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

会计的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的基本知识

第1篇: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会计原则 修正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无形化特征使传统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会计原则是指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范和规则,它对于会计人员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会计原则大多是从经验中归纳而来的,与会计环境关系密切。为了与环境相适应,会计基本原则必须及时作出相应的修正。

一、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历史成本因其客观、可验证、易取得的特性,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如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在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和收益都呈极大化趋势下,将历史性会计信息用于决策时,往往有“事过境迁”之感。历史成本虽存在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应放弃历史成本计价,而是根据未来会计中的决策需要,采取多重计量手段才是科学的选择。

二、收入确认原则

传统的收入确认原则是营业收入或收入实现的确认原则。其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企业收益,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资产置存收益,是指由于置存资产尚未实现的收益;第二类为营业收益,是指销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传统会计不承认未实现的置存收益。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性产品,知识产品相对于劳动密集性、资本密集性产品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整体评价。因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收入确认不仅应包括营业收入的确认,还应包括资产置存收益的确认。

三、费用配比原则

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配比要求在收入和费用之间能有一种合理的关系,但是很多费用和收入之间却很难找到这样的关系,通常只能是依据一种假定的关系而进行的,结果会丧失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配比原则下,费用是在其支出的效用真正发挥作用时而非相关现金的支出时予以确认的,这会使计算出来的净收益与企业实际资金运动过程不尽相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预计、比较和评估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用于会计后,由于计算机的快速、高效、计算成本低等特点,通过提供多元化会计信息,原有缺陷则可弥补。会计系统可以同时提供并分别采用各种费用分配方法的会计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费用与收入配比已不是确认费用的唯一标准,费用确认标准将趋向多元化。

四、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而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其次,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会计收益中包括许多非现金的应计和递延因素,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依赖于人们未经证明的假定,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与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也不会消失,而与现金收付制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中。

五、充分披露原则

充分披露原则是指企业在公布主要会计报表、补充报表、附注,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对未来营业状况的预测时,必须全面、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得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财务数据。在传统会计下,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充分披露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风险的加剧,充分披露将成为未来会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和低廉成本,使会计可以既有货币性计量,又有非货币性计量;既有定期报告,又有实时报告。通过多元化信息的提供,可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要。

目前知识经济只是初露端倪,其运行全貌我们尚不能完全了解。但毫无疑问,为适应这种变化,传统的会计原则必须作相应的更新与修正,虽然这种更新与修正会动摇传统会计的理论基石,但从会计的发展来看,它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第2篇: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本质;知识经济;低碳经济;新经济形势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知识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背景介绍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Knowledge Based 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投资模式、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教育的职能与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产业结构方面,一方面,电子贸易、网络经济、在线经济等新型产业将大规模兴起;另一方面,农业等传统产业将越来越知识化。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我国会计会计理论界对于会计理论的主流观点

1.会计信息系统论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在纪念该学会成立50周年的文献《论会计基本理论》中提出会计基本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所谓会计信息系统论,不过是运用信息系统论的观点,重新认识、界定会计的本质。这逐步被学术界所接受,并与管理活动论共同列为我国80年代有关会计本质讨论的两大主流派观点。

2.会计管理活动论

在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

三、新经济形势下对会计本质观点的解析

1.在当今新经济形式背景下,信息的使用者不仅仅需要了解本单位的财务方面的信息,还要了解企业所赖以生存的大背景信息和更丰富的前瞻性信息。而且,在当今的大环境背景下,这些非财务的信息在企业所需的信息比重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例如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团队的背景资料、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业的竞争形式、国家对于自身企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一些特殊的行业如采掘业等)、节能环保政策技术、国际大环境的形势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如经济危机)等,而这些信息是在财务信息上是无法得到体现的。

2.根据会计管理论的观点,会计被视为为一种管理活动,这一概念的提出与“管理工具论”相比,“管理活动论”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为会计工作适应改革开放,适应企业会计转轨变型的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是我国会计历史上的历史性的进步。在当今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管理的范围得到扩大,也神话了管理的内涵。同时,由于信息化处理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的手段更为丰富。所以,以前对于会计本质的认识有点模糊,范围过大,无法区分好会计管理和其他管理活动的界限。因此这一概念应该更为具体地规定。

3.控制是会计所表现出的重要的特征,它正在逐步成为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是不能用控制去笼统的概括会计的本质。新经济形势下知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控制手段,夸大了控制的界限。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管理的金字塔越来越扁平,控制的界限早已不再局限于地域,远程控制成为了可能。因此,这种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财务控制在经营控制中的作用得到了弱化,而片面强调会计的控制职能只会以偏概全,应该使得其意义更为深化。

四、会计本质应将其放置在新经济形势下进行考量

新经济形势的改变,改变的是社会的大环境,改变的是会计环境,改善的是会计手段。在这一全新的环境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去考量会计的本质。传统的“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控制系统论”虽然都不能很完整地概括新形势下会计的本质,但却各自在某一方面抓住了会计本质的精髓,而这仅仅是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而这三种理论都需要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丰富。

正如前文所例举的,知识经济与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本质应对新经济形势更加快速地适应,加快对虚拟衍生金融工具、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等新生事物的理论解释,并要在世界当今大环境下不断深化与所属特殊历史背景的融合,使得会计本质更能体现现代新经济形势下的时代特色。

同时,在当今世界局势新一轮变换之中,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应有意识地根据我国当今经济社会现状,紧扣时代脉搏,不断与新兴的经济社会内涵相结合,走出一条由我国特色的、承接我国发展脉络的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著.会计理论[M].财经出版社,2003.

第3篇: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假设;会计本质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个新时代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所提出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条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首要生产要素等。知识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并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会计的变革。“会计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M·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由于知识经济导致世界产业经济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和全球网络的形成,将创造出许多过去完全想象不到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包括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国内学者在研究知识经济对会计影响时,往往多集中于阐述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大假设的冲击影响。研究的逻辑起点无非是从会计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出发,阐述它的不适用性。有的学者如殷志刚、邱景忠提及到其对会计目标、历史成本、资产概念的冲击。但都浅尝辄止。对作为会计研究重要方面的会计本质,却很少有文章系统论述知识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

本质是决定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根本属性。会计本质是由会计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是会计这一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它从整体上规定会计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会计本质也是确定和解释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会计研究首先应解决会计本质问题。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风靡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存在于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即“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这是对其进行长期研究的逻辑起点。人们对会计本质和内涵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迄今为止仍是三派鼎立,没有能够达成一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人们价值意识的转变,都迫切要求我们对会计本质重新加以思考。

