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范文

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

第1篇: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范文

    1.费用分类

    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1)一部分是进入成本的费用,我们称为生产成本。它包括:①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等。②固定资产的折旧费、设备修理费。③按国家规定列入成本的职工工资、福利费。④废品的修理费用或报废损失,停工期间支付的工资、职工福利等、设备维修费和管理费。⑤生产车间发生的办公费、差旅费、劳动保护用品费、冬季取暖费、劳动保险费。⑥经财政审查批准列入成本的其他费用。

    (2)另一部分称为期间费用。它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产品销售费用。这三大期间费用不参与成本计算,而是直接冲减当期的损益。

    2.成本、费用核算错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成本的开支范围不明确,没有正确分清该计入成本的费用和不该计入成本的费用。

    (2)没有正确划分应计入产品成本费用和应计入的期间费用。

    (3)材料的计价标准和方法不一致,影响材料耗用成本计算的结果。

    (4)按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材料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计算不正确,结转不合理,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5)工时记录不正确,以致生产产品的人工工资分配不合理,影响产品成本的正确计算。

    (6)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不合理,未按产品受益程度分配。

    (7)在产品成本项目构成不一致,有的只计料,不计工、费;有的料、工、费都计,前后期计算口径不一致,以致在产品的约当产量计算不正确,从而导致产成品成本计算上的不正确。

    (8)本期产品成本与前后期产品成本的划分不正确,影响本期产品成本的正确计算。

    3.直接生产费用核算错误的查找

    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将不属于产品成本负担的费用支出错计入直接材料费等成本项目。如自营建造工程领用的材料,列入"直接材料费"。这样做,违反了成本、费用开支范围,把不应计入成本、费用的支出计入了,从而造成加大成本,少计了利润。

    (2)将不属于本期产品成本负担的材料费用支出一次全部列作本期成本项目。如应由几个月产品成本分摊的材料、燃料费用,一次列入当期的产品成本项目,这种做法违反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3)将应属于成本项目的费用支出列入其他支出中,如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列入"在建工程"。

    (4)将应由福利费开支的费用列入成本项目,如福利部门人员工资等,列入成本项目直接人工费。

    上述错误的发生,会造成费用忽高忽低。查证人员要了解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针对问题,找出疑点,进一步查证。

    4.间接费用核算错误的查找

    间接费用是指企业的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应该记入产品制造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费用。

    间接费用易出现的过失错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将不属于制造费用内容列作制造费用。如将不属于成本开支范围的在建工程的人工费,在工资费用分配时记入制造费用核算。

    对这种错误的查找,首先审阅制造费用明细账,再审阅制造费用计划,若费用超支较多,可怀疑有错把不该列入制造费用的支出,列入了制造费用项目,进一步审阅"在建工程"明细账、工资费用分配表,确定费用支出的实际业务内容,最后进行核对,综合分析,确定问题。

    (2)将属于期间费用的支出列作制造费用。如车间工人外出学习的培训费,错列入制造费用。对这样的问题,查账人员一般要审阅制造费用明细账,根据账的摘要记录字样,确定费用支出的实际内容,再调出记账凭证,查询确定问题。

    (3)将不属于当月列支的费用错列入当月制造费用。如10月份支付第四季度劳动保险费全部一次列入当月的制造费用。对这样的问题,应审阅制造费用明细账中摘要的文字记录,确定支付的实际业务的经济内容,再与有关原始凭证核对,确定问题。

    (4)将属于制造费用列支的费用未列作制造费用。如将车间大修理费列入在建工程。对这种问题,应审阅"在建工程"等有关明细账,发现疑点或线索,根据核对原始凭证,调查了解该项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查证问题所在。

    5.期间费用易出现核算错误的查找

    (1)将不属期间费用的费用列作期间费用。例如,在建工程建造期间发生借款利息支出,列作财务费用。对这种情况,查找"财务费用"账中摘要的记录,确定支付的实际业务的经济内容,再与原始凭证核对,确定问题。

    (2)将属于期间费用的费用没有列作期间费用。例如,生产车间有关人员的教育培训费,不应列作制造费用,而应列作管理费用。对这种情况,查找"制造费用"、"管理费用"明细账中的摘要记录。确定支付的实际业务的经济内容,再与原始凭证核对,确定问题。

    6.在产品成本易出现核算错误的查找

    (1)将不属于在产品成本的费用,记入在产品成本。如企业月末产品还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加工,才能制造成产品,但在选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费用分配方法时,选择了在产品成本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这样就使得在产品成本加大,完工产品成本减少。对于这种问题的检查,要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等有清楚的了解,了解在产品的加工情况,审阅生产成本计算单,确定问题所在。

    (2)将属于在产品成本的费用,不记入在产品成本。如完工产品与在产品费用分配时,采用在产品成本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把应计入在产品成本的燃料和动力费用、直接人工费用等,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成本。如果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是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很显然采用这种方法是不确切的。对这种问题的查找,应审阅生产成本计算单或明细账,查证完工产品与在产品费用的分配方法,然后再计算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即可确定问题所在。

    (3)在产品数量计算不准确,增加或减少在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与在产品费用分配的七种方法中,任何一种方法都将受在产品数量的影响。如企业在产品出入库手续不健全,造成在产品数量不真实。查找这类问题,应审阅"在产品收发结存账",根据该账记录与实物进行核对,查找、确定问题。

    7.产成品易出现核算错误的查找

    (1)没有正确划分各种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使得一些产品成本高,一些产品成本低。这种情况,应审阅生产成本计算单,经分析,确定问题。

第2篇: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范文

一、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的规定:企业购买材料、同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即未确认融资费用直当按实际利率法分摊,分摊率就是计算现值时的折现率。分摊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规定应予资本化的计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成本,不予资本化的部分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财务费用。其具体的核算是按所购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借记“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或无形资产”账户,按应支付的金额,贷记“长期应付款”账户,按其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账户;然后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当期的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账户,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账户。

[例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项购货合同,甲公司从乙公司购人一台不需安装的大型机器设备,该设备总价款90075元。合同约定,甲公司于2007-2009年3年内,每年的12月31日各支付300万元。2007年1月1日甲公司收到该设备。企业选定的折现率为10%,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固定资产入账价值=300×2.4869=746.07(万元)

未确认融资费用=900-746.07=153.93(万元)

借:固定资产 746.07

未确认融资费用 153.93

贷:长期应付款 900

2()07年12月31日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

借:财务费用 74.61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74.61

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计人财务费用,结果见表1,

根据本例内容可以这样理解.甲公司2007年卡n当于向乙公司借款746.07万元,应支付利息=746.07×10%=74.61(万元),偿还的300万元中本金是225.39万元(300-74.61)。2008年甲公司使用的乙公司资金金520.687万元(746.07-225.39),应支付利息=521.68×10%=52.07,2008年偿还的300万元中本金是247.93万元(300-52.117)。2009年末确认融资费用应全部分摊完,倒挤出确认的融资费用为27.25万元(153.93-74.61-52.07)。

二、融资租赁资产核算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1――租赁》,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摊,承租人分摊未确认融资赞用时,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应当将租赁开始日其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人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问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摊。在租赁资产时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入账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即分摊率是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所使用的折现率。在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人账价值的情况下,应当重新计算分摊率。

[例2]甲公司于2006年12月31日从乙公司以融资租赁的方式租入一套设备,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260万元,估计使用年限为5年,租赁期3年,乙公司的租赁内含率为8%,甲公司每年末支付租金100万元,租赁期满设备归还乙公司。

2006年12月31日租入没备

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100×2.5771=257.71(万元)

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257.71(万元)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同定资产257.71

未确认融资费用 42.29

贷:长期应付款 300

2007年12月31日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

借:财务赞用 20.62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20.62

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计入财务费用,结果见表2。

具体分析参考例1,不再赘述。

三、特殊行业购买存在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核算中的运用

某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在确定其人账成本时应考虑相关的弃置费用。现行制度规定应按照弃置费用的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并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期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计人财务费用。

[例3]某企业2007年1月1日购入某项含有放射性元素的仪器,购价500万元,银行存款付款。预计使用5年,预计弃置费用100万元.假定实际利率10%。

弃置费用的现值=100x0.6209=62.09(万元)

借:同定资产 562.09

贷:银行存款 500

预计负债 62.09

第一年应付利息:62.09×10%=6.209(万元)

笫二年应付利息:(62.1)9+6.209)×10%=6.8299(万元)

