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范文

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第1篇: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管线施工

中图分类号:X7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地面交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为了更好地缓解大城市出现的交通压力问题。许多大城市开始向地下交通发展,地铁应运而生,地铁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大城市地面交通压力,使人们不再为出行而烦恼。地铁施工建设工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在建设之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设计,其中关于地铁施工对于邻近管线安全风险管理问题是地铁建设单位要注意思考的问题。地铁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经过严格考量,盲目施工可能会造成地铁沿线邻近管线地基出现问题,甚至会酿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因此加强地铁施工对邻近管线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下管线及其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一)地铁施工邻近地下管线分类及其破坏模式

1.地下管线分类

城市地铁施工邻近管线可以按照用途、材质、接口形式等进行分类。按用途分,主要有:燃气管道、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电力和电缆等;按接口形式分,地下管线按照是否设有可允许转动接头分为:刚性管和柔性管;按材质分,主要有:钢筋混凝土(混凝土)管、铸铁管、钢管和聚乙烯管。

(二)地下管线破坏模式管线的破坏形式主要有两种模式,管线应力破坏(常见于柔性管线)。管线接头变形破坏(常见于刚性管线)、地下管线破坏可能是以上两种模式之一,也可能是以上两种模式同时发生。

(三)地下管线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地铁施工引起邻近管线安全风险的大小与管线与地铁结构的空间位置、管线现状情况及地铁工程条件等因素有关,邻近管线安全风险管理流程如下:1.进行管线现状调查,根据邻近管线与地铁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划分地铁与管线的邻近等级;根据管线的邻近等级、用途与管线现状,确定评估深度。2.对需要进行评估的管线,进行地铁施工对管线影响分析。3.根据地铁施工对管线的影响、管线现状、管线控制标准,确定管线的安全风险等级;提出地铁工程施工对策与邻近管线保护措施。其中,管线的邻近等级。管线控制标准。管线安全风险等级与保护措施缺乏相应标准,需要进行系统研究。

二、地下管线综合分析

目前城市地下管线分布错综复杂分类方式也多种多样从用途角度上来看主要包括了用水管道、电力管道、光缆以及煤气管道等。这些管道的材质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例如钢管、铸铁管、PP管等。上述管道特性在进行管线安全风险管理时都是需要考虑并分析的重点元素。当管道被破坏时一般会表现出两种形式即管线应力破坏、管线接头变形破坏些情况下上述两种模式会同时出现。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总结出了地铁施工邻近管线安全风险管理的具体流程:首先在进行风险管理控制之前先要对管线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同时对管线与地铁的位置关系进行把握,通过临近等级来对管路类型进行划分同时结合管路的用途、材质以及应用现状来对其进行深度评估。其次对管线影响进行评估分析并结合管线影响、管线控制来得到管线的安全等级。最后根据管线的安全风险等级给予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三、地铁施工对邻近管线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一)管线安全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当风险等级在1级、2级时管路基本处于安全状态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保护即可对管路沉降进行监控,另外在坑洞内采取一般性保护措施来对管路进行保护。当风险等级达到3级时此时已经较为危险,此时就需要在土体和隧道施工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参数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加强安全监测并对土体进行加固。当风险等级达到4级时需要进行专业性保护施工前将影响管线的荷载消除并对管线采取支撑体来进行加固河对周边的松散土体进行注浆加固。风险等级为5级时除了上述的专项保护措施以外还需要制定出专项性的紧急预案对管线荷载进行彻底清除用注浆加固和钢板隔离加固的方式来强化管线特别需要对施工参数进行密切观察加强管线固定。

(二)对地铁施工过程进行监测

地铁施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改变周遭的环境,会对邻近建筑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地铁施工的过程监测。监控量测是地铁施工设计必不可少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时时监控量测地铁施工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必须要把监控量测纳入到地铁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作为一道供需纳入到对建筑物的风险评估中。

(三)建筑物保护措施

施工前调查所有在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着重查明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基础形式、数量、修建年代、材质、质量状况、工作状态、与地铁线路的位置关系等。当建筑物具有很大的破坏风险时,应遵循“先加固、后施工”的原则。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全程策划

在地铁项目立项以后、工程具体实施以前,应以地铁施工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实施方案。地铁公司可以自行完成或委托给有能力的咨询机构制定。明确项目总体目标、工作实施目标、阶段目标,制定安全方针。划分安全责任和职能,建立安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见图1)。核心内容包括:确立项目组织体系和合作模式,清晰划分项目管理各方的安全任务/责任,明确各方管理要点;制订工程图1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结构图地质、水文地质情况彻查方案,划分不同地质单元,每种单元的主要地质风险要清晰,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风险的对应措施要明确,针对工程的地质特点、施工工法、城市环境,制定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安全施工措施,并对这些措施所能达到的效果有明确的预期。

图1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结构图

(五)管线变形控制标准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地下管线安全控制标准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在实际工程中确定地下管线的破坏控制值时,通常是参考现有研究及类似工程控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加以制定。地下管线类型、埋设方式、埋设年代、场地条件等均会影响地下管线的安全控制值。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地下管线控制标准主要有管线垂直和水平变形、管线接头转角与脱开、管线应变方面的控制标准:管线垂直和水平位移方面国内外还尚未统一制定管线沉降控制标准,国内主要采用的经验控制标准,以及部分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的地方标准。

结束语

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铁施工将不可避免地对临近地下管线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管线破坏。研究地铁施工对临近地下管线安全风险影响及其管理评价,对保护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地铁施工临近地下管线安全管理及评价标准体系。(一)结合目前国内外控制标准及工程实践,提出管线变形控制标准应在考虑管线用途和使用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管线垂直和水平变形值来反映管线的安全状况比较合适。(二)明确了地下管线现状调查内容和调查步骤,在此基础上将地铁施工诱发临近管线安全风险划分为五个等级,并提出不同安全风险等级地下管线保护措施。(三)建立了地铁施工地下管线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单项扣分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地铁施工临近地下管线安全评价标准,将地铁工程施工安全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确保地铁工程安全施工。

参考文献:

[1]吴贤国,张立茂,陈跃庆.地铁施工邻近桥梁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2,07:87-92.

第2篇: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范文

【 关键词 】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

Information Security Hierarchy Prote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Dai Lian-fen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Guangzhou Branch GuangdongGuangzhou 510725)

【 Abstract 】 This paper on how to combine the hierarchy prote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hierarchy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provides the reference.

