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贸易条件理论范文

贸易条件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贸易条件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贸易条件理论

第1篇:贸易条件理论范文

关键词: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双要素贸易条件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从整体上来看,近年来中国的贸易条件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贸易条件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我国贸易条件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对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条件比较研究。本文经过梳理将这些研究主题划分为以下四类:1.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及其原因分析;2.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3.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贫困化增长研究;4.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途径。现综述如下:

一、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及其原因分析

国内关于贸易条件的研究比较集中在我国长期的贸易条件发展趋势方面。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的总体趋势是不断恶化的(王如忠1999;赵玉敏2002;朱锦娟2008;黄满盈2008等),收入贸易条件不断改善(陈飞翔2005);单要素贸易条件长期以来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关于双要素贸易条件,多数学者计算了我国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得出90年代以后,我国与美国、日本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日益改善,我国与韩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不容乐观(胡靖2008 汪素芹2008 张烨2004 王晓婷2008)。很多学者从贸易条件构成、产业机构、FDI、技术进步等不同的角度对贸易条件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不同的原因。

1.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分析

几乎所有的文献中我们都能找到我国总体的价格贸易条件呈恶化趋势这一结论。具体到我国的分类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分析,我国的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有所改善,但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持续下降(张海波2006;黄满盈2002;朱锦娟2008;李汉君2009等),而制成品目前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因而我国总体贸易条件呈下降趋势。中国属于人口大国,劳动力供给可以视为无穷大,出口企业主要依靠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产品附加值低,价格弹性低。目前我国在全球化的生产体系中,我国的生产位于下游,外贸方式也多以简单的加工贸易为主,所创造的产品附加值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造成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难以快速上涨;而我国进口以高技术的机电产品为主,国外掌握了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高,导致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价格只上不下,从而导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持续恶化。

都晓岩等(2004)从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NBTT恶化的原因,认为旧有的贸易制度和贸易体制是制约我国NBTT改善的根本因素。孙慧(2006)以贸易战略为立足点,理论上分析了我国80年代以后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和转移情况,认为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完全自由贸易战略是导致我国NBTT恶化的基本原因。

外资企业出口也是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初级产品进口是随工业制品的出口而影响贸易条件的,而外资企业出口对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效应大于其对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效应(韩青,2006)。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在促进我国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迅速增长,导致我国进口品的价格相对提高;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我国通过利用企业内贸易,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 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以达到转移价格、减少税负、转移资金与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口品的价格却降低了出口品的价格,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

2.我国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原因

近二十年来收入贸易条件长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出口贸易数量的激增,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ITT指数更是加速上升(陈飞翔,2005)。出口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大规模的加工贸易产业,其次是我国的出口鼓励政策(崔津渡2006;朱锦娟2008)。世界经济的全面增长和各类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性的提高也是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程敏,2006)。可见,出口数量激增和出口鼓励政策在改善收入贸易条件的同时,也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产生了深深远影响。

3.我国要素贸易条件变动原因

早期的文献研究里,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一些学者仅仅研究了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刘志永(2009)在此基础上,主观估算了我国的要素贸易条件后,确定我国的贸易条件整体情况。显然这些分析方法在从整体上来看是片面和不完善的。一方面,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不能说明我国的贸易利益受损。例如,如果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是由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所致,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促进我国出口产品供给的同时,虽然恶化了价格贸易条件,但只要其单位出口产品价值的下降幅度低于出口产品数量的增加幅度,我国的出口收入水平仍是会改善的;另一方面,在融入世界一体化过程中,全球的国际贸易量不断增长,与伙伴贸易国的收入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都是处于上升趋势。从贸易双方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看,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我国贸易利益受损的事实。因为它并不能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实际竞争能力。只有进一步考虑到双要素贸易条件,我们才能更深入且全面地研究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变动。

我国单要素贸易条件的长期增长毫无疑问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在对劳动生产率的计算上,产生了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劳动生产率,具体包括: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工业制成品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劳动效益系数(张烨2004)以及要素产出率(王晓婷2009)。无论运用哪种标准来衡量劳动生产率,其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攀升都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恶化。

从双要素贸易条件看,中国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基本上是趋于改善的,但是与韩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的波动则比较大(胡靖2008),甚至处于恶化趋势(汪素芹2006)。黄勇峰、任若恩(2002)对中美两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进行了实际测度,建立起1985年双国比较的标准,以表明中国与美国国际竞争力的实际差距和我国价格竞争优势形成的本质原因。结果显示,虽然在中美两国间存在巨大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但由于劳动小时工资率相对于劳动生产率却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这使我国的产品获得价格的优势,相比之下,资本生产率与资本服务价格水平与美国却大致相当。这其实从侧面说明了我们不能对我国与美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日趋上升的现状盲目乐观。

总体来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劳动力供给丰裕所导致的出口数量的急剧扩张和出口价格的持续偏低引起的;其次,我国的进口产品大多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并且这些进口产品富有价格弹性。再次,我国的出口加工行业的技术附加值低导致制成品出口价格持续走低;而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提高了进口中间产品成本的上升而且压低了出口产品的价格,并且抬高了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的价格,人为恶化了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最后,我国近十多年来鼓励出口的政策,导致外贸依存度持续上升,在这一过程中汇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出口产品的结构优化,导致出口价格一直上涨持续低迷。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主要在于劳动供给的丰富导致的出口数量的激增。单要素贸易条件在于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持续上升。

二、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

在梳理所参考的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中,笔者把影响贸易条件的主要因素归纳为经济增长、汇率、关税、劳动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贸易结构、技术进步和贸易战略等因素。

事实上,早在1999年,王如忠教授就较早地对我国的贸易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他从理论上分析了最优关税、关税同盟、货币贬值、经济增长、贸易自由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作用,并且指出:大国征收最优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关税同盟内部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对各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一国货币贬值只有跟本国的进、出口供给弹性结合起来,才能确定本国货币贬值是否会引起本国货币同比例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不同型态的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效应也不同的。

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方面,谢建国(1999)认为汇率的波动不仅通过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改善或恶化一国的贸易条件, 而且还通过贬值后的数量效应、结构效应和成本效应对贸易条件产生滞后影响。姚旦杰(2008)、杨娉(2009)认为,汇率变动能够改善初级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却使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汇率变动对各行业进出口价格的传递是不完全的,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低于进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但总体上人民币汇率变动不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张学忠(2007)认为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在短期内,实际汇率对贸易条件有显著影响,而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的修正作用并不显著。

与汇率不同的是,所有学者都肯定了技术进步在贸易条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武海峰等,2004;陶旺生,2008);除此之外,贸易结构也是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承认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了我国贸易条件的健康发展(王允贵2004;曾铮、胡小环2005;李汉君、孙旭2009等)。张建华和刘庆玉(2004)将贸易条件变化的大部分原因归结为产业结构的变化。

黄满盈(2005)对1980-2004年中国贸易条件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劳动生产率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为负,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关税及FDI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为正。并且通过对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分解的结果,指出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确实呈长期恶化趋势,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呈递减的趋势,这种波动性主要是由“国别价格效应”引起的。