以此类推,可得出第三、第四、第五年的应付利息。

针对弃置费用每期计提的利息并不支付.因而相当于继续增加预计负债。下期计提利息时需要将原来已计提的利息包括在内,相当于“利滚利”,因而各期计提的利息在逐渐增加,“预计负债”科目的金额也在逐渐增加,使用期满等于弃置费用总额。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贷款核算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债券、贷款都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汁量和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所谓摊余成本,就是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

[例4]甲公司2004年1月1日支付价款1000万元购入A企业5年期债券,面值1250万元。票面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59万元).本金到期一次支付。甲公司购人后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购人债券的实际利率为10%。

甲公司购入债券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250

贷:银行存款 1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2004年12月确认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1

贷:投资收益 100

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收入并将其计入投资收益,结果见表3。

根据本例分析可知,摊余成本实际上就是账面余额。由于计算时小数点保留位数造成的尾差,最后一期应把“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面余额全部分摊完,再倒挤出利息收入的数额。

五、应付债券及可转换公司债券核算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17――借款费用》准则,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相应摊销的折价或者溢价的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在实际利率法下,企业应当按照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计算确定每期借款利息费用。

承例4,则A企业的账务处理为:

发行时:

借:银行存款 1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250

贷:应付债券――面值 1250

参照表4,2004年12月31日计算利息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等 1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1

应付利息 59

其他年份略。

六、长期借款核算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企业借入长期借款,应按实际收到的现金净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长期借款(本金)”科目,按其差额,借记“长期借款(利息调整)”科目。资产负债表日,应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借记“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研发支出”等科目,按合同约定的名义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利息金额,贷记“长期借款(应计利息)”科目或“应付利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长期借款(利息调整)”科目。

[例5]甲公司于2007年1月1日从工行借入100万元,借期3年,合同年利率6%,实际利率为8%,利息按年在年末支付,实际收到95万元。

2007年1月1日取得工行借款时,其核算如下:

借:银行存款 95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 5

贷:长期借款――本金 100

2007年12月确认利息费用:

借:财务费用等 7.60

贷:应付利息 6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 1.60

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费用,其结果见表4。时小数点保留位数造成的尾差,最后一期应把“长期借款――利息调整”账面余额全部分摊完,再倒挤出利息费用的数额。

七、分期收款销售核算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14――收入》企业销售商品,有时会采取分期收款的方式,如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即商品已经交付。货款分期收回(通常为超过三年)。如果延期收取的货款具有融资性质,其实质是企业向供货方提供信贷时,企业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的金额进行摊销,作为财务费用的抵减处理。

[例6]2007年1月1日,甲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乙公司销售一套大型设备,合同约定的销售价格为100万元,分5次于每年12月31等额收取。该大型设备成本为78万元。在现销方式下,该大型设备的销售价格为80万元。假定甲公司收取最后一笔货款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收取增值税税额17万元,实际利率为7.93%,不考虑其他因素。

销售实现时:

借:长期应收款 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

未实现融资收益 20

借:主营业务成本 78

贷:库存商品 78

2007年12日分摊未实现融资收益: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6.34

贷:财务费用 6.34

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每期抵减财务费用的金额,其结果见表5。

第3篇: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范文

1税务策划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分析

税收筹划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的税务筹划可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税务筹划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降低了企业的运营风险。避免了部分企业采取偷税、漏税等不良手段降低其赋税负担。目前,企业税收筹划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管理手段丰富且具有高效性。根据企业的运营现状,对其投资理财做出最基本的判断,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企业节税方案,降低企业运营负担和运营风险,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应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国家进步为目的。要求管理人员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实施相关财务管理行为。科学的财务规划应成为企业的运营目标,帮助企业做出科学的决断,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性。只有结合税收影响因素,才能确保企业管理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总之,税务筹划是指企业通过合法的手段规划其税收内容,从而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案,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2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基于财务管理的特点,税收筹划应建立在国家相关法律基础上,以降低企业成本为目标,解决企业财务问题。在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与税务筹划之间相互影响。合理有效的税收筹划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为确保税务筹划的顺利进行,财务策划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将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和出发点,以此来检验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基于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对财务管理中筹资、投资和运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进行分析如下。

2.1筹资过程中的税务筹划

筹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权益融资和债券融资是企业的主要筹资模式。而权益融资的主要形式为股票发行和债券融资,债券融资的主要方式为债券发行和银行等贷款方式。由于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了权益资金成本不能作为企业费用项目,而股息所得税则不在其内。因此企业只能获得税后利润。要确保企业筹资的顺利进行,税务筹划是其重要手段。也就是说,企业股票发行前,企业要具有足够的注册资本,以确保其运营所需资金。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企业资本的获得。当然,企业要解决短期资金问题,可通过银行借贷的方式解决,但对于长期的资金问题,企业要尽量避免大量的银行贷款,以降低企业的运营压力。另一方面,注册资本影响企业的资金筹集。足够的注册资本和先进的管理方案可使企业获得银行等融资机构的认可。企业要尽量降低这一影响,最大限度的筹集到债务资本。当企业负债利息率低于投资收益率时,企业可通过财务杠杆或增加负债的方式获取节税收益。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权益融资和债券融资之间各具优势。债务融资可快速为企业筹集资金,但具有潜在的风险。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可将其债务融资过程中支出的利息与手续费依法纳入财务费用或者在建工程费用之列。通过税前支取财务费用,从而抵消部分所得税。股票发行过要求企业纳税后才能获得。

2.2投资过程中的税务筹划

企业投资过程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资本投入获得长期发展的经济利润的行为。对于财务管理来说,投资是其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应重视税务筹划。在投资方案制定过程中,应通过正确的模式策划投资地点选择,以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企业投资应尽量选择低税区以降低其运营压力。当然企业还应综合考虑劳动力是否充足、产品是否能够畅销等因素,确保企业投资的合理性。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求,企业应制定不同的税收方案,以适应不同的优惠政策。为此企业还应重视投资,在企业内部组织投资策划团队,对于地点选择、资金投入等因素进行综合商讨。结合国家政策、企业发展等因素,为企业发展获取最佳条件。另外,根据行业需求还应选择高新技术区或者知识密集型产业。根据不同的税收政策,做好税务筹划,确保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由于投资规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投资行为还应以市场发展为出发点。税收作为影响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要在发展之前确定投资规模。另外,投资还影响生产规模和纳税水平,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设定企业规模,并逐渐实现发展壮大。在“营改增”这一大环境下,增值税成为企业主要的纳税方式,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增值税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实践证明,“营改增”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压力。通常情况下,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是我国税法规定的增值税纳税人。在征收增值税时,不同的纳税人适用于不用的征收率和增值率。投资者应从细节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确保企业税收压力。

2.3经营过程的税务筹划

企业运营管理是其发展的核心。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税务筹划关系其运营成本,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其中选择存货计价方式、资产摊销和固定资产折旧是目前企业重点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案。成本费用包括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福利费用、管理费用等。采取正确的费用分摊法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方法包括平均分摊法、不规则分摊法和实际发生分摊法等。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分摊方法,承担不同的税务压力。存货计价主要采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和先进先出法。对于企业来说,不同的计价方式为企业带来不同的成本支出,对企业运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先进先出法适用于物价降低时的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是目前企业广泛应用的税务筹划方式。固定资产折旧所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企业在运用过程中提取固定资产则就费用计入成本费用。目前,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主要以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及平均年限法为主。在企业发展中,固定资产成本和折旧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快速折旧法适用于通货膨胀时期,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回收期,以增加税收抵税额,延迟纳税。

3总结

第4篇: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范文

【摘要】高校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扩建投资的首要环节,对投资项目能否取得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阐述了云南高校当前扩建规模和债务基本情况,运用项目可行性研究,以云南R大学校区扩建为案列,通过对案列扩建方案进行投资估算和财务评价分析,结合R大学发展目标、发展规模、融资能力及现有基本条件,试图以企业财务综合评价指标方法探索案列扩建方案的投资可行性。

【关键词】校区扩建 投资可行性 财务评价

1、云南高校扩建的规模及债务现状

云南省高校自 1999 年扩招以来,全省本专科学校积极对校区进行改扩建,依据2007年云南省高校财务管理论坛上的汇报统计,截至2007年8月,云南各高校的校区扩建债务资金投入达63亿元,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达5亿元。此后至2014年期间,高校扩建投资出现有增无减的趋势,盲目跟风、贪大求高的现象比比皆是,高校扩建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规模成几倍十几倍的增长。从2013年起,云南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硬性要求各高校每年必须完成规定的化债任务并严控高校债务投资规模的增加。截止2014年底,云南省共有公办本(专)科学校47所,其中本科24所(地州10所)、专科(含职业技术学院)23所(地州10所)。到2014年底公办本(专科)高校扩建债务为118.05亿元,其中国内银行贷款64.43亿元、国外银行贷款9.17亿元、信托融资10.41亿元、BOT债务3.94亿元、BT债务2.07亿元、拖欠工程设备款13.89亿元、挤占经费9.12亿元、内部借款2.34亿元、企业借款1.65亿元、地方债券及扩建拆迁补偿等1亿元(以上数据来源于云南省2014年12月31日高校债务余额表)。从高校扩建债务分配来看,在昆本(专科)高校债务为99.48亿元,占全省债务的84.26%;地州本(专科)高校债务为18.57亿元,占全省债务的15.74%。从高校类别债务分配来看,公办本科高校债务为88.89亿元,占全省债务的75.3%;公办专科高校债务为29.16亿元,占全省债务的24.7%。