【 Keywords 】 information security;hierarchy protection;risk assessment

1 风险评估是等级保护建设工作的基础

等级保护测评中的差距分析是按照等保的所有要求进行符合性检查,检查信息系统现状与国家等保要求之间的符合程度。风险评估作为信息安全工作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其目标是深入、详细地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状况,比差距分析结果在技术上更加深入。为此,等级保护与风险评估之间存在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的关系,等级保护是国家一项信息安全政策,而风险评估则是贯彻这项制度的方法和手段,在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周期和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险评估贯穿等级保护工作的整个流程,只是在不同阶段评估的内容和结果不一样。《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将等级保护基本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定级,规划与设计,实施、等级评估与改进。在第一阶段中,风险评估的对象内容是资产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级。在第二阶段中,主要是对信息系统可能面临的威胁和潜在的脆弱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综合平衡安全风险和成本,以及各系统特定安全需求,选择和调整安全措施,确定出关键业务系统、子系统和各类保护对象的安全措施。在第三个阶段中,则涉及评估系统是否满足相应的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评估系统的安全状况等,同时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

等级保护所要完成的工作本质就是根据信息系统的特点和风险状况,对信息系统安全需求进行分级, 实施不同级别的保护措施。实施等级保护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了解系统的风险状况和安全等级, 所以风险评估是等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与依据。

2 等级保护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结合风险评估

2.1 以风险评估中资产安全属性的重要度来划分信息系统等级

在公安部等四部局联合下发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第66号文中,根据信息和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将信息和信息系统划分为了五个等级自主保护级、指导保护级、监督保护级、强制保护级和专控保护级。实际上对信息系统的定级过程,也就是对信息资产的识别及赋值的过程。在国家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中,提出了对信息系统的定级依据,而这些依据基本的思想是根据信息资产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重要程度来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这正是风险评估中对信息资产进行识别并赋值的过程:对信息资产的机密性进行识别并赋值;对信息资产的完整性进行识别并赋值;对信息资产的可用性进行识别并赋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系统(不是信息)的安全等级划分,实际上也是对残余风险的接受和认可。

2.2 以风险评估中威胁程度来确定安全等级的要求

在等级保护中,对系统定级完成后,应按照信息系统的相应等级提出安全要求,安全要求实际上体现在信息系统在对抗威胁的能力与系统在被破坏后,恢复的速度与恢复的程度方面。而这些在风险评估中,则是对威胁的识别与赋值活动;脆弱性识别与赋值活动;安全措施的识别与确认活动。对于一个安全事件来说,是威胁利用了脆弱性所导致的,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信息系统的脆弱性不会自己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所以对威胁的分析与识别是等级保护安全要求的基本前提,不同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对抗不同强度和时间长度的安全威胁。

2.3 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等级保护建设的安全设计的依据

在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和进行风险评估后,应该根据安全等级的要求和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安全方案设计,而在安全方案设计中,首要的依据是风险评估的结果,特别是对威胁的识别,在一些不存在的威胁的情况下,对相应的脆弱性应该不予考虑,只作为残余风险来监控。对于两个等级相同的信息系统,由于所承载业务的不同,其信息的安全属性也可能不同,对于需要机密性保护的信息系统,和对于一个需要完整性保护的信息系统,保护的策略必须是不同,虽然它们可能有相同的安全等级,但是保护的方法则不应该是一样的。所以,安全设计首先应该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依据,而将设计的结果与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相比较,对于需要保护的必须符合安全等级要求,而对于不需要保护的则可以暂不考虑安全等级的要求,而对于一些必须高于安全等级要求的,则必须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相应高标准的设计。

3 结束语

风险评估为等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是等级保护定级、建设的实际出发点,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可以发现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判断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与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完善等级保护措施。文章对等级保护工作中如何结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有效地支撑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的关系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07.

[2] 冯登国,张阳,张玉清.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述.通信学报,2004.

第3篇: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范文

1.1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设立及人员现状。石河子市现有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15家,其中市动物卫生监督所1家及各团场镇动物卫生监督所14家,共有监督执法人员173人,其中:30岁以下人员有24名,占总人数13.4%;31~45岁人员有55名,占总人数31.7%,46岁以上人员有95名,占总人数54.9%。本科及以上学历49人,占总人数28.3%;大专学历97人,占总人数56%;中专学历23人,占总人数13.3%;高中学历4人,占总人数2.4%(统计截止到2016年3月)。1.2监管对象现状分析。石河子市范围内现有规模养殖场425家、定点屠宰场14家、养殖小区1家、14家宠物诊疗机构。由于团场动物卫生监督所与团兽医站合二为一,没有单独的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只有相对分工是承担部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石河子市基层团场动物卫生监督所人员都存在人员年龄老化、畜牧兽医后继无人的断层窘境,无法保障基层团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延续和有效开展。同时,当前团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学历较低,执法能力有待尽快提升。石河子市范围内90%的规模养殖场分布在各团各连较偏远处,呈现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等特点。由于面多点广,监管人员每月监督检查一次存在点能跑到但是监管质量无法保障,有的规模养殖场已进畜多日才发现、病死畜禽已处理多日才知道,造成监管滞后,多为发生问题以后才发现。由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改革不到位,造成现阶段各团在动物卫生监管中存在经费无法保障,运行车辆不足等问题。以上这些存在的问题直接制约了团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造成人员、经费的极大浪费,不能把有限的人力和经费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2风险评估网格化监管实施的必要性

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分级及网格化监管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动物检疫遵循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和可追溯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依法开展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和网格化监管的法律基石。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分级与网格化管理其目的在于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的监管的各种现象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划分等级,根据划分等级情况在进行网格化监管,做到责任到人的工作,为动物卫生监督提供技术支持。只有进行了风险评估等级划分才能开展网格化监管才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使用在动物卫生监督最需要地方。

3风险评估网格化管理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3.1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运用石河子市智慧畜牧大平台数据,以团场为单位划分片区,以各养殖场为点建立相关坐标点,系统初始默认各团各场的风险等级为100分,根据免疫、检疫、监督等情况进行相应的评判,分值逐步降低。3.2风险评估标准的制度。根据智慧畜牧大平台建设的相关项目,结合动物卫生监督检查规范,由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动物疫病防控部门与各行业技术专家一起制定智慧畜牧大平台中各项监督检查项目,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评估进行调整。3.3风险评估等级划分。根据相关动物疫控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进行综合评判,计分采用百分制,80分及以上判定为A级即风险较低采用绿色标注;80-60分判定为B级即风险一般采用蓝色标注;60分及以下判定为C级,即高风险采用红色标注。借助智慧畜牧平台,在平台上以颜色进行风险评估的标示,建立电子档案管理,实现档案电子化管理。3.险评估主要方法。3.4.1初次建立风险评估等级初始由智慧畜牧平台默认为100分。3.4.2定期开展风险评估监督检查。根据风险评估等级划分,针对各风险等级内的企业由各团动物卫生监督所进行风险评估监督考核,根据当前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监督检查、抽查、群众举报、舆情曝光问题、周边动物疫情形式等方式方法进行调查,根据制定的智慧动监网络平台进行监督打分,对各个规模养殖场进行等级的动态调整。3.5网格化管理。基于风险评估等级划分后确立的等级,开展市、团动物卫生监督所划分网格化管理,团场动物卫生监督所首先对管辖区域内监管企业根据等级划分责任到人,高风险企业必须由各个团动物卫生监督所领导负责亲自主抓。同时团动物卫生监督所主要领导作为总负责为该辖区内网格化负责人。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据各团风险等级划分综合考量后制定所领导总负责,科室相关人员具体负责到团,直接督促高风险企业落实整改责任。

4结论

第4篇: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HSE安全保障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HSE风险管理是指对可能影响企业的HSE风险进行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分析技术,分析影响结果以及提出HSE风险处理的方法,制订风险管理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减少HSE风险影响的一个系统的决策及行动过程,在企业面临庞大工作量的形势下,深入开展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等风险管理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各类风险,对于整个吉林油田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确立HSE管理标准,完善风险管理系统

HSE风险管理的实质是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各种灾害后果,即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风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辨识危害因素、评价风险,然后根据成本效益分析,针对所存在的风险做出客观而科学的决策,以确定处理风险的最佳方案。