三、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贫困化增长

尽管贸易条件一直作为衡量一国贸易利益的指示器,价格贸易条件长期处于恶化趋势,我国的贸易利益是否因此受损?我国是否进入了贫困化增长阶段?长期以来,这些疑问也一直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张先锋、刘厚俊(2006)理论上分析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我国贸易条件之间的关系,短期内,经济增长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长期来看,我国贸易条件会不断改善;总体来看,贸易条件可能会呈“U形”变化。单纯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不能充分说明我国福利水平的降低。我国目前需要纠正因国内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扭曲导致的贸易条件恶化;林桂军、张玉芹(2007)通过Sawada (2006)的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作为经济福利的指标, 运用显示偏好弱公理来研究经济福利的变动方向,并通过计算我国年度贸易条件、GDP年损失率、实际人均GDP增长率得出我国的贫困化增长系数,发现尽管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但我国并没有出现贫困化增长;谢飞(2003)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利用Cypher&Dietz(1998)模型分析了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动态贸易利益,据此认为当存在技术进步效应时,贸易条件恶化并不一定会产生“贫困化增长”;刘志永(2009)测算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估算了我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发现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不断改善,而价格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呈不断恶化趋势,据此认为我国虽然目前没有出现绝对的贫困化增长,但我国有“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

四、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途径

无论我国是否进入贫困化增长阶段,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是个不争的事实。诸多学者也根据自己所研究的不同的影响因素对症下药,探讨了改善中国贸易条件的途径。首先,运用外贸政策、产业政策、外资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以改善中国贸易条件(李蕊,2007;于刃刚等,2008);其次,提高技术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产业链的联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赵玉敏等,2002;张宏建,2008;陶旺生,2008;武海峰,2004;张先锋,2006等),引导外资合理流入我国新型产品的开发中,利用外资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朱廷2007;姚旦杰,2008等)。再次,积极扩大海外市场, 避免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大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如东欧、南美洲、非洲等) 及周边国家( 如俄罗斯、韩国、东盟等) 的贸易往来, 使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 从而减缓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状况变化带来的冲击(孔庆峰等,2007)。

五、存在的问题

首先,国外学术界从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开始,贸易条件方面的理论研究就一直成为热点,到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但这些理论基础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例如,目前国内外学者仅限于对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进行孤立的研究,未能理清各种贸易条件变动之间存在着的种种内在的联动机制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贸易利益的变动情况。

其次,实证方面大多数学者采用了单一的时间序列的处理方法,这样就会造成样本数据比较少,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尤其存在众多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里,这一弊端显得尤为明显。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时间比较短,样本数据的选取比较有限,这也就成为我国在实证方面的缺陷不可避免。

最后,我们认为对贸易利益的研究,贸易条件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对外贸易更多地通过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提高进出口企业生产率方面获得贸易利益。因此若研究贸易利益方面的问题,应更多关注后者。

注释:

①朱廷.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国际经济合作. 2007.01.

②王如忠.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徐建斌,尹祥朔.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J].世界经济,2002(01).

[2]王如忠.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刘渝琳,杨小玲.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条件与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7(07).

[4]王允贵.贸易条件持续恶化[J].国际贸易,2004(06).

[5]韩青.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J].世界经济研究,2007,10.

[6]姚旦杰.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协整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0.

[7]曾利飞.南北贸易模式与中国贸易条件决定模型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05).

[8]刘志永.对外贸易中“贫困化增长”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贸易条件变动趋势的角度[J].国际经济合作,2009(02).

[9]庄芮.质疑“普雷维什-辛格命题”[J].世界经济研究,2006(09).

第2篇:贸易条件理论范文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垂直专业化程度;产品内贸易条件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4―0065―04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美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逐年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442.6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全部贸易逆差的19%;2007年1~4月中国出口总额3495.2亿美元,对美国出口约占我国总出口的20%,加上香港转口部分,向美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比例会更大,而美国的对华出口只占美国总出口的很少一部分,这几组数据凸显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从绝对数量上看,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逐年增长,但是中国从中获得的利润却没有那么多。传统贸易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产品内分工发展带来的贸易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去分析中美贸易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品内贸易条件(TIPT)的提出

(一)垂直专业化和产品内贸易条件

Feenstra(1998),Kei-Mu Yi(2003),Grossman与Helpman等学者把国际贸易在过去20多年的飞速增长归因于“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Feenstra形象的用芭比娃娃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为例,对垂直专业化作了说明;Grossman与Helpman(2005)根据WTO的1998年度报告,给出另一个“垂直专业化”的例子:“在一辆美国轿车的价值中,约30%是由韩国的装配线生产,日本的部件与先进技术占价值的17.5%,德国的设计占价值的7.5%,台湾与新加坡的零件占价值的4%,英国的广告与市场营销服务占价值的2.5%,而爱尔兰与巴巴多斯的数据处理则提供了价值的1.5%。这就是说,美国国内所创造的产值只占37%。”这种垂直专业化的生产方式与一体化的市场营销之所以可以解释世界贸易在过去30年内的飞速发展,并解释国际贸易对于全世界平均关税下调的非弹性,其深刻原因在于作为最终产品组成部分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与零部件反复经历各国海关。

产品内贸易条件(Terms of Intra-product Trade)是我国学者新近提出的基于产品内分工角度的贸易条件计算方法。国际经济学界对贸易条件的研究经历了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等几个阶段,对应于国际贸易发展的进程,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不同的经济学解释,也反映了国际贸易参与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的变化。自从印度经济学家巴格瓦蒂提出“贫困化增长”以后,贸易条件一直就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原来集中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品生产分散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产品分工从产业间、产业内深入到产品内部,在此基础上的中间投入品贸易就称为产品内贸易,它是继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以后,国际贸易领域新的贸易方式,产品内贸易的出现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恰当的参与产品垂直分工,更好的实现产品价值链的攀升。产品内贸易条件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关注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为贸易条件理论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二)产品内贸易条件的推导

影响产品内贸易条件(TIPT)的主要因素有垂直分工程度和价格贸易条件两个方面,发展中国家产品内贸易的获利能力主要由生产加工产品的数量(进口用于出口的数量)以及加工产品的增值率来体现,增值率与市场价格的波动可以用价格贸易条件来体现,生产加工产品的数量指标可以用Hummels所测算的垂直专业化比重来表示,由此发展中国家产品内贸易条件的表达式为Tvs=T×VSS。其中,T为价格贸易条件,VSS(vertical specializationshare)为垂直专业化比重,它也是产品内贸易条件计算的关键。

本文采用Hummels计算垂直分工程度(VSS)的公式。假设经济中有n个部门,用MIi表示i部门进口的中间产品,Yi表示i部门的总产出,Xi表示i部门的总出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二、我国制造业产品内贸易条件(TIPT)的计算

