期是被融资者可以利用的时间跨度,融资机构为了防止在长时间内供应链运营波动而出现资金无法回收的情况,从而在不影响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资金被占压,融资可得性可能也较低。融资额度对应着中小企业需要相应创造的价值额度,融资过大的情况下违约造成的后果更严重,一旦供应链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或者产生延迟阻滞,会直接影响到资金安全和收益,因而风险高的情况下融资额度不会太高,融资可得性同样不会太高。
四、结论与展望
>> 欧盟绿色壁垒实施后我国电子行业构建闭环供应链研究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研究 闭环供应链下电子行业的定价模型研究 电子电器产品闭环供应链运营策略研究综述 我国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分析及预防研究 关于完善我国煤炭行业供应链控制的研究 我国金融证券服务供应链体系结构研究 我国零售业供应链低碳化构建研究 我国冷藏食品供应链发展研究 我国食糖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 我国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策略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闭环供应链管理研究 我国食品供应链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我国低压电器行业供应链管理之重要性研究 构建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分析与应对策略 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浅论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风险识别与控制 我国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 我国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分析及预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LG Kroon. Returnable containers: an example of reverse logistics[J]. Economics & Management, 1994(6):56-68.
[3] 王玉燕. 逆向供应链系统的定价策略模型[J]. 中国管理科学,2006(6):70-73.
[4] 葛静燕. 价格相依的闭环供应链渠道选择和协调策略[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1):29-3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评价;模糊综合评价;可拓AHP;聚类分析
一、 引言
供应链金融自从2006年被中国资金管理者沙龙发掘并深入研讨后,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各大企业和银行应用,已成为破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创新金融产品。国内外学者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Allen N等人对中小企业融资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及框架,最早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Gonzalo Guillen等研究了短期供应链融资,提出了合理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影响资金融通与企业运作,从而增加供应链整体收益。本文提出应用模糊可拓层次分析法对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可拓区间数来表示各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比传统层次分析法更科学、更合理,通过专家打分建立可拓区间个体判断矩阵,计算出各层次个体判断指标权重,应用聚类分析法,将专家个体排序向量进行系统聚类,确定出专家权重系数,得出各层次综合权重,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逐级评价,最终得到综合评价值。
二、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借鉴传统信贷政策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基本框架,根据供应链金融自身的特点,结合借款人的资信水平,重点考察单笔融资业务自我清偿的能力以及贷款人组织该笔供应链交易的能力,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三、 基于聚类分析与模糊可拓AHP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
1. 可拓群组AHP。
(1)可拓判断矩阵的构造。本文采用Saaty提出的互反性1-9标度法作为判断矩阵标量化准则,在这一准则下,每位专家两两比较隶属于同一层次的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为反映人类认识的模糊性,用具有一定弹性的区间数来进行重要性标度,假设m个专家参与决策,则每人所得的区间判断矩阵分别记为,A1,A2,…,Am,其中Ak=(aijk)nn,aijk=[aijk-,aijk+],k=1,2,…,m,i,j=1,2,…,n。
第三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若0?燮f?燮1?燮g,表示可拓判断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若不满足则需校正判断矩阵或请专家重新判断。
第四步,求出权重向量。
Sk=(Sk1,Sk2,…,Sknl)T=(2)
Sknl表示专家k给出的l层的第n个因素对上一层因素的权重向量。
2. 模糊综合评价。下面给出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1)划分因素集。设因素集U={u1,u2,…,un},评价尺度集V=(v1,v2,…,vm),根据U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将U分成 k份,设第i个子集Ui={ui1,ui2,…,uin},i=1,2,…,k。
(2)一级评价。利用一级模型对每个Ui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其综合评价向量,
Bi=Wi。Ri i=1,2,…,n(4)
式中,“。”为模糊合成运算;Wi为1ni阶权重向量; Ri为对Ui的nim阶单因素评价矩阵;Bi为Ui上的1m阶一级综合评价结果矩阵。
(3)多级综合评价。将每一个Ui作为一个元素,用Bi作为它的单因素评判,构成二级评判矩阵:
R=B1B2…Bn(5)
设关于U={u1,u2,…,un}的权重分配为W=(w1,w2,…,wn),则可以得到U的二级评判结果为:
B=W。R=(b1,b2,…,bm)(6)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用bj=max(b1,b2,…,bm)对应的等级vj可以判定评判因素的等级。
(4)计算方案的综合评价值。若取评价尺度的隶属度集为V=(好,较好,中等,较差,差),并赋以相应的分值,如 V=(100,80,60,40,20),各级因素的综合得分即为
M=BVT(7)
四、 评价实例
A是某地的炼油企业,其上游供应商是中国石化公司的B分公司,B公司每月按照原油指标给A企业稳定的原油供应,A企业进行炼制生产,A企业与B公司采用预付货款的方式。由于A企业存在预付货款的资金需求,向银行申请基于预付货款的供应链金融融资。
聘请10位专家,按照A企业的基本状况、供应链的交易状况等,对照图1给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可拓判断矩阵,由于判断矩阵的对称性,这里仅列出申请企业基本情况维度的判断矩阵的右上三角形的量值(如表1),并给出模糊评价值的求法,其余各维度及总目标层的评价值可类似求出。
下面以专家3可拓判断为例计算权重向量。
x1-=(0.120,0.288,0.215,0.192,0.107,0.078)T
x1+=(0.122,0.277,0.214,0.190,0.115,0.080)T
f=0.911
所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良好。
由公式(2)可得S1=0.109,0.135,S2=0.262,0.305, S3=0.195,0.235,S4=0.174,0.210,S5=0.097,0.127, S6=0.071,0.088。
根据公式(3)有?籽1=V(S1?叟S6)=3,?籽2=V(S2?叟S6)=7.87, ?籽3=V(S3?叟S6)=5.75,?籽4=V(S4?叟S6)=5.36,?籽5=V(S5?叟S6)=2.38,?籽6=1,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得出专家3对此因素给出的权重向量W31=(0.118,0.310,0.226,0.211,0.093,0.040),同理可得到其他专家给出的权重向量,这里不一一列举。集合专家自身权重可以得到在这个维度的综合权重W1=(0.117,0.305,0.211,0.192,0.096,0.080),给出此因素下指标的评价值矩阵,便可得到此因素的隶属度向量B1=(0.139,0.443,0.212,0.126,0.08)。