2强化关键环节控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1注重实效,使危害因素辨识更具有针对性

2.1.1划分作业活动步骤

在危害因素辨识工作中,采取深入基层现场调研,通过查看资料、检查现场,帮助基层站队了解什么是工作流程、怎样开展划分作业活动工作、如何形成作业活动清单进行指导,并与基层站队共同探讨如何确定、划分作业活动。在开展风险危害识别时,首先要准备一份作业活动清单,对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进行识别。作业活动的划分与确定,是风险识别的最基本条件,如果少识别一项作业,此项活动中的若干个危害因素就不能及时得到辨识,进行这项作业活动时可能造成员工伤害事件。

2.1.2明确危害因素

生产过程的危害因素辨识具有其特殊性,在危害因素辨识过程中,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来进行,针对每一个生产环节展开。通过生产实践,我们认为企业危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必须充分考虑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与环境因素。

2.1.3 规范危害因素辨识方法

每种危害因素辨识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有不同的相对适用范围。危害因素辨识工作之所以不能有效的在全员推广,是因为选择了单一的辨识方法。

2.1.4统计分析危害因素

在划分作业单元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会议、多媒体、到基层和操作员工一起研究探讨等方法,对员工进行充分培训,让员工从实际出发,真正懂得危害因素辨识的意义,了解并掌握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危害因素辨识的最终目标是控制风险,做好危害因素辨识的统计分析工作,为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后续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2.2科学评价与控制,使风险处于受控状态

2.2.1确定风险评价方法

对应辨识的危害因素识别风险。采用LEC法确定危害等级,用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这三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其简化公式是:D=LEC。

2.2.2编制风险控制计划

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以及风险的现有控制情况增补相应的控制措施,较高以上风险必须制定增补控制措施。不可承受风险只有增补措施有效,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等级,方可运行作业。

2.2.3评审风险控制的充分性

在风险危害因素辨识、评估、控制措施制定和危害因素台账建立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控制等级,组织评审危害因素,选择重要危害因素和较高等级的风险,编制控制方案和管理方案,增加风险控制计划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对于高风险建立管理目标、管理方案,修订完善相关运行控制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作业计划书、指导书、指导卡,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对人员进行防御性技能培训、对设备进行检测评估,以降低风险度或限期整改,必要时制订应急预案。对于较高风险,建立目标管理、制定管理制度、规定操作规程。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进行风险控制和治理,使安全监管工作做到位。

3 结合实际创新,注重提高应用效果

3.1突出特点,创新方法

在危害因素辨识工作中,在原有危害因素辨识的经验基础上,运用点线面结合分析法,综合考虑到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环境因素,确认存在危害因素等多个方面。这种新的辨识方法是崭新的突破,在危害因素辨识模式中也是一种创新。全面体现出危害因素辨识和HSE管理的内涵和本质要求,展现出大安全观念和行业特点,营造了人人参与辨识和识别风险的宏观工作氛围。

3.2精细描述,提高水平

危害因素辨识描述的过程是整个危害因素辨识的关键。危害因素辨识描述的过程是比较难的,也容易出现偏差。按照危害因素辨识的要求,要描述出平时操作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主要危害比较容易,但是在日常工作当中不容易发现的主要危害,以及异常条件下潜在的危害因素却不太容易描述。但是,精细描述不是越细越好,而是以准确为主。危害因素的描述语言不能含糊,统计数据不能粗略。由于危害因素辨识方法贴近实际,危害因素辨识的内容是大家日常的工作,描述的对象是员工自己平时工作中要预防和控制的危害因素,工作中看得见,摸得着,对自己有好处,因而大家的兴趣高、干劲足,这项比较艰难的工作也得以顺利地开展。对此,加强了语言描述准确化的学习和规范,使危害因素描述更加准确。同时,将危害因素划分为平常的和异常的、容易辩识的和不易辩识的、表象的和潜在的等几种情况。在危害因素辨识过程中,紧密贴近实际,遵循针对性和普遍的指导意义,本着认真查找、精确辨识、准确描述的原则,明显地提高了描述危害因素的准确度和辨识水平。

3.3深入推进,动态管理

随着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的推广,不断地将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向各个领域、各个专业,以及各个岗位延伸,衍生出更多的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并将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紧密围绕生产运行的动态不断更新、发展和完善,实现了危害因素辨识工作的动态管理。

3.4相互促进,整体提高

通过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的实践,锻炼了专兼职安全管理队伍,全面提生了全员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能力,营造出了人人想辨识、人人懂辨识、人人会辨识的良好氛围。制定危害因素辨识工作方案,通过开展将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定位为标准、简约、实用、便于运行的量化工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不断提升生产过程HSE管理水平,努力使油田客运交通安全管理达到同行业管理的先进水平。

第5篇: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铁路信号系统;风险严重度;评判;措施

中图分类号: U28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高速铁路运营速度最高,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铁路信号系统是为了保证铁路运输安全而诞生和发展的,它的第一使命是保证行车安全,没有铁路信号,就没有铁路运输的安全。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完全靠人工望、人工驾驶列车已经不能保证行车安全了,当列车提速到200km/h时,紧急制动距离将达到2km(常用制动距离超过3km),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当列车速度大于时速160 km时,必须装备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简称列控系统),以实现对列车间隔和速度的自动控制,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行车安全。要实现列车自动控制,需要解决许多关键技术问题,例如:车-地之间大容量、实时和可靠信息传输,列车定位,列车精确、安全控制等,需要车载设备、轨旁设备、车站控制、调度指挥、通信传输等系统良好的配合才能实现,以现代列车运行控制技术为核心的信号系统可以称为现代铁路信号系统。

风险,是指能够引发灾难性后果的事件。铁路信号系统在研发与工程阶段会面临很多风险,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对这些风险应采取控制措施。根据 ALARP原则,对于风险的控制措施取决于风险的等级,即对于不同等级的风险采用不同的控制或缓解措施。

但是在实际的研发与工程中,如何确定风险的等级是技术人员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由于铁路信号设备的特点,其产量有限,很难获得大量的现场风险数据;其次,目前阶段,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大量应用,缺少经验性数据。因此,用统计学的方法获得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其后果几乎难以实现。

1铁路信号系统构成

铁路信号系统是轨道交通中,保证行车安全、提高区间和车站通过能力以及编解能力的是手动控制、自动控制以及远程控制技术的总称。它由车站信号系统、区间信号系统和列车运行控制系统3部分构成。

1.1区间信号系统

在区间信号系统中,防止列车冲突的传统做法是把铁路线路划分成许多线段,在车站之间的线段成为区间,在车站内的线段称作进路。对于区间来说,以检查前方区间内确实无车存在,即在空闲状态时,防护该区间的信号才能开放。信号开放后,区间就处于“闭塞”状态,区间另一端的防护信号(如果有此信号的话)就不能开放了。列车一旦根据信号显示进入区间后,该信号立即关闭。这样就保证在一个区间内仅有一个列车运行,防止了列车冲突事故的发生。这类保证列车在区间运行安全的信号系统称作区间闭塞系统。实际上,可将区间再划分为几个分区,允许几个列车在区间运行,这就提高了区间通过能力,或者说缩短了列车的追踪间隔,提高了运输效率。

1.2车站信号系统

对于车站信号系统来说,需要在车站进路的入口设置信号予以防护。在信号开放时不仅要检查进路空闲,而且,要检查进路中道岔是否正确,还要检查是否和其他进路发生冲突等,只有在进路空闲、道岔位置正确并锁闭(不能再操纵)和可能发生冲突的进路(称作敌对进路)没有办理并已锁闭(不能再办理)的条件下,信号才能开放。列车驶入进路后,防护信号应立即关闭。列车离开了进路中的道岔区域后,道岔和敌对进路才允许解锁。由此看来,为了保证行车安全,信号、道岔与进路之间必须以技术手段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和操作顺序,常称这种制约关系和操作顺序为联锁。

