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

德育的核心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的核心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的核心概念

第1篇: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

【关 键 词】概念获得策略;生物学教学;核心概念建构;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47-02

一、问题的提出

概念获得理论是指概念是构建理论的基石。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物学学科的知识点。生物学学科知识是由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以及通过它们的相互联系而建构出来的知识网络框架。对生物学知识进一步总结形成生物学概念,在概念间建立联系而形成规律。核心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生命规律,概念的外延是包括内涵适用的外部条件,理清概念关键是要分清概念的本质,在对感性材料的抽象过程中不要把附带属性作为概念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中提炼出能反映生物学本质的、构成学科框架的概念,因为这样可以统摄生物学学科的一般概念,可以揭示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概念就叫核心概念。

二、生物学核心概念获得的一般过程

1. 找出事物的表象特点,观察认识阶段。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形成,最初来源于有关的生物学客观现象的观察认识,感性认识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感性认识越细致,越有利于概念的形成,感官认识的积累可以来自生活经验。例如,在生活中观察到某一群家畜的种群特点;实验观察玉米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方向受重力的影响;直观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对豌豆七对相对性状描述等,感性认识也就是获得生物学事实的过程。

2. 概括总结,抽象理论形成阶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认可往往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一般都是由认知到理解、由低级到高级的完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感性材料的认识和分析,感性到理性的提升,概念本质的剖析是教师进行概念教学的几个突破点。画图分析,动手制作模型有利于学生加强感性认识,使知识经验化、直观化,有助于概念的形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通过整合,抽取出生物学对象的共同特征,通过概括,把抽取的共同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形成一定的理论。例如,我们在观察了池塘中的生物以后,学生可以自发的总结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3. 深化知识形成体系,核心概念初成阶段。概念的深化就是将获得的概念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成为整个概念系统的一部分,是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运用知识迁移的重要措施。以知识单元作为建构核心概念的基本单位,一方面,教师可以整体把握章节知识的教学核心,从整体设计出发突出各节内容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另一方面,作为承上启下的桥梁,将学科的核心概念与课时核心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审视整体知识章节的内容,建构本章节的核心概念体系,从整体的角度,系统分析教学章节内容的相关性和层次性,建构本章节的核心概念体系。

4. 知识拓宽,核心概念应用阶段。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知识,熟悉学科特点、知识模块安排,熟悉生物学科的网络知识体系。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会学生怎样去学,通过课堂精讲点播、实验归纳、模型制作建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内驱力,深入了解核心概念的实质,在运用核心概念进行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画概念图,列好知识体系,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进行合理引导,发挥好教师的导演角色。

三、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

1. 建构概念图,提升概念获得的准确性。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提炼章节知识的核心概念,并且将它们组合成能够概括生物知识基本面貌的核心体系,然后围绕该体系选择相关内容,淡化与该体系不相关的知识,这样选择出来的较少的骨干知识体系,比课程中庞杂的知识网络具有更强的学科教育功能。教师难以把握考纲的内容和要求,是当前高中生物课面临的现实问题。核心概念体系的构建将为教师教学提供明确的导航,能够促进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更准确地掌握教学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核心概念好比学科的纲领,能使学生很容易和其它知识融会贯通,把新掌握的知识纳入所建立的知识体系之中。当遇到没有学过的其他知识时, 并且运用学科主题的思维方法, 经过自学而获得所需的知识, 并能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到人体内环境时我们设置了内环境的核心概念体系:

2. 搭建学习支架,改善概念获得的有效性。核心概念的建构是生物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学设计合理的主要表现:搭建的从教学起点到教学目标的各种学习阶梯,学生敢于攀登、便于攀登。全班通过学习阶梯,达成教学目标的人越多,教学设计就越合理。搭建学习阶梯是形成教学设计合理特征的主要策略。搭建学习阶梯时,要从其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执教高中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将DNA结构的核心概念作为学习阶梯:①DNA的组成单位是什么?它由哪三部分组成?②DNA的组成单位有几种?怎样制作它们的纸质模型?③怎样将制作的脱氧核苷酸纸质模型连接成长链?如果一个同学的躯干表示脱氧核糖、向前伸出的左手表示磷酸基团、向右伸出的右手表示碱基,也即一个同学可表示一个脱氧核苷酸。那么,多个同学表示的脱氧核苷酸之间应如何连接?两组同学表示的脱氧核苷酸链之间又该如何连接?搭建的学习阶梯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顺利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3. 理清主干知识,发挥概念的统领性。核心概念的概括和整理,需要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将零碎的知识整体化,条理清晰,相互之间建构起、条理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样一个具有逻辑内聚力的体系在建构过程中,需要挖掘核心概念。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一味地讲四个时间各自的特点,甚至将各自特点还编成上述口诀,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最终的结果只会使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支离破碎,缺乏有机联系,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只是几个静态的画面,并不能理解有丝分裂的本质,不能真正地理解生物学事实的原貌,而是迷失在一些零碎知识之中,表面记住了一些名词和概念而已。