计算垂直专业化比重需要的数据主要是投入产出表和商品进出口数据。我国只在逢0、2、5、7年份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而逢0、5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就是2、7年份的延长表。对其他年份的投入产出表,根据平新乔(2005)的计算方法采用代替法解决。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投入是包括了国内外的总投入,本文需要的是国外的投入,因此要计算出中国投入商品中来自国外的比例。其次,无论是中国对世界还是对美国的出口,制造业出口都占一大部分,所以本文选用投入产出表的八个制造业部门: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缝纫及皮革制造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最后,进出口数据采用各国报送联合国的商品进出口数据,由于联合国的进出口数据是采用SITC分类标准,并没有现成的关于这八个部门的明确分类,本文根据联合国数据自己整理得出,主要采用了SITC编号为0,00,12。33,32,55,61,65,66,69,71,72,73,74,78,79的进出口数据。本文选取1995~2005年1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

选取制造业八部门的数据进行计算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本文主要考虑制造业内部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选取了典型的八个制造业部门,可以用计算得来的数据说明制造业内部垂直专业化程度具有效性。此外,本文采用中间投入品的数据并没有考虑资本的因素。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价格贸易条件虽然没有要素贸易条件全面,但它更直观的反映了一国贸易利益的变动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图1给出了1995~2005年11年的价格和收入贸易条件,用以和下文计算的TIPT进行对比。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11年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999年略有提高,然后恶化并趋于稳定,2004和2005年又有轻微改善;收入贸易条件总体来看具有上升趋势,呈台阶式发展,1999~2001、2002--2005分别是两个层次。其主要原因

是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品的需求增加,导致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快,而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价位低、附加值低;收入贸易条件改善是因为出口数量扩张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进口能力损失。这样我们就不能从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截然相反的趋势中去判断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获利情况。可见,传统的贸易条件对于贸易利益的说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图2是根据产品内贸易条件公式所计算的结果。我们所选取的八个部门的TIPT中,除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外,其它部门与收入贸易条件总体趋势基本是一致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品内贸易条件数值最高,远远超过了其他部门。从实际来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品具有更方便零散化生产的特性,也就便于零部件的全球分工和采购,产品内贸易条件最低的部门是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垂直专业化程度处于比较低的范围,计算的数据和现实是基本吻合的。而中美贸易摩擦最严重的纺织业产品内贸易条件处于中游,并且多年来呈平稳趋势,只在2002年后呈上升趋势。计算11年间各部门的平均产品内贸易条件从高到低依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制造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

从八个部门的发展趋势来看,在1995年八个部门很明显的分为三个层次: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位于第一层也就是最底层;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四个部门位于第二层;其余三个部门位于第三层。第一、第二层的TIPT发展比较稳定,第三层中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并逐渐脱离第三层。随着我国参与世界分工的程度的加深和贸易量的扩大,从1997到2003年间,第二和第三层TIPT数值和趋势逐渐接近,到2002年以后,除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以外的其它部门TIPT逐渐提高并分散发展,不再像1995年一样层次分明。这和我国制造业八个部门全面、深入的融合到世界分工中有必然的联系。

三、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和价格贸易条件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影响TIPT,决定了各部门TIPT的分布,价格贸易条件则影响了数值的高低,两者共同对总趋势产生影响。

分行业来分析,在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TIPT最高的行业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2005年为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品内贸易条件为16.06%,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78%)。中美贸易摩擦频繁的纺织业的TIPT比较低,大约在7.67%,主要是因为该部门成本主要来自国内,较少采用国外中间产品,这也是中美纺织业摩擦较高的症结所在。其他TIPT比较低的部门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并不是很高,这是因为纺织业对美国出口量巨大,同时也是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美国来说,因为其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都比较发达,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相对弱小,政府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工资问题的焦点转移到中美贸易,部分美国学者认为是因为中国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挤占了美国国内同类产品市场,使工人失业、工资降低。和垂直专业化程度一样,TIPT越低说明中国在出口中的净得益较大,就容易引起美国的抵制。

美国之所以愿意进口TIPT比较高的部门的产品,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自己国内企业的利益,利用其比较优势,使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得到效益最大化,同时,对TIPT较低的部门产品进行制裁,用以补偿对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的就业冲击。

第3篇:贸易条件理论范文

【关键词】 人民币 均衡汇率 基本经济因素

引言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和谐发展与其采用的汇率水平是否恰当有着重要关系。汇率失调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同时可能导致国际摩擦。就我国而言,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曾探讨:究竟怎样的汇率适合中国?但不管怎样应遵循基本的原则就是创汇和用汇均衡是用于贸易双方的最佳汇率,也就是说不能偏离了均衡汇率。爱德华兹等人证明,均衡汇率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发展中国家汇率的评估和评价。

由于现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因此可以借鉴均衡汇率的影响,并利用它们之间存在的系统联系来估计和评价人民币汇率。均衡汇率理论的核心是分析基本经济因素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并利用他们之间存在着的系统联系来估计均衡汇率。关键是如何选择能够反映中国经济增长特点且对人民币汇率有显著影响的基本经济因素,这也是本文的重要视觉所在,事实上,斯坦为代表的自然均衡汇率理论把反映中国国民经济综合增长力这一指标在模型中加以体现比较适合转型中的中国。因此,本文试图综合以上特别是实际汇率理论和自然均衡汇率理论成果,浅究决定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和基本经济因素。

1. 基本经济因素变动与均衡汇率

爱德华兹、威廉姆森和斯坦等人曾深入地分析了基本经济因素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得出了重要结论,我们在借鉴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从理论上分析贸易条件、外资流入、关税、出口补贴、技术进步等基本因素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

1.1贸易条件与均衡汇率。一般来说,贸易条件改善会产生收入和替代两种效应。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贸易条件改善首先会增加实际收入,从而不仅会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也会增加对非贸易品的需求,非贸易品相对价格因此会上升,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这是贸易条件改善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同时,贸易条件改善的直接后果是进口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这时原先的国内需求将有部分转移到贸易品上,这会减少对非贸易品的需求,从而导致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这时又要求均衡汇率贬值。这是贸易条件改善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一般情况下,由于贸易条件改善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所以贸易条件改善的结果是导致均衡汇率升值。相反,如贸易条件恶化,即导致均衡汇率贬值。当然,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特定的经济条件制约,在贸易条件改善的情况下也可能会产生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现象。这时,贸易条件改善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相反,贸易条件恶化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

1.2关税与均衡汇率。关税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影响进口品的价格来达到调节进口量的目的。假设其它条件不变,那么降低关税就意味着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这时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就会相应地增加,如果马歇尔---纳勒条件成立,将会打破原来的经常项目平衡,这时就会产生均衡汇率贬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关税降低还会产生进口品对非贸易品的替代,消费者会因为进口品价格下降而增加对它的消费,导致非贸易品均衡价格下跌,这也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

1.3外资流入与均衡汇率。一般来说,外资流入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因为流入外资的一部分,会通过结售汇或银行间外汇调剂市场,而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外汇市场的外汇供给。在外汇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在短期内就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从长期看,如果外资是以借债的形式流入的,由于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所以这些流入的外资,如果全部进入消费部门而不创造任何生产力,最终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如果是进入投资部门,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如果外资是以产业投资的形式流入的,特别是投资于外向型部门,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