(一)会计信息系统论

余绪缨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并主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他认为:“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今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通过客观而真实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金绪缨,1980,1982)。此后,这种观点得到了葛家澍教授等人的支持。他们给会计所下的定义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葛家澍等,1983)。

(二)会计管理活动论

“管理活动论”这一观点是我国学者首创的提法,由杨纪琬教授利阎达五教授率先提出。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两位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论文,首先提出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观点,并认为:会计管理在微观经济中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价值管理;在宏观经济中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价值运动就是个别资金的运用,会计管理是对这种运动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控制活动论

“控制活动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为调和上述两派的论战而出现的一个新兴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杨时展和郭道扬两位教授。杨时展教授的会计控制论侧重于会计微观领域,其建立的基础是受托责任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会计控制论。他认为:自古以来,会计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反映、控制经济活动,离开现代会计这一控制系统的运行,要提高经济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郭道扬教授的会计控制论侧重于宏观会计领域,他从会计史学视角出发,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现代会计的全面控制观点。他认为:会计是人类为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所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因而现代会计的本质是一个全面控制系统,必须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在一起;必须把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结合在一起。尤其到了现代社会,会计更是现代经济控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中通过对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以期对即定目标的控制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将会计界定为一种控制活动,优势在于: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揭示了会计的本质,阐明了现代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并且将受托责任与会计控制系统相结合,同时明确了受托责任与决策的关系。 二、知识经济下对会计本质三种观点的辨析

(一)按照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会计活动确实是生产制造信息的行为,但知识经济环境下这种信息的内涵却在不断地扩大

具体表现为:1、知识经济下,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了解财务信息,还要了解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另外,非财务信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团队的背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业的竞争形式等,这些信息单纯依靠财务信息是不能充分反映出来的,而这些信息往往只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2、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诞生的新的信息记录、采集、聚合、分析、整理、传输、公示技术等均产生了质的飞跃,现在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使海量的信息能够得到处理,并且能够即时为使用者所取得。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3、知识经济下单纯认为会计是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的看法只体现了会计的反映职能,忽略了监督、预测和分析等控制职能。因为财务人员每天要依靠自己的职业判断去分析确认各种资产,选择不同资产的计量属性等等,这种判断性决策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被界定为一种管理活动

第4篇: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

(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资本市场主要指的是政府和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时的主要场合,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信息指的是企业要从会计的角度去揭示经济活动的相关状况,主要包含企业的财务发展、经营额度、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的主要价值是在于,它能够切实的提高投资者自身的预期效用。某些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的披露上会存在着逆向选择或者是道德风险,要想对此问题加以控制就必须依靠公司自身内部的综合治理与政府的严加管理机制等。如果想要使会计信息在资本商场上的价值真正的得到实现,也必须需要凭借着内外途径共同进行,内在途经在于对公司自身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改善;外在途经在与政府对公司进行监督与管理。文章则对价值实现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希望能对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会计信息的价值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会计信息;资本市场;价值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165-02

资本市场在国家市场体系中可以作为发展的核心市场,它能够切实的将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还能将相关资产的有效率进行合理分布。同时,资本市场是市场信息的集聚地,在某种意义上还是现代企业制度上某一部分。在资本市场上的会计信息主要是经济运行时的基础,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要求在于信息质量的准确性,社会经济要想有效地运行就需要会计信息与客观事实充分相符。现阶段的企业发展中,应当切实处罚会计信息被非正规形式进行披露的行为,尽量使违规操作的成本大大的高于通过违规得到的收益。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的价值是及其重要的,如何真正的实现会计信息价值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与分析。

一、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的真正内涵

(一)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又可称之为长期金融市场或者是长期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里主要进行的是期限大约在一年以上的各类资金借贷与各类证券交易的活动。在资本市场中进行交易的对象也是时间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证券,在长期的金融活动中,涉及到的资金期限较长且风险较大,长期的收入稳定,与资本投入较为类似,因此称其为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上的参与者主要有资金的供应者(各类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资金的需求者(国际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政府机构、房地产商、销售金融公司等)。资本市场具体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它与货币市场相比有着市场融资时间长、具体的流通性较差、市场的风险较大但收益性较高、资金借贷量与价格变化浮动较大等特点。

(二)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主要作用是处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价值的运动从而产生的数据,根据会计的相关规定将其加工为有利于企业决策的财务信息与经济信息。它主要包含资金的取得、分配、使用;管理时的定向信息,如:财务分析报表、预测未来的决策信息、年度的总结与规划等。

会计信息主要是价值运动的一种客观性的表达,主要包括数据输入、系统性的转换、相关信息的输出,一共三个过程。会计信息主要在市场上起到的作用是,它能切实的帮助投资人与贷款人做出合理化的决策;能够准确的估算与预测未来现金的具体性流动;可以有效地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会计信息还可以起到加强经营管理的改善作用。

二、会计信息价值在资本市场中的基本体现

根据信息论与系统论的观点,会计做为一个经济信息处理系统主要是反映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的情况。在整个资本市场当中,会计的信息系统具有着深刻的价值,这是因为它能及时的向使用者传播公司的资金流通运作的新知识,能够有效的使使用者降低对公司整体认识的不准确性,从而获取让使用者满意的收益。鉴于此,我们知道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就是反映企业内部资金的流通运作,旨在减少或降低使用者在决策时的不准确性。

如果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此种情况下相关当事人会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利用,使其减少经济行为的不准确性,这样会计信息自身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大。在整个资本市场上,如果假设只有会计信息而没有其他应用性信息,当企业的股票发生变动那么一定会是有新的会计信息的出现,而这种新的会计信息则会影响相关投资者对于此类股票的心理预期,可能会使得投资者改变之前的信念从而影响了企业股票的价格。当然这只能算做一种假设,因为在资本市场会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资本信息,这就使得会计信息与其他资本信息之间相互补充和相互影响,投资者如果要进行最终的决策就必须对所有可能影响自己的信息进行适当的筛选。但无可否认,不管投资者如何进行筛选,会计信息是一种量化的“硬性”信息,会对投资者在决策时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发生不对称的具体现象

在资本市场上,信息往往会存在一系列的不对称的现象,这种不对称的信息主要有两种形式——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一)逆向选择

这类信息的不对称主要是因为市场一方有着其他人无法得到的知识,合约中的其他人都可以充分利用减少信息自身的不对称的方式从而获利。例如:投资者对一些公司自身的质量或者公司发展前景的缺乏信心,企业股东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自身的才能不信任等。在这个时候,其他公司可以借此机会通过自身的信誉向相关的投资者披露公司自身的真实质量,从而获得相对较高的股票价格。更进一步的阐述可以说,股票市场可以因为没有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作为障碍而更好的运行。