有丝分裂过程主要应该从染色体变化这个核心概念入手,让学生理解染色体在各个时期的变化状态和数量,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观察有丝分裂的分裂过程,从中观察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只要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归纳和引申,就会发现染色体的变化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遗传物质都经历复制和均分两个过程,经过有丝分裂实现了前后代细胞遗传物质的稳定,要让学生明白有丝分裂的过程,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核心概念,防止深陷细节之中,要学会整体把握,形成完整知识网络。

4. 创设生活情境,增强概念获得的应用性。科学的领域存在着可以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核心概念,对于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这样学生学会整体的、全面的看问题,形成科学的认知规律,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就会提高学习能力。教学起点联系生活实际是成功生物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起点准确的主要表现:学情分析准确、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起点准确,教学的针对性就强,学生学习的生长点就容易生成,在情感上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生活化教学是核心概念形成并应用的主要策略。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生活经验和实践经历等。例如,在讲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第3章第5节“光合作用”之前,先了解学生初中时学习了哪些光合作用的内容,现在还知道多少,学生现在对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在蔬菜或花卉栽培中的应用知道哪些,是否参观过温室大棚,是否有过养花种草的经历等,这些内容的获得有助于学生把握光合作用的核心概念。

总之,新课程采用模块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核心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并探究规律的科学,离不开对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并抽象理解,要能从众多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核心概念,及作为生物教师应有渊博的生物学知识。概念获得理论指引我们要有善于总结和概括的本领,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好生物学核心概念。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多思考,多归纳,多提炼,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核心概念的本质,有效地构建学科纲要,培养学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参考文献:

[1]赵静.生物教学中的概念图理论[J].文理导航,2011,(20).

第2篇: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关键。但是,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得到普遍认可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目的,得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是“支持”。在此基础上,用国外两种支持理论进行了证明,并探讨了“支持”的内涵,进而分析了支持理论的基本元素和基础框架,设计了基于支持理论的人力资源支持管理模型。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核心概念 支持 支持理论

一、引言

世界著名的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一门学科应该有一个核心概念(Core Concept)。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稀缺”,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权力”,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文化”,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群体”,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概念是“交换”。论语的核心概念是“仁”。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二、学科概念体系与核心概念的标准

概念是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素。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概念体系。概念体系由多层次的概念组成。概念分为核心概念和普通概念。核心概念处于知识领域的中心位置,而普通概念是附着于核心概念而存在的、为核心概念服务的。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列出选择核心概念的标准如下:⑴展现了当代科学的主要观点和思维结构;⑵足以能够组织和解释大量的现象和数据;⑶包含了大量的逻辑内容,有足够的空间用于解释、概括、推论等;⑷在教学中可以用上各类情境下的例子,并可使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⑸可以提供许多机会,用以发展与本学科特色相关的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过程;⑹可以用于组建更高阶的概念,而且可望与其他学科的概念结构建立联系;⑺表达了科学在人类智力成果中所占有的地位。

 

三、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概念的确定

1.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常用的概念分析其核心概念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有三种模块之分:六大模块、模块、十大模块。十大模块包括模块的内容,模块包括六大模块的内容。每个模块包含的主要概念见表1。基于核心概念的标准进行分析,表1中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

 

2.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作用分析其核心概念

(1)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看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价值链理论。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支持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图1)。企业的活动可分为增值活动和支持活动两类,增值活动包括来料储运、生产作业、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而支持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迈克尔·波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支持”。

(2) 从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看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 80 年代后期美国创建的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该模式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2004年8月30日,中国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和GB/Z 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标准化指导技术文件,并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将“组织的过程分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图2)人力资源管理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所起的作用依然是“支持”。

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看,人力资源的核心概念应该是“支持”。

3.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常用概念分析其核心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有三个常用的概念。

常用概念一:“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其直观框架见图3。

 

常用概念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其直观框架见图4。

 