2、财务评价可行性研究概述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包括投资可行性、技术可行性、财务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效益可行性五个方面,项目投资的目的在于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但一个投资项目在整个发展周期中涉及到很多未来性质的问题,这些问题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项目投资承担一定的风险。为了避免决策失误,规避投资风险,解决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确保项目投资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在投资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3、R大学校区扩建需求预测分析

R大学校属于公办本科大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当前债务为0.88亿元左右,固定资产约3.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24.44%。

3.1需求预测。根据教育部对合格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的要求,R大学在建工程完成后,以现有在校生数9266人计算,除生均设备、图书和专任教师不达标外,其它均满足合格本格办学指标要求,但要实现办学规模从9266到10000人,再从10000人到15000人的既定目标,根据近几年招生情况看,未来这一在校生规模将变化不大,但是将取消专科招生人数,按照国家生均相关办学标准,目前的硬件建设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3.2市场(生源)分析。目前R大学全日制在校学生面向所在省份各地州市及省外1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下一步R大学将扩大招生地域范围,力争在全国省、市、自治区均有招生。按照扩建计划,自筹陆续扩建每年净增500人,至2017年达10000人全日制在校生办学规模;贷款扩建,按照每年15%的扩招速度,每年平均净增学生1000人左右,通过3年的扩建,至2020年在校本科学生规模达15000人。R大学成人教育市场主要由高中教师攻读本科学历、初中教师攻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攻读专科学历、社会在职人员攻读本科学历组成,从R大学所在地区社会在职人员整体学历结构情况看,今后R大学在成人教育上市场还有一定的潜力。同r,R大学在继续教育如国培计划、中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对外普通话培训、外语培训、中学教师履职、晋级培训等也在齐头并进。总体来讲,R大学未来市场生源是有保障的。

3.3功能及规模需求分析。要实现R大学设定的最终目标,按照国家教育部合格本科院校评估指标标准,在未来几年需新增土地518.24亩,增加校舍建筑面积18万余平方米,仪器设备值需增加5542万元,增加图书83.2万册,有必要时考虑增加附属小学或附属中学(如表1所示)。

表1 R大学校区扩建办学指标一览表

4 R大学原校区扩建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财务评价

按照R大学发展目标,校区扩建方案为在完成原校区扩建基础上,投资新建分校区实现15000人的既定办学规模。

4.1 R大学原校区扩建投资估算编制内容

办学规模由目前在校学生9266人扩到10000 人。土地征用280.12亩,校舍总扩建规模为6.75万O(其中扩建教学行政用房4.66万O,扩建学生宿舍1.12万O,扩建其他教学辅助设施0.97万O),扩建体育场地设施5.19万O,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资3042万元,新购图书33.2万册。

4.2 R大学原校区扩建投资估算编制依据[3]

(1)《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 号;

(2)《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通知教发〔2006〕18号;

(3)《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

(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5)《全国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6)国家及地方对土地征用的相关规定;

(7)R大学高校生均拨款标准;

(8)当地相关价格信息;

(9)R大学收入分配管理办法及校内预算管理办法等。

4.3 R大学原校区扩建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原校区扩建总投资约35245.00f元。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如表2、表3、表4所示)。

表2 R大学原校区扩建基础设施投资估算表

(注:数据来源于R大学校园修建性详规方案)

表3 R大学原校区扩建土地、场地、设备类及其他投资估算表

(注:数据来源于R大学校园修建性详规方案)

表4 R大学原校区扩建资金筹措计划表

4.4 R大学原校区扩建投资财务评价

4.4.1 R大学原校区扩建投资财务指标假设

①财务评价的对象为原校区扩建投资。扩建达10000人规模总投资为35245万元。

②在贷款扩建条件下,除现已负债筹措的资金和确定要负债筹措的资金外,2016年确保新增银行贷款10970万元,R大学自筹资金11953万元,争取社会资金赞助500万元, BOT或PPP模式社会引资2000万元,实现全日制在校生规模2016年达9500人、2017年在校生规模达10000人。

③银行贷款年利率均为7.2%。银行贷款期限均为15年,每年等额还本付息偿还银行贷款。

④扩建期为2年。

⑤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4.4.2运行费用估算

根据前述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计划,结合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学校财会支出规定进行成本费用归集。通过建立总成本费用测算表测算,有关运行费用估算如下:

4.4.2.1总成本费用

2017年达10000人规模时,总成本费用约为12763万元。总成本费用分述如下:

①教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用5410.34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42.3%;

②学生奖学金及助学金为1782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13.96%;

③公务费为778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6.1%;

④业务费为2334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18.3%;

⑤学生助困金(按全年学费收入的10%提取,现执行5%)为200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1.56%;

⑥修理费(修缮费)为251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1.96%;

⑦财务费用为881.32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7%;

⑧其它费用为1126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8.8%。

4.4.2.2固定、变动、运转成本

固定成本为工资福利费中的教职工基本工资及福利费、教职工社会保障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修理费、财务费用、学生奖助学金及助困金这几项,2017年平均固定成本为8525万元;除去上述各项费用外为可变成本,2017年平均可变成本为4238万元。运转成本为总成本减去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费、财务费用后的成本,2017年运转成本为11881万元。

4.4.3 收入、结余资金估算

4.4.3.1 R大学收入

通过建立预计损益表测算,2017年收入约为18074万元。有如下5类:

①财政拨款:拨款数按生均每年11800元计算(不全是本科生,估算时适当调低)。

②学费收入:学费按每人每年平均4000元计算。

③住宿收入:标准按人均1200元/年和学生宿舍住宿费按现行可收费满住率计算。

④成人、培训收费:依据目前情况,按30%的比率增减。

⑤其他收入:含零星经营收入、财政以外的其他拨款等。

4.4.3.2 结余资金估算

通过建立预计损益表测算,2015年初现实债务总额为5370.39万元(银行贷款2000万元、代建款3370.39万元),暂估债务15600万元(外国贷款12600万元、代建款3000万元),新增15年期银行贷款为8170万元,2017年总债务为29140.39万元。至2019年末,已消化债务总额为11425.39万元,债务余额为:17715万元。2019年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和代建款后平均结余资金约为2771万元。

4.4.4 自筹教育发展基金可用于投入扩建的资金估算

通过建立预计损益表测算,自2015年末起(结余发展基金1269万元),2016年至2018年的教育发展基金分别为196万元、2914万元、2771万元,2018年末累计可用于扩建的教育发展基金约为7151万元。

4.4.5 借款偿还能力分析

根据测算和以上分析可知,R大学原校区扩建项目2016年一次性贷款8170万元(15年期),2016年债务规模达到29140.39万元,收入为14259万元,总成本费用为8147万元,总结余资金为6112万元,偿还贷款本金共计2545万元和代建款3370.39万元后,尚结余资金196.75万元。根据测算,在保证在校生规模和贷款期限的前提下,2016年以后年度的贷款(含代建款)本金及利息均可按计划全部偿还完。

5 R大学分校区建设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1分校区建设投资估算编制内容

满足全日制在校生5000人的办学指标要求,整体办学规模达15000人。新征土地700亩约46.67万O,校舍总建设规模为12.12万O(其中新建教学行政用房6.25万O,新建学生宿舍3.25万O,新建其他教学辅助设施2.62万O),新建体育场地设施4.15万O,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资2500万元,新购图书50万册。分校区建设投资估算编制依据与原校区相同。

5.2 R大学分校区建设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R大学分校区建设总投资约67622.24万元。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如表5、表6、表7所示)。

表5 R大学分校区建设基础设施投资估算表

表6 R大学分校区建设土地、场地、O备类及其他投资估算表

表7 R大学分校区建设资金筹措计划表

5.3 R大学分校区建设投资财务评价

5.3.1 R大学分校区建设投资财务指标假设

①在原校区扩建达到10000人的基础上,分校区2017年开始投资建设至2019年末投入使用,融投资分为三期进行:2017年投入建设资金20000万元(全部为银行贷款);2018年投入建设资金1700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10000万元,社会赞助资金500万元,BOT或PPP模式社会引资6500万元);2019年投入建设资金20884.24万(银行贷款10000万元,R大学自筹10884.24万元)。至2020年分校区在校生规模达5000人,R大学全校在校生总数达15000人。