(二)道德风险

在资本市场上的第二种信息不对称的形式就是道德风险。主要是指合约一方的自身行为具有一种不可观察性的特征从而影响到双方的自身利益。就好像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肯定学生是否在努力学习,但是学生只要努力学习了这对教师与学生都是一种益处,于是就出现了考试机制,进而激励学生学习。因为在企业里,管理者为了股东的利益所做的一切工作,他们的努力程度不可准确的观测,这样就使得管理者自身存在着投机的可能,如果公司的业绩下降他们将会将原因归结于不可抗性。这样便会严重的影响投资者与企业运行的利益。这时,会计在信息报告中阐述的收益就可以成为管理企业业绩的相关信息,从而从多方面控制道德风险的产生。

四、切实实现会计信息价值的真正途径

要想在资本市场切实的将会计信息的价值充分体现,就必须通过内部途径与外部途径两种方式相结合,从而更好的实现会计信息的价值。

(一)内部途径主要在于公司内部系统性治理

会计信息价值的体现与公司系统性治理有着必然的联系。首先,公司的系统性治理将会使得与公司自身利益相关的各方面的利益都能达到均衡点,这样就会使在会计信息中体现的各种利益是准确无误的。但是相反,如果公司未进行相关的管理,在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就会使得公司利益发生失衡,各种利益方将会存在着很严重的冲突从而无法很好的协调。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提供往往会出现偏袒一方的利益而忽略其他人的利益的现象。再一点,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性也会积极的帮助公司进行相应的改善。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经营的透明度更好的体现,将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充分地减少不对称现象的出现。同时我们还应该了解,会计信息应该是公司在治理时运用的激励机制的一部分。

要想具体的完善公司内部的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公司在建立治理框架时必须要保证能够及时准确的披露与公司内部有关的问题,主要有财务问题、经营问题、所有权方面的问题还有公司在整体治理上发现的问题;第二,及时的将公司可以预测到的风险及时的披露,并且要根据会计公认的质量标准进行相应的披露;在进行公司年度总结时,对于会计信息这一部分需要交给独立的、公正的注册会计师进行综合的审计与鉴定,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建立优质的信息传播通道,让使用者能够及时的获得相关的会计信息。

(二)外部途径主要在于政府监督与管理

政府主要是对上司公司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时的总体质量与数量、相关的供求关系以及披露的时间等进行监督与管理。尽管业界人士对于政府的相关干预存在着反对的声音,但是笔者认为应该加强政府对会计信息的相关监管力度。对于会计信息进行相关的监管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切实的保护企业投资者的自身利益。在资本市场中,企业的投资者往往会受到其他方面带来的伤害,而他们自身的保护行动是极其有限的,很有可能遇到被欺骗、纵的风险。政府的监管恰恰可以减少这种风险的发生,最大可能的降低投资者自身的损失。

具体的做法在于:第一,营造一个完善的、健全的会计监督管理系统,对各类上市公司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检查。如果发现违法违规的行为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与管理,遏制各种机会主义,切实保证股东的自身利益;第二,转变监管理念,积极揭示风险,强化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尤其在一级市场中,更要及时的进行相应的披露;第三,对中介机构进行相应的管理,让中介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和避免政府的处罚,尽量举荐市场上的优秀公司。如果在市场中发现某公司存在着连续的亏损且债务连连,要及时对其进行摘牌的处罚,切实的保障会计信息价值的真正体现。

结语

现如今资本市场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特点主要有:国际资本市场的整体规模逐渐增大而且呈现筹资证券化的特点,而且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各类金融力量相互竞争的场合,整体的股票市场略显动荡不安。这些都是现如今资本市场展现的特点与出现的相关问题,那么在资本市场的大环境下,会计部门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部门可以有效地消除或减少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市场的运作更加具有效率。同时,我们务必要切实的对会计信息进行相应的管理,通过内外部门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与管理,真正的将会计信息的价值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体现出来。利用会计信息的优越性真正的推动我国市场与企业向前发展,让资本市场的发展更为健全,企业发展更为顺利,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秦惠敏,卢相君.论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价值及实现[J].当代经济研究,2013.

[2] 魏明海,陈胜蓝,黎文靖.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财务会计信息的作用[J].中国会计评论,2007.

[3] 陆秀芬,蓝文永.公司信息披露机制与投资者保护关系分析[J].财会通讯,2010.

[4] 孙连国.财务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汇总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3.

[5] 田翠香.论会计信息和资本市场有效性[J].当代财经,2006.

第5篇: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顺周期性;估值技术;准备金制度

一般认为,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存在以下问题:估值技术可靠性降低,估值公允性下降:通过影响报告实体财务报表业绩的变动、使危机在金融机构之间传染、顺周期性扩大、投资者信心挫伤等途径放大了金融危机;部分内容过于复杂、缺乏针对性的披露,缺乏关于判断的具体指南,面临诉讼风险等执行中的问题。上述问题使得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通过完善现行会计制度。配以其他方法来减少公允价值会计制度的所带来的问题。

在探讨公允价值会计现存问题的时候,一个重要的问题随之而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谁将会替代它?部分人认为。历史成本会计(historical cost accounting,HCA)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进一步的讨论可能不再支持这一判断。既然讨论不支持历史成本会计,那么讨论的重点就放在了如何改进现行的公允价值会计制度上,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本研究以金融机构为对象。

一、历史成本会计不可能成为公允价值会计的替代

(一)历史成本会计同样导致资产负债表权益减少

在公允价值会计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将会影响到报告实体资产负债表中的权益。而在历史成本下。部分金融工具的减值依然会对报告实体的资本产生冲击,具有与公允价值会计同样的效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调研’有助于该问题的说明,样本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对历史成本计价的贷款计提的准备金为1 210亿美元,使权益减少超过10%,而2006、2007年两年计提的相应准备金分别导致权益减少3%和5%。这说明历史成本计价的贷款所计提的准备金,也是影响权益变动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历史成本会计存在不相关性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认为相关性是指“信息会导致不同的决策能力,以帮助使用者形成对过去、现在及未来事项结果的预期,或证实或纠正先前的预期”。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相关性是“对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是相关的”。由于历史成本并不反映资产的当前市场价值,因此在更多的情况下,历史成本不能提供投资者所需要相关的信息。但即使在历史成本下,投资者也需要相关信息,因为即使对于意在持有到期的投资(历史成本计价)来讲,投资者也有兴趣知道其投资品的现在价值。