1.4出口补贴与均衡汇率。出口补贴实际上是一种负关税,岁调节出口有较大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减少出口补贴会使出口商的出口利润减少而抑制了出口。出口减少会使结售汇需求不变,则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这是减少出口补贴所产生的供给短缺效应。另一方面,出口补贴减少同时会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政府的这部分购买力若最终被用于非贸易品支出,则会增加非贸易品需求,从而促使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这又会产生均衡汇率升值的压力。在现实中通常是由于政府支出结构比较多样同时其作用有滞后性,即前者的效应大于后者,所以减少出口补贴一般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相反会导致升值。

1.5技术进步与均衡汇率。正常情况下,技术进步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的最直接结果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显著增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改善对外贸易条件,这时就要求均衡汇率升值,以维持外部部门可持续平衡。我们知道,均衡汇率指在国际收支不受流动性约束的前提下,能够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的汇率。它描述了经济增长与均衡汇率的关系,技术进步能直接导致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贸易品部门具有开放性和面临国际竞争力的特点,所以一般情况下贸易品部门的技术进步,相对来说总是比非贸易品部门快。这样就会促使贸易品对非贸易品的相对加尔 不断地下降,从而导致均衡汇率升值。实际上,以上两个方面是共同作用、相互转化的,所以技术进步对均衡汇率的升值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2. 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性探讨与结论

第4篇:贸易条件理论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根据传统的贸易条件理论贸易条件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及要素贸易条件一方面由于价格贸易条件是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的基础另一方面又由于要素贸易条件的数据难以获得。其中,1997-2006年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网站(省略)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8年在线数据库,2007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一、贸易数据调整分析

表1 1997-2007年价格贸易条件变动对实际GDP的影响

从表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首先,贸易条件调整的数据指标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负效应,另一方面随着出口额的快速增加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其次,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长期关系中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呈正相关并且这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当。

再次,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也都验证了协整分析的结果。

为了避免价格贸易条件继续恶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我们应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另外,在长期中,虽然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但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不显著,这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中间渠道不顺畅。

二、我国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对外贸易主要分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种形式。国外经济学家针对进、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国内经济学家针对相关问题也进行了分析了年实际出口贸易额与实际GDP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出口贸易额增长短期内对于经济增长呈现为拉动作用,长期内这种拉动作用并没有表现出统计上的显著性。他们认为进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表现为相关性不显著。研究得出在特定条件下,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一样可以对经济增长发挥促进作用。

三、国际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国际贸易的形成过程和各国间经济自由交流的必然性,我们可使用微观经济论据,对国际贸易或贸易政策和经济增长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找出更为充分的证据来说明更加透明、自由的国际贸易准则或贸易政策与中国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以及国际贸易活动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

1.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关于贸易政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尽管众多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进而所建议的对外贸易政策也不尽相同,但所用的研究方法却极其相似。都是通过考察不同国家宏观经济水平,利用标准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把各国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和经济运行情况作为变量,从而试图用实证的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尽管在研究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所采用的变量和计量经济学方法都在不断地改变、有所发展,但总的来看,这些研究结果并不能为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积极的有说服力的建议。

2.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分析考察我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外贸易依存度和直接投资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中,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贡献,提出在新时期要大力发展外向经济、提高直接投资依存度、保持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稳定增长,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对策。

3.维持和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工业制成品分为资源基础型、低技术、中等技术、高技术四个层次,我们发现初级产品、资源基础型产品以及主要的低技术产品在总出口中的份额都下降了,中等技术产品上升了,高技术类产品在总出口中的份额上升程度非常大。在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竞争力的关系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总体上促进了我国的出口,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投资创造出口,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从总量上促进了出口,还优化了我国的出口结构。

出口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出现出口竞争力和出口量的同时滑坡,就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困难。因此,当前应未雨绸缪,首先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鼓励出口企业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培育出口品牌、提高出口附加值,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确保出口企业竞争力稳步提高,保持出口持续增长。其次应对影响上述拐点的诸多因素进行认真研究和预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止或推迟拐点的到来,从而避免由于出口贸易出现严重滑坡而出现的灾难性后果。

(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经济;湖北;武汉;430000)

参考文献:

[1] 刘志迎,郭雅清.现代管理科学[J]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评述,2007,55- 56.

[2] 张华勇.经济研究导刊[J]经济发展的贸易效应,2009,9- 10.

[3] 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张洪峰.统计与管理[J]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2006,30-31.

[5] 徐徐,邱云见.商场现代化[J]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2009,1.

第5篇:贸易条件理论范文

[关键词]汇率弹性;S曲线;贸易收支;HLM效应

一、导言

2010年6月中国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汇率弹性的增强势必会促进汇率短期的双向浮动,进而冲击不同行业贸易收支的短期平衡,由于我国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因此,在应对汇率短期冲击时的自身调节能力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目前研究汇率与贸易平衡关系较新的“s曲线”理论首先由Baekus等提出,他们在研究11个OECD国家时发现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汇率)的当前和未来变化负相关,而与贸易条件(汇率)的过去变化正相关,这种非对称的相关系数方程曲线称为“S曲线”。S曲线的存在为贸易收支平衡提供了一个汇率冲击的自动修复机制。

“S曲线”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得到了验证,这反映出发达国家在应对短期汇率冲击时具有较好的调节能力,Backus等研究的11个OECD国家中有10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存在明显的s曲线动态特征,然而美国是个例外。因此,Bahmani-oskooee和Ratha2007年特别针对美国与其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数据的分析认为,加总数据导致的偏误是美国s曲线不明显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学者后续的研究转向采用双边、分行业或分产品等细分贸易数据。Bahmani-oskooee和Ratha2009年对美国和加拿大60个行业数据进行的再次分析发现,其中41个行业存在S曲线,占美加双边贸易量的80%。Bahmani-oskooee和Ratha2011年采用瑞典与其17个贸易伙伴的双边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其与12个贸易伙伴之间存在s曲线。由于数据的缺乏,针对欠发达国家的s曲线研究文献较少,Senhadji以小国开放经济为前提假设,采用加总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大部分欠发达国家也存在s曲线。针对中国的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的动态关系分析方面,Bahmani-os-kooee和Ratha2010年分析了中美双边贸易中约100个行业的数据,认为虽然加总数据上的中美贸易不存在S曲线,但是行业细分数据中有大约50%的行业支持S曲线的存在。然而,戴翔在分析贸易加总数据基础上认为“s曲线”并不适用于中国,其中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是造成中国“s曲线”失效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虽然“s曲线”在大多数国家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但是由于中国行业发展差距较大,基于中国的加总数据和细分数据得出的结论往往相反,加总数据带来的偏误已迫切要求从中国行业细分的角度进行更为深入地研究。因此,本文按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第二版(下文简称:ISIC Rev.2)将数据细分至35个行业进行研究。其次,现有文献一般只对贸易收支数据进行细分,而贸易条件基本不作细分,大多数学者采用实际汇率代替贸易条件,然而,实际汇率反映的是双边总体相对价格水平,它不能反映贸易收支细分数据的实际相对价格,贸易条件加总数据也可能导致加总偏误。因此,本文利用Berthou和Emlinger统计出来的行业进出口价格指数,在细分贸易收支数据的同时,对贸易条件数据也进行相应地细分,以对称地降低加总偏误的影响。再次,大部分的研究文献仅从国别或行业数量比重反映s曲线的存在性,但是该数量比重并不等于相应的贸易量比重,从国别来看,我国主要贸易量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不同贸易伙伴间的贸易额差距较大,仅从国家数量比重并不能真实反映出总贸易额上有多大部分的贸易量存在s曲线;从行业来看,由于我国行业发展不平衡,仅从行业数量比重上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行业s曲线的贸易量分布情况。因此,在说明存在s曲线的行业数量比重的同时,本文更为强调存在s曲线的贸易量比重,以更为全面地反映出中国行业s曲线的存在特点。最后,由于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可能具有共同趋势,这可能导致两变量的伪相关关系,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采用的所有数据源均经HP滤波去趋势处理,以降低得出伪相关关系的可能性。