②银行贷款年利率均为7.2%。银行贷款期限均为15年,每年等额还本付息偿还银行贷款。

③分校区建设期为3年,即2017年至2019年。

④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5.3.2运行费用估算

根据前述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计划,结合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学校财会支出规定进行成本费用归集。通过建立总成本费用测算表测算,有关运行费用估算如下:

5.3.2.1总成本费用

2020年达15000人规模时,总成本费用约为20959万元。总成本费用分述如下:

①教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用8010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37.2%;

②学生奖学金及助学金为2673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12.4%;

③公务费为1166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5.4%;

④业务费为3500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16.26%;

⑤学生助困金(按全年学费收入的10%提取)为337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1.4%;

⑥修理费(修缮费)为470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2.2%;

⑦财务费用为3110.7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14.84%;

⑧其它费用为1690万元,约占总成本费用的7.84%。

5.3.2.2 固定、变动、运转成本

固定成本为工资福利费中的教职工基本工资及福利费、教职工社会保障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修理费、财务费用、学生奖助学金及助困金这几项,2020年平均固定成本为14602万元;除去上述各项费用外为可变成本,2020年平均可变成本为6357万元。运转成本为总成本减去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费、财务费用后的成本,2020年运转成本为17848万元。

5.3.3 收入、结余资金估算

5.3.3.1 R大学收入

通过建立预计损益表测算,2020年收入约为27244万元。有如下5类:

①财政拨款:拨款数按生均每年12000元计算(全是本科生)。

②学费收入:学费按每人每年平均4500元计算。

③住宿收入:学生宿舍住宿费按现行学校可收费满住率计算。

④成人、培训收费:依据目前情况,按30%的比率增减,至2020年后每年1000万元(假设2020年后成人、培训已达饱和,维持该项收入不变)左右。

⑤其他收入:含零星经营收入、财政以外的其他拨款等。

5.3.3.2 结余资金估算

通过建立预计损益表测算,在原校区贷款扩建的基础上,至2017年末债务余额为17715万元。分校区建设15年期贷款自2017年开始,2017年贷款20000万元,2018年贷款10000万元,2019年贷款10000万元,至2020年末总债务余额为46448万元。2020年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和代建款后平均结余资金约为1707万元。

5.3.4 自筹本校教育发展基金可用于投入扩建的资金估算

自2014年末起(结余发展基金1269万元),2015年至2020年的本校教育发展基金分别为196万元、2671万元、270万元、-760万元、-1866万元1707万元。2015年至2020年的本校教育发展累计基金分别为1466万元、4137万元、4407万元、3647万元、1781万元、3488万元。至2020年末累计可用于R大学建设的教育发展基金约为3488万元

5.3.5借款偿还能力分析

根据测算和以上分析可知,分校区建设投资按计划投入贷款40000万元后,若2015年后各年度本校教育发展基金累计不作其他用途支出,则以后各年度都能按时偿还贷款本金。

5.3.6 资金缺口分析

若按R大学分校区建设总投资计划63422.24万元实施,分别确保15年期商业银行贷款40000万元、外国贷款(2015年外国贷款的部分)2500万元、社会赞助资金500万元、BOT或PPP社会融资6500万元按时到位,同时确保每年能够按时还本付息的前提下,R大学分校区建设缺口资金仅为R大学自筹部分约10000万元左右。

6 R大学校区扩建投资可行性综合评价

6.1 扩建条件可行性综合评价

就云南高等教育目前的发展现状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高校数量少,类型不齐全,办学结构不合理,办学基础条件相对滞后仍然是云南高等教育今后发展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适应新形势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要求,加之R大学正处于合格本科建设阶段,R大学加大改扩建建设力度是必然的。同时根据本文前述分析,R大学的投资扩建符合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政策,是R大学中长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建的必要性充分,扩建依据充分,是为满足合格本科建设硬性条件需要。本案列扩建项目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能增强R大学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服务水平,其综合可实施性较好。

6.2 筹资可行性综合评价

从投资筹措计划看,R大学原校区扩建和分校区建设所需投入资金总额107699.2万元(不含在建项目),R大学自筹27429.2万元【其中直接自筹10300万元,根据R大学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已有5000 余万元取得政府资金承诺文件,其余部分用商业置换规划土地收益投入,合作协议已经签订,相关手续已基本办妥);商业银行贷款70770万元(其中12600万元已办妥有关手续并顺利推进);BOT或PPP融资8500万元(BOT已有合作成功先例,PPP模式合作也具有可操作性);争取社会赞助1000万元(已有合作成功先例)。以上筹资规模明确,筹资渠道明确,筹资来源意向性具有可行性。

6.3 财务效益综合评价

R大学原校区扩建及分校区建成后有利于进一步提高R大学的办学层次,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该扩建能够促进R大学所在地区相关行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符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根据前述的相关投资估算、筹措资金分析及财务评价,因高校属于非营利性机构,所以对扩建投资进行财务效益分析时,作者大胆尝试选用企业财务效益的分析指标:资产负债率、资产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四个指标,其中:资产负债率是反映学校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资产净利率是反映资产利用效果的指标、总资产报酬率是反映学校资产运营效益的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的是学校投资经济效益的指标。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财务数据指标与企业财务数据指标在内容表述上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在选择数据时,作者将“利润指标”用“结余资金指标”代替,“利润总额”用“结余资金总额”代替,“利息支付”用“财务费用”代替,资产没有考虑折旧费用,成本费用指标不考虑税费因素。为此,按照计算公式:①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②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③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付)÷平均资产总额×100%,④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将案例扩建投资方案的投资估算和财务分析数据代入计算可得相关数据指标(如表8、表9所示)。

表8 R大学校区扩建项目基本数据一览表 (单位:万元)

表9 R大学校区扩建项目投资财务效益指标数据

从以上扩建投资方案的相关财务指标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①根据有关高校资产负债的研究情况来看,资产负债率控制在40%左右是合理可控的;②资产净利率是表明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学校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从以上2.68%的资产净利率来看,因为反映高校资产净利率的指标因素复杂且计算口径没有行业标准,至今也没有高校行业资产净利率方面的数据指标判断指标标准,参考企业一般资产净利率在5%-10%的合理标准,结合高校非盈利性的特点,作者认为高校资产净利率在1%-5%之间属于正常。③总资产报酬率是反映学校资产运行效益的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学校的投入利用效益越高,从生产企业的角度来看,一般该指标在5%-30%属于正常,R大学的总资产报酬率为23.92%,表明扩建后预测的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较高。④成本费用利润率是反映学校投资经济效益的指标,从测算指标来看,10.68%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表明R大学扩建投资经济效益在未来15年内是被看好的。

综上所述,鉴于本文在研究数据分析时,对有关指标分析的数据提取、分析指标选择也许不尽科学合理,又由于高校非营利性机构的特点,可能研究分析的结果会与实际有所出入,在这里仅仅作为探索性研究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伊继东.加快发展云南高等教育规模的思考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

[2]《投Y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编写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3-83.