依照此法求出准则层的权重向量W=(0.338,0.114,0.305,0.164,0.079),总评价矩阵
R=0.139 0.443 0.212 0.126 0.080.687 0.251 0.044 0.015 0.0030.514 0.357 0.072 0.048 0.0090.435 0.418 0.113 0.030.0040.234 0.562 0.106 0.051 0.047
利用公式(6)和公式(7)计算出企业A信用评价综合得分为M=81.5,信用评价结果良好。若按传统模式进行信用评价,只考虑企业自身的情况,本例中用申请企业基本情况维度计算A企业信用评价得分为60.7,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供应链金融信用评价体系从关注中小企业自身的风险,转变成关注供应链的整体风险,从对中小企业的静态财务数据进行评价,转变到关注单笔交易的自偿性,对交易全过程进行评价,银行通过对融资项下资产的有效控制,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五、 结论及建议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解决了构造判断矩阵和系统综合评价时人类认识的模糊性问题,聚类分析法的应用,解决
了群决策问题中专家权重的确定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该方法具有数据处理方便、结论客观合理、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为供应链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银行业刚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四五年的时间里引入和应用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企业信用数据的缺乏将是遇到的首要问题。银行必须切实做好收集、整理及存储企业的财务信息、信用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供应链信息,建立起自己的基础数据库,选择或开发适合自身的信用评价方法,才能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Alen N.Berger,Gregorry F.Udell.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lrk for SME Finance. World Bank Conferenceon Small and Medium Ente- rprises:Overcoming Growth Constraints,USA,2004.
2. 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rll.A Holis- tic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 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and Corparate Fina- ncial Planning.Production Economics,2006,(7):25-27.
3. 陈祥锋,石代论,朱道立.融通仓与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科技导报,2005,23(9):30-33.
4. 弯红地.供应链金融风险模型分析研究.经济问题,2008,(11):109-112.
5. 熊熊,马佳,赵文杰.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南开管理评论,2009,12(4):92-98.
6. 迟国泰,冯雪,赵志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预警模型及其实证研究.系统工程学报,2009,24(4):408-416.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农业产业化 五里明模式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本趋势。目前,金融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但由于农业的天然弱质性,其在金融资源配置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既定金融资源约束下,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不但要在宏观上进一步建立金融支持体系,更要在微观上建立针对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以契合农业产业化的需求,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为此,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农业价值链融资的概念,试图将农业供应链的特征和供应链金融结合,以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相关融资需求。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在本世纪初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方向进行研究。本节通过综述文献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其理论基础。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首先是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研究方向被重视。Santomero(2000)从价值增加的中介理论出发提出供应链金融是价值增加的一个途径。James B. Rice(2003)在“Supply Chain Value Creation: Finance Meets Supply Chain”的报告中呼吁将金融工具应用于供应链管理,并对将金融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进行了展望。接着,学者开始关注供应链金融的实践。Allen N. Berger等(2004)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采用供应链金融的初步构想。Leora Klaooer(2005)分析了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采用存货融资模式的机制及作用。杨绍辉(2005)从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角度,介绍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型企业的内容和操作模式。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供应链金融的本质。Aberdeen(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关注嵌入供应链的融资和结算成本,并构造出优化供应链成本流程的方案。闫琨(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灵活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融资模式。Michael Lamoureux(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进行系统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为满足供应链上各主体的融资需求,根据供应链特点对供应链上现金流统筹安排,降低供应链运行交易成本的一种结构融资。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类理论:委托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结构融资理论。委托理论认为供应链金融可减少产业链条上各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缓解金融机构与融资主体由此引发的借贷矛盾,并降低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和融资需求方的道德风险。供应链管理理论指出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链管理中资金流研究的深化,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主体资金筹措和现金流的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各个节点上的流动性,实现资金在供应链条内部良性循环和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小化。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模式创新的一种,通过各主体相互协调和优化设计,简化了融资审批手续,优化了融资程序,增加了资产专用性,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从而使交易成本降低,供应链的运行效率提高。根据结构融资理论,供应链金融使企业将拥有的未来现金流剥离,作为标的进行融资,通过对融资方式进行设计、组合,使项目的融资得以实现。