二、检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动态相关系数估计方法

S曲线是反映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的短期动态关系,通过检验行业的“S曲线”存在性,可以反映出不同行业应对汇率短期冲击的贸易收支自身调节能力。Backus等从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的前向和滞后相关性系数来反映出两者的非对称相关系数成“S”曲线型,本文采用动态相关系数方法估计出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的动态相关系数,该方法常用来反映出某一变量(例如:x)对另一变量(例如:y)的引导关系,或者说变量x是否为变量y的先行指标。以贸易条件为引导变量,采用动态相关系估计方法估计出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向前和滞后项的相关系数,再通过图像直观地检验行业是否存在s曲线。基于贸易条件的定义(进口价格/出口价格)可知在本币贬值后提升了贸易条件,贸易收支随之改善,因此,贸易收支与滞后的(或过去的)贸易条件正相关。另一方面,基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贸易逆差与顺差的交互出现导致贸易收支与向前的贸易条件负相关,由此产生贸易收入与贸易条件向前和滞后项相关关系非对称的s曲线,反映在图像上为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的相关系数曲线在第一象限主要为正,在第三象限主要为负。若估计出来的相关系数曲线在第四象限主要为负,而在二象限主要为正,则可显著拒绝s曲线的存在性。

本文定义动态相关系数方程(Dyilamic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简称ccf)中,pk(x,y)为向前和滞后项k的函数,k>0表示滞后,反之表示向前:

本文采用R2.11.1软件对中国35个行业样本进行动态相关系数估计,并结合图形判断各行业S曲线的存在性。

(二)数据选取和处理

本文贸易收支采用“净出口/GDP”概念,行业细分的贸易收支采用“行业净出I~/GDP'’来衡量。基于以上对于贸易条件加总可能带来偏误的分析,与已有文献采用实际汇率代替不同,本文贸易条件采用“进口价格/出口价格”的概念,并按行业细分贸易条件数据,以对称地降低加总偏误的影响。

本文行业贸易进出口数据来源于Comtrade的经HP滤波去趋势处理的按SITC Rev.2分类的1996-2004年进出口数据,单位均为百万美元,再依据Muendler总结的SITC Rev.2与ISIC Rev.2对应表转成按ISIC Rev.2分行业的进出口数据。整理后,共选择35个行业,包含了中国大部分的贸易量,所占的贸易比重均在94%以上。从行业来看,382:机械(电器除外)和383:电器的贸易比重年均分别占14.82%和18.9%,其他行业的比重均较小。为保证数据的统一性,GDP数据来源于UNdata,单位也为百万美元。按ISIC Rev.2分行业的进出口价格指数来源于Berthou和Emlingcr统计出来的进出口价格指数(拉氏指数部分),该指数统计的数据源也来自经HP滤波去趋势处理的Comtrde数据,因此可以降低由于共同趋势导致的伪相关性。

经处理后的分行业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数据的统计性描述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平均贸易收支为正,这说明1996—2004年问该35个行业平均为顺差,其贸易条件的平均值大于1。由本文的贸易条件定义(进口价格/出口价格)可知我国的进口价格大于出口价格,平均贸易条件不利。最后,贸易条件的标准差较大也反映出各个行业的较大差别,因此,分行业进行分析可以较好地反映出行业间的差异。

三、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行业加总数据的检验

Bahmani-oskooee和Ratha分析认为,虽然加总数据上的中美贸易不存在s曲线,但是行业细分数据中有大约50%的行业支持S曲线的存在。戴翔在分析中国的加总贸易数据的基础上也认为“s曲线”并不适用于中国。因此,本文首先采用行业加总数据估计出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的动态相关系数,其中贸易收支数据采用行业数据加总得出,贸易条件数据采用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手册(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的货物贸易条件数据,估计结果如图1,其中横轴为贸易条件的滞后项,纵轴为贸易收支与不同项贸易条件的相关系数。从图中可以看出,滞后2、5和6期均为负,同时向前1和2期均为正,因此中国行业加总数据不存在明显的s曲线特征,这反映出我国总体行业应对汇率弹性冲击的贸易收支自身调节能力不足,这也与Bahmani-oskooee和Ratha以及戴翔估计的结果相同。但是,加总数据可能产生加总偏误,因为某些行业逆差的同时,另一些行业却存在贸易顺差,加总数据掩盖了这些细分行业的有用信息,因此,本文接下来基于ISIC Rev.2数据将中国出口行业细分为35个行业对行业S曲线进行检验。

(二)行业细分数据的检验

本文按ISIC Rev.2对中国贸易行业细分为35个行业,1996-2004年这35个行业贸易额均占总贸易量的94%以上,这说明本文选取的行业能代表我国的整体贸易状况。为对比不同行业的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的动态特征,根据传统的凯恩斯消费理论,暂时性的贸易条件恶化会降低收入和消费,但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消费减少量小于收入的减少量,这势必会导致储蓄减少,下一期出口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HLM效应”。存在HLM效应时贸易收支与当期贸易条件负相关,通过行业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的动态相关系数显示35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存在HLM效应,然而,贸易条件恶化的连锁反应仅发生在持续性的贸易冲击情形,HLM效应并不是产生s曲线所必需的条件。

本文将行业分析结果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明显存在s曲线的行业,反映在图1上为相关系数在第一象限主要为正且在第三象限主要为负,这类行业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第二类为显著拒绝s曲线存在的行业,反映在图1上为相关系数在第四象限主要为负且在第二象限主要为正,这类行业在应对短期汇率冲击时明显较为被动;第三类为尚不能做出判断的行业,图像不具备明显存在或拒绝S曲线的特征。

估计结果表明应对汇率弹性冲击自身调节能力较好的行业共15个,如图2,这些行业分别为290、313、331、332、342、354、355、356、362、369、371、372、381、384和390。从行业数量比重来看35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存在s曲线,行业数量比重为42.86%。这与Bahmani-oskooee和Ratha分析中美行业细分数据得出的“大约50%行业支持s曲线”的结论类似,但是从贸易量比重来看,自身调节能力较好的行业贸易额1996-2004年平均仅占总贸易额的18.45%,且从1998年后其贸易份额逐年下降,在2004年仅为17.24%。总的来看,虽然应对汇率弹性冲击自身调节能力较好的行业数量比重接近一半,但其贸易额比重较小。