第5篇: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成本预算;费用预算;预算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131-02

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总体安排,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成本费用预算是为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构成影响成本费用的各种主要因素加以调节,在费用耗费过程中将实际发生的耗费严格控制在预算标准范围内,随时揭示差异并及时反馈,以便排除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损失浪费现象,发现和总结先进经验,较好地实现预期成本费用目标。成本费用预算分析是企业利用成本费用预算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企业成本费用水平及其构成情况进行分析,查明影响成本费用升降的具体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节约费用的潜力和途径的一项管理活动。

成本费用预算主要包括: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销售费用预算、财务费用预算等。下面谈谈成本费用预算如何编制及其分析。

一、基本要求

成本费用预算是一项综合性预算,它的编制工作一定要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从严、从紧,处处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原则。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应以目标成本费用为依据,并与预算年度内其他各有关专业紧密衔接,与成本费用计算、控制、考核和分析的口径相一致。

二、成本费用预算编制程序

编制程序宜采用“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统一协调”的流程进行编制。企业根据上一年度经营情况及本年度市场环境发展趋势,确定本年度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目标,将财务预算目标及成本费用预算编制的政策,下达到各部门,各部门按企业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和政策,结合自身情况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编制本部门详细的成本费用预算方案,上报企业审议批准。企业将批准的成本费用预算下达到各部门执行。

三、成本预算的编制

(一)直接材料预算的编制

直接材料预算是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因组织生产活动和材料采购活动预计发生的直接材料需用量、采购数量和采购成本而编制的一种经营预算。该预算以生产预算、材料消耗定额和预计材料采购单价等信息为基础,并考虑期初、期末材料存货水平。直接材料预算包括需用量预算和采购预算两个部分。

1.直接材料需用量预算的编制程序

首先,按照各种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和该种产品预算生产量,计算出预算期某种直接材料的需用量。然后把各种产品消耗该种直接材料预计需用量汇总起来,即算出某种直接材料全部需用量。以此类推,可计算出其他直接材料的需用量。

材料的消耗定额应根据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工艺的现状,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情况和成本降低任务的要求,考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必要损耗,并按照产品的零部件来制定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消耗定额。

2.直接材料采购预算的编制程序

首先,预计预算期某种直接材料的全部采购量:根据该种材料的预计需用量、预计期初库存量和预计期末库存量计算。材料预计期末库存量可按下期的预计需用量的一定比例估算;材料预计期初库存量等于其期末库存量。其次,预计预算期某种直接材料的采购成本,根据该种材料单价和该材料预计采购量来计算。材料单价为不含增值税的价格。材料的价格标准通常是以订货合同的价格为基础,并考虑到将来各种变动情况按各种材料分别计算的。最后,确定预算期各种直接材料采购总成本,即把所有各种材料预计采购成本汇总起来。

(二)直接人工预算的编制

直接人工预算是为规划一定预算期人工工时的消耗水平和人工成本水平而编制的一种经营预算。直接人工成本包括直接工资和按直接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的其他直接费用(如应付福利费)。编制直接人工预算的主要依据是已知的标准工资率、标准单位直接人工工时、其他直接费用计提标准和生产预算中的预计生产量等资料。

1.预计每种产品的直接人工工时总数

根据单位产品工时用量标准和预计该产品生产量计算。工时消耗定额是企业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工艺方法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考虑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产品生产加工所经过的程序,确定单位产品所需耗用的生产工人工时数。

2.预计每种产品耗用的直接工资

根据标准工资率和该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总数的积来计算。标准工资率通常由劳动工资部门根据用工情况制定,当采用计时工资时,这是由标准工资总额与标准总工时的商来计算的;当采用计件工资时,标准工资率就是单位产品的标准计件工资单价。

3.预计每种产品计提的其他直接费用

根据预计某种产品耗用直接工资和其他直接费用计提标准的积来计算。

4.预计直接人工成本

先预计每种产品耗用直接工资和预计该种产品计提其他直接费用,算出预计该种产品直接人工成本。最后将预计各种产品直接人工成本汇总起来即是预计企业直接人工成本的总数。

(三)制造费用预算的编制

制造费用预算是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除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预算以外预计发生的其他生产费用水平而编制的一种日常业务预算。具体编制时,可把制造费用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如间接材料、水电费、维修费等)和固定性制造费用(如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办公费、租赁费等)两部分内容分别编制。

变动性制造费用则根据单位产品预定分配率乘以预计的生产量进行预计。如果有标准成本资料,用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乘以预计产量来分配变动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可在上年的基础上根据预期变动加以适当修正进行预计,并作为期间成本直接列入利润表内作为收入的扣除项目。

(四)费用预算的编制

1.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

管理费用预算是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因管理企业预计发生的各项费用水平而编制的一种日常业务预算。管理费用是为搞好一般管理业务所必要的费用,多属于固定成本,一般以过去的实际开支为基础,按预算期的可预见变化来调整。针对企业以往管理费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预算年度的控制要求。对管理费用可以要求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下降5%,而对于下降空间较大的企业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业务招待费,可按预算年度业务需要本着节俭的原则编列;办公费,根据有关的开支标准,参照统计资料,分明细项目计算编列;政工部门的宣传经费,包括学习资料、按规定开支的报刊订阅费等,根据合理需要和节约原则编列等。

2.销售费用预算的编制

销售费用预算是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企业在销售阶段组织产品销售预计发生各项费用水平而编制的一种日常业务预算。它以销售预算为基础,力求实现销售费用的最有效使用。具体编制时,销售费用预算可以分为变动性销售费用预算和固定性销售费用预算。变动性销售费用预算是为了实现产品的销售量所需支付变动销售费用的预算。预算要以预计的销售量为基础分费用项目进行确定。固定性销售费用预算就是为了实现产品销售所需支付的固定性销售费用的预算。对于固定性销售费用的确定,需要对上一年度发生的上述各项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和效果分析编制,来反映全年预计水平,或者采用零基预算法来确定上述各项费用的预算数额。

3.财务费用预算的编制

财务费用预算是为反映预算期内因筹措使用资金而发生财务费用水平的一种预算。它根据现金预算中的资金筹措及运用的相关数据来编制。

(五)成本费用预算分析

成本费用预算指标分析工作是对预算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剖析,找出相关因素变动对指标完成的影响程度,从中揭示出影响指标完成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重点对不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提出今后改进成本费用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1.成本预算完成情况分析

(1)产品生产成本预算完成情况分析

首先,对全部产品的分析,以本年实际成本和本年预算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其实际成本较预算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初步了解企业完成成本预算的一般情况。其次,对可比产品的分析,以本年实际成本和本年预算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其实际成本较预算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分析成本降低任务的完成情况,具体根据各种产品的产量、品种结构和单位成本确定。

(2)直接材料成本的分析

对实际产量下直接材料实际总成本与实际产量下预算直接材料成本进行比较,计算差额。差额可分解为直接材料用量差异和直接材料价格差异两部分。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是由于材料实际用量与预算用量的不同而导致的差异。直接材料用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产部门原因,也有非生产部门的原因,如人工用料的责任心强弱、人工技术状况、废品率的高低、设备工艺状况、材料质量状况等原因。该责任需要通过具体分析来确定,但主要责任一般应由生产部门承担。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是在实际产量下,由于材料的实际价格与预算价格的不同而导致的差异。该差异的形成受各种主客观的影响,较为复杂,如市场价格的变动、供货厂商变动、采购批量的变动等,都可导致材料的价格差异。但由于它与采购部门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其主要责任是采购部门。

(3)直接人工成本的分析

对在实际产量下,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比较。可将其差额分解为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和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的形成原因有工人技术状况、工作环境和设备条件的好坏等,其主要责任部门是在生产部门。工资率差异的形成原因有工资制度的变动、工人的升降级、加班等,此差异一般由劳动人事部门对其承担责任。

(4)变动制造费用成本的分析

对实际产量下实际发生的变动制造费用与实际产量下的预算变动制造费用进行比较。将差额分解为效率差异和耗费差异两部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责任部门还是在生产部门。

2.费用预算完成情况分析

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财务费用的分析,首先应以本年实际数与本年预算数相比较,找出增加及节余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如人力资源费、科研经费、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等是否突破预算,如何控制,抓住重点和异常问题重点分析。评价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寻求降低各种费用项目支出的方法。

总之,加强成本费用预算及分析管理工作,是加速生产发展和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改善成本费用管理,促进降低成本费用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和促进企业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及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茂竹.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范文

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普遍存在

《成本会计》课程是以成本为对象,运用多种方法对成本的各项费用要素进行归集和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综合管理能力进行深入分析。这门课程的特点日常账务处理内容不多,主要是围绕成本的核算程序讲述各种分配方法的综合运用。另外,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深奥,传统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成本核算程序难以融会贯通,往往无法理解,学起来晦涩难懂。每每提及这门课程。常会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

二、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传统理论教学的方式多以讲授为主,但《成本会计》的课程特点决定仅仅以教材的章节设置来完成理论教学,很难让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理解内容,了解成本核算程序的实质,容易出现学习没有主动性,产生畏难情绪;势必影响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的全面了解,同时也不利于实现从财务型到管理型人才的培养。

三、学生对单个知识点容易理解,整体运用能力较差

在这门课程的讲授中,大多数教材都是以章节为重点,每个章节集中讲述成本核算的一个核心内容,并辅助大量方法介绍。例如: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分配这一章节,除了介绍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概念、特点之外,主要是大量介绍分配的七种方法。这样的章节设置优势在于集中、清晰,但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独的章节能够理解,但是把所有内容和成本核算程序结合在一起,就容易产生混淆。学生会出现这样的误区,认为成本会计主要就是学习方法,至于这些分配方法和成本核算程序有什么样的关系就不得而知。综合以上在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在教学中的体会和感受,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设计和改进。