图3、图4虽有差异,但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支持”员工的发展“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

常用概念三:“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协调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该概念可以简化为:“通过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实现组织的而目标。”简化概念中的关键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使组织协调运行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支持”。

 

4.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分析其核心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一是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即“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二是有效利用劳动者的技能,即“支持”员工充分发挥技能;三是为组织提供训练有素和动机良好的员工,即提升员工素质,“支持”组织发展;四是使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自我实现最大化,即“支持”员工的职业发展;五是与所有的员工交流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即让员工了解相关政策,“支持”员工开展工作;六是提倡符合伦理规范和社会责任的行为,即“支持”员工的职业发展;七是管理对个人、团队、企业及公众都有利的变革,即消除障碍,“支持”个人和组织更好地发展。

上述七个方面都隐含着“支持”。综合上述的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是“支持”。

四、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概念的证明

组织与员工的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相互支持”关系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证。

1.支持关系理论的证明

伦西斯·利克特(Rensis Likert,1903-1981),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支持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所谓支持关系理论是指领导者要考虑下属员工的处境、想法和希望,支持员工努力实现其目标,让职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领导者对职工的这种支持能激发起职工对领导者采取合作和信任的态度,支持领导者的工作(图5)。

第3篇: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

一、化学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教学价值

核心概念译自英文big idea或core concept,虽然英文用词不同,但学者们用这些英文所阐述的含义是相同的,即核心概念是能对众多事物和现象作出解释的大概念[3]。对化学学科教学而言,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化学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4]。

核心概念的特性是具有解释力,可以统摄许多小概念和事实,并与其他核心概念关联。这种特性使得核心概念具有以下教学价值[5][6]:

(1)将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作为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理解与其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

(2)核心概念可以为新知识的获取提供组织结构,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及毕业之后都能够运用这些核心概念,迅速地获取新知识;

(3)教师要选取典型性事实来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让学生学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方法,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究,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业水平会因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有所进步。

二、中学化学核心概念的选取及表述

由于西方科学课程多为综合的,因此需要从科学核心概念的角度来分析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温·哈伦提出科学核心概念应该具有以下标准[7]:

(1)能够用于解释众多的物体、事件和现象,而且它们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及毕业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的;

(2)提供一个基础,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遇到的问题并作出决策,而且这些决策会关系到学生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幸福以及环境和能源的使用;

(3)当人们提出有关自身和自然环境的问题时,他们为能够寻求到答案而感到愉快和满意;

(4)具有文化上的意义。

温·哈伦根据此标准提出了科学教育的14个核心概念,如表1所示。

表1中的10个科学核心概念中,与化学教育直接相关的有2个,即“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当事物发生变化或被改变时,会发生能量的转化,但是在宇宙中能量的总量总是不变的”。关于科学的4个核心概念则均是化学教育的任务。

美国的最新Kˉ12科学教育框架也给出了确定核心概念的4个标准[8]:

(1)对多个学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或是某一学科的关键性原理;

(2)能为理解和研究更为复杂的概念和解决问题提供重要的工具;

(3)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或需要利用科学或技术知识来理解利害关系;

(4)在各个年级都可以进行不同水平的教与学,概念的深度和复杂度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加。

可见,美国新科学教育框架更加明确核心概念是关键性的原理或方法,强调学生需要通过各个年级的不同内容的学习而不断深化和丰富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美国新科学教育框架提出了8项科学与工程的实践和7个跨领域概念(见表2)。这些跨领域概念和科学与工程的实践是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教学所要关注的重要核心概念和方法,它们可以使化学学习与其他科学的学习成为一体。学生可以从中体会概念的科学性与迁移性。

美国新科学教育框架提出的学科核心概念中,与化学教学直接相关的三个核心概念是“物质及其相互作用”、“运动与稳定性”和“能量”。这三个核心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需要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如“物质及其相互作用”可以分解为“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变化”和“核变化”三个概念(见表3)。

由于学生需要通过各个年级不同内容的学习来不断深化和丰富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以适合于学习者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方式来表达对核心概念及分解概念的基本理解。例如,不同学段对“化学变化”概念的基本理解就存在很大的不同(见表4)。

高剑南教授指出中学阶段的化学核心知识与学科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9]: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分层次的,化学主要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

(2)物质皆由元素组成,元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目前发现的110种元素有秩序地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

(3)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通过化学反应不仅能认识物质,还能合成新物质;

(4)提高物质反应速率是实现化学反应的一个关键因素,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途径来提高反应速率;