显著拒绝s曲线存在的行业数为12个,这些行业在应对短期汇率冲击时明显较为被动,它们分别为:111、122、130、210、314、323、324、341、353、361、382和383,从行业数量比重来看35个行业中有12个行业显著拒绝S曲线存在,行业数量比重为34.29%。但从贸易量比重来看,显著拒绝存在S曲线的行业贸易额1996-2004年平均占总贸易额达45.03%,且从1997年后其贸易份额逐年上升,在2004年达总贸易额的49.57%。虽然拒绝S曲线的行业数量比重不高,但其贸易额比重接近总贸易量的一半,因此,贸易额加总数据可能偏向拒绝s曲线,这也可能是行业加总数据s曲线不明显的原因之一。

(三)行业s曲线存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比存在s曲线的行业和显著拒绝s曲线的行业可以看出,显著拒绝S曲线存在性的行业大多为初级产品行业或竞争力较小的行业,行业缺乏议价能力,这导致在汇率调整时无法及时反映在出口价格上,而与此同时我国进口的初级产品大多为急需的能源、矿产和粮食等大宗商品,由于国内进口的无序竞争和国外对“中国因素”的炒作,导致我国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飞涨,进口价格的上涨和出口价格调整的被动导致这些行业的贸易条件严重扭曲,行业缺乏自身调节能力,因而明显拒绝s曲线的存在性。

为进一步反映议价能力对行业s曲线存在性的影响,本文引入毕玉江和朱钟棣的VIM指数数据,VIM指数越接近于1,行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越强,相应的议价能力也越高。S1TC分类的PTM指数如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第8类的议价能力最高,估计结果表明其中62.5%的行业明显存在s曲线,仅25%的行业拒绝;第6类的PIM指数较高,其中有58.33%的行业明显存在S曲线,拒绝s曲线的行业仅占33.33%;议价能力较低为第0类、第2类和第5类,这些行业基本上不存在s曲线(行业290除外)。总之,议价能力越高的行业s曲线越明显,议价能力越低的行业越能拒绝S曲线的存在性,相应地,其在应对汇率短期冲击时的自身调节能力也越差。

第7类的情况有些特殊,其中产品内分工程度相对较低的381:金属制品业和384:运输设备2个行业明显存在s曲线,而产品内分工程度较高的行业:机械和电器(382和383)明显拒绝S曲线的存在,而这两个行业所占的贸易份额最大,1996-2004年间两者的贸易额平均占33.72%,两者均显著拒绝S曲线的存在。这反映出分工模式对s曲线存在性的潜在影响,由于机械和电器两个行业大部分为加工贸易,主要从事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产品内分工赚取组装费用,因此即使汇率调整也不能及时反映在出口价格的变化上,而与此同时大量加工零部件进口的价格却受到汇率调整的影响,因此导致贸易条件的扭曲,行业不存在贸易收支的自动修复机制。总之,国外主导的产品内分工程度越高的行业其在应对汇率短期冲击时的自身调节能力也越低。

(四)稳健性分析

本文前面的贸易条件是采用Berthou和Emlinger中的拉氏指数(Laspeyres in-dex)得到,然而拉氏指数被普遍认为可能会低估价格水平,因此,为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进一步采用帕氏指数(Paasehe index)计算贸易条件,对两者的估计结果进行对比,若采用帕氏指数计算的贸易条件对估计结果的影响不大,则说明估计结果是稳健的。采用拉氏指数贸易条件和帕氏指数贸易条件的估计结果显示采用帕氏指数后HLM效应新增220、332和385共3个行业,与此同时减少321和382共2个行业,总之,HLM效应分析结果前后变化较小。从s曲线存在性的结论来看,采用帕氏指数新增了220显著拒绝S曲线的存在性,原来的显著拒绝s曲线存在的12个行业均未发生变化;另外,采用帕氏指数后新增明显存在s曲线的行业有230和322共2个行业;最后,采用帕氏指数后362、369和372共3个行业由原来的明显存在S曲线变化为第三类,即尚不能做出判断的行业。采用帕氏指数后,明显存在S曲线的行业数为14个(采用拉氏指数为15个),显著拒绝s曲线存在性的行业数为13个(采用拉氏指数为12个)。总体来看结论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本文的估计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四、结论

本文按ISIC Rev.2将中国贸易收支细分至35个行业,并采用Berthou和Em-linger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同时细分出相应行业的贸易条件,对称地降低了加总偏误的影响。采用动态相关系数方法估计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的向前和滞后项的相关关系,再通过图像直观地检验“s曲线”的存在性,进而反映中国35个行业应对汇率冲击的自身调节能力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行业加总数据反映出我国总体行业应对汇率弹性冲击的调节能力不足,然而细分行业发现15个行业具有较好调节能力,但在1996-2004年间平均仅占总贸易额的18.45%;12个行业在应对冲击时明显较为被动,1996-2004年间平均占总贸易额的45.03%,1997年后其份额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加总数据和细分数据结果对比验证了加总数据的偏误性。另外,35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存在HLM效应。本文进一步采用帕氏指数计算出贸易条件检验了上述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第6篇:贸易条件理论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贸易恶化论对中国贸易条件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我国贸易条件的措施和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仅没有改善,而且有恶化的趋势,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贸易条件恶化论”。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但贸易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

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一)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仍然处于比较优势阶梯的下端,因此不能避免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普遍恶化的趋势。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我国企业在出口时的一贯策略就是打价格战,结果导致了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使贸易条件更加恶化。

(二)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企业内贸易的结果

企业内贸易指在同一企业内部所开展的国际贸易,即在跨国企业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跨国贸易行为。就跨国企业而言,对于发生在内部各实体之间的交易价格,完全可以由企业按照整体规划来自主确定。跨国企业在我国采取高价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来达到其减少企业税负、避开风险与管制、调拨资金和有效分摊费用的目的。而外资企业在我国贸易额中已占到12强,这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更趋恶化。

(三)我国鼓励出口的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鼓励出口的国策,采取了出口退税、出口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使得很多企业采取“只外销,不内销”策略,因为出口意味着可以减少成本。同时,这种出口政策也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条件的恶化,或者说是恶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强调扩大出口规模,有“一刀切”的现象。

(四)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

我国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近年来涨幅高于制造业产品价格。出口方面,产品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致使某些产品大量出口,从而压低了国际价格。另外,从进口的构成看,对原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其占进口的比重也随之大幅上升。而这些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由于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近几年一路攀升。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而进口产品价格上升,这也造成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提升我国贸易条件的措施和建议

(一)发挥比较优势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首先,需要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并在确保就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新材料、医疗、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知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更要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需要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再次,还应当扩充完善产业链,强化基础工业力量,大力发展零部件加工工业,以降低对加工贸易中零部件进口的依赖性,从而大量降低中间产品高价进口对出口效益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使贸易条件的改善。