(三)历史成本会计具有顺周期性(procyclical)

由于在繁荣时期历史成本会计下的资产增计会产生“隐藏”的储备,而在危机时期可以使用这些隐藏的储备。因而一般认为历史成本会计具有反周期性。但是,如果认识到在繁荣时期以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工具的银行可经由出售资产(或资产证券化)途径来实现杠杆率的增加,对于正确理解历史成本会计所具有的顺周期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种做法忽视了对于即将到来的危机预警信号,而这些信号可以促使银行尽早采取适当措施来防范危机。这样在繁荣时期增加杠杆就不仅仅是公允价值会计下的一个问题,历史成本会计同样具有杠杆增加和去杠杆化所导致的顺周期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历史成本会计,波动性较小也比较保守,适用于持有到期投资和贷款。如果投资和贷款初始定价恰当,其公允价值等于其账面价值。在其后的存续期间,如果其报告的未来现金流是稳定的。则其现存价值基于原始价值。但是如果市场状况对这些组合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并发生了信用损失事件。导致资产受损,此时,必须对报告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计提坏账准备,或者冲销相关记录。对已经发生的坏账进行冲销,往往被认为是对以前较好情况下的过多风险的事后确认。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成本会计受制于向后看的估值以及计提周期性准备,而这往往发生在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因此增加了压力。

(四)历史成本会计具有传染性

按照历史成本估计量资产,从本质看是把银行与金融工具市场价格隔离,同时也与其他银行交易价格隔离,因而也与潜在的负面溢出效应隔离。然而正是出于对银行等报告实体从事所谓的“收益交易”――选择具有未实现收益的金融工具出售,保留具有未实现损失的资产的担心,才成为用公允价值会计替代历史成本会计估值金融工具的原因。对于按照摊余成本记账并将持有到期的贷款证券化,银行具有尽早实现会计收益的激励。在这次危机之前,证券化的贷款市场具有相当的流动性,并且给予银行一个从贷款发起中可以确认大量受益的机会。这样,那些批评公允价值会计以及渴望历史成本会计回归的人,应当注意贷款的历史成本会计和银行的短期激励,事实上已经成为证券化大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说明,即使公允价值存在传染问题,也并不能说明历史成本会计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回顾过去历史成本会计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美国储贷危机案例中历史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因此认为,并不能由于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而自动得出历史成本会计成为公允价值会计替代的结论。

二、大量的研究认为应当完善而非暂停或者废止公允价值会计

SEC的最新研究再次肯定了市值计价的会计方法,并提出了一些调整建议:应该改进FASBl57号,而不是暂停使用:不应该暂停使用现行的公允价值和市值规定:应该采取额外措施,以改进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但是,建议中并没有解决诸如市值计价对市场主体带来的不当刺激、以及亲周期性(pro-cyclicality)等问题。

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认为。围绕公允价值产生的许多争议更多地源于使用公允价值结果的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规则,而不是框架本身。危机中存在着对波动性的担忧和计量方面的困难,公允价值会计仍旧朝着适当的方向前进,并需要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各种改进。这并不是说其他替代的会计框架,诸如历史成本会计准则。可以避免这种波动。而是说公允价值会计会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承认。但IMF并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完善

建议。

Christlan Laux和Christian Leuz(2009)认为。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解混乱所导致,历史成本会计不大可能成为改进措施的选择,因此,改革的重点应当完善公允价值会计。John Heaton(2008)认为可以通过重新定义资本要求,而不是放弃公允价值会计来解除扭曲的现象。Sue Allon(2009)认为,许多的准则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认为没有公允价值会计的替代计量和报告模式。即使大多数批评公允价值的人。也没有自动得出历史成本会计是公允价值会计的替代。

三、公允价值会计的改进建议

(一)提升估值技术的可靠性

在正常市场下。以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去估值金融工具具有可靠性。当投资者基于市场表现作出卖出或者买进的决定时,盯市制会计制度是有效和精确的,获取盯市制的价格有助于消除违约和鼓励健康、理性的市场。

但在流动性紧缩、不活跃的市场上,紧急出售的资产价格下降就存在非理性因素。既不能反映出各自金融工具的基础价值,又不能区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此时公允价值有失公允、也不再可靠。如果仍僵硬地采取盯市制,则会出现资产大幅减值,而这种减值脱离了金融工具的基本价值(或者真实价值),导致资本的非信用损失的消耗,恶化了下降螺旋,也带来了危机在市场上的传染。因此,在公允价值假设条件丧失时,提升估值技术的可靠性尤为重要。

1 为估值的合理判断提供可操作的指南

当市场价格不再反映金融工具的基础价值时,提升估值可靠性的合理方法是偏离(或者不再盯住)当时的市场价格,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准则均允许这种偏离。但是现实中这种有助于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偏离并没有发挥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对于这种偏离没有针对性的操作指南,以及由此引发对诉讼风险的回避所引致的僵硬地遵循规则行为。因此应当在以下领域制定有助于理性判断和避免诉讼风险的指南和合理的实务操作规程:如何确定不活跃的市场,如何决定一项交易或者一组交易是被迫的或者低价的交易,如何估计信用风险变动对金融工具的影响,如何确定所使用的价值是市场参与者使用的假设而不是个别主体所用的假设等等。

可供操作的指南,也有助于避免金融机构之间的传染。

2 使用独立第三方的一致定价服务

一致定价服务往往由独立经纪人和机构,为复杂或缺乏流动性的金融工具提供报价。其定价基础是基于自身相关工具的销售价格,以及对它们的估计进行市场测试之后提出。通过这一方法,缺乏流动性的产品能够获得二级市场价格。这就有可能对衰退时期估价的不确定性和过低的估值加以限制。

3 区分金融工具的信用受损和流动性受损

Sue Allon(2009)认为,对于标准作一些改进,公允价值会计可以继续保留,同时,也可以消除导致市场混乱和大金融机构倒闭的结果。关键是给予机构以更大的灵活性,这样大金融公司有能力去区分两种类型的工具:信用受损(im-paired Credit)的工具和流动性受损(liquidity Credit)的工具。实务中,对这两类工具加以区分是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训练有素的分析家更是如此。金融公司也可以雇用独立的第三方专家去决定上述分类。对于信用受损金融工具(定义为超过10%的基础资产违约),当前的盯市制会计准则可以继续实施,这是恰当的。因为表现不好的金融工具应当披露给投资者。对于流动性受到损害的金融工具(被定义为基础资产违约小于10%),盯市制的会计制度将不被使用。代替它的是金融工具将保留在资产持有人的资产负债表上,并且以面值方式标明。这里选择10%的违约作为标准,是因为它代表了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时所假定的违约率。