1.3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用于控制列车运行速度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运输能力的控制系统,它包括机车信号、列车超速防护系统、自动停车系统和列车自动运行系统。

2铁路信号系统风险严重度评判方法及评估技术的问题

2.1 评判方法

现有风险严重度评判方法分为定量的和定性的两种。风险严重度的定量评估,需对事故损失中人的生命价值和人员受伤严重程度等进行合理的经济估价。这需综合考虑政治、经济、道德等因素,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国外普遍采用以社会功效为衡量标准的方法。

由于我国铁路行业安全评估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这种定量的风险严重度评估还有待深入研究。在工程领域中,针对安全相关系统的风险严重度评判,最常用的方法是定性的评判方法,如专家打分法。通过邀请多位有丰富经验的工程专家和安全专家,按照一定原则独立进行打分,结合选择严重度等级最高的原则,确定系统风险的严重度等级。该方法比较简单、实用,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对铁路信号系统事故后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严重度是多等级的。因此,其风险严重度的评判是一种多目标决策问题,而且没有一个明确的、可量化的标准。

2.2 评估技术问题

2.2.1 危害识别困难

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像发达国家一样的专业风险检查表及研究报告,所以国内铁路信号系统风险就要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进行危害识别,既增加难度又增加成本。

2.2.2 风险分析困难

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在运用评估方法上,什么情况比较适合定性的方法评估,什么情况适合用定量的方法评估。

2.2.3 风险评价困难

如何对风险损失进行衡量,应该采取怎样的风险接受标准,这都是铁路信号系统中风险评价困难的表现。

3解决铁路信号系统风险严重度评判问题的措施

3.1 综合评判模型

首先,根据专家打分法对被评判对象的若干因素给出评语,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再根据层次分析法给出被评判对象各评判因素的权重,然后,应用加权平均型综合函数进行综合,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得出评判结论。

3.2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把复杂系统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决策.层次分析法把人的决策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模型化,并用数学手段为其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是一种对非定量事件进行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

3.3 综合评判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的综合评判模型,将两者结合,对铁路信号系统风险严重度进行综合评判。

3.3.1 综合评判流程

首先,定义铁路信号系统风险严重度评判因素集和评判集,然后考虑是否要进行下一步严重度评估,如果不进行就结束,如果还要进行就针对某一具体风险,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单因素评价,并通过归一化得出评判矩阵。第三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判因素集中各评判因素的权重。第四步,利用加权平均型综合函数和最大隶属原则进行综合评判。最后结束,完成整个风险严重度评价流程。

3.3.2 评价因素与评判集

铁路信号系统风险的事故损失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环境破坏。因此铁路信号系统风险严重度的评判是一种多目标决策问题,需要同时考虑以下4个因素: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环境破坏。目前国内对铁路信号系统进行评估大多是根据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划分的风险严重度等级。香港标准将风险严重度等级主要划分为以下几个:尤其严重的灾难事故,灾难事故,非常严重的事故,严重的事故,轻的事故,非常轻的事故,可以忽略的事故。而EN50126标准则将风险严重度等级分析得较为简略,主要是灾难性的、重大的、次要的和轻微的四种。EN50126标准向整个欧盟的铁道业务部门都提供了一个具有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首字母组成 RAMS)的运行过程,并对其进行持续管理,可有效推动铁路部门在各种采购策略方面的合作,获得铁路相关设施成本与RAMS的优化组合,并有利于欧洲铁路的交互运作。EN50126标准比香港标准的优势在于,它是以铁路信号系统为核心的整个铁路系统的安全标准,在安全保障、评估理论以及可靠性方面都具有优势。

3.3.3单因素评价

本文的研究中,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单因素评价。邀请10位经验丰富的工程专家和安全专家,分别从人员伤亡等4方面因素的角度对铁路信号系统风险严重度进行评价。

3.3.4综合评判

采用加权平均型综合函数,进行系统延时建立闭塞风险严重度的综合评判。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和综合评判结果,可以得出最终综合评判结论。

4结语

在研究铁路信号系统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运用基于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判模型对铁路信号系统的风险严重度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该方法,可以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铁路信号系统的风险严重度,有效改进现有的风险严重度定性评价方法,降低工程当中纯粹采用专家打分等方法所带来的较强主观性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保障铁路信号系统的功能安全,更好地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郜春海.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全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15(10):

第6篇: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 网络会计; 风险分析; 会计内控指标体系; 模糊评价法;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2;F27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6-0083-05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实施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但对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安全威胁不够重视,未及时完善自身的内控体系,增加了内部控制的不安全性,从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安全。因此,研究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下内部控制的安全问题,帮助企业建立一个新的、更有效的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很有意义。

文章基于传统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网络化下赋予的新含义,重新构建了网络会计内部控制的安全评价体系,以实现对会计内控目标、会计内控环境、财务风险监控与管理控制、信息技术控制、财务监督问责、信息沟通等安全控制方面的评价。

一、网络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内部控制体系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并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建立实施的内部控制包括下列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这五个部分也可作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标准。

(二)网络会计内部控制风险分析

内部控制主要是控制好风险,因此,笔者首先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分析,然后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找出各个流程的潜在风险,最终建立起风险的详细清单,如表1所示。

二、构建网络会计内部控制安全评价体系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企业面临经营风险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内控体系应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构建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内部控制框架。其中控制网络会计带来的新变化是重点,所有内控要素都要从信息化会计系统的特征出发加以通盘考虑。内部安全控制框架如图1所示。

在网络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之下,根据每一类控制因素的活动域,首先将其分解为关键过程域,然后将该过程域细化到具体的关键控制点。本文将对体系中六个控制因素的活动域,按照关键过程域到关键控制点的步骤来分别描述。

(一)会计内控目标

1.建立符合国内外法律、法规,面向会计部门并结合部门内部网络会计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

2.梳理网络会计下的内部管理流程。

3.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融合,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过渡,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长效管理机制。

(二)会计内控环境

1.更新信息化观念

为了适应网络发展的新形势,企业领导要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重视会计信息化,同时企业要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方法,更新现有会计信息系统。

2.明确会计部门分工

财务部下应设置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信息部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系统运行监督;业务部门负责批准、执行业务和资产保管等。

3.提高财务人员安全意识

(1)将会计信息安全方针与安全考察方针形成书面文件;(2)与重要的会计人员签署保密协议;(3)对会计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

(三)财务风险监控与管理

1.财务风险监控

(1)识别关键控制点;(2)更新预警模型。实时监控潜在的风险,将全方位的信息转换成财务指标,加入到预警模型中,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集成。

2.财务风险管理

(1)适当利用自动化控制来代替手工控制;(2)可在系统外部执行部分关键的手工操作。

(四)信息技术控制

1.系统构建控制

(1)制定信息系统开发战略;(2)选择合适的系统开发方式。

2.严密的授权审批制度

(1)操作权限与岗位责任制;(2)重点业务环节实行“双口令”。

3.系统操作控制

(1)数据输入控制;(2)数据处理控制;(3)数据输出控制。

4.会计数据安全管理

(1)会计数据备份加密;(2)会计数据传输加密;(3)用户访问控制;(4)服务器加密。

(五)财务监督与问责

主要是内部审计管理:

(1)定期审计会计资料,检查会计信息系统账务处理的正确性;(2)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和合法性,防止非法修改历史数据;(4)审查系统运行各环节,发现并及时堵塞漏洞等。