(一)用“层级剥离法”结合整本教材内容讲述成本核算程序

从企业主要的生产环节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产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用“层级剥离法”设计教学内容,把成本核算程序融合整本教材内容进行逐层分析,让学生能够脉络清晰,易于理解。这个方法的使用就如同把成本核算程序整理成一条线,贯穿始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象珠子一样串到线上,形成完整统一的格局。既可以实现思路清晰,又能够做到内容丰富。产品成本的核算程序通过层级剥离可以描述为几个步骤:(1)从企业当前会计期间的所有费用开支中划分出属于企业总成本的部分。(2)把总成本再划分为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部分。(3)期间费用分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大类;把产品生产成本在多个产品品种中再次完成分配,分配出属于单一品种的生产成本。这属于一个横向上的分配,对应各要素费用在多品种之间分配的内容。(4)将分配到单一品种上的产品生产成本再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最终核算出完工产品成本。这属于一个纵向上的分配,对应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内容。

(二)用学生最熟悉的企业损益表来分析成本包含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一、二年级通过学习初级、中级财务会计,对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及账务处理都有所了解,同时基本掌握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编制。对损益表的结构和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了解。通过对成本核算程序的层次剥离,学生对企业总成本的范畴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知道企业的总成本主要包括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部分;而这两大部分正好对应损益表中的两大支柱构成内容。通过把学生熟知的损益表作为桥梁,可以完成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衔接,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成本的构成。即产品的生产成本对应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部分);期间费用对应损益表当中的费用内容(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类)。

第7篇: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单井成本 核算方法 效益

自2014年6月末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行,呈断崖式下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经从超过110美元/桶跌至目前的40美元/桶左右,还曾一度跌破30美元/桶。国际一些大型的石油公司,如BP公司,大举出售资产、缩减开支、裁减员工;康菲石油公司,压缩资本性支出20%以上;其他的一些大型石油公司,都在推迟原定的大型项目建设,来应对油价大幅度下跌的严峻形势。油田企业经营环境日益严峻,为提升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油田企业积极探索构建单井成本管理模式。

一、油田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油气生产环节,以原油、天然气、凝析油和液化气等产品为成本核算对象,按照区块设立成本中心。油气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能够直接落实到单井上的费用直接录入到相应井上;其他没有明确单井承担的公共费用,通过在ERP系统提取油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的单井产油量,形成区块分摊比例,按此比例将公共费用计入相应区块。现行的单井成本管理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油气生产单位效益意识不强

在油田企业,采油作业区的主要任务是生产油气产品,相比成本效益指标,油气产量在业绩指标的考核中占比较大。作业区的油气产量由自然产量、新井产量和措施产量构成,实际生产运行中,在自然产量、新井产量不尽如人意时,作业区会通过增加措施产量的比重达到完成产量的目的,但确忽视了增加措施产量部分增加的措施成本对油田企业整体效益的影响。其次,油气生产单位对成本发生有决定性或重大影响的责任主体并未真正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来。油藏开发方案、地面配套方案、产量结构、产液结构等是成本发生的源头,而地质、工艺、设计等部门人员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基层班组人员处于成本控制的第一线,是各项决策的最终执行者,也是成本控制的主体,但油气生产单位尚未建立起从基层到高层、从部门到部门的上挂下联的成本管理文化。

(二)成本核算精细化程度低

现行的油气生产成本核算体系下,单井的直接费用仅包括,井下作业施工费和材料费、测井测试费、单井拉油运费、动力费、单井折旧折耗费、井口加药费。单井成本分摊费用多且分摊方法不够科学。作业区、采油站发生的未能直接归集到单井上的维护修理费、人员费用、厂矿管理费等,以及集输成本、辅助生产成本都以同一分摊比例分摊到单井。其次,油气生产单位的单井核算、确认、计量等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单井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三)成本分析深度不够

鉴于上述成本核算情况,成本分析只是针对油气生产成本的费用要素或者作业过程上年同期或预算的对比分析。通过成本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油气生产过程中哪种费用增减了,哪个作业过程成本发生了变化,但是不能直接找到成本发生变化的油气设施。油气生产成本的主要消耗载体是油、气、水井等设施,只有掌握准确的单井成本数据,才能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建立评价模型,为生产经营提供单井效益数据,提高成本发生的预判性,服务生产、指导生产。

二、单井成本核算方法

单井成本核算是将单井发生的材料费、动力费、作业费、修理费等其他费用归集到单井的会计核算。单井直接消耗的费用直接归集到具体单井;不能直接归集单井的费用,按照单井产油量等有关生产数据,形成合理地分摊标准分摊到具体单井。由于油田企业规模较大,公共费用较多,其分配标准界定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单井成本的准确性。

(一)单井直接费用

直接费用是指能够直接计入单井成本的费用,主要包括井下作业施工费和材料费、测井测试费、单井拉油运费、动力费、单井折旧折耗费、井口加药费、修理费。

(二)单井公共费用及分摊方法

1.公共费用的定义

单井公共费用是指不能以油、水井为直接受益对象归集的油气生产成本。为了满足油田公司和作业区不同层面对成本管控的需求,又将单井公共费用分为单井间接费用和单井分摊费用。其中间接费用是指采油作业区归集的不能直接计入单井成本的费用,主要包括作业区、井区和班组发生的人员费用、厂矿管理费、非单井折旧折耗费、维修费、燃料费、运输费、动力费、材料费等。分摊费用是指油气集输公司、辅助生产单位及油田公司发生的油气生产成本,主要包括油气处理费、轻烃回收费、测试化验、维护修理、公司路桥及抢险专项费用等。

单井直接费用与单井间接费用之和构成作业区层面的单井油气完全成本。

单井直接费用与单井公共费用之和构成油田公司层面的单井油气完全成本。

2.公共费用的分摊方法

公共费用分摊到单井需要进行三次分摊。一次分摊是将已分到区块上的费用按照区块对应的油、水井数在油井和水井之间进行分摊。二次分摊是将油井的费用和水井的费用分别向采油单井和注水井分摊。三次分摊是将水井上的费用(包括水井直接费用和分摊到水井上的费用)根据受益断块油井产液量比例分摊到水井所在断块的油井上。其中二次分摊要分区块、按要素定义分摊标准。

(1)油井间接费用分摊标准如表1所示。

海上油田生产运行需要船舶运输油气产品及人员,由此产生的运输费及燃料费用主要与油井产油量有关。

(2)水井间接费用分摊标准如表2所示。

通过分别对油、水井间接费用按费用要素设置不同的分摊比例,使间接费用的分摊结果更合理,使作业区层面的单井成本更准确。

(3)油井分摊费用分摊标准。油田公司发生的油气生产成本二次分摊时,油井公共费用按照油井数量分摊至单井,水井公共费用按照水井数量分摊至单井。油气集输公司的油气处理费、轻烃回收等公共费用二次分摊时将一次分摊到水井上的总费用加回油井总费用,按油井的产液量分摊到单井。辅助生产单位油、水井公共费用二次分摊分别按照单井已分摊间接费用的基本运行费用(油气生产成本不含折旧折耗与人员费用)与直接费用之和占全部油井或水井此项费用之和的比例分摊。

三、单井效益评价模型

通过单井成本核算,可以统计出新井产量、措施产量和老井产量的成本数据,参考油价走势,结合产量规模,从而对产量结构进行优化,使开展经济评价成为可能。单井效益评价只评价油井,依据单井的收入、油气生产成本、其他分摊费用,分别计算单井边际利润、毛利润及净利润,进而将油井划分为净利井、毛利井、边利井、负效井四类井。

(一)单井收入及其他成本费用分摊方法

除油气生产成本外,构成影响油田企业损益的收入及其他费用项目,包括管输成本、财务费用、销售及管理费用、勘探费用、所得税以外税费、其他成本、折旧折耗等按如下规则归集或分摊到单井。

1.单井收入分摊方法

按照单井油气产品产量与油气产品价格相乘计算出油井单井直接收入;原油、天然气管输收入按照单井原油、天然气核实产量占比分摊到单井;其他收入按油井数量分摊到单井,以上三项内容构成了单井完全收入。

2.单井其他费用分摊方法

管输成本按照单井原油、天然气核实产量占比分摊到单井。财务费用按照单井资产原值占所有井资产原值的比例分摊到单井。其他成本、销售及管理费用、勘探费用以及除石油特别收益金、资源税、城建及教育费附加外的所得税外税费按照油水井总井数分摊至单井,分摊到水井上的费用再根据受益断块油井产液量比例分摊到其所在断块的油井上。与收入相关的资源税、城建及教育费附加按照单井各项收入与对应的税费比率直接计入单井;石油特别收益金按照单井原油产量分摊到单井。