二、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适用性分析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融资支持,本节从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类型出发,分析了农业供应链各部门的融资需求,以及供应链金融是如何满足这类融资需求的。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类型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类型为“中心化模式”和“中间化模式”。 “龙头企业+农户”是“中心化模式”的基本形式。该形式下,“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组织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承担市场风险, “农户”进行小规模分散经营,不参与最终的市场活动。为解决其中存在的经济地位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一些不同类型的中介机构介入农户与企业间的经济活动,使“中心化模式”转变为“龙头企业”+“中介机构”+“农户”的“中间化模式”。该模式中的“中介机构”一般由有共同利益且相互熟悉的“农户”组成,不仅在 “农户”间、“中介机构”与“农户”间建立起了熟人监督,减少了违约,实现了“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顺利收购,也使“农户”可通过中介机构与企业进行平等对话,表达利益要求。以上两种类型将农产品供应的上、中、下游部门整合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农业供应链(图1)。
图1 农业供应链的简化模型
(二)农业供应链各部门的融资需求
在农业供应链中,农户经济实力最弱,极易出现资金缺口,对资金的需求最为迫切。但农户贷款存在着且金额小、笔数多、周期长、回收慢、缺乏担保等不利因素,使其服务成本较高。因此,金融机构多退出成本收益严重不均衡的农户贷款,从而造成了农户融资困难。
由于担保较弱、信贷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金融机构对中介机构的贷款较为谨慎,不会愿过分冒险发放贷款,加重了中介机构的融资难度。
龙头企业和中介机构在供应链体系中,既是农产品生产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同时也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与销售。由于农产品的收购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需要两部门在短时间内向上游环节支付大量货款,同时在销售环节,农产品存货会占用一定资金――以上两个环节中都存在资金紧张,甚至会出现资金缺口。
(三)供应链金融对融资需求的保障
根据上文分析,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下,涉农融资仅对贷款对象的财务状况和担保进行单独考察,使涉农融资风险大、成本高,抑制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我国农村“贷款难”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机构“惜贷”的问题,也存在农业经营部门不到合适的贷款品种而“惜借”的困境。
供应链金融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供应链金融不但创新了融资模式,为涉农融资提供了便利,而且降低了涉农融资的风险与成本,促进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融资支持。
在供应链金融条件下,金融机构评估的不仅是单独的企业或个人,而是供应链的各环节。金融机构根据农业供应链的竞争力,特别是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的信用水平向融资对象进行授信,把融资对象与其他部门间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或货物作为融资担保品,借助农业供应链中各部门的业务关系,将融资对象与供应链的其他部门组织实施信用捆绑,龙头企业要承诺为融资对象准担保责任,其他部门同时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这些措施突破了传统融资模式下信用评级、担保制度的制约,将资金注入到实力较弱的农户和中介机构、现金流紧张的龙头企业中,有效增加了农业供应链的资金供给。
在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信用捆绑发挥了核心作用。由于龙头企业和其他部门对供应链中的融资对象承担了连带责任,担保企业会对融资方加强监督,为银行提供其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帮助银行过滤和筛选客户,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获取成本过高的问题,降低了信用风险。
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将分散的农业生产部门集中,可以集中发放涉农信贷,实现业务的批量管理,节约了放贷成本。同时可利用供应链各部门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立诸如龙头企业帮助催收贷款的新型合作模式,降低监管风险的同时降低管理成本。
三、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国内实践
供应链金融理论的发展为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提供新的空间。本节以黑龙江龙江银行的“五里明模式”为典型案例阐述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实践。黑龙江龙江银行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政府+科技+信托”的 “五里明模式”。该模式有效控制了农村金融常见的风险问题,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五里明模式”参与主体及运行模式
“五里明模式”的参与方涉及多个主体,包括农户、合作社、当地政府、龙江银行、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肇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粮集团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中粮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
首先,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由单一农户生产转变为专业合作社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其次,银行与合作社签订协议,以合作社股东发起人代替农户成为承贷主体,公司或农户提供连带保证责任,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方式;再次,农民合作社与中粮签订粮食购销合同,中粮收购合作社农产品,以订单解决粮食的销售渠道;然后,银行再与中粮肇东签订协议,由中粮肇东协助银行从粮食收购款中代扣合作社贷款本息,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的封闭运行;此外,银行与中粮信托合作,创新抵押品扩展机制,为合作社发放贷款,与东北农大合作,对相关农业生产供技术指导,定期灾情预警预报和防控措施;最后,政府为合作社提供基础建设和大型农机具的支持。
(二)“五里明模式”的实施效果
各主体之间有机结合,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带动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了各方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对中粮公司来说,推动了订单农业的发展,稳定了粮源,降低了财务费用,便于实施低成本战略。对大部分农户来说,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可从事其他经营。对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种植大户来说,身份从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收入水平得到提升。对借款主体合作社来说,其融资门槛降低,议价能力增强。对银行来说,龙江银行对该区域累计投放贷款2000余万元,贷款产品收益率达到8%以上,带动了银行间接受益的增加,并在低风险下,开拓了新业务品种,增加了客户群,带动了储蓄、银行卡等业务量的增加,提高了银行创收能力,差异化经营策略得以实施。对政府来说,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约1/3当地农民向城镇化转移,其余1/3被吸纳入社劳动,1/3发展畜禽养殖。对科技部门来说,获得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对保险公司及信托公司来说,拓展了新业务,增加了收益。