(六)信息沟通

会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应贯穿整个内控体系中。

1.管理层重视

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及支持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确保各职能部门信息系统在信息交流上高度耦合。

2.严密的组织保障

各部门通过控制系统识别使用者需要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给相关人员。

3.体系化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会计及相关信息的报告负责制度,使会计人员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

三、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内控评价体系应用 研究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内控体系绩效评价的应用研究主要利用成熟度模型来划分内部会计控制因素的等级,基于模糊评价法来进行安全绩效评价,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将一些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

一是对网络会计内控体系进行成熟度划分。

二是依据成熟度模型来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等级。设:U={?滋1,?滋2,?滋3,…,?滋m}为被评价对象的m个评价指标V={v1,v2,v3,…,vn};为每一个因素所处的状态的n种等级。

三是确定权重分配。

四是进行全面的调查访问,并建立评价表。

五是建立模糊评价矩阵,得出多级模糊的综合等级。

六是得出关键控制点的评级表。

七是得出评价结果。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本节针对上述内控体系中的信息技术控制因素,对其应用模糊评价法来进行分析,其他控制因素的评价方法与此例相同。

1.成熟度评价标准

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同时考虑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将内控流程评价标准划分为六级:不存在级、初始级、已认识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优化级。完善后的内部会计控制成熟度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表2中等级的划分是针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总体情况而言。具体到网络会计内部控制的每一级指标建立成熟度模型时,各个流程也分为以上六个等级。

2.成熟度模型

建立了成熟度评价标准之后,便可根据网络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列出控制内容、关键过程域及关键控制点。本文以信息技术控制为例建立具体模型,该控制因素的成熟度模型如表3所示。

3.权重分配

我国学者辛金国、范炜采用德尔菲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传统内部控制五要素中控制环境权重为30%、风险评估为12.9%、控制活动为25.2%、信息与沟通为28%、监督为3.9%。

本文赋权采用德尔菲法,并结合网络会计的特点,控制内容的权重分配如表4、表5所示。

4.评价表

建立起三级的指标体系结构之后,分别对审计机构、信息安全机构、公司管理层及普通员工四个方面进行调查。每一类对象都挑选10人(总共40人)进行调查访问,每位专家、管理者及员工分别运用实地观察法、流程图法、专业判断法或工作经验法,按照指标执行情况,对每一项关键控制点依照成熟度模型赋予安全等级分值,表格的内容代表选择该等级的人数,整理后得出评价表,如表6所示。

5.模糊评价矩阵

首先,用表6中每个级别的分值除以总人数40,得出的评价结果构成关键过程域的模糊评价矩阵R4j:

R41=0.7 0.2 0.1 000000.1 0.3 0.50.1

R42=00 00.20.7 0.100.10.6 0.20.1 0

R43=000.1 0.2 0.6 0.10000.1 0.3 0.600000.2 0.8

R44=000.20.7 0.1 00.8 0.2 00000.2 0.6 0.20000 0.30.50.200

其次,进行关键控制域模糊矩阵运算,B4j=A4j・R4j

B41=[0.5 0.5]・R41=[0.35 0.1 0.1 0.15 0.25 0.05]

B42=[0 0.05 0.3 0.2 0.4 0.05]

B43=[0 0 0.033 0.1 0.366 0.501]

B44=[0.25 0.275 0.225 0.225 0.025 0]

然后,计算控制内容的模糊矩阵运算,Vi=Ai・Bi

V4=[0.2 0.3 0.25 0.25]・B4=[0.1325 0.10375 0.1745 0.17125 0.26775 0.15025]

最后,计算信息技术控制的综合得分G4=V4・ [0 1 2 3 4 5]T=2.78875。

6.评级表

对各关键控制点的分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根据得出的数所靠近的级别,从而判断其成熟度级别,公式是:

单项关键控制点评价得分=Σ(该关键控制点的分值×对应的等级数)÷40

每一项关键控制点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得出的评级表如表7所示。

依据内控流程的成熟度,对照单项关键控制点的评级,赋予其合适的等级区间。

7.评价结果

根据模糊矩阵法运算出的信息技术控制的综合评分为2.78875,在2―已认识级与3―已定义级之间,接近3―已定义级。

根据表7,可以针对公司的信息技术控制关键控制点的绩效作出如下评价:

公司在适当的信息系统开发方式、操作权限与岗位责任制、操作控制以及会计数据存储加密中做得较好,评级基本在3―已定义级以上。

公司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重点业务环节的安全控制、会计数据安全管理、对外来人员的访问控制、对内部服务器的安全管理均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结语

网络会计具有开放性、及时性、分散性与共享性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本文建立了信息化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主要包含会计内控目标、会计内控环境、财务风险监控与管理、信息技术控制、财务监督问责、信息沟通六个方面。在安全分析过程中,列出了风险清单,让财务部门负责人更全面地了解到面临的各级风险。发现风险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管理风险,公司应分别从内部会计控制的六个方面进行体系化的控制,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利用信息技术控制来保障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安全和计算机网络安全。最后,本文运用模糊评价法,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进行应用研究,以信息技术控制为例,对其安全内控体系进行了评价及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晓玲.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00-102.

[2] 陈志斌.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7(1):30-37.

[3] 杜洪涛.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安全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9):37-38.

[4] 宫雪冰.基于内部控制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5):2-3.

[5] 李河君.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解读[J].财务与会计,2011(6):57-62.

[7] 艾文国,王亚鸣.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5):14-16.

[8] 张继德,刘盼盼. 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现状及应对策略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6):3-5.

[9] 陈秀伟.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5):7-8.

第7篇: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范文

1.等级保护

1)主要内容

等级保护是指导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总体建设的基础管理原则,是围绕信息安全保障全过程的一项基础性管理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对信息安全分等级、按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监督。

2)优点

等级保护适用于宏观层面,是一种大范围“基线安全”,适用于行业主管部门对信息安全的总体把握与监控。

3)缺点

具体到某个组织的信息安全保护而言,等级保护的粒度划分较粗,在满足组织对信息安全的精细控制要求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在满足监管部门的等级保护要求之后,组织还可进一步把等级细化到各种层次的安全域,直至对一个个的信息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

1)主要内容

类似于质量之于ISO9000,ISMS是组织为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按照ISO27001的要求,在整体或特定范围内监理的信息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完成这些目标所用的方法和体系。它是直接管理活动的结果,表示为方针、原则、目标、方法、计划、活动、程序、过程和资源的集合。

2)优点

ISMS涉及了信息安全的11个领域,133个控制措施,基本涵盖了信息安全的方方面面,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用来建立一个总体的安全控制框架;ISMS更注重于把“安全管理”当作一种制度来建设,通过建立统一的方针、策略,以及规范化安全规则,使ISMS实施主体能有效地识别风险,持续不断地采取管控措施,以把风险降低到组织可接受的程度。

3)缺点

它只是描述了建立ISMS的思想、框架,但对如何建立ISMS并没有一个详细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描述ISMS的最终形态;没有确定建立信息安全体系的具体方法与技术。因此,ISMS对实施者来说留下来很大的可操作空间,不同的组织和不同实施着对ISMS标准的把握可能差别很大,ISMS总体水平也会有高下之分。

3.风险评估

1)主要内容

风险评估是获知组织当前风险水平的一种手段,在金融、电子商务等许多领域都是有风险及风险评估需求的存在。当风险评估应用于IT安全领域时,就是对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