(二)四类井模型

(1)净利井:单井净利润大于零,即单井完全收入大于该井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分摊费用和其他费用之和,即完全成本。

通过定期对四类井进行效益评价,能够及时掌握油井动态,跟踪发生类型转换的油井,实施油井升级治理。结合油井生产运行及地质情况,重点分析类型发生转换的原因,按照单井各项收入、成本费用明细,分析“四类井”的投入、产出,对净利井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摸清净利井中新井、老井分布情况,变化趋势和转化周期,衰老趋势、效率贡献趋势,有针对性进行治理措施。对毛利井、边利井、负效井逐口研究、评价并制定升级治理措施,使单井效益不断向上一类井提升,进而实现油田企业效益最大化。

四、结束语

第8篇: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范文

内容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因素,我国银行业的关系性营销仍然占据并在今后较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人员编制和财务费用分配对银行发展起到重要引导作用。解决上市银行的发展问题,必须在机构设置、员工聘用及结构岗位设计等方面进行测算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同时还应对财务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避免过激的费用制度安排导致客户私有化和员工大量流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上市银行 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 费用制度

上市银行核心竞争力要素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财务策略其实质上是一种动态博弈模型下的均衡解,核心竞争力定位与规划正是基于这种博弈的策略选择。在一个寡头市场中,所谓博弈策略选择就是一种目标利润选择。当前,我国银行业基本上属于一个完全竞争行业 ,在该行业中,参与竞争的每家银行实际上都有其隐性或显性的竞争策略。商业银行本身并不向社会提供实物产品,而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系统全面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程锋(2011)的研究,企业的政策支持优势、品牌与市场优势、基础资源优势、内部经营管理流程优势、财务管理优势、企业文化管理优势、人才激励优势、企业社会责任优势、技术与创新优势等都可以表现为企业核心能力。

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8年10月1日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所描述的无形资产内容,也支持企业核心能力的突出表现除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规范的内容外,还包括经营秘密、人力资源、内部经营流程等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也是在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应当引起重视的内容。

从平衡记分卡的角度来看,员工的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取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基础因素。因此,人力资源方面雇员的技术水平和协同工作能力必须有最低要求;进一步还要对员工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必要的发掘和鼓励,不仅有助于提升员工本身的操作技能,也能帮助企业在各业务流程方面进行持续改进;同时,鼓励员工不断总结和学习,进行自主创新也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人力资源与银行核心竞争力

大部分研究认为,我国银行业的关系性营销仍然占据并在今后较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也正因为如此,诸如民生银行以专业和技术性营销为核心的“事业部制”组织构架并不被业界看好。

笔者认为,银行业的人才应该包括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关系型人才,其中,前两者是业界公认的,而关系型人才可能是一种相对的隐性人才,但事实上这种人才对银行业至关重要,因为其稀缺性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两者。借鉴平衡记分卡的分析模式,上市银行员工学习与成长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和要求如表1所示。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大部分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商业银行客户经理正确理解并进行初步判断,因此,客户经理必须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并初步为客户提供融资建议。同时,商业银行的后台融资方案制定部门还需要进一步提供具体的服务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与前端客户经理甚至多个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一致。作为正向激励与回报,商业银行还应制定一套针对特定业务不同岗位员工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尽量消除“寡”和“不均”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业务链上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保证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取得可持续深入发展。

上市银行人员编制管理与财务资源配置状况

人员编制管理和财务资源决策制度是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其中人员编制决定银行长远利益,财务资源配置主要指与薪酬及营销费用相关的费用安排,这直接影响银行的短期利益。文章以兴业银行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一)人员编制管理制度

在专业条线管理和内控机制要求下,一级营业服务的各类网点机构必须要安排足够数量的前后台非营销人员,因此网点扩张将导致一种反向的杠杆效应,其结果是员工人数的刚性增长和客户经理占比的不断下降。这种网点扩张下的内部人员结构的变化规律,最终将不断加大网点增量带来的固定成本增长。但网点扩张又缺乏更大比例的规模效益贡献来稀释单位成本的上升,从而使得人均利润贡献降低,进而导致整体的人均利润工资额被迫削减。本文通过各中小上市银行营业网点与利润的对比来进一步分析,表2即为各中小上市银行营业网点与利润实现情况的比较结果。

通过表2可以发现,兴业银行在营业网点数和点均人数两个指标方面居同行业中上位置,但人均存款在同业中最低,仅有3,877万元,比样本中八行平均值低915万元,降低幅度为19.1%。人均拨备前利润却与八行平均值略低1.2万元,可见,在收息资产资金来源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兴业银行只能通过压缩营业费用做大盈利空间,这将降低商业银行最主要资产―“人”的价值体现,不利于优质员工队伍的稳定。

如果对客户经理存款业务量保本点进行测算,可以考虑以2000万元日均存款业务量为底线标准(按季、按年考核均可),根据大部分银行目前2.5%左右的边际利差计算,此标准的存款业务量将给银行带来500万元的边际利润,即使考虑相应客户经理的福利、办公费用以及营销费用等,该客户经理始终能够为其所服务的银行贡献边际利润。显然,兴业银行目前的人力资源战略并非最优。

(二)费用制度安排

商业银行的成本费用除了资金成本费用以外,主要是业务及管理费用、员工薪酬等相关费用以及前述两项以外的其他费用。如果将员工费用单独提取出来,将剩下的业务及管理费用与其他费用合并后称为经营性费用,则可以计算和比较各中小上市银行的各项费用绝对额、人均数和工资性费用占比等指标,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兴业银行的人均总费用在八家银行中相对偏低,而且呈现出工资性费用与经营性费用配置倒挂的情形,与华夏银行的策略类似。但与华夏银行重点锁定中小型客户不同的是,兴业银行将客户群体集中在大中型客户范围,需要的营销费用支持相对要多。

上市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要解决上市银行的发展问题,人力资源因素不容忽视,必须在机构设置、员工聘用及结构岗位设计等方面进行测算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同时还应从博弈的角度对财务费用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避免过激的费用制度安排导致客户私有化和员工大量流失等不利影响。

(一)机构人员与岗位结构的科学设计

从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任务分解结果来看,客户经理的任务量普遍偏大。因此,通过本文前述的测算,只要客户经理的业绩对商业银行的利润存在边际贡献,就应该适当降低与存款业务量挂钩的客户经理增量标准,提倡通过有条件的“人海战术”来做大银行的核心负债与收息资产规模。

此外,商业银行在机构管理上要遏制分行的网点扩张冲动,毕竟网点所带来的固定成本是确定的,而相应的业务量和利润贡献是不确定的,建议采用在分行机关多设营销部的模式,通过内部虚拟网点的低成本性,将其发展壮大并转换成一个机构网点,通过营销部的严格考核和人员整合,实现良好的竞争机制和进入退出机制,有效地将经营网点的规模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

(二)财务费用资源的合理安排

首先,对于处在激烈行业竞争格局下经营规模偏小、经营规模扩张压力较大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在人均费用总量上需要有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配置,需要高投入和高产出的配比,否则不具备人才和客户竞争优势。在一个完全竞争行业和信息相对对称的环境下,竞争比拼的是人才,人才竞争比拼的是机制,而费用投入是机制的一个比较显性的部分,容易为人观察到和接受。同时,在费用结构上必须改变工资性费用与经营性费用的“倒挂”结构,否则将不仅诱发机会主义和套利结果导致人才流失,而且还将加大财务合规风险。

其次,关于如何合理确定人均费用总额以及工资性费用与经营性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如果基于纯粹理论研究角度,在费用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较难建立一个计量模型来确定其科学合理的数量标准,而采用行业平均水平参照则较为合理。当然,在计算行业平均水平的样本上,还需要进行可比性筛选,确定一个可参照的行业平均值,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显然与中小银行不具有可比性,因此被剔除在样本之外。尽管行业平均水平从理论上讲很难说是否公允和科学,但是从一般理论逻辑讲,偏离行业平均水平太大的财务结构肯定是不公允和不科学的。然而,采用行业平均水平的跟随模式也存在以下问题,即行业平均水平代表的是一种中庸策略,或者是一个比较成熟和稳定的银行水平,对于处于行业中下游的中小银行来说尚不具备采用中庸策略的条件,而适宜采用更为激进和富于竞争力的费用配置总量和结构。因此,本文建议费用配置总量适当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工资性费用占比同样亦可适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宪,赵征.银行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刘瑞波,刘砚平.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美]小约瑟夫.F.辛基(JosephF.Sinkey).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韩鹏.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沈如军.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6.程锋.企业核心能力及其会计反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第9篇:财务费用分析的内容范文