(三)“五里明模式”的启示
“五里明模式”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其创新之处对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实践有借鉴意义。
一提高农民的合作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 “五里明模式”中,镇政府成立了胜利农业公司,胜利农业公司下设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的弱势地位得到改变。同时,龙江银行将胜利农业公司及其合作社作为客户,开发了“农信通”等信贷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使龙江银行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大为降低。
二是创新农村抵押品,增强合作社融资能力。中粮信托利用信托的财产隔离制度功能,以玉米种植合作社为借款主体,为龙江银行发放的贷款设计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和“鱼塘承包权信托”,并利用信托受益权质押为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解决了合作社贷款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增强了合作社的融资能力。
三是降低农业信贷风险,参与主体实现共赢。镇领导和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作为股东都须与龙江银行签订个人担保合同,为贷款承担连带责任,有效降低了贷款的信用风险;中粮集团与合作社签订订单,承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产品,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稳定了粮源;龙江银行通过中粮集团的资金账户划拨资金,确保信贷资金的封闭运行,较好防范了信贷风险。
四、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五里明模式”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树立了范本,但在全国推及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农村信用环境不佳、农业保险机制缺位、法律和政策不健全等问题已被发现并逐步改善,但是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供应链金融的模式设计要求高
供应链金融的多主体性、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地域性,对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模式涵盖多个主体,需要对融资方式进行设计、组合,使各主体既分工明确,又都要受到激励,才能实现共赢,实现项目融资。其次,由于我国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农业产业化路径各具特点,加之我国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设计必须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同特征进行创新。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基于货权、债权抑或是连带责任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设计是个难点,需将相关金融原理和我国“三农”问题相结合,才能设计出较为完善的模式,使得供应链金融有效的支持农业产业化。
(二)核心龙头企业的作用弱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龙头企业是供应链金融中的重要环节,但根据已成熟的“五里明模式”,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政府,而非企业。这反映出,现阶段核心龙头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过程中仍从属于配角。事实上,核心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供应链中与其他主体之间联系最为紧密。从核心龙头企业自身而言,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力,供应链金融工具的运用得当对于稳定其原材料供应有积极作用;从其与农户关系来看,作为买方其有充足的激励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关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比金融机构更能了解农户及市场的具体情况;从其与银行关系而言,由于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户贷款风险较高,发展缓慢,但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由于核心龙头企业大都拥有良好的信用资质,为整个农业供应链注入了信用,才使得银行的放贷得到保障。此外,核心龙头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与当地政府和技术服务机构有着良好的互动。因此,核心龙头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需加强
农村产权制度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和除土地以外的其他产权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产权制度。对于产权制度,不仅是一种财产保护权利,同时也是农业资源和农村中的资源实现资本化的一个基础。在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农村产权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农村有效抵押品不足问题凸显。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试点工作虽已在部分地区开展,但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农村地区土地在集体所有制的框架下难以得到有效流转,不能成为有效抵押品,造成了农村有效抵押品不足的现实。因此,如何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创造性的发现和利用农村有效抵押品成为供应链金融能够实施的关键。虽然“五里明模式”中,龙江银行与中粮信托合作对抵押品进行有效创新,使得供应链金融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可以顺利进行。但是,仅靠创新而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会使推广成本增加,难度增大。因此,必须从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并有相应的法律制度配套,使得产权的自由流动有法可依。这样,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或能有较大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影,朱盈盈.多方合作下的农村供应链金融[J].农业经济,2010,(10)
[2]贾彦乐.供应链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应用[J].现代金融,2008,(04)
[3]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08)
[4]王夏阳.契约激励、信息共享与供应链的动态协调[J].管理世界,2005,(04)
[5]谢斯儒.供应链金融应用于“三农”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经济视角,2011,(09)
[6]宋雅楠,赵文,于茂民.农业产业链成长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机理和案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1,(03)
[7]满明俊.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比较与金融服务创新――基于重庆调研的经验与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1,(07)