2)优点

风险评估从早起简单的漏洞扫描、人工审计、渗透性测试这种类型的纯技术操作,逐渐过渡到目前普遍采用ISO17799、OCTAVE、NIST SP800、NIST P800-26、NIST SP800-30、AS/NZS4360、SSE-CMM等方法,充分体现以资产为出发点、以威胁为触发、以技术/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的脆弱性为诱因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方法及操作模型。

国内这几年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较快,具体的评估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原国信办2004年组织完成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及《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标准草案的制定,并在其中规定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风险判断准测,对规范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做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缺点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所确定的风险评估方法还只是一个通用的方法论,具体到一个特定的单位,要对其中的风险进行准确地识别与量化仍热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评估者的经验。

第8篇: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无人直升机;场站;火情;预防

通过对无人直升机场站火情风险分析评估,制定场站火情风险控制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场站的火灾事故的发生,并在火灾事故发生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将损失降至最低,促进企业试飞安全体系的持续优化,提高无人直升机的场站防火水平及运营安全。

1场站防火的管理

具体研究思路如下:第一步,对无人直升机场站曾经出现过的火灾事故和可能出现的火灾隐患案例进行统计分类分析;第二步,运用航空工业直升机所建立的试飞安全体系中关于风险管理的方法对各案例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第三步,参考现有的消防救援措施和预防措施,通过人防、物防和技防等风险控制途径,确定场站火情的缓解或解决方法,以降低潜在后果的严重性、降低火情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通过减少火情风险的影响来降低火情风险的水平。

1.1确定火情风险等级

航空工业直升机所试飞安全体系和安全生产管理要求中明确了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危险性等级的确定方法、风险矩阵的建立方法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策略。本文参考该危险等级划分和风险矩阵方法,并通过火情风险等级评判方法、火情风险评估方法和火情风险控制方法的分析,为场站防火管理提供详细的、科学的依据。航空工业直升机所相关部门根据火情的危害严重性等级(表1)和可能性等级(表2)对场站发生火情的危险性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估系统发生火情的严重程度及其可能性。

1.2火情风险评估

综合火情发生所造成的后果及影响(S),出现火情后果的概率(P),计算风险值(R),R=S×P,建立风险矩阵,如表3所示。根据风险值的大小,风险划分为可接受的、可容忍的和不可接受的三类:(1)风险值在浅色划线区域的为可接受的;(2)风险值在空白区域的为缓解后可接受的;(3)风险值在深色方格区域的为不可接受的。

1.3火情风险缓解或解决原则

根据火情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风险越大,紧急程度越高,火情风险等级及缓解原则如表4所示。火情风险控制主要通过减小潜在后果的严重性、降低火情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通过减少该风险的影响来降低火情风险的水平。在防火管理层面上,可以依据不同的过程进行火情控制措施的制定,比如,场站飞行组织与实施过程的防火可以根据试飞安全体系的思维确定控制措施,场站其他方面的防火可以根据安全生产管理的思维确定控制措施。根据不同的火情风险等级,可以采取技术改造、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场站操作规程、加强场站防火、进行监督和检查、提高场站操作人员防火技能等措施,有效控制风险。

2场站防火的风险应对

2.1火情风险识别

火情危险辨识和风险管理的范围应覆盖无人直升机场站运营的全过程,根据表1、表2和图1的判定标准划分出风险等级,确定火情危险点、可能产生火情的作业活动。场站人员在进行场站运营时,对涉及火情的危险进行识别,火情危险识别包括事件和地点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对可能产生火情的作业活动中潜在的人为因素、机械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进行辨识,辨识对象包括所有设备设施、场地和所有进入场站的人员。上述四类因素的具体内容为:(1)人为因素,因为人的操作原因直接导致失火,包括安全意识不强、操作人员失误、人为纵火。(2)机械因素,因为机械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直接导致失火,包括零部件损坏、电气故障/老化、设备接地不良(静电)、燃油泄漏/起火、切割钻孔火花/高温。(3)环境因素,因为环境的因素直接导致失火,包括雷击、天气干燥、静电火花、通风不良。(4)管理因素,包括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安全培训不到位、检查监督不到位等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火情,或未将火情扑灭在萌芽阶段。第二个维度:根据火情可能发生的场所进行划分,分别按照跑道、机库、维修间、充电间、塔台等区域进行火情风险识别。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无人直升机场站运营过程中油品的存储是委托就近的加油站管理,因此场站火情可能发生的场所不包含油库。通过经验教训总结、系统分析等途径,按照火情可能发生的原因和场地进行火情风险因素识别,识别结果如表5所示。2.

2火情风险应对

2.2.1燃烧的三要素和火灾的种类火灾的发生都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方面条件,分别是可燃物的存在、热源和空气的供给。根据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T-4968-2008)中的规定[1],火灾类型分类如下: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D类火灾:金属火灾;E类火灾:带电火灾;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对无人直升机场站飞行运营区域进行火情风险识别,发现其可燃物因素主要是杂物干草等固体物质、油等可燃液体、电路老化和电火花等失火,暂不存在C类(可燃液体挥发的气体和电池充放电产生的氢气等可燃气体量较少,只存在点燃情况)、D类和F类火灾。2.2.2具体措施从降低或火情发生的危害严重性和可能性出发,制定相应的无人直升机场站火情风险控制措施。(1)降低火情危害严重性通过限制、防止不适当行动或减轻火情后果的物体和方法等途径降低火情危害严重性。①设施配置:设置静电消除装置、绝缘套装、漏电保护装置、警报装置;②人员防护:避免穿着容易产生静电的服装,并配置防静电服、绝缘套装;③合理配置灭火器:由于不同火灾类型的引发物质不同,各类火灾对灭火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2],具体要求如下:A类火灾对应的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棉、纸、干草等,最好用水或水类灭火器灭火,这种灭火器能把燃烧物冷却到燃点以下。若A类火灾附近有带电设施设备,应考虑使用E类火灾的灭火器。B类火灾对应的有柴油、汽油、酒精(如冷却液等),用二氧化碳、卤代烃和干化学物品灭火器扑灭,所有这类灭火器均能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因而停止燃烧。泡沫灭火器对B类火的熄灭是有效的,尤其是大量使用的时候。水对B类火无效,反而会使火焰扩散。E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但是不得选用装有金属喇叭喷筒的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瓶内放出的二氧化碳若通过金属喇叭管时会产生静电,又将重新点燃起火;金属喇叭管如果与电流接触,会把电流传到使用灭火器的操作人员身上)。分析发现,无人直升机场站的失火,可能包括其中之一或者全部的类型,因此,无人直升机场站防火必须考虑灭火器的适用性和经济性。用于A类火情的灭火器不适用于B类或者C类火情,对于B类或者C类火情有效的灭火器,对A类火情会有某些效果,但却不是最有效的,也是不经济的。综上所述,无人直升机场站防火配置灭火器的配备要求为:在跑道配置泡沫和干粉灭火器(实际为机库门口配置泡沫灭火器推车和干粉灭火器,无人直升机使用期间随时携带这两种灭火器),机库、维修间、充电间配置干粉灭火器,塔台配置二氧化碳灭火器,并进行定期检查、维修或更换,以保持灭火器的可用性。④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管理:海恩法则指出[3]: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法则强调两点(引用):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强调人的素质及责任心,再优秀的技术,再严格的制度,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也无法取代人的自身素质和责任心。按照海恩法则分析,任何不安全事件都是可以预防的,当火情发生后,我们在处理火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征兆”和“苗头”进行排查处理,举一反三,及时解决火情再次发生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事故从隐患(征兆)演变为事故一般时间很短,从而导致场站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时间也很短,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后果是人无法主动控制的,一旦发生事故会立即造成相应的后果。而场站火灾事故的不同之处在于,火灾造成的损害程度和事故的应急处置效率有极大的联系。对于火灾而言,火灾发生前期范围一般都比较小,这时相关人员开始进行应急处置,火灾从初期阶段到发展阶段再到猛烈阶段有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完全够人员进行应急处置,如果应急处置得当,那么火情造成的损害程度将会大大降低。实际火情发生时力求在初期扑灭,若初期无法扑灭,应立即联络当地火警。(2)降低火情发生可能性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程序或措施来降低火情发生的可能性,火情风险控制措施前后风险等级对比如表6所示。①完善和落实无人直升机场站运营安全规章制度定期修订试飞安全体系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制定并布置工作流程卡、岗位红线卡,落实岗位责任制;及时更新火情危险源库,设置火情危险源通告看板、火情危险警告标志;优化操作流程:如加油/放油作业过程中确认机体是否固定,是否接地良好,考虑地面风向,放油后禁止在跑道周边倾倒废油;场务人员定期清理跑道周边的干草,注意加油车、发电车的停放位置,定期检查跑道周边用电设施的可靠性,驱赶场站周围特别是吸烟的围观人员;用电开合闸注意避免电火花的产生等。②人员的管理加强防火用电专项培训和制度宣贯;定期进行技能考核;严格监督,以减少人为差错;严禁疲劳、酒后或者服用兴奋剂、药物之后进行作业,保证人员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优化人员配置:合理分配不同时段人员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如安保人员负责场站及机库等位置防火巡查,场务人员负责场道及周界防火,机务人员负责无人直升机设备防火等。但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无人直升机场站未形成较大规模,现阶段场站运营人力资源不足,普遍存在一人多岗的兼职情况。为减少人为差错的发生,切忌一人同时承担多岗位职责。允许兼职的作业禁止同一人同时进行,如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仅风险较低的作业允许兼职,保证有火情风险作业的岗位人员以良好的精力和注意力进行作业,如机务的飞行前通电操作检查允许飞行操作员兼职,场务的电源车、加油车等的驾驶允许机务兼职,场务的风速风向气温等的测量和记录允许塔台或者测控站操作人员兼职。③系统优化完善机库防火设计;加强无人直升机防火设计(无人直升机平台发生火情主要原因是热表面、电火花、排气和爆炸,均与燃油或机载锂电池相关,因此机载锂电池必须具备过充保护功能)等。完善扩充,加强燃油动力系统和电气系统的防火设计工作。