我国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主要关注内部会计控制,还不能满足企业对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需要。国际方面主要是在审计上的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走过了一段很长的历史进程,从最初的内部牵制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再到成熟的内部控制制度,现在已发展成为全面风险管理,其理论与实务得以不断完善。193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的文告中提出了“内部控制”这一概念。新的内部控制理论框架强化了风险管理,将风险、审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做出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

本课题结合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与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思考,结合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在财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给财务工作带来的变革,试图建立与完善实用范围更广、监督机制更完善、更便捷的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标准,研究内部控制制度发展的进程,?榻?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提供依据。

二、内部控制概念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益,促进贯彻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而在内部所采取的组织规划和一系列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主体是指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单位。从宏观上讲,国家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应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设计。在此前提下,各单位应当根据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以执行。尽管内部控制的概念最早是由审计部门提出的,但企业内部控制的真正主体是一种内部内部管理制度,是由管理部门主导实施的。审计人员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仅仅是为了避免置业风险而拟定的一个现象的标准。内部控制客体指内部控制作用的对象。

内部控制属于企业管理范畴,其所控制的对象无疑在企业内部。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各种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控制,以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符合正确、合理及合法的要求。因此,对企业整体考察,内部控制作用的对象应该是企业内部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内部控制不是针对某个事件或某种状况,而是遍布经营管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成本费用业务内容主要有:一是开展成本费用的基础工作。成本费用基础工作控制包括对各种成本费用原始记录、实物资产计量、验收及盘点、定额及内部结算业务的控制。这些基础工作失误会使整个成本费用工作的可信度下降,导致成本费用信息失真。二是划分成本责任中心,建立作业中心。成本费用发生之前,首先要划分成本责任中心,建立作业中心。根据成本数据和企业内外部具体情况,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估计,在组织生产之前制定成本费用标准、拟定成本计划,层层下达落实。三是对成本和费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分别对成本和费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做好费用开支的审批工作。四是进行成本费用分析。事后根据实际资料和数据进行成本费用分析,寻求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并定期对目标成本实现情况和成本计划指标的完成结果实施全面的审核和评价,针对成本费用分析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成本费用业务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将费用作为资产挂账,导致当期费用低估,资产价值高估,使资产与费用信息失真。二是将资产列为费用,导致当期费用高估,资产价值低估,歪曲利润数据。三是随意变更成本计算和费用分配方法,导致成本数据失真等。

此外,还存在成本费用不预算、部审批,缺乏严格的控制流程与方法;成本费用支出失控;有关税金少计、错计计漏计;费用凭证不符合规范要求;产品退货、退料核算不正确;成本费用信息反馈延迟或不畅等问题。

四、成本费用业务控制制度设计

单位应当建立成本费用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成本费用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成本费用业务需要分离的不相容职务有:成本费用预算编制与审批人员的职务相分离;成本费用支出审批与执行人员的职务相分离;成本费用支出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人员的职务相分离。

(一)授权批准控制制度

单位应当对成本费用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员对成本费用的授权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员办理成本费用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员应当根据成本费用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员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员的批准意见办理成本费用业务。对于审批人员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成本费用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员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二)预算控制制度

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成本费用预算制度,财务部门有专门的财务人员估计本期预算计划上报财务主管审核后下达预算数额,成本费用预算应当符合单位的发展目标和成本效益的原则。单位应当根据成本费用预算内容分解成本费用指标,落实成本费用责任,考核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制定奖惩措施,实行成本费用责任追究制度。

(三)方法控制制度

单位应当结合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提高成本管理效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采用标准成本、定额成本或作业成本等成本控制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生产工艺特点,实施对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材料采购和耗用的成本控制,将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单位应当根据规定确定材料供应商和采购价格,并采用经济批量等方法确定材料采购批量,控制材料采购和储存成本。单位应当根据《存货控制规范》的规定,并按照生产计划或耗用定额确定材料物资耗用的品种和数量,控制材料耗用成本。

(四)内部报告控制制度

单位应当建立成本费用内部报告制度,实时监控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对于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与成本费用预算的差异,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做出相应处理。对需要追加的成本费用预算应当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五)利用信息技术控制企业成本费用 利用信息技术主要可从三方面控制企业成本费用:一是对手工工作的替代,能更加准确、高效地完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例如引入财务软件代替手工记账;二是能尽早获得准确详实的信息,及时做出准确预测、正确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防范由于信息原因造成的预测不准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三是利用信息手段改变传统业务流程和方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例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都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达到降低成本费用的目的。

五、成本费用业务控制流程

(一)划分责任中心环节

责任中心是企业内部按照各自生产经营特点和一定的控制范围,由主管人员对其可控的生产经营活动负责并拥有相应权利的内部单位。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通常具有自斟的特点及相应的控制范围,比如生产车间进行产品生产,其控制对象是产品生产成本;而分厂的生产经营活动除了产品的生产之外,可能还包括产品销售等,因此,其控制对象不仅有产品的生产成本,还有收入和利润等。单位内部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控制区域和权责范围的大小,一般可以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三种类型。

责任中心的划分工作由总经理授权,财务部领衔会同计划部门共同进行,然后各个部门就此讨论协商,最终确立责任中心,经总经理批准后正式生效。

(二)建立作业中心环节

传统的成本计算系统以数量为基础。在企业按照不同数量、规格和复杂程度生产多样化产品组合的情况下,通常要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体系。

建立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必须识别作业和资源,建立成本中心。企业成本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资源按照一定的相关性进入作业,作业是工作的各个单位。

(三)成本费用预测环节

成本费用预测工作主要包括:根据企业生产、销售发展情况和生产消耗水平的变化,在测定目标利润的前提下测算目标成本和费用;根据计划年度各项技术经济措施的实施情况,测算计划年度可比产品成本降低指标;根据产量与成本关系的直线方程式,预测产品成本发展趋势。

(四)制定成本费用控制标准环节

成本控制标准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用量标准、直接人工消耗标准、材料价格标准、直接工资分配率标准和制造费用开支限额及分配率等。制订成本费用控制标准的方法有定额法与预算法,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决定。制订成本费用控制标准环节控制流程表现为:有会计人员开展调查收集成本费用资料,制订期间费用与成本控制标准,进过授权人员批准后将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车间,会计主管负责统筹确定企业成本费用计划。

1.由会计主管授权委托会计人员负责实施成本费用资料的收集。确定收集资料范围,注明收集方法和资料出处。由资料收集人员以外的人员担任资料整理人员,分析资料的真实性,然后按照管理层降低成本的要求进行综合整理,并将整理后的资料汇总报告提交给会计主管。

2.厂部将成本费用控制标准下达到有关职能部门、生产车间和辅助生产车间,让员工了解。各个部门和车间组织员工讨论,结合实际情况对成本费用控制标准作出修订并说明原因。各个部门授权有关人员编制成本费用计划,由部门主管审阅同意后签字。各个部门组织员工集思广益,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

(五)成本费用发生环节

期间费用主要发生在采购、销售及行政管理环节,成本一般发生于产品制造过程。因此,对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要采取不同的控制方式。

1.费用控制

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销售费用要按照分级归口的要求进行控制,把好申请和审批关,会计人员还要对整个费用业务发生过程进行核算和控制。经过主管部门授权的部门成员向上级部门主管递交费用开支申请报告。部门主管按照分层次归口的费用审批规定,检查自己是否符合审批资格。对于无权审批或越级申请行为,不予以受理。提交费用开支申?时必须具备由部门主管签章同意的书面申请报告,并附加相关资料。审批人员要审核申请材料是否真实完整,内容是否明晰,并严格检查开支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必要时还要与申请人以及财务部门进行沟通。申请报告核准必须由审批人员签章以示同意。会计部门有关人员分别审查由行政管理、销售及后勤服务等部门转来的各项费用开支原始凭证及转账凭证基本内容的完整性,处理手续的完备性,经济内容的合法性,计算内容的正确性,并签字盖章以示审核。会计部门有关人员根据各个部门审批签字的各种费用开支凭证以及开支情况说明材料,严格复核后结合部门费用额度,按照企业费用结算办法办理各项费用开支结算业务。

2.成本控制

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主要由会计部门执行,会计部门要根据企业生产和存货的特点建立健全成本控制制度。企业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对生产过程成本控制的手段会有所不同。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会计控制时,其岗位授权、控制重点与以前的成本法基本相同,只是在间接费用的记录和归集以及产品成本计算方面存在差别。

① 按照作业中心归集成本;② 选择适当的成本动因;③ 确定作业中心成本分配率;④ 计算产品应当负担的成本。

(六)成本费用检查监督分析环节