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学习体会范文

初中物理学习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学习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学习体会

第1篇:初中物理学习体会范文

 

初中物理学习的心得体会1

 

一、学好地理,首先要摆好心态,保持对地理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激发自己最大的潜能。

 

学习多问为什么:例如在学习洋流时,就要问: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受什么因素影响,如果洋流改变了方向,将会是什么样的?这样一步步追问,知识就联系起来,即复习了旧知识,也学习了新知识,还使知识联系了起来。做到了举一反三。

 

二、学好地理,要做好预习工作,预习时不能只图快,要建立知识框架,明确目标,发现问题不逃避,遇到难题不泄气,而是把他们分门别类的列出来,在老师讲课时,有目的有重点的去学习。要有质疑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有独特的观点就要及时提出,及时探讨。要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习。使地理知识鲜活起来,利于记忆。

 

三、复习是前进的第二动力,首先要图文结合通读教材,系统复习,通过做题把的重点、易忘的知识进行巩固。与同学交流复习情况,从对方那里发现自己复习的漏洞,使自己的复习更加全面。同时要有意识的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日常发生的事情或现象。例如:11月初降得一场大雪,就要与冷锋知识联系起来,想到是寒潮来袭,再想到寒潮的危害,这样多想多做多联系。就会使学得的知识牢牢记在心中,当然这需要发挥主动求知精神。

 

四、学好地理,要会用地图,地理好多知识都是用图的形式展现,要是能学会利用地图进行记忆,则会事半功倍。另外学习地理还要要灵活运用知识,多动手、动脑,要有错题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不断总结,不断进步。最终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物理学习的心得体会2

 

xx年x月x日我参加了xx区“青峰杯”初中地理“关注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主题教研活动,有幸听了第十中学和第四中学两位老师的讲课,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两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两节课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在教学中,老师们都采取了“以人为本,以学促教”的教学原则,通过老师有序的导、生动活泼的启发教,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了本次教研活动的“关注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主题。以下是我个人在本次听课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1.情景教学老师们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利用教材本身和地图册创设情景传授基础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交际活动。在情景中理解课文知识和内容,使难点化易,重点难点;在情景中进行操练能提高学生实践的量和质。

 

2.情身意浓我们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课堂上教师用各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使他们怀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知识理解教师都重视在操练中讲解知识,在情景中进行精讲多练,培养学生扎实地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边练边讲知识,生动有趣,能加速理解的过程,教师重视通过板书对知识进行点破和归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

 

总之,教师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要有意识地虚心吸取他人之长,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成功经验来充实自己,不断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

 

初中物理学习的心得体会3

 

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心得: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节课的可件和课外知识,保存在电脑中。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七年级下册地理,理解的内容多,知识的空间概念强,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我经常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在每两周定期参加集体备课,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初中物理学习的心得体会4

 

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地理的目标是通过7――8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地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过程与方法”的重要出发点,一改以往片面注重结果,关心结论的做法,对学生在探索、体验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给予高度的重视与肯定。

 

对于新课程的教学,我认为应面对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初中生活泼好动,具有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是一群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的单纯是抽象的学习者,更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我们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

 

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增、替换例子,调整教法。要研究每个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只把他们看做一种知识的容器。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初中地理新教材突出了实践性和探究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其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活动为重要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通过活动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活动中自己掌握知识,并逐步培养与提高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领导与调控,教师如何引导,如何调控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导入上。恰如其分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使学生的活动更广泛更深入的开展,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深刻,为开拓思路,提高能力作好铺垫。因此恰如其分的导入是地理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教师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要有意识地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评价。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而不断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参加科际间的评课、观摩,研讨等活动,虚心学习,努力提高。

 

初中物理学习的心得体会5

 

关注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索质,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慨念、原理等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避免向学生传输说教式的、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学生的观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如让学生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城市的建设及全球资源状况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发他们学习的使命感。在地理学习情感转化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去获取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信息,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分析、加工这些信息。

 