3展望

无人直升机场站的防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在运营过程中不断完善。文章中无人直升机场站防火的管理主要结合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无人直升机的使用经验展开分析,后续需要不断吸取行业内外的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火情预警水平,并定期修订规定和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和应急预案演练,保障无人直升机的飞行安全。

参考文献:

[1]GB/T4968-2008,火灾分类[S].[2]GB5014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S].

第9篇: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范文

【关键词】施工升降机;FMEA分析;故障类型;事故案例

1 引言

近年来,施工升降机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结合对北京市各大施工现场的实地调研发现,施工升降机出现的故障主要体现在滑轮、齿轮齿条、减速器、滚动轴承四个方面,以及工人的安全意识薄弱。本文将FMEA思路引入施工升降机施工的风险评估,找出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进而提出增加设备可靠性的建议。其FMEA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FMEA的分析思路

2 FMEA的基本理论

FMEA的目的是辨识单一设备和系统的故障及每种故障模式对系统或装置造成的影响,评价人员通常提出增加设备可靠性的建议、进而提出工艺安全对策。FMEA的主要分析步骤是①确定系统本身的情况;②确定分析程度和水平;③绘制系统图和可性框图;④列出所有故障类型;⑤并选出对系统有影响的故障类型,列出造成故障的原因;⑥计算风险序数RPN值,根据RPN值确定故障的风险,制定确实可行的控制措施。FMEA通过标准的表格形式进行分析时,其分析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FMEA分析过程

3 施工升降机FMEA分析

3.1 施工升降机的基本情况

建筑施工升降机是较大型的垂直运输设备,被普遍应用到建筑施工中,近年来施工升降机的恶性事故时有发生,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剖析故障的源头,将建筑施工升降机分为钢结构、传动系统、电气设备、安全控制系统四个子系统进行FMEA分析。

3.2确定分析程度和水平

筛选施工升降机关键的子系统和次要的子系统,将钢结构、传动系统、和电气设备确定为关键子系统,针对这些关键的子系统进一步分析;将安全控制系统的过载开关、断绳开关、短路开关、超速开关视为系统中次要的部分,对这些单元进行简单分析。

3.3 绘制系统图和可靠性框图

为了便于分析,对复杂的施工升降机运行系统绘制各功能子系统相结合的系统图,以表示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其系统图如图3所示。

图 3 施工升降机系统可靠性框

3.4 故障等级的划分

故障等级的确定是根据损失的严重程度、故障的影响范围、故障的发生频率、防止故障的难易程度和工艺设计等情况来确定半定量等级。通过研究,运用评点法对施工升降机进行故障等级划分,主要的方法是将施工升降机的每个单元进行点评法分析,通过点评因素求出点数,然后将各点评因素()的点数相加,确定总点数(),然后根据评点数与故障等级表进行划分。选取出故障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评点数与故障等级

故障等级 评点数() 内容 应采取的措施

I致命

7-10 完不成任务

有人员伤亡 变更计划

II重大 2-7 大部分任

务完不成 重新讨论,也

可以变更计划

III轻微 1-2 一部分任务完不成 不必变更计划

IV小

3.5 风险顺序数的计算

参考通用的FMEA评估原则,根据施工升降机的施工特点,设计适合施工升降机运行的施工风险评估的FMEA评估标准。施工升降机各故障类型的FMEA-严重度(S)评估标准分为严重危害-无警告、严重危害-有警告、很高、高、中等、低、很低、轻微、很轻微、无10项,对应分值10-1;施工升降机各故障类型的FMEA-发生率(O)评估标准分为很高、高、中等、低、极低5项,可能失效频率分为10档,对应分值为10-1;施工升降机各故障类型的FMEA-可测度(D)评估标准分为几乎不可能、很微小、中等、高、几乎肯定等10项,对应分值为10-1。

根据FMEA评估结果,将故障发生的严重度、频率和检测度的分值相乘,得出风险顺序数,其数值愈大说明此单元潜在问题愈严重,数值用来衡量施工升降机可能出现故障的风险程度。以便采取可能的预防措施减少故障的发生,使施工升降机运行更加可靠。RPN值的范围是1000-1,最坏的情况是1000,最好的情况是1,筛选RPN>125的故障,采取纠正措施,努力减小该值。然后进行第二次筛选RPN>80,不断地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和预防措施。

3.6 各子系统的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运用上述的方法,根据施工升降机的施工特点、实地调研和专家意见,确定施工升降机的基本情况。筛选施工升降机关键的子系统,确定分析程度和水平。将施工升降机复杂的运行系统绘制成各子系统相结合的系统图,识别出各单元故障模式,并找出相应故障模式的原因和故障发生的后果。应用点评法计算出施工升降机各子系统的各个单元的故障类型的总点数,求出每个故障类型的故障等级。根据符合施工升降机运行的施工风险评估的FMEA的评估准则,计算出施工升降机每种故障类型的风险顺序数。将以上的分析结果汇总到一张表,得出相应的施工升降机系统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表。如表2所示