(5)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

(6)任何物质都具有两面性,关键在于人们对物质的用量和使用场合的控制;

(7)客观看待化学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8)化学原理反应客观规律。

以上八个方面既有化学核心概念,如“结构决定性质”,也有关于化学学科的认识,如“化学主要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

闫云龙提出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为原子、分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原子结构、核素、同素异形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核外电子的量子化运动、化学键、离子键、金属键等,并从元素观与微粒观等角度给出了对这些核心概念的基本理解[10]。这些基本理解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但在分类上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例如,基本理解“微粒构成物质时是按一定的空间取向排列的,微粒在空间的排列结构是微粒之间相互作用平衡的结果”与基本理解“物质的化学结构不仅包括原子、离子在空间的排列次序,还包括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即化学键。这两者对物质的性质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后者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是主要的”,两个“基本理解”都在阐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但前者归为“微粒观”的基本理解,后者归为“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层面的基本理解。

三、小结

化学核心概念不管是用术语表示,如“物质及其相互作用”,还是用一句或一段话来表述,如“物质的宏观状态与特性是由所构成的原子和分子的种类、排列以及运动决定的”,一定是通过科学研究所发现的,是反映事物的本质特性与关系的概念、原理或方法。

“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质量与能量守恒”及“物质的宏观状态与特性是由所构成的原子和分子的种类、排列以及运动决定的”等是比较上位的化学核心概念,包含了高层次的抽象,因此需要以适合于学习者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方式来表达。我们要依据我国化学课程设置特点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对核心概念的基本理解。此外,我们也要关注跨领域概念和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的整体视域里开展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8]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A Framework for Kˉ12 Science Education: Practices, Crosscutting Concepts, and Core Ideas[Z]. 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7]温·哈伦.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4][5]艾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6]周玉芝.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12(6):27-29.

[9]高剑南.试论化学学科核心知识与化学学科意识[J].化学教学,2004(6):1-2.

第4篇: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

关键词:C语言;核心概念;函数;变量;流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7-0078-02

目前,很多学校仍然把C语言作为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程序设计人门课程。要在限定的课时内帮助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学会使用计算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需要对实际使用的C语言教材的内容进行灵活取舍以突出重点。本文通过分析c语言核心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建立了层次化的C语言知识点结构图,以突出核心概念及以内在联系为基础的层次化结构,从而为教师抓住重点、构建知识体系提供帮助。

1 C语言的核心概念

通过对C语言教材所包含的全部知识点的梳理和c语言教学实践的总结,发现所有的知识点都直接或间接联系到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概念:函数、变量、流程控制。依据教材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分类整理后如图1所示(横向来看)。文献[2]中已提出C++语言中也包含这三个核心概念。进一步讲,基于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命令式编程的特点,我们推测大部分的命令式编程语言都包含这三个概念。

对于这三个概念,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分别给出其描述性定义,但要做到准确理解,需要从具体到抽象,即先掌握概念包含的具体知识点,再试图去理解概念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函数是对一段代码的封装,可以通过函数名和参数被调用,是程序的基本组成单位。函数概念包含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主函数、输入输出函数的使用、自定义函数的定义和调用、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递归函数等。

变量提供了程序可以操作的有名字的存储区。变量概念包含的知识点包括变量的四要素(类型、名称、值、地址)、基本类型、变量的定义和引用、变量的作用域、变量的生存期、变量的存储类型、指针变量、数组变量、结构体变量等。因为类型是变量的要素之一,类型不会独立于变量而存在,所以与类型相关的知识点都可以归类为与变量相关的知识点。

流程控制包括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三种基本的流程控制结构。顺序结构表示语句按照位置的前后顺序依次执行;分支结构表示根据判断条件的结果选择其中一组语句执行;循环结构表示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反复执行一组语句。C语言中的分支结构主要有if和switch两种具体形式,循环结构则主要有for、while、do…while三种具体形式。

2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

函数、变量、流程控制三个核心概念既相互独立而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又相互联系而组成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不仅存在于不同的概念之间,也存在于同一概念的不同实例之间,如图2所示。一方面,函数可由变量和流程控制组合而成,即函数的定义包含变量和流程控制,变量不仅为函数定义提供了命名的存储区域,也为函数调用提供了参数传递方式,流程控制为函数定义提供了实现方式。另一方面,三个概念都支持自组合功能,函数通过函数调用由小的功能模块组成大的功能模块;变量通过结构体实现了由小的数据类型变量组合成大的数据类型变量;流程控制则通过三种控制结构的嵌套由简单的流程控制组合成复杂的流程控制。