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要求的多元性。新课程标准从侧重生活的地理、侧重文化的地理、侧重科学的地理提出了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七个模块的课程要求。由于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掌握全体学生学习地理的思想动态,运用联系生活、启发兴趣、淳淳善诱的方法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索养。由于教学对象是对地理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主啊动性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他们求知欲和探索欲。

 

学生是教的活动的对象,是学的活动的主体。怎样检验学习主体的学习成效?新课程提出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举措,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通过质疑求异活跃度评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第2篇:初中物理学习体会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方法 有效教学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在理科各科国家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标准促进探究式学习实施的问题,得到普遍的重视。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标准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东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物理课程标准》中还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开展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积极探究

由于受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直存在老师权威不容侵犯的观点。即使老师犯了错误,学生也不能在公开场合反对。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放弃权威思想,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和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它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自重探究的一种内在动力,可见兴趣是创新思维活动的先导。物理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异的物理观念,因此,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手段,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探究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又启发性地提出问题,把新知识作为问题呈现出来,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得新知识。如在“光的传播”新授课时,用flash制作一幅光的传播动画课件,通过详细展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路径,引人入胜的动画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进行探究。

四、从物理实验入手

通过实验这一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总是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师通过对教学各个环节巧妙安排,给学生以最大化的动手实验空间,可以是一两个取材简单、趣味的小实验,也可以是教师或师生共同事先准备好的较为复杂的实验,不论实验是否成功,只要学生能自己动手,教师就能从中获得教授关键概念的机会,就能从课程一开始就使学生置身于奇妙的物理世界当中,紧紧抓住学生,从而体现“探究学习”的主要过程和方法,以“空间”换“时间”,使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例如大气压强的概念对初中学生是十分抽象的,我们可以由日常生活的吸附于光滑物体上的皮碗儿,再引入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样同学们会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电压和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的关系,没有实验的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直观很多而且容易了解记忆。“探究学习”使学生有了极大的自主和兴趣,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比如设计几个小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让同学们合作或靠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让学生在室外测量正常行走、竞走和跑步时的平均速度,使其充分理解、明确讲平均速度的时候,应该是运动物体在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所以,我认为“探究学习”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

五、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和多样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要想学好物理,必须先打好数学基础。物理过程的描述很大一部分要通过数学计算和推导来实现,所以要想使“探究学习”顺利进行,则必须要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是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思维方法的重点,从“探究学习”的角度上来说,教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规律的推导、推理当中,让学生不但能推导验证物理规律的正确性,而且从中体会物理学家研究物理规律的艰辛。从而使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扎实牢固,为以后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所以,我认为“探究学习”的第二个特点是“加强数学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必要的能力”。

总之,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孩子们心灵的智慧火花。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探究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发现。长此以往,必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深远的是,教师鼓励学生将探究课题实际运用到生产生活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大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科学的愿望。作为老师要勇于承担教育本质传承的重任,在学习和探究中体现真理和人性化才是对人类的首要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物理学习体会范文

关键词: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拓展思路;科学精神

物理研究万物之规律,是自然科学之尊圣,是工业生产之指南,是科技创新之船筏,是科学方法论之神钥,是思维发展之向导,是人类社会广泛应用之学科;初中物理,是学习物理的初始阶段,是知识大厦之基,是知识海洋之头源,是理解之根本,舍此素质大厦必危脆难坚。研究物理创新实验教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手脑结合的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实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增强求知欲和学习的成就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

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三、 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 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

第4篇:初中物理学习体会范文

一、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了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散射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泡及灯座等科学地排列在上面,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体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还能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验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于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的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因此,小实验、小知识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引导学生具备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第5篇:初中物理学习体会范文

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时兴的教学手段,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探究合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一般都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还囿于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自制物理实验教学仪器模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直观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使用,能增强物理实验教学演示效果,增大教学演示可见度,从而能提高教学效率。初中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材料易见,制作简单,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并且,能够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物理教学实验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物理实验教学中采取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第6篇:初中物理学习体会范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合作学习 方案介绍 合作评价

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改善了教学过程中以“告诉”为主,剥夺学生的思维选择和尝试权利,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状。笔者就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课堂合作学习的意义