(二)完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

以法律形式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要建立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跟踪、通报机制,我国进出口价格监督、监控机制。取消对三资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逐步化解跨国公司内部化行为对我国市场的扭曲和利益侵害。应积极推进关税体制改革,优化关税结构。应当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减免税政策,并针对整个产业实施关税优惠政策;要给予国内外所有企业国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三)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以促使外贸企业有序竞争

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使外贸企业有了更大的经营自,除了要继续放开外贸经营权外,还要促进外贸企业的规模经营,鼓励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型外贸企业组建大型的贸易集团,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状况,形成规模经营优势,使企业避免以价格竞争为主而采取综合竞争手段进军国际市场。在外贸体制改革当中不仅要大力扶持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实业集团,同时也要为民营企业实业集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使外贸企业之间的竞争走上规范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第7篇:贸易条件理论范文

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我国是贸易大国,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显著的。虽然我国目前还不完全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者和制定者,但也绝对不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应该会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我国进口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都比较高,主要侧重于关键设备、短缺能源以及原材料等。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尤其是在当前扩大内需的政策推动下,对进口商品的总需求将会不断减少,未来的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

产业结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建立在本国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的,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了进出口商品结构层次的高低。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具有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逐渐升级的趋势,这必然会使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同样的变化趋势。我国已经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从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但贸易条件却没有得到改善,这与我国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粗加工比重大、附加值低、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较低价位水平是分不开的。这说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

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汇率是一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交换的比价,而贸易条件是用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的比价,因此本外币比价之间的变动必然直接导致以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比价的变动。理论认为,本币升值有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但从我国数据来看,人民币升值以来贸易条件仍然延续了恶化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元贬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升值效应,美元贬值推高了国际价格基准,加之供需紧张和期货市场投机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导致我国进口价格大幅上涨,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升值对进口价格的降低效应。

从总体上说,剔除生产成本上升后的出口价格仍显著上升,说明人民币升值确实提高了我国出口价格并有助于改善贸易条件。而且,人民币升值以来,剔除国际价格上涨因素后的进口价格涨幅则有所下降,同时优化了我国出口结构,高附加值和定价能力较强的行业出口占比明显增加,从而也改善贸易条件。人民币汇率的适度升值将改善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从长远观点来看,我国为保障自身的经济安全及利益,特别是为提高外贸效益,必须在长期内逐步改革目前的汇率政策,应该让市场力量发挥主导作用,将行政力量作为一定的辅助手段。

非关税壁垒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由于关税壁垒受到国际贸易组织的约束和限制,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已经较少采用,而非关税壁垒由于其多样性和隐蔽性,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却屡屡得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愈演愈烈,对我国的出口产品造成了巨大影响,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制定更高的环保、技术、商品和劳工标准,从而形成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新贸易壁垒,削弱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的竞争优势。

第8篇:贸易条件理论范文

[关键词]贸易余额;贸易条件;实际汇率;s曲线

[中图分类号]F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010—02

一、文献综述

贸易余额和贸易条件(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是决定一国能否制定出正确合理的贸易政策的关键和前提。该领域的已有研究大多都集中在对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和J曲线现象的验证上。根据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当进出口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时,贬值可以改善一国的贸易平衡状况,即增加贸易余额。这个条件曾经一度被认为是贬值改善贸易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然而,之后有研究表明,在有些情况下,尽管满足了马歇尔一勒纳条件,贬值以后贸易平衡状况也有可能继续恶化(Bahmani—Oskooee,1985)。随后,研究的重点转向了贬值之后贸易余额短期动态变化的时间路径,发现了著名的J曲线现象。当一国汇率变化时,消费者和生产者需要一定的时滞,来适应由汇率变化所引起的国内外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Magee,1973)。因此,在贬值之后,贸易平衡状况会先恶化继而得到改善,形成J曲线的形状。

近来有一些研究在一般动态均衡的框架下,发现贸易余额与贸易条件的当前变化和未来变化呈现负相关,而与贸易条件的过去变化呈现正相关(Backus,Kehoe&Kydland,1994),并将贸易余额和贸易条件之间的这种不对称的交叉相关关系称为s曲线。他们对11个OECD国家的数据进行了验证,发现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瑞士和英国的贸易数据表现出s曲线特征,但美国和加拿大的数据并不存在这一特征。此后,Senhadji(1998)将该研究扩展到30个最不发达国家,也发现了同样的s曲线规律。Parikh&Shibata(2004)对59个最不发达国家数据进行了验证,也发现了类似规律。

Mohsen Bahmani—Oskooee&Artatrana Ratha(2007)指出,Backus等的研究中表现出的s曲线关系较弱,并且美国并未表现出s曲线特征,是因为该研究使用的是总体贸易数据,因此数据之间存在相互抵消的可能,会产生合成谬误。因此,使用了美国与24个贸易伙伴的分类贸易数据,对s曲线现象进行了验证,发现了较强的s曲线关系;对日本与其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了类似的s曲线特征;但美国与英国的贸易数据并未表现出s曲线特征。而将美国与英国的贸易数据按行业进行分类,结果发现52个行业中有36个表现出明显的s曲线特征。此外,研究还发现,S曲线特征与行业产品是否属于耐用品无关,与行业规模大小也无关。两人对20个非洲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了验证,发现仅有8个国家表现出s曲线特征。2000年对按行业分类的美国和印度的贸易数据进行验证时发现,27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表现出s曲线特征,这15个行业的贸易量占全部27个行业贸易量的70%以上。

可见,国际学术界对于贸易余额与贸易条件之间表现出来的这种S曲线特征的分析多数集中在最近10年,并且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情况分析无人涉足。因此,本文对中国的贸易数据以及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数据进行初步探讨,从而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二、研究方法

综述中所提及的研究均使用了交叉相关函数分析法,本文也沿用了这一方法。Backus,Kehoe&Kydland(1994)使用进口价格与出口价格之比来表示贸易条件。因为双边进口价格和出口价格数据不易获得,MohsenBahmani—Oskooee&Artatrana Ratha(2007)使用了双边实际汇率来表示双边贸易条件。本文主要研究中美双边贸易情况,因此沿用后者对贸易条件的定义,即用双边实际汇率近似地表示两国之间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xi=Ei*Pi/PZG,Pi指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PZG表示中国的CPI,Ei表示一美元可兑换的人民币数量,即名义汇率。变量xi取其对数形式。贸易余额NX用以当前价格表示的净出口与GDP之比表示,其中中美双边贸易净出口以中美双边贸易差额来表示。参照Backus,Kehoe&Kydland(1994)的研究,所有数据都使用了HP滤波进行处理,以消除波动因素的干扰。

三、数据分析

中国的贸易数据采用1992-2010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OECD图书馆,中美双边的贸易数据亦采用OECD图书馆提供的1987-2010年数据。中国对外贸易余额与实际汇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曲线见图1,中美双边贸易数据中,并未发现明显的s曲线特征,见图2。

四、结论

第9篇:贸易条件理论范文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区域一体化时,一般皆采用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所以本文的分析主要针对自由贸易区展开。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获取资源的优化配置效应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首要理性。关于自由贸易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以用图1加以简单说明。