2.1函数与函数

函数调用是函数之间的主要关系。函数是C程序的基本组成单位,正是函数调用把程序各个功能模块动态联系起来。C语言中的函数不能嵌套定义,即所有的函数的定义上都是并列的关系,只能通过函数调用把各个函数联系起来。

函数调用实现了功能组合的效果,可以作为应对工程规模和复杂性增长的手段之一。当我们面对的问题规模和复杂性由小变大时,通常需要增加函数的体量和数量来解决。

2.2变量与变量

简单变量通过结构体的组合而形成复杂变量,是变量之间的主要关系。变量在定义时必须指定变量的类型,C语言的变量有整型、实型、字符型三种基本型,以此为基础,通过引入新的类型构造机制,便可生成新的类型,如指针、数组、结构体等。尤其是结构体的引入,实现了数据类型的间接嵌套,使我们有能力在基本类型的基础之上,经过若干次组合,构造出更大、更复杂的新类型。当我们需要描述复杂的数据结构时,通过使用结构体来构造合适类型的变量。变量的组合功能,是我们应对实际问题中数据结构复杂性增长的手段之一。

2.3流程控制与流程控制

三种流程控制结构之间可以相互嵌套,是流程控制结构之间的主要关系。这种嵌套既有直接的多层嵌套,常见的是二层或三层;也有间接的多层嵌套,即分布在不同函数中的流程控制,通过函数调用形成间接的嵌套结构。流程控制的嵌套功能,是我们应对算法复杂性增长手段之一。

2.4函数与变量

变量可以根据其定义的位置分为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当定义在函数的外部时是全局变量,定义在函数的内部则是局部变量。局部变量可进一步分为定义在函数头的函数形式参数和定义在函数体的其他局部变量。变量作为函数的形式参数和返回值,是函数与变量的主要关系,并为函数调用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对函数调用时参数传递的理解是C语言的难点之一,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函数参数的传递方式和数据类型,实参与形参的传递方式只有一种,即“值传递”,而值的内容由参数的数据类型确定。

第5篇: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

关键词: 概念合成理论 隐喻型新词 建构 阐释力

1.引言

语言文字是传承社会文明的载体。作为语言发展的风向标,新词的研究一直备受语言学家的青睐。他们有的从词汇、语法学的角度对新词的构成方式进行了研究(秦琳&刘楚群,刘红妮2010),有的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新词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研究(2007,夏莹2010),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传统的分析模式,未对隐藏于创新构词幕后的心理认知机制作出更为深入的揭示。认知语言学认为,新词形的出现不是两个或几个固化词义的简单相加而产生的“物理变化”,其生成机制必有相应的认知理据可循,而从“概念”着手研究新词意义建构是必由之路。近年来,以Fauconnier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这为新词的生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本文拟运用概念整合这一理论,通过对2012年汉语隐喻型新词的实例分析,探讨人们在新词解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和动态认知心理机制。

2.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合成理论是由Fauconnier和Turner在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1985年,Fauconnier在其代表作《心理空间》一书中指出“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心理空间理论能够很好地揭示自然语言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过程,但此理论框架较笼统,对具体的心理工作程序的阐释依然模糊不清。为探究这些问题,Fauconnier持续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继发表了其创新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的长篇论文和与Tuner合作的一系列专著后,终于在《我们的思维方式:概念整合心智背后的复杂性》(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2002)一书中深入探讨了不同心理空间的内在联系和多重心理空间的网络化运作机制与制约条件,由此形成了“概念合成理论”。

所谓“概念合成”就是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加以匹配,并有选择地将各自的元素部分地映射到合成空间,由此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该理论用圆圈代表心理空间,圈内用小点分别代表不同的元素,用直线表示元素之间的相互连接。输入空间1(Input I1)和输入空间2(Input I2)中对应元素之间的部分映射关系用实线来表示。两输入空间中的元素与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中的各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用虚线来表示。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即合成空间,它除了包含类属空间中的普遍结构外,还包含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的特定结构和合成空间本身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或精细化(Elaboration)而建立起的层创结构。这样,这四个空间就通过映射彼此连接起来,概念整合网络也由此构成。概念合成理论集中探讨了自然语言意义实时构建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凭借各种语言形式确立心理空间的方式,从而把认知理论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更加科学和更加概括的新水平。(彭建武,2012)