[8]关喜华.“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龙江银行农业产业金融创新的调研分析[J].银行家, 2011,(11)
[9]马九杰,周向阳,蒋逸,张永升.土地流转、财产权信托与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龙江银行“五里明模式”剖析[J].银行家, 2011,(11)
[10]林至颖.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与战略思考,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1~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动产;应收账款;质押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9-0038-03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关于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存在多种解释,从金融机构的视角来看,供应链金融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操作模式是在供应链中选择一家核心企业(一般为大型企业),金融机构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向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三个主体: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需求者―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货物仓储、配送、监管等服务的辅助部门―物流企业。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避免了供应链因资金短缺而导致的断裂。在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而这些企业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融资,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Demica公司(2007)研究报告指出,73%的欧洲大型企业一方面不断向其供应商施加降价压力,另一方面又不断延长向这些供应商付款的账期,导致许多供应链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弱势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资金失衡问题。同时,供应链金融业务将银行信用融入了上下游企业间的购销行为,增强了其商业信用,巩固了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长期协同关系,提升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和主要业务模式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特点
1.从供应链整体出发进行融资准入评价。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仅关注企业本身,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是整条供应链,是系统安排下的一(金融机构)对多(企业)融资,信用风险评估从对中小企业静态财务数据评估转为对整条供应链效率的评估。在供应链融资中,核心企业的财务实力和行业地位,以及其对整条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准入资格取决于其在供应链中的重要性以及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历史,金融机构以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为中心,将融资服务向上下游中小企业拓展。
2.融资资格严格限定于企业间贸易背景。一般认为,供应链金融是贸易融资的延伸与拓展。所谓贸易融资,是指商业银行向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融资,贸易融资强调的是特定交易环节交易双方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买卖双方形成的基础贸易交易关系的局限,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贸易关系为纽带,使融资活动沿着产品的贸易链条将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消费者联结在一起,对整个链条的资金流进行合理的安排与管理。与贸易融资相比,供应链金融强调的是一个贸易链条上的多重贸易关系,尤其是上下游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贸易关系。
3.融资担保模式多为动产抵押。由于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仅占企业资产的很小一部分,应收账款、存货等动产占据大部分资产,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普遍采用的担保模式是动产担保。深圳发展银行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研究指出,国际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关键词是“应收账款融资”,国内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关键词是“存货融资”,无论是应收账款融资还是存货融资都属于动产融资范畴,这种担保方式符合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在贷款偿还方式方面,供应链金融强调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即将企业的销售收入自动导回银行的特定账户,以此归还贷款或作为归还贷款的保证。
4.往往需要引入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一般需要银行与物流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其中银行居主导地位,物流企业发挥辅助作用。在该模式下,银行向企业提供动产或货权质押融资服务,物流企业由于在质押物监管及价值保全、资产变现、市场动态监测等方面具有优势而承担“物控”和“货贷”职能,这样双方能在供应链金融平台上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二)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主导业务是融资类产品,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其他中间业务类产品,而融资类产品是典型的动产质押业务。
1.存货质押。存货质押是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最基础的产品,是指借方企业以其拥有的动产作为担保,向银行出质,同时将质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物流企业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存货质押又可分为静态质押和动态质押,在静态质押下,质押物不允许以货易货,借款人必须还款赎货;动态质押是设定质押物价值的最低限额,允许限额以上的质押物以货易货。仓单质押是存货质押的衍生业务,是借款企业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出的仓单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信贷业务。
2.预付款业务。预付款业务是存货融资的进一步延伸,指企业(买方)从银行取得授信,在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的前提下,由银行向卖方支付全额货款,卖方按照购销合同以及合作协议书的约定发运货物,货物到达后即设定质押,作为银行授信的担保。保兑仓是一种新型预付款业务,它是在企业(买方)交纳一定保证金的前提下,银行贷出全额货款供企业向卖方采购,卖方出具全额提单作为质押物,买方分次向银行提交提货保证金,银行再分次通知卖方向买方发货。
3.应收账款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指企业将应收账款作为质押物,向银行取得短期贷款的一种担保融资方式,目的是增强资产的流动性,使融资费用与其业务周期同步。应收账款融资期限一般不超过90天。所有应收账款均可作为担保物,但贷款额度要在所有应收账款中扣除不合格的应收账款,再按照一定的折扣率确定。在国外,应收账款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动产担保物,据调查,在美国动产担保的70%以上是应收账款。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比较常用的应收账款质押方式主要有保理、票据池融资、出口应收账款池融资等几种类型。
除上述融资业务外,供应链金融还包含多种中间业务服务,如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结算、资信调查、汇兑,等等。