通过允许金融机构区分上述两类金融工具,这些新标准将有助于阻止死亡螺旋问题发生。死亡螺旋迫使许多大银行和对冲基金,在流动性缺乏的市场上按照较低的价格出售它们的资产。

(二)建立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

现行准备金制度只是对预计到的损失计提准备金,其实质是对风险的事后(ex-post)估计,提取比例的差异反映的是损失程度的不同。当经济景气时。计提的准备金减少。利润和权益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扩张资产负债表的激励;而当经济紧缩时,计提的准备金增加,利润和权益减少,银行被迫收缩其资产负债表。于是产生所谓的滞后性和顺周期性问题。顺周期性也是引发危机的原因之一。以下关于准备金的调整有助于减少顺周期性。

1 使用广义准备金概念

当前,银行间基本达成共识。即认同新巴塞尔协议的观点:资本的功能是覆盖非预计到的损失。而贷款准备金则是覆盖预计到的损失。这种只是为了拨备预计到损失的贷款准备金被认为是狭义概念。应当扩大当前狭义准备金概念,使之成为不仅能覆盖预计到的损失,而且也能覆盖在经济景气周期时,通过考虑周期内预期的波动性、更大的风险以及潜在的更大的资产损失等未预期到损失。广义准备金概念及实践是在经济景气上升时期以拨备的方法保留收入的渠道或者池子。在经济下行周期用以覆盖损失的发生,这将提供一个更好抵消资产负债表顺周期性影响的方法。但由于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利用贷款准备金进行“资本管理”和“收入管理”的现象,因此,应当对银行等机构加强管理。此外,要实现这些变化,需要在会计标准制定者和监管者之间加以协调。

2 建立前瞻性准备金和动态准备金

前瞻性准备金(forward―looking p―rovisioning)是指根据贷款生命周期内的违约可能性计提准备金,反映违约概率的任何变化(在考虑到回复率之后)。经济景气的上行阶段必然包含下行阶段的损失,Fern a ndez de Lis、Page s、Saurina(2000)认为信贷高峰与不良资产高峰之间大约存在3~4年左右的滞后期。因此,银行为了避免在经济繁荣时期发放贷款时没有考虑潜在损失和计提相应准备金而为未来损失付出代价,应当建立前瞻性贷款准备金计提机制,根据对贷款潜在损失(而不是现实损失)的前瞻性估计计提相应的贷款准备金。

动态准备金法(dynam[c provision-ing)或统计的准备金)可以被认为是前瞻性准备金的扩展。自2000年,西班牙央行开始实施动态准备金制度。动态准备金制度下的准备金由一般准备、特种准备和动态准备金(统计准备金,statis―tic provision)三部分组成。在传统的一般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的基础上,引入了统计准备金,预测未来的经济周期,覆盖非受损贷款在经济周期内的预期损

失,以反映对银行潜在信用风险的事前(ex-ante)估计。经济上升周期,事后计提的特种准备小于潜在的信用风险,银行应建立统计准备金,统计准备金增加;经济下降周期,特种准备不足以覆盖贷款损失。动用事前提取的统计准备金来弥补特种准备的不足。动态准备金制度涵盖了对未来经济周期预测。有助于熨平传统准备金的亲周期波动。

3 隐藏的储备金

解决顺周期的另一个办法是,借鉴伦敦商业银行在1980年以前所使用的“隐藏的准备金”方法。在这种方法下,金融工具的市值变化不计入收入,而是计入一个公开的准备金,其中一部分,比如20%可计入到当年的收入科目中。在市场繁荣时期可以减少短期投机行为的激励,并在市场衰退时期为资本损失提供保护。这样做可使得短期盈利不会随着市值增加而大幅增加,也使得人们减少对计算机设计模型的依赖。同样,在市场衰退时期,它可以减少因市场混乱而带来的公司收入的下降和资产价值的大幅减值。这种做法算不上足够透明,可能会带来人为因素操纵事件,因而应当加强披露和监管。

4 全面的动态的风险管理有助于准备金作用的正确发挥

全面的动态的风险管理意在严密检查银行的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实践,并视需要为增加资本缓冲和准备金提出适当建议。全面的银行监管框架应包括整个商业周期公允价值状况压力测试。此外,审计、会计标准制定者和监管者之间更密切的合作框架有助于市场和金融稳定。

5 关联资本缓冲区

IMF认为,支持建立一个贯穿周期的关联资本缓冲区,在繁荣周期增加资本的头寸来承受经济衰退产生的资本负担。模拟结果表明,约2%~4%的额外资本缓冲将有助于银行抵御正常的周期性经济衰退,30%~40%额外资本可抵御更严重的冲击。该建议不是从本质上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调整,而是为了帮助减轻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而进行的调整。

6 妥协的建议

危机期间公允价值计价下的资产减计引起资本消耗。资本消耗触发监管规定,金融机构被迫采取再融资和/或资产出售措施,导致价格――损失螺旋下降。为了避免这一困境发生。一些会计师提出妥协建议:既保留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又尽可能的减少资产减计对资本消耗带来的影响。现有的公允价值计价标准使资产减价导致的损失,无论是流动性损失还是信用损失。都将减少当期利润或者当期所有者权益,但是与现有的公允价值标准不同,妥协的做法是。公司只将已被判断为持久地和受到信用损害的降价部分来计算当前的损失,而被认为是来自其他、暂时的因素(诸如一个的流动性缺乏的特定市场)导致的损失,将被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称为“其他综合收入”(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OCI)账户。这种方法将减轻资产减计对银行资本的压力。

(三)解决准则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1 降低会计准则的复杂性

美国金融危机也充分暴露出现行公允价值会计过于复杂的问题,比如关于金融工具分类以及相关的会计账务处理问题。无论是投资者、监管机构还是中介机构都认为应加以改进,因此,降低金融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已达成共识:一是简化分类。从原来的交易性资产、可供出售投资、持有到期时资产、贷款及应收款4大类变为摊余成本、公允价值这两个分类;二是衍生工具不用分拆,直接用公允价值计量。

2 建议所有金融工具均按照公允价值报告

赞成该观点的人士认为,最有用的信息应当是反映资产和负债现行价值的信息。对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所有金融工具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带有有限的例外),有助于减少复杂性、资产负债表的粉饰性,使其更易于理解,并减少操纵交易以达成特定会计处理的动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尽可能达到财务会计报告的双重使命:既为投资者改进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又逐渐减少财务报告的复杂性。此外,如果增加按公允价值计价的负债比例,在危机发生阶段,负债的公允价值下降将有助于增加收益或者所有者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现行资产负债比例结构下的公允价值下降所导致的权益的减少,以及由此带来的顺周期性问题。当然,部分人对扩大公允价值计价的范围,表现出对执行和建模能力的挑战、对审计公允价值的难度以及是否会出现操纵的担忧。针对这种担忧。准则制定者应当找寻相关方法。以消除会计处理的担忧。