美国教育家断言:合作教育如果不是当代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至少是最大的之一。合作学习正是迎合了合作教育思潮,带来当今一场学习的革命。物理教学中提倡合作学习,对于以重实验、重刨根问底的(即探究式)物理学科来说,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纵观物理学发展史,许许多多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都是众人合作研究的集体智慧结晶。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

一是组建物理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愉快合作是前提,在建立合作小组时,一般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基础,但教师应建议小组里物理素质应有所差异,以利于共同提高,达到合作学习之目的。人数以4―6人最适宜,全班一般可以按合作小组分为10―12小组。

二是建立合作学习成长记录袋,分阶段记录,既记录小组的、又记录个人的,一般是制定学习成长量化表。

三是进行物理合作学习的评价与交流。依据已建记录袋对学习成长进行评价,既有小组的又有个人的。积极开展小组与小组间关于合作学习的交流活动。

三、课堂合作学习的步骤

1.引入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温故知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指导阅读

教师给出阅读提纲,为学生自学定标定向,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后,再由学生阅读教材,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在阅读时,要求学生对书中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性质等一定要边看边思,反复推敲,顺着导读提纲的思路,弄清知识的提出、发展和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学生阅读,了解阅读效果,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3.合作议论

对各小组自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能培养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能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4.巩固练习

这环节的目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突出解题的思路和思想方法,突出在练习过程所出现的难点、疑点,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共同议论,后以教师提问或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合作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

5.学习评价

在课堂小组学习中要不能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而应该注意采用新的学习的评价方式。

(1)采取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听从教师对自己或本组表现的评定。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由教师转向学生自身,这使评价做到了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学生在积极地参与自评与他评过程中,使教育评价成为学生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手段。学生通过调整位置,增强自我激励,从而充分调动其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

(2)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学生的互评过程是一个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一个主动互动的过程。评价中评价者通过评价他人来确认要求,进而反思自己(本组)的行为,修正自身的行为,达到要求指标。被评价者接受他人对自己(本组)的评价,逐步完善自我,符合要求指标。整个过程促使所有学生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也就是说,评价完成的是一种理智互动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互动过程,理智、情感与行为的统一使他们的行为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促使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主客体状态良好转化,起到互动合作的作用。

6.总结提升

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课堂小结也应师生合作参与进行。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学生之间交流自身学习的体会,往往能点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总之,合作学习方式应在物理教学中大力提倡。在课堂、在课外,在研究性探究中、在日常学习中都可以渗透合作模式。只有一切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出发去组织物理教学,教学才有生机,学生每天都将得益无穷,甚至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马利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4年.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J].教学研究,1996年第3期(总第12期).

第7篇:初中物理学习体会范文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能力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在科学探究中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那么怎样创建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呢?在我从教数十年中,不断地研究探索和实践,我发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自制物理实验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我在演示串联、并联电路时,用一引起废旧物资,自制了一个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演示板上,把它放在讲台上或挂在墙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教学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甚至让学生在这块大型演示板上自己连接电路。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物理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1、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

2、浮力怎样变化?

3、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

通过对上面三个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做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这就是课程标准的体现。

第三、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中学物理日常教学实践中,重视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可激发学生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发起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比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

第四、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第8篇:初中物理学习体会范文

关键词 教学媒体;协同律;强度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92-02

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模型、标本、挂图、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现在,随着科学的技术发展,教学媒体越来越多样化。作为学生,笔者从学生感知的角度,认为如何选用教学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是值得探讨问题。笔者结合日常学习体会、心理学原理,来谈谈选用教学媒体的原则。

1 协同律原则

心理学中协同律原理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感知活动比单一感官进行的感知活动效果好得多。据法国有关视听教育的调查,学生只听能接受15%,只看可达到25%,视听相结合则增加到65%[1]。因此,选用教学媒体时,要求直观生动的图像和优雅动听的声音相结合,同时刺激学生的眼和耳产生兴奋,能取得感知的最佳效果。如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实验教学,如果教师直接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大部分学生看不清;只用语言讲解,效果也不好。如果课前将实验操作过程制作成多媒体动画(或录像)用于课堂,边播放、边讲解、边提问,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组实验,这样就把学生视、听、想、做等多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协同活动,获得更高的感知效率,能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