表2 施工升降机系统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表

子系统名称 元件名称 故障类型 发生原因 后果 故障等级 RPN值

钢结构 吊笼 钢结构出现裂缝 超载运行,焊接不良,检查不到位 吊笼出现晃动 IV

62

自动开门机构失灵 连锁装置失效,检查不到位 门开着吊笼可以运行 II

85

外笼 防护围栏断裂 检查,维护不到位 不慎进入导致死亡,异物进入,影响运行 II 86

无缝钢管和角钢焊接出现裂缝 焊接不良,检查不到位 施工升降机运行整体晃动 II 85

标准节 标准节松动 螺丝松动,检查,维修不良 倾翻 I 126

齿条松动 螺丝松动,维修不良 运转时吊笼出现振动 II 91

导轨架松动 螺丝松动,维修不良 倾翻 I 130

对重 钢丝绳断裂 质量问题,检查,维修不到位 吊笼停止运行 III 70

附墙架 附墙架松动 螺栓松动,维修不良 附墙架晃动 II 87

传动

系统 电动机 不转 质量问题,开关按钮卡住,继电器接点不闭合 传动系统功能丧失 II 88

线圈短路 质量问题,运转时间过长 烧毁熔丝,不能运转 II 86

联轴器 主动轴和从动

轴相对位移 质量问题,安装误差,运转时间过长,维修不良 吊笼振动,损害运行系统 II 88

减速器 减速器失效 质量问题,安装误差,运

行时间过长。维修不良 吊笼运行速度过快 II 87

齿轮 齿轮折断 载荷过大,运行时间过

长,缺少油,维护不良 传动系统失效 II 87

齿面磨损 不清洁的油,维护不良 齿轮过度减薄导致断齿 III 71

电气

系统 电源箱 烧毁 电路短路,维护不良,操作不当 损害电动机,吊笼停

止运行,引起触电 I 128

电控箱 烧毁 开关短路、短路,操作不当,维修不良 损害用电设备,施工升降停止运行,引起触电事故 I 130

操纵箱 操纵箱失效 操纵盒受损,维护不良 操纵盒失去操控作用 IV 56

安全控制系统 过载开关 失效 检查不到位,长期使用未更换 施工升降机自动停车 IV 60

断绳开关 失效 检查不到位,长期使用未更换 施工升降机自动停车 IV 59

短路开关 失效 检查不到位,长期使用未更换 施工升降机自动停车 IV 61

超速开关 失效 检查不到位,长期使用未更换 施工升降机自动停车 IV 58

3.7 结果分析

将FMEA的方法引入施工升降机安全问题的评估领域,根据施工升降机运行的特点,结合FMEA的评估标准,编制了简单的FMEA分析表格,从上述FMEA分析表可以看出关键风险和故障类型主要分布在钢结构、传动系统、电气系统和安全控制系统上。在施工升降机的日常检查中可以把这些故障类型作为检查对象,再根据故障等级和故障类型的风险顺序数找出重点防护的对象,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提高施工升降机施工的可靠性。

4 应用案例

4.1 选取典型的事故案例

以2012年湖北施工升降机事故为例,事故发生在外墙装饰和电梯安装施工阶段,作业工人自行开门进去开施工升降机,搭载了19人(该施工升降机核定载员为12人),该施工升降机本应该在30层停靠,结果失控继续往上升,造成冲顶从33层坠落,施工升降机顶端数节导轨架是与吊笼一起坠落,从升降机残骸中找到螺栓却找不到螺母,从螺栓的螺纹来看,也看不出有任何摩擦痕迹,根据该报道和事故视频资料显示事故原因主要是操作司机处置不当、设备安装不到位、维护保养缺失、极限开关处于失效状态等原因造成的,此外该设备有效使用期为2011年6月23日至2012年6月23日,到时未作保养、检测超出有效使用期。

4.2 湖北施工升降机冲顶坠落FMEA分析

确定施工升降机的基本情况,该施工升降机高达34层,此升降机存在使用超期,事故发生后,电梯完全散架,从散架的残骸看螺栓没有上螺母,极限开关处于失效状态。

根据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将施工升降机分为钢结构和安全控制系统两个子系统,钢结构分为吊笼、外笼、标准节、导轨架和附墙架五个单元;安全控制系统分为极限开关、过载开关和超速开关三个单元。针对与此次事故有关的系统绘制可靠性框图,如图4所示

图4 可靠性框图

确定上诉事故出现的故障类型,运用评点法对施工升降机进行故障等级的划分,上述施工升降机的故障主要体现在钢结构和安全控制系统两个子系统上,其故障为极限开关和减速开关处于失效状态、吊笼和标准节松动。以标准节为例进行故障等级划分,点评因素(1)故障影响程度造成生命损失,则=5.0,(2)对系统的影响程度,造成两处以上的重大影响,则=2.0,(3)发生频率为不易发生,则=0.7,(4)防止事故的难易程度为能够防止,则=1.0,(5)是否新设计的工艺,内容和过去的相类似的设计,则=1.0。所以=5.0+2.0+0.7+1.0+1.0=9.7,根据评点数与故障等级表1可知,评点数在7-10之间,故障等级属于I致命。

计算系统单元故障的风险顺序数,以标准节为例,根据施工升降机运行的施工风险评估的FMEA评估标准,分别让10个专家对标准节进行评分,将得出的评分去平均值,运用公式:风险顺序数(RPN)=严重度(S)X发生率(O)X检测度(D),计算出标准节的风险顺序数。专家评分结果的平均值为:严重度(S)=7.8,发生率(O)=5.1,检测度(D)=3.6,得出顺序数为(RPN)=143.2,属于高风险故障类型。将以上的分析结果汇总到一张表,得出相应的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表。如表3所示

表3 2012年施工升降机事故的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子系统名称 元件名称 故障类型 发生原因 后果 故障等级 RPN值

钢结构 吊笼 钢结构焊接出现裂缝 焊接不良,螺栓松

动,检查不到位 吊笼晃动 I

138

外笼 自动开门机构失效 联锁装置失效 门开着吊笼可以运行 I 135

标准节 标准节松动 标准节上螺丝未上螺母,日常检查,维修不到位 倾翻 I 143

导轨架 导轨架松动 螺栓未上螺母,日常检查,维修不到位 倾翻 I 130

附墙架 附墙架松动 螺栓未上螺母,日常检查,维修不到位 导轨架晃动 I 134

安全控制系统 极限开关 失效 检查不到位,维护保养不到位 吊笼失去控制,一直运行 II

92

过载开关 失效 检查不到位,维护保养不到位 吊笼失去控制,一直运行 II 91

超速开关 失效 检查不到位,维护保养不到位 吊笼失去控制,一直运行 II 95

5 结论

施工升降机的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与2012年湖北施工升降机冲顶坠落事故施工升降机的FMEA分析相对比,证明了FMEA方法在施工升降机上的可行性,由于此种分析能够提前预见危险源,可以做到在事故发生前控制住危险源,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效果。此次制作的FMEA表格相对粗糙,仅在于论证FMEA在施工升降机的实用性和表明FMEA分析结果有助于提高施工升降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顾徐毅,朱昌明,张鹏,等.电梯系统综合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23(23):146-66.

[2]胥旋,钟茂华,史聪灵,等.基于动态分级法的地铁设备风险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13(7):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