3 有针对地增加有关估值的信息以及有效披露方法的选择

公允价值会计并不阻止公司运用额外的披露。虽然部分人认为个别信息使用者会忽视报表附注,但不会出现系统性的忽视报表附注的现象。在非活跃、有限理性的市场条件下,市场价值的找寻主要是通过模型和判断,如果没有对相应的计量方法、重要假设等加以披露的话,信息的获取者很难对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并对其可靠性产生怀疑。因此,更加有针对性的披露具有重要意义。

至于披露内容:首先,应当加强关于公允价值估值的披露,比如估值方法、重要假设以及假设敏感度的信息、与特定投资未来某一时点(如到期日)的期望值相关的预测信息以及管理层对所使用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变量的详细讨论等。其次,增加公允价值各计量层级对损益的影响及变动的披露。最后。提供有的放矢的风险披露,这样做可以帮助投资者适当的理解他们投资的风险。

金融机构可以考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报告,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频率较高的简短报告可能比频率较低的长报告更好。增加的内容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披露更多的内容,出现“披露超载”现象,同时还需要进行更加适当的构成、以更加合适的媒介(例如网站)和更加合适的频率加以披露。上述一些做法甚至可以在不修改现行公允价值会计披露的规则要求下得到改善。

4 专业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必要性

为了强化公允价值会计使用过程的基础,准则制定机构和监管机构应当制定并实施加强教育的计划。具体说来,召开关于公允价值报告特点的教育研讨会,以使更多的投资者了解相关特性。对报表编制者和审计人员进行基本估值事项的持续培训,从而减少对于第三方估值的依赖。此外,相关的本科教育、职称、资格课程考试增加相关的估值理论以及实务操作的内容。

(四)财务报告资本和监管资本的区分有助于正确认知公允价值会计作用 反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关键批评,是公允价值使用当前价格导致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下降,这又严重地缩小了资本比率,迫使它们去杠杆化,并且以令人痛心的低价出售更多的资产,导致下降循环。但是在此情况下,问题不全在会计本身和部分监管者如何使用这些会计信息。权益资本的变动触发了监管资本规定,导致被迫出售,引发危机传染。换句话说,会计准则的制定旨在提供信息,会计准则并不要求主体出售资产或者筹集额外资本。资产的出售或者筹集额外资本受到监管资本的约束,而监管资本的约束是监管机构制定的。公允会计资本与监管资本的合力,相互动态作用共同构成危机的因素。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专门小组成员(2009)0认为,以向投资者提供信息为目的的公允价值准则。不应成为尝试解决流动性问题或者针对银行监管的资本准则问题而被暂停或者撤销。如果存在出于资本目的而使用会计信息的担心,不应当通过改变提供给投资者的信息的会计制度来解除这种担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认为,围绕公允价值产生的许多争议更多地源于使用公允价值结果的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规则,而不是框架本身。公允价值估价与其他决策规则的相互作用应与具体的规定脱钩,如资本充足率要求、保证金要求、在衰退时追加抵押品要求等等。

四、对中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启示

第6篇: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

今年2月15日,通过会计准则委员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式对外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初步完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任务,实现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从此我国会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会计准则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用途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变革提出了新的需求,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服务.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发展,而规范市场的基础在于信息披露、尤其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是由高质量的企业会计准则来实现的.

1、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新的需求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会计准则变革的内在动力,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用途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作为世界上会计准则最健全最完善的美国,其公认会计准则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顺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在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基础上成熟起来的.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上市公司已经超过了1300多家,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对我国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成为了会计准则变革的迫切要求.

2、资本市场健康运转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参与

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良好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全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又是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得到充分披露的重要保障.会计准则作为一种机制,它直接导致了充分披露,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信息含量,它能够将相关的信息从公司内部传递给外部,这不仅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好的决策,更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效运作.

二、国际趋同与创新发展相协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坚持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趋同,建立了一个国人认可和国际认同的准则趋同平台.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突出了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决策有用观,同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减值处理原则,所有这些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对有效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深远.

1.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有效的提高了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质量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其中最大的创新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会计准则,先后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随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合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和创新手段的出现,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了现实的“土壤”.

2. 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决策有用观",保障了资本市场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的指出,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之一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决策有用观"的思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3、 具有中国特色的"减值准备"观,缩小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和操作的空间

新准则的实施,将可以有效的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将使给投资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客观.

三、新会计准则对我国资本市场参与群体的影响分析

新会计准则适应了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会计目标方面,从满足政府为主实现了以满足投资者为主;在会计信息透明度方面,从强调内部使用转为公开披露;在会计选择方面,从政府宏观选择需要为主向企业微观选择转变,所有这些创新和变革,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为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新会计准则的和执行,将会给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新会计准则系不仅从技术的角度对原有的财务报告模式进行了修正,更重要的是从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视角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正确衡量经营业绩.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以会计信息的高透明度为基础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是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目标的.新会计准则有效的借鉴了国际公认的会计标准,明确了高质量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要求,构建了完善的报告体系,解决了会计信息在信息结构与信息量上的不对称,新会计准则的这些创新为我国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做好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 新会计准则的和执行对我国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影响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资本的重要来源,没有投资者的资本供给,资本市场将成为无水之鱼不能运转。只有充分保障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使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新会计准则的推出和执行,可以确定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保护自身利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新会计准则以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和供给为中心,要求在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的会计准则不只着眼于历史,更着眼于未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不只着眼于可靠性,更着眼于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不仅着眼于确认与计量,更着眼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消除会计信息不对称而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的误导,避免投资者经济利益的损失,树立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最终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3.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和执行,监管层面临的挑战

在资本市场运行中,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只有在会计准则的规范下和监管者的监控下,资本市场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和实施,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作出的历史性变革,是加强国家经济管理的需要.

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监控是我国政府履行公共责任的重要表现.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统一企业会计标准,增强个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同时,也给我国政府和资本市场监管层提供了更加有力、更加科学的评判标准,有利于提高其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能力.