三、天津供应链金融发展基本情况及前景
(一)天津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基本情况
目前,多家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围绕中小企业在企业运营各方面的核心需求,利用新型信贷产品,沿企业价值链锁定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企业,以其现金流和物流为突破口,切入中小企业的业务经营链条,从而纾缓中小企业业务困局。如,天津银行采取收取保证金、货物监管、仓单质押等方式开办信贷业务,推出了存货质押第三方监管授信、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等业务;天津农商银行开办了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及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业务;民生银行建立了包含供应商融资、动产贷在内的特色产品体系;工商银行推出了出口双保理业务、进口代付业务、融资性买断型出口双保理业务、预付货款项下付汇理财通业务;渤海银行在进口汽车供应链融资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目前,金融机构推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多为动产质押贷款业务,据统计,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中,抵(质)押贷款占比达到86%。由于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对中小企业的集群划分和整体评估,强调以系统论的视角面对中小企业市场,有助于金融机构在降低风险与成本的基础上,培育数量众多的客户群体,因此,供应链金融正在成为多家金融机构积极拓展的新业务。
(二)天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优势与前景
1.多条产业链条渐趋完备。目前,天津已经形成了航空航天、船舶、石化、新能源、信息、医药、钢铁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各行业的产业链条渐趋完备。另外,天津已确定至2012年,将陆续建成20条具有较高水平的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框架,主要包括4条化工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3条钢铁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2条汽车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及电子信息行业、生物医药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等多条产业链。产业链条的发展与完善,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打好了基础。
2.市场主体齐全。在天津各条产业链条中,都集聚着一批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企业。比如,乙烯产业链条上的大乙烯项目,钢铁产业链条上的天铁集团、荣程钢铁等大型钢铁企业,汽车产业链条上的天津一汽夏利和丰田汽车总装厂,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上的摩托罗拉、三星等通讯集团公司,生物医药产业链条上的天津医药集团、天士力集团等龙头企业。这些核心企业规模大、实力强,在同行业中具有优势地位和良好的信用,对整个产业链条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具有较大影响。在产业链条中,更多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中小企业已达16.6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户数的99.9%,其中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中小企业占全部中小企业的60%。产业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构成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主体。
3.第三方机构规模庞大。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供应链金融最重要的外包主体。目前,天津物流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如丹麦马士基公司、日本冈谷物流公司、新加坡叶水福集团,以及中远物流、中外运公司、中储股份公司等纷纷落户天津,形成了一定的国际性物流企业集聚优势。在现代物流业务中,主要利润来源已由基础性的物流服务如仓储、运输,转向各种增值服务,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尤其是金融服务,已成为物流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为深度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物流企业可以全程控制供应链,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空间,提升综合价值。天津一些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纷纷选择与银行合作,探索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参与金融服务来形成自身竞争优势的需求更为强烈。
[关键词]集群供应链;网络组织;服务体;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2)04-0038-03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网络组织形式不断出现,无论是对产业集群的研究还是对供应链的研究都无法避免其网络组织特性,网络运行和网络治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网络治理是集群风险规避和结构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学者们关注了治理方面的研究:Gilsing首次明确提出“集群治理”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集群内成员旨在促进和改善创新进程的目的明确的联合行动”(Ⅵctor Gilsing,2000);Brown提出“集群治理涉及到产业结构和企业之间如何互动,而协调机制是指企业间联系的组织方式以及公共部门影响集群发展的方式”(Btown,2000);周泯非、魏江认为,集群治理概念主要聚焦于制度层面,是指集群层面上约束和激励集群参与者经济活动的各种协调机制总体,是同时包含着层级控制、社区规范和市场自治三种微观治理机制的“三重混合治理机制”(周泯非、魏江,2010)。Li.JZ.Liu.CL提出了集群供应链整合度的测量方法,并指出信任和承诺关系在集群供应链整合中的影响(Li.JZ.Liu.CL,2006);霍佳震、吴群等在研究集群供应链网络时,提出“网络共治”框架体系(霍佳震、吴群,2007)。
本文认为,集群供应链是通过供应链的角度来解释产业集群,是依托于产业集群又突破产业集群地域限制的供应链网络的集合体,是众多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企业和组织机构通过相互作用有机聚合而成的有向网络,研究集群供应链网络的治理机制对产业集群的升级和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集群供应链网络治理
(一)集群供应链网络的范围
集群供应链是产业集群地域中形成的同时具有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供应链网络组织系统。集群地域中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非唯一性和生产相似性,导致在该地域中供应链的多条性和生产相似性,这样形成的每条单链供应链企业不仅内部之间相互协作,而且不同单链的企业存在着跨链间的协调,同时在集群地域中还游离着大量位于这些单链供应链之外的专业化配套中小企业,配合和补充着这些单链供应链的生产。
集群供应链与一般的企业供应链的明显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范围不同(图-1), 现有的产业集群研究集中在集群地域范围内受辅助支持系统影响和作用的制造系统,明显的特点是受产业集群地域及集群环境的影响和限制;而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制造系统及企业所在链条的上下游成员的活动安排及众者的关系协调。而集群供应链研究集群地域范围内的供应链形态,侧重集群地域内供应链网络的研究。
(二)集群治理与集群供应链治理的比较分析
产业集群治理研究的范畴是一定地域内的制造系统及其辅助支持系统的关系协调问题;而供应链治理研究供应系统、制造系统及客户系统所构成的多级厂商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协调。