2 迁移性原则

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将学得的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技术方法以及态度等)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2]。学习迁移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

迁移规律是学习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在教学中,所有的观念、技能、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等,都存在迁移。已有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作用,如果是有助于学习新知识的,则属于正迁移,对学习起促进作用;反之,对学习新知识起干扰和破坏作用的,则属于负迁移。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选用教学媒体,充分运用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发展,抑制负迁移的产生。因此,教师选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时,要从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出发。

如高中生物必修2中减数分裂的学习,学生在必修1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课堂教学中首先用多媒体动画复习强化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点,为学习迁移作铺垫,然后用多媒体动画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及特点,用类比教学法将两种分裂联系起来,实现学习的正迁移,最后归纳总结两种分裂方式的异同点,学生就能准确快速地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化学中的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地质学中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等,对这些易混淆知识点的学习,都可以应用迁移性原则选用教学媒体,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动态性原则

活动的物体或图像比静止的物体或图像更能引起人的注意,更容易产生兴奋。这是心理学中的活动律。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选用动态的电教软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处于较强的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中学生物学中有许多内容是反映生命活动基本规律,中学物理学中有许多内容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这些知识本身就具有动态性,更应该设计和选用动态的教学软件,真实地呈现教学内容,来提高学习效率。如初中生物中动物行为一节的学习,有先天和后天,包括摄食、求偶、群聚、迁徙、攻击、防御、本能和学习行为等。如果用多媒体动画(影片)将动物的行为依次呈现出来,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比较不同行为的特点,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4 感知的强度律原则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3]。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特别注意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刺激强度,使学生在第一次感知中就获得准确、鲜明的印象。如果选用的教学媒体声音过于微弱,图像过于细小,色彩不鲜明,就不容易引起有效的感知。如高中化学有机物的学习,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比较复杂,选用什么媒体演示效果好些?用模型演示,由于模型较小,在讲台上大部分学生看不清,在教室里巡回演示又时间有限;如果采用三维动画演示,把碳原子、氢原子和化学键用不同颜色和形状表示,清晰、醒目和直观,能有效地刺激感官,达到最佳感知效果。

5 刺激变换性原则

心理学原理表明,刺激单一性往往导致人的心理活动迟钝松懈,而刺激的多样性则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使其集中于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如学习初中生物的原生动物——草履虫时,先用挂图指导学生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然后拿出草履虫模型,变换为由学生向全体同学讲解、提问,最后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临时装片。通过一系列教学媒体的使用,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变换刺激,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大脑皮层不同区域总是处于兴奋状态,学习效率高。另外,教学形式也可进行相应变换,教师讲解、学生讲解、小组探究与实验、学习竞赛等,课堂学习就生动有趣,不易疲倦。

6 时间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用同种刺激对感官的刺激时间过长,会产生疲劳,即由兴奋转化为抑制。课堂中使用同种教学媒体的时间,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科特点来确定。一般来说,对于年龄小的班级,使用同种教学媒体的时间应短些,反之时间可长些;社会科学的教学使用同种教学媒体的时间应短些,自然科学则可长些。现在教师喜欢用完整的课件上课,如果整堂课都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学生开始有兴趣,随后就感到乏味,教学效果不太好。其实,多媒体课件是用来呈现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或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用来突出学习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用课件时间不宜太长。

7 优化组合原则

课堂教学中,不是说使用教学媒体的种类越多越好,也不是教学媒体越先进越好,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媒体加以优化组合,使课堂结构优化、认知结构优化和教学效果优化[4]。如初中生物中血液循环系统的教学,主体内容是心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由于心脏的形态结构是宏观结构,可用模型或标本来演示;血管的结构是微观结构,可用幻灯片或挂图来演示;血液循环是动态的生理活动,最好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这样将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学生学习起来感到生动有趣,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26-127.

[2]吴星杰.教育理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