四、结论

新会计准则的和推行将会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树立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积极稳定的发展发展.同时,会计准则毕竟只是对生产会计信息的一个规范,它只能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中"该如何办"的问题,需要我们在规范制度的同时,加强准则的执行力度,提高投资者识别会计信息的能力,,最终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主要参考文献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7篇: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

会计成本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有支出的总和。

控制会计成本是企业减少支出,降低总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经营竞争力。但是当前我国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状况是在企业成本方面付出的资本较高,导致成本相对而言较高,市场竞争力和续航力都不足,这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具有相当大的关系,并且事实上这已经对企业的快速高质量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碍,因此,社会期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一步的研究深化,设计一套高效可执行力强可以最大效力的降低,相应的基于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探讨就显得异常重要。

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始终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上,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企业的发展也搭上了国家的快车,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根据查阅相关的技术调查数据表明,当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但是部分企业的盈利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其中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新形势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必然带来一定程度的动荡的原因,这同时也与企业自身会计成本控制作用没有发挥好以及企业落后的财务管理模式相关。

会计成本控制为制定企业的财务政策提供了详尽准确的数据资源,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以及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上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极大提高,这对促进企业经营利润的迅速攀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为了紧跟国家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效率发展的战略规划的步伐,这对企业创新发展方式,寻找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以对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分析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二、当前会计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企业的成本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有支出的总和,其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它要求在对成本进行分析时应调动全体企业成员的积极参与,但是部分企业管理者对此缺乏科学准确的认识,不能很好的利用企业的资源,因此导致效果较差,成本控制不理想。

第二,相关控制的考核不善导致后劲不足。必须依靠科学的成本控制考核体作推动力,但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缺乏成本考核标准导致会计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缺乏动力。

第三,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由于当前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成本控制缺乏重视,因此未能将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贯穿到企业重点方面,然后按照不同的成本支出项目,合理的编制企业的预算。因此导致基于成本会计控制的制度缺乏、措施不完善。

三、基于会计成本控制的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通过会计成本控制能够健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并且还能够对企业的财务资源进行调整与整合,这对于节约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增强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会计成本控制能够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能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有效的目标定位,并且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和完善,这对于及时、准确的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计成本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会计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功能方面,由于会计成本控制存在一定的事后性,导致单纯的会计成本控制并不能够显著的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与质量,通过将会计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相结合,能够借助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实现对企业价值运动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

对于价值链方面,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亦存在密切的关系,会计成本控制的对象为资金流本身,财务管理的对象为实体,但是,会计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都为价值,并且研究的最终目的都在于通过价值控制来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由此可见,会计成本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契合存在很大的可能性。

四、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应该从财务管理的三个环节:

物资采购方面,当企业的生产部门做出采购预算后,提交给财务管理部门进行审批,这样能够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证物资采购的合理性。

生产方面,生产方面的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与重点,随着创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实践应用,期间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销售方面,企业在销售产品时面临着资金回笼风险,资金由于自身的多用途性以及稀缺性,如果资金不能够及时的回收,将会提高企业的会计成本,需要财务管理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处理。

企业财务管理结果应该从财务管理的最终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保证财务管理手段和目标的吻合度。同时,财务管理模式应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并且在提升成本控制绩效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范围比较广,不仅包括企业的资金筹措工作,还涉及企业的资金管理和控制工作,这就要求必须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范围,然后结合会计成本控制的需求,集中对企业的资金配置、资金管控以及资金监督和管理等方面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以此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

五、相关措施及其建议

首先最重要最急迫的事是要确保企业相关核算资料的完备性,然后依据企业的具体经营实际情况划分出构成企业成本支出的主要内容,再次要根据当下最前沿的几种分析方法与资料和实际状况相结合,选用一种最佳的方式以保证对企业成本支出分析的全面和准确性。

其次,做好企业预算工作的重点在于企业要在成本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好控制成本工作的重点,然后着力于此,重点突破,再根据企业支出账本的资料,最后再来编制企业的预算计划。

控制会计成本支出的源头在于有一个科学的预算和合理的成本支出计划,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就在于把计划真正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好财务收支的平衡,因而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制定预算以及支出计划,还要制定一些相关的能够在出现相关问题时,可依据的考核与监督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预算能够得到贯彻与执行,使企业的会计成本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要注意到一个非常现实的状况,那就是事实上,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综合能力水平偏低,这是无法满足高速发展中的企业的发展要求的,我们要做的不是裁撤员工,而是对员工进行培养,在技术和素质双方面提高。针对这种情况,企业要在工作人员的技术手段以及理论水平方面下大力气,请相关的老师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建立一支高效的工作团队。而工作人员自身也要抓住机遇,主动学习,然后熟练掌握互联网相关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够以一个优良的姿态来更好的胜任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而对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而言,领导者自身要带头做好领头羊的角色,熟悉企业的组织架构以及业务,提高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管理财务规划的领导作用。贯彻责任具体化的措施,一人一责,一部一责,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合理最大效率化地分解到各部门岗位中,释放各个部门的工作能力。

第8篇: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现状分析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现状目前,我国现行的评价方法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自2006年起制定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此《评价办法》,每年对事务所进行一次综合评价,并公布综合评价的有关信息。本文总结了自2005年至2009年的相关评价指标(见表1),借此来分析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现状。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5年总收入的高低是评价事务所竞争力强弱的唯一标准。2006年形成了包括总收入、注册会计师人数、培训完成率等在内的五项评分指标。而在2007年,添加了两项辅助指标,分所数量和从业人员数。2008年在2007年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合伙人(股东)人数、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注册会计师学历结构三项辅助指标。2009年与2008年相比一方面公开了总收入中的审计收入,另一方面对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整。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现状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逐步完善,体现出会计师事务所无形资源的重要性。而无形资源来源于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智力资本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推动企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获得价值增值和竞争优势的源泉。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综合排名盼评分指标,并没有很好的体现智力资本的另外两个构成要素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因此,要真实的反映会计师事务所综合竞争力,必须针对行业自身特点,构建一套基于智力资本的评价指标,这将对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的综合竞争力和未来智力资本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智力资本的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直接或间接向客户提供服务的机构,拥有丰富的无形资源,并且具有信息的不对称性、人员的流动性、知识的依赖性和权益的交叉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无一不与智力资本密切相关,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过程实际上就是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过程。

(一)人力资本――会计师事务所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 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本分为通用人力资本和专用人力资本(余玉苗,2002)。通用人力资本指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和审计工作的一般人员,而专用人力资本指对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人。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从事的是审计服务,其最终服务产品是审计报告。在这一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注册会计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与经验风险,并由此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王善平,2002)。因此,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的核心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获得竞争力的源泉。而对于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设计主要从员工能力、态度和创造性出发,主要围绕注册会计师展开(见表2)。