图1是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局部均衡分析,假设世界有三个国家:本国(H),本国潜在的盟国(F)及代表世界其余国家的第三国。左图代表本国,Dh与Sh分别代表本国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本国的价格是Th。假设国际市场价格为Pw,由于国际市场价格远远低于本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根据比较优势,本国属于该种产品的进口国。现在假设本国为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维持本国对该种产品的生产,征收禁止性的从量关税PwTh,征收关税后本国的价格为Th。右图代表本国潜在的盟国,Df和Sf分别代表盟国对该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盟国的价格是Tf。由于与本国一样,国际市场价格低于盟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盟国也是属于该种产品的进口国。现在同样假设盟国为保护其生产者的利益,维持对该种产品的生产,也征收禁止性的从量关税PwTf,征收关税后盟国的价格为Th。

现在假设本国打算与F国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谋取资源优化配置的利益。假设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各自对非成员国维持的关税仍为原来的禁止性关税,只是内部取消了相互的关税。由于本国的关税水平高于盟国的关税水平,所以本国与盟国形成自由贸易区初期,本国的价格肯定高于盟国的价格,这样就会形成盟国的产品向本国流动的动力,产品的区内流动会导致本国的价格下降,但价格的下降具有界限,最低价格为Tf,原因是本国的进口来源是盟国,而盟国的最低价格为Tf。要知道本国最后的价格为多少,关键在于确定本国市场的供给。由于本国的价格间于Th与Tf之间,而且只要本国的价格高于Tf,盟国的产品就会全部供给本国市场,所以本国与盟国形成自由贸易区后,本国市场的供给实际上就是两国市场的供给之和。图中的Sh+f就是两国供给曲线的横向加总,也是本国市场的实际供给曲线。本国市场最后的价格取决于Sh+f与Dh的交点的位置,如果交点处所对应的价格高于或等于Tf,则该价格即为最后的价格,相反,如果交点处所对应的价格低于Th,则最后的价格即为Tf。在此为方便分析,假设Sh+f与Dh的交点处所对应的价格恰好是Tf。由于本国与盟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价格由Th降为Tf,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为梯形ThABTf的面积,生产者剩余的减少了梯形ThACTf的面积,由于政府原来没有关税收入,所以社会净福利增加了三角形ABC的面积,新增加福利皆来源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其中ABD为消费效应,即由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增加了一部分消费数量所引起,ADC为生产效应,即由较低成本的进口替代了一部分较高成本的国内生产所引起。对于盟国来讲,其市场价格始终为Tf,其出口并不会导致其国内价格上升,因为一旦价格高于Tf,其国内的消费者就会转而消费第三国的进口产品。在例中,盟国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相比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前均没有发生变化,但盟国的社会福利也会得到改善,原因是盟国消费者的消费全部来源于进口,消费数量为Q1,由于政府得到了为面积为TfEFPw的关税收入,此即盟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净社会福利增加额。

以上的分析表明,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是自由贸易区两个重要效应,前者有助于改善福利,后者则会导致福利的恶化,自由贸易区能否改善成员国的福利,关键取决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能力,贸易创造型能力越强就越有可能改善成员国的社会福利。但现在的问题是,本国如果不是采用跟盟国结成自由贸易区的形式,而是采用方面削减关税的形式,同样能达到甚至会超过自由贸易区的收益。在图1中,如果本国将关税由Th削减至Tf,本国的净收益为增加额同样为三角形ABC的面积。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国家在走向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为什么通常采用构建自由贸易区而不是单方面削减关税的经济理性问题。

贸易条件与发展中国家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理性

仅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显然无法解释以上所提出的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理性问题,根据经济研究通常的思路,解释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从改变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入手。在第一部分的模型中隐含着一个重要假设:本国与盟国都是小国,这意味着两国构建自由贸易区前后对贸易条件没有任何影响。

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条件效应可以用图2加以分析,假设整个世界有三个国家组成:本国、本国潜在的盟国和由世界其余国家组成的第三国。本国和潜在盟国是进口X产品,出口Y产品,Oh和Of分别为本国和潜在盟国的提供曲线,为方便分析,假设初始情况下两国的贸易提供给曲线正好重合。第三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Ow为第三国的贸易提供曲线。X和Y的相对价格就由本国、盟国及第三国的贸易提供曲线共同决定,假设初始情况下,世界市场用Y产品表示的X产品的相对价格为P0(即本国的贸易条件),此时本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可以用贸易无差异曲线U0代表,盟国的情况跟本国一样。现假设本国为保护本国的生产者,对X产品的进口征收某一数量的关税,征税的结果是本国的提供曲线Oh向内移动,现假设移动至Oh'''',贸易条件相应变为P1,对本国来说意味着贸易条件的改善。在P1贸易条件下,本国的社会福利水平由贸易无差异曲线U1所代表,显然与自由贸易相比,本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得以提高(F国的福利水平图中也得以改善)。这种提高显然纯粹来源于贸易条件的改善。现假设本国潜在的盟国跟本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也相应将关税提高至本国的水平,这样盟国的贸易提供曲线移动至Of'''',与本国的贸易提供曲线Oh''''正好重合。此时贸易条件演变为P2,两国新的福利水平由贸易无差异曲线U2代表,相比本国单方面提高关税来说,两国的福利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这意味着获取贸易条件的改善通常会成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理性。如果此时本国单方面削减关税,贸易条件将会恶化,福利水平也会相应降低。

普雷维什和辛格早在1950年首先提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后来又有经济学家对此进行基于不同样本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辛格等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进行回归分析,指出即使是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也呈恶化趋势(Singer,1999)。关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状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从在发展中国家出口中占据重要比例的初级产品的角度考察。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相对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而言,呈现出长期恶化的趋势。这一点得到有关学者和机构的证实。D•沙普斯福德指出,在1900-1982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2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4年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1968-1987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52%。1957-1982年间,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出口产品的贸易条件下降了32%,这一恶化体现在四类主要的初级商品上:粮食下降了21%、饮料下降了28%、农业原料下降了45%、金属下降了28%。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相对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来说,其贸易条件同样也在恶化。汉斯•辛格指出,1954-1972年间,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单位价格每年平均下降0.73%,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则年均下降了1.82%。联合国在2000年1月的统计材料中指出,1980-1999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25%和58%。随着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初级加工品生产领域,从1980至1999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又下降了42%,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5%,非食用类农产品价格下降了30%,矿物价格下降了45%。

其次,从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中占据同样重要比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角度考察。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世界贸易体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也由初级农矿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交换。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并没改善,而是继续呈恶化趋势。汉斯和沙卡等人的研究为该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们通过对2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1965-1985年期间出口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这29个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年均下降0.65%。

最后,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考察。世界银行在《1997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指出,1980至1995年间,低收入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NBTT)和收入贸易条件(ITT)都呈下降趋势:如果以1987年为100,那么这两项指标分别从121和105下降为91和89。这意味着,即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还会延续。这种延续将体现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初级知识产品与发达国家的成熟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综合上述,我们可知,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基本现状,发展中国家采用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不是单方面削减贸易壁垒的形式走向自由化的经济理性,主要是基于贸易条件方面的考虑。

参考资料:

1.波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