3.汉语2012年度隐喻型新词的意义建构

本文用以分析的语料来自由商务印书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共同发起的“汉语盘点2012”评选活动中的2012年度热门新词候选列表。列表中新词种类繁多,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以隐喻型新词为例,从概念合成理论角度对其意义的建构进行阐释。隐喻型新词指的是词或词素的某些特征映射到中心词或词素上,产生某种隐喻效果,从而产生新的合成概念,构建新词意义。(任丽花,2011)经整理分析,笔者认为2012年度热门新词候选列表中的隐喻型新词可分为以下两类:

(1)源域前置

此类新词中,前半部分词素为隐喻用法,作为源域的词素义部分或间接地反映合成词词义,如:“弹簧干部”。

“弹簧干部”是指在遇到问题时“绕弯走”、“躲猫猫”,像弹簧一样“缩”起来,而一旦矛盾问题解决,要彰显政绩、出头露脸时,则又像弹簧一样“伸”出来,站到大庭广众面前大讲经验,显摆成就的那一类干部。理解这一新词的词义可以用概念合成理论得以阐释。首先,读者的头脑里会建构两个空间,在源域空间(Input 1)输入“弹簧”这个概念,从而唤起一个适合该名词和该语境的场景和框架,其中包括以下单元:能伸能缩,受外力影响,容易变形,等等。而在目标域空间(Input 2)中填充的是“干部”这一概念,构成另一个不同的抽象框架,包含“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成绩占有者,责任承担者”等单元成分。类属空间对每一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反映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以上这两个输入空间中包含共有的组织和结构——有压则缩,无压则伸。合成空间是两个输入空间中单元成分的部分投射。目标域空间中“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的特点被忽略,投射到合成空间的是干部“成绩占有者,责任承担者”等成分。源域空间中投射的“受外力影响,能伸能缩”等成分便与其通过跨空间映射实现匹配,在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由此建构了“弹簧干部”这个新词的意义:有压力时干部像弹簧遇压时缩起来,无压力时反之。如图所示:

2012年度的此类新词还有“钻石脸”,“鹰爸”,“钓鱼采访”等,这些新词的词义都可以用概念合成理论进行阐释。

(2)整个词为源域

此类新词词义不是词素义按照构词词素的“物理”意义简单叠加起来的意义,而是以一个整体间接地表示词义。它们的形式通常是一个词组,且语义关系紧密,成为一个整体,如新词“正能量”。“正能量”本是物理领域的常用词,后来人们运用物理域中的这一概念来描述情绪域、舆论域甚至于职场域中的相关现象。如果我们在生活不顺,脆弱无力的时候仍想到积极乐观的一面,就有了“情绪正能量”。政府面对媒体的舆论压力希望尽快摆脱阴暗面,就要制造“舆论正能量”。如果职场上的领导为了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而让员工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工作,就营造了“职场正能量”。这些说法都反映了两概念的整合过程。可见这也是新词语产生的基本途径之一。

现在具体分析“情绪正能量”一词产生的过程。首先在输入空间1:物理域与输入空间2:心理域之间形成跨空间映射。源域(物理域)中包含以下单元: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正能量),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负能量)。目标域(情绪域)中的相关成分为: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积极情绪,以及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面情绪。然后人们抽象出两域所共有的抽象结构,即正向的积极的能量/情绪有促进作用,负向的消极的能量/情绪有阻碍作用。从微观上来看,两空间都包含着共同的意象图式——能量守恒图式。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它只能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能量的总量不变。能量虽守恒,“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接着两域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并形成层创结构,表示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在这一概念形成之后,人们又根据它的层创逻辑创造出“职场正能量”之类的词。

4.结论

上文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分析了2012年度汉语隐喻型新词的认知过程。通过实例分析可以发现,隐喻型新词的产生是人们通过构建源域和目标域的输入心理空间,并在其中建立部分联系,进行跨空间映射并有选择性地向合成空间投射,然后动态地发展为某一层创结构,从而构建起新词的实时意义。层创结构启发我们以语义、概念为出发点,通过语言形式挖掘语义结构。(汪少华,2002)它为我们探索人类的思维与语言的奥秘提供了一条颇有价值的思路。可见概念合成理论为创新构词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我们正确理解构词规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然而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概念合成理论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于类属空间的模糊界定和实际功能,整合理论过于宽泛地运用解释性,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认知工作机制的笼统性等。本文仅选取了2012年隐喻类新词来印证概念合成理论的阐释性,语料还不够全面。因此,要想进一步完善概念合成理论,还需将语境的因素纳入研究范畴,并扩大语料,从而更好地揭示言语解读认知机制的普遍性规律。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Turner.M.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M].Conceptual Structure,Discourse,and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05-120.