(二)结构资本――会计师事务所整合人力资本的支撑 会计师事务所的结构资本是蕴含在事务所的硬件(分所数量,信息和网络系统,知识库等)、软件(制度和政策,组织文化和学习等)和业务,它体现了会计师事务所发挥人力资源资本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会计师事务所的结构资本是影响其人力资本效率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环境因素。会计师事务所的结构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系统效率的提高对事务所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会计师事务所的结构资本不仅是事务所不可或缺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要素,而且是会计师事务所整合人力资本的重要支撑。会计师事务所结构资本的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三)关系资本――会计师事务所实现价值的保障 会计师事务所的关系资本作为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从业人员与客户、市场和其他主体之间关系的价值。会计师事务所在拥有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基础上,关系资本为其实现市场价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会计师事务所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获得知识,发现缺点与不足,提升自身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变化,调整业务内容和未来发展方向。会计师事务所关系资本评价指标如表4所示。

会计师事务所是―个智力资本的集合体。人力资本是核心,是会计师事务所获得价值增值和竞争优势的基础;结构资本是支撑,为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关系资本是保障,体现了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实现市场价值。会计师事务所智力资本三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是其获得综合竞争力的源泉。

三、基于智力资本的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评价指标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竞争优势排名的评分指标,并没有很好的体现智力资本的三个方面,特别是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而在会计师事务所财务资本和智力资本指标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观念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和维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虽然人们对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认识日益加深,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确认智力资本的有效机制。而在披露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信息时,难免涉及到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些不愿透露的内部信息。因此,实现财务指标与智力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首先遇到的是传统理念向智力理念转变的困难。

(二)人力资本的流动性人力资本是会计师事务所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而人是人力资本的唯一载体。注册会计师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拥有最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注册会计师的流动性将直接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而人力资本的流动性也给人力资本的准确测量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9篇: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没有健全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迅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成为所有国有企业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部分,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因此,根据国有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加强其成本控制有其必要性。

1.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适应了当前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的需求。目前,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经营模式开始向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转变,摆脱了传统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的附庸。国有企业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特别要加强成本控制管理,才能适应当下复杂多变的经济体制和环境。

2.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适应当前的结构变化和企业的竞争需求。由于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原有的生产型经济市场已经转变为营销型经济市场,这些都大大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国有企业要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么就要加强其成本控制管理。

3.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企业的有序生产。加强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不仅可以使得企业在竞争处于优势地位,而且调整了企业的结构和总体格局,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使得企业在不断地竞争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方式和目标。

4.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保持了国有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通过加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管理,使得企业保持长入旺盛的生命力,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内在需求。加强成本控制管理,一方面,可以促进国有企业优化其内部结构,完善企业的发展决策,保持企业各项工作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对企业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再者,加强了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在管理方法上,与时俱进。因此,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使得企业从长远出发,从全局出发,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缺乏对会计成本的控制管理意识。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成本控制管理的意识,这也是其他非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的薄弱,造成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盲目性,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甚至于有的国有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忽视投入产出的配比关系,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缺乏对成本管理的意识,必然主造成其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薄弱,进而导致预算的不准确,从而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

2.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的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的方法中存在着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划成本控制的不合理,二是控制定额成本的方法不合理,三是标准成本控制方法不合理,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要求。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的合理性,是国有企业忽略的一个环节。

3.国有企业内部环境控制的缺乏。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扩大企业的规模,追求高利润,甚至于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比如向决策人行贿等,这无疑会造成企业成本的无形中的增加。而且,由于国有企业的性质,管理者在经营上没有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使得企业的运营状况日渐下降,造成资金的严重亏损;还有一些管理者,即使企业在赢利的情况下,也向国家获取财政拨款,将企业的资金用在不正当的经营等方面,最后使得欠债不断累积攀升,造成企业财务危机。

4.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修养有待提高。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侵吞国有资产;财务管理人员经不起利益的趋使,做假账现象的频繁发生,最终使得企业的成本信息失真。这些都造成企业内部的不协调,给成本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另外,国有企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管理者的流动性较大,造成企业的经营呈现严重的阶段性,一些管理者在任职期间,为了使自己的业绩不受影响,在成本的利用上,大大超出了预算,影响到企业的后期发展。而后来上任的管理者为了与前者相同的目的,造成了成本管理的恶性循环,甚至于伪造成本管理数据,以掩盖其漏洞。

5.国有企业成本的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国有企业缺乏对成本管理完善的体制,而且在成本考核制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国有企业原有的成本管理制度已经不具有约束力,对成本的控制不能有效地落实,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不符合。

三、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相应对策

1.树立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理念。 企业要想加强成本的控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树立成本控制理念。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都要有成本管理意识,要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成本控制中,使得他们在工作当中时刻想到成本的节约。只有具备良好的成本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促进成本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因此,国有企业要增强成本观念,实行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成立成本控制管理培训班,进而从根本上加强成本管理。

2.构建完善的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首先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的生产组织体系,确定成本控制对象。然后根据成本控制对象,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成本控制的目标是要有效地避免损失浪费的发生,但也要避免以降低产品或服务质量为前提的压降成本。因此,企业要做到成本管理基础工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而且还要保证其信息的及时完整以及真实,使成本信息反映出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

3.制定完善的成本预算体制。国有企业基本实行成本预算制,成本的预算可以有效地反馈企业的成本计划,以及其实施控制的全过程。成本预算与企业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影响到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为了使预算编制先进合理,需要建立各项成本费用的预算标准,并落实到相关部门及责任者。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变化适时作出修订。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应当尽可能建立弹性成本预算,并对费用预算实施定期的零基预算调整,确保成本预算发挥应有的作用。

4.实行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我们可以将企业的成本管理与现代化信息管理相结合,实现现代化的成本管理,不可以将单纯地认为成本管理就是降低成本,而是要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结构,保证企业的产品在经济市场中实现最大的效益。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就更需要实现成本控制上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

5.完善成本考核制度。构建成本管理体系,使成本核算流程、成本管理体系、现代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切实得到保障和执行、实施,必须要健全成本考核制度。实行“全员成本管理”的方法:先测算出各项费用的最高限额;然后横向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纵向分解落实到小组与个人,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统一,最终在整个企业内形成纵横交错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将成本考核制度纳入到绩效考核。

四、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在成本的控制上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控制成本管理,使之与当前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同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分析成本控制的管理问题,使国有企业保持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彦斌:国有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刍议[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2).

[2]郭道扬: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经济论从,2011(5).

[3]唐少艺:标准成本制度在宝钢的运用[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