集群供应链治理针对的是由集群存在而产生并存在的各种企业及组织间供应关系的协调问题。集群供应链治理包括了集群治理的内涵,但其治理范围、治理对象等不同于集群治理,集群治理侧重于对经营环境的治理,而集群供应链治理偏重于对供应链及其网络关系的治理,它突破了集群地域限制,主要体现为集群供应链构成主体间的关系协调(表-1)。
三、相关服务体分布及形态
集群供应链网络中企业与其他辅助机构之间也不是互相隔离的,无论是核心网络中的生产活动还是支持网络中的服务活动,都需要企业与服务体中的辅助支持机构的服务密切配合。
产业集群中行为主体是多元化的,一般最常见的是企业、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五大行为主体。五大主体中的企业在集群供应链网络共治的核心系统中,是整个网络组织的生产调度部分;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在集群供应链网络的辅助系统,属于政策制定部分;科研机构、专业中介在集群供应链网络的辅助系统,属于信息技术部分;管理咨询机构在集群供应链网络的辅助系统,属于咨询服务部分;物流中介机构在集群供应链网络的辅助系统,属于物流服务部分;金融机构在集群供应链网络的辅助系统,属于信贷服务部分。根据产业集群的五大构成主体及表-1中集群供应链治理主体,可以判断集群供应链网络组织的服务体范围包括集群区域内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大学及科研院所、现代中介服务企业、金融机构等。
五大主体分别分布在不同的功能部分和系统中(表-2),通过其各自的作用和职能共同推动着集群供应链网络的治理。
四、服务体的治理机制
集群供应链网络中的服务体不同于生产型企业,以服务供应链的形式存在的,分别和企业群所构成的生产制造系统发生服务供需关系,以供应服务的方式配合着制造系统的生产,维持着整个集群供应链网络组织的运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政策服务供应链
政府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决定了政策服务供应链的重要性。政策服务供应链是以政府机构为主的单位,将相关的政策下达并且落实的过程,通常由政策提供者、政策的执行者及落实者组成。集群供应链网络中的政策服务供应链是地方政府机构和一部分的行业协会制定、相关的政策,将政策信息下达给众多企业,最终企业来进行执行、落实的一系列过程(图-2)。政策的提出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帮助企业明确目标,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信息技术服务供应链
集群供应链上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有效的联合实现纵向一体化,离不开信息和技术的传递和交流。信息服务供应链是以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为主的关系链。科研机构及大学、中介组织等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的机构都是信息技术服务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图-3),他们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源。集群供应链中的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及科技中介机构等市场中介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和帮助,提供信息咨询和信息搜集服务。信息服务供应链的存在使得链上主体间的交流更加畅通、使得供应链上的牛鞭效应减小。
技术服务供应链的成员包括了作为供应链节点的所有企业(包括作为技术的需求者、购买者、应用者、提供者的所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的提供者)、科技中介机构(需求信息、供给信息的拥有者)等。技术供应链的创新动力来源于高校、技术研发机构及下游的链上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关系。
(三)金融服务供应链
集群的升级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流转与融通,由于众多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得它们很难从银行融资。中小企业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银行可以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展开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银行或其他的金融机构介入产品供应链后,不会只考虑其中某个企业的资信情况,而是把供应链上某个企业的信用状况放在整个供应链背景下,联系企业间的贸易状况综合考虑,提供的融资会渗透到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网络的资金流畅(图-4)。
(四)物流服务供应链
物流服务供应链作为一类典型的服务供应链形式,为集群地域内的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5)。在产品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存在着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配送物流需求,这些需求之间紧密相连,伴随着生产流程流转,采购来的原材料、零配件在不同的工序和车间进行流转,加工成产成品后进入配送流程,并通过分销渠道运送到消费者手中,物流运作的效率直接影响了供应链绩效。
服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同时也是产品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只有核心企业才具有创新的带动力,其有权对上游提供政策服务的政府,提供技术支持的高校、科研院所,提供资金服务的金融机构进行选择,避免盲目、无序的合作。
(昆明理工大学工业工程系,昆明 650500)
摘要: 在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银行通过下侧风险控制和核心企业回购担保将下游融资成员企业的风险转移到核心企业,根据一级Stackelberg博弈模型建立核心企业与融资成员企业期望收益矩阵,分析了核心企业回购担保与融资企业守约的条件,认为核心企业担保回购价格和融资成员违约成本是影响融资决策过程的关键因素,当策略(担保、守约)发生时,核心企业、融资成员企业以及供应链整体绩效能够得到提高。
关键词 : 供应链管理;预付账款融资;回购担保;Stackelberg博弈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056-03
基金项目: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课题(课题编号:2013BAF02B02)。
作者简介:郭健(1990-),男,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产及制造系统工程、生产运作管理;余开朝(通讯作者)(1962-),男,云南昆明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产及制造系统工程、企业集成与信息化。
0 引言
供应链成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资金供应和需求的不匹配,可能会导致其再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资金缺口,即存在资金约束。资金约束问题的产生既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中小企业规模小、自身流动资金有限、自筹能力弱等。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避免企业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往往会提高贷款风险补偿,甚至不予贷款,最终导致成员企业资金断裂。同时,在交易成本理论下,金融机构更偏爱于风险低、实力强的大型企业;外部因素包括:市场银根紧缩、供应链核心企业在精益生产和“零库存”的战略背景下,往往会依靠优势地位对其配套企业实行流动资金压力转移。使得配套企业不得不持有超额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情况。针对以上问题,国内外一些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研究。