[2]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Fauconnier,G.& 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

[4].新词新语产生规律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2).

[5]刘红妮.“被XX”新词的多角度考察[J].汉字文化,2010(3).

[6]彭建武.创新构词的合成空间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2(2).

[7]秦琳,刘楚群.新词“人肉搜索”的句法语义特征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2).

[8]任丽花.从概念合成理论看新词的意义建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4).

第6篇: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

一、基于生物学知识下加深理解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很多生物事实是分散、独立存在的,表面上看来,各个生物事实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在具体的复习课程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给学生梳理生物事实,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熟记生物事实,树立学生准确的生物学概念,首先,对高中生物知识进行概括,对生物事实进行清晰的梳理,让零散的生物知识变得系统化.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需要多个课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把这些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进行复习,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其次,应用具体的生物学事实对概念的属性进行引证,帮助学生了解生物概念的内涵.众所周知,每一个生物学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意义及外延意义,一般有名称、定义、例证、属性组成,其中,每一个属性都需要有具体的生物事实进行佐证,因此,在开展复习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概念的关键属性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概念中各个属性的不同的佐证事实,引导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最后,应用问题把生物事实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分清各个生物概念.在学习生物概念时,很多学生只记住了概念的表面意思,对概念的实质认识比较模糊,不能清晰理解生物学概念,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应用问题,一环扣一环的提问学生,让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把零散的生物知识串联在一起,让学生清楚理解生物学概念,增强学生的生物逻辑性.

二、明确生物学核心构建概念图

一般来说,高中生物复习课需要“一轮一轮”地进行,在第一轮复习时,教师通常给学生讲解生物事实、生物概念、生物原理等,而在第二轮的复习中,教师应该构建明确的生物核心概念图,增强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核心概念图的作用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由于节点和连线组成,节点表示的是生物的命题,或者某一生物学领域中的各个概念,连线表示的节点与概念之间的逻辑性,能够帮助学生清楚回顾生物知识,理清生物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比如,在“蛋白质”这一知识点的复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图1中的核心概念图,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开始时做出一定的示范,随后组织学生扩展、补充、修改等,以构建起逻辑性强、便于记忆的生物知识体系.在构建好核心概念之后,教师应该充分应用情景教学方法,应用实际性的生活情景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确生物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提高学生应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图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核心概念图的记忆,实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学会知识迁移并且合理应用

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生物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考中,大部分题目都具有综合性,包含着众多的生物知识,需要学生把不同知识迁移到一起,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在目前的高三生物复习课中,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复习就是背诵生物知识,于是对生物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在遇到稍微复杂一点的生物问题时经常束手无策,学生应用生物知识的能力不强,难以实现理想的复习效果.因此,在高三生物的复习课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学生应用生物知识的灵活性.在引导学生构建好相应的核心概念图之后,教师应该给学生设置练习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这些习题,比如,在构建好“基因表达”的核心概念图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以下练习题:在图2中,在适合的条件之下,四个试管都会生产产物,那么,哪些试管能够生成DNA,在解答此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把各个试管中原料的相关知识调动在一起,方能判断出正确答案.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把相关知识迁移过来,运用到具体的习题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而且能够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应用生物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达到理想的复习目标.

四、归纳总结知识点并学会反思

第7篇: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

>> 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案例式分段情景教学研究 以就业为驱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研究 高职教育中的《测试驱动开发》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探索 自主学习驱动的软件测试课程双语研究性教学方法 软件测试教学研究与实践 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软件测试》课程的案例教学探讨 案例驱动与项目导向结合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案例驱动”的PLC教学研究 软件工程案例教学研究 产品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研究与探索 跨学科课程教学研究与案例 基于任务驱动的机器人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研究与研讨 设计竞赛驱动下的《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课程教学研究 面向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创新教学研究与实践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中开源软件作为学生的软件测试对象。表3选取SIR库中规模适中的8个程序作为开源项目。SIR库已包含了一个用于正确版本和多个错误版本,以及应用各种测试研究的测试用例集合。通过研读开源软件的帮助文件,学生能够掌握测试用例的规范编写,以及测试脚本的编写。表3为开源软件信息表。