Allen Berger(2004)在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模式和应用框架时,初步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思想[1]; Klapper(2006)对保理融资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保理融资模式可以有效转移供应商的信贷风险[2];Yan等(2011)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研究供应链融资最优利率、零售商最优订货决策以及制造商最优批发价问题[3];Basu(2012)指出通过预付账款融资订货可有效解决物流的滞后性[4];胡跃飞等(2009)在研究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实体经济背景后,对供应链融资的概念给予了学理上的界定[5];严广乐(2011)通过在供应链中引入第三方物流并利用博弈论建立相关模型,分析了银行、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之间博弈关系[6];占义芳(2012)构建了由供应商、零售商、金融机构构成的供应链多周期模型,研究了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各方的期望收益,并与传统融资模式下的期望收益做比较,证明了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当订货量达到最优时,供应链整体收益达到最大[7];占济舟(2014)研究了制造商为零售商提供商业信用时受到资金约束,建立随机需求下供应链决策模型,得到制造商愿意采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的条件[8];李占雷(2014)从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为背景,建立双重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了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融资决策[9]。
总之,随着供应链金融概念的提出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不断开展,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分别从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选择、物流企业以及供应链整体协调的视角开展了理论研究,研究中往往假设核心企业愿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应担保。但是基于理性思考,核心企业是否愿意提供担保是一个融资风险决策问题。据此,本文开展在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背景下,商业银行通过风险下行控制[9],核心企业愿意提供担保与融资企业守约的条件探讨,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 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1.1 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基本流程
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是由于产品的销售和生产周期差异,预付款造成下游成员企业资金流转困难,下游成员企业通过上游核心企业的回购担保向银行申请短期信贷支持以缓解货款支付压力的一种融资模式。一般由融资成员企业、担保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监管企业、第三方信贷银行构成。本文将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合二为一,核心企业一方面承担担保回购责任,另一方面实现物控。融资成员企业、核心企业、银行构成三方保兑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流程如图1所示。
①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真实贸易发生,成员企业申请预付账款融资。
②银行审查核心企业整体实力,并签订回购协议。
③成员企业办理融资业务。
④银行开立以成员企业为出票人,核心企业为收款人的承兑汇票,并交予核心企业。
⑤成员企业缴存保证金。
⑥银行企业根据保证金比例签发提货通知单,核心企业凭借提货通知单释放相应金额货物给成员企业。
⑦若汇票到期后,保证金余额不足时,核心企业根据回购协议于到期日前回购剩余质押物,此项融资活动合同终止。
1.2 模型描述与假设
1.2.1 问题描述
当供应链下游成员企业资金受约束时,可能无法采购所需数量的产品,影响上游核心企业生产销售,最终影响供应链整体利益。上游核心企业在考虑担保成本问题后是否为其成员企业提供担保进行决策。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考虑放贷成本后是否为其成员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进行决策。融资过程的每个参与者的选择受其他参与者选择的影响,而其反过来影响其他参与者选择的决策。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之间的博弈是决定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否发生的前提。
1.2.2 模型假设
①考虑由一个供应商(核心制造企业)和一个零售商(下游成员企业)组成的二级单周期供应链系统。供应商和零售商都是风险中性。银行是风险厌恶的,采用下侧风险控制并要求供应商承诺以单位价格b(0<b?燮w)回购零售商未出售的产品;
②零售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是随机的,其概率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分别为F(x)和f(x),且符合通用失效率递增[10];
4 结论
本文是在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假设银行通过要求核心企业回购担保承诺和自身风险下行控制,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一前提下,建立Stackelberg模型,分析核心企业提供担保与成员企业守约的条件。研究发现,银行采用风险下侧控制实质上是对融资成员企业面临市场需求风险的转移,核心企业通过提高回购价格能够提高银行的贷款额度;同时,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发现,核心企业担保价格越高,成员守约率越高。成员企业违约成本越高,更易获得核心企业回购担保。策略(担保、守约)发生时,核心企业、成员企业及供应链整体绩效得到提高。
预付账款融资是供应链融资的一种,供应链融资与传统融资区别在于基于过程风险监控体系与融资主体准入的风险监控体系的不同;在供应链融资体系中质物估值、现金流的控制以及物控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随着国家金融体系改革和法制的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必将成为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剂,必将为协调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Berger A N, Udell G F. 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6, 30(11): 2945-2966.
[2]Klapper L. The role of factoring for financ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6, 30(11): 3111-3130.
[3]YAN Ni-na,SUN Bao-wen. Optimal strategies for supply chain financing system based on warehouse receipts financing with credit line[J].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 Practice,2011,31(9):1674-1679.
[4]Basu P, Nair S K. Supply Chain Finance enabled early pay: unlocking trapped value in B2B logistic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Systems and Management, 2012, 12(3): 334-353.
[5]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76-82.
[6]严永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博弈分析[J].企业经济,2011(4).
[7]占义芳.供应链金融下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8]占济舟,张福利,赵佳宝.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和商业信用联合决策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14,29(003):384-393.
[9]李占雷,孙悦.供应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双重 Stackelberg博弈分析[J].物流科技,2014,37(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