3.课程评价及效果

软件测试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它不但需要学生的个人能力,同时需要团队的协作精神。我们将课程成绩划分为两块,理论考试占70%,实践考核为30%。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每4个人分为一组,作为实践部分的最终得分。在考核中,教师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考核,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考核。我们将每个小组规定为100分,55分交给组长分配给每个组员,比如25分、10分、10分、10分,总计55分,其他组员每个人有15分的分配权利。

我们分别对教学改革前的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81名学生、教学改革后的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79名学生、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84名学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主要包括课程满意度、组长满意度、组员满意度。为了避免直接对教师进行评价,我们让每名学生对课程之间进行效果评价,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小组内也进行满意度评价,分别是组长对组员,组员对组长及其他组员。图2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了显著的改善。图3显示学生之间的满意度也逐年增长。总之,采用核心概念和案例驱动的教学改革有效果显著。

第8篇: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学英语; 渗透; 新课改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的丰富的直接经验。《英语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于一年级的中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中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中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优越,一年级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操作平台。有时教师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长在充满激励氛围的孩子,会不断进取。我的评语有:Clever boy/girl. Very good. Well done. Pass. Wonderful…被赞扬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对他拍手喊出这些评语时,都是神采奕奕。我还采用书后盖印儿、发放小礼物等激励手段。有时,甚至亲切的对学生笑笑,摸摸他们的小脑袋,都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学生在课后会互相评比书后的"印绩"多少,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逐渐形成。通过采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驱使下,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在任务中不知不觉感受了英语,喜欢上了英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中学英语课堂。由于采用了多元的评价手段,每个学生在英语课上都是主角,他们的成功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都觉得英语课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享受。

总之,通过教学中的这些尝试,我的英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听说能力大大提高,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空前高涨。作为教师,从教者由衷地感到高兴,也切身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欣慰和喜悦。但这只是一个开端,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理论,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充实我们的中学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第9篇: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新课改;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58-01

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概述

既然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教师就应当明确自身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权威者,教师所担当的角色也应当从以前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教育的交流者。教师与学生在本质上平等的,因此教师有必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别较大,因此教师在将新课程理念引入课堂时,要实施分层教学,充分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少毕业班的教师认为素质教育是虚的,他们往往只将过多的眼光放在学生的成绩上,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都需要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和收获。落后的、错误的教学理念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将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务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辅之以正确的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才能更好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作了一个简要的探讨。

二、如何将新课改教学理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是面向整体的学生,包括好生和差生,他们的全面发展都是我们教师关注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权威,教师通常居于主导地位,其将自身认为重要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学生常是被动接受,因此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大理想。但如果将学生的“要我学”的想法转化成“我要学”的话,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大幅提高,这一点的实现离不开一个民主、和谐和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地位,彼此认真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也就从心理上更加亲近教师,教师的教学也就事半功倍。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阂会少很多,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就更加容易。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新课标所强调的一般,英语课程的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才有可能用心去钻研在学习中遇到的诸多疑难,进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包括有趣的课堂导入和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等诸多方面。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不同,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尽量契合大多数学生的特质,尽可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其对英语的兴趣。

3.要加强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备。课堂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生生之间的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死气沉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课堂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要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那必须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口。教师在设计教案,挑选教学内容时,就应当设计和考虑一些课堂互动的方式,比如让学生自己上台用英语概述课文的基本内容,台下和台上的同学互相提问和解答,这样一来学生首先会加强自学,同时还会动脑经组织语言,设计问题和找出答案。这种方式比教师一人在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解要有效得多。课堂互动不仅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4.充分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方法是一种适合于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它不限于语言知识的掌握,也同样适用于学习技能的培养。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相关的语言因素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整体练习中提升速度和正确程度。同时,在语言的动态练习中,学生又能节省原本应该花在学习上的零碎时间,同样还掌握了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有关的内容。因此任务型教学方法非常适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技能。由于定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和学生也就能较好地检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升和改进。

5.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案

新课程改革注重的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分数,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也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教师要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成绩、进步情况、潜力等综合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评价和家长参与结合的方式,评价的内容则包括口语考试、笔试、课堂作业和其他教学活动等,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地检测学生近期学习情况,反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方便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同时这种评价方式也更加客观和公平,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大力推行的今天,英语教师要适应新的时代形势,认真研究新课程的标准,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摸清班上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提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取得分数和能力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苟辉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理念[J].新课改(教育学术版),2009(1).

[2]霍青珍.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新课改理念[J].快乐阅读,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